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无缝隙护理(精选9篇)
优质无缝隙护理 篇1
无缝隙护理是提高优质护理质量的重要手段, 可使优质护理各个工作环节环环相扣, 加强工作之间衔接的连贯性[1], 这对增加患者护理舒适度, 提升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有着积极的意义, 也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维持[2]。本次研究选择我院消化内科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其中50例采取无缝隙护理, 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选自我院消化内科, 其中男54例, 女46例, 年龄18~77 (43.5±10.8) 岁, 根据无缝隙护理管理实施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 均接受常规护理, 观察组另外采取无缝隙护理方式,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 内容包括体征检测、健康教育等。观察组成立无缝隙护理小组。组建方式根据各个小组成员的业务技能、工作经验、职称水平等进行分组, 同时制定完善的责任制度。每组包括护士长1名、责任护士1名、护士3名。同时要考虑组内新老护士的年龄搭配。其中护士长为第一负责人, 主要负责病房管理工作, 责任护士为第二责任人, 主要管理护士, 对治疗、护理工作进行指导, 1名护士负责3~5个患者的护理工作, 包括用药指导等常规护理内容, 严格执行医嘱, 避免出现护理风险, 并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在排班方面, 适宜采取双班制度, 即在岗八小时、全天责任制的排班方式。当需要做出调整时, 必须提前反映, 护士长在1w前就应做好排班调整, 根据患者的实际数量适当的增减护理人员数量, 有调班需要的护士可将要求写在调班护士卡中, 在不影响正常护理工作的前提下对排班计划进行调整, 以此实现对患者的全程无缝隙的动态管理。
1.3 观察指标
(1) 比较两组护理质量, 包括常规护理、病房管理、病例书写、健康教育、护理方式五个指标。每个指标均为100分, 分数越高则护理效果越好; (2) 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 实发100份, 均全部收回。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各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率 (%) 表示, χ2检验, 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表示, t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常规护理、病房管理、病例书写、健康教育以及护理方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2.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无缝隙护理最早应用在1989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医疗机构管理中, 其目的在于减少各个护理环节中存在的质量缝隙, 以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和提高其满意度为最终目标[3,4]。采取组建无缝隙护理小组或优化排班制度来改善可能出现的缝隙, 从而让患者享受到更加细致的护理体验。通过对职能结构以及业务流程的重组来发现存在的护理质量问题, 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5,6]。
本次研究中在组建了无缝隙护理小组的前提下, 明确小组各个成员之间的职责, 制定了严格的责任制度, 使整个护理过程具有更高的主动性。而合理的排班制度使得护理工作的续航能力得到提升, 保持了无间断的护理服务, 尤其对高峰时段、薄弱时段以及夜班等特殊工作时段的动态调整也能缓解护士的工作压力。实现了人员的合理配置。另外, 无缝隙护理干预作为一种全程护理管理模式, 其能及时、有效的反馈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紧急症状及情绪波动, 这对护士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护理管理措施, 积极改善护理服务, 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这也利于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认可度、满意度, 减少护患纠纷, 提升医院的正面形象[7]。本文研究发现, 观察组护士在护理质量方面较对照组显著性改善, 而该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也较对照组显著性提升 (P<0.05) , 这一研究结果与陈亚芳[8]研究报道基本保持一致。
综上, 对消化内科患者应用无缝隙护理干预, 利于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提升, 有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2月100例消化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无缝隙护理实施前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两组均接受常规护理, 观察组另外采取无缝隙护理,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常规护理评分95.55±4.68、病房管理96.11±3.57、病例书写97.11±2.44、健康教育97.56±1.98以及护理方式95.65±2.4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12±3.16、87.94±2.49、90.45±2.01、91.44±1.45、91.49±2.88, 另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2.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 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消化内科优质护理中应用无缝隙护理可有效提高整体护理质量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消化内科,优质护理,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辉, 郑豫珍, 杨丽萍, 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3, 48 (12) :1061-1066.
[2]许大云, 冯玉玲, 徐伟, 等.无缝隙护理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z1) :128-129.
[3]章一华, 张金凤, 古锦屏, 等.无缝隙应对模式提高手术室夜间和节假日创伤急救质量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22) :2021-2023.
[4]邹小芬, 邹小琼.优质无缝隙护理对急诊内科患者不良情绪及病情康复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 (22) :15-17.
[5]张惠荣, 李会琴, 张丹, 等.咽喉恶性肿瘤病人全程无缝隙护理的规范化实践模式[J].护理研究, 2014, 28 (8) :1007-1009.
[6]陈瀚熙, 赵瑜, 蓝惠兰, 等.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危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实践[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28 (16) :61-62, 64.
[7]黄丽璇, 吕桂兰.无缝隙护理管理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中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 2014, 14 (4) :282-283.
[8]陈亚芳.无缝隙护理管理对护士工作积极性和护理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21 (7) :1817-1819.
优质无缝隙护理 篇2
关键词:急诊科;无缝隙护理模式;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71-02
目前,随着社会发展及医疗技术水平提高,人们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现代临床护理理念也从以疾病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1]。无缝隙护理模式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方法,其极具人性化,在保证护理过程完整性和连续性同时,最终达到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及病人满意度的效果[2]。急诊科病人疾病复杂,且病情危重,多数病人属抢救病人,在治疗时间性上要求较高,增加了临床护理难度[3]。为了探讨急诊科应用无缝隙护理模式的效果,本文选取急诊科病人100例,采用无缝隙护理模式,效果比较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5年1月急诊科病人200例,将其按奇偶数字法随机分为无缝组与常规组,每组各有病人100例。100例无缝组病人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在17—80岁,平均年龄为(41.64±10.42)岁。100例常规组病人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在23—79岁,平均年龄为(42.52±10.32)岁。两组病人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检验显示可比性良好。
1.2 方法
常规组病人采用常规方式行护理干预:在接到患者家属的急救电话时由120救护站出车进行患者的接诊,并与此同时与患者家属联系,进行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目前身体状况的进一步了解,并做好治疗准备。在救护车到达后迅速给予患者吸氧等治疗,并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同时联系急救室做好治疗准备。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迅速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在对患者家属进行患者详细病史的问诊的同时将患者迅速转移至急诊抢救室,并迅速帮助患者建立静脉输液通路,进行常规血液学检测、生化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测、心电图检查、血压检测等,并迅速通知相关科室如神经内科、影像科等科室医师,及时对患者进行救治;在患者完成各项检查后及时汇总检查结果。在急诊护理中,护理人员需在患者及其家属入院治疗期间及时为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简要的相关疾病知识介绍,同时需对患者进行安慰、鼓励,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同时,对患者治疗环境保持舒适通风和整洁,以提高患者的治疗舒适度。护士每天按时查房,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常规检测病人疾病的相关指标,统一进行饮食指导,常规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对病人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将病情告知病人。
无缝组病人采用无缝隙护理模式行护理干预:①病房的重组与优化。②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急诊护理培训工作。③制定具有條理性的抢救流程。④建立急诊绿色通道。⑤风险评估。
1.3 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抢救物品完好度和护理合格率。其中,满意度:将我院自行设计的病人满意度调查表发放病人,其包括满意、一般、不满意三项内容[4],病人在相应选项下划勾即可,护理人员不在场情况下,由病人采用不记名方式自行完成填写。风险事件:观察两组病人压疮、坠床、跌倒、导管相关感染、导管滑脱、静脉外渗等发生情况并统计。护理合格率:护理合格率包括医疗考试合格率、医疗操作合格率、护理文书记录合格率。
1.4 统计学处理
病人一般资料和护理结果等数据均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均数±标准差为年龄、护理质量评分等计量数据表示方法,均数组间比较行t检验,百分率为性别、满意度、合格率等计数数据表示方法,百分率组间比较行卡方检验,将P<0.05为标准,判断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满意度比较
无缝组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经统计学卡方参数检验显示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风险事件和抢救物品完好度比较
无缝组病人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抢救物品完好度(98.0%)明显高于常规组(64.0%),经统计学卡方参数检验显示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2.3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无缝组病人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经统计学t参数检验显示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3.
2.4护理合格率比较
无缝组护理合格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经统计学卡方参数检验显示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4.
3、 讨 论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疾病发生的潜在危险也越多。急诊患者疾病发生突然、患者病情不稳定,可能发生恶化或加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预后。能够尽量缩短确诊和救治时间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有效途径。很多患者发生病情误诊或病情忽视未能够接受及时治疗和处理,是造成患者病情恶化或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急诊科中良好有效的护理方法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促进病人的康复,在本次研究中,对常规组病人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而无缝组病人实施了无缝隙护理模式,措施为: ①病房的重组与优化。首先,将散布于各个科室的常用于急诊的检查和检验设备进行重组,并汇集在一起,以确保病人顺利完成各项所需的检查项目。第二,将电子病歷管理系统、检验结果共享系统等计算机网络技术有效的用于急诊工作,以便于相关的医护工作者对病人的诊疗结果共享[5]。第三,由急诊科与其他的各个科室组建一个重症急救团队,并设置急诊科专用通道,若有此类病人,则由急救团队进行救护、手术等流程的服务。第四,为了便于医护人员的记忆,制作急救流程图表并张贴在急诊科内[6]。②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急诊护理培训工作。护理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科室的规章制度、护理理论知识、护理技能、与病人沟通的一些技巧以及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等。③制定具有条理性的抢救流程,提高护理人员之间的配合性,一旦病人到达医院需尽快进行病情的评估,尽快确诊并迅速确定抢救计划。④建立急诊绿色通道,保证病人到达后可以及时得到接诊。⑤风险评估。使用我院自行设计的风险评估标准对病人潜在风险、压疮、坠床、跌倒、导管相关感染、导管滑脱、静脉外渗等风险进行评估,并制订相应的措施[7]。经过干预,无缝组病人在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和护理合格率等方面都显著优于常规组。
综上所述,将无缝隙护理模式方法应用于急诊科病人护理中,其能够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事件的重视度,有效避免或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能够提高抢救物品完好度,以更好实施抢救工作;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和各项护理工作的合格率,为临床护理工作改善提供基础;同时还有利于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改善护患纠纷情况。
参考文献:
[1] 徐琼英.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0):14-15.
[2] 王敏兰.无缝隙护理对 ICU 患者感染及停留时间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6):1501-1503.
[3] 苏琴,顾琴,黄华等.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提高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满意度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1):139-141.
[4] 曾亮芳.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急诊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3):1797-1798.
[5] I. Landa-Torres,D. Manjarres,S. Salcedo-Sanz et al.A multi-objective grouping Harmony Search algorithm for the optimal distribution of 24-hour medical emergency unit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2013,40(6):2343-2349.
[6] 顾琴,张红,黄华等.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4):109-110.
优质无缝隙护理 篇3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急诊,护理新模式
急诊科是临床上较为重要的科室, 其收治的患者大多起病急、病种复杂以及进展快的特点, 因此做好患者接诊后到住院治疗前的护理十分关键。无缝隙护理是针对护理中部门分割和专业分工所造成的质量缝隙进行全面管理的新型护理模式, 是体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护理, 在临床护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2]。为进一步探讨这一护理模式在急诊科中的应用, 特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间急诊科就诊的15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间急诊科患者150例, 其中男81例, 女69例;年龄17~84岁, 平均年龄 (46.9±13.2) 岁。按照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75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文化程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给予无缝隙护理, 护理方法如下: (1) 护理排班无缝隙:急诊科护理人员按照患者病情的需求, 适当对护理排班模式进行调整, 建立弹性排班模式;若就诊患者较多期间, 增加护理人数以及护理工作时间, 可实行连班;若患者人数较少, 护理人员进行补休;同时按照新老搭配原则, 对患者实行连续监测; (2) 成立无缝隙护理小组:小组成员由护士长统一指挥调动, 协助医生有序进行急诊抢救。小组成立之后, 进行组织学习, 加强护士监护, 增强其应急处理能力, 通过沟通以及交流提高其护理水平;对各种护理制度进行量化处理, 从而建立一个全方位以及个性化的无缝隙护理方法; (3) 护理过程无缝隙:在接到急诊患者需要入院治疗信息之后, 由责任护士到急诊室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 观测患者生命体征, 检查各种管路是否通畅, 患者是否进行气管插管以及人工呼吸等操作;然后告知小组其他成员准备相应的器械、药物以及设备等;当患者离开病房进行检查以及治疗时, 需有专人陪同; (4) 心理护理:由于急诊科患者的病情大多比较严重, 患者容易产生抑郁以及焦虑情绪, 因此,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解病情、治疗以及检查方法, 时刻关注患者, 以人性化的护理方法让患者感受到关怀以及尊重。
1.3 评价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对患者焦虑情况进行评价, 共20个条目, 1~4分四级评分法, <50分无焦虑, 50~59分为轻度焦虑, 60~69分为中度焦虑, ≥70分为重度焦虑;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对患者抑郁情况进行评价, 20个条目, 1~4分四级评分法, <53分无抑郁, 53~62分为轻度抑郁, 63~72分中度抑郁, >72分为重度抑郁;采用科内自制调查问卷, 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 满分100分, ≥90分为非常满意, 70~89分为满意, <70分为不满意, 以满意、非常满意计算总满意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表示, 以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SAS及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满意度达到97.33%, 对照组总满意度84.0%, 两组结果进行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护理是临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患者从就诊、入院以及出院过程中, 需要多个护理环节, 尤其对于急诊科患者, 其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治疗转归。近年来, 社会经济以及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 对护理理念以及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护理工作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应用无缝隙护理模式, 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成为现代护理发展的必然要求。无缝隙护理的核心思想在于整个护理过程中始终以患者健康为中心, 一切护理工作围绕为患者服务的理念, 充分体现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同时在护理过程中不断寻找护理漏洞, 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弥补, 从而为患者的安全提供重要保证[3,4]。到目前为止, 临床中已经开始广泛应用无缝隙护理, 并且护理效果较为显著。有临床研究报道[5], 对急诊患者给予无缝隙护理, 护理效果颇佳。从我院本次结果来看, 实施无缝隙护理模式的观察组75例患者SAS以及SDS评分上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同时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在急诊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无缝隙护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抑郁以及焦虑情绪, 同时还能提高患者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罗南, 李溪晶.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在CCU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1) :72-73.
[2]孙芹, 黄春艳, 孟凡美, 等.手术室开展计划巡回无缝隙护理的临床应用的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4) :228-229.
[3]王辉, 吴爵.全程无缝护理模式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10) :1919-1921.
[4]陈佳.开展无缝隙护理对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4) :134-136.
优质无缝隙护理 篇4
[关键词] 人性化;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疼痛科;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在疼痛科病房住院病人424人为观察组,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化、系统化、人性化、主动式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在疼痛科病房住院病人382人为对照组,实施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2组病人在住院性别、年龄、疾病构成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的护理模式。观察组针对疼痛科病人的特点及病人住院需求,依据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人性化无缝隙护理服务内涵,制定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具体要求:全程、持续、主动、专业、及时、方便、系统化、流程化、人性化、个性化。
2 前期准备工作
2.1转变观念 医院总动员,启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仪式;科室认真组织学习相关内容,展开疼痛专科疾病知识等相关培训,通过学习明确活动主题、工作任务,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从而转变了护理服务理念,变以往以疾病为中心的被动式护理服务为人性化无缝隙的整体护理服务,为病人提供安全、满意、优质的最佳身心服务。
2.2评估规划 对疼痛科专科疾病的护理工作内容、标准、分工进行评估,统筹规划。制定疼痛科各项工作制度及流程,健康宣教内容,各项辅助检查须知,护理服务形式及内容等。工作制度细化到凡事有人管、有人做,凡事有章可循。
2.3查找缝隙 找出以前护理工作存在的不足、护理服务的缝隙,寻求领导支持,集思广益,将工作落实到实处。
2.3.1具体实施
2.3.1.1整合人力资源 疼痛科为“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医院领导大力支持,先后有经过筛选不同层次的5名护士陆续进入科室,使医护比为1:2.床护比为1:2.符合要求。满足了科室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对护士工作需求。
2.3.1.2转化工作核心 核心是实行责任制护理,建立人性化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为此科室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行为规范、服务规范、操作规范和服务流程、并做到各项工作有效衔接,有效协作下的合理分工,使护士完成好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无缝隙整体化、系统化、全方位护理服务。确保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及整体性。
2.3.1.3加强人文关怀 ①结合疼痛科特点,科室非常重视健康宣教及疾病知识指导,病人入院、出院、各种检查治疗、手术前后都能得到护士适时、耐心及专业的健康知识宣教及疾病知识指导;各项检查、手术、治疗及办理入出院手续,都有护士全程陪伴,即避免了病人环境不熟的尴尬,又能确保病人的安全、及时的完成。②基础护理,病人所有生活问题都有护士根据病人的个性化协助完成,护士第一时间为病人提供主动人性化的帮助,使护理工作达到了全程“有陪无护”护理效果。
2.3.1.4把护士还给病人 结合本科室病人的疾病特点,疼痛科室自制表格式护理记录单,简化表格书写,大大缩短书写时间,真正做到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
2.3.1.5服务人性化无缝隙 ①全程服务无缝隙对日常护理服务、疾病护理等制定标准流程和临床护理路径,做好接口对接。②主动服务无缝隙科室开展了文明服务、主动服务、便民服务、感动服务等。做到主动巡视、主动宣教、主动帮助,更注重细节服务,护士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病人面前,一句安慰的话语、一次耐心的帮助、一次离院时的送别等,让病人满意升华为让病人感动!③健康宣教无缝隙采用多种形式宣教,让病人知晓并掌握疾病知识,大大提高了病人的疾病治愈率。④心理干预无缝隙有计划、有步骤地针对不同病种及人群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和心理问题,做到主动观察病人的心理状况、鼓励病人树立疾病治疗信心,并向病人介绍成功病例,树立信心,乐观的积极配合医疗护理措施。
2.3数据处理 进行x2检验,x2=8.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2组各项指标比较见表1.观察组护理投诉率、护理缺陷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服务满意度、健康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
表1 2组各项指标比较
4 讨论
人性化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体现现代护理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主要目的是保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完整性、优质性。根据疼痛科疾病特点采取了系列护理服务形式,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满足病人身心所需,最大限度的降低和预防了护理缺陷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所以人性化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为实施整体护理提供了有效地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韩永菊.1768例住院患者无缝隙护理效果分析.广西医学,2007,29(1):127-128.
[2]顾则娟,张镇静,丁霞芬等.病房无缝隙护理模式的研究.中国护理管理,2006,6(9):21-23.
[3]王玉晓,陈焰烈,方丹.妇产科病房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体会.全科护理,2009,7(2):530-531.
妇科病房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体会 篇5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妇科病房,护理管理
无缝隙护理是现代护理管理的新突破, 它以病人的需求为导向, 以病人的满意为目标, 对病人从入院到出院实行全方位无缝隙护理服务, 使病人整个治疗及康复过程更完整、更仔细,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个性化的护理理念[1]。我院一病区护理组自2008年开展无缝隙护理以来,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管理体会介绍如下。
1 开展服务型管理
实行走动式管理, 护士长主动与护士交心谈心, 了解他们的个性、习惯、生活需求, 合理用人, 提高护士的参与意识, 变“要我做” 为“我要做”;及时发现护士的工作状态和各种制度、流程、要求的落实及合理性, 积极听取意见, 使其更符合病人需要;认识到只有服务好护士, 护士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病人。
2 实行标准化管理
对所有日常护理服务、疾病护理等制定标准流程和临床路径并培训, 工作中加强过程监控, 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式不断修订、提高, 使其更具合理性, 更能方便病人。主要从三方面进行:知识、技术服务;精细、互动服务;个性与特需服务。
2.1 无缝隙服务的具体要求
针对无缝隙服务概念、整体护理内涵、护理工作特点和病人住院需求[2,3,4,5], 制定了护理服务中无缝隙服务的具体要求:持续、专业、主动、及时、方便、全方位、人性化、个性化。制定了各级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行为规范、服务规范及工作制度, 操作、服务流程、临床路径等进行细节量化, 实行手术前、术后访视, 直接得到真实的病人反馈意见, 及时改进工作。
2.2 实行弹性排班
弹性安排每天的任务, 根据病房工作特点和病人需求安排班次, 灵活采用小时班、帮班等, 改变交接班方式, 保证了护理的连续性。
2.3 护士实行考核管理
涉及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岗位职责落实、服务效果、工作态度、团队意识和医生、病人综合评价等, 测评标准建立在病人是否满意这一最终结果的基础上。以“优质服务”为核心对各种技术和管理岗位开展竞聘上岗, 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和服务主动性, 起到规范和激励的作用。在护理职能的拓展方面, 护理人员用爱心、诚心换取病人的理解和满意, 用优质的基础护理、过硬的专科护理技术、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 促进了病人康复, 赢得病人的信任。
3 服务理念转变
3.1 全人、全程服务
按护理程序和整体护理理念评估病人需求, 提供个性化服务;注重服务环节, 做好服务接口的对接。找出病区护理服务中存在的缝隙, 如双休日、中班、晚班人员安排较少, 为保证护理服务的各个环节无缝隙, 重组工作流程、完善工作制度、细化工作职责;同时每日检查、评价、改进, 每天各班均有管理、控制的内容, 依据工作标准对各自控制的事项进行检查、纠偏, 做到控制不漏项。分管护士在病人住院期间术前、术中、术后的健康教育、访视、护理、回访做到了全人全程服务。因此, 根据疾病护理特点给予弹性排班, 合理调整和安排, 病区中班护士人数增至2人或3人, 晚班增至1人或2人, 双休日增加了1人, 保证这些时段护理无缝隙, 取得较好效果。
3.2 规范、主动、及时服务
根据病人需求、专业要求和学科进展, 细化所有服务内容, 一般情况按常规、制度、流程、标准等提供服务, 特殊情况用以病人健康为中心的原则来衡量。如护士在心理护理时做到“三主动”:主动观察病人心理状况, 尤其在他们痛苦悲伤时护士给予病人无微不至的细心照料;主动帮助联系家人, 尤其是在家人对病人不理解时, 及时对病人家人进行疏导和引导, 以有益于病人康复;主动介绍病友, 特别注意介绍和联系同乡、同病种、同室病友, 使病人感到格外亲切。护士长还经常组织护士召开病人心理状况个案分析会, 针对具体病例分析病人的心理状态, 制订心理护理计划并予以实施。
3.3 透明服务
重视病人参与权和知情权, 责任护士每天必须就有关治疗和护理方面内容与每个病人进行沟通, 对首次采取的任何措施必须征得病人同意, 病区设立“一日清”费用查询机对价格费用内容进行公示, 充分保证了病人的知情权。
3.4 温馨服务
从护理人员仪表、言行到环境, 为病人营造一个温馨的视、听、感觉的就医环境, 特别是营造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环境, 如通过专人负责、集中操作、减少出入、拉上窗帘等, 为病人营造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为了满足病人的需求, 病区管理中始终维护好病区的良好环境, 认真做好“三轻”:走路轻、讲话轻、开门轻;病区门窗、推车定期维护以减少噪音;病区的卫生保洁做到常清常净、规范有序;病区的基本设施保证完善, 如空调配备齐全, 开水、热水供应充足;保证病人维护个人卫生习惯等。
3.5 延伸服务
开展电话回访, 发放信息反馈卡, 复查病人提示服务等。
4 授权式管理
管理权力下放, 实行分层次管理, 做到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管, 形成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监督的工作模式, 发挥高年资护士的指导监督作用, 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并加强了责任心, 变以往应付检查为自觉满足病人的各种需求, 提高了管理效能, 为保证服务质量增加了监控力度。一切以病人健康为中心的服务, 护士均可及时给予提供, 这也充分发挥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增加了灵活性, 满足病人个性化需求。
5 服务流程细化
护士按照修订后的常规、流程等提供服务, 保证了服务的规范性、及时性、主动性, 增加了服务过程的科学性、严谨性和专业性, 减少了经验性和直觉服务以及人力资源的浪费, 让病人更满意。
5.1 明确护士应关注病人
护士只有为病人服务的义务, 没有要求家属替代做事的权力, 使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5.2 分管护士与病人更深入接触
及时发现问题和其需求并作出快速反应, 改变了以往等病人呼叫后护士前来服务的被动工作局面, 保证了病人安全, 满足了病人需求, 增加了直接护理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 病人对主动巡视解决问题满意度提高。
5.3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在病区设置健康宣传栏, 护士在病人住院期间根据病人不同情况、不同时期给予个性化的健康宣教, 使病人对自身疾病的治疗、康复、预后有充分的认识。开展教学查房、专科技能抽查, 提高护士的宣教、动手能力, 将教育覆盖率和有效率作为评价效果指标, 明确知情同意内容, 履行签字制度, 保证健康教育效果和知情同意的执行, 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 提高了病人对健康教育和知情同意满意度。
5.4 服务公示制度以及“一日清”查询
使服务对象感受到医疗过程的真实, 增添了对医院的信赖和认可。
5.5 出院回访
出院后的回访和跟踪使病人感受到医院对其持续的关心, 提高对医院的综合满意度。
6 小结
无缝隙服务的本质是找出服务中存在的所有缝隙, 再针对其根源进行改革。实行无缝隙护理管理, 使护士知道各自的职责范围、工作内容和要求, 明确职责和标准;弹性排班打破原来每周排班的做法, 灵活采用小时班、帮班等, 保证了护理的连续性;分层次用人, 可发挥高年资护士的指导监督作用, 这些均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发挥了最大的作用, 为服务质量提供了保障, 使无缝隙服务目标落实到每一位护理人员的实际工作中。根据岗位和绩效进行奖金分配, 将病人评价作为工作好坏的主要指标, 以体现多劳多得、高质高薪, 体现风险、技术、服务和工作量, 充分激发了护士的服务热情, 改善了服务态度。从硬件环境到内涵建设、服务流程, 不仅追求细致的人性化服务, 更追求专业化、及时主动、高质高效的服务, 满足了现代病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也真正体现了整体护理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傅广宛, 侯志洁.无缝隙医疗机构的管理理念和实践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3, 19 (8) :477-479.
[2]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5-35.
[3]申屠敏绞, 徐华芬, 张晓燕, 等.医改形势下病人需求情况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02, 17 (5) :370-371.
[4]吴渭虹, 陈欣怡, 刘思文, 等.住院病人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 2004, 4 (11) :14-17.
无缝隙护理模式在基层医院的应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将开展无缝隙护理服务前2010年收治的521例住院患者设为对照组, 其中男362例, 女159例;年龄16~72岁, 平均44岁。将开展无缝隙护理服务后2011年收治的686例住院患者设为观察组, 其中男419例, 女267例;年龄14~71岁, 平均43岁。两组患者病种均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血压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为主。此期间科室病床数、医疗及护理人员等均未变化, 也未购置升级仪器设备。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病种类型等接近。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病种相应的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给予无缝隙护理模式[2,3], 主要包括:
1.2.1树立无缝隙护理服务理念
通过学习无缝隙护理的专业知识, 领会无缝隙护理的实质和患者的身心需求, 加强护士的思想道德素质, 转变观念,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文化素质, 倡导在护理工作中彰显爱心、理解和包容。
1.2.2 制定无缝隙服务的具体要求
找出传统护理服务各环节中存在的缝隙, 在由功能制护理向责任制整体护理转变的基础上, 依据病种进一步完善基础护理措施, 明确质量控制标准, 优化、细化护理服务流程, 包括从入院至出院随访的全过程。对于住院患者, 开展走动式查房服务, 增强护士责任感, 提供相应的无缝隙“零距离接触”、连续性基础护理服务, 加强薄弱环节的质量控制, 夯实基础护理。
1.2.3拓展护理服务内涵, 体现护理知识价值
搭建患者和护理人员的交流平台, 鼓励护士与患者、家属多交流, 以增进其信任。根据患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有针对性地选择健康教育内容和生活技能方案, 促进医生、护士以及患者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识。
1.2.4 注重人文关怀, 完善病区基本设施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光线明亮柔和, 温湿度适宜, 创建清新、舒适、温馨的诊疗环境, 保证患者心理舒适和睡眠良好。
1.2.5 进行系统出院护理指导, 开展延伸服务
患者出院前, 根据疾病恢复情况, 为患者做系统的出院指导, 包括饮食调理、活动注意事项、用药指导、康复训练知识等, 向患者发放科室联系卡, 告知患者出现什么症状需要立即就诊;对于合并慢性病、恢复期长的患者, 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 以提高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及自我护理能力。
1.3评价内容
(1) 护理质量评分, 包括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感染控制、护理安全等, 每项满分以100分计; (2) 护理负性事件发生率; (3) 健康知识知晓率; (4) 患者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 5.0软件,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健康知识知晓率、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护理负性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传统的护理模式, 是以疾病为中心功能制护理为基础的, 护理是“环节”模式, 患者需要接受来自不同的护理人员、不同诊疗目的的多项护理措施, 各“环节”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管理漏洞。影响护理服务质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配置、护患沟通、交接患者、薄弱时间段等环节[4], 基于此背景, 无缝隙护理模式应运而生并得到广泛运用。无缝隙护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个性化护理理念, 快速反应, 讲究效率, 弥补了现阶段护理模式的不足, 这也符合原国家卫生部2010年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要求, 其宗旨是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
本文观察组首先通过组织学习无缝隙护理的有关知识, 在护理人员中树立无缝隙护理服务理念, 进而通过对传统护理薄弱环节及过程的梳理, 建立起较优化的护理服务流程, 在基础护理中贯彻实施, 并将优质护理服务、前馈控制、风险管理、个体化及人性化护理运用到其中, 进而拓展了护理服务内涵, 体现了护理知识的价值。在日常护理工作中, 我们坚持做到走在红灯呼叫前, 想在患者需要前, 做在患者开口前, 从思想意识、行为动机、工作质量、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水平等方面自觉贯彻实施无缝隙护理, 对患者的服务从点滴做起, 使护理贴近你我他。结果表明, 与行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高, 护理负性事件发生率低, 健康知识知晓率、患者满意度均较高,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雷雪贞, 王钰美.采用无缝隙管理手段实施患者转运的体会[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1, 27 (12) :914.
[2]罗南, 李溪晶.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在CCU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1) :72.
[3]汪桂琴.手术病人全程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J].中国实用医刊, 2008, 35 (18) :74.
优质无缝隙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1月我院所收治的116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8例。观察组中男38例, 女20例, 年龄7~70岁, 平均年龄 (44.6±5.9) 岁;对照组中男41例, 女17例, 年龄4~75岁, 平均年龄 (40.1±7.4)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执行常规手术室护理, 包括手术前准备、手术中护理、手术后护理、并发症护理等。
1.2.2 观察组:
执行手术室全程无缝隙护理。 (1) 组建无缝隙护理管理小组。综合评定护理小组成员年龄、学历与护龄, 执行分层管理责任制。每个小组都设有护士长与责任护士, 护士长担当小组组长, 责任护士负责治疗与护理工作, 控制护理质量[1]。 (2) 手术前准备。转变手术室接送方式, 基本使用轮椅把患者送入手术室, 使接送流程更加简单, 减轻患者负面情绪, 提升效率。护士需要热情接待患者, 把室内环境、手术医生与护士情况告诉患者, 以减轻陌生感。手术信息核准后, 引导患者躺到手术床上, 系好安全带, 盖上被子以保暖。通过语言与握手等方式, 减轻患者不良情绪。 (3) 手术中护理。手术当中尽量满足患者需求。执行麻醉时, 帮助患者摆正体位, 并给予患者安抚, 以利于成功麻醉。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情况, 若遇到开腹手术患者, 冲洗腹腔时, 最好使用温度恒定40℃的冲洗液, 可避免术后低温等不良反应出现[2]。 (4) 手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 护士用温水纱布对患者创口进行清理, 帮助患者穿好衣物, 盖好被子。若麻醉很长时间未消退, 需要及时叫醒, 同病房护士送患者出手术室。手术后1~4d对患者回访, 掌握手术成效与康复情况。告诉患者手术后1~4d, 会出现最强的疼痛, 之后疼痛会缓慢减轻, 增强患者战胜疼痛的信心。同时教会患者缓解疼痛的方法, 如:摆放舒适卧位, 做深呼吸, 咳嗽时轻轻按住创口、按摩腹部等, 以帮助患者战胜疼痛这一关。手术后回访患者, 一方面对术后恢复效果进行评定, 另一方面调查患者对手术护理满意度[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手术应激及护理满意度。评定心理舒适度,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分法, 分数越高焦虑或抑郁越严重。手术应激:对两组护理前后心率、舒张压、收缩压、皮质醇水平进行监测。护理满意度:使用自制调查表, 共28个项目, 每个项目分别设置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总分为100分, >95分为非常满意, 85~94分为满意, 65~84分为基本满意, <65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 (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和SD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SAS和SD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经过护理后, 观察组SAS评分以及SD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应激反应情况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与心率都显著比对照组低 (P<0.05) , 两组患者皮质醇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1mmHg=0.133kPa。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手术室是手术与抢救患者的重地, 手术室护理需要各层护士共同协作, 手术室护理质量对患者生命产生直接影响, 进一步提高手术室护理服务水平是医疗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无缝隙护理宗旨是以患者为中心, 患者从中受益, 不断找出护理服务工作存在问题, 及时处理, 以提升服务水平, 达到患者要求[4]。
本文结果表明, 经过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心率、血压、皮质醇、SAS评分以及SD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要高。由此可见, 面对手术应激源, 患者手术前会产生较重的焦虑与抑郁情绪, 出现强烈应激反应。执行手术室无缝隙护理后, 患者增进对护士的信任感与安全感, 缓解紧张。另外, 手术前访视患者, 开展健康宣传教育, 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 都可以较好减轻不良情绪。所以, 手术室全程无缝隙护理,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推进手术成功完成。
综上所述, 执行手术室全程无缝隙护理, 整个护理工作紧密相连, 较难有护理漏洞产生, 让护理质量得到提升, 也改进护患关系, 打造和谐医护关系, 让医生与患者对护理的评价得到提升。此护理模式属于优质护理服务模式, 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策略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1月我院所收治的116例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8例。对照组执行常规手术室护理, 观察组执行手术室全程无缝隙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心率、血压、心理舒适度、皮质醇、术后疼痛变化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经过护理后, 观察组的心率、血压、皮质醇、SAS评分以及SD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实施手术室全程无缝隙护理, 可有效改善术前不良情绪与手术应激反应, 缓解手术后疼痛, 护理满意度大大提高。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手术室护理质量,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理霞.手术室实施无缝隙护理办法对护理质量的影响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 2015, 12 (26) :107-110.
[2]王芳.手术室无缝隙护理模式对患者舒适满意度的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 2015, 21 (18) :82-84.
[3]张露.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J〕.全科护理, 2014, 12 (2) :179-180.
优质无缝隙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接受手术的患者100例进行研究, 根据护理方法将其分为无缝隙组和常规组, 每组各50例。其中无缝隙组男30例, 女20例;年龄范围19岁~71岁, 平均年龄 (44.5±25.5) 岁。常规组男28例, 女22例;年龄范围22岁~69岁, 平均年龄 (45.5±23.5) 岁。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 差异不明显 (P>0.05) , 可进行比较。
1.2 护理方法
无缝隙组采用无缝隙护理策略,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无缝隙护理的具体方法如下:
1.2.1 术前护理
手术之前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需求以及病史;将手术中存在的现象以及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为患者讲解清楚, 帮助患者制定合适的护理方案;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让患者做好充分的准备积极接受手术[2]。
1.2.2 术中护理
手术时, 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 让其采取适当体位开始治疗。在手术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该与患者进行沟通, 通过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来缓解其疼痛。护理人员还要积极配合医生完成手术, 对有异常情况的患者应该做好抢救准备[3]。
1.2.3 术后护理
手术之后将患者平稳地送回病房, 随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为患者家属讲解术后的注意事项, 做好预防工作,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采用自制评分表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满意度以及投诉率, 患者的满意度从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三方面考虑。满意度= (非常满意+比较满意)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满意度对比
无缝隙组患者非常满意45例, 比较满意5例, 无不满意患者, 总满意度为100% (50/50) ;常规组非常满意39例, 比较满意5例, 不满意6例, 总满意度为88.0% (44/50) ,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383, P<0.05) 。
2.2 2组患者的投诉率对比
无缝隙组无投诉, 常规组投诉率为10.0% (5/50) ,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63, P<0.05) 。
3 讨论
不同手术对患者所产生的创伤不同, 但手术室中的护理直接决定着手术质量以及对患者的损伤程度, 优秀的护理方法可以促进患者康复, 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另外, 由于手术室的工作风险较大, 对技术的要求较高, 工作量也比较大, 医护人员出的任何小差错都会对手术造成影响。而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 实行护理干预可有效避免这些问题, 手术室护理对手术效果有积极的影响。无缝隙护理策略是20世纪90年代所提出的护理策略, 主要是查找出护理过程中所出现的缝隙以及漏洞, 并及时地进行改进以及补漏, 保证护理的完整性。该策略的实施可最大程度满足患者的需求, 能够有效提升患者满意度, 在护理的过程中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放在首位, 可使患者享受到更加系统以及舒适的护理服务, 提高手术预后。临床研究证明, 在手术室护理中实行无缝隙护理策略可最大程度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降低投诉率, 促进患者术后康复速度, 在临床已被广泛应用[4]。
本文选取在我院接受手术的患者100例进行研究, 无缝隙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100%, 无投诉发生, 明显低于常规组 (P<0.05) 。
由此可见, 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无缝隙护理策略可有效提高手术室的护理质量, 提高患者满意度, 降低投诉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无缝隙护理策略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受手术的患者100例进行研究, 根据护理方法将其分为无缝隙组和常规组, 每组各50例, 无缝隙组采用无缝隙护理策略,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 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满意度以及投诉率。结果 通过对比发现, 无缝隙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 投诉率低于常规组, 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无缝隙护理策略可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降低患者的投诉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手术室,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梁素雅.无缝隙护理策略在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 (14) :240-241.
[2]张理霞.手术室实施无缝隙护理办法对护理质量的影响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 2015, 8 (26) :107-110.
[3]黄丽英.手术室实施无缝隙护理办法对护理质量的影响评价[J].饮食保健, 2016, 3 (2) :122-123.
优质无缝隙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4年7—9月实施的择期手术9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中手术类型为:妇科手术(11例),普外科手术(21例),骨科手术(13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5.6±9.7)岁。观察组中手术类型为:妇科手术(12例),普外科手术(22例),骨科手术(11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46.1±9.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功能制护理,即只在进入手术室后向患者简单阐述手术方式,并对手术过程进行护理,不进行其他的相关护理工作。
观察组患者采取计划巡回无缝隙护理,内容包括:①术前访视。术前对患者的病情、家族史、疾病史、过敏史等进行了解,并探析其心理状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了解患者手术方式、麻醉方法及可能出现的危险等,并做好术前准备。②术前准备。准备好手术用品、器械、药物等,并校正手术仪器。实施物品配送到手术间的护理模式,利于病人及时接病人人室,同时减少巡回护士术中外出。保持手术室的安静、整洁,并适时对温度进行调节,避免患者着凉。如病人入室时及手术结束时设置在24~25℃,铺巾后设置在21~23℃,既符合手术室温湿度要求(温度21~25℃,湿度30%~60%),又能避免医生和患者的不适。③术中护理。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巡回护士首先核对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手术类型等,确认患者的假牙、饰品等已取下,无误后方可接入手术间。术中常规使用温毯机保暖,使用加热的液体输注及冲洗。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使用脉冲式足底泵预防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神志不清或进行气管插管全麻的患者,应采用适当的措施将其固定在手术台上,避免患者坠床等[2]。摆好手术体位,充分暴露手术视野,使用赛肤润、优洁、喱垫,有效预防压伤。建立静脉输注通道,保持静脉输液的通畅,协助麻醉医师完成麻醉,在输注血液及药物时,应仔细核对,防止出错。手术开始前,清点器械、缝针、纱布等的数量,避免术中遗留在患者体内。调节手术室内的灯光,将手术仪器或器械进行电源连接等。准备好应急处理物品,监督手术人员的操作,注意保持无菌状态[3]。手术结束后,对器械、用具等进行二次清点,核对准确后在护理记录单上签字。在进行巡回护士交接时,要做好详细的交接工作,包括患者的病情、手术用药、携带物、输液情况等。将患者护送回病房,与病房护士交代患者的病情及用药情况等。切断电源,并清洁手术间,做好物品补充及管理登记等。④术后护理。患者清醒后,向其了解术后体温、下肢活动及手术感觉和麻醉感觉等,并向医师了解巡回护理及仪器设备使用情况。手术后3 d,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及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向患者了解对手术的意见及相关的改进要求[4]。
1.3 临床观察指标
评估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的心率、血压等的变化,并对患者术后的焦虑(SAS评分)、抑郁(SDS评分)情绪,术后2~3 d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经过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100%(45/45),明显高于对照组84.4%(38/4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90,P=0.006);观察组医生的满意度为92.9%,明显高于对照组85.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发生明显降低,但观察组患者降低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3 两组的心率、血压比较
未进入手术室前,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入手术室后,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均发生波动,但观察组波动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手术室是实施临床救治的重要场所,由于其具有高风险、高强度及高技术等特点,为手术室护理增加了难度。手术对于机体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应激源,会对患者产生不良生理及心理影响,从而不利于手术治疗,因此,选择一种较好的手术室护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计划巡回无缝隙护理使近年来广泛应用的手术室护理方法,它是现代护理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为患者提供一体化、连续性的护理服务,使患者的诊断、治疗及康复过程更加仔细与完整,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5]。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在手术实施计划巡回无缝隙护理能促进手术的成功,改善患者的负面心理,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下面就计划巡回无缝隙护理的几点优势进行阐述。
3.1 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
对于患者来讲,手术室内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外加手术本身等,都是较强的应激源,使患者产生一系列的反应,比如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影响病情,且不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计划巡回无缝隙护理的实施,能对患者的心理、生理状况进行了解,并为患者提供手术治疗的相关知识,包括手术室环境、使用的医疗器械、手术医师、注意事项等,使患者对手术形成较清晰的认识,进而放下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手术治疗[6]。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 预防术后并发症
通过计划巡回,有益于巡回护士有效配合手术。术前的访视能增加对患者的了解,包括病情、疾病史、手术史、用药史、过敏史等,并能向患者讲解手术的配合、相关的注意事项等,使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能消除紧张感,减少不必要的生理指标变化。同时护理人员在手术前准备好必需的手术器械,并对常见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预见性护理准备,能够有效避免因护理原因而导致的手术并发症,比如递送器械不及时,导致手术时间延长,患者感染机率增加等,该研究中无缝隙护理组患者的心率、血压等的波动幅度较小,且未发生其他严重的并发症[7]。
3.3 提高护理满意度
无缝隙护理的终极护理目标为使患者感受到人文关怀,进而增加临床护理满意度。护理人员通过术前访视,能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通过术中陪伴,能增加患者的安全感,通过术后随访,能增强患者的认同感,最终促使患者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2.9%,明显高于对照组85.6%,说明无缝隙护理能提高护理满意度。
3.4 提高手术效率
通过计划巡回,能使一些低年资护士、实习护士等增加对手术的了解,为日后的手术室护理增加经验,同时也能避免巡回护士来回补充缺失的手术器械,这样可以使巡回护士坚守工作岗位,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有效配合医生的临床操作,从而节约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8]。
综上所述,在手术室实施计划巡回无缝隙护理临床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同时也能使患者的心率、血压等保持在稳定状态,提高手术治疗成功率。临床上应将无缝隙护理贯穿于治疗的整个过程中,从而真正为患者提供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使患者感受到人文关怀,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艳秋,姜皓,张淑华.无缝隙护理在手术室的应用体会[J].吉林医学,2012,33(14):3071-3072.
[2]孙芹,黄春艳,孟凡美,等.手术室开展计划巡回无缝隙护理的临床应用的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4):228-229.
[3]龚锦,岑刚,普鹰,等.无缝隙护理策略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J].上海护理,2013,13(3):70-72.
[4]黄玉群,吴绮丽,李苏女.无缝隙护理在手术室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4):127-128.
[5]谭爱娥.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2):340-341.
[6]徐继洲.无缝隙服务在手术室全程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4):94-96.
[7]周秋霞.手术室护理服务中应用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32):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