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伍分析

2024-07-01

配伍分析(共12篇)

配伍分析 篇1

我院从2003年实行西药与中成药合并管理, 中成药的品种、用药金额逐年攀升, 中成药与西药联用越来越普遍。笔者分析中成药与西药联用情况, 以促进合理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查阅2004年至2006年间中成药的药品目录及药库的出库记录;抽取门诊2004年至2006年共计44500例次的电脑处方。

1.2 方法

统计每年中成药品种、用药金额, 对处方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进行筛选, 计算联用处方患者人次占所有用药患者人次的比例, 查阅文献资料、药品说明书, 统计分析中成药与西药合理或不合理联用处方。

2 结果

2.1 中成药品种、用药金额, 统计结果, 见表1。

2.2 中成药与西药联用构成比

中西药联用20380例次, 占45.8%, 其中联用不合理者407例次, 占2%;中西药联用口服给药6205例次, 占55.9%。

2.3 中成药与西药合理联用情况, 见表2。

2.4 中成药与西药不合理联用情况, 见表3。

3 讨论

3.1 从表1、表2可以反映出许多中成药剂型多样、功能主治明确、疗效确切、服用方便以及不良反应小, 我院中西药联用率55.9%, 与文献[6]报道基本一致。

3.2 依据有关参考文献及药品说明书, 分析显示不合理联用处方不足2%。这些不合理联用处方主要在一些大处方中, 其中多是为老年人开的处方。产生不合理联用主要原因: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 认为中成药属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 医师与患者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是医师不了解一些中成药的组成、化学成分、理化性质、药理作用以及不良反应等, 尤其是含化学药物的复方中药多因说明书内容欠缺。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我院门诊中成药与西药的联用情况,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从我院微机管理系统中抽取2002年至2004年门诊处方44500张进行统计, 分析联合用药的依据。结果中成药与西药联用20380例次, 占45.8%, 不合理联用占2%, 多为含化学药物的复方中药制剂。结论临床医师和药师都应注重中成药与西药的合理联用, 提高药物治疗水平。

关键词:中成药,西药,联合用药

参考文献

[1]贾公孚, 谢惠民.临床药物新用联用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962.

[2]李焕德, 程泽能.临床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319-327.

[3]林永秀.中西药合用时的相互作用和影响[J].海峡药学, 2003, 15 (2) :88.

[4]王剑虹, 吕金胜.中西药配伍对药动学及药效学的影响[J].中国药师, 2004, 7 (8) :643-644.

[5]邹节明, 张家铨.中成药的药理与应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31-37.

[6]王锦芳, 陈国庆, 张阳生.注意含化学药品成分的中成药与西药联用的合理性[J].海峡药学, 2003, 15 (2) :87-88.

配伍分析 篇2

姓名:李涛

学号:201446601042

标题:

中药配伍与方剂配伍的区别

摘要:

中药配伍理论是中医理论的精华,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医药配伍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和中药剂新产品研制提供依据。

关键词: 中药配伍目的 方剂配伍目的 中药配伍特点

方剂配伍特点

正文:

中药学的配伍,即将两种及两种以上的中药组合使用,方剂学中的配伍,即药物按君臣佐使的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比例。方剂是药物配伍的发展,是药物配伍应用的较高形式,配伍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药物配伍,能增效,减毒,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的病情及预防药物中毒,将诸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达到针对病症形成整体综合调节治疗的目的。

从配伍目的角度讲,中药配伍仅是指两种及以上的中药组合使用,而对药效、毒性等方面并没有要求。若是论及配伍后药效、毒性等方面则属于方剂配伍的范畴了。中药配伍的目的主要有三方面:

一、中药配伍可避免单味中药用量过少药力不剂,或用量过大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比如人生黄芪同用健脾益气之力尤佳。麻桂相须,发汗解表之力倍增。

二、避免单味中药对于复杂多变的病情难以全面兼顾。

三、避免单味中药用药时的副作用。如十枣汤中的甘遂、大戟、芫花泻下逐水功效相近。而方剂配伍的目的涵盖了以上三个方面。除此之外,方剂配伍还注重控制多功效单味中药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如黄柏具有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虚热,降虚火作用。但多以其分别配伍黄连,苍术,知母为前提。方剂配伍还注重扩大治疗范围。在临床我们更注重的是重视病情情况,根据基础方进行加减配伍对疾病进行治疗。

为了描述中药学中的配伍关系,中药学引入了七情概念,它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恶、相畏、想杀、相反7种配伍用药情况的总称。单行在七情是喻指用单味药治病。如治疗气虚欲脱的独参汤等。在临床上并不能找到一味只入复方而不能单味应用的中药。相使即性能和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使用,而已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芩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增强黄芩补气利水的功效。相须即是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如石膏配知母可以增强清热泻火的功效。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消除或减轻,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故说生半夏畏生姜。相杀是与相畏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的相互对待而言。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相互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七情各情的含义是固定不变的,但对于具体药对来说,药物之间的七情却因多种因素的变化而改变。首先,同一药对之间,因病情不同,可能存在不同的配伍关系。因为药物的“能”与“毒”必须在药物作用于人体之后才能表现出来。如大黄与芒硝合用,泻下通便作用增强;对阳明腑实、热结旁流等症候,可使泻热通便的治疗增强,因而两者具有相须关系即属相反。干姜与黄连合用,干姜的温中散寒的作用和黄连的清胃泻火作用相拮抗;对单纯的中焦寒证或热证而言,会使治疗效应降低,两者具有相恶关系;但对寒热杂错而中阻之证,如单用干姜温中散寒,有助热之弊,单用黄连清胃泻热,又于中寒不利,两者合用,互相制约,存利除弊,可使毒害效应降低,两者的配伍关系应属彼此相畏、想杀。此外,用量比例变化、炮制差异、剂型和给药途径的不同等,亦可导致配伍关系的改变。因此,中药配伍关系和配伍禁忌具有明显的相对性。

方剂中的配伍方法,主要有

一、相辅相成,其一是将功效相近的药物配伍使用产生增效作用。比如石膏与知母相配,能增强其清热泻火之功。其二是药效不同的药物,在针对病机方面。通过相互关联的作用以增强治疗效果。如一熟地、当归配以人参或黄芪治疗血虚症。此种配伍方法与中药学“七情”配伍理论中的“相须,相使”相类似。

二、相反相成,相反是将性能相反的药物配合使用。相成,其一是通过互补以增强其疗效或产生新的功效。另一方面,通过互相牵制而制约药物的某种偏性。常见的相反相成有寒热并用、补泻同施、散收同用、刚柔相济、升降并调等。

三、引经报使某些药物能引导其他药物的药力达到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如调治肝胆疾病的方剂中常配柴胡为引。

四、顾护脾胃,中医重视脾胃之气,遣药组方常顾及脾胃,凡治病,则必须时时顾护胃气,为疾病的缓解及治愈提供条件。如清凉药清热时,常配用粳米,甘草健脾益胃,以防寒凉败胃。

中药学中的配伍原则相对方剂学而言并不多,中药学配伍重在研究药物相配后产生的作用,而方剂学的配伍则需要注重病机,注重辩证结果,根据处方遣药将药物配伍使用。健儿言之,中药学的配伍重在为临床方剂配伍使用药物研究更多的配伍结构。参考文献:

—————————————————————————《临床中药学》(第二版)

—————————————————————————《方剂学》(第二版)

—————————————————————————百度百科

配伍分析 篇3

终止妊娠;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分析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R473.8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257-01

近几年,我院接诊的意外怀孕而自愿要求终止妊娠的患者较多,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有研究显示,将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可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有着方便、安全及有效等优势,同时可将创伤与痛苦降到最低[1]。为了进一步探究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的临床效果,我院进行了相关研究,现将结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8月自愿要求终止妊娠的怀孕10-15周患者95例作为研究对象,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5例,年龄18-41岁,均值26.4±2.0岁;孕次1-6次,均值2.3±0.6次;已婚30例、未婚15例。研究组:50例,年龄19-40岁,均值26.8±2.2歲;孕次1-6次,均值2.4±0.8次;已婚31例、未婚1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孕次及婚否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对照组患者术前不予以任何药物处理,采取常规扩宫后清宫术处理,研究组采取米非司酮(山东端信堂大禹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077,规格25mg/片)配伍米索前列醇(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668,规格200μg/片)处理,具体为:50mg米非司酮,温开水口服,每天两次,服药前后应空腹2h,服药间隔12h,连续服用2天;第三天晨(离前次服用米非司酮12h)于患者阴道后穹窿处放置600μg米索前列醇,并留院观察24h。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流产成功率、腹痛情况、阴道出血量及恶心呕吐发生率,并对比分析。其中流产情况包括成功、不全、失败三类[2];腹痛程度采取疼痛分级评定,包括轻度(腰酸腹胀能耐受,出汗或微汗)、中度(明显腰腹酸痛伴有出汗,仍可耐受)、重度(强烈腰酸腹痛,无法耐受,喊叫或辗转不安)。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 表示,行t检验,以P<0.05差异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流产情况对比

研究组流产成功38例、不全11例、失败1例,成功率76.00%,对照组流产成功27例、不全12例、失败6例,成功率60.00%,研究组流产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 腹痛程度对比

研究组腹痛轻度34例、中度12例、重度4例,对照组则依次为6例、13例、26例,研究组腹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

2.3 阴道出血对比

研究组阴道出血量为38.67±10.24ml,对照组则为51.12±13.74ml,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4 恶心呕吐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发生恶心呕吐15例,对照组则发生29例,研究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近几年,国内性观念越来越开放,使得发生性爱的年纪越来越小,而意外怀孕的现象也越来越多,相应的终止妊娠患者也逐年上升,必须加强重视。本次研究针对我院接诊的10-15孕周且自愿要求终止妊娠的非药物禁忌患者95例进行对照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5例采取常规扩宫后清宫术处理,且术前不采取任何药物,而研究组采取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处理,结果显示研究组流产成功率为76.00%,明显比对照组的60.00%更优(P<0.05);研究组腹痛轻度34例,对照组仅有6例,研究组腹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阴道出血量为38.67±10.24ml,明显比对照组的51.12±13.74ml更低(P<0.05);此外,研究组发生恶心呕吐15例,而对照组发生29例,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总的来说,米非司酮属于合成类固醇,也是一种孕酮受体竞争性拮抗剂,有很强的抗孕激素效果,作用部分主要为妊娠蜕膜组织与其血管系统,可与孕酮受体竞争,从而占有蜕膜与滋养层上孕酮受体结合位点,进而阻断孕酮作用,达到滋养细胞凋亡与蜕膜变性而实现抗早孕的效果[3]。米索前列醇则属于前列腺素E1衍生物,能促使子宫平滑肌兴奋,而且作用不会受到体内激素的影响,对于早期、中期妊娠子宫可产生大幅度与高频度收缩效果,同时对子宫颈胶原合成产生抑制,从而促使宫颈成熟,造成宫颈扩张,使得胚胎及其附属物顺利排出[4]。基于此,将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能起到很好的协同效果,使得内外源前列腺素与缩宫素得到充分调动,促进子宫平滑肌收缩,实现药物成功人流的效果。

综上所述,怀孕10-15周自愿要求终止妊娠患者采取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处理,可以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患者流产成功率高,腹痛程度轻,并且阴道出血量少,恶心呕吐发生低,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程丽村,范晓芳,吕燕萍等.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16~24周妊娠临床多中心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4,22(5):329-333,344.

[2]王英.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的研究进展[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2,20(9):643-646.

[3]邓桂英,欧阳结颜.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片终止10~14周妊娠的护理[J].广东医学,2012,33(11):1690-1691.

中西药联用配伍禁忌的分析 篇4

1 产生拮抗作用,降低药物疗效

磺酰脲类降糖药物不能与中药鹿茸、甘草及含鹿茸、甘草的中成药同服,由于后者含有糖皮质激素样成分,能使糖原异生,减少机体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及减缓葡萄糖的分解,使血糖升高,降低疗效[1]。炭类、牡蛎及瓦楞子等中药不宜与多酶片、胃蛋白酶合剂、乳酶生等活菌制剂联用,因前者具有吸附作用,可吸附酶类及活菌而使制剂疗效降低。健胃消食片、六味地黄丸不宜与红霉素同用,因前者含较多的有机酸,联用后使红霉素药效降低。

丹参及丹参制剂的成药,不能与阿托品联用,因后者为抗胆碱药,具有阻断M-胆碱受体的作用,能够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导致心率加速。两药联用,丹参降低血压的作用能被阿托品阻断,使丹参的药效降低。丹参与雄性激素类药物也不宜联用,两者联用可降低雄性激素的活性。

具有生物碱成分的中药不宜与羧酸类溴化物、酶制剂、重金属盐类等西药联用,防止产生沉淀,使中药的药效降低。麻黄不宜与降压药物、降糖药物、镇静安眠药物等西药联用,因前者的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具有升高血压和血糖的作用,是交感神经兴奋剂,两者联用,使西药的药效降低或失去作用。同时,麻黄碱具有松弛胃肠道平滑肌的作用,抑制胃蠕动,不宜与多潘立酮等药物联用。

2 产生过敏反应

青霉素是易致敏的药物,若与穿心莲、当归、板蓝根等联用会增加过敏反应的危险性。复方丹参注射液不能与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混合静脉用药,因后者本身是一种抗原,两药同用易生成络合物,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柴胡注射液不宜与庆大霉素肌肉注射联用,易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异烟肼、痢特灵、甲硝唑及替硝唑等西药不能与中药药酒同用,联用使乙醇氧化不全,生成乙醛,导致高乙醛血症毒性反应,又使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机体组织中的神经介质不被氧化分解,使机体对乙醇的敏感性增加,可产生恶心、头痛、腹痛、呼吸困难等中毒反应[2]。

噻嗪类、速尿、利尿酸等利尿药物不宜与罗布麻、夹竹桃等含强心苷的中药及其制剂联用,前者导致机体失钾,使心肌对强心苷的敏感性增加,导致人体的心律失常。含鹿茸成分的中药不宜与洋地黄毒苷、地高辛等强心苷类药物联用,因前者具有去氧皮质酮样作用,使体内钾离子减少,导致心脏对强心苷的敏感性增强,引起心律失常。

3 产生不良反应

穿心莲制剂与氨基糖苷类联用可能加重肾损害,而林可霉素、喹诺酮类、氨苄青霉素、磷霉素等并不具有直接肾毒性作用,与穿心莲制剂合用容易导致过敏。因为穿心莲制剂主要成分穿心莲内酯,属于酯类结构,在溶液PH值3~7是较稳定,与碱性或强酸性药物合并用药会发生理化性质改变,引起肾衰竭等不良反应。

六味地黄丸不宜与阿司匹林联用,因前者含较多的有机酸,联用使后者在肾脏中的重吸收增加,加重对肾脏的毒性。含有甘草成分的中药不宜与阿司匹林联用,因甘草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阿司匹林对胃黏膜具有刺激性,两者合用可加剧诱发消化性溃疡[3]。

含牛黄的中成药不宜与苯巴比妥、吗啡、水合氯醛等西药联用,因前者能增加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吗啡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易导致中枢神经的急性中毒,引起低血压、昏睡、呼吸中枢抑制等不良反应。

4 产生化学反应

维生素B6注射液与清开灵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甲泼尼龙、肝得健注射液混合后,均出现混浊或沉淀,不能配伍使用。双黄连粉针及注射液与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硫酸阿米卡星、硫酸卡那霉素、硫酸庆大霉素配伍,溶液的PH值升高,药物的溶解度降低,产生沉淀,不宜配伍。

煅牡蛎、煅龙骨、瓦楞子、海螵蛸、朱砂、黄连等含碱性成分的中药及其制剂不宜与对氨基水杨酸、阿斯匹林、胃蛋白酶合剂等酸性西药合用;乌梅、山茱萸、山楂、保和丸、五味子、甘草合剂等含酸性成分的中药及其制剂,不宜与碳酸氢钠、氨茶碱、胃舒平等碱性西药合用,因相互中和作用,降低或失去疗效[4]。

复方丹参片不宜与胃舒平联用,因前者含有的丹参酚与胃舒平中的铝离子结合,生成络合物,降低丹参的药效;复方丹参注射液不宜与细胞色素C混合静脉滴注,丹参酮的酚羟基与后者中的铁离子形成络合物,使药液色深浑浊,两药的作用同时降低[5]。同时,丹参注射液不宜与喹诺酮注射液、心得安注射液、胃复安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联用,丹参注射液中的水溶性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酚酸等具有弱酸性,在碱中溶解,在酸中则沉淀析出。两者联用可使丹参注射液的pH值降低,使其脂溶性丹参酮,水溶性原儿茶酚酸和儿茶酚衍生物沉淀析出。

5 影响酶代谢或破坏酶的作用

牛黄解毒丸、六神丸、冠心苏合丸等含雄黄的中成药不宜与酶制剂联用,因雄黄的主要成分为硫化砷,砷与氨基酸、酶蛋白分子结构上的酸性基团生成沉淀,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导致药效降低。

牛黄解毒片、麻仁丸等含大黄成分的中成药不宜与胃蛋白酶、胰酶、多酶片联用,因大黄对酶类的消化作用具有抑制性。含有黄连成分的中药与乳酶生联用,黄连使后者活力丧失,导致乳酶生失去助消化的功能。神曲、麦芽等含消化酶的中药不宜与西药抗生素同服,因西药破坏酶的作用而影响疗效。

6 重复用药加重不良反应

维C银翘片、强力感冒片、速克感冒片、速感康胶襄等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不宜与对乙酰氨基酚同用,联用属于重复用药,可出现多汗、恶心、呕吐、胃痛、胃痉挛等症状。黄连、黄芩、黄芪、柴胡、川芎、白芍等均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因此不能与降压药物联用,以免引起血压过低。降血糖作用的中药淫羊藿、黄芪、黄柏、地黄、桑叶、桑白皮、天花粉、苍术、桔梗、人参、山药等具有降血糖作用,因此不能与降血糖药物联用,以免血糖过低。消渴丸不宜与格列美脲同用,因前者含格列本脲,两者联用易引起低血糖休克。黄芪、人参、香加皮、川乌等具有加强心脏收缩功能,因此不能与强心苷类联用。三七具有减慢心律的作用,不宜与β1受体阻断剂联用。

血栓通不宜与红花同用,因两者均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活血化瘀的作用,属于重复用药,易导致出血等不良反应。小柴胡冲剂等含麻黄的中成药具有辛温发汗的作用,与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物联用,可使发汗作用重叠,年老体弱者易引起虚脱。与地高辛等强心药物联用,因麻黄碱兴奋肾上腺素α、β受体,增强强心药物对心脏的毒性,加重或诱发并发症。

综上所述,只有中西药联用的配伍合理,才能充分发挥药效,降低药物对机体的毒副作用。因此,临床工作者应当熟悉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不良反应,掌握中西药的配伍禁忌,正确、合理地用药,充分发挥中西药结合的优势,提高药物疗效,避免配伍禁忌的发生,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摘要:中西药合理联用,能够达到标本兼治,协同增效的效果。不合理配伍,则会导致药效降低,毒副作用增加,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本文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对常见的中西药联用禁忌进行分析、整理及归纳,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达到增效减毒的作用。

关键词:中西药联用,配伍禁忌,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刘桂菊,孟淑芬,张辉.几种中西药的配伍禁忌[J].齐鲁医学杂志,2002,17(3)

[2]张振娟.中成药与西药的不合理使用[J].中成药,1997,19(9):211.

[3]顾卓君.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6,16(10):445

[4]刁秋艳.中成药配伍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2010,23(4):602-603.

配伍用药总结 篇5

•麻黄配桂枝: 风寒表实无汗证

•麻黄配杏仁: 风寒束肺喘咳气逆

•麻黄配石膏: 肺热咳喘

•桂枝配白芍: 风寒表虚有汗证 •柴胡配黄芩: 少阳寒热往来

•生葛配黄芩、黄连: 湿热泻痢初起

•石膏配知母: 热病气分实热证和肺胃火热伤津证

•知母配黄柏: 阴虚火旺

•知母配川贝母: 阴虚劳嗽 肺燥咳嗽

•栀子配茵陈: 湿热黄疸

•黄连配吴茱萸: 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

•黄连配木香: 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

•黄柏配苍术: 湿热诸证,尤其下焦湿热

•白薇配玉竹: 阴虚外感

•大黄配芒硝: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

•大黄配巴豆、干姜:寒积便秘

•独活配桑寄生:风湿痹痛、腰膝酸软 苍术配厚朴、陈皮:

•滑石配甘草:暑热烦渴

•附子配干姜:亡阳欲脱及中虚寒盛 •附子配麻黄、细辛:阳虚外感 •丁香配柿蒂: 虚寒呕逆

•高良姜配香附:寒凝气滞、肝气犯胃之胃脘胀痛 •橘皮配半夏:痰湿滞中客肺止咳喘

•枳实配白术:脾虚气滞夹积夹湿证 •川楝子配延胡索:血瘀气滞诸痛

•薤白配瓜蒌:痰浊痹阻、胸阳不振之胸痹证

•蒲黄配五灵脂:血瘀胸胁心腹诸痛及血瘀出血

•郁金配石菖蒲:痰火或湿热蒙蔽清窍之神昏、癫痫、癫狂 •旋复花配代赭石:气逆呕恶、喘息 •朱砂配磁石:烦躁不安、心悸失眠 •人参配附子:亡阳气脱

•人参配蛤蚧:肺肾两虚、动辄气喘

•人参配麦冬、五味子:气阴两虚之口渴、多汗及消渴 •黄芪配柴胡、升麻:中气下陷诸证

配伍分析 篇6

【关键词】辛味药;方剂;配伍;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333-02

辛是五味之一,涉及多種配伍方法,如辛甘化阳、辛散酸收以及辛行淡渗等[1],由此可见,辛味药在方剂配伍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性。有鉴于此,本文基于辛味药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应用和服务于临床。现将详情报道如下。

1 研究资料

研究资料:《方剂学》(2003版)。

2 研究方法

本文对《方剂学》教材(2003版)中列出的辛味药方剂进行收集,同时参考历代方论以及当前研究成果,对其中辛味药的配伍规律及具体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

3 结果

3.1辛味药在方剂中的配伍规律

基于辛味药在方剂中所具有的作用予以分类,进而总结出其在方剂中的配伍规律:1)祛邪,包括解表剂、清热剂以及祛暑剂等;2)扶正,包括补益剂、安神剂以及固涩剂等;3)调和脏腑,包括调和肝脾剂、平熄内风剂以及理气剂等。由辛味药的上述作用可知,辛味药具有明显的“动”的特性,以补益剂为例,能够将精微、有益物质散布患者全身,使患者的周身通道得到一定程度的补益,预防和消除阻滞,从而为补益药物提供更为理想的药效发挥环境。该“动”的特性也正好印证了哲学对事物所提出的认识规律,即任何事物均处于不停的运动以及变化之中。患者和疾病抗争的过程同样表现出这一客观规律。辛味药以其“动”的特性在祛邪、扶正以及脏腑调节方面表现出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辛味药的味数在《方剂学》中的统计(取前5):1)祛湿剂43(43/66=65.2%);2)理气剂35(35/58=60.3%);3)解表剂40(40/70=57.1%);4)涌吐剂4(4/7=57.1%);5)温里剂18(18/33=54.5%)

辛味药的频数在《方剂学》中的统计(取前5):1)理气剂72(72/112=64.3%);2)解表剂161(161/269=59.9%);3)开窍剂50(50/92=54.3%);4)祛痰剂74(74/139=53.2%);5)温里剂58(58/114=50.9%)。

3.2辛味药在方剂中的应用总结

3.2.1辛散

辛味药所具有的发散功效主要集中体现在解表剂以及温里剂这两大方面,具体作用主要包括发散表邪、温散里寒以及透散里热等,具体方剂主要包括麻黄汤、泻心汤以及十枣汤等[2]。

3.2.2辛行

辛味药所具有的行气和行血功效主要集中体现在理血剂以及理气剂这两大方面,具体作用主要包括行气、行血以及行阳等,具体方剂主要包括越鞠丸、半夏泻心汤以及失笑散等。

3.2.3辛润

辛味药能够经由发汗途径将风邪和燥邪排出体外,另外,发汗本身便能够实现对干燥腠理的有效滋润。对于阴津亏虚而导致的内燥患者,使用辛味药能够发挥其滋阴药力,进而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来发挥滋润功效,另外,在滋补过程中不会出现阻滞问题。具体方剂主要包括杏苏散以及麦门冬汤等[3]。

3.2.4辛化

辛味药所具有的化湿邪和化痰饮功效主要集中体现在祛湿剂以及祛痰剂这两大方面,具体作用主要包括化湿邪、化痰饮以及化瘀血等,具体方剂主要包括平胃散、温胆汤以及血腑逐瘀汤等。

3.2.5辛通

以通经络为例。所谓通经络指的是,对由风寒湿邪导致的经络闭阻等进行有效疏导。具有通经络功效的辛味药(如祛风湿药等)含有的行气活血药等均能够发挥这一类功效。具体方剂主要包括白虎加桂枝汤以及大秦秦艽汤等。

3.2.6辛升

辛味药具有质轻上浮这一特性,这是其中带有辛温升浮性质的药物所赋予的,主要包括升麻、柴胡以及吴茱萸等。具体方剂主要包括济川煎、左金丸以及瓜蒂散等。

4 讨论

中医学理论认为,不管哪一种疾病,其形成及发展过程均是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于患者机体,使患者机体发生正邪斗争,进而造成阴阳气血异常的结果[4]。所以,对于药物治病而言,其基本原理普遍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使患者机体更快更好地恢复得到正常状态,最终发挥治病的效果。药物能够缓解和消除疾病,是因为药物本身便具有相应的特性,即药物偏性。辛味便是药物偏性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前文可知,辛味药的祛邪方剂主要有解表剂、清热剂以及祛暑剂等;扶正方剂主要有补益剂、安神剂以及固涩剂等;调和脏腑的方剂主要有调和肝脾剂、平熄内风剂以及理气剂等。对辛味药的上述功效进行总结便会发现,辛味药具有明显的“动”的特性,以补益剂为例,能够将精微、有益物质散布患者全身,使患者的周身通道得到一定程度的补益,预防和消除阻滞,从而为补益药物提供更为理想的药效发挥环境;辛味药在方剂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辛散、辛行、辛润、辛化、辛通以及辛升。总而言之,辛味药在方剂中配伍中属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了解和掌握其配伍规律及应用,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临床,通过辨证治疗、对症下药消除患者疾病,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鲁玉辉. 温病方中辛味药“开郁”的应用[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02:318-320.

[2]郑伟. 浅谈辛味药在眼科临床中的运用[J]. 中国实用医药,2013,16:192-193.

[3]周杨,朱红梅. 辛味药研究现状与思考[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06:1647-1650.

[4]刘明,张亮. 辛味药配伍举隅[J]. 中医杂志,2009,06:570- 571.

[5]路鹏,胡久略,郭娟,周青. 仲景辛味药配伍规律探微[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05:18-20.

头孢尼西不良反应与配伍禁忌分析 篇7

1 头孢尼西的不良反应

1.1 过敏反应。

头孢尼西主要过敏性反应有发热、荨麻疹、瘙痒、肌痛、红斑、皮疹、重症多形性红斑 (Stevens-Johnson综合征) 等过敏表现。过敏性不良反应一般都发生在用药十五分钟之后。头孢尼西产生过敏较轻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淡红色的皮疹症状伴有瘙痒, 情况严重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胸闷、奇痒和呼吸困难等。

1.2 血液系统出现的不良反应。

头孢尼西血液学的反应主要包括血小板增多或减少, 嗜酸粒细胞增多,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致命性的出血等。头孢尼西对使用剂量的依赖性会导致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等骨髓损害等。

1.3 消化系统出现的不良反应。

头孢尼西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头孢尼西腹泻发生率较高。

1.4 肝脏出现不良反应。

头孢尼西出现碱性磷酸酶、血清氨基转移酶 (ALT、AST等) 、乳酸脱氢酶 (LDH) 、γ-谷氨酰转移酶 (GGT) 增加等不良反应。

1.5 神经系统出现不良反应。

头孢尼西出现头痛、精神紧张, 大剂量或肾功能受损时可有抽搐等不良反应。

1.6 泌尿生殖系统。

偶可引起血尿素氮、肌酸酐升高及间质性肾炎, 少有急性肾衰竭的报道。

2 头孢尼西的禁忌

在临床上可将头孢尼西粉针剂溶解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乳酸林格氏液等溶液中, 体积应不少于50ml[6,7,8,9]。本药在溶液中不稳定, 配制后应立即使用。注射用头孢尼西钠与肌苷注射液可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配伍使用, 但应在6 h内滴注完毕。肌内注射溶液配制:将头孢尼西粉针剂0.5g溶于2ml注射用水, 1g药物溶于2.5ml注射用水, 2g药物溶于5ml注射用水, 充分摇匀。以1%盐酸利多卡因溶液溶解可减少疼痛 (对麻醉药过敏者禁用) 。头孢尼西不可与氨基糖苷类药物、羟乙基淀粉、非格司亭、沙莫司亭配伍。头孢尼西静脉推注时间应不低于3-5分钟。头孢尼西在剖宫产手术时使用本药作为感染预防用药, 应在剪断脐带后使用, 以避免影响新生儿。头孢尼西可能引起肠道菌群紊乱, 严重者可发生假膜性结肠炎, 出现腹泻时应引起警惕[10,11,12]。出现假膜性结肠炎时, 应立即停药, 必要时应补充电解质、蛋白质及采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在临床上头孢尼西与丙磺舒合用可使肾脏排泄减少半衰期可延长, 易致毒性。在临床上头孢尼西与强效利尿剂合用肾毒性增加。在临床上头孢尼西与酒精合用时可能引起机体代谢紊乱。在临床上头孢尼西与四环素、红霉素、氯霉素可降低头孢尼西的作用。头孢尼西会降低口服避孕药的作用。头孢尼西可使机体对伤寒活菌苗的免疫应答减弱, 两者使用应间隔应在24小时以上。头孢尼西过量或频繁用药可致恶心、呕吐、腹泻、癫痫发作, 需对症治疗。头孢尼西发生过敏反应时, 应停药并根据过敏情况进行适当治疗 (可采用抗组胺药、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 。

3 结果

头孢尼西的不良反应中最重要的是过敏反应, 然后是消不良反应中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 头孢尼西能够和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乳酸林格氏液等进行配伍应用。

4 讨论

头孢尼西是一种长效、广谱、耐β-内酰胺酶、非胃肠道给药的头孢类抗生素, 它对革兰阳性需氧球菌, 如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革兰阴性细菌如大肠杆菌、肺炎杆菌、变形杆菌和嗜血杆菌等, 均有良好效果。在头孢尼西的不良反应中最主要的是过敏反应, 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过敏性休克、皮疹等, 过量或频繁用药可致恶心、呕吐、腹泻、癫痫发作。头孢尼西发生过敏反应时, 应停药并根据过敏情况进行适当治疗。从配伍禁忌分析, 头孢尼西在临床使用中可以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乳酸林格氏液等进行配伍但需立即使用。头孢尼西不可与氨基糖苷类药物、羟乙基淀粉、非格司亭、沙莫司亭配伍。肾功能不全时, 应调整剂量。肌内注射用于呼吸道或尿路感染, 一次50mg/kg, 一日1次。老年患者用量为一日15mg/kg, 以避免发生药物蓄积。在临床药物使用过程中, 如果在治疗的过程中发现不良反应要立即停止药物使用, 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对症处理。按照头孢尼西的的使用说明进行合理用药, 保障安全用药。

摘要:头孢尼西可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乳酸林格氏液等配伍。在头孢尼西的不良反应中最主要的是过敏反应, 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过敏性休克、皮疹等。本文对头孢尼西不良反应与配伍禁忌进行分析。

关键词:头孢尼西,不良反应,分析

参考文献

[1]英丽, 孙怀忠, 浦建平.头孢尼西钠致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1例[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0 (3) .

[2]岳林峰, 殷建忠.头孢尼西钠与4种输液配伍的稳定性[J].医药导报, 2006 (1) .

[3]刘宁宁, 杨亦君, 张嘉.头孢菌素类药物所致过敏反应[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19) .

[4]张晓伟, 钱金娥.头孢尼西钠与肌苷的配伍稳定性考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35 (34) :298-299.

[5]马家猛, 杨慧芳.头孢尼西钠致迟发型过敏性休克1例[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0) .

[6]惠慧, 韩强.注射用头孢尼西钠与果糖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考察[J].中国药房, 2011, 24 (22) :274-275.

[7]崔彩萍, 韦又嘉.头孢尼西钠迟发型过敏反应2例[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14) .

[8]齐金秋, 岳一涛.头孢尼西钠致肌肉关节疼痛1例[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07 (4) .

[9]黄新兰, 赵沈娟, 李雪兰, 陈琴华.头孢尼西钠无菌检查法考察[J].中国药师, 2009 (2) .

[10]邓华, 雷招宝.头孢尼西的不良反应与配伍禁忌[J].海峡药学, 2012 (6) .

[11]林丽琴.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J].学会, 2001 (2) .

配伍分析 篇8

关键词:中药方剂,核心药物,配伍规律

中药方剂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蕴含了大量古代中医的智慧结晶。挖掘中药方剂的核心药物、药物配伍规律[1], 有利于了解中药精髓, 并进一步发现中药的药理作用。效用度挖掘方法, 主要以药物效用度核心药物挖掘算法、带药对效用度的点式互信息 (简称PMIED) 的药物组网算法及重叠社团的高效药物配伍规律为基础。利用效用度研究方法挖掘核心药物、药物配伍规律, 可将药物配伍规律的研究范围明显缩减至所挖掘的核心药物, 减少药物配伍规律挖掘所需计算量。现将治疗肺痿212首中药方剂作为研究对象, 挖掘可得肺痿中药方剂的42种核心药物、30种药物配伍方剂, 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肺痿患者100例进行重要方剂核心药物试验, 其中男79例, 女21例, 年龄范围23~59岁, 平均年龄为 (39.4±5.6) 岁。

1.2 方法

1.2.1 实验原理

核心药物是特定疾病 (X) 临床治疗过程发挥关键作用的中药, 通常临床上治疗疾病X的中药方剂以核心药物使用次数较多, 但其它方剂使用次数较少。因此, 可根据词频 (tf) 、逆文档词频 (idf) 的意义, 制定衡量某种草药及中药方剂效用度ED。利用ED (h、x) 可表示中药h对疾病x的治疗有效程度, 公式[2]如下:

其中, h代表中药, x代表疾病, f[i]代表中药方剂i;A={f[1]、f[2]、...、f[n]}代表全部中药方剂的集合;A代表集合A内的元素个数, f_set[x]={f[i]∈A∧f[i]x}代表治疗疾病x的中药方剂集合。

bool (h∈f) [3]公式如下:

其中, ∑f[i]∈f_set[x]bool (h∈f[i]) 代表临床治疗疾病x且含药物h的中药方剂。

1.2.2 计算方法

核心药物的提取原理为指定疾病x的前提下, 挖掘效用度ED值较高的药物。计算方法说明了ED值的算法, 以效用度ED值超过全部药物效用度平均值的药物作为核心药物。

核心药物挖掘的计算方法:

输入:疾病x;

输出:临床治疗疾病x的核心药物几何core_herbs[x]。

首先, 挖掘疾病x的核心药物的中药方剂集合f_set[x];

其次, 挖掘f_set[x]内使用的全部药物, 再投入集合h_set[x];

计算h_set[x]内各种中药的效用度ED, 把结果置入ed_set[x]内;

计算ed_set[x]内全部元素的平均值AVG-ED;

挖掘h_set[x]内效用度超过AVG_ED的中药, 并置入疾病x的核心药物集合core_hers[x]中。

2 结果

中药方剂的互相配伍关系密切, 且中药配伍存在较高的重叠性, 因此通过重叠社团挖掘算法可寻找核心药物配伍规律。在研究中药配伍过程中, 要求相同中药社团药物应用于同一个中药方剂节点, 中药社团定义成在PMIED基础上, 建立的药物网络即为一个完全子图。

PMIED可体现中药之间的关联情况, PMIED值越大, 表述中药关联度越大。根据节点社团PMIED增量可用来评判节点与已有社团之间的关系, 定义公式如下:

其中, node代表节点名称, Total_PMIED (sn) 代表已有社团sn内全部PMIED值的总和。Total_PMIED (sn+node) 代表加入点node产生新社团内全部PMIED的总和。

按PMIED_INCRE (node) 代表意义, 制定一种基于PMIED_INCRE的社团发掘计算方法。

首先, 输入:中药h, 核心药物网络G。

输出:药物h产生的社团sn。

//当前社团sn节点集合node_set, 当前社团sn邻接点集合neighbor_set。

步骤1, 将h放入node_set, h的邻接点再置入neighbor_set;

步骤2, 从neighbor_set中选择可以与node_set中节点形成完全图的节点置入candidate_set;

步骤3, 若candidate_set为空, 把node_set内节点产生的图作为社团sn返回, 否则, 执行下面操作;

步骤4, 对candidate_set中全部节点n, 算出PMIED_INCRE (n) ;

步骤5, 选择PMIED_INCRE最大值对应的节点, 加入node_set中, 然后更新neighbor_set;

步骤6, 跳至步骤2。

将疾病x中药方剂作为研究样本, 挖掘可得42种核心药物、30种药物配伍, 其中42种疾病x核心药物的临床疗效确切, 有26种方剂满足药物配伍关系, 证明研究方法有效, 可挖掘核心药物和药物配伍规律。

3 讨论

根据效用度分析计算方法, 可挖掘核心药物及药物配伍规律。与传统方法比较, 本研究可挖掘使用频次较低、具有显著疗效的更多中药及药物组合。此外, 根据核心药物分析药物配伍规律, 从某种程度可减少药物配伍规律挖掘需要的计算量[4]。同时, 实验研究中并未考虑中药的剂量问题, 且未对中药方剂实施合理分类, 因此应进一步研究药物剂量因素的影响, 并对中药方剂予以合理分类, 以保证实验结果更加可信、可靠、合理。

参考文献

[1]谭勇, 郭洪涛, 郑光, 等.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探索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用药规律[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0, 12 (5) :823-827.

[2]唐仕欢, 陈建新, 杨洪军, 等.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的中药新药处方发现研究思路六[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1, 11 (2) :275-276.

[3]吴嘉瑞, 张冰, 杨冰, 等.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的颜正华诊疗失眠用药规律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 (24) :417-418.

桂枝在不同方剂配伍中的功效分析 篇9

桂枝的配伍规则是以桂枝的性能 (药性) 为依据进行的, 也即以其气味、归经、升降、补泻、润燥和毒性作为配伍的依据, 以其所具有的功效为纲, 主治范畴为目, 与相关药物配伍组合成相应的配伍结构, 运用于中药复方的配伍环境当中来治疗疾病。

1辛温轻汗类组方应用

桂枝羌活汤:出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方由桂枝汤去芍药、姜、枣, 加羌活、防风等量组成[3]。方中重用炙甘草配伍桂枝, 辛甘发散以调卫;配伍羌活、防风祛风散寒以通痹。其祛风解肌并进, 为纯阳温散之剂, 而无益阴敛营之意, 故通痹之力较强, 共收祛风散寒, 解肌通痹之功。用治风寒湿郁、卫气不和、见寒热如疟、头痛项强、恶风有汗等症。

2表里双解类组方应用

2.1 解表清里

桂枝石膏汤:出自《症因脉治》, 方由桂枝配伍石膏、知母、黄芩衍化而成。方以桂枝解肌发表、外解表寒;石膏、知母、黄芩清泄肺胃, 内彻里热, 合为解表清里之剂。用治太阳经温疟, 症见发热恶寒, 热重寒轻, 有汗烦渴。

2.2 解表温里

桂枝人参汤:出自《伤寒论》, 方由桂枝汤去芍、枣, 干姜易生姜加人参、白术变化而成[4]。方中不用芍枣之阴柔凝滞、生姜之走表散寒, 而重用桂枝、炙甘草各12g, 辛甘化阳。配伍干姜辛热守中, 旨在温振中阳, 兼解表邪。更以人参、白术益气健脾, 合则温中寓补, 表里同治, 共收温中健脾、兼解表寒之功。

2.3 解表理气

桂枝四七汤:出自《杂病源流犀烛》, 方由桂枝汤合四七汤, 即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茯苓、苏叶、生姜) 加大枣配伍积壳、人参化裁而成。方中重用桂枝10g, 配伍生姜、苏叶辛温发散, 以增强解表散寒之力;厚朴、枳壳配伍苏叶苦辛通降, 行气解郁, 以疏畅肝脾之气;半夏、生姜辛开散结, 化痰和中, 合苏叶降肺胃之气。合则辛开苦降, 温通宣行, 以开寒邪痰气之郁结, 而止痛之力卓著。又以人参、茯苓健脾渗湿, 杜生痰之源;芍药、大枣益阴和营, 缓肝之急。合则气血同治以调补肝脾。诸药合用, 表里同治, 肺胃肝脾并调, 共奏散寒行气, 化痰散结之功。

3宣痹止痛类组方应用

桂枝附子汤:出自《伤寒论》, 桂枝附子汤由桂枝汤去芍药, 重用桂枝加附子衍化而成[5]。方中去芍药之阴凝, 重用桂枝12g, 旨在解肌发表、温通经脉, 而无阴凝滞脉之弊。配伍炮附子27g, 大辛大热、纯阳刚劲, 以通行十二经脉, 长于温经扶阳、散寒除湿。合则辛热温通、相须相益, 一以解肌, 一以温经, 使肌肤腠理之经脉之风寒湿邪一并驱除, 既可宣痹止痛以治标, 又可扶阳固表以治本, 诚为标本兼顾之法。

4温阳祛寒类组方应用

桂枝甘草龙牡汤:出自《伤寒论》, 方由桂枝甘草汤减桂枝量, 加龙骨、牡蛎衍化而成。方中桂枝用量仅用3g, 取其轻香温通而不躁动浮阳, 龙牡质重, 滋阴潜阳, 镇心安神, 合则一阳一阴, 一升一降, 以交通阴阳。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 故以炙甘草6g倍于桂枝量, 重在培补中洲, 以化生阴阳。使阴复阳潜, 阴阳相交则神明自安, 共收调和阴阳, 达温补心阳之功。

5温养通脉类组方应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 方由桂枝汤去炙甘草, 倍生姜18g加黄芪9g衍化而成。方中去炙甘草之甘缓壅滞, 倍用生姜18g配伍桂枝则温通宣痹之力较强;以黄芩易炙甘草则益气固表之力独优;又以芍药、大枣养血和营, 合桂、姜调和营卫以除痹。诸药合用, 辛甘温通, 共成益气和营, 通阳宣痹之剂。

6温化水湿类组方应用

桂芩五味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 方由桂枝汤去芍药、姜、枣加茯苓、五味子衍化而成。方中重用桂枝12g, 炙甘草9g, 辛甘纯阳, 温阳平冲;获菩12g甘淡渗利, 利水导下;五味子酸收而温, 收敛浮阳。合则温阳化饮, 敛气平冲, 用治下焦阳虚, 水饮不化, 虚阳浮越, 冲气上逆之证。

7通经祛瘀类组方应用

桂枝桃仁汤:出自《伤寒保命集》, 方由桂枝汤减轻其量, 加生地、桃仁衍化而成。方中桂枝汤调和营卫, 温通经脉, 生地助芍药养血凉营, 桃仁助桂、姜活血祛瘀。全方寒温并用, 消补兼施, 共收通经活血, 祛瘀养血之功;用治血虚血寮之月经后期, 量少色淡、挟有瘀块及经前腹痛。

8和营缓急类组方应用

桂枝加葛根汤:出自《伤寒论》, 方由桂枝汤加葛根组成。方以桂枝汤解肌发表, 调和营卫, 配伍葛根, 长于解肌祛风, 升津舒筋, 共收解肌舒筋, 调和营卫之功, 用治太阳中风, 经输不利之证。

9结论

桂枝是一个变数极多的药, 其本草变迁, 功效分化, 而其所具有的散寒解表、调和营卫、温通经脉、温助阳气、平冲降逆和利肝肺气的功效又多与能助一身之气有关。众多功效的桂枝在复方中功效的发挥方向又受到诸如配伍环境、用量剂量、用药部位、炮制方法、不同剂型、煎服方法和品种产地等因素的控制[6]。研究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性, 首先要明确方药是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一部分, 是辨证以后的施治部分, 是理法方药的统一体中的一分子, 只有树立起这样的整体思维观, 以病机为根本, 以治法为原则, 研究方剂的配伍规律, 才能做到研究有的放矢, 所以方剂的配伍结构和配伍技巧以及桂枝的配伍原则、配伍环境、用量剂量等影响桂枝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的各种因素, 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择桂枝为研究对象的意义在于桂枝是《伤寒论》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主药, 通过对控制桂枝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的多因素研究, 由点带面, 从一味桂枝的配伍规律, 揭示中医方剂配伍规律和配伍技巧, 升华中医临床能力。也是对理、法、方、药的具体研究。研究的结论将会对临床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对教学和科研也将会有积极的帮助。研究桂枝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的多因素, 是属于方剂学研究中配伍规律的研究, 是中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理法方药合一的施治部分。

参考文献

[1]王茂松.张仲景运用桂枝的配伍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 2009, 36 (6) :55.

[2]汤小虎, 邓中甲.肉桂、桂枝药材分化的年代考证[J].中药材, 2008, 31 (1) :156-158.

[3]李国辉, 李晓如, 刘少印.药对桂枝——羌活挥发油成分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08, 4 (7) :15-18.

[4]温桂荣.桂枝人参汤治疗杂病探微[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6, 18 (5) :429-430.

[5]张啸环, 狄艳琴.桂枝附子汤的研究与应用现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23 (6) :114-115.

配伍分析 篇10

关键词:环丙沙星,配伍禁忌

1 环丙沙星与其他药物配伍禁忌资料

案例1:环丙沙星与复方丹参配伍禁忌。2009年3月2名老年男性患者, 因冠心病合并泌尿系统感染入院, 在输液过程中, 输完环丙沙星注射液后接着输入复方丹参注射液, 输液器茂菲氏滴管中立即出现褐色浑浊, 摇动后不消失, 输液管中随即出现大量颗粒状及絮状物沉淀, 导致输液器下端过滤器阻塞, 液体滴注不畅。考虑复方丹参与输液管中残留的环丙沙星发生了反应。处理:立即更换输液器, 用生理盐水冲管10min后再输上述的复方丹参液体, 输液器中再无褐色沉淀出现, 滴注通畅。

案例2:环丙沙星与痰热清的不良反应。2010年6月一名中年男性患者因急性支气管肺炎于我院静脉输液治疗。遵医嘱给予250mL生理盐水加痰热清注射液2.0g, 环丙沙星100mL, 2瓶, 在输液过程中, 当输完环丙沙星后更换液体时, 在输液管茂菲氏滴管中出现白色絮状物。考虑是环丙沙星与痰热清注射液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处理:立即更换输液器, 生理盐水冲管10min后, 继续输入痰热清液体, 观察20min, 输液管内未见任何异常, 患者无任何不适主诉。

案例3:环丙沙星与肝素钠的不良反应。2011年8月一名男性患者因肺占位性病变, 肺部感染来我院诊治, 遵医嘱给予静脉滴注环丙沙星注射液, 输液完毕后, 为患者行静脉留置针肝素钠封管, 推注稀释的肝素钠溶液时, 出现乳白色沉淀, 无菌注射器乳头部与头皮针连接处有阻塞现象, 怀疑是稀释的封管液肝素钠与环丙沙星注射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处理:立即拔出头皮针针头, 重新更换头皮针, 用生理盐水冲管再予以肝素盐水封管, 针管内液体无浑浊出现, 静脉推注后患者无任何不适主诉。

2 环丙沙星与其他药物配伍禁忌总结

见表1。

3 讨论

环丙沙星又名环丙氟哌酸, 是目前广泛应用的第二代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 其抗菌谱广, 对各种需氧菌、厌氧菌、革兰阳性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很强的抗菌作用[1,2,3,4], 常与多种药物联合使用, 治疗呼吸道、消化道以及泌尿道感染。临床应用证明环丙沙星与多种药物合用时都存在配伍禁忌, 这就提醒护理人员在临床联合用药时, 需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副作用、药品的稳定性及用药注意事项。对于已有报道的相关药物, 尽量避免联合使用, 对于不了解药物之间相互作用时, 最好单独使用该药。加注药物时, 最后加入有颜色的药液, 便于医护人员发现细小沉淀[5]。护士给患者用药前要做好查对工作, 对光观察药液是否浑浊、变色, 对于中药制剂, 笔者主张单独应用, 尽量不要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根据药物的药理性质合理安排输液顺序, 对村在配伍禁忌的药液, 必须间隔给药, 如需按医嘱顺序给药, 则应在两组药液之间, 应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注射液冲管10min以上, 保证输入的间隔液在50mL以上, 从而避免药液混合, 提高用药安全性。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新型药物种类繁多, 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治疗输液过程中, 除了要注意药物配伍禁忌表中的药物使用外, 还要在给药过程中, 尤其是更换药液时, 一定要注意观察输液器内, 药液有无浑浊、变色等现象出现, 避免药物配伍禁忌表以外的药物之间不良反应发生, 若发现异常应立即关闭输液器, 更换输液管, 并注意安慰患者, 消除其紧张情绪,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反应, 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减轻不良后果。同时可保留余液, 用于专业人员实验研究分析, 记录配伍反应药物名称、厂家、生产日期批号, 及时上报, 进而指导临床安全用药。

参考文献

[1]王保红, 王彦芳.环丙沙星与复方丹参存在配伍禁忌[J].中国民康医学, 2009, 22 (10) :1188-1188.

[2]谢晓梅, 杨大金, 刘向君.乳酸环丙沙星与痰热清注射液配伍禁忌[J].东南国防医药, 2009, 24 (3) :254-254.

[3]李丽辉, 佘凤华.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与肝素钠存在配伍禁忌[J].护理学报, 2009, 15 (4) :67-67.

[4]刘传云.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与环丙沙星存在配伍禁忌[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23) :67-67.

配伍分析 篇11

[关键词]异丙酚; 依托咪酯; 人工流产; 静脉麻醉

[中图分类号] R71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1-76-03

Comparison of Two Kinds of Anesthetics for Induced Abortion

ZHAO Hui1 JIANG Fengmei2 LIU Daju2 TENG Bin2 YANG Yang2

1.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2.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Dalian Municipal Central Hospital,Dalian 11603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anesthetic effect and quality of propofol and etomidate emulsion used alone as well as both combined with fentanyl for induced abortion anesthesia. MethodsWe selected 120 voluntary induced abortion patients and randomly divided them into 4 groups,propofol group(P group),fentanyl + propofol group(PF group),etomidate group(E group),and fentanyl+etomidate group (EF group),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SBP,DBP,HR,SPO2 after delivery,dosage,time of consciousness loss and recovery,recovery time of orientation force,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satisfaction of both patients and surgeons,etc. were observed in all the groups before anesthesia,after administration and after operation. ResultsAll patients were satisfied with anesthetic effects. P group and PF group had obvious inhibitive effects on the circulation and respiration. E group had a highest incidence of amyostasia. EF group had a highest incidence of nausea and vomiting,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Both propofol and etomidate emulsion can be used for induced abortion anesthesia,and however,propofol is better than etomidate emulsion in terms of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anesthesia.

[Key words]Propofol; Etomidate emulsion; Induced abortion; Intravenous anesthesia

异丙酚与依托咪酯脂乳剂都有速效、苏醒快的药理特性,近年来常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两者单独使用以及分别伍以芬太尼的麻醉效果和麻醉质量,以便更加合理安全地应用于临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妇科门诊自愿行无痛人流术患者120例,ASAⅠ~Ⅱ,年龄20~39岁,体重41~74kg,妊娠10周以内,术前常规行血常规、心电图检查无明显异常,行B超检查确诊为宫内孕,纳入标准:无心、肺、肝、肾、内分泌系统疾病及过敏史,经妇科常规检查无手术和麻醉禁忌证。排除标准:因特殊原因手术时间>8min者。随机分为4组,异丙酚组(P组)、芬太尼+异丙酚组(PF组)、依托咪酯脂乳剂组(E组)、芬太尼+依托咪酯脂乳剂组(EF组),各30例。全组手术均由同一位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主任医师实施。

1.2麻醉方法

全组术前严格禁食禁饮6~8h,术前半小时口服米索前列醇片0.4mg以软化宫颈,入手术室后测SBP、DBP、HR、SpO2作为基础值,建立静脉通道输注0.9%氯化钠溶液。P组:异丙酚(2~2.5)mg/kg;PF组:0.05mg芬太尼+异丙酚(2~2.5)mg/kg;E组:依托咪酯脂乳剂(0.2~0.3)mg/kg;EF组:0.05芬太尼+依托咪酯脂乳剂(0.2~0.3)mg/kg。P组和E组注射1mL生理盐水作对照,速度以20mL/min进行恒速静脉泵输注。当患者对语言命令失去反应为意识消失时点,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手术。术中如患者出现不自主肢体活动及痛苦面部表情反应,再酌情静脉追加异丙酚30mg或依托咪酯3mg。术中SpO2<90%给予面罩吸氧,呼吸停止30s视为呼吸抑制,给予辅助呼吸至呼吸恢复。

1.3 监测指标

记录给药前、给药后、手术后SBP、DBP、HR、SpO2,从开始给药到意识消失、唤醒、定向力恢复(不用他人协助,能自己下手术床走出手术室)分别记时,同时记录药物首量和总量,观察术中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调查患者和术者对麻醉质量的满意度。患者根据自己术后的自觉症状(梦幻、恶心、呕吐、腹痛、头痛、头晕、乏力、嗜睡、肌痛、胸闷等症状)进行优、良、差三级评分,术者根据术中情况(肌张力、肌颤、体动反应、呛咳、膈肌痉挛等体征对手术的影响程度)进行优、良、差三级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全组患者在年龄、体重、孕周、孕次、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各组给药前、给药后、手术后的SBP、DBP、HR、SpO2变化见表1,各组用药量、意识消失时间、唤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见表2,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患者和术者对麻醉质量的满意度情况见表3。

3 讨论

3.1 麻醉效果评价

异丙酚与依托咪酯脂乳剂同为快速、短效的静脉麻醉药,以起效快、半衰期短、停药后恢复迅速且完全等特点而被广泛地应用于无痛人流手术[1,2],但它们的镇痛作用弱,需加入阿片类镇痛药以减少用药量和维持麻醉平稳。本组通过两种药物单独使用和分别与芬太尼配伍进行对比观察发现4种配方的麻醉效果无显著差异,均能使患者达到术中无痛、无知晓、无记忆、无人流综合征发生。全组无痛率100%。

3.2 麻醉质量评价

各组之间具有较大差异。①E组:对循环和呼吸无抑制作用,给药后可以使血压增高、心率增快,但肌颤、肌张力高和不自主运动发生率高,本组肌颤发生率达100%,程度不同,轻者表现为肌肉微颤,重者表现为类似癫痫大发作样震颤,加之肌张力高和不自主运动致使影响手术操作,80%患者在护士把持按压协助下完成手术,给术者增加一定的心理压力,担心子宫穿孔或漏吸,这也是术者对该组麻醉质量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为20%。②EF组虽然有短暂降血压作用,但对心率和呼吸无影响,肌颤发生率较E组明显降低,且程度也明显减轻。但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较E组明显增加达47%,且程度加重,其中有2例患者出现术中反流误吸而致严重呛咳,经改变体位、反复进行口鼻腔吸引等抢救后恢复。这一缺点也是导致该组患者对麻醉质量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因此使用该配方麻醉时,术前做好严格禁饮禁食至关重要。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增加可能是由于芬太尼静脉镇痛升高血浆胃动素水平[3],同时与依托咪酯的协同作用而导致。③P组和PF组:无肌颤、肌松好、术后无恶心、呕吐,患者和术者对麻醉质量评价均很高。两组对循环和呼吸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在短时间内即可恢复,无须处理,仅个别患者需辅助呼吸。P组术中不自主运动和注射痛发生率较PF组高,用药量较PF组大。使用这两种配方时对呼吸和循环的抑制可以通过减慢注药速度得到控制,注药速度以20mL/min为宜[4]。

总之,异丙酚与依托咪酯脂乳剂均能用于人工流产术的麻醉,但就安全性和患者、术者对麻醉质量的满意度而言,异丙酚比依托咪酯脂乳剂更胜一筹。PF组为4组中最佳配方,依托咪酯脂乳剂须伍用其他药物抑制其肌颤和肌张力高等副作用方可安全用于人工流产手术。

[参考文献]

[1] 许学岚,周丽,赵彦君,等. 异丙酚用于10890例无痛人工流产术临床观察[J].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113-114.

[2] 刘伟,穆青. 依托咪酯复合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观察[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7):3308-3309.

[3] 刘涛,熊源长,王英伟,等. 芬太尼静脉镇痛对血浆胃动素的影响[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20(5):274-276.

[4] 李晓电,叶锦绣,长中,等. 异丙酚注药速度对血液动力学和呼吸的影响[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2):208-209.

佐使药在方剂配伍中的作用分析 篇12

1佐药的作用

1.1 从不同方面配合君药或臣药, 以增强其功效

如五苓散之桂枝, 除解表外, 从温阳化气方面, 使膀胱之蓄水得以“气化则出矣”, 从而增强了泽泻、茯苓的利水作用;六味地黄丸之丹皮, 从降相火方面有助于熟地黄之滋阴等。

1.2 治疗次要兼证

佐药之药力较小, 其所治之兼证亦较轻, 如小青龙加石膏汤, 其中石膏用量较小, 治肺胀寒饮将有化热之烦躁;厚朴七物汤之桂枝, 用量亦微, 治腹满里已成实之表证尚未全罢等。

1.3 对君、臣药起制约作用

用于君、臣药有毒或性烈, 以减低或消除其毒烈之性。如二陈汤之生姜, 以制半夏之毒;大乌头煎之蜂蜜, 以缓乌头之烈等。

1.4 反佐作用

即从反面帮助君药或全方发挥“正治”作用, 一般用于病情较重时, 恐邪气拒药不纳, 用少许与全方功效相对立、与病情相吻合的药物, 以直达病所, 进而发挥本方的应有作用。如《伤寒论》之白通加猪胆汁汤, 治少阴病“利不止, 厥逆无脉, 干呕烦者”。该证乃阳衰至极, 阴寒过盛, 骤用温热, 恐邪气拒药不纳, 反激其势, 因而加入少许苦寒之猪胆汁“反佐以取之”。

2使药的作用[2]

2.1 调和药性

每味中药均有独特之药性, 方剂配伍中常有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等情况, 为了使之统一协调, 则须加入1~2味使药 (如甘草、大枣等) 。例如麻黄汤、白虎汤、调胃承气汤之用甘草, 可延长药效, 缓和药力, 保护正气, 使诸药之效充分发挥, 邪去而正不伤。

2.2 协助君臣佐药起一定治疗作用

例如桂枝汤、小柴胡汤等方中的甘草, 非但和药, 且具有协助君臣药起调和营卫、调和表里之作用。

2.3 引经作用

当全方的作用部位不确定时, 需加入引经之使药, 以引诸药直达病所。如《医学传心录》所云:“盖百病各有经络, 药材众多, 非所引药, 则药无所依归”。例如临床治疗骨折, 常用的中药有三七、血竭、自然铜等均入肝经, 却无明显的作用部位, 因此, 往往用使药以引经, 如头部加川芎, 上肢加桂枝, 下肢加牛膝等。

3根据病情合理使用佐使药

临床处方用药, 多运用成方而加减。当君、臣药选定之后, 为适合病情的需要, 或药效不周或药力不足, 此时则须加入几味佐药以助其力。如四君子汤之治脾虚气弱, 方中已用人参、白术补气健脾兼以祛湿, 但祛湿之力尚弱, 因此又加入茯苓为佐药, 以加强渗湿之力。又如麻黄汤之治风寒外感, 方中已用麻黄、桂枝发汗解表, 但由于风寒束表, 影响于肺, 肺失宣降, 而兼见喘症, 故又加入杏仁为佐药, 配合麻黄宣利肺气, 以奏平喘之效[3]。如小柴胡汤之半夏、人参;真武汤的白术、芍药等, 均属此类。反之, 不重视佐药之配伍, 则处方会造成失误, 例如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肝炎, 一般药物均用10~15g, 而五味子却用25g, 这样则达不到舒肝解郁的目的, 反而会抑郁肝气, 服后虽转氨酶暂时有所下降, 但自觉症状不减, 不久反而出现转氨酶增高的现象。

4佐使药在方剂学中的应用

方剂学当中, 巧妙使用佐使药的例子比比皆是。最典型的方剂如金匮肾气丸, 方中以干地黄滋补肾阴, 山茱萸、山药滋补肝脾, 辅助滋补肾中之阴, 并以少量桂枝、附子温补肾中之阳, 意在微微生长少火以生肾气。《医宗金鉴》认为:“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 意在不在补火, 而在微微生火, 即生肾气也”。其目的在于“益火之源, 以消阴翳”, 在此方中, 桂枝和附子为佐使药之用, 但是却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又如真武汤, 方中白芍恰到好处, 既可缓和附子辛热之性而不致伤阴, 又能引导附子达下元而不上窜。与附子相配, 阴阳互济;同术、苓为伍, 利湿外出。倘若去掉白芍, 则有火盛耗津之虞。如果重用白芍则功力又进, 敛阴涵阳, 可治虚阳欲浮之证。

镇肝熄风汤主治肝阳上亢, 血气上逆之类中风证, 方中以代赭石、牛膝、龟板、龙骨、牡蛎等镇制肝木, 育阴潜阳, 本属恰当, 但《医学衷中参西录》却有这样一段记述:“从前所拟之方, 原止此数味。后因用此方效者固多, 间有初次将药服下, 转觉气血上攻而病加剧者, 于斯加生麦芽、茵陈、川楝子即无斯弊。盖肝为将军之官, 其性刚果, 若但用药强制, 或转激发其反动之力。……方中加此三味, 而后用此方者, 自无它虞也”。茵陈得初春少阳生发之气, 泻肝热而舒肝郁, 实能顺肝之性;生麦芽亦顺肝木之性使不抑郁;川楝子善引肝气下达, 又能折其反动之力。张氏运用佐药青蒿、川楝子、麦芽则顺应了肝脏喜条达之生理特点, 并且缓和了代赭石、龙骨、牡蛎等介类药刚烈之性, 可见佐药的运用大有深意。

又如王清任所创“五逐瘀汤”, 即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身痛逐瘀汤, 皆属于活血化瘀方剂, 其之所以不同, 就在于使药的应用上。血府逐瘀汤以柴胡、半夏、桔梗、枳壳上下升降;通窍活血汤中葱、生姜、麝香之升散开窍;少腹逐瘀汤中小茴香、生姜、肉桂可温通下焦;身痛逐瘀汤中秦艽、地龙、五灵脂可祛风通络;膈下逐瘀汤中乌药、枳壳、香附具有疏肝理脾之功。方中活血之药可以代替, 而此等佐使药不能偏废, 否则就无法区分血府、通窍、少腹、身痛、膈下等“五逐瘀汤”的功效了。

再如大秦艽汤中主药为祛风而通行经络, 其中佐药之用有4个方面: (1) 大秦艽汤主治风邪初中经络, 症见口眼歪, 舌强不能言语, 手足不能运动等。但是风药多燥, 故佐以当归、白芍、熟地养血柔筋, 使祛风而不伤津, 此外有言语和手足运动的障碍, 此为血虚不能养筋, 故用归、芍以养血柔筋。 (2) 佐以川芎和归、芍相配, 使之活血通络, “血活则风散而舌本柔矣”。 (3) 因气能生血, 故用白术、茯苓为佐益气健脾, 以助生化之源。 (4) 风邪易于化热, 故又佐以黄芩、石膏、生地凉血清热。由此可见, 佐使药的正确应用弥补了君臣药在治疗中的不足, 使方剂的配伍更为全面合理。

5病例介绍

例1.男性, 40岁。患胸痹月余, 自觉胸中闷痛, 短气咳唾, 每至凌晨3时许, 则憋闷不得卧, 必于院庭缓行, 始得逐渐宽舒。医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入橘皮、枳壳、郁金等治之, 服十数剂, 罔效。嘱其继服前药, 加白酒2两 (100ml) 煎之。依法服2剂, 胸中闷痛略减, 可睡至凌晨4时许。又进2剂, 则延至5时许, 再服4剂, 胸痹得除。笔者认为瓜蒌虽能宽胸散结, 但性柔润, 佐以辛散温通之白酒, 其功益显。《金匮玉函经二注》周扬俊云:“栝蒌实最足开结豁痰, 得薤白、白酒佐之, 既辛散而复下达, 则所痹之阳自通矣”。

例2.女性, 40岁。患肝炎2年, 近2个月来, 除右胁疼痛, 心悸失眠, 善惊易怒外, 下肢明显浮肿, 身重乏力, 饮食减少, 食后腹胀, 胁痛因之而甚。察其舌苔白腻, 脉左弦右缓。月事常后期而至, 血色浅淡而量少。此乃肝郁脾虚, 营血不足之逍遥散证。但病者自诉, 已服逍遥散 (汤剂) 20剂不效。经过细辨, 认为确属逍遥散证无疑, 遂处以茯苓50g、焦白术25g、柴胡、当归、白芍各15g、甘草8g、薄荷、生姜少许, 加大腹皮、橘皮各10g。煎服2剂, 患者尿量增多, 浮肿渐消。继用4剂, 患者肿平痛减, 饮食有增。后以此方加减, 共服10数剂, 病愈而出院工作。逍遥散主治肝脾不和, 营血虚少诸证。原方由等量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 炙甘草 (减半) , 煨生姜、薄荷 (少许) 所组成。其功效可概括为疏肝、养血、健脾3个方面。原方以柴胡为君, 白芍为臣, 茯苓、白术、甘草为佐药。此方证以肝郁为主者为多, 但脾虚偏重者, 或血虚较显者亦不少, 故临证当灵活应用, 方可收效。该患者现证以下肢浮肿为重, 乃脾虚停湿为主, 湿阻气机, 则肿胀痛甚。遂巧变原方之佐药茯苓而为君药, 重在淡渗利湿, 臣以白术, 健脾燥湿。二者合用, 使湿去脾健, 水不复聚。湿去则肿消, 气机得以调畅, 故其胀痛亦减。而佐以柴胡疏肝, 当归、白芍养血, 则其气滞血虚诸证, 随之而愈。

总之, 君臣佐使是中医处方用药必须遵循的组织原则, 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 根据病情的需要, 主从有序, 谨守病机, 各司其所, 使君臣佐使药相互协调而发挥综合作用[4]。笔者认为, 处方过程中, 要对方剂学全面掌握、灵活应用, 在正确使用君臣药的前提下, 必须特别重视佐使药的配伍技巧, 只有对佐使药精挑细选, 于细微之处着眼, 方能取得良好疗效。

关键词:佐使药,方剂配伍,作用

参考文献

[1]清.陆以湉.冷庐医话[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6:101.

[2]段富津.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214.

[3]周凤梧.名老中医之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97.

上一篇:B-Lynch缝线术下一篇:内容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