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芳学校新课程实施自查报告

2024-06-29

芝芳学校新课程实施自查报告(精选8篇)

芝芳学校新课程实施自查报告 篇1

芝芳学校新课程实施自查报告

根据上级通知精神,我校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研读通知,成立组织机构,严格按通知要求收集、整理、归档各种资料。现汇报如下,请予评估审查。

一、学校基本情况

芝芳学校占地面积4830平方米,建筑面积690平方米。学校现有4个教学班,在校生63名,生源来自2个自然村,教师12名,学历达标75%。

二、健全机构,完善管理,切实加强对课程实施的领导

课程实施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推动器”。为此,我校花大力气建立健全课程实施运行机制。

1、成立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为核心的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由教导处专门负责课改工作。

2、建立课改激励机制。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市区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通过培训,使广大中小学教师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能基本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工作。使培训工作为新课程实施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学校还把课改成果作为教师的科研成果,评优树先时作为重要依据。自查情况 课程理念

学校学习课程理念的制度健全,并制订了相关的计划和措施。利用网络集中学习和自主研修学习的办法,认真学习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相关材料,教师都有内容比较丰富详实的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

学校通过会议、广播、网络、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及时全面地向师生和家长宣传了新课程理念。

根据学校的实际,结合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的要求,制订了学校长期的发展规划,每学年都有相应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课程开设

我校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开齐了课程,没有随意增减课时数的现象。根据学校实际和相关文件精神,我校开设了“古诗文诵读”作为校本课程。课程资源

我校专任教师12名,学历达标75%,基本上能满足各科的教学需要,但年龄结构偏大。图书、实验器材、体育器械、网络等设施均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我校对家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制订了详细的计划、措施和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正逐步的开展相关的家校联系活动 课程实施

为保证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落实,学校成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对新课程的落

实全面督促和监督。根据教研室要求,定期参加教研活动,分析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办法。在不断的交流过程中,推出数节优质的公开课和示范课,发表各类反映新课改的论文数篇,并积极承担《基础教育论坛》课题研究。为保证新课改深入课堂,我校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评价等都做了严格的要求,制订了相关的检查落实制度,如: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重点、难点分析准确;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恰当;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思路清晰;时间分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教学方法灵活、有效,能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等。学校以少先队为平台,积极开展团队工作。利用班会、校会与升国旗等常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利用重大节庆日、传统节日,以及某些有着特殊意义的纪念日,开展心理、道德、法制、国情、安全等主题教育。依托池上镇少年宫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了的教育活动中来。

严格执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管理规范》的规定,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不超过6小时,每天保证9小时睡眠时间,双休日与其他法定节假日不上课;

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每天家庭作业总量不超过1小时;教辅资料的选用符合省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学生每天集体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严格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执行,对学生的评价实行日常评价与期末考试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成绩取消百分制,评定实行等级制,学校、班级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按学业成绩排列学生名次。为每位学生配备了一个成长记录袋,存放五年来成长历程,如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评价材料等。

四、存在的问题

1、新课程空间自由度大与教师创造性实施能力小的问题。

新课程的信息呈现形式多样,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答案不唯一,具有开放性。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受传统教学的束缚,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围绕着传授知识的框框转,不能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发掘教材内外蕴含的深层次的教育元素,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去激励学生寻找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充分地展开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启蒙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所以,教师的培训是一个需要长期与不断改进的过程,特别要对我们的教师进行创造能力的培训。这给教师的继续教育,学校的校本培训提出了新的课题。

2、教师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的发展不均。

学校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之间的教学能力差异较大,有的教师具备了比较优秀的素质,有的教师教学上入门不久。教学科研能力也是这样,有的教师课上得

不错,可是教学科研上差异大。所以教育科研上对这些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要求,鼓励他们教育科研上台阶。

我们将以这次课程实施评估检查为契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评价指标体系,把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2012-10-18

芝芳学校新课程实施自查报告 篇2

21世纪初, 课改的东风徐徐吹入每一所学校。2004年前后, 西部许多农村学校也开始使用新教材实施新课程。随之一起走来的有教学理念的改革、课程标准的改革、教材的改革等。新课程实施近十年, 我们欣喜地发现师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 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二、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困惑

1. 教学硬件与资源问题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

极参与文本导入学习, 在情境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满足他们的学习心理需要。

6. 汇报导入法

汇报导入法就是让学生以汇报的形式, 用英语说出与新课相关的内容, 例如, 可以是班级常规情况、天气状况、师生见闻、生活中琐事、新闻历史等等。教师可以让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汇报, 这样不仅训练和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教师还可以顺势开展新课。在学生进行汇报时, 他们可能会遇到一些生词和短语, 这时教师要注意及时给予帮助和指点。

7. 音乐欣赏导入法

在课前适当地运用与新课相关的音乐作品导入, 让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过程中, 逐渐进入和体会到所描绘的情境,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可以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状态, 最主要的是将学生逐渐引入所要教学的情境中。为此,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在课前播放一段音乐, 让学生听两遍, 然后是空缺词语的填写, 这样就能使学生感知信息日新月异。由于办学经费捉襟见肘, 使得许多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严重匮乏。

据了解, 许多农村学校的教学硬件仅仅为几台电视机和录音机, 有的学校好不容易安装了一套多媒体设备, 但使用率并不高, 有赛课活动时会用一用, 平时几乎就是个摆设。造成这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多媒体设施与学生教室分离, 教师要利用多媒体上课须提前跟管理员联系, 且要提前带领学生去多媒体教室, 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二是有的学校办公场所不够就挤占了这一功能教室;三是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花费

到课文所要教学的话题, 从而逐渐融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

三、课堂导入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1. 注意课堂导入的时间

课堂导入最佳时间为3~5分钟。如果导入时间过长, 就会影响整节课的进程。课堂导入其目的在于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 同时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 使其自主参与其中, 进行主动学习。

2. 导入方法要灵活应用, 切忌生搬硬套

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适合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采用;但即便是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 对于不同班级, 其导入方法也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要注意根据所教班级学生具体学习情况和特点, 进行具体分析, 要“因材施教, 因地制宜”。对于同一个班级而言, 也不可能长时间使用同样的导入法, 为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和学习激情, 导入法也要教师大量的时间, 事情一多许多教师图省事就不愿意用了;四是还有半数以上的教师根本不会制作多媒体课件;五是电脑老化, 使用时故障频出, 维修服务跟不上。至于各种门类的功能教室, 如语音室、美术室、体操房、演播室等那是想都别想。原有的教学资源如音像资料、科学实验器材 (多是原来开自然课时配的) 等基本报废, 无法使用。新的音像资料、科学实验器材等又配不齐。每年学校会向县、市上交报表, 也多因经费不足等原因而搁置一旁。教材连年改,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等也难以配套。通过地方新华书店订购挂图也是“泥牛

注意经常变换。

3. 课堂导入要结合整节课的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的结构是由导入、呈现、理解、巩固和结尾五个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 五者缺一不可, 如果教师只对课堂导入加以重视, 而把其他环节给忽视了, 那么, 即便课堂导入再出色, 其课堂教学也不能达到所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 在高中英语中导入艺术, 必须依据学生的语言认知规律和文本知识需要, 运用多种导入手段进行导入, 逐渐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晓宇.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技

巧[J].学生双语报·教师版, 2007

[2]刘汉昔, 党永升.“导学法”实验的

初步尝试[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

究, 2001 (1) .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回民高级中学)

入海不见回音”。如果自制教具、学具需要花费教师很多的准备时间, 也只是极个别教师有能力和精力去参与制作。

2.师资问题

(1) 教师结构不合理, 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偏远农村学校几乎是清一色的男教师, 要找个女生辅导都不易;而条件稍好的学校男教师数量又极少。据查某校60名教师中只有7个男性, 而直接在教学岗位上的仅3人。

(2) 后勤岗位挤占教学岗位, 影响教学秩序。由于办学经费紧张, 教师福利得不到保障, 许多农村学校不得不考虑后勤创收, 于是学校既要抓教学又要搞创收, 校内商店的开设有悖于对学生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培养, 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笔者了解到, 某校20多个教学班, 1000多名学生, 教学岗位与后勤岗位的教师之比为6∶1, 同时, 部分教学岗位上的教师日常还兼有创收任务。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 要说不分神是不可能的。

(3) 专职体艺教师奇缺, 体艺课无法正常开设。许多偏远学校, 音、体、美和英语专职教师无一人, 这些课只能凑合着安排下去。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大多只是迎合上级检查, 根本无法落实, 课的质量可想而知。而稍好一点的郊区学校, 像这样的专职教师也不够, 操作起来困难太大。

(4) 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有的无法上网查找资料, 有的不会进行简单的文字录入。

3.教材与学生问题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 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具体依据, 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重要工具。课改使得多种版本的新教材走进学校, 师生都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同时, 我们发现不管哪种版本的新教材都偏重于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 许多现成的结论、定义、公式在现行教材上都找不到了, 所以使用新教材, 对学生及家长的要求都很高, 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家长有较高的文化基础。

农村学生, 大部分家长整天忙于生计, 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有的外出打工, 把孩子完全托付给祖辈, 学校留守儿童占了八成以上;有的家长有时间却没有能力辅导, 把教育的“责任”全托给了学校与教师。同时, 由于新课程的实施, 学生的入学年龄降为6岁, 实际上很多孩子启蒙时还不到6岁。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而学生的认知能力、运动能力及各方面的协调能力较弱, 跟不上新课程的要求, 给教师实施新课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4. 教学管理问题

师生疲于课业。在课改的最初几年, 许多学校曾偏激地将素质教育理解为音体美教育, 轰轰烈烈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从县上到学校完全摒弃了考试和排队, 学校、教师、学生都没了压力, 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几年过去了, 小学和初中的教学改革如期进行, 但是高考指向没有变化, 升学率仍然是衡量当地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当大家都意识到这一点时, 从小学到初中各种形式的考试又接踵而至。于是乎, 学校补课开始抬头, 有的明补不行就改暗补, 校内不准就放在校外。由此滋生的各种兴趣班、奥数班、家教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来, 学生去不了游乐园, 老师也没了双休日, 大家抱怨的同时, 仍得无可奈何地奔走在家校之间。

家长忙于学费。义务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是免费性, 国家的政策好, 但在实施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现在学生上学不用交学杂费, 而其他服务性交费层出不穷, 如教辅资料费、牛奶费、早餐费、校服费、各种课余培训费等越来越多。一门学科配发三到四本教辅训练本 (还不包括单元测试卷) , 每个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至少会拿到这样的练习册16本。这些资料哪里来?逐级配发。

学校疲于各种活动。一年下来, 一所学校要参加大大小小的活动几十次, 有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 也有来自其他部门的邀请赛。诸如某乡政府庆典, 某部门单位大型活动, 总少不了学校出文艺节目以示庆祝, 或派鼓号队到现场奏乐祝贺, 或让学生游行、演讲、征文、现场抢答等, 美其名曰锻炼学生能力。有的活动是年初就定了计划的, 有的是临时插队安排的。学校推不掉这种活动, 最终受累的是老师和学生。学校不是生活在真空中, 但这样的活动太过频繁, 必会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三、课改改进的措施

1.加大地方财政经费投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任何一项改革, 不管其在学理上论证得如何缜密, 在政策上规定得如何细致, 它都不得不需要一些条件才能付诸实施。就本次新课程实施而言, 在这些条件中最基本的莫过于经费投入。如果教育经费能够按时足额到位, 校与校之间没有福利的区别, 教师之间不存在金钱的攀比和心理上的不平衡。学校就会腾出更多的人力物力从事教学研究, 教师的工作压力相对而言就会轻许多。如果多媒体设备进到每一间教室, 则教师幸甚、学生幸甚。

2.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现在多数教师知识欠缺,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科知识不足, 教学技能较差、难以灵活地驾驭教材等问题。培训方式开始可以少一些集中讲授, 多一些现场观摩;少一些理论性知识的传授, 多一些有指导性的讨论与研究。在教师基本素质有所提高的基础上, 再逐渐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指导, 并引导教师用理论性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并将具体的教学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3.完善教学管理体系

(1) 要改进课程设置。当前小学英语课开两节, 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少了, 因为农村学生根本没有这样的语境, 课内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体育课开四节多了, 农村学生上下学步行往返家校, 本身就是一种锻炼, 还有午休、课间活动等。地方课、校本课、综合实践活动不要搞一刀切, 因为并不是所有地方学校都适合。

浅谈新课程实施与学校文化 篇3

关键词:新课程学校文化观念氛围

1.新课程的实施促使学校文化发生变化

新课程经过不同层次的培训,开始进入学校和课堂。这套全新的课程首先给教师的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带来了变化。由“背课”到“备课”的转变蕴含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评课标准的变化带给教师和学生的是思想和行为方式的解放,师生因此而能够更加活泼地展开课堂学习,并使课堂活动更加充满思想性和人文性,课堂上人的主体性更加凸显出来,不再像以往的课堂那样师生的思维与活动都被束缚于没有生气的教学内容和人为的纪律规范。教师观念的变化,带来了其行为方式的变化,進而在师生间形成和谐的、平等的交往关系,更重要的是在学校形成了一种尊重的、平等的、开放的文化氛围。而这种教学文化上的变迁,首先来源于新课程实施的冲击。新课程在学校的实施,改变了对教师的要求,这促使教师教学行为和对待学生的方式发生转变。在教师还不能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时候,这种外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介入将成为促使教师反省、改变的推动力。

2.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学校正有意识、主动地塑造一种新文化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校主动检讨自身文化上的缺憾,有意识地塑造一种新的学校文化,并取得初步成效。校长在意识到学校教师学习、研究氛围不浓,学校知名度低等方面的不足以后,通过多种渠道培养教师的学习意识,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和科研能力。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培训与学术会议,到优秀的兄弟学校见习,观摩名师教学,与师范大学合作课题,听专家讲学,参加校本培训,参加教学比赛,等等。各种学习与科研活动的开展,使教师的专业生活发生了变化,进而带来的是内在观念和氛围的变化。

3.新旧学校文化的冲突

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历史传承性,尤其是对于学校这样一个保存、传递、发展文化的组织,它更容易保存传统文化。因此,在学校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每一天的学校生活中,我们时刻都能感觉到新旧文化之间的碰撞。在这种碰撞中可以发现,传统观念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桎梏着教师的新思维,并影射于教师的日常行为之中。

首先,教师在教学、学生、师生关系等方面的传统观念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的转变,教师在努力学习、实施新理念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原有的观念和这种观念下的行为。

其次,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目前学校的各种学习活动多是由领导组织,以强迫性的学习任务布置下去,并通过一定形式的考核和测查来保证学习的质量。老师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有日常工作量大、工作内容烦杂的客观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学校在整体上还缺少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再次,教师间缺少经常性的专业性交流。办学条件的落后、学术研讨空间的匮乏、烦杂的日常工作、紧张的学校日程安排,这些现实条件的限制是教师缺乏专业性交流的一个客观原因。笔者在访谈过程中发现,有的老师认为不同年级组的老师之间没有交流的必要;还有的老师认为本校的老师之间比较熟悉,没什么可交流的,交流也不会有什么收获。据一位副校长介绍,学校除了大型的公开课之后进行的评课、讨论以外,平时基本上没有什么交流活动。目前,教师之间的交流只是停留在办公室内边批改作业边闲聊地谈一些教学、学生问题的层面。大家还缺少对交流、沟通价值的认识,也缺少一种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和学习别人。而这种交流活动的匮乏和教师对同事之间交流的忽视,也更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几点思考

1.作为文化变革的课程改革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个案研究表明,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促使学校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但是文化的变革意味着人们传统观念的更新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必然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作为文化变革的课程改革,需要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系统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转变,人们需要在新旧文化的碰撞中逐渐确立新的观念,并将新的观念逐步转化为实践行为,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必须给课程改革以充足的时间。由此,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和的心态。从课程改革历史来看,一项全新的课程方案必然要经历接受、认可、模仿、尝试、制度化、习惯化的过程。

2.新课程的成功实施,需要引起学校文化的自觉与重建的努力

学校文化是制约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学校形成、具备一种良好的组织文化时,改革会更容易实施。所以,要促进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引起学校的文化自觉,使之在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主动去重建自身的文化。然而,文化,作为历史地凝结成的人的稳定的生存方式,是被群体所共同遵循或认可的共同的行为模式。因此,文化对于个体的存在具有先在的给定性或强制性。所以,除去要自我反省之外,还需要通过“局外人”的协助而获得对自身文化特质的反省和批判。这进一步突出了作为优秀的学校文化要素的开放意识与合作能力的重要性。

3.优质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

时代的发展与变化是永恒的,课程也处于不断的改进之中,因此学校文化的塑造不仅仅是作为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促进因素,而是学校作为一个组织持续发展的永动机。沙因认为,文化是“更深层的为组织成员所共享的基本假设和信念,它无意识地发生作用,并以一种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方式规定着组织对自身及其环境的认识”。当这种组织文化不能与时俱进地不断更新的时候,就会成为组织发展的滞障。相反,当一所学校形成一种优质的文化氛围的时候,这所学校就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为,良好的学校文化能够让组织保持学习、开放、反省的优良作风和氛围,从而使学校随着时代发展的发展不断进步,使学校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4.校长是优质学校文化的塑造者。

“由于文化是由其参与者创造的,当参与者发生变化时,它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化……在很多学校里,尽管不是所有的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能够改变一个学校的文化,一个新校长也能够做到这一点。”本研究个案为此提供了生动的证明,2002年2月就任的校长,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去审视这所学校的文化现状,从而发现问题以及问题存在的原因。在她任职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她以民主的、公平的管理方式,让教师意识到她欣赏教师的真才实学,并追求教师与学生、学校的共同发展,从而给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一种明确的导向;在严抓师德并确立公平观念与原则的基础上,她为教师创造了大量的学习机会,使学校逐渐形成一种学习的、研究的氛围;她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学比赛,给教师注人追求进取、竞争一流的精神与劲头,帮助教师树立信心。奋发图强、善于学习和钻研的教师文化就这样逐渐地建立起来。

课程实施自查报告 篇4

一年来,我校秉承“为每一个学生可持续发展和人生幸福夯实基础”的教育理念,追求走向关怀生命的教育理想。学校通过三级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走内涵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健康、文明、智慧”的培养目标。

学校不断强化三级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规范管理,开齐开足各类课程,优化国家课程质量,深化地方课程研究,加大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成为身心健康品行优、基础扎实思维活、兴趣广泛能力强的社会人。

为落实三级课程的实施,学校定期进行自查,现将2011课程实施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评价:

1、课程理念正确,宣传到位。

学校一直以来坚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并举的课程理念,在学校的三年规划中将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列入学校的重要发展项目。学校通过会议、校报、校刊、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及时全面地向师生和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校园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

2、课程设置规范,不随意增减课时数

学校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设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保证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课时数量足,不随意挤占、挪用课时。

3、科学配备师资,充分科学的利用资源。

学校按照课程方案要求配齐、配足各门课程专(兼)职教师;教师学历达标,年龄与职称,有科学合理的教师任用激励机制。

学校克服了生源多,班额大,可用空间少的困难,结合教学实际,及时配图书、实验器材、体育器械网络等设施等,充分利用好学校空间,满足教学的需要。2011年,共配图书6000余册,仅图书购置19万。学校能充分调动家长、社会力量,共同办好教育工作。

4、“学为基点”,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确立了“学为基点让有效教学走进活力课堂”的教研主题,围绕主题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多位教师的论文、教学案例获奖。多位教师出市区公开课、研究课,优质课获奖,4位老师被评为区级教学能手。

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重点、难点分析准确,能面向全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教学目标恰当,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练习设计针对性强。结构合理,思路清晰,时间分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教学方法灵活、有效,参与面大。

5、积极开展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能利用班会、校会与升国旗等常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利用重大节庆日、传统节日,以及某些有着特殊意义的纪念日,开展心理、道德、法制、国情、安全等主题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素养。

6、规范教学行为,轻负高效。

定期进行教学常规检查,不断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严格按照省教育厅相关规定,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每天家庭作业总量不超过1小时,进行作业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选用符合省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教辅资料,无乱定教辅资料现象。坚持上好体育课,保证课堂教学优质高效。积极开展大课间活动,学生每天集体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

规范学生作息时间,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6小时,每天保证9小时睡眠时间。双休日与其他法定节假日不上课。

7、改革评价机制,科学使用考试结果。

在学生中实行等级评价,充分使用好综合实践、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评价档案。实行试卷调研制度,教师能够通过学科成绩反思、调整教学;引入增值性评价,科学分析教学质量,不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或奖惩教师的唯一标准。

二、取得成绩

(一)优化国家课程

1、课题引领,走实常态教研。

●围绕学校研究主题“学为基点让有效教学走进活力课堂”,进行层层课题分解,每学期各学科教研组制定教研组研究课题,教师围绕教研组课题制定个人研究小课题,开展研究活动。

●开展专题研究。各教研组通过“个人学习——集体分享——尝试应用——网上交流——论坛提升”四步,丰厚教师研究底蕴,提高研究能力。

●通过传承课、主题课、同课异构等形式,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促进学科学术交流。

2、项目推进,深化学术研究。

●推进教材研究,通过研究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切入点,建构教材的知识体系。语文学科完成了《阅读教学关键点初探》,数学学科完成《小学数学教材知识体系建构》 ●引入SPARK课程理论研究,在体育教学中,将儿童运动、游戏和娱乐活动融为一体,通过运动、玩耍和积极休息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3、创新改革,深化提质减负。

●实施作业改革,语数学科加强了课堂训练,语文每一课设计了“课课清”练习,数学每一节课设计了“堂堂清”练习,英语加强了预习作业的设计与优化,实现轻负高效。●实施评价改革,运用增值性评价更加准确合理地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价与考核。●创新课堂教学评价,使用《课堂教学观察表》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分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多元评价,强化质量监控

●教学常规评价,向每一个40分钟要质量。

学校将教学常规评价纳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通过按课表上课、按时下课不拖堂、学生学习习惯(读写习惯、阅读习惯、预习习惯等)的督查,体育活动、课外活动质量评价等,多角度关注课堂,保障每一个40分钟的优质高效。●增值评价,进行质量多维分析与反思。

继续使用增值评价,通过每个班级、每个学生学业水平的增幅科学分析,进行质量的评价,从横向看质量的均衡,从纵向看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多角度监控质量,改进教学。

●兴趣率评价,让每一门课程彰显魅力。

继续使用学生学科兴趣率评价,通过评价,强化每一门课程的功能,提高各学科教学质量。每学期一次的学科兴趣率调研,让每一位任课教师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有效改进教学。

(二)深化地方课程

1、“诵经典,传文化”——《传统文化》魅力无限

我校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为依托,实施读书工程“诵经典,传文化”,让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构建高品质的学校文化。各年级选派优秀语文教师担任《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通过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每日“大声朗读”活动、“书香学子”的评选等举措巩固和提高课程质量。

2、有效整合,扎实推进蓝色海洋课程实施 ●教材内容的整合:

将学校课程《海洋科普教育》教材的知识性、科学性与地方课程《蓝色海洋教育》教材的趣味性、广泛性进行整合,两套教材相互补充,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课时的整合:

将学校课程与地方课程课时整合,增加了“蓝色海洋教育”,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实践。同时,在学校走班课程中,五六年级开设“海洋教育”课,满足对海洋教育兴趣浓厚,有特长学生的需要。●教师资源的整合:

打破年级界限。选拔《海洋科普教育》教材编写教师执教“蓝色海洋教育”课程。●活动资源整合:

整合社会资源,在学校“实践课程”中,走近海洋,开展社会实践,进行研究性学习。

(三)丰富学校课程

1、完善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规划》,制定了学期的执行计划并有效实施。

2、落实“阶梯课程”、“特长社团课程”的基础上,开启了“兴趣走班课程”、“实践课程”。

学校建构了以“兴趣走班课程”、“特长社团课程”、“阶梯课程”、“实践课程”为主架的学校课程结构体系,制订了四个维度课程的课程目标,在目标指导下,开发了阶梯课程围棋 国象 折纸、葫芦丝、竹笛、英语外教 四大类,43小类;兴趣走班课程;13个社团,18个活动小组特长社团课程和“四走进” 实践课程。

3、挖掘整合资源,保障了课程有效实施

学校加大投入,增设物质资源;地校课时,合理整合使用;课程师资,家校社会共用。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问题一:

师资队伍现状与学校的发展目标还存在差距,有67%的课堂教学存在教师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做的不够。改进措施:

1、深化校本研修,加强教师梯队建设,提升团队专业化水平。●深化教师读书工程,提升教师教育智慧。

●实施学校“名师工程”和“师徒结对”工作,发挥名师、骨干的引领辐射作用。●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深化教师发展校学术活动,促进教师内涵发展。

2、深化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学为基点、有效教学”研究,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实施“项目推进”,提升校本研究实效。

●开展“教学改革”,引领教师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问题二:

学校空间的发展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需要,专用教室、学生活动空间受限。改进措施:

1、对学校有限空间进行统筹规划,科学调配,提高空间使用效率。

学校课程落实自查报告 篇5

一、开齐开足课程,教好学科课程。

在县教体局和新生中心教办的正确指导下,我校根据自身的特点,认真贯彻落实课程方案,具体做法是:开学初由学校教导处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拟定课程计划执行方案、人事分工安排方案,落实课程总表、班级课表和教师课程表,为学期开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在学科课程中,我们本着既开齐、开足课时,又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原则,加强这些学科的建设,我们成立了学科教研组为教学做好指导、服务。同时,学校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从人员配备、教学设施、活动场地等都给予了政策倾斜,特别是音、体、美等艺术学科,学校还设立了专门的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这方面的工作,确保课程计划的执行。

活动课时段,我校组织开展球类活动和艺术活动,我们将进一步创造条件,以这些活动项目为龙头,扩大活动项目的开设,同时注重理论知识的收集、整理、发掘,为我校今后的校本课程的系列化开设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二、严格控制课时量,统一把握教学进度。

我们在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中,严格执行课时量(一、二年级周课时26节、三—六年级周课时30节、七—九年级周课时34节)坚持“不增加课时,不组织补课,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不增加学生教辅资料的征订,不增加学生在校时间,不增加学生课后作业量”的原则,做到执行规定不含糊,同时教导处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统一把握教学进度,做好教学过程的`管理。

三、严格作息时间

1.学校每期除国家规定的节假日外,不更改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

2.严格每日作息时间。小学、初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分别不超过6小时、7小时,每天睡眠时间分别不少于10小时、9小时,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走读生早上到校时间,义务教育学生不早于8:00。住校生早上统一起床时间,初中不早于7:00;晚自习结束时间,初中不晚于21:00。

四、注重环境教育、毒品预防以及安全教育。

我校坚持了每学年分阶段开展环境教育月活动、读书教育月活动、毒品预防宣传月以及安全教育月活动。同时,开设了校园广播网、图书阅览室、橱窗、宣传标牌等。各功能室、各教室的室内宣传布置到位,特别是教室布置及板报的内容与月活动教育结合起来,并纳入班级管理工作考核。因此,我们将学生的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渗透到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形成了生动活泼、和谐共处、开拓进

取的教育氛围。

五、强化体育锻炼,确保阳光活动。

我们深知阳光体育是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鼓励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锻炼身体,陶冶情操,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增强了师生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学生健康的体魄,更好的学习,更好的生活,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着这一指导思想,我们的做法:①每个学习日确保有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②每天上午有统一的全校性大课间活动,由学校统一组织,统一安排活动内容。

六、存在问题。

1、目前,学校开设了书法、阅读、国学、环保等校本课程。但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还不够。

2、老年教师多,信息化建设推进难度较大。

3、缺少专业的实验管理员,导致学生实验的开展存在困难。

七、整改措施

1、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师资培训工作。

2、组织教师参加市县区培训、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3、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培训,加强信息化教育建设。

院里小学课程实施自查报告 篇6

——莱西市日庄镇院里小学

日庄镇院里小学现有教师34人,学生537人14个班。近几年来,我校以培养学生全面加特长,学校合格加特色为办学理念,认真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的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良好品格、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坚持发展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德立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办出让社会、人民满意的教育。具体评估如下(分植见赋分表):

一、课程理念的设置与体现

1.为确保我校确实能够顺利并且有效地进行规范的课程实施,经研究制定了清晰的新课程理念学习制度,通过集体与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确定每个周的周二为业务学习时间,周三为政治学习时间,为每位老师统一印制了教师的读书学习笔记、业务学习笔记、政治学习笔记等,让每位教师做到学习有记录,能够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实际进行深刻的反思、体会,不断进行总结提高改进。

2.通过撰写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体会、教学设计等多种手段以及课堂实践等形式作为检查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注重对过程性材料的积累,与教学相结合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2010年教育教学论文获山东省一二奖4篇。

3.对于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学校高度重视,日常通过周例会、各种会议、网络、家长学校等渠道面向师生、家长进行学习宣传。教师了解课程理念,且理解较为准确深刻,家长、学生能够得到及时的学习和了解。

4.校园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尽最大努力地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全方位的利用教学楼内外各个层面,布置起鲜明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起到文化育人的实效。在新课程实施中,结合学校实际,确立了符合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有学校规划、工作计划和总结,均能做到符合实际,指导性强。今年学校绿化、美化校园投资2万余元。

二、课程设置与管理

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要求开齐国家课程科目。按照要求的周课时数开课,从不随意增减每周的课时数,切切实实的做到教师个人课程表与学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完全一致;按照省要求的课时数开设地方课程,学校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投入实际使用,结合学校文化内涵与校史学习使得课程内容丰富有特色,课时数符合要求并符合学校与学生实际需求。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按照课程方案要求配齐、配足各门课程专(兼)职教师;教师学历达标,建立起教师任用评价制度, 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高涨。努力发挥现有教师的作用,教学设施配置上不断完善,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在日常的使用管理中做到规范化、精细化,做到管理规范,记录详细。同时,通过与镇敬老院建立了我校的少先队活动地,学校东大棚建立了学生实践活动基地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发校外自然和社会资源,措施得力,活动丰富有实效。

四、课程实施管理

1.教学研究和教学活动,做到了教研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计划有针对性,便于操作。定期开展主题明确、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老师的教研论文多有获奖并参与了各级的公开课、优质课、研究课等的评选。

2.教师上课,备课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对重难点的分析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目标。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练习安排适当,绝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运用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课堂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方法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业设置和批改有记录分析,及时矫正。

3.学校同时开展了大量的常规教育和主题教育,通过班会、校会、升国旗仪式、重大节日等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乡、安全卫生、道德法制等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4.严格遵守统一的作息时间。我校规定学生早晨7:50到校,8:00上第一节课,实施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以跳绳为特色锻炼学生身心,有效保证了学生每天在校不超过6个小时。与家长密切联系保证学生的睡眠不少于9个小时,从来不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给学生上课。严格按照要求做到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每天家庭作业总量不超过1小时,作业布置形式多样。

5.一切教材和教辅资料的选用符合省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根据上级要求,学校从未私自给学生订买任何资料,教师更无向学生摊派或强迫性地推销教辅资料等现象。

五、课程评价实施情况

1.我校在对学生评价上以激励性评价为核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我校建立了针对学生的“摘星计划”日常加大对学生的评价力度。学校除了自己举行的期末考试外,不组织其他的统一考试,不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排列名次,对学生的评价实行等级制。教师能够及时的进行教学反思,不断调整教学,取得更佳教育效果。

2.制定了相应的课程、实践活动评价方法和标准,为每个学生建立了成长评价档案。各学科的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核心,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 自信心,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学校教学中注重发挥出我校鲜明的教学特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化成长、学生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存在的问题,一是音体美师资缺乏专业知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教师老龄化,不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三是为学生安全考虑,学生实践活动少。

今后,我校将继续落实山东省课程实施规范要求,严格执行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

1、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随意增减课时数。

2、按照课程方案要求配齐配足各门课程专兼职教师,教师学历达标,年龄与职称结构合理。

3、开展好学校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4、围绕课程标准综合评价学生,继续实行等级制,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发挥评价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店子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自查报告 篇7

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精神,以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要求和《山东省小学课程实施水平标准》,我校根据上级的要求并依据指标对本校课程实施水平科学地进行了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落实课程方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为确保学校顺利且有效地实现课程实施,我校制定了明晰的新课程理念学习制度,以集体与自学相结合为学习方式,每位老师做到学习有记录。

2.严格按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综合)设置课程。去安排课任老师,从不随意增减每周的课时数,教师个人课程表与学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安全一致;严格遵守统一的滨州市中小学作息时间安排。

3.教师队伍建设上,努力发挥现有教师的作用,每位老师都兼任多门课程,保证了开全课程。

4.教师上课,备课上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对重难点的分析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目标;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练习安排适当,绝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5.作业布置,讲巩固也求实践,严格遵循不同年级的不同要求布置作业。

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作业总量不超过1小时,保证学生有9小时的睡眠时间。积极举行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6.一切教材和教辅资料,均由上级主管部门做主,学校从未私自给学生订买任何资料,教师更无向学生摊派或强迫性地推销教辅资料。

7.课程评价、考试情况

围绕课程标准,我校在对学生评价上以激励性评价为核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评价,内容上分成过程评价和期末评价两种。

二、目前存在问题 1.部分功能室利用率不高。

2.没有专职的音、美、微机教师,教师年龄偏大(均52.7岁),教学理念更新缓慢,影响教学。

3.在理念体现中的宣传理念,我们做的不是很好,向学生家长宣传的较少。

三、今后整改措施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培养优秀教师,打造高效课堂。2.争取上级支持,加大教师配备力度,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评价能力。

3.努力挖掘学校周边资源,并深入做好学校相关工作的宣传力度,争取更多家长对学校的支持。

4.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校本、地方课程评价机制,提高实际操作性。

芝芳学校新课程实施自查报告 篇8

章丘市水寨镇中心中学

为全面科学地规划和实施新课程,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我校教师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开拓创新、不断反思,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和本校实际出发,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切实提高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又好又快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下面把我校近年来的课程实施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程设置与实施

学校在每学年和学期初均制定工作计划,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作指导,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坚持进行课程结构改革,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优化教学过程等作为学校总体教学目标。教导处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制定比较详细的教学工作计划和实施意见,并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课程计划及本校师资情况,妥善制定《课程安排表》,合理编制课程表。各学科教研组根据教学工作计划,结合学科教学和教研实际,制定出每学期的教研组工作计划,把理论学习、教学常规、教育科研、进修培训、公开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等教研工作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

我校严格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课程计划,开齐科目,开足课时,并制订了“水寨中学课程计划”和“水寨中学课程实施评估方案”,高度重视校本课程开发,为了使课程更好的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我们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本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注意从学生本位出发,以综合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重视活动内容的生活化、多元化和趣味化,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为宗旨。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责任和义务意识,关爱和合作意识。在课程开发中,以生活本位、学生中心、注重过程、强调开放、体现综合为原则。采用课程引入、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新编等开发方式,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也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学校开设的《书法》校本课程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严格执行教育部及省教育厅有关“减负”规定,按课程标准和省颁课程计划的要求控制周课时总量。学校不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要求教师注意控制作业量和考试次数,不对学生进行考试成绩排队,不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业及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加强学生用书管理,学生用书一律由教导处依据省教育厅用书目录订购,不违反规定组织学生订购课外的学习辅导资料。

二、教学管理改革方面

改革课堂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

实施课程的主要渠道,我们坚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构建新型的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形成了“抓实基础与能力、重视过程与方法、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堂教学风格。

在教学方式上,遵循课改理念,以市教育局开展的构建“有效课堂”活动为契机,加强集体备课,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坚持面向全体、分层施教,逐步培养能力,逐步提高成绩。

在学习方式上,让学生从接受学习转向接受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从认知学习转向认知与体验相结合的学习,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

认真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制订并认真组织实施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计划,把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列入教学计划,时间保证,内容丰富。社会实践已形成序列化、制度化。开展学工学农活动;开展社会调查、考察。同时,利用节假日、重要纪念日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卫生、环保、科普、交通法制、慰问孤寡等社区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实践、亲身体验的机会,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得到锻炼。学校还按要求认真做好社会实践的考核工作。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都能及时做好个人小结,撰写心得体会或实践

报告。

三、学生管理与评价方面

健全学籍管理制度,设立专人、配备专用微机管理义务教育电子学籍档案,每学年新生录取时,按规定办理招生审批手续,新生学籍名册、学生转学、休学、复学、借读、退学学生学籍异动情况按规定及时上报章丘市教育体育局。

充分发挥《学生成长记录手册》的激励、评价、及教育功能。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的“星旗争创活动”,对学生仪表、卫生、两操、纪律、文明行为等内容进行监督评比,坚持天天检查评比,定期总结反馈,并把行为规范评比结果记入《学生成长记录手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努力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探索科学可行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学业评价按照素质教育要求进行全面发展评价,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体现学生之间的差异,促进学生在打好共同基础的同时,实现有个性特长的发展。制定科学可行的评价方式,规范、完善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和程序,加强公示、监督等方面的制度建设,确保学生评价工作的实效和公正。

四、学校存在的不足及努力方向:

1、课程理念的学习需要进一步强化,部分教师教学方式转变还不十分到位,需要进一步加大教改力度,切实摆脱传统教育思想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2、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专业师资不足。因师资问题,地方课程与

校本课程的老师还存在兼职现象。急需加大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老师的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3、教学评价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入,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评价方式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上一篇:1海上日出教学教案下一篇:学生优秀描写动物的作文:松鼠的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