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配伍

2024-09-20

复方配伍(精选7篇)

复方配伍 篇1

复方新诺明 (SMZ.Co) 是甲氧苄啶 (TMP) 与磺胺甲恶唑 (SMZ) 按1:5联合应用构成。抗菌增效剂甲氧苄啶是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 使二氢叶酸不能还原为四氢叶酸。TMP与磺胺类药联合应用, 在细菌的叶酸代谢过程中, 对两个不同环节同时起作用, 达到双重阻断, 导致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核酸无法合成, 从而发挥协同抑菌甚至杀菌作用。两药合用, 可减轻不良反应, 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临床上常将复方新诺明与其它药物配伍应用, 以增强疗效。由于复方新诺明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较为特殊, 与其它药物合用时会产生较为复杂的相互作用, 故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1 SMZ.Co与某些药物竞争血浆蛋白

SMZ.Co有较强的血浆蛋白结合能力, 经人体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 大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而暂时失去活性, 但其结合是可逆的, 在一定条件下即转变为具有抗菌活性的游离型药物。当血浆中存在另一种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时, 磺胺类药物可竞争蛋白结合部位, 提高其它药物在血浆中的游离浓度, 产生疗效或毒性反应。

(1) 与巴比妥类药物合用时可使硫喷妥钠麻醉作用增强。其机理与SMZ.Co竞争蛋白结合部位, 使游离型硫喷妥钠血浆浓度提高有关。SMZ.Co同样能置换其他的巴比妥类麻醉药, 故麻醉前使用磺胺类药物的患者有必要减少巴比妥类麻醉药物的用量, 以免麻醉过深。

(2) 与苯妥英钠 (DPH) 合用:DPH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 约为82.5%-91.0%。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强的SMZ.Co并用时可发生置换作用, SMZ.Co还能减慢DPH在肾小管的排泄, 而使其血浆游离浓度猛增, 有发生中毒的可能性。

(3) 与口服降糖药 (磺酰脲类) 合用:磺酰脲类的蛋白结合率较高, 而SMZ.Co的血浆蛋白结合力强于此类药物, 若合用则会提高降糖药的血浆游离浓度, 并同时减慢其代谢与排泄, 从而增强降糖效应, 甚至引起低血糖昏迷, 故两者不能联用。

(4) 与氨甲喋呤 (MTX) 合用:MTX是抗肿瘤药, 毒性很大, 蛋白结合率较高。SMZ.Co可将MTX置换出来使其游离进入血液, 而引起肝脏损害、骨髓抑制等中毒反应。另外, MTX由肾小管重吸收与再分泌, 在酸性尿中可析出结晶, 加重SMZ.Co的肾损害, 故不宜合用。

(5) 与口服抗凝药合用:可置换与血浆蛋白结合的香豆素, 提高游离型香豆素的血药浓度, 使其半衰期延长, 因而引起抗凝作用过强, 甚至导致出血。有资料表明SMZ.Co抑制肝微粒体酶对香豆素的代谢灭活而增强抗凝作用, 但还缺乏临床报道。另外, SMZ.Co能使肠道细菌合成维生素K减少, 也是增加抗凝作用的因素, 故合用时应调整抗凝药的剂量。

(6) 与氨茶碱合用:SMZ.Co能引起氨茶碱血药浓度增高, 分布容积减少, 半衰期缩短, 这可能与两药竞争性地与血浆蛋白结合有关。两药必须同时应用时, 应注意调整剂量。

(7) 与非甾体抗炎药合用:如与对氨基水杨酸、阿司匹林、保泰松、羟基保泰松、丙磺舒等药合用, 能将SMZ从血浆蛋白结合点上置换游离出来, 使SMZ作用增强、时间延长, 也使毒副反应增多, 因此不能合用。

(8) 与苯胺类解热镇痛药合用:如与非那西丁、乙酰苯胺合用, 可引起缺氧血红蛋白症。老年人、心血管病患者及缺氧耐受力低下者慎用。炎痛静对病原微生物无直接作用, 但可抑制炎症反应, 与SMZ.Co合用时, 抗感染作用增强, 适用于呼吸道及软组织感染。

(9) 与磺胺吡唑二酮合用:此种抗痛风药可置换与血浆蛋白结合的TMP, 使游离型SMZ的血浆浓度提高, 抗菌效力增强。

2 SMZ.Co作用机理及与某些药物产生的反应

SMZ.Co的抗菌机制:细菌在生长时需要对氨基苯甲酸 (PABA) 。PABA和二氢喋啶在二氢叶酸合成酶的作用下, 合成二氢叶酸, 再通过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生成四氢叶酸。四氢叶酸的甲酰衍生物再进一步参与核苷酸的合成, 最终合成核蛋白, 以供细菌生长繁殖的需要。磺胺类药物的基本化学结构和PABA相似, 可与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 而妨碍二氢叶酸的形成, 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因此, 凡能提高体内PABA的因素, 均能减弱甚至消除SMZ.Co的作用。

(1) 与酵母片合用:由于酵母片含有大量B族维生素、PABA核酸、氨基酸和叶酸等, 服用后, 可使PABA含量增加而减弱SMZ.Co的抗菌作用。因此, 服用SMZ.Co时不应使用酵母片, 应改用其它助消化药。

(2) 与维生素B2合用:维生素B2含有PABA, 也能减弱SMZ.Co的抗菌效力, 不宜同服。

(3) 与普鲁卡因酰胺合用:与普鲁卡因酰胺合用时, PABA在普鲁卡因酰胺降解过程中大量形成, 因而亦可降低SMZ.Co的抗菌能力。PABA的衍生物还有盐酸丁卡因、苯佐卡因、对氨基水杨酸、叶酸等, 均能转化为PABA, 降低SMZ.Co的抗菌作用, 故不宜合用。

(4) 与青霉素合用:SMZ.Co与青霉素合用时, 可产生协同作用。但SMZ.Co能减少苯唑青霉素的肠道吸收;普鲁卡因青霉素能分解产生PABA, 减弱SMZ.Co的作用。

(5) 与乙胺嘧啶合用:TMP与乙胺嘧啶都是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 能阻断疟原虫叶酸合成的同一环节, 合用时无明显增效作用, 而拮抗叶酸抑制骨髓的不良作用可能加剧, 故不宜合用。

(6) 与四氢叶酸合用:principin等对儿童应用SMZ.Co进行观察发现, 单用SMZ.Co治疗10天, 明显出现中性白细胞减少症 (P<0.05) , 认为与叶酸代谢的连续性阻断密切相关, 可能有一定危险性, 建议对长期接受SMZ.Co治疗的儿童, 应同时合用四氢叶酸。

3 SMZ.Co与某些药物合用时对吸收的影响

SMZ.Co口服后, 主要在小肠上部吸收, 2~4h后血药浓度可达最高峰, 吸收量可达90%~100%。如与其它药物配伍可能影响其它药物或自身的吸收。

(1) 与制酸药合用:如氢氧化铝、三硅酸镁、氧化镁等, 由于通过吸附作用、络合作用提高胃内p H值, 减少后者在胃肠内的吸收。SMZ.Co口服吸收率较高, 对血药浓度影响不大, 但应尽量避免同时服用。

(2) 与活性炭、矽炭银、次碳酸铋等合用:由于这类药物有较强的吸附和收敛作用, 因此不宜同用。

(3) 与解痉药合用:据报道, 普鲁本辛、胃舒平、颠茄合剂等药物, 能使SMZ.Co的肠道吸收延缓, 而降低SMZ.Co的肠道吸收使其血药浓度降低。也有人认为与增加SMZ Co的肝内乙酰化率有关, 使用时应注意。

4 对药物代谢酶的影响

一般认为SMZ.Co有一定的药酶抑制作用, 虽比氯霉素等药物弱, 但对一些治疗中毒指数小的药物, 可能引起毒性反应。SMZ.Co能使甲磺丁脲、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双香豆素等的血药浓度升高, 半衰期延长。这可通过SMZ.Co对肝药酶的抑制作用, 减慢肝脏对上述药物的分解转化, 使其生物半衰期延长, 出现毒性反应。

5 对泌尿系统的损害

SMZ.Co在血中及尿中的浓度较高, 血中浓度可达1.5mg/m L, 蛋白结合率为68%, 渗入脑脊液30%~50%, 半衰期为11h, 尿中乙酰化率为48%。有些药物可影响SMZ Co在肝脏乙酰化的血药浓度, 同服普鲁本辛、胃舒平后增加肝脏对SMZ.Co的乙酰化率, 降低游离药物浓度;有些药物被乙酰化生成磺胺乙酰化物, 使其溶解度降低, 容易在尿中形成结晶, 造成泌尿系统的损害。如与维生素C、氯化铵、胱氨酸等合用, 能酸化尿液, 使其溶解度降低, 容易在尿中形成结晶, 造成对泌尿系统的损害。

SMZ.Co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价格便宜, 但应正确使用。在应用时, 为了使药物在体内与血浆蛋白结合后迅速达到有效浓度, 应首剂加倍 (突击量) , 然后间隔12h给予维持量, 用量要足, 待症状消退后, 剂量减半, 继续用2~3天, 以防复发, 疗程一般不超过7天。为预防肾损害, 大剂量长期服用时, 宜同用碳酸氢钠, 并多饮水, 以稀释尿液。由于SMZ.Co可能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如肾损害及过敏反应等, 因此在使用时, 尤其与其它药物配伍时, 要慎重使用。

参考文献

[1]章正绪, 沈百余, 杨毓瑛, 等.新药与临床[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5:4.

[2]陈新谦, 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3]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S].2003.

[4]汪复.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复方配伍 篇2

中药复方由君臣佐使构成。如果把中药复方看成是一个系统, 构成复方的单味中药为子系统, 那么, 好的中药复方是“由组元、部分或子系统构成的”系统, 这些子系统彼此之间会通过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换等方式相互作用。所以许多好的经典方不能从单味中药及成分中找到其疗效的原因。从相对简单的单味中药到由2味药组成的最简单的复方, 不仅是药物的叠加, 而且出现了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由多味中药组成的较大的中药复方, 构成了一个充满了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复方之“复”, 既说明药味数量增多, 也表明药物间的配伍关系更为复杂。

中医有七情之说, 即“单行、相须、相使、相反、相畏、相杀、相恶”。研究药物君臣佐使的差异性, 说明药物之间相须、相使、相乘、相恶等或协同、或制约、或拮抗关系的客观存在, 以及不同药味在复方中地位的主次有重要意义。

中药配伍组方后, 相须、相使的药物可以使药效增加, 甚至还可以产生新的药效。杨辉等[1]发现, 在四逆汤中附子虽有一定的强心作用, 但并不强, 但配以同样强心作用不强的干姜后, 能明显增强心肌收缩力, 扩张冠状动脉, 这与“相须”之论是一致的。而且, 二药配伍后附子的毒性大大降低。说明附子为方中主药, 它和干姜配伍既有君臣关系, 干姜在方中能助附子增效, 即系统理论中所说的“1+1>2”, 又有佐制作用, 包括辅佐及制约附子之毒性。又如清瘟败毒饮中的竹叶和薄荷为使药, 可以协助君药发挥作用, 并引药上行, 达到病变部位,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Lan等[2]报道通过复方RIF对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研究中发现, 丹参酮与三氧化二砷都有诱导人粒细胞白血病的NB4细胞株形态学上的分化, 达到治疗的目的, 而靛玉红却无此功能。但进一步研究发现, 丹参酮、三氧化二砷分别与靛玉红合用使其诱导细胞分化的功能增强。三药合用时, 其作用达到最强, 这一作用是通过丹参酮和靛玉红可以协助君药三氧化二砷增加AQP9水甘油通道的数量来实现的, 这样可以使细胞内的有效砷浓度增加, 充分体现了复方的科学性。

即使同一种主药, 同一类臣药的种类不同其药效浓度也不同。杨祖贻等[3]通过对味温里药与活血药赤芍配伍后芍药苷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证实以芍药为君药, 通过与胡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花椒配伍, 得出与小茴香的配伍中芍药苷的血药浓度最高。说明在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的复方配伍原则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这对中药复方配伍机理的系统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

中药复方的君臣佐使改变和剂量加减, 将会严重影响其药动学参数的变化。研究不同的药味剂量对药效的影响, 说明即使选方正确, 配伍合理, 而药量不当也难以奏效, 对特定的药效也可寻求最佳的配伍比例。詹莹等[4]采用均匀设计、正交设计试验法, 探讨了当归芍药散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归芍最佳配伍比例。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当归芍药散重用芍药, 归芍比为1∶5.3, 偏重于止痛, 用于妇女腹痛;而在防治老年性痴呆方面其归芍比为1∶1.3, 充分体现了中药复方系统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此外还有提取工艺、煎煮时间、剂型的不同对复方的疗效的影响, 随着以色谱、质谱为代表的各种仪器分析、分离手段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采用以液相色谱为主的各种高效色谱方法及其联用技术并结合可定量化的分子生物学手段, 阐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已成为可能和必然。总之, 方剂的整体功效是通过方内诸药配伍产生的“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性能, 通过调节药物之间的关系来调整、组合药力, 来组合最佳功效, 充分体现了中药配方的复杂性。

关键词:中药配伍,相须,相使

参考文献

[1]杨辉, 吴伟康.四逆汤全方及拆方对心衰大鼠血液动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J].新中医, 2001, 33 (11) :751.

[2]Lan Wang, Guang-Biao Zhou, Zhu Chen, et al.Dissection of mechanisms of Chinese medicinal formula Realgar-Indigo naturalis a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promyelocytic leukemia[J].PNAS, 2008, 105 (12) :4826-4831.

[3]杨祖贻, 刘荣敏, 程家, 等.经温里药配伍的活血药赤芍效应成分芍药苷药代动力学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基础研究, 2005, 7 (2) :22-25.

复方配伍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仪器

日本岛津LC-20A高效液相色谱 (HPLC) 系统, 包括LC-20AT输液泵, SPD-M20A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CTO-20A柱温箱, Alltima TM C18柱 (250×4.6mm, 5u) ;p HS-3C型p H计 (成都方舟科技开发公司) ;微粒仪型号厂家GWJ-3C.

1.2 试药与试剂

复方电解质注射液 (成都科伦药业, 批号:T12111622) ;5%葡萄糖注射液 (成都科伦药业, 规格:250ml:12.5g, 批号:T13042002) 。16种药物列于表1;乙腈、甲醇为色谱纯, 其余试剂为分析纯。

1.3 配伍溶液配制

模拟临床用药方法与用药浓度, 室温下用复方电解质注射液溶解, 稀释成规定的药物浓度, 摇匀。

1.4方法

于0、2、4、6 h分别观察配伍液的外观性状, 测定p H值、含量、有关物质及不溶性微粒数。配伍液浓度较高时, 则每次进样前, 取适量配伍液稀释成合适浓度后进样测定。

1.5 观察指标

(1) 外观性状:观察配伍后溶液有无变色、浑浊或沉淀出现; (2) p H值:用p H计测定配伍液的p H值, 观察p H值是否发生明显变化; (3) 含量:根据药典或文献报道的各药物含量测定方法, 用HPLC法测定配伍液中药物含量。以0h药物含量为100%, 计算配伍后0~6h内药物的相对含量。观察含量是否发生变化, 含量95%~105%为稳定; (4) 有关物质: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有关物质的量。 (5) 不溶性微粒: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IXC不溶性微粒检查法对配伍液中微粒进行检查, 考察不溶性微粒是否符合规定。

2 结果

2.1 外观

奥美拉唑与复方电解质注射液配伍后, 2 h内均为无色澄清溶液, 4 h时溶液颜色稍微加深, 变为微黄色澄清溶液;其他15种药物与之配伍后, 溶液均无色澄清, 未产生沉淀、浑浊, 未发现肉眼可见的絮状物、色斑、色块等异物, 也无颜色变化。

2.2 p H值

p H值对于输液中药物的稳定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影响药物在注射液中含量和有关物质的变化, 因此, 有必要考察p H值。16种药物的p H值均5.91~8.76。除奥美拉唑 (p H值变化0.38) 和盐酸法舒地尔 (p H值变化0.24) 外, 其余14种药物配伍液在6 h内p H值均无明显变化 (≤0.10, 见表2) 。

2.3 不溶性微粒

不溶性微粒进入到人体内, 会对人体造成巨大伤害, 能引起局部缺血和水肿、过敏反应, 导致血管栓塞、动静脉炎和“热源样反应”[2]。因此不溶性微粒的检查是静脉注射用剂型必检项目之一。而药物与注射液配伍, 是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之一, 因此, 应做好不溶性微粒的研究。根据中国药典的要求, 即标示装量为100ml以下的静脉用注射液、静脉注射用无菌粉末、注射用浓溶液及供注射用无菌原料, 除另有规定外, 每个供试品容器 (份) 中含10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过6000粒, 含25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过600粒。研究结果表明, 13种药物与复方电解质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6 h内均符合药典规定 (见表2) 。

2.4 含量及有关物质

对输液中药物含量和有关物质的测定, 是考察药物稳定性最直观的指标。含量和有关物质的变化, 直接影响着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研究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药物的含量, 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 对有关物质进行研究, 以全面考察药物配伍稳定性。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与复方电解质注射液配伍后, 配伍液的相对含量在0、2、4、6 h时分别为100.0%、98.2%、95.1%、91.8%, 有关物质分别为0.20%、1.10%、1.82%、3.18%, 提示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与复方电解质注射液配伍4 h内稳定。其余15种药物配伍后, 含量6 h内变化均小于5%, 有关物质也在规定范围内 (见表3) 。

3 讨论

复方电解质注射又名醋酸林格注射液, 是目前临床使用中与细胞外液成分最为接近的一种晶体液[3]。其最大的优点是p H值、各种电解质浓度、渗透压都与细胞外液相近, 有较强的抗酸缓冲能力。此外它还不影响患者的血乳酸水平, 不升高血糖, 不影响肝功能。因此, 在临床上复方电解质注射液更适合肝功能障碍和行肝脏手术的患者、糖尿病患者、或作为体外循环预充液[4]。本研究采用HPLC法测定复方电解质与多种药品配伍后药物的含量和有关物质, 与紫外分光光度法相比, 能分离开结构相近的主成分和降解产物, 消除干扰, 专属性强, 得出的结果更可靠。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与复方电解质注射液配伍后, 配伍液的相对含量在0、2、4、6 h时分别为100.0%、98.2%、95.1%、91.8%, 有关物质分别为0.20%、1.10%、1.82%、3.18%, 提示该注射液配伍后在4h内稳定。其余15药物与之配伍后, 其含量6h内均在95%以上, 外观性状、p H值和有关物质无明显变化, 不溶性微粒符合中国药典有关规定, 因此配伍后6h稳定。

参考文献

[1] 赵永根, 俞刚, 郭梦云, 等.我院住院患儿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 2006, 12 (1) :5-6.

[2] 韩红芳.临床输液不溶性微粒危害及其预防[J].护理研究, 2003, 17 (78) :812-813.

[3] 金有豫.中国国家处方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 641.

复方配伍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日本岛津LC-20A高效液相色谱仪;Alltima TM C18柱 (250×4.6mm, 5u) ;Mapada V-1100D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上海美普达仪器有限公司) ;p HS-3C型酸度计 (成都方舟科技开发公司) ;ZWF-J6型激光注射液微粒分析仪 (天津天河医疗仪器研制中心) 。

1.2 试药与试剂

复方电解质注射液 (成都科伦药业, 生产批号:B13060705) ;22种药物列于表1;乙腈、甲醇均为色谱纯, 其余试剂为分析纯。

1.3 配伍溶液配制

取上述各种药物适量, 分别用复方电解质注射液溶解配制成临床用药浓度, 摇匀, 得到配伍溶液。若有多个用药浓度, 则考察最高配伍浓度。

1.4 方法

于0h、2h、4h、6h分别观察配伍液的外观性状, 测定p H值、含量、有关物质及不溶性微粒数。以0h药物含量为100%计, 计算配伍后0~6h内药物的含量变化。

1.5 观察指标

(1) 外观性状:观察配伍后, 溶液有无变色、浑浊或沉淀出现; (2) p H值:用酸度计测定配伍液的p H值, 观察p H是否发生明显变化; (3) 含量及有关物质:参考中国药典、国家药品标准、文献方法或经适当调整后测定各药物含量及有关物质; (4) 不溶性微粒数: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不溶性微粒检查法”中的光阻法[10], 对配伍液中微粒进行检查, 观察不溶性微粒是否符合要求。

2 结果

2.1 外观、p H值和不溶性微粒

复方电解质液与各药配伍后, 溶液澄清, 未产生沉淀、浑浊, 也无颜色变化, 见表2。配伍液在室温条件下分别于0、2、4、6h测定p H值、不溶性微粒, 结果见表3。22种药物与复方电解质注射液配伍后, p H值有的稳定, 有的变化较大, 如维生素C注射液、盐酸纳洛酮注射液和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p H值变化>0.45, 但均在规定范围内。18种药物配伍后6h内不溶性微粒符合《中国药典》2010版 (二部) 有关规定, 而维生素C、吉他西滨、多西他赛、门冬氨酸鸟氨酸在4h以内不溶性微粒符合《中国药典》2010版 (二部) 有关规定。

2.2 含量及有关物质

上述配伍液在室温下, 分别于0、2、4、6h测定药物含量及有关物质。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 前列地尔注射液与复方电解质注射液配伍后, 2h含量降低到96.1%, 4h含量继续降至89.8%;其他21种药物与其配伍后, 含量6h内变化均小于5%, 有关物质的量变化不大。

3 总结

本文考察了22种临床常用药物与复方电解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复方电解质注射液与前列地尔、维生素C、吉他西滨、多西他赛、门冬氨酸鸟氨酸注射液配伍, 应临用新配并尽快用完, 其余药物配伍后, 6h内稳定。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家处方集编委会, 《中国国家处方集》.2010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年, 第12章:28~29

[2] 蒋莹, 艾厚喜, 孙芳玲, 等.复方电解质注射液的配伍禁忌[J].中国新药杂志, 2013;22 (16) :1978~1980

[3] 石英, 陶国才, 汪玉林, 等.复方电解质注射液对回收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2;28 (9) :888~890

[4] 史志旭, 毕星秀, 唐荣才, 等.复方电解质注射液汇集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评估[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38 (12) :1663~1664

[5] 赵永根, 俞刚, 郭梦云.我院住院患儿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 2006;12 (1) :5~6

[6] 夏金云, 王源园, 曹斌.注射用兰索拉唑与常用输液的配伍稳定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3;11 (15) :424~426

[7] 肖莹, 徐彦贵, 张弋, 等.不同生产厂家的0.9%氯化钠注射液对奥美拉唑钠配伍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执业药师, 2014;11 (9) :23~26

[8] 邓硕曾, 叶菱, 刘进.电解质晶体液需要更新换代吗?[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9;25 (1) :83~84

[9] 洪远, 叶建林, 殷建忠, 等.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与种临床常用药配伍禁忌分析[J].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3;21 (5) :570~571

复方配伍 篇5

关键词:夫西地酸钠,复方氨基酸注射液,配伍禁忌,护理对策

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 新的抗生素不断出现, 现有的药物配伍禁忌表已不能满足临床所需。在临床输液过程中, 发现连续静脉滴注夫西地酸钠与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时, 输液器中出现乳白色结晶、混浊、絮状物等现象。为避免将有配伍禁忌的药物混合应用而引起医患纠纷, 保证药物的治疗效果,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药物浪费。对此现象采取及时护理对策, 并查找临床资料和进行实验。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4年1月5日作者在给1例脑出血术后患者更换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时, 发现与前液体夫西地酸钠混合时莫菲滴管中出现了乳白色结晶的混浊絮状物, 立即夹闭开关, 更换另一瓶液体和输液器。观察患者的反应, 患者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2 方法及结果

对于此现象作者翻看了两种药物的说明书, 未发现两种药物不能混合使用的提示。药物配伍应用检查表中也未有注明。同时进行了一个实验:用注射器抽取5 ml复方氨基酸原液与夫西地酸钠稀释液, 混合在一起, 结果看到乳白色结晶的混浊絮状物。放置1 d后絮状物未消失。这说明两种药物不能混合使用, 要分隔滴注。

3 护理对策

为了 (含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 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使用有关的服务, 以期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与经济性, 实现改善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理想目标[1]。应做好如下几点。

3.1用药前的注意事项

(1) 各种药物使用前应仔细阅读药品的说明书, 特别新药使用前, 要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避免盲目混合一起使用。 (2) 不明确两种药物是否存在配伍禁忌时, 两种药物要分开使用。 (3) 配制两种浓度不同药物时, 要分开注射器加药。 (4) 不同药物混合时, 待一种药物充分溶解后再加另一种药物。 (5) 加药时, 一种药物用一个注射器, 以避免注射器内残留药液与所配制药物之间产生不良反应。 (6) 要根据药物性质选择稀释液, 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7) 平时在工作中比较重视的是各种药物混于同一容器内静脉滴注是否有配伍禁忌, 而较少注意接滴的药物是否有配伍禁忌[2]。要合理安排接瓶顺序, 对存在配伍禁忌的两组药液之间, 应以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冲洗输液器过渡, 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3.2用药时的注意事项

(1) 如果混浊絮状物在针头以上, 要立即停止输液, 更换输液管, 排气后再与针头相连, 如果在针头以下, 要立即拔出针头, 更换输液管后再重新开放静脉通道。 (2) 液体中有配伍禁忌的药物输入时, 必须用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冲管以间隔开, 避免发生配伍反应。 (3) 如果患者只有两组液体, 可以等其中一种药液流至莫菲滴管以下后再接下一种液体, 然后排尽输液管内空气, 这种方法经多次试验, 没有发现不良反应。 (4) 如果有条件, 更换有配伍禁忌的液体的同时更换输液器。 (5) 更换药液时, 护士应在旁边观察5~10 min后, 无变化, 方可离开。并且经常巡视病房, 密切观察,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避免造成药物浪费和医疗纠纷。 (6) 如果两种药物不能混合使用时, 也不能同时在同一静脉留置针处输入。 (7) 应用新药时要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了解药品注意事项及配伍禁忌, 对有配伍禁忌的药物, 避免混合用药。严格按照国家新药典的配伍禁忌要求, 选择用药。

4 小结

经临床观察和实验证明, 夫西地酸钠与复方氨基酸不能混合使用。护理人员在用药的时候, 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了解药品注意事项及配伍禁忌, 对有配伍禁忌的药物, 避免混合用药。严格按照国家新药典的配伍禁忌要求, 选择用药。如果说明书没有注明, 则不能连贯滴注, 输注前后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注射液冲管, 不要把两种药物混合而产生混浊。如果液体混合有混浊和沉淀, 说明两药液存在配伍禁忌, 应用时应将两者隔开, 防止出现不良反应而引起医疗纠纷。护士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 以免给患者带来不良的后果。同时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不断积累临床经验, 为药物临床使用提供相关指导。

参考文献

[1]雍小兰, 曾任杰, 张勤.静脉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及其原因.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 6 (3) :162.

复方配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2月我院妇科门诊停经时间≤49天, 要求以药物流产终止早孕妇女221例, 按医疗就诊号随机分为复方组109例及单方组112例, 所有纳入对象均填写调查问卷记录人口学资料、月经史、停经史、体格检查、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给药方法及流产后随访记录表。纳入标准:1停经时间在49天以内;2临床检查确诊为宫内妊娠, 子宫大小与停经时间相符, 尿妊娠试验 (+) ;3B超检查宫内见妊娠囊, 且平均妊娠囊直径≤20 mm或两径之和≤40 mm;4妇科检查结果正常, 包括阴道清洁度≤2级, 无滴虫、念珠菌感染;5健康状况良好, 无心、肝、肾或出血性疾病, 血常规正常;6年龄18~40岁。排除标准:1曾经或现有使用米非司酮禁忌证, 或有使用米索前列醇禁忌证 (如心脏病、贫血、低血压等) ;2患有心血管系统、呼吸、消化、内分泌、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3有肝、肾疾病, 血栓病史或妊娠皮肤瘙痒者;4常服用如抗痨药、镇静催眠药和抗癫痫类等药品者;5带宫内节育器妊娠或怀疑异位妊娠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1.2 方法

1.2.1 服药方法

1所用药品名称、规格及厂家:复方米非司酮 (每片含米非司酮30 mg, 双炔失碳酯5 mg) , 米非司酮 (25 mg/片) 均由湖北葛店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米索前列醇片 (200μg/片) (商品名喜克馈) , 由美国法玛西亚公司西尔药厂生产。2复方组:复方米非司酮1片/d, 共服用2天, 空腹服用, 服药前后2 h内禁食, 服药后保持安静状态, 以防药物吐出, 第一次服药后48 h后, 续服用米索前列醇600μg。3单方组:米非司酮第1天晨起服用2片, 晚上服用1片, 间隔12 h, 连用2天, 服药前后2 h内禁食, 服药后保持安静状态, 以防药物吐出, 首次服药后48 h后, 续服用米索前列醇600μg。

1.2.2 观察及随访

治疗1~2天注意出血时间和出血情况, 治疗第3天, 来院测量脉搏、血压后单次口服米索前列醇 (喜克馈) 600μg, 服药后禁食1 h, 留院观察6 h, 观察记录血压、脉搏、腹痛情况、妊娠囊或绒毛排出及阴道出血情况, 腹痛、妊娠囊或绒毛排出情况, 及时处理不良反应。6 h内妊娠囊未完全排出者给予清宫术。6 h内妊娠囊未排出者, 嘱其治疗第8天来院随诊, 了解阴道出血和有无胚胎排出情况。根据临床症状及子宫B超检查证实, 继续妊娠和胚胎停育者给予清宫术。

1.3 效果评价标准

1完全流产:用药7天内, 可自行排出妊娠囊, 未经刮宫自然转经者, 或未见明显胎囊排出, 但阴道出血可自行停止, 且经B超检查, 宫内未见妊娠囊及尿妊娠试验阴性。2不全流产:用药后已排出部分绒毛或妊娠囊, 或未见妊娠囊排出, 经B超检查, 宫内有强光团或宫内积血, 而予以清宫术。3流产失败:用药8天后未见妊娠物排出, 经B超检查发现仍有妊娠囊, 子宫维持原形, 或出现增大, 血HCG上升或下降不明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药流疗效比较

复方组完全流产率高于单方组, 不完全流产率低于单方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药流失败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1.03, P=0.31) ;复方组的胚胎排出时间早于单方组, (t=2.25, P=0.03) 。见表2。

2.2 随访

所有患者均电话随访, 随访率达100%, 其中复方组、单方组流产后阴道出血持续时间分别为 (11.23±5.10) 天和 (15±6.72) 天, (t=4.69, P=0.0000) ;复方组流产后出血量少于单方组 (x2=6 5.1 3, P=0.0 0 0 0) ;平均转经时间分别为:复方组 (34.31±6.27) 天, 单方组 (36.23±6.86) ,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7, P=0.03) 。

2.3 药物不良反应

用药后主要副反应为恶心、呕吐及腹泻等胃肠道反应, 少数患者出现发热和头晕乏力现象, 复方组副作用发生率为53.21% (58/109) , 单方组52.67% (59/112) 。两组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0.01, P=0.94) 。见表3。

3 讨论

米非司酮是一种合成类固醇, 具有抗孕酮、糖皮质醇和轻度抗雄激素等特性。米索前列醇为PGE1类似物, 对妊娠子宫有明显收缩作用, 因此近年来用于与米非司酮合用于终止早期妊娠[1]。邱小燕等人报道, 米非司酮终止早孕后, 脱膜组织特别是底脱膜组织难以排出, 免疫组化还显示药流一周后宫腔刮出物中含有底脱膜及滋养层细胞, 同时具有内分泌功能, 并影响局部子宫内膜的修复[2]。

复方米非司酮是在米非司酮基础上添加了双炔失碳酯, 双炔失碳酯是一种甾体类激素, 动物实验研究发现[3,4]其具有很强的抗雌激素活性, 可抑制卵巢雌、孕激素的合成及分泌。两药合用早期妊娠终止率达到100%时, 双炔失碳酯和米非司酮所使用剂量仅为其单独终止早期妊娠的所用剂量的1/4, 本次研究中所用的复方米非司酮中一次用药总量中, 米非司酮为60 mg, 双炔失碳酯为10 mg, 而单方组米非司酮一次总量为150 mg, 复方组的米非司酮用量仅为单方用量的40%。

多个临床研究都已证实, 添加了双炔失碳酯的复方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配伍使用可以达到更好的终止早期妊娠的效果[5], 同时还可以减少流血量。本研究结果显示, 复方组的完全流产率高于单方组, 不完全流产率低于单方组, 同时流产后的出血量、出血时间均低于单方组, 两组副作用反应比较, 差异无统计意义 (P>0.05) 。就近期效果来看, 复方组在成功终止早孕率、流产后出血量及出血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单方组, 但因研究资源及人力的限制, 远期的是否有毒副作用的产生, 目前仍为未知, 也缺乏相关的研究报道, 故有待加强相关的研究。

摘要:目的 分析复方米非司酮与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 (早孕) 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2月我院妇科门诊停经时间≤49天, 要求以药物流产终止早孕妇女221例, 按医疗就诊号随机分为复方组 (109例) :晨起空腹服用复方米非司酮1片/d, 共服用2天, ;单方组 (112例) :米非司酮第1天晨起服用2片, 晚上服用1片, 间隔12 h, 共服用2天;所有研究对象首次服药48 h后, 均续服用米索前列醇600μg, 对所有的调查对象均进行问卷调查及随访。结果 复方组完全流产率为93.57%, 高于单方组的81.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7.59, P=0.01) ;复方组不完全流产率为4.58%, 低于单方组的14.2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6.04, P=0.01) , 两组药物流产失败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1.03, P=0.31) ;复方组胚胎排出时间、流产后出血时间、流产后出血量、转经时间均少于单方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复方组和单方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3.21% (58/109) 和52.67% (59/112)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0.01, P=0.94) 。结论 复方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流产的疗效优于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米非司酮,复方合剂,米索前列醇,妊娠初期,流产

参考文献

[1]丰有吉, 沈铿.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426.

[2]QIU Xiao-yan, LI Da-quan&ZHOU Xian-rong:Study of hitopathology of end ometrium following termination of early pregnancy using mifepristone[J].Chinese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anecology (in Chinese) , 1999, 34 (5) :272.

[3]Dao B, Vanage G, Li XJ, et al.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three antiprogestins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anordiol in termination pregnancy in the rat[J].Contraception, 1997, 55 (1) :35-40.

[4]Juneja SC, Williame RS.Effect of anordrin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use preimplantation embryos in vitro[J].J Assist Repord Genet, 1996, 13 (4) :356-362.

复方配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因各种原因引起羊水过少要求引产患者60例设为观察组, 年龄18~40岁, 孕周经超声诊断妊娠为16~27周。患者入院前均进行血、尿、白带常规、凝血四项及肝肾功能检查, 入院后给予复方米非司酮2片口服, 然后在B超的引导下行胎儿腹腔内穿刺注药。6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 给予羊膜腔注射引产。经分析, 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产次、体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复方米非司酮2片qd×1次 (湖北葛店人福) 口服, 服药前后空腹2小时, 服药2小时后即在B超引导下给予利凡洛100 mg注射于胎儿腹腔内注射进行引产;对照组只给予胎利凡诺100mg羊膜腔内注射,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引产效果。

1.3 观察指标

(1) 胎儿排出时间:用药后宫缩发动至胎儿娩出的时间; (2) 阴道出血量:胎儿娩出后用弯盘收集产妇阴道的出血直至胎盘娩出、清官结束, 观察至产后2 h。出血量以容积法及面积法计算 (>200 ml为异常) ; (3) 穿刺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的例数; (4) 胎盘胎膜残留率; (5) 药物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分析对比得知, 观察组患者穿刺成功率为100%, 对照组患者穿刺成功率为77.1%;两组患者的胎儿排出时间、胎盘胎膜残留率、阴道平均出血量、出血时间等方面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附表。

3 讨论

随着围生医学的进展和超声技术提高, 羊水过少的检出率已明显增多, 国内羊水过少发生率为0.4%-4%[1], 其中因胎死宫内时间过长、合并胎儿畸形、胎膜早破等原因引起的羊水过少且胎儿不能继续存活需要终止妊娠的患者比较常见。传统上采用利凡诺进行膜腔内注射进行引产, 此方法穿刺困难, 失败率高, 风险大, 增加了孕妇的恐惧心理。利用米非司酮合并催产素滴注引产产程长, 引产成功率低。尤其对于羊膜早破患者来说, 即使穿刺成功, 利凡诺也会因为羊膜腔的自破裂而经过羊膜口从阴道流出, 影响了引产的效果。若采用催产素滴注引产, 因胎儿存活而且产程长, 患者往往很难接受, 有时需要一次以上甚至几次才能成功, 是引起医患矛盾以及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

利凡诺是一种强效杀菌剂, 在宫腔内可明显兴奋子宫, 刺激子宫的肌肉发生收缩, 增加子宫张力, 同时药物的毒性可使胎儿死亡, 两种作用下, 死亡的胎儿便可排出体外。利凡诺主要应用于中孕的引产。可是在妊娠中期, 子宫颈的成熟度较差, 宫颈扩张具有较长的潜伏期, 未成熟的宫颈受到强烈持续的宫缩作用, 可因子宫收缩乏力而使产程延长, 造成胎盘胎膜残留, 产时及产后大出血;同时宫颈未充分扩张而强行排出胎儿及附属物, 可造成宫颈撕裂、后穹窿穿孔等严重后果;如果宫颈口未开但是宫缩较强, 还可能造成子宫下段破裂而危及患者生命。所以要保证引产安全、成功, 需要宫颈达到一定的成熟度。另外随着妊娠月份增加, 胎儿骨骼逐渐形成, 头颅骨也会变大变硬, 宫颈管狭窄或扩张不全时则胎儿难以通过, 而同时, 此期的子宫肌壁充血、水肿、柔软, 容易受到损伤, 另外此时胎盘已经形成, 孕酮含量较高, 促使大量的催产素酶分泌并进入体内, 外源性催产素被灭活, 不易诱发宫缩。因此探索一种适合羊水过少患者且安全有效的引产方法尤为重要。

复方米非司酮为米非司酮和双炔失碳脂的复合制剂。米非司酮为受体水平孕激素拮抗剂, 具有对抗孕酮、降低孕酮活性, 使蜕膜失去支持的作用, 从而引起蜕膜退化剥脱, 同时降低蜕膜中前列腺脱氢酶的活性, 使前列腺素分解受抑制, 导致内源性前列腺素升高, 使宫颈胶原组织合成减少, 分解增强, 促进子宫收缩与宫颈成熟、软化、扩张, 更有利于终止妊娠[2]。双炔失碳酯是一种具有较弱的雌激素活性及较强的抗孕激素活性甾体类激素;它与米非司酮在人体具有协同抗孕酮的作用, 两者合用能够进一步促进子宫颈成熟和宫颈软化, 还可减少蜕膜细胞的孕激素受体浓度, 使雌激素受体的浓度浓度升高, 改变ER/PR比例, 雌、孕激素的比例发生失衡, 加速流产的发生, 两者联合有协同抗生育作用。双炔失碳酯还能发挥雌激素的作用, 促进子宫内膜增殖, 减少子宫内膜不规则剥脱, 减少产后出血量[3]。

本院采用复方米非司酮2片qd×1次 (湖北葛店人福) 口服, 服药前后空腹2 h, 服药2小时后即在B超引导下行胎儿腹腔内注射利凡诺100 mg, 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羊水过少、羊膜腔内穿刺困难又需引产的患者。利凡诺能够通过胎儿的脐带-胎盘循环进入子宫, 能更快地诱发宫缩, 促使宫缩和宫颈软化扩张相互协调, 两者联合使用能够有效解决羊水少羊膜腔穿刺困难的难题, 同时有效促进宫颈成熟, 提早宫缩发动, 缩短产程, 避免了传统中孕引产弊端,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引产成功率高, 活胎少, 宫颈损伤小, 胎盘胎膜残留少, 住院时间短。因此复方米非司酮配伍利凡诺胎儿腹腔内注射终止妊娠是一种值得探讨的中孕引产方法, 尤其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羊水过少而又需终止妊娠患者。

摘要:目的 探讨复方米非司酮配伍利凡洛胎儿腹腔内注射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羊水过少、羊膜腔穿刺困难中孕引产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别对我院因羊水过少要求引产患者60例设为观察组, 给予口服复方米非司酮联合利凡洛胎儿腹腔内注射进行引产, 6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 给予利凡诺羊膜腔注射进行引产, 分析两组患者引产效果的差别。结果 经分析对比得知, 观察组患者穿刺成功率为100%, 对照组患者穿刺成功率为77.1%;两组患者的胎儿排出时间、胎盘胎膜残留率、阴道平均出血量、阴道出血时间等方面比较, 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复方米非司酮配伍利凡诺胎儿腹腔内注射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羊水过少且羊膜腔穿刺困难患者引产, 效果显著, 同时可缩短引产时间, 减少胎盘胎膜残留及产后出血量, 是一类安全可靠的引产方法。

关键词:复方米非司酮,利凡诺,引产,胎儿腹腔内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28.

[2]黄子蓉, 杜明昆.米非司酮配伍前列腺素中期引产问题[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6, 16 (10) :587.

上一篇:高校公共英语下一篇:独立学院资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