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信念模式教育

2024-10-03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精选8篇)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 篇1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弱视患儿家长疾病认知及弱视患儿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弱视患儿家长在弱视患儿治疗的同时, 根据健康信念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比较健康教育前后弱视患儿家长对疾病认知及患儿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结果:6个月随访观察,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前后患儿家长的疾病认知及患儿治疗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能提高弱视患儿家长疾病认知及患儿治疗依从性, 提高弱视治疗效果。

关键词:健康信念模式,弱视,健康教育,疾病认知,治疗依从性

弱视是常见的儿童眼科疾病, 发病率高达3%~5%, 也是造成年轻人及成人单眼视力低下的最常见疾病。弱视的疗程较长, 容易反复, 弱视患儿年龄比较小, 治疗的依从性主要取决于家长对治疗的配合, 若家长不了解弱视相关知识而延误或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将造成患儿终生的视力缺陷。已有研究表明, 依从性是引起弱视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1]。依从性与家长对疾病的认知状态密切相关。Newsham在研究发现, 68%的家长缺乏弱视关键期的相关知识[2]。家长能否指导和监督患儿坚持正确治疗成为治疗关键, 我们应用健康信念模式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HBM) 对弱视患儿家长实施健康教育, 提高弱视患儿家长疾病认知及弱视患儿治疗的依从性, 取得了明显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9年2月~2010年2月在弱视门诊就诊的诊断为弱视的患儿家长60例, 其中, 男24例, 女36例;年龄26~47岁;大专及以上学历22例, 高中20例, 初中及小学18例。

1.2 实验方法

实验采用不设对照组的前后测试。观察指标采用自行设计的弱视患儿家长疾病认知及患儿治疗依从性问卷调查表, 患儿家长在采用健康信念模式进行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前进行首次测试, 实施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护理干预6个月后再次进行测试, 比较护理干预前后的测试结果。

1.3 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实施护理干预

根据健康信念模式, 实施健康教育干预的步骤是:首先, 让患儿及家长明确认识弱视危害及其严重的结果, 使他们感知弱视的威胁性与严重性。对于认识不足者, 让他们认识到弱视治疗的紧迫性, 弱视不治愈给生活及就业带来的害处;对于过度焦虑者, 让其明白弱视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只要坚持合理治疗, 是可治愈性疾病, 为他们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其次, 让患儿及家长正确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 让他们坚信通过健康知识的学习后或改变不良行为后会获得非常有价值的结果, 使其逐步具有采纳健康行为、改变危险行为的愿望, 并决心采取行动。这方面的教育主要实施榜样学习, 建立互助小组, 促进组内成员的相互支持、相互提醒、相互鼓励、相互督促。再次通过各种干预措施, 产生良好的自我效能。这方面的教育以发放简明实用的健康教育处方、传授视力检测技术、指导合理饮食与弱视训练、教授治疗仪器的使用、告知及时散瞳验光配镜为主。并不断以电话咨询、定期访视等方法加强患儿健康行为的强化与督促, 使患儿巩固和发展健康行为。

2 结果

实验6个月后, 对实施对象再次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数据与干预前进行比较、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 分别进行χ2检验。患儿家长疾病认知测试比较结果见表1, 对患儿治疗的依从性测试比较见表2。

两组比较, P<0.05

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3.1 健康信念形成是健康教育成败的关键

健康教育是培养健康行为的科学, 其关键是使个体形成健康信念。健康信念模式是运用社会心理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模式。健康信念模式遵循认知理论原则, 强调个体的主观心理过程即期望、思维、推理、信念等对行为的主导作用, 因此健康信念形成是人们接受劝导改变不良行为, 采纳健康行为的关键[3]。

3.2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提高了弱视患儿家长对患儿家庭管理的能力

我们通过健康信念模式教育不仅能使患儿家长认识到疾病的严重性和治疗的紧迫性, 重要的是使患儿家长感觉到健康信念模式的益处, 使家长对健康信念模式不仅达到“知”, 更应达到“信”和“行”,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 督导患儿严格遵从弱视治疗的各种措施, 使遮盖和戴镜成为儿童生活习惯, 把治疗变成患儿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合理饮食, 持之以恒的进行视功能训练, 正确使用弱视治疗仪, 定期检查复诊等, 大大的提高了患儿家长实施规范化家庭管理能力。从而使患儿的有效治疗获得进一步保证, 使弱视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3.3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进一步丰富了护理服务的内涵, 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是将健康信念模式的概念观点贯穿于护理工作中, 使患者经过健康教育后达到“知、信、行”[4], 从而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利于康复。通常情况下, 健康行为的形成知识是基础, 信念是动力。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以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 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在健康教育中运用健康信念模式, 护士可以根据患者的健康信念的高低来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计划, 使护士可以针对性地进行个体护理[5]。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克服单纯教育的盲目性, 应用现代健康教育理论分析了解影响人们健康行为的因素, 帮助教育对象树立信心, 克服困难, 从而自觉采纳健康行为[6], 使健康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宁, 牛兰俊, 吴夕, 等.依从性影响弱视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7, 25 (9) :935-937.

[2]Newsham D.Parental non-concordance with occlusion therapy[J].BrjOphthalniol, 2000:84 (9) :857-962.

[3]张海燕, 张美芬.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提高健康教育效果[J].护理研究, 2001, 15 (6) :311-312.

[4]颜婉华, 苗均华.对健康教育的正确理解和运用[J].现代护理, 2002, 8 (3) :217-218.

[5]彭荣翠.健康教育中健康信念模式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12) :77-78.

[6]刘纯燕, 于美渝, 赵燕利, 等.运用健康信念模式评价1215名妇女乳腺癌健康教育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8) :683-685.

心理健康教育“三三模式” 篇2

实施背景

天门市人多地少,外出务工人员达40多万,留下7万多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链中出现了“断层”,导致部分中小学生“学业失助、行为失控、品德失范、心理失衡”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

创新内容

行政推动,构建“三导”运行机制。探索实施“行政督导、中心指导、学会引导”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印发《关于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通知》《天门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把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纳入继续教育范畴,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市教育局年度综合评估考核的范畴;组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对全市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规划、管理、业务培训,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心理活动课程的开设和心理咨询室的有效运行提供指导和督导;市心理学会整合资源,搭建家校平台,创立“温暖阳光心理工作室”,开办“成长课堂”, 举行关爱留守儿童系列公益活动等。

上下联动,创建“三级”工作平台。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规划,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级平台;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探索“网络研修+集中培训+自主学习+校本培训”相结合的复合型培训模式,开展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师培训,打造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级平台;以心理辅导室为阵地,以班级为单位,选拔和培训“心育委员”,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级平台。依托学校的三级工作平台,市教育局、指导中心、学校上下联动,建立了全市 “全方位、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危机预警、干预机制。

立足发展,抓好三个定位。关注全体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和谐发展;关注问题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和转介。从关注个别对象转向全体学生,从关注问题矫正到抓预防、促发展。以学区为抓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组织“天门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系列活动,开展系列“心育”主题班会活动,举行“心灵关怀,阳光助考”系列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和心理拓展训练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9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其中, 对照组45例, 年龄28~53岁, 平均年龄 (40.7±5.2) 岁, 大专及以上学历13例, 中学学历22例, 小学及以下学历10例;观察组45例, 年龄31~56岁, 平均年龄 (41.2±6.8) 岁, 大专及以上学历8例, 中学学历23例, 小学及以下学历14例。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标准健康计划指导, 涉及人员疾病介绍、讲解疾病和手术注意事项、出院指导、保健指导等内容。观察组进行健康信念模式下的健康教育, 具体措施如下:①医生向患者详细阐述引发宫颈癌的危险因素、易患人群, 吸烟饮酒等不良行为对宫颈癌的影响;②对患者的职业、文化程度、沟通理解能力、经济条件有一定的了解, 为其介绍术前检查、诊断对及时治疗的意义;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 安慰鼓励患者, 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躁不安, 保持愉悦的心情, 以最佳状态接受治疗;③术前告知患者宫颈癌根治术具有较大的创伤, 应做好心理准备,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定期检查引流管、导尿管是否通畅, 记录引流液的颜色和量, 2~3 d内可拔除引流管, 2周内可拔出导尿管;④为患者示范有效咳嗽、排痰、深呼吸的方法, 每日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⑤定期为患者更换贴身衣物, 帮助其翻身, 每日早晚冲洗会阴各1次, 排便后也应冲洗会阴;⑥多食用富含营养的食物, 及时培养患者良好的饮食习惯, 营养师可根据患者口味兼顾营养制定合理的饮食结构, 加快患者康复。

1.3 疗效评定标准

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 入院时向患者发放调查表, 要求患者术前、出院后分别填制, 比较两组患者在疾病知晓情况、自我保健意识等方面的差异。掌握:问卷得分≥80分;基本掌握:得分在60~79分之间;未掌握:得分≤59分[4]。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数据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宫颈癌基本知识知晓程度比较

观察组对宫颈癌知识掌握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掌握率为93.3%, 对照组为7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自我保健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观察组掌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率为100%, 远高于对照组的8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健康信念模式分为个体健康信念、行动意向、制约因素三个部分, 该模式是基于个体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与采取预防措施的行为具有相关性, 因此首先应通过健康信念劝导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促使其主动采纳正确的健康的行为[6,7]。由于存在对疾病易感性、严重性、行为如何实施以及行为产生的效果等方面认知的障碍, 在实施过程中必须通过有效的行动线索和意向来促使患者解除认知制约, 通常采取杂志宣传、亲友提醒和告知等方式来排除障碍, 强化对疾病的认识[8,9]。健康教育对防治宫颈癌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及时诊治, 降低病情延误带来的危害, 提高存活率。

健康信念模式是健康教育的理论指导, 与传统填鸭式健康教育方式不同, 其强调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健康理念等因素会影响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10,11], 通过评估个体的健康需求和制约因素, 明辨利弊, 确立正确的健康信念, 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而在实践中采纳健康行为。有研究指出, 医护人员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必须建立在患者对自身的能力有足够的认识和信心且愿意主动改变生存条件之时, 因此应制定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 由简入繁培养患者实践能力, 从而促使患者自觉采取健康措施, 取得身心健康的效果[12,13]。

该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中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后, 对宫颈癌和自我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对护理满意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表明健康信念模式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改善生活质量, 同时能提高护理满意率, 增强了护理人员的成就感和使命感, 减少护患纠纷, 形成良性循环, 与郑晓青[14]、丁亚芬[15]等人应用健康教育模式所取得的效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健康信念模式对早期宫颈癌患者的健康教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能有效改善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建立健康信念, 增强实践能力, 提高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信念模式在早期宫颈癌患者健康教育中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9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 对照组患者应用标准健康计划指导, 观察组患者实施健康信念模式, 比较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后患者对宫颈癌基本知识、自我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疾病知晓和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掌握率高达93.3% (42/45) , 与对照组的75.6% (34/4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自我保健知识掌握率为95.6% (43/45) , 对照组掌握率为82.2% (37/4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对早期宫颈癌患者健康教育中采用健康信念模式具有明显的临床价值, 有助于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增强健康信念,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积极主动的做好预防措施, 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1月本科入住的患者80例。入组条件: (1) 符合《中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6]; (2) 入院时没有焦虑、抑郁的临床症状, 自知力恢复后逐渐出现焦虑、情绪低落的临床表现, 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分≥41分、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分≥40分[7]; (3) 能与工作人员正常交流, 会用普通语言正确表达内心的感受; (4) 征得患者和监护人的同意, 签署知情同意书。将符合以上标准的患者8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其中, 因患者自动提前出院, 对照组脱落2例, 试验组脱落1例, 实际完成77例。两组患者在文化程度、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两组患者均给予精神分裂症护理常规中的健康教育, 由责任护士在患者所住的病房, 每日给予集体健康教育一次, 每次30 min, 讲解内容以医院制定的健康教育丛书为主, 同时给予一般的心理护理。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试验组患者由专职护士再给予针对性的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每周3~4次, 每次30 min左右, 连续8周。专职护士由具有主管护师资格的、经过专门培训的护士完成。健康信念模式就是以心理学为基础, 由需要动机理论、认知理论和价值期望理论综合而成的, 强调个体的主观心理过程, 即期望、思维、推理、信念等对行为的主导作用。健康信念模式主要包括3部分内容:一是个体的健康信念, 即人对健康与疾病的看法, 人对疾病的易感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防措施的认知等;二是行动的线索或意向, 是指人能否采取预防性措施的促进因素, 即采取健康行为对个体的益处;三是影响及制约因素, 是指影响及制约个体采取预防性行为或健康行为的因素, 即采取健康行为遇到的障碍和困难[8], 具体步骤如下: (1) 教育前, 先对主管负责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明确系统的健康信念模式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2) 仔细掌握患者病史、病前个性特征, 赢得患者及家属的相信, 树立正确的护患、医患关系, 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和本院实际情况, 对患者现状作全面评估, 制定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健康信念模式教育计划和内容。 (3) 给患者讲解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的基础知识, 临床症状, 让患者清醒地认识到精神分裂症同其他躯体疾病一样, 任何人都有可能患病, 消除自卑和病耻感;同时还要让患者认识到患病后, 要积极治疗, 否则会使病情更加严重, 对自身、家庭和社会都会造成危害。 (4) 让患者了解有关自身疾病的主要表现、治疗方法、抗精神病药物名称、常见不良反应及解决方式, 使患者真正认识到维持用药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导患者明确导致复发的危险因素、解决方式、预防方法, 以及疾病预后等康复知识;掌握排解心理压力的方法, 指导患者将病情的复发与否和主动按时服药联系起来, 让患者真正领悟到积极配合治疗的好处, 从而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和服药依从性。 (5) 调动家庭及社会支持, 安排治疗成功病例来现身说教, 互相交流分享, 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患者取得的进步及时作出肯定、表扬, 使患者的健康信念得到强化和巩固, 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使患者的自我效能最大化。

1.2.2评价方法

两组患者于教育前、教育后分别给予自制遵医行为统计表评定评分、GSES评分、SAS评分、SDS评分。自制遵医行为量表共6项, 全做到为好, 4项以上为中, 3项以下为差。GSES量表用于测试个体自我信念的乐观程度及解决一系列生活要求的能力, 评定个人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的自信心。共10个项目, 采用4级评分, 总分范围10~40分, 把所有项目的得分之和除以10即为总量表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水平越高。SAS用于评定患者的主观感受。共20个条目, 分4级。分值越高, 表明焦虑症状越重。SDS也含20个条目, 分4级。得分越高抑郁程度越重。该量表能有效地反映患者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教育前遵医行为评定、SDS评分、SAS评分、GSE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教育后两组SAS、SDS评分都明显降低, GSES和遵医行为评分都明显增高, 且试验组变化更明显 (P<0.05) 。见表1、表2、表3。

例 (%)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随着药物及心理治疗, 临床症状逐渐减少或消失, 自知力也在逐渐恢复。其中有部分患者在自知力恢复的过程中, 渐渐产生抑郁、焦虑等负性心理, 对患者完全治愈和正常的工作生活造成不利影响[9]。本研究针对这种状况, 对患者采用了健康信念模式教育, 并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了个性化的健康信念模式教育。首先让患者了解恢复期的负性情绪不但对住院治疗的前期效果造成影响, 还有可能加重精神症状及降低生活质量, 甚至出现自杀等意外行为[10], 对自身、家庭和社会都是严重危害;然后使他们坚信:只有采取相应的积极乐观、健康向上、持之以恒的态度, 才能克服在疾病恢复过程中和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障碍;最后才能使他们充满信心, 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理论指导下, 全面康复和回归社会。

实践证明:健康信念模式教育能有效地消除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负性情绪。对于帮助患者树立积极正确的健康信念, 增强战胜疾病的的信心, 充分发挥患者的自我效能, 提高治疗依从性,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自我效能。方法:将符合条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两组均接受抗精神病药物系统治疗和护理, 并进行常规健康教育, 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健康信念模式教育8周, 教育前和教育后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GSES) 、自制遵医行为统计表评定评分。结果:教育前遵医行为评定、SDS评分、SAS评分、GSE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教育后两组SAS、SDS评分都明显降低, GSES和遵医行为评分都明显增高, 且试验组变化更明显 (P<0.05) 。结论:健康信念模式教育能明显地使患者建立良好的健康意识, 去除或减少患者的不良情感, 提高自我效能和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健康信念模式教育,精神分裂症,负性情绪

参考文献

[1]李凌江.精神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25.

[2]李强笃, 李斌, 张振峰, 等.莱芜市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现状调查[J].精神医学杂志, 2010, 23 (5) :334-335.

[3]蔡端芳, 龙贺, 童颜, 等, 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的病耻感及影响因素研究[J].四川医学, 2011, 33 (5) :805-807.

[4]魏秋菊, 魏春香, 楚平华.以自理为中心的团体教育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3) :763.

[5]文斌, 章秋明, 李文华.结构式团体咨询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2 (011) :762.

[6]WHO.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70.

[7]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济宁: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社, 2001:124-125, 131-132, 140-142, 169-170.

[8]周更苏.霍克巴姆健康信念模式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21 (1) :49-50.

[9]郭全芳, 张云红.自知力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10) :949-952.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5月我院内科住院治疗的10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 根据1999年WHO高血压诊断标准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 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恶性肿瘤、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条件: (1) 均经二级以上医院确诊为高血压病者; (2) 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愿意参加并配合本研究; (3) 出院6个月内无迁址计划; (4) 家庭住址距离医院≤10km。100例患者男76例, 女34例;平均年龄 (56.23+16.35) 岁;文化程度:文盲8例, 小学19例, 初中38例, 高中或中专24例, 大专以上11例。职业:工人43例, 农民30例, 干部27例;病程3个月~18 (11.3±7.9) 年, 住院时间28~62 (49.6±13.8) d。按抛硬币分组法分为观察组 (52例) 和对照组 (48例) 。2组患者在一般人口学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住院期间, 2组根据病情需要均给予常规使用药物治疗, 同时根据研究的需要, 采用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护理上实施以健康信念模式为指导的健康教育, 对照组在护理上进行卫生知识宣教、疾病防治等一般性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时间为4周, 随访6个月。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实施步骤如下:

1.2.1 第1步高血压感知教育:

让患者了解和掌握高血压病的易感性、严重性和威胁性, 干预时间为1周。患者住院后, 由研究人员对其高血压病的态度、知识和行为方面进行评估, 发现患者在健康行为方面的薄弱环节。根据评估结果, 研究人员制订相应的措施, 患者认识到不良健康行为对高血压病的威胁和严重性。主要措施包括: (1) 介绍高血压病的基础知识, 以及目前健康行为方面的薄弱环节与高血压病的密切关系等; (2) 介绍高血压病的急性并发症, 以及可能出现的慢性严重并发症; (3) 与患者共同讨论各种高血压的社会影响, 以及对自身工作的影响等。在讲解和讨论时, 配合数字和图片, 使患者更易于接受。

1.2.2 第2步健康行为益处教育:

让患者知晓采取健康行为的益处, 干预时间为1周。患者仅认识到疾病的危害性、严重性还不够, 重要的是知晓健康行为的益处和障碍。研究人员采用多媒体形式, 并且发放相关资料, 对患者实行集中培训, 旨在让患者感知到执行一些健康行为对延缓疾病进展是有效的, 实施这些健康行为所获得的收益远大于所付出的代价。同时, 对患者在采取健康行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如与日常生活的时间安排有冲突等, 都如实地指出, 并帮助患者逐一克服。

1.2.3 第3步进健康行为可能性教育:

让患者感到通过长期努力可以改变不良行为, 干预时间1周。经过培训, 患者在生活方式上有了新的认识, 并且有意愿要采取健康行为。在这一阶段帮助患者制订个体化的行为转变计划, 并指导实施。对患者已经采取的正确行为方式给予鼓励, 让患者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 有信心和毅力采取有利于自身健康的行为。另外, 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通过家属或其他人员的鼓励和监督, 间接帮助患者执行健康行为。

1.2.4 第4步健康行为督导:

患者出院后, 研究人员根据患者各种的病情制定相应的遵医行为, 随访6个月, 持续督导患者采取健康行为。此时患者已出院, 采取每月定期回院随访的方式, 时间定于每月的最后1个星期六, 随访前1周电话通知患者, 以便他们做好工作、生活安排;随访前1d, 研究成员再次与患者电话沟通, 以确保患者准时参加随访。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随访者及时进行电话随访。随访期间, 采用持续督导, 及时反馈的方法, 我们要求患者根据各自的疾病情况将每半个月的遵医行为情况以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 研究成员通过患者每半个月的记录表来评估患者在改变不良健康行为方面的表现, 与患者讨论采取健康行为的感受, 向患者反馈其认知错误和薄弱环节。反馈时除通过表扬正性强化外, 要特别对薄弱环节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 对某些行为习惯改变差的患者再次给予风险强化, 使患者真正认识到不良健康行为的危害和严重性, 以维持患者的健康行为。另外, 我们制作了大量的警示标语和不良健康行为造成危害的生动图片, 由研究成员指导患者及家属贴于醒目之处, 如饮食标语贴于餐桌, 运动标语、图片贴于镜前等, 通过感官刺激来强化患者已建立的良好行为。

1.3 评价工具

1.3.1 自我护理能力实施量表:

采用1979年Kearney and Fleischers Es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ESCA) 量表[4], 该量表共4个维度, 即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护知识水平和自护技能, 共43个条目, 得分在0~172分, 使用liked 0~5得分方式, 其中第11条为反向得分, 得分越高, 自我护理能力水平越高, 根据得分排序, 分为低等水平 (0~57) 、中等水平 (58~115) 、高等水平 (116~172) 。2000年台湾学者将该量表翻译成中文[5], 并在台湾人群中进行了效度和信度的测定, 结果内容效度指数为1.0, Cronbach's a值为0.86~0.92, 重测信度为0.91。

1.3.2 健康问卷 (Short fro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 SF-36) [6]:

SF-36作为简明健康调查问卷, 它从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8个维度全面概括了被调查者的生存质量。分数越高表示健康状况越好, 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2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分

干预后2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分与干预前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和P<0.01) ;且干预后观察组自我护理能力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s)

注:与干预前比较, *P<0.01,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2组患者自我护理水平评定

干预后观察组自我护理各维度水平评定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2.3 干预前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SF-36量表各因子和总分明显提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3。

3 讨论

健康信念模式主要用于预测人的预防性健康行为和实施健康教育[7]。健康信念模式由三部分组成, 即个体的健康信念、行为的线索或意向以及行为的制约因素[8]。健康信念模式是用社会心理学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重要理论模式。它以心理学为基础, 由刺激理论和认知理论综合而成, 并在预防医学领域中最早得到应用和发展。该模式认为人们对疾病易感性和严重性的认知 (产生恐惧) 与预防疾病的行为是相关的, 其核心部分是关于疾病的个人信念, 这个信念调节着对威胁的感知, 从而影响采用对抗疾病行为的可能性。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们发生行为的改变, 促使人们采纳健康的行为[9]。健康行为是指个人为维持或促进健康, 达到自我满足、自我实现而采取的行为。控制不健康行为, 建立健康行为, 能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 改善并促进患者的健康状况。健康行为包括健康责任、运动和锻炼、营养、自我实现、人际关系、压力应对。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人们积极采纳健康行为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一个人如果认为某一疾病的易感性及严重程度高, 预防措施的效果好, 采取预防性措施的障碍少, 则其健康信念强, 易采取医护人员所建议的预防性措施。健康行为能够帮助人们提高自我护理能力。自我护理能力是一个趋于成熟或已成熟的人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个体为维护和促进身体健康和身心发展所学到的一种复杂的活动能力;是个体拥有认知、心理动力必要的评估干预和采取有目的的活动, 以保证维持个体的健康和完好状态的感情调控技巧[10]。健康行为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功能能力和主观感觉, 是包括生物医学和社会心理内容的综合概念[11]。目前高血压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和生命质量的主要疾病, 研究表明高血压属于慢性终身性疾病, 其发生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已被大量研究证实, 自我护理能力是生活质量影响的重要因素, 加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提高其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患者健康。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前2组患者ESCA和SF-36评分无明显差异 (P>0.05) , 表明2组自我护理能力水平和生存质量具有一定可比性。干预后观察组ES-CA和SF-36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表明观察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水平以及生存质量高于对照组患者,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能够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存质量。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分,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综上所述,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在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存质量干预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有助于患者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和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存质量的远期康复效果。方法将100例住院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52例) 和对照组 (48例) , 住院期间2组均按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根据健康信念模式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时间为4周;对照组仅行常规健康教育, 2组患者出院后均给予家庭随访, 时间为6个月。干预前 (入院时) 和干预后 (随访结束后) , 采用自我护理能力评定量表 (ESCA) 和生存质量健康问卷 (SF-36) 比较2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存质量的差异。结果 干预后, 2组ESCA和SF-36评分较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和P<0.05) ;且干预后观察组ESCA和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能帮助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和生存质量, 有助于患者身心康复。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 篇6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不可或缺的内容。健康信念模式的建立为医护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这种模式是指运用社会心理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模式, 遵循认知的理论原则, 强调个体的主观心理过程, 护理人员可以根据健康信念模式的原则和理论对患者的焦虑状态进行干预, 制定相关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从而促进患者健康行为的形成, 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 使患者早日康复。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焦虑住院患者90例 (其中普外科30例, 肾脏内科20例, 骨科20例, 消化内科20例) 。入选标准: (1) 经Zung焦虑自评量表 (SAS) 筛选出的焦虑患者。 (2) 排除有意识障碍、精神病史及精神病家族史者。 (3) 患者均采取常规的治疗与护理。根据不平衡指数最小原则将90名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男20人, 女25人;年龄26~59岁, 平均年龄45岁。实验组男22人, 女23人;年龄25~58岁, 平均年龄43岁,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运动量、病情及病程上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根据健康信念模式的原则和理论制定出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健康信念模式在促进健康行为形成中遵循以下步骤: (1) 让人们对其危害健康的行为感到害怕; (2) 使他们坚信:一旦放弃这种危害健康的行为, 采取相应的促进健康的行为会得到有价值的后果, 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行为改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 (3) 使他们充满改变行为的信心。在此理论基础上, 分析出健康信念模式的4个关键因素:感知疾病的易感性、严重性, 某些缓解焦虑行为的益处和戒除导致焦虑行为的障碍, 通过这4个关键因素来设计健康教育的具体项目。

1.2.2 健康信念形成的方法

患者的焦虑是影响正常诊疗和护理工作的关键, 健康信念的形成是人们接受劝导、改变不良行为、采纳健康行为的关键。健康教育是培养健康行为的学科, 其关键是个体形成健康信念[2]。健康信念是指人如何看待自身的健康和疾病, 如何认识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易感性, 如何采取预防措施, 采取措施后的效果及预防措施会产生哪些障碍。护士了解健康信念模式, 在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可以从健康信念入手, 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威胁和严重性, 了解健康信念行成的益处和障碍, 树立改变不良行为的信心。护士应根据健康信念模式的原则和理论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 定时对患者进行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在临床工作中, 要将健康信念教育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中, 注意挖掘患者自身康复的潜力, 使患者对健康教育不仅要达到“知”, 更达到“信”和“行”。

1.2.3 效果评定方法

采用SAS对患者的焦虑状态进行评定, SAS有20个条目, 采用4级评分, 总分80分;50分以上筛查结果为阳性, 得分越高, 表明焦虑越严重。在患者入院当日和健康教育20天后分别用SAS对其进行测定。

1.2.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2.0软件进行系统分析, 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性分析。

2 结果

(见表1)

两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前后效果比较见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S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3 小结

本研究结果显示, 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可以促进患者相关健康行为的形成、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心理, 促进患者康复。总之, 根据健康信念模式的4个关键因素, 制定出具体且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 是促进患者康复的行之有效的心理疗法。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 篇7

1 健康信念模式的组成

健康信念模式由个体的健康信念、行为的线索或意向及行为的制约因素等3部分组成[1]。

1.1 健康信念

即人如何看待健康与疾病, 如何认识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易感性, 如何认识采取预防措施后的效果和采取措施所遇到的障碍。健康信念模式认为, 人们要接受医务人员的建议而采取某种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或放弃某种危害健康的行为, 需要具备下面几个条件。①知觉到某种疾病或危险因素的威胁, 并进一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此条件包括对疾病易感性的认识、对疾病严重性的认识两个方面, 当个体认识到疾病的易感性和严重性之后, 会感到疾病对自身的威胁, 从而促使其摒弃不健康的行为, 采取健康的行为[3] 。对疾病严重性的认识过高或过低均会阻碍个体采取健康行为。只有对疾病的严重性具有中等程度的认识才能够促进个体采纳健康行为。②对采取某种行为或放弃某种行为的结果的估计。此条件对行为益处的认识、对实施或放弃行为障碍的认识等两方面, 对采取行动可能遇到的困难具有足够的认识, 是使行为巩固、持久的必要前提。③自我效能, 指对自己实施或放弃某种行为的能力的自信, 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能力有正确的评价和判断, 相信自己一定能通过努力成功地采取一个导致期望结果的行动。自我效能的作用在于当认识到采取某种行动会面临障碍时, 需要有克服障碍的信心和意志, 才能完成这种行动。自我效能高的人, 更有可能采纳所建议的有益于健康的行为。

1.2 行动的线索或意向

指人们能否采取预防性措施的促进因素, 包括传媒活动的宣传、医务人员的提醒、他人的忠告、亲友的疾病经验等。

1.3 行为的制约因素

包括人口学特征 (如年龄、性别、种族、籍贯等) 、社会心理学因素 (如个性、社会阶层、同伴及他人的影响等) 、知识结构因素 (如关于疾病的知识、以前患此病的经验等) 。

2 健康信念模式的运用

2.1 健康信念模式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方法[4]

2.1.1 评估个体的健康信念及影响和制约因素

即评估个体的健康信念, 包括个体对疾病易感性的认识、对疾病严重性的认识、个体对行为益处的认识、对采取或放弃行为障碍的估计及个体的自我效能;评估个体行动的线索或意向;评估个体行为的制约因素等。

2.1.2 通过健康教育, 提高个体健康信念

根据评估结果, 护士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个体, 增强个体的健康信念, 使其形成对疾病或健康问题威胁及严重性的认知, 知觉到采取健康行为的益处, 帮助其克服在采取健康行为时遇到的障碍, 让其感到有信心、有能力通过长期努力改变不良行为, 采取促进个体采取健康的行为。同时强化制约因素对个体采取健康行为的影响。

2.2 健康信念模式在护理中的应用现状

2.2.1 健康人群

Jennifer等[5]对256 例内华达州成年人通过邮件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发现, 感知食源性疾病的威胁和安全食品处理行为呈正相关。对食源性疾病严重程度的认识, 是安全的食物处理行为有关积极的一面。常春等[6]等依据健康信念模式自行设计问卷, 了解影响蒙古族、汉族婴幼儿母乳喂养的因素。他们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对117名蒙古族婴幼儿母亲和218名汉族婴幼儿母亲进行入户访谈式问卷调查, 包括婴幼儿基本情况, 婴幼儿母亲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母乳喂养情况、对婴幼儿常见营养不良相关疾病的认知、对母乳喂养益处与障碍的认知、儿童营养与健康知识、自我效能等, 结果发现蒙古族、汉族婴幼儿母乳喂养率、平均开奶时间、平均断母乳时间蒙古族、汉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蒙古族母亲较汉族母亲感知到的母乳喂养益处更多, 而障碍更少, 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提出母乳喂养障碍和母亲年龄是影响母乳喂养的主要因素, 即母乳喂养障碍越少, 母亲越年轻, 越有利于母乳喂养。

2.2.2 慢性疾病

方蘅英等[7]用方便抽样的方法, 调查了广州市3 所三级甲等医院的103名冠心病病人, 并以105名正常人作为对照。采用问卷调查法发现冠心病病人的健康信念可影响其健康行为, 对维护其健康的愿望越强烈, 就越有利于其健康行为的建立;越能意识到冠心病的严重性, 就越能采取运动和锻炼、自我实现等健康行为;越能意识到采取健康行为所能带来的益处, 就越能采取自我实现、正确积极地应对压力及合理的饮食等健康行为。陈红等[8]对58例糖尿病病人应用健康信念模式理论指导健康教育, 通过树立糖尿病病人的健康信念, 使其产生内在的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和意志, 并转化成病人切实的克服障碍、接受治疗的行为, 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符爱民等[9]将120 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 例, 实验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根据健康信念模式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后3 个月随访观察发现, 两组病人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及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5)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能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及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提高病人生活质量。Karen等[10] 对276例 (101份被退回, 对其中的76份问卷进行分析) 保龄球俱乐部, 老年人俱乐部或退休俱乐部的人发放问卷, 调查脑卒中的知识, 人口变量对脑卒中信仰和主观规范措施和自我效能的影响, 从而对脑卒中风险进行预测。多层次回归分析的结果发现, 对采取锻炼益处的感知和自我效能与意图是密切联系

1) 为复旦大学护理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编号:FNSF200909。

的, 健康信念模式对脑卒中预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我效能对于减少脑卒中的危险可能成为最有效的因素。

2.2.3 精神疾病

张丽等[11]对146 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运用健康信念模式进行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效果评估发现, 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存在较高程度的焦虑、抑郁症状,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可缓解症状。何玉兰等[12]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对68例神经症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病人住院治疗期缩短, 治愈率上升, 融洽了护患关系, 使病人了解、剖析自己的病情, 提高了病人对健康知识的认识, 从而逐步改变以往的不良行为和消极的生活态度, 提高了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信念, 提高了病人服药依从性, 最终促使病人整体功能恢复。翟乃霞等[13] 将7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两组均采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对照组给予一般性护理,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健康信念模式为理论基础的行为干预。8周后, 干预组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 (SDSS) 、日常生活能力 (ADL) 量表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以健康信念模式为理论基础的行为干预对病人的全面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能改善病人的社会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2.2.4 乳癌病人

Austin等使用健康信念模型 (HBM) 在Medline和Psycinfo数据库里寻找影响西班牙裔妇女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的行为的因素[14]。发现筛查的常见障碍为西班牙裔妇女对癌症的恐惧、对检查感到害羞、对癌症的宿命论观点、语言障碍等。此外, 西班牙裔妇女普遍感到不易受癌症的威胁, 这是他们缺乏筛查的重要原因。发现积极因素为医生的建议, 社区外西班牙裔领导人的健康计划, 西班牙语印刷的材料。并指出为提高妇女乳腺癌和宫颈癌的筛查率, 必须进行符合妇女文化特性的干预。刘纯艳等[15] 对天津市1 215 名妇女在问卷调查基础上进行乳腺癌健康教育, 对培训前后的效果进行评价并分析影响妇女乳房自检行为的因素, 发现调查对象在接受培训后知识、态度和行为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改变。培训前, 乳房自检行为与感知到的障碍有关;培训后, 乳房自检行为与感知到的益处和感知到的障碍有关。妇女的乳房自检率低下, 对乳腺癌及乳房自检相关知识了解不多。但是通过干预, 知识水平有提高, 但是行为没有明显改变。因此, 从接受健康信息到行为的转变必须以态度的确立为前提, 健康教育的重点应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到可能的障碍和困难, 找到解决的方法。

2.2.5 传染疾病

Phuanukoonnon[16]认为, 健康信念模型 (HBM) 已被泰国采纳为登革热 (DHF) 传播的预防和控制健康教育的主要理论。在HBM的重点是说服人们承认他们本身脆弱性和易感性, 这个研究通过小组访谈, 焦点访谈, 旁观者观测法、非正式访谈等形式调查了解和登革热的蚊子和幼虫控制信念这些活动有关的HBM的理论部分。这项研究结果显示, 健康教育信息可以提高认识, 但并不保证持续的幼虫控制措施。确定若干障碍, 包括没有足够的控制剂, 控制方法的不足, 知识和做法不相符, 控制人的信念, 障碍凌驾于益处。在发展健康教育信息, 控制方法考虑应超越HBM, 社会文化环境兼容控制做法是值得鼓励的。

2.2.6 生殖道健康

刘凤英等[17]根据健康信念模式, 自行设计问卷对云南陆良县514 例农村妇女进行入户问卷调查, 了解社会心理因素与阴道炎预防行为关系。结果发现, 健康信念模式中各因素对阴道炎预防行为的作用是不同的。知觉到益处和知觉到障碍这两个变量与行为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 知觉到易感性和知觉到严重性则无统计学意义。文章还指出, 在中国农村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中应用健康信念模式, 不能完全照搬来自西方的原始健康信念模式, 而要根据研究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健康信念模式进行校正。杜建林[18]健康信念模式为探析大学生生殖健康问题成因提供了理论框架, 并认为先要评估大学生生殖健康信念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生殖健康教育, 加强大学生教育, 提高其自我效能, 整体协同促进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

3 小结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9年6月在孝义市疾病控制中心就诊的肺结核病人240例。入选病人均符合下列条件:①符合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结核病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结核病诊断标准;②无严重心、肝、肾疾患, 无精神病史和肺外结核的结核病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例, 将两组病人进行实验研究对比, 按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治疗、护理过程等进行比较, 均具有可比性。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近年来, 肺结核病呈现上升的趋势, 已受到世界的关注,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我国肺结核病的发病趋势受到高度重视, 如何提高肺结核的治愈率, 减少传染源, 控制疫情乃是当务之急。由于结核病是一种慢性病, 在治疗过程中护理及预防性健康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肺结核病人对于结核病护理与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及对治疗的依从性与结核病的流行密切相关, 因此, 提高肺结核病人护理质量, 广泛开展健康教育, 让结核病病人了解肺结核的相关知识及治疗、护理过程, 具有良好的遵医行为, 是彻底根治肺结核及减少发病率的重要措施。但是传统单一的健康教育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结核病人的需求, 因此加强肺结核病人护理质量和预防健康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如何为广大肺结核病人提供更加人性化、科学化、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是肺结核防治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4 护理与预防健康信念模式教育

近年来, 我国肺结核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已成为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肺结核的用药疗程长, 且副反应较大, 部分病人在用药早期症状消除时, 不遵医嘱, 误认为痊愈, 不能系统治疗或停止治疗, 潜伏在体内的病菌在骤然停药时, 很容易产生耐药, 使结核复发甚至病情加重,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加强有关疾病认知的教育非常重要。如在治疗护理的同时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可以使病人对肺结核疾病治疗有充分的了解, 提高服药的连续性, 是治疗肺结核的有效方法, 本次研究发现,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不仅能使结核病人认识到疾病的危害性和严重性, 重要的是使结核病病人感到护理与健康行为的重要性, 使结核病病人对治疗过程达到“知、信、行”,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改变不良用药习惯, 做到遵医嘱用药以利康复。通过病人护理与教育改善了治疗前的紧张, 通过系统治疗, 使疾病早日康复, 通过护理与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明显优于一般的健康教育, 是一种有效的、可以在基层推广的模式。

通过上述调查与实验, 在结核病病人治疗过程中注重护理质量和健康信念模式的教育, 对提高结核病病人对肺结核相关知识的认识能力、配合医护人员治疗、提高病人治疗质量有很大帮助, 最终使结核病病人的治愈率有明显提高。此外, 护理人员可以评估个体的健康信念及其影响因素,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树立和增强服务对象的健康信念, 使其自觉自愿地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 从而提高治疗质量, 有效地控制结核病, 使病人早日恢复健康。

上一篇:《疯狂的小鸟》下一篇:新华书店连锁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