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共12篇)
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 篇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评价建议中明确提出:写作的评价, 应按照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 综合考察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状况。
第一学段
第一学段写话。目标与内容:对写话有兴趣, 留心周围事物, 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 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这个学段主要是评价学生的写话兴趣。教师要注意唤起学生的表达愿望。刚进入一年级的孩子, 离开了幼儿园, 开始了新的学习。随着学习的开始, 他们会有太多的新奇感, 也会有许多的收获与喜悦。这是孩子写话的启蒙阶段。教师可以从学校生活取材, 以“我”为主旨, 从身边的人、物开始, 由浅入深, 由短句到长句, 循序渐进地让孩子在班上说自己想说的话, 写自己想写的事, 抒发自己想抒发的情感, 随心所欲, 大胆地表达。
第二学段
第二学段习作。目标与内容: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观察周围世界,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 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这个学段是学生习作的起始阶段, 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
在这个学段, 刚开始习作, 学生是十分喜欢老师的评语的。一篇作文交上去后, 常常迫不及待地追问老师什么时候发作文本。在现实的习作评改过程中, 存在着我们成人对孩子原生态语言缺乏认同的普遍现象。由于孩子的语言富有弹性, 在表达过程中跳跃性大, 导致儿童的习作在内容上不够清楚明了, 缺乏连贯性。这样的习作让我们的语文老师难以接受。于是, 我们老师大刀阔斧地进行修改, 一篇稚嫩的原生态童言就在老师的言语体制下变得不堪一击, 久而久之, 孩子的“童言”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老师的言语, 书本的言语。在现实的习作教学中, 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主要手段是例文, 例文在儿童的心中那就是老师为他们提供的模板。于是, 一篇篇习作交上去都有似曾相似的感觉。为了让孩子习作写得更“出色”, 为了片面地追求所谓的“篇幅”, 教师往往喜欢给儿童提供大量的“好词佳句”, 而这些好词佳句被生搬硬套, 并不适合具体的语境, 就像在脸上涂上了厚厚的脂粉, 没有内在的美。而在应付考试中, 这类作文往往能获得高分。这不仅是儿童的悲哀, 更是语文老师的悲哀。
随着时间的流逝, 学生的习作逐渐失去了童真、童趣, 大话、假话、空话、套话一大堆。学生对评语的热切期待也消失殆尽。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作文评价中结合学段目标要求, 以孩子的视角审阅孩子的作文, 要给学生以成功感, 加深学生作文后愉快的情感体验, 写评语要有针对性, 不能千篇一律。比如, 对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 可以采取面对学生评改方式, 真心与学生交流, 消除学生畏惧心理, 鼓励学生写真话、写自己的话, 实现大胆习作。
第三学段
第三学段习作目标与内容: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事作文和想象作文, 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 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做到语句通顺, 行款正确, 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 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这个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 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在这个学段, 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要学生有意识地去体验, 就能随时获取丰富的、大量的写作素材。生活是习作的源泉, 那么, 观察是习作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去体验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 用心体验, 认真观察, 就能把握住事物的特点, 写出真实具体、生动形象的文章。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丰富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感受, 关注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 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对待学生的习作, 教师应给予充分的关注, 注意寻找出每个学生在习作中的闪光点, 给予充分地肯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 从而激励学生乐于习作, 练习习作, 并使之成为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机制。
感悟
教师不能人为地随意拔高习作要求, 要让孩子的习作充分体现“童真、童心、童言”, 要严格遵循新课标中对不同学段学生习作的目标要求与内容, 评价中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 鼓励表达真情实感, 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亲近生活, 关注社会。
最后, 借用崔峦在《小学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一文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如果我们对学生的写话、作文一直抱着欣赏的态度, 鼓励他们细心地观察生活, 持续的广泛阅读, 他们就会有表达的欲望和自信心, 有写不完的内容;如果我们鼓励他们写放胆文、生活文、个性化作文, 他们就会用童言童语写出童真童趣, 享受习作的快乐。而减少束缚, 放胆习作, 热诚鼓励, 适当指导, 应是作文教学的要义。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2]崔峦《小学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
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 篇2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之一,课堂教学的成败直接决定新课程实施的成败。而教学评价又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课程实施中具有激励作用和导向性作用,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因此如何建立具有科学性、导向性和人本性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基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鲜明特点,我认为在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中要充分注意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和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基础上应该作以下几点改变:
一、应重新确立评价的立足点,评价的立足点从教师转向学生。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立足点都是教师,在评价中体现“以教为主,学为教辅”的观念。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关注的无非是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流畅,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结构合理,对教材的处理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教学难点是否已经得到了突破等等。在评价中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关注教师是怎么讲的,怎么对课堂进行控制,怎么对学生进行引导,把课堂看成是教师的课堂,把学生看成课堂教学评价的次要因素。即使有些评价关注到学生的行为表现,也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把学生的反应、表现作为教师的教学策略成果的参照物。这样的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作为有能动性的学习主体的特点,是有违新课程的理念的。
本次新课程改革再一次重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建议下学习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应立足于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成效。即使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的价值。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以“以学为主,教为学辅”的原则,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把通常意义上看一堂课的好坏以“看老师教学生教得好不好”为标准变成以“学生有没有在老师的帮助下学得更好、得到发展”为标准。这一标准的转变将对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冲击和启示。
二、应改变单一的评价形式,评价形式应从单一变为多元。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多以量化、封闭、概括的评价为主,这和新课程的理念是相矛盾。新课程的评价在评价形式上强调多样化和灵活性,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也应该如此。
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多的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潜能的开发。这种“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思想,要求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重点必须由结果向过程、由成绩向态度、由显性指标向隐性指标转移。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重视规范、量化和评比,评价标准一般由一系列量化指标体系构成。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任课教师在教学上的优势与不足,关注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这对传统的量化指标体系提出了挑战。因为课堂教学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教育现象,纯粹的、过分的量化描述,容易把教师和学生那种丰富的个性表现泯灭在一组组抽象的数字中,把问题简单化、表面化,甚至引导到庸俗的功利追求。而质化评价则更多的关注内在的、过程性的东西,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表现去把握二者相互作用、促进发展的机制,抓住了教学中最有意义的、最根本的内容,是一种描述性的发展性评价。
质化评价的方法正以其全面、深入、真实的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人性化优点,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根本需要。
另外传统评价中过分具体的评价标准(如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生举手与回答问题的次数等)会在很大程度上束缚教师的教学。而过分概括的评价标准则显得笼统空泛,会使一堂好课的要求难以落实,也会给评课带来麻烦。因此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尽量做到具体和概括的最适当的结合,可以具体评价的内容就采用具体的评价标准(例如教学活动,内容充实多样;学生自主学习有时间、有空间、有实效等方面),应该采用概括评价标准的就应该采用概括评价标准(例如关于学生的情感态度的方面的评价)。
三、应改变评价的主体,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执行者和操作者的主体地位常常被忽略,只是简单地作为被评价的对象,这是极不合理的,尤其是在新课程这个开放的大背景下。传统课堂教学评价往往以其他人评价教师为主,教师多处于被动受检查、被评判的地位,很少有自己发表意见的机会。尤其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要千姿百态、异彩纷呈,课堂听课所获得的信息往往不够全面,据此做出的评价也往往有失公正和全面。另外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衡量,让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就十分必要。通过自我评价,可以促使教师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新课程的推行,对教师评价不再是简单地判定谁是优秀的教师,谁合格或达标,而是和教师一起分析工作中的成就、不足,提出改进计划,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能为教师列出各方面的标准,让他们进行自我评价,不仅可以成为教师工作总评的重要依据,而且也可以实现帮助教师改进工作的评价目的。虽然自我评价常常会有夸大自己的价值、评定等级偏高的嫌疑,但是这并不妨碍教师会在内心上客观的评价和分析自己的工作和业绩,作出如何改进和完善的决策。促进教师的自我评价其实也是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通过评价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的质量,这实际上也是课堂评价的一个最重要的意义。而推进教师的自我评价可以说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捷径。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评价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体系;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2
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比较深,常常会以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再加上教师一直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堂教授过程中经常以自身为中心,向学生灌输知识,缺乏一定的师生互动环节,因而不能进行很好的沟通交流,对于教学效果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教师在高考的压力下,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成绩的提高,往往也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以及方法与过程目标的实现放在重要的位置,因此,极大地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本文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再结合相关的教学实践,对教学评价进行了浅析。
1 评价目的应与教学目的保持一致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更新,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趋向于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依据下,对于学生的培养,现代教育已经逐渐将重心转移到了培养学生的政治思辨能力、情感探究能力、价值观以及政治运用能力方面,致力于学生整体政治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当然,无论是培养学生的政治思辨能力还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政治素养,依靠的绝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全面掌握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是否能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能正确的引导学生。充分呈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学习高中政治的兴趣,引导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发现学习。
2 评价应呈现多元化
2.1 评价内容呈现多元化趋势
针对于高中政治内容的测验,过去是一个单元或者是一本书的知识一起考。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考试的内容进行有选择的抽取,不一定就要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进行测验。比如,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当中,教师可以对知识点进行分类,有侧重点的进行考试。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分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那么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侧重点对学生进行测评。当然也可以根据基础知识与综合知识进行测评,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优势的一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
2.2 评价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需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我们都知道教师的鼓励对学生而言很重要,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但其实,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同样很重要。比起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学生之间更容易进行沟通,因为学生之间更加了解。所以评价也更加真实。与此同时,还需要结合家长的评价。
3 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学习
考试的最终目的不应该是只对人才的选拔,更应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為学生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并正确引导学生。我们都知道教师的鼓励对学生而言很重要,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运用恰当的情感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当学生完成了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师应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若学生表现不如意,教师也要用合适的方法来表达,用和善与关切的眼神告诉学生下次一定可以。要充分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营造浓郁的、积极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4 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更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树立“以学生为本,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充分了解与尊重学生。在课堂教授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接受知识的能力程度、生活经历等,正确引导学生。教师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在学生身上,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表达与思维交流,培养学生的政治思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语:
在现代教育中,教学评价越来越成为教学过程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在高中思想政治的学习中,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总而言之,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一起致力于学生思想政治综合素养的发展[3]。
参考文献:
[1] 吴作武.新课程标准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评价问题探讨[J].无线音乐·教育前沿,2013,12(9):22-23.
[2] 周胜龙,张彦花.略论高中思想政治课参与式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与模式[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7(12):32.
[3] 葛晓伟.新课程标准下对思想政治教学评价的理解[J].新课程(教研版),2012,29(3):85
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教学评价方法 篇4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及时评价, 不仅肯定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给学生以自豪感和成就感, 还促进和激励学生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 例如: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认识不足, 恢复自信, 提高学习能力。为了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英语教学中表现得特别突出, 由于学生的背景、基础和性格的迥异, 需要教师和同学们的尊重、关爱和耐心。这就要求英语教学中的评价角度、方式、内容的多样化, 从而满足不同个性和层次的学生需求。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评价方式
1. 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的评价两结合。
教师应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 淡化终结性的测试, 而不是“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 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教师应意识到考试是一种手段, 它是用来鞭策学生的学习。一份好的英语试卷, 应当具有激励性, 也要具有导向性。给学生那种跳一跳摘到果子的乐趣, 测试题既要是学习过程的检测, 考时从容惬意;又该是英语课魅力的延伸, 考完能意犹未尽。给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机会, 有利于加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也会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和进行科研活动。
2. 改变单项评价, 重视教师能力的提高。
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他所面对的是人, 不能等同于物。教学工作的成绩是一点一星, 日积月累, 由量变到质变,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分晓的。仅凭某一次的单项评价反而容易出现偏差。所以, 对教师的评价要以自我评价为主, 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 对教师进行思想道德、文化素养、身心素质、专业技能和教学成果等进行全面综合性评价。同时也要注意尊重教师的个性心理、职业素养、教学风格等各方面的差异, 才会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评价原则
1. 丰富性原则。
传统的评价体系通常是简单地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为依据, 量化分析学生, 然而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 有各自独立的人格特征。因此, 用试卷反映的分数给学生分类是很不公平的。英语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是复杂多样的, 评价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 在原有的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基础上, 转向了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潜力等个体性较大的因素的评价。例如: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等等, 这些都强调了对个体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其目的在于挖掘、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价值, 鼓励学生体验成长过程, 激活学生渴望成功、不断发展、完善自我的内驱动力, 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够全面发展。
2. 全面性原则。
如果仅仅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对象则显然是很狭隘的, 所以应以学生的各个方面为评价对象。要明确的是:学生是社会的人而不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教师不是水桶, 学生也不是碗, 水桶论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英语教学了。所以, 英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评价, 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 而应针对各个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要求评价指标应具有较大的覆盖面, 要体现评价的综合性与全面性。英语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是以促进学生的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目的, 把评价作为手段, 做到为教学服务。
3. 激励性原则。
不能把评价仅仅当成一种鉴定, 也不能仅仅为了追求表层的一些肤浅的见解, 人云亦云, 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和教师教学的完善。如果要寻求更快的发展和完善, 就要求在评价指标的设立过程中, 应当以激励为指导, 确立能促进学生与教师在教育教学环节中共同发展、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评价指标, 因为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用意。然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指标的选取是以贯彻激励性原则为目的, 注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和创新, 并给予认可和鼓舞, 侧重于教育教学步骤中教师和学生和谐融洽的氛围, 并应不断地激发和鼓励学生学习的发展及其心理健康的成长。
4. 发展性原则。
课堂有效的教学评价, 应将其核心功能定位在促进学生作为完整人的发展上, 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检查教学是否使学生取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 包括学生认知与人格的发展、智慧的发展、生成性的发展、面向未来的发展等, 还要关注教师教学效能的有效发展, 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 这些都体现了评价标准的发展性。
总之, 评价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还可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促进教师的发展。英语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评价体系正在改革创新的阶段, 它不是“破旧另立新”的过程, 而是继承原有的合理部分, 加以发扬及改造, 并增加新的内容, 使评价体系更合理、更科学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评价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柯孔标.教学评价[M].北京:知识出版社, 1999.
[4]高等教育出版社.英语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 篇5
毋庸置疑,外语是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 的重要学科之一,高中生学习英语,一方面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种可以为今后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尤其是在我国大力对外改革开放时代以及我国成为世贸组织重要的成员国之后,其优势不言而喻。
因此,当务之急要讨论的不是废止英语 教育 的问题,而是如何建立多元、开放的评价体系,促使学生自发学习并高效学好。这就赋予外语工作者神圣的职责与义务:怎样引导学生学好外语,让他们学得轻松、愉快,并把英语作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必要。
当然,英语是一门复杂的语言学科,而语言是一个生成性极强的系统,具有交际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学习语言需要耐心、兴趣、方法、技巧、引导,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及环境。在我国,这氛围和环境主要体现在课堂上。因此,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应首当其冲地摆在首位,新课改很是强调这一点。
既然英语学习的“落脚点”和主阵地在课堂,我们就要重视和坚守这块阵地。尤其在当今新课程背景下,务必大力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建立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实时实地监控与管理,让课堂教学效果有效且高效。那么,如何以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指导与促进教学任务完成并让教学效益升值呢?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教学的思想性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基础。
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根据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高中英语课程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此,高中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过程与方法。可见,新课改赋予教师艰巨的教学任务,所以教师思想观念要深刻清晰。“新课改的发展就是教师的发展”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新课程与教师专业的关系,两者的发展是双向互动的,教师要抓住这个思想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在新课改中实现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与专业化的发展。
从课堂教学的维度来看,新课程标准与传统的要求迥然不同。传统的教学强调教材的单一因素,新的课标则要求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四个因素持续交互,呈动态发展。传统课堂是学生各个孤立的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传统课堂以学生接受式学习为主,新的课标要求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传统课堂以教师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线的精讲多练的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则要求以学生参与为主的任务驱动型学习。这些课标思想的提出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认识定位要深刻,才不会出现“骑着毛驴找毛驴”的老套路。
二、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英语是语言学科,课堂教学若不注意 艺术 的话容易使学生乏味、枯燥,失去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倘若教师教学生动有趣,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激情澎湃,学得轻松,他们就会兴奋好奇,引起共鸣、思考与追求。近几十年来,英语作为中小学必修科目以及在高考中占据较重的地位但未能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其原因莫过于沉闷的“填鸭式”教学。中国 学生把英语作为第二母语来学习,可谓“既爱之又恨之”。学生对英语的喜欢程度很大部分取决于教师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新课程要求教师课堂授课言语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幽默,能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英语语言课堂教学的生动形象性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多使用大众化语言,如谚语、歇后语、习语,多用比喻性词语,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功能,具体逼真地描述事物,力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说来容易做来难”,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及思维性,英语教师要顺利驾驭课堂,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生动有趣,这首先要求教师:(1)必须知识渊博、思想深刻。(2)授课语言幽默、讲解深入浅出。(3)教师的表演要动情感人。
三、课堂教学的系统性 根据国外对外语教师的培养角度来看,英语教师应当具备语音学、句法学、二语习得、课程和大纲设计、语法分析、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法测试、语言与文化等系统的专业知识。英语教师不仅要有使用语言的能力,还应当知道如何教好英语。要知道如何教好英语,也就必须掌握一定的语言学理论,知道语言是什么,知道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知道语言交际有那些特点,知道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之间有何异同等等。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评价初探 篇6
一、要及时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实际背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多地关注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在学生获得新知后,不仅要通过练习评价学生掌握了什么知识,还应注重评价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鼓励学生为具有这种能力而努力。从而奠定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例如: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根据图意,你能列出什么样的算式呢?这样的练习有多种思路,多种答案。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表现可按以下几种水平评价:1、(对于积极思考,但没有解决问题的)你们一直都在积极地思考,努力地去找寻办法。真是好样的!同学们在研究问题时就得有这样一种劲头!2、(对于只列出一种算式的)现在你解决了问题,真棒!3、(对于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你不仅把问题解决了,还给出了那么多的方法,在你的启发下。大家都会变得更聪明,今后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越来越强!由于不同的学生在认知方式、认知能力倾向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评价中对同一知识应当允许不同的理解与表达方式并存;而且也应当采取多种评价方式,以使得不同的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对数学的理解。
二、注重评价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应该考查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主动地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有集体意识;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是否具有合理性、灵活性、独立性。例如:在评价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时,我就采用了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方式。成长记录袋张贴在教室的一角,每个袋子上都标有相应学生的姓名。每一堂数学课,我都按照学生的学习态度(早退、迟到等)、课堂学习习惯、上课发言是否积极、是否提出有创造性问题、小组合作交流能力等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并相应设置了以下几个奖项及对应的奖品(奖品多为动物剪纸):“学习认真奖”(小蜜蜂)、“良好习惯奖”(小企鹅)、“敢于表现奖”(小喜鹊)、“聪明小一休”(一休头像图)、“合作交流奖”(小青蛙)。颁奖视课堂具体情况,可在课中及时进行,也可在课尾总评后进行。如此评价方式,显然评价重心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求知过程、探究过程和努力过程,关注学生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并从中了解学生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所做出的努力及获得的进步,较好地实现了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三、注重评价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情感和态度”包括: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时,要注意考察学生是否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数学学习,在小组的合作中是否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质疑,进行小组合作。并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新课标指出: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努力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新体系,使传统的被评价者——学生及其家长也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如评价学生家庭作业中“计算技能掌握情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评价方式:
家长评价:
1、计算准确率:高()较高()低()
2、计算熟练程度:熟练()较熟练()不熟练()
3、计算书写规范:规范()较规范()不规范()
4、坚持注意力集中时间:长()较长()不长()
5、作业涂改次数:多()较多()少()没有()
学生自评:我能得☆☆☆☆☆(用红色水彩笔涂上)
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 篇7
一、评价的目的要明确
在课堂教学中, 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式, 不管是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 还是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 都要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 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 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 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 在交流中学习, 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评价的观念要“刷新”
1. 重视发展, 淡化甄别与选拔, 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 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转而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随着课程功能的转变, 评价的功能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评价不只是进行甄别、选拔, 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2. 重视综合评价, 关注个体差异, 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 在关注学业成绩的同时, 人们开始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 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从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 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进行考查和综合评价, 同时也实现了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 由“重他评”走向“重自评”, 实现评价主体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即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 以学生的“自评”为主, 结合“他评”, 鼓励社会成员及学生家长以适当的形式, 同教师一道参与各种方式的评价, 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
三、评价的方式要多样
1.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新课标指出:“教师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 采用激励性的语言, 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那么, 怎样才能做到教师评价语言具有激励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用激情满怀的话语激励人。情绪、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教师应用激情满怀的话语激励学生, 即用赞扬、简短、恰当的语言给予评价, 如“你的想法最有创意”“你读得太有感情了”等, 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习的乐趣。
(2) 用机智风趣的语言鼓舞人。机智风趣的评价语言, 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赞许, 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
(3) 用对比的方式鼓励人。对比, 能激发起学生内在的自我意识力量, 教师应挖掘对比中的激励性, 给学生以获取成功的力量。
2. 学生间相互评价。
学生互评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非常频繁, 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 而这种互评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 改正不足, 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勇敢的品质, 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从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
当然, 评价不仅是一种感悟文章思想内容的手段, 是一种口语交际的训练形式, 其实也是一个教给学生学习做人的机会。比如说, 评价时要先说优点, 再委婉地提出改进的方法, 要学会尊重别人等等。
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 篇8
众所周知,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单一的结果式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即知识的建构过程评价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呈现“暗箱式”的特点, 明显束缚了学生的个性, 因而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那么如何有效发挥评价体系的优势, 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评价的目的应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为激励与调控;评价的主体应从单向转向多元;评价的内容应从过分倚重学科的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以终结性评价为主, 转为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并重, 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评价的模式应从过分注重量化转为量与质的结合。”那么, 我们应如何实施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评价方式呢?笔者认为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 重视评价的过程性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 而是为了改进。”原先的评价是单一的终结性评价, 主要指期中、期末学期结束时总的水平性评价, 这种评价能帮助学生认识判断自己的具体学习行为和行为结果, 但对判断结果的成因、特点和趋势缺乏具体的分析, 不易起到调控、发展与完善等作用。而重视过程性评价, 就要及时对学生学习行为、态度中的积极因素予以鼓励, 指出问题解决的方向, 提出其发展趋势、可能价值, 帮助学生积极进行自我体会、自我调控和自我完善, 从而有效地调整教学过程, 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如在每个学期第一节课上, 笔者让学生明确了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后, 便把本学期对该门课的综合评分比例明确地告诉学生:平时占60%, 期末考试占40%, 而且郑重地告诉学生, 综合评分是要放到各位同学的档案里的, 由每个班的课代表、小组长负责记载同学各项表现。笔者常常提醒学生:“你每天都在书写你的人生, 你每天都有希望让人生更精彩!”让学生意识到每一次出彩的发言、每一个有创意的发现、每一次认真的作业都会让自己的学业增色。笔者作过一个比较实验, 同一年级中前4个班实行单一的终结性评价, 即以期末考试来评判学生;后4个班级运用过程性评价结合终结性评价。结果表明, 后4个班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性、作业的正确率等方面明显好于前4个班级。过程性评价最好在学生初一时就设置, 以利于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最好每学期经过1~2个月教学后就有反馈, 以利于学生及时认清自己的问题、和别人的差距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终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能力发展和习惯的养成, 有机结合、灵活运用两种评价, 有助于我们的评价摒弃单纯以分数衡量学习结果的机械性, 保证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调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两个积极性。
(二) 体现评价的多样性
马斯洛“需要理论”告诉我们, 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是自我实现。对初中生而言, 考上一所理想的高中已成为多数初中生学习的直接动力, 而努力学习的强大内因之一则来自通过评价获得的自我价值的肯定。那么, 教师应如何通过评价来调动学生的内因呢?笔者认为, 对学生的评价, 不能仅仅只是通过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而是要多角度全方位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评价内容应从过分倚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综合素质。如笔者对学生60分的平时成绩, 作了这样的评价构成:平时成绩 (60分) =上课发言 (15分) +纪律 (8分) +作业 (15分) +课外实践 (12分) +其他 (10分, 包括辩论、小报、表演、采访等) 。
考虑到每位学生的爱好、兴趣和能力有所不同, 笔者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进行表现, 成绩突出的, 还可将原有分数上浮5~10分。为此,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 设计多种活动, 使学生拥有充分的表现空间和合作机会, 肯定自我、激励自我。
对《历史与社会》每个单元后面安排的综合探究, 笔者根据本地区的情况, 调整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杭州的变化”“杭州市的文物古迹的现状”“杭州运河的变迁”“杭州传统节日的回归”等调查主题, 开学初布置下去, 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调查主题, 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 形式自定, 调查报告、幻灯照片、小品小报皆可。对学生的活动, 笔者事先都拟定评分标准, 以方便评价。
(三) 落实评价的主体性
对学生的课外实践, 笔者在评价时最看重的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态度及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表现。这些不易显露的心理倾向无法定量分析, 只有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才能获得真实的材料。所以, 笔者要求小组在汇报实践成果时应包含下列内容:
(1) 本次活动要实现哪些目标?已经实现的目标有哪些? (2) 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实施自己所制定的教学目标的?碰到什么困难?怎样解决? (3) 你和同学的合作愉快吗? (4) 通过本次活动, 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笔者这样安排, 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思考的机会, 因为“学而不思则罔”, 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评价过程及评价结果的分析, 才有助于他们通过自我评价提高自主意识和反思能力,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这一评价方式, 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评价的主体, 在评价过程中发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四) 尝试评价的激励性
法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新课程下的评价目的应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为激励与调控, 激励性评价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需求和动机, 鼓励学生自觉提高全面素质为目的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后, 其动机、态度、情感、人格等因素都将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有利于学生提高认识。
如对学生的发言, 笔者评价时情感真挚、充满热情, 鼓励学生不断思考、踊跃发言;批改作业除了给一个分数外, 还经常写上激励的话, 如“相信下一次你会更出色”“相信你会动脑筋想出别出心裁的答案”, 等等。特别是每次考试结束, 对那些学习认真但成绩仍差几分未及格的学生, 笔者在认真分析原因的基础上, 采取“借分”方法予以激励:允许学生把下学期的分数借来几分, 达到及格成绩, 但所欠分数必须在下个学期“归还”。对这样的补救机会, 这些学生很意外很惊喜很感激, 认为这是老师对他们的信任, 必然在下个学期加倍努力。
事实证明, 激励性评价能使评价增加许多情感因素和人文关怀, 拉近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距离, 让学生对未来充满期待, 唤发出无限的潜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评价 篇9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新课程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重视自我评价, 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以下是《寒假活动》评价一览表:亲爱的同学们:
愉快的寒假就要结束了, 你一定了解自己的活动状态和效果, 那就请在自我评价栏内画上“☆”吧;在家长评价栏内, 请家长在相应的图上打上“√”。表示“你真棒!”表示“有创意!”表示“加把劲!”
这种评价模式一改以往管理者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象, 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模式, 使学生自己对学习过程也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做到自我反省, 而家长也必须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来, 起到督促作用, 同时也可以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状况。老师对学生的活动评价不再是以往的那种单一的纸笔操作, 除此之外, 还应有激励性评语。目前, 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 这也是教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
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从2001年至今, 我们对实验学生的学业评价不仅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 而且还包括平时成绩等。如学期末对学生的评价就分为两块, 书面测试 (约占85%) +开放性试题 (约占15%) , 开放性试题是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提前发给学生, 学生在完成书面测试题的同时连同开放性试题一同交回来。考试形式有开卷、闭卷等。我县以村中学作为国家中考试点, 他们对初三学生的学业评价分为三部分:中考成绩 (75%) ;物理与化学实验操作能力、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体育测试 (15%) ;平时成绩 (10%) 。他们将这三项成绩按百分比分别赋予相应的分值, 加起来算作学生的总成绩。
三、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之后再进行, 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 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 及时给予必要地、适当地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比如孩子们在学《科学》活动中, 教师应适时根据学生某一活动的表现, 直接对其结果作出评定。这种评定可以是描述性的, 也可以是程度、等级或数值。如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有突出表现, 可给予探索章;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突出表现, 可给予创新章;在科学知识学习方面有突出表现, 可给予博士章。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评价 篇10
一、评价误区
1.重结果, 轻过程
由于旧观念的惯性影响,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仍然看重学生的答案, 而不太注重学习过程。表现为对学生的正确答案往往给予表扬、激励, 而对学生的错误答案却轻描淡写。教育评价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正确答案是怎样得出的?得出这一答案是否还可以有其他的过程和方法?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重泛化, 轻特色
在同备课组成员一起听课、磨课的实践中发现, 语文教师用的较多的评价语言是:“好, 你回答很好;同学们, 这位同学说得多好呀, 把掌声送给他;不错, 回答正确, 请坐下。”这样泛化的评价语充斥课堂, 没有一点特色, 通用于任何学科。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应该具有语文味道, 突出语文的学科特色, 应该主要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实践能力做出相应的评价, 利用评价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3.重激励、轻导向
低年级课堂中, 只要学生答对问题, 学生一片“棒!棒!你真棒”, 教师则是“很好!好极了!真聪明”等。而那些确实突出的学生即使有独到的表现, 或许会由于过于个性, 而教师害怕课堂出现不稳定因素, 常以一句“不错”一带而过。此外,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有的教师采用所谓延迟评价或模糊评价的方法, 于是出现了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于是, 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不准确或者出现偏差时, 教师不置可否;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师视而不见。
二、指导策略
1.评价贵在真诚
卢梭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 学生无论品格还是智慧, 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课文以文字为载体, 承载着作者的情与意, 可以说是作者“血管深处奔涌出来的生命情思, 从骨髓里宣泄出来的生之灵泉。”因此, 语文课呼唤教师的评价发自内心, 投入真情。真诚的评价应该是发自内心的, 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 有时也许是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 或有力地伸出大拇指, 即使“无声”, 也会带来“胜有声”的效果。只有这样的课堂评价, 才是发自肺腑, 才能动人心魄, 远离虚伪与做作, 才能唤起学生的倾情投入。
如教学《海底世界》时, 教师让学生读课文中写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的文字, 一个学生用非常平直、响亮的声音大声朗读, 教师微笑着悄悄地说:“噢, 你那么读, 小动物们会被吓跑的, 你再读一次, 把它们都引回来吧。”
“你在读这段的时候, ‘风’字和‘呵’字不高兴了, 因为你把它们的名字读错了, 赶快纠正过来吧。”
“你的说法不太确切, 你若能换个说法, 相信你一定能表达出情感来, 愿意再试一试吗?”
在实际教学中, 只要运用委婉的方法纠正学生的错误, 学生们都会乐意改正, 认真思考, 重新组织文字, 呈现出正确的答案。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师生心与心的交流过程中, 只要教师对学生怀着一种积极的希望之情, 就会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 每个学生都会比原来做得更好。
2.评价重在激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 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 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所以在课堂上, 教师不能吝啬赏识与赞许, 如及时送上鼓励性评价:“你的表达特别清楚, 让大家一听就懂!别急, 再想想, 你一定会说好!你很有创见, 这非常可贵, 请再响亮地说一遍!你不仅自己认真学习, 还能提醒同桌同学, 真是了不起!多好的问题, 你不仅会读, 而且会思考, 进步真大!”鼓励性的评价能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 并使火花熊熊燃烧, 照亮全班, 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
如一位教师在一次公开课上请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而又声情并茂, 让听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此时, 教师满面微笑, 热情洋溢地评价道:“听你朗读真是一种享受!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 让大家仔细听听!你念得比老师还要棒, 老师甘拜下风!”教师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友善的微笑, 营造出一个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品尝到被人尊重的喜悦, 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
3.评价需要客观
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 教师在鼓励、赞赏的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 既要肯定学生的成功与进步, 又要及时鲜明地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与错误, 让学生清醒、正确地认识自我, 进而主动改进自我, 完善自我, 促进自身发展。如当学生朗读课文后, 有的教师总喜欢这样评价:“读得不错, 很好!”那么到底好在哪儿呢?学生就不清楚了。如果教师这样评价:“读得正确、响亮又流利, 很好!如果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 注意停顿, 掌握好语气就更好了。”这样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评价, 不仅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估计, 还能知道自己的不足, 找出努力的方向, 由此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4.评价力求互动
评价不是一种形式, 而是一种方法。只要你是一个对学生充满爱的教师, 那么你不单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作出合理、准确的评价, 同时还能教会学生如何评价。
(1) 教给评价方法。课堂上, 我注意教给学生“听、想、评、听”四步评价方法。“听”是指听清楚对方的发言, 这是做好评价的前提;“想”是根据别人的发言内容进行思考, 组织好评价的语言;“评”也就是以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最后的“听”, 是虚心地倾听别人的反馈意见。这样, 学生评价的内容就更具体充实, 更具有针对性。
(2) 把握评价原则。要使学生评价更有序、更有效, 必须让他们在评价中遵循一些原则。如尊重他人的原则:在合作评价时, 一定要尊重他人。在评价前, 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根据他人的观点, 结合自己对问题的认识, 进行思考, 并选择适当的语言, 对他人进行鼓励, 或诚恳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如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 我指定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几位学生读完全文后, 我引导学生评价:“听了刚才几位小朋友读课文, 你想说什么?”于是, 学生“小手林立”, 有的说:“我觉得小朋友读得非常有感情, 真好, 我要向他学习。”有的说:“小朋友读得正确又通顺, 如果声音再响亮一点, 那就更好了!”总之, 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发挥教师和学生不同评价主体的互动作用, 使评价向着人性化、科学化发展, 则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
(3) 讲究评价语言。有一句话这样说:“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 虽不是蜜, 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 但可以吸引学生。”在课堂评价中, 教师要针对动态生成性资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兴趣、情绪、学习方式, 乃至错误的回答等, 巧妙而恰当地进行课堂评价, 使学生全身心地学习, 使教与学达到更高的境界。
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 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所以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在新课标平台上构建的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有利于他们在学习目标引导下自主学习、交流的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为学生成功学习创造条件;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争论甚至各执己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氛围.这就是新课程条件下的初中课堂物理教学的新面貌.
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关键是看能否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即课堂教学是否给予了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否给予了教师足够的创造空间,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因此构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建立适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评价观念的更新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逐渐确立,对教师执教一堂课的评价,就必须有新的思想观念来指导.比如,对于教学的理解,陶行知先生当年提出,教学有两个层次,“教学生”是第一个层次,“教学生学”是第二个层次.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一思想无疑是一种先进的教学观.如果站在当今的时代背景来看,“教学生学”就只能是一种低层次的教学,“教学生会学”才是高层次的教学.也就是说,教师的责任已不仅在于给学生多少信息或教会学生掌握、理解多少人类积累起来的文明成果,而更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量化标准
1.教学目标是否落到实处
一节课,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学目标.而制定教学目标的根据是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本节内容在学生全面发展中应起的作用,制定明确、具体的目标.
教案中应写出本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它是中学物理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应根据实际教学效果,分析是否达到了“三维目标”,要求是否恰当.具体要求是:
(1)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制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学习目标.
(2)注重能力和技能的培养.能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落实知识的能力价值,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能挖掘知识的教育价值,关注学生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既自然又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达到培养德育、美育、心理品质的目标.
教学目标的满分值是10分,占评价总分的10%.
2.教学内容安排是否科学合理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内容的科学处理来实现的.根据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要求和教材中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疑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学习基础,安排教学内容的容量,深浅程度和内容顺序.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当补充相关情景材料支持学生学习.具体要求是:
(1)教学内容组织严密,教学环节紧凑,时间安排合理,具有科学性与教育性.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学密度适当.
(2)教学内容完整、准确,能力训练措施切实落实.重视教学内容的培养性、发展性,善于发现教学内容的创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物理实验准备充分,设计合理,现象明显,可见度大,效果良好,促进学生由物理现象上升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思维形成过程.
(4)例题和习题具有典型性、针对性、新颖性、实践性;与基础知识密切配合,数量适宜,有一定坡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内容处理的满分值是20分,占评价总分的20%.
3.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教学方法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应科学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观察、实验,面对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根据学生差异要其解答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讨论、质疑解答.
要使学生的认识过程协调发展,使师生情感和谐融洽.教学过程中还要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的运用和演示实验的运用.评价教学方法一定要和教学效果、效率结合起来,看一堂课是否成功,不能以是否用了“新”方法为依据,而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转化程度.因此,良好的教学方法应有两个特点:一是目的、方法、效果的统一性;二是教学的高效率性.具体要求是:
(1)教学要注重过程体验.根据学习内容及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学生能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与学双边活动和谐,教学信息反馈及时.
(2)课堂结构的各个环节设计合理,层次清晰,有张有弛,循序渐进.又注意承前启后,富有整体性,符合认知规律,富于启发性,有节奏地诱导学生进入物理情境.
(3)能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教学功能,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进行物理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的训练.
(4)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教学方法的满分值是25分,占评价总分的25%.
4.教学效果是否良好
教学效果是指在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的实际情况.应坚持在学生负担合理的原则下,提高效率,讲求实效.课堂上学生是否学习情绪高,兴趣浓,积极动脑、动手,敢于大胆解答问题和争辩质疑.从学生解答问题和实验训练情况,判断他们是否当堂理解和掌握了本节课所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具体的要求是:
(1)目标达成度高.通过课堂教学,使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得到落实,物理概念的形成与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得到体验,物理科学方法得到有效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提升.
(2)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心理情境和物理情境明显,求知欲望高,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
(3)学生能准确、迅速地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课堂提问、书面练习或巩固性测验.
(4)学生对物理实验的观察细致、操作准确、实事求是,具有创造性.
教学效果的满分值为25分,占评价总分的25%.
5.教学基本功是否配合教学
教学基本功主要是指任课教师在一节课中的施教能力.如板书、语言、教态等.具体要求是:
(1)尊重爱护学生,善于驾驭教学进程,处处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励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意外特殊情况应变能力强.
(2)教学语言生动严谨,表述准确,逻辑性强,有节奏感,有激情,富有启发性.使用普通话.
(3)板书板画规范,条理清晰,概括性强,重点突出,字迹工整;教态亲切,仪表庄重自然,师生信息交流畅通.
(4)实验能力强.能独立熟练地操作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能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改进实验,并能指导学生实验,及时排除实验故障.
(5)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恰到好处.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具学具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素质的满分值为20分,占评价总分的20%.
课堂教学评价的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教学目标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之中,又要由优化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又是这一切的保证.各个标准的具体要求是相互渗透,断不可割裂评价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3.关文信编著.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5.
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 篇12
一、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课程评价特点
1. 评价要突出思想品德学科的课程性质。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 评价要结合思品课程本身的思想性特点、人文性特点、实践性特点和综合性特点。
2. 评价要渗透思想品德学科的基本理念。
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建构的基础,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的追求, 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新的课程评价, 要渗透这些基本理念。
3. 评价设计要贯彻思想品德学科的原则。
课程评价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 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我们的评价体系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更要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是否开始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
二、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向的改变
1. 命题立意突出思想性。
近几年来各地思想品德试卷, 命题者十分注重通过具体试题, 凸显其教育性和思想性功能, 侧重考查学生不断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品德知识的内化程度, 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道德素质,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形成健全人格, 把考场当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堂。像“成长历程中, 理想就像一盏明灯, 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应该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成长历程中, 离不开父母含辛茹苦的哺育和老师的谆谆教诲。请你完成一张感谢卡, 用文字表达感激心情”等类型的试题, 力求通过情境, 从理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激发学生的情感, 注重考查学生的价值判断, 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 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树立法制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
2. 背景材料凸现人文性。
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加强了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近几年来, 命题者注重选取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 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的背景材料, 以学生能够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 避免空洞说教, 创造性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3. 试题设问体现综合性。
新课程下的试题体现了“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综合。
4. 参考答案落实实践性。
(1) 成长的快乐:让小俊最快乐的是他和同学们代表班级参加学校辩论赛获得了一等奖。你肯定有类似的快乐体验, 请说出一例。 (2) 成长的烦恼。成绩一贯较好的小俊, 最近几次考试不理想。临近中考了, 小俊十分烦恼, 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假如你是小俊的好友, 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3) 成长的收获。阳光总在风雨后, 即将结束初中学习生活的小俊, 回顾成长的收获, 展望美好的未来。感慨万千的他, 在《班级毕业赠言簿》上写下了自己的感言。假如你是小俊, 你会怎么写? (友情提示:请结合所学知识, 从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等方面阐述) 。这类开放性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想象的空间,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三、以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新特点指导学习
1. 复习阶段的学习, 首先要研究《课程标准》。
我们要研究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评价原则, 重点研究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复习每一课或每一专题时, 先找出编写的依据, 即内容标准有哪些?再研究其每一条中包含哪些问题, 明确每个问题的层级要求, 从而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 然后各个击破, 不走弯路、提高效率。
2. 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是开卷考试, 时间紧、题量大、材料新、考查面广、设问灵活。
面对允许携带的众多资料, 要想发挥开卷考试的优势, 做到对知识信息的“信手拈来”, 就必须提高检索的速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提高检索的速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首先要对三年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脉络, 对各课、各框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使之系统化、网络化。
3. 注重方法指导。
从近几年思想品德主观试题的答题情况看, 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审题不清, 答非所问; (2) 照搬照抄, 盲目堆砌; (3) 答题不规范, 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推荐阅读: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堂教学评价的反思08-30
新课程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10-23
新课程下的汉语教学06-11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06-16
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06-21
新课程下的听力教学08-04
新课程下的作文教学08-26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08-31
新课程下的新评价09-20
新课程下的教学方法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