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

2024-06-16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共12篇)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 篇1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地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它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 影响着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观察, 理解、分析、应用等能力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计算教学的模式, 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情境有机结合, 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从单纯地掌握计算方法的学习层次上升到在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上灵活应用计算工具的较高水平。因此, 计算教学所承载的内容比以往更加丰富, 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不仅要重视算理的探究, 更要引导学生熟练地应用掌握的算法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一、重视口算奠定计算教学的基础

如何让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既教得扎实有效又能完全体现课标理念, 笔者认为教师要有整体观, 对不同学段计算教学的目标要求应熟稔于心, 切实定位。纵观小学阶段数的计算是以整数运算、分数运算、小数运算为主, 从算理上看, 可分为加、减、乘、除, 及四则混合运算;从算法上看, 又有口算 (含估算) 、笔算 (含竖式、脱式、简便计算等) 之分。每个计算学习模块之间彼此联系, 且相互作用, 因此计算教学中的后续学习就更要注重承上启下的合理衔接, 在方法的迁移中做到温故知新, 这样才能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和计算知识本身的发展规律。

以三年级下册中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例, 本单元知识点多, 将口算、估算及笔算内容交错、混合编排, 难分彼此。除法口算作为诸多运算方式中最基本的运算, 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练就扎实的计算基本功, 而除法的估算方法实际就是口算的“升级版”, 两者相互交融, 密不可分。在除法笔算教学中由于教材不再归纳计算法则, 教师就必须借助学生的口算经验来分析算理, 探索计算规律, 并结合估算来验证笔算结果的正确性等, 这一系列做法就是要让三算互相促进, 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要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笔算的运算思路和竖式写法, 就不可脱离前面除法口算的旧知, 只有充分的利用学生已储存的口算经验, 才能顺利地与新知衔接, 理解笔算除法的基本操作程序, 直至达到灵活运用的水平。实践证明:学生口算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是制约其计算能力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 无论在哪个学段教师都应重视学生口算能力的提高, 提倡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必要的口算技能, 是计算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二、依托问题情境展开计算教学

计算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产生的, 教材将计算教学置于问题情境中, 从生活原型中提炼数学问题, 可以让数学的抽象性和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有机地融合起来, 有利于学生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使原来枯燥、形式单一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形象, 从而调动学生对计算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有效增强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但如此丰富的内容怎样在一堂课中高质量地完成呢?笔者认为教师要理清两者间的主次关系, 合理运用教材创设的问题情境,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突出计算教学。具体做法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观察主题图入手, 尽快地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 挖掘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 为下面的计算教学留足空间。

如二年级下册《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一课, 教材呈现了二年级同学准备坐船“去鸟岛”的热烈场景, 教师应让学生把观察重心放在发现各班人数和限乘条件上, 从而激发学生对如何安排乘船方案这样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接着就以计算两个班合乘一条船的总人数为目标, 引出本课的重点如何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学生们联系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加整十数”的旧知, 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出发, 对口算方法进行充分地思考、交流, 进而推导出多种多样的计算方法。最后学生应用自己喜欢的算法, 根据总人数限乘的要求逐一对每种方案进行检验, 直至确定最终方案。这样在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有充分的时间对算法的多样化进行探究交流, 而且能深刻体验到计算的价值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

每堂计算课都离不开对实际运算中所蕴含的算理 (为什么这样算) 、算法 (怎样算) 的解析, 如何让学生学的明白, 掌握得好, 是教师矢志追求的目标。因此, 计算教学首先需要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直观的理解算理, 如教具演示、学具操作、数形结合等方式, 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借助操作活动讲清算理, 学生对算法的思考就不再是模仿、机械地套用, 而是理解后的合理推导。学生只有充分经历算理的分析过程, 真正理解运算的意义, 才能进一步灵活地掌握算法, 牢固地形成计算技能。其次, 无论哪种形式的实际操作都要为分析算理这个目标服务, 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逐步地从低层次的操作活动提升到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上来。因为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对计算过程进行了个性化的思考, 必然会产生多样化的算法。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表达新算法的同时, 应贴近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帮助学生自主选择实现算法的最优化。最后, 在探讨算法的过程中自然地渗透数形结合、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更深远地推动作用。以六年级上册中学习分数的乘除法为例, 教材大量的使用直观手段, 用折纸实验及画线段图等图形语言揭示分数除法计算过程的几何意义,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图”与“式”对照起来, 利用数形结合的优势进行分析和说理, 从而巧妙地将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转化为乘法计算。让学生感受到要推导新的计算方法, 其实都可以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方法, 即化新为旧, 把新问题转化成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在计算教学中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能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有效地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

新课程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计算教学的功能, 把握教材的实质, 让学生在掌握计算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 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真实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 篇2

摘要:对于计算教学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与传统的计算教学相比,更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个性化思维,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提倡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新课程的计算课堂教学与传统的相比更生动、活泼、开放。但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在听了太多的公开课后发现——大多都是过分追求课堂形式对于创设情景的目的不明确,过于重视情景的设置,而忽视情景的学习价值;其次,在计算课堂教学中一度追求算法的多样化,不管合适否我们只见到学生的感官热热闹的参加,却看不到大部分学生的数学思考。就是在我们接受新的理念,努力创新的同时,往往会忽视传统教学的优点,不经意之间丢掉一些传统的精华。在华丽的外表下包的是无质的内涵。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计算机教学 篇3

关键词 新理念 中学计算机教学 教学方式 理念与实践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获取和交流信息的工具,为学生进入更高一级学府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打好基础。那么,如何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呢?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计算机科学的课程不但有较强的理论性,也有较强的实践性,理论和实践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加强对理论的理解。尤其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不要总是要求学生按部就班解决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在有目的的情况下,去寻找解决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并不等于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方面就要求教师要有新理念。另外,在组织学生上机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设计一些连续的作业,有目的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在课余时间设计一些大型的、有一定难度的作业,更能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在计算机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反之,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把枯燥的教学变为学生感兴趣的事情,使他们在愉快的心情下,顺利地获取知识。对于不同的知识,我会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计算机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的教学

①利用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工作,做好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工作。我们可把现成的教学软件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或根据需要开发制作新型教学软件,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灵活、图文并茂、动态显示、声色变音合成的特点,使生动活泼的动画界面与学习相伴随,与学生的动手操作相配合,这样,学生会有极强的参与意识,从而创造出一种愉快的学习环境。

②适当安排竞赛活动,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工作。对于基本技能的操作(如键盘、鼠标的操作),如果不注意加强兴趣教学,学生是很难掌握操作技能的。对于鼠标的操作,可选择一两个游戏软件;对于键盘操作,也可选关于键盘指法练习的软件,并约定进行定期的竞赛活动,激励他们在学习中积极训练,主动熟练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

(2)对于应用软件的教学

①从学生感兴趣的应用软件入手,做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工作。目前,信息技术教学所采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一般都为Windows,而在Windows?支持下的应用软件具有好多共性,如:工作界面具有一致性;使用键盘和鼠标进行操作一致性;对文件打开与保存的操作一致;对剪贴板的运用一致等等,而这些也正是在应用软件学习中应熟练掌握的最基础的技能知识。经过长期观察,笔者发现学生对游戏软件、画笔工具特别感兴趣,而画笔工具的应用容纳了很多基本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知识,所以,对于应用软件的教学,笔者首选了“画笔”工具的教学,以它作为学习其他应用软件操作的突破口。

②以简单应用软件的学习为基础,通过实际任务,驱动对其他应用软件的教学工作。有了对一个应用软件的系统学习过程,在对其他应用软件的学习中,教师更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精心设计一连串富含知识性的实际问题,激励学生在相互探讨中完成任务,对完成任务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评价并适当加以表扬,以保持学生运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兴趣。对于软件中比较繁琐,或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逐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独立学习的能力。

③对于一些简单设计的教学,教师要善于给学生们设计合适的台阶,使每个台阶的升高,都体现出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同时注意台阶之间的衔接要科学、自然、合理,知识内容的联系要紧密,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由引而启,由启而发,以兴趣教学为主线,使学生最终能独立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三个层次的教学安排,体现了这些思想,在程序设计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过,在教学中要围绕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中心环节来展开,通过选择一系列有兴趣的相关问题,使三个层次协调合理,层层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一方面深切体会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惊诧于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换代之快;一方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摸索前进,苦于现行教育理念及教学内容的落后问题无法解决。新的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理念的碰撞,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与落后的教学内容的矛盾,要求教师勇于探索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更新教育理念,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才能促使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试论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计算教学 篇4

一、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计算意义,激发计算意识

计算意识是指学生能够从丰富的生活情境之中自觉地感知数量的关系,从数学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获取数学信息,并将大量的数学信息进行感知筛选,根据这些数学信息的特征进行“处理活动”,从中提取问题并能自觉地把问题与计算联系起来。这种“处理活动”是从计算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的一种心理趋势。这种计算意识的产生是随着问题的发现而自主生成的。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渐认识到,计算教学并不单单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或能力,它应该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意识,当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能自觉地从数量间的关系去思考,在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上,形成自觉的计算意识。

二、在实际生活中树立应用意识,培养计算能力

2011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要重视口算,在三个学段都要加强估算。这样的要求,既保留了口算在传统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对于估算的作用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对照《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有关要求,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大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坚持口算能力的培养。根据标准有关要求,教材在计算的教学内容安排上,删除了“繁、难、偏、异”的计算内容,更多地设置了一些适合学生探索、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计算内容。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有着广泛的口算空间,可以自然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对数学的思考,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已经重视到估算,例如,在准确计算之前,让学生先估算一下大概的结果是多少,让学生说说估算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估算意识,掌握了估算方法,对数字越来越敏感。有的学生可以迅速根据估算结果来检验计算的准确性。教师在实际教学实施中,除了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口算、估算意识之外,还应注意口算、估算方法的指导交流。让学生将自己的口算、估测的过程方法进行交流,然后再实际验算、校正。对于口算、估算的策略指导,也是十分必要的,口算、估算必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而不是凭空去算、去估。如化整法、数位估算法、循规估算法、联系实际估算法等。口算与估算离不开生活实际问题的范畴。

(3)加强笔算能力的培养。笔算能力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笔算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算理与方法的理解,有效建立算理与算法的沟通,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体验和感悟计算的过程。

三、在算理理解中,沟通不同算法的联系

算理是说明计算过程中的依据和合理性。算法是说明计算过程中的规则和逻辑顺序。纵观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计算课堂教学,绝大多数教师能够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算法多样化的体验,重视算理的理解。例如,一年级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教师是如此处理算理与算法的:首先利用情境引出36+23=()算式之后,教师启发学生还有什么不同计算方法,学生便呈现出摆小棒、拨计数器、口算分拆组合、列竖式这四种计算方法。这时,教师设置这样的问题来沟通算理与算法的联系:拨计数器是怎么拨的?先拨十位3个十,个位6个一,再拨十位2个十,个位3个一。为什么这样拨?引导学生归结到“数位相同可以相加”;摆小棒,同样要学生理解整捆和整捆相加,单根与单根相加,它的数学意义也是相同数位相加;口算分拆组合,为什么这样算?数学意义仍然是相同数位相加。教师的任务是启发学生充分感悟到:无论是拨、摆、算,他们所采用的原则都是“相同数位相加”,这是学生理解竖式的书写形式的重要机关。前面三种计算方法,其实正是列竖式计算的计算规则的孕伏,三种计算方法都蕴含着同一个思路: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直接相加。

正因如此,推导出列竖式计算应该是按照相同数位对齐的书写格式来列出算式。这个竖式的格式,其实也就是上面三种或更多种计算方法的简洁的表达形式。这个道理是必须让学生弄明白的。理解了这个道理,学生也就掌握了这种抽象的竖式计算方法,并更乐于接受这种计算表达形式。可见,重视算理与沟通算法是十分必要的。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 篇5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刘金承(甘肃省临洮县文峰中学)

在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构成了地理课程的目标框架,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因此,实施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传授为本位”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地理新课标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等等。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以地理新课程理念去整合教学资源,采取最优教学方法,优化地理教学过程,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整合地理教学资源

所谓整合地理教学资源,就是围绕某一地理教学目标,选取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有效地融合到地理教学过程中来,营造一种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的过程。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教材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这样,教学资源由单一转向多元。教材是一种资源;学生,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实际、知识基础和思想状况,也是一种资源;教学环境包括教学设施、教学媒体,也是一种资源;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技能等等,都是教学资源。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网络、电脑、书籍等所包涵的海量数据已被大家所共享,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教师如何整合自己所搜集到的素材,让这些素材切合自己的教学内容,使自己的教学如虎添翼。因此,如何整合有效教学资源,是新形势下我们改善教学中所面临的重大的课题,它必将对我们的教育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认为在整合有效教学资源过程中,应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原则。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很多,但并不是所有资源都可以运用到地理教学中,需要做出筛选。因此,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充分发展作为取舍标准,着力发掘能够开发学生头脑和便于动手实践、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意的素材。同时,依据教学需要,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明确哪些应该优先,哪些是对学生更具有适应性的。二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各地区蕴藏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各不相同,依据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优势,从不同角度去发现学校和周围已经存在或蕴含的资源,采集具有地理性、个性化的地理教学资源,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校本地理教学实用资源库,以丰富和活化地理教学。三是合作原则。教师是对教学资源有效整合的核心力量。教师在注意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同事、备课组、教研组的人力资源潜力,集体备课,智慧共享,提高地理教学资源的整合水平,做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优化地理教学过程

优化地理教学过程,就是要从学生的发展实际出发,结合他们的年龄特征与知识水平、身心发展的特点,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内容、运用的教学手段等设计和实施地理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发展。既要考虑怎么教,更要考虑学生的学,让学生学会学习。

(一)创设“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愉悦时,观察较敏锐,记忆效果好,想象丰富,思维敏捷。而人在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阻。”教师是课堂教学环境的直接创造者,而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良好的情绪和美好的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可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才能给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心情状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

为此,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萌发“主角”意识。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努力构建一种新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发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去感悟,为获得结论而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促进师生的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交流的“沙龙”。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参谋”、“助手”、“服务者”和“促进者”。

其次、学会倾听,多角度赏识学生。教师要在育人同时,真诚地学会倾听,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探索的态度对教师提出质疑乃至争辩,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其整体素质的“教学对等”的“关系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有这样,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不会将目标仅仅局限于知识和方法的传授上,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指导、引导学生克服心理和思维的障碍。

(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我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和积极状态。新课程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协作下通过自我尝试、自我体验、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自我实践等学习方式,去获取知识和认知总结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才能最真切的体验知识、感悟知识,才能学会学习、才能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造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是我们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被动学习的深刻反思和教育本质的回归,也体现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科学需要创新,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

高中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新教材无论从知识的编排上,还是从插图的设计上、活动安排顺序及活动方式上都体现出对学生能力培养、学法指导、自主探究精神的重视和推崇。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一种选择性态度,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是鼓舞和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巨大力量。所以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个能动的过程。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醍、鼓舞。”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方面,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动手画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常常需要把具有时空和地域因素的复杂事物表示出来。“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充分运用地图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看图、填图、画图、用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使地理课更加充满“地理味”。所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和看到 2

现象来自己画示意图,实际上就是先让学生在头脑中把所阅读的东西变成表象,然后将头脑中的表象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学生要把语言描述变成表象,就必须对学习材料进行积极的加工。这种加工,不是简单地记录和记忆信息,而是要改动对这些信息的知觉,把自己所学的信息和自身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产生一个理解。很显然,学生画图的过程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画出的示意图,就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例如,在讲《地球公转与季节》一课时,我先带领学生通读课文,再根据多媒体演示地球公转的现象,在白纸上画出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侧视图和极地俯视图。然后用视频展示仪展示学生的作图,找出错误,有针对性地讲解。这样,既能锻炼学生观察和组织材料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读图看图作图能力,加深了印象。

第三、剖析地理原理,指导学法。自主学习不同于自学。自学是没有老师指导,自己独立学习。而自主学习有赖于教、学双方的良性互动,需要教师经常组织、启发、点拨、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逐步培养起来。

第四,整合知识,建立地理认知结构。如果学生能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无论对于其今后继续学习地理知识,还是进一步解决地理问题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地理认知结构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然而这种思维对学生来讲是极为有益的,可以说这种地理认知结构的建立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这一结构的建立过程就是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灵活运用知识,建立知识线索,搭建知识间畅通联系的渠道,从而能够达到知识联系紧密、思维培养深入的目的。

三、优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以结果的正确与否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要看课堂内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思考时是否积极,小组讨论时是否投入,能否倾听别人的意见,有没有创新精神等。有的学生上课思维积极、敢于打破常规,有的学生解法比较简易、独特等等,教师应结合这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要打破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把自评、互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地理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只有这样,学生在评价中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真正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推动器”。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 篇6

一、信息技术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创新

伫立课改前沿阵地,学校通过“云管理、云课堂、云学习”的信息化建设,推动核心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改革与创新。尤其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能读会写”实验成果显著,影响广泛。

(一)实验概况

“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小学生能读会写”实验,借助计算机将拼音、识字、阅读、写作同步起来,在“用语言“中”学语言”。解决汉字难识、难认、难写的问题,改变阅读和写作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不增加课时、不增加作业负担,儿童自主阅读的时间提前两年,阅读量超过新课标规定的5~10倍;写作提前三年,8岁左右的儿童,一节课普遍能“打写”出300到500字的文章。这就实现了8岁儿童能够独立阅读与写作,学生的语言、认知、思维、情感达到了协同发展。

(二)重大变革

变革一:先识字后学拼音。学生入学后先识字500个左右,再借助电脑学习拼音。识字辅助拼音学习,拼音学习巩固并拓展识字。

变革二:以技术为媒畅快表达。学生大量阅读后,借助“打写”使心理词汇迅速变为书面词汇,儿童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想得到、说得出的话语通过计算机“打写”出来。

变革三:网络互动增质高效。学校开发了“习作园地”“互动作文”“Web quest”“校园博客”等多个支持学生发表的网络平台,即时探究、适时交流、在线修改和互动评价,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和热情。

(三)探索模式

该项目坚持自主随文与游艺体验相结合的识字教学模式,整本书和单元教学相结合的阅读教学模式,真实体验与网络环境相结合的写作教学模式。

依托信息技术总结出了小学数学“信·趣”实验模式,基于平板电脑的运用,提炼出了英语“五步教学模式”。

二、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发生深度转型

“云”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工作、学习、生活已经产生了深深的影响,以本土化、个性化、特色化为主要特征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势必要深度转型。

(一)观念转型,信息技术给校本课程“镀磁”

系统开发满足学生需求,充分落实学校“四会六能”培养目标的课程,开发对学生具有深深吸引力的“磁石课程”。开发了180门校本课程,从高需求性、高挑战性、高交互性、高选择性四个方面,对课程的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镀磁”,让课程立体起来、灵动起来。

(二)管理转型,实施基于云管理的“云彩课程”

2012年,学校完善了三级课程体系设计,除国家课程校本化之外,还有集团课程通识化,分校课程结构化。

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开设了两门通识课程。即写字课程、国际理解教育。此外,集团对分校的校本课程进行主题性统整,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系列化课程。

南头小学人文类课程享誉海外,该校开发了40多门课程;麒麟小学率先在一二年级开设科学课,开发了25门科普校本课程;鼎太小学开发了20多门民俗文化系列校本课程;刚成立不久的荔林小学开发了影视德育活动课程。

南山实验学校不仅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让学生借助网络实现了课程的自由选修与深度学习,将180门校本课程陆续送入“云服务器”,可以实现学生自主选课、交互学习,超界限的课程分享成为现实。

三、“云计算”助教学方式革命性变革

随着“云”时代的到来,学习工具已经有了根本性变化,学习方式必会随之裂变!一种颠覆传统教学方式的课堂革命正在进行中。

(一)启动“翻转课堂”实验

2012年9月,学校启动云计算环境下的“翻转课堂”实验。“翻转课堂”就是课前教师录制一个教学微视频,传入“云”端。课前,学生在家里或其它地方进行视频学习;课堂中,教师聚焦关键问题,有针对性组织教学,把作业设置在课堂上。它颠覆了传统的教与学方式。

目前有134名教师自愿参与,第一梯队成员49人,实验辐射59个班级,12个学科。实验不搞一刀切,让一部分教师先发展,向前走但不强求齐步走。开展“捆绑协作式”实验,成立基于班级捆绑的协作组,三到五人组成一个小团队,共成立了21个微视频制作团队。

(二)实验推进情况

1. 开发了智能化的视频录制平台。

基于“把复杂留给技术,把简单留给用户”的理念,开发了智能化的视频录制平台,教师在自己电脑上,用30分钟就可以完成视频录制、编辑、上传。视频录制进入常态,目前已经录制了六百多个微视频。

2. 研发了“翻转课堂”教学应用平台。

开发了“翻转课堂”教学应用平台,学生看完微视频后,可以完成后面的进阶练习,教师可以在家里即时了解到全班学生学习的整体情况,还可以了解和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第二天,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讲解教学重点和难点,可以有针对性地辅导个别学生学习。问题解决后,学生可以在网上马上做综合巩固练习,完成提交后,网络后台马上可以分析全班和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后不再布置作业。

3. 构建了“翻转课堂”基本教学模式。

通过近一年的探索,我们提炼出了“翻转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三步五环节”教学模式,教师可根据课程的需要采用基本式或变式进行教学。“三步”指的是:课前学生观看微视频——完成进阶练习——教师进行学情分析;“五环节”指的是:即课中梳理知识——聚焦问题——合作探究——综合训练——评价反馈。

(三)“翻转课堂”带来了什么

1. 实现大班额下“一对一”学习,提高课堂质量。

对不同的受教者施以不同的教育,这是两千多年前孔子“因材施教”教學思想的精髓,也是这一思想得以落实的保障。而随着班级授课制的推广,大班额的教学成为常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翻转课堂”最大的创新就是可以实现大班额下“一对一”的学习,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利用翻转课堂学习平台,教师在课堂重点讲解的正是前一天本班学生出现问题最多的地方,并有针对性地辅导个别学生学习。问题解决后,学生在网上继续做巩固练习,完成提交后,教师能够及时反馈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后不用布置作业。

开展实验以来,学生不仅没有因为家庭作业少而影响成绩,相反,由于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学习热情得到了加强,学业成绩也得到了提高。

2. 自己掌握学习节奏,提高自学能力。

以语文学科为例,传统课堂注重分析课文中的具体词句和思想感情,而“翻转课堂”的小视频则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麒麟小学六年级的朱静老师在讲“比较阅读”时,以丰子恺的《白鹅》与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为例,通过视频讲解比较阅读的关键——对比点的选择,示范用情感的表达和言语表达方式两个对比点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在“翻转课堂”下,传统课堂回家作业的时间,翻转成了回家根据自己的接受程度进行自主学习。

3. 微视频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对于学生来说,微视频就像是把老师带回了家,不懂的时候,想温习的时候,就打开视频看看;同时,“翻转课堂”还把家长也拉进了教育圈,真正发挥了家校一体的作用。现在,孩子们常常在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看视频,一起讨论。

以前,学生在课堂上现场思考问题,难以进入深度思考状态;并且由于每个人思维速度不一样,慢慢出现“人为后进生”,导致传统课堂的“正态分布说”。而现在,学生有了前期的学习过程,与家长、同伴的讨论,启发了深度思维能力,98%的学生都可以学会!一位语文老师说:“视频预习就像一个能量加油站,课堂就是一种释放,而老师则负责点燃。‘翻转课堂对每个孩子而言都是平等的,只有在课下充分地思考,课堂上才有可能出现思维碰撞与智慧生成。”

4. 教师随时掌控学生学习,实现师生双赢。

对于教师来说,微视频播放、微视频共享也减轻了教学负担。一位美术老师教8个班,原来一节手工课要做八遍,由于班额大,手工制作的步骤复杂,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一次就看懂并学会。现在有了前置视频,上课就轻松多了。高雅老师是国培班学员,经常要外出学习、培训,很难兼顾学习与工作。有了微视频的引入,她可以提前录好微视频,陪伴学生学习,出差时利用网络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录制新视频引导学习,真正做到了培训、教学两不误。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 篇7

一、课程教学策略与步骤

“计算机语言教学项目设计与实施”的VB教学策略是:根据学生选定项目主题, 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项目小组, 整个学期以一个典型的VB项目为单位, 再将该项目按照知识点结构分解成若干子项目, 每个项目又有若干任务需要完成, 以“任务驱动”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以达到发展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目的。

1.在课程教学之前, 完成两项准备工作

(1) 确定大项目内容。

在实施制作项目之前, 首先要考虑项目的内容, 教师准备若干个VB项目,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选择, 学生通常会选体现自我特征的类型。如:男生为益智类, 女生为归纳整理类等,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给予恰当的指导, 让学生简要了解项目需求分析。

(2) 组织项目小组。

在学生自愿结合的基础上, 教师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综合能力、知识水平等情况进行小组优化。6人一组, 每组自己推荐一个组长。在组织项目小组的过程中, 要注意帮助个别选题时有困难的学生, 使他们相互协作,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根据小组人员, 重新安排座位。

为了使分组学习不流于形式, 必须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可干, 所以, 在开展小组活动前, 要求小组内部分工, 并填写表1。

2.学案导学

“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是教师依据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能力水平, 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学习而编写的方案, 在上课之前设计一份学案, 对课堂教学具有指导性与引领性。一般都在上课前发给学生, 激发学生课前实践的动机与兴趣, 给了学生一个路标, 让学生知道要往哪里去, 怎么去, 避免散漫的学习, 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在每一个项目中包含多个任务, 而任务中又包含多个子任务, 学生通过学案和教师提供的资源库以及网络等多种手段完全通过自己的独立学习, 去理解掌握, 探索操作。同时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知识迁移、联想归纳等。尽可能多的把探索问题的机会和乐趣留给学生,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我们学校VB课程安排两课时一上, 一周三次课。上课前一周教师精心准备学案, 设计或选择有启发性的问题或情境, 在上课前2天左右, 把学案发给学生并结合校本教材中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进行预习、自学。目前, 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98%能在家里上网, 所以老师学案和校本教材中每课资源的发放是存放在校园网上的老师文件夹中, 同时放上相应教材项目的录屏文件, 学生在家只需从网上下载, 没条件上网的同学只是少数, 用U 盘拷贝回家完成, 录屏文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自学, 及时解决一些操作上的问题, 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学案, 并上交学案的学习情况表, 标明已会的、不会的、有疑问的知识点。还让每个班的课代表创建一个群, 以方便同学们在完成学案的过程中交流和探讨, 老师只要在线, 可以随时解答同学们的疑惑。每个学生将完成的学案上传到校园网上老师的文件夹中, 供老师批阅, 同时能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自学情况。

3.教师点评

我校的计算机机房都装有网络教室, 可以很好地实现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课堂上老师先将完成较好的作业展示给学生, 点评时强调本次课的学习目标, 并解决学生完成“学案”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 如图像输入框函数, 数组等, 表扬完成的较好的作品。

4.小组活动

教师点评学案之后, 再要求各小组合作重新做一个内容丰富、界面美观, 体现出本课学习目标的项目, 力求有所创新。

各小组项目的功能、界面由小组成员讨论决定, 由组长做好讨论记录, 合理进行分工, 负责执行过程中的督促和协调。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肯定还会遇到一些问题, 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开放网络, 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完成合作学习小组活动情况登记表 (表2) 的填写。

此环节的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碰撞, 长短互补, 提高能力。加强合作学习不仅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而且开发了群体学习的资源,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5.展示与评价

在学科教学中, 科学的评价是保证合作学习长期有效展开的重要手段。既然是合作学习, 教师的评价必须是针对整个小组和小组整体合作水平进行, 及时向学生介绍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与有效的合作方式的小组。

具体我是这样做的, 利用网络教室将同学们上传的作品一一公开展示, 由每个小组自己展示自己的作品, 向全班同学介绍他们的作品与具体知识点的结合, 以及作品的创新之处, 再由老师总结评价。要求同学们填写项目评价表 (表3) , 以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之处。

二、成效与反思

1.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取得的成效

(1) 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强, 学习成绩明显优于其他班级, 团队合作意识明显增强。“项目设计与合作探究”教学法改变了计算机语言课教学理论性强、学生被动接受的弊端, 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空间, 对专业课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合作探究和整体评价的方式, 形成了“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的氛围, 团队合作的能力得到较好培养, 互相协助的人格品质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2)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明显提高。很多老师和家长、包括用人单位都说职高学生“不来赛”, 意思是说职高学生学习敷衍了事, 缺乏认真仔细、钻研的态度。在尝试“项目设计和合作探究”的教学实验后, 我们很欣慰地发现, 学生们变得细致和能干了, 常常为了弄清一个问题而废寝忘食。

2.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的反思

(1) 此种教学方法, 并不适合所有教学内容。

此种教学方法并不是教学的万能钥匙。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其最佳的使用条件, 多媒体展示可以解决形象直观的内容, 讲评式教学适合层层引导, 而“项目设计与合作探究”则适合能够使用探究式学习的内容。

(2) “项目小, 多引导”是本教学方法成功的关键。

因为学生平时接触的主要是被动接受型学习, 比较习惯于接受现成的东西, 所以老师的指导显得尤其重要。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知识日益更新的时代。在教授学生新知识的同时, 更应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项目设计与合作探究”教学法采用任务为主线,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运用任务驱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组内合作、评价激励、组间竞争的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遇到问题孜孜不倦攻克的工作态度和积极主动、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 提高了互相协作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刘洋.计算机语言案例教学中的策略[J].中国科技创新, 2006.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 篇8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课本的知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传授给学生。在这种教学观念的支配下,课堂提问的方式就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简单问答,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检查和巩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样的提问不会很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也不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格格不入。

新课程改变了旧课程中过于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知识不再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是师生之间共同交流、合作、探究来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教师不再是真理、权威的化身,而是与学生共同学习,教师成为“学生型”的教师,学生也成为“教师型”的学生。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而应具有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提倡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在此次课程改革中,第一次把科学探究、科学视野写进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并将科学探究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化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课堂提问是为了检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控制学生行为,提问的目的还应该激发学生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提问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作出贡献,凸显学生是问题解决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问题情境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线索和提示。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自然科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所以课堂提问显的尤其重要。

一、问题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课堂问题的设计应遵循几个原则:紧扣课堂主题的原则、激励学生思维的原则、问题精练明确的原则。作为化学教师在上课前对课堂提问问题的设计更应做到: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问题;

2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性、探究性,问题设计必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且要针对教学目标设计问题。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是为降低学生探究的难度。

3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和迁移性。启发性是指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问题设计的迁移性是指问题能够促进学生的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4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提问的核心是发问

好的发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参与。就发问的方式而言,应注意以下几点:发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参与;发问时问题要表达清楚,让所有学生明白;发问要体现量力性原则,时机选择要恰当,次数不宜过多,有研究表明,在一节课内平均提问12个问题左右最合适。就发问的内容而言,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的应多问一些“有什么”、“怎么做”之类的问题,这类问题具有开放性,能引发学生的创意,没有现成的标准的答案;发问的内容应注意高认知水平的问题和低认知水平的问题相配合。高认知水平的问题能激发学生高认知水平的活动,如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低认知水平的问题能使学生更好地记忆陈述性知识。

不同类型的课堂提问,应该让不同类型的同学回答,区别对待,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对引入新课的提问,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最好由第一种同学来回答,他们很快答对了,可顺利进行新课。为了纠错而设计的提问,由第二种学生回答,他们答错的可能性大,正好为全班学生敲响警钟,也为教师启发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创造了条件。对第三种学生,也要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应热情关怀,适当提写浅显的问题让他回答,不要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遗忘的角落,而在心理上导致失衡。

三、对所提问题进行小结是教学的目的之一

教师应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找出学生的思路。对问题回答正确的学生或回答有创造性的学生,教师应充分肯定,可继续探问学生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对回答不完全正确的学生,教师肯定其正确的部分,并提供线索继续探问使其完善;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找出其错误的思路,暂时延缓评价,可以转问其他学生,再评价其各自优点和错误之处。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对问题的回答进行再组织。学生有时会提出古怪的问题与回答,教师切勿批评学生,应认真的引导或解答。

新形势下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探究 篇9

1 根据职业需求调整教学计划, 减小理论教学的难度

职业教育不同于其它形式的教育, 职业教育更关注与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和职业技能水平, 所以我们要根据职业需求调整教学计划, 减小理论教学的难度, 使教学过程和职业工作过程尽可能保持一致, 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用知识的掌握更好的为能力的建构服务, 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首先, 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课时安排上要进行调整, 坚持以任务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思想, 致力于形成专业技能、基本技能和综合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育体系, 争取在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丰富学生实用知识和与职业活动有关的技能,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让学生具备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

2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1 通过实施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职业学校生源的特点, 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从基本概念开始教学的方式, 无法吸引学生眼球, 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在课堂上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因此, 教学效率也会随之下降。我们在教学理论知识时, 一定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设立教学方案, 比如利用案例实施教学, 以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 教师应立足于教学大纲, 对大纲内容进行重新整理和调整, 将每一个知识点都穿插到案例当中,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然后再对理论知识进行详细讲解, 这样的课堂氛围才会变得活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 在教学“路径”时, 这一理论概念不容易被理解, 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 可以将这一概念融入“文件复制”的案例中。文件复制属于比较容易理解、且非常实用的操作方式, 对此学生充满了探究兴趣, 但是要想对文件进行复制, 前提是必须在计算机的众多文件中找到相应的文件, 教师在具体教学中, 就应对查找文件时打开的每一个对象进行相关记录, 之后用“”将其连接起来, 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路径”, 当学生对这一操作过程产生一定了解后, 再引入“路径”的理论知识, 并详细介绍“相对路径”和“绝对路径”的差异性及相似性, 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于每一位学生的好奇心都被调动起来, 他们对下一步的操作也非常关注, 所以学校过程自然保持了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2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次教学

中职学校的学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尤其在计算机水平方面, 存在较大的层次性。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 往往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而基础较差的学生, 往往只会开机和关机。这一现状对计算机教师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如果按照统一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 势必会打击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 我们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考虑分班教学, 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将他们分为不同的班级, 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但是由于受到课时安排、教师分配等因素的限制, 分班教学存在一定难度。我们可以在同一课堂中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 例如, 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 教师讲解与演示之后, 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和问题, 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有所提高。这样不但有助于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 而且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注重加大学生的实践操作教学

计算机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实用性的课程, 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好的进行实践操作。但是目前的中职计算机教学过于注重理论教学, 忽视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例如: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有限, 学生人数又比较多, 无法提供给学生充足的上机实践机会;计算机课时数量较少,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往往会选择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从而减少了学生上机实践的机会;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下, 教师为了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将大多数精力放在了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应用上, 主要以做练习题为锻炼方式。要想切实改变这一现状, 中职计算机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 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基本目标。因为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需要的是实际的操作能力, 如果缺乏相应的实践能力, 即便拿到再多的证书也是枉然。因此, 职业学校应注重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开放计算机房, 为学生提供上机时间与场所, 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 让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提高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3 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计算机学科拥有很强的实践性, 它不仅要求学习者能够牢固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 同时还要求学习者具有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更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过程。因此, 教师要营造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提供借助已有学习经验同化新知识的机会。例如, 在学习《网页制作》的内容时, 有一个知识点是用表格来规划页面, 但其实我们都知道表格只是规划页面的方法之一, 还有其它规划页面的手段。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用表格以外的方法对页面进行规划, 当学生提出的办法不切实际时教师不要急着否定, 而要对学生敢于动脑的行为给予鼓励和肯定,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践来验证自己构思的可行性。让学生主动去寻找错误、发现错误, 从而得出正确的解决方案。一方面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 我们的教学要从培养学生兴趣开始, 将保护学生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不断提高教师自身职业素质, 丰富专业知识, 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4 重视教学评价的作用和方法, 改进对学生考核方法

为切实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的教学效率, 教师要重视改进计算机考核方法, 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适当调整。例如, 每个期末可以在笔试和实操考核的基础上, 适当增加“设计类”考核项目, 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 给学生安排相应的综合类考试内容。比如在教学“文字处理软件”之后, 可以安排学生根据所学内容, 自主制作电子板报,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从而有效发挥综合考核的作用。此外,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活动, 如:文字排版竞赛、中英文录入比赛等。当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后,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让学生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逐一展示设计步骤, 说出自己的设计理念, 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总之, 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 一定要把握职业教育的教学特色, 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信息技术发展如此迅猛的时代中, 怎样搞好中职计算机教学和时代的对接, 是计算机教师的重要职责, 我们要认真思考和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帮助学生在未来的求职竞争中, 获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王世泊.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创新探索[J].职业, 2010 (17) .

[2]戴湘黔.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浅议[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12) .

[3]蔡亚军.中职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改革[J].科学大众, 2009 (1) .

[4]张丽.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职业, 2011 (30) .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 篇10

1.1 自由式、个性化教学

以前惯用的上课的模式都是老师在前面讲课学生们在下面听, 老师使课堂的主角, 是一种填鸭式的上课方法, 而一堂课学生的多少要取决于场地的大小, 一般仅仅有几十个人, 一些坐在后面的学生听课也不是非常的方便。但是现在的网络教学就不相同了, 它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网络来传递老师所讲授的知识, 时间地点人数就不再有局限性了, 每人一台电脑, 通过网络学生们可以在家里任何时间, 或者任何地点去听这节课, 大家不在一个教室里面, 没有了多种条件的限制, 但是, 网络教学过程中同样可以向老师提出问题, 和同学展开讨论, 互动等等在普通课堂上同样可以进行的活动。学习网络课程的学生们并不一定是一个班级的, 也不一定在一个地区, 知识对此门课程感兴趣的学生们都可以来上这样一门课程, 这样的上课模式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根据喜好来设定进度等。

1.2 生动式、信息化教学

网络上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 这提供给老师学生们很大的便利, 方便老师充实自己的课堂信息, 也方便学生们查找资料。

1.3 交互式、人性化教学

利用网络上的课程学习, 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有和老师们交流的空间和机会, 利用网络更新快速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和老师们接触到更多新的事物和知识。

2 计算机网络课程网络教学的可行性

网络教学是随着科技进步顺应而生的适合教育发展的一种方式, 它要求学校必须配备有相应的网络设施系统, 老师们必须学会相关的操作, 还必须有相应的教师团队来管理合格教学系统。这种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要求:

第一, 高校要配备相应的教师团队, 或者对一些有网络教学课程的老师们进行指导和培训, 这对于更好的完成这门课程有积极地作用。老师能够解决一些网络课程上出现的维修工作, 熟练地制作网络课程或者能够教育学生也熟练地操作。这就需要老师要学会相关的软件。

第二, 网络教学是新兴起的, 首相就要求有关的部门要给予一定的教育资金的投入, 用来购置或维修护理相关的设备, 网络教学这个系统的完善是一个长久的工程, 需要有相关的团队来完成这项工作。学校以及相关的上级部门要给予大力的支持才能够把网络教学建设的更好。

第三, 这点要求是对学生们提出的, 他们是网络教学的直接受益者, 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对象。首先就要求学生们掌握足够的网络知识, 这在学生们的初高中时候都学习过相关的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 大部分学生都有很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这就给网络教学的开展和普及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和可能性。网络教学的流行就有了一定的基础。

3 计算机网络课程在网络教学下实施的几点建议

网络课程的进行也有这个方面的困难, 因为在网络上进行课程有很大的局限性, 老师们不能够直接的观察到学生们的停课状态, 这就让一些理论性较强, 较为枯燥的课程很难进行, 没有吸引力, 学生提不起兴趣, 学习效果自然不好。

一些课程内容假若在网络上进行, 学生没有积极地基于老师学习效果的反馈, 那么对于课程的下一步进行是有障碍的。还有一方面, 就是网路课程的自主选择性非常强, 很多学生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方面课程, 而对于一些有必要主修的功课则选择逃避, 或是半途而废没有坚持上完, 这就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后果。因此要进行不断地改进, 来使网络教学更完善的进行下去。

由于他的教学进行要在硬件条件完善的条件下进行, 因此, 网络教学中收腰的问题就是要保障计算机等课程系统的完好。此外, 还要并不断的冲是网络教学的环节, 不仅要注重讲课的方面, 还要辅助课后的辅导教学, 定期的还要在网络教学上设置一些作业的反馈, 阶段性的测验等, 检查选修的学生们的接受学习情况, 这样才能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及时监督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弥补网络教学的一些缺陷, 使之达到传统授课的一些水平。另一方面, 除了学习的课程知识外, 网络教学中的教师们还应该给学生们提供相关的资料分享的平台, 共享一些视频资料, 还有其他方面的网页浏览等等, 这样方便学生们自主进行选择来学习, 进行课后的补充等, 引导学生们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达到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信息资源。

4 结束语

网络教学有它独特的特点, 随着设备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他自然也要不断地更新, 教学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充实丰富, 学生们要想适应这种大容量的网络课堂, 还要不断地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会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 更好的充实自己。不断地推进网络教学的普及, 提高网络学习的效率, 让更多的学生爱上网络新教学的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强.谈网络教学模式[J].长春大学学报, 2008 (01) .

新课程下的背诵教学 篇11

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加强学生的背诵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出声诵读、揣摩、吟咏课文,不仅有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开拓思路,丰富词汇,学会语法、修辞、逻辑知识,都有积极作用。熟读的多了,积累的多了,吞之于胸,才能吐之于笔,写起文章来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唐代大诗人李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青少年时期精力旺盛,正是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时期,这时记忆下来的东西常常印象最深,终生难忘。作为教师,要教育和引导他们,对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是十分有利的。

我在引导学生背诵中,大体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指导学生,教师先得“下水”,言教重于身教

要求学生背诵的,教师首先就得背诵。教师先“下水”,经常尝尝熟记、背诵的甘苦,并从中找出窍门,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传授给学生。同时,我在课堂上背给学生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背诵的兴趣就浓了,劲头也就足了。

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宋人朱熹说:“不可能强暗记”,“漫浪诵读,决不能记” (《训学斋观》),意思是主张读书要口到、心到、耳到,而要以心到为主。我们所说的背诵与1日式的背诵的根本不同之点,就在于我们的背诵必须以理解为主。背诵前,先让学生统览全局,先有一个完整的印象,然后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理解每段各有什么特点,这几段又是如何联成一起的。如组织背诵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的《海燕》,就要让学生弄清海燕、海鸭、海鸥以及大海、雷、电、风、云的描写,理解其内容,把握住文章的脉落,这样就比较自然地达到熟读背诵的要求。

当然,这同囫囵吞枣式的背诵法是大相径庭的。死记硬背,记得快,忘得也快,也更谈不上如何运用了。

三、背诵要和多方面训练结合起来

背诵要和说、写结合。背诵不是目的,是提高说话、写作能力的手段。宋人欧阳修说:“作诗须多诵古人诗。不独诗尔,其他文学皆然。”不管是何种体裁的文章,作者都巧妙地运用优美的文句和章法。这对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思想情操无疑都是有所裨益的。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如能略作点拨,以增强学习兴趣。学生反复诵读,往往能铭记在心。“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学生如能在自己的文章或口头语言中恰当地引用背诵过的诗词曲语,这对习作的口头语言中恰当地引用背诵过的诗词曲语,这对习作的润色或论证的说服力将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师如能加以鼓励,势必会极大地调动他们的背诵兴趣。

一个中学生如能背诵两百篇以上的诗词散文或若干名句,是训练并增强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作为语文教师,对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要同教材讲析及学生作文密切结合。强调背诵,不是卖弄。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指导学生背诵。对词语比较丰富的某些段落的背诵,可以指导学生抓住这些重要词语,加深印象,帮助记忆。对千古名篇,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等名家名篇,更应引导学生全篇背诵。教师应把课本中的文章作为学生习作的范文,进行仿写练习,做到读写结合。这样,凡学生背诵的,将会恰到好处的落到实处。教师在课文讲析中,必须联系学生的作文实际,引起学生对背诵段落、词句的重视,也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背诵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和加强检查

诚然,背诵是艰苦的劳动。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说:“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文,卧则读经文,上厕则阅小辞。”可见背诵是很伤脑筋的。学生年轻、课业重,首先要解决时间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形势促使语文教师千方百计地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应有机地挤时间。语文课上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诵读课文,早自修或其他可以利用的时间多加利用,这样背诵的效果自然会提高。

经常检查、督促,才能完成背诵任务。其方法可以是口头背诵,笔头默写,也可以用奖励方法。如记分、张榜公布等等。

须知,人的记忆潜力是很大的。据有关资料介绍:除病理因素外,每个人都有一百几十亿个脑细胞。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电子计算机也只有上百万个记忆元件,人脑的记忆力是大型电子计算机的一万倍以上,可见人类的记忆智能只开发了百分之几。我想,经过广大教师的积极钻研,大胆创造,合理安排时间,学生还是能背诵一定数量的上品之作。

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 篇12

一、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快乐写作

“兴趣”是指一种学生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一种内在动机,属于非智力因素。兴趣是引导学生写作的起点,如果学生对写作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想写和爱写作文。教师在出作文题目的时候,宜新不宜旧。旧的作文题目会使他们对作文产生讨厌的情绪。而有特色的作文题目,会使学生一看到题目就产生兴趣,思维会活跃,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就会写出有特色的作文来。比如当学生为班级参加唱歌比赛获得第一名的时候欢呼雀跃,我就及时布置学生课后写一篇《我们班级获奖了》的作文,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写出了我们班级因为大家一起努力而获奖的高兴心情,从而增强了写作兴趣。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小学生因为年龄小,认识事物都是由直观再到抽象,由感性再到理性,他们对于比较直观的形象或者鲜明的事物就会很感兴趣。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枯燥的文字资料变为生动的、具体的彩色图画,通过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小学生心中的表达欲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快乐地写作,提高了作文教学效率。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思维尽情驰骋

叶圣陶说:“生活就像源泉,文章就像溪水,源泉源源不断、不枯竭,溪水当然就会流个不停。”此话具体而形象地道出了生活和作文的联系。教师要抓住习作之“流”,就必须抓住生活之“源”。《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写作教学要进一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实的感情。教师要让学生的作文生活化,让学生的思维尽情地驰骋。”

(1)走进生活,真实体验。我们提倡学生“真实地做人,真实地思想”。要使小学生的习作流出“真实”的水来,教师就应该把学生从过重的语文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大自然,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体验生活的乐趣。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留心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让他们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通过作文真实地表达出来。

(2)再现生活,大胆想象。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各异,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别,所以他们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会与众不同。因此,要鼓励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大胆真实地想象。鲁迅先生说过:“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经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这些生动形象的内容一旦进入学生作文,会让学生的习作更加丰富多彩。”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其习作的真实性。因为想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思维宽了,习作的内容就绚丽多彩了。这是他们灵活丰富的思维成果,是他们发自内心的童真童趣的美好再现!一次,班上的一个同学写《二十年后的聚会》,里面想象了二十年后师生相聚的情景,不仅大胆想象大家的变化,还写出了老师和同学玩游戏的开心快乐。

三、注重个性发展,让创新之花绽放

21世纪是个充满幻想和创造的时代,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历史使命,作文教学也必须顺应这个时代的要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1)打开学生思维的暗箱。学生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学生在考虑某一个问题的思路相对狭窄就是必然的,要改变如此现象,教师就应该从思维训练入手,以此培养学生的独创意识。思维分为常规性思维与求异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具有多向、反向、外向、交叉和变形等多种特点。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小学生认识、解决问题的角度也必然是多维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激励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想象,打开学生思维的暗箱,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上一篇:氧化剂浓度下一篇:中国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