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

2024-06-02

信念(共12篇)

信念 篇1

生命本身没有什么意义, 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 它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 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胡适

一、什么是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就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 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 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肖敬在《浅谈生命教育读本》中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 以教育手段, 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二、为什么要进行生命教育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我国出现了严重的自杀问题, 青少年的自杀率升高趋势更是明显。中国每年自杀死亡人数近30万人, 除了自杀成功者, 每年还有约250万的自杀未遂者, 近年来学生自杀现象在苏州也屡有发生。人们刻意追求当下的娱乐或是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等等生活状态对青少年产生着越来越严重的影响, 青少年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对生命的无畏、对生存的无能和对生活的无趣等特征,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 有意回避生命的沉重。

除了自杀以外, 意外伤害也已成为影响我国儿童和青少年健康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生命力最强、健康问题最少的时期, 却是伤害的多发年龄段。我国每年有近20万名中小学生因食物中毒、溺水、交通事故、自杀等导致非正常死亡, 由此产生的伤害已成为当今严重的社会、经济、医疗和公共卫生问题。

频繁发生的意外伤害告诉我们, 青少年遇危险时应变能力差, 心理因素不稳定, 缺乏自我保护和应急处理的意识和能力, 而这些, 正是生命教育缺失的显著表现。

三、如何在生物课堂上进行生命教育

(一) 教会学生认识生命, 珍惜生命

我们的生物课本中对新生命的诞生有着详细的阐述, 不同种类的生物繁殖新个体的方式往往也不同。比如, 被子植物的繁殖通常要经过开花、传粉过程, 然后发育成果实和种子, 再通过种子来繁殖后代。在这个过程中, 假如花朵的雌蕊受到伤害, 或没有传份, 就不会形成种子。而一粒饱满的种子仅仅是被子植物繁殖后代的内在条件, 种子要顺利地萌发, 还必须要有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等外部条件。再比如, 对人类来说, 男性每次产生几亿精子, 而真正能进入输卵管与卵子结合, 并最终发育成胚胎的只有一个, 胚胎还需要在母体子宫内发育长达10个月的时间, 一个新生命才得以诞生, 所以我在课上对同学们讲到:从你诞生的那一刻起, 你就是几亿个个体中那最棒的一个!这些实例, 让学生认识到了生命孕育的神奇与艰辛, 体会到了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多么的不容易, 是多么骄傲的一件事!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二) 指导学生认识自己、肯定自己

台湾文人林清玄说:“人生的缺憾, 最大的就是和别人比较。与高人比较, 使我们自卑;与俗人比较, 使我们下流;与下人比较, 使我们骄傲。外来的比较是我们心灵动荡不能自在的来源, 也使得大部分人都丧失了自我, 屏蔽了自己的心灵原有的氤氲馨香。”

在学习和生活中, 每一位学生肯定都是希望自己能有自己的风采, 拥有自信、获得成功, 其实要想做到这一切, 最基础的一件事就是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我, 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开心地接纳自己、肯定自己, 才能完善自己, 以良好的心态与状态去迎接挑战, 迈向成功。香港中文大学的郑汉文教授在他的报告里就提到了一个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事例:苏格兰的一名乡村大妈苏珊, 在英国ITV电视台的《英国达人》第一轮比赛中亮相, 这位年龄有点大、长相有点糟、打扮有点老土的选手一亮开歌喉演唱《梦到往日的梦》 (I Dreamed a Dream) , 所有人的眼睛都瞪大了, 震撼全场, 红透英伦, 真正诠释了何为“人不可貌相”, 外表平凡却满怀梦想、才华洋溢的她, 用歌声扭转了自己的人生。学生也能从这个事例中认识到, 我就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个, 所以要充分地认识自己, 让自己扬长避短, 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好。而作为教师的我们, 应该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尽可能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 努力地增强学生成功的体验,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使学生认识到在人生的战场上, 并不总是强壮或聪明的人取胜, 但是最终取得胜利的人, 一定是那些认为自己能胜利的人。

(三) 引领学生认识他人、尊重他人

生命教育不仅要让学生认识自己、珍惜自己, 还得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生命、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体谅他人。

高中生物必修二、三的课本上都提到, 长期的进化, 造就了生命的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生物与生物之间, 也体现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上。比如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既表现为种内关系, 又表现为种间关系。种内个体的互助关系屡见不鲜, 可通过蚂蚁、蜜蜂、狼群等种内互助的典型实例, 让学生明白个体的价值及分工合作的意义,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培养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意识。种间关系上, 也有不同生物间互利共生的实例, 如: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等等。通过生物间的这种和谐关系, 让学生认识到各种生命息息相关, 人类应尊重生命的多样性, 珍爱并善待生命。

还可以在生物课堂中开展合作性实验, 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与他人相处, 宽容体谅他人。如:在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实验中, 因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较多, 一个学生在一堂课内只能就一方面进行探究, 这时候就需要与其他同学合作, 共同完成实验, 与其他同学商榷实验方法和试剂选材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合作。合作过程中还有可能因为一个同学的失误而造成实验不完美甚至失败, 合作小组中其他成员怎么对待这个同学, 是理解体谅还是埋怨责备?教师此时的因势利导对学生养成宽容体谅他人的品德会起到很大的帮助。宽容体谅他人是尊重他人生命的基础, 具有一颗宽容体谅的心, 遇到事情时才不会横刀相向, 才会尊重他人生命。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待学生如亲子弟, 师生必须共甘苦, 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 感情的融洽”, 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 应发挥自己生物学科上的优势, 在教学工作中, 与同学们一起热爱生命, 珍惜生命, 优化生命, 激扬生命, 努力让学生学会感动, 学会关心, 学出意义, 学得快乐。用生命影响生命, 用信念带动信念!

信念 篇2

——格球山通信中心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我来自格球山通信中心,我演讲的题目是《信念之光》.在公司轰轰烈烈开展爱岗敬业,创新服务活动的演讲平台上,不谈责任,不谈素质,而从“信念”切入,是否离题太远对于一个普通通信工作人员而言,不谈汗水,不谈付出,确由“信念”而发,是否轮廓太大不!在日益激烈近乎残酷的通信市场竞争中,我们的事业之所以自强不息,开拓创新,我们的公司之所以与时俱进,不断进取,农垦通信的生命与活力来自哪里分公司决策人的决心与潜力来自哪里各中心员工们的恒心与毅力来自哪里——信念!是信念让我们高高地站在一起,是信念让我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是信念让我们牢牢地绑在一起!

列举持之以恒,契而不舍,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勇攀高峰,勇往直前,多少华美之辞以信念作为基石.纵观多少动人故事,原本来自信念.因为,有信念才有责任感,有信念才有紧迫感,有信念才有使命感!

不是吗我们中心的维护班长李军,在给用户服务维修电话时,爬墙上房,无意中将早以糟烂不堪的石棉瓦踩断,正在大伙担心他摔着没有,他确自己掏钱买了张新的石棉瓦给用户换上,没有“对不起”没有“谢谢”,在无言的汗水中,用户看到了“信任”,在无言的感动中,我们体会了“责任”!

营业站长于海昊,好象从来没有星期天,每到该休息的时候,确正是他最忙的时候.因为,在他的备忘录里,记满了需要维护的宽带网用户.久而久之,人们连修理微机重作程序也找他,把他忙的不亦乐乎,累得筋疲力尽,而他心里想的再简单不过:我给你修好了,你就得多用,我和你处好了,你就不能不用!驱散动于海昊乐此不疲的是什么是构建和巩固市场的紧迫感!

大家都熟悉董秋吧在家里是众星捧月,在外面是人缘极好,可也时不时地遭来客户的误解甚至漫骂!有位老人心情不好,借酒发挥,交话费时硬说是算错了,交多了,受骗了,电话不用了,大骂出口,董秋自始至终笑脸相迎,一杯热茶给老人送上,一把椅子扶老人坐下,一张话单给老人解释.次日一早,老人带领家人来到营业厅,至真至诚赔礼道歉,求董秋一定原谅他,董秋的一句话,让众人落下了感动的泪水:“大爷,哪有儿女记恨父母的”——董秋,不在意这无端的委屈吗不!她更在意的是伺候好衣食父母的使命感!

如果说,格球山通信中心在行业竞赛的跑道上没有落伍,人们自然想到这个团队的领跑人——杜军,不论什么时候,只要你看见他的身影,立刻就能总结出一个字“忙”!有线路故障,他在现场忙,设备出现问题,他在机房忙,哪里用户需要,他就在哪里忙,夜深人静了,他在案头忙.常年的工作习惯,培育了他风风火火的性格,敏锐客观的思维,他把所有的劳累置之脑后,他认为:为繁荣通信而忙,是一名农垦通信人的无尚荣光.谈到这里,让我更确信演讲中题目的选择——信念,让我更清晰我事业所求的目标——信念,让我更珍惜可以舍弃一切而唯一不能舍弃的——信念.让我们坚守信念,有上级的正确领导,有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的通信事业就一定能绽放出灿烂的——信念之光!

谢谢各位

用信念领跑 篇3

我们正处在激烈竞争的时代,经济全球化、技术同一化以及组织模式趋同化的现实,逐渐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有形”物质力量变得相对脆弱,而那些无法触摸到的“无形”力量却在日益强化。未来的竞争越来越上升为文化力的竞争。在企业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文化力来赢得未来已显得日益重要。

员工队伍需要文化武装

美国享利·福特曾说:为什么我总是得到一个完整的人,而实际上我需要的只是一双手。这是过去的说法,而现在却不同了,企业不但需要一双手,还需要开发能力和制造能力相配合的情感和想象能力,需要有血有肉、有激情灵感的完整人。正是如此,企业文化走进了企业。

企业需要统一价值观凝聚员工。有一则故事叫《人对了,世界就对了》,讲的是有一个牧师正准备他的布道词,可他小儿子要缠着他玩,一气之下他将手中的一张世界地图撕碎扔到地板上,对孩子说:你能不能将它拼起来。好胜的心理趋使小孩开始拼摆地图。不大一会儿功夫,小孩竟把地图拼好了,令牧师很吃惊。他问儿子如何拼起来的,孩子告诉他: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的画像,人对了,世界就对了。不错,人对了世界就对了、企业也对了。只有使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对了,人的心就会聚集、智慧就会迸发出火花。

坚定的信念能释放最大潜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片刻离不开管理,而无论哪一种管理理论,都必须涉及到怎样提高生产效率上,而使员工关心企业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但是,工人不是“单个的人”,而是“社会的人”,这些人只有以最恰当的方式才会结合在一起、才能工作得最有效。靠行政权力可以达到一定目的,但却无法调整他的精神世界、平衡他的思想情感。有一个猎人带着猎狗打猎,一枪击中了兔子后腿,兔子负伤逃奔,猎狗受主人之意也飞奔追赶,可是不一会儿猎狗悻悻回来了,兔子却无影无踪,猎人大骂猎狗:“没用的东西,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上。”猎狗听了很不服气:“我尽力而为了呀!”带伤的兔子跑回洞后,同伴感到惊讶:“那只猎狗那么凶,你还受了伤,怎么跑得过人家?”兔子十分感慨地说:“它是尽力而为,我是全力以赴,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若不全力以赴的话,我就没命了。”如果能使企业全体员工都全力以赴,企业发展将是怎样一种景象呢?

倡导高度自律是企业发展关键。任何规章制度再周密细致也有漏洞可钻。美国海关有数百年历史,要在此逃避海关条例且又不违法比登天还难,但就有这样的进口商居然达到了这个目的。有一个时期,进口法国女式手套得缴纳高额进口税,那位进口商就到法国买下了1万副最昂贵的皮手套,然后将其中1万只左手套发运到美国,一直不去提取竟超过了期限。于是,海关只得将这批无主货物拍卖处理。谁知来此投标购买的人就是那个进口商,他只以微不足道的钱就把全部买了下来。之后,海关似乎意识到这里面有问题,于是通知下属严加注意,可能有一批右手套到岸。殊不知,令海关始料不及的是那位进口商已经预料到了这一招,结果将那l万只右手套合装成5千盒,照章纳税,顺利通过了海关。

漏洞尽管出了可以弥补,但此漏之后还会有彼洞,还将出现可乘之机。因此光靠规章制度远不能节制和约束人,只有用一定的方法使人的自律高度自觉,才能确保企业各项工作到位、出优、放彩。

用先进理念改造旧习惯

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一个不断改变企业旧有习惯、建立企业新习惯的由破到立的过程。西方有一位经济管理专家曾讲:你要想把一个企业搞垮的话,你就把这个企业交给一个有40年企业管理成功经验的人。这里他所讲的就是人们往往习惯按照自己经验去办事,不愿意按照千变万化的市场实际去办事。事实上,如果用昨天成功的经验来应对已经变化了事物,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要改变旧习惯、建立新习惯,就是要养成良好的注意变化、把握变化、适应变化、赶上变化的新习惯。比如,一汽集团在建国初期的第一次创业时期,面对各种艰难困苦,提出了“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自力更生、勇于革新;吃苦耐劳、敢打硬仗;顾全大局、为国分忧”的精神,为广大职工所认同,并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顺民合意。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市场经济的竞争向一汽敲响了警钟,企业面临第二次创业,于是又提出并形成了“争第一、创新业;爱一汽、做主人”的企业精神,这为一汽的跨跃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经济全球化到来时,一汽又面临了新的创业机遇,必须以“振兴民族汽车工业为己任”为责任感和使命感,彻底改变传统的旧有习惯,大步跟上时代步伐。

但事实上,旧有习惯势力正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人的思想与行为。比如:过去的不影响生产一分一秒的观点,在今天就可能成为使我们的思想僵固在一切盯着本厂看、而不愿意开拓企业外部市场的羁绊。又如:过去提的生是企业人、死是企业鬼的爱厂激情,在今天就可能成为一些员工“背靠大树好乘凉”、不愿转换职工身份的思想障碍。再如:过去一谈到企业就说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生老病死全包在企业,而由此生发出了福利自豪感,可现在一当企业要减轻社会负担推行社会生活服务按市场化准则动作时却产生出极大的不满与抵阻。还有:过去企业内部树立的排头兵、提倡的争当第一思想,而今又可能成为学习、借鉴外部先进经验的排外心理障碍。如此林林总总现象,都说明旧习惯势力与思想总是在与新习惯新思想作不同程度地较量,极大地影响着人的发展、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企业文化在当前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所提供的先进文化观念和方法,来解决目前所存在的观念上的不适应,进而培养起新的良好的习惯。而这种良好习惯应包括:以用户为核心;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本企业成功经验的总结;具有前瞻性的科学思维与预见,等等。符合这些要求,培养起了这样的思维方式,就一定能够成为支撑企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让坚定信念一路领跑

世界上成功企业的实践,都总结出了这样一种东西,那就是:信念。这种信念像基石一样牢牢稳固在人们心中。这是卓越公司持久不衰的首要因素。IBM前CEO小托马斯·华森说:信念必须始终放在政策、做法和目标之前,如果后面这些东西似乎违反根本信念,就必须改变。通用汽车公司董事、前总裁约翰·G斯梅尔也讲:人员虽将络绎,但维系整个组织的价值观必须永恒,它们决不能改变。它们源于并高于道德伦理。它们带来好的经营业绩。它们是生活准则,它们使个人在工作中、在物质利益以外收益匪浅。邓小平也对此作过非常深刻的论述,他说: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也就没有一切。由此可见,信念是获取一切胜利的法宝。

加强员工队伍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加强对他们的信念建设,用信念来凝聚员工思想、焕发员工士气。比如,一汽在对企业的历史与发展进行认真反思的基础上,提练、概括出了一汽的信念,明确了“第一汽车,第一伙伴”的企业价值观、“永求第一”的企业宗旨、“学习、创新、抗争、自强”的企业精神、“用户第一”的经营理念、“观念是生产力,观念是竞争力”的企业哲学、“让中国每个家庭都必须拥有自己的汽车”的产业梦想,等等。这些核心理念,成为指导整个集团公司行为、政策、发展走向的根本性指导方针,也成为全公司员工毫无迟疑并一以贯之的基本要求。

信念不是空洞的教条,它有以具体的实践内容为支撑。这些实践内容就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管理模式的推行、企业战略决策等。企业信念必须体现在这其中,决不能游离之外,既要依附于具体的管理,更要超然于具体管理模式之上;既是对管理理论的整合,更是对具体管理模式的运控。对于管理者来说,要将公司信念变为现实,不仅仅要在理论上作好决策,还要在实际上作出表率,达到言行一致。作为广大员工,践行企业理念最重要的是勉力而为、坚持不懈,决不要随形势变化而摇摆。

自有信念在心中 篇4

在那个滴水成冰的广阔天地里, 他拜那些上了年纪的庄稼把式为师, 把自己的泪水、汗水和血水挥洒在那片黑土地上, 骨子里燃烧着“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

一年后, 他被社员们推选为队里的会计。为回报社员们对他的品行及吃苦精神的信任, 他干得更加带劲, 只恨不能呕出自己的心, 沥尽自己的血。

后来, 他作为百里挑一的“好知青”, 迎来了幸福敲门的日子——社员们联名推荐他上大学。可是, 他的事迹材料上报到向阳公社时, 因难以通过父亲的“历史问题”这一关, 被别人给替换掉了。他欲哭无泪。社员们纷纷安慰他, 说“好事多磨”, “明年还有推荐上大学的机会, 该你得的飞不了”。他眼巴巴地等到第二年寒冬, 推荐上大学的名额再次被别人挤占。得知这一消息, 他如遭晴天霹雳。

当天夜里, 他在邻村的一个老社员家里, 满腹委屈地向老人诉说自己的“不幸”。

待他絮絮叨叨地说完, 老人开口了:“为什么顶替你的那两个人就不应该上大学呢?”这一问, 倒把他给问懵了, 好久回不过神来。老人接着说:“你要是会造氢弹, 毛主席派飞机接你去北京哩!”

这话如醍醐灌顶, 让他当下彻悟——与其抱怨别人, 不如责备自己没本事;只要是一块真金, 无论埋得多深, 总有一天会被挖掘出来的。

随后, 老人把他带进了一间低矮的土坯房, 安排他躺在温热的土炕上。听着窗外一阵紧似一阵、呼啸不停的寒风, 他睡意全无。见桌上放着一台破旧的手摇唱机, 里面有一张唱片。插队前, 他吹过口琴, 拉过胡琴, 算是一个业余级别的音乐爱好者。他好奇地打开手摇唱机, 原来是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

如水的乐曲响了起来, 从他心头流过, 缓缓地、暖暖地。继而, 急转直下, 像是从一个老人胸腔里发出的喉音, 开始了感人肺腑的倾诉。经过一段痛苦而又漫长的求索, 那弱起强收、时时被打断却渴望着一泻千里的激情, 像一股被困在坚硬岩壁间的旋风, 左冲右突, 一直在苦寻着属于自己的出路。终于, 高耸的石崖被撞开了, 风停了, 雨住了, 晴空丽日下, 涌出了一溪温暖而明亮的泉。雷霆滚过无边无际的天庭, 心灵的搏斗结束了, 呈现的是金子般的旋律。这里, 是故人, 是乡音, 是初春的微雨, 是盛夏的荷风, 是大地的丰收, 是冬天的太阳——那样轻柔, 那样甜美, 又是那样的惊心动魄。这是从绝望中跃出的光明的旋律, 令他激动不已, “悲怆”的情绪被美好的憧憬所取代……

窗外, 传来此起彼伏的鸡鸣。他推开门, 又是一个东北常见的清晨:干冷干冷的, 却分外明亮, 充满着生命力。他对自己说:上大学念书, 是可喜可贺的事情, 却不是生活的全部, 在老柴的旋律里, 生活有着好多条出路。于是, 他哼着老柴的旋律, 下地扬粪去了……

两年后, 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老师前来哈尔滨招生, 他闻讯后赶了过去。萦绕在他心头的老柴的旋律, 帮了他的大忙, 他被招生老师一眼看中, 从此与音乐结下了难解之缘。

他就是田青, 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曾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及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评委。

与“哼着老柴的旋律, 下地扬粪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湖北石首市有一个初中毕业的乡村少年, 与一个老乡带着东拼西凑借来的300元钱, 来到武汉, 摆摊卖起了鱼糕和鱼丸, 生意还不错。谁知好景不长, 因无照经营, 遭到工商管理部门取缔。首次创业的失败, 让两人抱头痛哭。嗓子哭哑后, 两人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 加在一起, 刚好够搭上回老家的长途客车。老乡提议一起回去承包鱼塘。他说:“回去可以, 我想去游一下黄鹤楼。”老乡哭笑不得, 说:“都什么时候了, 你还有心情游黄鹤楼?再说, 你手中的钱也没多少了, 还是省一省吧。”

可他坚持要去。老乡劝他别买票了, 站在公园门口看一看黄鹤楼吧。他急了, 说:“站在楼下与站在楼上的感觉, 能一样吗?”最终, 老乡拗不过他, 只好同他分道扬镳。他怀揣着仅有的二十几元钱, 直奔黄鹤楼, 花十元钱买了张票, 一步步登了上去。

他平生第一次站在“天下江山第一楼”上, 望着眼前滔滔流淌的长江、汉水和星罗棋布的武汉三镇, 还有隔江相对的龟蛇两山, 一种豪情涌上心头。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的这首诗, 让他下定决心:尽快找到一份糊口的工作, 无论如何也要留在武汉。不久, 他凭着一点点美术基础, 应聘进了武汉一家服装公司当美工。

十几年后, 在广东东莞市打工的他, 利用工余时间发愤创作, 终于成了有名的作家。他的名字叫王十月, 出版了长篇小说《烦躁不安》、《活物》、《31区》、《大哥》、《无碑》及中篇小说集《国家订单》、短篇小说集《成长的仪式》、散文集《总有微光照亮》。其中, 中篇小说《国家订单》获得鲁迅文学奖, 长篇小说《无碑》入围茅盾文学奖。而当年与他一起来到武汉的那个老乡则是普普通通的农民, 以种地和养鱼为生。

回望来路苍茫, 王十月最大的感慨是, 这些年来, 他在武汉、佛山、东莞、深圳、广州等地闯荡, 从事过美工、工厂杂工、调色工、广告公司艺术总监、杂志社编辑、自由撰稿人等多种职业, 穷困潦倒时连一张属于自己的床也没有, 晚上提心吊胆地睡在烂尾楼里, 半梦半醒间听到查暂住证的治安员的叫骂声随即翻身逃跑……无数次面对着严酷的生存压力, 王十月的心中一直安放着黄鹤楼, 这给了自己以莫大的安慰和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田青到王十月, 从老柴的旋律到黄鹤楼, 从外在的物象到内心的信念, 何尝不是一条向上、向上、再向上的奋斗之旅呢?何尝不是生命的能量积聚、积聚、再积聚的必经过程呢?命运的手掌翻云覆雨, 变数多多, 任何一个人, 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打入低谷, 如果听任焦虑、苦闷、孤独、绝望、愤怒等不良情绪蔓延, 只会把自己推上穷途末路。

“哼着老柴的旋律, 下地扬粪去”、“游一下黄鹤楼, 再去找一份糊口的工作吧”, 一半是梦想, 一半是现实;一半是对生命的追问, 一半是对生活的包容;一半是境界的高远, 一半是态度的平和。这是怎样的豁达与乐天精神啊!

信念 篇5

信念,是人生的指路明灯。它就像鼠标能操控计算机一样,可以控制一个人的前进方向。记得我初中时一度无所事事,庸庸碌碌地混日子,就如无头的苍蝇不知往何处飞。班主任找我谈话,为我分析。他告诉我:“人是要有点追求的。”真是感谢他啊!是他在我迷茫的时候为我明确了目标,有了人生信念。正是那天,我立下了志愿:考入梦寐已求的高中,到长沙去读书!自从有了这个信念,我感觉生活不再那么轻飘,日子不再显得空虚。专心听课,钻研难题,苦练英语……我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计算机,紧张却充实而快乐地运转着。我也变得开朗、自信。因为,我握有了信念,也就是握住了人生的鼠标——我相信,有了她的指引,我人生的小艇在生命的长河中必定会朝着美好的下一站航行,崭新而多彩的人生页面必将为我打开!

信念于人,实在重要。电脑的软件在鼠标的点击下激活运行,而人生前进的潜能也因信念而被激发出来。司马迁身遭腐刑,人格遭到了极大的侮辱,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但因为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把《史记》写完,他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终于成就了“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的业绩。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为了还清债务,笔耕不辍,依赖咖啡提神,并说“我必将死于三万杯咖啡”。正是这种信念,促使他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信念,激活了人生,竟然让多灾多难的人生如此辉煌,让短短的一生如此有价值!信念,创造出的奇迹太多太多:红军战士缺衣少食却在枪林弹雨中完成了艰难重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洪战辉以稚嫩的肩膀支撑起一个家庭的重担,柔弱的刘殊威教授冒着暗杀的威胁毅然揭穿蓝田公司提供虚假财务的事实,捍卫了股民的利益,捍卫了正义。

拥有鼠标,可以选择有益的信息。而拥有信念,也让人拥有更加精彩的人生。因为信念让我们拥有了崇高的目标,也就让我们有了实现目标的压力和紧迫感,她会时时警示着我们,时时提醒我们去点击人生的精彩。这样,就能使我们一心一意,心无旁骛。就像我,每当被那些精美的杂志吸引而不能释手时,每当我被足球给绊住不能自拔时,就会有一个声音喊着我:“还不充实自己的知识,你的雄心壮志何时实现?”于是,我就会很坚决地放下手头的事物,去为了心里的那份信念学习。

没有了信念,就如缺少鼠标的电脑,潜能就难以发挥。我曾在竞赛场上打拼过,但最后关头却在一次关键的考试中落败。曾经的追求成了水中幻影,该何去何从?我迷茫不知,消沉极了。但是冷静下来想一想,我突然醒悟,人生不仅仅是为了竞赛,它只是人生中的一段经历而已,我还有更加重要的事要做。于是,把泪水深埋心底,重新确定信念,我又开始一步一步向前迈进!

信念,人生的鼠标!朋友,让我们用好自己的人生“鼠标”,不断点击人生的精彩,朝着美好的目标打拼吧!

评点:

作者始终扣住信念与鼠标的相似性做文章,从开篇到结尾,信念“就像鼠标能操控计算机一样,可以控制一个人的前进方向”,“我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计算机”、“崭新而多彩的人生页面必将为我打开”,“用好自己的人生‘鼠标’,不断点击人生的精彩”等词句让文章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场效应”,紧紧抓住读者,让其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周红)

作者:潘金龙

感受“信念” 篇6

上课伊始,教师用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的一句话引入:“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居里夫人有哪些优秀品质?”话音刚落,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读起了课文。“敬佩”“敬仰”“真了不起”……学生七嘴八舌地感慨。教师让他们带着对居里夫人的崇敬再读课文,并用四字短语归纳她的品质。不一会儿,手如雨后春笋般举起。“堅韧不拔、执着勤奋”“树立信心、目标集中”“沉醉科学、探讨真理”“不图名利、珍惜时间”。教师进一步引导:“居里夫人是一位有人格魅力的伟大的科学家,我们从文中哪些语句能够感受到她的人格魅力?”

10分钟后,学生开始交流。“我喜欢‘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具有天赋的才能’这句话。它告诉我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天赋,通过勤奋努力可以获得成功。”“我从‘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数周’的‘被迫’中,感受到居里夫人是多么不情愿在家休养,是多么不愿意因病耽误工作。我们平时却巴不得能休息休息。”“我体会最深的是‘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宁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之累’。也许我们还太年轻吧,总是追求热闹。古往今来,成大事者,都是安于寂寞的。”

课上到这里,预期目标已基本实现。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居里夫人,教师让学生看文后方框里对她工作条件和环境的介绍,并讲述了居里夫人对待荣誉、参加战争等方面的四个小故事,还展示了居里夫人的五句名言。学生更加佩服居里夫人了,把她的名言抄下来鞭策自己。

居里夫人一生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她还被其他15个国家聘为科学院院士,并接受过7个国家24次奖金和奖章,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4个荣誉职位。在学生盲目崇拜偶像的今天,用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崇高信念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人生信念,似乎比对文本进行支离破碎的深度解读更有意义。

我这样想了,也这样做了,并且感觉达到了目的。但我知道,就像短短的《我的信念》不足以体现居里夫人伟大的一生一样,在信念缺失的今天,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任重道远。这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事,也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事。

坚定信念再创佳绩 篇7

一是要充分认识中央10号文件的重大意义。通过学习中央10号文件,充分认识贯彻实施好未来十年《扶贫开发纲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从而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全市人民共同实现全面小康。

二是要深刻领会中央10号文件的精神实质。通过学习中央10号文件,全面准确地把握扶贫开发工作的新特征和新要求,加深理解中央10号文件的精神实质,即:中央做出的形势判断;中央提出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中央提出的目标任务;中央确定的对象范围;中央确定的工作格局;中央提出的政策保障措施。

三是要认真研究中央10号文件的贯彻意见。在全面总结以往扶贫开发经验和成效的基础上,认真对照中央10号文件精神,紧密联系贫困地区的实际,思考完善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的目标、思路、规划、部署,研究提出贯彻落实的意见和措施,为当地党委、政府部署落实未来十年《扶贫开发纲要》提供决策依据。

四是要加大开展中央10号文件的宣传力度。下半年,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搞好未来十年《扶贫开发纲要》的公开宣传,重点宣传未来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

论信念的力量 篇8

(一) 信念的定义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 是人们在一定认知的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 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信念一旦形成, 就会使人坚贞不渝、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目标。

一定的思想或事物成为一个人的信念, 需要有明确的认知和强烈的情感。因此, 信念具有高于一般认识的稳定性, 人们的某种信念一旦形成, 就不会轻易改变。

信念有不同的内涵, 也有不同的层次, 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和利益需要, 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 也就会产生不同以至截然相反的信念。信念即是坚信不疑、身体力行。

(二) 对于信念的相关研究

近年来针对信念对于一个人做某件事的影响程度的研究有一些, 举几个例子作为代表, 在此加以介绍。

1.关于我国高中生认识论信念的初步研究

在研究中发现: 认识论信念与自主学习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 认识论信念的各个维度能够对自主学习构成显著的正回归效应, 并能直接预测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性。

在认识论信念的各个维度和总体的认识论信念方面, 高自主性学生的平均得分均高于低自主性的学生。这表明高自主性学生各维度的认识论信念都比低自主性的学生成熟。成熟的认识论信念与内部动机、自我效能感、自主学习和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正相关。建构信念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并能直接预测学生的学习成绩。接受信念和能力信念通过自主学习对学习成绩产生间接作用。

2.教师信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在研究中, 笔者将“教师信念”定义为:教师信念是教师在教学情境与教学历程中, 对教学工作、教师角色、课程、学生、学习等相关因素所持有且信以为真的观点, 其范围涵盖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与生活经验, 构成一个互相关联的系统, 从而指引教师的思考与行为。

研究中发现:若想要了解教师对教学的看法, 则必须了解他的信念使他如何定义工作。比方说, 有的教师将教学视为一种职业, 一种谋生的手段:有的教师将教学工作视为一种使儿童社会化的道德任务。如此, 教学工作在他们心目中便有不同的地位。

二、信念对实现自身价值的影响

(一) 信念指引前进的方向

信念是一个人内心的坚持, 是一种不容置疑、无可动摇的存在。拥有一个积极的信念, 能指引我们在人生之路上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

父母用悬梁刺股的典故教导孩子勤奋努力读书, 但他们不知道, 让苏秦发奋努力的源泉动力正是他心中那用所学成就人生价值的坚定信念。面对家中所有人的质疑, 苏秦顶住压力, 不怀疑自己的选择, 正是因为他拥有强大而坚定的信念。

海伦·凯勒曾说:“信念, 这强烈的精神搜索之光, 照亮了道路, 虽然凶险的环境在阴影中潜行, 我却毫不畏惧地走向‘魔林’。”拥有信念, 好比在夜晚茫茫大海中独自航行时看到一盏盏灯塔。即使我们的前行之路看不到尽头, 即使我们的前行之路充满危险, 即使我们独自一人, 但是, 在这盏盏明灯下, 我们能得到来自于内心的支持与信心。

(二) 信念让我们永不放弃自己

人生的旅途充满荆棘, 当我们遇到困难, 总是向外界寻求帮助, 殊不知真正强大的可能是我们内心的力量。

贝多芬, 在命运的玩笑面前倔强地谱写出雄浑的《命运交响曲》的男人。即使他失去赖以创作的听力, 也用无声而又坚韧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音乐才能。正是因为强大的信念支持, 一个走在悬崖边缘的人才从没想过要放弃自己。

丁玲曾说:“人, 只要有一种信念, 有所追求, 什么苦都能忍受, 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信念就好像我们生活的支柱, 是绝望的人赖以生存的最后一根稻草, 是众叛亲离的人最后的倚靠, 是垂死挣扎的人的最后一口氧气。

(三) 信念让我们时刻反省自己

“宁肯孑然而自豪地独守信念 , 也莫不辨是非地随波逐流”。信念确定了我们的前进方向, 而走在这样一条漫长的路上, 我们怎能保证一点都不会偏离原来的轨道。我们需要鞭策, 需要修正, 需要回归。信念就像睡前的一首歌, 洗去一天的铅华, 洗去一天的浮躁, 洗去动摇, 保证我们在朴素纯正中苏醒, 在宁静平和中入睡, 不至于偏离了方向, 而是拥有坚定的意志, 迎接每一天的挑战。

三、重视大学生信念培养的意义

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成型期, 思想活跃, 自尊意识突出, 成才愿望强烈。在这样的时期, 如果没有明确而坚定的信念作为依托, 某些大学生就很有可能为“成功”而走上歧路。

培养大学生的信念刻不容缓。大学生应为自己的人生找一个信念, 并为此坚持, 因为我们身上的担子真的很重。

四、大学生应该树立什么信念

有人对我说:“你们这些孩子占用了太多的社会资源, 如果你用这些资源去成就一个‘打工者’的梦想, 那未免太不值了。你们这些孩子学习, 考高校, 不应只是为了用鲜艳的毕业证去和其他人争夺岗位, 而应该是去为其他人创造岗位, 为社会创造岗位。”

真正的知识分子的眼光绝不是仅止于个人的。个人的荣辱大多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 而一个国家的耻辱永远是别人戳着你脊梁骨骂你而你无法回嘴的原因。我们可以以“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为信念, 也可以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为信念, 更可以以“创造一个让每个人都能幸福的社会”为信念。若一个人只着眼于自身荣辱, 那么他很可能迷失在享乐中;若着眼于更高点, 那么他才可能做到面对诱惑不动摇, 面对挫折不放弃。

林肯说:“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 一个人的事业也是这样, 他的成就绝不会超过自己的信念。”革命先辈们的信念, 毅然归国的科学家们的信念, 敢于斗争为真理而战的学者们的信念, 都是我们应该需要学习借鉴的。

梁启超在《中国少年论》中写道:“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 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 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 则国雄于地球。”我们是社会的未来。

爱因斯坦说:“信念最好能由经验和明晰的思想来支持。”信念不是盲目的, 应结合自己的能力与兴趣, 找到最合适自己的信念, 只有合适了, 才能更好地坚持一生。

五、结语

每个人的信念有截然不同的面目却又是相同的。信念是来自于内心的力量, 是不被外界环境左右的力量, 是永远不会背叛的力量。与其说它是信念, 不如说这种力量就是我们自己, 是一个坚定而有崇高理想的自己为自己种下的希望, 虽然光芒微弱, 但贵在永恒。

摘要: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 是人们在一定认知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即是坚信不疑、身体力行。拥有积极的信念, 能指引我们在人生之路上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成型期, 思想活跃, 自尊意识突出, 成才愿望强烈, 培养大学生信念刻不容缓。真正的知识分子的眼光绝不是仅止于个人的。社会是我们的责任, 未来在我们的信念里。

关键词:信念,作用,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学森.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研究.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

[2]吕国光.教师信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3]王婷婷.关于我国高中生认识论信念的初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心理系.

知识的信念假设 篇9

基础信念的倒退

当我们产生一个新的信念时,除非这个信念符合直觉或非常清楚明确,否则,我们通常都要经过一番思考,而思考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寻找信念的理由。当我们找到好的理由来相信这个信念时,我们就在两个信念间建立了一个“支持”关系,并将新的信念纳入我们的知识网络。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我们认为理所当然为真的信念是知识结构中的基础信念,位于整个结构上层的知识都由它们所支持。这是人们建立知识体系最原始的方法。很自然地,如笛卡儿一般,当我们对已有的知识体系不满意时,我们会回到我们所认为的知识的起点———基础知识———去寻找解答。不过,我们很可能轻率地将一些错误信念当作基础信念,从而推出错误的知识,因此,重建知识的重要工作就必然需要深入到基础信念的区域。

然而,事与愿违,哲学家们原本只想剔除一些可能是极少数的隐患,但后果却是斩草除根,甚至连一个基础信念都找不到,这个结果启发我们重新寻找知识结构的其他可能性。

知识被看作有根据的真信念。然而,什么叫“有根据的”? 事实上,辩护总是存在着程度的不同,我们相信某事物的根据或多或少。例如,我看到杰克( 那个以前的穷困生) ,穿着极其昂贵的外套,于是我有理由相信他变得有钱了( 但理由不是很强,也许外套是别人送他的礼物) ; 如果我还看到他驾着一辆新车,那么我的信念就更有根据; 如果他告诉我他刚刚买了一架直升机,在伦敦的上流住宅区买了一栋有8间卧室的豪宅,那我的根据就更充分了。

那么,知识需要什么程度的根据呢? 拥有多少证据才能说我知道? 在基础论看来,我必须有足够好的理由。但是,“足够好的理由”这个说法很含糊。同时,也可能存在有根据但仍旧错误的情况。假设杰克用直升机载我参观伦敦上流住宅区的大厦,如果他告诉我他中了彩票,我有足够好的理由相信他真的变得富有; 但我还是可能犯错———也许杰克在撒谎,也许他是帮他富有的姐姐照看着这一切……尽管可能性不大,但还是有可能。

当我们问一个人如何知道某事时,我们想了解的是他相信此事的根据或理由,他被看作能够通过他的信念或其他心灵状态表征世界,这些信念或心灵状态被看作或多或少可以合理坚持的思想。但是,这样的表达几乎立刻就需要解释: 什么东西使得某些理由成为正当的理由?

这些棘手的问题似乎排除了我们具有任何知识的可能性,从而令我们不得不接受一种怀疑论。因为这一苛刻的要求消解了明显得到确认的信念实例。在里德( Thomas Reid) 看来,要求推理是唯一可靠的认识功能的论点太过武断。试问: 你是否必须在验证你的父母是你亲生父母之后,才相信他们是你的亲生父母呢? 这几乎不可能,生活中很多事情也都不可能如此。推理可以产生合理的信念,但它不是唯一的途径。我们绝大部分信念是由我们固有的倾向产生出来的。[2]这种内在的倾向使我们不是以推理而是以直接的方式持有某些信念。经典基础主义所用的合理性原则是“被证明清白之前为有罪”,笛卡儿就是明显的例子; 而里德则认为,“被证明有罪之前为清白”才是合理性的。一个人相信某些命题,除非他有充分的理由放弃这种相信。在所谓的基础信念外,还有更广泛的信念也是非推论性的,比如记忆信念、对过去发生事件的信念、关于外部世界以及他心感知信念等即刻发生的信念。

显然,为了避免怀疑论结论,我们必须规定: 不是所有的信念都需要辩护,至少有某些信念可以在没有得到辩护的情况下有资格充当知识,即它们是自我辩护的。那么,什么样的信念可以称为自我辩护的信念? 也许是“我相信自己存在”的这个信念———相信我存在,就证明了我确实存在———我的信念为我提供了认定它为真的理由。也许是我们关于事物向我们呈现方式的信念,或许你会说,我可能错误地认为我面前有个西红柿———我陷入了错觉,但这就是事物向我呈现的方式,在这点上我不可能出错。

自我辩护的信念规避了所谓的倒退问题———无须矫正性为它提供了一种解释。但是,如果我们将认识的基本信念看成仅仅得到初始的辩护,那么我们其实只是在设定自我辩护而没有做任何的解释。此外,初始辩护似乎不免让人感到困惑: 一个信念究竟怎样才能得到初始辩护? 什么东西可以赋予一个信念这样的认识论地位?

同时,它必须面对的另一个质疑是,这样的知识体系是否是一个循环支持系统? 它是否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 的确如此。不过,当这一循环足够大时,它就不是恶性循环。一个循环支持的论证中,如果信念成员愈少,其可信度自然愈低,但是,当其循环支持的信念愈来愈多时,可信度就逐步提升了。因为,随着成员增加,其融贯性达成的难度也逐渐变大; 愈多的信念加入一个循环解释的系统,融贯系统就越来越容易形成矛盾,在此种情况下,仍然没有形成矛盾,那么,信念组的可信度就愈来愈大。当然,如果任何形式的循环辩护都不能成立,那么,无论该循环的规模多大,自我辩护也是无法接受的。

信念辩护的取代

除了存在倒退问题外,有根据的真信念对于知识的构成条件来说也并不充分。换句话说,某人持有一个得到辩护的真信念,但他显然可以并不知道。这就是著名的葛梯尔反例[3]: 一辆紫色的保时捷停在校园的停车场,我据此认为詹宁斯今天在校园里,因为我知道他驾驶一辆紫色的保时捷,而紫色的保时捷非常少见,并且他很少出现在校园。我相信詹宁斯在校园里,这个信念是有根据的。然而,这辆紫色的保时捷恰好不是詹宁斯的———其他人今天把这辆车停在了那里。但巧合的是,詹宁斯的确在校园里———他的紫色保时捷坏了,他是坐火车来校园的。我是否知道詹宁斯今天在校园里? 这里,我有一条真信念,它也有根据。按照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我知道詹宁斯今天在校园里。但我相信詹宁斯在学校的根据,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使我的信念为真的事态,保时捷的出现实际上与詹宁斯在校园里没有任何关系,尽管它确实为我相信他在校园的信念提供了辩护。在某种意义上,我完全是蒙对的: 我的信念恰好为真。我在有一条真信念且具有非常好的理由持有它的同时,却仍旧无知。

如果知识不是有根据的真信念,那它是什么?哲学家们尝试了诸多取代柏拉图知识定义的方案,其中知识的因果论是较为有说服力的一种。该理论认为,要知道某事物,需满足三项条件: 信念,信念为真,而且这个信念必须是由使其为真的事态引起的。实质上,该理论是用关于因果性的条件取代了辩护条件。因果性条件如何得到满足? 假设你想让汤姆相信他面前的桌子上有个桔子。一个非常简单的做法是放个桔子在桌上: 假定汤姆的眼睛睁着,灯光也打着,桔子的出现会让汤姆相信他面前有个桔子。光线会把桔子映入汤姆的眼帘,在他的视网膜上造成一幅意象,后者又会产生电子脉冲传到他的大脑,使得汤姆相信那里有个桔子。那么,汤姆是否知道面前有个桔子? 根据因果理论,他确实知道———汤姆相信面前有桔子的信念,是由那里的桔子造成的。

当知识的全部条件就是他的信念必须是由使其为真的事态引起时,他不需要为自己的信念提供任何辩护,不再纠缠于下述要求: 要算作知识,其信念必须得到辩护。正是我的信念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使我的信念成为知识,虽然我不一定要意识到或直接把握到这种关系。因果理论解释了葛梯尔式反例。以紫色保时捷为例,显然,尽管我有根据相信詹宁斯在校园,尽管我的信念是真的,但我并不知道他在校园。原因在于,我的信念不是由使其为真的事态造成: 我不是因为詹宁斯在校园才相信他在校园;从根本上说,即便詹宁斯没有来,我也会相信他在校园,因为我看到了那辆紫色的保时捷。

但是,我们如何根据因果理论获得外部世界的知识? 仍以汤姆为例,他相信他面前有个橙子的信念,是由一种特殊的知觉机制造成的: 他的眼睛。但并不只有眼睛使我们的信念与周边世界发生因果关系———我们不只有一种感官,而是有五种: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在产生真信念方面,所有的感官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产生可靠的机制。感官使我们的行为像温度计一样运作,温度计上的刻度可靠地反映了它所插入的那些液体的温度。于是,窗外有车越过,耳朵会使我相信有辆车正驶过窗前; 车辆禁止通行,我就不再相信有车经过; 饼干放在舌头上,使我相信我正咀嚼着它,而拿走它,我会相信饼干消失了…人们知道周边世界,正是因为后者通过感官在因果上发生了关联,这种关联使他们的信念对世界中事物的存在方式做出反应。

然而这毕竟是直接呈现于我们面前的事物,对于那些发生在遥远过去的事物,我们如何获得关于它们的知识? 假设我有下述信念: 数百万年前恐龙漫步在地球上。这种信念为什么有资格充当知识?毕竟,我无法观察那段历史。事实上,这里依然存在因果链条,只不过,因果链条非常间接: 恐龙变成化石,那些化石被考古学家发现,他们著书立说,这些著述又被电视制片人看到,然后制作成电视节目播放给我们…最后导致我相信恐龙曾经出现在地球上。我相信恐龙在地球上漫步是因为它们确实曾经在地球上漫步,只是我的信念链接到使其为真的事态的因果链条相当长。

因果理论的关键是引入了经验认知,诉诸知识与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葛梯尔反例之所以不能成为知识,在于使信念为真的事实与相信它的理由是不同的,即S在未掌握事实P的情况下,以其他方式巧合地确证P。而因果理论可以防止巧合,保障信念的确证性。不过,事实与信念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限于信念P和事实P之间的直接因果,可能会使理论太狭窄。例如,全称命题“所有人都会死”如果要得到相应的事实作为原因,就必须有“所有人都会死”的事实,但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古德曼对因果关系进行扩展,使逻辑关系包含于其中: 如果X是逻辑地与Y相关联,并且Y是Z的原因,则X是Z的原因。这样一来,个别事实可以作为个别信念的原因,也可以作为普遍信念的原因。

虽然成功地避免了葛梯尔反例,但因果论也同样面临困难: 试想,珍妮是个通灵人,她具有“第六感”。现在,珍妮相信,她母亲今天在镇上。此信念是她的通灵能力造成的。她母亲平时住在数百里外的地方,但今天她决定看望女儿,给她一个惊喜。珍妮是否知道母亲今天在镇上? 根据因果理论,珍妮的通灵机制造了一条真信念: 她就像是一个温度计。但事实上,我们无法证明存在着通灵之类的能力。从珍妮的角度看,她的信念完全是非理性的,她没有理由相信她的母亲在镇上。她只是发现自己怀有一个无法摆脱的信念: 她母亲在镇上。既然这个信念完全是荒谬的,我们如何能说她知道?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信念者完全非理性的信念怎么可以算做知识? 当然,我们可以通过在因果理论上添加一条要求———信念还 必须得到 辩护———来轻易解决通灵人珍妮这个例子引出的问题。这就排除了珍妮是一个知情者,因为珍妮无疑没有根据相信她所相信的。由此看出,在知识的界定上,辩护无疑是重要的,信念要成为知识必须得到辩护。但这个要求把我们引入辩护倒退,从而排除了拥有知识的可能性。因此我们面临一个难题: 为避免辩护倒退,我们能做到的唯一方式似乎是取消“充当知识的信念必须得到辩护”这一要求; 然而一旦我们取消这个要求,那么我们就会陷入类似通灵人珍妮的困境: 完全非理性的信念也可以算作知识。换句话说,我们发现自己处于两难: 一方面,辩护似乎是知识的必然要求; 另一方面,它似乎不可能是知识的必然要求。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事实上,我们无法保证,一切合理信念P都必须是由相关事实引起的。因果理论似乎无法包含先天知识如“单身汉是未婚男子”这类分析命题或“如果a则b,现在发生a,所以b”这类永远有效的逻辑推论,因为,我们不需要相应的事实就可以判别其真假。此外,我们不能排除某些道德信念被证明为合理的可能性,并且我们仍然怀疑因果关系有效的数学事实的存在,但它不意味着没有什么数学信念因而能被证明是合理的。

更为重要的是,因果论否认了假信念可以被证明为合理的可能性。假信念p不具备引起它的事实P,对于它的反驳只能借助一种对于假信念的正当理由的描述,这种描述不同于真信念的描述。但是,无论真信念还是假信念,都必须基于正当理由。

内在状态的可直接访问性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关于知识定义的补充和修正的许多论证蕴涵着一种“信念假设”,即一个认知者的信念的可辩护性仅仅是由她所持有的信念来决定的。除了信念,没有什么可以决定辩护。[4]

事实上,一个信念的可辩护性取决于相信者的内在状态。但内在状态远不止是信念,还包括知觉、记忆和个人主观的感官经验等,即使他对这些没有任何信念。从知觉中所获得的信念不是自我辩护的,它们必须有不同于它们自身存在的其他来源,不过,这些来源并不是其他的信念,而是知觉过程所提供的知觉印象。任何知觉动词都是与事实相关的,所以我们无法主张有内在状态却完全不提到那些我们一般可以意识到的存在物。例如,一个人坐在窗边,他感觉到阳光温暖着他的身体,显然,窗户存在是个不争的事实。这样看来,所谓的基本信念并不基于自我辩护,而是由其他非信念的内在状态来予以辩护。之所以能够提供这种辩护,是因为非信念的内在状态是我们“可直接访问的”东西。认知可以利用任何它可以直接访问的内在状态,而无须有关于这些状态的信念。正如我们不必思考我们的推理才能推理———推理的过程可以从信念到信念而无须我们思考推理或思考信念; 通过推理,我们思考信念究竟是关于什么的,而不是思考信念自身。同样地,我们的认识规范可以诉诸任何内在状态而不必有我们处于这些状态的信念。[5]

一些哲学家通过对意识经验的考察提出,知识通常包括知道什么( knowledge of what X) 及知道关于( knowledge about X) 的方式,它们表达的是对某个对象的知识,而不是对某个命题的知识。内格尔认为,科学无法提供给我们某某经验像什么的知识,因此无法说明意识经验的主观特性; 而杰克逊指出,关于意识经验的知识超出了对物理世界的知识,意识经验不过是物理世界中的副现象,从而对物理世界不具有因果效力。此外,“知道什么”还有一层含义,即“知道X是什么意思”,也就是对“意义”的知识。这种知识的对象不见得是一个命题,因为X可以只是一个词而不是一个句子。诸如此类在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中的讨论,对以往的知识论研究无疑是一种重要的补充。

由于我们并不总是成功地遵守认识规范,因此认识论中存在着能力与表现的区别: 一个关于我们认识规范内容的理论不仅仅是对我们在认知时做什么的描述,而且还是一个能力理论,它描述了我们是以怎样的方式知道如何认知的,无论我们实际上是否按照那种方式做了。知识论最关心的是命题知识,亦即事物是如此这般的知识。这类知识之所以称为命题知识,在于“知道”这个动词后面的that从句。命题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知识论为何要把知识聚焦于命题知识呢? 因为在他们看来,相比知道如何和知道某人或某地方的知识而言,命题知识是更基本的知识。例如,知道如何打高尔夫球,就是知道以下某些真理,如将左臂伸直可以将球打得比较远,同时保持低头的姿势等等。同样地,知道某个城市,可以还原成知道这个城市的许多真理———街道、地标、建筑的位置等等。不过,这个说法显然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设想你决定要提高打高尔夫球的能力,难道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必须无止境地追求关于打高尔夫球的命题知识吗? 难道你打高尔夫球的能力,会随着那些命题知识的丢失而降低? 另外,我们也不难设想下列情况可能发生: 即使某人很难正确描述这个城市的任何信息,我们仍可能认为他非常熟悉这座城市,换言之,他知道这个城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知识包括了所有一切我们知道的东西,但是,这些所知道的东西并不是都可以被语言所表达,所以,我们说,知识的范围超过语言所能够达到的领域。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知识区分为能够用语言表达的以及不能( 或难以) 被语言所表达的。前者通常称为命题知识、理论型知识或明言知识( explicit knowledge) 等等; 后者则是非命题知识、操作型知识 ( practical knowledge) 或内隐知识( implicit knowledge) 。内隐知识能够被我们隐隐约约感觉到却不能很清楚地加以把握,因为它们属于非表征型的东西,也就是说,不能被语言或符号所表达,但它们是人类知识的背景和最基本的部分。

有鉴于此,我们赞同基础融贯论的主张。与基础论的某些形式类似,基础融贯论容许一个人的经验同对他的经验性信念的证成相关; 但与基础论不同的是,它既不要求严格区分基本信念和派生信念,也不要求证据的支持本质上是一个方向的关系。基础融贯论与融贯论的相似之处是,它承认一个人的信念之间相互支持的普遍存在以及在认识论上的重要性,不同之处在于: 它并不把证成解释为仅仅依赖于信念之间的逻辑的或准逻辑的关系,而是还会考虑来自外部世界的输入———没有这种输入,经验性知识将是不可能的。[6]

蕴藏于“知“的信念

我们常说,知识就是被一个认知主体所知道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看,知识的存在预设了认知主体,没有认知主体就不会有知识。虽然,有哲学家主张,知识是可以客观存在的,例如,在波普尔看来,即使所有认知主体都消失在宇宙之中,一本存在于图书馆的几何学理论著作依然可以算作知识。但是,我们通常认为,只有认知主体的存在或再现,这些客观知识才能成为活的知识,或者笼统地说,认知主体使得那些知识成为有存在意义的东西。这样,至少我们仍可以肯定知识与认知主体密切相关。

如果我们接受了这种关联,那么,我们不难理解,知识( knowledge) 和知道( know) 是息息相关的。当我们说“我有某个知识”,同时就是说“我知道某个东西”。而恰恰是这一点意味着,我们的所知无法摆脱我们的信念。按照惯常的经验,知觉与幻觉似乎处于二元状态,前者是看到东西,后者是看不到任何东西。而知觉与错觉的差别却并非如此,也就是说,在错觉情况下仍有东西被主体知觉到———错觉是把某些被看到的东西给予了错误的描述,就像把蓝色说成黄色一般。我们用指涉理论来看待这一特性。指涉理论认为,一个语言行动之所以指涉到X而不会指涉Y,是因为说话者( 心中) 以某种描述选择了X,即只有X会满足该描述而Y不会。知觉系统在辨识知觉对象上也有着类似的机制[7]。我们可以将知觉系统分成两个部分来看待:

( 1) 直接呈现部分: 相比于语言或思想,知觉更像是直接呈现( present) 对象而非一种间接的表征( representation) ,这也使得知觉具有某种时空上的限制: 被知觉的对象一般而言不能与主体相距太远,例如我不能在密闭的房屋内看到另一个房间的珍妮在跳舞,但是我却可以想象这件事或这个画面,我也可以断言另一个房间的珍妮在跳舞( 不论真假) 。这就是两者的差异。我们可以诉诸因果关系: 知觉内容是被知觉的对象造成的,例如我看到墙上的黄色污渍,这一视觉经验内容是墙上的黄色污渍造成的。类似的,使用哈勃望远镜观察外太空,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外太空这一对象造成的,即使它事实上离观察主体极其遥远,即使这个因果过程涉及望远镜背后的一些物理学原理。

( 2) 陈述部分: 我们在知觉某物或某事态时,知觉到的永远不可能是东西或事态本身,而只是它的某个侧面( aspect) ,因此知觉内容往往带有反映着那个侧面的某种视角( perspective) 。在语言现象中,指涉需要透过某种视角进行———被我们指涉到的对象是处于某个侧面而被指涉到的,例如“汤姆踩到石头”这句话指涉汤姆这个人,该指涉是把特定的对象放在“他是汤姆”这个视角下进行的,同时,我们也把汤姆置放到“踩到石头”这个侧面下指涉。知觉系统也有类似的特性,当我们看到地上有蛇时,我们把我们的知觉对象放在“蛇”的视角下把握,也把那条蛇置于“地上”这个侧面来把握。

直接呈现部分和陈述部分共同构成知觉辨识对象的机制。以指涉理论看待知觉,仿佛知觉会给出描述,只有符合描述的对象才是被知觉的对象。不过,有时候陈述部分给出的标准未得到满足,我们却仍然能够知觉到对象———错觉就是其中一例。这里需要追问的是: 如果没有任何陈述部分被满足,那么我们是否仍能有所知觉( 不包括幻觉) ? Burge的答案是: 不可能; 若要有所知觉,必须有某些核心的陈述得到满足。举例而言,假如Tom( 认为自己) 看到“拿着一杯可乐的人”,实际上那个人拿的不是可乐而是威士忌,这表示Tom之所以只是看错,是因为被知觉的对象仍满足类似“拿着什么东西的人”这样的陈述。如果是一种极端的情形: 假如Tom( 认为) 看到“有蛇”,但他事实上错把草绳看作蛇,这是否意谓着他还是看到了东西? 而他之所以看到,正是因为草绳满足了Tom知觉系统中某些更根本的的陈述,例如,它是有外 延的、可被视 觉追踪的( trackable) ,等等。这些基本的知觉陈述构成了看的界限,若不满足,那么什么都不会被看到。

于是,知觉和错觉的分界将可被更细致地描述为: 成功的知觉就是对象符合了知觉陈述,而错觉就是知觉陈述并未被完整地满足,或只有核心的某些陈述被满足。至于幻觉,则是没有任何知觉陈述被满足,但却被某些东西造成了主体( 自以为) 看到的那些视觉画面。这一区别在很大程度上由我们的识别能力所形成。假设一下我们在感受周围环境时所需要的那些属性: 一种颜色,如一个苹果可能具有的红,或一种形状,如一个台球的球体。关于“球体”的思想状态之所以是它自己而非别的,就在于它是一种由系统的因果关系同球体所在的正常环境联系在一起的状态。当一个人说它是他在那一刻所思考的球体时,他就把他自己在那一刻的特定状态归于一种思考球体的状态。而这种特征描述意味着,正是他本身的特殊状态以某些方式同球体所在周围环境因果性地关联起来。[8]

从对知觉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人如若获得外部世界的知识,需要预先熟悉视觉经验语言的使用,认同语言的意义,并承担起它所赋予的责任。他对世界的认识不只取决于他们在当下的直接相遇———丰富的日常经历和宽广的推论空间是其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也体现了信念的奠基和制约作用。可见,所有的问题都绕不开“信念”这个概念,当一个信念为另一个信念进行辩护时,前者就被看作后者的一个理由。而辩护是依赖于理由得到推进的,因此要想解决信念的辩护问题,就必须先弄清楚究竟什么能够算作信念的“理由”。这是任何一种知识论理论所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当代知识论纷争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1]戈德曼.认识论[C]//当代英美哲学地图.李勇,欧阳康,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99.

[2]里德.按常识原理探究人类心灵[M].李涤非,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95.

[3]盖梯尔.有理由的真信念就是知识吗[J].张晓玲,译.哲学译丛,1988(4):77-78.

[4]Pollock J,Oved I.Vision,Knowledge,and the Mystery Link[J].Epistemology,2005(19):310-311.

[5]波洛克.当代知识论[M].陈真,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71.

[6]哈克.证据与探究[M].陈波,等译.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3.

[7]Burge T.Five Theses on De Re States and Attitudes[C]∥Almog J,Leonardi P.The Philosophy of David Kapla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246-316.

信念比利益更坚固 篇10

机会倒是真来了, 一家小轧钢厂要拍卖, 他准备去竟拍。资金是个大问题, 少说也要七八十万元。他决定破釜沉舟, 找朋友借。一位老同学听他介绍完情况, 显得异常激动:“总算找到知音了, 这样好不好, 咱们俩合伙干, 我给你当副手。我早就想干点事情了, 也苦于没项目和资金不足。咱俩合伙, 不够的资金, 共同设法去筹措。”

简直是久旱逢甘露, 绝对碰到知音了。俩人一拍即合, 掏出所有家当, 又分头去筹措, 终于凑足了一百万。两个月后, 轧钢厂顺利开张, 他任厂长, 老同学任副厂长, 俩人汗往一起流劲往一块使。不到一年, 他们还清了所有债务, 还给工人发放了不薄的年终奖。

后来虽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但他们总能统一想法, 然后攻下难关。他们是合伙人, 从没有上下级之分, 共同的信念让他们变得越来越强大。几年后, 他们已是资产过千万的老板。

意外总会有的, 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让他们措手不及。为了减少污染和解决产能过剩, 当地政府决定关闭一些小型工厂, 他们的轧钢厂也名列其中。得到消息后, 志同道合的他们喝得大醉。他说:“我们这下完蛋了, 即使把工厂卖掉也没人接手, 只是地皮值钱, 看来我们的资产损失不小。”老同学说:“谁能想到会这样呢!着急也没用。能卖多少卖多少吧, 我又不等钱用。”他非常感动。

工厂卖了四百万, 他分给老同学一半。老同学同样感动:“主要是你操的心, 你多得些吧。”他说:“什么也别多说了。遇到你这么好的知己, 是我三生有幸。”他们就这样分开了, 不过, 他觉得自己是成功的, 即便没有取得大成功, 心里仍旧舒坦, 至少他遇到了知音。

休整三年后, 他决定东山再起, 盘下一家豪华酒楼, 可资金还是个问题, 他想到了老同学。听罢他的介绍, 老同学说:“这几年, 我没闲着, 跟别人合伙做生意钱没挣多少, 还弄得大家都不太愉快。这下我算看明白了, 干什么都得先小人后君子, 免得以后说不清楚。我们可以再次合伙, 不过谁股份多, 谁说了算。行吗?”他犹豫片刻, 回答:“我们俩谁当经理, 真的不重要, 关键是我觉得你变了。所以, 我还是觉得暂且搁浅一下这个项目。”

他们的交流并不愉快, 这是他始料未及的。之所以放弃这次机会, 是因为他觉得老同学真的变了, 变得让他伤感。

让信念开花 篇11

——题记

阳光穿透茂密的树林,从叶缝间挤进窗子,照得满屋子刺眼的明亮。我不喜欢这么强烈的光线,这样会让我感到十分空虚,让我清楚地看到梦想如泡沫,在阳光下破灭。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空气中仿佛夹杂着让人窒息的元素,我蜷缩在被窝里,将自己藏在书页后面,犹如并不饥渴的虫子将自己藏在黄叶背后,隐隐传来啃咬细叶的声音,安详而自在,然后,目光定格在那被遗落在角落里的日记本上。

翻开陈旧的日记本,那一页页,已成尘封的历史。打开沉睡的记忆,一切原来都还那么熟悉,那么亲切。

06年3月2日星期五阴

捧一杯香茗,欣赏一篇美文,品味一首小诗,暗香浮动,如江南的水花荡起层层涟漪,一圈圈地弥漫。其实我的景仰如生活一样简单,仅仅是一种被率性的文字所激起的感动罢了,淡淡地藏在心里,等待着产生共鸣的那一刻。也许就是翻开书页的一刹那,也许就是语文课中陶醉的一瞬间,偶尔的回眸已幻化成与文学亲密接触的香气。我喜欢这种香气,正如我喜欢语文,喜欢文人墨客一般,我喜欢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柔情与坚贞,钦佩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与坚定的信念,欣赏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爱国忧民的情操。我喜欢美丽的文字,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于是,我无视荆棘,不畏伤痛,用心生活,奋力奔跑。冰心说:“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于是,我努力拼搏,企盼收获满园的芬芳,献给我的母亲,以报答她深厚的恩慈。舒婷说:“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于是,我把幼稚的感情封存,保持我的心灵永远纯洁,渴求一份伟大的爱情。我喜欢别人的诗,更喜欢自己的涂鸦之作。中午,灵感突发,随手写了一首小诗,自以为还行,可同桌说:“你呀,闲着没事干,老喜欢写这玩意儿,难道真的被张爱玲‘出名要趁早’这句话给蒙了,着魔了吧!”是呀,我真的着魔了吧。

06年9月21日星期日雨

窗外,雨淅浙沥沥地落着,仿佛老天爷知道我的心事。今天,远方的朋友来信了。信中,她写道:我们学校有一个文学社,知道你对文学的喜爱与向往,寄点稿子来吧,我那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姑娘。文学社、投稿,我行吗?我没有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乐观与豁达;我没有徐志摩“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飘逸与洒脱;我也没有张爱玲“我喜欢这样地收鞘”的冷傲与自信,我能行吗?我没有或忧愁细腻或畅快淋漓的文笔,就凭我,能写出什么呢?我能行吗?雨仍然落着,仿佛一点倦意也没有,这正如我对文学的喜爱与向往。

06年12月31日星期三阴

我要唱的歌直到今天还没有唱出,每天我总在乐器上调理弦索,时间还没有到来,歌词也未曾填好,只有愿望的苦,痛在我心中。是啊,愿望的苦,多么折磨人啊!我寄出去的稿件至今没有消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让我心灰意冷,我的心好痛、好痛!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春在哪里?

手指在日记本中轻轻划过,记忆在脑海中悄然浮现,想着想着,泪水不经意地涌了出来,清风将它吹落。于是,泪花在空中飘舞,累了,它终于落到了大地上,击碎了透明的梦,它渗进了大地的心中。大地啊,你可知它是酸还是甜?终于,我明白,梦想也许不会实现,但有梦的人一定会心甘情愿地为了梦想而流汗流泪的。而我,愿做个追梦的小孩。

合上日记本的一刹那,猛然发现日记的扉页是空白的。于是,我提起笔,毅然填上了那片空白: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春在心中——让信念开花!

中国梦:信念·行动·力量 篇12

柯科:中国梦需要支点,帮助贫困群众是我的中国梦,坚定信念也是我的中国梦;

刘福东:中国梦需要桥梁,没有实干的梦,那是白日梦;

曾毅佳:我的梦就是让贫困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那是一个甜蜜的梦;

余宙:我的梦,就是做好每一件值得贫困群众称赞的事,做一件值得我深深记忆的事;

付丹:一个人可以一无所有,但不能没有梦,有梦想的人生是幸福的,有梦想的人生是充满希望的;

徐忠新:中国梦就是民族梦、中国人的梦,我的梦就是为贫困老百姓办实事、办要事;

王喜昌:中国梦,时代的梦,飞翔的梦,在帮助贫困人脱贫的舞台上我追逐着,并享受着这一过程,享受着她的快乐。

在今天的中国大地上,中国梦成为热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过程。刚才党校老师讲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的展览上,深情地阐述了中国梦,他引用了毛主席诗词中的三句话——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乘风破浪会有时,讲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融入于百余年间中国沧桑巨变历史,展现于中国几代人为民族复兴而为之奋斗的艰辛历程,令人感慨,催人奋进。

关于梦想,我个人理解其内涵是这样的:

,首先,梦想要成为一种信念,成为对自己生的承诺。我们回忆一下小时候,回忆我们成长的历程,就会发现,读小学时,一天有好几个梦想;读中学时,一年有好几个梦想;读高中时,梦想就比较确定,比较清晰,那就是考上一个好一点的大学,这也是家族的梦想;读大学时,正值思考着今后人生路,中国梦是一种清晰的人生规划,是一种持久坚持的信念。

其次,梦想要成为一种行动,成为一种力量。从大的方面来讲梦想就是理想;从小的方面来讲梦想就是一时的念头,一闪而过。所以说拥有梦想容易,放弃梦想也容易,但是要实现梦想、要圆梦,那就是靠行动。要有持续的正能量,激发我们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刚才,七位同志在这方面讲了很多。

再次,“我的梦”要与“中国梦”相连。中国梦与我们个人的梦应该是唇齿相连,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够实现我们的个人梦。作为扶贫和移民工作者,我们的梦就是让穷人圆梦,让山里人圆梦;让穷人、山里人也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康华主任说了我们办里的梦想,那就是三个“百万梦”:完成百万人的移民搬迁目标、完成百万穷人的培训目标、完成百万穷人的脱贫目标。我期待这一目标能够顺利实现,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加油,去实现我们办里的“中国梦”。

上一篇:药材保障信息系统下一篇:齿轮接触疲劳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