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程研究(共12篇)
数学新课程研究 篇1
数学一直都是我国学生重点学习的学科, 所以, 对于它的基础一定要牢牢打好, 因此, 初中数学就拥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无论是从前的应试教育还是现在的素质教育, 数学都是关键的基础课程, 所以, 要对其投入很大的精力, 但是由于数学本身就很难, 很容易打消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所以对于数学的教学方法, 就要合理制定. 下面就让我们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进行一些研究.
1. 培养学生的兴趣
对于一件事物, 只有当它能足够引起你的吸引力时, 你才会看重它并且试着研究与接触它. 对于数学的教学也是一样的道理, 老师要充分提高学生们对课堂的兴趣, 这样才能顺利地进行教学. 因为数学是一门拥有许多定理的学科, 这难免会让人感觉到乏味, 这时, 老师就要想办法使学习变得轻松, 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下面用一个实例来进行说明. 当讲解直线与直线之间的关系时, 老师可以利用教室的墙壁为实例, 墙角的三条线相互垂直, 并且处于不同平面上, 天花板左边与右边的线相互平行, 永远都不可能相交, 再鼓励学生们自己发现这样的实例, 这样就能加深他们的印象, 还能使他们理解得更透彻, 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2. 教学的重点要突出强调
数学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 再加上知识又是连续性极高, 这就需要老师为学生讲解重点, 只有抓住侧重点, 才会更好地运用数学. 课堂的讲解要注重层次分明, 对于重点以及难点内容要进行详细讲解, 而对于一些偏点就不需要面面俱到了, 只要让学生们认识到这也是一种数学知识即可. 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时, 老师会列举一道实际应用题, 来让同学们进行列方程. 很明显, 这一堂课的重点在于如何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而不是对所列方程的解答. 只有抓住课堂重点, 才能够使学生知道如何自主学习及课后复习, 避免浪费时间, 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3. 对于抽象的概念进行具体化讲解
极高的抽象性、严密的推理性以及广泛使用一直都是数学独一无二的特点. 初中的教学很关键, 因为这时的数学正是基础必备, 并且抽象的概念也非常多, 如果教师一直以抽象的讲解来描述概念的话, 会导致学生理解困难、上课兴趣减退、负面情绪增加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 把抽象性的概念进行具体化讲解, 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无理数的引入, 可以采用一些实例, 例如运用“1-2”引出负数的存在意义, 相比之下, 如果直接告诉学生们无理数存在的话, 会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困惑, 而引入实例就使这个抽象概念容易接受多了.
结束语
数学, 作为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基础, 只有把它学习好, 才能够使学生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所以, 初中数学的教学绝对是重中之重, 有待专业人士的研究与探索. 正确的教学方式, 才能够培育更多优秀的学子.
参考文献
[1]方运加.一个被忽视了的目标:做有学问的数学教师[J].湖北教育, 2004 (3) .
[2]程钟卉, 赵静, 赵晓莉.如何上好数学课[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8 (23) .
数学新课程研究 篇2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能够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通过探究学习不仅是对以往知识的回顾,更是对于知识的彻底了解。这种了解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听懂了”,而是深层含义的“会学了”,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改变为主动的获取。学会探究性学习首先要学会认识自身,认识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在学习中也应该扬长避短,让自己的长处更能发挥作用。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靠老师的教授,还要有学生和家长等方面的配合。因为探究性学习不同于以往的学习,它是在一个很自由的前提下进行的,所学的知识没有一个固定的结构限制,而是可以自主选择要学习的知识,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都可以学习。而这样的学习也是要在老师划定的范围内选择,然后进行自身的学习。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也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巩固。通过探究性学习,会让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度明显升高,这是由于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其产生了对学习这个知识的兴趣。探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够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初步形成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探究能力的提升也是很有帮助的,自主学习的前提一定是自己对学习有强烈的愿望,而不是一种抵触心理,这样的抵触心理会影响着今后对获取知识的态度。所以,要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为自己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2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2.1情境创设策略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探究情境的创设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在实际情境教学的创设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要具备探索性、开放性和启迪性。不仅仅需要注意问题的合理性和层次性,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理解,而且还需要让学生能够学习和探索,独立自主学习知识;其次,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创设情境问题,合理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最后,情境的创设应当能够引起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的深刻反省,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发思考式作用,从而形成新的情境。
2.2引导与启发的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适量有效地运用引导和启发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对于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引导式教学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需要特别注意和运用的教学措施。它需要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握,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施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由于缺乏相应的“技巧”,不能做到引导学生的思维,而是将所设计的问题全盘托出,牵制学生的思维,从而导致探究式教学的失败。另外,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主要应抓住“架桥、定向、揭晓”等几个关键词,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把握启发的度。因此,在运用引导和启发式策略时,应从平时的答疑、辅导角度讲解,时刻注意不轻易将解法和答案告诉学生,尽量从多角度,多层次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实现解题的过程。
2.3梳理和反馈策略
梳理和反馈主要在课堂尾声或课外,教师在课堂上留出适当的时间或要求学生在课外对该课时所讲述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对梳理的设计应以学习过程中学到的数学知识体系或数学理念为主线进行梳理,有效的梳理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新的数学认识体系。再通过梳理的结果,向教师进行有效的反馈,反馈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在新概念学习后以类比、辨析的方式进行反馈,或者通过实践、练习等课外活动进行反馈。
3总结
数学新课程研究 篇3
关键词:情景教学;动手操作;小组合作
一、情景式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既要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学的情景要依据课本又要高于课本,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贴近生活,让学生知道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1.情景教学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老师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只是一味地学习课本上的死知识,而是要把死的知识讲活,让学生在感觉到有趣的同时可以学习到知识。小学生对世界认识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老师在给他们讲课时要根据他们现有的知识储备将数学知识穿插到有趣的事情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与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学好数学是有用的。在教学中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对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数学现象进行解释说明,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打好数学的学习功底。利用情景教学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开拓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景教学其实是对老师的一种考验,老师只有平时善于观察,将生活中的一些数学案例合理地应用到数学教育中才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当然,这样一个过程对学生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能使他们把生活中出现的数学现象与所学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很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例如,超市打折卖铅笔,以前每支铅笔是1块钱,现在打折只需要8毛钱,请问:假如爸爸给了小明10块钱让他去买10支铅笔,小明可以节省下多少钱?
像这样的问题,小学生在家里是经常遇到的,在课堂上提出来能让学生感觉到这就是他们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学生在听课时就会认真听讲,也可以很好地提高老师的讲课效率。
2.情景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给学生讲课时,实施加入情景的教学方式比较重要,但不能盲目地加入。加入情景模式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不是让学生在那里瞎想。一些老教师为了迎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在各种书本上找情景案例,案例是找到了,可是并不是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很多东西他们都还没有接触过就出现在课堂上了,就算是讲了他们也不懂,这不仅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很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在使用情景教学模式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案例来进行讲课。
二、动手操作式教学策略
数学教育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上学习知识,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来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样,在动手操作的同时,也能加强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互相帮助并且解决问题。让他们通过观察、理解、推理问题积极地去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讨论一斤棉花和一斤铁片到底哪个更重时,老师可以拿来棉花和铁片,同时利用电子秤等工具,让学生自己动手称一斤棉花,再找另一位学生用电子秤称一斤铁片。让两个学生分别将称好的棉花和铁片放到平衡木上,让学生自己观察他们两个到底哪个重。
像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重量的本质与物理没有关系,看上去比较轻的东西在实际中不一定就轻。这个过程能让他们切身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更加理性地看待事物,同时可以很好地让他们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思考。同时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
三、小组合作式教学策略
小学生都有爱玩的天性,利用这一点,老师可以多设计一些小组合作的教学活动。在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促进小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在分组时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学生按一定的规则合理地分配到各个小组中,使得每一个小组的水平都差不多,这样做不仅好管理,同时还可以树立学生的信心。小组分好后,提出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让各个小组去完成,让小组之间进行评比。这样,为了让整个小组都尽快完成任务,小组之间肯定会互相帮助,遇到困难时一起讨论,使得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这就使学生建立了很好的合作机制,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小学数学教育要实现良好的效果,就要采取实际有效的教学手段。新课程理念给小学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最终在新课程理念下使得小学数学教育走出一条更科学有效的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数学新课程研究 篇4
1.注重实效地设计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内容范围时, 一定要全面考虑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领域, 不可有所偏废, 而在具体每节课中, 教学目标又要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课, 有的侧重在知识, 有的侧重在能力, 有的侧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同的实践活动, 有的侧重在方案设计, 有的侧重在熟练技能, 有的侧重在结果处理;同样是获取信息, 有的侧重在信息的收集, 有的侧重在信息的处理和加工, 有的侧重在信息的评价.
2.注重实效地思考教学结构
对教案的管理其实本身只是一种手段, 而不是目的, 管理教案的目的是为了后续教学实施行为即45分钟的课堂效率.然而, 目前对教案的管理有一种倾向就是走向繁琐的所谓规范化、标准化, 对所有的教师采用同样的模式进行统一管理, 而且管理的要求过于具体、详尽和死板, 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教案设计成了繁复的劳动, 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 形式主义的抄写教案蔚然成风, 个性化的、有独特风格的教学设计没有了孕育的空间.
二、教学实施策略
1.建立生态型的有效教学机制
传统教学把“教学”视为一个简单的知识接受、技能训练、态度形成的流程, 即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 这种单向的教学进程, 只适合于知识积累, 而不适合于知识的增殖、创新, 因为它本身就是将知识以定论形式教给学生的, 这样的教学是一种萎缩性的教学.而生态型的有效教学是一种扩展性的教学, 它把每一次教学当做教学有效化的一个链节, 从而构成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流程:态度情感——技能——知识——价值观, 即以动机兴趣态度的培养为开端, 在生活实践中形成技能, 以课堂讨论为知识建构、生成的工厂, 促使学生个人知识的形成、价值观的重塑.
2.实施双层有效的教学模式
既然有效的教学是表层的显性课程与深层的隐性课程、“预成”课程与“生成”课程平行互动的过程, 我们就必须利用这一模式开展教学.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对“预成”课程 (包括教学计划、课程知识设计、教材拟订等方面) 和“生成”课程 (包括教学情境中的隐蔽课程的自然影响、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对教学的积极促进、教师人格因素的正面影响等方面) 进行全面调控、综合利用.教师的“教”更多的是以“预成”因素出现在教学中, 其主要功能表现在通过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 引起学生的主动反应, 通过对教学常规的强化, 引导教学向“有效”迈进;通过对教学对象心理因素的积极了解, 积极选择有利于提高教学之“效”的课程资源、教学内容、环境、媒体, 等等.
3.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改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新课程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自主”指学习品质, 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探究”指学习途径, 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合作”则是指学习的主要形式, 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三者互为一体, 又互为促进.
三、教学评价策略
1.统一性评价和差异性评价相结合
统一性评价的典型方式是考试, 它作为教学管理的一种手段, 其功能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但学生发展的程度、层次、领域等都会有所不同, 这就需要运用差异性评价.例如, 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应该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以鼓励每一名学生的进步.多造几把评价的“尺子”, “多一把尺子、多出一些人才”, 是新课程评价的重要理念.在评价过程中, 我们要努力开发具有不同标准、不同要求、不同形式, 甚至不同范畴的评价内容, 来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2.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我们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并形成多种组织形式 (个体评价、相互评价、小组评价、全班评价) , 这样, 我们就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对教育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不仅如此, 学生由原先的评价对象成为积极的、多种组合方式的评价主体, 他们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不再处于过去单纯的被动状态, 而是处于一种主动积极参与状态, 能充分体现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将为他们以更多方式、更全面的内容、更深入的思考参与教学提供了更多空间, 使他们通过切实可行的途径逐步形成更为成熟的主动发展意识和能力.
3.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 关注过程的过程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 重在发展的评价.我们既要对终结性评价的内容、方式等进行改进, 更要加强过程性评价, 要在教学活动的准备、起始、进行和结束的整个过程中, 不断采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 对教与学持续地作出预测、指导、诊断和判定, 要开发多种评价方式, 如创建并用好成长记录袋、运用表现性评价等, 关注成长过程, 使评价日常化、过程化、教育化.
4.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用量化方法评价的结果, 更多地表现为数字, 反映的是学生某些方面达到的水平.用好量化评价, 可以通过甄别和比较所反映的情况, 来改进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效果.质性的评价方法, 如评语、行为观察、学习日记、情境测验和成长记录袋等, 通常记录了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思考等描述性的内容, 而不仅仅是一个分数, 它可以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发展的过程, 不但具体客观地描述出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而且较好地全面反映了学生发展的状况.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对于发展学生的潜质, 发挥学生的潜能, 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关于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研究 篇5
(一)把函数作为一条主线
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分层设置了函数概念、具体函数模型、函数应用、研究函数的方法四方面的内容。在必修数学中设置了函数概念,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简单幂函数、三角函数、分段函数、数列等具体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函数的初等方法等内容;选修数学中设置了研究函数的分析方法(导数)等内容;函数的应用以及函数的思想方法贯穿于相关数学内容之中。例如:必修数学中运用函数思想方法处理方程、不等式、线性规划、数列、算法,运用函数解决优化问题,刻画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问题等。这种设置方式就体现了“以函数为纲”的思想以及函数的统领作用。
(二)突出背景,从特殊到一般引入函数
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在引人函数概念和具体函数模型时,都注重函数的实际背景,通过对实际背景中的具体函数关系的分析,归纳、抽象出函数概念和函数模型。高中阶段函数概念的引人,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学习映射,再学习函数,即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另一种是通过具体函数实例的分析,归纳总结出数集之间的一种特殊对应关系—函数,即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例如,对于函数概念,先引导学生梳理已经掌握的具体函数(如,初中学过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简单分段函数等),通过分析这些具体函数的特征,构建函数的一般概念,再由函数概念抽象出映射概念。
(三)提倡运用信息技术研究函数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呈现函数的直观图像,迅速精确地实施函数运算,通过函数图像和函数运算,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函数所表示的变化规律的理解。信息技术还为运用函数模型解决问题提供了便利。高中数学新课程提倡运用信息技术研究函数。
二、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函数教学建议
(一)整体把握函数的内容与要求,在与函数有关的内容
的教学进程中不断加深学生对函数思想的理解。函数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第一次遇到的具有一般意义的抽象概念,在这个概念下可以派生出许多不同层次的具体函数。学生对于这种多层次的抽象概念的理解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积累的,需要多次接触、反复体会、螺旋上升,逐步理解,才能真正掌握,灵活运用。因此,函数教学应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教师应整体规划整个高中阶段函数的教学,对函数教学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设计,明确不同时段、不同内容中学生对函数理解应达到的程度,在与函数有关的内容的教学进程中,通过运用函数不断加深学生对函数思想的理解。
(二)关注认识函数的三个维度,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函数的本质
第一,函数是刻画变量与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模型,即变量说。在现实生活和其他学科中,存在着大量的变量和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例如:邮局收取邮资时,邮资(变量)随着邮件的重量(变量)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具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即当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依赖于这个变量的另一个变量有唯一确定的值。基于这种认识,就可以用函数来表示和刻画自然规律,这是我们认识现实世界的重要视角,也是数学联系实际的基础。第二,函数是连接两类对象的桥梁,即映射说。对函数的这种认识反映了数学中的一种基本思想,在数学的后续学习中具有基础作用。数学中的许多重要概念都是这种认识的推广和拓展。例如,代数学中的同构、同态是构架两个代数结构的桥梁,拓扑学中的同胚也是构架两个拓扑结构的桥梁等。第三,函数是“图形”,即关系说。函数关系是平面上点的集合,因而可以看做平面上的一个“图形”。在很多情况下,函数是满足一定条件的曲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函数就是研究曲线的变化、曲线的性质。基于这种认识,函数可以看做数形结合的载体之一。实际上,解析几何、向量几何、函数是高中数学课程中数形结合的三个主要载体。
(三)重视函数模型的作用,帮助学生在头脑中“留住”一批函数模型
理解函数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在头脑中“留住”一批具体函数的模型。那些优秀的数学工作者,对于每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都会有一批具体的“模型”。这是很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高中数学课程中有许多基本函数模型,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把这些基本函数模型留在学生头脑中,这些模型是理解函数和思考其他函数问题的基础。在教学中,对于上述基本函数模型应有一个全面的设计,要帮助学生在头脑中留下三方面的东西:第一,背景,即要熟悉这些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从实际背景的角度把握函数;第二,图像,即从几何直观的角度把握函数;第三,基本变化,即从代数的角度把握函数的变化情况。只有在学生头脑中“留住”这样一批具体的函数模型,才能逐步实现对函数本质的理解,并灵活运用函数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揭示函数与其他内容的内在联系,强化学生对函数思想的认识
函数作为高中数学的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中。是在方程、不等式、线性规划、算法、随机变量等内容中都突出地体现了函数思想。用函数的观点看待方程,可以把方程的根看成函数图像与轴交点的横坐标,解方程就是求函数的零点的横坐标,从而,解方程问题可以归结为研究函数局部性质的问题,即研究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问题。这样,如果一个函数在闭区间[a,b],习上连续,且端点函数值异号,即,则就可以运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还可以用切线法(函数在闭区间有一阶导数)、割线法(函数在闭区间有二阶导数)等求方程的近似解。在坐标系中,函数的图像把横坐标轴分成若干区域。一部分是函数值等于0的区域,即;另一部分是函数值大于0的区域,即;再一部分是函数值小于0的区域,即。用函数的观点看,解不等式就是确定使函数的图像在x轴上方或下方的的x区域。这样,就可以先确定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方程的解),再根据函数的图像来求解不等式。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篇6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20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6.132
数学是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是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和综合素养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注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高效、开放的课堂,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选择符合小学生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数学教师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于进行数学探究。因此,如何发挥数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学习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
一、创设适合小学生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活泼开朗,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给他们提供自由发挥的时间,让他们既能收获到知识,又能得到快乐,并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每个小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数学教师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尊重他们的学习需求。比如,讲《认识钟表》,教学重点是让小学生认识钟面的外部结构及会看整时,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在教学时我准备了多煤体课件和小闹钟等教学工具,运用猜谜的方式激趣引入新课:“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我是谁吗?请听这个谜语:一家三兄弟,高矮个不齐,嘀哒提醒你,时间要珍惜。你们猜猜我是谁?”这时有的小学生会立即猜出来是钟表。我再继续播放录音:“真聪明,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 如果你们能在这节课里了解我,你们就会灵活、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成为时间的小主人。”听录音的目的是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我带领小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钟表,以提高他们的求知欲,之后组织小学生玩拨钟的游戏:联系生活实际拨出一个整时,试写出这个时刻,并在学习小组里介绍平时这个时间里自己正在进行什么活动。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的普及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课堂情境,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通过音视频资源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知识变难为易,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多媒体的辅助地位,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比如,讲《认识人民币》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掌握他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初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懂得爱护人民币,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大屏幕上出现了超市购物的场景,我问学生:“同学们,我们去超市买东西需要用什么呀?”有的学生会说钱。然后我继续说:“是呀,钱的作用可真大,可以买食物,可以买玩具,还可以买书本。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人民币。”我让小学生把老师发放的模拟币拿出来,同桌之间互相介绍。然后让小学生按照课件上出现的某个面值的人民币拿出手里相对应的人民币,然后向班级里的学生进行介绍。我还组织小学生把手里的模拟币进行分类,观察他们是按照什么进行分类的。最后板书:元做单位的钱有哪些,角做单位的钱有哪些,分做单位的钱有哪些。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实践、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以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数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挑战性,需要小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散思维,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数学的奥妙。我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实践活动,锻炼小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时,为了让小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我拿一个长方形木框,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尝试,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并测量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并引导师生明确:两组对边边长没有变,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四个直角变成了锐角和钝角。根据刚才的实验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这种不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我让小学生举出实际例子,经过师生交流探讨,最终学生知道推拉门、放缩尺等都利用了平行四边形的原理。
四、运用多样性和针对性的课堂激励方式
有效的课堂激励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并且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课堂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学情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激励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经常用到的课堂激励方式有物质激励、语言激励、榜样激励等。比如,对于数学成绩上升较快的后进生,数学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对于数学成绩保持稳定的优秀生,教师要给予语言激励,给他们提供探究的机会,促进他们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综合素养得到提升。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改革的方向定义为: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倾听小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抓住教学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在日常工作中会为不同水平的学生设定差异化的学习目标,而且目标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争取让他们通过努力实现目标,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只有我们满怀希望地鼓励小学生,正确地呵护学生,把他们当成课堂评价的主体,才能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林永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24).
[2] 宋贞霞.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1).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篇7
一、创设适合小学生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活泼开朗, 好奇心强,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 给他们提供自由发挥的时间, 让他们既能收获到知识, 又能得到快乐, 并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每个小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 数学教师必须要以学生为本, 尊重他们的学习需求。比如, 讲《认识钟表》, 教学重点是让小学生认识钟面的外部结构及会看整时,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在教学时我准备了多煤体课件和小闹钟等教学工具, 运用猜谜的方式激趣引入新课:“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想知道我是谁吗?请听这个谜语:一家三兄弟, 高矮个不齐, 嘀哒提醒你, 时间要珍惜。你们猜猜我是谁?”这时有的小学生会立即猜出来是钟表。我再继续播放录音:“真聪明,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 如果你们能在这节课里了解我, 你们就会灵活、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成为时间的小主人。”听录音的目的是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我带领小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钟表, 以提高他们的求知欲, 之后组织小学生玩拨钟的游戏:联系生活实际拨出一个整时, 试写出这个时刻, 并在学习小组里介绍平时这个时间里自己正在进行什么活动。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的普及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 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课堂情境, 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 通过音视频资源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数学知识变难为易, 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 教师要注意多媒体的辅助地位, 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比如, 讲《认识人民币》时,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 知道1元=10角, 1角=10分, 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掌握他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初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 懂得爱护人民币, 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 大屏幕上出现了超市购物的场景, 我问学生:“同学们, 我们去超市买东西需要用什么呀?”有的学生会说钱。然后我继续说:“是呀, 钱的作用可真大, 可以买食物, 可以买玩具, 还可以买书本。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人民币。”我让小学生把老师发放的模拟币拿出来, 同桌之间互相介绍。然后让小学生按照课件上出现的某个面值的人民币拿出手里相对应的人民币, 然后向班级里的学生进行介绍。我还组织小学生把手里的模拟币进行分类, 观察他们是按照什么进行分类的。最后板书:元做单位的钱有哪些, 角做单位的钱有哪些, 分做单位的钱有哪些。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新课程背景下, 小学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实践、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 以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数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挑战性, 需要小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散思维, 勇于创新, 积极探索数学的奥妙。我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实践活动, 锻炼小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 教学《平行四边形》时, 为了让小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我拿一个长方形木框, 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 向相反方向拉, 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尝试, 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 并测量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 并引导师生明确:两组对边边长没有变, 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四个直角变成了锐角和钝角。根据刚才的实验和测量, 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这种不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我让小学生举出实际例子, 经过师生交流探讨, 最终学生知道推拉门、放缩尺等都利用了平行四边形的原理。
四、运用多样性和针对性的课堂激励方式
有效的课堂激励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并且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课堂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学情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激励方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经常用到的课堂激励方式有物质激励、语言激励、榜样激励等。比如, 对于数学成绩上升较快的后进生, 数学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取得更好的成绩。对于数学成绩保持稳定的优秀生, 教师要给予语言激励, 给他们提供探究的机会, 促进他们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综合素养得到提升。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改革的方向定义为:多角度地评价, 观察和倾听小学生, 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所以, 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 抓住教学契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在日常工作中会为不同水平的学生设定差异化的学习目标, 而且目标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 争取让他们通过努力实现目标, 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只有我们满怀希望地鼓励小学生, 正确地呵护学生, 把他们当成课堂评价的主体, 才能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林永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 (24) .
数学新课程研究 篇8
关键词:情景教学,动手操作,小组合作
一、情景式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既要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学的情景要依据课本又要高于课本,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贴近生活,让学生知道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1.情景教学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老师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只是一味地学习课本上的死知识,而是要把死的知识讲活,让学生在感觉到有趣的同时可以学习到知识。小学生对世界认识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老师在给他们讲课时要根据他们现有的知识储备将数学知识穿插到有趣的事情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与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学好数学是有用的。在教学中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对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数学现象进行解释说明,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打好数学的学习功底。利用情景教学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开拓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景教学其实是对老师的一种考验,老师只有平时善于观察, 将生活中的一些数学案例合理地应用到数学教育中才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当然,这样一个过程对学生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 能使他们把生活中出现的数学现象与所学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很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例如,超市打折卖铅笔,以前每支铅笔是1块钱,现在打折只需要8毛钱,请问:假如爸爸给了小明10块钱让他去买10支铅笔,小明可以节省下多少钱?
像这样的问题,小学生在家里是经常遇到的,在课堂上提出来能让学生感觉到这就是他们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学生在听课时就会认真听讲,也可以很好地提高老师的讲课效率。
2.情景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给学生讲课时,实施加入情景的教学方式比较重要,但不能盲目地加入。加入情景模式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而不是让学生在那里瞎想。一些老教师为了迎合新课程教学理念, 在各种书本上找情景案例,案例是找到了,可是并不是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很多东西他们都还没有接触过就出现在课堂上了,就算是讲了他们也不懂,这不仅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很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在使用情景教学模式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案例来进行讲课。
二、动手操作式教学策略
数学教育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上学习知识,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来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样,在动手操作的同时,也能加强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互相帮助并且解决问题。让他们通过观察、理解、推理问题积极地去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讨论一斤棉花和一斤铁片到底哪个更重时,老师可以拿来棉花和铁片,同时利用电子秤等工具,让学生自己动手称一斤棉花,再找另一位学生用电子秤称一斤铁片。让两个学生分别将称好的棉花和铁片放到平衡木上,让学生自己观察他们两个到底哪个重。
像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重量的本质与物理没有关系,看上去比较轻的东西在实际中不一定就轻。这个过程能让他们切身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更加理性地看待事物,同时可以很好地让他们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思考。同时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
三、小组合作式教学策略
小学生都有爱玩的天性,利用这一点,老师可以多设计一些小组合作的教学活动。在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促进小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在分组时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学生按一定的规则合理地分配到各个小组中,使得每一个小组的水平都差不多,这样做不仅好管理,同时还可以树立学生的信心。小组分好后,提出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让各个小组去完成,让小组之间进行评比。这样,为了让整个小组都尽快完成任务,小组之间肯定会互相帮助,遇到困难时一起讨论,使得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这就使学生建立了很好的合作机制,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数学新课程研究 篇9
由此看来,新课标下的备课是一种生成性备课,这种生成性备课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那么,如何使生成性备课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易于在广大教师中推广开来呢?笔者总结近两年多来对生成性备课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课前预设一课中调控一课后反思”的三步骤备课模式。这种模式从学生实际出发,使《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新理念变得可操作、可实践,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真正提高。
一、课前粗线预设
课前预设就是进行教案预设,要粗线勾勒。如果教案精心过了头,就与新课标的精神相悖了。教师“精心”设计的教案,往往多从教师“教”的层面考虑,因而这样的设计更注重是否教得流畅,是否教得漂亮,是否教得成功。而新课标则侧重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做到“自主、合作、探究”。教案框得太死,何来自主?统得太严,如何合作?套得太牢,怎能探究?因此教案预设宜粗不宜细。
预设的教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教学目标,确定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结构,选择教学方法。要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搭设好平台,应着重设计教学思路,设计主要问题,设计重、难点等。
(一)教学思路的设计
教学思路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所酝酿、设计的教学流程,即这节课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就像写文章动笔之前所勾勒出的一个大致框架一样。例如某数学高级教师所设计的《正数与负数》一课,教学预案的思路是这样的: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正、负数产生的需求,初步感受正、负数的价值。
2. 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A.理解正、负数的意义。
B.探索正、负数的表示方法。
C.体验正、负数的价值。
3. 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D.沟通正、负数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师生共同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正、负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E.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①体会意义,掌握方法。
②渗透对应思想,选择策略,解决问题。
③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4. 课堂总结。
不难看出这样的教学思路,教师心中非常有底,能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挖掘教材,明确每一教学环节的目的,进行开放式的教学,设计呈阶梯状的教学板块,便于纵深拓宽学生的思维。
(二)主要问题的设计
数学教学经常陷入这样一种状态:教师“以本为本”,习惯于从既定的教案出发,用一连串的发问“牵”着学生,使学生就范;学生则只能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被动地接受一个个数学结论。这样的课堂也许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但学生却如同“被缝了翅膀的鸽子”,再也难以展翅高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所以,教学预设应该关注教学的对象——学生,如果脱离具体的教学对象,就不会有最佳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现代学生的学习起点远远高于教师的想象,有时教师设定的学习起点,往往不是实际的教学起点,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应扪心自问以下一些问题:①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进行新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②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学习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什么内容?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有准确的知识定位,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教学预案。
前不久听了温州八中某高级教师《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教研课,我深受启发。他在预案的“整体感知”环节中设计了这样五个问题:
①关于三角形,我已经知道了什么?
②关于三角形,我还想知道什么?
③关于三角形的全等,自学课本后,我又知道了什么?
④我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⑤动动手,检查自己掌握得怎么样?
前面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却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情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最后一个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深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知识。这堂课在该老师的调控下热热闹闹又扎扎实实,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三)重点难点的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数学的学习目标中,已经包含了一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教材也依据学习目标按照一定的顺序将学习材料加以组织编排,并且尽可能地围绕重点、突出难点。但在课堂实际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重点和难点也会有所变化。因此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思考以下问题:①教材内容是不是达到学习目标所必需的?还应该补充些什么内容?哪些内容可以删减?②教材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教学的起点在哪里?③从学习目标来看,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又是什么?只有在回答了上述问题之后,才能采取有效的策略,改变课堂教学顺序,优化例题和习题,甚至重组教材,从而使教材内容成为更易于课堂教学表述、更易被学生接受的知识结构体系。
当然,教案预设强调粗线勾勒,不等于不要精心设计。诸如教学细节的设计,课堂留空的设计,媒体手段、辅助材料的选择,重点突破的策略,难点分解的方法等,都必须考虑,这样有利于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控制并始终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
二、课中相机调控
课中相机调控实际上是第二次备课。数学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本身是充满着变数的,教学过程中的种种“想不到”是无法“设计”的,而这样的“想不到”又常常是课堂教学中的闪光之处、亮点所在。教师如果一味地照“案”宣科,置那些“想不到”于不顾,那么数学教学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魅力。课前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因此教师的调控非常重要。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育要“相机诱导”,即要察看时机,及时诱导。他说,学生“思之而不得,则为明讯之”,“提问不能答,提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这“思之而不得”、“提问不能答”之处便是我们要调控的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备课调整后的教学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地发展。老师既不扼制学生的观点,也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要把教学变为艺术,必须得有课中相机调控的智慧,否则当面对无数具有不确定性的课堂,教师就要手足无措。新课程就强调教学的生成性,许多老师也已经意识到不能再走教案的路子,要倾听学生的声音,要把课堂中的意外变为教学资源。
我想,一个教师之所以睿智,就在于他不仅勇于把课堂向无数的不确定性开放,而且能敏锐地把握课堂中新信息的丰富教育价值并挖掘出来。教师只有潜心钻研,终身学习,建立起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教育素养与观念,博览群书,博采众长,不断夯实自己的底子,才能增强处理教材的能力和驾御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才能机智地处理好这样那样的“想不到”,达到左右逢源、事半功倍的理想教育境地。
三、课后多样反思
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教学的反思是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的重要手段,要在教学反思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每堂课结束后,或多或少有点得失、感想和体会,教师要认真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后感,不断破解在教学中的难题,不断探究与解决教学目的和教学行为的矛盾,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使自己成为学者型的教师。
新课程倡导教学反思,因为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
(一)成功处反思
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稍纵即逝。同时我们还可以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二)失败中反思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成性课堂肯定会经常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梳理,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的情感积淀。
(三)重构反思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对教学得失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重构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而言之,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效。
总结:
“课前预设——课中调控——课后反思”,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备课模式,相对于传统备课方式,它的优越性已在我所教的两个班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没有充分的课前预设,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灵活的课中调控,就没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没有多样的课后反思,就没有教师的不断成长。在生成的课堂上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需要教师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运用教师的智慧和耐心引导学生,使之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姚建新数学“生成”教学策略的研究[J].中学数学教育, 2005,(3).
[2]顾亚龙.从“预设”到“生成与建构”.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学法研究 篇10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其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往往偏重于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是学生,教师的行为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调节。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法,而且取决于学生的学法。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学习方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的高低,因此重视学法是很有必要的。
二
学好数学,学生首先要解决思想上的问题,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学习。
1. 满怀信心地对待数学学习,不轻言放弃。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决心,不能遇到困难就没有信心,就想放弃。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学习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只有迎难而上,才能走上胜利之路。
2. 专心地学习和耐心地训练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小时候大家都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学习不能这样,要专心。只有专心、投入地学习,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很多知识学生要反复训练才能掌握,所以不能认为这是重复劳动而心浮气躁,要有耐心。
3. 虚心对待每一个问题。
有问题自己不能解决时应该虚心向他人请教。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三
那么在具体的学习中,学生应该怎么做呢?
1. 预习和听课阶段的具体学习方法。
所谓预习,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先自己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通过预习,学生能够知道哪些地方有疑问,在听课阶段自然就能把握住主要矛盾了,所以学生应该认真做好预习工作。而听课呢,是不是谁都会呢?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用正确的方法听课,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那么学生如何才能听好课呢?其实学生还是要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有的放矢,自然就会事半功倍。听课的具体要求:(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的引入和形成过程;(3)听懂教学中的重、难点(尤其是预习中不理解的或有疑问的知识点);(4)听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与应用的数学思想方法;(5)听好课后小结。认真做好预习和听课工作,学习效率自然就上去了,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高要求。
2. 课堂中的学法。
在学习中,学生一定要抓课堂学习效率,围绕老师的授课展开思考,听老师讲述的重点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做笔记。数学学习需要做笔记,特别是很多重难点和典型例题学生都需要记录下来。老师在黑板上所写的学生应有选择性的记录。做笔记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在“听”“思”中有选择地记录;(2)记学习内容的要点,记自己有疑问的疑点,记书中没有的知识及教师补充的知识点;(3)记解题思路、思想方法;(4)记课堂小结。在学习中,学生还要多动手,有很多知识都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方法解决,如“图形与几何”中的很多问题,比如一个正方形剪去一个角会是几边形之类的题目,动手去做直观清晰,比空想实用。
3. 看书和做作业的方法。
看书需要好的方法,很多同学有很多的缺点:看书没有目的,拿到书就看,从头看到尾,结果什么都没有记住。应该掌握正确的看书方法:带着疑问去看书,带着目标去看书。学习数学不能死记硬背,很多知识点很抽象,机械性记忆没有用,换个说法可能就不会了。正确的方法是先理解后记忆。而作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检查知识点掌握是否牢靠,因此学生要认真地对待作业,独立完成作业是必要的,如果边翻书边做作业,效率就降低了。正确的方法:认真看好书,掌握了知识点后再去完成作业,这样就知道自己的学习状况了。如果掌握得不好,还可以去弥补,巩固知识点。
4. 睡觉前的总结和反思。
一天的学习结束后,要有个总结。睡觉前再回顾一下学习的内容,很有意义。通过回顾一天的学习内容,学生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对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任何一种学习方法不是人人都适合的,不同的学生有或多或少的差异性。大家应该相互交流相互探讨,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优化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学困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尤其重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以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有学生努力探索,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学习,通过交流,才能发现哪种方法更好,这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数学新课程研究 篇11
关键词: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能力;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3-0069-03
数学教师能力至少应包括数学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指导新教师能力。据此探析优秀数学教师HW老师的能力结构及其符合新课程实施的表现。
一、数学能力
数学能力分为三个层面:数学元能力、共同任务的能力、特定任务的能力。数学教师必须有自我监控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解题能力等。
老师HW在多年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已具备用数学的思维和逻辑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已经习惯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去思考数学问题。
HW老师还具备有较强的数学解题能力,记得有一次在石家庄市二中(重点中学)做课,在离下课还有约五分钟让学生独立思考时,一位学生问他一道关于圆锥曲线的最值问题(与他所讲内容不相关),这类题属于高考压轴题,他当时先引导求最值的方法,再应用到本题上来,很快解决问题,这是他的数学学科知识功底比较深厚的反映。
二、教育教学能力
在教育教学生中,老师要会与学生很好地沟通,尤以课堂平等对话互动最有价值。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理想氛围与重要方式,前述案例中已充分体现了HW老师在课堂中与学生的沟通能力,他在与同事及学生家长的沟通方面也做得极好。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保障,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过程操控能力、教后的反思评价能力。教师要能根据学生基础、教学资源条件,对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上复习课时,他强调要选好所讲的习题,难度要符合新课标要求,还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他还喜欢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比较易解决的多个简单问题,降低思维难度。他讲数列求和的错位相减法复习课时,先复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求法及结论(运用错位相减法得来),让学生马上联系已学知识,再给出习题引导学生探究得出在应用错位相减法时应注意的事项,把握错位相减法的实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如,他在上自习辅导课时,采取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巡视学生完成任务的状况,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在下课前十分钟让各个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采取学生互相评价的方式。如果学生已经把问题解决得很好,老师就不再重复点评,而是提出基于原问题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新问题出课堂。
HW老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普遍认可,在2011年4月石家庄市教科所组织的一次“名师讲堂”活动中,他被安排在某县的普通中学讲一节课,而原先准备是在本校讲,课题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普通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他所在学校要差,HW老师在上课时随机应变,因材施教,下面是这节课的部分实录:
参加听课的专家对这节课的评价总结整理如下:在HW老师上课之前他和我们交流过关于县中教师上课的模式。他还特意和这所学校教学主任联系获得该校教师上课模式及学生的一些情况。那么,在本节课上他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通过学生动手画图,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复习了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对学生来说很容易进入学习新知识的状态,而对于钝角的三角函数,学生不能用已有的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产生矛盾,从而引出课题。这样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积极主动的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出来。由锐角的三角函数直接推广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普通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在认知上可能一下接受不了,所以设置问题2降低难度,分化难点,让学生类比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来大胆猜测钝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在这两个问题的铺垫下,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不难得到。又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体会了怎样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在用定义做题的同时对概念理解更加深刻,在定义应用中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最后指导学生回归课本,自主探究,通过四个小问题,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定义。通过这一案例看得出HW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对课堂的调控能力很是值得大家借鉴。他能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很好的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与此同时又增加了对数学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数学观。
在上完课之后,一位该校老师很感慨地说:“给我们这些基础差的孩子上课,就是要把台阶设置多一点,让学生愿意顺着上去,他们也有能力一阶一阶的上,台阶设置高了,他们上着吃力就不上了。”可见,HW老师在教学中的应变能力,这也体现了他深厚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功底。
访谈学生时,他们是这样总结这节课的:HW老师在给我们上课之前,和我们交流了一些有关我们对这一内容的初中知识基础,还有我们老师的上课方式,又从班长处得到我们的最近一次的数学成绩,这使他基本了解了我们的学情。他上的课很适合我们,他在我们探究的路上设置了多个路标,让我们不至于迷路。这节课中设置的钝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作为降低难度的过渡问题,让我们不至于因从锐角到任意角过渡太快,思维上跳跃太大,探究不知从何而起。在解决其它数学难题时也能采用找出与所研究问题相关且又与我们已学知识相关的中间问题,对中间问题的探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中间问题不一定是一个,这一个个中间问题的解决,就像我们攀登数学的高峰,要一阶一阶的上,才能顺利自然的达到顶峰。联想我们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也可以把困难分化为易解决的小问题,从而促进困难的解决,只要把难题分解,生活中就没有难题。
HW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善于运用自己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和与同事及学生的日常交流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课堂上他给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取知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动态生成”。在课堂上他尽量压缩讲的时间,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让学生能充分有效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展开思维,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诸如以上的课堂教学案例举不胜举,体现了HW老师的教学特色:遵循“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学习习惯和品质,感受探究的乐趣。
三、教育科研能力
HW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研究,担任市级学科带头人,课题研究的主研人,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善于数学教学的研究,他在国家级刊物《数学通报》、《中国数学教学》上发表过两篇文章,也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文章。还参与了《名校大课堂》、《名师点测·新课堂》、《亮剑新课标》等的编写工作。
四、指导数学新教师能力
作为数学备课组长,在近两年的高考中他所带领的数学备课组荣获石家庄市数学成绩第一名。他所在的学校,每年都有老师在他的指导下参加不同级别的评优课,如2012年他指导的一名青年教师获得石家庄市高中数学优质课展评一等奖。HW老师在市里组织的青年教师培训中一直是主讲人,“名师讲堂”活动的主要授课人之一。
参考文献:
[1]曹一鸣.数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122.
[2]曹一鸣.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340~340.
[4]王铁枫.多媒体技术对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实验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7.
[5]龙宝新.走向核心知识教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时代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12,(3).
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 篇12
一、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语言的特点
1. 数学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的特点
高中数学较抽象、难学, 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要牵动学生的心。教师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 并在一定程度上着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语言要总是耐人寻味, 发人深思, 富有启发性。启发性是数学教学的中心特性,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用教学语言激励思维, 给学生以发人思考的意境, 促使学生感受到亲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喜悦。
2. 数学教学语言具有激励性的特点
激励是人本身的干涉变量, 它是根据外界的需要, 接受外界的信号而形成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变量对人起加强、激发和推动的作用, 并指导或引导行为推向应达目标。教育教学无非是通过发出某些信号, 刺激干涉变量值达到良好状态, 进而焕发出积极向上的情感, 充满上进的力量, 不断进步;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步履维艰,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 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 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 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我克服一个个困难最终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3. 数学教学语言具有反馈性的特点
在教书育人中, 教师把储存的信息输送给学生, 必然引起学生的反应, 表现为把教师输入的信号在输送出来。而学生输出的信息, 又反过来影响教师新的信息输入。由于教学上存在着反馈现象, 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反馈性的特点。
二、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语言的要求
针对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语言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们从数学教学的个性特点出发, 以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的理论为依据, 提出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1. 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要有亲和力
教师要带着微笑走进课堂, 营造亲切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放松紧张的心理, 克服畏难情绪, 进而主动学习。充满魅力的教学语言如同一块磁石, 把学生紧紧吸引住;如同一把钥匙, 开启学生思维使学生豁然开朗, 兴趣盎然。亲和力是新课改理念下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它是对学生的人格的尊重、个性的关爱、情感的维系、理性的开拓, 它也是构筑学生知识大厦的粘合剂, 教学过程中具有亲和力的教学语言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2. 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要有规范性和准确性
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性是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符合语言的约定俗成或文明规定的标准。包括语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及数学语言的句法规则。例如口头语言方面, 要发音准确、清晰, 能正确读出数学表达式;书面语言方面, 书写格式及几何作图应符合数学学科应有的规范化要求。其次, 教师对有关的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的叙述要准确, 不能使学生产生不必要的疑惑和误解, 中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 教师的语言对学生影响很大。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够准确规范, 就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模糊的理解。
3. 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要有艺术性
众所周知, 在诸多科目当中,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大家的理念中普遍都认为数学学科比较单调和乏味, 而数学本身的内容安排也不如语文那样生动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若不花点心思则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了让课堂变得有生气, 只有力求语言表达生动形象, 带有强烈情感, 才能把那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来教育鼓励学生, 使学生的情感和情趣融合在一起, 把学生从课堂引入现实生活中, 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 又非口头用语, 要通俗明白, 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 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接近生活, 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 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 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 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语言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1. 启发性教学语言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 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才是课堂的真实状态。在教学中教师应用启发性教学语言启发学生, 让学生把目光投向勤思善解的学生, 通过互相鼓励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如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 引导学生探索问题,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向学生提出问题, 寻找新知识切入点。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提出诸如“你感到值得怀疑的地方在哪里?”、“你从中可以发现什么‘新大陆’?”、“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学习后, 你最想给大家说的感受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来吸引学生。
教师用语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启发性教学语言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性谈话, 它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知识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 让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一种鼓动力。
2. 民主化教学语言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在课堂上教师应用民主化的教学语言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深厚的友谊, 教学的民主才能实现, 也是学生心目中的真正民主, 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积极思考、激发学习的智慧。教师角色的转变就衍射了教师教学语言的民主化, 在教学中比如以下的教学语言就有所体现:“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内容。”“那么多的方法你切喜欢这一种, 能把你的感觉说给我们听听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愿意把想法讲出来大家分享吗?”“请大家说说你们的想法, 大家交流交流”。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共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情感、体验和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 开放性教学语言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在新课程下教师树立了新的教学观, 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需要;开放学生的学习时空,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 学会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教学语言的开放性也得以体现。如:“你认为该怎么做, 你的方法是什么?”、“你能用类似的方法举几个例子吗?”、“这节课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 你觉得最让你心动的知识点是什么?”、“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大家的猜想对吗, 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它的准确性呢?”“你认为该怎么做, 你的方法是什么?”“通过大家的仔细观察, 发现了什么?”等。这些具有开放性的教学语言从不同侧面给学生置疑的方向, 给学生更大得到思维空间、学习空间,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展示自己的个性。
4. 激励性教学语言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通过转变教学语言, 激励学生思考, 鼓舞学生创新学习。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经验, 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有自己不同的个性和风格, 表现出不同的理解, 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激励是学生创新精神的生长剂, 是活跃课堂环境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不同意见不做评判式的断定, 而是通过对学生理解的透视, 洞察他们的经验背景和思考方式, 做出相应的引导, 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例如学生回答有不同意见时, 可以说“这些意见都是同学们动脑筋想出来的, 我们是不是比较一下看谁的看法更合理些”;在激励学生解决问题时, 可以说“他的看法可以吗, 你有什么不同意见?”“你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信你一定行!”、“你的数学思维真的很好, 能解决这类问题, 看来下一个问题对于你来说也不难!”、“你的这个观点很有价值, 再深入研究会在某方面有所突破的, ”等之类的语言, 对学生都很有激励作用.
【数学新课程研究】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新课程08-29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06-05
数学新课程教学漫谈08-07
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05-09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05-23
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07-12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07-31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09-08
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09-11
新课程数学教学心得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