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信息技术发展(精选12篇)
数学课程信息技术发展 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程,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工具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使用, 已经把数学带入了各行各业。高新技术的高精度、高速度、高安全、高质量、高效益以及全自动化等, 都是通过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在计算机的计算和控制下实现的, “高新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使现代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迅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对中学数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加速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步伐,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普遍应用, 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已经在探索信息技术在改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和教师数学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的作用和途径, 以及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建设和发展等的途径。在此笔者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对初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多媒体技术在日常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多媒体应用可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多媒体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同学, 使其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在课件《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的制作中, 我适当地运用动画、声音来对学生的学习氛围进行调节, 在上课前, 不再让班长叫起立, 而是通过媒体播放一首CD的音乐, 让学生在专心致志地欣赏中达到情感智商的提高, 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2.多媒体应用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 我针对把一个用橡皮泥做的正方体, 用一刀切去一部分, 那么剩下部分切口图形为哪些形状制作了多个正方体。然后用FLASH制作动画, 一一把剪切的形象演示出来, 剪切的角度由小而大变化, 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了解, 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3.多媒体应用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因此, 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 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例如, 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中, 学生对图形的特征虽然了解, 但应用上把握不定。我在设计课件这一部分时, 采用动画显示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4.多媒体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实验模拟和难点突破。
学生在中学阶段对数学有两大难点:立体几何部分与概率统计部分。以往教师对这二部分知识较难做到实验模拟。我们在选择相关软件的基础上, 设计有关课件用于计算机模拟实验, 可多次出现, 帮助学生复习掌握。
二、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材设计中的应用
多媒体应用能丰富课堂教学容量。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 而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容量比以往的常规教学容量多, 教师应注重掌握教学节奏。节奏的快慢强弱、轻重缓急, 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我在设计课件时从以下方面考虑节奏情况:
1.增加问题情景设计, 激起课堂高潮。以往的数学教学课件因程序化太浓, 难以达到学习的高潮。用PowerPoint97自编的课件, 灵活结合教材与教学实际是可以做到的。
2.考虑学生的学习规律, 培养师生感情。课堂45分钟学生眼睛盯着荧光屏容易产生疲劳感, 我在每一课件的适当位置给予学生思考与活动、讨论的时间, 让学生积极参与, 这样能注意学生的学习反应, 克服因人机对话造成的情感淡薄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情商。
数学课程信息技术发展 篇2
技术就是运用知识、工具和技能解决、探索一些实际问题,用以扩展人的能力的手段与方法体系之和。技术是一个技术性过程,它是人们在做、制造和实施的不断演化过程中提高技术水平、发挥技术功效(美国2061计划);技术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一种体现,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进步,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象征,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种动力源。从古代的钻木取火技术、近代的蒸汽机技术,到今天的信息社会中的信息技术,从扩充人的体力的技术到如今扩充人的脑力的技术,无不体现出技术的价值和它所承载的人类智慧。综观技术的发展,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技术,它们或多或少都与数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说是相生相伴。人类最初掌握的比较完善的技术之一可以说是记数技术,从几万年前的刻痕记数(以树干、骨头为物质载体,把数刻在其上记事)、结绳记数(用草绳打结记事)、石子记数、手指记数,到近代用的纸笔记数、现代的计算机计数,这些记数方法的不断改进与演化已经形成了今天相当完善的记数制与计算技术。这些计算技术也就成为数学技术的主体,而承担其实施的载体就是电子计算机。现代计算机就是神奇的0与1的组合体。要是没有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发明的二进制,也就不可能有今天计算机的出现。正是由于数学以它惊人的特性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以独特的身份介入技术的发展并融入其中,而且以它的精确性和内在美体现出它在方方面面的有效性,那么数学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关键技术的关键,成为信息技术的支撑点。
数学技术一般指实现数学运算、推理、应用的信息技术,它总是伴随着数学的进步而进步。数学的原理、思想、方法与技术结合而形成的数学技术本质上就是一种高科技。离开了数学技术,信息技术将成为无源之水,也就谈不上发展了。
数学技术是数学与技术以灵巧方式组合而成的二者不可分割的和谐整体。从某种角度讲,数学上的每一次重大的发展和突破都是技术(当然包括科学)有大的发展与进步的前奏,而事实是数学的发展往往超前于重大技术的发现而走在前面。数学的追求与技术(科学)发展的目标是相一致的,都追求简单、清晰、方便、可操作、易于掌握。其实,现阶段数学总是任何计算机仿真的核心,数学通过对复杂现象的仿真建模,借助计算机对数据流进行缩成和可视化,将有助于人们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快、更安全、更便利。数学技术正在以不同的形态广泛地应用于现实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检查身体的CT扫描技术,车辆、飞机的模拟、设计和控制技术,金融证券价值的估算技术,天气和气象的预测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以及生物工程等技术,其核心都是数学技术。数学技术正是依附于计算机来显现它的威力,而计算机正是依靠数学技术得以工作与革新换代。
“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信息技术按表现形态的不同分为硬技术与软技术,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即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即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前者就是将人类的一切信息都以计算机语言的0或1的二进制来表达,这是人类文明在数学基础上的一次史无先例的科学整合,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巨大科学成就,而最具代表性的计算机的设计者就是20世纪最著名的数学家冯・诺依曼;后者所指的信息获取与处理的知识、方法、技能都是与数学技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程度上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数学技术是信息技术中最为关键的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技术支撑点。
二、信息技术――数学及数学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把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快速地传送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得数学对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更加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促使数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图形计算器、数学软件的功能增长,用于计算、解方程、绘图像、解微积分方程、因式分解、数据统计、数值计算、符号演算、机器证明、图形演示以及进行思维实验都能以更加简洁快捷的方式进行,而且使得计算机的验证功能、编程功能、联网功能更加强大。由于数字化经济、数字信息处理以及大量的探索性数据分析、观察、实验、模拟与计算技术密不可分,因而数学就同时具有科学和技术的双重身份,这也就从某一侧面反映了数学的实质性内涵。由于计算机的发展,使人们可以解决非常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已经超越了常规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计算机的支撑能揭示本来数学的现象,能给数学以强大的推动力,计算机不仅为数学应用提供了解答,而且赋予人们以灵感和直觉,数学实验室软件能够动态地揭示知识的构造,并形象地对数学知识进行表述,而且能动态地呈现问题产生的过程,并自动解决,相互推理。计算机的应用对数学家而言犹如望远镜对于天文学家、显微镜对生物学家,给数学家进行数学研究和创造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信息技术为数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在计算机面前由于好多知识变成动态化,可以激发人们对数学的热爱,引发人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不断思索与追求,使得数学以与以往不同的形态――可视化、快捷化、人文化而展现在人们面前。由于计算机的影响,数学正在加速改变着它的内容、结构和方法,也加速改变着人们对数学的理解方法,这是因为几何现象的实验成为可能,从数学上看,迄今为止代数的表现形式在书写表示方面有非常有利的一面,几何不是记号,而仅仅是你头脑中的某个几何对象――图形,表现的是更为抽象和复杂的数学概念,借助计算机就可以传送出比现在更多、更丰富的几何内容,如可以展现一些分形模型、一些动态的复杂曲线等。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是计算机最为基本的功能,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收集和处理大量的数据,作出判断,形成公式,构建理论;计算机可用于作数学实验,如火箭发射、核弹爆炸、军事演示、飞机汽车桥梁设计等都是借助计算机进行实验的;计算机同时还可以进行数学证明,如四色定理在1976年被两位美国数学家用计算机予以证明,我国数学家吴文俊也在计算机上用代数方法证明了欧氏几何已知的一切定理。
数学是一个非常美的领域,这是因为数学的主要部分是由人类的心灵构成的。你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正是这种自由探索才是数学美的力量所在。计算机技术为数学这种美的展现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平台,给人们以丰富的探索与实验空间。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正是有了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认识自然与人类自身的速度与质量,基因工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题。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许多新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不断突破,数学结构与内容的不断丰富,一些新的学科――近代数学技术、运筹优化、工程自控、信息论、数理统计、计算机科学、模糊识别等也就应运而生。计算机与数学的结合,使得数学开拓了研究领域,成为数学探索的新平台。
数学家们总是用他们的思想眼光来审视出现于数学研究所有领域中的抽象的目标与过程。计算机技术的巨大进步已经使得把这些模糊、主观和只能在头脑中想像的抽象的对象、目标、过程外在化而变得很容易,也就是用精确、客观和其他人可以共享的可视化来表现、演示,从而使思维及过程视觉化。数学对象可以用计算机来表示、展现,从而使人们对数学对象产生新的认识,由静到动、构形、成形,进而进行操作、实验,特别是几何对象――曲线、曲面、多面体,而成为任何计算机仿真的核心。在计算机环境下,人们更多的是用渐近方法、数值方法去探究数学规律,进行建模和科学计算。如利用计算机可以对进行小数点几十亿位以后的计算,用来检验人类的智慧水平。同样好多在数学领域无法实现的一些设想在计算机环境下正在不断实现,如几千年来人们梦想的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的实现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证。由于计算机的介入使得数学的应用与普及不断深入,已逐渐渗透到各个学科,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数学价值与功能的不断挖掘促使人们对数学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
三、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整台的助推器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也迫切需要我们改变教育方式。为了迎接信息技术的挑战,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展开。正是由于数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那么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数学课程的改革就显得意义更加深远和重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数学教育的普及与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另一方面也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改革要反映信息技术所引发的变革,就必须在数学课程理念、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1.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理念的整合
理念是理性化的一些观念,具有稳定性、长效性、持续性、指导性。形成正确的数学课程理念是更好从事数学教育的逻辑起点,因为理念在数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具有统驭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专门有一个方面来阐述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地位,其他的几个方面也间接或直接地涉及到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框架设想中也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的影响,认为应不仅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课程内容,更应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设想中提到要在课程中使用科学型计算器以及各种数学教育平台,加速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在内容上,要突出算法在整个数学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使算法成为理解数学发展的重要线索,力求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部分。正是因为信息技术已经融化到数学教育的深层结构,融入数学教育的知识体系,成为传播内容的最佳工具和学生探究知识、体验数学、感受知识的中介,在可预见的将来,信息技术将使数学教育发生一些实质性的变化,数学教育的面貌将会焕然一新,数学教育的实践与数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将会更加深入。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环境,也改变了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由于它对人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不仅被看做是教师教的工具、是学生学的工具、是学生的认知工具与情感发展工具,而且也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建构数学内容体系时首先考虑的因素,进而引发人们重新思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以及如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打好基础与追求创新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进一步促使人们思考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如何利用与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可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理念的整合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2.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内容选取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可以打破数学知识间的条块分割局面,使传统代数、几何、三角分家的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打通知识融合的道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按不同层次将学生必须学的数学知识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运用四部分,然后按不同学段整合成学生的学习领域。而这些内容标准只给出具体目标,不直接对教学具体内容、教材编写体系、教学先后顺序等问题作出硬性统一的规定,使学生所学和教师所教富有弹性和力量。在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各种信息扑面而来,越来越需要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学生动用各种知识、方法和手段来获取信息,特别是一些数据信息的处理,借用计算机来完成更加快捷方便,使得与我们不能分离的数显得更具应用价值。即使对一些烦琐的计算、方程的求解、递归、迭代,也能在计算机上实现,使得日常生活中一些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快捷方便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疆界。利用计算机可以更方便地寻找数与形的规律,使得观察与验证得以进行,使得数与形的结合真正从理论走向实践。正是借助于计算机,才使得一些现代数学的内容能够及时地渗透到中学数学内容体系之中,如分形、混浊问题、孤立子等非线性知识进入学生课堂。同时才有可能把原先一些费劲的烦琐计算问题简化下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如何探索获取更多的知识,使得有更多的内容以方便的形式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数学内容的弹性化、学生发展空间的扩大化;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一些有重要价值的数学知识,如高中数学中设计逻辑框图让计算机去执行、用计算机符号系统表示数学内容、用计算机语言表达数学命题、用程序和算法表示数学过程、“IF…,THEN…”这样的语句可以在数学课程中出现等。
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数学知识的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可以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组成要素,特别是对它的一些基本属性进行重新认识,使知识更多的以过程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而从事编写教材的人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更大的思考空间,数学教材中的一些知识呈现方式动态化、可操作化,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试验。使得师生的思维方式得以不断扩展,人们更有信心和力量。
3.信息技术与教学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最直接的就是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就是对教学观的反思与课堂结构变化的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发生的最根本的变化之一是教师作用与角色、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权威和智慧的源泉,而成为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伙伴、援助者和指导者、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仅仅是从听与做作业中获取知识,而是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问题讨论的启动者和调整者,问题解决的参与者、经历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与权利。
信息技术对数学的学习者与教学者都将产生深远而又持久的影响,这将是革命性的一场变革。学习方式(地点、时间、环境、资源)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发展的关联性将无比接近,教学模式将更加体现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使人人都能得到发展。由于有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平台,就可以满足多样性、个性化、区别化的需求。学生可以利用的资源更加丰富,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探索与不断思索才能实现。对教师而言,原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材、教参、黑板、粉笔等载体和手段现在可以被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所营造的教学环境所代替,如多媒体学习系统、资料库等,这样教师不仅有灵活选择一些素材的余地,而且可以大胆创设一些教学环境,设计更加开放互动的学习活动,参与式、活动式、主体性教学得到实现,师生关系得以改变,成为真正的合作者。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整合;意义;方式和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6-226-01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整合是当今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结构、内容、资源以及实施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等能力,达到有效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工具有限,使得原本抽象的数学更加枯燥,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通过信息技术就能展现真实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观察、探究、从而有所发现,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通过大量的实例或者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获得感性知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2.现代信息技术利于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动态演示功能,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如果恰当地加以运用,就会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调作用,从而轻易化解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弄懂的重、难点问题。例如,利用《几何画板》软件来探究二次函数的性质、讲授“轴对称"的概念等,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现象能力和数学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
3.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信息技术的资源丰富,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利于学生进行数学探索。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教师为主导的演示性教学方式
教师为主导的演示性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图片演示、视频演播、模拟动画等方式制作的教学课件,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以及难以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清楚的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归纳、猜想、验证、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创造了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必然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同时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可视化、具体化,这样学生会更乐意接受这些新知识,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探究式教学方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借助几何画板软件、flash等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它对数学对象进行多个灵活操作、提出探究问题,创造数学实验情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动态过程中自主观察、探索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和结构关系,开展尝试、模拟、猜想、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学习解决问题。
3.合作研究性方式
合作研究性的方式是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教师呈现问题给学生,由学生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查找、筛选信息和网上协作共同完成课题。这种方式的实施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组织小组,确定研究计划。(3)自主查找、收集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4)交流协作,制作、计算数据,解决问题。(5)汇报,评价,反思。
三、在实践中有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①、当前我们需要更深入研究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使它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本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团队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能力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②、加强理论学习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的时代要求教师必须积极的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具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熟练的使用、操作数学软件和进行课件设计,提高 “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能力、评价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篇4
例如:在数学中, 算法通常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和有限的步骤, 而在计算机中, 算法通常可以编成计算机程序, 让计算机执行并解决问题。由此可见, 算法在计算机科学和数学领域中都占据重要地位, 算法也是将数学应用到计算机中的最重要的步骤。
为了让学生更快、更透彻的掌握数学课本中的“信息技术”知识, 把数学与计算机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我们应当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 敢于探索创新, 如:在学习算法与程序一章内容时, 通过亲自编写、运行、完善程序来解决数学问题, 让学生养成编写程序的良好习惯, 能够将自己所学和所想用计算机语言表达出来;而在学习函数图像和立体几何、平面几何、三角函数等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中学习到的几何画板更清晰、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知识内容, 这样不仅加强了知识的理解, 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来具体实施, 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呢?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注重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这里的结合主要是指应当重视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数学课堂上, 学生认识了算法、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此时, 我们应当在学生对算法尚存探究的同时, 让学生不断的编写程序、实践运行、完善算法, 用各种方法、各种思路来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教师则在学生编写程序的过程中加以指导, 让学生养成有计划、有步骤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方法和技巧上有更大的创新探索, 从而为学生成为编写精炼完善的程序人才打下基础。如:在高中数学必修课本 (3) 中有一个给数据排序的题目, 书中讲了用冒泡法排序, 但在实际编程当中除冒泡法外还有数据交换法、选择排序、插入排序等等很多方法。我们不能让学生只拘泥于课本方法, 更重要的是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创新方法, 给学生一些实践和思维的创新探索, 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法自己来总结编写程序过程中的宝贵经验, 真正把抽象的数学思维方法转化到计算机实践应用中来。
而在学习函数图像、立体几何、平面几何、三角函数等这些章节时, 虽然数学课堂上已经讲了, 但如果能够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用几何画板把对应的图像等再通过旋转、伸缩、变形等操作, 在不同的角度立体认识一下, 相信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几何画板是探索几何学奥秘的强有力的工具, 学习容易, 操作简单。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 形少数时难入微, 数形结合百般好, 隔离分家万事非。”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有助于数学知识的内化和深化,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如:在讲数学必修 (2) 中“空间几何体”一章时, 学生很难理解空间体的结构和形状, 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制作简单的3D立体图, 然后通过旋转来观察空间体的构成;又如在讲“直线、圆的位置关系”一章时,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在电脑上绘制圆, 然后移动直线观察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这样, 学生通过观察实践, 不仅掌握了所学知识, 而且能真正体会到数学运动变化的教学, 体会到图形之间运动变化的美, 通过计算机充分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 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
每年全国、省、市或者学校都会举行信息技术知识奥赛、电脑制作等竞赛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 程序算法编写、平面设计、机器人设计等都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 而且占到很大比例,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这些活动, 这不仅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 更能够锻炼学生将严谨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应用到实际当中。只有让学生经常编写算法程序、创新设计新方法, 老师重视培养和引导学生, 学校关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紧密联系, 才能够把信息技术真正深入到数学学习当中。
三、大胆创新、不断探索、总结经验
目前高中数学课本中的程序算法是近几年才加入的, 而且只涉及了计算机程序算法的入门知识, 但是翻开每年的教材进行对比, 我们就会发现数学课本中的“信息技术”知识越来越多。这首先向我们教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和重点:数学与计算机应用的密切关系将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基础知识中算法与程序编写、平面设计和创新设计能力将成为高中学生必修课程, 这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更是一个挑战, 我们应当大胆创新、不断探索、总结和积累教学中的宝贵经验和技巧。
当然,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肯定会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首先,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 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 教师不仅要掌握好本专业知识, 还要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有所涉及;其次, 既然要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密切联系, 信息技术的课程量也就有所提高, 相应的教学资源就要有更多的准备;再次, 数学应用于计算机已经是发展的趋势, 但是在很多学校, 信息技术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总之,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新起的领域, 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我们应当积极面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总括以上来说,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与数学在教学过程中肯定会有越来越密切的联系, 培养学生将数学应用到计算机中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教师, 我们应当积极准备挑战新难点、主动探索教学方法、积累宝贵的教学经验。在这个过程中, 困难与挑战肯定是有的, 但我们的目的是力求将所有能够利用的条件都发挥到极点, 充分来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 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将是教育技术的一个重点内容, 我们应当做好准备, 不断学习、探索、发现新方法, 总结可鉴经验。
摘要:目前, 高中数学课本中有很多知识与信息技术教学密不可分, 而且有些章节已经渗入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中常用到的算法和程序设计, 显然, 培养学生将数学思维方法应用到信息技术中, 通过算法和程序来实现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 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各种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综合素质才能够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联系
参考文献
[1]邓先春.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认识[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 (3) .
[2]吴志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模式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 (6) .
[3]忻重义, 万福永.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刘绍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5]徐福荫, 李文郁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M].广东教育出版社.
[6]解月光, 董玉琦.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应用的理论与实践[J].中小学电教.2002.
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 篇5
摘要: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研究是现在教育领域的一项新的挑战,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新的信息和概念。在这个新的领域里,需要更深层的发掘。关键词:信息、多媒体、教育、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学习中用到多媒体的地方越来越多,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当前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之一,世界各国都在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力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教育将对现存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
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这一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正在对教育产生着影响,但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解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导致信息技术教育内容与方向的多样化。
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只 限定在计算机技术上,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信息技术不等于计算机技术这一观点必须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最大限度地覆盖信息技术的各项内容。信息技术教育如果只限定在技术本身,将会是一种狭隘的教育,我们都在谈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但我们更应该看到,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整合应在整合中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孤立的学科课程教育,它是一门综合教育课,在它的教学内容中必须融入与数学、物理、美术等多学科的基本知识内容,必须融人观察、分析、判断、综合等认知能力,必须建立信息技术与社会、工业、农业务社会经济环境间的联结关系。使学生知道信息技术将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作为学习工具基础上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整合确定在方法论的范畴,研究信息技术对教学信息再现的作用,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作用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虑整个课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它考虑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强调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强调的是辅助,即考虑强化某一个知识点,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媒体和工具。
信息技术是影响最大、最广泛,涉及教育因素最多的技术。当前许多文章所提出的整合观基本都集中在方法论的范畴内,探索信息技术下新的教育模式,·研究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等。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不同于电视等教学媒体对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多层面的影响。它不仅是理论、方法,更重要的是内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与学科的课程的性质有关,针对不同的学科将有不同深度与广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包含的范畴很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则较小,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也有较少的时候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比较,从计算机扩展为信息技术,从教学扩展到课程,从辅助扩展到整合。
计算机在数学教学的潜力是需要挖掘的。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和创造性与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
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学科教学的经验使计算机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发挥了特殊的功能。如在概念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赋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数学实验环境,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变式教学。在解题教学中,利用计算机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同时能把班级交流、小组讨论与“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时的数学教学已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有了很大的不同,教师的“讲”更多的由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所代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地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
首先我们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个体的主动建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从自己的认知基础出发依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数学的。从这个意义看,数学是无法灌输的,是难以讲授的,只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学好数学。建构主义应该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这样一来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备课就有显著的不同。它要突出学生的活动,要面对每一个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学生的活动是有限的,教师表达的方式是单调的。所以备课主要备老师讲什么,板书如何安排,布置哪些作业,教学计划是面对班级的整体水平制定的,教师在备课时要处理的是课本、教师和学生三者的关系。有了计算机,学生的活动丰富了,教师能以更有效的方式表达了,同时在课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计算机之间信息交互的机会增多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处理的是课本、教师、学生和教育技术的关系,要考虑怎样组织起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学计划可以面对班级的所有学生而制定。至于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我们认为应该是“优势互补”的原则,既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活动不应理解为全堂上机,不应忽视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不应忽视阅读、计算和证明,同时学生的活动不应是学生的自由活动,一节课过去了,学生敲了半天计算机,却收获不大。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一个教具能演示清楚的,不一定非通过计算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没有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教师需要转变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化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施上难度较大。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一般只需要教师使用固有的软件进行演示,对教师的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能力要求不高,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实施的难度较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
作为一名现代成功的教育者,我们对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研究还需要加强,让这一项领域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初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6
【关键词】 数学课程;信息技术;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一、信息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数学教学
1.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将使数学教育的重心发生转移。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数学教学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数学教学从重视培养学生的算术和代数技能转向侧重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及家长,甚至部分教师认为数学只是枯燥乏味的算术训练和无边无际的代数运算。这个结论的得出反映了学校平时教学与考试的方式,不过,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日益走入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十分熟练的算术技巧与代数运算已经不再显得特别重要。这样,数学教育将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可以达到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数学、更容易地推广和应用数学,从而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信息技术正改变着数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小学数学课程发生了重大改变,同时也为各种数学教育的新要求提供了机会。在技术发达国家,人们正在试图缩减或是删掉利用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做到的部分,而新的数学教育观念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必需的了。如统计思想、概率思想、估计思想、数量级的思想等;一些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数学,如模糊数学、离散数学、算法等已成为人们呼吁应在数学教育中增加的内容。因此,人们不得不考虑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数学,同时也要考虑可以用信息技术处理的材料。不过,应该注意到的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相互渗透,即课程整合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
3.信息技术在数学与学生的认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人类的思维空间是三维的,即语言(包括文字、符号和有声语言)、形象(具体形象和经过一定抽象的图像)和声音(自然声音和人为声音)。然而我们的传统教育却几乎局限在一维语言空间上,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只能在抽象的、呆板的、静止的、缺乏情趣的语言世界里进行。就数学而言,学校的教育是以正规的逻辑为基础的,这就导致了数学从其它学科中分离和孤立出来。一般来说,学校的教育目标与儿童的有限生活经验并不相符,孩子们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学习数学对他们来说就变成了让他们忘记自然得到的数学经验,而信息技术让数学生活化、形象化,让学生将生活认知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在数学与认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1]。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方式
1.信息技术辅助教师的数学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或补充教学内容,进行常规的运算、作图、列表及模拟动态过程等,从而达到辅助教师教学的目的。在现实数学教学中,可能常常遇到一些比较费时的活动,而这些活动并非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但为了达到所需目标又不得不经过这些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的运用是非常有效的。例如,在学生学习《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时,教师要列表、作图,比较繁琐,这也是非常费时间的,教师很难分出更多的时间去讲解函数的性质,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就可以很快给出函数值和画出函数图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把多媒体计算机与电视、投影仪、幻灯机等其它信息技术设备连在一起使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计算机辅助学生学习数学。
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向学生出示一组难度渐增的练习题,让学生作出回答,计算机会及时给予评判和指导。练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固定出题,也可以是随机出题,增加练习的智能性,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计算机会自动给出必要的提示或辅导,从而巩固所学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很快形成技能技巧。
利用计算机辅助练习,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知识,而且还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软件操作技能,而对软件操作技能的学习就是对数学事实、概念和原理的学习。计算机辅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学生和计算机的交互,它摆脱了传统的教师控制教学的局面,消除了教师主观意志的影响,增强出题的客观性,能够更加真实地检测教学的实际情况,节省大量的时间,把教师从传统教学的出题、编题、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等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教学研究和教学创造[2]。
三、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几何中的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引导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教师可以提供边长相等的3~24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地板的平面镶嵌图。学生可以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千姿百态的图案,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当然,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数学内容都要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只可巧用,不能滥用。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我们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我们不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和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凭风巧借力,送我上青云”,初中数学的课程改革只有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优化数学学习的目的。
注释
1 田桂玲,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思考[J],《素质教育》,2012年4月总第82期。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初探 篇7
一、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 拓宽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一方面多媒体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信息, 通过有声的画面, 再现生动的形象,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扩大直观视野, 充实直观内容, 强化直观效果, 丰富感知材料, 很轻易地创设出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并领悟出数学知识和美的感觉就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另一方面老师可以有意识地突破传统班级授课制教学的局限, 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 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 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 课前老师安排学生自己上网搜集有关数据, 他们搜集到丰富的材料, 有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 有中国土地面积的大小, 有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 学生们轻松地学习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 化静为动, 揭示内在规律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 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 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 使学生闻其声, 见其形、入其境, 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圆的形成过程:一根绳子两端各系一个小球, 把其中一个小球固定不动, 甩动另一个小球, 使其作圆周运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个圆是怎样形成的?请用数学的观点来说说:这个几何图形中, 点、线、面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学生议论纷纷, 有的说:“我看到两个点、一条线;一个固定不动, 另一个点环绕着固定的点运动……最后形成了一个圆。”有的说:“固定的点与运动的点的距离是不变的。”……这样将演示、观察、操作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 不仅使学生对圆有了一个形象的感知, 而且渗透了“在平面内, 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这样一个圆的概念, 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圆打下了基础。这样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 不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 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 掌握思维的一般方法, 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 利于学生掌握重点, 突破难点
电化教学的核心是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 只有当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 突破难点的情况下, 才能谈得上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是很好的教学手段。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 运用软件直观演示辅助教学, 创设情境, 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题目中数量间的关系。教师简单地操作鼠标, 屏幕上首先出现了一条铁轨, 上面有一辆火车从左往右地行驶, 一会儿, 另一辆火车也从右往左地驶过来, 两列火车在逼真的火车运行时发出的声音中相对开出, 直到相遇。这时屏幕上出示了一道应用题:“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 甲车每小时行驶75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驶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 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教师再操作鼠标, 屏幕上出示了线段图, 在线段图上分别标出了每小时火车所行的路程。这样难点在火车形象运行的动态演示和直观的线段图中得以解决, 它比老师的任何解释都具有说服力, 增强了感观上的剌激。演示一结束, 学生们很快就列出正确的算式解答。
四、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 弥补教材不足
课本中有些要求实践的教学内容, 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 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其境, 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进行整合教学, 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其中体验, 学会在信息学习环境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 主动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 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如“元、角、分的认识”和“千克、克的认识”, 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二年级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学习内容。在教学中, 运用模拟教学课件, 创设一个“虚拟现实”超市情境。“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 分为学习用品区、生活用品区、儿童玩具区、食品区等。这些都让学生兴奋不已, 极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参与欲望, 迫不急待地想在网络中做“顾客”。根据电脑显示, 学生可以自己充当售货员, 点击食品到秤上去称, 然后根据单价算出金额。也可以是“顾客”, 自由地去花钱购物, 将手中的钱计划着去用, 学习热情空前高潮。其间, 学生主动参与互动, 得以充分展示, 每个学生自然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 通过信息技术紧密地整合在一起, 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 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融合 篇8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现状
(一) 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 需要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去实践、去执行。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 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 许多小学数学教师仍然不太会用信息技术, 大多数教师只会利用幻灯片实施教学, 很少利用动画技术与交互特性。这些教师往往将课本中的数学内容搬到幻灯片上, 这不仅无法体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也不能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更有教师会从网上直接下载现成的课件, 顺着别人的思路教学, 极大地影响了个人教学质量。
(二)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切入点不准确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在一起, 重点就是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促进课堂教学活动高效化。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当, 会让课堂教学画蛇添足, 教学效果无法体现。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利用信息技术而利用信息技术, 不考虑课堂教学的需求, 也忽视了小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感受。信息技术切入过早, 会影响小学生的形象认知效果, 切入过晚, 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 难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得不到重视
从教育部门来讲, 有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相融合的相关指导性文件还有待完善。教育部门提出的小学数学课程信息化要求过于笼统, 不利于学校落实。小学校园本身的教育信息化改革意识也影响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效果。一直以来, 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崇尚传统的教学模式, 过于重视教师的作用, 忽视了信息技术的优势。教育工作者对小学数学教学信息化的重视力度不足, 会直接影响教学改革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的方法
(一) 重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 提升教师教学素养
无论是教育部门, 还是学校本身, 都应当关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结合。出台正式文件, 明确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结合的细则, 才能让各个学校的管理者与数学教育工作者了解如何去落实教学改革。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是重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的重要方法。学校管理者要引导小学数学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突破升学率对日常教学工作的诸多限制, 将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与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引导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转变个人角色, 通过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引导小学生找到高效的学习工具, 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引导者, 而不是控制者。除此之外, 学校管理者要定期组织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教学探讨, 共同发现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 让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二) 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 创设教学情境
任何知识的学习, 都需要相关情境的支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情境去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会丰富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信息技术在知识呈现方面具有优势, 利用信息技术信息传播形象性与生动性特点, 将数学知识放在具体的情境之中, 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能够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体验的丰富, 让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比如在讲解“位置与顺序”知识时, 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去选择情境创设的素材, 利用信息技术去展示一些音频与视频教学资源, 丰富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关于位置与顺序, 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掌握前后、上下、左右这三类位置与顺序关系, 利用课堂真实情境与多媒体技术呈现出的多种情境实施教学, 有利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中学生的座位展示位置与顺序, 更可以用多媒体技术给小学生呈现一组他们喜欢的卡通人物, 像喜羊羊、美羊羊等, 让学生说出他们最喜欢的卡通人物的位置与顺序。这样的情境能够调动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能让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可感。教师可用多媒体技术去播放一小段视频, 随机暂停, 让小学生选择画面中的一样东西说出位置或顺序,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自由度与趣味性。
(三) 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 解决重难点问题
解决重难点问题, 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能够给学生带去多种感官刺激, 大量教学实践证明,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 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 更能让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停留。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 对于小学生来讲, 某些类型的应用题很难题解。利用信息技术简化抽象的数学应用问题, 将题目中的文字与真实的图片结合在一起, 能够让小学生少走思维弯路, 促进解题效率的提高。像在讲解相遇问题时, 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画图功能, 与小学生一起将题目中的条件转变成为计算机屏幕中的图, 用不同的形状表示甲、乙双方, 更可以利用动画制作让应用题动起来, 解决思维难点。
浅析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 篇9
数学, 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高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 信息技术在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形象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作为一门学科、一种工具引入教育, 信息技术带动了教育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深刻变革, 它与各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信息技术是数学教学中强有力的认知工具, 对学与教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它不仅是便捷的作图、运算工具, 而且是构建“多元联系表示”的教、学环境的有力工具, 是提供数学实验及数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手段, 能极大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在以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中, 人们往往停留于将计算机代替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 因为计算机展示的多媒体课件能动态地展示数学中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 使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形象化, 从而使教学重点更加突出, 教学难点更易突破, 学生理解就更加深刻。然而, 这样做往往使教学陷入另一个误区, 那就是:学生从以前的教师灌输式的教学又进入了“机器灌输式”教学, 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探究精神受到了扼杀, 这显然是与新课程改革精神背道而驰的。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 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我们应该寻去新的途径, 探求新的特点, 实现有效的整合。
新课标下的数学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为主旨, 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标。同时,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 这正是二者进行整合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能促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 同时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又反过来促进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二者的有机整合, 对我们实现优秀人才的培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与此同时, 随着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改革, 教学组织架构和形式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革。教学目标强调以真实性问题为学习的核心。这样, 就要求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45或50分钟一堂课, 学生都坐在教室中听课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必须以项目和问题为单位, 对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 活动安排的分组上, 也要打破传统的按能力同质分组的方式, 实行异质分组。互联网或局域网提供提供了丰富资源,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为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合作学习, 自主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环境。
二、整合需要新途径
数学教学偏重于逻辑推理及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中, 学生根本没有“做数学实验”这个概念, 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聆听、抄笔记的状态, 并没有积极参与。信息技术能够突出数学教与学“互动”, 利于学生主体参与。利用信息技术操作将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情景再现, 可以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 从特殊问题到一般规律, 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究去思考数学、学习数学。数学问题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 而思维能力的培养, 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开展数学实验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材整合的一个重要手段。某种数学思想通过计算机去实验一下, 这就是“数学实验”。数学的猜想与数学的实验是分不开的, 在数学实验中, 往往要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处理数据、发现规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中的“任务驱动法”、“问题激励法”、“主题探究法”在数学教学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的最好的典范。
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良好的实验情境, 通过数学实验可以对一些函数图象的类型进行实验、观察、归纳得出规律。学生亲历整个数学探索的过程, 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 对所实验的数学问题必然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以一元二次函数y=ax2+bx+c为例说明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优势。数学思想是描点法制作函数图像, 从函数图像中分析函数性质。
1.利用信息技术相关软件制作函数图像增强互动性
利用excel填充序列的方法快速对称地制作出x相应数值, 再利用求值操作计算出对应y的值, 最后制作“XY散点图中的平滑线散点图”图表。观察函数图像的特点。改变abc三个参数, excel图表可实现所见即所得, 轻松观察函数图像的变化。填写实验记录包括:a与开口方向的关系、a与开口大小的关系、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值、单调性等, 总结函数特征。
类似的软件还有几何画板、Z+Z超级画板等, 由于学生亲自动手, 直接参与, 激发了学习兴趣, 有兴趣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 牢固掌握知识。
2.同时完成信息技术与数学相关内容的教学
为解决一个问题而采取的方法和步骤, 称为算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算法思想已经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算法思想高中信息技术五门选修课中的一门课, 与高中数学的必修教材内容对应。数学教学重点放在算法的思想的培养上,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信息技术课程中重点用算法思想结合计算机语言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编写计算机的程序, 旨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算法这一章的有机结合呢?尝试先分析制作二次函数y=x2的图像的算法, 画出流程图, 根据数学算法分析, 完成VB代码的编写, 在VB调试环境中测试运行一下, 得到函数图形。归纳出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步骤:需求分析 (设计算法 (编写程序 (上机调试与维护。
改变相关参数生成标准y=ax2+bx+c函数图像分析函数特征, 同时试着改变步长值理解循环的含义, 改变图像的颜色等, 学习VB相关语句。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注意切忌滥用信息技术, 忽略与学科的整合;颠倒教与学的“主导”和“主体”关系, 同时教师要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学习。
总之, 教学中可以采用“活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中安排大量的尝试性、探索性的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逐步建立起自主性和研究性的学习模式, 从而更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安排大量的实践性、操作性的内容, 使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掌握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 并能够灵活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初探 篇10
3.使用课件及制作课件。会使用课件的人数占比为33%;会制作课件的人数占比为39%。从数据可知, 已掌握课件制作技能的人数占比略高于已掌握运用课件制作技能的人数占比。这是因为相当一部分幼儿园教师认为制作课件就是用Power Point制作幻灯片。郑州市公办幼儿园教师有90%以上毕业于郑州幼儿师范学校,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 郑州幼儿师范学校就开设了计算机课程, Power Poin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是课程内容之一。
(二) 民办幼儿园
民办园教师在各项技能的掌握中, 占比最高的都是常用软件的使用, 居于第二位的是运用网络资源。究其原因是因为:民办园大多历史较短, 园长年轻, 教师年轻, 设备较新。园长对计算机的认识及态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 已掌握制作多媒体课件技能的人数占比与已掌握运用多媒体课件技能的人数占比均低于公办园。郑州市近年来较为优秀的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生大多流向公办园, 民办园教师计算机技能略低于公办园是可以理解的。
二、提高幼儿园教师软件应用能力的策略
(一) 强化领导意识, 提高教师网络资源应用能力
2000年, 我国教育部启动了“校校通”工程, 其目标是用5~10年的时间, 使全国中小学校计算机上网率达到90%以上, 使网络资源能够被大多数中小学校师生所共享。2001年11月29日,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 而幼儿园的网络建设迄今为止, 国家并没有科学的、系统的规划, 这就需要幼儿园的直接领导者提高意识, 合理规划。幼儿园领导对互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利用信息技术, 创设情境
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能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秒的认识”一课时, 在导入新课上, 我利用学生熟悉的神州八号发射场景说:“同学们, 我国的航天技术发展的很快, 神州八号已经
联网作用的认识, 影响着幼儿园的计算机是否能够接入互联网。
(二) 建立培训体系, 促进教师课件运用及制作能力
国家教育部在2004年启动了《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 此计划非常重视教师软件能力的提高。郑州市于2006年至2010年对全市的中小学教师, 含幼儿园教师进行了培训。在对受训老师随后的追踪调查中发现, 少数教师经过培训之后, 切实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促进作用。幼儿园可以此为契机, 抓住这一部分教师的骨干带头作用, 以点带面, 采用园本培训的方式, 提高本园教师的软件应用能力。还可以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 将有关专家邀请到本园进行专门的培训。因此, 教师软件资源能力培训应该走理论培训和技术培训、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课堂培训与远程培训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道路。
(三) 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教师学以致用, 不断提高软件应用能力
将信息化资源有效运用于课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教师自身得克服很多思想、观念、技术等方面的障碍。这需要相关部门制订一些必要的、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 鼓励教师在活动中有效的运用软件资源。如对参加视听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与制作所花费的时间计入教学工作量;在年终评定优秀教学成果奖时, 把教学中是否运用信息化软件资源视为一个重要条件;定期举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评奖, 积极鼓励教师大胆创新, 采用多种形式方法将信息化软件资源运用于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中。
生物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凸显
董治洪
(河北省怀安县柴沟堡第一中学, 河北怀安076150)
摘要:主体作用的发挥对于提高学生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具有重要影响。因此, 我们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使教学富有情趣, 构建主体参与的教学摸式, 提倡学生间的合作关系。
关键词:主体;参与;构建;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志码:B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这种活动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 就学校教育而言, 它包含了教师和学
发射成功, 让我们再一次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播放神州八号发射倒计时的课件, 师生一起倒计时数数。) 当神州八号即将发射的时候, 我们一起倒数10、9、8、……表示什么意思?这样课件再现神州八号的发射场景, 并通过倒计时数数引出新课, 有利于学生切实感受“秒”在生活中的作用,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并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从而,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 化难为易
利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能感悟知识的来龙去脉, 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 弄清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 化抽象为具体, 化难为易。例如, 我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理解曲线如何转化成线段的过程, 我利用课件演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部分 (共16等份) , 然后, 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 圆转化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我引导提问:“这个图形哪里不像平行四边形?”学生说:“上下两条边不是直的。”我进一步问:“这是为什么呢?怎样使上下两条边更接近线段?”学生思考交流后, 我用课件演示:把5个等圆分别平均分成4、8、16、32、64份进行拼割, 接着问:“能继续分下去吗?”让学生发现规律并得出结论即如果分的份数越多, 每一份就越少, 上下两条边就越接近线段, 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长方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既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又向学生渗透了极限思想。接着让学生再观察16等份圆的拼割过程, 提出问题:圆的面积与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学生独立思考, 通过观察, 很顺利地推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和体会图形变化的过程, 清晰地观察到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化难为易, 突破了教学的重点,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利用信息技术, 化静为动
小学数学课本上, 有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的插图,
文章编号:1674-9324 (2012) 04-0202-02
生等因素。学生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 纵观教育活动的全过程理所当然的主体是学生, 是为
它们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 化静态为动态, 展现活动过程。例如:在“相遇问题”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理解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及路程、相遇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我运用课件演示:张华和李成分别在两地 (指示灯闪动, 强调两地) , 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面走来 (理解同时相向而行) , 最后通过一分钟一分钟行程的演示, 一直走到两人碰面, (理解相遇) 。化静为动, 使学生在动态直观的情境中, 理解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等术语的含义, 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了路程、相遇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缩短了学生对抽象概念和数量间关系的认识过程。
四、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尽管信息技术功能强大, 但它也不能代替学生的操作活动, 它可以在学生的操作基础上, 给予示范性展示, 使学生更清晰、明了。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圆面积公式的推导等。它还可以在学生操作上遇到难度时给予帮助。如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 曲线变线段的过程。再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 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正方形的一半可以用无数个分数表示”, 课件演示过程就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 可得到相等的分数, 再对折可得到相等的分数, 再对折可得到相等的分数, 继续对折下去, 可得到相等的分数。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但是我们不要盲目使用多媒体课件, 如教学“千克和克的认识”时, 千克和克只能靠肌肉的感觉来感知, 需要学生反复掂一掂、拎一拎, 这时并不需要多媒体课件。另外, 一节课课件的使用并不是越多越好, 应做到适度适量, 针对教学内容灵活运用。
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 篇11
【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学科整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因其在教育和教学中发挥的具体形象的作用,成为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正被广泛应用于数学教学。在数学教育领域,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成果的信息技术手段,为教育信息传递提供了最优的方法手段,能多渠道、高效率、高质量地实现数学教学中的即定目标,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造了条件。
一、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丰富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与逻辑性都很强的科学,各部分知识之间纵、横联系十分紧密,学生学习知识必须从感知教材入手,然后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掌握教材,同时数学学习活动又受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的影响。而信息技术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就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并且使教材内容变的形象、生动、直观,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概率”中随机投掷硬币实验时,我先将班里的学生分成4人一组,一人投掷,其他人记录正面、反面超上的次数。原来我的打算是让每组投掷200次,然后算出平均数来估计正面超上的概率。刚开始学生兴趣还很高,但做到大约100次的时候,学生渐渐失去了兴趣,注意力不够集中,最后计算出正面超上的概率大约是0.47 。这时,我利用电脑做模拟实验演示给同学们观察,他们的思维又开始活跃,短短的几分钟,模拟了几千次实验,学生的学习兴趣重新被调动了起来,他们在惊叹高科技的方便快捷之余,也进行了积极的数学思考,很好地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在传统教学手段下是不可想象的。
学生对教材的感知,往往是从浓厚的兴趣开始的,学生对感知的教材发生浓厚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材感知的效果。利用电教手段来激发学生感知教材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蕴藏的学习潜力,有效地诱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愿望,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也是为了给学生进一步感知教材、学好数学提供保证。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大量节约教学时间,增加课堂练习内容,提高教学密度。
不管是过去的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新课程标准,都强调“精讲多练”,这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因为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有限,加上数学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下降等,教师必须要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那段时间里完成讲授部分的教学内容,尤其在数学教学中,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形成能力这是很有必要的。利用电教手段可以省去板书和擦拭的时间,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时,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就可以大大增加,这时可以预先拟好题目运用多媒体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突出重难点,另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实现不同层次的练习巩固,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往往在数学课后半节,学生最容易产生疲劳,少数学生会表现出不安的情绪,如不及时的调控,将会导致教学效率的下降,如果能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再次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使教师语言再生动,描述的再逼真,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仍然不够深刻,很难达到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把一些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数学中的很多概念、公理、定理都非常抽象,给学生理解、掌握带来一定的困难,往往是教师费了很大力气去讲解,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还是不能真正理解。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使静态的、抽象的知识动态化,更直观的显现出来,借助一些具体的图表、模型促使学生理解、把握他们的本质属性,让教学过程在教师讲得少、学生思考多,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重点。
不同学生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具体、直观,并且动静结合,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就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虽然信息技术有它极大的优越性,但是教师课前准备的工作量很大,如果每节课所有的数学教学活动都用信息技术来进行那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好钢要使在刀刃上,所以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两者即不是对立关系,也不是平行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电教手段的应用,关键在于“恰当”二字。在同一节课中,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可以同时使用,各自发挥其特长。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来确定用与不用、用多和用少、怎样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
[2]《中学数学教材教法》
数学课程信息技术发展 篇12
一、发挥网络优势, 促进教师成长
要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有效实施课程整合, 必须依靠技艺精湛的教师队伍。因此, 提升教师素质显得至关重要。一是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当前, 在全国范围内正掀起新课程改革实施的高潮, 强师能是巩固课程改革成果的重要途径。原有的培训模式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研经费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教师的培训方式还停留在闭门造车式的校本教研上, 仅依靠校内教师之间交流, 没有走出大山接受过教育专家的指导, 也没有到课改前列的学校学习先进的经验。然而, 这一切愿意都能通过网络得以实现, 网络为教师驾起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现在, 教师足不出户也能够聆听专家的教诲, 掌握新的教育理念, 感受新课改带来的冲击, 增强实施课改的信心。教师运用互联网能够学习教育专家的讲座、观摩名师的课堂实录、欣赏精典的课堂点评, 下载课件、教学设计等教学资源, 将“他山之日”用于日常的教学中, 充实自己的教学课堂;能够浏览全国各地教育教研网或校园网, 学习其他学校、其他教师的研究成果, 丰富自己的学识水平;甚至能够将自己的教学心得和优秀的教研成果通过网络评论、微博、QQ等方式进行网络交流, 拓宽教师专业成长的半径和渠道。二是提高教师的操作技能。信息技术日益盛行的今天, 广大教师要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学会课件制作、资源下载、图片处理、视频制件等操作技能, 能运用计算机备课、授课、组织教学活动。学校要为教师的培训学习创造条件, 可以将信息技术培训纳入校本培训范畴, 安排计算机教师定期授课, 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增加学校教学实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枯燥、乏味的, 利用信息技术将数学知识以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形式显现出来, 将枯燥的知识融于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的教学情境中, 刺激学生的视听观感, 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时, 我设计了“孔融分梨”的教学情境, 先播放“孔融让梨”的故事, 由于《孔融让梨》是学生语文课上学习过的课文, 一下就吸引了他们注意力。随后继续播放动画, 孔融拿着梨兴高采列的往外跑, 自言自语地说:“这个梨, 我要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分享。”忽然, 孔融皱着眉头, 抓着脑袋焦急地说:“一个梨, 分给两个人, 怎样分我们才是一样多呢?每人分得多少呢?分得的梨又该用什么数字表示呢?这可真着急, 谁来帮我想想办法!”此情境, 不仅将学生已有的经验作为教学资源, 还将要探究的知识融入到孔融的话语中。学生兴趣被激发, 求知欲望被调动, 学生解决情境问题的同时, 不知不觉地学习到了分数的知识。
三、借助直观演示, 经历探索过程
信息技术强大的演示功能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它能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操作的实验过程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 不仅能让学生知其然, 还能知其所以然。例如, 在《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教学时, 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展示公式探究的过程, 借助多媒体直观的演示, 就能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多媒体能够展示长方体分割成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的动态过程, 让学生明白用分割的办法能够得到长方体体积的大小。老师由此设问:如果要知道学校教学楼的体积, 用上述办法是否能够实现, 如果不能, 又该用什么办法计算出教学的体积?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继而演示小正方体还原成长方体的拼凑过程, 就可轻松的引导学生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的结论。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 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一知识点, 用传统的教具操作、投影展示很难让学生理解, 借助多媒体演示就能轻而易举攻克难点。先将两个角平移重叠, 将其中一个角的两边长任意延长, 播放此片断后让学生思考, 是不是边越长角就越大?随后将另一角两边的叉开变大、变小, 让学生思考角两边叉开大小的变化是否引起了角大小的变化?通过直观演示, 学生就能归纳出“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 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的结论。
四、联系生活实际, 学习生活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应还原于生活, 用于生活。利用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植入原生态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 能拉近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 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 增强数学意识, 培养数学素养, 增强运用能力。例如, 教学《元角分与小数》时, 可联系生活中的“日常缴费”, 多媒体出示小明家某月水费、电费、气费、电话费的使用情况, 让学生将小数表示的金额换算成几元几角几分, 要求学生观察小明母亲缴费时的情境,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如:当付出的金额超过应缴金额时, 应找回多少钱?每两种费用之间相差多少钱?本月水费、电费、气费、电话费一共用了多少钱?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 可学生当一回“设计师”, 多媒体提供不同规格的瓷砖的大小、价格、涂料的价格以及房间的大小等相关信息,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 设计房间装饰方案, 计算出完成装修至少需要多少瓷砖、多少涂料, 买这些材料需准备多少钱。在《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时, 可让学生当“工程师”, 出示一间教室的设计图, 指导学生获取教室每面墙的长、宽、厚以及门窗的长和宽;提供, 砖的规格、单价, 水泥、沙和单价和砌一立方米的墙所需的水泥、沙的用量等信息。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 预算出修建这间教室至少需要多少砖、多少水泥、多少沙, 买这些材料需准备多少钱。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内涵、优势及应避免的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程,整合
参考文献
[1]徐巧玲.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