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甘草甜素针论文(精选3篇)
复方甘草甜素针论文 篇1
慢性荨麻疹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病, 临床常用抗组胺药进行常规治疗, 我们采用复方甘草甜素针联合依巴斯汀片治疗慢性荨麻疹40例, 结果较为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例入选标准
(1) 符合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1]; (2) 年龄16-65岁; (3) 治疗前1个月内未使用糖皮质激素, 1周内未使用抗组胺药; (4) 无心、脑、肝、肾等严重的器质性疾病; (5) 非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1.2 病例排除
(1) 患有胆碱能荨麻疹,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或有明确原因如药物、食物等引起的荨麻疹; (2) 对试验药物过敏者, 对针刺穴位治疗存在恐惧心理者; (3) 正在接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咪唑类抗真菌药物治疗者; (4) 不能遵守医嘱, 随意中断治疗者。
1.1.3 共观察慢性荨麻疹患者80例, 均来自本院皮肤科门诊, 其中男48例, 女42例;
年龄12-57岁, 平均38.6岁;病程1周至2年, 平均7.5个月;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 对照组40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治疗组:
静脉滴注复方甘草甜素针40mL, 每日1次同时口服依巴斯汀片10mg, 每日1次;对照组:口服依巴斯汀片10mg, 每日1次。2组均治疗4周进行疗效评估。
1.2.2 观察指标和判断方法[2,3]:
荨麻疹症状和体征的4级评分标准 (1) 瘙痒程度:0分为无痒感;1分为轻度瘙痒, 不明显;2分为中度瘙痒, 但不影响正常生活和睡眠;3分为重度瘙痒, 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 (2) 风团数目:0分为无风团;1分为风团数<10个;2分为风团数10-25个;3分为风团数>25个, 遍布全身; (3) 风团大小:0分为无风团;1分为风团直径<1.5cm;2分为风团直径1.5-2.5 cm;3分为风团直径>2.5cm;上述三项积分相加为临床总积分。症状积分下降指数= (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治疗后症状总积分) /治疗前症状总积分×100%。治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90%;显效:60%≤症状积分下降指数<90%;进步:20%≤症状积分下降指数<60%;无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20%。总有效率以痊愈率加显效率计。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组间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治疗4周后观察, 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46, P<0.05) , 见附表。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2例出现轻微乏力、口干, 头晕, 对照组有4例出现嗜睡, 头痛, 均未影响继续治疗。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多数患者病因不明, 目前普遍认为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主要是由于肥大细胞和 (或) 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 释放强效血管活性介质 (如组胺) , 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 导致血清成分外渗形成临床上常见的不规则风团[1]。目前治疗慢性荨麻疹的药物较多, 抗组胺药物的应用较为广泛。
依巴斯汀是哌啶类第二代抗组胺药。该药具有选择性拮抗外周组胺H1受体的作用, 还有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黏附分子的表达以及降低白介素IL-1、IL-8等炎症因子释放的作用;另外对中枢神经系统H1受体拮抗作用弱, 无明显中枢镇静作用, 抗胆碱能作用弱, 在体内的消除半衰期长, 每日只需服药1次, 服用方便[4]。目前有较多文献报道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满意[5,6]。
复方甘草甜素由中药甘草中提取, 主要活性成分物质为甘草甜素, 它可活化T细胞, 促进T细胞分化、诱导干扰素生成, 活化NK细胞等, 有免疫调节及糖皮质激素样作用而无激素的副作用, 具有较强的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7];另外它可直接与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的启动酶——磷脂酶A2结合及作用于花生四烯酸使其产生炎性介质的脂氧合酶 (lipoxygenase) 结合, 选择性地阻碍这些酶的磷酸化而抑制其活化[8]。
我们采用复方甘草甜素针联合依巴斯汀片治疗慢性荨麻疹, 有效率为80%, 与对照组相比疗效明显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我们认为复方甘草甜素针联合依巴斯汀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肯定、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复方甘草甜素针联合依巴斯汀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0例给予复方甘草甜素针40mL静脉滴注, 1次/d, 依巴斯汀片10mg, 1次/d;对照组40例给予依巴斯汀片10mg口服, 1次/d, 疗程4周, 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0.0%, 对照组为52.5%,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复方甘草甜素针联合依巴斯汀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确切, 安全性较好。
关键词:复方甘草甜素针,依巴斯汀片,慢性荨麻疹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614.
[2]张金芝, 王立平, 李雪丽, 等.盐酸非索非那定递减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1, 44 (6) :449.
[3]杨颜龙, 姜功平, 张禁.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盐酸非索非那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2, 28 (5) :371.
[4]David J, Roberts A.Preclinical overview of ebastine studies onthe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of a novel histamine H1 recept orantagonist[J].Drugs, 1996, 52:8-14.
[5]尹晓慧.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5, 21 (12) :1005.
[6]赵亚红.依巴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50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6, 39 (9) :549.
[7]Baltina LA.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glycyrrhizic acid as aroute to new bioactive compounds for medicine[J].Curr MedChem, 2003, 10 (2) :155.
[8]尹兵.复方甘草甜素制剂的临床应用[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5, 7 (4) :669-670.
复方甘草甜素针论文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来自我院皮肤科门诊, 慢性荨麻疹患者, 共78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9例, 男23例, 女16例;年龄15~53岁, 平均34.7岁;病程3个月~10年, 平均2.7年。对照组39例, 男24例, 女15例;年龄14~55岁, 平均35.2岁;病程4个月~11年, 平均2.5年。两组患者均可见风团、红斑等, 且需满足下列条件者方可列入研究范围:①治疗前4周内均未用过长效皮质类固醇激素;②治疗前1周内未服用其他抗组胺药及皮质类固醇激素;③无严重心、肺、肾、胃等器官等系统性疾病。具有下列条件者不作为观察病例:①正接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咪唑类抗真菌药物、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人工荨麻疹、胆碱能荨麻疹。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及临床症状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服用咪唑斯汀10 mg, 1次/d。治疗组加用复方甘草甜素注射液 (日本美能发源制公司生产) 40 ml加入生理盐水100 ml, 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以21 d为1个疗程, 所有病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一切有关药物, 禁食辛辣食物, 戒除烟酒等。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前、治疗后第7、14、21天随访并记录受试者瘙痒、风团的数量及大小、红晕的程度, 上述4项指标按0~3分4级评分法记录, 评分相加为总分, 根据治疗前和治疗后7、14、21 d随访的总积分评价疗效。疗效计算公式如下:症状积分下降指数=[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痊愈为症状积分下降指数≥90%;显效为症状积分下降指数≥60%且<90%;进步为症状积分下降指数≥20%且<60%;无效为症状积分下降指数<20%。总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计 [3] 。
2结果
治疗组中痊愈32例, 显效5例, 进步1例, 无效1例, 痊愈率为82.0%, 总有效率94.8%。对照组中痊愈23例, 显效11例, 进步3例, 无效2例, 痊愈率为59.0%, 总有效率87.2%。两组痊愈率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 χ2=4.99) 。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8例和5例出现轻度嗜睡、乏力、头晕, 但可耐受, 勿须中断治疗。治疗组2例服药后有轻度胃肠道不适, 未中断治疗。
3讨论
咪唑斯汀是一种既有抗组胺又有抗炎症作用的第二代新型抗组胺药。其与组胺H 1受体的亲和力极强, 并且可以抑制肥大细胞的组胺释放, 但对肾上腺素能受体、多巴胺受体、5-羟色胺受体及胆碱能受体的亲和力很低, 是一个强效的、高选择性的组胺H 1 受体拮抗剂, 已被证实为是一种治疗慢性荨麻疹的较理想药物 [4] 。复方甘草甜素注射液中主要成分为甘草甜素, 其药理作用尚未完全清楚, 但其具有抗过敏、抗炎、免疫调节作用、类固醇样作用等。应用复方甘草甜素注射液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 结果发现其可明显提高治愈率, 且未增加或加重不良反应。因此认为复方甘草甜素注射液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向建光.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航空航天医药, 2002, 13 (2) :89-90.
[2]杜威萍, 周再高, 孙乐栋, 等.咪唑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57例疗效观察.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2, 9 (4) :266.
[3]朱文元.荨麻疹.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8-75.
复方甘草甜素针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0年2月至2007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60例。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2 0 0 0年西安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所选病例中无孕妇、低血压、青光眼患者, 排除明显心、肺、脑、神经系统疾病。经彩色B超或CT等检查排除肝外梗阻性黄疸, 无其他酒精、药物、自身免疫以及代谢和遗传性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和肝内淤胆。
1.2 分组资料
60例分为复方甘草甜素联合前列地尔组 (简称联合组) 和复方甘草甜素组 (简称美能组) 各30例。联合组男22例, 女8例;年龄17~58岁;其中急性重症肝炎8例 (26.7%) , 亚急性重症肝炎10例 (33.3%) , 慢性重症肝炎12例 (40.0%)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肝) 25例 (83.3%) , 乙肝合并戊型病毒性肝炎 (戊肝) 1例 (3.3%) , 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肝) 、戊肝各2例 (各6.7%) 。对照组男20例, 女10例:年龄19~55岁;其中急性重症肝炎6例 (2 0.0%) , 亚急性重症肝炎1 1例 (3 6.7%) , 慢性重症肝炎13例 (43.3%) ;乙肝22例 (73.3%) , 乙肝合并戊肝2例 (6.7%) , 乙肝合并甲肝1例 (3.3%) , 甲肝3例 (10.0%) , 戊肝2例 (6.7%)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疾病类型等大体相似。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综合治疗药物, 未应用其他退黄药物;复方甘草甜素100ml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 1次/d。治疗组加用前列地尔 (北京泰德公司生产, 10μg/2ml) 20μg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 1次/d。均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每周查血清总胆红素 (TBI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碱性磷酸酶 (ALP) 等。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疗程结束时肝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 症状消失;有效:疗程结束时T B I L较治疗前下降≥5 0%, 症状、体征及肝功能较治疗前好转;无效:TBIL较治疗前下降<5 0%或不降, 肝功能无好转或死亡。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情况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治疗前两组TBIL与ALT相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ALP低于美能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TBIL、ALT、ALP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联合组治疗后TBIL明显低于美能组,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ALT前者虽然低于后者,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纵向比较, 两组治疗后肝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横向比较, 两组治疗前T B I L水平相似, 治疗后联合组结果要好于美能组。
2.2 两组疗效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联合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美能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9, P<0.05) 。总体上, 联合组的疗效好于美能组。
2.3 药物不良反应
联合组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4例 (13.3%) , 其中注射部位疼痛、潮红2例, 胸闷、腹痛、恶心各1例;经减慢滴速后症状减轻或消失, 可以耐受。美能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病毒性肝炎出现肝内胆汁淤积, 主要是由于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转化和排泄减退导致。肝内淤积的胆汁酸和胆红素不仅损害肝实质细胞, 还可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 使其对内毒素灭活功能减退, 导致内毒素血症, 从而激活产生以肿瘤坏死因子α为核心的诸多炎性因子, 诱导肝细胞凋亡。同时可导致肝窦内皮细胞损害, 加重肝脏微循环障碍, 致使病情发展。因此, 有效改善肝细胞功能和肝脏微循环障碍, 是促进黄疸消退的关键。
复方甘草甜素最重要的活性成分是甘草酸在体内经β-葡萄糖醛酸酶的作用而生成的甘草次酸, 它具有保护肝细胞膜、抗感染、免疫调节、抑制病毒增殖、灭活病毒的作用[2]。此外, 它还有预防肝脏纤维化和类固醇样作用, 不仅可降低转氨酶水平, 而且对肝组织损伤也有改善作用。
前列地尔是将前列腺素E1 (PGE1) 封入脂微球中制备的微球体制剂。PGE1具有稳定肝细胞膜, 促进肝细胞免疫调节和再生的作用, 并且可以促进胰高血糖素的释放及其对肝内胆管的局部刺激, 使胆汁分泌增加。它通过舒张血管、抗凝血、调节前列环素与血栓素A2平衡, 起到促进肝脏循环的作用[3]。前列地尔利用脂微球特殊的亲和力发挥靶向作用, 使PGE1能聚集于病变部位, 并使其免于在肺内灭活, 从而减少PGE1的用量, 明显减少其对血管的刺激和炎症反应等副作用[4]。本文30例患者在应用该药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耐受性。
本文结果表明单用美能注射液治疗后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但与联合凯时治疗比较, 在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及临床疗效方面前者要差于后者。本次由于病例的差异度较大, 其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 8 (6) :324-329.
[2]陈鲁琦.复方甘草甜素治疗药物性肝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 2003, 14 (8) :483.
[3]观晓辉, 温帆渊.凯时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慢性乙型肝内淤胆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 2004, 20 (13) :120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