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2025-01-15

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精选11篇)

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篇1

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同步研修培训考核评优方案

本方案规定了考核评优的原则和办法,旨在引导和鼓励学员以丰富的高中新课程学习资源为支持和引领、以教师自我研修为导向、合作学习为环境、问题解决为中心、经验反思和探究为方式开展高中新课程同步研修,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最终学到可以应用于实践的知识。

一、考核评优原则

学员成绩评定采取过程性和结果性的评价方式,通过作业、教学设计与反思、研修日志、论坛交流四项指标考核。考核以激励教师学习为主,一般情况下,尽量不给“不合格”的评定。

(一)评价主体

各级管理员和辅导教师团队

(二)评价内容及标准

核指

习时

间 要求课程学习时间大于等于32小时,即1920分钟。成绩核算标准 权重(% 备注 30% 若实际完成学时达到或超过32小时,则该项成绩为满分30分; 若实际学时未达到32小时,则该

项成绩=实际学习时间/32×30。

共需完成作业4次,满分为20分。

以一篇作业为例:

其中提交1次得2业

分;批阅为优秀得5分;

批阅为良好得4分;

批阅为合格得3分。

共需提交2次,满分为20分。

以一篇内容为

学设计与反思

例:

其中提交1次得4分;

批阅为优秀得10分;

批阅为良好得8分;

批阅为合格得6分。

共发表6篇研修日志,满分为18其中发表一篇研修日志,得3分;

共发表10篇主题帖,20满分为14分。发表一篇主题帖得

18%

在研修日志中,学员共需提交“研修日志”8篇。

说明:学员根据学习情况自行提交研修日志,辅导教师对学员“研修日志”可进行评价。

在班级论坛或学科论坛中,学员

12发主题帖不少于10篇,回复帖不少%

于20篇。20%

在教学设计与反思中,学员每学期必须提交1篇“教学设计与反思”(全学年共计2篇)

说明:学员根据学习情况按专家发布的要求提交教学设计与反思。由班级辅导教师对学员发表“教学设计与反思”进行评价。

在我的作业中,要求学员每学期必须完成 2篇作业(全学年4篇)。说明:

1、由班级辅导教师对学员的“我的作业”进行评价。

202、此项考核成绩将作为学年综合%

评定优秀学员的重要依据。

修日志

坛交流

0.6分,一篇回复帖得0.3分。

二、评优办法

为了调动远程学习中各角色的工作、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计划开展评优表彰制度。优秀学员按照不高于5%的比例,由班、县(区)、市(州)逐级等额推荐。优秀学员在学员考核成绩的基础上参考以下各项指标进行评优。

评优指标

评优核算标准 备注

学员每学期需提交1篇“我的教育叙事故事”(全学年2篇),说明:学

1.由班级辅导教

我的教育叙事故事

师对学员的“我的教育

叙事故事”进行推荐。员根据学习情况自行提交“我的教育

叙事故事”,由班级辅导教师对优秀作

2.如未完成“我的教育叙事故事”任务,学

品进行推荐,此项作为学年综合评定

优秀学员的重要依据。

员将不具备评优资格。

90分以上为“优秀”;80—90分为“良好”;60-80分为“合格”;低于60分则为“不合格”

学学习成绩评为优

习成绩 秀。

(三)注意事项

1、优秀学员由各班级辅导教师进行评定,由市(州)培训机构负责人及地市管理员负责审核。

2、研修日志、教学设计与反思、我的教育叙事故事及作业内容在班级辅导老师批阅、推荐后无法修改。

3、班级辅导教师针对学员的研修日志、教学设计与反思、我的教育叙事故事及我的作业中优秀内容,可进行评优、推荐,推荐作品会显示在项目主页、学科主页、地市班级等各级主页中,以示鼓励。

4、教学设计与反思及我的作业两项考核的具体内容要求、提交时间,需结合教学进度的安排由省级学科专家确定并公布。

5、作业基本要求:

作业内容:必须紧扣题目要求,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分析深入、概括准确、逻辑性强,与学员日常教学工作相关。

作业表述:论述条理清晰、简明扼要。

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篇2

一、北川中学高中新课程改革前后的校本分析

自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 重建北川中学成为全校师生苦难经历与美好希望的历史性转折点。在灾后教育重建过程中, 许多优秀的教育专家、学者、教师及教育管理工作者支援北川中学, 为北川中学课程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初步探索的经验。2010年9月, 四川省全面实施课程改革,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试行) 》的精神, 北川中学立足学校实际, 遵循“正德惟和, 实干创新”的办学思想, 秉承“自强不息, 奋斗不止”的校训, 弘扬“严谨治学, 爱生育人, 因材施教”的教风和“惜时明礼, 弘毅慎思, 笃信好学”的学风, 在总结和继承学校多年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特别是初中课程改革成功的经验基础上, 大力推进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以高中新课程改革作为办好北川中学的重要突破口, 努力构建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富有时代特征的、以学生为本的现代高中新课程和新教材体系, 积极推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生动、个性化发展, 造就一支适应新课程理念、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 为实现北川中学“三年恢复, 六年提升, 九年跨越”的重建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北川中学教师校本培训改革实践的路径选择

汶川“5·12”特大地震给四川灾区的教育造成巨大破坏:全省受灾学校1.18万所, 灾区师生的身心遭受了巨大的创伤, 教师生存的基本条件遭到破坏, 教师的工作状态和能力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北川中学受此影响更为严重。灾后社会各界纷纷对北川中学的教育重建给予大力援助, 其中对教师的培训的支持意义更为深远。众所周知, 地震不仅让许多教师付出了生命, 而且阻碍了正常的进修培训。在这一形势下, 北川中学教师校本培训成为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一大特色。结合北川中学校本培训的改革实践, 提出几点创新举措。

(一) 社会各界对北川中学教师校本培训支持的创新之路

“校本”即“以学校为本, 以学校为基础”。[2]受重创的北川中学在大灾面前, 选择了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模式, 其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 通过顶岗支教, 置换岗位外出学习培训方式, 提升教学水平

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下, 北川中学顶住压力, 一方面以绵阳市教体局、绵阳师范学院为首派出优秀教师与大学生顶岗支教, 充实师资力量;另一方面为提升教育质量, 北川中学派出各科教师前往全国各地优质中学校观摩学习培训, 如山东名校杜郎口中学、偃州一中等积极提供课程改革成功经验, 指导北川中学教师打造“高效课堂”;香港伙伴教育基金会联合香港圣保禄学校、香港福建中学等方面的力量, 对北川中学的英语教师进行全员在港培训, 对部分语文教师进行在港培训。

2. 通过创建教师校本培训中心, 提高师资质量

社会各界纷纷在北川中学建立“教师培训中心”, 以北川中学为本, 开展师资培训。譬如, 北京西城区教委与北川中学达成三年援助计划, 除每年派出优秀教师到北川中学支教外, 还对北川中学高中英语教师进行英语课程改革的全程培训;IBM志愿者服务团队对北川中学英语教师进行口语训练, 为北川中学提供智力援助;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领导和专家, 多次带领中学教学研究团队, 指导北川中学艺术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天津体育学院与北川中学心手相连, 发挥各自优势, 抢救、发掘、整理、弘扬羌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资源, 全力支持北川中学构建高水平体育教师队伍。

3. 通过开展教学、科研、管理讲座方式, 进行校本培训

作为对口支援的本地高校, 绵阳师范学院为北川中学教师培训提供智力支持, 将“绵州大讲堂”迁至北川中学, 按期派出各学科专家、教授前往北川中学对全校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及管理方面的校本培训;江苏翔宇教育集团与北川中学达成领导互派学习培训协议, 提升北川中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同时, 将其成功的教改经验和案例引进北川中学教师教学活动过程。

(二) 北川中学自身探寻教师校本培训改革之路

2010年9月, 四川省全面实行高中课程改革。爱心和教育智慧的汇聚, 为北川中学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珍惜机遇, 把感恩之情化为发展动力和实际行动, 搭建新的工作平台, 实现社会爱心资源的再聚合, 形成外部支持的长效机制, 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使教育理念和教学形式与一流的硬件相匹配, 推动北川中学向一流学校迈进。[3]由此, 北川中学掀开历史新的一页, 从学校实际出发, 探寻着一条校本教师培训的改革之路。

1. 创建课程改革研究中心, 搭建教师培训平台

经过深入探讨和思索, 北川中学在校本部成立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研究发展中心。通过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整合来自高校、知名中学、科研机构、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的力量, 形成交流合作、双向共赢的长效机制, 并与社会各界共同搭建北川中学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实践平台, 共同致力于北川中学教育事业的振兴和繁荣。该中心根据《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中的八大领域和学校实际情况设置四个模块, 中心成员单位或个人可根据自身专业优势及援助意向自主选择并签订合作“协议书”, 为学校质量的整体提升提供可持续的援助。其中第一模块即是教师队伍建设与学校工作团队高效管理, 包括青年教师、班主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养培训, 班集体、学科组、年级组、职能处室建设与管理, 学校民主管理体系建设, 团学组织体系建设等项目。

2. 以教师校本培训为先导, 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

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北川中学在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将教师校本培训作为改革的先导, 由学校根据自身的资源,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以研讨实践为主的专业培训, 转变和更新教师观念, 规范教师教学行为,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是开展校本培训。在时间安排上, 集中于教职工大会、学科组活动以及专门的培训时间;在培训形式上, 采取远程同步互动学习、个人灵活网络自学, 集体参加专题研讨, 个人书写心得体会等方式;在培训内容上, 以各学科课程标准及解读、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关系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变革、课程与评价改革、新教材学习、学科课改方案、课堂教学设计及课改专家讲座为主。另一方面是开展校本主题研修。一是进行集体备课, 重点探讨学情学法、课堂教学设计和研究专题;二是上公开教学, 重点探讨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课程改革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推广高效课堂,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三是进行课题研究, 积极引导学科教师进行校本课题研究, 重在解决北川中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四是开展评优活动, 组织课程改革案例、优秀教学设计评比, 评选高效的课堂, 及时总结推广课程改革经验。

3. 实施教师培训“1357”工程, 提升教师水平

基于“北川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与“模块化”的教学研究体系,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使教师在需要状态下学习, 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在创新状态下发展。为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 北川中学启动青年教师培养“1357”工程, 即1年站稳脚跟, 3年熟悉教材, 5年成为骨干, 7年形成特色。充分利用一流设施设备和校外优质教育资源, 推进名师工程,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 为保证校本研修研训顺利进行, 学校建立“北川中学听课制度”“校本研修研训制度”“理论学习制度与管理激励制度”等, 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 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结对帮扶、校本论坛、专题讨论、专业会谈、协作教学、经验交流、专家指导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主题研修研训, 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日等活动, 为教师参与校本培训搭建平台, 创造条件,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基于北川中学教师校本培训路径的几点启示

汶川“5·12”特大地震给北川中学以沉重打击, 但在恢复重建过程中, 北川中学师生顶住各种压力, 坚毅前行。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下, 北川中学探索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教师校本培训之路, 既提高了教师整体队伍素质, 同时也保证了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从北川中学教师校本培训的成功经验中, 可以得出如下几点启示:

1.校本培训模式可具多样性

部分学者、专家认为校本培训应立足受训教师所在学校本体, 以此为基地展开培训活动, 而从北川中学的教学改革实践来看, 模式可具多样性、灵活性, 以达成实效性之目的。据此, 根据培训地点不同, 可划分为三种校本培训模式, 实现“三足鼎立”, 又相辅相成:以高等师范院校为中心的培训模式, 重在教师的进修或继续教育, 目的是偏重于专业与理论素养的培养;以优质中学为中心的培训模式, 重在教师实践技能与经验的获得, 目的是偏重于教学技能的培养;以受训教师所在学校为中心的培训模式, 重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目的是偏重于将在高等师范院校的理论与优质中学的实践经验有机结合, 共同促进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搭建教师校本培训的教研平台

通过成立中学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北川中学掀起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热潮, 从如下两方面搭建教师校本培训的教研平台:一方面, 在中学创建课程改革研究中心, 融聚社会优质教育资源, 共同研制教师校本培训方案,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另一方面, 在高等师范院校创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 共谋中学教改的实施计划, 提升师资质量与水平。通过高等师范院校与地方中学的课程改革研究中心的双向互动, 可实现准教师与在职教师培养培训双赢互惠, 推动教师培养一体化进程, 共同致力于提升基础教育师资水平。

3.提供教师校本培训的时间保障

灾后北川中学师资紧缺, 但仍保证着本校教师校本培训, 这既得益于高等师范院校优秀大学生的实习支教, 又得益于地方教育局优秀师资的援助。由于当前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编制计划紧缺, 许多教师无暇顾及专业培训, 因此, 首先可通过多种方式补给, 充足师资, 从而保障教师校本培训的时间, 譬如一方面, 可通过与高等师范院校搭建合作平台, 通过顶岗支教方式补充师资, 或是监督和规范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到农村中学从事教师工作。另一方面, 也可通过“西部志愿者”计划或“特岗教师”计划, 充实中学师资队伍。[4]其次加大城镇学校特别是优质学校教师对农村中学的支援力度, 可通过教育局统一组织安排任务, 依据一定的时间段, 城镇中学教师分批次地到农村中学进行对口支援。[5]以上几种方案均是通过置换形式, 使在岗教师能有机会和时间保障投入到校本培训之中, 促进专业化发展。

【本文系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灾后教育重建背景下‘双元双向’实习支教共赢模式的构建研究” (项目编号:FFB090647) 的阶段性成果;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新课程背景下四川高中教师校本培训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TER2009-030) ,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四川高中教师教学行为研究” (项目编号:CJF09032) 的阶段性成果。绵阳师范学院重点教育改革课题“《规划纲要》视域下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互动合作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课题号:Mnu-JY1028) 。】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研究课题组.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 2002 (11) .

[2]李冰, 叶际琴.有效性:校本培训的应然追求——基于校本培训管理的视角[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9 (5) .

[3]邹俊川.北川中学校长刘亚春:用“爱”筑起新学校[N].四川日报, 20110107.

[4]蒋平.《规划纲要》视域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平性论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16) .

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篇3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有效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引发学生好奇的实际问题情境、时空情境等。例如,在引入新知识时,教师巧设悬念。在学习《平面向量的加法运算及其几何表示》时,通过动画演示一个位移变化情节:支援四川地震灾区的救援物资,从延吉经北京飞往成都,求飞机运行位移?举例2.通过动画演示一个力的合成变化情节:橡皮条在力F与F的作用下,从E点伸长到了O点.同时橡皮条在力F的作用下也从E点伸长到了O点。求F与F、F的关系?举两个例后又让学生体验一下力的合成问题的实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紧密结合数学定义、法则、方法。要有代表性、启发性,引人入胜,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有助于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勵、自我监控”。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这也是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在教学预设中,教师应思考帮助学生形成主体概念,确立主体意识,做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如在探究两直线的交点坐标中过定点的直线系问题时:首先分3个小组,每个组分给不同的题(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解决)。

提出问题:当λ变化时,方程3x+4y-2+λ(2x+y+2)=0表示什么图形?图形有何特点?

问题引导:

第一步:λ取特值时所表示的方程?(每个组分给2个不同的λ)

第二步:两个联立方程有没有解?

第三步:两个方程所表示的直线的位置关系呢?如果相交,那么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类比联想:3个组的结果来看图形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独立研究:方程的角度和理论上的角度能不能证明当λ变化时,方程所表示的图形与图形特点?

互动交流:没解决的同学可以回答遇到的困难,由老师或其他同学来帮助解决。

精讲成型:精讲直线系(ax+by+c)λ+dx+ey+f=0(λ所过定点的坐标就是联立方程ax+by+c=0与dx+ey+f=0的解。

这部分内容很明确的指向了某一具体的数学方法,要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亲身体验、经历探究的过程,强化对方法的理解,享受探究的快乐。教学过程还要通过创设一定的参与情境来引发学生参与,既是学生的全员参与,也是学生自始至终的参与,不仅是从行为上的直接参与,更是情感、心理、思维的参与。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内容,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机整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将改善教与学的方式。例如1:在讲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到角与夹角)时。利用flash动画演示给学生观察各种情况时两条直线的倾斜角之间的关系;容易得出角的关系,帮助与推导L到L角的计算公式,充分理解公式的含义。计算机把教师解放出来,去完成只有教师才能完成的任务。利用信息技术可有效地解决班级教学与个别化教学之间的矛盾和困难,大大提高教学效益。

四、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

高中数学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总结 篇4

经过了四天的新课程培训,我们分别听了连江一中的郑锋老师《在思想方法引领下的高三复习课程设计》、柯跃海老师《高考数学复习目标的确定与实现》、国家培训师王光明的《数学教学研究与成果表述》、以及王钦敏《突出思想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等多位专家的讲座,几位专家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的解读,深受教育,提升了教育教学的理念,让我对高中新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不仅了解了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还了解了新教材的设计思路、内容、结构和新教材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等。过去的数学教学以传授知识、提高技能为主,而新课程它更多关注的是人,让学生更好的发展、持续的发展、终身的发展。

数学新课程实践,既体验了改革的艰辛,也收获了新课程实验的成果,同时,也深切地认识到,从数学课程标准到新教材、从课改目标到教学现实、还是从教师到学生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矛盾,这些问题与矛盾也正是我们一线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经过这四天的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

一、使我更清晰地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内容。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对于新增部分大学内容应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们拾起来,不仅要弄清,更要弄透。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对于未曾变动的旧的知识点,考纲上有所变化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新增内容,哪些是高考必考内容,哪些是选讲内容,对于不同的内容应该分别讲解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面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不急不躁、从容不迫,不至于面对新问题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通过学习,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专家们所提供的知识框图分析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对于必修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二、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

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高中数学新课程。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数学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所谓的主线即贯穿于某一阶段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种运算,或者是某种思想方法等等。这条主线也许只贯穿于我们的初高中阶段,也许会贯穿于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阶段。因此较好的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数学的主线,对于一个高中数学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是把握数学中的主要脉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与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思维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讲课方式,不同的授课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高中物理教师新课程培训中的问题 篇5

1、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我国的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这次课改是建国以来进行的第八次课改,这次课改的最终目的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有:第一、更新观念。要将以教师“教”为主改为以学生“学”为主。第二、转变方式。转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自主决策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重建制度。重新建立学校管理制度与教育评价制度,具体来说就是政府对教育部门、社会对学校、教育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家长对老师、老师对学生的评价。

2、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和核心理念是什么?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转变为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校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之上。

3、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第一、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和革命传统。第二、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第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四、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第五、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第六、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第七、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八、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第九、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要有六个转变:

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4、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什么?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是自觉地、主动地、独立地学习。合作是通过与同学、老师的共同合作质疑解疑,来共同解决旧问题、产生新问题。只有在学校里养成与人合作的意识,才能在社会上获得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探究是指让学习的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5、课程改革遇到的困难和阻力是什么?

课程改革遇到的困难是来自旧观念的束缚。阻力是来自管理与评价制度。对于一个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来说,政府与社会对教育的评价直接影响着这个地区的教育决策;对于一个学校的校长来说,来自教育主管部门与学生家长的评价指标自然左右着这所学校的办学方向;对于一位教师来说,学校的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将决定他们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

6、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什么?

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其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它能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7、新课程的特点是什么?

新课程的特点是:强调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实现了分学科课程目标由“知识与技能”的单维目标向三维目标的转变,新课程的内容更具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教材内容多为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强调了“五性”特征,即科学性、社会性、生活性、实践性与整体性。

作业与任务:

(1)、您是怎样理解高中物理课程的性质、理念的?请将您的看法与大家交流。

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篇6

摘 要: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能否实施及其实施的效果和质量如何,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建构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培训的新模式,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模式

当前的基础教育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了全面深化阶段。课程改革的成功,需要教学改革的支持,而教师作为教改的中坚力量,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2001年8月,教育部在大连召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提出“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把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来抓。目前,我国的师资培训虽然有多种形式,但模式比较单一,整个课程改革培训基本上是通识培训一个模式。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必须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更新培训观念,需要多种形式的培训相互配合补充。

一、树立教育新理念,是开展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教师培训工作的前提条件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决不仅限于熟悉新教材和执教新教材,更关键的在于教师理解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导思想的转变,以及教育哲学、理念、教育手段和方法、教学行为的一系列变革。新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改动较大,而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做法的定势使一部分教师关注的是教学的结果而非教学过程,强调的是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而不是教学方法的伦理性、科学性。这样,教学便蜕化为一种纯粹的技术活动,这无疑是教学的工具价值观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因此,实施课程改革,必须树立教育新理念,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

二、培训者先行,是开展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教师培训工作的关键环节

当前的课程改革培训工作,主要是由高等教育机构负责实施,由主管师训工作的部门组织一批具有一定教育理论知识素养的师范院校教师和教研员参加省级培训班,采取专家报告、专题讲座、教学案例评析等形式对培训者进行先期培训。由于培训制度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参训者的某些个人因素,一部分培训者自身都尚未真正领会课程改革的目标、理念,再加上许多培训者对中小学教育实践了解甚少,就很难结合新课程特点,针对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给予相应指导。在培训中,由于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忽视知识结构的优化,至于培养能力也较多地局限于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答相关问题和学习新知识这一层面上,这种“讲解”和“传授”往往既远离教师教育情境,又缺乏真实情境下的操作性。培训质量是课程改革培训工作的生命线,而培训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培训者的素质,因此,加强对培训者的先期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培训的关键环节。

三、探索培训新模式,是开展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教师培训工作的根本途径

课程改革培训不能局限于任何单一的模式,应构建合理的培训新模式。

1.“参与式”培训模式。“参与式”培训模式是使用“参与式的方法”进行的一种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培训者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多向交流与互动,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员参与各项培训活动,发挥学员的主体性,使学员在参与中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在“参与式”培训模式中,培训者的角色发生转变,由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提供者、高高在上的权威”转化为“学员学习的协助者、促进者”。培训者为学员提供充足的必读材料,包括《纲要》和《纲要》解读,新教材研习,教学的设计与运作以及一些与新课程实施相关的资料,使新课程理念真正整合进教师自己的“图式”之中。同时,注意资源的生成与传递,把参训者也看作培训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蕴藏于其中对培训有用的资源开发出来。对培训过程中特别是学员参与讨论、探究性评议、教学案例评析、经验介绍等资源进行收集整理,提供给培训主管部门和后续参训者,作为研究和学习借鉴的材料,以保证课程改革培训工作不断完善。培训者积极创设活跃、宽松、平等和谐的教学情景,使学员无所顾忌地参与,培养其创造性。将学员现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得以展现,促进培训者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反思,并在反思中生成新知识。学员对培训活动的参与表现在意识和行动两方面,从总结、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出发,领会课程改革精神,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实现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的互动、转化和整合。使学员在培训学习中进行有效的思考、行为的反思及自我重建的有机结合。

2.“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主张“先问题,后学习”,即在培训者指导下,学员从教育实践中选择教育问题,并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展开主动探究式的综合学习。问题是教师培训的起点,也是确定培训内容的依据。学员参与问题的选择和培训内容的确定,根据自身在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来进行综合性的学习。问题确定以后,培训者通过一定的途径把问题呈现给学员,培训者和学员同时面对不确定的问题解决过程,每个人都有极大的思维和尝试空间,共同进步,双方受益。与传统培训模式不同,在“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中,培训者没有固定讲课任务,做的是动态的协调、督促、协助工作,这看似很超脱,实际上在培训前必须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和精心地设计,对培训者的创造性和探索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菜单式”培训模式。“菜单式”培训模式的实质在于从课程改革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激发学员的内在动机,针对不同学员的需要实施培训,使学员的求知欲望转化为培训的有用资源。“菜单式”培训模式融理论的强化培训和需求的选题培训为一体。以教师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宗旨来实现培训的`价值目标,以研究为中介和载体,通过“选题──研究──实践”运作来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理念,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而且使教师的终身学习形成良性机制。培训顺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实施网上、网下培训相结合,实行全方位开放式培训。开放式的“菜单选题”:培训专题来自于学员,采用诸如“你需要什么专题的培训”的问卷调查,了解学员的培训要求,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确定为培训专题。开放式的研究过程:突出学员在培训中的主体性,摒弃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式培训的弊端,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开拓创新能力。开放式的实践:走出封闭式的小课堂培训,通过案例分析、参观考察、现场观摩、实践作业、跟踪反馈等多种形式,把教育实践当作大课堂,组织开展系列培训活动,创建全方位、多角度培训模式。

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篇7

1 职业道德素质

师德是教师敬业乐教的内在动力, 是成功实施新课程的前提。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结构中的核心部分, 它主要包括对待教育事业、对待学生、对待教师同行、对待学生家长及其他有关社会成员的道德等。笔者通过对本县几所中学的调查结果发现, 大多数英语教师的专业思想还是正确的。对教师职业这一项, 表示“非常热爱”的人数占12%、“比较热爱的人数占42%, “有点热爱”的人数占48%、而“不热爱”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15%但值得注意的是, 坚守教师岗位的教师, 很多人并非真正出自对教育事业的追求, 而是从生存角度来考虑的, 把教学作为一种谋生手段。

2 教育观念素质

教育观念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 在新课程实施中起着导向作用。《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评价观, 树立“立足过程, 促进发展”的评价观。指明了英语教师素质发展的方向。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育观念的转变决定着教师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的转变, 因此, 笔者就素质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师生观、教学效能观、评价观和语言观对农村高中英语教师的教育观念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教师的教育理念比较明确, 教育观念转变较快。不容乐观的是, 在素质教育观方面, 认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很有必要且一定能做到”只占8.8%, 认为“有必要, 但很难做到”的占83.3%, 大部分教师对素质教育持怀疑态度, 还有的教师持彻底否定态度。调查中教师反映, 只要有高考“指挥棒”在指挥, 应试教育的许多措施很管用。可见, 教师考虑的首要问题仍是升学问题。

因此, 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教育理论修养仍是迫切的任务, 教师的文化素质结构不尽合理, 需要加强完善和提高。

3 提高英语教师素质的相关建议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农村高中英语教师的素质现状与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之间已经存在的较大差距, 必须努力采取措施缩小差距, 切实提高英语教师各方面的素质。应该如何提高新课程实施中农村高中英语教师的素质呢?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3.1 加强农村高中英语教师的职业理想教育

英语教师的职业改变机会往往多于其他学科教师, 对他们来说, 在经济发展状况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任教, 如果没有奉献精神是不会全部身心投入英语教学工作的。从调查中也得知, 还有部分农村高中英语教师的职业道德不够崇高, 教育动机不够强烈, 工作积极性不高。因此, 必须采取措施不断提升农村高中英语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促使他们更好地献身于农村英语教育。提升农村高中英语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最根本的还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农村高中英语教师大部分是本地人, 因此应努力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职业道德需要, 并逐渐地转化为道德观念, 外化为道德行为。英语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还需要进一步处理好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我们过去对农村教师要求较多, 而对教师的权利保护、给教师的物质和精神待遇远远不够。目前许多农村学校仍然存在福利待遇不好、工作压力较大的情况, 教师的义务和权利往往是不对等的。因此, 应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

3.2 开展新课程培训, 侧重改变英语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

新课程实施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取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而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取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和更新。通过调查发现, 大多数农村高中英语教师已经基本了解并认同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育观念转变较快, 但在教学行为上却得不到落实。而且通过调查还发现, 教师认为实施新课程, 学校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领导及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这是因为调查显示只有一半的英语教师参加了新课程培训。因此, 有关部门要大力加强新课程培训, 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参加新课程培训。培训要集中在农村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行为的改善上, 要帮助教师转变旧观念, 建立新观念, 了解新课程改革背景、理论依据、指导思想、教育观念, 了解《英语课程标准》、高中英语课程目标、具体内容、评价标准以及新编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内容和要求等的新特点, 增强实施新课程的信心、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帮助教师付诸实施新观念, 解决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改善教学行为。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要求对教师的培训方式进行变革。首先, 培训过程要以“教师”为本。有效的培训应有教师对培训全过程的充分介入, 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相互关系, 营造良好的学习、探究、合作氛围, 以参培教师为主体, 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师自身的资源, 交流经验, 实践反思, 共同参与新课程的开发和培训。其次, 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 可以采用专家讲座、问题探究、同行交流、案例教学、情境体验等多种方式灵活进行培训。

3.3 优化农村高中英语教师的文化素质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农村高中英语教师的英语基础知识比较坚实, 但现代语言学和外语学习理论知识比较缺乏, 文化素质结构不尽合理。因此, 改革继续教育课程结构势在必行。在参考有关资料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有几点值得注意。首先, 继续教育课程设置要遵循群体的统一性与个体的差异性, 采取菜单式自主选择培训课程为主;其次, 课程设置应避免追求专业课程的完整性和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再次, 课程体系应以解决带有共性的重大实用问题为中心, 从理论的应用、研究方法的应用、技术手段的应用及专业能力的应用等几个方面来支持问题的有效解决。选定课程科目的学科背景应当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科目内容应当在教师的经验范围之内, 强调基础性、实用性和科学性;最后, 课程设计应当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高中英语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最迫切的问题。总之, 继续教育课程设置要有利于培养农村高中英语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要形成多类型, 多规格、多层次、多渠道的动态课程结构;要将英语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合理地、及时地、适当地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

3.4 开展校本培训, 完善农村高中英语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

以培训促进教师适应新课程新角色 篇8

关键词:培训;思想品德教师;新课程;新角色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自从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来,深化改革已经成为初中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主旋律。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面临着新课标、新理念等的改革新要求,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适应新角色提出了全新的课题。新课程提出“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因此,应围绕新课程的要求,加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师的培训工作,切实促进教师从观念到角色的实际性转变,成为实现新课程理念的关键之所在。本文就如何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师培训,使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能与新课程新角色的要求尽快相适应。

一、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打造和谐高效教学状态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培训的前提应围绕和谐高效教学状态的建构而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主要是指教育工作者以自己对教育工作本质的了解为基础,并由此所形成的關于教育的观念或理性观念。这是教师素质中起导向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教师的教育观念在直接影响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同时,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有着直接的影响,甚至对未来教育的性质与发展态势也有着见解的影响。按照主体性教育理论的观点,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活动必须是教育对象积极的、主动的、创造性理解掌握运用课本知识、发掘潜能、提高能力,达到个性的和谐发展。教师是教的主体,通过教师必要的、及时准确的方法指导,使教育对象更快捷、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贯穿于整个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之中,体现在各个环节之中。教学状态应该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以及整个课堂的目标达成度。传统的课堂教学状态存在如下弊端: 课堂上教师的权威高于一切,教学活动变成一种你讲我听的“灌输式”和“训养式”活动,教师指定轨道,学生在轨道中运行,教师制订活动节律,学生按节律被动学习。这样的课堂状态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教师容易失去工作热情,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产生职业倦怠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积极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提高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师生之间是一种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在共同对话交流中情感得到渲泄,个性得到张扬,人性得到回归。这样的课堂教学状态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和谐高效课堂。

二、突出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实现学生从知到行的转化

(一)巧设导学目标提纲引导学生预习

预习是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预习学生能了解下一节课所学知识的概况,掌握部分简单知识,找出自己本课中存在的困惑,以便在课堂上学习时避轻就重,从而有目标有重点的学习。而学生在现实的思想品德课学习中,仍然存在着“上思想品德课,也就是老师给我们讲一讲、我们背一背,课前根本没有必要去预习”的依赖思想。这种错误思想严重违背现代心理学研究“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在课前,为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可以尝试用“导学目标提纲”设计下一节课所学目标,用目标导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预习。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可以说是德育的主阵地,学生由书本理论上的“认知——感悟”到生活实践中的“践行”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要是感悟所学知识,通过感悟内化为自己意志品质的形成,并在生活实践中通过“践行”形成自己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依据新课程理论学生是“认知——感悟”的主体,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最有效地进行学习。但由于学生自身的因素,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放任自由,而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的有序课堂、高效课堂。

应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帮助学生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具体方法是:抓住课题、框题和关键词质疑;抓住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材料和案例质疑;抓住教材整体质疑。得出结论,如果确实不能完成,教师就要善于引导,解疑释难一定要坚持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分析、自主解决问题。

(三)通过前提测评引导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自主预习的习惯,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具备了掌握部分简单知识能力;课堂上,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在感知、感受、感动的全过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带着对知识的渴求认真、主动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又能理解接受并时间掌握部分所学知识,更新观念;对于一堂课所学知识,虽然学生当堂课能感悟知识,明白道理,但并不一定当堂课能全部消化。为了督促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每一堂课,教师应用前提测评的检查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习惯,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回顾上一周的所学内容;每个月抽出一定的时间回顾上一个月的所学内容。这样长期坚持,逐步培养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习惯。

通过对思想品德教师新课程的培训,要使其深入明白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合作、交互作用、共同劳动的过程,这种教学过程不应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还应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碰撞的过程。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应让思想品德课教师掌握好如何发挥好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通过采取多种有效的手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协助教师完成授课任务。

三、抓好校本教研环节,实现向经验型教师转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为保障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域、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这就为开展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开展新课程培训提出了新要求,要适应新课程新角的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只有认真扎实地开展校本教研,才有能力深入推进和创造性地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校本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转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在具体组织和实施思想品德课校本教研过程中,应把握好几点:一是营造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围。二是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校本教研制度,制定具体的教研实施方案。三是给予必要的督促和检查。

(一)集体备课

教研组或年级备课组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集体备课,研讨教材中共同存在的问题,研究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研究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疑难困惑。思想品德课教师通过集体备课,互通情报,交流心得体会,可使自己的眼界开阔,理论水平提高,事例充实,这就为顺利完成教学和教研任务创造了条件。

(二)进行思想品德课观摩教学和实验教学

思想品德课观摩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在活动中,不仅被观摩的教师对观摩教学的备课、上课要进行详尽研究,而且观摩教师也要对所观摩的教学进行研究。为保证观摩教学顺利进行,避免评课中的矛盾,变经验性评课为科学性评课,避免主观随意评课的倾向,事先要制定好观摩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三)积极撰写教学反思

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2]李里.试析新课程下思想政治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J].继续教育研究,2011,(2).

新课程标准教师学习培训工作总结 篇9

信庄小学

为了搞好这次新课程标准教师学习培训工作,使学习培训工作真正发挥实效,我们对本次培训学习工作做了周密的计划和安排.按照培训学习计划,我们圆满的完成了这次培训任务。现就本次新课标学习培训的组织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实施情况。

为了加强对课改培训的领导,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新课程标准教师学习培训工作领导机构。学校按照学区中心校的相关要求,结合我校新课程标准教师学习培训工作的实际需要,成立了具体的领导机构。

长:张明恒 副组长:张永俊

成 员: 刘玉珍

郭凤英

张彦治

王淑芳

为了使课改培训富有成效,学校对本次新课程标准教师学习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和详尽的安排。提前拟定具体安排,及时下发新课程标准,教师学习培训工作资料,确保参培教师有书可阅。为了加强对本次新课程标准教师学习培训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学校按照学区中心校的指示,严格按照要求,认真筹划,精心组织,要求老师们以积极、开放、学习的心态认真参加培训学习。同时,对参培教师的培训学习笔记、学习心得等培训过程资料进行了及时的收集、整理和完善,存档。

二、教师们参培学习情况。今年的新课程标准教师学习培训,是对学科教师组织实施的一次课改培训学习活动,从上到下都很重视,在培训学习过程中,教师思想上重视,认识到位,态度端正,虚心好学,积极思考,学习笔录详实完整,三、通过本次新课程标准教师学习培训,受训老师有如下体会: 1.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

2.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

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环保教育,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比例。

4.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

5.重视课程体系三级管理,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6.强调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课程个性化问题实际上也是因材施教的问题,课程多样化尤其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即教材的多样化,是我国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客观需要。

7.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新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8、课程设计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体现了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的精神。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革考试过分注重学生的知识记忆,并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惟一评价标准的偏向,建立评价主体多元,标准多样的评价体系。这些目标及其所体现的基本精神应成为课程设计和课程评价的基本依据。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

1、社会对新教材没有全新的认识,家长不理解新课改,对学校的教育持怀疑态度;家长素质低,没法开展适应新课改的家庭教育,致使学校教育的效果不明显,有时还不得不用陈旧的教学方法。

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篇10

地区教师进修学院 美术教研员 李伟东

一、基本情况

2008年7月22—30日,由省教育厅主办省教育学院承办的高中新课改美术学科骨干教师教材培训班在哈尔滨隆重开班。参加这次培训班的主要领导有省教院张晓明副院长等同志,省教院艺体部高中部赵玉晶老师主持了会议.两次参加此次培训的各地市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共计600余人。其中高一年段培训有我地区实验中学的郑丽红、兴安高级中学的王东力、新林一中王平、塔河二中余富海四人参加;高二年段培训有我地区实验中学的有丁芳、兴安高级中学的刘殿林、松岭一中李晓丽、呼玛高级中学王雅楠、漠河高级中学王春玲及教师进修学院美术教研员李伟东六人参加了培训(共计10人)。

本次整个高中教材培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位专家从不同方面阐述了新课程的理念以及课程实施过程的方法。省教院副院长张晓明为我们介绍了高中新课程大背景和大趋势的重要报告,教务处副处长周德春对培训要求进行了具体的部署,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常锐伦对必修模块人美版《美术鉴赏》教材进行了解析,北京教科院何墨荣老师对《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实施》做了分析,湖南名师刘清娥为高中教师介绍了体验,刺激与反思的切身理念,又有哈市的各实验学校名师武海鹰、王力香、赵文馨、董忠盛、丁月光、王希等分别做了 “单元教学设计”、教学实例解析、鉴赏课教学模式与方法探讨等针对我省学校实际的专题讲座,最后 由省教院艺体部赵玉晶老师主讲了《高中教学问题的对策与研究》的专题引领。

二、收获体会

在培训中,众多专家和讲座教师都从各自对教材的理解以及自己多年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积累无偿奉献给大家,使参加培训的教师能够从不同角度收益非浅。然而总是有特别的培训者会给我们留下至深的印象。如:北京教科院何墨荣老师的《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中对绘画模块的认识部分,分别从人美版绘画教材编写思路、绘画教材以什么作为“开场白”、绘画教材中安排了哪几种绘画形式、对画种选择的原则是什么等几方面与大家做了分析与交流,言语风趣、印象深刻。其中以国画为主、以素描为主、以装饰画为主的实施方案及对色彩画教学的建议等的讲解,深入教师心理,其对绘画模块形式与内容的导引使所有参训者受到启发。

湖南长沙年轻的专家型教师刘清娥为会议所做的“体验,刺激与反思的理念与过程”及在自身模块教学实践中创设的“肖像临摹工作室”体系,倡导用活动带动模块建设的理念,全新地引领着培训教师。她强调体验是学习的重要过程、刺激是教师启动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刺激物刺激学生动起来。教师应该是导演,导游,商家节目支持人,教练,乐队指挥,交际伙伴,学习伙伴。我们教师要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要在教学中寻求创新,寻求个性化的教学。教师首先对教材要有个性化的理解和领悟,要带给学生教材中所没有的东西,我们的教学要通过教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独立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逐步摆脱对教的依赖,最后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等等。

通过此次培训,给参训教师带来了很多的反思和收获,促进了教师对教学的思考、对教师角色的反思、对人才培养的理解,明确了既要研究怎么教,还要研究学生如何学,要多考虑学生的感受、学生的体验,如何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深入追求。因为在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及模块建设是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美育不是一般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一般的美术技能教育,是一种修养人性、提高人生质量、深含文化底蕴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和塑造完美人生的教育。

通过培训,使教师对新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理解和把握。

三、下步工作建议:

1、教师要认真钻研、辨证地看待及使用新教材 教师应该看到不同模块教科书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多样发展需求,应创造性地使用美术教科书,如美术鉴赏教材一课教学内容偏多时,教师需抓住主题(副标题灵魂)进行处理。同时,教师教学要善于走出教科书,开发身边的教材、注重教材内容与地方资源相结合来丰富教学。

2、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选课,保证课程模块开设 教师可以通过举办作品展、讲座、座谈,出宣传栏、宣传册等方式和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认识不同美术模块的特征,可以通过调查、小测试等方式,发现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适合他们学习和发展的模块。

美术模块开设有按学期开设、按学年开设、按学段开设 的几种形式,鉴于“美术鉴赏”对高中学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并结合我区教学实际,建议学校先开设“美术鉴赏”模块,在此基础之上再逐步开设其它模块。或者将“美术鉴赏”模块与其它8个模块中的任一模块同时交叉开设。

并且鉴于高中美术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建议学校在排课中除美术鉴赏课外(可两节连也可不连),其余模块教学尽量做到两节课连排,以方便教学的实施,确保学生美术学习成效,学校在排课时应给予相应支持。

3、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构建开放的课堂

构建开放的课堂,就是构建平等沟通与交流的平台。这其中包括构建丰富的教学情景.、开放活动空间、开放活动命题题材、开放评价标准,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加强现代技术教学手段的运用等等,使课堂内容与生活相联系 把命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乐于参与美术活动,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鼓励与培养学科名师建设

在学校美育建设进程中,一支高素质的、有特长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美术教育的关键。学科教师间要通过互相听课、评课,请名教师上课,通过以老带新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为老师提供到名校的进修机会,组织教师定期外出参观学习,以开阔美术教师的教学和创作视野;还可以聘请艺术名家或专家型教师作为美术导师、兼职教授,通过专家教授的定期讲学指导、教材教法指点和作品辅导等多种形式,使美术教师水平迅速成长。并根据当地、校的教育资源实际,尽快开展版画、素描、速写、色彩、中国画、书法篆刻、摄影、等美术模块课程建设。

用全新的视角定位新课程教师培训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 新教师 新培训 新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脱胎换骨的教育大变革,它的成败直接关系着我国新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培养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场教育大变革中,教师是主力,是关键。这里的教师必须是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素质、新的策略和方法。新课程教师培训能否体现时代精神,能否使培训的目标、内容、策略、方法、模式、管理、评价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能否成为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思想与行为的孵化器,关键在于树立前瞻的培训理念,并将其自觉地融入培训的各项工作之中。

全新培训理念是支撑我们搞好新课程培训的重要基石。

一、树立新课程培训必须激活、唤醒和解放教师思维的理念

教师是本次课程改革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教师素质的强弱,专业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和影响课改的质量。长期以来,由于教师被异化为“教书匠”,因此被动地接受已经成为教师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思维上形成了定式。要想使教师在习以为常中觉醒,重新去审视和解读自我,真实地去改变和更新自我,就必须打破这种固化的思想形态。在新课程培训中,教师不再是知识、技能的接受者,而应该成为新课程培训积极主动的参与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更重要的是对教师内驱力的激活、问题意识的唤醒和研究潜能的开发。让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反思中求发展。这才是新课程培训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二、树立新课程培训必须以建设学习型组织为目标的理念

终身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落实这一目标要求教育必须发挥先导作用。其根本任务,就是率先建立教师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上看,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处于一个专业成长的各个时期相互交错的特殊阶段。这个阶段急切需要有相同、相近知识和经验基础的群体,共同进行专业切磋和智慧共享。这个群体需要的是教师具有全新、开阔、前瞻的思维方式,需要的是群体的每位成员都能突破能力的上限,需要的是快速提高组织绩效,实现真正向往的结果——为学生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可以说,新课程呼唤教师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三、树立新课程培训必须成为教师专业发展重要阶段的理念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专业化的内核是教师专业发展,核心是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必须从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健全的多个维度,思考和设计新课程培训工作,并使之成为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教师专业知识发展上,强调加深对课程知识、学生知识和教学知识新内涵的深刻理解,拓宽教师自身在人文、科技、环保等方面的知识。在教师专业技能上,着力发展与时代需求相一致的五大能力,也就是娴熟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效的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问题解决及行动研究的能力、创新思维与实践的能力、批判性反思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教师服务的本领与水平。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上,着重突出现代师德教育,强化教师为每一个学生发展服务的功能,突出教师能力、人格和价值观的三维框架。从而,建设一支胜任新课程教育教学任务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四、树立新课程培训必须坚持“以校为本”的理念

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到教学实践中去,需要运用跟进式、行动研究等对话的方式开展培训,使“校本”这个新的生态环境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绿色摇篮。新课程校本培训必须采取相应对策,使学校成为研究中心,年级组、教研组和相关学科组成的综合组成为研究室,教师成为研究者。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本校各种资源,以问题为中心,以课题为牵动,以“资源包”学习为支持,以实践为载体,以评价为向导,开展合作学习与学习型团队建设,让教师在个人与群体反思以及同伴互相帮助的合作中,实现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五、树立新课程培训必须快速登上信息化平台的理念

直面数字化挑战,大力发展信息化教育是我们新世纪教师培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如何应用现代化手段,使网络成为教师学习的新学校,一直是教师培训研究的重点课题。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实验,新课程培训必须快步登上信息化平台的理性思考,已经初步变成具体的实践。远程培训是新课程培训不可缺少的四大板块之一。远程培训与通识培训、学科培训、校本培训有机结合,是新课程培训的显著特点。其目的,是将负责理论层面的通识培训,负责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学科培训,负责具体问题研究和解决的校本培训,通过互联网,构成纵横交错、互动交流和与专家保持持久对话的新通道。及时、有效地解除教师在学习与实践中的困惑问题,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自主、选择、开放、互动的培训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2.钟启泉主编.《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

3.付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上一篇:“讲堂”模式教学――高效课堂实践记下一篇:人防社区宣传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