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通用8篇)
创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篇1
创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已经逐步脱离了师教生学的传统模式。而是向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引导的新的教学方式转化。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跟上新课程改革的节奏,真正的把新课程标准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作为一年级的数学教师,我更是深深感受到新课标带给我们的巨大变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根据学生思维能力和心理特点应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将抽象、单调、枯燥的知识与生活中具体的、生动的、有趣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知识得到掌握,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情感和参与意识
数学教学内容不能像语文那样有丰富的语汇、优美的句子和动人的故事及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而数学教学是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低年级中有关数的含义、数的组成、加减运算的意义、常见几何形体的特征等等都是些基本的要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颜色、图像、动作等对他们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低年级学生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有关的要领寓于他们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事物之中,赋予它丰富的内容与形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身边事情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或从学生关心的事物做起,学生会感亲切、自然、有趣,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就有很多数学问题,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借助于形象的事物使学生理解并接受了抽象的数学知识。比如在讲解0-9个数字的认识时,这些干巴巴的数字可能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我们给他们加上形象的描述,如“1”像放的小棒,“2”像小鸭子水中游,“3”
象耳朵口朝左,“4”像一面小红旗„„等因画演示,使这些枯燥的意义变成了日常事物就会牢固地印在他们的脑子里。新课程改革的教材会也为学生提供了 鲜艳的色彩、美丽的图画等,这就说明了新课程标准是非常强调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的。
二、运用直观教具,调动参与意识
直观是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形象,从而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并使能力得到较好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为了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好直观教具。如在教学“认识钟表”这部分知识时,我运用了钟表的教具,使学生对钟面有了一个全面、清楚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便于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区别,能够说出又短又粗的是时针,又长又细的是分针,从而正确区分时针和分针。也为学生能正确说出时间打下基础。
三、加强实践操作,培养主动学习能力
“思维是从操作开始的”,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具。如摆摆、拼拼、数数、画画等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动手操作、主动学习能力。例如:教学“认识长方形”时,可让学生先观察实物,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动手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的对边怎样;用小棒动手摆出长方形,再摆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区别不同,最后让学生从教师准备好的布袋中摸一摸,看谁摸出的长方形最多。这样既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又调动了学习兴趣。再如:教学“有黄花5朵,红花比黄花多的3朵,要求红花有几朵,把两部分合起来。”这样动作和语言配合,深化了学生的思维。
四、创造情境,引发兴趣,培养主动参与意识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创造情境,引发兴趣。例如在教学“乘法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开始:“我班有3位同学学习很认真,老师准备奖给他们一些铅笔,第一位奖2支,第二位奖4支,第三位奖6支,一共奖多少支?”(2+4+6=12)他们学习都很认真,这样奖励公平吗?为什么?(应一样多)怎样才公平?每人4支共多少支?(4+4+4=12)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第二个算式加数相同,有3个4相加),如果全班50名同学每人4支,是多少个4相加呢?列出加法算式4+4+4+„„要写多少个(50);你感觉怎样?(很麻烦),我们今天就用一种简便方法来计算--乘法。就把学生的兴趣期待融化为激情,为主动探求新知集聚了动力。
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的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不应刻意地去追求形式,这样反而会影响效果。例如,我听过一节“除法两种分法”的课,主讲老师肯定下了不少功夫,整节课都很新鲜有趣,并利用于微机教学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当屏幕上显示可爱的小兔时学生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分兔过程中屏幕上小兔一闪跳进笼子,老师问:“小兔是怎样放进笼子里去的?”学生非常积极踊跃回答:“小兔是一只一只跳时笼子里去的。”这时如果她顺着学生的思路讲下去,我想学生很快明白了,而她却生套教材,一再加重语气纠正说:“小兔是一只一只地放进笼子里去的。”这就使学生的思维不是放在分兔的方法上,而是转到小兔的方式上了,这对她所讲的内容就有一定的影响,原本想利用生动的图像引起学生的兴趣,却因硬套书本知识和刻意强调多媒体的作用,而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这实际上没有发挥多媒体教学所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选择得当,教学方法运用合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下更容易的获取知识,同时能启迪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转变和提高,增强整体素质,促进个性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体
现新课程改革的任务方向和最终的目标。所以,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应该发扬改革创新的精神,努力创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内容提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已逐渐脱离师教生学的传统模式,而是向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引导的模式转化。作为一年级的教师我更是深深感觉到新课改带给我们的巨大变革。我认为创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情感和参与意识。
二、运用直观教具,调动参与意识。
三、加强实践操作,培养主动学习能力。
四、创造情境,引发兴趣,培养主动参与意识。
所以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教师,我们应该发扬改革创新的精神,努力创建适应新课程发展的全新的教学模式。
创设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甘永旭
灰锅口中心小学
创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一、问题的的提出
2002年9月, 教育部颁布了新的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 至此我国教育迎来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 从指导思想和内容框架方面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新课标) 背景下的对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成为热点问题之一。在体育教学中, 同一教学班里的学生, 由于先天遗传及后天主观与客观等因素的影响, 在个性、兴趣、爱好、能力、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强调动作统一、秩序规范, 忽视了这种差异的存在, 难以做到因材施教, 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课堂教学的效果。
新课标更为彻底地摒弃了以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那种“学科中心论”、“教师中心论”的教学模式, 更为充分地突出了教学中心是学生这一主题。这在课堂教学中就对广大基层体育教师提出了一系列尖锐的问题: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优势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最大限度的提高和进步?如何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自己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如何将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由此分层次教学方法便应运而生。
二、分层次教学的思路
所谓“分层次教学”, 其实在新课标实施前就已经被多次提及, 就是教师根据同一教学班的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性, 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的共性教学, 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感知力进行分层, 并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各自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充分发挥和挖掘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 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分层次教学目标的制定
为了突出教学中的层次性, 课前在研究教材内容的同时, 教师还必须将研究的重点指向学生, 从而制定好各层次的具体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强弱和运动能力的高低, 以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成绩和达标成绩为参考依据和分层标准, 打破传统教学的“一刀切”模式, 将学生分为男、女A组 (优等生) 、B组 (上等生) 、C组 (中等生) 、D组 (下等生) 、E组 (特殊学生群: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疾病未愈或不适宜做剧烈运动的学生) 五个小组 (五个层次) , 进而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组别的具体教学目标。
D组:多层设立小的阶段学习目标, 适当降低动作要求, 树立信心, 争取能基本完成练习。
E组:安排见习, 观察教师与优秀学生动作示范, 初步建立完整动作表象, 能口述动作要领, 并学会评价, 树立体育运动决不抛弃每一个热爱它的人的信念, 学期测评可酌情改变评价方式。
在教学中, 各层次的学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锻炼, 努力向上, 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 在一定时间内适当调整各层次人员, 做到能者上, 不能者下。对进步快、能力有提高的学生实行层次晋升, 对后进的学生实行降级。同时各组的教学内容也不应死板、固定。因为每位学生自身条件和喜好不同, 其对不同运动项目的感知和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保持教学的连贯性, 又要多种教学内容分阶段实施, 这样不仅能激励学生你追我赶, 力争上游, 不甘落后, 调动课堂教学气氛, 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避免因单一教学内容而使学生产生“无法展示自我”和“厌烦”的情绪, 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意志品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四、分层次教学练习的设计
要使分层次教学顺利进行、达到目标, 关键是把握教学练习设计的“度”。练习要求低了, 优等生“索然无味”;要求高了, 后进生“望而生畏”。为了让优等生“展示亮点”, 后进生“找到感觉”,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出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和练习要求。例如:我在高一新生的“搏击健身操”教学中, 通过课前精心编排教学内容、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 自行设计出各层次学生的练习目标和要求, 通过一阶段教学, 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练习中都得到充分的锻炼、且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结果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 教学效果超出预期。
A组:较高目标———能深刻理解动作要领, 练习时能在音乐节奏下正确、完整、连贯、协调的完成整套动作, 方向正确, 朝气蓬勃, 并能做较高幅度“侧踢”的动作。
B组:中上等目标———能理解动作要领, 练习时能较好地完成动作, 能做出直、摆、钩拳和侧踢腿动作的衔接, 并能跟上节拍, 具有活力。
C组:中等目标———能基本理解动作要领, 练习时在略加提示下能基本完成动作, 能基本做出直、摆、钩拳和侧踢动作, 基本能配合音乐的节拍做出动作。
D组:基础目标———能基本了解动作要领, 练习时能在口令提示下做出基本动作, 适当降低动作的要求和练习的难度, 争取能配合音乐节拍做动作。
E组:特殊目标———能了解“搏击健身操”的锻炼价值, 知道基本组成动作名称及肢体运动轨迹, 能听出音乐节拍并能说出对应动作, 能对同学的动作做出评价。
另外, 练习时女生动作的力度要求比男生稍低些, 但是女生动作的节奏感和踢腿高度应超越男生。我加强巡回辅导、口令提示、纠正错误、适当激励。这样, 各层次的学生各有自己适当的练习目标和要求, 练习起来兴趣大增, 自编的教学内容既新颖又时尚, 迎合了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 既启发了智力, 培养了学生的对美的感知能力, 又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全面进步和提高。
五、分层次教学的阶段性检查与评价
为了使全体学生都达到相应的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要分阶段及时检查和评价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情况, 把评价的着眼点放在学生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上, 尽力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认可其努力的结果, 满足他们的心理认同需要, 体现公平合理性。打破传统的“吃大锅饭”的做法, 改革动作评价的标准, 力求体现出分层次教学的特色。我采用了“动作层次评定”的评价方法, 对各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标准, 做到有针对性地、合理地评价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和进步。以“搏击健身操”的教学为例:
A组:以A等 (85分) 为合格, 调高起评档次, 激励学生完美地完成动作。
B组:以B等 (80分) 为合格, 如能动作能接近A等, 提高半个等级评定。
C组:以B等 (75分) 为合格, 如能提高动作要求的, 提高半个等级评定, 如能较好完成动作的, 提高一个等级评定。
D组:以C等 (70分) 为合格, 如能基本完成动作的, 提高半个等级评定, 如能较好完成动作的, 提高一至一个半等级评定, 未能完成动作的可暂不评定, 待他们通过练习, 能独立完成后再评定。
E组:以E等 (65分) 为合格, 能全面介绍动作名称及其锻炼价值的提高半个等级评定, 如能自己口令指挥, 小幅度地示意动作行进路线, 则提高一个等级评定。
这样, 各层次的学生都切身体会到经过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进步的成功喜悦, 更好地促进发展、增强信心、培养兴趣, 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目的。
六、分层次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 在教学对象方面, 教师要熟悉学生、了解学生, 熟悉教
材的内容、要求、重点、难点, 从而有目的、有计划、有条理地实施分层次教学。
2. 在教学方法方面, 教师要善于穿插自己特长和学生易
于接受的小型自编教学内容, 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 适当改变教材的练习形式, 充分利用好场地和器材, 使练习形式多样、生动有趣, 活跃课堂气氛。
3. 在教学组织方面, 教师要善于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中
及时取得反馈信息, 及时调整教学的要求、方法和手段, 实现教与学的动态平衡, 使各层次的学生得到恰当的锻炼, 最大限度地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4. 在教学管理方面, 教师要注重体育干部的培养, 充分发
挥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良好作风, 提高课堂组织纪律性, 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5. 在教学情感方面,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我的教
学对象是高一年级新生, 他们情感丰富, 易调动, 但是心理发展水平尚未完全成熟, 易躁动, 有较强的逆反心理, 不善于自控。教师应关爱学生, 主动与其沟通,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的色彩。并且教师应主动展示自己所长, 尽快使学生建立崇慕心态, 带动学生去模仿去追求去展示。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赋予了体育课堂教学更多的空间和自由, 广大基层体育教师应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更好地挖掘教材内容, 更灵活地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实现体育教学的复合功能, 体现体育育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季浏.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解析, 2006, 8.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5, 2.
创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篇3
摘 要 中小学体育教学当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适时提出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当中推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小学 体育俱乐部 教学模式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文件要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实施。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以期探索出一条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邀请专家进行研讨,对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模式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呈现。以期达到交流各地教学实践经验,共享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研究成果,促进学习提高的目的,同时为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决策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一、中小学创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意义
在实践教学当中,随着“00后”逐步成长,学生个性日益突出,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与传统教学的安排这一对矛盾日益突出。早日找到解决这对矛盾的根本措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适时提出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当中推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更加具体可行,教学过程更具有吸引力,更加能够反映教学目标的内涵。教学内容更具有连贯性,从小学到中学,技术内容的难度不停留在低级重复阶段,而是有阶梯性地增加。初中与小学,高中与初中,进行了无逢衔接。这样就可以使中小学生接触到更高层次的技术,使他们对所喜爱的运动技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渐地提高他们的体育文化素养,激发他们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二)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中小学开展课内外体育俱乐部,以中小学生的个人兴趣为前提,以运动项目为单位,进行打破常规班级授课,提倡开放性、自主性、自由性和随机性等特点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在每学期的期初,学生通知计算机系统,对自己本学生想参加的运动项目进行选择,课程内容进行初步地认知,提出自己所希望学习的内容。校园中开设有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和健美操等俱乐部,项目十分地丰富,能满足绝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也丰富了校园的体育文化,创造了良好地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三)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互助交往意识
这种打破常规班级教学模式的教学方式,增加了校园内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同学们在教学当中,无意识地形成了跨班级之间的交流,然后,这种交流会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打破了传统地学生在校期间仅停留在班级内部的交流模式,班际之间的活动交流会逐步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互相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三、中小学创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想与设计
(一)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的创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指导性和标准化作用,是一切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目标设计将更进一步,将更加具体可操作性可行性。避免体育教学目标内容大而空,使之更具有指导意义。同时,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更加贴近。教学目标指导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避免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不一致的现象。
(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方式下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占绝对地位,教师的权威似乎不容挑战,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而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出现了新型地师生关系。学生在“三自主”情况下,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上课内容的前提下,学生占有主体地位,教师起到主导作用。这种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从根本上改善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教风,高效地提高了课堂的学风。
(三)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的优化教学内容
传统体育教学的内容往往出现“蜻蜓点水”的现象,一些基本的技术同时出现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学大纲中,导致学生很难对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深入地学习技战术。而对些不太喜爱的运动却又在进行重复地学习,这种现象就造成了大量地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将中小学仍至大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俱乐部对项目进行系统规划设计。中小学需要完成的知识点,逐渐形成一个系统,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四)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的创新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对规范教学必不可少,它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评价,对教学具有指导和指向作用。从评价的对象来区分,评价可以分为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和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学生进行评价可分为过程评价和总结评价,通过学生平时的出勤率、学习态度和学生的成效进行全方位地评价。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由学生通知网络进行评价和专家听课等方式进行。
四、影响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师资问题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当中,教师要求“一专多能”而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对师资却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多专多能”,这样才能满足于学生对项目选择的需求。以传统的师资来应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往往会出现教师的专业过于集中,师资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难以满足学生的选择。
(二)教学场地问题
传统体育教学对体育场馆的要求相对分散,可以将体育课进行分散编排。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要求将体育课的编排相对集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提高了对体育场馆的数量要求。对于场馆数量有限的校园而言,在教学当中就出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影响到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开展。
五、结论与建议
(一)在教学目标方面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进行系统的编排,从小学、初中和高中分阶段,成系统地制定。这将避免低端地重复学习,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促进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应当更加具体,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应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避免大而空的现象发生。只有有效地达成了目标,才能够促进体育课程的健康发展。
(二)在组织形式方面
传统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将学生在进行“三自主”形式当中,更为有效地突显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丰富多彩的项目能够更具有吸引力,激烈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课程当中,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中小学推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当中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比如师资力量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过于集中;教学场地的要求达不到俱乐部抽教学的要求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实践。中小学推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否成为主流还有待于更多的有志之士进行更为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云卿,郭浪舟.对上海市闸北区中小学体育俱乐部的考察[J].中国学校体育.1995:39-40.
[2] 仓江,张弓.东北三省第九届中小学体育教学研讨会活动综述[J].中国学校体育.2013:62-64.
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探索 篇4
一、专题的提出背景及意义
1、作文是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体现,能全面展示学生的个性和多方面的知识。既体现了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和阅读水平的高低,最能代表一个人的语文水平。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第四学段(7-9年级)中关于“写作”的要求有:
①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②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③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④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⑤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⑥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⑦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⑧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⑨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⑩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3、而新课程标准下作文教学的实施现状是什么样的呢?
第一、教师方面。
①作文教学缺乏系统的指导性、实用性、针对性、随意现象普遍,多年延用“开头点题”、“首尾呼应”、“详略得当”、“紧扣中心”等等一系列大而不当的概念,其结果是:学生只有模糊的印象,学生一到临场就发现,老师平时讲的这些概念全用不上,只好搜肠刮肚,凑够六七百字完事。
②“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作文教学模式仍在教学中大面积应用,这种模式既不合乎教学规律,让学生丧失学习的主体地位,也不合乎写作规律,使学生丧失作文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再次,也不符合心理规律,削弱了学生作文的兴趣与动机。
第二、教材资料。
重课文案例和综合性学习的案例,关于作文的教学案例寥寥无几,甚或就是几十篇作文加上简单点评凑成一本作文选,这些的作文选发挥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匮乏了。
第三、学生方面。
参加过中考的作文改卷的老师都有个共识:有个性、有特色、有亮点,文采飞扬、才气横溢的作文固然有,但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几乎是千人一面,没有自己的特色,有的甚至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胡扯一通,真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主题越来越远,不知所云,让人“临表涕零了”。无病呻吟,内容空虚,词不达意,味同嚼蜡,别字连篇的惨不忍睹的低幼化作文也是屡屡可见,更有甚者,不少考生竟荒唐到抄袭试卷上的短文以敷衍了事!我们总结一下,学生主要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①生活体验少;
②文化积淀薄;
③技能训练不到位。
二、新课程标准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作文教学。——基本要点及核心要素。
新课程标准关于写作与实施建议中有如下要求: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生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这应该是我们的作文教学目标,从发展的观念看,是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去着实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专题运作的基本方法及要求。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拥抱生活,让题材鲜活异常。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习作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们认为,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让学生的写作反映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他们的个性魅力,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应向生活开放,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学生亲近自然,步入社会,为他们提供丰富中多彩的广阔认知天地,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如参观访问,浏览风光,调查研究,亲身体验,以激发学生的观察热情。当然,在各种与生活密切接触的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有意识的一个启发者、点拨者。帮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的观察,体验生活,丰富脑海中的生活积累。
案例1:一个家长讲的故事……
主题:亲人的关爱无所不在。
案例2:学生生病请求回家……
主题:师爱总在平凡之处体现。
案例3:老师手指划伤继续上课,学生互相借面巾纸……
主题:许多微小藏有博大,短暂蕴育着永恒。
案例4:放发试卷或书本……
主题:点点滴滴,一言一行见精神。
…………
结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法〃罗丹。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想办法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以一颗敏锐的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分感动,走进生活发现美,描绘生活展示美,让他们时时记住,我手写我心,一切都来源于生活,一切又都要回到生活,但需要注意的是生活不仅是需要观察,更重要的是在观察时触到内心深处的共鸣。精彩的文章就在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发现不一样的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体现独特的视角,言人之所未言,发人之所未发,写出个性。
一句话:生活作文化,作文生活化。
2、腹有诗书气自华。
——大量阅读,传承文化精髓。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由于文化积淀少,所以写出的文章就缺乏文采,语言干瘪无味,思路狭窄,缺乏典型性和代表性,显得非常粗糙,我戏之为“乡土气息浓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课外阅读的组织的指导,丰富学生的知识,使课内课外的互相促进(关于这一点,《标准》里面有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摘背精彩句段,从古今中外的古代优秀的文化典籍,精品美文中汲取营养。这一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对文章的评价鉴赏要作适当的指导:如怎样欣赏文章的语言、结构、思想,教给阅读的方法:读开头和结尾,读过渡与照应,读修辞句子,读特色段落,读思路章法等。②检查要落实,生检师检随机进行。
③时间要落实,做到每周一次,每天抽10分钟对摘抄内容进行诵读。
④内容要多样化,不要限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天文、地理、政治、体育、军事都可以,努力做到情趣开放零约束,创导个性化阅读。
⑤方式也要多样化:摘、抄、复印、剪贴都可以,不要命令式的一刀切。
案例:学生毕业后不愿将倾注心血的摘抄录送给老师。
我想:学生经常品读《孟子》的汪洋雄辩,《庄子》的深邃哲理,《离骚》的哀怨惆怅,五柳先生的高远恬淡,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李白的豪放浪漫,杜甫的沉郁顿挫,宋词的婉约豪放,明清小说的讽谑鞭鞑,鲁迅的嬉笑怒骂,冰心的童真母爱……我们的学生会写出怎样的文章来呢?
3、“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用发展的理念来评价习作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评价理念。这一评价理念的确立,是对作文教学评价理念的一大突破,这一理念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的作文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和分数与他人比较,而是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重视被评价的差异,关注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及时地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强调通过反馈促进学生的改进,使学生的习作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评价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促进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泵。习作的发展性评价,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方法,我们应该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使之成为一种美妙的作文教学的工具。
第一,作文评价绝不吝惜赞美的语言。对学生习作中一些亮点,要以满腔的热情,饱满的精神,丰富的情感,给予学生各种各样的积极评价,或赞许或肯定或点拔或对学生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或拍拍学生的肩膀以激励,或与学生握手……要尽量谨慎使用否定性语言,即使要用语言也要委婉。心理学表理,学生的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以后,如能得到及时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并使同类行为向更高的层次需要做出积极的努力。
案例:一篇作文挑出了八九个优点甚至更多的优点。这种强化评价过程弱化等级划分和筛选功能的做法,使学生体验到了习作的乐趣,体验到了成功,非常受学生欢迎。
第2,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究竟谁是评价的主体,这是评价改革不容回避的的问题。以往,教师是评价者,是绝对的权威,学生中只是被动地接受评价。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师累死人,学生不领情,徒劳而无功。如今,评价的主体发生变化,教改实验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参与到评价当中去,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案例1:一个家长否定了学生的奥运征文
案例2:学生的互评比教师更认真更细致,教师也从繁难苦累当中得到解脱。
第3,评价手段多样化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我在教室里经常举办作文展览,有小组展览、个人展览、同题作文展览,插图作文展览,然后号召大家都来当小先生,人人参与品头论足,个个都当一回小编辑、小教师。举办“夸夸我的作文”演讲比赛,举办“写作经验交流会”,举办“我当小先生”评论研讨会。有时还配乐朗诵,把优秀作文推荐到刊物发表等等。这样,就把学生推向了评价的第一线,使他们全员参与,全程评价,全面评价。结合评价过程的表现,评选最佳(小作家、小编辑、小评论……)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人在认识别人的品质时,就开始形成了对自己的评价能力。只有在他人的评价中,才能不断调整自我的评价。在作文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自评,而且让学生互评。开始,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评价别人的习作,有时甚至会在评议中引起冲突。所以每一次评价前,都要指导学生学会本次作文的评价要点,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对一些无关痛痒的溢美之辞,则可以任其自然。
别外,我还在班上成立了春蕾文学社。尝试引导学生自编作文集,指导学生写前言,写后记,写评语等多种方式,力求创造更新的评价方式。这样,学生习作的成绩不再是一个登记或分数,而是全面地刻画一个学生学习习作的过程状况,包括知识背景、经验、认识特点、思维水平、习作才能的发展过程和习作能力倾向等。使评价成为教学的一种参照,成为学生习作历程的一种记载。教师慎重的认真对待学生平时的每一次、每一期的自评、互评的结果,引导学生去分析、去总结,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知识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也分析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一方面激发学生的习作的积极性、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一方面极大地释放学生创新习作的潜能。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技能训练
掌握方法、技巧,与阅读精彩文章,对写作来说同样的重要。高尔基说:“必须知道写作技巧。懂得一件工作的技巧,也就是懂得这一工作本身。”现在市场上的《优秀作文选》、《分类作文大全》等等作文辅导书籍很多,但缺乏对写作技巧的归纳和总结,难以让学生洞察其中奥妙,学生的收益自然要打折扣。
对于技能的训练,我想重点谈两点。
第一,各种技能讲解要浅显、易记易懂易操作,把训练思路的开拓作为重点,最好口诀化。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吸引到作文训练的情境中来,进而沿着教师的指导思路去思考去操作,直到既受到思想启迪,又获得相应的实际训练。同时加强了针对性、实用性,下面举例说明:
案例1:观察景物的技巧
调动感官细观察,眼耳鼻舌身挥洒。
色形声气和味道,加上感受人人夸。
案例2:写读后感技巧
细读原作多生发,择其一点具体化。
叙议结合方法好,联系现实巧添花。
案例:开关(结尾)技巧
开门见山话题点穿,引用名言诗词,文采凸现。
排比点题铺排文气。
故事寓言倍感新鲜
……
案例4:思路展技巧之主人公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风花雪月皆入诗,乌兽虫鱼同列文。
山川草木能知秋,神仙鬼怪也发愁。案例5:思路技巧之内容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名言事例消息现象,作为引子,仔细思量。
平民百姓,王侯将相,三钱七两,数量适当。
中国故事,亘古悠长,老外话题,天地四方。
案例6:思路技巧之体裁
——文附于质,质待于文
——为情造文
戏剧小品演绎人生百态,童话寓言寄寓深刻哲理。
通讯报道记录人间真情,对话访谈触及灵魂深处。
故事新编尽显奇思妙想,杂文随笔直击社会病态。
日记书信袒露真实自我,电子公告书写网络神奇。
抒情诗歌唱响时代旋律。
第二,一次指导不宜过多,重点突破一项就可行了,形式上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也可以采用专题讲座,或者与课外阅读接轨,尽量让大多数同学能过得了手。
案例: 语言的使用
1、巧用修辞,为语言增添情趣美。
2、妙用诗词,为语言增添典雅美。
3、化叙述性语言为描述性语言,为语言增添形象美。
4、活用成语,为语言增添睿智美。
5、善用整散句,为语言增添音韵美。
这一部分的理想目标是学生拿到作文题目时,思维能穿越时空,自由驰骋,思如泉涌,运笔如风,笔走龙蛇,所谓“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新课程标准给作文教学,带来了新的要求,新的变化、新的亮点、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困惑、新的契机、新的思考,“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待从头,收拾旧山河”,“九万里风鹏正举”愿我们携起手来,不断创造新的更加适用的理论和实用技能,在作文教学的天空中一翅冲天,“声闻于野”。
走到茶几边,我认出了外婆的杯子,但是哪一个才是妈妈的杯子呢?突然之间,我觉得,自己真得太不了解父母了。当妈妈为我倒水时,我却不知她的杯子是什么样的;当妈妈为我夹我喜欢吃的菜时,我却没想过他们是爱吃淡一点,还是浓一点。。。2009年到了,意味着过去一年的逝去和新的一年的到来。妈妈为我操劳了一整年,仔细想想,现在的我也应该为她做一点点事了。
于是,我决定先将茶沏好再找杯子。学着爸爸平时沏茶的顺序,我先从茶柜里找出了一罐普洱茶,再往烧水的壶里加入水放在电茶炉上烧,接着,我将爸爸已经掰好的普洱茶片拿了两片放在盖碗里,等了一会,水开了,我小心地将水注入盖碗,将盖盖上,把盖碗里第一遍的茶水滤掉,然后再次注水,盖上盖,焖一会才两手并用地将茶水倒入茶海里,因为第一次自己动手,盖碗的烫手是我所没想到的,手忙脚乱的我弄得茶几上一片片的水渍。重复几次这样的程序后,我先帮外婆倒了一杯茶,因为外婆特别喜欢喝茶。当外婆从厨房走出来的时候我已经把茶都给倒好了,这时,外婆才告诉我哪一个是妈妈的杯子。
妈妈起床了,我双手捧着水杯送到她的面前,就像捧着一颗温热的心。妈妈一愣,随即脸上露出了微笑,她一手接过水杯,伸出另一只手将我拉进了她的怀里,那手轻轻柔柔地在我的头上抚摸着,接着妈妈在我的脸上深深地亲了一口。虽然妈妈经常亲我,但这一刻的亲吻却最让我感到幸福。我抬起头对妈妈说:“妈妈快喝吧,要不茶要凉了。”妈妈仰起了脖子,张着嘴巴,“咕咚,咕咚”地喝了几大口。看她那甜蜜蜜的样子,仿佛微苦的普洱茶也是蜜一般甜。
我记得在我小学的时侯,就读过一首曹值的七步诗:“煮豆持作梗,辘毂以为汁;秸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那时只知其大意,只知道曹操的长子曹丕继位,他在一些奸臣的影响下,担心他的同胞弟弟曹值篡位,便逼迫曹值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否则处死;结果他的弟弟就在七步之内写出了流传至今的“七步诗”。当时这首诗对曹丕也是一种极大的潮讽。
几个世纪过去了,社会和生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应该说人的素质也应有所提高;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是离不开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有人说: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但是,兄弟姐妹的团结并不是真对与他人打架斗殴,在生活上,事业上应是不可或缺的照应;俗话说“一根筷子容易断,十双筷子断就难”;可见,团结是一种力量,只有团结才有攻不破的堡垒。
然而,就在生活优越的今天,兄弟姐妹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一点利益而你争我斗,反目成仇,甚而相残;我和我的朋友在聊天时有时聊及这个问题,有人这样评论: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不顾亲情,对兄弟姐妹甚至父母于不顾,那他在这个社会上和任何人都不要谈“情”字,特别是友情。
树大分枝,各自成立家庭后,在生活中一些小事是难免发生的,但要看你怎样去对待,把金钱和利益看的太重,那麽,你就会值亲情于不顾;看淡名利,注重亲情才是做人的底线;争则不足,让则有余,在利益和金钱面前,我们何不礼让一点,做一个有道德、有素质、有亲情的人呢?
家和万事兴,团结是一种力量,让我们团结友爱,和睦共处,为个人的事业、为家庭的生活、为国家的兴盛而看重亲情、友情、爱情;把金钱和利益看淡一些吧!人过留名,雁去留声,希望在几十年之后,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侯,留给后人的不是唾泣,而是美愉。
今天是她父亲的生日,她要回家和父亲一起过生日.我很理解她的想法,更理解她的思念之情.是的,她父亲已经六十多岁了,为了子女的成长与幸福,含辛茹苦,真的的不容易.话说过来,人一辈子真的很不容易.人年老时非常希望能够和子女在一起,即使不能在一起,哪怕一个电话甚至一个短信,父母也已经很知足了.我由于长期在外,很想念爸爸妈妈.想起过去,心里真的很辛酸,父母亲为了我们的成长真的付出了很多,然而他们现在又生活得怎么样呢?想起过去的一幕一幕,我心里很难受!我很希望做做子女的我们,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让父母担忧,这是最基本的我们应当做的事情.谈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一部电影《我的兄弟姐妹》,这是一部关于亲情的影片,暂且不管故事的真实性,主要考究它的内涵.主人公齐思甜和哥哥齐忆苦、妹妹奇妙、弟弟齐天生活在一个不富裕却充满温馨和爱的家。然而在一个暴风雪的夜晚,他们的母亲旧病复发,咳得吐血了。父亲背她去医院,却出了意外,他们俩都亡故了。次日,另一家人搬进了四个孩子的家。性格刚强的哥哥无法忍受这个新家庭的种种,无奈地带着弟弟妹妹离开了家。他们开始四处奔波,寻找落脚之处。当实在没有能力照顾弟弟妹妹的时候,他把妹妹齐思甜送给一对正要出国的夫妇;把弟弟送给他的舅妈一家;又把小妹妹带到一对老人家中请他们收养。他自己和弟弟妹妹们便各奔东西„„20年后,齐忆苦在北京当上了出租车司机;齐思甜出国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了音乐家;齐天成为东北大学学生;齐妙却当上了舞厅小姐。在北京的音乐会上,思甜蓦然回首的瞬间,音乐霎时凝固了。他们四人拥抱在一起,泪水顺着另一支悠扬的乐曲落下,听众的掌声久久不息„„终于,他们有了一次永久的重逢。
齐思甜的父亲是一个音乐教师,他们一家人都生活在音乐的天堂里,这也为后来思甜成为音乐家打好了基础。父亲说:“人生路上有许多困难的事情,只要有音乐在,你的灵魂便不再寂寞。”这位父亲是伟大的,他乐观开朗,以身作则。尽管他和蔼可亲,但同时又是一个严厉的父亲。有一回,齐忆苦偷邻居家的鸡蛋,是为了满足妹妹小小的心愿。而他却因此挨了父亲的鞭子,还罚他站在雪地里很久。在父亲被分配到别的地方边劳动边教音乐时,他对这“莫须有的罪名”并没有悲愤倒下,而是瞒着家人当搬运工挨家挨户送木材,还干各种各样的粗活。他也没有一丝怨言,还对孩子说:“我没事。”懂事的孩子们也拿起了工具,帮父亲干活。他哼着小调,阳光幸福地洒在他们脸上。可见,这位父亲是多么伟大,他以他的行动告诉了孩子们音乐的重要性及如何面对生活的苦难。
那么,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后来的四个孩子重逢,使他们欢聚,使他们接受心灵的洗礼?
毋庸置疑,是亲情。
寒冷的冬天,四个孩子依偎在车站。他们在为下一餐饭而担心着。“哥,我饿。”、“哥,我冷。”、“哥,我想回家„„”弟妹们的话刺痛了哥哥。他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不让你们受委屈。”事实上他也这么做了。如果不是亲情,他又何必活得如此累呢?他又怎能忘记,那一晚,父母临走时对他的嘱咐:“你是哥哥,要照顾好弟弟妹妹。”
生活改变了许多人和事,也改变了他们。但是,亲情是始终不渝的。最小的妹妹齐妙长大后竟成了舞厅小姐!她离开原来的家后,养父母去世得早,加上无人看管,就开始堕落下去了。她在20年后与齐思甜相遇时,大言不惭地对她说她满足于当前腐朽昏暗的生活方式。但是自那以后,她回忆起以前的一点一滴,又不免伤感和懊悔。她发现自己对不起所有爱她的人,她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于是,亲情的归来使她的精神方面的巨人复活了!她的灵魂才得以解放。
亲情给人以新生,亲情又犹如一支镇心剂。
亲情是心中的太阳,照耀着我们;亲情是温柔的春风,抚摸着我们;亲情如绵绵的春雨,滋润着我们。
亲情是雪,晶莹剔透;亲情也可以是雷,惊天撼地。
亲情可以是灯,温暖柔和;亲情也可以是微弱的烛光,不亮却很辉煌。不管怎么说,亲情一定是无价的宝藏。没有了亲情,世界变得荒芜、凄凉;没有了亲情,生命则无法繁衍后代;没有了亲情,生活就单调枯燥;没有了亲情,人间也成了地狱。
亲情是沟通两代之间思想交流的桥梁,是一条连结两颗心的纽带。“兄弟姐妹原是天上掉下的水花,谁也不认得谁。但落在地下后,结成一体,结成冰,化成水,就永远也分不开了。”
“临行密密封,意恐迟迟归”,是亲情。“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也是亲情。
创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篇5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在修改为“人人都能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教育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今温总理进一步提出:“人人都获得教育,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教育。”这新的理念赋予了数学课堂教学新的意义,从而给课堂教学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实施课堂教学?
在实施新的课堂教学前,我们不妨明确一下新课程标准否定什么,它是针对传统的教学大纲的不足提出的,针对传统的教学大纲,即是针对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育方式的否定,传统的教育形式更多的关注了老师教了没教,学生对老师教的知识掌握了没掌握。而新的课程标准改变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形式,过度到关注人的发展、人的成长,以人为本,着眼学生的一生和未来发展。于是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试图在课堂的教育主阵地里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那么我们知道了新课程否定什么,肯定什么,倡导什么,我们就可以在课堂里呼风唤雨、纵横驰骋了吗?而恰恰相反,我们有的老师在课堂里不知道自己应该不应该说,应该不应该做,做什么,说什么,生怕说多了、做多了,影响到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和发挥,从而被扣上教育理念不先进的大帽子,于是出现了教育上的“不作为”;而有的老师面对新课改的暴风骤雨,浑然不觉、好不关心,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自由的劳作,对只能够考察学生知识的评价考核机制,觉得自己的学生分数靠前,沾沾自喜,成为教育改革的“自留地”,有的老师勇于探索新课程的精神,积极实践,把学生推上讲台,充分的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给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但把老师的主导地位一步一步的降低和消弱,把课堂引入了另一个极端,形成课堂教学的大舞台上老师角色缺失的“怪现象”。
那么究竟如何开展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那?
一把握好老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
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接班人,于是课堂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在动手的实践中养成动脑思考的习惯和意识,从而养成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在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学生做为人发展的必须,在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应用的肯定是必须和必要的,但老师做为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引领者、参与者,其主导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否定老师的主导地位,必然损害到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要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要肯定老师的主导作用,所以学生需要表现、需要张扬,老师就勇敢的退下去,老师需要点播、需要提升就让学生自然的坐下,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和老师主导作用的兼顾和谐。
二把握好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关系
以往的教学过多的关注了教育结果,忽视了过程的应有作用,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现在,我们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认识,积累经验,养成思考,塑造能力,培养学生终生受益的思考习惯和能力,但我们也要关注结果的呈现,避免出现重过程轻结果的极端。
三把握好全面和个体的关系
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是没个老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教育本身如果不能够一视同仁,就失去了教育应有的意义,老师在面向学生,用着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备课,统一的教学策略,去实施教育就时失去了面向全体的公平和责任,面对千差万别的学情,面对千差万别的思维,使用一种预设好的流程,势必使学生形成机械制造的境地,于是老师要针对每一个个体,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形成共性好而个性和谐统一的教学策略,才能够实现真正意识上的面向全体。
四把握好教材呈现形式和教育模式实施的关系
教材的呈现要适应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打破教材,实现教材和学生思维的同步,是处理教材的基本思路,在教材呈现形式的不同上,选择不同的教育模式,是学生在有的放矢的框架下,高效学习。
五把握好双基教学和能力培养的关系
双基教学夯实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近年来的考查可以看出,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缺失或不足直接会导致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所以我们大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
六把握好教材广度和深度的关系
现在教材的广度很大,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无不如此,老师对于教材的难度就难于把握,讲的深不好,讲浅了也不好,往往是讲到知识点时,老师们再搬出以往那个教案娓娓道来,这样,往往会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的敬畏心理,从而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勇气。广而浅是现在新课程所要求的,知识总是螺旋上升,不仅是体现在知识上,更是体现在对学生思维的要求上,所以对学生不同学段的要求要掌握准,且不可过广过深。
七把握好学生个性张扬和健全人格塑造的关系
在课堂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发展个性,形成个性,张扬个性,但任由学生飞扬,信缰由马,缺乏老师引领和合理评价就会偏颇,甚至会形成学生个性张狂的结果,所以,老师在课堂内,即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又要约束学生个性,给学生的个性的成长提供健康的环境。以便使学生即保持“出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又充满人性健康的光辉。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 篇6
济南实验初中语文组
陈皓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
在语文教育的大讨论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此次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重在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在具体要求上,不再从中心、条理等方面提过高的要求,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用的书面表达能力。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要学作文,先学做人。
许多青少年轻松愉快、一气呵成写就的日记或书信,用文学的标准看就是一篇不错的散文。但他们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时,情形却变了,内心的苦思冥想不是互相打架就是顾此失彼,曾经轻松的笔顿时重得难以下手。这时候,写作差不多成为一种苦役。这种反差之所以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很大原因是第一种写作心灵处于自由的状态,第二种则是戴着手铐脚镣。这不难理解。日记是自己对自己说话,性情所致,喜悲怒骂,可以尽情地描述与抒发;书信起码也是有话要说,而且没有立意的制约,所以也自由。而后一种写作是要交给老师看的,他的评价与学习成绩息息相关,所以要有所收敛,中规中矩。问题是,许多老师对作文的要求是违背科学的。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是唯理,就是不相信和排斥人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认为只有理性才是高尚可靠的。这种用理性压制感性的做法,与唯物主义重视实践和感性背道而驰,把丰富多彩的生活打压得只剩下瘦巴巴的几根骨头,使记叙文、随笔等充斥空洞的说教,为了迎合这种说教,有时不得不去扭曲生活。唯理论强迫着学生漠视人的复杂性和生活的丰富多彩,不仅妨碍他们学会体验和挖掘生活,也窒息了他们身上的艺术细胞。目前严峻的现实是,私情私语因为违忤老师的意志,学生们只好隐瞒,唯理的方法是因为老师喜欢,他们只能无中生有。抛弃来自生活的真情实感,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
文章的真伪在于表情达意。表情达意的真实就是要讲真话。巴金说过,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文章是抒写性灵之物,主要就在于把自己内心真实的精神活动展示出来,与别人交流,不真实即失去了交流的基础,因此,这表的“情”达的“意”绝对假不得。
按照一般的规律来说,自由的状态不仅是生产佳作的途径,而且使作文无比快乐。作文的快乐首先是心灵的快乐。虽然苦思冥想意味着伤脑筋,但对心灵而言,它不过是肉体的疲惫,这种疲惫伴随着人们发掘和表现自己,实际是快乐的附属品。但许多老师对此满不在乎。他们固执地认为,自己写给自己的文字,写给他人的信件,即使激情洋溢,文采飞扬,也仅仅属于私情私语。作文与报刊发表的文章一样,是拿出来给人看给人念的,不能不把关,不能不讲思想影响。不写群众的道理,缺乏有益的教义,有什么价值可言呢?他们像故意要跟学生作对,看学生痛苦心情舒畅似的,把学生的作文一个接一个地放到唯理的床上,长的无情地锯掉,短的要使劲拉长。他们常常颠倒作文的好坏,把鲜花和掌声送给了“假、大、空”。
我们自己的阅读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之所以阅读小说、散文和随笔,是因为相对于纷繁广阔的世界和多姿多彩的人生,我们自己的经历、生活、思想、情感总是有限的,甚至微不足道。天性驱使我们要从别人那里接触、了解、感受这个世界,丰富自己的阅历。对于我们不知其所,不知其然的事物,我们也愿意听听别人怎么说,怎样想。对那些瘦损干瘪,千篇一律,了无生机的东西,我们本能地会予以拒绝,因为它不能提供给我们新鲜有意思的东西,使我们的阅读失去了意义和价值。作文如一面镜子,它能够反映作者做人的思想境界、品德情操。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有二人是颇有“建树”,而周作人的文字虽好却难以流芳,这是为何?不会“做人”也!司马迁忍辱写成《史记》可窥见其人格。屈原、陶渊明、杜甫、李白、苏东坡、关汉卿、蒲松龄哪一个不是有着凛然正气的文人,他们的人品比文品更高一档次。古今中外做人比作文更为重要。推而广之,做任何事首先要做个顶天立地的“人”。作文如一面镜子,它能够反映作者做人的思想境界、品德情操。作文是各种艺术的合成,它能够反映作者的文化底蕴、文学素养。作文也是一种对作者做人的人生态度、生活感悟的反映。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新探索 篇7
1.改进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教师应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 并紧紧围绕这一目的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是考核学生的信息成绩, 检查、评估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 我们必须全面、深刻理解数学教学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从而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
1.2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 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
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提出问题往往能创设诱人的信息情境, 使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 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由原来被动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
1.3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引航”。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总是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感情色彩, 即教育的情感性。学生对教师的每一节课都会产生期待心情, 表现为:对教师外表形象的期待, 对教师言谈举止的期待, 对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期待。在教学实践中, 许多学生对自己喜爱的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等都会投入极大的精力, 其学习思维会与教师的教学保持和谐、完美的统一。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期望。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 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能, 鼓励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重视课堂教学, 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关键在于保持, 而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就必须让学生真正学会、学懂、学透。要达到这个目的, 教师就必须重视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2.1注重课堂教学结构改革, 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 往往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 而忽视学生间的交流和学习, 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萎缩, 表现为: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 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 违背了“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原则。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 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导致厌学情绪。因此,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1.1在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的空间, 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 相互讨论, 并发表各自的意见。
2.1.2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过程。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实现思维活动的展开,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方式参与数学思维活动。因此, 教师的主动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学, 既要帮助学生学会, 又要帮助学生会学。
2.1.3运用探究式教学。教师要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 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等全过程进行探究, 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2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能力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能力。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 同时也要听其他同学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读后的感受。“说”就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对数学概念能够解释, 并与同学进行讨论, 向教师提出问题, 使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读”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阅读课本和课外资料, 既能丰富知识, 又能养成自学的习惯, 从而增强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写”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学习活动中, 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思”就是学生发挥“自由想象”, 在想象中去感受、体验, 在想象中对所学知识有进一步的巩固。
2.3引入“开放式问题”, 拓展学生的视野。
教师把开放问题引入课堂, 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 也是当前属性教育的发展趋势。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其思考空间广阔, 思维活动的自由度较大, 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 在思考中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更多。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式问题不同的特点, 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能促进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向发展,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创造条件, 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
总之,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我们应紧跟时代的步伐, 大力推进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教法等的改革;转变教学观念, 掌握新的教学基本功,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努力。
摘要:在新课标理念下, 教学教师只有改进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视课堂教学, 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创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篇8
【关键词】教学模式;发现探究
在教学中,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或教学理论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秩序,它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以老师教歌,学生学歌,老师讲学生练的“填鸭式”为主要特征。它严重地扼制了甚至扼杀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主动、探究、合作的指导思想,在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基础,建构开放性、创新性的音乐教学模式。
一、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教育模式
现在我们的课堂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并且在不同学科中得到了良好的运用。如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的构思需要,可以在课前课后放些音乐,图片展示背景乐、动画、诗朗诵配乐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我想,如果音乐教学能够运用声音、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就会使学生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模仿能力、创造能力得到更大提高,增添了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教学效果发挥到极致。
二、音乐教育模式与思想道德美育
在音乐教育的同时,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方法,使用什么样的技巧,都要贯彻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大自然,鉴赏美、创造美、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小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涵养等方面发生质变。音乐是一门艺术,健康的音乐艺术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优美健康的旋律使人们陶醉,产生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的升华,增加对人生的希望、追求和对世 界的挚爱,促进对人生的奋斗,从而增添自信和力量。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古今中外众多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音乐能催发人的意识和思维,得到神奇的体现。
三、主动吸收、自主学习式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校学习,多半是靠课堂教学。而这一节课里,是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而后转化。在这期间学生没有主动自主地去学习吸收。让我们听一下艺术家赵本山老师的故事:他从小家境贫寒未读什么书,那他身上的艺术细胞是从哪儿来的呢?原来赵本山从小和盲二叔生活在一起,每日听盲二叔拉琴唱曲,从盲二叔那里吸收了大量的艺术营养。他那最具特色的“耷拉帽檐”和“端肩拿劲”的两步走都是从盲二叔那儿吸收并创作出来的。还有调查问卷得出的学生会唱的歌曲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在其它场所靠自主吸收获得的。这些都表明主动吸收和自主学习的知识比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容易掌握。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
四、讨论交互式的教学模式
美国的奥斯本有一种称之为“集体形势智力激励法”,简称为“头脑风暴法”。它是这样的: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之后,你我各自仍为一个苹果;但你有一个创意,我有一个创意。相互交换后,你我都有两个创意。参加创意碰撞的人越多,平均每人所获得的新创意就越多。那么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就是我们要让学生多讨论、多交换意见。讨论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集体讨论。讨论的结果不在于得到统一的答案,而在于思维的碰撞。
五、合作共进式的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后的音乐课堂,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都是在教师、同学、课堂社会等多种因素的相互配合下完成的。比如说:合唱、合奏、重唱、重奏等等没有哪一项能够独自一人完成。所以要加强合作共进。一个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共进。如分声部的声乐、器乐教学,这时注重更多的往往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与配合,另外一个是师生之间的合作共进。如科尔文手势的应用,学生是否配合默契。合唱中老师指挥与学生的配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钢琴伴奏等与学生的配合等等。只有我们配合默契,进入合作,彼此共进时,就会出现1+1>2的教学效果。
音乐教师是音乐新课程的实施者。我们要在《音乐课程标准》新理念指导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在教学中渗透新理念,探索新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总之,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采用音乐教学的多种模式,更有利于发展和开发小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其智力得以提高。小学生正值发育阶段,手脚并用,脑、眼、耳、口的互相协调配合,能促进小学生的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发挥提高。现代教育需要改革,重视音乐教育,必须从儿时做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促进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祖春,王祖琴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期简明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3]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4]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5]范春林,董奇主编.《课堂环境研究的现状、意义及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5
【创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荐阅读:
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设计09-07
新课程背景下的情景教学模式探究08-16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堂教学评价的反思08-30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法教学方法探究12-09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方法论文08-10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探讨06-16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组合作学习07-27
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11-20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听课评课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