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数学观分析的论文

2024-07-11

高中新课程数学观分析的论文(共12篇)

高中新课程数学观分析的论文 篇1

高中新课程数学观分析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课标 数学观 教师

论文摘要:课程与教材的内容、教育思想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数学观,而教师的数学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的课堂教学。高中新教材努力向人们展现数学的真实面貌:数学是一种探索活动;数学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数学注重应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新课标 数学观 教师

云南省高中课改于秋季进行,《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无论在知识结构,内容安排,还是在基本理念、实施操作上都有质的变化,这对数学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与教学方式,仍存在许多问题。虽然使用的是新教材,但教学方法还是老方法,遇到老教材没有的内容,比如《数学1》第三章函数与方程的二分法、函数模型及其应用,大多数教师都处理得很快,但学生并没有完全领会二分法的原理、计算机技术与数学结合给计算带来的方便,也不能理解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这个例子说明,只有数学教师转变观念,才能使数学教学产生效果和实现教学目标。而教师观念的转变又主要体现在教师数学观的转变上。正如香港学者黄毅英所说的“对具体数学课程而言,数学观既影响课程的设计及教师的数学观,也影响着数学课程的实施。”那么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数学观呢?这就是说,数学课程标准及课程本身隐含的数学观及其相关问题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 《标准》体现的数学观分析

《标准》的前言部分给数学的定义是: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基础,并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显然,《标准》对数学观没有采取简单定义的方法。因为数学不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产物,是由诸多元素构成的多元结构;社会与文化不仅推动着数学的发展,同时数学也是推动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去寻找。由此可见,《标准》对数学观的认识,处处着眼于数学与人的发展、人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概括起来说,《标准》体现了数学的科学观+数学的社会、历史、文化观+建构主义的数学观。

2 《数学1》体现的数学观分析

《数学1》打破了传统知识的呈现方式,力图通过问题情景,引出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然后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亲身实践、主动思维,不断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活动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这个学习过程,显示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

2.1 数学是一种探索活动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寻求人类对外部物质世界与内部精神世界的理解模式,是关于模式与秩序的科学。传统的数学教材,往往按严密的逻辑体系编写,使数学成为一堆僵化的原则、绝对和封闭的规则体系,但这仅仅反映了数学是关于秩序的科学的一面。而数学更是关于模式的科学,是一门充满探索、动态、渐进的思维活动的科学,则没有反映出来。

《数学1》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有利条件。“数学探究”、“数学建模”学习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如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教材直接给出思考的问题:我们知道,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那么,它们的图形有什么关系呢?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探索下面几个问题,发现其中的奥秘。

通过5个问题的设置,我们可以看出,新教材探究与发现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希望每个学生都能通过积极思考、独立探索得出问题的结论。其中问题2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学生画出两个函数的图象后仍然不能观察出两个图象之间的关系,则通过问题2的提示就能回答出来,再通过深入思考就能回答问题3(利用反函数的定义),进而得出结论。

弗赖登塔尔早就指出,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这就是说,数学教学必须以“再创造”的方法来进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已有的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新教材为 “教”转向“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体会到数学是人类创造的产物,概念、法则本身以及两者之间都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2.2 数学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数学能促进人类思维的发展,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像、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数学思维能力对形成理性思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新概念的建立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关键,《数学1》的内容设计使用两种方式引出新概念。

2.2.1 精心设计思维感性材料。思维的感性材料,就是用实物直观或用具体表象进行思维的材料。这就要求精心设计感性材料,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渐渐开始。如函数的概念,教材首先给出三个实例(分别使用解析式法、图形法和列表法),然后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以上三个实例变量之间关系的共同点,通过抽象概括得出的共同点就是函数的概念。

2.2.2 指导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的转化。新教材显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同化到旧知,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扩展认知结构。如函数的单调性,教材首先给出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象,观察图象得出函数图象的“上升”、“下降”(初中的知识)反映了函数的单调性。“上升”和“下降”是描述性的语言,而高中阶段要求学生用符号语言来定义函数的单调性,因此教材给出思考题:利用函数解析式f(x)=x2描述“随着x的增大,相应的f(x)随着增大”,“随着x的增大,相应的f(x)随着减小”。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或经过教师的引导就能用符号语言描述具体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并推广到一般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2.3 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数学要注重应用

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使数学在军事、医学、企业管理、人口预测、环境控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1》在介绍完三个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后,增加了函数模型及应用的学习活动;以经济和人口相关的资料为实际背景,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如《数学1》第3、2、1的例1和例2,学生可以体会到在控制有意义的条件下,不同的数学模型可以提供不同的最优策略或较好策略,以及数学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这里所使用到的方法只是高中阶段最基本的初等函数,由此,学生可以想象用更多基础的和精深的数学方法研究经济学推动经济发展。《数学1》第3、2、2的例4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利用数学模型可以预测未来人口数量,更进一步的数学模型肯定也能预测许多社会现象的未来发展情况,还可以发现人的体重和身高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只要某些社会现象存在客观规律,用数学模型就能解释这些客观现象中隐含的关系。

2.2.4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概念的产生与发展是基于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实际需要,同时社会发展也对数学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例如,《数学1》在讲完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的表示法后补充了阅读材料: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材料并不是简单地将历史上数学家给出的.各种函数定义罗列一下,而是首先给出函数产生的背景是基于对物体运动的研究,接下来展示函数概念的发展。这就让学生体会到函数概念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不断得到严谨化、精确化表达的。再如,教材在讲完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概念后补充了阅读材料:对数的发明。材料首先给出对数的发明是基于天文、航海、工程、贸易以及军事的发展简化数字计算方法的需要(将数字的乘、除、乘方、开方运算转化为加、减、乘、除运算)。接下来给出自然对数产生的方法及常用对数产生的背景(自然对数使用起来不方便)。对数的概念及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什么难,第一个原因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很少遇到对数符号,在学生的知识经验中也从未见过对数符号,所以觉得对数概念很抽象、难理解。再加上有的教师在讲解对数的概念时,会利用对数是指数的反函数来帮助学生对对数的理解。这种做法反而使学生觉得更难理解,因为反函数也是学生在高一才接触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能完全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与原函数的关系。第二个原因是,对数的运算性质是从指数与对数的关系以及指数运算性质中推导出来的,整个过程是严格的逻辑推理,推导出来的结果又没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帮助理解,只能死记(看到乘号变成加号,看到除号变成减号),因此在运用时总会出错。而对数发明的背景可以帮助学生对对数运算的理解,自然对数产生的方法及常用对数产生的背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自然对数和常用对数。

从以上四点我们可以看出,新教材所体现的知识观,数学知识尽管表现为形式化的符号,但可把它视为具体生活经验和常识的系统化,可以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中找到实体模型。现实背景常常为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提供情境和源泉,使同一个知识对象有多样化的载体呈现,而且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来探索和把握。

参考文献:

[1]黄毅英,林智中,黄家鸣等.中国内地中学教师的数学观[j].课程・教材・教法,第1期,p6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2.

[3]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张奠宙,唐瑞芬,刘鸿坤.数学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200,206.

[5]郑毓信.“(数学)教室文化”:数学教育的微观文化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9(1):11,15.

高中新课程数学观分析的论文 篇2

1理论复习

理论复习应以课本为主。有些学生认为复习课本没有必要,实际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书本是所有基础知识的发源地,只有对书本上的知识全面掌握,才谈得上“拔高复习”。在以往的高考题中就曾出现过课本上的例题或习题中的原题,比如:“对射影定理的逆定理的叙述和证明”、“证明异面直线上点的距离公式”等等;也有些题目是由书本上的例题改编的。虽然它们难度不大,但许多学生由于对基础知识不熟(比如:搞不清射影定理的逆定理)而白白丢分,是很不划算的。所以必须重视对课本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课本上那么多的概念、定义、定理、公式,要怎样才能熟记和掌握呢?方法是很重要的,一些常用而又比较有效的方法,例如配方法、消参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坐标法等;数学逻辑方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归纳演绎法等;数学思维方法:观察与分析、概括与抽象、分析与综合、特殊与一般、类比、归纳和演绎等;常用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化归)思想等。学生只有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理解透彻及融会贯通时,才能提出新看法、巧解法。而这些基本的方法和定理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学好,更要好好利用,活学活用。

2多学科渗透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学科渗透,出现了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甚至有的省还采用了文理大综合等考试形式。各学科之间知识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这主要是针对理、化、生、政、史、地等;但对于高中数学教学,尤其是高三数学综合阶段的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就其根本原因,首先是因为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自然科学的理、化、生、地等许多问题的解决途径也离不开数学工具的支持;其次,近年来,尤其是前些年高考命题中出现数学建模问题(应用题)开始,随着高考改革的日趋完善与合理,建模性数学应用题在高考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加深了数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联系。

例如,在各个学科中,物理问题不能刻意追求数学,但遇到的数学问题却不能回避,其实物理中很多知识与数学息息相关,如物理中最值分析问题、运动问题、变力作功及气态变化等。化学中涉及数学的知识也很多,主要有方程与函数思想、不等式、函数图象、排列组合、数列极限、立体几何等。生物学中涉及细胞的分裂与繁殖中概率的计算和统计等,这些也与数学知识密不可分。地理学中经常碰到测量降雨量,预报台风、沙尘暴、寒流中心移动规律、水位上涨等问题,这类问题也常需建立数学模型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

总之,我们教师必须认真去挖掘教材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尽量还知识发展过程的本来面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使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自身素质。

3学习状态的调整

面对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高中数学与众学科一样,方方面面都在发生变化,但高三数学考前复习作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始终未变。这是因为高三数学考前复习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化、一体化的必要环节,它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学生的高考成绩。在高中数学复习第二轮开始后,中下水平学生常出现“胸无成竹”,心烦,找不到知识成型感觉,随之学习态度变得相当悲观,甚至出现放弃数学学习的消极情形,并且有的学生感到后期更应注重语文、英语、生物,或政、史、地的复习。实际上,为了达到总体提高的目的,各学科需均衡发展,“一个都不能少”,可以有所侧重,但绝不能过分厚此薄彼。此时如果能充分注意学习态度与教学方法的调节,完全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以不变应万变,以质取胜。

在第二轮复习过程中,许多教师对班级学生实际水平估计不准,教学中常常用优等生的标准来要求全部学生,只注重训练,盲目加大作业量,学生疲于应付,使得一部分中下生过早失去信心甚至放弃。因此,教师在总复习时要有目标意识,认真研读当年的“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深层次钻研教材,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在高中知识网络上下功夫。从而使所有学生都得到提高,做到分层教学,分层落实,系统复习。

3.2加强情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教师应善于运用情感,把全班学生吸引到自己的周围,并及时给予他们直接的、有效的帮助,使他们顺利地走出困境,及早形成条理化的知识网络。具体地说,总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语气转换,正如赏识教育的教育家周弘的“反过来”;对的方法,不如学生喜欢的做法;相信学生通过执著努力可以得到其目标;体验成功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3.3运用激励手段,培养坚强意志。

激励是一种教学管理的艺术,又是一种教学调节的手段。小学生的意志从总体上说是比较薄弱的,而克服高三学生的“高原现象”恰恰需要比较坚强的意志。可运用榜样激励这一手段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通过介绍鲁迅儿童时代为了提醒自己上学不迟到,在桌上刻一个“早”字;毛主席少年时代在湖南长沙求学时,为了磨练自己的意志,特意选在长沙街头读书等故事来教育学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没有坚强的意志是不行的。学生的榜样作用远大于名人效应,因为他们来自学生中间,更具说

关于导数应用的复习备考

陆先舫

(澧县职业中专,湖南澧县

导数自从下放高中后,使中学数学和高考备考发生深刻的变革,为学生以导数为工具研究函数的变化率,解决函数单调性及极值问题提供了更有效、更简便的捷径,体现了中学数学需要不断知识内容更新、与时俱进。下面笔者从考点内容及近年考率分析,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几种类型的解法

1. 求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值(极值)

求函数的单调性增减区间的方法是:

例1已知函数f(x)=-x3+6x2+9x+a;(1)求f(x)的单调减区间;(2)若在区间[-2,2]上最大值为20,求它在该区间上的最小值。(05年北京高考)

因为在(-1,3)上f′(x)>0,所以f(x)在[-1,2]单调递增,又f(x)在[-2,1]上单调递减,因此f(2)和f(-1)分别是在区间[-2,2]上单调递减,因此f(2)和f(-1)分别是在区间[-2,2]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于是22+a=20,解得a=-2

故f(x)=-x3+6x2+9x-2,f(-1)=-7,f(x)在区间[-2,2]上的最小值为-7。

点评:本题由浅显走向深奥,涉及求导,分出单调区间,在区间找最值。

变形题:设x=3是函数f(x)=(x2+ax+b)e3-x(x∈R)的一个极值点,求a与b的关系式(用a表示b),并求f(x)的单调区间。(06年湖北高考)

(本题涉及可导函数在某一点取极值的条件,答案:b=-2a-3;当a<-4时,f(x)在(-∞,3]上为减函数,在[3,-a-1]上为增函数,在[-a-1,+∞)上减函数;当a>-4时,f(x)在(-∞,-a-1]上为减函数,在[-a-1,3]上为增函数,在[3,+∞)上减函数。

2. 导数的几何意义

在某一点切线的斜率或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就是该点或该时对应的导数,高考常结合函数f(x)在x0处的导数f′(x0)

服力,使学生相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会与他同样成功。班级中的优秀学生,他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除了智力因素之外,还得益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习惯等。这些优秀学生整天和同学们生活在一起,这样的榜样出自身边,真实可信,学生易仿、易学,利于同学们相互学习,利于优良班风的形成和巩固,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还可以请以前毕业的优秀学哥学姐来班中做讲座,现身说法。

4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作为考试的能力要求是在考试说明中原有的“四大能力”基础上新增的部分。高考不仅仅是要把储存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重新提取出来,而且要利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学生进入高校后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也是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这些年高考试卷特别是上海卷和北京卷中涌现了很

是曲线y=f(x)在点(x0,f(x0))处切线的斜率来考查,涉及求切线方程、面积等。

例2设t≠0,点P(t,0)是函数f(x)=x3+ax与g(x)=bx2+c的图像的一个公共点,两函数的图像在P点处有相同的切线,用表示a、b、c。(05年湖南高考)

解:因为函数f(x)、g(x)的图象都过点(t,0),所以f(t)=0,即t3+at=0,因为t≠0,所以a=-t2。

又g(t)=0,即bt2+c=0,所以c=ab。

所以3t2+a=2bt,将a=-t2代入得b=t,因此c=ab=-t3,故a=-t2,

点评:以曲线为载体,与其它数学分支融合为一体,运用广泛。

二、2008年高考命题在导数部分趋势及备考建议

导数这一章仍将是2008年高考重点内容之一,重点将在求导和导数应用,若与不等式、数列有关,以及关于离散型变量的计论,作为解答题多为综合题,为中档题或以上的难度。若是选择题、填空题多为中档题或以下难度,涉及求导和导数几何意义、物理意义,以及导数的定义等知识点的应用。

复习中要深入理解和掌握导数的定义、法则及求导公式,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等方法求导,掌握利用可导函数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基本方法,掌握利用可导函数求函数极值的基本方法,掌握求和在闭区间连续的函数的最值的基本方法,要准确理解利用导数定义求导,区分极值和最值两个概念,从图象上认识f(x)与f′(x)之间的关系,会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关键要提高知识熟练程度,从而加强理解。

导数作为数学运算工具,它的功能性强,高考命题空间大,小到基本概念题及基本公式运用题,大到与方程和不等式等知识相结合。利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论证或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极值和最值,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

多创新试题,它们都是今后高考命题的方向,如2003年全国卷中由勾股定理类比到三棱锥中的三角形的面积问题和2004年北京卷中“等和数列”等知识迁移型试题,如2002年上海卷中的画图说明“沙漠化面积”和2004年江苏卷中的学生阅读量的条形图等图表型试题。这样的一些创新试题相当好地考查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为今后这类试题在试卷中的再次出现和拓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解决这些新问题绝不是“题海战术”能够对付的,平时必须活学活用所学的知识,加强类比、联想、化归、阅读等能力培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从容不迫地面对新题型的挑战。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观探析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观

中国分类号:G633.6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该持什么样的课程教育观?这个问题是我们在执行新课程理念之前必须要思考清楚的,否则所谓新课程改革,在实践中无非就是口头上说的一套理论而已。总体面而言,教学上我们要思考课程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要让学生获得什么?教师讲解与学生参与的关系如何处理?预设的课堂结构和即兴的课堂事件之间如何融洽?信息社会中现代传媒手段如何辅助教学?这些问题在任何一个学科上都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重视。本文拟就高中数学来谈一下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应持的教学观。

1、大众化数学教育观

大众化数学是相对于英才教育而存在的,数学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公民所必备的数学素养,目的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含数学文化)。大众化数学教育,首要的是使学生学习那些既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又是个体发展所必须的;既对高中学生走向社会适应未来生活有所帮助,又对学生的能力训练有价值的数学。因此,大众化数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发展,既要为所有的学生打好共同的数学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承认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兴趣等方面存在差异基础上,应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在兼顾学习学有困难的学生和发展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基础上,促使两者统一,落实素质教育。主体性教育思想是促使数学教育大众化的核心思想。

2、树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1980年4月,美国数学教师协会(NCTM)公布了一份指示80年代学校数学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行动的议程》。该文件指出,}}sa年代的数学教育大纲,应当在各年级都介绍数学的应用,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数学课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数学教师应当创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以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总之,必须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核心。”日本的“课题学习”就是以“问题解决”为特征的数学课。现在,问题解决是国际数学教育的研究热点。在我国高中数学的新课程渗透着“问题解决”的设计思想,它是以“解决实际问题”和“研究性课题”来进行教学操作。

什么是“问题解决”,大致有以下三种看法。第一,英国《考克罗夫特报告》认为:那种把数学应用于各种情形的能力。第二,第六届国际数学教育学会(ICSM--6)“问题解决、应用和模型化”专题组的课题报告指出:问题解决是指“从尝试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美国全国数学管理者大会(NCSM )将“问题解决”定义为“将先前已获得的知识用于新的,不熟悉的情境的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是实现新大纲所提出的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标。

3、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指教学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数学学习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能满足他自己的学习数学的需要。学生个性差异是指兴趣、动机、能力等的差异。50年代苏联强调“高度统一”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数学教育影响颇深,数学课程显直线式排序体系,教材内容要求高,有些内容过繁,教材缺乏弹性,教学结构单一,有一刀切的现象。新高中数学课程中,在统一性的基础上,采用灵活安排的方法。以实行区别化,包括实际水平区别化与分流区别化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展。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新教材在每章均安排了一、两个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习题里带*号的题目,作为基本要求的拓宽,供学生选用;思考题安排A, B两组,A组题是学习巩固本章使用,B组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使用等等。因此,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吸收高中数学课程的编排思想到教学中,采用差异教学法。

4、树立数学建构主义教学与学习观

建构主义最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来的。皮亚杰认为,人类对逻辑、数学、推理的认识,都是不断建构的产物。数学的对象主要是抽象的形式化的思想材料,教学的活动也主要是思辨的思想活动,因此,数学新知识的学习就是典型的建构学习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促使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来引发主体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在建构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作用,学生知识的获得就是主体的认知结构的发展或优化。建构主义学习的主要特征就是“自主活动”、“智力参与”和“个人体验”2。按建构主义学习观来反思中学数学教学,给我们启示有:第一,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导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第二,应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情境性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和反思性教学法。第三,从新材料的教学内容来看,很注重提供进行学习的指导材料,螺旋式地安排数学内容,充分使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第四,注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索研究问题的态度和意识。因此,用建构观来指导高中数学教学应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教学观。

5、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在信息社会中,计算機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在数学教学领域,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使以前上课很难表达的内容更直观化,更易启发学生的思维。另外,随着校园网完善,学生网上学习更普遍,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真正实现学生“做数学”,进行“数学实验”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更能发挥作用。

综上,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要有大众数学教育观,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本位,要有教学环节的动态建构观,同时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园园.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 ——以高中数学1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关于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研究 篇4

虽然传统的高中数学在应用题的解题形式上与数学建模比较相似,但是在实际解题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差距.传统的数学试题的解题目的很明确,没有辅助性的条件,其结论也是唯一的,把实际的问题经过简单和理想的数学化模式处理,使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相分离,学生只是按照数学的解题模式进行分析和解答,很少考虑影响解题的其他因素.数学建模在解题中必须考虑到各种与解题相关的其他因素,这也是数学建模的难点和重点.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之前必须要收集大量的数据资料,再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对比,然后明确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传统数学的解题形式就是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以文字或者图形的形式表达出来,使问题表现得更加直观性,但是其脱离了实际问题.数学建模的问题来自于生活,贴近实际,对问题的客观要求和所得的结论表现的比较模糊,给教师和学生留有很大的挖掘空间,教师和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和知识增加数学建模的内容.因此,传统的数学解题方式虽然相对数学建模来说简单易懂,但是不能完全说明数学问题反映的问题,具有其局限性.

2.数学建模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1用数学建模思想概括数学知识

许多不同版本的高中数学教材都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构建了数学知识体系,如人教版A中将函数介绍为“许多运动变化现象都表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在数学上,用函数模型描述了这种相互关系,并通过函数的性质分析了各因素之间的变化规律”.人教版B版关于函数的定义是,“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依赖关系和集合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的数学模型,是研究事物变化的规律和之间的关系的一个基本的数学工具”.北师大版关于函数的描述是,“函数是分析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是数学的基本概念,函数思想是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思想”,以上几个版本都在课本中设置了函数的章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够领会函数的真正内涵,就很容易设置出相应的数学教学模式.有些教材,如苏教版没有设置数学建模章节,教师可以根据自行的教学内容,从数学模型的角度设置函数的概念,用具体问题的数学建模来引入新课.

2.2解决问题的过程分解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由于学生长期以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方式和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与数学建模的思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数学模型的构建难度比较大.因此,为了解决学生在数学建模方面的困境,必须要鼓励学生多参与数学模型的构建活动,教师要培养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思维,通过分析数学模型设计、构建的过程、以及模型的应用等提示,提高学生构建模型的思维,概括出建模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设置一些适合于高中学生思维相符合的数学建模,让学生在建模中体验建模成功的感觉,树立建模的信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将完整的数学建模分割为问题提出、模型推断、模型求解、模型检验等几大环节进行分解,在不同的环节设置不同数学问题,学生根据实际选择不同的问题对数学建模进行分析.本文中认为,利用数学建模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融入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留出一些时间来介绍一个数学模型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新的模型推断,将推断的模型求解与检验放到课后去完成.例如,在数学函数模块的教学中可以选择以下问题,即“把半径为r的圆木料锯成横截面为矩形的木料,怎样才能使横截面的面积最大”.数学模型分析,如果要使横截面的面积最大,那么矩形的面积要做到最大.把矩形木料抽象为矩形,舍弃原型中的非本质属性“木料”.假设矩形的长为x,则宽为4r2-x槡2由此构成矩形面积公式模型S=xy=x4r2-x槡2.第二,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将所学的知识点与数学建模相结合起来,将所学的知识点应用到模型的定性推断问题上,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数学建模的定量推断与求解、检验.许多传统的数学应用题也可纳入数学建模中进行研究.第三,在若干具体问题的完成的数学模型上,归纳出建立数学模型的策略和方法.如从增长率问题、福利问题归纳出这些问题的数学建模等.第四,在数学模型的构建上,要根据阶段性所学的知识点综合设置完整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问题的选择与设置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模型能够与人类的生活紧密联系,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出数学模型的价值.这样,学生看到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

3.高中数学模型构建教学中所遵守的原则

3.1突出学生在数学模型构建中的主体地位

高中数学模型构建的过程就是将抽象和复杂的问题简化成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模型建立一个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这种方法进行检验.高中数学建模课程中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和鼓励学生尝试着将实际问题纳入数学模型的构建中,在数学模型的构建中,要多阅读、多思考、多练习和多请教,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积极状态.

3.2重点思考和分析建模的数学思维过程

学生在参与数学建模活动的过程中,要应用数学思维分析建模的过程.通过数学建模的活动,挖掘一些有价值的数学思维模式,提炼出有助于数学建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每个学生能够各尽其智,各有所得,获得成功.

3.3要全方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过程就是利用多种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建模过程中要渗透各种数学的思维方法.首先是数学建模中化归思想方法,还可根据不同的实际问题渗透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价转化思想、类比归纳与联想思想及探索思想,还可向学生介绍消元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反证法等数学方法.只要教师在高中数学建模教学中注重全方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就可以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数学建模思想,就可以把数学建模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心智素质.

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体会 篇5

4月7日8日两天,市教研室的申、沈两位老师百忙中抽出时间来我县对高中数学教师进行培训。我有幸参加了此次培训,两天下来,我对于数学新课程、新教材有了深入的认识,也对我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

第一,内容结构上,打破了学科的本位主义框框,删除了“繁、难、偏、旧”的内容和改变了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使学生体会到,不是为了数学而学数学。从教材所选例题及所编习题可以看到,数学中有物理,数学中有化学,数学中有政治、经济、地理、环境及科技等;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自然与社会的各个领域。增强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来的自觉性。同时,使我对新课标的内容和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读《走进高中数学新课程》有感 篇6

《走进高中数学新课程》这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王尚志和张思明主编,属于专业类方面,共分6章,分别是:第一章、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课程;第二章、高中数学新课程与学生学习的指导;第三章、高中数学新课程中新增和变化内容的教学思考;第四章、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可选择内容的分析与思考;第五章、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如何处理好评价与日常教学的关系;第六章、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

在徜徉于书海,汲取知识的旅程中,无论怎样规划,都觉得时间仓促而短暂。于是在假期有限的时间里,我全部精力都用在细细的品读一本名叫《走进高中数学新课程》的书上,并在不断的思考与反思之后,从中悟出了很多东西。

这本书详细的阐述了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课程的意义和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又安排了一些相关的文章和案例,为教师实施新课程释疑解惑。该书的文章和案例很有说服性,都是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对于我来讲都很有学习和借鉴的价值。下面就结合我半年来的教学实践,把自己的一点小小的体会,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记笔记是非常重要的。书中陈孟伟老师针对“如何指导学生处理好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的问题提出了几种做法,其中不乏围绕权衡听课和记笔记哪个更重要,并希望所有教师都能够关注这个问题。我认为记笔记和听课并不矛盾,记笔记并不意味着要把老师所讲的东西一一记录下来,而是做好自己的笔记。每个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导致某个重要的知识点对于不同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的价值。所以老师所讲的内容,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好适合自己的笔记。同时,学生在考前复习的时候,学过的东西有时会忘记又无从找起,所以我在讲到重要的知识点的时候,会时不时做一下记笔记的提醒,并强调一定要足够认真和重视。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为了使学生能够信服我的说法,我把自己厚厚的几本语文和数学等笔记拿给学生传看,上面思路清晰且字迹整洁,学生们看了之后不免佩服和有所启发。相信时间久了,他们自然会养成习惯,权衡出利弊,发现记笔记的重要性。

二、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王尚志教授提供了他自己的一个案例:一个学生做一道数学题,左试试,右试试就是没有结果,他轻拍一下学生的肩膀说:“这个题你能做出来”。轻轻的一句话,对学生之后的学习影响很大,他从此对数学的学习很有信心,成绩也提高了很多。这让我想起我的学生,我们是提前发导学案,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把基础知识填好,并尝试着做较为简单的例题,每天早自习都会收上来,经老师批阅之后再发回学生手中。在我刚刚接高一年级的时候,有个女生导学案完成的不错,不是因为所有题都做的不错,而是卷面整洁,书写认真,题旁有备注并用双色笔标记,这就是我心中的优秀学案,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并建议大家以她为榜样,她在众人的掌声中兴奋而羞怯。自那以后,我发现她的学案更加的认真和工整,上课也非常专注,我想是那次表扬给了她信心和勇气。所以,适当的鼓励,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很重要。

高中新课程数学观分析的论文 篇7

一、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由于人类长期对赖以生存的大自然过度索取和工业化发展对大自然带来的破坏,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气污染。随着工业的发展,我国大气污染状况日益严重。大气中的污染物可以直接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其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家庭电器(如电冰箱、空调等)排放的气体,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

(2)土地沙漠化。由于西北部地区植被遭严重破坏,我国土地沙漠化面积增大至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并且向东、向南发展,以致威胁京津地区。

(3)水资源危机。水体污染是水资源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水体污染状况极为严重,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长江被污染,白洋淀、太湖、滇池等诸多水体被污染,甚至有些地方的饮用水也被污染。我国海洋水资源的污染也非常严重,出现赤潮天数在不断增多。此外,资源短缺是水资源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近一两年来,我国出现大面积干旱,使很多地区(如北京、天津、内蒙古、山东等)出现长期水资源短缺现象。

(4)植被遭严重破坏。长期以来,我国植被遭破坏状况日趋严重,如长江上游植被遭破坏、东北地区植被遭破坏等。

由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使得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也在不断增加。例如,2010年全国部分省市的干旱、2012年初全国大面积的雾霾、2015年部分省市的蝗灾以及2016年全国大面积水灾等,使国家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由于水资源缺乏,导致国民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例如,我国京、津、东北等地区的缺水,使工业、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西北地区的缺水也使得西部开发受到一定的影响。

针对以上种种生态环境问题,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生态观念。

二、高中生物教学实施生态观教育的策略

我国近些年来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和天津市政府将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而要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更重要的是加强国民的生态观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在提高国民生态素质,尤其是各级人才的生态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此,高中生物教师应不断挖掘适于进行生态观教育的素材,结合生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生态观教育。

1. 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生物与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人类影响环境》《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等观念的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念。

(1)使学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教育,初中生物教材中仅仅对学生进行保护珍稀动植物和绿化观念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在为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不能仅凭自己的喜好和该生物对人类有益与否来划定生物保护的范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有保护珍稀动植物的观念,而且要使学生有保护连名称也不清楚却有着巨大的潜在价值(如基因库的价值)的野生生物的观念,即树立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通过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或学生讨论活动,使学生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例如,某一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为发展经济,每年砍伐一些天然林,同时又种植一些树木的做法为什么不对?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意识到这种行为是用人工林替代了天然林,大大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是不可取的。

(2)使学生形成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意识

生物在自然界中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存在于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如海洋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和池塘生态系统等,并且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着食物链、寄生链或腐生链的关系。如果某种生态系统的平衡被破坏,那么,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就会面临灭绝的危险。因此,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必须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让学生研讨保护不同生态系统的方法,使学生形成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意识。

(3)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观念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对于《人类影响环境》《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教学,教师可根据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在气候调节中所起作用的不同,让学生讨论现在人们热衷于建草坪的做法与植树造林相比有什么不足。通过学习教材中关于湿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周围存在的池塘、湖泊、河流、沼泽等对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观念。例如,二三十年前,天津市周围众多的坑塘被填平,对气候、降水等带来不利影响,这使学生意识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

2. 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和生态道德观念教育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在利用教材中关于生物与环境、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和生态道德观念教育时,可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让学生思考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将来,大部分高中生都会进入大学深造,毕业后他们都有可能成为科技人员或管理者。而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管理部门、企业管理者及科技人员的决策与行为。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让学生讨论、分析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很有必要。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调查、讨论或写论文等方式分析探讨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企业应走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污染之路,这才是对国家、人民、企业都有益的决策。

二是引导学生处理好生活消费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消费越来越多,那么对环境的索取和破坏也就会越来越大。例如,冰箱、空调等在消耗电能的同时还会破坏大气的臭氧层;家庭装修将会浪费大量的木材;洗澡、冲厕所会消耗更多宝贵的水资源;大量食品的精美包装将成为垃圾;等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调查,学生意识到应该适当限制自我消费,反思如何更好地处理垃圾,为生态环境保护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三、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实施生态观教育

教师除了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生态观教育以外,还要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实施生态观教育,以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例如,组织高中生对校园绿化进行观察,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美化绿色校园的宏伟蓝图,让学生亲自动手植树、种草,参与绿化校园的管理;建造和管理校园中的生物角;参观花园式绿色工厂,了解工厂管理员为改善工厂的生态环境而长期不懈地进行绿化美化和治理污染的工作。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利用“中国爱鸟周”“世界地球日”“国际无烟日”“世界环境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宣传日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

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观 篇8

现行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必修教材共五册,每册的内容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如果仅仅以教材本身的板块来看,增加了“梳理探究”“名著导读”两大部分,旨在培养自主学习、梳理知识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文学阅读面,提高文学素养。即使是原教材中已有的“阅读鉴赏”“表达交流”两大部分,其目的、要求与过去也截然不同。“阅读鉴赏”强调的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流程,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表达交流”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无论是新课程标准还是新教材都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强调人的个性、特点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具有健康的思想、健全的人格。这一全新的理念要求我们高中语文老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全新的语文教学观,改变过去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形势。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是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育人观、学生观等等。新课程改革重要的变化就是树立大教育观、大语文观。从宏观上说,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终身教育、人生教育,二是对学生进行整体素质教育,如生活理念、基础知识、文化素养、审美情趣、道德品味和思维品质等。它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从微观上说,通过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来培养其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以适应未来综合的发展需要。

就课堂教学而言,新教材和新教法应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与交流,应指向每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必须给学生充分的阅读、分析和质疑的时间,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优化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鼓励学生敢于批评和质疑,在讨论中发表不同意见。让学生自主感悟与探究,让学生先来评价,评价之后教师再作适当点评,但切忌立即对学生予以否定,要尊重学生的见解。高中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判断是非的能力,盲目地过早地否定学生的观点就是去堵学生的嘴,抑制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个性,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听老师说,自己不说,课堂成了老师的,老师成了演独角戏的演员,这样的课堂便失去了活力。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学是始终伴随学生未来生活的。如此说来,对于一篇课文,我们不用要求学习目的有配套的几个,只要与学生探究一个问题就足够了。通过《荷塘月色》的学习,学生能体会作者在特定的环境下借景物描写抒发淡淡喜悦中夹杂着淡淡的忧伤的思想感情,或理解重点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作用,这已足够了。通过《雷雨》的学习,教师能够和学生共同探究、争辩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否真实,进而全面认识这一人物的性格、本质及形成的原因,这就可以了。通过指导阅读《祝福》,让学生课堂分组探究祥林嫂死因的种种,以达到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思维品质,何必面面俱到?教材是个例子,这个例子必须具有示范性,师生共同研究、探讨这个例子是为了以后分析更多的例子。可是,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种严守教参、千篇一律、面面俱到的教授、分析的教学方法实不可取。有的时候,通过课本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会举三反一;而有的时候,在课本学习中,我们的学生要举一反三。新教材的“必修”与“选修”便是这种关系,唯有让学生探究,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举一反三、举三反一,“选修”部分的课程会教来轻松,学来也轻松。学生的能力与素养才会随着高中三年的不断深入逐渐提高,进而达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各项目的要求。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对传统教育的方式极为不满,因而提出课程与教学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兴趣和需要,但并不是放任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无指导的自由性的发展。杜威的这种“学生中心课程理论”无疑对我们理解《新课程标准》及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师生关系有一定的启发性。以学生为中心是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课堂上的和谐互动应是教师指导、引导学生互动,而不是教师为了听从、顺从学生而动。因此,我们语文教师给自己一个课堂上的定位太重要了。

高中新课程数学观分析的论文 篇9

北京市昌平区第一中学 张全合 何 苗

摘 要:教学设计的优劣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的今天,《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根据实施数学新课程的经验与体会,总结了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要注意的问题,包括诊断学生、吃透教材、三维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定、新课导入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小结、教学手段和以探究为原则等方面。

主题词:新课程

教学设计

形成过程

教学设计的优劣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的今天,怎样才能有优秀的教学设计呢?本文谈谈怎样进行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诊断学生,做到知彼。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教师要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先要诊断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爱好、兴趣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差异,预测学生学习时可能遇到的思维障碍,才能时机适宜地切入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合理地衔接起来。

二、吃透教材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编写者是具有厚实的数学专业和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的专家群体,是他们经过深思熟虑、系统地分析教学的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来编写的。很多内容编排很好,但我们不应迷信教材,教学设计中的个别地方也出现瑕疵。如2007年4月第2版,2008年5月第1次印刷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B版选修4-1 几何证明选讲P40 2.1.2圆柱面的平面截线中有一个很明显的错误,应为.又如人教B版必修5(2007年4月第2版,2008年1月第2次印刷)2.3.2 等比数列前n项和 P51的练习B 题2:已知数列

是等比数列,是其前n项的和,试问

成等比数列吗?证明你的结论。同步教参(2007年5月第2版,2007年11月第6次印刷)P61的答案为“列”是不正确的。

成等比数我们应该尊重教材,认清教材的思路与意图,理解教材中所蕴藏的知识、技能、情感与价值等层面上的内涵,同时也应该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它,不迷信教材,在此基础上,要挖掘和超越教材,做到既忠实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生出最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题目,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深入的体验和感悟,真正做到“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

三、合理制定三维目标,明确重点与难点。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篇10

通过暑假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本人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理论上得到了充实和提升,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来说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数学属于全体大众,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因此,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与者变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教师要改变使原来内涵丰厚、品位高雅的课程异化为以复制系统知识为目的的大工业生产式的流水作业的做法,不能再以课程知识的拥有者和权威自居。应将“教程”转变为“学程”,将“知识施与”转变为“教育交往”。教师作为全人格和全心灵的交往者,既不视学生为承纳知识的容器,也不被学生视作获取知识的对象和手段,应具有民主理念与生本理念。教师要从“一切为----------------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在课程的每个环节中都体现出以生为本、“全人”发展的课程理念。

二、不断实践,转变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以及考试压力的影响,我们在贯彻新课程上面可能或多或少打些折扣,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只有不断实践,努力将新课程理念运用到实践中,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首先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应创造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建构他们的知识,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如: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想、去解决问题。还有如:多做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特别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尤为显得重要,学生普遍反映: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

三、注重形成过程,突出激励机制。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线。同时要不断的鼓励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师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着眼,使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的潜能,要将评价重点由终----------------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结性转向过程性与形成性,引导学生不仅求“知”,更要求“德”,不但“学好”,更要“好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要以自己其独具的眼力和襟怀来悦纳学习个体之间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要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放飞生命的灵思和才情。

高中新课程数学观分析的论文 篇11

一、提高业务素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探索高中数学新的教学模式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始终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高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数学知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是枯燥无味的,理解的时候显的比较抽象,特别是高中的立体几何知识,对于没有立体感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会更加困难。为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师可以在每一节课堂上拿出十五分钟的时候,让学生轮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暂时担任教师的角色,一方面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学生努力当好自己角色的过程中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整体学习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2、加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讲解,学生在下面被动的接受,在教师的“严格”监视下,课堂教学氛围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的效率低下,长时间在这种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无法得到锻炼。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除了目光与情感交流,还有言语上的交谈,学生不应该只遵循书本的知识,有句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课本上的知识是经过长时间的锤炼得到了,但是课本编制的过程中,难免有时候会出现一些错误,学生可以对书本上的知识提出质疑,对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出现的错误,学生不能够因为教师的权威而不敢反驳,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思维活动保持在活跃的状态,充分的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培养创新性思维。

3、重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高中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面对的课堂全体学生,但是每一个学生具有的性格特点和接受能力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因人而异,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在课堂上,学生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给予肯定,表现好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高中数学教师的亲切,然后爱上学习数学。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就能将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和指导者,目前用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有以下三种:

1、自主性学习方法。自主性学习方法是建立在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的,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采取创设情景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角色的扮演中,从而加深对于课堂知识的深化,还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然后在小组之间展开竞赛,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验性学习方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体验性学习方法,主要指的是数学教师通过设计课堂教学情景来指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和体验数学知识,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知识的体验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来探究和获取,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能够在体验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数学规律,抓住数学的本质,进而能够从更深层次的学习中进一步去体验和感悟。

3、合作性学习方法。合作性学习方法训练的是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高中数学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每一个小组中的学生要包括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相对差一些的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学习形式对新的课堂学习知识来进行学习,或者通过小组内部回顾来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三、向新型教学评价方式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下,学习成绩只是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因此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不再适用于新型的教学模式中,需要逐渐的转变到新型的教学评价中来,在新型的教学评价中,学生的学习过程被考虑进来,教师在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后,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逐渐的引导和指引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逐步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此同时,除了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还有学生对教师,家长对学生,家长对教师等等交叉进行。新型的教学评价方式能够有效的避免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略学生的能力带来的缺陷,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训练,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效的提高综合能力。

四、小结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需要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采取新的教学改革创新方法,灵活多变的运用新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数学成绩,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提高,最终成为新世纪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正理.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几点反思[J].数学教育学报,2004,13(2):17.

[2] 王俊邦.认识构建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J].学教育学报,2002.12(4):58-59.

[3] 关保华.新课程理念下苏北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微[J].考试(高考数学版),2011(Z1).

高中新课程数学观分析的论文 篇12

一、制定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时期的高中数学教学应当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使他们都能够掌握未来社会需要的数学素养,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 高中数学教学应当不仅仅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获得,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 使学生能够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鉴于此, 教学过程应当更加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 树立研究的意识和探究的观念, 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 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发现知识、领会知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具体说来, 应当在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的基础上, 让学生通过自主的运算求解和推理论证, 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 在主动的交流和小组合作中, 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总而言之,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应当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只有学生能够对数学拥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 并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从而实现学习上的不断进步。

二、不断改善教与学的方式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 数学教师应当摒弃过于单一的教学方式, 应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指导学生的学习, 同时让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加的灵活、多样。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 他们不应当积极局限于理论知识和概念的获得, 更重要的是能够树立起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意识, 只有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 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不断提高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为此,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不应当将课堂讲授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渠道, 应当通过多种多样的数学教学活动, 通过师生和生生的多向互动, 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效果。总而言之, 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倡导并落实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理念, 积极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使高中数学教学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重视对学生的引导, 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对于高中数学来说, 有很多的理论、概念和定理需要学生掌握, 很多知识看似毫无关系, 实则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 教师要引领学生发现并掌握这些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数学的知识结构体系, 并了解这些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关联, 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模块教学和专题学习是新课标下数学教学的主要特点, 很多数学知识都是以模块的形式来呈现的。为此, 数学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模块内部知识的联系, 通过应用对比、联想和迁移等多种思维方法, 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 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从整体上理解知识、学好数学。要引导学生从探究性学习中领悟数学的本质, 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例如, 在学习函数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方程和不等式等知识, 发现这些知识的内在关联, 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实施教学。

四、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应当更加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 让学生能够树立起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更好地利用数学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为此, 在讲授数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 应当引入更多的实例, 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在经历过思索和探究之后, 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所学内容, 而且还可以领悟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与意义, 使数学知识更具实用性。

五、革新传统的评价方式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 应当坚持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原则, 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掌握了必要的知识与技能,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更重要的是能否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引领作用。此外, 数学教学评价还应当在考察学生学业水平的基础上, 考察他们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 还应当应用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更加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结语:

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 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中, 真正提高学习能力, 并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与意义, 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为此, 高中数学教师应当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更好地推动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的应用, 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翟淑红.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改革[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3)

上一篇:抓虾优秀作文下一篇:提灌供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