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

2024-06-05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精选12篇)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 篇1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 促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行为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不放心学生, 生怕改革会影响教学成绩, “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普遍存在:名为引导学生探究, 实际上是牵着学生的思维走;名为学生小组讨论与合作, 实际上仅仅是学生坐在一起, 并无沟通互助……为什么在经历新课程培训后, 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没有实质性的变化?究竟是什么因素阻碍了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善?

带着这样的困惑, 我从4所不同的学校选择了4名数学教师进行个案研究, 分别称为教师A、B、C和D。

一、4位老师的基本情况

教师A具有17年教龄, 国家级骨干教师, 负责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任务, 并兼一个班的班主任, 多次在省市数学教学研究会上作研讨课;教师B具有8年教龄, 市级骨干教师, 数学备课组长, 负责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任务, 并兼一个班的班主任, 在2007年玉溪市青年教师五项技能比赛中获一等奖;教师C具有12年教龄, 市级骨干教师, 年级组长;教师D具有5年教龄, 负责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任务, 并兼一个班的班主任。4位老师都从2006年就开始新课程研究。

二、研究工具与数据收集

我分别对4位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跟踪观察和访谈。本研究使用的工具主要有课前和课后访谈提纲、课堂观察表、数学任务编码表、录像带分析技术。其中课堂观察表和数学任务编码表, 是由教育部基教处开发的, 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信度和效度。

三、研究结论

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改变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班主任工作相当繁重

在4位教师中, 有3位是班主任, 班主任始终有做不完的工作, 除了上课, 还要处理班里的事情, 处理学校指派的事务性工作, 这项工作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如果要好好备课, 就得挑灯夜战, 怎能不神经衰弱?

2. 学生能力水平

教师A所在学校采取分层教学, 他所负责的2个教学班中, 一个是Ⅰ层, 另一个是Ⅱ层。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不得不在高二就结束课程。为此高一数学课就上得太快, Ⅰ层班能勉强接受, Ⅱ层班就如同坐飞机, 我们老师感到好困惑!教师B认为:善于学习的学生日子还好过些;不善于学习的学生真的如同做苦役。

当谈到师生互动否会给教学带来帮助时, 教师A说:如果师生能认真对待的话, 是有用的。但学生不深想, 不认真, 不集中精力, 学生认为所谓互动, 就是相互说话, 我们很难控制。此时我们又想到:学生不深想, 不认真的原因是什么?教师争先恐后地回答:这不是我能解决的, 是初中, 甚至是小学带上来的, 不少学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

3. 各级各类的评价制度

在访谈过程中, 4位教师都多次提到, 各级各类考试制约了他们的课堂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师C谈到:放手让学生做可能对学生理解新知识有好处, 但 (知识) 掌握不到位, 考试怎么办?因此, 教师抱着多讲比少讲强的心态处理教材和把握教学要求。教师B说:学生特别喜欢使用计算器, 计算能力明显不如以前的学生。

4位教师都谈到教师的考评对教学的影响。如今对教师的各种考评都与学生的成绩挂钩, 部分领导、家长就看你的分数:“管你怎么教, 只要考出高分, 就是好老师”。分数高可以一好遮百丑, 所以老师们就得抓分数。

4. 大班化

在谈到课堂教学中的小组活动时, 4位教师都谈到了现在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多, 不宜组织小组活动。教师A说:学生太多, 新教材中有许多活动, 不敢放手让学生做, 一旦让他们做很难控制局面, 教室里乱糟糟的;教师B认为:学生水平差别较大, 大部分内容让学生进行讨论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教师C说:如果老师讲学生都听不懂, 让学生自己探究就更悬了;教师D谈到:学生活动不好把握, 会影响教学进度, 还是老师讲更容易把握教学节奏。

5. 以往的教学经验

实施新课程的过程相比过去的教学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而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于教材中新增的教学内容, 教师多半会按照教材设计的过程展开;而对一些传统的教学内容, 因担心学生探究达不到预期的结果, 影响教学进度, 教师多半又会回到传统的讲授方法。

多少年来, 教学的成功就是时间加汗水, 并且越演越烈, 究其根本原因, 在现行教育评价体制下, “拧乱学生生物钟”的事我们做了不少。因此, 教育主管部门对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 坚定不移的态度与措施, 以及社会各界和家长的支持、专家及时的指导、同事之间的相互帮助等, 都对实施新课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 篇2

--中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物理组凭借优良的教学传统、雄厚的师资力量、务实的教学风格和积极的创新探索,成为市实施新课程的中坚和领军力量。

现将本学年来有关物理新课程实施工作的几件实事小结如下:

一、作教材的参编者和课程的开拓者

--中学物理组有市物理学科带头人3人,获得硕士学位5人,在读硕士2人。全组老师专业素养高,教研氛围浓。老师参加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新实验教科书必修

2、选修5的编写工作,通过与国家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等专家的交流研讨,对新物理课程标准以及物理新教材有直接接触,对教材的编写意图及思路领悟更早、更透,这为日后的新课程实施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参与江苏省初中《环境教育》教材的设计和编写,把物理与环境教育紧密相连。在校本课程中,开设了多种选修课,如《物理视野拓展》、《生活中的物理》、《物理史的启迪》、《实验物理》、《物理模型与手工》等。

学校在高一新生入学不久,就在全省率先编写出各科汇总在一起的《高中新课程选课指导手册》,让学生和家长能了解和支持新课改,同时也尊重学生对课程的自主性和发展性需求。

二、积极实践,大力推动市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实施进程

在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中,我们采用“培训、实验、研究、推广”一体的运行机制。不仅把本校工作做好做实,同时作为一个教改重要基地,发挥其强劲的“龙头”和辐射作用,大力推动市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实施进程。

2005年,通过投标、竞标、中标等程序,--中学成为市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点,在8月份主办为期五天的培训活动。同期邀请了苏教版、人教版、鲁教版物理新教材三位主编教授作专家报告,介绍有关物理课程标准以及物理新教材编写的思考;还有南师大、市教研室的老师及本校三位市物理学科带头人也分别作了主题讲座;本组老师全部出动,分组对高一前三单元教学作了案例研究,制作成课件,在大会上进行说课,与大家一起交流研究,探索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有效途径。并把老师的讲座和各节课的课件刻录成光盘,赠送大家,培训工作的组织和实效得到了广大老师的高度赞扬。大规模的培训活动,对全体老师起到“充电”的作用,能有效地帮助物理教师深入理解物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观点,促进广大物理老师顺利超越传统平台,在新课改的广阔天地中成功进行角色转换。(见附录1 培训日程安排一览表)

正式实施新课程以来,本组老师又多次为全市高一物理集体备课活动作讲座。如必修1的第一章、第三章、必修2的第三章,对每一章节的知识框架解剖、重难点分析突破、主要活动解读、情境的素材挖掘和教学设计的建议及每一节课件的提供,都给全市老师的教学工作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

三、课堂教学特色鲜明,影响力强

--中学物理组老师,潜心研究教材和学生,教学各具特色。在实施新课改以前,就敢为人先,非常注重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原则,把学生的理性学习和情感熏陶有机结合起来。拿到新课程标准,我们好好学习、细细品味,觉得十分亲切,我们多年来教学中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在新课程中似乎找到了归宿。实施新课改以来,大家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强调情境创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知识水平,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相互合作、共享成果,大家采集不同的素材,共同商讨,创设独特的教学情境,以达到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最优化。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 篇3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三维目标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72(2014)06-011-01

随着教育部新课程的改革,在新课程的改革纲要中提出新的高中数学教学理念,即“三维课程目标”。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但对这一新提出的教学目标,各教学工作者的理解和实施策略是多样化的。对于正确理解三维目标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尤为重要,同时也是一个值得各广大教学工作者深入探索和讨论的一个问题。

一、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

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的基础目标和核心内容,是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形成正确学习方法的媒质;同时也是教育的最根本内容,是学生发展的基石。同时,在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非常重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自我领会到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为学生设计题目训练时,要兼顾技巧性和知识性,即让学生通过做题熟练技巧的同时理解教学知识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是实现三维目标的桥梁与中介,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只教给学生知识的结论,认为只要学生能用这个结论解题就行了,这样会使学生很被动地接受知识,反而对知识失去了探索欲。而“过程和方法”这一目标即是对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纠正,其实知识的形成和推导的过程在知识的运用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学生只有了解了知识的产生过程才能更好地运用知识,了解知识的适用范围等等,并且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对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是“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两个目标实现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和谐和师生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同时能有助于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和潜力。因此,教师在实施这一目标时,不应孤立和乏味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而是应该将这一目标渗透进知识的传授中,因材施教地教授知识与技能。

二、实现三维目标的策略探索

1.备课阶段明确目标,整合设计教学。备课阶段的主要内容为“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首先教师应该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信息进行整合归纳进而转化为自己的信息,回顾和反思以往的实践经验。再设立一个具体的三维教学目标,主要针对教学对象进行设立,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现有水平、学习需要、思维特点、以往的课堂状态等方面优化目标。目标设立后则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以促进目标的实现,针对不同的学生,引导方式也不一样,所以应该在了解每一个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教师再考虑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引导,让学生能彻底内化所学知识,能灵活运用和举一反三,同时要注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渗透。

2.课堂中围绕三维目标的核心开展教学。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多媒体、实验、故事等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同时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求知和探索欲。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的教学,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好奇心遭到了扼杀,所以应该提倡探究和引导式的教学模式,重视理论的产生和形成,引导学生对理论的推导。在课堂上,注意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情绪高涨的同时,智力振奋。同时,应该注意开展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而不是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的单方面灌输。其次应该开展小组讨论,小组应该由能力、个性、擅长经验差别大的学生组成。

3.课后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实施多元评价。课后的教学评价在三维目标的实施中同样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实施评价应采用多元化的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应根据其具体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知识水平等实施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实施引导和鼓励,过程中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鼓励学生对课堂教学及遇到的问题进行反馈。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最注重的是学生的试卷分数,在三维目标的评价中,教师应该一视同仁,更应关注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无论这答案是否正确,再对学生进行思考过程和正确答案的引导,鼓励其独立思考纠正错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三维目标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将理论结合实践,使学生在兴趣中获取知识和成长、发展,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这一新理念的提出也体现了社会对于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努力提升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汲取他人的教学长处,推进高中数学的教育改革。

[ 参考文献 ]

[1] 闫朋. 对新课程高中数学三维目标的认识[J]. 数理化学习(高

中版),2011,22:65-67.

[2] 边彦凤. 对新课程高中数学三维目标的认识[J]. 数学学习与研

究,2010,19:32-33.

[3] 黄梅,宋乃庆. 基于三维目标的教学目标设计[J]. 电化教育研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 篇4

一、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内容与要求的变化

1.课程标准中新增加的内容

(1) 在必修课程和选修1与选修2系列中, 新增加了算法初步、推理与证明、框图这三项内容.学习算法时, 学生主要是通过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实例, 体会算法的思想, 发展自己有条理地、步骤清晰地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 并且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等过程, 学习用流程框图来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推理与证明的内容包括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 还有通过介绍一些有关推理证明的数学文化, 使学生了解证明的作用和公理化的思想;框图的内容包括流程图和结构图两部分.框图在算法中有广泛应用, 也可以用来表示某项工作任务流程的顺序, 或是某个大工程中各个项目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人们相互用简捷、明了的图解语言来进行交流.

(2) 在选修3和选修4系列的16个专题中, 有很多专题是首次引入高中数学课程.其中, 有些看起来很深奥, 以往只有上大学才能学到, 也有不少内容就算是在大学数学系也很难学到, 现在把它们引入高中数学课程, 并不是要把这些内容简化下放, 而是想抓住这些数学内容的主要精髓, 把它们的基本思想介绍给高中生.另外有些内容, 例如数学史选讲、几何证明选讲、数列与差分、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初等数论初步等, 是想让学生在已学过的数学内容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深对已学知识和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认识.还有一些内容, 例如信息安全与密码、优选法与实验设计初步、统筹法与图论初步、风险与决策、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等, 它们反映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与广泛应用, 通过介绍这些数学知识, 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价值的认识.学生在学习选修3和选修4的专题时, 可以不必考虑逻辑顺序.一般来讲, 有的专题从学生上高一时就可以学习.在学生学习必修课程时, 学校就应当介绍这些专题的内容, 鼓励学生在自己有兴趣、有精力的情况下, 尽可能地多学一些数学知识.

2.在要求和处理方法上有新变化的内容

在函数的内容要求中, 更多强调的是现实世界中相互依赖的变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基本初等函数Ⅱ (三角函数) 是从函数模型的角度, 重点研究现实世界中这种周期性变化的对应关系.不等式的内容重点和要求, 侧重让学生体会不等的关系, 认识到不等关系和相等关系都是客观世界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处理不等关系和处理相等关系同样重要.借助二次函数图像, 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关系.

导数及其应用的内容, 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 主要是让学生经历由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 体会导数的意义.然后, 以导数为工具, 研究函数变化的单调性和增减性以及函数的极值和最大 (小) 值, 体会导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立体几何的内容, 在新的课程中是分成两段处理的.在必修课课程中, “空间几何初步”主要是帮助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不要求对空间几何的有关概念、性质进行较多的推理证明, 而是更多地注重从整体到局部、从直观具体到抽象地认识空间中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新课程中向量的内容再次得到加强.除了要求在学习向量时, 要理解向量及其运算的意义, 能用向量语言和方法表述和解决数学和物理中的一些问题之外, 还在选修2系列中把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结合起来, 用向量的方法, 证明空间有关直线和平面位置关系的一些定理.

集合 (在必修课程中) 、常用逻辑用语 (在选修1和选修2系列中) , 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而安排的.它们都是作为语言工具来使用, 新课程中降低了对它们的要求.

统计内容在新课程中得到了更大的重视.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学生对统计思想的认识.统计的思想靠背定义、记公式是不能得到的, 更多的是通过案例来让学生体会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同时要使学生体会到统计思维和确定性思维的差异, 注意到统计的结果是随机的, 有可能出错误.

二、实践高中数学新课程面临的挑战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 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比如对新课程的熟悉问题, 教师培训和教学资源问题, 面对学生选择性问题、评价问题等.下面只是从数学教学的角度, 介绍一下已经实践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地区所遇到的突出问题, 供大家借鉴.

1.结构不合理问题.“模块化”使得一些本来应当安排在一起的学习内容人为地割裂.例如, 在函数的学习中, 不安排与二次函数紧密联系的二次不等式的内容, 而二次函数是最重要的函数, 初中只学了一些皮毛, 高中又没有机会系统学习, 对学生掌握函数概念、应用函数值解决实际问题等都产生不利;立体几何从整体到局部, 从空间到点、线、面, 没有逻辑性;概率之前不讲两个计数原理, 使得古典概型的训练不到位;三角函数中间插入平面向量, 造成知识体系支离破碎;模块5的3章内容没有任何内在联系, 完全是拼凑课时……

2.习题的问题.主要是梯度不明确, 有些题目难度较大.按高中数学新课程的要求, 教科书是最低要求, 大家都把教科书中的习题作为基本标杆, 不能有不会做的情况, 但现在出现了教科书中困难比较大的习题.有的应用题背景、数据等都不能令人信服, 结论也不是确定的.

3.与其他学科的配套问题.教科书中涉及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 但是这些知识学生没有学到, 或者其他学科需要的知识准备, 数学教科书没有考虑到, 造成教学困难.

4.使用信息技术的适度性问题.教材中明确要求使用信息技术的地方较多, 现实情况是, 许多地方、许多学生连一个像样的科学计算器都没有, 老师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达不到教科书的要求.

5.知识衔接的问题.现在初中的数学教学要求比较低, 有些知识初中讲得很少, 但高中又要求会用, 如:多项式乘法、分式运算、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 (根的判别式、韦达定理) 、含参数的方程的解法、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二次函数、绝对值的意义、代数式的变形、数的运算能力、一元一次不等式 (组) 、简单的分式不等式、简单的绝对值不等式、三视图、几何推理, 等等.

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实施方案 篇5

从今年秋季起,我校高中一年级也进入了新课程实施阶段。为了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落实《河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新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结合我校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实际,我们高一历史备课组对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做了如下安排:

一、加强学习,提高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课改具体目标包括:课程功能上的转变、课程结构上的转变、课程内容上的转变、课程实施上的转变、课程评价上的转变、课程管理上的转变,因此,许多与新课程相配套的方案还在学习和摸索中。新教材的模块化编排完全打破了旧教材的知识体系,突出了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这一变化使我们很不适应,原来老教材的知识体系、教学难度、深度要求总是干扰着对新教材的学习。对于新教材中新的知识、内容,我们显得很陌生。课堂教学中在教学难度、深度的把握上有出入,存在着教学任务与教学时间的冲突问题,存在着教材与教辅资料不配套时难以取舍定夺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己对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注意研究历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全局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发现并重视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有计划地开展专题研究,推动高一历史课程的深入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把各种教学方法运用到我们工作中。

二、转变观念,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

高中历史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研究人才,而是要通过历史这门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确实改变传统观念,注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探索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注重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意识与方法;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为学科,它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如果历史老师能在学生面前展示一种通晓古今,博识天文地理的人格魅力,并能较好地运用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学生一定会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新课程要求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的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是新课程在功能上的根本转变。为此,我们也要在提高国民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上展开教学活动。在学校及教研组的关心及领导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已开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摸索教学,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正在探索中。

三、加强合作,发挥教研组的作用

在上级教研部门的指导下,结合我们学校的情况,从实际出发,创设富有本校特色的教育形式。以教研组为基础,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学资源的重组优化,这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利用的一大资源。各位老师可结合本校教学实际,通过网络向已实施新教材的外省区同行们请教,通过自我反思、开展同伴互助,努力实现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利于自己的教学。

四、认真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保证历史新课程开展,确保高考质量不受影响

第一,处理好新课程改革与高考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件大事,一个系统工程,经过无数次的论证和前期实验,它的推行势在必行。所以我们要坚定课改信心,想方设法,推进新课程的顺利开展。同时,高考又是非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的重要环节,关系着学校的声誉,高考质量关系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所以,要正确处理好新课程改革与高考的关系,要在保证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基础上保证历史学科的高考质量。

第二,处理好新课程教学中方法与效果之间的关系

新课改是一个新生事物,历史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新教材的编排体系,都有一个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务必处理好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新教材要求必须改进教法,强化学法指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这一指导思想是今后我们课堂教学中努力的方向和改革的目标,但改革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必须保证教学效果,即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否则,只强调方法创新,课堂气氛活跃、热闹,而忽视了知识的落实,结果只能是本末倒置,我们要注重的是,方法的改革是一个渐进过程,切忌一哄而上的形式主义。

第三,处理好大科目与小科目之间的关系

高中新课程,高一级共开设十五门课,学生学业负担较重,因此,教师务必处理好大小科目的关系,在保证大科目教学重要性的同时,也要抓好历史小科目的教学,除了平常教学中突出强化外,还要利用其他可以利用的资源,对这一科目进行加强。以确保高三复课工作中不留隐患。

五、教学总体安排。

按照学校的教学安排,每周2节,三个学期完成必修课,选修课从高二第一个学期第二学段开始,即:高一上必修1-2模块,高二第一学期上必修3模块选修4模块,高二下学期至高三上选修4模块的相关内容。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 篇6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有效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引发学生好奇的实际问题情境、时空情境等。例如,在引入新知识时,教师巧设悬念。在学习《平面向量的加法运算及其几何表示》时,通过动画演示一个位移变化情节:支援四川地震灾区的救援物资,从延吉经北京飞往成都,求飞机运行位移?举例2.通过动画演示一个力的合成变化情节:橡皮条在力F与F的作用下,从E点伸长到了O点.同时橡皮条在力F的作用下也从E点伸长到了O点。求F与F、F的关系?举两个例后又让学生体验一下力的合成问题的实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紧密结合数学定义、法则、方法。要有代表性、启发性,引人入胜,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有助于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勵、自我监控”。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这也是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在教学预设中,教师应思考帮助学生形成主体概念,确立主体意识,做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如在探究两直线的交点坐标中过定点的直线系问题时:首先分3个小组,每个组分给不同的题(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解决)。

提出问题:当λ变化时,方程3x+4y-2+λ(2x+y+2)=0表示什么图形?图形有何特点?

问题引导:

第一步:λ取特值时所表示的方程?(每个组分给2个不同的λ)

第二步:两个联立方程有没有解?

第三步:两个方程所表示的直线的位置关系呢?如果相交,那么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类比联想:3个组的结果来看图形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独立研究:方程的角度和理论上的角度能不能证明当λ变化时,方程所表示的图形与图形特点?

互动交流:没解决的同学可以回答遇到的困难,由老师或其他同学来帮助解决。

精讲成型:精讲直线系(ax+by+c)λ+dx+ey+f=0(λ所过定点的坐标就是联立方程ax+by+c=0与dx+ey+f=0的解。

这部分内容很明确的指向了某一具体的数学方法,要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亲身体验、经历探究的过程,强化对方法的理解,享受探究的快乐。教学过程还要通过创设一定的参与情境来引发学生参与,既是学生的全员参与,也是学生自始至终的参与,不仅是从行为上的直接参与,更是情感、心理、思维的参与。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内容,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机整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将改善教与学的方式。例如1:在讲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到角与夹角)时。利用flash动画演示给学生观察各种情况时两条直线的倾斜角之间的关系;容易得出角的关系,帮助与推导L到L角的计算公式,充分理解公式的含义。计算机把教师解放出来,去完成只有教师才能完成的任务。利用信息技术可有效地解决班级教学与个别化教学之间的矛盾和困难,大大提高教学效益。

四、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 篇7

1.关注学生的“预习”, 淡化课堂笔记

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教学内容应该让学生提前预习,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对于有些概念性强、对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教学内容则不要求学生预习。为什么呢?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 预习就是把课本看一遍。他们缺乏课堂上钻研问题的热情, 忽视了思考问题时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更可惜的是, 由于他们没有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失去了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的磨炼的机会。

2.以老师的无为造就学生的有为

在教学中, 我坚持这样一种做法:上课时老师尽量少讲, 主要是给学生腾出大量的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去学。正是由于有了学生的深层次参与, 才能取得过去以老师的教为主所不可能达到的效果。我在备课时首先想的问题, 也是想得最多的问题是:什么内容非讲不可?什么内容可以不讲?

3.工夫用在备课上

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和根本, 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备课时至少要做到三点: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

案例一:在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教学中, 首先阐明引入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必要性。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度量二面角的大小?我们已经知道了如何刻画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平移为共面化归为平面角)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作射影, 转化为平面角) 。能否也用一个平面角体现二面角的大小呢?其次是阐明概念的合理性。引导学生探索:用什么样的平面角能说明二面角的大小? (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 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让学生尝试找一个平面角使得它能体现二面角的大小。有的同学在棱L上任取一点O, 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射线OA, OB, 此时∠AOB能否体现二面角的大小?如图 (1) , 不行, 这个角的大小不确定。有的同学在棱上任取一点O, 在α半平面内作射线OA, 能否用OA与平面β所成的角来度量二面角的大小?如图 (2) , 不行, 这个角的大小也是不确定的。对学生的思维设置障碍, 使学生的思维受挫, 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反思:如何寻求正确的答案?

(1) 对于 (1) , 只有当两条射线都与棱垂直时, 角的大小才是唯一确定的, 用这样的角可以体现二面角的大小: (2) 对于 (2) , 只有当OA⊥L时, OA与平面β所成的角才是唯一的, 可以用来度量二面角的大小。 (在探索中深刻地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在批判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通过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 阐述概念产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本质属性的掌握, 激发学生进行数学探索的兴趣,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积极主动的建构。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 篇8

一、适当调整教学顺序

在教学中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连贯性及对知识理解的需要,本人并没有完全按照课本(新大纲要求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内容顺序进行教学,大部分是按照老教材内容的排列顺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进行教学的。我的教学内容安排顺序是:高一第一学期先教必修1再教必修4,第二学期先教必修5再教必修2;高二第一学期先教必修3再教选修2-1,第二学期先教选修2-3再教选修2-2、选修4-4。其中选修2-3中的第二章中的“正态分布”的内容是在选修2-2的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结束后再补充的。通过这种教学调整实践活动,用我所带班级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与学校其他班级的情况进行比对,学生学习轻松,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更容易接受,学习时不感觉困难,学习积极性高,连续四个学期的人均分都超过其他班级10~20分,成绩明显高于其他班级,可见我对教学顺序的调整是可行的。

二、新课标实施中的亮点

1. 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数学课程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通过学生身边可以感知的实际问题来揭示数学的概念、法则、结论产生过程和数学的本质,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创新精神。新教材在这方面设置得非常好,教材在每章每节的引入部分都设置有“问题情境”,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实际问题,例题也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如必修1的第一章的1.2.2节“函数的表示”的例4,利用表格形式把一年级某班三名学生在6次测试的数学成绩列出,让学生对这三名同学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又如必修2第一章的投影的概念的引入,所有的事例及图形均取材于学生身边的台灯、桌椅、三角板等,非常贴近生活。使学生感觉学数学是有用的,既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动力,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 三视图内容的引入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原人教版教材中的“立体几何”部分,虽然引用了空间向量,对学生解决几何问题降低了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在理解空间几何体的结构,如截面形状、侧面或背面图形形状时非常困难,判断线与线、线与面位置关系式时更困难,不易理解图形结构。新教材引入了三视图,学生学习三视图的知识后,很容易理解图形的结构,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这一点从对学生提问和考查中都得到验证。

三、实施新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教师教学理念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相符

由于多年的教学习惯,教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和观念,习惯于填鸭式教学,旧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在新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使用以前的教学方法,如在必修1中的2.1.2“指数函数及性质”的教学过程中,在总结性质时,就直接给出了结论,未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然后通过习题强化训练,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挥,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 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学生理解知识程度的矛盾

对于立体几何的教学,人们通常采用实物图让学生直观感知,然后通过度量计算等方法认识和探究几何图形的结构及其性质。必修2中第一章内容的编排,似乎淡化了学生对直观图的画法,容易造成把直观图一节内容忽略掉。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我的想法是应该让学生对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直观感知部分),然后让学生了解这些几何体的画法,即直观图一节(操作确认部分),接着介绍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把三视图放在最后(以上是思维论证与度量计算),通过对三视图的理解,会根据三视图想象空间几何体的结构和形状,画出直观图,再求其表面积和体积,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还有课本中例题与习题的难易搭配不当,例题比较简单,与新课改理念相符,但习题部分直接加强了难度,没有循序渐进的过程,跨度太大。比如必修4中的第三章的复习参考题的9~12题,学生一时想不明白,教师也不知如何“搭桥”。

3. 经济落后地区数学教学受学校的硬件设施的限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很多数据的处理已经不能再单独依赖传统计算来处理。但是,经过两年的教学后,我与很多老师有同感:新教材适合学生素质高、经济发达地区硬件设施较强的学校。如必修5的第一章是解三角形,例题与练习题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但事实上很多数据的处理要利用于计算机(器)才能完成,而我们的学生缺少工具,无法对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题的数据进行处理。我们只能要求学生掌握原理,学生虽然知道了原理,但缺乏动手操作的能力,理论与实践不能完全结合,学习效果往往不佳。这对于经济落后的地区的普通高中来讲,数学的教与学都有很大的难度,这样限制了学生才能的发挥。

4. 课程设置内容多且浪费时间

我对必修的5个模块与旧教材(旧人教版)进行了比对,新教材的必修内容几乎包含了旧教材的所有内容,尤其在高一要完成必修的4个模块,每周只有4课时,时间紧,任务重,每个教师都在赶进度,唯恐浪费一节课,每个学生都在拼命学,唯恐错过一节课。但是,新教材在课程设置方面,表面上是螺旋式上升,实则是浪费时间,如必修4中的第一章“三角函数”与第三章的“三角恒等变换”,若把两章排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学习,也不存在断开后带来的时间浪费;再如必修2的第一章与第二章的内容与后面的选修内容,同属于立体几何,学习的时间相隔太远,既不利于知识的持续巩固,也不利于表现知识的整体性。在学后面内容时又要花时间去复习与回忆,类似问题还很多。

5. 课程设置与课程标准有矛盾

课程内容表面上是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设置,每一节课的内容都在努力揭示数学的概念、法则和数学的本质,都设置有探究、思考等内容。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如果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教学,每一堂课都要超时,不能完成教学进度,若要完成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教学时间远远不够。如必修4的第二章“平面向量”中的第2.2.2.3节等内容,按照《教师用书》的课时要求,一节课内容太多,平常数学基础非常好的学生也只能掌握课本知识的50%左右,基础差的学生情况就更糟糕。事实上,我们在教学中没有时间按照课程标准实施教学,这无形中使得教学活动又回归到以前的教学模式,这些就是课程设置时没有考虑到教育落后地区学生数学基础差的现实。

6. 缺少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训练的时间

作为一个高中学生,除了学会学习,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应要有较好的运算能力,才能适应高一级学校的学习。同时,要学好数学或应用好数学,学生也必须有一定的运算能力。但是,在高中的第一学年必须完成4个必修模块的内容,课程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按照课程设置的时间(我校数学课设置时间实际上是每周5节),我们在这两年教学中的每一节课必须完成一节课的教学进度,上完一个章节后很少有多余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加强基本运算能力的训练,每个学期上完课就参加期末考试,学生缺少基本运算能力训练的时间,他们的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在高一上学期,我对学生进行一次试验,在高二上学期突然对第一模块的基础知识进行检测(用在必修1时的检测试卷),学生检测后发现情况是十分糟糕的,如此下去,学生三年后掌握的数学知识与运算能力会是怎样的一个结果呢?不可预测。因此,在高中还需增加课时加强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的实质,就是落实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整合,加强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摘要:本文针对高中数学新课改实践活动的现状,将课改前的教学情况及课改后的亮点进行比较,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问题,与同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体会

参考文献

[1]韩东艳.浅谈高中数学新课改[J].教育教学论坛, 2010(02).

[2]王传萍.小议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J].考试周刊, 2011(05).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 篇9

一、学习状况的调查分析

(一) 调查对象和方式

我省高中新课改于2010年才启动, 现在刚刚走过一个轮回, 结合省级课题规划在历时两年多的时间, 对本市部分高中学校的学生, 按照不同的年级、不同的阶段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学习状况进行跟踪调研, 调研组成员涉及跨校之间的高中一线教师十多人, 参与面广、针对性强, 教研成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按照课题组的计划安排, 阶段性的深入部分学校随机抽样部分班级, 跟踪听课200多节, 问卷调查6次, 发放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00多份, 师生座谈会十多场次, 具体调研了高一新生的生源质量情况;高中各年级学生在新课改中的学习模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及动机、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初高中数学衔接等十二个问题 (每个问题又有若干选项) , 并进行问卷和访谈, 各汇总图表从略。

(二) 调查结果的分析汇总

通过对调查、座谈情况的汇总整理、探讨分析, 有以下一些观点和认识以飨读者, 我们在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1.目前我市高中的个别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学习动力不足,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2.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太好, 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上课听得懂下课作业不会做, 学习中疑惑、问题不能及时处理解决, 影响到其他内容的学习。

3.由于高一课程增多, 每门功课的作业量增大, 大部分学生总是采取直接做作业的方式, 没有首先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复习, 对数学概念和方法重视不够, 学习效率、效果不太好, 这反映出大部分学生还没有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4.一些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和动力, 学习数学的动机大多数是认为对今后高考考试很重要, 数学应用意识、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创新思维能力都比较欠缺。

5.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大的转变, 与新课改的理念有一定的差距。学生习惯于教师“牵着手”走路, 存在依赖性, 缺乏主动钻研、自主创新的精神, 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总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 思考、探究的问题期待教师概括、归纳、总结并给出答案。

6.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重视不够。在知识点、学习方式的对接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初中数学教师在部分内容的教学上普遍执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这恰恰对进一步学习高中数学有一定的障碍和影响。

7.针对我校实际 (2007年由师范学校转型成普通高中, 学生生源质量较差) 以及我省2010年才启动的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 结合省级规划课的积极开展和研究 (2012年8月获省级优秀课题) , 特别是我校生源状况进行调研, 进一步使基础较弱, 学习习惯较差, 学习方法欠缺的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学习, 是数学教学之首要。

二、教学中的方法策略

根据问卷调查和对师生的访谈, 针对以上具体情况, 特别是部分学生基础薄弱, 学习习惯不良, 学习信心不足,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存在较多的困难。如何应对这一现状?在新课改的教学实施中采取了如下策略,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由于每个学校教学情况和环境的不同,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就形成了一定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进入高中, 教师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学校的各种情况的学生, 所以每位教师面对的学生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 学习状况更是参差不齐。再加上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因此在这一阶段给予每位学生更多的关注, 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 (学习动机、信心、学习习惯、思维水平) , 例如, 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家长访谈等。结合新课改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方式、学习基础状况、数学思维能力水平, 以及高一新生的生源情况, 了解初中教学的特点, 吸取初中教师的长处, 沿用一些好的方法, 有利于高中阶段的教学和学习。

(二) 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浅, 知识点较少, 数学公式、定理、法则容易理解掌握, 数学知识应用相对比较简单。进入高中, 学习内容剧增, 难度加大, 对学生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升学压力和学校之间、班级之间的评比竞争, 以及初中数学教学普遍执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这对高中阶段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高中教师要熟练掌握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 通过课外讲座、预习讨论、课前辅导使得衔接过渡自然有效, 克服因知识上和方法上的跳跃而造成的高中数学学习的不利因素, 形成稳定、连续、有效的课堂教学。经过调研座谈, 我们认为有必要做好以下初中数学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的补充、衔接:

1.数与代数方面。 (1) 常用乘法公式。 (2) 因式分解法。 (3) 分类讨论。 (4) 二次根式。 (5) 方程与方程组。 (6) 代数式运算与变形。 (7) 绝对值的概念及应用。 (8) 关于配方法及其应用。 (9)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关系 (韦达定理) 初中新课标不要求。

2.空间与图形方面。 (1) 初中新课标删除繁难的几何证明题, 淡化几何证明技巧, 减少定理数量, 这与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推理论证”能力的较高要求不相适应。 (2)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截三角形两边或延长线的直线平行于第三边的判定定理、圆内接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 (有关“四点共圆”的知识) 等初中新课改都不做要求。 (3) 初中没有“轨迹”概念, 高中解析几何会用到的。 (4) 初中课标只要求通过实例, 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要求不高。 (5) 在初中新课标中, 两圆连心线的性质, 两圆公切线及其相关性质, 圆的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 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 等分圆周都被删除了。

仅以上事例足以说明教师必须抓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初高中的数学衔接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的点与点的对接上, 还要从学生学习的习惯、学习心理以及数学的认知水平与基本能力等方面去关注和考虑。

(三)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需要导航, 需要指引, 从抓学习习惯、方法入手, 从学习的基本环节做起, 规范学习行为,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影响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甚至对今后人生受益无穷。

1.开学伊始, 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第一个重要时机, 从“预习、听讲、复习、作业、问疑、反思”等环节开始, 向学生提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本要求, 只要坚持好这六项常规, 抓好检查和落实, 正确的数学学习规范就能确立起来, 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来自教师的指导和培养。习惯养成的几个关键要素:一是让学生真正懂得这一习惯的重要性;二是每位学生认真思考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三是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具体实施重在前一个月关键在前三天。

3.针对学习的各个环节, 要多鼓励、多帮助、多指导。课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课堂中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合作参与、积极回答问题, 课后反馈学生学习的状况, 作业及时批阅认真讲评。单元小结、复习检测要求学生及时改错反思小结。

持之以恒、耐心细致、逐步走向正规, 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有所悟, 从中有所受益。

(四) 强化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既要有宏观的要求, 又要关注具体层面上的指导。课堂教学、作业、试卷分析、章节总结, 不同的层面上, 都要关注学法的指导。

1.课堂教学中的学法指导。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注学生积极讨论、认真思考、共同参与解决问题, 充分暴露学习上的困惑和症结。思考、解疑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 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 要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听讲和思考的关系。

2.作业处理中的学法指导。首先, 指导学生做作业前先回忆一下当天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 先复习一下, 把当天所学知识梳理清楚。坚持独立思考, 遇到不会的题目不能轻易放弃, 要多思考, 反复琢磨, 不得已时再请教别人探讨处理, 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的习惯。

3.单元总结和试卷分析中的学法指导。每一章学习结束时, 指导学生进行单元知识的梳理总结, 进行分类评价, 通过这样的指导, 使学生反思、查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建构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使学生充分理解、科学记忆、灵活应用、提高能力。

4.学习环节方法指导。在预习环节中, 学会点、划、批、问。把关键的地方都“点”出来, 把重点、公式和结论都“划”出来, 把自己的理解、质疑和心得等用三言两语“批”出来, 把没弄懂的地方都用问号“问”出来。通过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学习效率。

(五) 多元化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牵引力, 是学生学习成才的动机源和催化剂。在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1.充分利用过程性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利用课堂观察的评价促进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与同伴交流、主动探究的习惯, 利用成长记录袋评价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点滴进步,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善于挖掘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取得的点滴成就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充分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 赞赏学生的钻研创新精神, 使各个层次的学生能有机会展现自我。

3.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应用或制作教学课件、教具、模型利用电子白板、几何画板等,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起学习的动机, 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课堂教学中,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能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情境。

在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改实施中, 面对基础薄弱、能力较差, 学习习惯不太好, 学习方法欠缺的学生, 我们只有及时了解学情, 树立目标信心, 加强学法指导, 激发学生求知欲,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采用“低起点、小坡度、多反复、小循环”的教学策略,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注重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行“共同参与、分类指导、全员推进、螺旋上升”的整体提高计划。经过高中新课改一个轮回的探索和实践, 我们惊喜地看到:教学中的理念新了, 教学方式变了, 学生的学习“活”了, 教学、学习状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教学质量得到了稳步提高, 2011年我校高考升学率80.5%, 2012年高考升学率81.9%, 有一名学生被复旦大学录取 (文科全省33名, 全市应届生第一名) , 实现了学校转型后在高考中的重大突破, 今年高考升学率将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摘要:调研座谈了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适应性情况, 认真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 树立信心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学法指导, 落实新课程理念, 实施了有效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学习状况,方法习惯,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2]蔺霄, 李新春等.高中数学新课程模块教学实践研究.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省级优秀课题) .

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篇10

一、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得到发展, 数学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一些数学知识, 掌握一些数学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方法, 养成一定习惯, 形成一定观点.通过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用数学的头脑分析问题, 用数学的精神追求理想, 更好地体现数学的价值.

二、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

1.确保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校本课程尽管是以校为本的, 但它必须是在国家宏观课程政策和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内进行的, 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确保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实现.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的催化剂和助推器.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国家课程注重的是普遍性, 而校本课程是以校为开发单位和实施单位的, 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不同需要, 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3.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每所学校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特色, 进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

4.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 不仅有利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 也有利于其专业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 要求教师要成为课程与教学的领导者, 在掌握国家课程政策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参与课程改革, 实现教师持续性的专业发展.

三、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可开发与实施的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在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 贺州市中学也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了高中数学校本开发与实践的课题研究, 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 数学的发展概况

1. 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简述 (五个时期:萌芽;体系的形成;发展;繁荣和中西方数学的融合) .

2. 外国古代数学发展简述 (古埃及数学、美索不达米亚数学、玛雅数学、印度数学) .

3. 中外数学家的励志故事 (阿基米德、欧拉、高斯、刘徽、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 , 进行励志教育.

(二) 生活中的数学

1. 数列与金融生活.

在人生旅途中, 助学贷款、个人存款、信用卡、分期付款、个人住房贷款等陆续走进我们的生活, 如何合理设计存款方式、选择合适的贷款方案等都离不开数列知识.

2. 寻找校园中的数学.

3. 让数据说话.

统计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 它通过科学的方法让数据客观地告诉我们有关信息, 并帮助我们做出合理的决策.

4. 数学优化问题之一———线性规划.

原苏联数学家、经济学家康托洛维奇因提出并运用线性规划方法进行资源最优配置的定量分析在197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线性规划可解决广告投放、配货、投资、生产、绩效等问题.

(三) 美丽的数学

1. 数学经典著作:介绍《几何原本》、《九章算术》等著作.

2. 数学中的美:

简洁美、和谐美、严谨美、构图美与组合美、对称美、数学方法美.通过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美学冲动成就科学发现.

3. 曲线与曲面的艺术美

(1) 建筑中的曲线和曲面.

(2) 雕塑中的曲线和曲面.

(3) 生物中的螺线.

(4) 天文与圆锥曲线.

(四) 神奇的数学

1. 神奇的几何体:

柏拉图几何体是神奇的三维几何体, 常见的有正四面体、正方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几百年来, 它吸引着许许多多的数学家.

(1) 开普勒—普安索多面体 (小星状正十二面体、大正十二面体、大星状正十二面体、大正二十面体) .

(2) 柏拉图对偶多面体 (对于每一个多面体来说, 存在另一个多面体, 这两个多面体的顶点和面的位置互换) 、阿基米德多面体对偶、Johnson多面体 (所有的正多边形构成的凸多面体) .

(3) 阿基米德多面体 (由多于一种的正多边形组成, 每个顶点由相同顺序的正多边形围绕的多面体) 、扩展阿基米德多面体 (每个顶点只要由相同的一组多边形构成即可, 不必考虑环绕的顺序) .

(4) 计算机模型.

2. 探寻数学未解之谜.

(1) 求 (1/1) 3+ (1/2) 3+ (1/3) 3+ (1/4) 3+ (1/5) 3+…+ (1/n) 3=?.

(2) e+π的超越性.

(3) 素数问题.

(4) 存在奇完全数吗?

(5) 除了8=23, 9=32外, 再没有两个连续的整数可表示为其他正整数的方幂了吗?

(五) 先进的数学

1. 数学与各学科的整合.

2. 数学模型 (函数、线性规划) .

3. 信息技术与数学 (电子表格与统计、几何画板、flash、网页制作等) .

4. 数学的发现 (体验数学发现过程) .

(六) 案例教学

1. 网络课 (三角函数、概率、随机事件、球等) .

2. 优秀案例教学, 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

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结与反思

1.校本课程中的活动必须是有规划、有设计、有组织、有评价的, 必须是与学生的兴趣、意愿和生活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2.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是动态发展过程, 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过程, 要在开发实践的过程中及时总结、修订, 逐步充实、完善, 运用科学的方法推动校本课程开发.

3.校本课程一定不要限制在“学校”之内, 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现代科技;要动员学校内的各种教育资源, 更要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教育资源.

4.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学生校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方式, 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清晰地、多角度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学会欣赏别人, 反思自我, 完善自我.

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篇11

一、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得到发展,数学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一些数学知识,掌握一些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方法,养成一定习惯,形成一定观点.通过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分析问题,用数学的精神追求理想,更好地体现数学的价值.

二、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

1.确保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校本课程尽管是以校为本的,但它必须是在国家宏观课程政策和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内进行的,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确保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实现.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的催化剂和助推器.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国家课程注重的是普遍性,而校本课程是以校为开发单位和实施单位的,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不同需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3.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每所学校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特色,进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

4.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不仅有利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也有利于其专业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要成为课程与教学的领导者,在掌握国家课程政策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参与课程改革,实现教师持续性的专业发展.

三、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可开发与实施的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在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贺州市中学也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了高中数学校本开发与实践的课题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数学的发展概况

1.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简述(五个时期:萌芽;体系的形成;发展;繁荣和中西方数学的融合).

2.外国古代数学发展简述(古埃及数学、美索不达米亚数学、玛雅数学、印度数学).

3.中外数学家的励志故事(阿基米德、欧拉、高斯、刘徽、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进行励志教育.

(二)生活中的数学

1.数列与金融生活.在人生旅途中,助学贷款、个人存款、信用卡、分期付款、个人住房贷款等陆续走进我们的生活,如何合理设计存款方式、选择合适的贷款方案等都离不开数列知识.

2.寻找校园中的数学.

3.让数据说话.统计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它通过科学的方法让数据客观地告诉我们有关信息,并帮助我们做出合理的决策.

4.数学优化问题之一——线性规划.原苏联数学家、经济学家康托洛维奇因提出并运用线性规划方法进行资源最优配置的定量分析在197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线性规划可解决广告投放、配货、投资、生产、绩效等问题.

(三)美丽的数学

1.数学经典著作:介绍《几何原本》、《九章算术》等著作.

2.数学中的美:简洁美、和谐美、严谨美、构图美与组合美、对称美、数学方法美.通过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美学冲动成就科学发现.

3.曲线与曲面的艺术美

(1)建筑中的曲线和曲面.

(2)雕塑中的曲线和曲面.

(3)生物中的螺线.

(4)天文与圆锥曲线.

(四)神奇的数学

1.神奇的几何体:柏拉图几何体是神奇的三维几何体,常见的有正四面体、正方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几百年来,它吸引着许许多多的数学家.

(1)开普勒—普安索多面体(小星状正十二面体、大正十二面体、大星状正十二面体、大正二十面体).

(2)柏拉图对偶多面体(对于每一个多面体来说,存在另一个多面体,这两个多面体的顶点和面的位置互换)、阿基米德多面体对偶、Johnson多面体(所有的正多边形构成的凸多面体).

(3)阿基米德多面体(由多于一种的正多边形组成,每个顶点由相同顺序的正多边形围绕的多面体)、扩展阿基米德多面体(每个顶点只要由相同的一组多边形构成即可,不必考虑环绕的顺序).

(4)计算机模型.

2.探寻数学未解之谜.

(1)求(1/1)3+(1/2)3+(1/3)3+(1/4)3+(1/5)3+…+(1/n)3=?.

(2)e+π的超越性.

(3)素数问题.

(4)存在奇完全数吗?

(5)除了8=23,9=32外,再没有两个连续的整数可表示为其他正整数的方幂了吗?

(五)先进的数学

1.数学与各学科的整合.

2.数学模型(函数、线性规划).

3.信息技术与数学(电子表格与统计、几何画板、flash、网页制作等).

4.数学的发现(体验数学发现过程).

(六)案例教学

1.网络课(三角函数、概率、随机事件、球等).

2.优秀案例教学,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

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结与反思

1.校本课程中的活动必须是有规划、有设计、有组织、有评价的,必须是与学生的兴趣、意愿和生活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2.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是动态发展过程,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过程,要在开发实践的过程中及时总结、修订,逐步充实、完善,运用科学的方法推动校本课程开发.

3.校本课程一定不要限制在“学校”之内,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现代科技;要动员学校内的各种教育资源,更要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教育资源.

4.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学生校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清晰地、多角度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会欣赏别人,反思自我,完善自我.

5.开发校本课程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把它作为自己的事业来做,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经历痛苦的历程,才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与幸福.

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体会 篇12

1.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课时偏少。新课程改革后, 书本难度下降, 随堂实验增多, 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 往往一个探究实验就要花不少时间。许多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可能出现错误, 因为教学时间的限制没有办法进一步找出问题的原因。45分钟内, 教学时间与实验时间往往难以平衡。课时的减少, 许多重点内容没有时间总结巩固, 有的老师只好牺牲学生实验的时间。大量的练习因为课时的缘故没办法讲评, 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应用能力较弱。有的学校甚至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而推到下个学期, 这样又影响了下学期的正常教学。

此外, 由于教师的职称评定与课时有关, 除正常课时外许多学校有自行添加的课时, 这些课时却不能算在职称评定课时中, 这样部分教师不得不多带些班级, 工作量相当大。

(2) 相应的配套练习不完善。配套练习中还有许多旧教材的影子, 部分题目照搬旧练习册或是新编题目不完善, 以致难度偏大, 或题意不清, 不能很好地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3) 教学设备对新课程实施的影响。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但是, 在许多学校教学资源的匮乏, 影响了化学教学的效果。调查中我们发现, 重点中学的多媒体及实验室等教学设备较为完善, 基本上做到班班有多媒体, 但有的老师常用多媒体教学, 有的老师却几乎不用, 书中的大部分实验均能完成;一般中学只有实验室或是多功能教师有多媒体设备, 实验只能抽做, 较少使用多媒体教学;而较偏远些的学校, 连实验都很少做, 多媒体教室更是是少用。多媒体资源不足, 使得教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不够直观, 对微观物质的想象难以具体化。实验室设备的缺乏使得学生不能在实验中探求真知, 动手能力差, 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科学素养也无法得到培养, 教师只好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难以进行新课程改革。

(4) 研究性学习开展有喜有忧。在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中, 研究性学习和各学科教学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在高中阶段要开展有价值的研究, 必须要有各学科知识的充分储备和科学方法的大力支持。

现在的化学研究性学习内容许多是结合课本所学或是联系生活而设定的。例如, “大晶体的制作”、“铝在酸中反应速率快慢的影响因素”、“茶与健康”、“宝石与矿石”、“垃圾回收”、“健康饮食”等, 这些课题大都能引起学生兴趣, 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成果通过报告形式展现出来, 并进行成果交流汇报等。但是, 实验过程中具有许多不可控因素, 导致部分教师不敢大胆地开展化学研究实验。加之老师的工作量大, 往往一人要带好几组, 工作负担重。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 也影响了他们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5) 高考评价方式与培养目标不一致。高考仍以一纸决定学生的未来。中国的每一位学生、家长、教师和校长都知道, 不管教育的目标方向是什么, 考生在高考的成绩才是中学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志。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一考定终生”的高考制度尚未发生根本变革。当一切都以升学率为中心时, 课程改革就只能在教室外徘徊。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学历仍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和知识水平的重要标准, 高考分数仍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就与新课程中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淡化考试的作用、全方位评价学生的理念有所冲突。如不改变考试方式, 新课程的改革还将面临着许多困难。

(6) 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新课程改革后, 删去了许多偏、难内容。新课程和新教材内容具有综合性、现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 打破了原有以学科结构知识体系的编写方式, 根据未来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科学素养的要求来设置以模块化结构的全新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但由于新旧教材之间的跨度大, 而新课程的具体实施缺乏可参考的模式。在没有明确的高考说明前, 教师对教学过程中教到什么程度往往难以把握。例如,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出现“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内容, 碳酸氢钠的性质在本节课中该使学生掌握到何种程度?又如, 在“硫酸的制备和性质”这节课中, 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是否要分析浓硫酸既表现酸性又表现强氧化性, 酸性是由浓硫酸中H+表现出来, 而强氧化性是由浓硫酸中S元素表现出来的?还是只需要学生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能从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就可以了呢?许多老师担心高考会考, 这就导致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拓宽和增加课时等现象。

(7) 教材的改动带来的影响。由于教材编写顺序的调整, 部分教师觉得书本的知识逻辑顺序较差。拿“铝及其化合物性质”一单元来说, 旧教材的顺序是“金属铝→氧化铝→铝的氢氧化物”, 教师在介绍过程中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新教材专题3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中知识的逻辑顺序是“从铝土矿中提取铝→铝的氢氧化物→铝的性质”, 打破了传统上铝及其化合物学习的逻辑顺序, 学生学习起来思路不够清晰。而且教材难度的降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对部分知识的记忆, 缺少理论支撑, 趋于死记硬背, 记忆量增大。

2. 几点建议。

化学新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虽然存在的一些不足和弊端, 但教材的改进和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从化学课程来看, 化学教师是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者, 化学新课程的理念只有通过广大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实践, 才能加以体现和落实。从这个意义上说, 化学教师是影响化学新课程能否得以顺利而有效实施的关键性因素。笔者结合当前新课程实施情况, 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 适当增加化学课时或者增加专门的实验课时, 使学生能够在实验中探求真知, 体会科学实验的乐趣;教师也在安排教学内容方面也能更加游刃有余, 而不会因为赶课时占用学生实验时间。加紧出台相应的考试说明, 给老师教学一个明确教学目标指向。整合各学校对新教材中存在的问题的反映, 对教材进行进一步的修改, 使新教材更趋于完善。

(2) 加快教学资源匮乏学校的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的建设, 使新课程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让更多学生从中受益。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所有因素均可列入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学习多方面的技能, 钻研新教材, 利用所学的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一些简单的教学资源。

(3) 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 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习的组织者、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和促进者、知识的管理者,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是学生学习的顾问。新课程要求所学知识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 跟上科学发展的脚步。教师不再是靠着经验就能教好, 而从应该从原来的经验型转变为研究性学者型。通过不断地学习, 提高自身知识水平, 改进教学方式, 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 应该尽量多地收集资料, 阅读相关知识, 丰富自己多方面的知识。

(4) 在化学实验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 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 更该加强自身的化学实验素质。规范试验操作, 加强实验改进, 提倡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李五一, 邢永富.中国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

[2]何文轶.创新教育新模式初探——研究性学习与创新实践活动和高中化学整合研究结题报告[J].网络科技时代, 2006, (1) :64-65.

[3]郭金花, 周庆余, 吴星.来自高中生的心声:把化学实验课还给我们——高一学生化学实验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化学教育, 2006, (11) :43-45.

[4]彭琼, 尹笃林, 李银保.湖南省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J].化学教育, 2006, (1) :47-49.

[5]王秀红, 范雪媛.农村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J].化学教育, 2006, (2) :25-28.

[6]陆真, 赵露露, 孙海蓉.现状、需求、困惑与焦点——来自新课程江苏实验区高中化学教师培训的调查报告[J].化学教育, 2006, (9) :39-41.

[7]王磊, 毕华林.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释疑[J].化学教育, 2003, (1) :9-13.

[8]饶志明, 傅映锦.立足新课程再谱新篇章——厦门市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化学教育, 2006, (4) :46-49.

上一篇:山东医药下一篇:产后早期泌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