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信念模式(精选8篇)
健康信念模式 篇1
健康信念模式是用社会心理学方法, 从人们健康信念形成的角度, 解释影响人们采取健康行为因素的重要理论模式, 该模式主旨是通过激发人们的内在动机, 使他们坚信自己有能力改变不健康行为并获得预期的结果, 是西方发达国家健康促进的最常用理论模式之一, 近年来, 该模式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应用, 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旨在对该模式在健康促进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
1 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是霍克巴姆 (Hochbaum) 在1958年研究了人的健康行为与健康信念之间的关系后提出的, 经贝克 (Becker) 等社会心理学家修改完善而成。其模式主要包括3部分内容[1]: (1) 健康信念即对疾病威胁的认知, 人对健康与疾病的看法, 人对疾病的易感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防措施的认知等; (2) 行动的线索或意向, 是指人能否采取预防性措施的促进因素, 包括传媒活动的宣传、医务人员的提醒、他人的忠告、亲友的疾病经验等; (3) 影响及制约因素, 是指影响及制约个体采取预防性行为或健康行为的因素, 包括人口学特征、社会心理学因素、知识结构等。
健康信念模式认为, 健康信念形成是人们接受劝导、改变不良行为、采纳健康行为的关键, 人的健康信念受四种认知程度制约[2]: (1) 对疾病易感性的认知。 (2) 对疾病严重程度的认知。 (3) 对预防性措施所产生的效果的认知。 (4) 对预防性措施的障碍的认知。一个人如果认为某一疾病的易感性及严重程度高, 预防措施效果好, 采取预防性措施的障碍少, 则其健康信念强, 容易接受医护人员所建议的预防性措施。反之则认知程度低, 健康信念低。
2 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开展健康促进方法
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在健康促进的实践中一般分以下4个步骤进行[2]。
2.1 评估个体的健康信念及影响和制约因素
应用观察法、访谈法等收集关于个体的年龄、性别、种族、籍贯、人格、文化程度、职业、同伴及对他人的影响、对疾病的认识及经验等资料, 对个体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个体对疾病易感性的认识、对疾病严重性的认识、对预防性措施所产生益处的认识、对采取或放弃行为障碍的认识及自我效能、个体行动的线索或意向、个体行为的制约因素等。
2.2 帮助个体认知和树立健康信念
根据评估结果, 采取相应措施, 帮助个体认知和树立健康信念, 使其形成对疾病或健康问题威胁及严重性的认知, 知觉到采取健康行为的益处, 树立改变不良行为、采取健康行为的信心。
2.3 帮助个体认知健康相关行为
教会个体具体的健康行为方法和措施。
2.4 针对性指导个体采纳健康相关行为
帮助其克服在采取健康行为时遇到的障碍, 促进个体维护健康。
3 健康信念模式的应用及其效果
3.1 国外健康信念模式的应用效果
国外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在健康促进、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项目、行为干预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Jennifer等[3]应用该模式通过邮件发放调查问卷方式发现, 感知食源性疾病的威胁和安全食品处理行为呈正相关, 对食源性疾病严重程度的认识, 是安全的食物处理行为有关积极的一面;Karen等[4]研究发现健康信念模式对脑卒中预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我效能对于减少脑卒中的危险可能成为最有效的因素;Latoya等[5]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在Medline和Psycinfo数据库里寻找影响西班牙裔妇女乳腺癌和宫颈癌复查的行为因素, 发现筛查的常见障碍为:西班牙裔妇女对癌症的恐惧、对检查感到害羞、对癌症的宿命论观点、语言障碍等, 此外, 西班牙裔妇女普遍感到不易受癌症的威胁, 这是她们缺乏筛查的重要原因;发现积极因素为:医师的建议、社区外西班牙裔领导人的健康计划、西班牙语印刷的材料;并指出为提高妇女乳腺癌和宫颈癌的筛查率, 必须进行符合妇女文化特性的干预;Phuanukoonnon[6]报道健康信念模式已被泰国采纳为登革热传播的预防和控制健康教育的主要理论, 重点是说服人们认识他们本身脆弱性和易感性。
3.2 国内健康信念模式的应用效果
国内应用健康信念模式主要是在住院患者、社区慢性病患者、在校大学生、戒毒中心强制戒毒人员、护士中等开展健康促进, 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3.2.1 住院患者:
在临床实践中, 医务人员采用健康信念模式对住院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开展健康促进, 证实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能有效地控制血压、血糖, 延缓病情的发展, 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7~9]。林敏等[10]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对终未期肾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 有效的延长患者的生命。刘丹丹[11]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促进干预, 不同程度地增强了冠心病患者的自觉健康责任意识和维护健康的自觉行为, 促进了患者建立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 为全面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健康信念模式能改变单纯性肥胖患者的行为方式, 帮助肥胖患者建立健康行为, 有效控制肥胖[12];温大翠等[13]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期患者进行干预, 有效增强患者的健康信念、自我效能及疾病相关知识, 从而提高患者绝对卧床依从性,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康复;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变, 预防不良事件发生[14];王颖等[15]发现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在肝移植术后随访中, 可明显减少患肝移植术后患者不健康事件的发生率;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能明显提高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16];提高脊柱侧凸手术患者生存质量[17];吴清时等[18]认为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可以提高临床不可触及且可疑乳腺肿块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改变她们对病症采取的行为, 促使她们选择有效的治疗手段, 从而使更多的可疑乳腺肿块患者得到及早的诊治;王贺青等[19]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能提高弱视患儿家长疾病认知及患儿治疗依从性, 提高治疗效果。
3.2.2 对社区慢病患者:
颜兰英[20]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明显提高了社区糖尿病患者的认知率和治疗率, 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可以明显提高社区冠心病患者遵医行为[21]。
3.2.3 在校大学生:
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为探析大学生生殖健康问题成因提供理论框架, 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生殖健康教育, 提高其自我效能, 整体协同促进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22];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还可以提高大学生对艾滋病认知, 促进大学生采取健康行为, 防止感染艾滋病[23]。
3.2.4 戒毒中心强制戒毒人员:
李湘萍等[24]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吸毒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进行了研究, 发现可以促使吸毒者感知到艾滋病的危害性、自身的艾滋病易感性, 并可帮助吸毒者澄清预防艾滋病的障碍, 促进吸毒者戒毒的效果。
3.2.5护士生活质量研究:
杨瑞珍等[25]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对改善护士生活质量进行了研究, 发现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对护士进行健康教育, 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帮助护士建立健康的生活、工作模式, 从而改善护士的生活质量。
4 展望
健康信念模式已在国内外开展, 广泛应用于临床, 社区健康教育等各领域, 并取得了良好效果。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该模式在医学领域的实践和研究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作为一种有效的健康促进模式, 目前, 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健康行为益处和提高自我效能方面, 对如何降低预防性障碍的研究较少, 国内在孕前妇女保健、儿童保健等领域的实践和研究, 尚少见报道, 有待于更多的医务工作者去发掘和研究。
关键词:健康信念模式,健康促进,应用,进展
中老年锻炼者健康信念的访谈分析 篇2
关键词:中老年;锻炼;健康信念
引言
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必将衍生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社会产出/支出比例和家庭赡养负担的影响最为突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办法之一,是维护和促进中老年人的健康,使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处于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这不仅可以减缓这一社会问题,更能让中老年人积极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价值,安详晚年,提升社会幸福感。而维护和促进老年人的健康最便捷有效的途径就是体育锻炼,且现有大量研究都证明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呈现某种程度的正相关。
调查中老年锻炼者健康信念的现状以及其存在的问题,了解中老年锻炼者锻炼行为的信念支撑,从而更好的了解我国中老年这一群体身体锻炼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发展和指导对策提供依据。
1 健康信念模型
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HBM)建立在需要和动机理论、认知理论和价值期望理论基础上,关注人对健康的态度和信念,重视影响信念的内外因素。HBM是第一个解释和预测健康行为的理论,1952年,由三位社会心理学家霍赫鲍姆(Hochbaum)、罗森斯托克(Rosenstock)和凯格尔(Kegels)提出。HBM认为个体感知、积极采取是以行动、相信自己能采取推荐的行动是行为转变的重要因素。是基于信念可以改变行为的逻辑推理,用以解释信念如何影响行为的改变,是目前用以解释和干预健康相关行为的重要理论模式,是过去几十年中使用最频繁的工作框架,已被广泛接受【2】【3】【4】。
图1 健康信念模型(HBM)
2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2.1 研究方法
2.1.1 文献研究法
查阅健康信念理论模型及研究应用的文献【1】【2】【3】【4】【5】。在广泛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走访公园、广场、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地的老年人确立老年人锻炼健康信念量表的相关条目。根据健康信念的六个维度,参考《锻炼健康信念量表》【2】【7】及《老年人健康信念问卷》[1],设计出访问提纲。
2.1.2 访谈法
运用个人访谈的方法,结合访谈提纲进行访,作好记录。
2.2 研究对象
根据访谈提纲对40岁至70岁以上,在公园﹑广场、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地进行体育锻炼的个体中老年人进行访谈。
2.2.1 50人以上的群体及10人以下自由组织群体
自由组织的50人以上的群体6个(体育锻炼形式为太极拳的2个群体,健身气功的2个群体,广场舞的2个群体),10人以下自由组织群体2个(老年人活动中心和游泳馆)。
从以上群体中抽取个人访谈对象103人,女士60人(40-60岁26人,61-70岁25人,70岁以上9人),男士43人(40-60岁17人,61-70岁22人,70岁以上4人)。
2.2.2 50名少于5人结伴锻炼者
50名少于5人结伴锻炼者(大部分为快速走路运动者),具体情况如表2,进行个人访谈。
3 访谈结果
3.1 自我效能感维度
在太极拳及气功群体中,女性在自我效能感这一维度即参与体育锻炼克服的情况明显低于男性。尤其是在感到疲劳时候,差异更加明显。“即使在您感到疲劳时,您也能设法实现您的锻炼目的”这一水平上70%的女性选择不锻炼,而80%的男性选择锻炼。由访谈记录得出被试年龄越高,被试克服锻炼困难动力越强,即被试的自我效能感越强。
3.2 知觉到的益处维度
即对您而言,从事体育锻炼最主要的好处来说,女性对减肥健美的追求明显高于男性。93.3﹪的女性把其列为主要好处,男性仅有6.5%﹪把其列为好处。说明中老年的女性锻炼者更加注重外表。
3.3 行为线索维度
即使您从事规律锻炼的主要原因上,人们对觉得身体状况不佳,受其他锻炼人群的影响表现出高度一致性。经统计78.4﹪的被试认为身体状况不佳为主要原因,80﹪的被试认为受其他锻炼人群的影响。
3.4 疾病易感性维度
即您觉得如果不保持规律锻炼可能患上什么病,87.6%的被试认为不保持规律运动会患上关节骨病,69.9%的被试感觉会患上心脑血管疾病,60%的被试感觉会患上神经衰弱。
3.5 知觉到的障碍维度
即阻碍您从事规律锻炼最主要原因上,锻炼的中老年人对气候不佳,身体欠佳或有病,缺乏同伴这三个原因的选择上有明显的一致性。其中92.2%的被试选择了气候不佳,78%的被试选择了身体欠佳或有病,39.8%的被试选择了缺乏锻炼同伴,而在这39.8%中60岁以下的被试占90%。说明60岁以下的锻炼动机比60岁以上的对同伴的依赖性更加大。而惰性大这一原因在锻炼的中老年人中几乎不存在,说明锻炼的中老年人对锻炼的动机很强。
3.6 疾病的严重性维度
即如果您生病可能要面临什么情况,太极拳健身气功广场舞及老年人活动中心和游泳人群中90%的人没有想过会面临死亡,而50个走步个体中有70%的中老年人想过可能面临死亡。除面临死亡这一条目外,其他5项所有被试都保持高度一致同意。表明锻炼的中老年人疾病严重性这一维度的高度一致性。
4 结语
中老年人这一群体,除非身体状况不适宜锻炼,(城市)大部分人中老年人根据自身不同状况都进行着体育活动。年龄、性别、家庭收人的差异使其对锻炼健康信念不同维度的影响不同。身体状况、对体育的兴趣、学历的高低、家庭收入不同,导致人们选择的锻炼方式不同。中老年群体对于疾病的威胁上都有担忧,在“疾病的易感性”和“疾病的严重性程度”两个维度中表现出高度一致性。而在“知觉到益处维度”,男性和女性表现出的显著性差异。我国目前中老年锻炼已经发展为一个庞大的群体,我国应给于重视,对不同类型的锻炼中老年人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我国中老年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中老年体育锻炼的经常性和有效性,并为我国提高中老年健康水平、改善其健康状况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段忠阳,低领老年人健康信念的比较研究[D].2006-5
[2]熊明生.锻炼健康信念模型及其研究评述[J].湖北体育科技,2004,23-3
[3]戴霞尹,洪满,朱琳,大学生体质健康信念量表的编制与初步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2
[4]于志华,武汉地区高校在职中高级知识分子健康信念与体育锻炼行为关系的研究[D].2006-6
[5]程翠萍,中学生饮食健康信念的问卷编制及其特点分析
[6]郑日昌,心理测量与测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于志华.锻炼健康信念量表的编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5
[8]蒋国珍.访谈法在远程教育研究中的应用[J].远程教育杂志,2004,3-162
[9]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王素梅.体育与健康课常见运动伤病防治[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健康信念模式 篇3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不可或缺的内容。健康信念模式的建立为医护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这种模式是指运用社会心理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模式, 遵循认知的理论原则, 强调个体的主观心理过程, 护理人员可以根据健康信念模式的原则和理论对患者的焦虑状态进行干预, 制定相关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从而促进患者健康行为的形成, 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 使患者早日康复。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焦虑住院患者90例 (其中普外科30例, 肾脏内科20例, 骨科20例, 消化内科20例) 。入选标准: (1) 经Zung焦虑自评量表 (SAS) 筛选出的焦虑患者。 (2) 排除有意识障碍、精神病史及精神病家族史者。 (3) 患者均采取常规的治疗与护理。根据不平衡指数最小原则将90名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男20人, 女25人;年龄26~59岁, 平均年龄45岁。实验组男22人, 女23人;年龄25~58岁, 平均年龄43岁,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运动量、病情及病程上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根据健康信念模式的原则和理论制定出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健康信念模式在促进健康行为形成中遵循以下步骤: (1) 让人们对其危害健康的行为感到害怕; (2) 使他们坚信:一旦放弃这种危害健康的行为, 采取相应的促进健康的行为会得到有价值的后果, 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行为改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 (3) 使他们充满改变行为的信心。在此理论基础上, 分析出健康信念模式的4个关键因素:感知疾病的易感性、严重性, 某些缓解焦虑行为的益处和戒除导致焦虑行为的障碍, 通过这4个关键因素来设计健康教育的具体项目。
1.2.2 健康信念形成的方法
患者的焦虑是影响正常诊疗和护理工作的关键, 健康信念的形成是人们接受劝导、改变不良行为、采纳健康行为的关键。健康教育是培养健康行为的学科, 其关键是个体形成健康信念[2]。健康信念是指人如何看待自身的健康和疾病, 如何认识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易感性, 如何采取预防措施, 采取措施后的效果及预防措施会产生哪些障碍。护士了解健康信念模式, 在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可以从健康信念入手, 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威胁和严重性, 了解健康信念行成的益处和障碍, 树立改变不良行为的信心。护士应根据健康信念模式的原则和理论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 定时对患者进行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在临床工作中, 要将健康信念教育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中, 注意挖掘患者自身康复的潜力, 使患者对健康教育不仅要达到“知”, 更达到“信”和“行”。
1.2.3 效果评定方法
采用SAS对患者的焦虑状态进行评定, SAS有20个条目, 采用4级评分, 总分80分;50分以上筛查结果为阳性, 得分越高, 表明焦虑越严重。在患者入院当日和健康教育20天后分别用SAS对其进行测定。
1.2.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2.0软件进行系统分析, 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性分析。
2 结果
(见表1)
两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前后效果比较见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S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3 小结
本研究结果显示, 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可以促进患者相关健康行为的形成、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心理, 促进患者康复。总之, 根据健康信念模式的4个关键因素, 制定出具体且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 是促进患者康复的行之有效的心理疗法。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健康信念模式 篇4
1 健康信念模式的组成
健康信念模式由个体的健康信念、行为的线索或意向及行为的制约因素等3部分组成[1]。
1.1 健康信念
即人如何看待健康与疾病, 如何认识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易感性, 如何认识采取预防措施后的效果和采取措施所遇到的障碍。健康信念模式认为, 人们要接受医务人员的建议而采取某种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或放弃某种危害健康的行为, 需要具备下面几个条件。①知觉到某种疾病或危险因素的威胁, 并进一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此条件包括对疾病易感性的认识、对疾病严重性的认识两个方面, 当个体认识到疾病的易感性和严重性之后, 会感到疾病对自身的威胁, 从而促使其摒弃不健康的行为, 采取健康的行为[3] 。对疾病严重性的认识过高或过低均会阻碍个体采取健康行为。只有对疾病的严重性具有中等程度的认识才能够促进个体采纳健康行为。②对采取某种行为或放弃某种行为的结果的估计。此条件对行为益处的认识、对实施或放弃行为障碍的认识等两方面, 对采取行动可能遇到的困难具有足够的认识, 是使行为巩固、持久的必要前提。③自我效能, 指对自己实施或放弃某种行为的能力的自信, 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能力有正确的评价和判断, 相信自己一定能通过努力成功地采取一个导致期望结果的行动。自我效能的作用在于当认识到采取某种行动会面临障碍时, 需要有克服障碍的信心和意志, 才能完成这种行动。自我效能高的人, 更有可能采纳所建议的有益于健康的行为。
1.2 行动的线索或意向
指人们能否采取预防性措施的促进因素, 包括传媒活动的宣传、医务人员的提醒、他人的忠告、亲友的疾病经验等。
1.3 行为的制约因素
包括人口学特征 (如年龄、性别、种族、籍贯等) 、社会心理学因素 (如个性、社会阶层、同伴及他人的影响等) 、知识结构因素 (如关于疾病的知识、以前患此病的经验等) 。
2 健康信念模式的运用
2.1 健康信念模式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方法[4]
2.1.1 评估个体的健康信念及影响和制约因素
即评估个体的健康信念, 包括个体对疾病易感性的认识、对疾病严重性的认识、个体对行为益处的认识、对采取或放弃行为障碍的估计及个体的自我效能;评估个体行动的线索或意向;评估个体行为的制约因素等。
2.1.2 通过健康教育, 提高个体健康信念
根据评估结果, 护士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个体, 增强个体的健康信念, 使其形成对疾病或健康问题威胁及严重性的认知, 知觉到采取健康行为的益处, 帮助其克服在采取健康行为时遇到的障碍, 让其感到有信心、有能力通过长期努力改变不良行为, 采取促进个体采取健康的行为。同时强化制约因素对个体采取健康行为的影响。
2.2 健康信念模式在护理中的应用现状
2.2.1 健康人群
Jennifer等[5]对256 例内华达州成年人通过邮件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发现, 感知食源性疾病的威胁和安全食品处理行为呈正相关。对食源性疾病严重程度的认识, 是安全的食物处理行为有关积极的一面。常春等[6]等依据健康信念模式自行设计问卷, 了解影响蒙古族、汉族婴幼儿母乳喂养的因素。他们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对117名蒙古族婴幼儿母亲和218名汉族婴幼儿母亲进行入户访谈式问卷调查, 包括婴幼儿基本情况, 婴幼儿母亲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母乳喂养情况、对婴幼儿常见营养不良相关疾病的认知、对母乳喂养益处与障碍的认知、儿童营养与健康知识、自我效能等, 结果发现蒙古族、汉族婴幼儿母乳喂养率、平均开奶时间、平均断母乳时间蒙古族、汉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蒙古族母亲较汉族母亲感知到的母乳喂养益处更多, 而障碍更少, 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提出母乳喂养障碍和母亲年龄是影响母乳喂养的主要因素, 即母乳喂养障碍越少, 母亲越年轻, 越有利于母乳喂养。
2.2.2 慢性疾病
方蘅英等[7]用方便抽样的方法, 调查了广州市3 所三级甲等医院的103名冠心病病人, 并以105名正常人作为对照。采用问卷调查法发现冠心病病人的健康信念可影响其健康行为, 对维护其健康的愿望越强烈, 就越有利于其健康行为的建立;越能意识到冠心病的严重性, 就越能采取运动和锻炼、自我实现等健康行为;越能意识到采取健康行为所能带来的益处, 就越能采取自我实现、正确积极地应对压力及合理的饮食等健康行为。陈红等[8]对58例糖尿病病人应用健康信念模式理论指导健康教育, 通过树立糖尿病病人的健康信念, 使其产生内在的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和意志, 并转化成病人切实的克服障碍、接受治疗的行为, 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符爱民等[9]将120 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 例, 实验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根据健康信念模式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后3 个月随访观察发现, 两组病人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及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5)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能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及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提高病人生活质量。Karen等[10] 对276例 (101份被退回, 对其中的76份问卷进行分析) 保龄球俱乐部, 老年人俱乐部或退休俱乐部的人发放问卷, 调查脑卒中的知识, 人口变量对脑卒中信仰和主观规范措施和自我效能的影响, 从而对脑卒中风险进行预测。多层次回归分析的结果发现, 对采取锻炼益处的感知和自我效能与意图是密切联系
1) 为复旦大学护理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编号:FNSF200909。
的, 健康信念模式对脑卒中预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我效能对于减少脑卒中的危险可能成为最有效的因素。
2.2.3 精神疾病
张丽等[11]对146 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运用健康信念模式进行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效果评估发现, 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存在较高程度的焦虑、抑郁症状,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可缓解症状。何玉兰等[12]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对68例神经症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病人住院治疗期缩短, 治愈率上升, 融洽了护患关系, 使病人了解、剖析自己的病情, 提高了病人对健康知识的认识, 从而逐步改变以往的不良行为和消极的生活态度, 提高了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信念, 提高了病人服药依从性, 最终促使病人整体功能恢复。翟乃霞等[13] 将7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两组均采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对照组给予一般性护理,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健康信念模式为理论基础的行为干预。8周后, 干预组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 (SDSS) 、日常生活能力 (ADL) 量表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以健康信念模式为理论基础的行为干预对病人的全面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能改善病人的社会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2.2.4 乳癌病人
Austin等使用健康信念模型 (HBM) 在Medline和Psycinfo数据库里寻找影响西班牙裔妇女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的行为的因素[14]。发现筛查的常见障碍为西班牙裔妇女对癌症的恐惧、对检查感到害羞、对癌症的宿命论观点、语言障碍等。此外, 西班牙裔妇女普遍感到不易受癌症的威胁, 这是他们缺乏筛查的重要原因。发现积极因素为医生的建议, 社区外西班牙裔领导人的健康计划, 西班牙语印刷的材料。并指出为提高妇女乳腺癌和宫颈癌的筛查率, 必须进行符合妇女文化特性的干预。刘纯艳等[15] 对天津市1 215 名妇女在问卷调查基础上进行乳腺癌健康教育, 对培训前后的效果进行评价并分析影响妇女乳房自检行为的因素, 发现调查对象在接受培训后知识、态度和行为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改变。培训前, 乳房自检行为与感知到的障碍有关;培训后, 乳房自检行为与感知到的益处和感知到的障碍有关。妇女的乳房自检率低下, 对乳腺癌及乳房自检相关知识了解不多。但是通过干预, 知识水平有提高, 但是行为没有明显改变。因此, 从接受健康信息到行为的转变必须以态度的确立为前提, 健康教育的重点应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到可能的障碍和困难, 找到解决的方法。
2.2.5 传染疾病
Phuanukoonnon[16]认为, 健康信念模型 (HBM) 已被泰国采纳为登革热 (DHF) 传播的预防和控制健康教育的主要理论。在HBM的重点是说服人们承认他们本身脆弱性和易感性, 这个研究通过小组访谈, 焦点访谈, 旁观者观测法、非正式访谈等形式调查了解和登革热的蚊子和幼虫控制信念这些活动有关的HBM的理论部分。这项研究结果显示, 健康教育信息可以提高认识, 但并不保证持续的幼虫控制措施。确定若干障碍, 包括没有足够的控制剂, 控制方法的不足, 知识和做法不相符, 控制人的信念, 障碍凌驾于益处。在发展健康教育信息, 控制方法考虑应超越HBM, 社会文化环境兼容控制做法是值得鼓励的。
2.2.6 生殖道健康
刘凤英等[17]根据健康信念模式, 自行设计问卷对云南陆良县514 例农村妇女进行入户问卷调查, 了解社会心理因素与阴道炎预防行为关系。结果发现, 健康信念模式中各因素对阴道炎预防行为的作用是不同的。知觉到益处和知觉到障碍这两个变量与行为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 知觉到易感性和知觉到严重性则无统计学意义。文章还指出, 在中国农村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中应用健康信念模式, 不能完全照搬来自西方的原始健康信念模式, 而要根据研究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健康信念模式进行校正。杜建林[18]健康信念模式为探析大学生生殖健康问题成因提供了理论框架, 并认为先要评估大学生生殖健康信念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生殖健康教育, 加强大学生教育, 提高其自我效能, 整体协同促进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
3 小结
健康信念模式 篇5
关键词:健康信念模式,弱视,健康教育,疾病认知,治疗依从性
弱视是常见的儿童眼科疾病, 发病率高达3%~5%, 也是造成年轻人及成人单眼视力低下的最常见疾病。弱视的疗程较长, 容易反复, 弱视患儿年龄比较小, 治疗的依从性主要取决于家长对治疗的配合, 若家长不了解弱视相关知识而延误或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将造成患儿终生的视力缺陷。已有研究表明, 依从性是引起弱视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1]。依从性与家长对疾病的认知状态密切相关。Newsham在研究发现, 68%的家长缺乏弱视关键期的相关知识[2]。家长能否指导和监督患儿坚持正确治疗成为治疗关键, 我们应用健康信念模式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HBM) 对弱视患儿家长实施健康教育, 提高弱视患儿家长疾病认知及弱视患儿治疗的依从性, 取得了明显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9年2月~2010年2月在弱视门诊就诊的诊断为弱视的患儿家长60例, 其中, 男24例, 女36例;年龄26~47岁;大专及以上学历22例, 高中20例, 初中及小学18例。
1.2 实验方法
实验采用不设对照组的前后测试。观察指标采用自行设计的弱视患儿家长疾病认知及患儿治疗依从性问卷调查表, 患儿家长在采用健康信念模式进行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前进行首次测试, 实施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护理干预6个月后再次进行测试, 比较护理干预前后的测试结果。
1.3 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实施护理干预
根据健康信念模式, 实施健康教育干预的步骤是:首先, 让患儿及家长明确认识弱视危害及其严重的结果, 使他们感知弱视的威胁性与严重性。对于认识不足者, 让他们认识到弱视治疗的紧迫性, 弱视不治愈给生活及就业带来的害处;对于过度焦虑者, 让其明白弱视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只要坚持合理治疗, 是可治愈性疾病, 为他们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其次, 让患儿及家长正确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 让他们坚信通过健康知识的学习后或改变不良行为后会获得非常有价值的结果, 使其逐步具有采纳健康行为、改变危险行为的愿望, 并决心采取行动。这方面的教育主要实施榜样学习, 建立互助小组, 促进组内成员的相互支持、相互提醒、相互鼓励、相互督促。再次通过各种干预措施, 产生良好的自我效能。这方面的教育以发放简明实用的健康教育处方、传授视力检测技术、指导合理饮食与弱视训练、教授治疗仪器的使用、告知及时散瞳验光配镜为主。并不断以电话咨询、定期访视等方法加强患儿健康行为的强化与督促, 使患儿巩固和发展健康行为。
2 结果
实验6个月后, 对实施对象再次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数据与干预前进行比较、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 分别进行χ2检验。患儿家长疾病认知测试比较结果见表1, 对患儿治疗的依从性测试比较见表2。
两组比较, P<0.05
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3.1 健康信念形成是健康教育成败的关键
健康教育是培养健康行为的科学, 其关键是使个体形成健康信念。健康信念模式是运用社会心理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模式。健康信念模式遵循认知理论原则, 强调个体的主观心理过程即期望、思维、推理、信念等对行为的主导作用, 因此健康信念形成是人们接受劝导改变不良行为, 采纳健康行为的关键[3]。
3.2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提高了弱视患儿家长对患儿家庭管理的能力
我们通过健康信念模式教育不仅能使患儿家长认识到疾病的严重性和治疗的紧迫性, 重要的是使患儿家长感觉到健康信念模式的益处, 使家长对健康信念模式不仅达到“知”, 更应达到“信”和“行”,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 督导患儿严格遵从弱视治疗的各种措施, 使遮盖和戴镜成为儿童生活习惯, 把治疗变成患儿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合理饮食, 持之以恒的进行视功能训练, 正确使用弱视治疗仪, 定期检查复诊等, 大大的提高了患儿家长实施规范化家庭管理能力。从而使患儿的有效治疗获得进一步保证, 使弱视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3.3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进一步丰富了护理服务的内涵, 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是将健康信念模式的概念观点贯穿于护理工作中, 使患者经过健康教育后达到“知、信、行”[4], 从而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利于康复。通常情况下, 健康行为的形成知识是基础, 信念是动力。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以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 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在健康教育中运用健康信念模式, 护士可以根据患者的健康信念的高低来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计划, 使护士可以针对性地进行个体护理[5]。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克服单纯教育的盲目性, 应用现代健康教育理论分析了解影响人们健康行为的因素, 帮助教育对象树立信心, 克服困难, 从而自觉采纳健康行为[6], 使健康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宁, 牛兰俊, 吴夕, 等.依从性影响弱视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7, 25 (9) :935-937.
[2]Newsham D.Parental non-concordance with occlusion therapy[J].BrjOphthalniol, 2000:84 (9) :857-962.
[3]张海燕, 张美芬.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提高健康教育效果[J].护理研究, 2001, 15 (6) :311-312.
[4]颜婉华, 苗均华.对健康教育的正确理解和运用[J].现代护理, 2002, 8 (3) :217-218.
[5]彭荣翠.健康教育中健康信念模式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12) :77-78.
健康信念模式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9年6月在孝义市疾病控制中心就诊的肺结核病人240例。入选病人均符合下列条件:①符合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结核病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结核病诊断标准;②无严重心、肝、肾疾患, 无精神病史和肺外结核的结核病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例, 将两组病人进行实验研究对比, 按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治疗、护理过程等进行比较, 均具有可比性。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近年来, 肺结核病呈现上升的趋势, 已受到世界的关注,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我国肺结核病的发病趋势受到高度重视, 如何提高肺结核的治愈率, 减少传染源, 控制疫情乃是当务之急。由于结核病是一种慢性病, 在治疗过程中护理及预防性健康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肺结核病人对于结核病护理与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及对治疗的依从性与结核病的流行密切相关, 因此, 提高肺结核病人护理质量, 广泛开展健康教育, 让结核病病人了解肺结核的相关知识及治疗、护理过程, 具有良好的遵医行为, 是彻底根治肺结核及减少发病率的重要措施。但是传统单一的健康教育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结核病人的需求, 因此加强肺结核病人护理质量和预防健康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如何为广大肺结核病人提供更加人性化、科学化、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是肺结核防治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4 护理与预防健康信念模式教育
近年来, 我国肺结核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已成为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肺结核的用药疗程长, 且副反应较大, 部分病人在用药早期症状消除时, 不遵医嘱, 误认为痊愈, 不能系统治疗或停止治疗, 潜伏在体内的病菌在骤然停药时, 很容易产生耐药, 使结核复发甚至病情加重,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加强有关疾病认知的教育非常重要。如在治疗护理的同时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可以使病人对肺结核疾病治疗有充分的了解, 提高服药的连续性, 是治疗肺结核的有效方法, 本次研究发现,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不仅能使结核病人认识到疾病的危害性和严重性, 重要的是使结核病病人感到护理与健康行为的重要性, 使结核病病人对治疗过程达到“知、信、行”,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改变不良用药习惯, 做到遵医嘱用药以利康复。通过病人护理与教育改善了治疗前的紧张, 通过系统治疗, 使疾病早日康复, 通过护理与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明显优于一般的健康教育, 是一种有效的、可以在基层推广的模式。
通过上述调查与实验, 在结核病病人治疗过程中注重护理质量和健康信念模式的教育, 对提高结核病病人对肺结核相关知识的认识能力、配合医护人员治疗、提高病人治疗质量有很大帮助, 最终使结核病病人的治愈率有明显提高。此外, 护理人员可以评估个体的健康信念及其影响因素,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树立和增强服务对象的健康信念, 使其自觉自愿地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 从而提高治疗质量, 有效地控制结核病, 使病人早日恢复健康。
健康信念模式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在本院内分泌专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 病程1-16年, 诊断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T2DM (2型糖尿病) 诊断标准, 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例,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5例, 糖尿病肾病2例, 糖尿病足1例, 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5例, 糖尿病性心血管病6例, 所有患者均无老年痴呆、认知障碍., 年龄37~65岁, 平均 (51±8) 岁, 男性39例, 女性21例, 文化程度:小学5例, 初中23例, 高中19, 大专以上13例。
1.2 方法
根据健康信念模式制定护理干预方案, 具体内容和方法如下。
1.2.1 (1) 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糖尿病有关的症状、诱因等) ; (2) 用药的指导 (指导患者正确服用降糖药及注射胰岛素, 用药的时间与饮食的关系、注意事项, 出现不良反应时采取的对策) ; (3) 饮食的指导 (饮食指导是糖尿病治疗最基本的措施, 坚持控制饮食可有效的控制血糖, 发放糖尿病食谱, 教会患者或家属热量换算法, 并根据患者体重/劳动强度等计算每日总热量, 合理分配每餐的热量, 指导多吃粗粮粗纤维食物, 严格限制各种甜食, 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 (4) 血糖的监测 (教会患者或家属自我监测血糖并记录, 通常测空腹和餐后2h血糖, 自我监测是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 是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 ; (5) 运动的指导 (应选择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可消耗葡萄糖, 如快步行走、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 运动强度要因人而异, 切忌空腹运动, 随身携带易于吸收的碳水化合物, 并佩戴糖尿病患者信息卡) ; (6) 并发症的预防 (要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就要做到血糖达标、血压达标、血脂达标, 血糖达标:空腹血糖4.4~6.1mmol/L, 餐后2h血糖4.4~8.0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 血压达标<130/80mm Hg, 血脂达标:低密度脂蛋白<2.6mmol/L, 定期到医院做检查:糖化血红蛋白2-3个月一次, 肝肾功能/血脂每半年一次, 尿常规每月一次, 尿微量白蛋白每半年一次, 心血管功能每半年一次, 眼底每半年至一年一次, 神经功能每半年一次[3]) 。
1.2.2 干预形式
患者入院第一天, 由责任护士发放简单易懂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小手册, 并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患者的健康资料, 了解其对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程度,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 有所侧重地制定适合患者的健康教育目标。科内每周组织一次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讲座, 采用多媒体既有声音又有图像的教学方式, 使患者对教育内容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并鼓励患者主动咨询。, 责任护士在每次治疗、护理的同时, 根据健康教育内容, 进行口头和示范教育, 对教育重点不断强化, 并要求患者复述所学内容, 确保其熟练掌握;对于接受能力弱、年龄较大的患者, 除以上教育方法外, 还协助其取得家庭成员的支持, 鼓励家属参与指导患者的健康行为[4]。在注射胰岛素治疗方面, 每周组织一次集体讲课, 内容是:患者如何选择注射部位、注射方法和注射时间, 注射后有不良反应如何处理, 除注射方法现场示范外, 让患者亲自操作, 用模型做操作练习, 胰岛素注射部位可选择上臂三角肌下缘、大腿前侧、外侧或腹部两侧[5]。注射部位皮肤用75%酒精消毒, 禁忌用碘酒, 因碘酒能使胰岛素蛋白凝固变性, 从而降低胰岛素的效价。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时, 强调控制血糖的好处, 血糖控制不好可能导致的各种并发症 (严重后果) , 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念, 对患者好的依从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 非依从行为则与患者及家属共同讨论存在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行为。
1.2.3 干预的时间、
分住院时和出院后两个阶段。住院时由责任护士按护理干预内容实施健康教育, 并建立健康档案:出院后将其档案转至糖尿病专科门诊, 由专科门诊护士通过每两周一次电话随访和患者定期复诊等方式了解患者依从性状况, 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帮助, 并随时接受患者电话咨询。
1.2.4 评价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表, 调查时间为患者入院时和出院后第6个月回门诊复诊时。入院时由责任护士向患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由患者独立完成, 对文化程度低或年老不能独立完成者, 由其家属代为填写。出院后第六个月回门诊复诊时由糖尿病门诊专科护士发放调查表。问卷内容包括疾病知识、用药依从性、饮食控制、血糖监测、活动与锻炼、并发症预防等。问卷共12题, 每题分为4个等级, 未做到为0分, 有时做到为1分, 大部分时间做到为2分, 完全做到为3分, 总分越高, 说明依从行为水平越高, 该量表内容效度为0.83。
1.2.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前后60例糖尿病患者依从行为的比较见表1。
从表1可见, 患者出院后6个月各项得分较入院时明显提高, P<0.01, 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护理干预前后60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比较, 见表2。
3 讨论
3.1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 它会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出现多脏器功能受损及各种合并症, 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 患者由于控制饮食, 长期服药带来的烦恼, 对合并症的忧虑, 对低血糖症状及各种合并症防治措施所致副作用的恐惧等不良心理, 会使患者对生存、生活失去信心, 且患者由于内分泌紊乱易于烦躁、激怒, 这些均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现代治疗糖尿病患者的综合措施包括健康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自我监测血糖五项内容, 健康教育被公认为是其他治疗成败的关键[6]。
3.2 健康教育
就是向人们提供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必须的知识、技术与服务等, 使人们在面临促进健康和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层次的健康问题时, 有能力做出行为抉择, 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7]。
3.3 健康信念模式是指人如何看待健康和疾病, 如何认识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易感性, 如何认识采取预防措施后的效果及采取措施所遇到的障碍[8]。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促进患者行为改变[9]。本研究通过持续动态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让患者深入了解并控制血糖, 正确处理饮食、运动、用药、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最终促使患者健康行为的养成。结果显示, 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实施健康教育, 能提高糖尿病患者的依从行为, 按时服药,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延缓病情的发生、发展, 改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信念模式对提高糖尿病患者依从行为的影响, 为开展适合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在本院内分泌专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健康信念模式设计健康教育项目和实施健康教育, 采用糖尿病患者依从行为量表和血糖评价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依从行为和治疗效果。结果 出院后6个月患者的依从行为均较入院时明显提高 (P<0.01) , 血糖明显低于干预前 (P<0.01) 。结论 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实施健康教育能提高糖尿病患者的依从行为, 有效的控制血糖, 延缓病情的发展, 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信念模式,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李金娜, 王明旭, 王蓉, 等.自我管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心理及行为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 2009, 24 (13) :72-74.
[2]Son YJ Choi EY, Song YA.Effects of aproblem-based learningprogram on health education for elders[J].J Korean Acad Nurs, 2009, 39 (2) :207-216.
[3]杨晓辉, 杨波.糖尿病倾向与糖尿病防治[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06-107.
[4]孙俊爱, 石爱俭.互动型健康教育在糖尿病住院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07, 13 (17) :95.
[5]殷磊.护理学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48.
[6]王红梅.协同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10 (12) :15-16.
[7]蒋有霞, 刘香菊, 张炜, 等.健康教育对神经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3c) :52-53.
[8]彭荣翠.健康教育中健康信念模式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12) :77-78.
健康信念模式 篇8
关键词:肥胖症,精神卫生,干预性研究,学生
随着科技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体力活动越来越少,饮食结构不断向高能量摄入型转变,肥胖的发生率逐年增加,根据2015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1],我国18岁以上人群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肥胖正在成为中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肥胖不但可以引起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关节病变等慢性病,而且会给肥胖者的日常生活及自信心等带来很大的影响。很多超重及肥胖者都有过减肥经历,但不科学的减肥方法及减肥后反弹是减肥者面临的常见问题。本研究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对超重及肥胖女大学生进行减肥干预,拟探讨一种行之有效的减重及保持体重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4年3月,在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3所大学校园招募有减肥意愿、自愿参加实验的超重或肥胖女大学生共120人,年龄在17~24岁之间,其中北京体育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共64人,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共56人。为避免“干预污染”并考虑到具体实施问题,本研究将北京体育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学生定为干预组;林业大学和农业大学东校区学生定为对照组,对照组和干预组学校之间距离相隔4 km以上。根据《内科学》第8版超重及肥胖诊断标准[2]:(1)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为超重,BMI≥28kg/m2为肥胖;(2)腰围≥80 cm。排除对象:有慢性严重疾病、恶性肿瘤、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肾功能障碍、行动不便等影响日常规律运动及不愿参加者。所有参加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年的减肥研究观察,实验过程中,干预组脱落3人,61人坚持到随访1年;对照组脱落4人,52人坚持随访1年。前8周进行集中减肥运动。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减肥信心及健康行为评估。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既往病史、家族肥胖史等。减肥信心是指对活动期间能否成功减肥的预期(分为肯定成功、可能成功、可能失败、肯定失败4个维度,从肯定成功到肯定失败分别计1~4分,分数越低表示信心越高)。健康行为评估采用陈静敏等[3]主编的健康形态的自我测试量表。选择该量表中与肥胖相关的饮食习惯、健康体能2个部分,针对每一部分的5个题目选择最符合行为的数字(2分为几乎总是,1分为有时,0分为几乎从不),将所选的每部分数字相加,9~10分表示优秀,6~8分表示良好,3~5分表示健康危险因子已出现,0~2分表示有较多的危险因子。问卷调查共3次:减肥开始前基线调查,集中减肥8周后再次调查,1年后第3次对两组对象减肥信心、健康行为、体质量指数、腰围进行调查。
1.2.2 干预方法
1.2.2. 1 理论依据
健康信念模式是运用社会心理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模式,是最早运用于个体健康行为解释和预测的理论模型,也是目前最常用的健康促进理论模式之一,广泛应用于预测、解释、修正健康行为的社会心理学方法,其从人们健康信念形成的角度出发,强调个体的主观心理过程,即希望、思维、推理、信念等对行为的主导作用[4,5]。健康信念模式提出,人们要采取某种促进健康的行为或戒除某种危害健康的行为,必须具备以下3方面的认识:(1)认识到某种疾病或危险因素的威胁及严重性;(2)认识到采取某种促进健康行为或戒除某种危害健康行为的益处及困难;(3)对自身采取某种促进健康行为或戒除某种危害健康行为能力的自信心。
1.2.2. 2 干预措施
(1)两组研究对象均于2014年4月开始进行每周6 d,每天90 min,为期8周的集中减肥运动,运动类型为快走、健身操、慢跑等穿插进行,由北京体育大学康复系4名研究生带队进行,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北京体育大学英东田径场和林业大学操场进行。(2)8周后,集中减肥运动结束,对干预组进行访谈、健康教育、电话咨询等干预措施,对照组恢复正常生活。
首先减肥开始前由北京体育大学校医院防保科2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对部分研究对象(12名)进行访谈,大致了解她们在减肥的认识、信念、行为上存在的误区,主要有(1)认识误区:认为肥胖主要由偏食肉蛋类等引起,不好戒掉,甚至有学生曾经长期不食肉类,最后体重没有降低却出现了贫血。还有人认为“肥胖除了影响外形,感觉没有什么坏处,并且胖人抵抗力好”。(2)信念误区:把肥胖归因为天生遗传,认为“胖人喝凉水也会发胖,没法减,减了也立即反弹”。还有人认为减肥就是要“少吃饭不吃饭,不能长期坚持”或是“减肥就得挨饿,可是饿了就心慌甚至出汗,没有办法坚持”。(3)行为误区:认为学习压力大,没有时间专门去进行减肥。
其次,结合访谈得到的信息及相关研究经验[6]在1年中不同阶段对干预组进行多次以健康信念模式为理论基础的教育,时间点分别设在减肥实验开始前、8周后、0.5年后、1年后进行,健康教育由防保科医生主导进行。分为3步:(1)提高研究对象对于超重肥胖危害的认识,方法为讲座指导、反面实例、自我体会交流等。(2)使其坚信一旦减肥成功会得到哪些有价值的结果,同时认识到在减肥改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方法包括讲座指导、成功示范、控制饮食及进食技巧、自我监控、经验交流等。(3)使人们增强减肥成功的信心,包括自信心训练、成功经验介绍、成功结果暗示体会等。在8周及0.5年后进行的健康教育中除强调教育内容增强受试者信心外,还重点针对减肥效果不满意的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帮助其解决或调整计划。此外,对干预组开通减肥问题咨询电话,对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等给予一对一指导帮助。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均服从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后减肥信心比较
干预前及8周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学生减肥信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年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减肥信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减肥信心优于对照组。见表1。
2.2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健康行为评分、体质量指数和腰围比较
干预前两组健康行为评分、体质量指数和腰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8周后进行比较,干预组在饮食习惯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健康体能、体质量指数及腰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年后上述指标再次进行比较,干预组4个方面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3 讨论
肥胖是一种代谢症候群,受遗传因素以及生活方式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许多肥胖者均有减肥经历,但多在一段时间后出现体重反弹以失败告终。正确的减肥是要长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而这种从理念到行为的改变要求首先要对肥胖有正确的认识,对其害处、减肥带来的益处以及减肥的正确方法有足够的认识,而这种认识过程正是以健康信念模式为理论基础的健康教育内容。健康信念模式认为,健康行为起源于个体意识到一种不良结局的威胁,人们要采取某种促进健康的行为或戒除某种危害健康的行为,必须具备易感性、严重性、益处和障碍方面的认知。Janz等[7]提出,在健康信念模式各维度中,不论是对健康人的预防研究还是针对患者的研究,认知障碍对行为的影响最大,并建议将健康信念模式的各个维度作为健康教育的内容。
本次调查中发现,超重及肥胖女大学生在肥胖的危害性、减肥障碍等认知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和国内近期相关研究结果类似[8]。多数的肥胖女大学生对于肥胖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其对于外形的影响,尽管也听说过肥胖容易导致高血压等疾病,但感觉离自己很遥远。由于多数肥胖者偏好肉食,认为减肥就是不能吃肉,甚至禁食是很多减肥者存在的共性问题,在相似研究中多有报道[9,10]。甚至有女学生由于减肥长期不进食肉类,拿水果当饭吃,加之女性月经出血,出现了缺铁性贫血。一些超重及肥胖者把肥胖主要归因为遗传,忽略个体的饮食习惯和运动因素;还有一种误解认为减肥就是要不吃饭,所以不能坚持。一些肥胖学生经常饥饿后出现心慌甚至出汗,认为更不能依靠少吃多动减重,殊不知这些症状已经是胰岛素延迟释放及糖耐量减低等糖尿病前期症状。本研究通过对超重及肥胖者在减肥不同阶段利用健康信念模式为理论基础的教育,使得减肥者有了坚定的信念后,逐渐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健康生活方式,这种改变不随着减肥期限的结束而停止,从而使肥胖者彻底远离肥胖的困扰。
从本次研究结果看,强化减肥8周后,两组在减肥信心、健康行为评分、体质量指数及腰围等方面并没有出现较大差异,说明强化减肥阶段,由于活动量大、主观减肥愿望等影响,参加减肥者往往都可一定程度减重。而在1年后两组上述各项指标却出现了明显差异,提示集中减肥运动结束后,继续以健康信念模式为理论基础的健康教育是真正成功减肥的关键,只有在形成健康的信念后,才能认识到生活中的各种现存或潜在引起肥胖的因素,通过其自身的实践,激发内在动机,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不健康的、引起肥胖的行为[11],从而远离肥胖,避免肥胖对身体的危害。
本研究以有减肥意愿的超重及肥胖女大学生为例,进行了为期1年的实证研究,证明了以健康信念模式为理论基础的健康教育对于成功减肥的有效性及必要性,减肥效果能否长期保持还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对于其他人群的减肥效果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仍可为成功减肥提供可借鉴的理论指导及干预方法,亦可为进行其他慢性疾病的健康教育打开思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Z].2015-06-30.
[2]陈灏珠,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69-772.
[3]陈静敏.台湾华杏护理丛书:社区卫生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14-123.
[4]张海燕,张美芬.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提高健康教育效果[J].护理研究,2001,15(6):311-312.
[5]ROSENSTOCK I M,STRECHER V J,BECKER M H.Social learning theory and the Health Belief Model[J].Health Edu Q,1988,15(2):175-183.
[6]NEWMAN I M,薛建平,张莹.用健康信念模式设计健康教育项目[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10):793-794.
[7]JANZ N K,BECKER M H.The health belief model:a decade later[J].Health Edu Q,1984,11(1):1-47.
[8]罗琳,姚鑫,黄娴.健康信念模式和自我效能理论在超重女中学生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6):830-833.
[9]夏生林,罗乐,张瑞红,等.中山市在校青少年超重与肥胖及减重行为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5):669-671.
[10]靳娟,黄丽雯,郭建谊.珠海市在校青少年肥胖现状和减肥行为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9,31(7):594-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