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精选12篇)
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 篇1
摘要: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 中小学教师要肩负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任, 就需要在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中获得不断的激励。本文还探讨了新课程下教师激励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课程,管理制度,发展性教师评价,激励,策略
当前, 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国家行为, 也意味着国家的权力的延伸, 也意味着国家对每一个公民的教育所肩负的责任。教育从国家责任延伸到每一个教师的责任的时候, 这中间的转化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仔细一想, 似乎我们不能把“国家基础教育实施新课程的责任”简单地与“每一个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责任”划上等号。教师作为科层体制中的个体有什么资本和能力来确保新课程的成功实施呢?每一个教师也不过是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和教育评价制度中受到种种约束的个体, 大家都要按照学校这个社会组织运行的规则来行事和处理问题。这也就是说,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如果缺乏一种制度环境和激励机制, 广大教师就不可能肩负起这一重任。所以, 从外部环境而言, 需要有一种可以激励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新的课程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来激励广大教师。这个问题其中的一部分就是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激励的问题。笔者认为, 要调动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 就要使他们获得激励。
一、规范的管理制度是新课程教师激励的基础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课程的设置发生了变化, 出现了许多新的课程板块, 例如, 综合课程、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等等。面对这些新的课程板块, 却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例如,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当前学校进行自我问题诊断的一个途径, 是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的有效策略。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依靠广大教师, 可是对于教师来说, 这是一个新的尝试, 这种新的尝试能否获得广泛的认可是教师积极参与的一个重要条件。当校本课程实施后, 它能不能获得学生、家长和学校的认可, 也关系到教师劳动成果的评价。如果尝试不成功, 教师本人的工作业绩会不会受到影响?成功了, 学校又会在何种程度上对教师进行奖励?由于缺乏管理制度的保障机制, 许多学校对这些新的课程板块持观望、保守的态度, 或者干脆完全照搬其他学校的校本课程, 结果校本课程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许多新课程实施较好的学校, 往往校长本人就是新课程的第一倡导者。笔者曾经到过一个城镇的初级中学, 新课程在他们学校的实施正是在校长的倡导、支持和参与下才获得显著成效的。
新课程之所以新, 是因为它强调以全新的理念实施素质教育, 以不同的管理模式去实现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的特色发展, 所以, 也不可能有一种包治百病的万灵的管理制度来实现不同学校在实施新课程的种种问题。学校自身的背景分析是实施新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的基础。学校要能够激励自己的教师去发现它独有的社区资源, 去开发它, 利用它, 要能够激励自己的教师通过新课程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因此, 在教师管理的规范和制度上更加需要人文的关怀, 更加需要来自广大教师的认同, 也就是说, 它必须与学校所特有的教师文化相兼容, 从而使教师在宽松的环境下获得自我内在的动力。
二、教师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激励的保障
公正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是所有具有高质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 如果教师得不到公正合理的评价, 就无法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就会使他们在制度中产生惰性, 滋生得过且过的心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强调, 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实践的功能。根据大量的相关研究显示, 基于效能核定的评价通常在考核之前对教师产生压力, 一旦教师通过了考核, 他们就不再感到压力与动力, 而且“教学效能核定很难使他们达到优秀的水平”, “帮助他们提高与发展, 在大多数情况下比判定他们的工作的等第报告更有意义”。①由此, 建立一种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是关键。这种评价体系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 强调教师自评与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建立这种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制度, 也是使教师获得主动性的关键。
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 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是:评价与奖惩制度脱钩的原则;全员评价和全面评价的原则;全体参与和共同进步的原则;保密性原则;民主化原则;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信息反馈的原则;导向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②可以说, 发展性教师评价更加强调获得教师心理上的认同, 更加关注教师的未来发展, 而不是仅仅奖励和激励少数教师而放弃了大多数;它更加强调教师自我在评价过程中的反思和诊断。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成功实施的有效机制。
三、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激励的有效策略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 广大教师只有获得有效的激励, 才能发挥主人翁的责任感, 从而实现新课程从文本到生活实践的转化, 才能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要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激励的有效策略主要有:
(一) 教师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由于以往的教育评价模式常常是单一的, 以目标为导向, 基本上遵循泰勒 (Tyler, R.W.) 关于评价的思想和理念。按照泰勒的理解:“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大纲在实际上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③这种目标导向式的评价模式虽然简单而易于操作, 但是却是千人一面, 常常忽视评价的具体情景、学科特点、学情分析, 它过于注重评价的结果与目标的吻合程度, 而忽视了教育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非预期效应, 也容易忽视教育活动过程本身。泰勒模式的之缺陷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其一, 评价目标的合理性何在;其二, 评价的背景是否真实;其三, 整个教育的过程是否获得尊重和理解。在外部控制的评价机制中, 我国中小学教师优质公开课成为“课堂表演秀”这些年常有发生, 学生也饱受多次重复“表演”之苦。因此, 在新课程实施中, 采用多元的评价模式才能避免评价走向僵化。
(二)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基于外部控制的教育评价, 无法激励大多数教师的主要原因在于, 评价的主体单一, 当评价只有一种声音的时候, 评价结果就成为了无须探讨的结论。这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多元的评价主体对教育的需求、发展的方向、质量的价值判断会存在差异, 正是这些差异, 有利于我们发现教育和教学中的问题, 有利于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获取大量的外部和内部的信息, 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定量评价精确而易于区分, 客观而便于统计;定性评价便于概括和发现问题, 形成结论, 只有两者结合, 才能使教师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更加全面。
(三) 重视教师自我的生活体验写作和教育叙事研究
生活体验写作是促成中小学教师进行有效的反思与学习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④生活体验写作将教师在课程环境中的经历、体验 (快乐和痛苦) 与教师的自我经验进行了整合, 让教师在现象的描述中获得“解释”, 并始终保持对身边的教育世界的敏感性和亲切感。通过生活体验写作, 教师完成了自我问题描述, 在寻求解释中得到诊断, 找到了自我激励的有效途径。
教育叙事研究使教师获得宛如亲临现场般的情景背景。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 教师通过教育叙事将自我个人的实践知识与课程实施环境、学生已有的经验实现整合。在典型性的案例分享中,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一个永远也无法替代的角色, 获得了依靠自身微薄力量所无法获得的实践化知识和经验;在教育叙事研究中, 教师个体获得了来自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和所有关注教育问题的人的理解和支持;在案例的分享中, 教师之间建立起了互助的链接, 教师的自我意识、教学智慧、教育视界也获得了更新和拓展。
(四) 建构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信息交流平台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 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实践需要获得理论研究的逻辑支撑, 也需要获得来自不同地区学校的实践经验, 需要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作用。只有通过来自实践的碰撞, 才能发现问题;只有依靠理论的指导, 才能避免肤浅的或者重复的尝试。通过成立各种评价研究组织, 建立相关的评价机构, 搭建基于文本的、网络等媒介的评价信息交流平台, 才能创造出教师自主发展的广阔空间, 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注释
1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106.
2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131~137.
3[美]泰勒.怎样评价学习经验的效用?[A].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263.
4蔡春, 易凌云.论教师的生活体验写作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 2006 (9) :54~59.
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 篇2
教师素养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
新课程以来,我们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更新。我们的教学思想也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活跃、这样的创新。大家普遍感到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里,有惊喜、有收获、有困惑、有阵痛……这教育究竟是怎么了?
课程不管怎么改,都是人来操作了,教师的整体素养上不来,新课程等于纸上谈兵。回顾我们启动新课程的过程,新的教育理念不知道灌输了多少遍,可是为什么出现“穿新鞋走旧路”或“穿旧鞋走新路”呢?课堂教学还是达不到预想的生态。我们没有理由去责怪教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培训过程来看,虽然抓得紧,开得足,但是由于体制、资金、条件等原因,不能不说走了许多过场。另外一个严重的失误,过于注重了理念的更新,而忽视了影响教师素养的最基本的东西――文化、心理、技能。
在知识日异更新、信息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果教师没有文化内涵,怎么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呢?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有了新的教学方式却没有新的.文化素养。在实际的教学生态中,有多少教师被学生问的张口结舌;有多少教师能解读教材,重新建构教材;有多少教师能跳出教材教教材;有多少教师能创建出自己的课程。不难发现有的语文教师却写不出一篇下水文来,让他出口成章,佳句连绵就更谈不上了,更可甚者口语迟钝,错话连篇,可想这样的教师怎么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我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这是个大型的国际合作项目,是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培训中,我发现教师的知识是那么的残缺,有的教师却不能做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还不如一个小学生。他们怎么能完成党赋予他们的教育事业呢?
教师没有文化素养是多方面原因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上到下重视的不够。我们张口新课程,闭口新课程,好像领导不谈新课程就不能是领导了,老师不谈新课程就不是老师了,新课程再新不会实施又有什么用呢?同样是一节课,有文化内涵的教师,能充分挖掘出教材的价值,并且能多元的引导学生来理解教材,知识联系广,方法点子多,教学的组织游刃有余,你能不说这是教师的文化内涵吗?而有的教师,生硬的套着理论,机械的模仿着,不仅造作,而且用词干瘪。上课是走程序,说话是背台词。这有什么诗意可言。我曾经听过一位农村教师的课,他们条件很不好,但是,在讲蒙古风情的时候,教师临机一动,用自己圆润的歌喉演唱了一首蒙古族歌曲,并且边唱边舞。课堂教学一下充满了生机。可见,教师的文化素质多么重要。一个教师在讲《世纪宝鼎》一课,就知道让学生读书,找句子,积累词语。对世纪宝鼎的文化内涵一无所知。另一个教师同样也讲《世纪宝鼎》,但没有就教材讲教材,把知识延伸出去了,学生深刻地体会了世纪宝鼎的价值意义,增强了爱国情怀。教师为什么能挖掘教材,延伸教材呢?而且敢于大胆创生课堂,关键教师自己有文化底蕴。对于教材教师自己都理解不好,怎么能引导学生?所以,我们关注新的教学方式的同时,一定也要关注教师的文化底蕴如何?
教师的心理也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一个教师必须做的落落大方,情态自然,举止文雅。一个教师眼里必须有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生态。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以高尚的品质去感化学生,尊重、理解、体贴切忌讽刺挖苦,冷眼相待。有的教师,特别在上公开课的时候,表现的非常紧张,脑子里总是想自己怎么教,却忘记了学生怎么学的,一旦课堂有意外的生成,就表现出急躁或不耐烦。前几天我带一个老师去上课,面对刚入学的学生,他们的课堂常规都不懂,教师组织课堂有难度。可是,如果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无关紧要的,课堂多次出现需要组织教学的问题,可是孩子小,有的就是不听,教师出现了急躁,不仅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学生也不喜欢了。由于过于关注教学内容与进度,以至于忘记了教学的时间。这说明,一个好教师,心理素质也很重要的。心理素质多表现在心智上,每节课都是自我的挑战。只有战胜了自己,才能运筹帷幄。
教学技能也是不可缺少的。我觉得一个教师首先应该具备演员的素质。情感能丰富多变,说话能流利中听。写字能漂亮美观。画画能顺手拈来。提问能切中要害,反应能灵敏机智。可以说,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在展示着教师的技能。我听过多次这样课,教师在演示课件时候,不会操作,一不小心,不是没声,就是没影。既影响情绪,又影响进度。有的教师根本看不见板书,取代的是事先准备好的字条、黑板、课件。课堂教学除了提问和组织教学的语言外,再也找不到精彩的地方。有人说现在教学难教,我看那样的教师比谁都容易了。因为什么都以学生为主体了,教师反而没什么可做的了。教师成了课堂的串客,当然也没有必要展示什么技能了。新课堂,如果新到了如此地步,我看教育也好不哪去了。教学技能应该常抓不懈,严格的要求,这样,才能跟上新课堂的步伐。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的变化 篇3
一、教师教学的变化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课程仅仅被看成是各门学科的总和,教师唯一的任务就是教学,即教教材。他们无权更改课程,只能被动地进行教授。而新课程改革倡导课程与教学的整合,要求教师参与课程的制定,成为课程的主体,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在我们三闸中心学校,教师基本上由以前的教教材变为了用教材,改变了以前那种唯教材是从的心理依靠,在教材的选用、教授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自主权。在教学中,彻底改变了以往那种教师服务于教材、受制于课程的传统教学观念,逐渐形成了教材为教师所用的新教学观念。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学观念引导并决定着教学行为,而教学行为又反映和深化着教学观念。因此,随着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行为必然发生变化,同时随着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学观念也会逐渐得到巩固和深化。
一般来说,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是否有效,则直接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否有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起着组织、指导、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作用。但我们无论怎么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能淡化或忽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因为教学活动从本质上看是教师和学生在交往,但同时它也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的交往,而未成年人不具备完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所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发挥、学习方式如何转变,最终取决于教师教学的转变。
如今我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已有了明显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坚决取消“一刀切”。在课堂上,教师乐意接受学生的不同看法,以此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踊跃回答问题。
2.师生关系也变得自由、民主、和谐和友善。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师生之间是主动与被动接受的关系,师生关系紧张,课堂教学沉闷。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我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转变,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改善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气氛。
3.强调师生的沟通和互动,以达到相互理解和宽容。在我校,这种师生交流、沟通的场景或案例有很多。每个班交流的形式各有不同:有的是利用每周的班会课,通过说心里话进行交流;有的利用互写评语;有的则是通过组织活动等形式进行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的交流。
总而言之,通过目前的课程改革,教师的教学行为逐渐得到了改变,从而为学生营造了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
(三)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
观念的转变决定着行为的改变,行为的改变是观念变化的体现;而行为对观念也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借助于方法的运用。只有透过教学方法,我们才能明晰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进而深化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成效。目前,我校教师教学方法已有明显的转变:
1.由“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了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中随处可见。教师的关注点由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转变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结合上。
2.由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合作学习式教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也尝试采用了分层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的转变不仅体现在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上,同时还有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因篇幅有限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但有一点必须肯定,教学活动中的一系列变化都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
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我们三闸中心学校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在 不断摸索和探究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就教师教学中的不足具体归纳如下:
1.教师教学观念转变得不彻底。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正因如此,我们就更应该不断努力,绝不允许有一丝的犹豫。但目前,部分教师还存在一些思想上的顾虑,面对新课程给了教师教学的最大自由空间,大家却显得犹豫不决。
2.教师教學行为转变得不彻底。新课程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学校文化的重建过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不能仅体现在课堂上,而应该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但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的确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但这种氛围还没有走出课堂,没有渗透到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中。
3.教师教学方法转变得不彻底。现今,我校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课堂活动搞得丰富多彩,从而使学生处在了不断的惊喜和快乐之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仍有个别教师的教学方法选用不当,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如一节数学练习课中某教师在黑板上排列了一些很规律的数学算式,让学生连续抄写三遍并计算。学生的做法是五花八门:有些聪明的学生根本不计算,根据规律直接写答案;有些学生为了提高速度,就先将被减数一竖行的写完,再写减数,然后再写减号、计算;有些学生则先算答案,然后再依次抄写二遍。很显然,在这堂数学练习课上,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很不符合新课程理念,同时也违背了数学教学的一些常识:抄写三遍显然有应试教育、题海战术之嫌;对这种有规律的数字排列没做引导和最后的说明,忽略了对学生数学逻辑和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方法显然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二)建议
面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提出了如下建议:
1.加强教师的培训,采取国家培训、地方培训以及校本培训三结合的形式,彻底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消除教师思想上的顾虑,同时对教师的教学实践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 篇4
来自基层的教育教学实践已表明,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所赋予的要求、期待和职责等, 使其在心理上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心理压力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突出, 与之相应对的教师情绪问题成为影响新课程推进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在某种程度上, 教师情绪也相应地主导着新课程的实施。
一、情绪与课程实施
“情绪”是一种躯体和精神上的复杂变化模式, 包括生理唤醒、感觉、认知过程以及行为反应, 这些是对个人知觉到的独特处境的反应。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无论是处于教学主体地位的学生, 还是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 都经历着和感受着情绪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且教师的情绪反应直接影响所教学生的情绪发展。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育教学注重对学生情感培养、重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体验和感悟, 这些都需渗透情绪到课程教学中去。新课标中, 情感培养已被纳入教学目标体系中, 情感培养与课堂教学中师生情绪体验紧密相连, 没有情绪体验就无所谓情感培养。
情感培养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部分, 应该在教学目标设计中体现一种弥散性, 渗透到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 情绪作为情感培养的手段应考虑到这一弥散性特点, 在教学中这种弥散性在心理活动中化作一种动力特征, 促使其他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二、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情绪因素体现
1、积极情绪如兴奋、喜悦等
新课程带来了新思想, 也促使教师对自己的专业能力进行提升, 新课程的理念符合他们对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一些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价值取向予以积极接纳, 这类教师对新课程反映的是一种兴奋、喜悦之情。
2、消极情绪如紧张、焦虑、压抑、担忧等压力过大和倦怠感等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带来了巨大挑战, 也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过度的压力导致教师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有调查表明,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压力已具普遍性, 90%以上的教师认为新课程的实施是有压力的, 其中67.8%的教师认为很有压力或极有压力感。这些消极的情感体验, 不仅使教师感到身体不适, 且对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不利影响。
另有调查显示, 新课程对教师所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 也使教师产生多方面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表现为否定故我的失落感、权责失衡的无助感、力不从心的焦虑感、敷衍塞责和抵制迁怒。
3、复杂情绪
部分教师认同改革的方向和理念, 但实施中的挑战和问题, 又让教师犹豫和彷徨, 对改革产生了复杂的情绪。
三、教师消极情绪问题的缓解
1、增强教师专业自主权和能力
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因缺乏专业自主权而无法参与课程决策, 无权感让教师在课程实施中产生了许多消极情绪。而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专业能力不足, 也导致了教师消极情绪的产生。新课程的实施, 需要把增强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和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结合起来, 让教师拥有专业自主权, 包括制定课程政策的参与权、对国家和地方政策课程政策的建议权、教材选择权、教材改编权、课程实施权, 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只有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才能更好的发挥专业自主权。当教师感到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拥有或更能够创造机会, 认识到那些政策中蕴含的东西能让他们自由做出充分的决定, 在此基础上付诸行动并承担行为后果的责任时, 他们的专业自主权和专业能力就相应得到提高了。
2、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群体中较多发生的情绪困扰主要是指较为长期地陷入强烈的负面情绪状态的情形, 诸如持续消极的心境, 过度持续的紧张感, 焦虑等。这种弥漫着的不良情绪则可能引起生理上、行为上的消极反应, 使身心失调。身心失调反过来又加重了心理压力, 形成恶性循环, 长期持续会对教师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教师情绪的管理与调节和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应该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 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缓解教师消极情绪问题的根本举措。
3、建立有效的改革运行机制
学校和行政部门要调整现有的组织结构和规章程序, 建立有效的改革运行机制, 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举措。建立行政吸纳和咨询制度, 让专家、一线教师和有关各方人员参与决策, 听取各方意见, 以改进课程方案, 确立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课程改革机制, 形成课程改革的广泛的社会基础。完善教材的审定制度、考试制度, 建立与课程改革相一致的评价制度, 建立课程实施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在教师的培养方面, 摒弃培养教书匠式的教师教育与封闭性的培训模式和体制, 建立开放性、发展性的教师教育与培训机制。总之, 需要相关的配套措施, 在政策上协调、缓冲和疏导教师的消极情绪。
课程的有效实施与教师情绪密切相联, 良好的教师情绪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消极的教师情绪不但会对教师的身心健康产生危害, 且对新课程的有效实施起着阻碍作用, 影响学生的情绪体验。没有身心健康的教师, 就不可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社会成员, 就没有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共存的和谐社会。关注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情绪问题, 并注意采取一定措施使其缓解, 使教师情绪有利于课程实施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王垒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360, 359.
[2]李允.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心理压力及缓解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 2004 (9) :11.
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实施方案 篇5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国培计划——2016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的通知》(教师厅函[2016]5号),和《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为确保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于2016年秋季全面展开,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培训目标
立足甘肃实际,借鉴先期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和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帮助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结构、内容和教学要求,增强实施新课程的紧迫性和责任感;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思路、体例特征、结构特征及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了解和掌握高中课程改革实施的情况,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逐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指导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完善高中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体系,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支撑和保障,为各普通高中学校顺利实施高中新课程提供师资保障。
二、培训内容与对象
(一)培训学科: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13门学科。
(二)培训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总体情况及各学科课程方案的介绍;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结构框架和主要内容介绍;各学科有关重要内容的解读;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培训;有关指导学生有效学习方法的辅导;教学评价方法的指导;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教研活动特别是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等。
(三)培训对象:2016年我省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各普通高中(含完全中学、民办高中,下同)起始年级学科教师、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分学科参加)、省市县高中学科教研员,共计约1.5万人。
三、培训时间
(一)准备阶段:6月5日—7月20日,各市(州)完成各学科班级组织工作,组织对班主任、辅导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培训,配发课程资源,组织学员做好学习前各项准备。
(二)培训阶段:7月28日—8月6日,组织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13个学科教师学习。每天5学时,共计50学时。其中学习视频课程2小时,在线学习、交流和研讨时间不少于3小时。
(三)总结阶段:8月7日—8月17日。各市(州)培训主管部门将本地区培训工作总结报告(电子版)报送至“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邮箱。
四、培训组织与管理
(一)本次远程培训工作在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进行,省教育厅专门成立项目管理小组,由分管副厅长担任小组组长,成员由省教育厅基教处、师范处、财务处、民教处、督导室,省教科所、省电教中心负责人以及十四个市(州)教育局负责人。省教育厅成立 “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以下简称项目执行办公室),执行办公室设在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项目执行办公室在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和省项目管理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对我省培训实施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协调多方力量组织开展培训工作。主要包括研究制定培训实施方案,组织新课程省级骨干培训,组织培训者培训,加强与教育部相关部门和各网络平台服务单位的沟通、联系。省教育厅成立巡视督查组,对各地培训工作进行巡视、指导与督查,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网络平台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参与培训课程资源开发和培训光盘制作,协助专家团队进行教学,组织专家在线辅导、远程答疑,提供教务管理服务,制作操作指南,配合培训者培训的实施,组织在线研讨和提供培训信息交流服务,提供技术支持与咨询服务。
(三)各市(州)教育局的主要职责。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分解、细化我省的远程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制定本地区针对培训工作的保障措施和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市直高中的培训工作;成立检查小组,对各县(市区)培训工作的准备、进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向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和省教育厅上报本辖区辅导教师、班主任、联络员、参训学员编班情况等信息;审核各县、区呈报的学员培训成绩报表;为本辖区远程培训项目的实施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并对本地区培训工作进行全面总结。
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 篇6
关键词:洗脑 充电 储备 探究
今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分工是科学化的产物,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科的专家。而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师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
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自身知识储备能否适应这一变化,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第一道难题。
一些教师反映对新教材的把握有困难。很显然,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制约教师驾驭新课程的瓶颈。因此,实施新课程,教师不仅要“洗脑”,还要“充电”、“储备”、“探究”。正如一位特级教师所说:“以目前教师的素质,要实施好新课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当务之急是要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比如《田忌赛马》一课所涉及的知识除了语文以外,还有历史知识、体育一般比赛规则、美术作画、电视直播知识等,如果教师知识储备不足的话,如何应对呢?以数学课为例,近年来,世界数学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数学是什么?是发现模式,找关系,发现规律。因此,数学教育要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才能帮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
过去,物理课上完后,教师给学生留的几乎全是习题。而如今,物理课讲完“密度与浮力”,给学生留的作业是探究性思考题:“死海不死”、“曹冲称象”、“孔明灯”、“探测气球升空”、“热水选种”、“驶进大海的轮胎”、“饺子熟了会上浮”,让学生通过探究发表意见。这些作业可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而如果教师没有大量的课外知识储备,是无法指导学生探究的。
这些变化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正如我乡美术教师杨震老师所说:“以往的知识已远远不够,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语文的语言表达能力、音乐的乐感及表演能力”。按照艺术课程标准要求,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不仅有音乐、视觉艺术、戏剧、舞蹈等不同类艺术的综合,有对艺术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不同学习内容的综合,还有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要能胜任这样的课程,教师必须具备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其他学科的综合知识。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师接受这一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改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面临的专业挑战 篇7
关键词:新课改,专业挑战,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全国各地中学已陆续使用新教材。现行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确定的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有很多突出的优点,深受广大师生的赞誉。特别是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然而,新课程改革在带给广大师生诸多便利的同时,对广大教师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挑战。
如何把先进的课程理念、新颖的课程结构和丰富的课程内容变成有效的教学实践,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成功需要机遇,前进必临挑战。为此,在本轮课改的起始阶段,很多教师热衷于教学形式的创新,使教学课堂“热闹”了许多,但教学毕竟是一种教育,判断课堂教学优劣的终极标准只能是教育,而不是“热闹”。因此,过于追求“热闹”的教学引起了我的反思和质疑:那些华丽炫目的包装、不知所云的互动、游移离散的论辩、眼花缭乱的手法,在规范凝炼的教育术语和学术概念的“引领”和“辅助”下,显得苍白而浅薄。
事实上,只要“热闹”的形式服从并服务于教育的目的,这二者应该是可以同位一体的。设计教学首先要考虑的是教育,其次才是如何用“热闹”的形式来实现教育。既然教育第一,就得从学科的教育使命上考虑,这就是专业的教育要求。从教育追求和课改实践看,学科教师在实施新课改中面临的专业挑战突出地表现为以下三个问题。
1. 教学目标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材“一花独放”的局面已不复存在;教材在变化,但不少老师“扫描仪”的理念却始终不变。在他们看来,“新教材”代表了新的理念,教材内容就是教学的全部。至于某一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确立一个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还是能力目标,如何围绕目标决定教材的取舍和开发课程资源,很多老师并不清楚。这些问题的解决亟待理念上的转型,教师如果没有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不知道如何去开发资源,结果只好“穿新鞋走老路”。例如英语课程,语言环境的创设、语言运用的真实性和语言材料的丰富性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力保证。
2. 教学设计与课堂活动的实施
例如:英语教学的精读模式是教学中沿袭多年的唯一模式,教师在备课时,在很大程度上只备知识。课堂教学提炼—讲授—落实成了课堂教学的“三部曲”。新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从而感受成功。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聚焦于课堂上每一个活动的处理过程,突出体现学生的自我探究和师生之间的互动。
新课程中的课堂是一个有活力、有生命的课堂,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场所,而应当是调整并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鼓励并引导学习者主动参与的教学空间。然而通过深入调查日常课堂教学活动和不少教师的实际工作状态,我们发现,固守陈旧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很多老师认为现在的课程改革,无非是多提问,增加一些游戏,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设计时应着重考虑:这节课应开展几项活动?教师如何当好辅导员去引领每一项活动?开展这项活动目的何在?活动应如何组织?任务是怎样实施的?如何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
3. 落实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的课堂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评价、成绩评价、价值评价、情感评价及学习策略的评价等。仅仅有学习过程和期末的学习成绩评价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也不容忽视。新评价体系的建立应有益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利于学生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得到学业成绩和人格魅力的充分发展。
总而言之,作为教师,特别是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理解课程目标,探索实现目标的方式方法是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础,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核心所在。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适时改变观念,适应形势,对自身提出新要求,不仅仅要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研究者、发展者,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现代教师。教师面对这场变革,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因为仅仅当个教书匠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对每个教师提出的挑战;作为教育事业的前线工作者,我们必须明确我们的事业目标、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发展目标,新课程所提出的学科目标将是每个学科教师都必须努力追求和力争实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余慧娟.“深化课程改革”系列①给素质教育一个现实的画像——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曹志祥[J].人民教育, 2010, (5) :35-37.
[2]雷晓霞.中学英语教材改革与教师面临的挑战[J].甘肃教育, 2007, (2B) :37.
[3]宗莘.教师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8, (1) .
[4][美]保罗.埃金等著, 王维城等译.课堂教学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0:11.
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 篇8
带着这样的困惑, 我从4所不同的学校选择了4名数学教师进行个案研究, 分别称为教师A、B、C和D。
一、4位老师的基本情况
教师A具有17年教龄, 国家级骨干教师, 负责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任务, 并兼一个班的班主任, 多次在省市数学教学研究会上作研讨课;教师B具有8年教龄, 市级骨干教师, 数学备课组长, 负责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任务, 并兼一个班的班主任, 在2007年玉溪市青年教师五项技能比赛中获一等奖;教师C具有12年教龄, 市级骨干教师, 年级组长;教师D具有5年教龄, 负责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任务, 并兼一个班的班主任。4位老师都从2006年就开始新课程研究。
二、研究工具与数据收集
我分别对4位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跟踪观察和访谈。本研究使用的工具主要有课前和课后访谈提纲、课堂观察表、数学任务编码表、录像带分析技术。其中课堂观察表和数学任务编码表, 是由教育部基教处开发的, 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信度和效度。
三、研究结论
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改变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班主任工作相当繁重
在4位教师中, 有3位是班主任, 班主任始终有做不完的工作, 除了上课, 还要处理班里的事情, 处理学校指派的事务性工作, 这项工作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如果要好好备课, 就得挑灯夜战, 怎能不神经衰弱?
2. 学生能力水平
教师A所在学校采取分层教学, 他所负责的2个教学班中, 一个是Ⅰ层, 另一个是Ⅱ层。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不得不在高二就结束课程。为此高一数学课就上得太快, Ⅰ层班能勉强接受, Ⅱ层班就如同坐飞机, 我们老师感到好困惑!教师B认为:善于学习的学生日子还好过些;不善于学习的学生真的如同做苦役。
当谈到师生互动否会给教学带来帮助时, 教师A说:如果师生能认真对待的话, 是有用的。但学生不深想, 不认真, 不集中精力, 学生认为所谓互动, 就是相互说话, 我们很难控制。此时我们又想到:学生不深想, 不认真的原因是什么?教师争先恐后地回答:这不是我能解决的, 是初中, 甚至是小学带上来的, 不少学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
3. 各级各类的评价制度
在访谈过程中, 4位教师都多次提到, 各级各类考试制约了他们的课堂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师C谈到:放手让学生做可能对学生理解新知识有好处, 但 (知识) 掌握不到位, 考试怎么办?因此, 教师抱着多讲比少讲强的心态处理教材和把握教学要求。教师B说:学生特别喜欢使用计算器, 计算能力明显不如以前的学生。
4位教师都谈到教师的考评对教学的影响。如今对教师的各种考评都与学生的成绩挂钩, 部分领导、家长就看你的分数:“管你怎么教, 只要考出高分, 就是好老师”。分数高可以一好遮百丑, 所以老师们就得抓分数。
4. 大班化
在谈到课堂教学中的小组活动时, 4位教师都谈到了现在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多, 不宜组织小组活动。教师A说:学生太多, 新教材中有许多活动, 不敢放手让学生做, 一旦让他们做很难控制局面, 教室里乱糟糟的;教师B认为:学生水平差别较大, 大部分内容让学生进行讨论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教师C说:如果老师讲学生都听不懂, 让学生自己探究就更悬了;教师D谈到:学生活动不好把握, 会影响教学进度, 还是老师讲更容易把握教学节奏。
5. 以往的教学经验
实施新课程的过程相比过去的教学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而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于教材中新增的教学内容, 教师多半会按照教材设计的过程展开;而对一些传统的教学内容, 因担心学生探究达不到预期的结果, 影响教学进度, 教师多半又会回到传统的讲授方法。
新课程改革实施中教师素质之悟 篇9
一、思想是教师发展的灵魂
身为教师, 要不断充实自我, 终身学习, 以新鲜而丰富的知识滋润学生, 以健康而高尚的思想熏陶学生。
有人说, 教师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 一个没有思想的教师也就丧失了教书育人的灵魂。思想在哪里?无数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 书本里有思想, 反思中有思想, 研究中有思想。
1. 书本里有思想
经常阅读报刊、上网浏览, 能让人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经常阅读经典、欣赏名著, 能使人不停地思考, 提升品位, 富有人格魄力。潜心钻研古今中外有关教育理论的专著, 多了解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现代的教学模式, 取其精华, 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能帮助教师尽快实现由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变。
2. 反思中有思想
教学反思, 即教师对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地进行审视, 然后做出理性的思考, 以指导之后的教学。一般而言, 大致可以做如下反思:教材是否合理, 教学情境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 教案设计是否恰当, 课堂提问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语言是否适合学生的思维方式, 等等。总之,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 是教师必做的功课。唯有经常反思, 才能更新观念。有了新思想, 才能有新实践。
3. 研究中有思想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发现问题, 进行反思, 当反思积累到一定程度, 自然就要进行专题性的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一般来说, 教学研究可以包括如下内容:研究教材, 研究学生, 研究课堂以及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 等等。
通过教学研究, 许多新理念接受检验, 诸多新思路逐渐形成, 多种新策略不断提出。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 教师在任务驱动下, 让自己多学习、多思考, 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逐步养成学习、思辨和研究的习惯, 不断提升的自己专业能力。
教师必须扎实地学习、深刻地反思和潜心地研究。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在反思中总结经验, 在研究中找到规律。
二、爱心是教师发展的基石
爱心是打开学生感情之门的钥匙。当学生感到你真诚地爱他们时, 其感情大门、智慧大门才会向你敞开。因此, 教师应该全身心地爱学生。
学生各有特点, 教师应该用真心去发现学生的需求和期望, 用爱心去化解学生的矛盾与痛苦。在日常生活中, 教师的爱心可以体现在点滴小事之中。例如, 拾起学生掉在地上的橡皮, 耐心回答学生的提问, 常与学生沟通、谈心, 等等。这一切都是能让学生感受到的关怀, 这样的关怀会化为无穷的力量, 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为人师者, 方可以德育德、以才培才、以学促学、以趣激趣、以情动情、以性养性、以行导行。师之灵魂, 体现在教师的言谈举止中, 不仅树立自己的形象, 又时时浸润学生的心田。
教师这份职业是美好的, 教师对学生诚挚的爱、对教育事业炽热的爱必须是发自内心的。
三、追求是教师发展的动力
在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看来, “人生最可怕的敌人, 就是没有明确的目标”。的确, 我们只有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 才能有意识地为之奋斗, 才能不断地挑战自我。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把一只跳蚤放在广口瓶中, 盖上透明的盖子。跳蚤在瓶子里不停地跳动, 并撞到盖子。数次过后, 跳蚤不再跳到足以撞到盖子的高度。于是, 实验人员拿掉盖子, 虽然跳蚤继续在跳, 但不会跳出广口瓶以外。因为跳蚤已经调节了自己跳的高度, 并且已适应这种情况, 不再改变。其实, 人也一样, 有怎样的目标就有怎样的人生。所以, 要把握好人生目标的定位。因此, 教师必须为自己设定有广阔发展空间的目标, 不能安于现状, 否则便丧失了努力奋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 篇10
一、影响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因素
1. 初中数学教师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以提高整体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最终目的.另外,教师还应明确教学目标,有效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教师还可以与学生构建起完备的交流体制,及时给与教学反馈,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很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的压力都非常大,单纯的依靠教师的自我调节,很难快速地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就导致教师很难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他们消极的心理不利于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这也是影响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3].
2. 初中学生
由于学生的观察力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课堂学习兴趣,倘若学生可以较快地认识数学抽象内容中简单与复杂的相互统一,比如,数量关系与几何空间二者所存在的对称关系,这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由于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抽象性较强,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理论更加接近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对学生要加以引导.培养学习对数学的爱好,多用形象化教学.最后,学习兴趣也可以深刻地影响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3.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正确认识教学内容在预设及生成之间的关系,教师需要认真备课,课堂上做到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准确地把握好课堂上教学内容,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适应性与实效性[4].
二、研究过程
1. 调查对象
此次研究的调查对象主要包括:第一,某省参与“国培计划”中小学优秀教师培训的169个初中数学教师;第二,某省内两个城市中学及两个农村中学共475各初中在校生.
2. 调查材料及方法
调查工具主要包括:自制的师生调查问卷、随访提纲.调查的具体内容如下:师生针对初中数学新课程的观点、对数学教学活动的了解、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参与度、对数学新课程评定的意见等.教师问卷调查总共有23项问题,其中,包含16项单选题、7项多项选择题;学生问卷调查共有20项问题,主要包括15项单选题、5项多项选择题[5].为了使调查具备时间维度方面的可比性,此次制作的问卷保存了2010年师生在调查问卷中出现的诸多试题,并按照《课程标准》适当地增添了一些试题,各维度题目数量不等,随维度的差异化而进行随机地设置.对师生的调查问卷都采取团体测试的方法进行发放,现场发放、现场填答、现场收回.最后统计总共发放教师问卷169份,回收有效的问卷共有169份;学生问卷475份,回收的有效问卷共有475份,回收率均为100%.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统计相关问题,并且按照访谈提纲、交流会议等方法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深入掌握初中教育阶段的问题,为未来数学新课程开展与改革提供依据[6].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在所有被调查的对象当中,大约有65%的教师在数学新课程方面的任课经验高达10年之久,他们不仅经历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初始阶段及普及范围,而且又在体验《课程标准(2011年版)》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因此,教师们对于《标准(实验稿)》与《标准(2011年版)》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
本次研究结果.通过表1的数据显示,我们可以看出关于《课程标准(实验稿)》,大概有88.2%的教师愿意偏向于“十分熟悉”或者“基本熟悉”.而针对最近实施的《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之对应的比重只有37.9%.以上结果意味着教师对以前的《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掌握程度更高,而对近期实行的《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了解还不够透彻,仍然需要一段适应时期[4].
综上所述,数学已经成为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成分,对教育的稳定、向前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力量.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影响我国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因素,并结合调查统计的结果,对其进入深层次的分析,我国现阶段的数学教学结构仍然不够完备.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今后教学过程中仍需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促进了我国义务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特别是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初中数学教学的方法以及思想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改善.但是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效率不高、学生主动性不强、教学难度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数学教学的发展[1].本文主要研究影响初中数学的主要因素,并通过具体的实践调查,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助力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教育分析
参考文献
[1]杨建辉.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需求分析——乐山市顶岗数学教师培训课程的设置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1):102-104,108.
[2]周宏伟.影响初中数学新课标实施的三个因素[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2013(3):66.
[3]李孝诚,綦春霞,史晓锋.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网络研修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3):56-61,67.
[4]刘徽.改进数学课堂[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2(11):113-114.
[5]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9(26):114-117.
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 篇11
关键词:思考;教育观念;角色转变;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实施至今也已不少时日,它带来了不少变革、不少争议和不少探索,也促使教育不断的向前发展。在这种新标准的指导下,我们教师的教学需要什么?我们学生的学习需要什么?以下结合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
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汲取了诸如人本主义教育的理念、教育民主的理念、教育公平的理念、主体性教育的理念、个性发展理念等。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教师应转变角色
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还要扩大知识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什么样的学生最喜欢学习数学?什么样的学生数学学得最好?当然是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课堂上他们专心听讲、积极讨论、敢于质疑、勇于表现,课后他们潜心钻研、迎难而上、乐此不疲,大有“誓攀天下高”的雄心。为什么这些学生如此喜欢数学?通过对学生学习心理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获得了成功,努力的价值得到肯定,所以喜欢学习数学,喜欢参加数学活动。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都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但又并非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表现自己。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这里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结合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每一个细节因势利导,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四、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的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以构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为核心,主体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和理论依据。
1.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各种机会
2.教师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需要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尤其是刚开始尝试自主学习时更需要大量的时间去适应和探索。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从学生的长远考虑,为学生的未来着想。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学时间,让学生有完整的自学过程,在自学过程中丰富经验、积累方法、获得启发。
3.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观察、表达、质疑、迁移、类推、对比、实验、分析、归纳、综合等学习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自学效率奠定基础。
自主不是放纵。脱离的指导,让学生完全自主学习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意义的。教师要把握好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自己主导作用的体现,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4.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独立性相对于依赖性,在新课程理念中,学生的学习从应依赖走向独立。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性,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教师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知识。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的意志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的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他们在学校的整个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立性,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立性,从而有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新时代的进步,促进着教育的新形势,同时新课标的提出,代表着教育的进化,指引着数学课堂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作为新时代的教学同样也要求能善于利用新课标的教师,其实新课标的提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新课标下没有优质的新课堂。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参考文献:
范金良.浅谈数学教师新课标下角色的转变[M].中学生语数外,2009(04).
(作者单位 重庆市合川区育才中学)
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 篇12
一、新课程实施中农村初中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
我们对××省250名农村初中教师进行了一次调查, 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89份。其中, 男教师148人, 女教师41人;教龄1~5年、6~10年、11~20年、21年及以上的教师分别11人、58人、78人、42人。调查问题是:“您了解目前的新课程改革吗?对此是否感到有新的压力?”调查结果表明:87.9%的农村初中教师了解新课程改革, 其中72.0%的教师感到有新的压力, 15.9%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对自己没有产生新的压力。此外, 还有12.1%的农村初中教师不太了解或不了解新课程改革。
二、新课程实施中农村初中教师工作压力的有关分析
1. 农村初中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对自己没有产生新的压力之分析。
事实上, 对于个体而言, 每一次突如其来的事件都可以被视为压力源。但是, 压力源却不一定使个体产生压力, 其关键在于个体自身的压力评估。如前所述, 除了因种种原因, 个别农村初中教师还不太了解或不了解新课程改革之外, 有15.9%的农村初中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对自己没有产生新的压力。众所周知, 过重的工作压力使教师的情感、体力、态度处于疲劳状态, 这是应该注意的。然而, 如何看待15.9%的农村初中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对自己没有产生新的压力呢?
理查德·拉扎罗斯 (Richar Lazarus) 认为个体对于压力源的评估首先要进行初级评价。初级评价“关注的是一个人在所遇到的事的结果中, 所能得到的利益”。当个体认为有些事件与自身利益无关时, 这些情境不会构成任何威胁。其中, 个体对于压力源的初级评价受个体自身的情绪以及压力源本身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1]
依据此理论, 再结合有关的调查访谈, 发现以下几个现象, 这些现象比较明显地存在于那些认为新课改对自己没有产生新的压力的农村初中教师中:
(1) 教师的职业倦怠。
由于农村初中教师的福利待遇不太好, 社会地位也不太高等等, 这些原因使有些教师不想再继续从事农村初中教学工作, 一旦有机会, 他们就想调离其岗位。这样的职业态度使得这些教师“身在曹营心在汉”, 对新课程改革持无所谓的态度, 因此, 他们也没有感到新课程对教师更高的要求及其带来的压力。
(2) 教师的旁观态度。
由于种种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影响, 任何一项重大教育改革的结果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 有些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持一种旁观的态度, 仅把新课程的理念停留在口头, 而不付诸于教学实践之中, 因此, 他们也就没有压力感。
(3) 教师的得过且过。
实施新课程需要教师持创新的思维方式, 并不断挑战自己的教学习惯, 但是, 有些教师不愿意付出比平时更多的精力与时间, 仅得过且过, 也就不存在新的压力感。
(4) 教师的理解。
有些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只是形式的变化而已, 在他们看来, 新课程是“换汤不换药”, 即与原来的教学相比, 没有什么改变, 因此, 也就没有新的压力感。
2. 农村初中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对自己产生新的压力之分析。
理查德·拉扎罗斯 (Richar Lazarus) 认为, 当个体在初级评价时, 认为压力源可能导致自身损失某些物质财富、精神资源 (如亲情、自尊等) 或个体既得利益受到威胁时, 个体接下来要对压力源进行二级评价。当个体认为自身无法有效地应对压力源时, 压力源则转变为真正的压力事件, 导致个体的精神紧张、情绪低落, 甚至发生相应的生理反应。[1]
依据此理论, 再结合有关的调查访谈, 发现两个比较明显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与为什么教师感到新课程改革对自己产生新压力有较大的关系:
(1) 外部环境支持的欠缺。
第一, 由于一些地方经济较落后, 农村初中教师的工资很难足额发放。很多教师感叹自己较大的生活压力, 这种生活压力使教师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 而新课程的实施更增加了教师的压力感。
第二, 由于近年来的打工热潮, 使得不少农村学生的家长认为, 孩子读书的唯一目的就是升学, 如果不能升学, 那么读书就没有用。所以, 家长只以孩子能否升学来衡量学校的教学质量。这样, 在家长看来, 不论是否实施新课程, 他们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只关心孩子是否能升学, 这方面的顾虑使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有压力感。
第三, 有些教育管理者多关注上课教师的表面行为, 如教师上课讲授时间的多少、是否运用多媒体等, 而少关注教学行为的实效性, 这就导致了教师对新课程实施的迷惑而产生新的压力。
第四, 农村初中的教学条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比如, 缺少计算机教学辅助设备, 即使有, 像多媒体教室多半也只有在上公开课的情况下才开放。
第五, 农村初中教师普遍反映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不丰富。比如, 学校的教学参考资料贫乏且陈旧, 教师没有条件获得网络资源等。特别地, 不少教师反映, 新教材中的有些内容不符合农村学生与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所以, 课程资源的缺乏给教学带来了局限性, 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压力。
第六, 由调查访谈得知, 目前农村初中教师培训工作存在下面几个突出的问题: (1) 教师外出参加有关培训、学习的机会不多。 (2) 教师参加有关培训的费用问题难以解决。 (3) 有关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不强。 (4) 培训的形式单一。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农村初中教师缺乏外界有效的帮助, 从而增加了对他们的工作压力。
第七, 农村初中教师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较枯燥, 成天就是教室———办公室———家庭, 几乎没有什么文娱体育活动, 再加上学校的各种考核、学生的高要求、家长的愿望, 社会的评价, 似乎教师就应该是圣人一样。这些都让教师无从放松来缓解工作压力。
(2) 教师自身知能的欠缺。
当个体本身缺乏有关的知识与能力时, 压力感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在访谈中, 诸如以下方面的教学困惑, 使教师感到新课程实施当中的教学压力, 而教师们也希望能得到这些方面的帮助:
第一, 有些教师不能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 由于一些客观原因, 农村初中教师家庭有计算机的不多, 办公室有计算机的也不多, 即使有计算机, 也不能很方便地上网。另一方面, 教师没有较多的机会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相关软件, 因此, 很多农村初中教师的计算机水平不是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实施新课程, 从而增加他们的压力。
第二,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然而, 如前所述, 由于近年来的打工热潮, 使得许多孩子认为读不读书都无所谓, 从而导致他们学习兴趣不高。教师不知道如何培养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知道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感到压力很大。
第三, 由于班级学生人数较多, 农村初中教师普遍反映因材施教、合作交流以及开展探究性教学有很大困难。特别地, 农村初中还有大量的留守儿童, 面对这些留守儿童, 教师感到压力格外大。
第四, 新课程认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但是, 由于一些客观原因, 许多农村学生的学习基础不是很好, 因此, 教师对于如何在教学中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来启发学生, 以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感到比较困难, 因此压力倍增。
三、新课程实施中农村初中教师工作压力的应对策略
应当看到, 适度的压力会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 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增加教育责任感。但是, 如果教师对新课程没有压力感, 或者感到新课程对自己的教学带来太大的压力, 都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都不利于新课程的有效实施。特别是, 如果教师感到压力太大, 还会产生过度焦虑、紧张, 从而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最终使他们丧失对工作的信心。所以, 如何增加有些教师必要的压力感以及如何减轻有些教师过大的压力感都是至关重要的, 而以上有关分析中所提出的一些现象或问题, 实际上就是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比如说, 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增强教师的教育责任感与不断更新的意识与能力、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等, 这些可促使有些农村初中教师增加必要的压力感, 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去;给予教师更有力的外部支持以及帮助教师克服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教学困惑等, 这些可减轻农村初中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过大的压力。以下就支持性外界环境以及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略作说明:
1. 为农村初中教师实施新课程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性环境。
前面的有关分析表明, 不管是有些教师认为新课程实施对他们没有产生新的压力, 还是有些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感觉有新的压力, 这两方面都涉及到外界环境的支持性问题, 所以, 为教师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性环境是首先需要关注的方面, 包括: (1) 提高农村初中教师的福利待遇, 改善他们的住房条件及生活环境, 尽可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2) 添置与更新农村初中的教学设备, 给教师提供必备的教学条件; (3) 为农村初中新课程实施提供更多、更适宜的课程资源; (4) 学校管理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切合学校实际, 真正理解和支持教师工作; (5) 要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处理好他们参加有关培训的费用问题, 给他们创造更多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同时, 培训内容的涉及面要广泛些, 给机会让教师进行讨论学习等。此外, 有关部门可组织送课下乡活动。
最重要的是, 要让教师感受到学校就像一个“大家庭”, 教师是这个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在这个大家庭里, 大家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团结合作、互相帮助, 并愿意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如此这般的支持环境, 无疑可减轻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心理上的额外负担, 使他们更具有教育责任感, 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程的实施当中去。
2. 加强农村初中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
一方面, 有些农村初中教师对新课程缺乏深入的理解, 认为新课程“换汤不换药”, 因而无压力感;另一方面, 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教学困惑, 以致他们有较大的压力感。这两方面都涉及到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问题, 所以, 加强农村初中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也是一个尤为需要关注的问题。那么, 如何加强农村初中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呢?
因为学习的开始起于疑问, 所以, 要加强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 就需要教师持反省思维, 即对问题反复而严正地、持续地思考。[2]也就是说:反对现成接受的态度, 采取溯本求源、究根问底的态度;反对迷信专家与书本, 倡导对一些“不言而喻”的问题进行追问;反对对事物进行片面、孤立的理解, 注重在对事物的肯定理解当中同时包含对它的否定理解;反对人云亦云, 提倡善于见人之未见, 即“破”又“立”……
为此, 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要批判地思考有些问题:哪些是正确的?正确的道理是什么?哪些是需要探讨的?探讨的角度有哪些?哪些是符合教育实际的?哪些是不符合教育实际的?其依据是什么?哪些是适合自己的?哪些是不适合自己的?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自己的不足在哪里?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教师可不断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 从而自主地、主动地把外在的压力真正内化为自身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追求。
参考文献
[1][美]赖斯, P.L.压力与健康[M].石林、古丽娜、梁竹苑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2]杜威.思维与教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 1936:1.
【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推荐阅读:
实施新语文课程中的教师备课刍议08-17
阳朝小学教师暑期新课程培训实施方案05-29
新课程实施09-07
新课程实施能力06-21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06-05
课程实施中的教材变化11-06
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课堂11-11
新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05-13
芝芳学校新课程实施自查报告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