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一数学教学之我见

2024-06-15

新课程下高一数学教学之我见(共11篇)

新课程下高一数学教学之我见 篇1

新课程下高一数学教学之我见 潮州市金山中学张荣鹏

对升入高中的高一新生来说,会有相当多的学生觉得高中数学难学,尽管他们在初中数学成绩很好,但高中数学成绩却呈下降趋势,甚至有些过去的尖子生变为数学的后进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的数学知识,不能尽快地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因此,加强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对高一新生来说尤为重要,下面我谈几点认识:

一、新课改下的高一新生在数学能力方面存在不足。(l)运算能力减弱.

新课改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新课标强调发展学生的数感,增强估算能力,鼓励使用计算器。以上课改新理念是正确的,但由于不能合理使用计算器,许多学生连最简单的计算都要借助计算器解决,心算、口算能力不强,计算的准确率低。同时由于平时教学注意不够,许多学生的基本数、式运算(例如恒等变形)能力也较为薄弱,解题过程中很基础的运算都容易出错。

(2)演绎推理能力也有所减弱,解题不够规范,思维不够严密。初中课标教材对证明部分进行降低难度和弱化处理,如对圆与三角形相似等相关知识的证明大大削减和降低难度,所以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方面的训练也就会相应减少和削弱。

二、新课改下初、高中数学教学存在差异。(1)教材内容的差异。

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十字相乘法、根与系数的关系、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各种情况等都不作要求或要求较低,这增加了高中数学学习的内容。高中数学一开始,概念多且抽象,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2)教法的差异。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另外,为了应付中考,初中教师大多数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让学生通过机械模仿式的重复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重局部,轻整体”、“重试卷(复习资料),轻书本”的不良倾向。这种封闭被动的传统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发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受到了扼制。高中数学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去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倾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数学的学习。(3)学习方法的差异。

在初中,教师讲的细,类型归纳的全,练的多,练的熟,考试时学生只要掌握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都可以取得高成绩。因此学生惯于围着教师转,独立思考的少,对一般规律性的东西自己总结的少。而到了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必须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且要自己多看一些参考书。然而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往往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连完成作业也有问题,导致虽然下了不少工夫,但效果不佳。

三、努力作好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教学。

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伸和提高,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所以在高一的教学中,若能深入研究两者之间潜在的联系和区别,正确处理好新旧知识的串连和沟通,便能顺利地进行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教学衔接,使学生较快地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教学中,若能帮助学生先复习初中旧知识,恰当地进行铺垫,便能分散教学难点,减缓坡度,让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通过努力,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如:必修1 中第三章“函数的零点”“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可先复习初中九年级下册第二章中“二次函数的图象”“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必修2 中第四章“直线、圆的位置关系”,可先复习初中所学的运用距离与半径的大小关系来判定的方法、圆中弦心距、半径、弦长之间的关系、配方法等。

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对初中已有知识和新学内容加以区别联系,则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如:必修1 中“函数的概念”可以先复习初中学过的用变量之间的关系来描述的函数定义,再学习新的用集合之间的关系来描述的函数定义。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初中的教材,对初中的数学知识加予推广和延伸,进行升华与提高。如:在必修1 指数幂的研究中,从初中的整数指数幂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进而到无理数指数幂。

四、作好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1)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听讲,可以明显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较能适应强度较大的高中数学学习。

(2)引导学生学会听课。学生在课堂上必须专心听讲,特别是教师对概念的讲解、典型例题的分析,同时要善于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出解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找出解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最后还应适当作些笔记或批注,以提高听课效率。(3)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系统小结的习惯。高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归纳总结,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体系和网络中,以强化对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记忆,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变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仅达到“学会”而且实现“会学”。

总之,在高一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分析清楚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抓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便能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新知和发展能力。

新课程下高一数学教学之我见 篇2

1. 激情与教学,将情感教育应用于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

1.1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情感所起的作用比单纯理智所抱的信念,或比由于恐惧惩罚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习惯都要强有力得多。”因此,教师要注重情感教育,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讲究一定的方法,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学习英语,让他们觉得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关心和热爱每一位学生,是教师倾注情感教学的法宝。只有用亲情去感染学生,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热爱自己,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进而才能面向全体学生,树立教师在每一位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1.2 营造快乐和谐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埃克斯利也曾说过:“好老师应使其课堂生动有趣,用他的热情、活泼、精心和认真细致备课,让全班学生始终主动积极地渴望使用英语……。”教师要积极营造课堂快乐气氛,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通过学生对老师课堂教学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学习求知的欲望,让学生真正地热爱自己的教师,全身心地去学习英语。教师一个微笑、赞许、简洁明快的鼓励、热烈的掌声都会给学生一种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培养自信心。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通过朗读、提问、情景对话等多种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分层达标教学,排除学困生的畏难心理。

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建议不妨让学优生帮助他们,这样既可克服畏惧、羞耻的心理,又便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沟通,从而进一步提高英语学习水平。学困生往往会因为对教学内容一时难以理解而产生心理障碍。这时,学生最需要的是老师的关怀和帮助。此时,我们一方面要教育学生立足现实、努力学习,同时对其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及时耐心地给予纠正和辅导,逐步提高英语成绩。另一方面,给他们分别制定远的和近的学习目标,时时督促、经常分析,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关键是多肯定成绩,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减轻心理负担,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

1.4 组建学习兴趣小组,增强同学们相互交流学习的情感。

新课程英语教学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此,我们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个性特征、合作精神等诸多方面进行适当的分配学习小组。这样通过彼此之间的互相交流、互通有无,能进一步地激发大家学习英语的激情和探索求知欲。笔者以为,英语学习兴趣应适当地集中,以3—5人为适宜,这样便于学习讨论。

学生在进行合作探究交流时,我们教师便深入其中扮演他们小组中的一个成员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直接的交流沟通。教师的适当参与引导,会使小组成员信心百倍,也为他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方面,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也便进一步地增强,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 将快乐用于课堂教学,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的学习提供精神动力。

2.1 将游戏活用于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通过游戏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游戏中寻找到乐趣,增强课堂趣味。如在学习“Is this/that a/an...?”及回答:“Yes,it is.”“No,it isn’t.It’s a/an...”这些句型时,课前我们可准备一些实物和卡片让学生练习,两人一组到台前进行操练,说得正确的一组奖一枚五角星。这样,学生在玩乐中很快学会了以上句型,并对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推动学生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兴趣,是促其主体性发展的基础条件。只有学生对这门课有了兴趣,才会促使他们自觉地去学习、思考和实践。

2.2 通过情景教学,便于学生掌握运用。

情景教学是英语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形式,也是“寓教于乐”的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在求知活动中的灯塔。情景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英语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温故知新,同时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听说能力,使他们从中获得乐趣,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想学并主动求知,自觉地加入到情景教学活动中去。

如教学现在进行时态时,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周围同学正在干什么。于是同学们的情绪高涨起来,并举手说出一系列句子“...is writing.”“...is listening”“...is reading”“…is talking”等等。

又可让一些同学到讲台前表演一些动作,让他们猜测“xx正在干什么?”即“What is he/she doing?”同学们个个争先恐后到台上表演,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感受进行时态概念,并能准确无误地运用它。

2.3 运用任务型教学,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达到“学中用,用中学”的目标。

任务型教学就是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使用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如在教学“Howmuch are these pants?”时,我们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法。

Task 1:用50元钱为Jim买件精美的礼品,看哪一组买的东西最合理。在这一任务中,把教室模拟为大商场,把每组学生分两类:sellers和buyers,然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看哪一组卖出的东西最多,哪一个是最佳seller。最后看哪一组买的东西最合理,哪一个是最佳buyer。教师总结:引出广告中的短语和词组。

Task 2:阅读广告。此活动让学生小组讨论问题。

Task 3:写一则吸引人的服装大甩卖广告。要求:(1)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这项活动。(2)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看哪一组广告写得最吸引人。(3)把每组的广告进行展示,让学生评价哪一组做得最好,老师给予鼓励。

此堂课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强、好表现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布置了三个学以致用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感悟,体验学习语言的乐趣。同时,主动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并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真正达到以学生为主体、在“学中用,做中学”的目的,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体意识。

摘要:情趣教学是教师利用课堂教学的阵地,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智能发展的同时,辅以必要的热情鼓励和兴趣激发,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和合作式学习能有机地融会,激发学习兴趣,快乐学习。

新课程下,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3

关键词:写作;真情实感;广泛的阅读;推陈出新;积累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耗时最长、用心最多而收效却最低的教学部分,它成了语文教学的顽症、痼疾。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写作柳暗花明,是每个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写作无捷径,它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只有通过有序训练,才能够逐步提高。张志公先生曾说过:“一个好的教练训练运动员是有严格的训练计划的,计划的安排是很科学的,否则就要影响运动员出成绩。语文训练也应当有并且可以有科学的方法。学习不是循序渐进的吗?那么就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合乎科学的‘序,教和学才有所遵循。循着这个序,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教下去,学下去,才可能有好的效果。”下面笔者就自己作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谈谈看法。

一、真情实感的表达是写作的灵魂

写作是灵魂发出的声响,如果没有感情,文章就失去了灵魂。学生是有血有肉的鲜活个体,他们有思想、有个性、有自己的喜好,只是写作时作文的要求太复杂,就像道道枷锁禁锢了他们,使他们瞻前顾后,反而不会写了。面对白纸就是写不下去,这是许多作家都有的体验。

初写时,不必太拘泥于格式。七年级入学的第一节作文课,是写自己的理想,我只提了一个要求:有真情实感就行。对于这样没有体裁、题目、格式甚至是字数要求的作文,学生们放开手脚,文章也五花八门。但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写的都是身边的事,表达的也都是内心的真实感受。文章没有华丽的语言,却句句动情,表达很生涩,却情真意切。这样的作文虽然有不尽人意之处,但真切的感受足以让人动容。比起那些抄袭、编造、为了作文而作文的假大空文章,学生能有感而发,这就是最好的开始。

二、热爱生活是写作的前提

当记者问霍金被卢伽雷病困在椅子上,是否觉得失去了很多东西时,他的回答是:我还有活动的手指,有理想和追求,有爱我和我爱的亲人朋友,还有一颗感恩的心。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执著,让他永远充满着魅力。

五彩缤纷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写作的素材,就看我们能否用美的眼睛用去发现美的事物,用美的心灵去体会美的感情。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他是乐观坚强的、是幽默洒脱的,他的文章也一定是能展现出人性之美。对生活充满着极大的热情,就会将感情转化为文字,表达在语言上。

三、亮点突出,是写作的砝码

好的文章不仅要主题突出、内容充实,也要从技法上打磨,这样的文章才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首先是选材上,与时代的步伐相一致,就会使文章百变常新。关注现实,是每个青少年热爱生活的表现,在文中也是一大亮点。韩愈古文运动中所提倡的“推陈出新”的观点,到任何时候都适用。思想与现实交叉碰撞,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也是每个青少年素质的体现。

其次是结构的安排上,精巧的构思让人耳目一新。近年来,一些新颖的作文结构,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青睐,如板块拼接法、首尾同用法、日记体,甚至理化公式也套用到作文中来。这些新鲜巧妙的构思,无不展示了当代学生的多角度思维方式,彰显青春活力。

四、积累素材,让写作水到渠成

历史上的一些名家文豪都对历史、艺术等有很深的造诣,诗人王维就是一位在诸多领域的集大成者。他们运笔得心应手,用语如探囊取物,这都和广泛的阅读与积累是分不开的。读是写的必要条件,多读,有了生活的源头活水,写作方能水到渠成。

首先,读名著。名著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它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情节曲折动人,有着永久的生命力,也对人生有启迪,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其次,赏美文。优美的句段能让人心情愉悦,使之充分感受到作者写作时的美妙心境,从而使我们受到感染和熏陶。但真正把大家的思想精髓融入到我们的血液里,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认真品味消化。

新课程下高一数学教学之我见 篇4

蔡行勇

张丽梅

欧阳淑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有义务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我们应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只有加强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推进文化传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诵读古典诗文

拓展古典诗文

学习成语典故、民间文化

在社会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然而近年来,由于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和西方文化盛行,现在的少年儿童对米老鼠、奥特曼耳熟能详,对传统文化却了解甚少,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渐渐淡忘,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危机。他们屡屡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差、不懂礼貌等劣习;艰苦朴素、刻苦耐劳等优良传统踪迹不见,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差,文化传承的现实危机日益加剧。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有义务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一、诵读古典诗文,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古典诗文是典型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优秀的古典诗文不但情、理、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真正让学生受益终生。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传统的古典诗文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帮助很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要加强学生古典诗文的学习,让诗歌陪伴学生的成长,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那么古典诗文教学如何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呢?

首先要让学生读通读懂。如一年级的古诗《山村》“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村,八九十枝花”这首极富诗情画意的传统古诗文化对学生的想像能力,数字概念是一个多么大的帮助,同时这首古诗朗朗上口,韵味十足,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可以借此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其次要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语言,细嚼慢咽。可从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等入手品读赏析。如李白的《赠汪伦》,我在教学时先指导学生分析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写别离之情的?再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用夸张,有什么特别的 表达效果?学生讨论后说:“桃花潭水深千尺”,本来就够深了,但还是比不上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借此来说明他们的情谊很深。再如教学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些诗,只有让学生反复品读,才能领会到诗人亲人的关爱之情。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再次开展古典诗文专题的研究性学习。从古典诗歌中挖掘民俗、探究历史、领略风光。如从《敕勒歌》中引出对草原过去与现在的探究,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研究,从曹植的《七步诗》引出对三国历史的专题研究。还有,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文化名人,研究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等。这种专题的研究学习,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切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此外,应通过不定期开展“赛诗会”、“小诗人”等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文的兴趣,还可教会学生对诗文进行分类整理,为运用诗词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而锻炼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二、拓展古典诗文,让传统文化与学生同行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否提高,归根结 底取决于他们看了多少书,看了什么书和怎样看书,取决于他们写了多少文章、写了什么文章和怎样写文章;语文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帮助学生去完成这些工作。”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世代相传。而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多散布于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经典篇目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古代经典的诵读,让他们在这些充满智慧的传统文化读物中,向千古圣贤讨教,这也是必要的立身之本。

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在传统文化中发现美的素养,不但能够把古代文化中美的东西讲出来,而且要开掘其美质,把美的东西传给学生,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语文教学中,要多给孩子挖掘一些文化中的闪光点。比如讲到有关《离骚》中的句子时,就可讲讲屈原,可以结合我们的生活,聊聊端午节的故事,夸夸屈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化经典的潜移默化中养成醇厚的道德人格,提高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学习成语典故、民间文化等,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成语是我国独特的文化,它的出现常常和一个个精彩故事相生相连,极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语文教师除了要充分挖掘课本内的成语之外,更要延伸学生课外成语的学习。比如在学习到凿壁偷光、囊萤映雪 等成语时,就可对学生进行勤奋学习的教育;在学习到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成语时,就可借机鼓励学生去读四大名著。这样因势利导,对学生才会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此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自觉去积累,积极开展一些诸如“讲成语故事”、“成语接龙”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成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处处留心,积累影视、日常用语中的成语。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它们不但传承在各类的文化书籍中,更与民间文化相伴相息。像春节时张贴的春联,日常生活中的顺口溜、歇后语、俗语等都各有特点,都是我们一笔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挖掘语文教学和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比如可让学生在春节时搜集积累春联,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自然地感受语言、记忆语言、积累语言,让他们知道传统文化就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进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

四、读写结合,在社会实践中渗透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其中不少都是语言材料中的精华,是学生阅读最好的材料之一。我们要鼓励学生理解记诵名段名句,并在习作中运用,收到较好的效果。此外,我们还引导鼓励学生阅读《新城资兴》、《绚丽东江》、《兜率岩神话传说》、《资兴革命故事选》等有关家乡的乡土教材,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家乡特有的东江湖文化、资 兴风俗礼仪、资兴红色文化等,使学生从小了解家乡传统文化,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

与此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习作训练,使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共成长。读完古典名作后,鼓励学生写心得体会,孩子们总会有独到的见解、精彩的论断,以他们独特的思维赋予古典文学新的光辉;每年国庆节前夕,我们要求学生写赞美祖国、赞美家乡的作文,加上平时对祖国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了解,孩子们总能发自内心表达对祖国的爱,对家乡的爱;在开展《发掘东江湖文化资源,增进德育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让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资兴旅游资源讲座、家乡特产新闻发布会、东江湖环境调查、撰写“家乡巨变”调查报告、采访家乡种养能手、举行革命烈士故事会、举行以“绚丽资兴,幸福家园”为主题的手抄报、征文比赛等。这样,既加深对东江湖文化的了解,又对学生适时进行环保教育,热爱家乡的教育;每当传统佳节或地方传统节日时,我们都会让学生了解相关资料,积极参加相关活动,用自己喜欢的习作方式表达独特的感受,总会有意外的收获。

新课程下高一数学教学之我见 篇5

德兴一中

占剑军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实施已多年了,仔细体会新课程与原大纲的变化与异同,全面了解教学内容、要求和难易度,逐条领会教学重点、难点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在此,我谈谈这两年多来对新课标的认识与看法,与同仁共勉。

一、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1、新课标构建了学生的共同基础,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课程由必修与选修系列组成,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同时,新课程反映数学本质,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重新审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内涵,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双基”,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增加了算法内容,把最基本的数据处理、统计知识等作为新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外,新课程删减繁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重点在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与本质,体会蕴涵的思想方法。

2、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标准指出,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及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新课程标准内容设置的优点

1、新增加了一些内容,如:幂函数、函数模型及应用、二分法、三视图、算法初步、统计中的变量相关性、独立性检验、常用逻辑用语中的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推理与证明、框图、定积分等及选修系列

3、系列4的大部分内容,充分体现了数学的与时俱进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及创造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新课程与原大纲相比,一些章节内容进行了重组,即实施模块教学,体现了处理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及各部分知识的联系,突出函数、几何、算法、统计概率及应用的脉络,同时要求教学上要螺旋式上升。

3、新课程更贴近实际,运用大量的生活、实践例子及插图,可谓图文并茂,增强直观性及趣味性,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新课程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与旧教材相比,系统性与连贯性不够,如《不等式》与《数列》章节的安排偏后,有的章节之间存在知识上的脱节。

2、课本多了(共理科10本,文科8本),增加了学生负担,且可能由于时间仓促,书中多处有误,且有的章节举例欠典型恰当。

3、配套的好辅导书少。

4、要求的教学进度过快,一个学期至少要学两本书,八至九章内容,很多知识是“夹生饭”,似“蜻蜓点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无法解题,且形成学生的计算能力大大下降。

5、新课程对学习主动性要求高,基础好的同学有益,但对基础差的同学来说,很难适应。

6、对老师的要求更高,如何准确地把握新标准的理念,真正上好一堂课,是我们值得深深思考的。另外,明年的高考,但愿我省的自主命题会有全新的面貌出现,不出怪题、偏题,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我们必须积极关注高考改革动态。

四、对新课程教学的建议

1、由于好的新课程配套资料少,建议教师集体备课,自编学案及单元测试卷。

2、鉴于学习新课程主导的是螺旋式上升,故对于很多知识在初学时不必深挖,如:学习函数时,函数的值域求法,学习立体几何初步时,一些定理的证明等。

3、课堂教学一定要遵循“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力求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思考与交流”中,从而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之我见 篇6

胡贵军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整理提供这也是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 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学《中位数与众数》一课时,老师设计了“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在招聘公告上写作(课件出示):“某公司招收工作人员若干名,月平均工资1000元,有意者请与本公司联系。”有一位青年去应聘,工作一个月后,工资发下来,一数,怎么,才600元,他就去找公司领导,公司经理拿出了公司工作人员的工作表。

他一算,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是1000元没错呀,可他还是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由于经理和副经理工资很高,所以平均数不能真实反映大多数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是60元,应用这个数反映员工的工资水平”,“员工工资水平有高有低,可以取其中一个中等收入作为员工的工资水平”„„这时,教师顺水推舟提出“中位数与众数”新知识,指出,除了平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量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例如,这个公司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是60元,60元就是该公司员工月工资数据的众数。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数据称为中位数。例如该公司员工月工资从小到大排列,650元正好是中间的数,这个数就是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二、以活动为主线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形式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构建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领悟数学、理解数学。为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实际教学中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营造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需要强调的是,教学中应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欢乐、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这里提出以“四无”为衡量、判断是否营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育环境标准,即童言无忌—让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意见;童心无畏-—良好的氛围给学生一种安全感;童真无邪学生发表自己真情实感,不必人云亦云;童爱无限一一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活的美好,分享着学习成功的喜悦。重视发展思维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2、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思考的学问。思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怎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应该实现“三个借助,三个转化”。

借助表象,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

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四、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下册24页《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了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男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张大嘴,做着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碰面了开始对话:大青蛙说:“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3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自豪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56只害虫。”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同时,老师利用学生的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四、创设民主、和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交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首先,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认为某某孩子太差。外国从不分好坏孩子,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群体面前暴露自己无能。其次,要用和蔼的目光面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荣幸,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的某某看法很有创意”“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独特。”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以前每节课结束,我都说:“有不懂的找老师。”现在我常说的是:“你有什么体会或遗憾?”“今天的课,谁还想发表看法?”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师和教科书的质疑。

新课程下物理课堂教学之我见 篇7

一、多媒体的应用

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使用, 让物理工作者欣喜地看到了物理教学告别了一支粉笔和一本课本的时候真正到来。然而, 物理科教学具有个性化、应变化、创新化的特点, 所谓教无定法, 不可能有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 如果千篇一律地应用一种模式, 那就会陷入千人一面的尴尬局面。诸如许多物理的研讨课、观摩课的课堂似乎都有一种倾向, 那就是不论问题的大小, 不论是否需要, 千篇一律地运用多媒体, 教师挖空心思地运用现代化手段, 处心积虑地把课本的内容以声、音、像、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甚至想运用电脑等现代化手段让一堂课能达到“海纳百川”的程度, 设计出饱含天文、地理、社会、生活等一切知识的教案, 并且以此来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殊不知, 轰轰烈烈的结果都往往忽略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忽略了知识点的落实, 使学生找不到中心, 因而顾此失彼, 未能夯实基础, 扰乱了学生的思维, 达不到理想的高度。

二、物理问题的提出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提供丰富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素材, 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 如果不能提出问题, 科学探究就无从谈起。新课标对问题的提出列出两点要求:一是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二是能从物理学的角度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也是提出问题的关键因素。牛顿正是从苹果落地得到启示而揭示了万有引力的存在。奥斯特是因为发现了通电导线周围磁针的转动而提出电流的磁效应。因此,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学习物理的本质目的。根据物理课的特点, 提出问题可从物理与实际生活中提问题;也可从物理与社会关系中提问题, 而且问题的提出要有目的性, 要避免问题过于简单和平淡而对学生缺乏挑战性, 也要避免问题过高过难而使学生失去信心。然而, 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加个问号变成物理问题的许多事例, 问题的提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例如走出屋外看到天空是蓝色的, 因而提出“天空为什么是蓝的”看到树叶是绿色的而提出“树叶为什么是绿的”。这样把看到的现象机械地添一个问号, 就作为物理问题让学生思考, 并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价值的问题常常来自问题背景中的有关质疑。新课标理念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要把教师的主导地位重新定位, 从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要以学生为主体, 在给学生留有较大的空间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三、教学的方式

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大家, 而是要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 创设出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 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结论。新课标实施以来, 特别是对开放性题目, 许多教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支持学生在现成的答案之外寻求新的尝试, 无所顾忌地“迁移”和“延伸”, 似乎这就是成了新课标的“特点”。例如, 某位教师在讲授万有引力定律时提出问题:“苹果落地”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有什么关系?他根据斯塔克雷《牛顿传记》中的记载, 牛顿与斯塔克雷有一次坐在花园中的苹果树下喝茶。由于苹果的下落引起了牛顿的思考, 当时他头脑中正想着引力的问题, 为什么苹果总是落向地面?为什么它不斜向运动?由此创设了牛顿看到苹果下落后的思考的投影画面让学生讨论。学生纷纷发言, 许多学生都会赞扬牛顿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但也有人认为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就忽然想到万有引力, 这显然是错误的, 教师未能及时给予纠正, 应该是牛顿正在思考引力问题, 而由此得到启示才是可能的。新课标是对以往课标的继承和发展, 它体现出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讲授者, 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是教学的客体。在网络环境下,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和载体,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教学程序, 选择整合教学资源, 指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 收集信息分析问题, 寻找线索解决问题。学生自己上网搜索知识, 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思维敏捷、兴趣广泛, 电脑操作技能强, 获取知识快, 他们完全有可能在某方面拥有比教师更多、更深刻的知识。

摘要: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从传统教学的讲授式转化为启发式和讨论式, 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模式, 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 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 才能在实践新课标的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在新课改的课堂中正确地应用网络资源, 促进了课堂教学, 使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的学习也活起来, 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更加突出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和创新等能力, 让教学的前景更加广阔。

新课程背景下科学教学策略之我见 篇8

关键词:科学素养 学习动机 探究活动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在这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科学的本质,要体现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的特点,故课程标准用“科学素养”这个词来表述。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他们的学习特点有别于成人,他们主要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来学习。作为率先尝试开设综合科学课程的浙江省,多年的教学经验给了我如下的一些教学心得并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学习。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在科学教学中,根据科学学科及学生的特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获得兴趣激发体验。

1.设计趣味实验

设置一些有趣的实验,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学生由于“好奇”,积极主动地思考,想要获得知识的愿望油然而生。

2.运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具有直观、生动、活泼的特点,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一些故事情节和多媒体动画,能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投入教学,激发其学习热情。

3.联系实际生活,引用新闻事实

许多科学知识直接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创设情境,可以融洽师生感情,可以创造一种愉悦的教学氛围。

二、合理设计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的设计至关重要,一个良好的探究活动应当能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能强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究、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科学教育应该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大量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又可帮助教育者实现教育目标。提供如下一些探究方式可供大家参考。

1.调查与交流式的探究方式

调查活动通过学生观察、实验以及收集事实证据的机会,利用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同时使学生运用分类、分析、预测、推论等方法的思维过程得到锻炼。交流活动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紧密结合点,可充分发挥师生的信息源作用,是开阔视野体现个人价值的良好舞台。活动中师生间生动活泼的交流讨论,将探究实践活动由部分扩展到整体,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如调查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与使用、土壤使用情况的调查、区域内弱势群体的调查、学校周边的环境调查等,都充分体现出新课程的魅力与学生的探究热情。

2.竞赛式探究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从中得到最大的满足。在个人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小集体内其他成员的互动帮助,在维护小集体的荣誉与利益的同时,个人价值也得到体现。

3.游戏式探究方式

这类活动,适用于那些内容比较抽象且枯燥,不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学习内容。通过这种活动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抽象的知识,而且将这种知识最大限度地融入到他们的心灵中。

4.实验探究式

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在学生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中,可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的方法。具体有如下一些实验方法:(1)趣味性实验。(2)改进性实验。(3)应用性实验。(4)研究性学习实验。

5.技能训练式

科学实验的手段多种多样,科学实验的技能必不可少。在学习中,需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测量、计算等的训练。而这些活动如放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则更能贴近生活,激发学习热情。

6.小制作小发明式

这类活动的操作步骤较多,花费时间较长,对顺序安排与操作技能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但这类活动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体验实验、设计、操作的高要求和制备成功的喜悦,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7.课外实践式

课外实践活动可为学生尝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保证。

三、联系生活,体现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思想

科学课堂学习应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让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科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来源于生活,而且无处不在。因此在科学教材中有目的地渗透STS教育,如介绍克隆技术,让学生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成了充满了事件和冲突的过程,可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既有促进作用,同时不适当运用也会造成负面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善用科学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这将使学生的心智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

新课程下高一数学教学之我见 篇9

我见

《全日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关于写作”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现实中一提到作文,很多学生就厌烦,没有一丝兴趣和激情,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只得瞎编乱造,抄袭佳作应付检查及备考。作文被称为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可见其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那么怎样进行写作教学,让学生写好作文呢?在新课程背景下从事语文教学的实践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听到、看到、想到、感受到、体验到的事情写出来,并不断地加以训练,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收获了作文教学的喜悦。

一、巧设作文题目,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索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动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动的状态。带着孩提时代幼稚与童心的小学生刚一入中学时,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喜欢向老师敞开纯真的心扉,大胆热情,想象丰富多

彩。这个时候的作文教学,应尽量适应他们纯真的感情需要。比如《我的老师》这样的题目,过去可能写过多遍了,可能难以写出新意,笔者就改为《老师的„„》,这下学生的思维就活跃多了,纷纷列出题目,如老师的“笑容”、“眼睛”、“粉笔”等。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入手,抓住一点来写,果然写活了老师的形象。而到了初二下学期以后,学生就逐渐进入闭锁期,这时他们希望老师能够尊重他们,表现在作文上则喜欢写一些比较深刻的东西。针对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笔者就指导学生写一些哲理性或科学性强的作文,于是友情、机遇、挫折、自信、科学研究这样的话题在他们的笔下就表现出来。根据他们喜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特点,笔者就多进行议论文的训练,题目也和时事紧密贴近。由于抓住了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作文题目,这样就消除了学生写作的恐惧心理,激发了写作兴趣,使学生想写、愿写、能写作文。

二、加强方法指导,提高写作能力

好的写作方法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学生对写作感兴趣的前提下,只有教师及时进行写作方法指导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1 让学生学会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获取写作素材是作文的关键,对一个初中生来说,受年龄、生活经验、观察水平等局限,不可能时时留意观察生活中发生的事,普遍的现象是到了写作的时候才着急。笔者告诉学生,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富有哲理,可以写作的,只要注意观察,并加以领悟就能写出好的句子或篇章。比如面对明月,苏轼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看到盛开的紫藤萝花,宗璞动情地说:“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从而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笔者还带学生站在风中感受风、来到雪地中欣赏雪。花间月下的一隅风景,霞光中的一抹色彩,一个景致,一处远山的轮廓,只要经常观察思考,动笔写写,一定能写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

2.2 让学生学会联想。

什么是联想?所谓联想,就是把生活经验、书本知识(即写作材料)和写作相互贯通、融合为一的过程,它贯穿在整个写作过程中。通过联想,使沉淀的信息复活于心中,昔日的储备浮现于脑海,从而注入笔端,写成文章。讲到学习刻苦,不由得想起匡衡凿壁偷光;议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的感人事迹一件件涌上心头;若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吴晗及其《谈骨气》浮现眼前: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自觉地由口中吟出,仿佛又看到了那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人的救济粮的朱自清,还有那长须飘飘、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也决不屈服的闻一多;如谈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保尔·柯察金的名言则回响耳边;要论亲情,难忘朱自清的《背影》,以及自己父亲的叮嘱和母亲的抚拍。文章的内容不只是记人叙事,还得写景状物。如何把景物的特点写出来,这也得借助联想。通过联想,找出甲事物和乙事物(或物与人)之间的联系点、相似处,再运用拟人、比喻、通感的形式把这种联系、相似表达出来。《看云识天气》中对云的描写 “天上的云,千姿百态”、“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众多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不断变化着的云的不同姿态。对云的姿态的准确描绘,也得益于作者在观察基础之上的联想。

新课程下高一英语教学反思 篇10

从事英语教学十三年, 我接触两种不同新教材————人教版和人教新课标,颇有感触。特别是九月份开始接触人教新课标高一级英语这四本教材,深深感觉到教学永远是形影不离的。高中英语教学给我的印象是: 与时俱进,一气呵成,环环相扣,步步为赢;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学生永远是主体,教师是渔夫,授学生予渔。

作为授渔者,要了解授渔的渔具。教师首先必须对新教材有深刻的认识,对其指导精神了如指掌。在笔者眼里,新教材本着”以人为本”,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话题与时俱进,语言地道自然;教学理念先进,倡导体验学习;引导探究学习,编排体系合理;设计图文并茂,留给创造空间;单元生词大幅增加,语法进度大步加快。

作为教授者,要了解授渔的对象。本人执教的中学,大多数学生成绩处于中下水平,他们往往都具备这样的特征:英语基础薄弱,底子差,深受“语法”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影响,只关注语法和单词用法, 听力口语较差阶段。 同时,由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生见识少而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学习英语就是考试会做题。总之,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方法且自尊心特强。

针对这些情况,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尝试:

一。 教学过程中, 注重常规教学中求创新,注意高一年级与初中的衔接过渡。

高一新学期开始,我们可以通过入学考试等了解学生的大致水平,及时给学生弥补初中的缺漏知识。利用开学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从语言、词汇、句型、语法等方面帮助学生系统复习。尽快使学生适应高中英语教学,具体做法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坚持尽量用英语授课,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根据高考要求,从高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课后加强与学生接触,尽快和学生熟悉起来。

二。 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不玩花架子。

1。 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记的习惯(2)读的习惯(3)写的习惯

2。 高中英语教学要始终贯彻交际性原则,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让游泳者到水中去。”这是交际语言教学理论的思想核心。语言学家毛鲁( Morrow)曾说过:“to learn it, do it… only by practising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can we learn to communicate。”贯彻交际性原则也就是要把教学活化为实际,我的做法是:

⑴.建立“课前五分钟会话”,培养课堂交际氛围。如一进课室我说:“It’s nice to see you again。 / It’s fine today, isn’t? / How are you today?”星期一上课问:“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at the weekend?”学生会作出不同的回答,引出更多的对话,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⑵.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坚持让学生作duty report锻炼学生开口的好方法。具体是让当天值日生在讲台前向同学们介绍当天日期、天气、出勤等情况,也可以让他们讲故事,并允许他们随意挑选同学回答问题。

⑶.适当让学生表演对话或课文内容。针对近期所学内容,布置学生课后进行讨论排练,然后再搬上课堂表演。

⑷.定期举办英语课外活动,如:办英语小报,举行英语晚会。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开口参与交际的积极性。

3。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只有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我的具体做法是: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各种方法掌握英语基本知识的能力、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另外,自学能力的提高还得益于学生课外大量的独立的阅读,于是高一我们就要求学生人人尽量有一本英汉词典作为工具书,让他们勤查字典。

4。 认真抓好英语早读:外语教师下班级认真抓早读课,除了对学生起督促鼓励的作用外,还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发音、朗读、理解课文及语法概念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纠正、示范和指导,从而掌握了学生实际水平的第一手资料。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各阶段的教学计划及具体教学安排,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早读课不像上正课那样规矩严格,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不拘形式,这样有助于密切师生感情。而这时情感的产生往往在激发学生学习外语兴趣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早晨是人的记忆高峰期。在这个时期明读外语、拼读单词、背诵课文或练习语音语调等,能在短时间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以上的做法,学生的兴趣明显增强,信心也增强了,学习变得主动了。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本人也对教材的使用存在有不少困惑:

1.生词量大,学生难以掌握。 新课标要求的词汇量: 修完1—5本必修课本, 词汇量为2400—2500个,达到七级要求; 达到八级要求, 即修完1—8本教材, 词汇量要求为3300个; 九级要求的词汇量是4500个。 鉴于这样的安排,每个单元的词汇基本是在50—60之间。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难度颇大。

2.听力材料多而长,设题较难不便使用。新教材每个单元中的听力内容比较多,连同练习册中的至少有三个听力材料与练习,尽管所选材料都与本单元话题密切相关,但是总体难度都很大。我们曾在教学第一单元时,按照要求给学生听短文,后让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结果学生普遍没听明白,不但浪费了一节课,还容易使学生丧失信心。

3。workbook部分包括有利于巩固或进一步提高知识与技能的练习和活动,容量几乎和主教材相当。有的教师惟恐不周,为了赶进度,只好加班加点,走马观花过一遍。有的教师以课时有限、学生消化不了为由放弃workbook。只有少数教师根据需要有选择地使用练习册的内容。

4.教学内容多,学生积极性不高。学生进入高中,对新学期的生活充满期待,对英语学习也是如此,无论是重点班还是普通班,刚开始都是精神饱满,信心百倍。可是一两个星期的教学过后,发现学生们的精神状态开始逐渐走下坡路,究其原因:1)、教材难度大,内容多,应接不暇;2)、课堂所学的内容似乎和考试脱节,试题不会做,没有成功感;3)、学生本身意志力薄弱,碰到困难极易退缩。

下面是本人对新教材使用的反思与实践:

1。合理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必要的重组。 新课标对教材的使用提出如下建议: 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的需要,灵活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内容, 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地取舍或调整。实际操作过程中, 对教材的使用主要作了相应调整:

2。删减难度教大的内容主要是listening, speaking, 以及练习册中的project 等等; project因为需要学生走出课堂,对某个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甚至需要收集资料,参与社会实践才能完成,这些基本都很难做到。而listening and speaking 则是鉴于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大部分根本无法开展,其内容也有些过时。于是我们选用英语辅导报上的听力材料或者英语视频,英语电影等代替,以此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另外写作方面,每个月我们会进行一次作文写作,根据26个主题,选出符合所教单元的主题内容,并给学生以指导,详细批改,评讲学生习作,呈现范文供学生参考。同时列出每个单元的短语和必背句型,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之我见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 自学能力 学会学习 学习习惯 学习兴趣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和发展是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终身学习的要求,而倡导终身教育,从学会到会学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之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发展上存在很大差异,承认差异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改变传统的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放在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必然要求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

1.创设情境,激励学会学习。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數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练的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评 i价。评价时,应重于肯定、鼓励、引导。这样,学生对知识理解就会更深入,就能成功接纳新知识,并起到内化知识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加法算式:5+5+5+5+4相加时,要求把它改写乘法算式,结果大部分学生作出:5x4+4:Sx5-1,出乎意料的是有一个学生却是做6x4。我高兴地表扬他的大胆创新,其他学生却马上反对。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辩论。此时,全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活跃。我适时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哪个最简便?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特长得到有效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开拓,从而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创造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一个人逐步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其来工作学习都大有帮助。在一年级教学中,我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仔细观察、用心记忆;书写工整、计算准确;及时检查、理清思路,到中高年级,更应重视验算检查等习惯的养成。此外,在教行程应用题时,我和同学们列出了多种算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形成一个人的性格也有密切关系。老师在课堂上要严格培养、帮助、指导,久而久之,才能形成学生好的行为习惯。

3.动手操作,激发参与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在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动手操作在儿童的思维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了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边操作边表述,边动脑筋思考边讲算理,使思维由具体到抽象,从表化到内化,从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例如,教学“移多补少使两部分同样多”的应用题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三角形,摆两行,每行10个,从第一行移动1个到第二行,这时学生通过操作发现第二行比第一行多2个,从第一行移动2个到第二行,这耐第二行就比第一行多4个……从动手操作中,学生发现了一个规律:每次移动的个数是相差个数的一半,相差个数是移动个数的2倍。在这个基础上,接着又让学生按题目要求连续动手操作几次,这样教学例题时,学生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就很清楚了,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

4.小组合作,学会共同生活。现代人必须具备相容性,而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保护意识比较强,使得许多孩子没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交流,缺乏合作的经验,但多数孩子乐于交流,因而为了帮助孩子形成与人合作的能力,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要让学生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首先从与同桌合作开始。如第一课《数一数》就让同桌小朋友合作一起完成,让他们感受到合作成功在带来的喜悦。而在《认物体》等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把桌椅改成马蹄形,全班分成几大组,便于学生间的交流,为合作学习创造环境和氛围。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过程中,能使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多表达,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相信这对他们今后与人交往,学会共同生活也是有很大帮助的。通过创设空间,学生不仅懂得了分类的实用性、多样性,还体验到了探索者发现奥秘的乐趣。

5.练习质疑,学会生存发展。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为今后的生存发展打好基础,而这就要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开始,在练习质疑这一环节中,教材中的许多练习就是实际生活情境的再现。学生用他们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以他们嘧视角来解答问题。例如,我们通过讲故事将学生带人一个熟悉的套圈游戏之中:套中小狗29分,小兔子26分,小鸭子37分,小猪24分,小猴子28分,小鹿39分。小华说:“我两次一共套了63分”。猜猜她套中的可能是哪两种动物?”小明说: “我两次套中的比63分多。可能是哪两只动物?哪一只根本不可能套上?”对于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很乐于思考并自觉地调动已有的知识、在众多的数据中做出判断和选择。每个学生都能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现在的数学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教师带领学生探索各种模式与数学结构,解决各类问题、发现各种规律,提供种种机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欣喜、获取发现的欢乐、欣赏数学的美,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上一篇:我的人生规划下一篇:绵延万里的长城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