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能力

2024-06-21

新课程实施能力(共12篇)

新课程实施能力 篇1

所谓主体质疑能力, 就是让学生自已在阅读过程中, 通过比较、综合、分析、概括等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不断突破思维定势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问题, 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因此,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一直遵循以学生为主体, 把培养主体质疑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和最高目标。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渴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苏霍姆林斯基语) 主体质疑正是适应了这种需要, 同时主体质疑所要求的不惟师、不惟书、不依常规的原则, 也符合中学生好奇、好胜、渴望独立的心理特征, 因此可以说, 主体质疑能力的培养既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时代需要, 也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那在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让学生尝试质疑

在初中社会课的学习中, 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误区, 认为历史都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 以为是人们所熟知的, 教材中的每个事实, 每个结论具有无可批驳的权威性、不容置疑。为此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教师质疑。目的在于教师提出的这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 使学生认识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认识没有也不可能达到终结, 在许多地方还打着“问号”。学习时, 只要认真阅读、积极国民教育, 就可以发现许多疑问。

二、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敢于质疑

造成学生不敢提问的最大心理障碍, 一是紧张, 二是自卑。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就必须消除学生的这两在障碍, 营造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多给学生以微笑, 多站在学生中间讲课, 多用一些幽默的语言, 多讲一些鼓励性的话, 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 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努力培养学生“不惟上, 不惟书、只惟实”, 敢于大胆质疑的学风。实践证明, 只有在这种民主的教学氛围中, 人的思维才会不断被激活, 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只有在这种民主的教学氛围中, 才能使学生确立起“我要问”, “我能问”, “我善问”的信念。

三、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善于质疑

在重教轻学, 重知轻能, 重结果轻过程, 重统一要求轻独立见解的传统教学模式下, 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 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既能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在不断涌现。我们课题组所研究“民主性课堂教学模式”, 在培养学生质疑方面, 具有较好的效果。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疑为主轴, 动 (练) 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实施自学、启发、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能力有很好的作用。

四、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能够质疑

质疑作为创造性的能力要求, 学生的获得一定要求一个内化的过程, 许多学生觉得没有问题可问, 主要是由于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教师不仅要及时总结归纳质疑的方式和方法, 还要用课堂上讨论过的实例加以说明。通过课题组教师一年的课堂教学实践, 方法归纳如下:

1. 比较生疑。

例如, 将郑和与哥伦布进行比较, 无论在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 郑和都超过哥伦布, 但“为什么哥伦布比郑和的影响更大呢?”这类问题可以使学生思考问题更仔细、更深刻。

2. 见问生疑。

对于教材中的思考题, 它都有一定的难度和思维含量, 应该用此法质疑。如为什么说在某种意义上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3. 假设性生疑。

例如, ”西安事变如果不和平解决, 中国近现代历史又会怎样呢?”这类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

4. 矛盾中生疑。

例如学生在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后, 已认识到蒋介石对中国红军、中国革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但“为什么在西安事变中, 中共决定和平解决呢?”这种由新旧知识矛盾所产生的问题, 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 发现问题的方法很多,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五、及时解决主体问题, 让学生积极质疑

南宋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有疑者, 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 反之, 就有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问题的解答可以有多种途径: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参考书、工具书来解决问题, 可以在学生相互讨论中解决问题, 也可以在教师的启发下解决问题等。但在解答问题时, 决不要以给出学生惟一正确答案为目的, 教师应发挥“指点迷津”的作用, 有些问题的答案可能是惟一的, 也可能是可选择的, 应多几个参考答案, 少几个标准答案。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一条幅:“我听见, 就忘记了;我看见, 就领会了;我做过的, 就理解了。”只有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 才能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 才能真正造就出有发现力、创造力的人才。在实施“民主性课堂教学模式”中, 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在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让我们为此共同努力吧!

摘要:“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 “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质疑是一种科学态度和突破思维定势的创新思维能力, 也是时代发展对初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课堂教学中应因势利导, 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 达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良好个性的发展、知识信息的储备, 最终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

关键词:课堂教学,主体质疑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温溶雪.现代启发式教学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12) .

[2]刘智运.论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及其由来[J].教学研究.2006 (1) .

新课程实施能力 篇2

内容摘要:

新课程的开展在农村不甚景气,师者口是心非,嘴上一套,行动一套,不切实深入搞新课程的开展,仍旧进行“应试教育”,由此,为新课程的推广,特去进修学习,在校担新课程班级,以自己的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把本人对如何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的心得体会撰写成文。

关键词:

新课程素质教育实施反思创新能力

正文

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新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为更好的实施新课程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尽快确立崭新的教育观念,提升课程意识,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重新认识和转换自己的角色,提高教学水平。在我们走入新课程实施的这段时间里,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思考,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思考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作为学校的一名教育教学管理者和实施者,针对我县新课程实施的现状,并结合我校的实际,粗浅地谈谈对农村教师对新课程实施的思考。

一、农村学校新课程实施的现状及问题

1、新课程在农村学校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40周岁以上教师占46%,学历达标率虽为100%,但大部分教师专业不对口,语文、数学等学科胜任的老师少,虽课改年级施行了“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进行了各种培训,但部分教师的教育新观念的转变还比较慢,教学能力还跟不上,还是用老的一套或者凭经验进行教学,教学新颖性、创造性力度不够。因此,学习新课程,走进新课程,研究新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程标准,是农村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2、教师角色、理念未完全转变。

3、学生、教师、学校的教育的反思还待深入,与新课程改革存在脱节现象。

4、考试与评价改革还不到位,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不是以你学校素质教育搞的怎样,实施新课程后怎样来评价,他们还是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学生,评价学校,再加上中考、综合评估等因素,教师们还是被分数所困扰,新课程的深入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5、由于用的是新教材,农村学校配套的资料跟不上,还由于个别新教材追求内容的新颖,教材量和难度都增加,教材版本不同,远教资源实用性不大,不仅部分内容无法操作,现有的课时也不够用。

6、农村学校本来就负债经营,实行“一费制”后,经费紧张,教学设施设备陈旧落后,投入不足,虽05年上级政府在农村学校安装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但教师会操作者少,使用率底。

二、对农村学校新课程实施的探索

针对农村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现状及问题,如何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更好地推进农村学校新课程实施,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1、利用学校优势,整合资源,为新课程实施服务

一是加大教师培训与提炼力度。

因为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才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和最直接的研究者,所以在使用新教材之前,首先是组织好教师岗前的课改校本培训,结合本校特点,编写实用的课改校本培训教材,让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具体内容以及农村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重要意义及方向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组织教师通过看有关课改方面的影碟及资料加深其感性认识,结合自己学科教学寻找课改中的闪光点,多撰写教学反思,多渠道开辟教学途径,并与学校教师考核挂钩,从外力上促使教师进入课程改革;其次是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培养新课程实施标兵,创造各种机会,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使广大教师充分意识到新课程的实施并非难事,关键在于如何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师生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等等。例如我校在制定《骨干教师培养方案》中就把参与新课程改革作为重要指标,并制定了中青年教师三年成才方案,对学校推行新课程的实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是要加大新课程实施投入。

05年河南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给农村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实施新课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合理、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强化教师使用远程教育设备培训,会使用播放设备、会使用电脑、会接受教学资源、会制课件等等;新课程实施要想真正顺利、有效地在一所学校里展开,除了组织上的保证、制度上的保证、教研上的保证,经费的保证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设施的更新、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业务的提升等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否则,学校就会止步不前,教师就如井底之蛙。

三是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教育教学模式。

要通过各种方式如家长会等宣传新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让社会、家长共同携手,关心学校新课程实施的进程,削除其对新课改的误解,走出“重学生分数轻素质培养”的误区,减少家长、社会对学校具体实施带来的压力,让家长们共同了解课程改革,争取得到家长与社会的广泛支持和理解,共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2、立足校园,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创新精神

一是教师自己的角色的转变与创新

因为新课程改革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内容丰富,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这就需要教师不仅是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思想的引导者、信息的沟通者,还应该新知识、新理念的学习者。教师必须要具备终身学习观,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强各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学识、良好的修养,逐渐淡化学科本位思想,努力成为通才。

二是课堂教学要有创新

(1).加强教学反思,作为农村教师在积极地参实施新课程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教师的成长=经验十反思,不同时代的社会对教育的不同要求就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大大加强了探究性、合作性学习的比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为学习群体中平等的一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教学关系将逐渐让位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学习共同体关系。

(2).提高实施能力,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改变以往“满堂灌”或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或全班面对面辩论、演讲、演小品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自主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不可越俎代庖,代为探究,更不能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

(3).优化教学设计,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了教案与教学的关系,要根据课堂教学氛围及学生表现适时调整教学设计,不能像放电影似的那样一成不变。因为探究式教学则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我们很难对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进行预先设计,因此,这就需要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课堂教学的进展。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师必须根据自己所处的地区、学校、班级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教学,将校本教材作为补充内容。这就把学生引导到丰富面复杂的实际生活中,引导到图书资料中,达到了自主探索知识的目的,学生学得轻松、有趣,思维活跃。此外,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对象,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让其在学习生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事实证明,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禁锢的、死板的学习环境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是对学生的评价要创新

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改变过去那种“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以应试考试为主的评价模式,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评价中快乐成长,而不能让“分数”毁了孩子。针对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其增强成功感、成就感,让其个性得到张扬,才华得到展示,在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的特长培养。例如我校在新课程改革中就提出了“不断地发展人、不懈地完善人、全面地提高人”的办学理念,给学生创设了多种成功平台:三支学生队伍(班长、学习标兵、榜样生)建设,从学生自身管理、学习方法、思想行为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开展了小记者活动、学生个人书画展,创立了校园文学社等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成功,在成功中增长能力与见识,大大推进了学校新课程实施的步伐。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是一个不断发展,长期的过程,特别是农村学校任重道远,教学中由于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和硬件设备的制约,自身素质的有限,有时常觉得自己仍摆脱不了旧传统教学的阴影,仍然是在让学生接受式的学习,但我坚信,新课改的脚步刚刚迈开,新课改的道路非常漫长,只要以后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探索,使自己的教学与新课标齐头并进,一定能使农村新课程实施日趋成熟,并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实施能力 篇3

关键词:提高;农村中小学;新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09-01

一、加强业务学习,更新观念,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的一讲到底的“满堂灌”或一到底的“满堂问”等陈旧的教学模式,摒弃相对滞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业务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探讨好的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观,树立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新理念,让教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在教学方式上要注重以学生为主,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关注体验性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

二、结对帮扶,指导新教师,促进老教师

新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新生力量,他们虽然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但角色意识,教学经验不足,学校应首先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要特别重视对新教师的指导和培养。学校有必要制定一些措施,帮助新教师迅速而顺利地走上教学之路,走好教学之路。通过老教师或给各年级配备骨干教师来辅助新教师,促使新教师尽早尽快地适应教师这个角色。学校要有计划地让新老教师结成“帮扶”关系,在一定时期内安排老教师指导和辅助新教师。要帮助新教师上好第一堂课,上课前要试教。试教时,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及其组内的全体成员要一起来听课,课后大家一起给予评点,指教。学校领导和教研组长要坚持经常听新教师的课,并鼓励、帮助新教师进行公开课教学,使新教师尽快进入教学角色,尽快成长成合格教师。

三、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师要适应新课程的发展,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而转变教育观念必须要加强培训,学校要支持和鼓励积极参加州、市各级培训,认真学习新课程教育理念,把握好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改变教师固有的传统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通过对比原有的教育观念与新课程要求的差距,以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同时学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提高学历层次,通过函授、网络教育、自考等形式,为教师提供更多在职进修机会,努力造就一支学历层次较高、综合素质较好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千差万别,个性各异,要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有成效,教师必须要有一套科学而合理的教学方法。而想拥有它,又必须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实践。所以必须鼓励教师参加学习,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旧知识,吸取别人的新经验,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才能更快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四、加强教师间的互助合作,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教师之间互助合作,专业切磋、可使教师个人少走弯路,在同伴互助中更好地成长。学校要要求教师加强集体备课,使教师的不同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能在集体备课中得到交流、讨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要做好集体备课,一是教师要认真地研讨教材与课标,带着问题和反思参加研讨;二是教师要备好学生,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设计教学策略;三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体现有效教学,每个教学环节应注重教学效果,做到“以学定教”。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就能共同发挥集体的智慧,使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从而提高业务水平。

五、加强教师自我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

新课程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现今制定的《新课标》在目标、理念、内容、方法、评价以及编写的体系、模式上都打破了过去的框架,它提出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实践和创造”,“提倡学科综合”等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为学生提供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知识视野,提高整体素质,并使学习更有趣味,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感。所以教师要上好功课,除了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外,还要了解与本学科相关的内容,有丰富而渊博的知识,并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新的教学方法。所以,作为教师要善于时常反省自己,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时刻注意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

六、夯实过程,健全制度,建立课堂教学评价,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实施能力 篇4

一、课堂上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学生的思维是在自主探究、积极合作交流、相互辩论中发展的。因而,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障。因此, 笔者在数学课堂中, 走进学生中间, 与学生平等对话。对于能够在课堂中, 大胆地对老师讲授的内容和同学们提出的想法产生疑问并及时发表自己见解的同学, 给予拥抱或奖励。与此同时, 在教学中给学生充足的思考、讨论的时间,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这样, 让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创新意识的教学氛围。

例如, 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下面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或与加减有关的算式。

学生很顺利地将 (1) 、 (2) 题进行改写, 而对第 (3) 题进行改写则有些困惑。在老师的启发下, 同学们列出了8×4+4。教师给予肯定后, 接着鼓励学生:这道题还有更简捷巧妙的解法, 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一下题目特点, 看看哪位同学最聪明, 最早发现!学生又投入紧张的思考和热烈的研讨当中。结果, 有的同学列出了:8×5-4 (看到一个不存在的8) , 还有的同学对信息进行整体改组, 把原来的“4”分成4个1分别加到每一个“8”中, 列出了9×4。针对上面想法有的同学疑惑, 于是由想出以上办法的同学来解释自己的想法。针对这样出色的表现, 笔者不由得为学生们鼓掌喝彩!同学们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着探索、发现、创新的快乐和自信。课堂上看上去好象有些“乱”, 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 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 让他们去创造性地学。

二、教学时激发主动参与的兴趣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 学生一旦“学会”, 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 便会强化学习动机, 从而更喜欢数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因此, 笔者在教学时, 注重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例如, 在教学“年、月、日”时, 笔者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紧接着笔者提出:“同学们, 一般的一个人有几岁, 就会过几个生日, 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 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感到疑惑。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 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整堂课学生是在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去学习新知的, 探究的味道十分浓厚, 学生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最后的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条件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主阵地在课堂, 但这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新课程要求我们学有用的数学, 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数学, 去发现数学问题, 让数学教学走出书本走向生活, 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在教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时, 由于学生小, 与实物接触的少, 在学生的脑海中没有具体的概念, 一个鸡蛋重多少、一桶油重多少, 有些学生头脑中没有形成重量感。因此笔者留了个小调查作业:要求学生去观察哪些物品用克作重量单位, 哪些物品用千克作重量单位并让学生用手掂一掂等活动。学生通过有目的地观察, 把能带来的物品带到课堂上再一次掂一掂去感受、汇报交流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辨别的。再通过分析、比较, 学生很好的掌握了这一单元的内容。这样, 课堂中难以接受的问题在生活中解决了, 而且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 积累了好的、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 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实施新课程 篇5

课程改革是一项教育创新的系统工程,它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机遇、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探索。在六年的课改实践中,我校全体干部、教师以积极、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课改实践中,通过不断地学习,我校全体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实施犹如一场及时雨,强有力地冲击着僵固、呆板的传统课堂教学,新的课堂不仅是知识建筑的空间,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场所。它不再是静止的跑道,而是提炼生活、展示风采、体验人生、追求成功、感受愉悦、发展生命的过程。因此,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把学校的焦点集中在师生的主动发展上,是我校课程改革始终努力的方向。

以人为本不应该只是口号,也不应该只是一种理念,在学校里应该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为此,我校明确提出了“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怀每一位教师”的办学理念,牢固树立了“校长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学校为师生的共同成长服务”的管理思想,努力营造“凝聚人心、共谋发展”的人文环境,充分激发了我校师生的潜能,使课改工作得到了落实,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及办学水平。

一、更新观念,找准问题,提高认识

新课程的实施首先要求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新的课程理念到底是什么?课改“为什么改”、“朝哪个方向改”、“改成什么样”?„„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我们在思想上把这些问题弄懂了,想明白了,才能改变我们陈旧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使课改落到实处。因此,我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利用各种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要求所有教师积极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努力做到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参与式培训与讲座相结合,岗前培训与过程培训相结合,个人学习、自我培训与集体学习、外出学习相结合,提高培训的质量。

二是充分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聚焦新课程》、《新课程理念下怎样上好一节课》、《新课改教师发展与教学新方法》等书籍,并要求教师做好笔记,写出心得,利用校本教研日组织教师进行交流。

三是开展沙龙研讨活动,共同探讨新教材的使用方法、在新课标的精神下如何使用好旧教材。

通过学习与交流,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及教学行为都有了可喜的转变。当我们正在用这与时俱进的新理念来推动我们的课程改革时,教育对象的变化给老师们实施课改带来了新的困惑。进京务工人员子女越来越多,目前已占我校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这些孩子,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不如北京的孩子见多识广,而且流动性非常大;同时由于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或忙于生计根本没有时间教育孩子。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怎样去创造有灵性的课堂?怎样让这些务工子女能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所收获?怎样使学校的课改更加深入?这些新的问题不得不引起老师们再度深刻思考,经过多次的交流与讨论,老师们再次在思想上达成共识,虽然他们是打工子女,虽然他们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们依然要坚持课改,发挥新课程三位一体的功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依然要创建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教学空间;我们依然要让这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开发潜能、全面发展。

二、立足本校,围绕课改,积极探索

思想统一了,认识提高了,但是老师们在具体的工作中怎样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也就是说,怎样备课?怎样上课?怎样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围绕着老师们所出现的这些问题,抓住课改的核心,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一)加强常规管理,促进课改工作开展

学校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就是要把强化常规管理作为促进改革的基础,又不断用改革的新成果充实、更新和完善常规,从而推动教学创新,保证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基于这种思想,我们在教学工作实践中又建立了以下几项常规制度:

1、建立三课制度,即:推门课、达标课、优秀课。三课制度每学期都要进行,优秀课水平最高,教师自由申报,教研组组织评定,课改优秀课有指导、推广意义,我校的每位教师都参加了评优课的评比活动,积极性较高。

2、建立课改教案、作业评估制度。为了促进教师认真备课,写出优秀的教案,学校每学期评估两次教案和作业,教案评估按学校制定的《教案标准》执行,评估作业主要看课后作业质量、数量和教师的批阅情况。我们提倡留不同层次的作业,不同学生学不同层次的知识,鼓励激励性评价方法。每次评估后及时与教师进行交流、反馈,以指导教师按课改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3、建立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校本教研制度。为了加强课程改革的实效性,学校建立了以教研组为核心的校本教研制度。

4、建立听课评课制度。学校领导每周至少听、评两节课,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二十节,每月学校必查一次听课笔记,每次听课情况有统计。听课后及时对每节课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将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认真地剖析。

5、建立交流共享制度。充分利用校本教研日举办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交流,让教师养成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的习惯,从而改进课堂教学,消除封闭,激活自我,启迪思维,共同提高。

6、建立案例研究制度。所有任课教师、班主任,都必须拿出自己的案例,在研究中总结自己教书育人及专业成长的心得体会和经验,学校结集成册供全体教师学习参考。

7、建立师徒帮教制度。为使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我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令其与一名年轻教师结成师徒关系,亲自指导年轻教师备课、上课,给年轻教师上示范课,共同研究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8、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分析制度。从学校管理层到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对教学的全过程及检测结果进行全面细致的质量分析,并形成书面材料。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对教材的理解及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师作用的发挥、教学方式及方法的改进;师生合作的状态、调控措施的实施、目标完成的情况;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发展情况、学习效率及检测成绩、存在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等,涵盖了教与学的整个过程。

通过以上这些制度的建立,规范了教师的课改行为,保证了课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促教师专业化成长,使课改不断深入

校本教研是这次课改的基础、也是核心,它可以使广大教师在积极地参与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促进新课改持续、深入开展。校本教研之所以是基础、是核心,是因为教研的场所在学校,问题的发现在学校,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在学校;而且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主要依靠的对象是教师。抓住了校本教研,也就为新课改增强了“造血”功能。

1、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为了促进校本教研,我校首先建立了以教研组为核心的校本教研制度。定期进行听课、评课、备课活动。每学期开学,各教研组根据学校的研究课题制定本教研组的研究计划,每周每个教研组都将推选一名教师上课,然后大家进行评课、研讨,一个学期每位教师最少要上5节研究课。主管教学的王振凤老师带头上“课改研究课”,各骨干老师带头上“课改研究示范课”。全体教师中形成了良好的校本研究氛围。

2、加强校本研究,探究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常规课堂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

(1)规范备课,让教师先过备课关。

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是备课,备课认真、充分,课堂教学目标明确,结构合理,方法得当,教学效果就好,反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就低下。因此,在备课上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要多投入精力,要求教师做到八个明白:即:明白课标要求;明白教材说明;明白编者意图;明白本科教改专题;明白单元教学计划;明白本课达成目标;明白学生已经获取的相关知识;明白教法与学法。教师根据以上要求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为上好每一堂课,要求教师的教案实行课时备课。每一堂课都要有目标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教具、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及课后反思等环节。

青年教师对工作有热情,不惜力,特别是接受新鲜事物较快,通过学习与培训,新的课程理念很快充盈在他们的头脑中,但是课堂教学总是不见成效,一堂课虽然教学形式多样,但学生并没有多少收获。针对教师们的共性问题,我们进行了认真分析,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他们还不会备课,还不会自己钻研教材,对教材的理解不够透彻。因此,我们决定先让老师过备课关。具体做法是:我们请有经验的退休老校长每周到校指导教师备课,带领教师们钻研教材,最主要的是交给老师们钻研教材的方法。首先是研究目标、挖掘目标。因为目标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既有显性目标也有隐性目标,一是知识与技能构成显性目标,它体现的是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重点难点,我们把这个目标作为三维目标中的基础目标。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在学科知识学习和能力形成的全过程,构成隐性目标。三是过程与方法是“中介目标”,具有体现和落实显性目标及隐性目标的功能。三维目标的关系明确后,我们要求老师要逐字逐句抠目标,理解体会目标中的重点词语,然后再紧紧围绕三维目标设计教法与学法。体会是一个过程,教师不仅要内化知识,还要通过实践,质疑、反思尽快达到准确掌握目标的能力,梳理出目标中的层次,确定目标中的重难点。钻研教材是作为教师的一种必备能力,通过多次的教研活动,教师们能够根据本课的有关知识,找出新知与旧知,找出新知与旧知之间联系中的困难是什么,确立重点和难点,在钻研教学时,教师们能够研究教材和学生,根据本校打工子女多,基础差的特点制定教学过程。如三年级的《这个规矩不能有》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大多数学生甚至不知道“彭总”是谁。这种问题其他语文教师也经常遇到,于是我们的教师课前精心地准备,课上耐心地讲解,补充相关资料。在理解课文时,教师能整体把握,问题少而全面,《这个规矩不能有》教师抓住课题,让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从语言、神态、动作这几方面理解“为什么这个规矩不能有”。这样既提出了本课的重点难点,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2)创建自主学习的课堂。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接下来就是要解决怎么教?我校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要求教师力争做到“七个尽量”。即:问题尽量让学生去发现;知识尽量让学生去探究;内容尽量让学生去开掘;规律尽量让学生去掌握;学法尽量让学生去创造;收获尽量让学生去总结;能力尽量让学生去发展。如:四年级在科学课上学习《串联与并联》时,老师没有演示,也没有讲解,就是给学生提供了实验材料,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理解了串联与并联的相关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强化校本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①内、外结合,共同成长

随着日常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渐渐发现,年轻教师对新教材把握不到位或者是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师本身缺乏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拿数学学科来说,有些年轻教师本身对某些数学概念及算理模糊不清,而实验版的教材及教师用书又没有这方面知识的说明,特别是近几年参加工作的老师又从没有接触过旧版本的教材,所以就出现了:钻研教材不透;对于课堂上的某些环节把握不好。因此,我们针对这种情况,对全员教师进行培训,如:我们在探讨如何讲清“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的具体算理时,让老师们明白: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就是求较大数,即:把与较小数同样多的部分和较大数比较小数多的部分合起来,就是较大数,所以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就是求较小数,即:从较大数里去掉较大数比较小数多的部分,剩下的和较小数同样多,也就是较小的数,所以用减法计算。除此之外,如何进行读、写万以内的数的具体指导方法;数位与计数单位的区别;对加、减法的意义的理解;除法的几种不同意义;加、减、乘、除的估算方法等都是我们培训的内容。

通过培训,老师们对数学学科的知识有了一个系统地了解,可再次走进老师们的课堂,我们发现:教师教学中的问题最大的还是对教材的理解不深、不透,对小学阶段数学的体系仍然没有清楚的线条。多数教师总是在每次听课后的评课中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这一点我没想到”等等感言引起了我的思考:如何改变现状?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等问题不断困扰着我。回想几年来的工作,我们曾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帮教师设计过教案;曾走进教师的课堂帮教师指导过重点内容的处理方法;曾给老师们进行了有关小学阶段的部分数学知识的培训等等,可这种直接地给予并没有在教室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怎么办?我们是仍然坚持给老师们培训,还是在培训的同时加大老师们自研的能力?最终我们还是选择了后者—注重自研,查找问题。因为外在的给予远不如内在的驱动。所以,我们决定内外结合,共同成长。本学期我们利用学科组研讨的机会,大胆地从张岩老师开始,让其自己备课、自己设计、不听试讲、不看教案,完全由个人经过理解后设计并利用外校学生进行实地演练。虽然课上失败了,但我们在课堂上让老师明白了认真钻研教材的重要性;在老师们的评课中让作课老师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在反思中让老师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从而逐步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执教能力。

②“同课异构”,取长补短

任何人的知识结构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弥补缺陷的途径之一就是与人进行知识交流与互补。因此,为了让我校老师能够集他人所长,更好地提高自我,本学期我校为老师们提供了与花园村二小的老师共同研讨、学习的机会,进行了一次《长、正方形面积》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为了此次活动的成功开展,我们为上课老师提供了到外校听课学习的机会,主任亲自带领上课老师到外校试讲,目的就是进一步让讲课老师深入地理解教材,熟练地把握教材,让其在他人的课堂中吸取好的做法为己所用,找到自身的问题将其消灭在萌芽之中。经过多次的研讨,我们在四月二十九日顺利地举行了此次活动。两校老师各展风采,让听课的老师受益匪浅,这是我们从老师们的评课中感受到的。通过此次活动交流,老师们最大的感触是:在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心备课的基础上,一个教学设计能否落实,老师在备课时必须有细致的预设环节来做保障;在课堂上必须能抓住学生中生成的信息有效利用。这两点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学习和提升的能力。在每一节课堂上,我们都要认真聆听学生发言,抓住有效信息,及时追问,灵活处理,相信这样努力做下去教学能力一定会得以提高。

③给予方法,减轻负担

随着年轻老师的不断增多,加上新课改后的教参的指导性不全面,使老师们对各种不同的课型找不到合适的教学方法。为了减轻老师们的负担,校领导共同帮老师们寻求方法。如:听课中发现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单一,于是校长便为老师们介绍了八种识字方法并与老师们一起探讨了怎样开展素读教学活动,并规范了早读,各班每月都有早读读书计划等。校长的亲自指导,老师们的劲头更足了,干劲更大了,效果也更明显了。记得,我校在语文基础知识验收中,一年级一班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获得了100分的好成绩,老师们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深有感触地对校长说:“以后您还得多给我们支点招”。上学期期末教学主任还针对老师们不会上复习课,为他们提供了一次复习课的研讨活动,并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些关于上好复习课的具体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发放了自己整理的教材中应让学生掌握的所有知识要点,为老师们的期末工作减轻了一些负担。虽然我们领导在背后付出了很多,但我们深感付出的价值所在。因此,看着老师们感激的目光,领导们真得感到无比快乐!

④多种听课,促进实效

为提高课堂实效性,我校领导至少要听三轮课。每学期开学初全校调研课、期中评优课、平时的推门课。每次听完课,校领导都会及时与教师沟通,共同探讨每位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增强教师的自主研究意识,上学期的评优课,我们采取了工作重心下移的策略——自评课。我们把每位教师的课录下来,刻成光盘,然后老师根据学校所发的自评表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问题与优势。老师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对自己的课看了一遍又一遍,认真查找自己课堂中的教学问题。如:我校一位美术教师,她的讲课时间总是多于学生创作时间,我们给她指出后,但是怎么也难改变,通过自评课,她看到了自己的问题:

1、条理欠清楚

2、语速、动作较慢

3、语言不简练,浪费时间,4、个别环节时效性不强。我校的苗老师,不仅看光盘自己找问题,还请同是教师的妻子帮忙,最终理解到还是自己的教学观念制约着自己的发展,由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以在本学期中,苗老师的课堂教学进步非常大。并且主动找校长交流自己思想改变后在课堂教学中尝到的乐趣。

通过这样的评课活动,很多老师都看到了自己的问题,并在自己的课堂中积极地加以改正。本学期,我们学校的那位美术老师在区美术组到我校进行课堂指导时改正了自己的问题,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这种自己评价自己的教研活动深受老师们的欢迎。

三、课改带来的喜悦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我校发生了深刻、喜人的变化。课程改革倡导的新思想、新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重视和加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已经形成;学生变得更加热爱学习和喜欢学校。

1、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整体提高,骨干教师越趋成熟。

六年的课改,多数老师已经能够把课改的新思想、新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在课堂上注重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水平也整体有所提高。

2、学校的工作越来越得到家长及社会的认可。一是不断收到家长的表扬信,赞扬我们的教师如何关心学生;二是多次收到表扬信赞扬我校的学生拾金不昧;三是我校入学人数逐年增加等等,这些不更加证实了我校的教学质量在不断提高吗?

感悟新课程 实施新方法 篇6

一、教学思路简述

教学“圆的认识”,是学生从学习平面折线图形的知识转入学习平面曲线的知识。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为此我先创设了一个“前往动物运动会”的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以饱满的求知热情,投身到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中。

教学中先让学生直接感知圆形物体引出圆的概念,并通过折圆、画线,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有了亲身实践的体验。然后在小组的合作下,学习直径与研究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自然水到渠成,对于画圆就放手让学生自学完成。同时,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片断(一):

师: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方形的轮子吗?

(学生面面相觑,心想:这么简单的问题也要问吗?不知老师葫芦里卖什么药)

此时,师播放一段录像:阳光明媚,小狗、小猪、小猫进行了一次特别的动物运动会。小狗带来了自己做的方轮小车,小猪使用的是星形小车,而小猫出场的是圆轮小车。

(学生们看到这里情不自禁地笑起来了)

师(微笑地):你们猜谁赢了?

生:当然是小猫啦!

师:那你知道为什么吗?

(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真的把学生们难住了,大家都睁大眼睛看着老师,生怕错过了这一节课)

[分析: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明确学习目标,并通过有趣的录像,为新课做了孕伏,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片断(二):

在接触了生活中的圆的时候,教师进行认识圆心和圆的半径、直径的教学。

师(拿出事前准备好的圆):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找出一个圆的圆心吗?

(学生立刻沸腾起来,纷纷出谋划策)

生1:可以用圆规的方法,一脚放在圆的边上,一脚所在圆的内方便是圆心。(掌声响起)

生2:用折的方法,多条折痕重复的地方就是圆心。(大部分学生非常同意这个方法)

生3:还可以用量度的方法找出这个圆的中心点,就是圆心了。

……

[分析:在小组合作下,学生有的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相互学习如何画圆心;有的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下,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还有的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建立表象。在这个过程中,唤起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动力,使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二、新课标下的教学思考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用自己的方式去探求问题。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在实际教学中我尝到了探索的喜悦,对几何图形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1.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培养空间观念。

本课打破常规,创设了一个“前往动物运动会”的情境,让学生以饱满的求知热情,投身到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立体和平面的转换。接着让学生在学具中辨别,在生活实例中辨别。教师以回忆、观察、操作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空间观念在大量直观感知中逐步形成和发展。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创新精神。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是活动的组织者。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们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生生、师生思维的碰撞,一个方法比一个方法更有新意,一个结论比一个结论更加精彩。试想,如果学生没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创新从何谈起?

3.给学生创设“研究”的时空。

新课程实施能力 篇7

一、重构教材的能力

在传统的课程观中, 教师对教材的重构能力就是怎样通过对教材进行改造实现有效地把教材内容教给学生的能力, 它解决“怎样教好”的问题。在新课程环境下,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开发者, 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 (方案) , 而是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加工, 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创造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新的重构教材的能力。

所谓教材重构, 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依据课程标准, 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加、删减、置换及加工, 整合各种课程资源, 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包括两部分:一是教师在教授前对教材内容的重构, 其中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增加、删减、置换及加工, 其成果是形成“预定传授内容” (教案即为其典型) ;二是教师在教学现场的师生互动情景中对预设教材内容的调整, 这种调整可能是教师自身的认识发生变化的结果, 也可能是教师改变课堂教学的策略。经历这两个过程, “教材内容”便实现了向“教学内容”的实际转化。

二、合作交流的能力

传统教学重视教师的教,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 教学中的交往与合作主要是教师与全体学生或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 教师与小组、小组之间、同学之间的多向立体交往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现代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学会合作, 这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参与、协调与合作的能力。

(一) 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交流

伴随着新课程而来的新理念、新目标、新内容、新教法, 需要教师合作交流, 汇集集体的智慧。在资源开发上, 可分工查找课堂教学所需的文本、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分工制作课件、准备实验, 再共同研究, 最后确定最佳方案;在教学研讨中, 可以就课程理念的理解、课程标准的把握、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等问题, 分头研究, 共同探讨;在学情分析上, 可以就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展开研讨, 把各班的情况加以汇总, 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情况, 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 参与学生的合作交流

新教材的内容具有基础性、时代性、社会性的特点, 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在新课程中, 教师要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落实, 还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树立。这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需要教师融入学生, 与学生合作。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个性特长、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 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 而不是流于形式上的师生交流。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 建立一个宽容的课堂氛围, 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思想, 因势利导, 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 指导学生合作交流

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活动, 如让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中的某个问题, 共同完成某项研究性学习课题等。

(四) 重视与家长的合作交流

教育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要与家长合作, 听取不同的意见, 采取适合的教育方法, 以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

三、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现代学习方式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 为了保证学习的有效性, 教师要把握“干预”和“参与”的尺度, 既不能包办代替, 进行填鸭式教学, 又不能毫无组织形同“放羊”。教师要激励学生思考, 成为学生学习与实践的顾问, 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供恰当的帮助。为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学生认知领域已有的水平, 能够预见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自身价值观、情感态度、行为调节等方面将发生的变化。同时, 还要规范学生的学习态度。化学学习不能只凭一时兴趣, 而是需要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务实态度, 教师要自始至终都重视学生的学习规范。

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 与学生合作是“双赢”的, 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对话, 可以融洽师生关系, 使学生逐渐学会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同时, 教师也会在与学生的合作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创意, 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客观科学的评价能力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重视课程的激励和改造功能, 强调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 更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 以及不同层次课程之间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和提高课程评价的能力, 学会对各种课程进行评鉴, 对课程实施状况进行分析, 对课程实施结果进行评定, 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多种功能。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长, 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关心他们的需求。只有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真实、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 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只有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 才能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 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为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也应该作为化学课评价学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评价学生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 全面性原则

对学生的评价, 既要重视知识与能力, 更要考查过程和方法, 以及学生在化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是否形成了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

(二) 过程性原则

对学生化学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 更要注意发展变化和过程, 把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成就。

(三) 个别差异性原则

评价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允许学生达标有先后, 允许二次评价, 甚至以进步程度作为评价标准。

(四) 交互性原则

要重视学生、教师、家长在评价中的作用, 使评价成为三方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在评价过程中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五) 反馈性原则

不论采取何种评价方式, 都要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 否则再有价值的评价也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总之,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在关注学生智能优势的前提下, 承认个别差异, 倡导真实性的评价, 关注学生的起点行为以及潜在能力的发挥。评价的结果应使学生既能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 又要使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 受尊重, 并且有信心发展自己的能力。

五、反思和总结的能力

虽然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有其固定性, 但化学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新技能、新方法、新策略和新理念等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学习, 教学中的不当或有待改进之处要通过反思加以完善。教师要积累经验, 使其上升为理论, 使自己真正成为有思想、有能力、有智慧的教育工作者。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经验的方式有多种, 如教学日记、录音带、录像带以及个人教学心得等。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这些方式给自己的教学实况留下记录, 也可以对自己的教学发展路径做长期的跟踪, 对自己的进步做长期的分析, 进而找出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的环节。另外, 同事观摩与教学评议、教学经验交流会、化学教学专业网络活动等也是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研究动态, 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有效途径。

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焦点, 也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标志, 是新课程理念及体系有效实施的保证。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录音、投影、网络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学生的思维。实现这一整合的关键是教师, 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技能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和效果。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 有许多知识点很难用实验、语言来表达清楚, 尤其是物质结构、化学键等微观理论, 如果能很好地运用多媒体动画课件来模拟、说明, 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电解原理、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等知识, 可用计算机模拟其过程, 让学生“看到”电子的得失、化学键的断裂与产生等过程;在化学理论课的学习中, 对于微观的或抽象的知识, 如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和分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电子云的意义、原电池的形成、弱电解质的电离等, 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很难使学生充分理解, 而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设计、编制成质量较高的化学CAI课件, 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使化学教学过程更具直观性和生动性。

新课程实施能力 篇8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 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掌握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现状及原因。

2.探索有效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方略。

3.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的能力。

(二)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现状及培养。

2.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人文关怀能力现状及培养。

3.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现代信息能力现状及培养。

4.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课程开发意识与能力现状及培养。

5.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发展性评价意识与能力现状及培养。

6.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自我反思能力现状及培养。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 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选取隆林各族自治县的瑶、苗和仡佬族等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边远农村教师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二) 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2008年5月至2008年9月) :调查教师专业发展需要, 制定研究方案。任务分解到具体人员, 并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 (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 :课题组调查教师课程实施能力需要, 制定研究方案, 通过听课、阅读专业书刊、外出学习等形式学习, 结合农村教师教研活动开展科研工作, 撰写科研论文并在教育期刊上发表, 在科研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际科研能力。

3.总结阶段 (2009年11月至2010年9月) :课题组撰写《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研究》结题总结报告。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学术价值

(一) 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实践性成果。本课题研究紧扣新课程实施对教师提出的能力要求, 结合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现状及调查分析, 切实有效地培养和提升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人文关怀能力、现代信息能力、课程开发意识与能力、发展性评价意识与能力及自我反思能力, 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得到社会的好评。

(1) 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 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为进一步了解新课程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现状, 课题组深入到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部分中小学校进行教育调研活动, 目睹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取得的成绩。但同时也发现,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普遍存在着教育科研意识淡薄、基础薄弱、环境较差、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 进行课题研究与指导, 进一步提高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更新教师的教育科研观念, 增强教育科研意识, 加强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建设, 创造良好的教师教育科研工作条件与激励机制, 激发教师教育科研工作的原动力, 促使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上水平。

(2) 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研究, 提高教师的人文关怀能力。教师的人文关怀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 促进学生的建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能力。课题组综合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等方法, 对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地隆林各族自治县部分农村教师人文关怀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合调查结果分析, 针对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存在人文关怀意识薄弱、人文知识欠缺、主体角色意识不强及职业主体性缺失、农村教师的精神关怀能力薄弱等问题, 提出了创设和谐的人文环境, 强化教师的人文关怀意识;强化教师的主体角色意识, 彰显职业主体性;培育教师的人文精神, 提高精神关怀能力;丰富教师的人文知识;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等策略培养农村教师的人文关怀能力, 切实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的人文关怀能力。

(3) 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现代信息能力的培养研究, 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能力。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能力的培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视点之一,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尤其是信息能力的提高更是需要关注的问题。课题组采用访谈的方式对少数民族聚居地的部分农村教师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 部分教师的信息意识比较淡薄、信息能力不强, 针对存在的问题, 提出从加强教师信息意识教育、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强化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高获取信息能力及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等方面入手培养农村教师现代的信息能力。

(4) 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课程开发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研究, 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与能力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一项必备的专业技能。课题组综合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等方法, 对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地隆林各族自治县部分农村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针对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课程开发意识与能力存在着教师课程开发意识和实践能力欠缺、课程开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欠缺、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弱、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较差、教师的反思能力和科研能力薄弱等问题, 提出了转变课程观, 强化教师课程开发意识;大力开展校本培训, 提高教师课;构建学习型教研团队, 提高教师教育研究能力;加强多方合作, 培养教师的合作能力;丰富课程资源, 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等策略培养农村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切实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与能力。

(5) 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发展性评价意识与能力培养研究, 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根据对《纲要》中有关发展性教育评价问题的理解, 我们采用访谈的方式对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部分农村教师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 了解分析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的发展性评价意识与能力现状。调查结果显示, 部分教师的发展性评价意识比较淡薄、教师开展发展性评价活动的能力不强, 针对这两个突出问题, 提出了激发内需, 充分激活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适度施压, 适当增加教师发展的外在压力;搭建平台, 积极创建教师发展的有利条件等策略培养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发展性评价意识与能力。

(6) 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研究, 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提高教师自我反思能力是提升教师教育素养的基本途径, 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课题组以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部分中小学校为研究对象, 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自我反思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发现, 教师自我反思意识较淡薄;自我反思理论知识缺乏;自我反思缺乏有力支持;教师自我反思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 提出了转变教师自我反思观念;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提升教师自我反思能力的基本内功;创设良好教育环境, 不断提高教师自我反思能力;完善教师自我反思管理制度等措施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自我反思能力培养。

2.理论性成果。本课题组坚持改革实践与规律研究紧密结合的原则,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进行理论升华、拓展。经过两年多的教研探索活动, 形成了“新课程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现状及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人文关怀能力的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课程开发意识与能力现状及培养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发展性评价意识与能力现状及培养”、“新课程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自我反思能力现状及培养”等研究论文。课题的研究成果已公开发表在《教育与职业》、《百色学院学报》、《吉林教育》等省级以上学术刊物。

(二) 课题成果的社会效益

1.切实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的能力。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我们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和经验总结研究法, 选取隆林各族自治县的瑶、苗和仡佬族等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德峨、革步、克长、隆或等乡镇农村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重点研究, 探讨中小学教师实施新课程应具备的能力要求, 揭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现状及原因, 提出了有效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策略, 不断总结和推广有效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方略, 切实有效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的能力, 推进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2.增强了课题组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合作能力。从选题、开题到结题, 课题组成员不断探索研究, 通过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进行调查研究, 统计与分析调查资料, 并撰写研究报告与研究论文, 不仅更新了教育观念, 增强了研究意识, 提升了科研能力和合作能力, 并为建设一支反思型、研究型、创新型教师队伍奠定了基础。近两年, 本课题组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的兴趣浓厚, 科研能力不断增强, 并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 申报和参与了多项省级、院级科研立项, 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省级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篇以上。

3.加强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长期以来, 高校所进行的教育研究多是脱离了学校教学实际, 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长期处于分离状态。课题组深入农村中小学进行调查研究, 与中小学教师、学生座谈、交流, 将教育实践者与研究者联系起来, 促进了教育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之间的对话。中小学为高校教育研究者提供教学实践场所、检验新的教育理论, 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同时大学研究者对实践问题进行研究, 为中小学教育实践提供方法上的指导, 从而使中小学教师获得来自高校的理论指导, 提高自身专业发展和学校教学质量, 促进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转化。

4.提高了课题成果的社会影响力。首先, 该课题成果在主持人所在学校得到了较高的评价, 许多课题研究成果新内容纳入学校全日制普通本 (专) 科班开设的“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接受教育的学生达到600人次/年, 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其次, 理念形态的研究成果, 在教师岗前培训、教师继续教育、中小学校长培训班等多种场合宣讲过, 拓宽受教育者的视野, 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 近两年来接受教育的人员达到1000多人次, 得到他们的好评。最后, 政策建议层面的研究成果, 已经进入中小学校中层与高层领导的视野, 并在学校教师队伍管理工作的重大决策中得到体现。

四、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设想

(一) 农村教师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不大

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实施, 虽然地方政府也增加了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不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但对教师培养的教育经费仍很有限, 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比较少, 缺乏经验的交流。

(二) 构建常规性的教师教育培养管理机制需要加强

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靠的是常规性教育培养制度。目前, 不少学校对这一工作的管理还不很规范, 不仅没有制定教师教育培养的要求, 也没有制定相关的管理激励机制, 使得教师教育培养工作收效甚微。尽管有些学校也有相应的管理制度, 但工作起来还是流于形式。

(三) 课题研究成果应用推广有待进一步拓展

本课题研究已经提出了一整套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培养模式, 现在也按照课题的指标要求在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性的工作, 目前仅限于小范围的学校, 还没有真正意义地做全面推广。

总之, 在本课题中, 我们还只是从一般的角度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现状与培养的基点。事实上, 不同层次与类型的中小学校, 其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具有不同的特点。不过, 在本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研究人员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 进一步寻求更有针对性与可行性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摘要: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全面实施的背景下,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已成为制约新课改能否深入开展的瓶颈。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 课题组确定了研究目标和内容, 制订了详细研究计划, 采取多样研究方法, 探索并提出了有效培养和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课程开发意识与能力、发展性评价意识与能力及自我反思等能力的方略, 并进行了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 客观总结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今后的研究设想。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6-10.

[2]陈慧.民族地区新课改教师现状与思路调查[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10) :81-82.

[3]罗祖兵.新课改中农村教育边缘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04, (10) :5-8.

[4]杨秀富.西部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 2008, (12) :65-66.

新课程实施能力 篇9

一、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四大特征

1、自主性。

二十一世纪呼唤人的主体性。一个人只有具有主体意识, 才会产生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

2、独立性。

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必须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独立学习的新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及创新思维的能力。

3、开放性。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认为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 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地培养, 提供广阔的空间。

4、过程性。

由于研究性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研究、探索的兴趣, 所以教师关键要在学习方法上进行启蒙。

二、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实施的前提条件

由于观念支配行为, 正确的实践源于正确的观念,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 要让学生在研究中阅读, 在阅读中研究。因此, 我认为教师必须树立两个观念:

1、教师要具备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观念。

2、教师要树立个性差异观。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创造性, 而创造力的形成离不开个性这一因素。

三、选择研究性阅读教学内容所要掌握的原则

研究性阅读作为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我认为不该具有统一内容。因此, 我认为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应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1、选择内容要有灵活性。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进行研读, 给予他们有较大的思考和活动的空间。例如:李老师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 主动引导学生从下列方面进行选取研究学习。

(1) 小女孩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感到幸福?

(2) 我们的“新年”是怎样过的?小女孩的“新年的幸福”是指什么?

(3) 为什么小女孩明明死了, 嘴角还带着微笑?

(4) 当作者写到小女孩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时, 当他写下两个幸福时, 心情怎样?

(5)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抒发这种同情、不满的感情呢?

2、选择内容要注重层次差异, 由浅入深, 逐步形成课题各阶段相衔接, 滚动发展。例如:李老师在教学《威尼小斯艇》一文时, 出示了下面这些“由浅入深”的问题, 供学生选择, 开展小组讨论学习。

(1) 面对风情万种的威尼斯, 作者为什么对小艇情有独钟?

(2) 在有众多事物的城市中, 作者观察最仔细的是什么?

(3) 美国作者马克·吐温游览威尼斯后, 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3、选择内容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 能力基础, 符合学生年龄、认知、心理特点。比如:徐老师设计《月球的自述》这篇课文的教学时, 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及认知特点, 提供以下探究性问题, 让学生去研究学习, 找到答案。

(1) 两个宇航员在月球上讲话, 互相能不能听到?

(2) 人在月球上, 该穿怎样的衣服?

(3) 人到月球上去要不要带雨伞?

4、选择内容要注意资料收集的来源, 一般考虑来源多样且又较容易收集的资料, 以便学生自主活动。

四、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过程

1、教师指导。

如徐老师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时, 先让学生用自己最擅长的表达方式说说孙悟空、白骨精的性格。有的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 有的用角色扮演的方法, 有的用列表方式说明, 方法各异。接着我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自己设计问题, 提出问题, 再分组讨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主体性, 更能促进学生自能阅读能力的形成, 学生因此就拥有了更充分的读、思、问、议、写的时间和更自由的学习空间, 以及更宽广的施展才能的天地。教师这样导, 学生这样学, 教学新颖, 效果极好。

2、实践程序。

(1)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通过背景知识的铺垫, 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 提供研究范围, 诱发探究动机, 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 选择问题, 形成具体研究方案, 进入研究问题状态。

(2) 实践体验阶段。在一种动态、开放、多元合作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主动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 以科学的态度解决实际问题, 以合作的精神和负责的态度对待研究任务。从一定角度、一定程度上认识环境, 认识自我, 形成“作品”。

(3) 表达和交流阶段。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喜欢活动和动手。他们渴望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得到充分表现, 自己的才干得到充分发展。而表达和交流正是学生将自己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 总结提炼, 以多种表达方式形式研究成果, 并与同学分享。这就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 我们要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 重新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更新语文教学理念, 努力实施《语文课程标准》。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融入复杂社会, 面向真实世界, 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教育部制定

[2]、《贾老师教语文》贾志敏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新课程实施能力 篇10

为了提升课程的实施能力, 我校选择的突破口是构建“幸福课堂”, 实现学生快乐、轻松学习的目标。

一、构建“三学五步”课堂教学模式

闽侯路小学始建于1949年, 有着63年的办学历史, 在课程的规划、实施和研究上我们始终坚持传承、创新、发展的思路。闽侯路小学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 就开发了以“学习学”研究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学习指导课, 并将学法指导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获得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世纪之交, 我校更是积极地以学习和落实新课程理念为核心, 探索了若干行之有效的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策略。近年来, 我们深入研究了学校的课程改革历史, 在专家的参与下认真研究现在学校课程改革的现实, 决定以构建“三学五步”学科课堂教学模式作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内涵发展的切入点。“三学”即“爱学——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会学——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优学——取得正面、高效、优质的学习效果”;“五步”即“自学质疑—释题定标—合作探究—巩固拓展—检验小结”, 成为提升常态课堂教学, 由“教”的课堂转变为“学”的课堂、让学生快乐和轻松地学习的一个有效的抓手。

二、以“细化环节研究”提升课程实施的效果

现在, “三学五步”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逐步被广大教师所认可, 并积极地付诸实践。我们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我们创造性地将“自学”环节放到课上, 在新授课上拿出10~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提问, 再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通过“自学”“合作”“探究”“巩固”“检验”等环节的细化研究, 使课上40分钟的效益最大化, 尽可能地减少学生课前与课后的负担, 给学生腾出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实践等活动。

二是用“分层次问题导学”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在大班额教学中, 分层指导一直是难点。最近, 我们尝试用“分层次问题导学”的策略来提高分层指导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会依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分组和分工, 鼓励学生间的互助, 加大课堂的参与度, 尽可能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实现学习的增值, 提高常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用“研究性教学”破解课程实施中的难题

在推进我校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我们采用“研究型”的推进方式, 用问题对策研究法和分头突破的方法来解决难题。一是实施“问题”对策研究。针对教师在课堂上遇到的普遍问题和难题, 开展专题研究, 共同破解难题。比如我们开展了“如何有效指导学生的自学”“如何把握学情”等专题研究。二是采取“分头突破”的办法。我们开展的“微课堂”评选活动, 就是发动每一位教师思考和实践同一个环节, 从中发现“好”的做法并及时加以提炼和推广, 实现由“教师个体的创新”到“教师团队的创新”的转变, 提升课程实施的效果。

新课程实施能力 篇11

作精神。

一、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性学习是让受教育者处于主体地位状态下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的学习。整个教学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为目标,让学生自主决定。解决“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的问题,就是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在学习中有浓厚的自主探索兴趣。“我能学”就是建立学生的自主学习信念,会独立思考研究问题。“我会学”要求学生能在学习上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强化。

项目课程教学模式实施,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显得十分必要。例如《电路分析与应用》项目课程以典型的实际应用的电路项目或电路模块为单元,共设置了“汽车信号系统电路的分析”、“民用电路的设计与安装”、“变压器的应用”、“数控机床的电气控制”四个单元,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元器件的认识、电路的基本原理、电路的组装、电路的调试及总结报告,没有自主性学习是很难合格完成的。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我们开放实训室,布置元器件展板和相关书籍与资料,鼓励学生自学、互学。集中的问题,由教师上课讲解答疑。在一个个单元项目制作中,学生已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自主性学习。

二、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教授学生正确的思维分析方法是根本。教师不是给学生“鱼”而是授之以“渔”。例如,项目课程中制作串联型直流稳压电源,学生认为只要连接好输出就能观察到正确波形,一旦没有波形,就会感到无从着手解决。作为教师不能只是帮助学生来排除故障,而是教会学生排除故障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检查所用的仪表、导线、示波器是否正确,准确判定设备正确后,而后根据电路原理图从前到后逐级测量电压和波形,查出故障并排除。

三、意志力的培养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占很大比重,在做项目时缺乏自信心和意志力。项目制作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不是用心仔细查找,而是等待教师帮助排除故障。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工作中不可能没有困难,若没有意志力,则会一事无成。在实施项目教学中,我们特别注重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在项目制作过程中给学生压力,凡是找教师排除故障的均要记录再案,以备评分使用。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检查,测量数据分析故障所在,自己分析排除故障后,写出故障分析报告,并在全班进行交流。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这样做会使整个班级的学风发生重大变化,同学们以自己独立完成项目为荣。

对个别实践能力较差的同学,我们会开放实训室,帮助鼓励学生独立完成项目,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培养学

生的顽强的意志力、不怕困难的性格也是教师的责任。

四、协作能力、团队精神的培养

现今社会凡事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协调,情商对成功的贡献大于智商。现在的学生有特点、有个性,自尊心和虚荣心强。项目课程有的单元项目教学是由小组成员共同合作来完成一个项目。例如,项目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就是小组讨论与行动的结果。其间,不仅要有统一的领导和小组成员的协调配合,而且随着整个项目的实施细化,需要每一个成员都独立的开展自己的工作,并和其他成员保持密切的沟通和联系,才能保证项目课程的产品顺利完成。我们在项目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互相配合的团队精神,养成互相协作的良好的工作作风。凡是良好的团队在项目产品评价时都要在班上介绍经验,并且给团队的每位成员加分。通过合理的方法使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到团队精神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

通过实施项目课程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这些优秀的素质对学生一生都非常有益。

浅谈新课程实施 篇12

关键词:新课程实施,教育观念,备课方式

一、教研工作方面

1.加强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程确立之后, 如何才能达到“理念转变成实践”, 教师的素质、能力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 要推行新课程改革, 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我们应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标准》;把旧教材、新大纲与新教材、课程标准相对照, 明确课程标准与新大纲的异同。以前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方式比较单一, 被动, 缺少自主探索, 合作学习, 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偏重书本知识, 运算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 态度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 而且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摒弃了以往以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 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倾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 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要求我们要努力使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最明显的就是理科数学和文科数学有了较大差别。这个数学新教材的基本理念使我们感到,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不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数学教学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 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 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 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等。

2.改革以往的备课方式, 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我们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后, 第二步我们研究如何备课。我觉得, 过去的教师备课主要就课论课的多, 老师们感觉实惠, 好操作。但缺乏以人为本, 宏观把握教材的大教学观。一是重形式轻实效;二是重教法轻学法;三是重课前教案的编写轻课后反思。在教案的编写上, 更多的是关注知识传授的正确性和系统性, 而忽视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这样的备课形式显然难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把新旧教材进行对比, 找出最大的区别, 再看新课程的内容选取与编排, 把握新教材的基本思路, 备教法和学法。怎样创造一个生动活泼, 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备课不但要备教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还要多角度, 充分想象各种层次的学生会出现的不同答案, 针对这些答案, 教师应怎样去解决, 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另外, 备课还要备教具、学具, 因为本学段的学生在学习上是以直观和动手操作为基本特征的, 丰富的直观体验是他们学习的基础, 因而要想给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就要提前把教具、学具准备好, 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工作方面

高中阶段的数学教育不是培养数学家, 不是为培养少数数学精英, 是先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般的发展, 再对文理提出不同的要求。学生的发展不是同步的, 不能一刀切, 要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些基本理念主要体现数学教育关注学生发展这样一个总体目标。同时, 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 “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亲身体验”、“勇于创新”是新课程标准倡导下的主要学习方式。

1.落实课堂在新课程中的核心地位

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 课程方案一经确定, 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新课程实施的重中之重了。过去的几学年里, 我们一直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 努力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变革, 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同时, 完成各项课程的目标和任务。

2.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

强调师生交往, 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 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为此,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首先在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观, 尊重学生的人格, 注意课堂中角色的定位, 努力实现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讲求课堂中的师生平等, 要求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需要, 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格的发展, 想方设法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促使学生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习成为其自身的内在要求。

在这方面, 我们进行了确实有效的改革。有意识的注意教师自身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 把准自己在课堂中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崭新的变化, 师生之间的心拉近了, 老师成了学生的知心朋友, 在课堂中,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竞相表现自我, 展示自我;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他们会大胆地站起来“考”老师, 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在教学中的各种内容提出反对或补充的意见。甚至会勇敢地来挑战老师, 有时他们还会为自己战胜老师而激动得欢蹦乱跳等的课堂教学。

3.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 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要改变“灌输——接受”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和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通过讨论合作、自学辅导、实践探索、在多媒体环境中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根据新课程的要求, 教师们都有意识地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三、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纵观我校的课改实践与探索, 我们清醒认识到, 实施新课程是“摸着石头过河”, 还存在很多问题与困惑。

1.学生学习不扎实

学生的思维发展跟不上, 学习不扎实, 跳跃性大。在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的同时, 需要进一步夯实“双基”教学。

2.存在课堂教学形式化倾向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流于形式。在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 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制约了师生交流互动。

3.配套资料少

由于配套资料少, 教师在寻找资料和教具制作上花费时间多, 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同时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4.评价改革不够完善

师生和家长有一定程度的担心。社会、家长还是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 所以, 面对新课程的评价, 教师产生了许多困惑。

上一篇:批评学生的艺术论文下一篇:党员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