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信念的意义

2024-07-03

集体信念的意义(共9篇)

集体信念的意义 篇1

教师信念的研究是教育研究中一个新兴的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 随着认知领域研究的深入发展以及教学研究范式的转移, 国内外学者对教师的研究已经从教师行为的研究, 转向了对教师思维的研究。“教师信念”成了一个颇受关注的主题。近十年来, 教师信念一直是国内外教师教育领域内的一个研究热点, 有关研究成果开始大量出现 (Burns, 1992; Pajares, 1992; Richards & Lockhart, 2000; Williams & Burden, 1997; Borg, 2001;武继红, 2003;陈文存, 2005;郑新民, 2006;覃成强, 2007) 。Johnson (2002) 认为研究者之所以对教师的信念感兴趣, 是因为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教师的认知活动是如何影响课堂教学的, 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在我国,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以及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中都强调教育理念的转变。本文将就这一内容展开讨论。

一、教师信念的内涵

关于教师信念问题, 国内外学者们各抒己见。Clark & Yinger (1979) 称其为隐性理论 (implicit theory) 。Richards &Lockhart (2000) 将其称为“教学素养” (culture of teaching) 。Shavelson & Stern (1981) 认为教师信念是“过滤器”。教师的所思决定了其所行, 教师会自动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 即对与自己信念一直的内容感兴趣;反之, 就可能对其进行“回避”、“误读”和“曲解”。

Borg (2001) 认为, 教师信念是在教育或教学领域里, 教师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它通常包括教师对课堂教学、语言、语言学习、学习者、内容、教师自我或教师作用的看自我或教师作用的看法。该观点是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例如, 刘桦 (2004) 认为教师信念是教师经过长期积累并贯彻到课堂的关于教与学的信息、态度、价值、期望、理论和假想。谢翌 (2006) 将教师信念比喻为“幽灵”, “游荡于”教师所有的教育实践当中, 并产生控制作用。

笔者依据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 将大学英语教师信念体系概括为:语言教师对英语语言、课堂教学、学习者、语言学习、教师专业化和教师自我所持有的观点, 并将这六个概念分别论述如下:

1.语言信念:

包括对英语的地位、作用及其特点的认识。对于不同的教师来讲, 英语代表不同的事物, 英语可以是一种文化、一种技能, 也可以是一门学科。不同的语言信念将会引发教师形成不同的语言教学和学习目标以及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课堂教学信念:

包括教师对课堂的作用、教学和管理方法、教学资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评估和有效教学的标准等方面的认识。Richards (1998) 等人认为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有用的学习经验、示范正确使用语言、回答学习者的问题和改正学习者的错误。束定芳教授 (2006) 指出外语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目标是: (1) 培养和保持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2) 创造和提供交际资源; (3) 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策略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由于教学信念的不同, 教师在决定课堂的文化性、交际性、兴趣性与知识性之间的投入比例也不同。

3.学习者信念:

包括教师对学习者的角色、成功学习者的认识。社会学家Meighan (1990) 认为教师关于学习的信念可以用七种比喻表达出来:抑制者、容纳器、客户、伙伴、原材料、个人探索者、民主探索者。从第一种信念到第七种信念表现出由教师中心逐渐走向学生中心。Naiman (1995) 等人提出成功的学习者至少具备五个特点:积极参与所有语言学习的机会;领悟到语言是一个整体;领悟到语言是交际工具;管理自己情感的需求;监控自己的行为表现。

4.学习信念:

主要是对学习定义、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的认识。认为语言学习的目标是学会足够的语言项目以便通过考试, 还是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终身过程、具有更广的社会和教育涵义, 将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教学思路。Gow & Kember (1993) 等人对教师关于学习的概念所作的调查得出以下几个概念:学习是知识量的增加;学习是记忆;学习是操作技术的获得;学习是认识现实的一种过程;学习是个人变化的形式;学习是社交互动的结果;学习是终身的过程。多数教师的学习概念是多种类型兼有。

5.教师专业化信念:

包括教师对职业、英语教学改革、英语教师的培训、发展和考核等方面的认识。刘捷在《专业化:挑战21 世纪的教师》中提出教师专业化标准由六个部分组成:专业技能、专业道德、专业训练、专业发展、专业自主和专业组织。

6.自我信念:

包括教师角色或好教师的标准。教师信念最根本地体现在教师的作用和角色信念上, 即对教师职业的角色定位。这种定位包括教师作为教育从业者和社会人的角色特征。一方面, 教师作为教育从业者方面的角色应体现为文化学者、教育研究者、教学决策者和自我行为反思者、课程设计者、课堂组织管理者、学生的指导者、激励者和合作者。另一方面, 教学是教师的自我表达。教师有必要认识到教学不仅仅传递信息和知识, 更是表达价值和态度。语言教学是教师以课堂为基地展示其作为教育者和模范公民的影响。

二、教师信念体系的来源

教师信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逐步的过程, 主要包括个人经验和社会建构两个方面。笔者根据肯兹瓦特 (Kindsvatter, 1988) 等人的研究, 认为外语教师信念体系的来源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教师的个人经历, 又被称作学徒期间的教学观摩。

教师的教学信念通常是自身学习经验的反映。例如, 笔者研究中的一位被访谈教师指出, “我清楚得记得我上学时, 每天阅读报纸的一个固定版面对单词记忆大有帮助”。

2.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的优秀经验。

在教学实践中, 效果更好得策略和经验会自然会沉积下来进入教师信念体系, 指导日后教学。

3.环境的影响。

这里指的环境, 既包括大环境或大气候, 即教育政策、人才选拔制度、考试制度以及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专家学者的倡导, 如现在风靡全国的“任务型”教学。另外一种是小环境。任何学校或地区都有受欢迎的教学风格或作法。很多教师会遵循被肯定的作法。需要指出的是广泛使用的方法常常会被教师们不假思索地误认为是绝对正确的真理。

4.个性因素。

教师会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选择某一教学模式或教学活动。即使以相同的语言教学理念为基础, 不同性格的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如一位外向的教师说:“我喜欢在我的会话课中大量采用戏剧的形式, 因为我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 这种形式适合我的教学方法”。而内向、不好交际的教师对交际法理念的接受就很有限。

5.理论学习。

教师从心理学、第二语言习得或教育理论中吸收有关的学习原则并运用在课堂上。这些原则也可能来自于权威人士的科研结论, 或者通过教师本人的反思和行动研究活动所获得。教师因信奉某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而在课堂上始终如一地实行。

三、研究教师教信念体系的意义

1.教师信念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过程。

研究和提高教学水平, 仅观察教师的外部行为, 或从优秀教师行为中考察共同特征然后加以推广是不够的。教师是带着对自己、学生、学习和教育根深蒂固的看法走进课堂的。Pajares (1992) 认为教师的信念比其知识更能影响其教学行为, 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进展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这种主导性在Richards (1998) 的论述中也清晰可见:真正使外语教学效果产生根本变化的是教师而不是方法。教师信念一旦形成, 对新想法和新知识的吸收具有一定情感过滤作用。还会成为支配教师行为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师信念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落实到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 教师信念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 它会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并对学生信念的形成与发展意义深远。不可否认, 教师的信念会在教与学中产生“蝴蝶效应”。

2.研究教师信念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教师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教师信念是教师自我成长与完善的强大的内部驱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师信念是学校全部工作的灵魂, 是推动教师自身学习和工作的动力, 甚至教师有无自己正确而合理的教育信念是划分教育家和一般教师的重要标准。研究教师信念可以提高教师对教学、教师职业的反思意识, 教师必须成为反思性的从业者、自我行为研究者和终身学习者, 在实践中改进和完善教学信念, 使语言教学理念和谐地融入自己的个人信念体系中。教师只有把理论、信息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地协调和修正, 建立起合理的教师信念体系, 方能取得恰当的、适合自己又适合学生和教学环境的有效教学。这是教师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一步。此外, 由于高校规模的扩大, 许多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大学英语教师, 而且教学任务繁重, 无暇顾及语言教学的宏观理念和思路框架, 急需教学技能、教学理论、综合素质的培养, 如果按照他们的现实需求给予指导, 就能使他们尽快地形成正确的教学信念, 早日成为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

3.研究教师信念对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尤其是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正在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深刻的改革与创新。教育部决定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测试评估等方面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广大教师无疑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尤其是如何更新教学理念和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等的挑战。研究表明, 英语教师是课堂的实践者、决策者和改革者, 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改革, 为什么要改, 如何改等都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从教学改革的层面来看, 信念的变革才是深层次的改革, 没有基于信念变化的教师行为是表层的变革。只有信念发生了变化, 才能引起教师真正的变革, 进而引发课堂教学的改革。总之, 教师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对教师教学信念和教学行为等问题的深入研究, 直接关系到教学改革是否能够顺利进行, 教学质量能否有效提高。

四、结论

从教师信念的来源可以看出, 教师的信念在一定程度上是稳定的, 但是在稳定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更新与发展。合理的教师信念体系应是一个动态系统。促使英语教师信念发生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包括教学大纲、自上而下的改革、新编写的教材、国家级统一考试、领导意见、学校文化等, 还有同事交流、进修培训带来的思考和学生的学习态度, 特别还有教师进行自我教学反思和同事之间互动所导致的改革愿望等。教师在遇到困惑和新挑战时, 需要来自有关方面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以及学校领导的理解和支持。此外, 从教师信念的内涵可以看出, 教师的信念一般隐含在教学行动中, 教师需通过反思和行动研究将其外显出来, 从而形成清晰的自我意识, 并在实践中将其不断地检验和调整, 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最终达到改变教育行动的目的, 而教师则在这种行动研究过程中才能实现自主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摘要:本文讨论了外语教师信念体系的内涵、来源以及研究意义。指出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信念, 更新教学理念, 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 促进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教师信念体系,反思,教师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Borg, M.Teachers’beliefs[J].ELTJournal, 2001, (2) .

[2]陈文存.论外语教学中的理念[J].外语界, 2005, (6) .

[3]刘桦.论教师信念体系[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4, (3) .

[4]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集体信念的意义 篇2

大家下午好!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支考古队在沙漠迷了路,在水源极度缺乏的情况下,队长拿着沉甸甸的最后一壶水说:“现在,我们只剩下一壶水了,要等到最困难时才能喝!”一路上队员好多次渴得晕过去,但是队长都没让大家喝这壶水。最后他们终于走出了沙漠,队员们欣喜若狂,让队长拿出水来祝贺,队长举起水壶,细细的沙子随风飞扬:“这是满满的一壶信念啊!”

信念支持着人生。不可想象,人能够没有信念而活着。信念是呼吸的空气,信念是沙漠中旅人的饮水,信念是我们心中的太阳。信念坚定的人,为了它无怨无悔地工作,尽心尽力地奋斗,甚至甘愿洒下最后一滴鲜血。

我们需要理想与信念,我们更需要为它而奋斗!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导航

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的作用,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导航仪,理想信念一旦确立,就可以使人方向明确、精神振奋,不论前进的道路如何曲折,人生的境遇如何的复杂,都可以使人透过乌云和阴霾,看到未来的希望和曙光,永不迷失前进的方向。信念的意义就在于要不断地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己的信念走下去。理想信念还提供了人生的前进动力。古今中外,无数英雄豪杰之所以能在充满困难的条件下最终成就事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胸怀崇高理想信念,因而具有锲而不舍、披荆斩棘的动力。《苦难辉煌》中的共产

党人,他们的光芒不是在于他能够不断取得胜利,从而证明其自身的强大,而是在共产党人最困难的时候,在中国革命前途命运最黑暗的时候,共产党人还是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即使被敌人俘虏,即使在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下,我们的共产党员们都只有一个字“不!”这就是共产党的信仰,无论面对多么艰险的环境,无论遭受多么痛苦的酷刑,我们的共产党员们始终保持着心中那份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朝着心中的目标不断前进,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伟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能造就革命领袖的巨大成功和凡人小事的非凡卓越。马克思一生经济拮据,但他从未把谋取私利和改变经济处境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是把谋求大多数人的利益、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作为自己的既定理想。为了写作《资本论》,他花费了大量时光,同时他失去了健康、子女和家庭幸福,最后终于写成了《资本论》这一历史巨著,并和恩格斯一道,创建了马克思主义。从此,无产阶级有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翻身求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多少个岁岁年年过去了,革命导师那种造福人类、矢志不渝的品格及其所创造的光辉业绩,仍然并将继续受到人们世世代代的怀念。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达了老一辈革命家为国家民族而献身的高远志向;毛泽东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则展现了为实现救国救民社会理想的无比自信和坚韧不拔,这些都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马班邮路”投递员、共产党员王顺友,20多年来在人迹少见的察尔瓦雪山和雅砻江河谷艰辛跋涉,经历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谱写了一曲曲为民服务的理想壮歌。正如他在自编山歌中所唱的:“为人民服务不算苦,再苦再累都幸福”。平凡工作中的崇高理想信念,使得这位大凉山中的“香巴拉信使”被人们赞誉为“时代先锋”。

与此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有可能浑浑噩噩、庸庸碌碌,虚度一生,甚至腐化堕落,走上邪路。1997年4月、5月连续两名中国留学生因为就业挫折和生活压力在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自杀。他们其中的一位是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另外一位是生化专业的博士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马加爵,2004年2月13日至2月15日,连续杀害四名同学并藏尸寝室衣柜中。潜逃后被捕,后被判处死刑,他曾说过:“理想这个词,可能在初中就消失了。理想很重要,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我成为没什么理想的人了。”

理想信念可以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人生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辅相成的统一过程,理想信念作为人生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一方面,能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是人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个健康有序的系统,保障心灵的安宁和充实,避免内心世界的空虚和迷茫;另一方面,又能引导人们不断的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人格,一个人的理想信念越高尚、越坚定,精神境界和人格就会越高尚。在现实社会中,唯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提高人生境界,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人树立了为人民谋福利、为人类求解放的理想信念,就一定不会被前进路上的困难所阻

碍,也一定不会被肩上负载的重担所压倒,因而能够自觉反对拜金主义、拒绝享乐主义、批判极端个人主义。雷锋的态度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态度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要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去照亮别人。焦裕禄坚持的是,心里装着兰考人民而唯独没有他自己,为治理兰考,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献出了自己的一切。高位截瘫的张海迪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痛楚还在为生命绽放着自己的光芒。《假如再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 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是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她在一个无光无声的空间熬过了孤独寂寞的一生,但她完成了大学学业并懂得多国外语,他还建立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人类造福。创造这样的奇迹全靠自己的理想和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最终在黑暗中找到“光明”。人生路上信念与理想正不断的为我们指引方向,给我们新的勇气以欣然面对人生。

有理想才有希望,有希望才有未来,有未来才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如果你想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笑得更加灿烂,让梦想焕发璀璨光芒,那么就用智慧培育理想,用汗水浇灌希望,用信念力挺愿望,这样雄心与智慧才能闪光,飞翔的梦才能张开翅膀。

我想,要通过这短短的10分钟,来总结出人生的理想信念也许太过于肤浅,但是有一种感觉肯定不会错,那就是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有理想才会有成就,有奋斗才会有价值。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坚定的选择自己所爱的,如果你无法选择自己所爱的,那么你一

定要坚定的爱自己所做的!唯有如此,有了坚定的理想,为之奋斗,也许我们没有得到任何东西,但我们会到最后勇敢的说:我奋斗了,我不后悔!

演讲的最后我把一 首诗送给大家,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个正确的、属于自己的理想:

集体信念的意义 篇3

理想信念是对奋斗目标的坚信不疑与不懈追求, 发挥着指引方向、提供动力的重要作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员理想信念的科学内涵, 并赋予其崇高的特质。党员理想信念是在科学真理的指导下, 基于我国基本国情, 有机统一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内容体系。它涵盖着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涵盖着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信与追求, 涵盖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信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1) 正是理想信念的感召与支撑, 使得无数共产党人在革命年代浴血奋战、在建设时期艰苦奋斗、在改革当下夙夜在公, 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接力奋斗。也正是骨骼中的理想信念之钙, 使得共产党人经得起时间和内外的考验, 对得起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 理想信念决定着党员对于是非曲直的判断、对于权力名利的态度, 是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生命力所在。党员理想信念坚定, 就能站稳政治立场, 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 在大风大浪面前把好舵盘; 就会坚持群众路线, 时刻谨记自己人民公仆的身份, 举止恪守为人民服务的天职; 就能做到自觉自律, 踏实做事、诚实做人, 洁身自好、慎微慎独。反之, 党员则随时面临着误入歧途的危险。因为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一旦让位, 非科学、非崇高的理想信念就会趁虚而入。党员如果听信于封建迷信说或者膜拜于西方价值观, 后果只能是与国情民心渐行渐远, 逐步走向党和人民的对立面, 最终失去党员资格甚至深陷违法犯罪的泥潭。

二、坚定党员理想信念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

全面从严治党, 重在全面、旨在从严。“全面”是对党的建设五个方面的整体要求, 需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两手抓,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两手硬。“从严”是要在保持反腐高压态势、拉紧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红线的同时, 筑牢“不想腐”的思想防线和“不能腐”的制度藩篱, 以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坚定党员理想信念, 是以德治党的应有之义和思想建党的首要任务, 更是固本培元的重要之举。

( 一) 坚定党员理想信念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点

思想建设引领着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 关乎全面从严治党的成败。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建设的重点, 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点。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 真信、真学、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是党员辩证看待、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的基础。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 正确把握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有机统一, 是党员充分理解并身体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坚定理想信念, 才能使党员真正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武装, 以对党的政治认同和对群众的深厚感情为力量之源, 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组织凝聚力形成的催化剂。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征途上, 如果党员理想信念坚定, 全党上下戮力同心, 就会形成党要管党的强大合力, 切实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 进一步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 二) 坚定党员理想信念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难点

理想信念的确立并非易事, 而在确立之后如何坚守和践行更是任重道远。在这一层意义上, 坚定理想信念是党员的必修课, 又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难点。从时代背景来看, 自媒体时代有更多更杂的声音更快更广地传播着, 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空前的冲击和挑战。从国际环境来看,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尚未走出低潮、资本主义却生机依旧的现状, 给从未停歇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以可乘之机。从国内情况来看,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 新老矛盾凸显、大小问题交织, 容易产生思想困惑和混乱。不利的外部条件, 给理想信念建设带来严峻的挑战和考验。要想保持党员理想信念的坚定性, 就需要依靠教育管理和制度保障, 帮助党员将理想信念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发挥内因对于事物发展的根本作用。党组织要高度重视理想信念问题, 通过开展理论学习、搭建实践平台、制定相关制度来促进党员巩固理想信念。尽管作为精神现象, 理想信念也有其现实落脚点和衡量标准, 即忠诚于党、服务于民。因此, 创造党员践行理想信念的机会和条件, 将党员理想信念状态纳入考核评价体系, 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举措。同时, 党员自身必须深刻认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自觉通过学习经典著作、了解形势政策, 通过勤奋工作、廉洁自律, 牢固树立理想信念并矢志不渝为之奋斗。

摘要: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以问题导向的战略思维、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 提出“全面从严治党”, 由此开启了党的建设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是对从严治党规律的新认识与新实践, 是推进“四个全面”的根本保证。“两个百年”目标在即, 党重任在肩, 管党治党必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同时, 部分党员丧失理想、动摇信念、背离宗旨的问题客观存在, 由此导致的消极腐败侵蚀党的肌体健康、伤害人民对党的信任与感情。因此, 坚定党员理想信念, 提升党员精神境界, 对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意义重大。

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理想信念,意义

注释

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意义 篇4

沙健孙

2013-3-7 13:41:08来源:2013年1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核心提示】为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确定的远大目标。共产党员“是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这是《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共产党员的本质所做的界定。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这个讲话非常重要。

为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确定的远大目标。共产党员“是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这是《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共产党员的本质所做的界定。

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一位老革命家曾经这样说过,坚持共产主义理想,我们党即使犯了严重的错误,也还总是会得到纠正的,因为党坚持的总方向是正确的;如果放弃了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前进的总方向不明确了,其结果必定是和平演变。这是讲得很深刻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工人阶级政党一旦放弃了共产主义理想,就会模糊自己的前进方向,降低自己的政治水准,就有可能蜕化变质,变成实际上属于资产阶级类型的政党。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共产主义分为两个阶段,就是它的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把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尽管中国今天离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

还很遥远,但是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社会主义正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这就是说,共产主义同我们今天的实际生活,同我们当前所做的事情,是有着内在的关联的。

对于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意义在于:

第一,只有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才会具有政治上的坚定性。为什么过去我们能够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走向胜利,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有共产主义的信念。苏东剧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一些不坚定的分子动摇了。但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仍然高举着共产主义旗帜在顽强地斗争,其原因也在于他们懂得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不会改变的。

第二,只有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才能在贯彻执行党在当前阶段的路线和政策时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在工作中,我们应该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当前的实际出发,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任务而奋斗,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仍然应该胸怀远大的目标,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党在当前阶段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办好当前的事情,并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进行必要的准备。如果我们忘记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忘记了我们所说的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虽然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向中级阶段、高级阶段发展,那么我们在工作中就不会有预见性、前瞻性,就容易迷失方向,成为没有战略眼光的事务主义者,成为自发倾向的追随者,丧失对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第三,只有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才能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保

持住党的纯洁性。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老一辈革命家曾经反复提醒我们:我们现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更加要有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信念。他们还提出: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

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坚定性,来自理论上的坚定性。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依据对社会发展的科学认识,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仍然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所以,我们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重要的一条,就是应当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我的具体建议是:党的领导机关要开列几本书目,如《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等,在一定的期限内,要求所有县级及县级以上干部联系实际,认真学习。如果我们能够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献结合起来,而且学懂了、学通了,那么,大家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就容易有共同语言,党内在思想上、行动上的统一就会加强,各级干部在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时就会更加自觉地做到一个中心不偏离、两个基本点不偏废,而我们的各项工作就会做得更好。

集体信念的意义 篇5

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一系列论述具有丰富的内涵, 揭示了“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的内在契合性。“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主体,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其群体的理想信念状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因为个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 还影响着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行为。[1]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 应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首要位置, 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 以个人理想的实现来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把实现个人价值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

一、有利于明确奋斗的目标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必须仅仅依靠人民来实现, 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近平的重要讲话, 阐明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 也指明了“中国梦”的动力源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 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目标, 但梦想要成为现实, 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对于大学生而言, 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既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也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最好舞台。

国家好, 民族好, 大家才会好。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当代青年选择什么样的理想, 决定一生的方向、一生的成就。作为当代大学生, 更应该挑起这份责任, 不断为自己树立更高的目标, 实现人生道路上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有了实现自己理想的力量, 才会有实现“中国梦”的能力, 才能不仅成为“中国梦”的建设者, 而且也会成为“中国梦”建设成果的收获者、享用者, 找到实现人生理想的宽广舞台。

二、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 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2]“中国梦”不仅是我们的共同理想, 还是实现这个理想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是在对社会主义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 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3]习近平曾指出,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 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 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理想信念是精神支柱, 有了正确的理想信念, 人生就有了努力方向, 前进就有了强大动力。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 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在当下具有现实紧迫性。

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但由于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价值多元化程度不断加深。种种现象, 其根源都在于他们的理想信念的动摇。“中国梦”的提出有利于大学生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之间存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内在契合性, 使“中国梦”能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正能量, 更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 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才是一名当代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

三、提升人生精神境界

“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崇高信仰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表现形式。[3]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高尚、健全的信仰, 它不仅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帮助当代青年人评价纷繁现实社会的思想武器。“中国梦”的提出, 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实质和科学价值。[4]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在意识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 对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表现在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风斗精神淡化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 凸显了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当代大学生只有拥有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才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才能真正地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 才能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最大限度地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梦”的分析, 提出了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庞桂甲.浅析以“中国梦”统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 (5) :66-69.

[2]康玲玲.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误区及对策[J].学理论, 2011 (11) :30.

[3]王新刚.让“中国梦”进入大学生头脑——基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J].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集体信念的意义 篇6

一、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苏格拉底曾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 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理想信念, 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 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 还是庸俗空虚。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 中国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 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 多元文化的日益影响,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遇到了越来越大的挑战。

(一) 国际形势错综复杂, 理想信念教育形势严峻。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面对新的形势, 特别是敌对势力的各种形式的渗透, 理想信念教育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强权政策和霸权主义依然存在, 西方大国主导经济全球化、苏东剧变带来的影响一时间难以消除, 普世价值、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不断改头换面以各种传媒方式渗透, 让一部分大学生对资本主义腐而不朽、社会主义国家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可以趋同和相互融合等问题产生认同和共鸣。多元文化不断影响, 使主流意识形态受到挑战。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陈渣泛起, 拜金主义、唯心主义不断抬头, 给政治和思想文化建设、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不小的危害。

(二) 国内形势日益复杂, 理想信念教育面临挑战。

经过30多年的改革, 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重大成就, 但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 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 对金钱的过分看重,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社会资源和财富分配出现严重不公, 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腐败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官员腐败现象较为严重;经济增速放缓, 国有中小企业改制破产, 工人大量下岗;社会竞争激烈,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思潮不断渗透。网络环境日益复杂, 意识形态不断淡化, 动摇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二、“中国梦”赋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的内涵与重要意义

(一) 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视。

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突出理想信念教育, 是我党的优良传统, 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毛泽东曾提出“思想和政治是统帅、是灵魂”。[2]指出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培养优秀人才的最重要的一条标准, 就是要具有实现社会主义以至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邓小平同样多次强调了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强调要教育全国人民, 铸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认为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 尤其对青年, 要有理想。他说, 我们过去战胜千难万险就是因为有理想, 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3]2001年7月, 江泽民强调,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帮助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4]胡锦涛同样强调, 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 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 也是有志青年奋发向上的动力。因此必须紧紧抓住理想信念这个核心。[5]

(二) “中国梦”丰富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 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以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6]“中国梦”从国家、民族、人民三个层面丰富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一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中国梦”的第一要义, 就是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二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 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三是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标志着中华文明格局开启了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更高阶段演进的新里程。四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

(三) “中国梦”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树人事业而言, “中国梦”是内容和形式的最佳结合。用“中国梦”教育大学生, 更能为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第一, “中国梦”明确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中国梦”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 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发展, 也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这也是当代大学生最大的理想, 是大学生始终坚持的信念。第二, “中国梦”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我坚信, 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6]第三, “中国梦”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激发了勇气。“我们必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囯广大青年必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同见证、共同享有‘中国梦’的实现”。[6]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我坚信”、“必将建成”, 让大学生热血沸腾、勇气倍增。第四, “中国梦”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增添了力量。“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 做到同呼吸、共命运, 进而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凝聚成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三、“中国梦”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 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用民族复兴的历史增强对“中国梦”的意义、内涵、作用的理解。

课堂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 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 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加强“中国梦”的宣讲力度, 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把广大青年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之下。注重宣传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奋斗历史, 加深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 让大学生自觉用“中国梦”来引领自己, 将“中国梦”作为自己最大的理想, 坚定“中国梦”的信念。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优势进行职业理想的教育, 将“中国梦”与“我的梦”紧密结合, 坚定大学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发挥党团活动思想教育的优势, 开展“中国梦”专题理想信念教育, 充分发挥党员、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 让广大大学生增强对“中国梦”的理解与认同。

(二) 重视实践教学的引领作用, 用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中共中央16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学, 要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参观、访问、座谈、调研等活动, 让大学生切身体会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通过党和国家带领全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 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过程中认识“中国梦”的重大作用, 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三) 利用新媒介的传播作用, 用快捷方便的信息传媒增强“中国梦”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梦想是激励人们奋发前行的精神动力。当一种梦想能够将整个民族的期盼与追求都凝聚起来的时候, 这种梦想就有了共同愿景的深刻内涵, 就有了动员全民族为之坚毅持守、慷慨趋赴的强大感召力。网络和手机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公共空间”, 生活网络化是大学生生存方式的最真实的写照。[7]因此, 理想信念教育一定要化灌输式为开放式, 变被动为主动, 主动占领网络阵地, 利用QQ群、博客、互动平台、校园网的优势, 主动引领大学生。通过“中国梦我的梦”、“出彩人生”、“传递青春梦想共话民族复兴”等网络专题讨论、网络征文活动, 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四) 通过典型事例的示范作用, 用成功的事例增强理想信念实现的决心。

美国诗人惠特曼曾说过:没有信仰, 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 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通过典型事例, 成功案例激励大学生。通过“最美乡村医生”、“最美乡村教师”等影片展播, 让大学生认同拼搏成就梦想、奋斗成就梦想、坚持成就梦想、努力成就梦想, 并理解个人梦想的实现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实现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千万个梦想汇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决心。

摘要: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伴随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 在多元文化的日益影响下,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遇到了越来越大的挑战, “中国梦”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创新教育方法, 构建新的模式, 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中国梦”,理想信念,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给北京大学学生的回信[N].中国教育报, 2013-5-5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1:10~111 , 第7卷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第3卷

[4]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1907

[5]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634

[6]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817221/9342599.htmfr=alad

集体信念的意义 篇7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梦”,理想信念教育

一、“中国梦”在价值层面契合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1、“中国梦”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

“中国梦”的提出和践行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造福于社会,同时这也是“中国梦”的最为深刻的价值内涵。“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又一次伟大的结合,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又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追求以及根本宗旨,在践行过程中,“中国梦”既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又坚持了价值主义的广泛性。追分溯源,实现“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实现人民梦,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人民的参与与支持,同时梦想实现的成果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纵观我国历史,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不懈努力,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彰显了中华民族价值标准和中国人价值标准,这充分体现出需要和课题的统一、集体价值与个人价值统一的哲学关系。

2、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的要求程度日益提升,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社会所需。伟大精神领袖在其青年观中明确指出,为实现人生价值积极服务社会个体必须全面发展,同时个体全面发展也是大学生信念教育的核心。我国素来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格外重视,上至国家下至百姓都将理想信念教育视为个体成才的基础。在新的社会形态下,我们的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培养,认真学习马克思,并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积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和政府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支撑下,高度重视人文关怀,时刻将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努力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理想信念教育是对马克思认识的深化和创新,是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石。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的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综合水平往往是国家素质的缩影,因而,国家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使之符合时代的发展,同时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度,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

二、把“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

校园是广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家园,美化校园环境能够愉悦青年学子的心情,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与成长。校园环境应该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校园景观建设。加强校园规划和建设,特别是要做好绿化美化工作,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在“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应该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通过增加雕塑、书画作品营造“追梦”的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增强大学生对校园环境认知认同感,进而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的爱校情感。

软环境是指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要更加重视学校发展史的研究与校史陈列室的建设,通过资料记载和实物展示,生动形象地反映学校办学历程,要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史也是一段圆梦史。要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学术期刊、宣传橱窗等对“中国梦”主题的挖掘和宣传,发挥宣传舆论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更大作用。优秀的大学不在于楼有多高,更重要的是要有名师以及培养了多少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名人”。要发挥优秀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用优秀校友的实现梦想的感悟和成就,激励大学生立志成才,力争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三、“中国梦”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引领

1、理论引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道路自信源自我们党坚持奉行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只有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之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国梦”的科学性和深刻价值内涵,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和领导地位,才能使“中国梦”与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在价值层面上实现同频共振,从而推动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和接受。

2、方向引领

“中国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追梦的主力军。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应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优化教育教学方法,重视和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分析,使大学生科学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性和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此同时,要以“中国梦”的正确方向积聚团结奋进的正能量,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坚定理想信念,把握人生方向,激励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同心共筑“中国梦”。

3、目标引领

只有民族的复兴,才有人民的福祉;只有人民的共同奋斗,才能兴邦强国。当代大学生是共圆“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因此,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在于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以个人成长成才的小目标凝聚国家兴旺复兴的大目标,实现袁贵仁部长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中国教育梦,助力“中国梦”宏伟目标早日实现。

4、价值引领

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的法律意义 篇8

使用收益权分配给农民个体, 决策权归属农民集体产权, 通常被定义为以所有权为核心的一系列权利的组合, 因此, 明确集体林有即指共同所有人基于某种关系不份份额平等地享有所有权, 对共有物的处分必须经过全体共有人的同意;总有是指多数人所结合的一种共同体, 按照团体内部的一定规则, 所有物的管理、处分等支配权能属于团体, 而使用、收益等利用权能分别属于团体成员。

在《物权法》颁布实施之前, 我国法律将集体林所有权界定为“农民集体所有”, 但没有进一步规定作为共同所有人的农民个体以什么方式享有集体林所有权, 而规定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经营管理。这种不规定物的享有方式而直接规定管理决策主体的立法在实践中必然将“农民集体所有林”演化成“村委会林”甚至“干部林”, 而村委会的泛行政化又使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可以决定集体林经营方向与经营模式, “农民集体所有林”又无异于“国有林”。立法的缺陷导致集体林排他性严重缺失, 为政策的制定者提供了充分的任意解释空间, 为政策的执行者带来许多权力寻租的机会。《物权法》修正了这一立法缺陷, 第一次明确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 属于本集体成员集体所有”, 并列举了依照法定程序由本集体成员决定的事项。显然, 这一规定将我国农民集体所有林定性为总有, 将使用收益权分配给农民个体, 管理决策权归属农民集体。《意见》对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的要求与改革实践都落实了这一法律属性:

1) 通过家庭承包方式将集体林所有权中的使用收益权——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 在集体经济组织内“按人分地, 按户承包”, 确立农民个体作为集体林初始经营权主体的法律地位。

2) 管理决策权属于农民集体。结合《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森林法》的相关规定, 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 集体林是区别于国有林的一种独立的所有权形式, 其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决策权属于农民集体, 不属于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 所有政策应当且仅具有指导意义。以往将集体林视同国有林进行管理、将集体林地无偿或低价划拨组建国有林场、地方林业部门因合作造林而划拨部分集体山林、将自留山无偿划拨为公益林等做法, 按现行《物权法》是对集体林所有权的侵犯。因此, 《物权法》实施后必须逐步解决在集体林区普遍存在的此类林权冲突。

第二, 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是农民集体的代理人, 其代理人的身份要求其行为宗旨是农民集体成员利益, 如果“作出的决定侵害集体成员合法权益的, 受侵害的集体成员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物权法》否定了以往法律直接将经营管理权划给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的做法, 明确规定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委会或村民小组作为代理人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基层组织以及村干部利用权力损害集体成员利益的法律定性与法律救济问题。

第三, 管理决策权属于农民集体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依照法定民主程序决策集体事项, 即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

2 落实林地承包经营权的用益物权性质

农民林地承包经营权具有直接支配权与排他权的法律效力。根据物权理论, 物权分为自物权和他物权, 自物权即所有权, 他物权是权利人根据法律对他人财产享有的物权, 包括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相对于自物权, 他物权是一种限制物权, 也就是说, 除不能对他人财产所有权进行处分外, 有权依法对他人财产进行具有排他性的直接占有、使用和一定的处分权 (用益物权) , 或者有权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情形, 依法享有就担保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 (担保物权) 。

农户获得具有物权内容与效力的林地承包经营权:

1) 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对所承包的林地直接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 并可以依法处分该权利。具体包括:第一, 依法享有自主经营权。林地承包人有权根据市场的需求自己决定经营的项目和树种, 林业部门只能提供技术指导, 而非统一实施。第二, 依法享有林木采伐权。收益是用益物权人占有使用他人财产的直接目的, 采伐权是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实现收益权的前置权利。按照现行《森林法》的规定, 这种前置权利要受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的制约, 而该制度在实施中, 限额指标、复杂手续以及权力寻租等因素往往令普通农民的采伐权不能有效落实。限额采伐制度的废存与否或如何变革是《物权法》实施后面临的问题, 也是本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放活经营权”的主要任务。第三, 有权依法进行林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意见》将其作为“落实处置权”的主要内容。

2) 林地承包经营权人有权对抗包括所有权人在内任何人的干涉。具体包括:有权拒绝任何第三人 (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部门) 强加的生产经营安排;在承包期限内, 发包人不得调整和收回承包地;承包地被征收时 (如公益林、自然保护区) , 有权获得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在内的足额补偿, 并有权获得社会保障费用和生活安排。

3) 林地承包经营权被侵犯时, 林地承包经营权人既可以按照承包合同请求法律保护, 也可以直接根据《物权法》获得包括物权确认、追及、妨碍、毁损救济以及损害赔偿在内的物权救济。

集体信念的意义 篇9

一、主体的明晰:塑造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基点

权利是人的权利, 没有无主体的权利。“法律概念体系的必要顺序是:主体是最基础的概念, 代表法律的目的和最基本的价值来源;然后是权利和能力, 是用来确定主体性内容的法律形式的;再依次往后是其他概念如义务、责任、赔偿、制裁、豁免、起诉等等。权利主体性是法律概念的根本所在, 法律是权利的法, 但首先是主体的法” (高利红, 2005) 。可见, 权利概念不是目的自在的, 而是从属于主体的概念的, 保护人的主体性, 就是权利概念的目的之所在;权利虽然是一个资格, 但这种资格是属于权利主体的, 权利概念的设定就是为了主体, 主体是权利概念的价值渊源 (高利红, 2005) 。而作为私法的民法是建构在权利本位基础上的, 其规定了权利主体 (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权利客体 (物、有价证券、智力成果、权利和非物资利益) 、权利变动 (法律行为和代理) 、权利的类型 (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人身权、继承权和亲属权) 、权利保护的方式 (民事责任) 、权利保护的时间限制 (诉讼时效) 等, 所以, 在私法领域中权利处于核心地位, 是法律运行的目的和动力。

由于权利与其主体密不可分, 且权利又总是依附于特定的主体, 正如李宜琛先生所言:虽然“现代民法为权利本位的法律, 一切私法关系, 皆为就权利关系而为规定, 既如前述。故为私法关系之中心者, 即为权利关系的中心, 自不待言。权利必有所附丽, 始能存在, 是以权利关系之中心, 即为所谓权利主体。” (李宜琛, 2004) 因此, 民法的整个制度设计最终都必须围绕主体 (即人) 进行, 民法的任务就是确立各种民事主体的资格和应有的法律地位, 并保护其合法权益的实现。既然在民法中权利关系的中心是权利主体, 所有权关系作为权利关系的一种自然也不例外, 因而在确立了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为集体土地所有权关系的中心点之后, 以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作为建构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基点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二、主体制度的健全:集体土地所有权回归私权品格的前提

在我国数千年古代文明中, 整个社会体系排斥着民法精神, 滞碍着民法的萌生和发展, 从而使民族传统文化中, 民法文化显得非常落后和贫弱。在此历史氛围下, 传统文化将以其固有的社会传递规律和顽强的惰性印刻在我国现代法制实践的各个环节和层面, 阻碍立法的创新与改革, 干扰法律的操作与适用, 影响法律的深层认同和社会化效果, 破坏法律的应然秩序与期待价值 (曹诗权等, 1998) 。新中国成立后, 虽然经过长期努力, 我国民事立法已经初具规模, 但整体而言仍然较为落后。因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就是完善的民法制度, 而民法的完善最为重要的基础之一即为所有权制度的法律定位 (渠涛, 2004) , 因此, 所有权问题不仅为法学界所关注, 并且也受到立法的重视。

在土地制度中, 我国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均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作出了明确规定, 尽管因制定 (或修订) 时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背景存在差异, 各法律规范对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表述有所不同, 但法学界一般认为, 根据法律的规定, 集体土地所有权属于一种民事权利。不过, 由于我国法律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形式的规定模糊不清, 导致了民法学 (物权) 理论上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的认识存在着诸多困惑, 又因法律未具体规定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行使土地所有权的组织形式和程序, 从而造成了实践中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缺位”和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主体的“错位”, 以致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功能没有得到正常发挥。尤其是随着人民公社及其所属的生产大队、生产队的相继撤销, 原来的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事实上被削弱乃至不存在了, 故在农业税减免之前, 尽管国家的体制性权利上收到乡镇政府, 但乡镇为行使其政府职能, 却常常将村作为其下属组织对待, 致使村集体的行政化倾向非常突出, 以至于在1990年中后期, 由于农业税费繁重, 村集体甚至将税费收取作为日常工作的首要任务 (徐勇, 2003) 。这种集体土地所有权与集体土地的行政管理权紊乱的结果突出表现为国家公权力对私权利的干预, 使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行使主体偏离了其原本应有的法律品格, 甚至丧失了其作为法律主体的独立性而沦为国家的附庸。“国家在这里已经不再作为一个外在的对所有权及其交易予以保护和仲裁的角色, 它早已侵入并控制着农村所有权”, 其结果导致“集体公有制既不是一种‘共有的、合作的私有产权’, 也不是一种纯粹的国家所有权, 它是由国家控制但由集体来承受其控制结果的一种社会主义制度安排 (周其仁, 2004) 。”可见, “当村集体的‘所有人角色’更多的是为完成政治上职能时, 所有者的角色就当然为公法所吞没 (陈小君等, 2004) 。”此时,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私权属性极大地弱化, 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公权性。

当然, 在我国农业税减免之后, 曾经附着于村集体的行政职能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但其作为私权利之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行使主体的功能依然未能得以充分发挥, 甚至因集体财产的来源基本上已经枯竭, 村民委员会成员的补贴也一般由政府财政转移支付, 致使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缺位”和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主体“错位”的情形并未得到根本的转变。因此, 只有确定了集体土地所有权之主体形式, 进一步明确其私权利主体之法律品格, 还集体土地所有权于私权面目, 集体土地所有权之主体才可能依据民事权利之所有权的法理和规则, 防御来自国家公权力的不当干预, 并实现基于集体土地所有权而产生的利益。可以说, “集体所有权主体的明确化和具体化是解决集体所有权弊端的首要问题;只有将集体所有权主体明确和具体, 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集体所有权的法律意义才能得以体现 (孙宪忠, 2006) 。”此处所谓的“集体所有权的法律意义”的具体体现正是集体土地所有权回归私权品格的民法意义。

三、主体制度的重构:保护农民合法土地权益的有效途径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 但归根结底是农民问题即人的问题, 其主要体现为农民利益问题。法律应当以社会为基础, 且必须反映主体的利益要求, “历史告诉我们, 一个不关心大多数利益的社会是难以有效解决它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的。因此, 我们既要正视影响问题选择和解决的社会因素, 又要努力使我们的选择超越集团的利益, 尽力使权为民所用, 努力选择和解决事关全社会和全民的问题 (张掌然, 2005) 。”故法律制度问题的选择与解决也应当体现当时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我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农民大国, 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 农民是最大的社会群体, 因农村土地法律制度事关全体农民的切身利益, 因此, 解决集体土地问题必然会反映并保护作为最大多数人的农民的利益。

在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发展过程中, 始终存在轻视农民土地权益的现象, 现行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只是解决了农业劳动中的监督问题,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从而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但是这种改革是不彻底的, 完全没有触及到集体土地制度问题的根源。迄今为止, 由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的缺陷, 导致农民和集体的关系仍然非常模糊而无法清晰界定, 使农民虽然是集体成员, 但其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一份子, 却可能享有不到集体土地所有权蕴含的经济利益。如在我国现行法律架构下, 当集体土地被征收时, 国家面对的是集体, 而不是农民, 因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界定含糊, 从而产生主体“虚位”或“缺位”, 一方面造成征地补偿费远远低于土地的市场价值, 另一方面使征地补偿费不能在集体成员中被公平分配, 失地农民也不能得到合理的补偿。

同时, 由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含糊,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行使主体成为一种没有委托人的“代理人”, 以致在此种情形下, 法律上难以对其进行合理规范, 实践中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 从而造成了“所谓土地集体所有实际上成了乡村干部的小团体所有, 有的甚至成为个别乡、村干部的个人所有 (王卫国, 1997) 。”这种情形的存在最终既损害了集体的合法土地权益, 又不可避免地侵害了作为该集体成员的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因此, 以民事主体的基本原理构造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 理顺农民和集体之间的关系, 并以此作为促使农民合法土地权益实现的有效途径势在必行。

总之, 从1978年以来, 我国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开始了集体土地制度的变革, 随着时代的演进, 国家不断以法律和政策来确认并固定集体土地制度改革的成果, 时至今日, 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起点的农村土地利用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完备, 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07年《物权法》的颁布实施使集体土地承包制的改革在现阶段达到了又一个高峰。但毋庸讳言,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 集体土地问题还远未解决, 甚至可以说更艰难的改革尚未开始, 因此, 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的完善切入, 重构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形式及行使程序, 推动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变革, 既是完善集体土地制度的关键环节, 也对保障农民合法土地权益的实现具有不言而喻的特殊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利红.动物的法律地位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2]、李宜琛.民法总则[M].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4.

[3]、曹诗权, 陈小君, 高飞.传统文化的反思与中国民法法典化[J].法学研究, 1998 (1) .

[4]、渠涛.民法理论与制度比较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5]、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6]、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7]、陈小君等.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田野调查解读[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8]、孙宪忠.争议与思考——物权立法笔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9]、张掌然.问题的哲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党校落实科学发展观下一篇:老年阑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