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观

2024-11-20

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观(共12篇)

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观 篇1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的发展趋势,由信息化带来的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教学改革深入到了各个学科。国务委员陈至立曾经在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信息化的推进,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彻底变革,信息技术全面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但是,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仍然相对孤立,信息技术没有充分发挥其优势,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支持作用并不明显,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观念没有完全转变,以培养各种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未能实现。因此,怎样利用好信息技术这一工具,实现其与教学的真正融合,本文以“122”教学模式为例作了初步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念

课程整合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而对课程资源和知识利用进行综合考虑的一种途径,也是学校为了将教学与社会现实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的一种革新举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其实质是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技术的作用,利用技术来支持和加强学与教的过程,让技术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和主要的教学媒体。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以建立全新的教育关系为前提。整合的过程中,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等一系列环节发生了变化。传统教学以教为中心、教师灌输、学生被动学的模式在信息技术作用下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组织辅导的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也将大学英语教学由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将“教师加粉笔”的课堂组织形式变成教师、信息技术、学生三位一体的课堂组织形式,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实现了由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到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转变。由此可见,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显著地改变了教育的哲学、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课堂的组织和管理方式,以及课程本身。

二、“122”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改变了社会的信息分布状态,人人都很容易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利用技术,教师和学生都成为信息的拥有者。在这种情况下,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教的观念和学生学的观念,让技术不仅成为教的工具,而且成为学生学的工具。

“122教学模式”是教育部第二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扩展项目(2005154),皖西学院项目组专家试图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支撑点,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体系等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尝试。“122教学模式”具体为:

1———每周1节读写课(原来为4节/周)。

2———每周2节的小班口语课(25人左右)。

2———每周2节网络自主学习课。

由于高等院校学生的扩招,皖西学院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之比达到1:200,在传统的精读课堂中,教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而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教师则能为学生讲解教本中的文章段落、语法、句型等内容,图文并茂地为学生呈现教学信息,加强了课堂互动,保证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高质量完成,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观念的更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口语教学中,以口语小班为单位,利用小多媒体教室中的计算机、背投电视等设备,展示视频、音频教学素材,创设了良好的口语教学情境,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积极参与个人讲演、小组讨论和群体辩论,开展情景中英语的模仿和训练,促进其语言的习得。在网络课程中,学生利用在线的网络资源和学习系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然后由计算机软件对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能力进行测试,及时给出学习结果的评价,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依据。

三、信息技术对“122”模式课程整合的层次

信息技术与“122”模式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整合是从四个层次来进行的(如图)。

1. 课程整合的内容层次

在课程内容的形成和呈现过程中,信息技术充当了优秀的信息加工和传播工具。教师在教学材料和内容的准备时,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对教学材料和内容进行筛选和组织,加工出优秀的课件。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多层次、多维度的展现教学内容,给学习足够的感官刺激,这些都很好地实现了课程资源的重构。同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论坛等交流工具实行集体备课,共同研讨,促进了教学反思,加强了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而学生在课后学习时,信息技术又充当了良好的资源工具,利用自主学习时间访问数字图书馆、浏览英语学习主题网站、使用搜索引擎,不再仅仅接触到课本上的内容,广泛的资源大大开阔了学习思路,拓宽了学习视野。

2. 课程整合的目标层次

在大学英语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教师依据课程教学目标,从不同的角度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以听说读写等不同的环节建立与信息技术的强大关联,实现多样的课程目标。听说领先是“122”教学模式的特色,改革试图通过学生说、听能力的培养和强化来敲开大学英语学习的大门。根据这一教学目标,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英语情境,反复地进行听说操练,使学生熟练的掌握语境中口语的运用能力。而为了保证学生作文的质量,将学生自己的优秀作文等资源放入自主学习网络中,可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3. 课程整合的过程层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个体化、个性化的设计教学过程,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式地学习英语,促进了学生口语能力的表达。同时,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系统,实现了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在探索式学习中,信息技术作为学生问题解决和合作交流工具,提高了问题解决的效率,促进了学生情感交流,促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实现了“教学相长”。

4. 课程整合的评价层次

信息技术整合进来后,突破了传统的大学英语学习评价模式,从以一张试卷评价学生转变为对学生说听读写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价,而在评价中不仅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口语能力既通过学期结束时,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来评定,又根据平时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评定。利用多媒体设备记录下课堂对话过程,教师仔细研究学生口语学习中的各种错误,给出纠正的方法,同时评定成绩,学生对照评定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听、读、写能力的考查从笔试和网络学习系统考试两个方面来进行,利用大学英语在线测试软件对学生的每一阶段学习进行形成性评价,而由笔试完成最后的总结性评价。四项能力的评定结束后,教师利用电子表格和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平台,综合分析学生各项能力,按权重给出学生的大学英语成绩。这一评价体系客观地记录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强调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从由对学生知识的评价转向对学生素质和技能的评价。

四、结语

通过整合,“122”模式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教师利用技术完成了从教学准备到教学反思的过程,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广泛地开展了基于技术的项目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创新能力,增强了团结协作精神。信息技术这一资源和手段,开创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Beane, James A.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d the Disci-plines of Knowledge.Phiedlta Kappan, 1995:616-622.

[2]顾小清.主题学习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用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3]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张剑平, 熊才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5]汪承平, 曾必好, 李乃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下的“122教学模式”[J].皖西学院学报, 2007.12.

[6]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与方法.http://www.jswl.cn/course/kczh/IT/IIS/llxx/directory.htm.

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观 篇2

吴志强

(福建省诏安 信息技术给这个时代带来的巨变。现对自己近年来在新课程培训交流中的感受,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体会和反思作出分析与探讨。

一、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

1、多引导、少灌输。兴趣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的基石,让学生在熟知的生活情境中引出新课,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需求,把外需转化为学生的内需。将过去的“导入新课”改成“创设情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情境上的设计要注意事实的严谨性、趣味性、科学性,还可以把过去的“传授新课”改为“探讨新课”,把传统的“巩固与回顾”换成“实践与疑问”等。这些改变能让新课程理念与信息技术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获得更好的整合。如:我在讲授PowerPoint的插入剪贴画时,通过欣赏一些其他同学的优秀演示文稿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感觉插入图片原来可以使演示文稿变得生动活泼,从而创造良好的氛围。进一步提出如何插入自己心仪的图片?通过探讨,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下一步设置动画打下基础。

2、多探究、少强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过于强调操作,只能使学生生搬硬套,毫无想

法。但如果注意知识技能创作的过程,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能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态度,自我探究的能力及敢于创新的精神。如教授EXCEL的插入函数公式内容时,我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通过菜单插入函数选项,而是让学生观察编辑栏上的函数公式与其他单元格的不同来掌握函数公式的使用。

3、自评互评,实施多主体评价。长期以来的我们课堂教学往往是这样的格式: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再评判对还是错。教师扮演一个权威,而学生只会等待老师的正确答案,不愿意多思考。这样的教学不但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而且效率也不高。学生处于被动的被评价者的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自评活动,例如,新课的学习时,我们可将所学的主要内容交给学生去归纳小结。学生通过对学习内容的自我反思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由外在的压力逐步转向内在的需要,从而有效的提高学习质量。通过学生的自评,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在观念上和方法上的进步,并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4、多些激励、少点批评。学生需要鼓励。面对人生的成功或者失败,小孩都需要大人的鼓励和安慰,就如同教师的教学需要学校领导的鼓励和关心一样。如果教师能对表扬学生,就能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增加学生成功后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不要直接说“对”或“错”,而应让有不同看法的其他学生也发表意见,再由学生对不同的看法做出评判而实现互评。在他评的过程中,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会对自己的看法进行自评。例如,学习WORD文字处理时,演示插入图片及艺术字——图文并排,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插入外部图片如何操作?(2)自选图形能否输入文字?(3)艺术字能否变换颜色及版式?(4)文本框中是否还可以嵌套多个文本框及图形?(5)在同一框中可否出现横排和竖排文字? 学生回答问题后,如果觉得不够完善,可以问其他同学:“有什么要补充的吗?”“还有其它看法吗?”特别是对于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更应该问问其他同学的看法。一个问题若有不同

方法答案,应让学生对不同的答案做出评价、比较。“你觉得哪一个方法好?”“你同意哪一种答案?”这样一种教学模式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课堂气氛融洽,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对提出的问题都能积极参与,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氛围。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一种平等、民主、欢快的教学氛围,这样才使学生能激起智慧的火花并有真正的思维碰撞。因为激励性的评价能使学生贴近教师的教学,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和不怕困难的斗志。

二、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

从课堂教学过程与课堂教学效果的关系上看,课堂教学行为是考察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如果课堂充满了无效或者低效教学行为,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以至于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几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仍出现这样的问题:

1、多余的提问,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于短暂。

2、经常出现过多的演示操作。

3、过多的班级团体教学活动,造成学生多用嘴巴,少用双手;多用耳朵,少用脑袋;多

了些识记,少了些想象的空间。

4、小组探究低效。如有时小组成员思维刚刚展开,成员刚刚进入情境,教学活动就匆匆收场。有些小组探究因缺少探讨的主题,缺乏指导而组织不起来,或讨论无头绪,小组成员无所事事。

5、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这种不良的教学环境的影响,时而还存在着“教不懂,就练到懂;练不懂,就考到懂”的传统教学方法。

三、对信息技术教科书教学的建议

1、注重信息技术教科书中穿插的阅读材料。千万别小看这些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有的是介绍信息技术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有的是给学生介绍现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的是介绍信息技术前沿动态等等。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2、注意每章节最后的扼要回顾。教科书对每章的练习题都设置了活动评价,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不同程度的习题,鼓励学生相信自己,不要错过挑战自我的机会。

3、注意正确认识“拓展题”。这类题目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这就

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协作探究精神,使他们学会探索,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利用信息技术来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重视任务学习。教科书中选择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探究任务供学生学习。教师切不可忽略教学的设计和引导,因为它有助于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在任务中学到和理会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也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和克服困难的情感经历。

5、重视学生与教科书的交流。教科书中很多章节,在重点知识处,提出一些问题或利用“任务”、“练习”、“观摩”和“拓展”来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了解与反思,老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认真地对待它,积极地与教科书进行“对话”,从中体验到无师自通的快乐。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信息技术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信息技术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6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60128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既强调知识,又体现技术的基础学科。在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曾采用了一些教学方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总结出来,为广大同行提供借鉴。

一、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教师教学方面。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化还是比较大,新教材的重点在对知识点的应用,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能进行有效的实际拓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更加能体现如今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如果教师一味地讲解书面知识,会在无形之中消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使学生厌恶该学科。而且,如果教师一味地讲解应用步骤,那么学生就不能有效体会到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期间,一定要多关注自己的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

2.学生学习方面。在中学学校中,尤其是生源比较复杂的学校,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学生的学情、个性和能力等都会有较大的差异。市里的学生接触电脑的机会较多,使用电脑的频率较高,学习起来更容易上手;而乡镇的学生接触电脑的机会相对较少,对相关操作技能不熟练。面对这些起点不一的学生,信息技术教师更要在自己的教学中多做功课,下足工夫,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二、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具有很广泛的应用性。很多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不认真,只对网络游戏和聊天交友感兴趣,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兴趣索然。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不断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所以,教师要做到教学内容新颖化、应用化、过程化、整合化,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1.兴趣培养法。兴趣培养法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前进的方法。在科技不断发展和更新的时代,信息技术也越来越被学校和社会所重视,尽管如此,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仍不容乐观。由于有些地方发展比较滞后,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分布很不均匀,造成这些地方出现软硬件发展不协调、教材与信息技术发展不同步等现实问题。这样的发展局面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让很多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认识不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对枯燥的课堂教学提不起兴趣,缺乏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兴趣培养法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2.案例教学法。最早涉及案例教学法的是在医学和法律中,是指师生针对某一个领域出现的典型案例和疑难问题,在一起分析、讨论、总结,从中得出规律性认识,并提出有效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信息技术教学涵盖很多基础知识,如信息学中的概念、原理、操作等,也会涉及一些理论前沿和先进技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大多教师以讲授知识理论为主,有的甚至是一笔带过。这样的教学只能让学生记住一些概念,无法促使学生内化知识。教师可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选择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根据“讲解概念——举例——练习”这一步骤展开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3分层教学法。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情,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因材施教。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等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让所有学生都对信息技术课充满期待,促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信息技术内容丰富、知识点繁多,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策略,想方设法让信息技术课堂变得有魅力、有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观 篇4

一、新课程使教学目标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许多教育工作者一致认为, 21世纪的公民需要获得的一些技能包括:①信息处理 (获取、组织、操作和评价) 的技能;②问题解决能力;③批判性思维能力;④学习能力;⑤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新课程规定了三维教学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但关注以知识为中心的目标的培养, 更关注以能力为主题的目标的培养。三维目标要求在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与方法或策略;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和逐步培养, 以实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二、新课程使教学内容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给传统教学内容结构带来了强大的冲击。那些强调知识内在联系、基本理论与真实世界相关的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那些大量脱离实际、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术培训的教学内容则成为一种冗余和障碍。其次, 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也会发生很大变化, 将由原来的文本性、线性结构形式变为多媒化、超链接结构形式。

三、新课程使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新课程使课堂教学由“专制”走向民主, 由封闭走向开放, 由专家研制走向共同开发, 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新课程让课堂教学灵活多样, 提倡教无定法, 只要得法就是好的教学, 教学活动可以不必局限于某一本教材, 教学活动也可以不必局限于某一单一封闭式的课堂。因此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平台和良好学习环境的优势寻求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合作, 主动整合其他学科的有真实任务并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实施教学的课程内容, 在真实的环境中让学生的学习由低投入 (被动型) 转向高投入 (主动型) 的形态, 这样在满足自己教学需求的同时也给其他学科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信息化环境。例如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课已经不同于只需完成知识与技能传授的计算机课, 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准备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设计内容来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全体教师都面临着必须开发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的挑战;其他学科在新教材的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如语文学科新教材增加的梳理探究内容, 一时间也让教师产生或多或少不知所措的困惑, 主要表现为在单一的课堂、在资源不够丰富的条件下苦于无好的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完成目标。

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观 篇5

1.“累积学习的一般理论模式”的提出者是(V)。

A.布卢姆

B.奥苏贝尔

C.加涅

D.皮亚杰

2.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A)。

A.整体观念

B.结构功能

C.模型化

D.最优化

3.属于戴尔经验之塔“做的经验”的是(B)。

A.观摩示范

B.演戏的经验

C.视觉符号

D.学习旅行

4.戴尔把人们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各种经验,按照它们的抽象程度,划分为(B)大类。

A.2

B.3

C.4

D.5

5.()属于投影视觉媒体。C A.印刷材料

B.实物和模型

C.幻灯

D.电视和录像

6.“学生能叙述计算机的特点、作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史等等”,在布卢姆的认知领域中,属于(A)。

A.知识

B.领会

C.运用

D.综合 7.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像计算机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的操作,以及一些常用应用软件的操作都属于()领域的学习。B A.情感

B.动作技能

C.认知

D.无法确定

8.教师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替学生处理教学信息。这种教学策略是()。C A.抛锚式教学策略

B.启发式教学策略

C.主导式教学策略

D.自学式教学策略

9.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

A.巴甫洛夫

B.奥苏贝尔

C.皮亚杰

D.罗杰斯

10.()教学活动程序的基本过程是: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A A.传递——接受

B.引导——发现

C.示范——模仿

D.情境——陶冶

11.()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活动。A

A.讲授法

B.演示法

C.谈话法

D.讨论法

12.以下具有“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友好交互环境”教学特点的是()。D A.印刷教材

B.电视教材

C.幻灯投影教材

D.多媒体教学软件

13.按照人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的技术是()。C A.计算机文件夹

B.数据库

C.超文本

D.学习文件夹

14.()也称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B A.形成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绝对评价

15.克拉斯沃尔把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级。A A.5

B.6

C.7

D.8

多选题:

1.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有()几方面。

A.知识观

B.价值观

C.学习观

D.学生观

2.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有()。ABCD

A.教师分析

B.教学目标分析

C.教学策略分析

D.学习者分析

3.教学风格的内容包括()。ABCD

A.教学风度

B.教学节奏

C.教学情趣

D.教学基调

ACD

4.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结构有()。ABCD

A.信息技术知识

B.纯熟的教学技能

C.哲学知识

D.逻辑学知识

判断题:

1.教育技术研究的具体内容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

正确 V

错误

2.创设情境就是提供一些相关的情节、景色和现象。

正确

错误 V

3.细化理论的过程就是在同一级上可以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细化。

正确

错误 V

4.1954年,美国学者威特金首先提出了“学习风格”的概念。

正确

错误 V

5.案例与其他教学材料是一样的。

正确

错误 V

6.超媒体就是多媒体加超文本。

正确

错误 V

填空题:

1.贝尔洛在5W模型基础上提出了____ SMCR _______模型。

答案:

2.新手型教师是指职业年龄在___ 5年以内________的教师。

答案:

3.初中阶段是学生信息素养的____发展期_______。

答案:

简答题:

1.什么是教学设计?

2.什么是教学模式?

3.信息技术知识及能力基础分析包括哪些方面?

4.教学模式有哪些功能?

单选题:

1.属于戴尔经验之塔“观察的经验”的是(D)。

A.言语符号

B.演戏的经验

C.视觉符号

D.学习旅行

2.戴尔经验之塔“抽象的经验”包括(A)个层次。

A.2

B.3

C.4

D.5

3.()属于非投影视觉媒体。C A.收音机

B.录音机

C.印刷材料

D.电视和录像

4.“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计算机及其组成部分的功能,能阐述计算机的实际应用”,在布卢姆的认知领域中,属于(B)。

A.知识

B.领会

C.运用

D.综合5.动作技能的形成有()个阶段。B A.2

B.3

C.4

D.5

6.学生的情感学习达到()这一阶段时,在上网的过程中,会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同其他用户的交往中,能自觉地使用网上礼仪,从而与他人形成良好的网际关系。C A.认同

B.顺从

C.内化

D.无法确定

7.学生自己产生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安排学习顺序等,鼓励学生自己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这种教学策略是()。D A.抛锚式教学策略

B.启发式教学策略

C.主导式教学策略

D.自学式教学策略

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 A.巴甫洛夫

B.奥苏贝尔

C.皮亚杰

D.罗杰斯

9.()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A A.赫尔巴特

B.加涅

C.赖恩

D.罗杰斯

10.()教学活动程序主要是根据布鲁纳等人提出的“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结论”这一过程面提出的。B

A.传递——接受

B.引导——发现

C.示范——模仿

D.情境——陶冶

11.()教学方法是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一定的客观事物,从而为理性认识打下基础。C A.讲授法

B.演示法

C.谈话法

D.讨论法

12.()教学组织适用于新课的导入、系统观点阐述、专家讲座,电视录相远程教学。A.集体授课式

B.小组学习式

C.个别化教学

D.以上都不对

13.()是与认知目标有关的教学方法。B A.示范——反馈

B.实习法

C.强化法

D.练习——反馈

14.()主要用于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确定学生的最终学习成绩。C A.形成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绝对评

15.()教学活动程序适用于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实现。C

A.传递——接受

B.引导——发现

C.示范——模仿

D.情境——陶冶

A 多选题:

1.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有()。ABCD

A.分析教学内容

B.学习者分析

C.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D.教师分析

2.教学媒体的共同特性有()。ABCD

A.固定性

B.扩散性

C.重复性

D.组合性

3.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学资源主要指()等。ABCD

A.多媒体计算机

B.教室网络

C.校园网

D.因特网

4.电视教材的电视特点有()。ACD

A.视听结合,多维呈现教学信息

B.友好的交互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C.存储再现,克服时空局限

D.传送方式多样化,适合多种教学方式

判断题:

1.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正确

错误 vV

2.自主学习设计应体现: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

正确 V

错误

3.分析学习需要的基本方法有内部参照需要分析和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目标不同。

正确

错误 V

4.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是相同的。

正确

错误 V

5.经验之塔强调了视听教育媒体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正确 V

错误

6.教学目标是对想要得到的学习结果的总括性的表述。

正确 V

错误

填空题:

1.拉斯韦尔的功绩在于他通过_____5W________传播模式正确地指明了传播学研究战略的主攻方向。

答案:

2.成熟型教师是指职业年龄在___10至29年之间________的教师群体的一部分。

答案:

3.高中阶段是学生信息素养的____提升期_________。

答案:

简答题:

1.什么是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2.什么是教学基调?

3.教学策略有哪些特点?

4.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有哪些?

单选题: 1.属于戴尔经验之塔“抽象的经验”的是()。C

A.观摩示范

B.演戏的经验

C.视觉符号

D.学习旅行

2.戴尔经验之塔“观察的经验”包括()个层次。D A.3

B.4

C.5

D.6

3.()属于视听媒体。C A.收音机

B.录音机

C.电视和录像

D.印刷材料

4.在中学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学生学习和熟悉了“记事本”的功能后,在遇到其它的文字编辑软件时,就能有一种触类旁通的感觉,在布卢姆的认知领域中,属于()。C A.知识

B.领会

C.应用

D.综合5.“指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在布卢姆的认知领域中,属于()。D A.评价

B.领会

C.应用

D.综合6.情感的形成有()个过程。B A.2

B.3

C.4

D.5

7.当学生经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说教,在有了一定的上网经历后,能自觉抵制网上的不良信息,同时自愿接受网上行为规范,不对其它网站作出具有侵害性的行为。这种现象属于情感形成过程中的()。A

A.认同

B.顺从

C.内化

D.无法确定

8.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

A.巴甫洛夫

B.华生

C.托尔曼

D.罗杰斯

9.()提出了“五段教学”。C A.赫尔巴特

B.加涅

C.赖恩

D.罗杰斯

10.()教学活动程序的基本过程是:定向——随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C

A.传递——接受

B.引导——发现

C.示范——模仿

D.情境——陶冶

11.()教学方法是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C A.讲授法

B.演示法

C.谈话法

D.讨论法

12.()教学组织有利于实现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之间易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B

A.集体授课式

B.小组学习式

C.个别化教学

D.以上都不对

13.()是与情感领域有关的学习。C A.实验法

B.实习法

C.强化法

D.练习——反馈

14.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类。A A.6

B.7

C.8

D.9

15.()教学活动程序适用于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实现。D

A.传递——接受

B.引导——发现

C.示范——模仿

D.情境——陶冶

多选题:

1.教学策略具体到实际教学包括()。ABCD

A.教学场地的选择

B.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C.教学媒体的选择

D.教学方法的选择

2.选择教学媒体时必须考虑的因素有()。ABCD

A.学习任务因素

B.学习者因素

C.教学管理因素

D.媒体使用因素

3.根据教学媒体的定义,下列属于教学媒体的是()。ACD

A.教室

B.学生

C.书本

D.Internet

4.教学模式的结构有()。ABCD

A.理论依据

B.教学目标

C.操作程序

D.实现条件

判断题:

1.无论教学手段如何先进,教学媒体仍然是辅助教学的工具。

正确 V

错误

2.协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的小组讨论、协商。

正确 V

错误

3.学习需要分析要以学习行为来描述差距。

正确

错误V

4.进行案例课堂教学,其过程同一般的教学模式是相同的。

正确

错误 V

5.经验之塔中塔的顶层经验最抽象,易获得概念,便于应用。

正确 V

错误

6.教育技术强调的是学习过程。

正确 V

错误

填空题:

1.在拉斯威尔的 5W 模型中,联系传者与受者之间的环节是_____传播渠道__________。

答案:

2.专家型教师是指职业年龄在_20年以上___________的群体教师中的小部分教师。

答案:

3.超文本的基本结构由_节点_______和_____链____ 组成。

空1 :

空2 :

简答题:

1.什么是教学风度?

2.什么是协作式教学策略?

3.主导式教学策略有哪些优点及不足?

4.选取教学组织形式的原则有哪些?

单选题:

1.戴尔经验之塔“做的经验”包括()个层次。B A.2

B.3

C.4

D.5

2.()属于综合操作媒体。C A.收音机

B.录音机

C.CAI系统

D.印刷材料

3.在程序设计中,学生可以根据现实需要对某段源程序作出修改、调整等,在布卢姆的认知领域中,属于()。B

A.知识

B.领会

C.分析 D.综合4.“根据材料的内在标准或外在标准,对其作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在布卢姆的认知领域中,属于()。A

A.评价

B.领会

C.应用

D.综合5.有些学生在刚开始上网时,会对网上的一些不良信息感到好奇;也有些学生会对网上“黑客“的行为感到佩服,总希望自己能有机会去亲身体验以下。这种现象属于情感形成过程中的()。B A.认同

B.顺从

C.内化

D.无法确定

6.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

A.巴甫洛夫

B.加涅

C.托尔曼

D.罗杰斯

7.()将学生学习的内部过程由九个步骤组成。B A.赫尔巴特

B.加涅

C.赖恩

D.罗杰斯

8.()教学活动程序的基本过程是:创设情境——参与各种活动——总结转化。D

A.传递——接受

B.引导——发现

C.示范——模仿

D.情境——陶冶

9.()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C A.讲授法

B.演示法 C.练习法

D.讨论法

10.()组织是当代教学中最为抢眼的一种。C A.集体授课式

B.小组学习式

C.个别化教学

D.以上都不对

11.()认为,“学习的每一个动作,如果要完成,就需要反馈”。B

A.赫尔巴特

B.加涅

C.赖恩

D.罗杰斯

12.()是与获得动作技能有关的教学方法。D A.实验法

B.情景教育法

C.练习法

D.示范——模仿

13.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的教学评价称为()。A A.形成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绝对评价

14.辛普森把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类。B A.6

B.7

C.8

D.9

15.教学设计活动中进行的评价主要是()。A A.形成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绝对评价

多选题:

1.信息技术做为一门课程开设是由()要素决定的。ACD

A.社会需求

B.教师需求

C.学生发展

D.学科知识

2.信息技术教师教学风格有()几种。ABCD

A.理智型

B.情感型

C.幽默型

D.技巧型

3.教学媒体的个别特性有()。ABCD

A.表现力

B.重现力

C.接触面

D.参与性

4.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ABC

A.社会的需要

B.学生的特征

C.学科的特点

D.媒体的选择

判断题:

1.学习者特征分析是教学设计前期的一项工作,目的是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

正确 V

错误

2.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正确 V

错误

3.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与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不同,它是在教学系统设计的实践当中逐渐形成的一套程序化的步骤,其实质是说明做什么,怎样去做,而不是为什么要这样去做。

正确 V

错误

4.单元教学和教学单元是相同的。

正确

错误 V

5.教育应该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上升到抽象性的理念。

正确 V

错误

6.教学风格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

正确 V

错误

填空题:

1.适应型教师是指职业年龄在___5至10年22_________的教师群体中的大部分。

答案:

2.小学阶段是学生信息素养的___启蒙期__________。

答案:

3.______创新能力_________和 __信息能力_____________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材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

空1 :

空2 :

简答题:

1.什么是教学节奏?

2.什么是教学策略?

3.自学式教学策略有哪些优点及不足?

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篇6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堂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全面实施,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我们必须结合新课程标准、结合新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是符合并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原则,科学地处理了老师与学生,教与学的辨证关系。将此模式灵活地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我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了这一模式,现将在实践过程中的体会与各位老师交流一下。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思想就是让学生人人都会学,人人都学好,全面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所谓“先学”,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按照老师所揭示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自己学习教材内容并尝试回答有关的问题。所谓“后教”,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整理,评价并进行必要的补充。所谓“当堂训练”,是指老师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本节课的作业。因此,总体上,这一模式充分体现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恰到好处地注意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必要指导和补充,真正实现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向互动和内在结合。我在运用这一模式的基本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揭示目标→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学生自主探究进入“先学”阶段,老师巡视→检查学生自学效果,教师点拨释疑进入“后教”阶段→当堂训练→作品展示与评价。

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过程及注意事项

(一)创设情境揭示教学目标

揭示教学目标,就是教师运用多种形式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导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总体上知道这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同时,运用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能主动围绕目标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二)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自学

揭示教学目标后,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将要自学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学,用多长时间,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到时如何检测等。这样学生在自学阶段才更有目标性,针对性,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如文件及其类型这一节内容,教师通过导学案,让学生自学,其中的知识点都包括在导学案中。

(三)学生自主探究进入“先学”阶段,教师巡视

“自学”是指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积极的阅读思考或动手操作,尝试通过独立与合作方式理解课本知识,并内化到自身的知识结构。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以便增强接下来的“教”的针对性,不致重复学生自己已经学会的内容。通过问题的创设,引领学生进入自主探究阶段,即“先学”阶段。通常我采用以下几种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

1.学生根据教师拟定的自学提纲自主学习

2.可以是4-5人的小组合作,也可以是2-3人邻近同学的相互交流。

3.学生根据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教师请教的方式,不断地自主探究学习。

在以上不同形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学习情况,边学习边上机操作摸索实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通过察言观色,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使每个学生都能积级动脑,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四)检查学生自学效果,教师点拨释疑进入“后教”阶段

通过学生自主交流讨论、实践操作、加上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基本上能够理解与应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形成了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检查自学效果,点拨释疑进入“后教”阶段后,对于部分领会知识不够清晰、操作技能还不够熟练的同学,得到了及时的补救,跟上了班级教学进度。同时,较优秀的学生在此阶段过程中,则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操作技能也能有所创新。而对于其中多数学生来说,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的各种能力,逐渐向优秀学生靠拢。这样,通过这一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自主创新方面都有所提高。

(五)“当堂训练”阶段

“当堂训练”是指当堂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作业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多多联系起来。

(六)展示、评价

及时对学生作品进行展示,能够增加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对提高学生积极性很有好处。通过展示交流和自评互评,能够使学生发现他人的优点,找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修改完善。懂得欣赏自己和别人的长处,正确的评价自己和他人,扬长避短,共同进步。最后让学生对照书中评价表,对自己在本课中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以上是我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具体到不同类型的课,这一模式的结构和具体操作步骤可以进行一定的改变。但不管怎样变,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始终遵循着两条线:一条是学生的自学和练习,这是明线;另一条是教师的适时的和必要的指导,这是暗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双向融合,真正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自己获得信息、掌握技能、形成态度的过程。这对于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是极为有益的。

参考资料: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篇7

高中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的文化学科, 如数学、英语等, 这些学科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所学的解题方法、语法规则等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 是全新的知识, 而信息技术课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都在开设, 而且所涉及的内容很多都是相同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更要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教学,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开展合作式教学, 培养学生合作与创新

合作式教学在新时期的课堂结构中越来越被提倡,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高中学生一般都是由来自不同区县、不同层次的学校学生组成, 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所接受的信息技术教育是各不相同的, 所以这就导致他们在高中阶段的起点也是不同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正确做到因材施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进行分组, 每个小组安排一两名基础好的学生, 在上课的过程中, 这部分的学生可以很快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点, 等他们掌握了以后, 再由他们去辅导本小组的其他同学, 由师生交流改为生生之间互相交流、辅导会使他们对知识学习掌握起来更容易。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还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

●●让学生多参与实践,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程, 是一门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多开展一些活动课, 多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自己动脑的时间, 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改革中“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如在讲动画制作的过程时, 教师可以给出制作的主题, 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组, 每个组配备一名小组长让他们自己搜集素材、准备, 上课时再让学生分组来讲每个不同作品的选择思路以及特色之处, 让他们自己体会当“老师”的感觉。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还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掌握了更多的知识, 同时还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注意课堂情境的创设,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教学也不另外, 如何能在短短的45分钟内把握住学生们的注意力, 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要去思考的。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 由于课本知识比较乏味, 而且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因此,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在课堂中就让学生慢慢了解最新的知识。为此, 在每节课的开始引入中, 我们就要去精选素材, 只有好的素材方能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同时也能更好地过渡到本节课的知识点上。譬如在讲到网络安全的知识点时, 结合最近网络中频繁的盗号等现象, 既能了解安全知识, 同时也能告诫学生学会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通过实践尝试, 我们发现课堂情境引入对于一节课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

●●利用网络工具, 发挥信息技术学科的优势

如今的各所中小学都有了自己的校园网络和专有的服务器, 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结合本学科的专业特点, 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善于运用网络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同时运用网络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譬如在讲到网页制作的时候, 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服务器建立个人的ftp站点, 学生们可以在其中上传或者下载相关素材, 最后还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发布在网站中供他人欣赏,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相互学习的动力, 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更新理念, 与时俱进, 努力提高专业知识

信息技术的发展每天都有新变化, 因此, 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自我学习, 不断地充实自己, 否则将不能给予学生新的知识。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需要有一瓢水”, 只有教师掌握了知识才能将最新的, 最前沿的信息传授给学生。在业余时间, 我经常阅读一些与计算机信息有关的知识, 譬如最近网络盛行的病毒, 最新的操作系统Windows7等, 在课堂中讲解书本知识的同时也穿插着让学生们了解得更多一些。再如在讲解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时, 一方面讲授学校内部典型的局域网接入方式,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家庭中的常见接入方式, 并且结合相关的硬件设备讲解, 同时让学生们尝试着自己搭建。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也是当前比较实用的一门技术学科, 因此学生们的兴趣也比较浓厚, 在这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培训 篇8

一、结合新课程, 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真正含义

我国从1982年起就在全国的部分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但讲授的内容主要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为主, 基本上未涉及信息科学知识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道德等方面内容。历史发展到今天, “信息正迅速成为全球最珍贵的资源, 在取代土地、能源、劳工和资金的同时创造财富”。所以信息技术这一门课程又被摆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而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的观点, 一门学科对个体有两种功用:第一种是提升人的生活意义, 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第二种是作为一种工具, 以满足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在信息时代, 一方面新概念、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成果层出不穷, 人们需要及时获取信息, 以了解世界、分享研究成果、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满足人类固有的孜孜不倦地探索世界的精神需求及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 随着传统物质资源的减少, 人们越来越依赖于信息资源。利用信息的能力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要培养高素质的信息人才, 仅仅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让受教育者接受有关信息科学知识的教育, 即不仅要培养学生对信息工具如计算机的操作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正负面影响, 并认识个人对此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等。如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病毒全球肆虐、“黑客”猖獗、机密信息失密现象严重威胁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如何防止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不利影响, 就给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带来了新的问题。所以在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 注重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使其了解不正当地使用这些技术可能对人类所带来的巨大危害, 充分认识其自身对此应尽的义务及所承担的责任显得尤为重要。

二、推进新课程, 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必须先行

推进新课程改革, 教师培训是关键。按照“先培训, 后上岗;不培训, 不上岗”的原则, 教师在实验新课程前必须接受“校本培训、通识培训、新教材培训”, 信息技术也不例外。要推进新课程改革, 就要启动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而实践证明:制约信息化推进的瓶颈往往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问题。前不久,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召开的我国中小学信息化专家座谈会上, 几乎所有专家的发言都聚焦在教师培训上, 专家达成的广泛共识是教师培训已成为当前我国推进中小学信息化的瓶颈。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湘乡市在80多所中小学都建立了专用的计算机教室, 有60所学校建立了多媒体投影教室, 然而, 这些重大的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并不是十分的明显, 有些学校的机房常年大门紧锁, 投影教室成了卡拉OK厅和录像厅。这一现象就显现出信息化过程中软硬件投资比例不协调的问题, 实际上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教师培训, 教师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准备不足, 势必造成投资效益的低下。特别是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信息化建立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大, 教师培训的相对落后将会更加凸显。因此应大力推进新一轮的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 从培训的理念、内容、模式上下工夫解决这一现象。培训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初级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 解决教师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问题;第二步从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入手, 培养教师将计算机应用于辅助教学和进行教案、试卷、各类评分表册的制作以及开发简单的教学软件的能力;第三步从Internet入手, 培训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包括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素养的培养等。

三、适应新课程, 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应注重提高培训质量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各级领导和教师都认识到了开展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对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作为湘乡市教师培训的基地, 湖南省湘乡市教师进修学校在这方面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结合多年的实践, 我们认为要提高培训的质量,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领导重视, 明确目标

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是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需要根据学校的现状和发展目标, 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 确定每一阶段培训的对象、应达到的目标及考核办法, 对于需要学校支持、配合的工作, 则应明确职责, 落实到位。现在大部分学校的领导虽然重视这项工作, 送培的积极性也比较高, 但有些学校往往把培训的对象定为需要晋级评职称的教师, 缺乏超前意识。而对于年轻教师、担任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教师缺乏重视, 使得信息技术培训成为了一个“被逼”的培训。培训的结果往往是考试合格了, 但却并没有将所学的技能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因此各级领导重视, 确定明确的培训对象和培训目标, 是搞好这一培训的先决条件和基础。

2. 名师授业, 提高兴趣

中小学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学习的兴趣和授课教师水平的高低。如果授课教师自己懂得多, 但却不善于表达, 讲的课实用性、操作性差, 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有些教师来参加培训, 目的是提高自己的操作技巧, 解决自己平时碰到的一些问题, 所以要求授课教师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经验。针对这一现象, 可以从全市挑选出一批专业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信息技术培训的师资库, 结合培训的任务, 从师资库中调出优秀的教师授课。

3. 内容求实, 学以致用

培训教材是否合适, 也是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培训往往是从书店或其他地方找来一本计算机基础知识方面的书作为培训教材, 这样的教材与培训目标本身有一定差距。参培教师拿到厚厚一本书后, 对各种符号和英文字母望而生畏。如果授课教师能按照培训的要求对教材进行仔细分析, 告诉参培教师哪些是必学的, 哪些可以选学, 哪些可以不学, 教师心里就有了底。另外, 所选的教材内容应与培训对象教学工作密切相关, 能够学以致用。从我们培训的情况看, 根据新的形势和新课改要求编写一些简单、实用的资料比教材更为实用。实践也证明, 这样做可以大大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为他们学以致用提供第一手材料。

4. 反馈评估, 精益求精

对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情况的反馈和评估是整个培训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少学校的领导由于自己不参与培训的整个过程, 因此对培训中授课教师的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情况往往不甚了解, 至多在培训结束后简单询问一下, 听到“还不错”“还可以”等回答就满意了。其实, 真正要保证培训质量, 在培训前主管领导应制定一个周密的评价方案, 对授课教师和参培教师提出每次培训应达到的目标, 在培训结束后应根据考试的结果和教师的出勤情况、自制的作品等来进行总体评估, 检查是否达到目标。同时, 还应进行跟踪调查, 把受训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 将学到的内容在教学中的运用情况以及产生的教学效果及时反馈给原授课教师, 以便在下一次培训中更加完善。这样使大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5. 教育科研, 以点带面

广大教师参加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以后, 促进教师真正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是巩固培训效果的有效方法。所以主管部门要通过公开课、优质课竞赛等形式宣传和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鼓励教师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心得和体会写成教育教学论文;定期举办各种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电脑制作比赛等将信息技术融入现代教育教学的实践当中, 起到“先进”带“后进”、以点带面的效果。

6. 课题研究, 带动培训

课题研究是教师培训的良好载体, 它规定了研究目标、时间、步骤和不同研究方向, 兼顾了教师培训的共性和个性需要, 课题研究的时间跨度使教师有时间集中、反复、深入地思考和实践某个问题, 其效果是一般意义上的集中培训和自学所不可比的。实践证明, 每一项课题研究都会带出一批优秀教师, 引导一批教师走上自我发展之路。尤其是信息技术, 在课题研究中显得格外重要, 从资料的搜索、编辑、整理到报告的撰写、成形, 从数据的搜集、分析和统计到和外界的交流都显现出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

四、融入新课程, 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应注重与其他课程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是素质教育的产物。它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 它的特点决定了它应当与其他学科相整合, 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接受信息的熏陶, 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的教学思想也应运而生, 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再仅仅是知识, 而更多的是学习的方法终身学习的能力, 因此我们不该再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去束缚信息技术的教学和培训。而且目前计算机软件业的发展速度相当快, 如果我们的培训内容只是围绕软件的使用转, 那永远都是被动的。既然我们的教学目标着眼在学生的意识、素质上, 那么我们就该把这门课融合到其他学科中, 融合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让信息技术的教学任务由各科老师共同完成。当然整合不等于混合, 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 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的优势和不足, 并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需求, 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方面方能提高学习效率。例如, 小学生在刚学汉语拼音的时候, 就可以学习键盘, 进行指法练习;学习汉字的时候, 就可以学习拼音打字;写日记和作文, 可以引导学生用WPS或Word等文字处理软件来进行。这样信息技术和语文课就密不可分了, 学生在认识拼音和汉字的同时, 也掌握了指法、汉字输入以及文字编辑等技能。同样, 美术课除了教学生如何用颜料在纸上作画外, 也可以在计算机房引导学生利用Windows的画图工具或利用Flash等软件在电脑上绘图, 让学生在绘画当中掌握美术的一些基本知识, 同时又能领略到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

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观 篇9

一、课程体系发展变化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才正式确定的课程名称, 它脱胎于原来的计算机课程,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的转变, 其立足点是把信息技术课程看成是计算机课程的发展。

体现在课程目标上, 从掌握计算机的知识与技能转变到信息素养的培养。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掌握计算机知识、提高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到学生通过学习信息技术, 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 树立利用信息工具解决问题的思想。

体现在课程内容上, 从单一的语言学习到应用软件学习, 从单纯的软件学习到信息加工全过程学习, 多角度、全方位为现代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为科学在于理解, 技术在于制造和实施。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从方法上更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的研究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特征体现。

体现在评价上, 课程评价逐渐淡化其筛选功能, 强化其诊断、促进功能, 采用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依据信息技术的课程目标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创新进行全面评价。

二、新课程目标

新课标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表现在: (1) 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2) 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 (3) 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 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 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 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

三、教学变革

信息技术课程由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 但发生了质的飞跃, 已经由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为全面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因此,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要完成这一转型, 需要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 加强理论学习, 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一) 教师角色转变

在信息时代, 教师的角色将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或组织者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 其主要职责应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其形式可表现为以下几种:

1.引导。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 并确认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指导。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的策略和认知能力。

3.诱导。创建丰富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辅导。辅导学生利用各种便利手段, 获取所需信息, 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

5.教导。教师应做好学生的朋友和榜样, 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等各种优秀品质, 培养其区分良莠信息的能力。

教学实例:《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第三节尝试多途径下载, 课程开始首先进行诱导, 创设情境:老师的笔记本播放音乐没有声音了, 经检查是声卡驱动的问题, 可是驱动盘找不到了, 同学们能帮老师找到这款联想Thinkpad x200的声卡驱动并下载下来吗?学生很感兴趣, 跃跃欲试, 有的同学有解决的办法, 可是基础差点的同学不知从何下手, 为此我先以提问的方式开展讨论, 基础好一些的学生会主动举手, 讲出下载的一些途径和方法, 这样对于全体同学都有了一个良好的引导, 接下来由学生自己上网尝试, 根据讨论得出的下载途径和方法找到声卡驱动程序并下载。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 我到各个同学身边进行巡视、辅导, 以便发现学生操作中的问题。有的同学有一些新办法, 接下来由他们给其他同学作演示介绍, 还有些同学在下载的时候, 只注意找联想笔记本的驱动, 未注意笔记本的型号或是下载了其他的驱动而非声卡驱动, 我在旁边及时指出问题所在, 帮助他们加以纠正。

(二) 做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者

在信息时代, 知识的更新速度极快, 这使得课程和教学形式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 为了跟上这种变化, 教师应具备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能力, 要以先进的媒体技术为基础,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改革课程结构, 制订最佳教学计划和信息组织形式, 重组课程传递方式, 使之适应时代的变化。

教学实例:《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第三节尝试多途径下载, 课程中介绍了FTP搜索及下载, 但是课程中提到的常用的FTP搜索引擎北大天网由于更新维护, 不能打开访问, 因此就不能采用书本上的实例, 在网上也未能找到比较好的适合学生使用的FTP搜索引擎, 于是我在学校校园网新开设了FTP, 并上传了一些常用软件, 让学生访问学校内部的FTP并下载一些文件, 来体会什么是FTP下载及下载的方法。此外我还新增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关于音乐、电影的下载等课本上没有的内容, 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网上下载各种信息资源的能力。

(三) 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中学传统的学科教学是以掌握理论知识为目标, 以“满堂灌”和“大运动量训练”为基本方法。显然, 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方法不适应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 更不是片面追求“学以致用”的职业培训, 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 来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面对新的教育环境, 实施创新性教育是一种必然选择, 要从实际出发,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 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 如“任务驱动”教学法、“问题—发现”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等, 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使用, 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

譬如,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第三节尝试多途径下载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镜中, 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课程中, 我设置了几个不同的任务, “如何下载声卡驱动”、“如何下载常用工具软件”、“如何下载音乐、电影”等, 从而让学生去亲身实践通过多种途径下载网上不同的资源。这样组成一个任务链, 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

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观 篇10

一、教学设计应超越教材, 实现二次创造

教材是一种体现课程标准化的文本载体,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突破教材的限制, 根据具体目标设计教学内容, 甚至超越教材内容, 实现对文本知识的二次创造。

首先, 教师要善于给原教材“穿靴戴帽”。现行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内容一般都从知识点开始导入, 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 可能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 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选取他们感兴趣的事物, 通过这些来引入或结束知识点, 这就是给原教材“穿靴戴帽”, 从而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并贴近实际, 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

例如, 在教学“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这部分内容时, 可以引入科学家“霍金”的故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不使用键盘和鼠标, 怎样来输入信息呢?”由此引出知识重点:智能工具的应用。又比如在讲解“文本框操作”的时候, 如果直接讲解具体的操作, 学生可能不会太感兴趣, 自然也不太想学, 导致教学效果一般。如果先展示几幅用文本框制作的贺卡给学生欣赏, 然后再告诉他们这是用文本框制作的, 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学起来也就比较轻松。

其次, 教师要善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使其难易适中、繁简得当。当处理知识重点时,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 适当分解知识难点, 并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白, 让他们自主解决难点问题。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知识, 就必须给学生提供自我施展的空间, 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

可见, 对于知识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方式是教师基本功的体现,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创设问题情境”、“任务驱动”等方式。例如在讲world小报制作的时候, 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班级要开展一个学习雷锋的活动, 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加入到这个活动中来, 教师需要制作一个海报, 同学们可以通过什么工具来制作呢?可以通过设置这样一个任务来引入课题。

二、倡导自主学习, 学会相互合作,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充分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并使他们的这一角色得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是一门对实践要求很高的学科,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大量教学实践证明, 这一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努力而达成既定目标, 并使他们明确达成目标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例如, 教师在教学“多媒体信息处理”这一部分时, 要求学生在CD盘上进行平面设计, 主题和内容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结果发现, 学生的设计丰富多彩, 一张简单的CD盘就可以变换出众多的花样和形式,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 学生也在作品的完成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三、巧设矛盾, 调动学生积极性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古人也有云:“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所以教师要巧设“矛盾”, 以学生的兴趣点为切入点, 让学生的原有认识与现实形成反差, 启发学生思考、质疑,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快速融入教学活动中来。例如, 在利用Word2007进行图文混排时, 学生很快就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操作。为了避免学生产生骄傲心理, 激励学生再接再励, 我向学生们展示我美化过的作品, 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比较, 同学们很快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并产生疑问:老师的作品为什么比我的好看呢?是不是我遗漏了什么?这些疑问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于是学生自主投入到探索实践中, 积极学习图文混排, 学生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自主意识也不断加强,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完善评价机制, 激励学生共同进步

评价是一个完善自己、提高自我的过程,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都是教学活动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 教师会对学生的任务表现给予评价, 对于学生完成的优秀作品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 让学生接受自己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同时多给学生鼓励性的评价, 激发学生学习的斗志, 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进取精神,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作品, 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 教师点评出其中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让学生总结前面的学习经验, 整合那些散碎的知识片段, 从而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 信息技术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 它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因此,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包括知识的更新、技能的强化、教学语言水平的提高等。同时, 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常玉.信息技术新课改下教育教学的体会[J].成才之路, 2010 (12) .

[2]邓倬霖.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1 (12) .

[3]张庆菊.信息技术课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1 (7) .

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究 篇11

一、教学模式初探

“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改革不容回避的问题,它与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相比,更贴近教学实践。美国的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的策略”。

二、信息技术课程现状

从1982年开始,一些中学开始开设计算机课程,主要讲授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主要靠老师的传授为主。是真正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随着应用软件的出现,特别是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的出现,使得计算机不再神秘。程序设计渐渐被软件教学替代,在一段时间内,把软件教学看成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内容。甚至是唯一内容。

我们的教学在一种近乎整齐划一的“大一统”的模式下运行。类似于“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新知——布置作业”的做法几乎成为习以为常、天经地义的常规。

鉴于此,我查询了国内一些学校的做法,发现许多学校的一线教师已经在默默地展开了实际行动研究。

江苏省的陆平老师研究在信息技术中注重人文素养培养的课程开发研究,提出“四位空间发散法”,该策略强调从纵、横、明、暗四个纬度进行人文资源开发。横向纬度:一是对教材文本内容的改造,二是对非文本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纵向维度:一是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二是要体现信息文化的因素。

浙江省的谢作如老师将硬件技术整合到信息科学中去,开发出《互动媒体技术》校本课程,从另一个角度对如何在新课程下开设信息技术课做了探索和实践。

北京景山学校的吴俊杰老师力求通过scrath的程序设计教学来实践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理念等。

但这些弥足珍贵的民间探索多是从课程内容设置上来展开的,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如何开展?教学诸要素如何组合?教学程序和策略如何执行却少有涉及。

三、“2411”多元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我主张信息技术课要一次上两节,实现80分钟连排课。一方面可以减少上机、开机和关机等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实现想象的充足的时间和良好的环境。学生也才有机会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实践。

1.用20分钟的时间打造多元“学习场”

用20分钟的时间来打造学习场,利用好上节课导学的内容,给予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生成本节课的“wifi热点”。打造各组自己的学习场,为接下来的学习营建一个自然、创新的充满信任的场所。皮亚杰说:教师需要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的意愿非常敏感,从而使“教育个性化”,课堂作为一个“学习场”,要求教师放手发动,创设情境,提供条件,从而让学生在环境中发现结构的非正式的学习情境。对于我们的课堂,能否执行新课程模式,就看我们的课程能否满足不同的学习方式要求,展现不同学习者的学习个性。

2.用40分钟的时间完成“互动”实践

梭罗在《种子的信仰》里描述道:“如果你在地里挖一方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和鱼类……”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自然”在往里填东西。因而,教师就是挖池塘的那个人。教师的主要职责其实不在于具体一节课让学生学会什么,而在于必须思考如何让学习“发生”。如何让课堂动起来,而这个动当然不只是身动,还包括心动和神动。

突出实践一方面是信息技术课程特点所决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加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促进其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理解,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但我们要力避“按图索骥、亦步亦趋软件说明书式”的教学的同时,也要关注另一种取向,即将过程步骤完全省略,留下过多的操作性空白。让学生陷入探索一些基本操作过程中,由此浪费大量的时间,反而失去高层次能力的锻炼机会。比如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规划、组织、协调、思维、方法,以及由此生成的感悟和体验。

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感性认识,通过生生、师生、生场之间的多方互动,提高认识,增长能力。学习的最好状态就是让学生利用体验掌握的工具和方法,创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这也是强化学生内驱力的最好方法。在此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师生研习、同伴研讨、自主研修等手段完成互动实践过程。另一方面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还应设计多种形式的促学帮扶。

3.用10分钟的时间展示“实践”成果

何谓展示?展示就是学生在“多元学习场”的基础上,将互动实践的成果用适当的方式展现、示出,从而检验互动“实践”的效果。展示绝不是“预习”的简单重复,而是学习成果的“发表、暴露、提升”。如何让课堂展示成为课堂上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点燃学生智慧的重要抓手,让课堂展示在课堂教学中呈现高效,避免出现“为了展示而展示”的现象,课堂上要让学生“敢于展示,会展示”,就要为学生悉心营造一种尊重、民主、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展示”。

一方面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找到带有普遍意义和近似性的“问题”进行展示,让学生找到容易出现歧义的或者核心的知识问题才拿出来做展示;另一方面,作为课堂互动的一员,教师应当在适当时候通过提问或追问的方式给出你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回答实现你的教学意图。同时对学生的展示要给予适当的评价。

4.用10分钟的时间预习下一节课导学案

在课堂的后10分钟,老师把下一课的导学案发下去,提出学习目标,简述主要内容,让学生对下一课的任务有初步了解,然后指示预习方法。要求学生全面预习,独立地、尽量多地解决问题。

(1)预习内容前置

将下一课教学内容的预习任务放在了本课堂的最后,是将学生学习的重心前移。其目的:一是能强制学生预习,规范学生预习,从而达到课前预习效果和要求;二是课后的一些课余时间可对于预习所发现的问题再思考。预习要先独立,后合作。独立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预习效果。

(2)预习要得法

预习要先全面,后侧重。学生先独立阅读一遍课本,然后根据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结合课本解决问题,有些问题以及难的内容可以带入学习小组,利用合作学习时间,按照老师的分工有侧重地进行研讨学习。

(3)预习过程中注重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篇12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 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 对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来说, 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深远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 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生学习的手段,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如下探索:

1. 开设信息技术兴趣小组, 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为学生进行指导。我们学校开设了有关硬件维修, 软件维护, 编程开发, 动画制作, 平面设计等兴趣小组, 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加入自己心仪的俱乐部, 通过与小组成员和老师的交流沟通不断提高, 同时享受取得成就时的快乐, 增加学生的自信。如现在我们学校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平台, 而这些多媒体平台的维护非常繁琐, 基本上每天都有状况出现 (主要是系统和软件问题) , 针对这种情况, 我提议我们软硬件维护小组的同学学以致用, 负责本班多媒体平台的维护工作,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 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当数学课进行到《算法初步》这章内容时, 我有意识的在教学中融入算法的有关知识, 从信息技术课程的角度分析数学课中的算法, 并指导学生调试数学教材中的有关算法程序, 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算法,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适当使用英文版本的软件, 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科技英语水平。

3.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在学习“信息安全”这章内容时, 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以外, 我还让学生采用网上搜索及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到与“信息安全”有关的病毒反病毒技术、黑客入侵与预防。特别是了解了信息安全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和爱国主义思想。

这些探索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 又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巩固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开发学生的智力, 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同时对信息技术教师来讲, 也能促进自身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创设新颖的课堂导入,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教学媒体, 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思维, 集中学生注意力, 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导入技能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新学期开学第一课是《信息与信息的特征》。在这一课里, 基本上都是一些理论知识, 教师简单地讲解, 学生自己阅读, 就可以完成教学。但这种教学方式, 学生有些概念理解不深, 也容易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产生厌倦。所以, 在讲授这一课时, 我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法, 让学生做一份我精心准备的关于信息技术学习和教学现状的调查。学生一下子被调查问卷吸引了, 每个人都认真如实地填写问卷。调查结束后, 我请学生打开课本, 结合刚才的调查, 向学生一一讲述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特征。特别是信息的几个特征, 在这份调查中都能反映出来。由于学生积极参与了这个调查, 所以对信息的特征理解比较深刻, 教师稍一点拨, 学生便理解并记住了信息的几个特征。这是一种新的课堂导入教学尝试。这份调查问卷, 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是我对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情况的摸底, 为我以后的信息技术教学做好了准备。

三、正确处理信息技术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提升信息素养, 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是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通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让学生在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中, 掌握信息技能, 感受信息文化, 增强信息意识, 内化信息伦理, 培养创新思维, 提高实践能力。但是在信息时代成长的青少年, 由于他们思想还不成熟, 容易在信息生活中犯错误。比如, 他们长期沉溺于各种网络游戏而产生厌学。那么, 如何去解决信息技术教学与德育之间的矛盾呢?

作为信息技术老师, 我认为有责任也更有能力承担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培养信息时代合格公民的任务。在具体教学中, 需要教师适当进行德育渗透, 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技术背后所蕴含的技术价值和技术思想, 使其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理解和掌握过程与方法, 这样才能够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乃至学会生活, 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满足其终身发展的需要, 成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公民。比如, 通过学习第二章的综合活动“设计一个旅行计划”, 浏览别人的优秀网站, 我们可以激发学生制作个人网站的兴趣, 由简单的静态网站到复杂的动态网站一步一步去实践, 把网络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工具。

另外, 情感教育在各个学科中也是不可缺少的,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也不例外。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特点, 学生的合作意识是逐步加强的、他们的探索精神是不断培养的, 这些教育是要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项任务中的。在上机过程中, 我们很多学生都喜欢QQ聊天。以前, 我们大部分老师都是采用“封杀政策”。在新课程引导下, 我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让每一个班学生与自己一起创建一个QQ群, 大家一起来聊课堂上的知识, 把QQ聊天变成学习讨论的阵地, 这样学生们喜欢老师也放心。学生在玩电脑游戏方面, 本人的经验是老师要创建一些课堂情境, 如创建信息技术教学专题网站, 收集并上传学生喜欢的贺卡、flash动画等, 使得学生有新鲜感, 对所学知识有兴趣、好玩, 让学生感到课堂本身就是在玩游戏, 在快乐中度过。

总之, 新课程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不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为主要的目标, 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 达到多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获取信息, 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2002.

上一篇: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下一篇:当代中学生的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