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甘草附子汤

2024-09-25

芍药甘草附子汤(共6篇)

芍药甘草附子汤 篇1

1 病例介绍

患者, 女, 50岁, 已婚, 因“反复发作劳累后心悸、气短20余年, 加重伴腹胀半月余”, 于2011年2月14日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103次/min、呼吸26次/min、血压100/60 mm Hg, 巩膜轻度黄染, 颈静脉怒张, 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双肩胛下区可闻及少许细湿啰音, 心尖搏动位于左腋前线第6肋间, 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 心率120次/min, 心律绝对不齐, 第一心音强弱不等, 心尖区可闻及全收缩期粗糙Ⅳ级吹风样杂音向左腋下传导, 局限性舒张中、晚期Ⅳ级隆隆样杂音。肝肋下10 cm, 质偏硬、无压痛。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 下肢凹陷性水肿, 舌质紫暗, 苔薄白, 脉细数结代。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生化:碱性磷酸酶135 U/L, 间接胆红素13.5μmol/L, 镁0.75 mmol/L, 钾3.58 mmol/L, 钙2.32 mmol/L, ɑ-羟丁酸酶212.8 U/L, 抗“O”阴性, 血沉8 mm/h;心电图:心率120次/min, 心房颤动, 右室肥厚, ST-T改变。X线胸片:全心扩大, 肺门阴影增大呈蝴蝶状。腹部彩超:肝淤血, 腹腔大量积液, 脾脏体积增大。心脏彩超结果情况:左室舒张末径62 mm, 左室射血分数66%;左室收缩末径35 mm, 左室缩短分数37%;右室内径28 mm;左房内径43 mm;主动脉瓣开放幅度10 mm, 肺动脉血流速度74 cm/s, 肺动脉径21 mm。二维:左房巨大, 左室、右室饱满, 室间隔与左室后壁不厚, 两者运动协调、异向;主动脉及肺动脉不宽;二尖瓣回声增强增粗, 开放受限, 最大开放面积1.6 cm2。M型:二尖瓣前后叶活动曲线呈城垛样改变。CDFI:二尖瓣口前向血流速度2.3 m/s。三尖瓣口可见轻中度返流信号, 速度5.0 m/s。初步诊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二尖瓣狭窄, 三尖瓣关闭不全, 心脏增大, 心房纤颤, 心力衰竭3度;心源性肝硬化, 腹水形成, 肝功能C级。治疗:利尿, 强心, 预防感染, 抗凝,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于入院第3天上午11时20分患者出现腓肠肌、股四头肌及腹直肌阵发痉挛, 伴肌肉剧烈疼痛, 发作频繁, 约半小时1次, 持续约5 min左右, 经静脉补钙, 镇痛解痉按摩等对症处理无效, 于下午5时予中药芍药甘草附子汤加味:芍药30 g, 炙甘草10 g, 制附子10 g, 生龙骨15 g, 生牡蛎15 g, 苏梗15 g, 木瓜15 g, 1剂, 加水400 ml, 煎取100 ml, 两煎取药汁共200 ml混匀, 分两次口服, 首服半小时患者症状即消失, 次日继服1剂, 上症再未复发, 后辅以豁痰化瘀之剂, 配合西药基础治疗, 于2月28号临床治愈出院。随访至今病情稳定。

2 讨论

芍药甘草附子汤出自《伤寒论》:“伤寒脉浮, 自汗出, 小便数, 心烦, 微恶寒, 脚挛急, ……, 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 其脚即伸”, 又曰:“发汗, 病不解, 反恶寒者, 虚故也, 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该患者风湿性心脏病史20余年, 久病阴阳两虚, 阳虚不能温煦肌表, 血行鼓动无力, 阴虚筋脉失于濡润, 脉道不能充盈, 则可见挛急。方证相符, 即予芍药甘草附子汤加味, 芍药、甘草酸甘化阴, 以养营血;附子辛热, 温经复阳, 以养卫气。佐以龙牡镇潜, 木瓜舒筋, 苏梗宣畅气机。覆杯而愈, 效如桴鼓。笔者认为, 当今住院重症患者, 或是医家嗤于汤药之效验, 或是病家畏于煎服之烦碎, 弃药简、价廉、效验而不用, 实为当今医院之流弊, 笔者呼吁“有是证便用是药”, 只要方证相符, 勿要拘泥, 放胆用之确有实效。

芍药甘草附子汤 篇2

资料与方法

2003 年4 月-2004 年2 月收治坐骨神经痛患者69 例, 其中男37 例 (53%) , 女32 例 (46%) , 年龄17 ~ 74 岁, 病程3 d ~ 5 年。患者均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疼痛, 疼痛由腰部、臀部或髋部开始, 向下沿大腿后侧、腘窝、小腿外侧和足背呈放射性扩散疼痛。部分患者伴有咳嗽或用力时疼痛加重, 以及遇寒凉或天气变化疼痛明显时加重的现象。大部分患者经过中西药治疗, 效果不显著。

治疗方法:69 例患者均采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化裁治疗。芍药甘草附子汤来源于《伤寒论》, 由芍药、甘草、附子组成。笔者根据多年经验, 自拟芍药甘草附子汤化裁方, 药用白芍30 g, 赤芍25 g, 制附片10 g, 生甘草15 g, 知母15 g, 当归12 g, 红花12 g, 薏米仁60 g, 木瓜12g, 川牛膝12g, 元胡10g, 海风藤12 g。疼痛剧烈加蜈蚣1 条、全蝎8g;胃部不适加神曲、炒麦芽、焦山楂。服用方法:上方诸药以水煎服, 1 剂/d, 分3 次, 饭后服用。制附片、甘草先煎30 min, 其他药物后下;疼痛严重者加蜈蚣、全蝎研粉, 分3 包, 每次随药送服。每2 剂药渣合在一起, 临睡前炒热, 包在布袋内, 趁热熨烫疼痛严重的部位 ( 熨烫时在熨烫的部位垫上1 条毛巾, 防止烫伤) 。

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②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③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④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结果

本组患者69 例, 治愈45 例 (65.2%) , 显效19 例 (27.5%) , 好转4 例 (5.7%) , 无效1 例 (1.4%) , 总有效率98.6%。

例1: 患者, 男, 46 岁, 会计。2003 年6 月11 日就诊。主诉:半年前因坐骨神经痛, 采用局部封闭、中西药结合治疗效果不显。沿着左侧腰胯至后腿酸痛, 阴天下雨疼痛尤甚。这次加重与6 月9 日睡觉吹空调受凉有直接关系。检查:腰侧、臀中部、腘窝、小腿沿坐骨神经有触痛点,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踝反射, 小腿后侧皮肤触觉均减退。腰椎X线片提示:L4 ~ 5椎体唇样增生。患者面色苍白, 舌质淡, 苔白润, 脉沉数而数, 饮食、大小便正常。属痹证, 偏于寒湿。与芍药甘草附子汤化裁治疗, 药用白芍30 g, 赤芍25 g, 生甘草15 g, 制附片15 g, 知母15 g, 当归12 g, 红花12 g, 薏米仁60 g, 木瓜12 g, 川牛膝12 g, 元胡10 g, 海风藤12 g。大蜈蚣1 条、全蝎8 g。制附片与甘草先煎30 min, 余药后下。1 剂/d, 1 剂分3 次口服。蜈蚣、全蝎研细粉, 分成3 份, 每次1包随药汁吞服。让其每晚睡前, 用服用后的药渣炒热, 熨烫疼痛部位。第14d时来电告知疼痛减半。服用本方6 剂, 疼痛消失, 自己又要求服用2 剂巩固。本例患者随访3 年没有复发。

讨论

坐骨神经痛属于中医“腰腿痛”“腰痛”“痹证”的范畴。白芍柔肝养血, 舒筋止痛, 赤芍入血分, 凉血清热, 活血行滞。临床中大剂量白芍、赤芍、甘草合用, 擅长缓急止痛, 治疗筋脉拘挛的效果明显提高。方中制附片性味辛热, 温经止痛, 知母清络止痛, 滋阴润燥。制附片配伍知母, 温阳寒润同用, 互相制约, 可使制附片祛痛而无温燥之弊;当归、红花、薏苡仁、木瓜、川牛膝、元胡、海风藤,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蜈蚣, 全蝎解痉止痛效果快捷, 辅以废弃药渣炒热, 熨烫疼痛部位, 共奏缓急止痛、舒筋活血、解痉除痹之功效。

芍药甘草汤组方规律探讨之二 篇3

关键词:芍药甘草汤,柔肝疏肝,规律探讨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脚挛急, 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 其脚即伸”。芍药味苦酸, 养肝血以充肝之体, 苦能泄, 以助肝之用。甘草味甘补益脏腑, 两药合用, 合肝脏体阴用阳之性, 成平肝缓急之能。配伍言简义宏, 其组方核心在于柔肝疏肝的脏腑调养核心。

1 柔肝疏肝脏腑调养核心

肝属木, 主疏泄, 在体合筋。体阴用阳, 筋脉肌肉功能状态与肝阴血濡养水平和肝的疏泄程度有紧密联系, 是疼痛痉挛病证的核心脏腑, 多从肝论治。芍甘汤在此发挥了良好的柔肝疏肝作用。

1.1 柔肝和脾柔肝解郁柔肝缓急

肝苦急, 以甘缓之, 以酸补之, 夫肝之病, 补用酸, 助用焦苦。甘草, 甘平入脾, 益脾气而助气血生化之源。芍药味苦酸, 酸有补益脏腑功效, 养肝血以充肝之体, 苦能泄, 以助肝之用。两药合用, 合肝脏体阴用阳之性, 成柔肝缓急之能。

马智治疗肝肾阴虚, 阴虚阳亢, 阳化风动而致患儿多动不宁, 不能自控。“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风胜则动”理论, 将该证按“风证”论治。选用芍药甘草汤联合一贯煎治疗。芍甘汤滋阴潜阳, 一贯煎滋阴疏肝, 使肝体得以濡养, 肝气得以条畅, 肝风得以平息, 共达育阴潜阳, 平肝熄风之效[1]。

王琦治疗阴茎抽搐属于阴血不足, 筋脉失养者, 可单用芍药甘草汤即可奏效, 但芍药用量要大, 一般在30 g以上[2]。

朱良春治疗强中亦用芍药甘草汤。强中之病名, 源出《诸病源候论强中候》, 系指阴茎异常勃起, 久而不萎, 精液自泄的病证。火毒内蕴, 或性欲过度, 肝肾阴亏, 相火炽盛, 瘀热互结, 脉络痹阻等因, 为本病之主要病机。临床亦见诸法治疗无效之顽固强中症, 朱老治以甘缓和中之法, 方用芍药甘草汤每收佳效, 此方重投芍药甘草能和中缓急, 泻中有补, 通行十二经, 协玄参、穿山甲通络软坚, 滋阴降火[3]。

2 芍药甘草汤柔肝疏肝现代药理研究

芍药甘草汤可发挥使肝脏供血充足, 组织结构良好, 功能顺利发挥, 达到助肝脏体阴用阳的状态。

2.1 保障肝脏供血

实验研究表明本方可使肝血充足流畅, 降低门脉高压、抗血小板凝集, 抗血栓形成, 改善微循环, 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4]。

2.2 保肝

芍药甘草汤具有降低转氨酶、肝脏保护以及改善肝炎症状的作用。邸琳等采用急性肝损伤昆明种小鼠模型实验表明, 芍药甘草汤对扑热息痛和硫代乙酰胺所致的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和谷草转氨酶 (AST) 活性升高有明显的降低作用, 对酒精所致的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和AST升高有明显的降低作用[5]。

2.3 抗纤维化

赵军宁等通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发现芍药甘草汤提取物芍甘多苷灌胃给药对大鼠CCl4肝纤维化具有显著降低转氨酶、减轻肝损伤组织病理改变作用, 对肝脏内羟脯氨酸水平也有一定降低作用。可明显抑制CCl4慢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纤维化程度, 可通过抑制肝内胶原纤维增生, 阻止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进程。

2.4 利胆退黄

本实验研究表明DSM灌胃给药可以显著增加正常大鼠胆汁分泌量, 对异硫氢酸-1-奈酯造成的小鼠实验性黄疸具有显著的退黄作用, 表明芍药甘草汤具有利胆退黄作用, 对于慢性乙型病毒肝炎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也为其“柔肝解郁”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2.5 解痉

芍药甘草汤对横纹肌、平滑肌的挛, 不管是扫枢性的, 或末梢性的, 均有镇静作用。能使多脏器平滑肌松弛, 解除平滑肌痉挛。田丰玮等通过改良吴氏法制作大鼠痉挛模型, 发现芍药甘草汤口服给药, 能明显升高痉挛大鼠模型脑内甘氨酸、γ-氨基丁酸、5-羟色胺水平, 明显增加上肢伸直幅度, 降低肌张力。

3 结语

芍药甘草汤组方脏腑调理核心, 是以柔肝疏肝为核心, 养肝体而成肝之用, 配伍精当, 临证可灵活运用, 加减化裁, 应用与多种病证之中。

参考文献

[1]王镁, 邢玉庆.马智巧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举隅.辽宁中医杂志, 2011, 38 (7) :1420.

[2]袁曙光.王琦应用经方治疗男科病经验.中医杂志, 1993, 34 (9) :522.

[3]邱志济.顽固强中仲景方大剂芍草随证放.辽宁中医杂志, 2004, 31 (1) :3.

[4]朱天忠.芍药甘草汤的临床运用及药理研究.北京中药杂志, 1985, 4:36.

芍药甘草汤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症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抽取45例患者,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龄(45~77)岁,平均61岁。其中门诊患者6例,住院患者39例;脑血栓患者32例,脑出血患者13例,病程(3~70)天,平均33天。合并高血压患者29例,糖尿病患者5例。

1.2 病例选择标准

具有中风的临床诊断,且肢体痉挛与脑卒中发病相关。病程在六个月以内,近一周病情无明显变化。肢体痉挛特点包括:局部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及肢体阵挛。分级:参照《脑血管病临床与康复》的“运动功能障碍评定”[2]拟定:轻度:局部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偶有肢体阵挛,运动明显不协调。中度:除有轻度的表现外,肢体阵挛每天10次以下。重度:静卧中也有频繁的肢体阵挛,每天10次以上。

2 治疗方法

以芍药甘草汤为主方治疗。基本方:白芍药30g,炙甘草15g.依患者病情随证加减;乏力明显者加西洋参1 0g,黄芪20g:眠差者加夜交藤,炒枣仁各15g:痰热盛者加全栝楼30g,胆南星1Og,口干,心烦者加服知柏地黄丸。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中晚3次服用,疗程2周。治疗前停用抗痉挛西药及其他中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者均以原西医治疗方案治疗。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判定

参照方定华等编写的《脑血管病临床与康复》的病程评价方法[2]拟定疗效标准:显效:轻度患者肢体肌张力趋于正常,肢体运动协调:中度及重度患者肢体痉挛消失。有效:轻度患者肢体肌张力明显降低,肢体运动协调性有所改善;中度及重度患者痉挛次数明显减少。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3.2 疗效分析

4 典型病例

患者马某,女,72岁,农民。于2001年6月因“脑出血”在某二级综合医院住院治疗21天。出院后遗留右侧半身不遂。右上肢肌力1级,右下肢肌力3级,右下肢肌张力较左侧增高,并有痉挛。表现为不自主的小腿内收屈膝,每日多达数10次,无昼夜变化,严重影响肢体康复锻炼。试用多种中西药物无效。

四诊: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语声低微,情绪激动时抽搐更甚,舌淡少津,脉细数。依四诊患者属气阴两虚。阴虚血少,筋脉失养而出现拘急抽搐。情志过极,虚风内动则抽搐更甚。其症候属中风痉挛中的重症,遂以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白芍药30g、炙甘草15g、生黄芪30g)。连服3日后症状明显好转,每日抽搐仅一两次,肌力为右上肢1级右下肢3级,肌张力较服药之初有所减低,可做常规肢体锻炼。此后因故停药两天,痉挛又频繁出现,每日(7~8)次,夜间重,伴见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考虑时值盛夏,暑热伤津,虚火内盛。以芍药甘草汤加西洋参1Og,并加服“知柏地黄丸”每日2次治疗,十剂后抽搐消失。停药观察,未见复发。

按:本患者年老体衰,素体阴虚,其中风一证属阴虚阳亢所致。而经过住院期间治疗,阳气趋于平和,阴血未复,筋脉失养拘急,以阴虚为主。用药时,芍药二倍于甘草重于滋阴;加用生黄芪,补气复阳,使气血充足,阴血充养筋脉而抽搐止。后又有暑热伤津,虚火内盛的表现,辅以“知柏地黄丸”以滋阴降火,使阴阳调和,痉挛得除。

商某某,男41岁,农民。因“脑血栓”住院治疗二十余日。出院时遗留左侧半身不遂。左上下肢肌力4级,左下肢腱反射亢进,小腿前群肌张力高,左下肢于活动过多或疲劳时抽搐。

四诊:形体消瘦,面色晦暗,精神尚可,饭后腹胀。舌质红,裂纹,苔微腻,脉缓。综观四诊,患者属阴虚体质,又有脾气不足之象。脾主肌肉四肢,脾气不足,则肌肉失养僵硬,阴虚血少,筋脉失养则拘急。其症状表现属中风痉挛轻证,以芍药甘草汤加白术10g,扁豆15g,每日一剂,连服一周;辅助针刺足三里、阳陵泉、丘虚、太冲。经一周治疗,未见明显起色。第二周以芍药50g,炙甘草20g,白术10g,白扁豆15g继服,辅以针灸治疗。3剂后自觉下肢活动轻松,肌张力、腱反射趋于正常。依此方服一周后,患者步态协调,未有痉挛。

5 讨论

通过上述临床观察,应用“芍药甘草汤”对于治疗和缓解脑卒中导致的肢体痉挛有一定得疗效。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3%。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因此表明:这种方法对于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的康复治疗具有积极地作用。

“芍药甘草汤”出于《伤寒论》太阳病变证——虚证一章,其原文为“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之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与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可见,仲景原以此方治疗误汗伤阴之证。目前本方临床应用广泛,并以治疗痉挛、疼痛诸证见长。

中风后的肢体痉挛表现与传统中医的“瘛,痉证”相类似。《张氏医通·瘛》篇云:“瘛者,筋脉拘急也,者,筋脉驰纵也,俗谓之抽。”《医学原理·痉门论》云:“有气虚不能引导津血以养筋脉而致者;有因津血不足,无以荣养筋脉而致者;有因痰火塞窒径隧,以致津血不荣者,有因真元本虚,六淫之乘袭,致血不能荣养者。虽有数因不同,其于津血有亏,无以滋养经脉则一”。由此说明痉挛病机多为气阴两虚,筋脉失于濡养。

中风一证多为本虚标实,恢复期以固元复本为主。《临证指南·中风·华铀云按》:“若肢体拘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言蹇,二便不爽,此本体先虚,风阳夹痰火壅塞,以致营卫脉络失和治法急则先用开关,继则益气养血,佐以消痰清火,宣通经隧之药,气充血盈,脉络通利,则病可痊愈。”说明中风后的痉挛亦源于气阴两虚,筋脉失于濡养。这与“芍药甘草汤”症候类似,故用之相宜,也体现了异病同治的原则。

本方中只有芍药和甘草两味药组成。芍药酸寒,益阴养血;甘草甘温,缓急补虚。二药配伍,酸甘化阴而能滋阴养血,濡养筋脉,缓解拘挛[3]。在仲景方中芍药、甘草的用量为12克左右,而作为治疗中风痉挛此用量偏小,在临床应用中我注意了用药量和比例的变化,收到了不同的效果。白芍药基本用量为30,芍药、甘草的比例可以为(2:1)、(3:1)、(4:1),效果不明显可以将芍药的用量加大,而甘草量不宜过大,气虚明显者可加用其他益气补虚药物。在临床观察中发现:芍药甘草汤抑制痉挛的效果可能与用药量有关。

此方虽简,但理法深奥,如柯韵伯指出:“以芍药之酸收,协甘草之平降,位同力均,则直走阴分,故挛急可愈……盖脾主四肢,胃主津液;阳盛阴虚。脾不为胃行津液以灌四傍,故足挛急。用甘草以升阳明之津,芍药以和太阴之液,其脚即伸,此亦用阴和阳法也。”

目前西医研究认为中风后肢体痉挛为上运动神经元(锥体束)的损害引起,锥体束或皮层脊髓束及皮层脑干束,或上运动神经元,传导随意的冲动,受损后产生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或痉挛性瘫痪(硬瘫)。痉挛是一种位相性牵张反射亢进。由于中枢神经损伤,来自中枢的抑制被解放,使牵张反射增强,出现痉挛。冲动发射的范围越大,同步兴奋地运动神经数量增加[4]。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白芍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静、镇痛、抗惊厥的功效;对于内脏平滑肌及骨骼肌有明显的解痉、镇痛作用。甘草的解痉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胃肠的平滑肌较明显[5]。而对于“芍药甘草汤”的研究资料表明:对于平滑肌、横纹肌的痉挛,无论是中枢性的或是末梢性的,均有抑制作用。本方的作用机制可解释为:甘草的抑制末梢神经的作用加上芍药对疼痛中枢和脊髓反射弓的抑制作用可以缓解其相适应的病态生理状况:中枢或末梢性的筋系挛急,以及因挛急引起的疼痛[6]。因大量用甘草可致水钠潴留,故对于高血压病、水肿、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权衡利弊谨慎使用。

临床上,脑卒中的致残率极高。发病后,药物治疗和肢体的康复治疗同等重要。而一些患者出现的肢体痉挛症状严重影响了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表现在:(1)直接影响①由于拮抗肌及牵张反射亢进,使随意运动抑制,阻碍运动恢复及获得正常运动范围;②精确的技能运动及协调性运动难以恢复;③健侧上下肢肌肉张力性随意收缩易引起患肢肌张力亢进,出现随姿势变化的联合反应;(2)远期影响:①关节挛缩变形:②肌萎缩;③疼痛。

虽然肢体的痉挛可以随病程的延续而逐渐好转,但存在一定得个体差异,积极有效地治疗使肢体痉挛得到缓解是肢体康复的关键。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抗痉挛的西药如安定、硝苯呋海因、巴氯芬等治疗,由于这些药物的副作用明显,可能间接影响脑部的血流动力学,对于处在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应用并不多。

6 小结

通过以上观察发现:“芍药甘草汤”应用于中风后中枢神经损伤所导致的肢体痉挛有很好的疗效。其治疗原理有充实的理论依据。治疗过程中的负面作用较西药的影响小,这种治疗肢体痉挛的方法对于促进中风患者肢体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运用张仲景“芍药甘草汤”治疗中风后的肢体痉挛症,达到抑制和缓解肢体痉挛状态,从而利于肢体康复的治疗。方法:选择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45例,均以“芍药甘草汤”为主方加减治疗2周后,评估肌紧张、肌痉挛的治疗效果。结果:显效18例,占40%;有效24例占53.3%;无效3例,占6.7%。总有效率93.3%。结论:经观察证明,应用“芍药甘草汤”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有很好的疗效,对于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中风,肢体痉挛,芍药甘草汤,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1]聂惠民.伤寒论讲义.北京:学院出版社.1998,66-67

[2]方定华,陈晓梅,李漪,等.脑血管病临床与康复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46-56,74-83,143-209

[3]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长沙方歌括》白话解.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5-67

[4]张葆樽,安得仲.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24

[5]沈映君.中药药理学.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6,172

芍药甘草附子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4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胃肠痉挛性腹痛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 全部患者均经体检和辅助检查诊断为以下疾病之一, 即急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且同时能够排除冠心病心绞痛、外科、妇科及其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腹痛。 (2) 从发病至就诊前未使用过解痉止痛药物。 (3) 未合并有严重心脏病、幽门梗阻、前列腺肥大并尿潴留及青光眼。 (4) 患者知情同意。共纳入72例, 其中男性44例, 女性28例;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 (40.52±11.64) 岁;急性肠炎18例, 胃炎32例, 消化性溃疡22例。按国际通用随机字母表将入组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 方药组成:芍药25g, 炙甘草15g, 附子5g, 桂枝20g, 丹参20g, 败酱草20g, 川芎15g, 延胡索12g。随证加减:腹中冷痛, 手足逆冷者, 加茴香;腹痛引及两胁者, 加用柴胡、郁金;痛势较甚, 痛处不移者, 加用当归、生蒲黄。上述诸药水煎服取汁, 约150m L, 日1剂, 早晚分付, 7剂为1疗程。口服中药期间禁酒, 忌食辛、辣食物, 同时嘱患者注意休息, 避免过劳、精神刺激等。对照组予以口服阿托品片0.6mg, 2次/日。两组患者均服药7日, 评价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经治疗后腹痛症状完全消失;好转:治疗后腹痛症状明显减轻, 发作频率明显减少;无效:未达到上述有效标准, 或腹痛症状无明显改善, 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以治愈+好转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完成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44%,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8%,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经χ2检验, χ2=4.181,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对照组患者皮肤潮红2例, 口干1例, 均为轻度, 未影响治疗。

与对照组比较, 经χ2检验, χ2=4.181, P<0.05

3 讨论

胃肠道平滑肌痉挛及血液循环障碍、缺氧是引起腹痛的主要病因。中医学认为腹痛主要是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导致的气机郁滞、脉络痹阻及经脉失养所致。正如《素问举痛论篇》所指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 膜原之下, 血不得散, 小络急引故痛。”《诸病源候论论腹痛病诸候》所载:“腹痛者, 因府藏虚, 寒冷之气, 客于肠胃暮原之间, 结聚不散, 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笔者认为, 本病的病因病机, 不外寒热虚实四端。四者往往相互错杂, 或寒热交错、或虚实挟杂;或为虚寒, 或属实热。终究气机逆乱于内所致[2]。治疗腹痛, 多以“通”字立法。所谓“通”不单指通利攻下而言。《医学真传》曰:“夫通则不痛, 理也。但通之之法, 各有不同, 调气以和血, 调血以和气, 通也;下拟者使之上行……, 亦通也。”芍药甘草汤方出《伤寒论》, 是张仲景为伤寒误汗亡阳、阳复后脚挛急证而设, 有柔肝舒筋、缓急止痛之功效。白芍味苦酸, 性微寒, 归肝、脾经, 可养血和营, 缓急止痛。《本经》记载:“主邪气腹痛, 除血痹, 破坚积, 寒热疝瘕, 止痛利小便, 意气”。甘草补中缓急, 与芍药合用, 酸甘化阴, 阴复而筋得所养则挛急自解, 和里缓急止痛。正如《医学心悟》曰“芍药甘草汤治腹痛如神”。本方剂加附子可通行十二经络, 使气血流通, 营卫调和, 阴阳双补[3]。川芎可行气活血止痛;丹参、延胡索能化瘀止痛。现代药理研究显示, 芍药甘草汤具有明显镇痛抗炎作用, 其作用与抑制多种致痛因子、炎性因子有关[4]。笔者认为, 甘草补中缓急止痛, 合芍药之力而为治, 柔肝与补脾相结合, 已达愈痛之力。

参考文献

[1]陈雄兵, 万兰, 刘锡丹.丁溴东莨菪碱治疗急性胃肠痉挛性腹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0, 12 (1) :82-83.

[2]陈瑶.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慢性结肠炎性腹痛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 2003, 30 (5) :386.

[3]陈新宝.仲景运用芍药的配伍初探[J].中医药学刊, 2006, 24 (5) :914-915.

芍药甘草附子汤 篇6

膈肌痉挛 (呃逆) 在临床上常见, 特别是难治性呃逆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 笔者应用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难治性呃逆30例, 取得较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难治性呃逆患者30例, 其中男19例, 女11例;脑血管病10例, 急性心肌梗死2例, 恶性肿瘤4例, 原因不明14例;病程3~6d, 平均4d。经西医解痉、健胃及针灸治疗效果均不满意。

1.2 治疗方法

芍药甘草汤加味:白芍药30g, 甘草25g, 代赭石20g, 柿蒂10g。加减法:寒者加丁香、干姜各5g;热者加生石膏、竹茹各10g;脾肾阳虚者加党参15g, 制附子6g;胃阴不足者加玉竹20g, 石斛15g, 水煎, 每天1剂。

2 结 果

本组患者30例服药<3剂治愈者18例 (60.0%) , 服药4~6剂治愈者9例 (30.0%) , 服药8剂仍有偶发者3例 (10.0%) 。

3 典型病例

患者, 女, 42岁。乳腺癌术后化疗第4天, 出现呃逆, 经解痉、健胃处理, 呃逆仍不能缓解。患者消瘦呈慢性病容, 面色苍白无华, 四肢不温, 舌质淡红, 舌苔薄白, 脉沉细无力, 喉间呃呃连声, 气不接续, 夜不能寐。证属脾肾阳虚, 腑气上逆。治以温健脾肾, 解痉挛降逆气之法。处方:白芍药30g, 甘草25g, 党参、代赭石各20g, 柿蒂10g, 制附子6g, 丁香、干姜各5g, 水煎服, 分2次服, 每天1剂, 服药6剂痊愈, 观察3d, 未见复发。

4 讨 论

呃逆是气逆上冲, 喉中呃呃连声, 声短而促, 令人不能自制, 此病大都轻微而自愈, 但如持续不断, 时间过长则为顽固。其机制是膈肌异常痉挛所致。患者常伴有腹肌疼痛, 夜不能寐, 影响进食[1]。芍药甘草汤在临床上治疗胃痉挛、肠痉挛及血管的痉挛性疼痛取得较好的疗效。笔者体会芍药甘草汤是缓解痉挛较为理想的方剂, 方中白芍药柔肝止痛, 缓挛急;甘草甘以缓之, 二药重用可起到缓解膈肌痉挛的作用;柿蒂降逆气;代赭石镇逆以降中焦之气。本病又有寒热虚实之分, 寒者加丁香、干姜以温中降逆;热者加生石膏、竹茹以清降泻热;脾肾阳虚者加党参、制附子以温补脾肾;胃阴不足者加玉竹、石斛以生津养胃。以上诸药标本兼治, 故取得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上一篇:水功能区划下一篇:自主创新教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