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护理健康教育模式(共11篇)
新型护理健康教育模式 篇1
护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标、有评价的系统教育活动, 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 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 树立健康观念, 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1]。在整体护理工作中, 健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健康教育存在于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各个环节中, 已成为检验整体护理效果和护理质量的主要指标[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 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 成了护理工作研究的课题。参与健康教育的护理工作者不仅要有全面、广泛的理论知识, 还要有慎独的职业精神, 严谨的工作态度, 通过刻苦钻研、积极探索、掌握护理健康教育的新动态与发展方向, 结合专科的工作特点, 不断改进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 优化护理健康教育内容, 使患者建立正确的健康信念。本研究旨在探讨使用新型健康教育模式前后患者健康教育效果、满意度、健康教育质量的变化。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我院妇科病房2014年1月-6月开展传统健康教育模式和2014年7月-12月开展新型护理健康教育模式后的住院患者共150例, 前者定义为对照组, 后者定义为观察组。患者年龄为3~81岁, 平均年龄42.0岁;患者住院天数4~40 d, 平均22 d。对照组75例, 平均年龄40岁, 观察组75例, 平均年龄42.0岁, 患者年龄、受教育程度、疾病类型、治疗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每月健康教育效果、护理服务满意度、护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平均数, 并进行比较。
1.3 新型护理健康教育模式
1.3.1“同病种集体式”口头教育
责任护士将自己管床的同病种患者召集在一起, 进行集体式口头健康教育。包括入院宣教:如介绍管床医生、责任护士、作息时间、规章制度等;疾病宣教:如介绍该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治疗用药、术后饮食、活动等。
1.3.2“一对一式”书面教育
科室可以自制具有专科特色的健康教育宣传栏悬挂于病区走廊, 并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开展“一对一式”的书面教育。如:向择期手术患者发放妇科手术宣教手册, 并用红笔标出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包括在术前宣教手册上写出手术安排的具体日期和时间;禁食、禁水的开始时间;灌肠的时间;需要做的特殊检查项目以及是否需要家属陪同等重要注意事项, 并要求患者能够复述上述内容。
1.3.3“座谈式”护患沟通会
每月末周五下午召开护患沟通会, 护士长带领护理组长与患者、家属开展护患沟通会。护理组长选择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为学习内容, 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授课的方式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 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正确解答, 使患者真正、全面地认识疾病, 了解疾病。护患沟通会的开展, 充分体现了护士对患者的尊重与理解, 不仅满足了患者的求知欲, 还协调了护患关系, 降低了护患纠纷的产生。护士长通过征求患者意见, 改善护理工作中的不足, 进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1.3.4“个性化”健康教育
由于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不同, 健康教育形式也需要多样化并有针对性[3]。因此, 对患者需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健康教育。针对老年患者和理解能力较差的患者, 护士可以通过聊天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 语言生活化、平民化有利于患者的理解。对于家庭窘迫的患者, 护士除做好疾病健康宣教外, 还应关注患者的生活状况。对于无家属陪同的患者, 护士应增加查房次数, 与患者多沟通, 减少其孤独感, 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1.3.5“临床路径式”健康教育
针对本科室已纳入临床路径的病种, 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疾病, 由临床高级护士协助护士长建立具有专科特色、规范的护理健康教育临床路径标准, 责任护士按照统一标准开展健康教育。
1.4 评价方法
1.4.1
健康教育质量评判采用科室统一制订的健康教育质量考核表, 该表由5部分组成, 总分为100分。入院健康教育为20分, 药物、饮食、活动为20分, 术前健康教育为20分, 术后健康教育为20分, 出院指导为20分。每月由科室选出的质控组长进行考核。
1.4.2
患者满意度评价标准采用我院统一印制的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判, 该调查表包括入院须知、病房规章制度、护士查房、生活护理、健康宣教、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出院指导、一日清单发放、服务态度等20余项调查, 满分为100分。100分为很满意, ≥80分为满意, ≥50分为较满意, <50分为不满意。
1.5 数据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包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两个样本的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对比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健康教育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质量的对比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健康教育质量得分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得分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3。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效果提高
实施新型健康教育模式后, 患者能详细地说出所患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并能积极配合护士开展各项护理操作,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病种集体式”口头教育既保护了患者隐私, 又能使病人更详细地了解疾病, 增进护患关系, 患者之间还可以互相激励,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一对一式”书面教育则使患者动态地掌握了疾病变化的信息, 加强了与医务人员的紧密配合, 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座谈式”护患沟通会时患者敢于与护士沟通与交流, 能主动地表达对护士的要求与期望, 患者与患者之间互相激励, 创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习热情高涨, 学习效果显著, 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使用健康教育路径式宣教, 护士可根据路径对患者进行从入院到出院的连续、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4]。新型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使患者更了解疾病, 改善了护患关系, 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增强了患者的健康意识。
3.2 健康教育质量提高
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后, 护理模式由传统的整体护理变成“以患者为中心”的责任制整体护理, 切实做到了“责任落实、包干到底”。责任护士自从有了自己分管的床位和患者后, 大大地提高了责任心, 杜绝了以往互相推诿、患者“没人管”现象的发生。患者入院后, 责任护士评估患者, “因人施教”的选择宣教方式, 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及时做出评价, 对于宣教效果不满意的患者进行补充指导, 进而改变了以往健康教育有护理措施没有护理评价的不利局面。护士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后, 患者需要签字来认可护士的工作, 对于患者不理解的内容要进行重复讲解, 以提高护理健康教育质量。
3.3 患者满意度提高
新型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 使患者敢于正视疾病, 提高了对所患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能够做到主动与护士配合, 完成各项治疗与护理, 节约了护士工作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护士把书本所学的专科知识结合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 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 通过和患者的有效沟通找出需要解决的护理问题, 制定解决方案, 最终实现护理目标。患者从以往的被动护理, 变为主动参与, 积极性大大提高, 进而改善了护患关系, 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
高品质的健康教育可显著提高患者依从性, 通过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达到增强诊疗效果的作用[5]。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越高, 患者对疾病掌握程度就越好, 遵医行为就越好[6], 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说教式的向患者传授方法, 假设患者会立即改变行为, 但教育过程却费时费力, 且不一定能达到良好的效果[7]。新型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开展使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节约了护理资源, 值得借鉴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瑶瑶, 郭元琨.护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河南护理学术论, 2014, 3 (11) :332.
[2]范建华.开展医院健康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 1999, 15 (11) :667-669.
[3]甄小春, 林淑红, 裴颖.妇科手术患者健康教育的实施体会[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3, 3 (5) :469.
[4]黄珺.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2) :121-122.
[5]李文慧, 王克芳.术前健康教育干预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精神状态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6, 20 (34) :3151-3153.
[6]黄玉蓉, 李国芳.全程健康教育在社区高血压病人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1, 9 (6) :557.
[7]赵琳, 崔妙玲, 王自秀, 等.跨理论模型的健康教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35) :14-16.
新型护理健康教育模式 篇2
卢丽珠,黎 丽娴
(1.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广州南沙区中医医院,广东 广州 511462)摘 要: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医护理需求的日益增长,对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素 质、技能、科研、心理等方面探索创新型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新型;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420
文献标识码:A
护理学作为一级学科的定位为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带来
文章编号:1671—1246(2013)23-0085-02
护理人员被世人赞颂为白衣天使,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护 理人员因为忙碌而繁琐的工作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临床工作 的开展。因此,增强中医护理人员对于护理行业的深入认识十 分必了新的机遇。而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学越来越受到社会 的重视,特别是中医护理学越来越受欢迎【”,因此,加强中医护
理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医护理人才 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中医护理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中医护理 实践的规范化建设。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是探索人 性,寻
要,这也是一项寻求 自身价值的探索历程。护理工作是一 项崇高而神圣的职业,提升热爱护理事业的道德情操是素质培 养的第一步。护理人员每天要与患者接触,其一言一行,一举一 动都在求真理的过程,本文将从素质、技能、科研、心理等方面探 索创新型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影响着患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一本书、一 句训言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沉淀,意识形态的逐 渐完善,需要护理人员自身的觉悟。1提高自身素质是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基石 素质始终是培养模式创新的前提,作为临床一线的中医护
理人员,肩负着临床工作中最基础的部分,自身素质的辐射能 使患者感到温暖、愉快、振奋、欣慰,缩短了护患距离四,并能导 致护患关系中的心理相容与情绪共鸣,使每位患者在最佳心理 状态下接受治疗。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1.2 正确 Il德观念的树立
从医德医风方面来讲,以人为本也是以护理人员自身为 本,我国医圣张仲景的《大医精诚》时刻在鞭策着医护人员形成 正确的医德观。只有树立正确的护理观,方能正确认识护理工 作的性质、目的。要做到干护理爱护理,立足护理的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的成绩,胸怀坦荡,团结同事,视患者为亲人。
1.1 寻书自身价值曲素质培养
理,2009,9(1):9-11.
2053.
【23】王静,宋雁宾,周体.对实习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的探讨田.中国医药 导报,2010,7(8):149—150.
【24]刘思秀,于小明.模块式培训法在护理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田.当代护 士,1995(5):20-21.
【25】杨淑盈,单岩.浅谈护理理论的应用及发展对策叨.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1):l17一I19.
【29]戴惠玲.中职护理教育的发展与社会需求啊.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3):139—140.
【30]李新.刍议新医学模式下中等护理教育的发展叨.广西中医学院学 报,2006,9(2):120—121.
【31]周琦.中职护理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教育教学论坛,2011(15):158—159.
【26]胡翠环,黄桥,颜巧元,等.一级学科背景下的高等护理教育改革探
析【J】.护理学杂志,2012,27(14):72-74.
【271杨佩琴.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概况叨.中国基层医药,2005,12(5):
【32]陈运英.论加强中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 培养m.广西医学,2009。31(1):124—126.
【33121生部医政司.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 630-631.
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s】.2010.A 【22游细玉.中职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0,8(8):
85—
技能水平提升是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核心 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护理人才的创新能力。例如气管插管 固定2 .1 中医护理曲授心在寸辨证施护
[41,以前一直采用胶布蝶形固定,但随着患者出汗、呕吐物 浸以人为本,也是以患者为中心。中医认为人和自然界是相 互湿,胶布很易松开,影响气管插管的牢固性;现在用胶布固定
制约、统一的整体,中医护理的特色在于“辨证施护”,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针对患者不同年龄、不同体质和发病的不同季 节以及所处的环境,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故要求护理人员主 动掌握气候变化规律 做好防范工作,并提倡“春夏养阳,秋冬 养阴,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此,中医关于整体观护理论与 现 代护理所提倡的对患者做系统、整体、全身心的护理是完全 致的。中医护理在祖国医学整体观、辩证观理论指导下,强调
“三分治,七分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圣人不治已病治 未病”。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强调人是一个以脏腑、经络、气血为 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强调人体与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进行 辨证施护。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获取病情、个体状况、心 理、社会环境等信息,应用中医八纲辨证的方法加以分析、归 纳,确立患者的证型及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 题,提出因时、因 地、因人而异的护理措施以及健康指导。2.2 中医护理人才技术水平的提高源于实践 中医临床护理通过 几十年的实践,总结出一套从理论到临
床的辨证施护方法和具有中医特色的操作技术。除药物、针灸 疗法外,还有放血疗法、拔罐疗法、刮痧疗法、熏洗疗法、敷药 法、贴药法、推拿疗法等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熟能生巧同 样适用于中医护理,技术水平的提高依靠课本知识的传授,但 中医护理技术同时也是随着社会进步而变化的,因此,加强中 医护理临床实践是中医护理人才技术水平提高的关键131。在实 践中突出中医护理特色,传承中医技术操作,加强中西医护理 技术的有机结合,跟上护理科学的发展。同时定期组织开展护 理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讲座、专题讨论会、专题讲习班、专题调 研和考察、疑难病例护理讨论会、技术操作示教、短期或长期培 训。选拔一批能力强的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将国家级、市 级专家请到医院授课,参加中医护理学术会议,互相切磋,共同
学习,提高中医护理技术水平。基于医护结合的科研方法是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重点 护理在 临床中并非孤立存在,中医护理的发展离不开医生 的指导与配合。以人为本也是以医护人员为本,医生与护士的
配合是促进医学发展的关键。强调科学的发展观同样适用于医 学临床,医学要发展离不开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3.1 医护的有机结合为科研奠定基础
所有疾病都是“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中医临床疗效离不开 中医护理的功劳。护理人员并非是单纯执行医嘱,而是要有深 邃的洞察力,能够透过迷雾,认识真实的本质。这就需要与医生 有机结合,在护理工作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科研奠定坚
实基础。
3.2 医护结合利用科研方法提高临床疗故 陶行知语,“人人是创造之人”,即人人都能创新。中医护理 好后,再用 3M透明贴膜将胶布末端牢牢固定在患者面部,避免
气管插管脱出。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促使护理人 员不再按部就班、毫无创新地工作I51,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在临床 实践中探索与发展,寻求最恰当、最完美的护理方法减轻患者 痛苦,提高工作效率。科研源于临床,科研不是属于某一人 或某 职业,而是属于全人类,细微的工作中也有科研的存在。提离心理抗压能力是中医护理人员培养的关键 目前的医疗环 境让人忧心忡忡,医生被砍的消息屡见报
道,这使得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剧增。同时还有来源 于病患的要求,领导的要求,家人的要求及 自身的要求等的压 力。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关键。
4.1 t观法律意识的培养
随着各项法律法规的落实与完善161,人们的法律意识越来 越强,在就医过程中逐渐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各项权 益。新时代的护理人员不仅要懂法、知法还要会用法,在护理工
作中时刻注意依法行使各项权利,履行各项义务。因此,应适时 增设《护士条例》《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课程,培养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心理的强大来源于丰富法律知识的支撑。
4.2加强中医护理人才段技能的培养 抗压能力的提高并非通过 开设娱乐课程就能达到目的。张
建梅等嘴 护理软技能定义为:护理人员的智能,情商,人文素 养,人际沟通、观察、判断、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决 策的才能,做到机敏、果断、迅速。二是组织才能,要求具备相当 的组织能力,能进行思想组织、行政组织、护理实践组织等。三 是
86一
应变才能。临床护理工作多是难以预料的,一旦出现突发事 件,要能以变对变
、以变制变,始终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总之,中医护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
论体系和操作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如何发挥 其特色和优势,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人才培养是关键。坚持以 人为本,即以“护理人员、病患、医护结合”为本,从素质、技能、科研、心理等方面优化中医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 素质,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中医内涵的中医护理人 才,为人民群众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促进中 医护理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刘伟.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榧架构想及内涵解析ljJ.中国中医药现
代远程教育,2011,9(17):78.
程红,路兰,张迎红.新医改时期培养护理人才‘的探索【jj.护理实践与
研究,2012,9(16):106—107.
【3】迟延辉.以护士核心能力为导向培养技能型护理人才田.卫生职业教
育,2011,29(22):85—87.
I4瞅凤护理创新提升优质护理服务【J1.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4):
44.I51刘思文,马继红,郭云萍,等.重视护理细节管理落实患者安全目标
【.r】.临床误诊误治,2009,22(10):88.
【6】李杨.新医改下护理发展对策【』】.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17(2):
高校新型体育教育模式探讨 篇3
【关键词】新型体育教育模式 新型体育教育思想 课程结构 自主体育 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51
一、引言
体育活动既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又能使神经系统得到锻炼,能提高神经功能的强度、均衡性、灵活性和耐久力,使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合理交替,缓解神经系统的过度紧张。同时可以消除疲劳,清醒头脑,活跃思维;体育运动时,呼吸系统加速工作,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参加体育课程学习还能够锻练身体,提高学习效率,让我们更好的放松,使得更活力,显得更有青春的生机!大学体育模式的改革让我们更主动注重去学一些有用的体育技能和知识,同时社会体育也应运而生,并且内容发展越来越丰富,新型体育教育模式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新型体育教育模式从新型体育教育思想应入手
新型体育教育模式从新型体育教育思想做起,新型体育教育思想严格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教学理念,我校公共体育课程实行在一定条件下的“三自主”学分制教学,学生可在网上选择上课时间、体育项目、授课教师;目前体育课程开设有篮球、排球、足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形体、健美操、人体工程十项内容的课程。随着我校工程教育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的实施,体育课程也在探索着如何配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相关课题研讨和教材修订,以加强学生身体健康为宗旨,调整现有课程结构,以体育特有的教育手段,积极配合学校工程教育和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从体育育人的角度完成人才培养目标。
三、学校体育应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做到自主体育
体育是学生参加身体练习而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形式,不是教师以教为主学生以学为辅的简单教学形式,体育教学的特性是参与性和主动性,然而,以前我院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明显,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心态、个体差异,没有真正做到自主体育,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致使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为配合教育改革,贯彻素质教育,实现自主体育,高校体育的教学模式应由教师的主导性向学生的主体性转变。日常制定的教学计划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尽量考虑学生的需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欲望与热情,把学生当作体育课的主人,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在理论知识的接受还是平时的体育项目参与中,都有一个主人翁的精神,自主参与,积极锻炼,教师在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淡化教师的绝对权威,体育技术的传授以分别辅导的形式为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达到自主体育的教学理念。
四、优化课程结构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优化课程结构先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做起,充分發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式、探究式的体育教学模式,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空间,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如目前部分大学试行的“三自”体育教学和“体育俱乐部”型教学模式,其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这样可以从学生兴趣、特长、爱好等出发,按照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来拓展学生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层面。在优化课程结构中学校、教师一方首先应该做到从教学内容、教材结构到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内容的选项上,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终生锻炼的价值等;在教材结构上以丰富科学锻炼知识和培养健身意识的教材优先选择,理论结合实践,满足不同学生的各种需求等;在教学方法上,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消弱教师的权威性教学,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等,其次还要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始,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活动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一体化”课程结构。
五、小结
当今世界,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也在逐步提高。体育作为一种需求,它的概念扩展到更大的范围。 大学体育模式的改革让我们更主动注重去学一些有用的体育技能和知识,同时社会体育也应运而生,并且内容发展越来越丰富,包括全民健身的各项活动,补充了除竞技体育之外的体育管理体育经济等相关领域的内容。社会体育使得体育与人更接近,不但加强了人们的体育意识,而且使人们的体育行为更加规范科学。体育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文化。
参考文献
[1]袁革.高校体育课程建立学生选课制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5):121-123.
[2]刘俊洁,刘占锋.高校体育转型对体育教师的能力要求[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3]徐和庆.学校体育长期效果论析[J].北京体师(体育教学),1988.9.
[4]刘国华.论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J].湖北体育科技,2005,(10).
[5]黄艳美.发展体育产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研究[J].改革与发展,2006,(2).
新型护理健康教育模式 篇4
1 护理管理中的护理风险识别
护理风险识别就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地连续识别和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事故原因的过程,是护理风险管理基本程序的第一步。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遇到许多可能造成护理风险的事件。如未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制度,发错药、交接班不清楚造成治疗错误,或护理操作技能不过硬或成功率低,而造成患者躯体上的痛苦,或刚擦拭过的地板造成患者摔倒等等。管理者要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系统归类,分析产生护理风险的原因,查阅有关文献,对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预见,正确识别目前存在与潜在的护理风险。见表1、2。
2 护理风险的原因剖析
2.1 护理规章制度执行方面
护理工作细致而繁琐[2]。尽管护理工中有许多明确的规章制度与操作常规,但部分护士未严格按照执行,以至造成护理风险的发生。
2.2 护理技术方面
个别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过硬,经验不足或协调能力不强等原因,而造成护理风险。特别是新技术、新项目的大量引进与开发,护理工作技术要求提高,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更高的护理技能,从而导致护理风险增大。
2.3 护理人员方面
护理人员素质或人员数量方面要保证满足护理工作的要求。当前,护理专业发展对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数量要求都有较大提高,要根据技术的进步与专业发展的情况进行人员调配,注重护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是护理安全的有力保障。
3 健全护理风险管管理机制
有关专家指出:只要有医疗活动,就必定存在医疗风险[1]。虽然护理风险事件不能完全避免,但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是可以减少和避免的。
3.1 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
本院实行三级管理责任制,成立了以护理部-护士长-科室质量控制小组,以及由高级技术职称组成的质量管理委员会,全面加强护理风险的基础质控、环节质控和终末质控工作。
3.2 持续完善护理风险监控机制
护理部每季度展开护理安全教育讨论会,详细分析护理过程与环节,评价、监测护理风险管理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寻找护理安全隐患及预防和改进措施,制定护理应急预案,要求护士从法律角度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技能,正确执行护理操作和书写护理文件。护理部经常深入到科室,与科室护士一起进行护理风险防范座谈会,找出发生护理风险的原因,组织并参与护理缺陷与差错分析,把平时发现的违规操作事件及时通报,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探寻护理风险的潜在因素,进行防范教育。并将风险防范作为各项管理者的考核内容,要求和检查护士长的科室管理、夜查房及节假日期间等护理工作,大大地降低了护理风险的发生率。
3.3 强化护士业务与素质教育,提高防范风险“免疫力”
临床实践表明,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成正相关。抓好护士的素质教育,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护士防范风险的“免疫力”。面对护士法律意识和防范风险能力不强的状况,在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的同时,从提高法律意识入手,全面培训护士,举办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学习班。组织学习法律、法规及有关安全知识,使护士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制度等都是在履行法律职责,都是在保护患者和保护自己。.
本院护理部鼓励护士在职教育,以自学为主,倡导自学内容与工作目标相结合,实践技能与岗位要求相结合。开展专业化培训,不断提高专科理论知识与临床操作技能。加强年轻护士的带教工作,实现高年资护士对低年资护士适时、有效的技术指导及质量把关[3]。临床开展新项目,预先组织学习有关新知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以保证新项目的安全开展。结合临床上的风险苗头或案例,开展警示教育,防患于未然。
3.4 加强护理规章制度的改进,以提高安全系数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根据医院的护理工作,分析了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问题,重新修订了本院的护理安全制度10余项,制定了《节假日科室安全规定》。其目的是要求护士长在节假日前做好护理安全各方面的人员准备、物质准备等工作,规范了节假日的护理管理的相关制度。制定了《病区安全细则》,以利科室防火、防盗等,风险及时处理和及时上报制度、实习带教制度、制定了患者告知书、签字制度、陪伴制度等,着重加强对急危重症患者、多事之地、多事之人、重要之物等的管理和检查力度,为护理安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小结
本院通过科学的新型护理管理模式,不断识别护理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更进一步健全了护理管理机制,以及持续的质量改进。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防范意识及护理质量改进,护理业务能力均不断增强,多年来无护理事故的发生,护理投诉及纠纷明显减少,患者的满意度明显上升。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作,只有不断地健全护理管理机制,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风险意识和能力,才能真正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摘要:目的利用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有效地降低护理风险,为患者提供安全、有序的优质护理。方法正确识别现有与潜在的护理风险,建立风险管理组织,制定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计划,正确识别现有与潜在的护理风险,加强护士素质教育与业务培训,提高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结果护理差错发生率由0.015%下降至0.002 8%,住院患者满意率保持在96.0%以上。结论利用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地防范护理风险,对预防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减少护理纠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型护理管理模式,防范,护理风险
参考文献
[1]蔡铜山,钟德富,张海林,等.推行医疗风险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1,8(5):342- 343.
[2]孙玲芳.护理差错原因分析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 2002,18(3):59.
新型护理健康教育模式 篇5
摘要: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高校必须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材改革和考核方式改革、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和科技创新活动,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方法等途径,突破传统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创新教育理念,形成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等多元化创新人才的培养。
關键词: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
一、引言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主要环节,理想的实践环节是设计更多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达到技能要求的机会。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职业院校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寻求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探讨如何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我国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培养更多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二、创新型人才的定义
创新型人才是以其博专兼具的、超强的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和自由发展的个性为社会和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极少数人才。或者说创新型人才是指掌握创新方法,具备创新能力,能完成创造性活动,具备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综合人才。国际上对创新型人才的定义有四个要素,即智力、强烈的好奇心、反思能力和激情。总之,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学校,特别是职业院校和大学的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中国高校传统教育模式在培养人才上存在的问题包括:学校对一个专业的所有学生制定统一的培养方案、课程计划,实行统一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这种培养模式较注重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而忽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国高校传统教育模式,属于知识灌输,而不是能力培养;是“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这种培养模式注重的还是考试制度,学生成绩的好坏,主要看一两次书面答卷的结果。记忆力好、能死记硬背的学生容易获得高分,结果就有机会评奖学金、三好学生。这些表现体现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认识不充分、落实不到位、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以守成性教育为主、学生评价体系难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等问题。很显然这些问题有必要通过探索适应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形势的途径加以解决。
(一)实施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
培养创新型人才最根本的一步是要营造好良好的气氛,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最主要的场所,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氛围,利用学生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把握好“教”与“授”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说起来都有体会,往往教师在课堂40分钟滔滔不绝地讲得很精彩,学生也许听得入神,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再提问学生时,学生似乎忘记曾经学习过这些内容,这是学生没有开动脑思考问题、被动学习的结果。因此教师应该在上课前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好教学过程,比如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利用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的学习,其中再加入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等方法,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培养的学生才是有用之才,才有创新能力。
(二)教材改革和考核方式改革
培养创新人才,须从教学改革开始,包括改革作教材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应以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序和以学科知识体系建构为核心来规划,同时不断优化教材和课程结构,编写以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个性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自主学习型系列教材。
现有的学生评价制度、考试制度、评价内容不科学,评价模式单一,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不客观。通过改革,可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与评价模式。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考核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并综合测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工作态度等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改革考核评价模式,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达到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效果,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实践教学的成效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校内实验实训和校外实训)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校内实验实训课程不能单纯按照实验指导书在教师指导下轻松完成了事,要进行改革,重视实践教学成效。如进行电子技术实训教学时,根据实训项目,教师事先设计好导向性的问题,利用有限的电子元器件,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搭接、自行测试等。这样做的结果不仅能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不同的学生能得到不同的设计方案,学生也有成就感。这种大脑风暴法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具有迅速适应社会新环境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普及创新思维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普及创新思维是引发学生思考、启迪智慧、激发灵感的另一渠道,是创新性教育活动又一重要途径。很多学校都设有创造发明组、科技制作组、机器人组、科技模型组等,指导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正确引导学生开展不同学科的科技创新活动,给予指导、定好计划和内容、保证一定的经费投入,确保科技创新活动行之有效。学生应学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面临一次次失败也不气馁,而是寻找失败的原因,重新整理思维,再次投入项目活动,直到成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不怕挫折、不惧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将来无论在什么岗位,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够坚持探索,将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中的佼佼者。
(五)参与科研课题的开发建设,培养创新思想
我们常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因材施教”。对于部分思想活动、专业知识坚实的学生来说,如果能带入教师课题开发建设中,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这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设计能力,学生毕业后就可直接进入企业胜任设计或施工工作。实践证明,参与科研课题的开发建设,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是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途径之一。
四、结语
提高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研教改系统工程。目的是造就一批善于创新、勇于实践、开拓进取、独立思考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通过实践探索发现更多培养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好方法,培养出既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又能进行项目工程设计、施工的工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延奇,史加翆.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1(05)
新型护理健康教育模式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儿科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0例。观察组男38例, 女22例, 年龄3~7岁, 平均年龄 (4.8±2.4) 岁;对照组男36例, 女24例, 年龄3~8岁, 平均年龄 (4.6±2.5) 岁, 排除肝肾功能异常、严重感染患儿。两组患儿资料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家属均自愿接受本研究, 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儿科常规护理, 包括热情接待、常规检查、病情监护、卫生宣教等。观察组采取新型“3H”服务模式, 具体包括: (1) 用情服务:接待患儿和家属时要面带微笑, 举止大方得体, 采用规范服务用语, 细致介绍患儿病情、用药注意事项等, 耐心解答家属提问, 消除护理不安因素,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树立良好专业形象。 (2) 用心工作:临床护理服务是参与式、体验式的, 儿科护理人员应学会归因和管理情绪, 积极对待自己专业和学习, 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服务中保持高度责任心, 树立安全意识, 尤其是对患儿的心理护理, 加强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对日后的成长非常关键。 (3) 用力工作:在护理服务过程中, 引导护理人员主动、积极、有效工作, 不断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技能学习和考核, 通过护理服务品管圈、APN连续性排班模式、五常法等来促进护理团队协作精神, 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缓解护理人员的焦虑, 优化人力资源, 保证工作效率最大化。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儿住院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 统计两组护患纠纷发生率, 自行设计问卷调查两组患儿家属对本次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包括满意、一般和不满意, 满意度=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护患纠纷0例, 并发症发生1例, 并发症发生率1.67%;对照组护患纠纷4例 (6.67%) , 并发症发生7例 (11.67%) ,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纠纷=4.14, P=0.04<0.05;χ2并发症=4.82, P=0.03<0.05) ;观察组家属的满意度为96.67%, 对照组满意度83.33%,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93, P=0.02<0.05) 。见表1。
注: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儿科病房是护患纠纷易发的区域, 以往护理服务模式缺乏人性化管理, 属于消极化服务模式[2]。新型“3H”服务模式要求医护人员主动拉近护患关系, 控制好并发症, 减少纠纷的发生,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观察组在新型“3H”服务模式管理下, 患儿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幼儿年龄较小, 体质具有特殊性, 机体抵抗能力弱, 加上自身认知能力差, 病情容易出现反复[3,4], 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常规护理服务模式中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和主动性, 可以预防的并发症就会增加, 从而加大医疗风险, 造成医疗纠纷。新型“3H”服务模式以患者为本, 体现了人性化服务理念, 用情、用心和用力的服务理念均是以患儿为中心, 是对患者充分的负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护理人员提供疾病护理同时, 关注其心理状况, 确保其良好的心理状态[5]。工作投入是积极的工作态度, 是个体工作潜能发挥和工作效果优化重要评价指标, 需要用心服务。护理源于生活护理, 在生活护理的基础上得以发展, 基础护理质量同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研究指出人格坚韧性、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投入均呈显著性正相关, 需要用力服务。观察组在新型“3H”服务模式下护患纠纷0例, 明显少于对照组 (4例) (P<0.05) , 体现出该服务模式的应用价值。新型护理服务模式的实施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儿科护理管理对患者满意度的要求更高, 观察组对本次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患儿家属对新型“3H”服务模式的肯定。
综上所述, 儿科护理管理面对的是患儿, 具有其特殊性, 新型“3H”服务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可有效控制患儿并发症, 减少护患纠纷, 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值得进一步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新型“3H”护理服务模式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20例儿科患儿,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0例。观察组采取新型“3H”护理服务模式,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服务, 统计两组护患纠纷、并发症发生率, 调查两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护患纠纷0例, 并发症发生1例, 并发症发生率1.67%;对照组护患纠纷4例, 并发症发生7例, 并发症发生率11.67%,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家属的满意度为96.67%, 对照组满意度为83.33%,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新型“3H”护理服务模式减少了护患纠纷和并发症, 有助于提高儿科护理质量。
关键词:新型“3H”护理,儿科护理管理,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于文凤.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9) :111-112.
[2]姚淑一.儿科护理管理中加强危险因素管理对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中国卫生产业, 2014 (32) :78-79.
[3]韩金芝, 王燕, 毛太生, 等.新型“3H”护理服务模式在儿科优质护理病区中的临床效果评价.安徽医药, 2013, 17 (10) :1824-1825.
[4]杨火明.人性化护理管理用于儿科护理管理效果分析.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 5 (21) :8-10.
新型护理健康教育模式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3月~2014年9月本院收洽的6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30例。研究组患者中男16例, 女14例, 年龄25~60岁, 平均年龄 (43.5±5.2) 岁, 其中胃溃疡患者12例,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8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5例, 女15例, 年龄23~58岁, 平均年龄 (42.1±5.6) 岁, 其中胃溃疡患者13例,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则采用新型护理模式, 具体如下: (1) 全部护理过程由同一护理人员进行护理; (2) 为患者讲解病房周边及医院注意事项, 帮助患者熟悉环境; (3) 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病房环境, 温湿度适宜, 控制探访人员数量, 给予患者合理休息时间; (4)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与患者沟通注意技巧, 多用礼貌用语, 给予患者尊重、温暖; (5) 为患者讲解消化性溃疡病相关注意事项、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成功的经验, 增强患者的信心; (6) 注重患者的饮食护理, 患者于溃疡出血期间多食用流质等软性易消化食物, 于治疗恢复期间多以清淡为主, 忌生冷、辛辣、油炸、过硬, 禁暴饮暴食; (7) 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遵照医嘱了解相关用药, 调整生活习惯, 宣教消化性溃疡日常注意事项; (8) 做好患者的出院指导工作, 提醒患者按时复查。
1. 3 疗效判定标准 (1) 显效:医患密切配合完成治疗, 根据医嘱及时服药, 饮食健康合理;有效:患者病症有明显好转趋势, 经提醒后患者及时服药, 控制饮食健康;无效:患者病症无好转, 医患无配合, 无正确服药和饮食。总有效率= ( 显效+ 有效) / 总例数 ×100%。 (2) 根据SAS、SDS评分量表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进行评定, 评分愈高, 则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愈严重。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研究组患者中显效24 例, 占80.0%, 有效5 例, 占16.67%, 无效1 例, 占3.33%, 总有效29 例, 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中显效12 例, 占40.0%, 有效10 例, 占33.33%, 无效8 例, 占26.67%, 总有效22 例, 总有效率为73.33%。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2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对比研究组患者SAS评分为 (33.5±7.2) 分, SDS评分为 (34.6±7.6) 分。 对照组患者SAS评分为 (44.6±7.1) 分, SDS评分为 (45.1±8.3) 分。研究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 因其症状的周期性、节律性, 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有较大影响[3]。正常状况下, 人体胃黏膜对胃部起着保护作用, 当黏膜因饮食、药物等因素功能减弱, 酸性胃液形成的刺激易形成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具有长期性、周期性、节律性等特点, 因此治疗过程中高效的护理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 医学模式渐转变为以患者的身心健康为核心, 因此新型护理模式的应用有其必要性[4]。本院为探究新型护理模式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护理效果, 随机选取60 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新型护理模式进行分析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6.67%, 观察组仅为73.33%, 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研究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新型护理模式有利于提升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显著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新型护理模式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效果显著, 有利于提升治疗有效率, 临床价值显著, 值得本院在临床上推广并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并探究新型护理模式在消化性溃疡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6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3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 研究组患者则采用新型护理模式,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6.67%, 观察组为73.33%, 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新型护理模式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效果显著, 有利于提升治疗有效率, 临床价值显著, 值得本院在临床上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新型护理模式,消化性溃疡,效果
参考文献
[1]韦凤春.沟通技巧在消化性溃疡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右江医学, 2012, 40 (3) :386-387.
[2]张为民.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7) :332-333.
[3]王婷.护理结局分类系统在消化性溃疡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中国健康教育, 2013, 30 (3) :273-275.
新型护理健康教育模式 篇8
1 护理质量管理科学化
1.1 实行院、科两级护理质控
医院成立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 下设护理文书检查组、病区管理检查组、医院感染管理检查组和重点科室 (急诊、供应室、手术室、产房) 检查组。科室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的护理质控小组。以河南省医疗机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与方法作为模板, 完善细化了重点科室的考评细则, 制定了适用于我院的具体检查标准和方法, 并建立了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实行量化管理, 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 通过科室质量小组及护理部质控组检查, 把一些问题和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减少了差错事故的发生, 把差错降到了最低点, 通过科学化管理, 使护理质量得到了提高。
1.2 建立完善各种管理制度
根据新时期护理工作的特点和医院护理管理要求[1], 建立完善各种管理制度, 制订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护理工作标准。其中护理工作制度60项, 工作职责30项, 根据质量控制标准, 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依据《河南省医疗机构医疗护理核心制度》, 把一些关键性的核心制度印制成册, 达到人人熟练掌握, 在护理工作当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从而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
1.3 规范临床护理技术操作
为了使护士临床护理操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 把全国卫生系统护士岗位技术训练和竞赛活动中规定的50项考核要点印制成册, 使全院护士人手一册, 以科室为单位进行训练, 并把每个人的操作流程录制成光盘, 进行播放, 互相观看, 及时发现操作中的错误。通过训练、考核使临床护理操作技术基本达到标准化、规范化。
2 人员管理人性化
2.1 双因素理论的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认为, 激发人努力工作的因素有两类:一类为保健因素, 这类因素具有维持职工安心工作现状的作用, 如职工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组织管理制度、工作环境等;另一类是激励因素, 激励因素注重工作本身对职工的意义, 由此激发职工的进取心, 使他们努力工作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2]。对护理人员实行人性化管理, 运用双因素理论调动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近年来, 我院在保健待遇、工作环境方面给予了改善, 如每年为护士发放工作鞋、防护服、棉大衣, 夏配空调、冬有暖气。护理设施:安装了中心供氧、中心吸引, 配备了心电监护及必备的抢救器材, 改善了工作环境, 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同时在人性化管理方面也实施新的举措。从小事抓起, 如护理人员的亲属有病, 主管院长、护理部主任亲自探望, 给他们以安慰和关心, 每位护理人员的生日都登记到日历台上, 生日当天发条信息, 送纪念品以表祝贺, 使他们感到温暖。另一方面在激励因素上实行院内技能竞赛、理论知识考试, 对评选出的操作能手和考试成绩前3名者进行奖励, 对技术精、理论知识好的护士, 派出去进修, 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在市、县卫生系统竞赛取得名次的护士进行全院表彰。调动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使他们安心工作, 诚心诚意为病人服务。
2.2 对病人进行人性化护理服务
规范护理行为, 转变服务意识, 改善服务态度, 实行全方位人性化服务。护理人员应礼貌待人, 文明用语, 要求每位护理人员提出1条服务承诺, 并在工作中执行。购买护士礼仪录像带, 组织全院护理人员观看培训。结合“三优一满意”活动开展文明、规范、微笑、温馨、亲情服务, 改变“门难进、脸难看、路难找”的不良印象, 一个微笑, 一声问候, 一句安慰语拉近了护患距离;一声对不起避免护患纠纷;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多与病人沟通, 多给病人提供帮助, 把护理程序运用到各项护理工作当中, 把护理服务文化和临床护理工作结合到一起, 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服务。
3 人员调整弹性化
3.1 制订护理人员应急调配预案, 满足临床工作和病人的需求
基层医院住院病人季节性强, 以往科室护理人员相对固定, 各科室工作忙闲不一, 致使病人多、护理人员少的科室护理工作不到位, 质量下降。近年来, 实行全院护理人员统一调配, 根据科室住院病人多少来确定护理人员。同时引导科室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弹性排班制, 实行护理人员弹性化管理, 有效解决临床护理人员编制不足的问题, 保证床位的使用率。
3.2 成立护理应急小组, 确保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护理质量
护理部抽调各临床科室1名或2名护理骨干组成护理应急小组, 一旦科室有危重病人抢救或有突发事件发生, 应急小组成员接到通知及时到位, 确保抢救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关键词: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基层医院,双因素理论,人性化
参考文献
[1]宋瑰琦, 秦玉霞, 储爱琴, 等.护理部在医院管理中的职能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12) :917-918.
新型护理健康教育模式 篇9
1 具体实施方法
1.1 实施责任分工,落实整体护理
目前的军队中小医院临床一线护理队伍趋于年轻化,30岁以下护士占80%以上,工作3年以下护士占60%,护理人才最佳年龄区在工作5年~8年,目前仅占10%。军队中小医院护士面临护士数量、质量、结构、层次等不能够满足目前和未来服务需求的情况[1],加之科室的病种分类不清,高年资的护士不多,我们将每个护理单元分成2个或3个小组,每组由1名中级职称的护士任小组长,每名责任护士分管病人<8名,危重病人由每组分开进行管理,总调配由护士长随机进行,每位病人有相对固定的责任护士,实施“8h上班24h负责制”,建立特殊人群(老年人、儿童、智障等)评估标准,实施病人从入院、检查、出院等全过程管理,确保每班有各包干小组的责任护士上班(包括双休日及节假日),使病人得到连续不间断的整体护理。
1.2 护士按层级考核,落实绩效管理
由于军队中小医院年轻护士多,应注意完善他们的绩效管理,一是要加强他们对责任护士职责、优质护理的基本项目等学习,责任小组长还要承担年轻护士的指导和监管,充分发挥小组团队合作精神,加快年轻护士的成长。护士长每月对责任小组工作进行考评,同时组织医生及病人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民主测评,考评结果与绩效挂钩,营造良好的氛围,使责任护士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对病人负责。
1.3改革护理工作分工,落实全程护理
新的工作模式以科室责任小组包干为核心,合理分工护理人力。责任小组长不上夜班,每个小组确保有2名或3名责任护士在岗在位,切实为病人提供全程、连续、无缝隙的优质护理服务同时,结合中小医院的实际情况科学安排护士的工作与休息,我们采用APN排班与随机排班相结合的方式,为中班护士提供中餐送到科室的服务项目,减少护士往返的时间。
1.4 细化量化基础护理工作流程与考核标准
首先制定了各类基础护理操作流程,统一了操作规范。加大了对年轻护士的考核力度,按护士的职称进行,将考核结果与护士的职称评定挂钩,同时与继续教育学分授予进行联运。各级护士将完成的基础护理工作进行量化,每月进行1次总结和公示,每季进行分析讲评。目前我院的特别护理病人、一级护理以上病人的基础护理全部由护士完成,提高了病人及家属对基础护理工作质量的满意率。
1.5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并举建设
在各护理站设立基础护理公示牌,病人床头信息公示责任护士姓名及护理等级,便于病人记忆,确保分级护理全面落实;各专科提炼专科护理特色,开展以专业为导向的健康教育,我们有专科护理宣教栏,每月出刊一期,重视疾病康复、健康饮食以及医学知识普及等专业化的健康教育,强化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相结合的继续教育规范化培训制度,培养护士在落实基础护理过程中注重病情观察、应急处理与康复指导,为病人提供更专业、更规范、更安全的优质护理服务。
2 效果
2.1 病人满意度明显提升
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以来,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2010年出院病人对护理的总体满意度达97.45%,2011年达到98.56%。医院被评为江西省十大和谐医院。护士由原来的每天5次交接班改成3次,除了减少交接不清导致的护理安全隐患外,护士将交接时间用在了病人护理上,增加了为病人直接护理服务时间。其次,全面推开了电子表格的护理系统,减少了护士书写文书的时间,让护士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护理病人,做到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2]。
2.2 不良事件、病房陪护率和投诉纠纷明显降低
在工作中建立了不良事件非惩罚报告制度,鼓励各护理单元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对主动上报的护理单元不但不予以处罚,反予以表扬。鼓励不良事件的传报,并进行归因分析,将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反馈临床。通过一系列改革,优质护理服务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了25%。另外,通过责任分工负责模式,责任护士为病人打针发药、处理医嘱、做基础护理、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安慰等,为病人提供了全程、连续、无缝隙式的护理服务,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深化了护理服务内涵,病人满意度明显提升,陪护率明显降低,并实现了病人的零投诉。
2.3 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医护满意率上升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是护理职业发展、护理职业价值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护理质量、创立服务品牌与服务文化的切入点。服务质量的精细化是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3],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落后的护理模式,始终贯穿于推行优质护理服务的过程之中,并指导具体措施的实施,如细化护理规章制度和服务流程、制定责任组长和责任护士的岗位培训和职责,做好他们的绩效考评、细化各项基础护理工作制度和评分标准等,真正做到准确把握、精益求精,使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
3 讨论
3.1 军队中小医院做好护士的能级结构优化工作是推进优质护理的前提
当前军队中小医院,护士在职业发展中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晋升难、培训难、职业成功难、科研难。军队中小医院护士发展普遍受限,军队护理队伍建设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军队护理工作面临严峻挑战[4]。只有认真思考目前军队护士的能级结构的优化工作才能推进优质护理工作的进行,才能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助于建立一支健康发展的护理队伍。确保每级护士能够达到级别的核心能力,从容应对各种复杂问题,减轻护士压力,最终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3.2 管理的精细化是军队中小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有力保障
有研究显示,新护士在适应医院工作环境、学会与人沟通和调整面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压力方面有需求,护师往往会进入到职业倦怠期[5]。服务质量的精细化是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是护理职业发展、护理职业价值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军队中小医院提升护理质量、创立服务品牌与服务文化的切入点。
3.3 落实基础护理是军队中小医院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内容
基础护理质量是直接体现护理服务的品质。军队中小医院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中应避免基础护理中要求低年资护士做的误区,把基础护理工作贯穿到整体护理过程中。高年资护士在完成分管病人的同时评估指导下级护士工作,体现了高年资护士的职业价值,减轻了年轻护士的工作压力。实施过程中应强调基础护理与专业护理的同步强化,护理专业的发展需要双管齐全,只有这样才能使军队中小医院的优质服务工作得到持续发展。
摘要:[目的]以军队中小医院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为契机,完善护士的能级管理,提高护理质量,促进病人满意度提升。[方法]通过改变管理模式,实施能级管理,落实基础护理,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结果]病人满意度明显提升,医护关系得到改善,护理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结论]实施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对提升优质护理服务具有明显效果。
关键词:管理模式,优质护理,护理质量,病人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孙慧伶,邓胜平,孙淑华,等.转型期军队医院护理人才建设的几点思考[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9,19(5):39-40.
[2]于冬梅,杨亚娟,卢根娣,等.表格式护理电子文书的研究与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5):86-87.
[3]陈湘玉,谢玮伟,王毅,精细化管理保障优质护理服务持续改进[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9):615-616.
[4]张秀英,田晓丽,相锋,等.军队多元化护理队伍现状及其管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9A):1339-1340.
新型护理健康教育模式 篇10
一、“自主探究学习型”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自主学习探究型”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强化创新意识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核心目标是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坚持通过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和能力双重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自主学习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步骤
探索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物理,最重要的是建构适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加以整合的、体现自主学习探究的新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结构或程序。“自主学习探式”教学模式分以下几人阶段:创设情境设疑、提出问题假设、自主设计探究、实验仿真研究、交互协作讨论、学习效果评价、课堂反馈总结、课题拓展。
(一)设情境设疑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创设多种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应该重视: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好奇心;创设质疑情境,使物理概念、规律由“机械接受”变为“主动探究”; 创设想象情境,使学生的物理思维由“单一思维”变为“多向拓展”;创设纠错情境,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使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充分交流,也能使学生民主地、和谐地、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确保师生相互作用达到最佳状态,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二)提出问题假设
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通过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比较质疑法、批判质疑法等方法展开学生自我和相互设问、师生之间设问,最终提出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及研究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究”发展。
(三)自主设计探究
通过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类似概念、规律的理解过程或多媒体展示),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去设计有关的实验进行分析研究。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规律的框架逐步攀升。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精心所作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
(四)实验仿真研究
创设实验情境,培养学生物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教材中各种实验,教师尽可能将其转变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分组实验,可以转化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先用实验探索加速度和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然后启发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自己得出实验结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五)交互协作讨论 ——优化建构
协作应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十分重要作用。而交流则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在“自主学习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借助于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价值尤为重要)展开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启发、相互补充,寻求答案。在此过程中,坚持开放性原则。重在展现学生思维的过程,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通过指导,让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利用网络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进行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全方位的认识和新的洞察。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时,必须注意处理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协作学习”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六)学习效果评价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学习效果评价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对个人评价;二是教师对学习效果的评价。第一种评价是相对难以外显,在小组讨论和个人自主研究中学生自己对自己以及在小组中的表现情况实际上有一个认识,对于教师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可来源于多方面:比如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教学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强化练习设计,自主网络测试等
(七)课堂反馈总结
可以由学生或教师进行课堂总结,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交流学习的难点、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学习提高的建议;也可以由学生写小论文,进行论文答辩式总结:由答辩者在规定的时间内介绍探究学习过程,再由答辩者回答教师和其他学生就其研究情况的提问。
(八)课题延伸课外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平台大搞物理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提高。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有学科小组活动、科技小组活动(如航模、无线电、摄影、教具制作、地震观测等)、物理竞赛小组集训活动、各种讲座活动等。积极实施研究性学习,能促进基础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能发挥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挥探究的自觉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新型护理健康教育模式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3月1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7例,女33例,年龄32~74岁,平均(43.21±6.1)岁,胃溃疡34例、十二指肠溃疡46例、复合型溃疡20例。上述患者均经过内镜诊断、活检确诊,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50例,且年龄、性别、溃疡类型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式
早晨空腹,夜晚入睡前口服奥美拉唑20mg,领配合克拉霉素0.5 g、阿莫西林1 g,2次/d,持续治疗7 d。抗生素服用时间为中晚餐饭后30 min。铋剂与抗生素不可同一时段服用,相隔需30 min以上。上述三联治疗方式持续7 d。
1.2.2 护理方式
(1)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掌握其心理变化情况,并讲述溃疡的治疗原理,消除患者紧张等不良情绪。(2)饮食指导:存在出血症状应以流质为主,恢复期间以抗酸治疗为主,不需完全禁止饮食,但需保持饮食清淡,禁食生冷、辛辣食物。高纤维素饮食中具有丰富的营养因子,可降低后期溃疡复发概率,同时还应多摄入高纤维素饮食。(3)健康教育: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力度,尤其注意防止家庭感染,做好常规消毒工作。在复查无异常前应避免食用非甾体类药物与阿司匹林。保证充足的睡眠休息,抗酸药物适宜嚼碎或研碎服用,若因长期服药发生便秘则应给予轻缓泻剂。并让患者定期复查,如出现便血、呕血等情况应该及时回院就诊[2]。(4)消毒护理:应将相同病种患者安排在同一病房,大小便均要在固定容器内完成,医务人员消毒处理后再使用。同时病房内洗手间应该每日消毒清洗,饭前需洗手,嘱咐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吃剩的食物、呕吐物均要消毒处理,避免院内交叉感染或传染源出现。(5)复查指导:避免HP后期复发的关键是定期的复查,而HP根除的医学定义就是在停药1个月后HP形态学、C14呼吸实验正常。因此患者应该在治疗结束4~6周内准时复查,不然就算已没有明显症状,但仍存在较大的复发概率。复查方式以C14呼吸试验为主,这种检测方式简单,效果-成本的综合性价比高,护理人员应对复查者详细阐述C14的使用方式与注意事项。
1.3 观察指标
护理效果分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标准,痊愈:无腹痛,胃镜检查愈合且有疤痕形成,无腹痛症状;显效:腹痛显著改善,溃疡减少50%以上;有效:临床症状存在但未对生活及工作带来显著影响;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率(%)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与效率为8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0%,χ2检验为41.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以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较为常见,总的来说其主要是因为胃、十二指肠局部黏膜损害因素和保护因素之间发生失衡,损害因素包括胃酸、胃部蛋白酶;非甾体类消炎药,饮食失调,吸烟,精神异常及幽门螺杆菌。多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的临床症状,同时可能导致出血、穿孔、幽门梗阻或癌变发生[3]。以往人们主要认为消化性溃疡主要因饮食不当导致,因此将饮食护理作为护理关键,而随着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不断成熟,目前已经认识到其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高胃酸有关,而幽门螺杆菌是其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采取必要的抑酸治疗的同时,还应以根除幽门螺杆菌为主,众多研究结果显示[4],当HP被彻底根除后,患者后期完全恢复的概率更高。本次研究中采取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消毒护理、复查护理、饮食护理,可见患者得到有效恢复,与马成芳等[5]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
综上,对消化性溃疡患者采取新型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病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研究消化性溃疡治疗中新型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50例患者实施以根除和预防HP为主的新型护理模式,并与常规护理的50例患者对比研究,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与效率为8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护理模式可显著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是根除及预防HP复发的重要保障,应在临床中广泛推广使用。
关键词:新型护理,消化性溃疡,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玉梅,杨慧.新型护理模式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0):940-941.
[2]陈建红.浅谈消化性溃疡的护理[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23):258-258.
[3]王婷.护理结局分类系统在消化性溃疡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3):273-275.
[4]庞勤辉,朱莉,全小丽,等.儿童幽门螺旋杆菌消化性溃疡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8):1684-1685.
【新型护理健康教育模式】推荐阅读:
新型艺术教育组织模式05-18
新型服务模式09-09
新型培养模式09-18
护理程序健康教育模式05-15
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05-20
创新型模式08-28
学校新型教研模式07-08
新型阅读教学模式06-16
新型的助产模式论文06-29
新型金融服务模式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