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模式

2024-05-08

优质护理模式(精选12篇)

优质护理模式 篇1

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作为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 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的核心内涵是由责任护士实施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 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举措[1]。为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 进一步加强临床护理工作, 落实基础护理, 改善护理服务, 该病区从2010年7~12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在开展工作中对临床工作模式进行调整, 取得一定成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在介入病区住院的916例患者, 将上半年未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临床工作模式的435例作为对照组, 下半年实施了优质护理服务临床工作模式的481例患者作为实验组, 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 (55.2±2.5) 岁, 实验组患者平均年龄 (57.5±1.8) 岁, 两组病例分布情况见表1。

1.2 方法

1.2.1 优质护理服务临床工作模式的确立

根据“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质要求及优质护理服务的责任护士实施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的核心内涵, 参考舒适护理理论确立优质护理服务临床工作模式及护理组工作重点以指导临床工作。

1.2.2 优质护理服务临床工作模式

(1) 护理工作以组为单位实行责任制大包干的模式:一个大组由2名组长、6~7例护士组成, 每位护士分管2~3张病床, 并24 h负责制。实行APN排班工作模式, 一个组的护士分为两班值班, 当班护士除负责自己所管的2~3个病人外, 同时相对固定分管值夜班及轮休护士所管的病人。两个组长原则上分开夜班, 管床护士在下夜班前对所管病人先查房, 开护瞩, 交接班时将病人情况与该组组长及当班负责护士交接班, 即管床护士轮休日由同组另一名组长及护士负责管理, 有特殊情况电话交接班, 必要时回病房查房处理。 (2) 一个组按27张病床计, 白天每班由3位管床护士负责, 每人每班分管8个病人, 管床护士负责自己所管病人的所有护理工作, 包括除到药房取药外的所有护理工作:如晨晚间护理、生活护理、治疗、服药、注射、输液、病情观察与处理、健康教育、护理记录等所有护理工作。

1.2.3 优质护理服务临床工作模式的实施

(1) 护长、组长做好交接班前的评估工作:交接班前检查各种治疗本、护嘱本、生活护理本、注射本及服药本等, 了解各项工作完成情况, 确认下一班需完成的工作。 (2) 护长、组长带领组员进行床边交接班:评估病人舒适度及护理质量:生活护理是否到位, 如床铺是否整洁、病人身体是否清洁干爽无异味、病人体位是否舒适等生活护理质量, 对上一班护士工作质量进行评估, 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在巡视病房时, 对特殊治疗、用药、病人等提醒下一步应注意的事项。并指导与提醒下一班值班护士工作重点、应注意的事项及重点观察对象。对现行护嘱有效性进行评估, 对有需要的护嘱进行修改。 (3) 接班后:护长、组长根据该组护士工作能力, 结合该组病人病情、用药、治疗、检查等情况, 将该组本班工作及人员根据所管病床进行合理的分管, 原则上以高年资护士负责重病人, 低年资护士负责病情较轻的病人, 以落实管床责任制, 保证安全完成各项护理工作。 (4) 各项护理工作的落实:每组组长及组员负责自己当班所管病人的晨晚间护理、生活护理以保证住院环境整洁及病人体位舒适。完成各项护嘱、治疗、注射、输液等, 保证各项护理工作的有序完成。 (5) 护理记录实行即时记录模式:对完成的特殊护理工作, 观察到的病情变化, 护理治疗效果等由管床护士即时记录。 (6) 各项护理工作质控方法:在执行过程中由科、区护长、护理组长加强现场指导, 区护长每周至少1次到病房征求病人及家属意见, 对新入院病人实行48 h访视制度。

1.2.4 效果评价标准及方法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改变临床护理工作模式实施前后效果评价一是以病区自制的“住院期间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 在病人出院时进行派发并回收, 调查表内容包括住院期间护士的晨/晚间护理落实情况、住院病人对入院介绍的满意度, 对生活护理满意度、对护士定时巡视主动观察病情的满意度, 对管床护士责任心的满意度, 对护长与病人交流指导的满意度, 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及病人对病区的总体评价的满意度9个项目作为评价指标。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1.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1) 优质护理服务临床工作模式的开展, 使病人对护士的各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 调查项目的9项中其中有8项与开展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 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 落实实时点式记录, 减少了护理文书书写时间, 每班护理文件书写需花费书写时间60 min以上的比例从36.64%下降到2.31%, 需花费书写时间30~60 min的比例从50.65%下降到21.11%, 需花费时间<30 min的比例从12.71%上升到76.58%。

(3) 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 使管床护士所管的病人相对集中, 缩短护理半径, 减少护士无效行走时间, 增加直接护理时数, 护士每班在病人身边时间达5.6 h, 响铃次数明显减少。

3 讨论

3.1 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对护理工作模式的调整, 提高了工作效率及病人满意度

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 根据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及要求, 结合本病区护理人员及病人病情实际情况对临床工作模式进行调整, 落实责任制大包干模式, 使护士对该组病人的病情及病情变化、治疗、护理、检查、心理状态等更加熟悉, 在临床工作中能根据病人情况及病情变化合理安排各项护理及治疗, 使各项护理工作做到有序进行。同时工作模式的调整使护士所管病人相对集中, 缩短护理半径, 减少护士无效行走时间, 增加直接护理时数, 护士每班在病人身边时间多了, 响铃次数也就相应的减少, 病人在有需要时能得到及时的帮助。

3.2 护理工作模式的改变, 使护理工作职责明确, 护士对所管病人的各项护理工作落实到位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如何落实卫生部关于住院病人基础护理服务项目, 将临床最基础、最能贴近病人的生活护理, 但又是护士日常工作中最不愿意做的工作落实到位。责任制大包干模式的实行, 责任护士对所管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病情的评估加强, 改变了以前生活护理由家属或护工完成的现象, 护士根据护理级别及病人的个体需要进行生活护理, 这样不仅提高了护士自主性, 使病人得到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 而且增进了护患之间的沟通与信任度, 护士与病人之间彼此都建立一种归属感、信任感, 这对改善护患关系及病人疾病的恢复都很有好处[2]。同时责任制大包干模式使护士对所管病人治疗、护理、病情观察及处理、护理记录等负责, 使护士熟知所管病人的治疗、护理及效果, 更有利于及时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 了解病人需要, 及时为病人解决问题, 建立良好的互患关系。在全面了解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治疗、护理、心理、生理的同时, 随着与病人接触的增多, 不仅拉近了护士与病人空间上的距离, 更拉近了护士与病人情感的距离[3]。病人从心理上感受到护士对其的重视、关注及尊重, 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就相应提高。

摘要: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护理工作模式。方法 根据“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质要求与内函, 参照医生管床模式调整临床护理工作模式, 以护士分管病人及对所管病人实行责任制大包干的护理工作模式。结果 病人对护士的各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护理文书书写时间减少;直接护理时数增加。结论 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中, 通过对临床护理工作模式的调整, 提高了病人满意度及护士工作效率。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临床护理,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印发《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10]13号.

[2]丁炎明, 护理人员现代护理观与生活护理认识现状及两者之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 (3) :56-58.

[3]方海云, 周彩梅, 熊洁, 等.规范化晨间业务查房在深化整体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11) 58-59.

优质护理模式 篇2

南京市第二医院护理部(210003)

夏春香

姚启燕

【摘要】

目的 探讨肿瘤内科开展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做法与效果。方法

围绕患者需求进行护理服务创新与持续质量改进,同时开展定期护理质量检查和住院患者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

肿瘤科建立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护理服务前后住院患者服务满意度从81.54%上升到98.46%,五项临床护理质量指标分值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是深化整体护理内涵,持续护理质量改进的有效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关键词】 肿瘤内科;患者需求;优质护理;护理管理

全球癌症发病数以年均3%~5%的速度递增,癌症已成为一个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1]。肿瘤患者在疾病诊治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与压力,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表现出较复杂的心理反应。如何为肿瘤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成为护理管理者必须解决的问题。2011年8月我科从患者的需求出发,优化以患者需求为原则的服务流程,建立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取得了较好成效。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肿瘤内科是我院重点科室之一,主要开展对各种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生物治疗及免疫治疗。护理人员共20名,均为女性,年龄22—44(23.53±6.21)岁。职称:主管护师7名,占35%;护师9名,占45%;护士4名,占20%。学历:本科9名,占45%;大专9名,占45%;中专3名,占35%。开放床位40张,床护比为1:0.5。

2、实施方法

2..1转变服务观念、达成全员共识

结合肿瘤内科专科性强、基础护理工作量大、患者及家属对护理需求较高等特点,分管院长、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组织召开科室护士大会,传达优质护理服务相关精神并分别组织讨论,统一各层护理人员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实施人性化护理,全面落实基础护理,科学改革护理模式,深化护理专科内涵,为肿瘤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满意的护理服务。2.2调查患者需求,强化部门支持

利用公休座谈会及住院患者需求调查等形式,了解我科患者住院期间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需求。围绕患者需求,强化部门支持,如添置了必要的护理用具,增设方便患者设施;改善患者餐饮条件,做到专科专人订餐、及时送餐到病房;成立陪检中心,负责住院患者24小时的陪检工作等,逐步完善了护理服务支持保障系统,形成了全院工作服务于临床的良好格局。

2.3 进行流程优化,提高工作效率

为满足专业的不断发展和患者需求变化,我科重新审视现有固化的流程,对欠科学的护理流程进行改进,如优化患者入、出院流程、输液流程、交接班流程、picc操作流程等。在流程改进与优化过程中,将人文关怀、健康教育、交流沟通贯穿其中,有效衔接,减少操作和患者等待时间,充分体现患者需求原则及员工为本原则。

2.4专科技能培训,提升专科内涵

娴熟的技术操作与扎实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能为患者带来最大安全感【2】。护理人员在科内树立了良好的“重知识、重技能、重学习、重创新”的良好氛围,强化护理人员三基三严及专科技能训练。结合病区专科特色成立picc护理小组、口腔护理小组、放化疗护理小组、临终护理小组。每组5人,分别设组长1人、组员4人,在护士长领导下,组长全面负责,组员积极配合,根据临床科室需要、护士需要和病人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包括专科理论授课、专科技能培训、制作护理用具、制定专科护理指引,全面提升专科内涵。2.5持续需求调查,创新服务特色 2.5.1 优质护理服务观点调查

参考刘义兰

【3】

总结的6个优质护理的主题作为框架,把6个主题所包含的27个子项目作为调查内容。责任护士对新入院患者进行优质护理护理服务观点调查并将其作为护理交接内容,使全科护理人员了解并尊重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文化需求,从人性化理念出发,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每一个工作细节中,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整体护理。

2.5.2住院患者需求日沟通联系:建立患者需求日沟通表,每日由责任护士采用访谈法与患者进行交流并记录,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及对健康知识、治疗环境、护理服务需求。及时进行患者需求评估,制定关键护理对策,满足患者需求。护士长对患者需求评估与护理措施落实进行现场检查,及时反馈,持续改进护理服务。2.5.3 定期科室内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参考赵先玲【4】基于患者对优质护理指征观点自行设计的肿瘤内科住院患者护理服务调查表。每月底病区对住院患者进行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措施改进服务,更好满足患者需求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2.5.4 建立回访制度:给出院患者赠送医患连心卡 ,方便患者与医生、护士联系 ,建立患者随访登记本, 责任护士对出院患者定期电话回访, 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及需求,给予指导 提醒复诊时间,使患者出院后仍能得到护士的关心和帮助,有效地延伸了护理服务。

2.5.5每月对优质护理服务观点及住院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进行SPSS 11.0统计分析。使护理人员动态掌握患者需求,不断创新护理服务,如制定“亲情护理”推广方案,开展“无铃声换水”、“赠送精美手链,共同爱护导管”等护理创新服务,不断满足患者护理需求,全面提升护理服务品质。

2.6 改革护理模式,推进优质护理

科室实行整体护理责任包干,由以往的分层式管理调整为扁平式管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每名责任护士分管6~8位患者,对所分管的病人实行整体护理,提供连续的、全程的、无缝隙的优质护理服务。根据专科特点推行APN排班减少晚夜班交接班对肿瘤患者夜间休息的影响,适时增加“帮班”,加强晨、晚间的护理工作来满足患者需求,逐步扭转了由护工和家属提供生活护理的局面,也切实转变护理人员“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的观念【5】。2.7完善质量控制,实施工效挂钩

在不断完善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基础上,建立科室护理质控小组,使护士全员参与科室质量控制。推行“现场管理式”质控模式,要求全体护士做好自我现场控制,护士长下沉病室进行现场质控,保障护理措施及时、有效落实。护理质控小组根据护理质量考核标准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将护理质量考核结果,患者满意度与护理岗位的劳动强度、技术要求、工作风险进行有机结合,确定分配原则,体现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成效评价 3..1评价标准:将肿瘤内科开展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以来(2010年8~10月,实施后)和实施前(2010年5~7月)各项指标进行比较。①护理质量得分值

由医院护理质量控制组对基础护理、一级护理等5项护理质量进行检查与统计。(每一项满分为100分)②住院患者满意度

医院护理部参照王丽

【6】

等总结的肿瘤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卷定期进行调查,包括护士态度、业务水平、职业责任感等10项内容。每条评分方法分3个档,满意不扣分,尚可扣2分,不满意扣4分,三项同时弃权时扣3分,提出不满意意见根据所提问题扣5—20分。3.2评价结果

3.2.1 肿瘤内科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创建前后护理质量比较(见表1)表

1肿瘤内科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创建前后护理质量比较

项目

创 建 前

创 建 后

P值

特一级护理

92.25±3.12

98.25±2.45

<0.01 基础护理

91.23±3.72

97.56±2.13

<0.01 病区管理

90.23±3.31

96.65±1.70

<0.01 消毒隔离

92.23±3.72

97.85±2.35

<0.01 护理安全

91.73±3.28

97.42±2.21

<0.01 3.2.2 肿瘤内科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创建前后住院患者服务满意度比较(见表2)

表2

肿瘤内科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创建前后住院患者服务满意度比较

项目

例数(n)

满意例数(n)

满意度

x2值

P值

创建前

130

81.54

18.24

<0.01

创建后

130

128

98.46 4.1 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深化了整体护理内涵

将患者需求转化为护理服务改进,实际上是遵循人是生物、心理、社会的统一整体[7]原则,以护士为主导、病人为主体进行的整体护理。在运用护理程序评估需要,制定、落实护理措施过程中,充分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采用病人与家属共同参与的方式,共同分析其健康问题,制定健康促进计划,帮助患者获得可能的社会支持,全方位满足患者从生理需求到自尊、他尊的需求。在晚期肿瘤患者生命最后一段时间,减少患者痛苦,增加其舒适,提高生命质量,维护患者尊严,让患者安详、无憾到达生命终点。同时给予家属精神支持,帮助其家庭正常生活的恢复。可见优质护理顺应了整体护理的发展,完善和深化了整体护理内涵。4.2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

优质护理服务创建中完善的服务保障;科学的绩效考核,弹性合理排班满足了护士的意愿,缓解了护士的身心压力,提高了护士满意度。在责任制护理实施中,责任护士每天面对患者健康的强烈需求,迫使其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技术水平。患者从安全、满意的服务中体会到护理专业的严谨规范,从而增加对护理人员的信任。科学的护理管理,融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工作胜任能力增加了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

4.3 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根据患者需求开展的多种创新服务项目,充分体现了护理服务理念的根本转变。细化的工作流程、明确的质量标准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确保服务的规范性、及时性、主动性,增加了服务过程的科学性、严谨性。责任制包干护理模式为患者提供了全程化、无缝隙护理,促进护理工作真正实现了“三贴近”[8]。使护理人员更加细致、全面地掌握患者病情,观察病情变化,并将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进行融合。不仅充分保障了患者医疗安全,而且持续改进了护理工作质量,结果显示:肿瘤内科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创建前后护理质量指标分值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

参考文献

【1】 游伟程 癌症发病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J] 2008,11(42)62 【2】 殷小勇,癌症患者的护理需求 中国误诊学杂志[J] 2005年7月第5卷第8期1527-1528

【3】 刘义兰.王桂兰.任小兵,等.优质护理的指征:住院病人观点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 2004.39(9):64l—643.

【4】 赵先玲.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研究 [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11(7):86-87 【5】 代凌雁, 郭汉萍.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对陪护人员的护理 [ J].现代护理, 2001;7(3):

35-37.【6】 王丽,朱晓平,常凤云 6825例肿瘤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分析[J].临床护理,2008,46(36)

【7】 黄慧根,陈凌,黄红友,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的做法与体会.护理管理杂志,2010,lO(5):310-312.

【8】 马晓伟.在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护理管理.2010,10(4):5-7

作者简介:夏春香(1973-)南京市第二医院科护士长 本科学历 主管护师,江苏省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护理管理工作。

浅谈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模式 篇3

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是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将护理人员按层次配备,采取分组管理,按护士能力、患者病情、护理工作量的大小实行以病人为中心的人员组织结构和护理分工制度,通俗地讲就是:护士管床管病人,使护士增强责任感,真正把病人作为“我的病人”,病人增加安全感,把护士作为“我的护士”, 这种科学的护理人员组织结构和分工制度的创新,为向病人提供整体的、连续的、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和保证整体护理的措施落实到位。

2010年7月我院根据《卫生部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1]《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2]等文件的要求,我科作为医院的首批试点科室,在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对护士工作时间及工作模式等进行了优化调整,并综合采取主动护理等多种措施加强整体护理,优化护理工作模式,通过思想动员、人员调配、逐步落实,保证了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最终取得了患者满意和医护人员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传染病专科医院,我科现有床位42张,护理人员12人。

2 方法

2.1 動员学习讨论 :医院组织大家学习卫生部下发的有关创优质护理服务的通知。 结合省厅举办的创优质护理服务学习班的精神,召集全体护士共同讨论:1.思索该如何做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2.思考根据我们的工作基础和现有的条件,我们能做什么?3.共同探讨我们该怎样落实基础护理、落实优质服务,让我们的病人住院舒适、安全、早日康复回归家庭和社会。4.共同决策按现有的人力资源,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作模式才能做到最好。5.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病人、社会、政府对护理工作满意。

2.2 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第一步:建立责任制整体护理岗位工作制度;第二步:将病床按床位数分2组:A1组分管病床为1-4,21-30床,分管21张床位。 A2组分管病床为5-20床,分管21张床位。 各组管理病房区域相对集中,房间固定;第三步:将护士分为责任小组,根据现有护理人员按职称、资历、学历、年龄、性格特点等设置2个责任小组。体现护士的层级管理;第四步:改变排班方式,尽量保证责任护士连续上责任班,方便病人熟悉护士,护士熟悉病人;第五步:采用表格式护理文书书写方法,将护理文书书写由原来的平均每班2.5h缩短到0.5h,让责任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为病人提供直接服务;第六步要求将护理工作尽可能在病人床边完成护理等;第七步:制定了一系列专科护理指引,规范专科护理行为,保证了护理质量;第八步:注重细节,创优质护理服务,同时使用温馨提示卡体现为患者着想;坚持晨间护理,落实基础护理,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舒适、清洁、整齐的住院环境。

2.3 注重人文关怀,创造温馨病房:试点病区注重人文关怀,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二楼大厅安装了电视,便于为患者提供生动形象的健康教育;还为患者配置了微波炉,方便患者加热饭菜;另外还为采晨血的患者提供一顿免费早餐;每月召开一次患者座谈会,发放一次满意度问卷,及时了解并解决患者的需求。

3 讨论

3.1 提高了思想认识,不断推进护理工作:大家普遍加深了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认识,逐步理解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不是一场运动,而是从管理方式到服务模式与内涵的改革,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深化。

3.2 护士价值得到了体现,提高了护士满意度:过去护士只是打针、输液、发药,机械地执行医嘱,与患者沟通太少,使得护士的专业价值没有得到体现,护士自身也没有成就感和满足感。自从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以后,基础护理工作得到了加强,并根据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等指标进行绩效考核,按劳分配,多劳多酬,同时护士能与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劳动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另外护士排班模式满足了护士的意愿,护士心情舒畅,满意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3实行责任制,落实整体护理,提高了医生的满意度: 医生对护士是否满意主要表现在护士是能否及时的地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能否及时地执行医嘱;能否与他们紧密合作等。由于实行了责任制护理,责任护士对其所负责的患者的所有护理工作(包括生活照顾、病情观察、治疗、康复、健康指导等)心中有数。对患者而言:在住院期间有一名责任护士负责,对其的病情变化、合理需求及时的向管床医生告知;当医生开具医嘱、更改医嘱时,护士及时执行,保证了患者治疗的落实。医生的满意不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还表现在以实际行动支持护理工作。如我们科的医生在看到护理人员由于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去吃饭时他们就主动帮护士把饭买回来,为护理人员节省了时间及体力,使得护理工作能够更好的完成。

3.4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有了大幅度提高:我们病房自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以后,改变了原来传统的功能制护理工作模式,实行整体护理责任包干,使临床护士对所负责的患者提供全程、全面和规范的护理服务,保证了责任到人、工作到位,达到了改进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患者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使患者对护理工作更为放心,同时感受到护士就在身边,体会到护士人员的辛苦,肯定了护士的工作。患者及家属纷纷通过各种形式赞美和表扬护士,很多表扬信及锦旗都写有责任护士的名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印发《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13号,2010,122.

优质护理模式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康复科2012年6-12月收治的骨外伤和脑卒中康复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脑卒中为首次发作且无明显理解障碍,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骨外伤患者18例,脑卒中患者42例,将选取的骨外伤及脑卒中患者分别随机分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骨外伤患者均为男性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各9例,年龄集中于20~40岁,平均年龄(30.16±12.42)岁。脑卒中患者中试验组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1.46±12.65)岁,男性18例,女性4例;对照组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2.34±11.55)岁,男性17例,女性3例。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病情严重程度、医嘱执行情况等一般资料,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骨外伤患者均因外在因素造成伤害,伤及部位以四肢和骨关节为主;脑卒中患者均为首发病例,无意识障碍。排除标准:骨外伤患者医疗期后一年再康复者,骨关节置换者;脑卒中患者伴严重并发症者,肝肾功能异常患者,依从性差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是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其中试验组进行优质康复护理服务,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服务。

1.3.1 常规康复护理

包括常规卫生护理、康复护理技术、康复功能评估、常见并发症的康复护理等一般护理。

1.3.2 优质康复护理

(1)树立以“患者为核心”的新理念,通过护士的爱心与责任心来让患者安心、放心。(2)根据患者实践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以患者为核心,把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3)落实常规护理,深化优质康复护理服务,严格按照护理项目、质量标准和规范完成护理工作;(4)心理护理,密切关注患者各种情绪反应,及时给予心理疏导,消除不良情绪;(5)功能康复训练,辅助患者进行各项康复训练,巩固康复疗效;(6)人文关怀,改称呼,礼貌、微笑待人,不定时与患者进行互动。

1.4 观察指标

通过1个月的康复治疗及护理后,评价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和调查医嘱执行情况,日常活动能力评价数据采用巴氏指数评定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调查获取,比较分析不同护理服务的疗效差异。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应用SPSS15.0软件包,数据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方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通过优质康复护理服务,骨外伤患者工具性日常活动能力和脑卒中患者基础性日常活动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执行医嘱情况,骨外伤两组患者间无明显差异,脑卒中患者经过优质康复护理后,按照护士要求执行医嘱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 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是一种服务文化理念,其核心内容是尊重生命,维护患者尊严,保护患者隐私,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把患者视为亲人来照顾[1]。本研究通过比较优质康复护理与常规康复护理对患者的影响效果,发现接受优质康复护理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得到提高。从不同疾病患者康复情况分析发现,骨外伤患者基础性日常活动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但工具性日常活动能力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基础性日常活动能力差异不明显可能是由于患者均为青壮年,均具有较强的自理能力。同时,四肢骨骼外伤对患者翻身、转移等功能性活动能力影响不大。工具性日常活动能力主要反应维持人独立生活所进行的活动,优质康复护理具有这方面的康复训练及引导服务。考虑到脑卒中患者病情及行动不便等实际情况,固只评价基础性日常活动能力,结果显示优质康复护理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护理(P<0.05)。说明脑卒中患者进行优质康复护理,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自理能力,减轻患者及家属负担。

骨外伤两组患者医嘱执行情况无明显差异,这与研究对象的年龄及疾病认识有关。由于骨外伤患者年龄均为20~40岁,具有自主性,对医嘱执行力强。对不执行医嘱的个例,可能与患者自身对治疗及护理方案存在异议或无接受意愿等因素有关。脑卒中患者接受优质康复护理后,医嘱执行例数有明显增多,而且愿意与护士沟通,主动执行护士交代的治疗并配合其他相关康复护理,这也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与袁姝[2]的研究结论一致。对康复患者进行优质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康复速度和自理能力。而长期坚持优质护理既能促进护患关系更加和谐[3],又能对患者的康复效果产生积极影响,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陆皓.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实践与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6):1206.

[2]袁姝.优质护理服务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30):61.

优质护理模式 篇5

我院对2012年6月~2014年2月收治的140例骨科患者采取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护理干预措施,现将这两种护理方法所取得的效果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将我院于2012年6月~2014年2月收治的140例骨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其中男38例,女32例,年龄13~59岁,平均(38.2±14.3)岁;观察组70例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其中男39例,女31例,年龄15~61岁,平均(39.4±14.3)岁。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发现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所有骨折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患者有明显的骨折常见临床症状及表现,且经X线检查确诊为骨折,需采用手术治疗手段进行治疗[3]。排除骨肿瘤、骨结核及严重感染等疾病患者,以及其他精神疾病、严重的脏器疾病和认知功能障碍患者。1.3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相关检查,在患者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采用饮食、体位、生活、睡眠、治疗等多方面的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具体护理内容如下:(1)入院教育:患者抵达医院后,热情微笑迎接患者,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医院、病房环境及注意事项,传授作者怎么使用呼叫铃;(2)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在骨折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后,向患者宣传导致骨折的原因、目前治疗骨折的方法及住院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知识,同时强调预防骨折再次移位的重要性及如何有效预防并发症和疾病的相关注意事项;(3)病情的诊治及治疗:服务理念为:以患者为中心。医务人员在调整夹板时,应该询问患者自身感受,不宜过松或过紧;在患者自我愈合阶段时,注意留适当空间位置给患者有合适的活动范围,并进行定期X光检查;在康复过程中,医务人员先了解患者是否有疼痛情况,观察患者是否有明显肿胀,观察其他肢端是否有障碍;(4)心理疏导:患者在治疗期间,活动受限及骨折带来的剧烈疼痛,会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烦躁、易怒等不良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如得不到有效解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骨折愈合的速度。所以医护人员论文发表球球2043944129在进行护理时,应当和蔼、有耐性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的变化,并及时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情况及病情进展。适当的时候,向患者讲述一些治疗成功的案例,以缓解患者紧张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树立起治愈的信心。此外,医护人员还可让患者听轻松的音乐,看励志电影或电视剧来转移患者注意力,以达到更好、更快的治疗效果。(5)饮食护理:在饮食上,让患者多食用含钙量较高的食物和蔬菜,如牛蹄筋和骨头汤等,并嘱咐患者定期进行日晒,以便提高钙的吸收,加快骨骼的愈合,使患者早日康复。(6)康复锻炼:医护人员根据每位患者特征情况,指导患者进行肌肉收缩训练,且在每次锻炼后对自身肌肉进行按摩。(7)出院护理:在患者出院时,相关护士交代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并给患者制定后期的康复方案,教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并在后期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1.4 疗效评价指标1.4.1 患者满意度评价指标[4] 使用患者满意度对满意度进行评定,满意率=满意例数/总例数×100%。1.4.2 患者骨骼愈合情况评价指标[5] 无效:骨折临床症状没有好转,患者机体功能没有恢复,X光片检查显示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很差;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一定好转,机体功能恢复到一定水平,X光片检查显示骨折愈合情况还不错;痊愈: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全部,且其相关机体功能彻底恢复,X光片检查发现患者论文发表企鹅号2798419225骨折部位愈合情况很好。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1.4.3 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价指标[6] 按照国家规定的关节功能评价方法对患者的关节功能进行判断,低于50分为差,50~74分为一般,75~89分为良好,90~99分为优秀,100分为完全恢复正常。优良率=(完全恢复例数+有效例数+良好例数)/总例数×100%。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录入与分析,计量资料组间、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术后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70例患者中,满意69例,满意率为98.6%;术后采用常规护理的70例患者中,满意58例,满意率82.9%;观察组对护理的满意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26,P=0.001)。2.2 两组患者骨骼愈合情况对比 比较两组患者骨骼愈合情况显示,观察组痊愈66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98.57%;对照组痊愈48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84.29%;观察组骨折愈合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33,P=0.021)。详见表1。2.3 两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对比良好10例,优良率95.71%;对照组优秀42例,良好14例,优良率80.0%;观察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49,P=0.011)。详见表2。讨论 骨折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受损部位出现疼痛、局部肿胀,肢体功能部分或者全部丧失,严重者甚至出现肢体畸形[7-8]。骨折患者因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对康复程度造成影响的因素也很多,因此对骨科患者进行科学的护理评估、并制定有效的护理方案帮助患者顺利恢复尤为重要[9]。在对骨折患者进行的常规护理方法中,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但对患者的关注还不够仔细,尤其是不能较多的考虑患者的心理状态[10-12]。为克服常规护理方法的不足,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越来越成为临床上使用较广且非常有效的护理方法。所谓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是指以患者为中心,强调基础护理的同时,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高护理服务水平,主要是让医护人员从思想上和医疗行为上,真正做到把患者放在第一位,向患者提供“优质、满意、放心”的医疗服务。3.1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实行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70例患者中,满意69例,满意率为98.6%;术后采用常规护理的70例患者中,满意58例,满意率82.9%,表明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实行可改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这可能是因为: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特点,制定出适合患者的个体化的最佳护理模式,该模式在满足患者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还保证了患者的安全、舒适度,也充分考虑到患者心理的变化,体现出了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享受到就诊的服务,就诊的安全,就诊的质量,也就无形中提升了患者与社会的满意度。

3.2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实行可以积极改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不仅仅是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满足基本需求,更重要的是对患者进行专科护理,这样可以积极促进患者骨折愈合。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中,每位护士分管2~10例患者,使护理人员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照顾患者,能及时监督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从而促进骨折愈合。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使患者获得比基础护理更全面的护理,可以减少甚至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临床护理质量。3.3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实行对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起到积极作用患者骨折后,最困难的不是骨折愈合,而是受损肢体的机体功能的完全康复,因为骨折会给患者带来生活及行动上的不便,因此患者在希望骨折完全愈合的同时,也希望可以早日恢复机体功能。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时,责任护士能够更方便帮助患者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可以随时观察患者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相关调整。

优质护理模式 篇6

【关键词】手术室;优质护理;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428-01

手术室是医院的高危科室,手术室的护理质量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优质护理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护理服务模式,比较注重对患者的基础护理,贯彻落实护理责任制[1]。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中,可以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质量。本次研究对手术患者进行优质护理所取得的临床效果较佳,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①患者的精神正常;②患者可以自主参与调查问卷;③患者均在知情且自愿的条件下参与研究。已经将术后死亡者、凝血功能障碍者等患者排除出本次研究之外。根据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2.5±2.61)岁。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21~71岁,平均年龄(43.4±2.62)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较小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服务。

1.2.2 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具体为:

1.2.2.1 术前护理 ①术前心理护理。由于原发疾病的影响,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抑郁和恐惧等不良情绪,使手术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全面的了解,并且给予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服务,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向患者及时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促使患者主动配合临床治疗。②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分析患者的病理资料、检查资料,对于有高血压和谈尿病的患者应给予药物治疗,并在其症状稳定之后再择机进行手术治疗。

1.2.2.2 术中护理 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要求,在进行手术治疗之前应对彻底消毒患者的皮肤,减少术后感染的几率。手术期间如果需要延长手术时间,则应该使用无菌纱布将手术器械覆盖好。②手术室内要保持舒适的温度和湿度,以免由于患者的皮肤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容易引发感冒。③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定时对患者的脉搏、体温进行测量,一经发现异常则第一时间通知医生,并且协助医生进行处理。

1.2.2.3 术后护理 ①完成手术治疗之后,仍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呼吸、体温等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②疼痛护理。在完成手术之后,大多数患者均出现疼痛的症状。对于疼痛症状比较轻的患者,可以播放轻音乐、对患者进行按摩,以达到减轻患者疼痛的目的。③饮食护理。为了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均衡的营养,应该在术后为患者制定适宜的饮食方法,多摄入高蛋白质、高营养并且容易消化的食物,以加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减少便秘的发生。④功能锻炼。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之后,鼓励患者下床进行适当的活动,以便促进患者血液的循环。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使用使用X2和t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的比较 具体情况见表1所示。

3 讨论

手术治疗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有效提高给患者的生存质量。但是,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患者容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导致患者的手术质量受到影响[2]。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优质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来选择适宜的护理方案,以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3]。分析本次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加强对手术治疗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地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存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龙爱芳.护士分层次使用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病房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0(02):154-155.

[2]马敬丽,王小刚.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病房红灯率的影响分析[J].吉林医学.2013,04(17):251-252.

优质护理模式 篇7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优质护理,应用效果,满意度

手术室是医院手术与抢救患者的主要场所, 临床中采用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不仅创伤性大, 治疗时间长, 并易引发多种并发症, 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起到一定的影响[1]。对手术治疗患者采取优质护理, 能够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针对于此, 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50例手术患者, 试验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模式, 护理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9月收治的手术患者150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75例, 男82例, 女68例, 年龄18岁~65岁, 平均年龄 (45.2±1.9) 岁;手术类型包括:四肢手术35例, 卵巢手术25例, 子宫手术14例, 胃肠手术54例, 肝胆手术22例。所有患者文化水平均在小学以上。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式

1.2.1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

常规护理模式指按外科手术护理常规对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护理。

1.2.2 试验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模式

优质护理模式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突出心理护理、术中配合、健康指导等内容, 其护理流程和内容包括。

1.2.2. 1 术前护理

术前访视的目的是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解与掌握。 (1) 手术室护士在手术之前向患者及其家属简单介绍手术的流程、方式、术中配合及术后的注意事项, 与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 引导患者对手术治疗有正确的认识, 及时回答其所提出的问题。 (2) 对患者的病史、药物过敏史以及其他情况进行询问, 对患者的心率、血压以及肺、肾脏等器官功能有所了解, 及时做好手术前的评估工作, 根据患者基本情况制订合适的护理方案。 (3) 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对其手术之前的负面情绪有所掌握, 并针对性进行进行心理指导, 为患者讲解手术的重要性以及手术成功案例,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配合治疗。

1.2.2. 2 术中护理

目的是帮助患者尽快适应手术室环境, 避免手术中出现并发症。 (1) 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入手术室的过程中, 要保持安静, 以平稳速度将其推入手术室, 避免出现颠簸以及碰撞。护理人员需将手术室的温湿度控制在适宜范围之内, 保证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保持良好的状态。 (2) 巡回护士要在手术室与患者进行沟通, 并建立信任, 鼓励患者, 减少其恐惧心理。 (3) 加强患者的舒适度, 根据手术要求选择合适的手术体位, 尽量使手术患者的肢体处于功能位, 避免其在手术中引起神经及关节损伤[2]。 (4) 在手术之前, 护理人员准确注射药物, 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并且要将其隐私处进行遮盖, 帮助医生改变患者的体位, 使其处于舒适状态下进行手术。 (5) 如手术时间过长, 则会导致患者出现嘴唇干裂现象, 护理人员可以用浸润的棉纱放置于患者嘴唇之间, 使其保持湿润效果。

1.2.2. 3 术后护理

(1) 护理人员在术后利用生理盐水对患者皮肤上的血迹进行擦拭, 并将患者搬移到相应病房[3]。 (2) 在术后加强对患者的回访,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进行密切观察, 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指导其家属对患者进行照顾。 (3) 严格规定患者在术后近期不可进行体力活动, 加强卧床休息;指导患者术后进食高营养、高蛋白食物, 不可食用冰冷食物;患者病情基本稳定之后, 可指导其进行简单的活动。

1.3 疗效评判标准

对患者采取问卷调查方法, 严格参照《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4], 对手术室护理质量进行评价, 以100分为满分。

1.4 统计学方法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护理质量比较

2组患者在经过临床不同护理方式之后, 护理质量有所不同, 在根据《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下, 试验组护理质量优于对照组 (P<0.05) , 组间差异明显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2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护理治疗后, 患者与患者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有所不同, 其中,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8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手术室是手术治疗的主要场所, 提升手术护理模式与服务方式, 能够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 提高手术治疗效果[4]。临床中采取优质护理, 能够在围术期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 缓解患者的恐惧、不安情绪, 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提高手术治疗质量, 促进患者术后快速痊愈[5]。其中, 优质护理包括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 所涉及到的护理范围包括饮食护理、运动护理、心理护理、生命体征护理等。与常规护理方式相比较, 优质护理模式的实施时间比较长, 能够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术后回访, 对提升护理质量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中选取150例手术治疗患者, 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 试验组采取优质护理模式, 经临床护理得知, 试验组护理质量高于对照组, 在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满意度调查中,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明显 (P<0.05) 。

综上所述, 手术室护理中采取优质护理, 能够提高护理质量, 缓解患者恐惧、急躁心理, 提高患者满意度, 促进术后痊愈。

参考文献

[1]孙兆玲.两种护理模式用于手术室护理中的效果比较[J].工企医刊, 2012, 28 (2) :12-13.

[2]于水情.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21) :66-68.

[3]李冉.解析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1) :94-95.

[4]韦飞景.手术室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应用分析[J].右江医学, 2013, 42 (3) :391-392.

优质护理模式 篇8

设计理念

护理服务过程是医院服务、患者就医体验的关口, 是各部门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链接点。作为“全国优质护理服务先进集体”, 我们秉承“您的满意就是我们的目标”的服务宗旨, 从各个环节探讨和谐医患关系, 改善就医环境。由此, 病友服务中心的设计理念是:以病人为中心, 倡导主动服务、亲情服务、感动服务, 在工作中“把握服务点, 做到一站式;形成服务链, 实现接力式”。

运作模式

病友服务中心, 整合了分诊、导诊、咨询等服务功能, 变各岗位单一服务为综合评估干预式主动服务, 采取布点、设岗、流动、链接式服务运作模式, 实现动态评估、主动指引、适时链接、及时转运、必要时处置的“一站式”服务。即, 患者进入医院, 各功能区均有岗点人员接待提供服务。

首先, 导诊评估岗人员主动迎接, 鉴别分诊, 根据患者情况正确引导, 协调各岗点做好服务, 危重患者流动式服务全程陪同;其次, 是在各就诊楼层设立服务岗, 链接咨询、引导、转运, 岗岗相连, 做到接力, 患者从入院到出院, 形成整体服务链。

服务流程

第一、候诊服务流程:候诊大厅布局温馨, 各就诊楼层设立咨询、导诊、分诊岗位, 开放等待电子呼叫系统, 建立急诊绿色通道, 患者只要进入医院大门, 就有护士告知, 引导, 陪检;

第二、转运流程:门诊大厅、各诊疗功能区配备平车、轮椅、急诊急救设施, 导诊、分诊评估岗护士通过表情、姿势、神态、年龄等评估每位进入医院的患者, 判断其轻重缓急及服务需求, 突出医院服务特点, 提供有效的服务保障;

第三、处置流程:候诊大厅设置服务观察岗, 做到有问必答, 有求必应, 主动、及时发现患者需求和病情变化, 进行有效施救。现场“第一目击者”随时处理突发事件, 备抢救车设施现场救护, 提升急诊、急救意识;

第四、导诊流程:辅助功能平面服务区设立流动导诊、咨询服务, 对患者所需检查、治疗项目进行主动接应、解答指引, 必要时送至功能区, 增强门诊服务的主动性;

第五、指引流程:备齐日常用品, 提供一次性口杯、冷热水、针线、纸、笔等, 危重患者全程陪诊, 开展门诊医疗信息、检查告知、打印报告单、邮寄报告单、热线服务、门诊患者巡视、标本配送服务;

第六、管理流程:分别在住院、儿科、肝胆大楼设立咨询服务岗, 为需办理入、出院手续患者提供帮助指导, 为等待联系床位者协调病房, 为危重患者入院联络病房接待患者, 护送出院患者至电梯等。“接力式”延伸服务, 体现亲情、感动患者, 环环相扣。

运行效果

围绕延伸、亲情、感动服务, 病友服务中心成立几个月以来, 为患者免费邮寄检验、检查结果, 陪送“三无”及未带够钱的急危重病人先抢救后补办手续, 处理协调各种矛盾, 参加各类义诊、大型活动, 为患者免费寄存大型行李等近5000多次。其中, 为无陪护的危重症患者、不识字、不懂中文的外宾、聋哑患者等特殊病人全程导诊、陪检、办理入院手续2000余次, 抢救危重患者200余次, 还成功对3名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实施就地复苏等紧急救护、及时转运, 提升了护理人员综合护理服务能力。

病友服务中心成立后, 医院通过第三方满意度调查, 医技、检验及门诊满意度上升了3个百分点, 工作内容及服务流程已形成了常规;同时还建立了模拟培训模型, 轮换人员开展现场指导式的情景演示。此外, 通过医院青年学术委员会平台, 急诊救护“第一目击者”培训项目已走进社区, 培养公共救护意识。

目前, 按照卫生部重点学科建设要求, 医院已将病友服务中心作为医院护理人力储备库基础, 必要时抽调, 支援临床一线。与此同时, 医院已经开始着力打造集适应临床护理专业化功能需求和护士专科性礼仪、素质、文化、服务能力需求, 符合教育、培训要求的动态管理、弹性调配的人力储备库机制, 中心岗位管理的服务标准、工作规范及考核正在有效实施。

优质护理模式 篇9

资料与方法

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手术患者110例, 男59例, 女51例, 年龄19~79岁, 平均 (40.4±6.4) 岁。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5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患者无意识障碍;患者无精神疾病;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参加。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主要包括术前健康知识宣教、病情观察、术后对症治疗及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 方法:①术前访视及心理护理:在患者手术前,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访视, 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亲切交流, 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的病情情况, 告知患者即将进行的手术流程、科室开展手术情况、治疗效果及愈后情况等相关信息, 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治疗问题详细、耐心地解答, 消除其恐惧、紧张、焦虑等负面心理, 护理人员鼓励患者建立自信, 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及护理, 争取早日康复出院[2,3]。②术中护理:手术过程中, 护理人员陪伴在患者身旁,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并与其密切交流,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 并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 使患者获得依赖感和安全感, 使得患者在护理人员的陪伴下勇敢接受手术。③术后访视护理:在患者术后,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探视, 询问患者的手术进行情况, 并了解患者有无不适、疼痛等不良反应, 护理人员告知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及相应处理方法, 并解释相应并发症, 消除患者的恐惧感, 护理人员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 提高患者的术后康复知识水平及能力[4,5]。

观察指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及抑郁自评量表 (SDS) 在护理前后对患者进行评分, 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的SAS、SDS评分情况;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情况。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并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并做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护理前后的SAS、SDS评分情况比较:两组护理后的SAS、SDS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降低 (P<0.05) 。在护理后,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的SAS、SDS评分均显著降低 (P<0.05) , 见表1。

两组护理总满意率情况比较: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率96.4%, 较对照组的78.2%显著提高 (P<0.05) , 见表2。

讨论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不断趋近, 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 外科手术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 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 手术对于患者而言是巨大创伤, 患者在术前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 负面心理的形成给患者造成了巨大困扰, 这不利于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 无形中降低了手术的治疗效果, 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对患者的治疗及康复极为不利。所以, 探讨适合于手术室的优质护理研究意义重大。

注:与护理前相比, *P<0.05;与对照组相比, #P<0.05。

本研究所采用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主要从术前护理、术中护理和术后护理等部分进行。术前护理中, 亲切交谈、访视及心理护理、详细且耐心地答疑解惑, 可消除患者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 促进手术顺利进行, 护理人员对患者的鼓励, 能促进护患和谐, 使患者建立自信, 勇敢面对手术。术中护理中, 护理人员的陪伴、交流能够消除患者的孤独感, 使其获得依赖和关爱, 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后护理中, 护理人员对手术情况的关心,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等, 详细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 并发症, 能够消除患者的恐惧感, 促进其康复, 提高护理满意度[6,7]。

本文探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结果显示,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组的护理总满意率, 较常规护理组显著提高 (P<0.05) 。

综上所述,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具有良好应用效果,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手术患者11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 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的SAS、SDS评分均显著降低 (P<0.05)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96.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2% (P<0.05) 。结论: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手术室护理,应用

参考文献

[1]吴玉霞.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50例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 24 (14) :123.

[2]王菊凤.手术室人性化护理对癌症患者术前焦虑状况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21) :52-53.

[3]邱红.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实践及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5) :1367-1369.

[4]于水情.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3 (7) :66-68.

[5]孙静.优质护理服务在手术室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36 (20) :260-261.

[6]李冉.解析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1) :94-95.

优质护理模式 篇10

1.1 一般资料

选取80例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内科患者,将这80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有患者40名。并且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数量、病情等方面上大致相同,具有统计学上的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使用优质的护理模式服务

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多数在心理方面都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并能根据患者表现出来的紧张、焦虑、不安等情绪,使用关怀的话语对患者进行讲解,使患者可以充分了解自身心疾病的病理、治疗等各项措施以及治后的各种注意事项。在平时护理人员要和蔼可亲的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时刻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感受,并及时得出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不安情绪,让患者以安静平稳的情绪治疗疾病。医护人员应当尊重患者,在日常进行护理时,要认真的听取患者的意见并及时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详细回答。尊重患者的信仰、文化以及个人隐私,不议论患者的各种隐私、信仰、文化等问题,平等友好的对待每一位患者,不歧视患者。在生理方面,由于病情的原因心血管内科疾病的患者在多数时间内是需要进行卧床休息的,因此可能会引起一些便肠道疾病的生成。因此,护理人员在患者住院时就要对每一位患者制定不同的详细的护理计划,主要内容有患者的用药情况、饮食习惯、活动强度、排泄排便情况等。指导患者平衡营养,合理膳食,平时多食用杂粮果蔬等有利于病情的食物。由于多数患者因为长时间的卧床,可能会出现腰酸背疼痛等一系列的症状。因此,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的意愿在适当的时间内对患者进行一定的按摩治疗,在按摩的过程中要注意力按摩的速度和粒度。

1.2.2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服务

对于对照租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正常指导患者进行卧床休息,指导患者按时服用主治医生选取的治疗药物,并随时记录患者用药后的疗效和有无不良反应等情况,当然作为对照组并不是对患者的护理工作就可以放松了,相反对于正常的护理工作还是要尽职尽责的完成不能松懈。

1.3 护理评估

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的编制,主要应包括一下几项内容:基础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技术、护理主动性以及服务的语气等。总计为100分,每项各为20分,调查的总分大于80分则视为满意。护理一段时间后对所有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应由专人进行发放、回收、评分、统计。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分优、良、中、差四级,优良率=优例+良例/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把实验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详细的整理,选取合适的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最终得出实验的结果。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对比可以得出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结论,两组数据的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优良率比较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对比可以得出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的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结果见表2)。

3 讨论

由于心血管内科病患者的特殊性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护理工作的难度较高,护理工作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患者对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低以及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较低,因此导致了护理工作的效率极其低下。要想解决以上的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和患者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这样就可以使患者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和治后的相关工作。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极大地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及工作积极性,提升了护理业务水平,提高了护理质量、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同时也体现了护理人员的个人价值。

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质量与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密切相关。优质的护理管理模式通过合理的调整临床护理人员的队伍结构、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将护理岗位的工作职责、技术要求与人员的分层管理有机的结合,从而充分发挥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的作用。优质护理服务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加强临床护理管理、改革护理工作模式,让病人放心满意。这是护理理念的一次深层次的变革,也是国内护理与国际接轨的有效途径。

摘要:目的 研究与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优质护理模式的实际运用情况。方法 随机选取80例具有心血管内科病症的患者,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中各有患者40例。其中观察组的患者给予优质的护理模式服务,对照组则给予常规的护理模式服务,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以及患者生活质量优良率。结果 观察组的患者有39人满意,满意度为97.5%。对照组的患者有30人满意,满意度为75.0%。观察组的患者感觉生活质量优良的为31人,概率为77.5%。对照组的患者感觉生活质量优良的为25人,概率为62.5%。结论 优质的护理模式服务可以够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能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和个人的工作素质。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优质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杨厚明,王永春等.浅论如何做好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护理工作[J].中外医疗,2008年7月.

[2]郑春燕,滕翠翠等.心血管内科患者的人性化护理.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年15期.

[3]唐孟琳,阎炳才,廖万春等.人性化服务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年8期.

优质护理模式 篇11

【关键词】Orem自理模式;优质护理;应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42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43-02卫生部于2010年1月在全国卫生系统内开展以“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主题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活动。“优质护理”的提出,使得护理管理者必须转变服务理念来提高护理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从而让医院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Orem自理模式的本质是自理,自理是个人为维持生命、健康和完好而需要自己采取的行动[1]。我科作为首批优质护理示范病房,运用Orem的护理理论指导优质护理的开展,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现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观察组:选取2010年05月——2010年08月收治患者45例,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5±0.5岁;对照组:2010年01月——2010年04月收治患者50例,其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27-71岁,平均年龄49±0.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文化程度、年龄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

1.2.2观察组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后,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提出护理问题,针对护理问题给予完全补偿护理、部分补偿护理及教育支持。

1.2.2.1完全补偿护理自理能力绝对受限或丧失的患者,需要护士提供全面的帮助,进行完全性补偿护理。

1.2.2.2部分補偿护理自理能力逐渐恢复的患者,但仍需要护士提供不同程度的帮助,从而部分补偿来满足患者的自理需要。具体如下:随着病情稳定或好转,鼓励患者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协助患者做好各项生活护理。

1.2.2.3支持教育患者能自理,但必须有护士的健康教育。具体如下:护士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做好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依从性。

1.3效果评价有专职护士采用生活质量指数评定量表[2]、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住院满意度、生活满意度及依从性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如下分析,采用t检验、X2检验2结果

2.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比较见表1。

3讨论

3.1构建满足患者需求的优质示范病房,调动主观能动性传统的疾病护理中,患者习惯于单纯接受护理,助长了依赖性,加重了护理工作,却不利于患者的康复[3]。Orem自理模式是在患者现有基础上,补偿不足,克服局限性,通过评估其自理缺陷程度,针对性地给予补偿,帮助患者树立自我管理意识[4]。我科收治患者多为老年人,多反复。家属是患者的最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之一。Orem强调患者自我护理的理念,要求增加其自我照顾和家属照顾知识技能,以现有的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患者、家属参与护理的能力,发挥职业护士作为临床教育者、支持者和协调者的角色[5]。

3.2构建优质护理质量控制体,提供理论基础Orem自理模式打破了传统理念,要求护士使用更全面、更先进的知识与技术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自理模式强调护士必须更新服务理念,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与思考。Tontini[6]认为,护理人员应该抛弃传统护理模式,寻找科学理论来指导护理实践,Orem模式即是能指导护理实践的科学理论。4小结

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现已在全国卫生体系中普遍开展,如何更好完成优质护理服务目标,使社会、政府、患者、医院、医生、护士六满意,应不断研究,不断探索Orem自理模式在护理实践中运用,完善理论,从而指导临床实践工作的开展。参考文献

[1]戴莉,董凌玲.Orem自理理论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观察[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1,9(4):86-87.

[2]林亚.生命质量与生命数量[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9(10):453.

[3]张志琴.奥瑞姆自理模式在我国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07,7(7):40-43.

[4]沈燕,朱琴娟,王丽芬.Orem自理模式在肾移植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0):1839-1840.

[5]李良燕.社会发展对自我护理的需求[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49.

优质护理模式 篇12

2009年我院护理部将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投入使用, 使护士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既能完成各种培训, 又有足够的时间照顾患者, 护士长与护理部能够达到信息畅通, 及时质控, 既节约了临床护士的工作时间, 又提高了护理质量, 提升了患者满意度。

1 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

1.1 特点

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软件平台是基于知识信息管理的最新理念, 利用知识信息管理的最新技术, 充分考虑用户的实际需求, 自主开发的基于网络平台的最新一代知识信息管理系统。系统采用B/S模式, 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或Access, web server为winxp, win2000 server, win2003 server上的iis, 用户端采用ASP动态网页技术, 利用IE浏览器完成查询等工作。系统充分整合了搜索引擎技术、数据库技术、分布存储与查寻技术、流媒体视频点播技术等最新的信息管理技术, 具有功能完整、操作便利、架构弹性等特点。

1.2 结构框架

护理资源信息系统由4部分组成, 即医院护理管理、护理协会资源、护理资源平台及医学资源平台。

1.3 性能

1.3.1 方便的知识信息采集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批量采集或网络资源上传功能, 将分散于网络的、用户内部异构的、多媒体的显形和隐形知识信息数据实时提交给数据库管理人员, 有效地避免“信息孤岛”的存在, 为用户整合内部知识资源提供源源不断的数据。

1.3.2 强大的知识信息发布功能

系统允许用户根据实际需要便捷地创建无限层级的知识导航 (知识地图) , 适应各种复杂的知识分类要求和不同用户、各种复杂的知识环境, 便于用户有效地共享和学习。

1.3.3 灵活的知识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功能

数据库管理人员可以随时增添、调整、移动、合并、删除和淘汰数据库的栏目和内容, 轻松地进行栏目调整与优化, 并适时发布, 以满足知识生命周期管理的需要。

1.3.4 高效的知识信息检索功能

检索技术是知识管理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 信息检索技术的优劣决定了知识管理解决方案的优劣。该系统允许用户根据检索的需要建立个性化检索字段, 可供检索的字段多达7项;系统提供了先进、高效的企业级海量数据搜索引擎, 能够充分满足用户的各种检索需要。

1.3.5 可靠的知识信息加密功能

系统允许管理员根据数据的不同密级对相应的用户授权, 为具体的栏目指定可访问的群组或员工, 对他们授予诸如查看、增加、上传、评论等具体权限;并对全部或部分数据进行加密。

1.3.6 精确的知识信息分析统计功能

系统提供精确的统计分析工具, 包括登陆统计、访问统计和点击排行, 统计信息可以精确到每个部门、每个栏目以及每条具体的信息, 这有利于数据库管理人员对记录在知识库文件里的海量的、多媒体知识信息数据进行相关知识请求和访问评估, 便于用户评估知识信息的价值。

1.3.7 知识信息管理器集成功能

系统可以方便地集成各种基于Web的应用程序, 包括浏览器、BBS、电子邮件、博客等, 从而允许用户方便地浏览、检索、讨论、共享和订阅相关知识信息。

2 护理运行模式

2.1 护理服务与人文关怀结合模式

以人性化服务理念为宗旨, 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细节当中。 (1) 尊重患者, 改变称呼, 从患者入院开始, 实行微笑服务, 改变以前直呼患者姓名的习惯, 而是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职务等进行称呼。 (2) 在不影响医疗安全的前提下, 充分尊重患者的生活习惯, 一切以满足患者的需要为准。如对患者的吃饭时间、生活物品的摆放等, 不过多干涉。 (3) 实行陪而不护制度, 护士将治疗性护理、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以最佳的形式集于一体, 使其既符合专业要求, 又符合人性化需求[1]。 (4) 建立心灵沟通园地, 提供患者、患者家属、护士、医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 拉近了医、护、患之间的距离。 (5) 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 对涉及患者身体隐私部位的一切操作, 实行屏风或帷幔遮挡措施。 (6) 严格要求护士要处处尊重、关注患者, 如患者配合有谢声、操作失误有歉声、进入病房有敲门声、患者入院有迎声、患者出院有送声, 并实行首问负责制。

2.2 合作模式

护理服务是一系列连续的工作, 各方面紧密配合才能提高服务质量, 因此, 我们制订并实行了后勤、职能、行政等为临床一线服务的工作流程。同时, 实行了护士责任包干制, 采取全程、全方位、无缝隙护理模式, 即1名护士负责一定数量的床位患者, 从患者入院到出院全程负责患者的护理、健康教育等工作, 并且要求责任护士参加查房, 以全面了解患者的诊疗计划, 及时与医生沟通, 实行无缝隙全程预见性护理,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与管床医师沟通。

2.3 信息公布与情感交流模式

(1) 实行透明化服务[2], 除一切与患者病情相关的保护性医疗制度之外, 均采取公开的服务方式。包括为患者提供的级别护理、基础照顾、物价收费等, 均统一制作悬挂于病房走廊, 供患者及其家属监督。 (2) 实行亲情服务, 关心患者的内心感受, 实行护患沟通制。内容包括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饮食等, 化疗患者的自我护理、心理、饮食、康复等, 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 对有顾虑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2.4 激励约束模式

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护理质量与奖金挂钩。绩效考核紧紧围绕患者的护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及护理质量是否达标, 采取每月对住院患者发放调查表和护理质控相结合的方式, 评价时不仅要注重服务对象的心理感受和主观评价, 而且要重视护理质量的总达标情况, 如静脉穿刺成功率、化疗药物外渗次数、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与及时状况、健康教育与康复指导执行情况、服务态度、巡视病房是否及时等, 对表现优秀、患者提名表扬者给予物质奖励, 并与年底综合考评挂钩。

2.5 排班与协作模式

为保证护理服务的连续性, 根据工作特点和不同时段工作量的大小合理安排人力, 实行弹性排班, 以保证每个班次都有足够的人力来完成相应的护理工作。

3 效果

3.1 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与协作精神

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在我院的运行中, 不但达到了日常护理办公自动化, 而且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之余能够随时学习和查阅所需资料, 通过网络学习自己所需知识, 了解国内最新动态。使大家有了竞争意识, 形成了人人争当先进, 个个争做标兵的良好氛围, 改变了以往被动的工作习惯 (只完成治疗性医嘱护理, 闲暇时间扎堆聊天的机会比较多, 不主动巡视病房, 等患者或患者家属呼叫时才行动) , 红灯数明显减少。护士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 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3.2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每月对住院患者进行的满意度调查显示, 实施优质护理模式病房后患者满意度明显增高, 投诉减少, 具体见表1。

3.3 提高了同事的满意度

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 促进了护士与医生、护士与护士以及护士与其他科室 (手术室、功能科) 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相关人员的满意度增高, 体现了无缝隙护理理念, 具体见表2。

3.4 提高了护理质量

实施优质护理以来, 总体护理质量明显提高, 表现为护理文书书写及时、准确率提高, 不合格病例减少;责任护士对化疗患者加强了巡视, 甚至在床旁守候, 降低了因护理不到位而发生的化疗药物外渗率, 为安全用药提供了保障;对实行PICC的患者建立了详细登记本, 保证护理及时、到位, 无局部感染、堵管、静脉炎、脱管、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护士能够根据患者病情及时巡视病房, 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具体见表3。

注:医生参加人数为13人, 护士为21人, 手术室人员为20人, 其他科室人员为31人

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加, 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护理信息网络化建设是护理工作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由之路, 也是护理学科发展的方向[3]。而优质护理模式病房紧紧围绕患者的需求、领导和专业的要求来创建和实施, 将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软件与创建模式病房有机结合起来, 优化了护理工作中的每个细节, 使整个护理管理机制进行了彻底的变革, 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提升了护理质量,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深化了整体护理的内涵[4]。

摘要:目的 通过调查患者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比较护理质量, 观察应用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软件创建优质护理模式病房对医护人员及患者满意度、护理质量的影响, 从而探讨和总结应用其创建优质护理模式病房的具体措施。方法 我院在2009年将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软件投入临床使用, 2010年6月利用该软件创建优质护理模式病房, 调查应用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创建优质护理模式病房前后患者及医护人员满意度和护理质量。结果 应用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创建优质护理模式病房后患者及医护人员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增高, 护理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系统软件的合理使用减少了护士集中培训造成的资源浪费, 大大增加了护士直接为患者护理的时间, 既节约了临床护士的时间, 又提高了护理质量, 提升了患者满意度。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软件在创建优质护理模式病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动了优质护理模式病房的建立, 体现了整体护理的内涵。

关键词: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优质护理,模式病房

参考文献

[1]顾则娟, 王水, 张镇静, 等.舒心病房护理运行模式的建立与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4 (10) :929~931.

[2]顾则娟, 张镇静, 丁霞芬.病房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 2006, 6 (9) :21~23.

[3]许庆敏.关于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现代医院, 2008, 1:137.

上一篇:同轴电缆接入下一篇:立足新理念构建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