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情况

2024-12-08

新课程实施情况(精选12篇)

新课程实施情况 篇1

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面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从2004年秋季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试点,而后2006年秋季,浙江等五省份也加入实验试点,其宗旨是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

为此,教学工作者应及时走进并有效实施新课改。经过一年的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体会颇深,感受颇多,觉得要真正落实好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应注意四个“及时”和一个“同行”。

一、及时对新老教材进行比较,领悟新教材的精髓

为了尽快掌握新教材体系,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并与老教材进行比较。这样才能清晰地感知新教材的变化特点,从中领悟这些变化的内涵。

1. 关注课程理念的变化

现在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新教材较以前同类教材在编写上有了很多突破性的进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科学性、选择性;在课堂实施上注重自主学,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课程的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整套教材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教育目标,并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标准,成为体现高中生物课程的重要载体。真正用好这套新教材,对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2. 关注知识内容方面的变化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出现了许多新的知识内容,如“生命系统”、“细胞骨架”、“遗传因子”,以及细胞膜“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共同进化”等新概念和新知识。再如,生物教师以往对“系统”的理解大多局限于生物形态解剖学的范畴,而新教材提出了新的系统概念,即:生命结构以系统的形式存在,对生命结构和生命活动的认识应从系统化思想出发,通过高中生物的学习,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生命系统的概念。

3. 关注新教材中各栏目的功能和应用

教材中部分栏目的功能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如: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调整、处理好教材,选择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二、及时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科学开发新课程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和创造者,因此,教师在对新教材进行研究的同时,还应该根据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教学实际。

1. 适当增补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信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科技的普及,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通过网络选取一些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素材,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灵活,从而使“静态教材”转化为紧跟时代发展、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教材”,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生物学兴趣和热情。

2. 适当调序

旧教材中实验和文字性内容的教学安排上,大都采用先讲授再实验的教学模式,实验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很少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新教材在编写体系中,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强调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知识点,重视规律的揭示过程,将启发法、发现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引入其中。此外,教新材强调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概念的形成过程之中,让他们对具体实例先有感性认识,然后进行研究、讨论,找出具体实例的共同特征,再进行归纳、表述,形成概念。例如,“新陈代谢”这个概念,教材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概念表述,只是要求学生知道很多感性的生命现象都属于新陈代谢。又如:原教材安排学生先学“水和无机盐”,后学“蛋白质和核酸”,这是由易到难的认知顺序;新教材安排学生先学“蛋白质和核酸”,后学“水和无机盐”,这是先抓主要矛盾的认知顺序。在进行新教材的教学时,如果教师觉得先易后难的顺序比较好,有利于学生学习,让学生先学“水和无机盐”的内容也未尝不可。

三、及时关注教学的注意点,要求到位而不越位

新教材力图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展开教学内容,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探究与交流,以使学生经历“做科学”的过程,加强对“过程能力”的培养。因此,新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了重大变化,从问题探讨入手,分析讨论、本节聚焦、相关链接等小栏目形式涉及各个角落,教学内容丰富且富有弹性。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好教材,针对《浙江省生物学科指导意见》,及时关注教学中的注意点。例如:教材选用了大量插图,图文并茂,其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许多图已不是处于从属地位,而是代替文字说明,上升为主导地位(如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其内在的图与文、图与实物的相互迁移能力。又如,在组织问题探讨的教学时,我们应根据讨论问题的难易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展开教学: (1) 直接组织开展讨论。 (2) 收集资料展开讨论。 (3) 讲课过程中展开讨论。我们往往发现书本中相当多的问题需要学生在学习新课中利用所学的知识才能解答,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去学习,教师讲授到该内容时,再将这问题引出来讨论,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4) “直接破题”引入新课,这类讨论题较难,教师可以直接讲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不浪费时间。

总的来说,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把握教学尺度,做到“到位而不越位”(“到位”是指根据《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及深刻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而“不越位”做无用功。

四、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协调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这是现代教育理念所大力倡导的。

我认为,传统教学重视知识的记忆,新课程教学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与方法,两者应该是互融共生的。新课程提倡探究、体验等教学方式,并不是完全否认传统教学的作用,课堂教学模式应当是丰富多彩的、富于变化的,新课程改革不是简单地用一种形式去否定代替另一种形式,而是在批判中继承,将多种方法有机融合、灵活运用,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和挖掘,进行取舍和整合。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将已有的成功的教学模式与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进行对比,寻求结合点,逐步将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

五、教师的“教学”与“学教”同行

著名教育专家、中国教学学会顾明远会长曾说:“教育发展在于改革,教育改革在于创新,教育创新在于学习。”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重新审视当前的教育教学行为,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作用,以适应新课程实施的需要。我们应大力倡导教师的“教学”与“学教”同行,两者不仅相长,而且互补。从课改的需要看,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习者的素质等已经很难适应当代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终身教育的要求,特别是传统教育思想的许多弊端,在相当程度上束缚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处于教育改革的攻坚阶段,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轨时期,高中生物教师更应自主学习,率先垂范,这样才能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方法等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不容置疑, 在新课程到来之际,教师肯定有许多不明白之处。教师可以不懂,但不可不学,假如教师可以不学,那还能称之为教师吗?“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困”。应让我们教师通过“教学”与“学教”的同行,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完善自我,更好更快地适应新课程。

综上所述,面对课程改革,与时俱进、迅速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对教师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教师作为新教材的实践者,只有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深化的教育实践过程,要达到改革的目标,任重道远,我们应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和新课程共同成长,将新课改进行到底。

摘要:要真正落实好高中新课程的生物教学, 就要做到四个“及时”和一个“同行”, 即及时对新老教材内容进行比较, 领悟新教材的精髓;及时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 科学开发新课程;及时关注教学的注意点, 要求到位而不越位;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以及教师的“教学”与“学教”同行, 促使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主动发展, 达到自我完善的崇高的教学境界。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课程,四个“及时”,一个“同行”

参考文献

[1]张洁.为了让“教什么”和“怎么教”更明确.中学生物教学, 第7期.

[2]办学特色在校园.上海教育出版社.

[3]高中新课程教学启示录.山东教育出版社.

新课程实施情况 篇2

摘要: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考察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可以反映当前课程改革的成效。本文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谈起,从教师、学校等方面分析了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课程改革,实施,课堂教学

一、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初探

(一)聚焦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

场景1: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于是我们看到许多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重复提问许多很幼稚的问题;为了展示课堂的热烈气氛,动不动就小组讨论,也不引导学生的思路,也不管学生是在认真讨论,还是趁机说闲话;为了展示自己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一堂课几乎用尽了所有的教学方式,十八般武艺样样齐全。在这种热闹的课堂教学中,花哨的活动占用了过多的学习时间,导致学生的思维深度不够,传统教学有价值的东西没有了,新课改提倡的东西也没真正掌握。

场景2: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们看到课堂上到处是热闹非凡的讨论,为了合作就分组讨论,为了讨论而讨论;不管适不适合都采用探究式学习,把探究当成了一种新课程必定要有的点缀。我们还看到有的老师不仅把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甚至还把它绝对化,没有意识到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用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我们要改变的是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传统的接受学习。

场景3: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我们听到新课程的课堂上“你真棒!”的表扬声不绝于耳,而不管学生的回答是不是应该鼓励;我们看到在学生很容易地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后,老师表现出的过分惊喜的表情。表扬、称赞成了一种例行公事,有的老师表扬的同时还伴随着动作,显得训练有素的样子。

场景4:新课程强调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于是我们听到有的老师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说教,忘记了这本应该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的。

„„

(二)与新课程配套的设施、措施不完善

所有这些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都是因为教师误解了新课改的一些理念。但

除了对理念的误解,我们的新课改还遇到了许多别的困难。

2003年秋,小学自然课改为科学课。科学课强调要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而这必然要求学生亲自参与很多实验的操作。但在许多学校,有关的经费投入太少,实验设备严重不足,学生只能看老师做实验,而不能自己做实验;甚至有的学校连老师都不做实验,只是口头给学生讲解实验的目的、器材、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没有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他们怎么可能体会到科学实验的过程和方法,更不要说体会科学实验进行中的辛苦及成功后的喜悦了!

另外,课程改革了,教学改革了,要求教学管理、评价也要相应地进行改革。但许多学校仍然用以前的方式来评价老师,只看重教师所教班级的学业成绩,教师福利的多少依然是看教师所教班级的升学率,这是很不利于新课改的顺利进行的。用应试教育的模式来管理和评价教师,怎么可能让教师生发出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呢?

二、解决新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新课程顺利实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与课程改革相关的人员、尤其是教师应该转变观念

政府教育部门,第一线的中小学校长、教师都要真切领会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此,政府教育部门评价学校的业绩、中小学校长考核教师的工作,都不能简单地从学生的学业成绩出发,而要看学校、教师在促进学生的发展方面都做了什么。

教师观念陈旧是阻碍新课改推进的主要因素。教师的观念指导着他的教学工作,直接影响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效果。许多教师固守于过去的教育观念,对这次的课改心存疑惑,认为课改只是换了一套教材而已,至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的理念则感到很茫然。为此,相关部门应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快转变教师的挂念,使教师在教学、学习方式、教材方面都树立新的观念。新课改教学关注的是独立、发展中的学生——“人”,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学习的殿堂,也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促进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真实有效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新课改告诉我们教材不是课程的全部内容,在教学中,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不断丰富、发展教材的内容。

(二)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任何课程政策的推行都需要有课程资源的支持。课程实施的范围、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也就是课程资源的适切程度。如果制定课程政策时没有考虑所需的课程资源,那么新课程的实施会遇到很多困难,所以,新课改一定要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进来。一方面,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使其达到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起码要求。如在课程改革的初期,实施新课程所需的材料、设备、场地等都应该加以规划,并适时提供,这是课程改革进行下去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唤醒教师作为课程开发主体的意识,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使其可以在更高的平台上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时,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自身、图书馆、实验室乃至学校周边环境等都是我们可以开发、利用的重要资源。

(三)完善课改配套措施、设施

课程的基本框架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为课程的有效实施从根本上提供了保障和基础。但除此之外,高质量的师资培训,科学的实验方案和评估体系,以及必要的配套措施(经费、政策、宣传、导向等),教材编制与选用,这些都需要有科学的规范,以保障新课改的有效开展。

师资培训一般包括职前教育和职后进修,当前,职前教育(即师范教育)已不能满足新课改对师资的要求,师范学校应调整专业结构,加快推进课程改革以培养高素质的教师;职后进修应加强实效性、针对性,避免过去那种“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适时地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以了解课程实施现状,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加快评价制度改革的速度,改变过去那种“一卷定高低、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建立一种切合目前新课改精神的新考试制度。

(四)协调多方面影响、以最大合力促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课程改革其实是一个社会行动,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课程设计者、管理者、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之间的沟通一定要加强。学校和教师处于课程实施的核心地位,但他们也需要课程设计者、管理者的指导,以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如可以邀请大学里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专家或课程标准制定专家来学校讲学和指导;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需要家长理解新课改的精神,以使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影响一致;在各方交流过程中,及时发现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协商解决问题。只有相关的各方对新课程改革形成一致理解,对新课改精神达成共识,课程实施才能有效地开展。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我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里,进行这么复杂、深刻的课程改革,各个方面的因素都会对课程改革的效果产生影响,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状况,这都是正常的。问题不

在于出现了多少问题,而在于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不可避免要出现的问题。只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对待这些不足、问题,认真反思、思考,就一定可以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问题是通向更深入的变革和达到更满意实施效果的途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只要我们抓住了这一点,面对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就一定可以更好地推进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

1[2]尹弘飚,李子建.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J].2004,3[3]靳玉乐.课程实施:现状、问题与展望.山东教育科研[J].2001,11

[4]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全球教育展望[J].2001,8

[5]彭虹斌,程红.我国当前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1,9

[6]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附)个人简历

姓名:林英华

籍贯:山东省文登市

工作单位:滕州育才中学

职称:中教二级

新课程实施情况 篇3

一、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教育科学发展观

在中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一切教学活动以人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发展的愿望,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树立教育科学发展观,不断地进行自我总结和教学反思。以新课程改革为依据,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开拓型的人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心中要有“人人皆可成才”的思想,不能嫌弃和放弃“问题学生”,要用博大的胸怀去接纳和拥抱所有学生,让教育真正成为一种和谐教育。教师要积极去发现和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培养其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

二、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把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实践的主体、教学活动的主人,使他们享有充分的参与权利,努力创造一种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讲英语的热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和合作等手段,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主学习能力,让每一个学生在每堂课都学有所得。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兴趣是学习之母。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教师要转换角色,通过各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建立课外学习兴趣小组,寻找合作伙伴,建立英语学习园地,听英语广播,唱英文歌曲,创办英语小抄报和英语角等,使学生有更多运用英语的空间。其次,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复习和做作业的习惯,朗读和背诵的习惯,听英语广播、阅读英文报刊资料的习惯,正确使用工具书、辅导资料的习惯等等。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学习兴趣放在首要位置。兴趣是一种探求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趋向,它能促使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有了浓厚的兴趣,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内驱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信心。课堂上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增强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正确运用非智力因素既是推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源泉,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英语教学中,只有教师自己不断创新,学生的创新教育才能真正得以实施。因此,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通过积极有效的学习,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耳、动口、动脑和动手等,从听、说、读、写四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新课程实施情况 篇4

1.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以周口市4所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学生为调查对象, 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等调查方法, 发放教师问卷9份, 学生问卷10份, 回收有效教师问卷9份, 学生问卷98份, 回收率分别为90.9%和98.0%。

2.调 查结果分析

2.1教 师 调 查 问 卷 及 访 谈 结 果 分析

2.1.1对实验条件的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98%的老师认为制约他们化学教学的因素是实验条件有限, 35%的学校实验室条件较差;95%的老师认为现行化学教材有别于以往教材的最大不同之处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方法与过程的探究;57%的老师展示教学内容的形式是传统板书, 43%的老师用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形式。

农村中学实验条件不乐观 , 很多学校 没有专门 的实验员, 化学实验药品、实验仪器短缺, 特别是常用器材, 如烧杯、量筒、温度计、分液漏斗等易碎玻璃仪器, 导致无法开展正常实验教学。由于没有专门实验员, 老师需亲自准备实验, 从而力不从心, 把“做实验”变成“讲实验”, 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很普遍。

2.1.2教师的教学方式

40%的老师认为学校现代信息技术条件较差 , 35%的老师认为一般; 超过70%的教师制作化学教学课件的水平较差或一般, 57%的老师教学时仍以传统讲授式为主。教学形式仍然比较落后, 农村中学学校现代信息技术条件匮乏, 有待提高。很多学校多媒体教学工具都很少, 部分学校甚至连幻灯片都很少用。

另外, 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在工作后缺乏必要的进修, 自身教学能力不能与时俱进, 教学方法落后。因此, 学校应有的教学硬件到位, 老师不断学习相关知识技能, 这样新课改下的农村中学化学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2.1.3 新型教学理念的体现方面

以上数据表明: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老师只关注学生卷面分题数目、学生做题的能力, 而完全忽视A学生过程与B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 所以教A师. 喜不欢注重B探. 不究喜式欢1. 喜欢课堂演示实验吗?教学与学习, 常常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就可A. 多以完成一B. 节不多课内容的94%6%教学。 2.个 学别生实教验师做得在多平吗?时教学中依赖教1材1%和教参, 照89%本宣科, 过于注重概念的识记, 缺乏对现行教材进行加工、整合的能力, 忽视利用身边的、生动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2.2学生问卷与 访谈结果 分析

2.2.1对身边物质的关注程度

调查显示:80%的学生很少留心身边的化学现象, 只有目37%的学生能说出五个以上家庭化A学实验。化B学是与生活联C系最紧密的一门学科, 很多化学知识都会在农业生产和生活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的教学与A. 经常B. 偶尔C. 几乎没中发挥作用。然而调查发现, 20%多的学生不会化肥中含氮量习吗?14%57%29%的计算, 40%的学生做的家庭化学实验只有两三个。由于种种您认为化学学科的最大社会功能是A. 科学知识B. 环保意识C. 创新精因素的制约, 学生实验很少, 基本都是老师讲实验、画仪器, 学承生背实验43%12%45%、记实验, 学生丧失了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体验知您校识是否获注得重的将权学利校, 周导边致的培社养区资出来A的. 非学常生注只重会考试B. 较, 缺注乏重探究新C. 事不注重、自然物资的源能和人力文[1]资。源整合成化学课15%24%61%

化2学.2教.2学学服校务实?验条件及实验开设情况

由表2可知, 94%的学生喜欢课堂演示实验, 而实际教学中往往都是教师描述实验现象, 偶尔展示一下简单的器材, 几乎没有做过课堂演示实验, 更不用说安排学生实验;88%的学生普遍反映学校实验室药品、仪器配备很不齐全, 甚至很多学校没有实验室。

2.2.3家长的影响及学生学习习惯

65%的学生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化学学习情况 , 82%的学生没有进行过课外反思, 只有34%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 会经常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访谈中发现, 大部分学生的父母在外地打工, 一些学生存在不想学、不愿意学的厌学现象。缺少父母的监管, 失去学习的方向和动力, 从而对化学失去兴趣, 这不能不说是制约农村中学新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

3.有效推进农村中学新课改实施的对策

3.1学校方面

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硬件设施及课程资源投入, 尤其重点建设化学实验室, 配置常规实验药品、仪器和设备, 建立健全较科学、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确保化学常规实验的顺利开设, 还应该安排专职实验员负责实验室管理和实验的准备工作[2,3]。

农村学校的学习资料普遍缺乏, 首先是教师缺乏必要的学习资料。由于交通不便等方面的原因, 农村教师到图书馆 ( 很多地方没有图书馆 ) 、新华书店查阅有关的参考书、习题集、测试题的机会很少。 因此, 学校应投入资金增加科普读物、专业书籍、报刊的种类和数量, 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些学习工具接触新知识, 拓宽知识面。

3.2教师方面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 替代实验器材。这样既有助于缓解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 又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节约和环保意识。比如:用废灯泡做圆底烧瓶;用铁质瓶盖制作燃烧匙;用废弃的饮料瓶和小药瓶作反应容器。化学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尽量克服困难, 开发化学实验资源[4]。

农村教师应进行必要的学习与培训。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村教师从教一二十年来从来没有进修过, 只知道新课程改革, 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因此, 农村教师应争取机会提升自身专业发展水平, 更好地适应和实施新课程改革。

3.3其他方面

学校应重视校际联研, 这样不仅可拓宽教师视野, 教师间还可共同进行研讨。教师之间需强化合作意识, 在许多教师心中有效教研活动方式是集体研讨、有专家指导的研讨及同事间的交流, 由此可见, 教师在业务上越来越需要团体协作。

另外, 建议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多关注农村教学情况, 能经常为农村中学化学教师选编实用性较强的教学方法、教案设计、课件制作等方面的材料, 定期征集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意见, 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与协调, 真正为农村中学顺利实施新课改作出贡献。

摘要:新课改实施以来, 对其在城镇中学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颇多, 对新课程的有效实施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农村地区经济落后, 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师资力量缺乏, 导致学校、老师、学生对化学新课程认识不足, 致使新课改在农村的进展缓慢。作者通过对周口市个别县、乡镇进行新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 了解并分析存在的问题, 提出有效建议, 以期为农村中学更快、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农村中学,新课改,实施情况调查

参考文献

[1]马志成.温州地区高中师生适应化学新课程的情况调查[J].化学教育, 2008 (10) :25-26.

[2]徐秋云, 李远蓉.农村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4) :62-63.

[3]吴刚平.中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若干问题探讨[J].全球教育展望, 2009 (3) :19-20.

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总结汇报材料 篇5

鹤壁市综合高中

按照 《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的要求,我校从2009年9月起积极稳妥地开展了高一新课改实验,实施新课改年级的实验教师共21人,学生人数320人。在三年的普通高中新课改试验期间里,在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积极配合下,我校强化措施、稳妥推进,广大实验教师锐意改革,不断探索,高中课改进展顺利,态势良好,现将我校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健全组织体系,完善规章制度,措施得力 1.学习文件、制定方案:

2009年暑期学校就将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准备纳入了整体工作,成立了由明修选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德育、后勤的三位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主任为成员的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并制订了领导小组的五项职责,同时还成立了由教学校长为组长,各学科组长为成员的我校新课程实验教学指导小组,负责制定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课课时、必选课的开设、选修Ⅱ的设置等),组织学科教师进行校本教研,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等具体工作。

本着理念在先的原则,学校组织了全体教师学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等文件精神,让全体教师较为全面地了解新课程实验意义、目标和实施的具体方案,树立迎接新课程的信心。为我校顺利实施新课程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根据我市有关新课程试验方案的要求以及山城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我校《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学分认定管理方案(试行)》以及《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学生综合评价实施细则》,为高中课改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2.强化学习、重视培训:为保证高中新课程积极稳妥地开展,我校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按照市教育局的安排,先后完成了由全体教师参加的新课程通识培训,由全体实验教师参加的新课程学科培训,学校主管领导还参加了由市教育局组织的赴福建新课程研讨班,学校自行组织部分骨干教师赴郑州、南阳、开封、洛阳、济源等地新课程研讨会,在校本培训方面,我校坚持专业引领与个人反思、同行互助相结合,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同时,为了使实验教师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除要求各备课组网上查找资料、资源共享外,学校还投资近5千元购买有关新课程的文本资料、录像光盘、新课程课堂实录等资料,供实验教师校本教研学习、参考,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能力。3.科研引领、注重实效:新课程实施三年来,教师们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解决新课程课时少与教材内容多的矛盾,合作探究与时间紧的矛盾,课程标准如何与高考衔接等问题。面对这些困惑,我们的做法是“科研引领,注重实效”。我校参与了中央教科所韩立福博士的《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组。期望在专家的引领下,实施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教学,目前此项课题正在试验阶段。另外就是强化校本教研。制定了《四十七中学集体备课制度》,提出了在集体备课中要做到“三定、五统一、一交流”,为确保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正常进行,由学校教学处和年级组为每一备课组选定备课时间和地点(均不在教研活动时间),并要求每个备课组提前一个月写出备课组活动计划备主管领导检查。为确保新课程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推进,使每一名学生在45分钟的时间里都能够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除了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能够一视同仁以外,还要求备课组在每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后,都要出一套达标练习卷,并且以*号提示不同层次学生应掌握到的尺度,以保证学习尖子生能“吃得好”,学习中等生能“吃得饱”,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吃得了”。4.行动学习、促进提高:目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各种培训收效甚微,究其原因,除了有教师自身的内驱力缺乏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重培训、轻实践、无反思。我们认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反映在三个能力方面即业务能力、教学能力以及科研能力。而这三方面能力的提高,哪个方面也不是单纯靠培训能够解决的,而是要培训和行动相结合,更重要的是行动加反思。为此,学校在07年10月出台了关于《四十七中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实施意见》,在业务能力方面,实行以考带训,定于每学年开始前进行45周岁(含45周岁)以下的教师学科业务水平测试。范围:近3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精选,并规定连续两年成绩优异的教师,可以三年之内免考,并作为校内评聘、推荐各级各类教师称号的重要依据。在科研能力方面,除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以外,要求每位一线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一篇教学反思,在寒假前举办每年一届教育叙事、教学反思年会,并在校园网上开辟反思案例专栏。在教学能力方面,根据我校青年教师的1、3、5工程,结合教育局星级课达标活动,以公开课和常态课相结合的方式,适时举办新课程观摩活动,以次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二.以校为本,注重实践 在近一年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深深感悟到,在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上,要立足我校实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寻找教育的生长点,在实践中寻找工作的突破点。

1.对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我们是逐步探索,走向常态的:我们在高一第一学期的做法是,教师根据实际提出研究性课题,学生结合自身爱好及特长选择课题(即课题的提出以教师为主),每周拿出三个课时的时间进行课题研究,学期末,也组织了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展示,但通过调研和实践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人员太多;地点问题;兴趣问题;难度很大。上学期根据实际,重新修订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案,即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及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进行研究,并自找指导教师,(即课题的提出以学生为主,教师提出合理性建议)由课题小组根据实际提出课题的实施方案,进行研究。我们认为,这一做法,更加尊重学生特长发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进行研究,更具有实效性。上周刚刚开完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但又发现了一些问题:选题不合适;研究过程不科学;结题成果不规范。本学期又重新审视了实施方案,在原有的基础上,在正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先用4课时由主讲教师介绍诸如“为什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选题”,"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如何结题”以及研究性学习与高考的关系等。在进行研究。(费用问题)

2.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也是本次课改的一大亮点,我们认为,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属通识技术范畴,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的教育,是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无论学生在高中毕业后继续升学或直接就业都应该学习这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为此,学校在通用技术专职教师缺乏的实际情况下,抽调一名物理本科毕业且电脑技术娴熟的教师充当通用技术专职教师,从2006年9月开始,在高一年级14个教学班全部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经过近一年的实践表明,这门课的开设确实收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提高了他们的技术素养,教师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广泛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随着本门课程开设的需要,学校在2007年3月又调入一名通用技术专职教师,并计划装配两个通用技术实验室。同时,这门课的开设,也锻炼了教师,发现了人才。我校的吴连江老师,在07年5月学校举办的新课程展示活动中,被市教研室发现,去年10月份受市教研室委托作为主讲教师参与了陕西省新课程通用技术学科培训,12月份又被市教研室聘为天津市通用技术兼职教研员。目前我校已有三名市级兼职教研员。3.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此次新课程实验,应以更新观念为基础,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关键,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突破口,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牢牢抓住课堂这一教育教学主阵地,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研活动,以多种课型为切入点,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和教师专业发展:一是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备课组每周举行一次集体备课,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增删教学内容、安排课时计划、确定三维目标及教学重点,尤其是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进行研究,精心准备,有效地解决了教师在使用教材上的困惑,在实际教学中逐步使教师理解新课程、适应新课程。二是进行典型课例研究,每周选择一节典型课例进行集体备课,指派一名教师上这节课,教师相互听课,互相评课。一学期下来,每个备课组组织这样的课有10余节。另外,我们还发挥了示范校的辐射、引领作用,在市、区做新课程的研究课,其中,霍兰梅老师做的一节市级研究课,受到听课教师和专家的好评。穆恒老师、孔德明老师和吴俊华老师等也都做了区级新课程研究课。由于老师们是抱着学习和研究的心态做课,呈现的都是常态课,既注重课堂的预设,更注重课堂的生成,因而研究课在听课教师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三是要求每一名实验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实际体验,撰写新课程教学反思,在反思中吸取经验,在反思中总结不足,在反思中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新课程实施近以来,我校广大教师投入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新课程给学校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力求做到启发式教学,在教学模式上,逐渐形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的,学有兴趣,学有后劲。在教学策略上,力图实现四大转变:即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3)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

(4)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面向差异性的教育转变

三.几点困惑

1.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有些教师在“背”着新课程的同时还“抱”着旧课程,还不能完全摆脱旧的模式;对新课程与考试评价特别是与高考的关系还不能很好理清,另外,与新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缺乏,原有的资源还没有完全进行重新整合配置。

2.过程评价的形式、内容和实效三者还不能做到很好的统一,导致过程评价实施缓慢。加重过程评价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部分,我校在过程评价方面做了积极地探索,制订过程评价方案并积极落实,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其原因有三,一是教师习惯了原来的单一评价而还不习惯多元综合评价;二是感觉评价的过程太复杂,填写内容多,操作起来困难大,实际是还没有找到常态的多元评价方法;三是把评价表集中到一个部门统一汇总工作量很大,而又缺乏实效性。

3、对于如何处理新教材内容多而课时紧的矛盾,如何有效的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及如何真正实现三维目标的实现等所有这些操作层面的问题都是我们今后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逐步探索的。四.今后的工作构想

1.进一步探索适合我校对教师、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体系,探索出促进学生成才、教师发展的评价方式方法,追求体现评价的主体多元性、过程性和发展性特征。研制《学生成长记录册》、《学生成长记录袋》、《教师成长记录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对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建立多元化、新型的评价体系。

2.学科组要进一步促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转换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策略的四大转变;建立学生个性化的选课指导制度,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制度。

3.开发校本课程,开设丰富多彩选修课,加大选课指导力度。力争在三年内开发出具有标志性的校本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进而构建出含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校本课程、选修课程等四类具有我校特色的四十七中学课程体系。

以上就新课程实施情况作了简要的汇报,我们的认识、遇到的困惑以及今后的构想。新课程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在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不久的将来,必将使学校从现在的进入新课程、到逐步适应新课程最终到全社会都能够欣赏新课程。在践行新课程的过程中,使我们的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发展。

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课堂 篇6

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模仿与记忆某些知识,应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头脑里产生探究欲望。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过程就是主动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尽量做到: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结论让学生自己概括。例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学生学习了周长的特征以后,很容易想到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怎样算。教师引入课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总结。学生大胆探究、创造,自己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取了探究的快乐。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因此数学学习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二、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方法,发挥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现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已被我们的教师采纳,在解决探究性问题或需要实践、操作的环节上,我们的教师常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如:学习“千克、克”一课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使学生获得“千克、克”的明确概念,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在小组成员操作、记录、观察、分析、讨论的过程中,使比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感知。

合作是对个人有限的弥补,探究是人的本能。在合作中向同学学习,在合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讨论中分享彼此的智慧,这些都清晰体现了小组合作的重要作用。

谁说数学课堂就是“一人讲全班听”的严肃场景?如若将理性的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们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中,又何愁学生不爱学、不动脑筋呢?让我们“蹲”下来,寓教于乐,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们创设出种种轻松的学习情境,一定会收到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

三、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教学中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设计的。因此,活动情境的设计,必须要符合儿童的认识特点和兴趣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促进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小学生学习数学之前,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有善于思考的大脑,他们喜欢有童趣的、有挑战意义的素材。多媒体技术正好实现了两者的和谐统一,他管理的信息不仅有文字,还包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可以让某些信息适时再现、隐去、定格、放大、特写,也可以根据需要快速、准确地作图。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创设教学情境,也可以把一些图形、体题目的分析过程预先存储在电脑中,课堂上适时展示。这样极大程度上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师调控教学信息的能力。另外,利用多媒体信息,可以创设协作和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索,亲自体验,从而明白:任何知识都是通过人们的艰辛努力发现和探索得到的。如在教学“9加几”的口算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打出一个运动场景,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生龙活虎的比赛场面,来吸引学生入“场”。接下来把主景放在看台上的饮料上面。提出问题:有多少盒?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之后请一些学生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他们说出自己喜欢那种方法。只要有道理,教师都给以肯定。接下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踢毽子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要求学生从图中找出解决问题所需的数据,解决问题的条件。引导学生讨论、计算,然后鼓励学生从画面上提出新的问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信息环境,学生变传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地探索学习,从而体会到作为一个研究者、发现者的快乐。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帮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多相互动、动态生成的“活”的课堂。

新课程实施情况 篇7

长期以来, 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一直承受传统的政治、文化、经济因素限制, 包括课程实施研究方式单一、后期教学质量低下、关注人群少等问题频繁衍生。因此, 今后改革的方向将锁定在孩子科学素养培养结果之上, 特别是在国际愈加重视科学课程改革环境下, 我国有必要针对小学课程结构加以适当调整, 避免和当今科技社会发展趋势产生任何冲突矛盾。

一、现阶段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布置规划期间弊端问题的提炼研究

虽然说如今我国小学科学教育质量有所改善, 可课程实施环节中仍然承受多重制约效应, 这和领导本身对该类事务关注度不高现象有着直接性关联。因为当下小学教材版本繁多且应用难度难以估计, 使得小学科学教育立体认知和注入精力严重不足, 加上教学辅助设备不够先进, 使得教师备课上出现严重漏洞。以上细节如若长期延续, 必将严重削弱小学科学教育的实效价值。再就是一些偏远山区, 先进教师资源供应不足, 使得大部分专职教师被动地去当地参与语文、数学等基础性学科教学事务中, 在其思维体系中, 科学教育可有可无, 学生视野范畴和素质水准也随之大打折扣。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个案的调查解析

(一) 调查对象和组织方式方面

笔者在此选取分层抽样手法, 在黑龙江省内抽取三个城市, 分别进行参与科学课程实施的小学教师状况调查, 保证每个城市小学科学教师数量为100名, 当中女教师为80名, 男教师为20名。至于这部分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基本限定在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监管体系、教师当下指导理念、教学模式和后期教学质量评估等细节之上, 为了更加清晰透彻地掌握新课改环境下所有教师面临的困境和实践应对经验, 调查主体还额外设置一些开放向的问答题目。

(二) 调查结果的验证解析方面

首先, 科学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考察。新课标将社会大众在特定领域的基础素质规范准则设定完全, 力求令今后小学科学教材内容、教育引导模式、评价手法变得更加完善, 这一切结果都将取决于教师对整个科学课程顺利推行的把握实力。调查结果呈现出大约37%的教师顺利贯彻新课改标准, 59%的教师只能做到一般了解, 而4%的教师则对此毫无头绪。而选择科学教学职务兼任的教师, 其科学知识掌握数量不足, 势必不能全面胜任科学教育工作, 今后面对课程系统化改革压力倍增的人数则同步上升至85%, 需要积极透过网络技术了解国家政策和科学教材内容, 主动参与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培训活动, 保证今后承接此类教学事务时, 不会产生突兀状况。另外, 感觉压力比以往更大, 但是无法获取进步的教师比例为4%, 剩余11%的则是能够完全适应新课改诸多要求的。

其次, 科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引导模式论证。新课改步伐日渐加快, 作为现代专业化科学教师, 有必要深度遏制以往鸭架式口语灌输行为, 及时扮演学生辅助者角色, 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化感知情境, 令学生主观能动性全面激活, 自觉参与各类实践研究项目。调查结果显示, 鼓励学生自学的大约占据63%, 组织学生外出考察的为47%, 总体上他们都会赋予小学生适量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在此基础上, 小学生科学课程学习模式发生本质性变化结果, 该类群体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得到有机凸显, 但是仍不乏存在部分教师, 认定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还是存在诸多问题的, 因此为人为地限制其执行进度。

最后, 教学质量评估手法补充。归根结底, 科学课程整体教学质量评价, 其核心点始终锁定在小学生学习应用技能和人文素质拓展层面上。因此, 其评价特征时刻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内容全面化、方式灵活化、时机全程化等。调查发现, 能够顺利贯彻此类准则的教师数量不到18%, 改善效果优良的为42%, 31%的教师受到多方面条件限制无法顺利落实, 而9%的教师认定自身无法胜任该类职务。

(三) 日后应对措施方面

科学教师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等, 直接决定新课改方案实施进度, 同时更为科学课程资源开发鉴别、实践经验累积、创新素材内容吸纳整编, 提供标准适应载体。日后小学应该结合各类激励管制手段, 令从事科学课程教育的教师自行组织简易器材实践活动, 确保小学生能够在其精确指导下, 利用网络搜集更为丰富的资料和辅助资源, 将师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 全面解决以往小学科学教育的资源缺乏问题。如若特定学校条件允许, 则可以考虑和特定企业、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协议, 将它们新型的实验器材和教学辅助资源引进, 令学生在诸多新奇实验中体会科学课程的趣味, 从此严于律己, 虚心向教师和其余同学学习请进, 从此真正将小学科学教育条件低下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

结语

综上所述, 小学实施科学课程改革调试, 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需要全面考虑教师专业技能、日常引导模式、教学评价策略等, 笔者在此提供的建议着实有限。希望相关教师在日后规划实践中多积累丰富经验, 自主进行思维创新, 为今后我国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大幅度提升, 贡献自己应有的辅助力量。

参考文献

[1]谢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0 (06) :77-89.

[2]杨承莉.科学课堂教学低效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5 (09) :78-94.

对新课程实施的反思 篇8

一、学习与领悟新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思想、知识、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更严的要求。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想富有成效地贯彻新课改, 就必须不断地促进自己的专业学习与创新, 而新的课程理念在专业发展上起着主要引导作用, 所以能不能认认真真地学习学习新理念, 领悟新理念, 是每位历史教师能否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改的关键所在。

1. 加强理论学习。

新的课程改革是一种有着新目标、新计划并不断探索的新历程, 管理者、专家、各位教师都应该是新课改的参与者。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新的课程改革要实现专家指导, 基本上做不到。一线的历史教师要想及时获取、了解、学习、领悟新理念, 就必须积极参加省市级等教育主管部门为我们提供的“走出去”学习与交流培训, 如案例的观摩和听取各位专家的学术报告等。另一方面, 要积极与学校为我们教师“请进来”的专家进行“交流”与汇总。同时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论坛研究等活动, 这些都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2. 加大科研力量。

进行科研的本身就是了解、学习、领悟、运用新理念的过程。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就要严格要求自己, 积极参与教研组的各项教育教学科研活动, 并且用先进的教育理念边指导课堂教学改革, 边积极撰写教学论文、积极参与学校定期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的交流汇报与学习总结。这不仅对历史教师新课程的实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而是对其他各科教师领悟和贯彻课改新理念都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感受与实践新理念

任何教育理念, 如果不与实践相结合, 那只能是纸上谈兵、薄纸一张。对于新课改的课程, 大多数教师在刚刚接触时, 他们都会发现教材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与课时不够互相矛盾;初高中新课程衔接断层, 新的教学内容偏难偏深;教材的时序性差, 专题体例要求过高;教材偏重理论, 材料凌乱, 历史的系统性不足;现有的教学评价与考试制度基本上不适应新课改的实际等困难, 大部分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为了应对并解决新课程带来的诸多问题, 推动新课程实验的深化与发展, 教师们必须严格将新理念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 感受与进一步实践新理念。

1. 积极开发新课程资源。

本次新课改一个重大的特点就是不再把教材放到“捧在手心里的挚爱”的高度, 而是一切都要利于教学, 并能够体现新课改精神的素材都是教学资源。可以这么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 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是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成效, 所以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成为各位教师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

首先是要立足于学校开发校本资源。这是要求我们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的需要与教师的实际, 可以在教学方法、学科知识、能力方面三个系列上做文章。如教学方法篇可以是以介绍历史学习的常规与方法;再比如学科知识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如第一点可以向学生提供中外知名人物的事迹、著作和观点;第二点可以是向学生提供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历史分析或提供相关的理论观点等。

其次是要编制教学案。“教学案”即教与学的方案, 是每位教师围绕学习目标、基于问题和任务立足于学生实际设计的教学方案。因为目前与高中新教材匹配的优质课程资源比较少, 所以教学案的编制是必要的。例如可以通过情景设置、任务安排和解决问题等方面来进行, 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建构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

2. 扮演好主导者与非主导者的角色。

新课程倡导其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喧宾夺主、占用大量的时间, 应该把重心放在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上。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们可以尝试着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立足于学生, 创设适合个别差异、满足个体学习需要的教学资源与教育环境;另外根据新课程目标设计丰富多彩的作业, 如历史小论文、历史制作等形式。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更好地发挥, 学生可以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以及自我控制, 要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3. 提高新课堂效益, 合理的整合教材。

本着新课改的精神, 大胆、创新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 删去非课标内容;增加弥补、替换和不断更新, 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新课标的知识, 无论对于学生的学还是老师的教都是有很有益处的。一位教师在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时, 结合着学生们对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不甚了解的实际情况, 不仅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 充分补充了中国古代朝代更替顺序的资料, 而且还结合本地的行政区划变革讲地方行政制度转变, 最后让每位学生利用表格方式归纳与总结中央、地方制度的演变过程。这样的教材整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快乐氛围, 从而使学生养成爱学、肯学的好习惯。

找出更合适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 一切能够以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学老师教的方法都可利用。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程时, 主要是通过联系现实, 使用十七大的相关报道, 让学生们自主收集材料, 而且通过直观的方式进入了现实中的民主政治生活。这样的历史课堂就会立刻变得新鲜、生动起来了, 学生们也会记忆犹新。

提高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还有很多, 比如说及时的教学评定、建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积极采用问题教学法、利用激励性的评价等。

4. 重视集体智慧, 展示不同风采。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教师的集体备课可以说是分享经验, 互相学习, 共同成长的有效方式, 这样不仅可以突破个人的“力量小”, 而且还集思广益达到更高的成果。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重视集体备课, 积极参与到当中。

三、发展与创新新理念

新课程实施情况 篇9

1、聚焦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

场景1: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于是我们看到许多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重复提问许多很幼稚的问题;为了展示课堂的热烈气氛, 动不动就小组讨论;为了展示自己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一堂课几乎用尽了所有的教学方式。在这种热闹的课堂教学中, 花哨的活动占用了过多的学习时间, 导致学生的思维深度不够, 传统教学有价值的东西没有了, 新课改提倡的东西也没真正掌握。

场景2: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们看到课堂上到处是热闹非凡的讨论, 为了讨论而讨论;不管适不适合都采用探究式学习, 把探究当成了一种新课程必定要有的点缀。我们还看到有的老师不仅把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 甚至还把它绝对化, 没有意识到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用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我们要改变的是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传统的接受学习。

场景3: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我们听到新课程的课堂上“你真棒!”的表扬声不绝于耳, 而不管学生的回答是不是应该鼓励;我们看到在学生很容易地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后, 老师表现出的过分惊喜的表情。表扬、称赞成了一种例行公事。

场景4:新课程强调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于是我们听到有的老师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说教, 忘记了这本应该通过”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

2、与新课程配套的设施、措施不完善

所有这些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都是因为教师误解了新课改的一些理念。但除了对理念的误解, 我们的新课改还遇到了许多别的困难。

2003年秋, 小学自然课改为科学课。科学课强调要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这就要求学生亲自参与很多实验的操作。但在许多学校, 实验设备严重不足, 学生只能看老师做演示实验, 却不能自己做;甚至有的学校连老师都不做实验, 只是口头给学生讲解实验的目的、器材、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学生不亲自动手参与实验, 怎么可能体会到科学实验的过程和方法?更不要说体会科学实验成功后的喜悦了!

另外, 课程、教学改革了, 教学管理、评价也要相应地进行改革。但许多学校仍然用以前的方式来评价老师, 只看重学生的分数, 看重学校的升学率, 穿新鞋走老路, 用应试教育的模式来管理和评价教师, 怎么可能让教师生发出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呢?

二、解决新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新课程顺利实施,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与课程改革相关的人员、尤其是教师应该转变观念

政府教育部门, 第一线的中小学校长、教师都要真切领会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此, 政府教育部门评价学校的业绩、中小学校长考核教师的工作, 都不能简单地从学生的学业成绩出发, 而要看学校、教师在促进学生的发展方面都做了什么。

教师观念陈旧是阻碍新课改推进的主要因素。教师的观念指导着他的教学工作, 直接影响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效果。许多教师固守于过去的教育观念, 对这次的课改心存疑惑, 认为课改只是换了一套教材而已, 至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的理念则感到很茫然。为此, 相关部门应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 加快转变教师的观念, 使教师在教学、学习方式、教材方面都树立新的观念。新课改教学关注的是独立、发展中的学生——“人”, 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殿堂, 也是学生成长的舞台, 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在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促进学生自己主动学习, 真实有效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新课改告诉我们教材不是课程的全部内容, 在教学中, 教师不是“教教材”, 而是“用教材教”, 教师要不断丰富、发展教材的内容。

2、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任何课程政策的推行都需要有课程资源的支持。课程实施的范围、水平, 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也就是课程资源的适切程度。如果制定课程政策时没有考虑所需的课程资源, 那么新课程的实施会遇到很多困难, 所以, 新课改一定要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进来。一方面, 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 改善学校硬件设施, 使其达到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起码要求。如在课程改革的初期, 实施新课程所需的材料、设备、场地等都应该加以规划, 并适时提供, 这是课程改革进行下去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 要唤醒教师作为课程开发主体的意识,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使其可以在更高的平台上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时, 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教师自身、图书馆、实验室乃至学校周边环境等都是我们可以开发、利用的重要资源。

3、完善课改配套措施、设施

课程的基本框架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为课程的有效实施从根本上提供了保障和基础。但除此之外, 高质量的师资培训, 科学的实验方案和评估体系, 以及必要的配套措施, 教材编制与选用, 这些都需要科学的规范, 以保障新课改的有效开展。

师资培训一般包括职前教育和职后进修, 当前, 职前教育 (即师范教育) 已不能满足新课改对师资的要求, 师范学校应调整专业结构, 加快推进课程改革以培养高素质的教师;职后进修应加强实效性、针对性, 避免过去那种“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要适时地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以了解课程实施现状, 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加快评价制度改革的速度, 改变过去那种“一卷定高低、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 建立一种切合目前新课改精神的新考试制度。

4、协调多方面影响、以最大合力促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课程改革其实是一个社会行动, 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课程设计者、管理者、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之间的沟通一定要加强。学校和教师处于课程实施的核心地位, 但他们也需要课程设计者、管理者的指导, 以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新课程的理念, 如可以邀请大学里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专家或课程标准制定专家来校讲学和指导;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 需要家长理解新课改的精神, 以使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影响一致;在各方交流过程中, 及时发现、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只有相关各方对新课改精神达成共识, 课程实施才能有效地开展。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我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里, 进行这么复杂、深刻的课改, 各个方面的因素都会对课改的效果产生影响, 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出现“穿新鞋, 走老路”的状况, 这都是正常的。关键不在于出现了多少问题, 而在于我们怎么看待这些问题。只要我们静下心来, 认真对待这些问题, 认真思考, 就一定可以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一定意义上来讲, 问题是通向更深入的变革和达到更满意实施效果的途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只要我们抓住了这一点, 积极面对问题, 就一定可以更好地推进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Z], 2001年。

[2]尹弘飚、李子建:《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 《南京师大学报》 (社科版) , 2004, 3。

[3]靳玉乐:《课程实施:现状、问题与展望》, 《山东教育科研》, 2001, 11。

[4]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全球教育展望》, 2001, 8。

[5]彭虹斌、程红:《我国当前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9。

实施数学新课程促进学生发展 篇10

一、贴近实际, 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 我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 又到生活中去, 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教学“百分率”这一内容, 我没有把书上的发芽率、成活率等例题搬到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 而是课前先让学生进行一项社会调查, 调查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百分数, 是怎样用的?学生搜集到大量资料:及格率、优秀率、出勤率、工厂产品的合格率、种子的发芽率……并深入到社会中去询问这些百分率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的。上课了, 面对搜集到的众多资料, 学生享受着自己调查的乐趣, 此时, 我及时导入新课, 把主动探究的“球”抛给了学生,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信息和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当数学与儿童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 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我把本来很枯燥的百分率这一内容生活化,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 提高了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主动探索, 开发学生的创新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十分重要。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适度增强开放性, 启动学生思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自主探索要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的和个性的东西。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 多一些尝试的余地, 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 多一些成功的愉快, 多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 让学生在宽畅的思维空间中展开多角度思维, 使各方面的能力、技能都得到发展, 使学生的创新天性得到开发和培育, 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如教学计算23-7时, 我不直接暗示算法, 而是请同学们独立思考, 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 看哪个小组方法多, 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主动去探索多种个性化的算法, 结果, 学生提出的计算方法让我惊叹不已, 有的摆小棒, 有的借助计算器, 有的列竖式, 有的用各种口算:10-7=3, 13+3=16, 13-7=6, 10+6=16;还有的同学用做减想加的方法16+7=23, 所以23-7=16, 更有一种奇特的算法让我当时愣住了, 他说先算7-3=4, 然后20-4=16, 虽然得数相等, 但按常规思维难以理解, 我当时没有发表意见, 而是让他说算理, 没想到他竟说得有理有据:23减7, 个位3个1减7个1, 差4个1不够减, 就从20里减去4就是16, 说得多好呀!这就是教师尊重学生, 在给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的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上, 学生主动探索, 同时鼓励学生多方位的分析、多角度的联想、多层次的猜测、多方面的实验, 用不同的解题策略改变问题情境, 开拓解题思路。教师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 也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走出课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源于现实, 寓于现实, 用于现实。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 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是现代数学教学的改革方向, 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题材, 编制成有意义的练习题, 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会解决问题。如学生学习了统计图后, 突如其来的“非典”, 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我便布置了“非典中的数学问题”课题研究, 要求学生每天关注我市的“非典”疫情, 将收集来的数据绘制成重庆市“非典”疫情统计图, 把分析结果写成一份研究报告。复课后作业汇报时:一张张颜色鲜明、画图规范的不同形状的统计图让人惊喜, 一份份融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题研究报告更出乎我的意料。有的提出了切断传染链的有效措施;有的指出了我市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有的列举了日常生活中人们随地吐痰、乱倒垃圾等十大恶习;有的就日本为什么没有发现“非典”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发出了“告别陋习、增强体质”的倡议;还有的看到医护人员为了病人忘了危险, 穿着多层防护服忘我工作, 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决定长大后当科学家、当医生。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 在搜集、整理、统计、分析的活动中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 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应用和实际价值, 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同时从中还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了解一些时事信息, 增长见识, 让学生从小关心国家大事, 从小有获取新闻信息的意识, 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课堂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1、合作学习效果不佳。

合作学习, 顾名思义, 就是组内成员在明确分工的前提下, 通过共同努力完成同一学习任务。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已被教师接纳, 也在课堂中广泛运用,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低年级的课堂中, 我们更多的是发现这样的现象, 当老师要求学生合作学习时, 学生或是没有围绕同一目标, 各做各的事, 不会合作, 甚至不愿合作;或是由“强者”说了算, “弱者”跟着别人走, 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或在谈论与学习任务无关的话题, 表面上热热闹闹;或在玩学具, 津津有味。

2、课堂资源利用不足。

充分利用课堂中的一些动态资源, 注重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也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本人发现为数不少老师的潜意识里还是喜欢那种“正中下怀”的回答。课堂中, 一旦有了与自己心目中的“标准答案”相同的答案, 就草草收场, 因此也就常常忽视了那些“错误者”或“失败者”, 从而丢失了课堂中许多亮点, 浪费了宝贵的课堂动态资源。

3、对“组织者”认识不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组织者的含义包括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学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等。”在低年级课堂中, 面对一群6、7岁的孩子, 老师要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 实在是太难了。但是, 课堂中必要的“组织教学”、最起码的“教学常规”还是不能少的。相当一部分老师由于没能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出发, 课堂中无度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没能充分认识、深刻领会组织者在课堂中的重要地位, 导致必要的组织教学、课堂常规被无意地忽视了, 使得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 实际上却是秩序混乱。相当一部分学生一节课下来, 根本就没有参与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 所得无几。应该说组织教学、课堂常规是低年级课堂中十分关键的因素, 它们本身就是课程, 而且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要警惕实施新课程的误区 篇11

误区一:人文就是爱国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在其总目标中指出:“培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些提纲挈领,高屋建瓴,是对语文教学人文内涵的显性表达。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结合实际进行有效地、潜移默化式地渗透,而是生硬地向学生灌输,势必造成学生的无所适从,甚至适得其反。

笔者在听课中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高喊热爱祖国、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口号,并以此认为“唱响”了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主旋律,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如一位教师在教完《鸟的天堂》后这样总结:课文讲述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情景,验证了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歌颂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还要求学生大声朗读一遍,以加深感受“作者的爱国热情”。这种生硬的人文教育导致学生对文中优美景色的细腻感受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切体会被高亢的“爱国号角声”淹没了。

误区二:活动就是探究

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是新课改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由于语文教材中如何使用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成功案例还不多,一般都是在陈述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外加一些探究实验,探究活动。由此导致许多教师认为这些实验和活动就是探究,并就此视探究为某种特定的范式,而将教材的整体内容及其教学过程割裂开来。的确,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得主动、投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展了许多具体有效的探究活动,如让学生上街去了解宣传标语、招牌不规范用字的情况,组织学生参加了解家乡河流的污染情况,搜集、了解春联,组织参观、采访等活动。

这些具体的探究和实践活动与以往的语文学习方式确实有很大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可除此以外,笔者认为探究式学习方式,不应该只限于这些具体的活动形式,它应该是贯穿整个语文学习的全过程,是语文学习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如学习《草船借箭》第一节时,很多教师往往是要求学生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并以此作为惟一的探究方式,却往往忽略了这一节中环环相扣的人物心理活动。人物心理活动的不断变化,也应是学生探究的精彩内容。如果能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使探究活动更紧凑更丰满,还能更好地领略文中人物复杂心理变化,理解人物形象,其探究的效果势必会更为理想。

误区三:整合就是叠加

课程的整合化是当今课程发展的又一趋势。今天的语文教材已告别与其它学科的割裂而走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然而,在教师对教材整合加工中,却出现了问题甚至错误。以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例:一位语文教师在一节课上,运用了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学习增强效果,并以此来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可由于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的内容都只是一些简单的相当于一些小卡片、小黑板所具有的功能。在这里所谓的多媒体,所谓的整合,实际只是教学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一种简单化的叠加。这样的多媒体、这样的整合意义不大。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叠加,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从而更好地凸显语文的特色和神韵,有效地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营造开放的语文课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探索性。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并不是将语文课上成信息技术课,而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识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南国农语)。”

(作者单位:广州市海珠区绿翠小学)

我国新体育课程实施效果研究 篇12

体育这门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是在校学生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主要方式。体育课程是凭借科学的体育教学以及有效的体育锻炼的过程,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改善身体各项机能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体育教学也是我国体现素质教育以及加快学生适应社会、帮助学生培养个性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我国体育课程是以提高我国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而新体育教育则是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以及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新体育课程是在原有体育课程之上进行的一次全面革新,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我国第八次新体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第八次新体育课程改革的本质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将体育课的健体和育人的根本作用继续扩大。新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健康第一”,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首要标准,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和自觉性以及终身体育的观念。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体育和健康知识,使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以及运动方式。

二、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新体育课程的效果进行研究

为了使本次的研究更具真实性和针对性,笔者选择对中学不同年纪的老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

从表1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新体育课程实施以来,初一、初二、初三以及高一的学生可以明显感觉到体育课程的丰富度、课时以及老师的教学方式较于以前有很大的改善,进而在调查时获得了一致的好评。但是对于高二和高三的学生来讲调查的结果与其他低年级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因为高二和高三即将面临高考,迫于升学的压力,学校在课程的安排上对做出了一定的调整,进而导致体育课程的减少。另一方面,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社会认识和认知水平随着年龄的提升而丰富着,就导致了学生对于新体育课程的态度平淡。但是从学校整体的体育教学来看,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改变,学生不单热爱上了体育这门学科,也喜爱上了运动。而且,学生对于体育这门学科的意义和本质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学生的运动行为也受到新体育课程的因性影响向着积极的一面发展着。学生对体育老师的教学方式、内容以及评价都有着较高的评价,因此不难看出,新体育课程的实施和推广对于学生来讲是成功的,且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2.对老师的问卷调查

本次针对老师的问卷调查是选取了初一到高三六个年级的10名体育老师,并将其按照性别分类进行问卷调查研究。

从表2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由于新体育课程的实施,老师的课程观念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对于学生“健康”的理解和关注上升到了第一问。在教育和学习的两方面的侧重上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和女老师相比,男老师在教育和学习两个方面的侧重上变化并不显著,但是女老师则是将学习提升到了教学的重点上。在教学的方式上,主要注重体育课堂的氛围,是学生从心理喜爱运动给其带来的乐趣,同时注重因材实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教学的计划和方式。在教学内容方面,利用本土资源发展校本课程,着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评价方面,不管是男老师还是女老师都比较看中老师的评价和学生自评以及互评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另外,体育老师为了达到体育课程的目标往往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三、结论

通过本次的学生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因为新体育课程的实施,学生对于体育课的态度发生明显的变化,学生不单热爱上了体育课,也更加崇尚体育运动。通过新体育课程学生充分了解到了身体健康以及运动重要性,而且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运动中去,有的学生甚至动员家长一起参与体育活动,不仅极大的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果,还促进了新体育课程的实施和推广进程。

参考文献

[1]汤利军.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发展与对策[D].扬州大学,2004.

[2]喻坚.阳光体育运动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9,06:95-97.

上一篇:《柳絮》下一篇:ESP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