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甘草酸苷胶囊(共11篇)
复方甘草酸苷胶囊 篇1
摘要:目的 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盐酸依匹斯汀胶囊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32例临床确诊的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成两治疗组66例。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与盐酸依匹斯汀胶囊口服, 外用氟米松乳膏治疗;对照组66例口服盐酸依匹斯汀胶囊, 外用氟米松乳膏治疗, 根据评分标准进行治疗比较。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4.85%, 对照组为66.67%, 两组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盐酸依匹斯汀胶囊可有效治疗慢性湿疹。
关键词:复方甘草酸苷,盐酸依匹斯汀胶囊,慢性湿疹
慢性湿疹是皮肤科一种最常见的炎症性, 过敏性皮肤病, 因其瘙痒剧烈, 病程慢性, 反复发作, 病程长, 很难治愈。笔者于2008年2月至2009年10月应用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盐酸依匹斯汀胶囊来治疗66例慢性病患者, 取得较好疗效, 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入选标准符合慢性湿疹的诊断标准[1], 年龄17~61岁, 男女不限, 治疗前2周内未曾系统应用抗组胺药物, 无心肝肾功能不全或其它内科疾病, 无糖尿病史, 高血压, 非哺乳期妊娠妇女。132例患者均来自本中心2008年2月至2009年10月皮肤科门诊, 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66人,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平均病程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商品名利君复方甘草酸苷片, 西安利君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同时口服盐酸依匹斯汀胶囊[商品名凯莱止, 重庆凯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外用氟米松乳膏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依匹斯汀胶囊外用氟米松乳膏治疗, 2组均4周为1个疗程, 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判定。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皮损、皮肤瘙痒程度进行评分。症状积分下降指数= (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 /治疗前总积分×100%。痊愈为症状积分下降指数≥90%, 显效为症状积分下降指数≥60%, 进步为症状积分下降指数≥20%, 无效为症状积分下降指数<20%。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计。
1.4 统计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见表1。
治疗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1.52%和84.85, 对照组为30.30%和66.67%,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χ2=6.14和5.94, P均<0.05) 。
例 (%)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3例出现嗜睡, 对照组有5例出现嗜睡、口干, 均不影响治疗, 余未见其不良反应。
3 讨论
慢性湿疹多因急性、恶急性治疗反复发作演变而成, 患外皮肤浸润增厚, 变成暗红色及色素沉着, 持久不愈, 发生皸裂, 自觉剧烈瘙痒, 皮损多形性, 红斑丘疹, 水疱反复搔抓后致皮损苔藓样变, 因其反复发作,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临床治愈难。复方甘草酸苷的主要成份甘草酸苷, 其化学结构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相似, 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免疫调节和类激素样作用[2], 而无皮质类固醇激素副作用。文献报道其治疗慢性湿疹具有较好的疗效。盐酸依匹斯汀胶囊为组胺H1受体拮抗剂。本品对组织胺、白三烯C4、PAF、5-羟色胺有抑制组胺、慢性反应物质A (SRS-A) 化学介质的释放。由于本化学结构的特点, 本品难以通过血脑屏障,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H1受体拮抗作用弱。对皮炎治疗有独特的疗效, 二者有协同治疗作用。
本观察结果显示, 复方甘草酸苷片与盐酸依匹斯汀胶囊合用治疗慢性湿疹临床治愈率和有效率高, 明显优于单用盐酸依匹斯汀胶囊组;且不良反应少, 值得推荐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Baltina LA.Chemical modifi cation of glycyrrhizic acid as a routeto new bioactive compounds for medicine[J].Curr Med Chem, 2003, 10 (2) :155-171.
[2]段民录.咪唑斯汀治疗皮炎湿疹68例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5, 19 (6) :380-381.
复方甘草酸苷胶囊 篇2
复方甘草酸苷胶囊的不良反应是尚未实施调查本制剂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的确实发生频率。重要不良反应:假性醛固酮症(发生频率不明),可以出现低血钾症、血压上升、钠及体液潴留、浮肿、尿量减少、体重增加等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状,因此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血清钾值等),发现异常情况,应停止给药。另外,还可出现脱力感、肌力低下、肌肉痛、四肢痉挛、麻痹等横纹肌溶解症的症状,在发现CK(CPK)升高,血、尿中肌红蛋白升高时应停药并给予适当处置。
复方甘草酸苷胶囊属于化学药品,它是一种胶囊剂,复方甘草酸苷胶囊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
1、慎重给药对高龄患者应慎重给药(高龄患者低血钾症发生率高)。
2、一般注意事项由于该制剂中含有甘草酸苷,所以与含其它甘草制剂并用时,可增加体内甘草酸苷含量,容易出现假性醛固酮增多症,应予注意。
3、醛固酮症患者,肌病患者,低血钾症患者(可加重低血钾症和高血压症)不宜使用复方甘草酸苷胶囊。
4、有血氨升高倾向的末期肝硬化患者(该制剂中所含有的蛋氨酸的代谢物可以抑制尿素合成,而使对氨的处理能力低下)不宜使用复方甘草酸苷胶囊。
药物性肝病可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 篇3
对药物性肝病的治疗,首要措施是查找可致肝损害的药物并立即停药,同时注意休息,予以保肝护肝药物治疗,如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B1、肝太乐,重者可适当给予谷胱甘肽、氨基酸、清蛋白等静脉滴注。此外,近年来,临床应用复方甘草酸苷辅治症状显著的药物性肝病,取得了较传统方法更为确切的疗效,简述如下:
复方甘草酸苷是一种以甘草酸为主要成分,辅以甘氨酸、半胱氨酸制成的保肝药物。用于药物性肝病,一方面具有降低转氨酶的功效,另一方面具有抗炎、提高肝细胞免疫功能和预防肝纤维化作用,因而被认为是一种强力的肝细胞保护剂。临床应用是在停药、给予一般保肝护肝措施的基础上,对症状显著的药物性肝病患者加用复方甘草酸苷静脉滴注。取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40~100毫升溶于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疗程为3~4周。
复方甘草酸苷胶囊 篇4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8月我院门诊收治的180例肛周湿疹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92例,女性患者88例,年龄(38.52±3.74)岁,病程(9.14±1.35)年,急性肛周湿疹的患者46例,亚急性肛周湿疹的患者45例,慢性肛周湿疹的患者89例,将180例肛周湿疹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37.34±2.87)岁,病程(9.07±1.43)年,急性肛周湿疹的患者23例,亚急性肛周湿疹的患者22例,慢性肛周湿疹的患者45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38.25±2.93)岁,病程(9.77±1.31)年,急性肛周湿疹的患者23例,亚急性肛周湿疹的患者23例,慢性肛周湿疹的患者4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疾病分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入选的所有患者均符合《实用皮肤科学》的诊断标准[2],肛周及周围皮肤湿疹,少数可累及会阴部,奇痒难忍,潮湿,可发生皲裂,自觉瘙痒或灼热,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
1.3排除标准(1)近期有服用固醇类或组胺类药物史;(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合并严重的肝肾等器质性疾病及精神类疾病。
1.4方法对照组每日给予地奈德乳膏(Desonide Cream,力言卓,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0725)外用,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复方甘草酸苷胶囊(Compound Glycyrrhizin Capsules,瑞阳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10056),3粒/次、3次/d,两组均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治疗后患者的皮损程度及瘙痒程度。
1.5疗效评价标准痊愈:患者瘙痒及皮损症状全部消失;显效:患者瘙痒症状明显改善,皮损症状大部分消失;有效:患者瘙痒症状有所改善,皮损症状部分消失;无效:患者瘙痒及皮损症状无明显改善[3]。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均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位95.56%,优于对照组的8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肛周湿疹是一种顽固的非感染性皮肤病,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多采用组胺类药物或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此法仅能减轻患者的瘙痒,减少刺激,却不能起到显著地治疗作用,且容易反复发作,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困扰。中医认为肛周湿疹属于肛门湿疡范畴,因此在治疗中应以祛风止痒、清热利湿、调理气血为治疗方法。
复方甘草酸苷胶囊主要成分为中药甘草中提取的活性物质甘草酸苷,其具有抑制局部过敏反应,抗炎症的作用,活化T淋巴细胞,抑制病毒增殖和对病毒的灭活作用,能减缓固醇类的代谢速度,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良好替代品[4]。地奈德乳膏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抗炎、抗过敏、止痒及减少渗出作用;可以减轻和防止组织对炎症的反应[5]。本研究采用复方甘草酸苷胶囊联合地奈德乳膏治疗肛周湿疹,科学的利用了二者的功效,从而达到内外兼治的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均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位95.56%,优于对照组的8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复方甘草酸苷胶囊联合地奈德乳膏治疗肛周湿疹,能显著地改善患者瘙痒难耐、皮损、潮湿的临床症状,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范宝荣,肖德秀,张翠松,等.咪唑斯汀联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治疗肛周湿疹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2,41(10):629-630.
[2]Schauber J.Topical therapy of perianal eczema[J].Der Hautarzt;Zeitschrift fuer Dermatologie,Venerologie,und verwandte Gebiete,2010,61(1):33-38.
[3]邵成明,陈婷婷,张敏杰,等.红蓝光联合地奈德乳膏治疗肛周湿疹疗效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5,48(4):281-282.
[4]何耀华,钟征明.复方甘草酸苷胶囊联合地奈德乳膏治疗肛周湿疹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5(4):34-36.
复方甘草酸苷胶囊 篇5
[关键词]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联合介入;中晚期肝癌
[中图分类号] R735.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81-02
原发性肝癌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90%以上患者确诊后已属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同普通化疗一样,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毒副反应,往往影响患者的治疗进程及结果。为此,笔者在TACE治疗的同时,应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辅助治疗66例,毒副反应少,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科室2011年1~12月治疗的经肝脏强化CT、AFP等检查明确诊断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共66例,临床分期根据1997年UICC分级标准[1]。所选患者KPS评分>65分,无介入治疗禁忌证。66例患者,男48例,女18例,年龄35~70岁,中位年龄50.5岁,其中Ⅱ期14例,ⅢA期20例,ⅢB期22例,ⅣA期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组)、对照组各33例,两组所有患者年龄、性别、疾病临床分期、KPS评分等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所选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成功后,再超选至供血动脉,行灌注化疗和血管栓塞术。两组治疗方案均为顺铂、5-FU,并阿霉素乳化碘化油进行血管栓塞。根据患者KPS评分情况,手术每4~6周重复1次。治疗组在介入当天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北京凯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H20058999)6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2周为1疗程。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前后分别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肝脏CT检查。两疗程后行疗效判定。肝功能损害分度参照文献[2]:ALT>2N即为肝功能损害;ALT 2~5N,TBIL正常者为轻度肝损害;单项ALT上升达5~10N或ALT<5N,但TBIL达2~5N,为中度肝损害;ALT>5N,TBIL>5N者为重度肝损害。(N表示正常值)。肿瘤体积改变判定标准参照WHO通用评价标准[3],完全缓解(CR):肿瘤完全消失并持续4周以上,无新病灶出现;部分缓解(PR):肿瘤两径乘积减少50%以上并持续4周以上,无新病灶出现;无变化(NC):肿瘤两径乘积减少50%以下或增大25%以下,持续4周以上,无新病灶出现;进展(PD):肿瘤两径乘积增大25%以上或有新病灶出现。
以CR+PR为总有率(RR)。
1.4?统计学处理
本组数据用SPSS1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肝功能比较
治疗组转氨酶升高1例,占3.0%,为轻度;对照组升高7例,占21.2%,其中輕度3例,中度2例,重度2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疗效比较
治疗组CR 6例、PR 16例,RR 66.7%;对照组CR 5例、PR 8例,RR 39.4%。两组RR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中晚期肝癌患者体质差,存在一定程度的肝损害,加之TACE后可导致肝细胞急性缺血坏死,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也可引起肝功能急性损害,二者相互作用加重了肝癌患者原有的肝损害,因此延长了患者介入的间隔时间,影响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的预后。近年研究发现TACE的治疗效果经常为它对肝脏功能的损害所抵消。因此如何保护肝功能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是治疗的要点。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是以甘草酸苷为主要成分辅以甘氨酸、盐酸半胱氨酸制成的强力肝细胞膜保护剂,可使肝细胞凋亡减轻,并且能使变形肝细胞恢复以及使未受损伤的肝细胞得到保护,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具有免疫调节、T细胞活化、抑制肝细胞癌变作用[4-5]。
综上所述,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可明显降低肝癌患者的转氨酶,并能保护肝细胞和减少肝组织的癌变率,使患者能按时
完成介入治疗的全疗程,收到了明显效果。起到姑息治疗肝癌的作用,具有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11-612.
[2] 邵世峰,李丽.化疗药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J[.天津医学,2007,35(8):716.
[3] 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46.
[4] 王岩,马英骥,杨宝山,等.复方甘草酸苷减轻HEPG2细胞凋亡的机制[J].中华肝病杂志,2005,13(2):132-135.
[5] 李书印.复方甘草酸苷在原发性肝癌TACE术中护肝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5):105-106.
复方甘草酸苷胶囊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选自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皮肤科门诊收治的慢性湿疹患者共76例, 均按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确诊且辩证为血虚风燥型, 其中男性41例, 女性35例, 年龄为23岁~60岁, 平均为 (39.33±4.32) 岁, 病程为7个月~10年, 平均为 (1.62±0.45) 年, 发病部位包括头面部28例, 四肢躯干45例和会阴部3例。均排除肝肾等器官功能异常或血液系统病变者;合并其他皮肤疾病者;恶性肿瘤患者;孕妇和妊娠期妇女;具有药物禁忌症或过敏史者等;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治疗协议书,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 每组为38例, 且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发病部位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复方甘草酸苷片并局部外用派瑞松乳膏, 即复方甘草酸苷片75mg/次, 2次/d, 口服;派瑞松乳膏涂于患处皮肤并轻揉片刻, 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润燥止痒胶囊4粒/次, 3次/d, 口服, 两组均治疗2周, 且治疗期间禁烟戒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避免局部搔抓、烫洗等刺激。
1.3观察指标
采用湿疹面积和严重度指数评分法 (EASI) 评定临床治疗效果, 即:痊愈:皮疹全部消退, 瘙痒症状消失, EASI评分下降90%以上;显效:皮疹明显消退, 瘙痒明显减轻, EASI评分下降60~89%;好转:皮疹有所减少, 瘙痒有所减轻, EASI评分下降20~59%;无效:皮疹和瘙痒均无改善或较治疗前加重, EASI评分下降20%以下。总有效率 (%) = (痊愈+显效) /总例数×100%。两组均随访4周, 记录其复发情况, 判定标准为:痊愈和显效患者停药后出现皮疹复发或增多, 瘙痒复发或加重。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结果均应用SPSS17.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进行t检验;而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和复发情况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84%,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16%, 而治疗组复发率为2.63%,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32%, 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通过临床观察可知, 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出现肌肉疼痛、肌力低下2例、轻度恶心1例, 皮肤灼热、发红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3%, 而治疗组出现一过性血压升高1例和肌肉疼痛、肌力低下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9%, 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可耐受且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或缓解, 未影响继续治疗,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讨论
血虚风燥型湿疹属于中医慢性湿疹的辨证分型之一, 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发展而来, 其病程迁延、反复发作、难以治愈,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中医认为血虚风燥型湿疹主要发病原因为脾失健运、湿热内生, 使湿邪蕴阻皮肤, 日久则耗阴伤血、化风化燥, 导致脾虚血燥、肌肤失养, 因此风、湿、血燥是慢性湿疹的主要发病原因, 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浸润、肥厚, 色素沉着、剧烈瘙痒等, 治疗当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湿疹效果显著, 是临床常用的药物之一, 可作为糖皮质激素的替代品。
润燥止痒胶囊是一种纯中药制剂, 组方包括何首乌、制何首乌、桑叶、生地黄、苦参、红活麻6味中药组成, 其中何首乌补血润燥, 滋养肝肾, 桑叶祛风润燥、发散风热, 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生地滋阴养血、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红活麻润燥祛风、止痒, 诸药合用具有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之功效, 对多种瘙痒性皮肤疾病均可发挥较好疗效。本研究采用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血虚风燥型湿疹取得了显著疗效, 结果显示其总有效率显著提高且复发率明显降低, 说明联合用药可明显改善患者皮疹和瘙痒症状; 且治疗过程中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可耐受且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或缓解, 不影响继续用药和治疗, 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血虚风燥型湿疹疗效确切, 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且复发率低, 安全性高,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血虚风燥型湿疹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门诊收治的76例血虚风燥型湿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每组为38例, 其中对照组采用复方甘草苷片并局部外用派瑞松乳膏,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润燥止痒胶囊, 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84%, 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组复发率为2.63%, 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血虚风燥型湿疹疗效确切, 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且复发率低, 不良反应少,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润燥止痒胶囊,合复方甘草酸苷,血虚风燥型湿疹
参考文献
[1]唐明珍.复方甘草酸苷片辅助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慢性湿疹的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 2012, 34 (19) :2914-2915.
[2]樊仪, 刘寿全.润燥止痒胶囊联合盐酸非索非那定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7) :45-46.
[3]郑军, 谭元翠.润燥止痒胶囊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 2012, 7 (24) :47.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46.
[5]赵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法[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4, 37 (1) :3-4.
[6]周勇.养血祛湿汤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的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0, 10 (3) :50-51.
[7]李力.中药内服并外洗配合穴位自血疗法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 (34) :113.
[8]马颖, 齐玮, 刘敏池.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派瑞松乳膏治疗湿疹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 2010, 32 (15) :2065-2066.
复方甘草酸苷胶囊 篇7
关键词:复方甘草酸苷,阿维A胶囊,银屑病,治疗结果
银屑病又俗称牛皮癣, 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尚不明确, 一般认为是由于遗传、感染或者内分泌失调等造成表皮细胞过度增殖或者角化不全, 进而出现的一种以红斑、鳞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疾病[1]。银屑病的发病具有一定的年龄趋势, 一般好发于青壮年, 其病程较长, 且较易复发, 一旦发病, 往往反复发作, 迁延不愈, 伴随患者一生,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伤害。银屑病发作主要以头皮和四肢较为多见, 偶见躯干, 四季均可发作, 但一般在冬季更为加重。目前临床上银屑病的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 尽可能减少患者痛苦, 采用细胞类的免疫抑制剂作为主要治疗药物[2]。本研究通过对86例银屑病患者进行治疗, 探讨和研究复方甘草酸苷与阿维A胶囊联合治疗银屑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并与单纯应用复方甘草酸苷的对照组进行比较, 取得了较为满意效果。现将具体治疗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以期为临床上治疗银屑病提供资料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4月皮肤科收治的银屑病患者86例, 其中男46例, 女40例;年龄 (45.8±19.7) 岁。入选标准: (1) 患者诊断均符合《现代皮肤病学》2000年版中关于寻常型银屑病的诊断标准; (2) 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境界清楚、形状大小不一的红斑, 周围有炎性红晕, 偶见患者皮损出现浸润增厚, 皮损表面覆盖多层易于刮脱的银白色鳞屑; (3) 本次治疗前1个月内未应用过其他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维甲酸及其他系统性药物治疗; (4) 患者依从性好, 签署知情同意书, 能够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相应治疗和护理。排除标准: (1) 具有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疾病的患者, 如严重心肺系统疾病、高脂血症、免疫系统疾病以及肿瘤等; (2) 女性无妊娠者; (3) 无本研究中所用药物过敏史。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4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禁止服用影响药性的药物和食物, 并且记录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药物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均采用内服复方甘草酸苷治疗, 治疗方法为3次/d, 50mg/次, 外用非糖皮质激素药物进行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阿维A胶囊, 服用方法为:前4周25mg/d或30mg/d, 作为一个单独剂量与主餐一起服用, 4周之后没有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以将剂量逐渐增加至75mg/d, 疗程为8周, 治疗结束后, 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现代皮肤病学》2000年版中关于寻常型银屑病的诊疗标准, 主要是根据患者治疗结束后自我感觉/皮损消退情况以及自觉症状缓解的积分进行综合评价。 (治疗前值-治疗后值) /治疗前值×100%=改善百分率。痊愈:经过8周治疗, 患者皮损消退, 症状消失, 症状和体征改善达100%;显效:经过8周治疗, 患者皮损大部分消退, 症状和体征改善60%以上;有效:经过8周治疗, 患者皮损局部消退, 症状和体征改善20%以上;无效:经过8周治疗, 患者皮损无消退, 症状和体征改善不明显。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经过8周治疗后, 痊愈12例, 显效23例, 有效5例, 无效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3.0% (40/43) ;对照组患者经过8周治疗后, 痊愈6例, 显效16例, 有效8例, 无效1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69.8% (30/43)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34, P<0.05) 。
治疗组患者中共有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口干、眼干以及皮肤干燥等,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3%;对照组患者中共有8例患者不同程度的口干、眼干以及皮肤干燥, 2例患者出现脱发, 3例患者的血脂增高,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未经特殊治疗, 停药后均自行恢复。
3 讨论
银屑病作为一种全身性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又称为牛皮癣, 其临床特征是全身皮肤出现大小不等、边界清晰的丘疹和红斑, 在这些丘疹和红斑上覆盖有大小不等的银白色鳞屑, 好发于头皮、背部以及四肢伸侧。将寻常癣的局部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真菌菌丝以及孢子的存在, 使用一般抗真菌药物即能得到显著疗效, 而银屑病不是由真菌引发, 因此, 如果使用常规的抗真菌药物不但不能减轻病情, 反而可能会造成疾病的进展, 对于疾病的治疗造成严重影响。目前临床上对于银屑病的治疗主要使用免疫抑制剂。复方甘草酸酐是一种复方制剂, 主要成分包括甘草酸苷、甘氨酸、盐酸半胱氨酸等, 具有抗炎、抗过敏和免疫调剂的作用, 对于银屑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阿维A胶囊作为第2代芳香维A酸依曲替酸的代谢产物, 具有双向调节上皮细胞的作用, 不但能够促使银屑病患者过度角化的表皮正常化、调节病变皮肤表皮细胞增生和分化、恢复表皮正常功能, 还能够通过对巨噬细胞和表皮朗格汉斯细胞的激活来调控病变部位炎性反应和免疫反应[4]。本研究结果显示, 应用复方甘草酸苷与阿维A胶囊联合治疗银屑病, 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总有效率,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具有深远社会和经济效益, 值得在临床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龚贝贝.阿维A治疗银屑病38例疗效观察[J].中国厂矿医学, 2008, 21 (3) :341.
[2] 刘焕强, 黄茂, 焦广端.消方联合阿维A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 2007, 34 (6) :786-787.
[3] 熊颖, 万海平.阿维A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临床观察[J].江西医药, 2008, 43 (9) :944-945.
复方甘草酸苷胶囊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1例慢性湿疹患者均符合《皮肤性病学》第7版中慢性湿疹的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2周内未接受过局部治疗, 4周内未接受过系统治疗, 无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 无造血系统疾病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并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婴幼儿、面部或柔嫩部位皮损及有渗出者、已知皮质类固醇激素及水杨酸过敏史者。91例患者中, 男56例, 女35例;年龄16~71岁, 中位年龄43.8岁;病程1个月~6年, 平均2.4年;发病部位:手掌、手背41例, 小腿32例, 颈部7例, 躯干5例, 上肢4例, 足背2例。现将9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 均应用复方氟米松软膏, 每天早、晚各1次, 以薄层涂于患处, 并轻轻揉擦1min至吸收;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复方甘草酸苷片50mg口服, 每天3次。疗程均为2周。第14天时评估疗效并详细记录不良反应。
1.3 疗效评定
观察患者的自觉症状 (瘙痒) 和体征 (红斑、丘疹、浸润肥厚度、角化脱屑等) , 并按4级评分法判定:0=无、1=轻度、2=中度、3=重度;总积分值为各症状及体征评分总和。疗效指数= (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 /治疗前总积分×100%。疗效标准:痊愈:皮损和症状消失, 疗效指数≥95%;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 症状明显减轻, 疗效指数60%~94%;好转:皮损和症状有所减轻, 疗效指数20%~59%;无效:皮损和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剧, 疗效指数<20%。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好转)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 治疗组出现皮肤局部刺激反应2例, 对照组3例, 减少用药次数及用药量后不良反应均消失。其余患者未出现皮肤萎缩、多毛及毛细血管扩张等不良反应。
3讨论
慢性湿疹大多病程较长, 病情迁延, 是常见的、多发的皮肤病。其病因复杂, 与各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有关。目前, 临床治疗上以外用糖皮质激素为主, 同时可加用抗菌、助渗透药物以提高疗效。
复方氟米松软膏为匹伐酸氟米松和水杨酸的复合制剂, 其中氟米松是合成的二氟糖皮质激素, 具有抗炎、抗过敏、血管收缩和抗组织增生等作用。水杨酸具有角质层分离、脱屑、轻度抗细菌、抗真菌及消炎止痒作用[2], 由于加入了水杨酸, 可促进糖皮质激素穿透到皮肤深层部位, 加快并增强其药效, 可减少药物的用量、缩短疗程。复方甘草酸苷为甘草酸苷、甘氨酸、盐酸半胱氨酸的复方制剂, 它有较强的免疫调节作用, 同时有很强的抗炎、抗变态反应、类固醇样作用[3], 这对慢性湿疹的自身细菌、真菌慢性感染的清除起很好的作用, 并且其本身不良反应少。
总之, 复方氟米松软膏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较满意, 且短期内可迅速缓解症状, 安全性高, 所以对于慢性湿疹患者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06109.
[2]尹光文, 于建斌, 蔡丙杰, 等.复方氟米松软膏与丙酸氯倍他索乳膏治疗慢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疗效对比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8, 41 (6) :411-412.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荨麻疹效果观察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212例荨麻疹患者, 其中男134例, 女78例;年龄18~61岁, 平均 (41.1±10.3) 岁;病程7d至3个月, 平均 (1.5±0.4) 个月。将212例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10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方面大体一致。
1.2 纳入标准
(1) 符合荨麻疹的诊断标准[3]; (2) 无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的禁忌证, 如高血压、低钾血症等; (3) 对复方甘草酸苷成分无过敏反应。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在1 50ml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添加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ml和维生素C 3g, 静脉滴注, 口服氯雷他定10mg。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60~100ml (药物剂量按1.5ml/kg, 每日最大100ml) 的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 (美能, 日本米诺发源制药株式会社生产, 深圳健安医药有限公司总经销, 每支20ml含甘草酸苷40mg、甘氨酸400mg、盐酸半胱氨酸20mg)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 (或生理盐水) 250ml中静脉滴注。两组均每天1次, 连续用药2周。治疗期间需注意避免服用其他抗组胺及类固醇药物, 禁止使用可能导致过敏的食物。
1.4 观察指标
(1) 瘙痒程度:效仿带状疱疹中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 (VAS) ——10分评分法, 从0~10分瘙痒程度逐渐增强; (2) 比较两组风团消退时间; (3)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 (4) 随访半年, 观察两组基本痊愈患者的复发率。
1.5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的瘙痒程度、风团大小及数量、体征情况可将患者症状分为4级。0级:无瘙痒, 无风团, 皮肤无划痕症状。Ⅰ级:皮肤轻度瘙痒, 风团直径<1.5cm, 风团数量1~10个, 皮肤划痕稍高起、缓起。Ⅱ级:皮肤中度瘙痒, 尚可忍受, 风团直径1.5~2.5cm, 风团数量10~20个, 皮肤划痕呈条索状隆起, 较快起。Ⅲ级:皮肤重度瘙痒, 不能忍受, 风团直径>2.5cm, 风团数量>20个, 皮肤划痕呈条索状隆起, 迅速起。采用四级评分法, 0级为0分, Ⅰ级为1分, Ⅱ级为2分, Ⅲ级为3分, 对治疗前后症状进行评分。疗效指数= (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疗效指数>90%为基本痊愈, 疗效指数71%~90%为显效, 疗效指数31%~70%为进步, 疗效指数≤30%为无效。总有效率按基本痊愈加上显效计算。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 P S S 1 8.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数据用 (±s) 来表示, 数据组间差异采用组间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瘙痒VAS值比较
治疗第3d到第1 0d, 治疗组的VAS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第12d以后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2.3 两组风团消退时间比较
治疗组风团消退时间为5~1 4d, 平均 (6.8±1.2) d;对照组风团消退时间为8~1 4d, 平均 (9.4±1.4) d。治疗组风团消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14.52, P<0.01) 。
2.4 两组复发率比较
治疗组复发率为14.3% (11/77) , 对照组的复发率为57.4% (27/47) 。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5.58, P<0.01) 。
2.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1 1例 (10.4%) , 其中下肢水肿4例, 轻度低血钾3例, 血糖升高2例, 血压升高和头痛各1例。治疗组5例 (4.7%) 出现轻度下肢水肿, 未见其他不良反应。水肿者服用利尿药后均得到缓解, 对照组其余不良反应未经处理停药后自动消失。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43, P>0.0 5) 。
3 讨论
荨麻疹是常见的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 发病原因较多且机制复杂。通过近二十多年的研究, 发现自发性荨麻疹的发病同时受到Ig E介导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影响。其发病与两种辅助性T细胞 (Th) 有关, 发病时Th1功能降低, Th2功能亢奋, 两者的比例严重失衡引发荨麻疹[4]。
目前, 临床常用的抗组胺药物只能用于荨麻疹的临床症状, 但是对于免疫系统的调节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5]。复方甘草酸苷是以甘草酸为主要成分的复方制剂, 主要成分为甘草酸苷、盐酸半胱氨酸、甘氨酸。其有效成分为甘草酸苷, 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花生四烯酸途径, 即通过选择性抑制磷脂酶A的活性和脂氧合酶的磷酸化, 使组胺、缓激肽及白三烯等炎性介质无法产生, 从而抑制荨麻疹的多个发病环节[6]。另外, 甘草酸苷还具有抑制病毒增殖、免疫调节及保护肝细胞等作用。甘草酸苷水解后生成的甘草次酸与泼尼松龙分子结构非常相似, 有较强糖皮质激素样作用, 并且不会有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出现, 可以有效降低体液免疫Ig E水平, 调节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 显著抑制抗原细胞对T细胞的过度激活作用, 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7]。此外, 复方甘草酸苷中的甘氨酸有减轻伪醛固酮副作用的疗效, 半胱氨酸具有解毒和抗变态反应的作用。使用复方甘草酸苷后, 可以降低体液免疫Ig E的水平, 促进NF-γ释放, 进而达到增强Th1细胞活性、降低Th2活性的作用[8]。
本文结果显示, 治疗第3d到第10d治疗组的VAS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风团消退较快, 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荨麻疹起效快, 疗效显著, 复发率低, 不增加不良反应, 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向国栓, 王娟, 刘旺, 等.艾儒棣教授治疗荨麻疹临证经验及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3, 34 (5) :1.
[2]袁华刚, 冯兴华, 张庆, 等.枸地氯雷他定长疗程递减服药法治疗慢性荨麻疹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 2013, 20 (17) :33.
[3]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诊疗指南 (2007版) [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7, 40 (10) :591.
[4]朱云群, 何川.针灸与穴位注射并用治疗慢性荨麻疹[J].中国乡村医药, 2004, 11 (8) :48.
[5]龚灵, 欧阳莹.儿童感染性急性荨麻疹127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8 (4) :438.
[6]沈惠平, 杨洪兵.复方甘草酸苷在皮肤科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综述, 2008, 14 (7) :1100.
[7]李国英.氯雷他定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疗前沿, 2012, 7 (5) :53.
复方甘草酸苷胶囊 篇10
方法 随机将8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4例,口服复方甘草酸苷500 mg,3次/天,同时给予盐酸氮卓斯汀2 mg,1次/天,疗程共28天;对照组42例,单独给予盐酸氮卓斯汀2 mg,2次/天,共28 天。治疗结束及停药4周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结束时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8.64%,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50%;停药4周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4.09%,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40.48%。观察组两个时段的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盐酸氮卓斯汀可提高慢性荨麻疹的治愈率。
[关键词] 复方甘草酸苷;盐酸氮卓斯汀;慢性荨麻疹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4-0440-02
中图分类号:R 758.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4.034
慢性荨麻疹是临床上常见且易复发的皮肤病,一直以来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从2008年3月至12月使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应用盐酸氮卓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 8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均为本院皮肤科门诊病例,男37例,女49例,年龄12~55岁,病程6~260周。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4例,对照组42例。所有病例均符合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1]。入选病例,无盐酸氮卓斯汀或复方甘草酸苷过敏,在1个月内未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未在哺乳期和妊娠期内,无严重的系统性疾病。
2.治疗方法 观察组口服盐酸氮卓斯汀片(商品名敏奇,贵州云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2 mg,2次/天,复方甘草酸苷片(商品名:美能,日本米诺发源制药株式会社生产)3次/天,每次500 mg;对照组单用盐酸氮卓斯汀片2 mg,2次/天,两组用药28 天,于治疗结束及停药4周观察疗效。
3.疗效判断及评分标准 按4级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参照文献[2]。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总积分下降指数(SSR1)作为疗效判断依据,积分下降指数(SSR1)=(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痊愈为SSR1≥90%;显效SSR1≥60%;有效SSR1≥20%;无效SSR1<20%。有效率以痊愈率加显效率计。
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不同时期疗效比较 治疗结束时观察组有效率为88.64%,对照组为5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1,P<0.01,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在停药4周后,观察组有效率为84.09%,对照组有效率为40.48%,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0,P<0.01,观察组疗效也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痊愈例数%
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
无效例数%有效率%
观察组442147.73 1840.91 511.36 0088.64
对照组421023.81 1126.19 1740.48 49.5250.00
表2 两组患者停药4周后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痊愈例数%
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
无效例数% 有效率%
观察组441840.91 1943.18 613.64 12.2784.09
对照组42614.29 1126.19 1638.10 921.4340.48
2.不良反应 两组分别各有2例出现不适,主要表现为轻度嗜睡和乏力,未作特殊处理,均未影响疗效观察。停药后不良反应消失。
讨论
慢性荨麻疹是以反复发生风团伴剧烈瘙痒为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原因甚多,目前认为组胺是引起荨麻疹的主要炎症递质,其他如5羟色胺、乙酰胆碱、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炎症递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复方甘草酸苷片的主要成分为甘草酸,有研究报道其具有抗变态反应、抗炎症和免疫调节作用[2]。其抗炎作用主要是通过选择性地抑制与花生四烯酸发生反应的代谢酶的活性完成的,这使得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炎性介质无法产生,并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盐酸氮卓斯汀为一种新结构的2、3二氮杂萘酮的衍生物,是一种新型抗组胺药,不仅能拮抗H1受体,而且能抑制白三烯诱导的粒细胞趋化,拮抗血小板激活因子和缓激肽,抑制细胞释放多种炎症递质,因而具有抗变态反应作用。且其结构特异性也决定其不与心肌细胞的脂质分子结合,避免了对心肌细胞的电生理过程的影响。而且盐酸氮卓斯汀口服吸收迅速、起效快、作用强且持久,服药次数少,患者依从性好[4]。笔者应用盐酸氮卓斯汀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增强了抗过敏疗效,研究结果提示联合用药在其治疗结束时和停药后4周的有效率比对照组都有明显提高,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药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慢性荨麻疹的治愈率,减少其复发率且不良反应小。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7-108.
[2]杨勤萍,陈连军,徐金华,等.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93例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1):50.
[3]赵炳玉,周恒科.复方甘草甜素治疗荨麻疹疗效观察[M].中国医药导报,2006,3(6):80.[4]谢亚宁.盐酸氮卓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9):1338-1339.
(收稿日期:2009-05-18 修回日期:2009-08-10)
复方甘草酸苷胶囊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7月-2013年6月收治的重型麻疹患者60例纳入本研究, 均有周身性斑丘疹、发热、咳嗽等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伴有肺炎、心肌炎、脑炎等严重合并症。研究对象剔除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严重细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低蛋白血症、妊娠期女性等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对照组男15例, 女15例;年龄5~36岁, 平均 (16.24±4.76) 岁;体重24~80 kg, 平均 (50.25±10.22) kg;病程4~7 d, 平均 (5.78±0.80) d;有疫苗接种史10例、无疫苗接种史15例、接种史不明5例。试验组男17例, 女13例;年龄4~38岁, 平均 (16.76±5.12) 岁;体重22~82 kg, 平均 (51.33±10.65) kg;病程4~8 d, 平均 (5.91±0.82) d;有疫苗接种史9例、无疫苗接种史16例、接种史不明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病程、接种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接受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补液等对症治疗, 合并高热症状者给予小剂量退热剂;烦躁者给予适量镇静剂;咳嗽剧烈者给予镇咳剂。同时给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 将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 mg/k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 1次/d[2]。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 (商品名:美能, 日本米诺发源制药公司生产) , 将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6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 儿童剂量减半, 1次/d[3]。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7 d, 对比两组患者发热、皮疹等症状消退时间和不良反应的差异。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症状消退时间比较
试验组患者发热、皮疹等症状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d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麻疹病毒传染性较强, 在冬春季节易于流行, 不仅未接种疫苗者和免疫力低下者易感染发病, 甚至部分已接种疫苗者也会感染发病。根据临床症状可将麻疹分为典型、轻型、重型、异型等四型, 其中重型麻疹患者体质多较弱, 伴有基础性疾病, 免疫功能低下, 全身症状严重, 可出现持续40℃以上的高热, 周身皮疹密集, 融合成片, 中毒症状严重, 或伴惊厥、昏迷, 或存在肺炎、心肌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4]。麻疹病毒侵入人体后通过单核细胞播散到肝、脾、骨髓、淋巴结等网状内皮组织和周身淋巴组织, 引起炎症反应, 单核细胞浸润组织器官, 引起血管炎性病变和组织坏死。机体受到刺激后引起一系列免疫应答反应, 导致全身迟发性变态反应[5]。重型麻疹如不及时治疗, 患者预后较差。
例 (%)
利巴韦林又名病毒唑, 是一种广谱强效的抗病毒药物, 通过抑制单磷酸次黄嘌呤核苷脱氢酶活性而阻碍病毒核酸的合成, 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目前利巴韦林在临床广泛应用于各种病毒引起的慢性肝病、湿疹、皮炎等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利巴韦林抗病毒疗效确切, 其在麻疹的治疗中也有良好的应用效果。需要注意的是, 利巴韦林可抑制谷胱甘肽, 损伤红细胞膜, 使携氧的红细胞裂解, 从而引起溶血性贫血。合并地中海贫血和镰状细胞贫血、胰腺炎等患者不宜使用。利巴韦林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皮疹、腹泻、胃肠道不适、出血、疲倦、头痛、眩晕等, 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观察不良反应, 及时调整用药剂量[6]。
复方甘草酸苷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疏松块状物。适应于治疗慢性肝病, 改善肝功能异常。可用于治疗湿疹、皮肤炎、荨麻疹。甘氨酸及盐酸半胱氨酸可以抑制或减轻由于大量长期使用甘草酸苷可能出现的电解质代谢异常所致的假性醛固酮症状。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的主要组分包括甘草酸苷、甘氨酸、盐酸半胱氨酸等, 具有抗炎、调节免疫、保护细胞膜、抑制病毒增殖、保护肝细胞等药理作用, 临床主要将其应用于慢性肝病的治疗中。甘草酸苷对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水疱性口腔病毒、肝炎病毒等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也可用于治疗湿疹、皮炎、荨麻疹等皮肤疾病。动物实验发现, 甘草酸苷可延长肝炎病毒感染小鼠的生存日数, 阻止兔的牛痘病毒发痘。体外实验也证实甘草酸苷可抑制疱疹病毒等增殖, 高剂量下对病毒有灭活作用。甘草酸苷具有抑制局部过敏坏死反应和施瓦茨曼现象等过敏作用, 通过减少血液中淋巴细胞、嗜酸性白细胞的活性, 产生类皮质激素样抗炎作用, 可有效抑制局部炎性肿胀和过敏症状, 减轻病毒血症, 有效促进发热、皮疹等症状的消退[7]。甘草酸苷可直接与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的启动酶磷脂酶A2结合, 选择性阻碍磷脂酶A2、脂氧合酶磷酸化, 从而抑制其活化。甘草酸苷在体内分解为甘草酸, 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其免疫调节作用包括对T细胞活化的调节作用、对γ-干扰素的诱导作用、对NK细胞的活化作用、促进胸腺外T淋巴细胞分化作用等途径, 从而有效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功能[8]。对肺炎、脑炎、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等合并症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9]。复方甘草酸苷类固醇样副作用较少, 几乎无明显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安全有效。但需要注意的是, 复方甘草酸苷应避免大量长期使用, 以防出现因电解质代谢异常所致的假性醛固酮症状[10,11]。
本研究中采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者发热、皮疹等症状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仅采用利巴韦林治疗者。而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表明:采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利巴韦林治疗重型麻疹可促进症状消退, 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今后可将其作为麻疹治疗的有效方案进行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利巴韦林治疗重型麻疹的临床疗效, 以供参考。方法:将本院2011年7月-2013年6月收治的重型麻疹患者60例纳入本研究,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利巴韦林治疗, 试验组患者接受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发热、皮疹等症状消退时间和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发热、皮疹等症状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利巴韦林治疗重型麻疹可促进症状消退, 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今后可将其作为麻疹治疗的有效方案进行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