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ynch缝线术

2024-07-01

B-Lynch缝线术(共3篇)

B-Lynch缝线术 篇1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分娩期并发症[1],严重的产后出血常导致子宫切除甚至产妇死亡。我院采用改良B-Lynch子宫缝线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大出血,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9年11月,本医院剖宫产分娩总数1 863例,发生术中产后大出血(估计出血量超过500 ml且仍有活动性出血)56例,占3%,其中子宫收缩乏力者45例,胎盘早剥6例,重度妊高征者4例,子宫发育异常1例,患者年龄20~39岁,孕周36~42周,经产妇16例,初产妇40例。按照止血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改良B-Lynch缝线术(缝线组)30例,对照组26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治疗法,即按摩子宫、应用止血药物、缩宫素宫体或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宫体注射、出血部位“8”字缝合、宫腔填塞纱布条、补充血容量以及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髂内动脉等。如仍然无效,为抢救产妇生命行子宫切除术。

1.2.2 缝线组

经按摩子宫、应用止血药物、缩宫素宫体或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宫体注射、出血部位“8”字缝合、补充血容量等保守治疗无效后,即刻行改良B-Lynch缝线术。从腹腔搬出宫体,估计B-Lynch子宫缝线术的成功性,试用两手加压宫体若出血减少或基本停止,则行改良B-Lynch缝线术。术者用1-0可吸收缝线从子宫切口右下缘下方3 cm、距右侧3 cm处进针,穿过宫腔,在子宫切口上缘上方3 cm、距右侧缘约4 cm处穿出;将缝线拉出宫腔,于宫体中部向宫底方向垂直褥式缝合1针,于宫底部距右侧宫角3~4 cm处再次垂直褥式缝合1针,出针后将缝线垂直绕向子宫后壁中部向宫颈方向再缝1针,出针后在相当于子宫下段切口水平位置距右侧3 cm处自右向左水平缝合1针,出针部位距左侧3 cm,所有缝线均不穿透子宫内膜层。同法继续子宫左半部自后壁向前壁缝合,如同子宫右侧的部位进出针于左侧子宫下段切口的上、下缘。子宫表面从前壁至后壁可见两条缝线似背带样,助手握住宫体并加压,术者将缝线拉紧打结。手术时间为4~10 min。观察子宫10 min,如无出血或出血基本停止,可常规缝合子宫切口后关腹。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两组治疗结果见表1。

两组比较,缝线组产后24 h出血量、手术时间、子宫切除例数及发生DIC例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差异,但对照组经积极抢救均痊愈出院,无一例死亡。

3 讨论

3.1 产后出血的原因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超500 ml者,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2%~11%[2],笔者所在医院资料统计占3%,其原因有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撕裂和凝血功能障碍,其中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占首位,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0%~80%[3],本文资料统计占80.4%,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产后出血是产科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来势凶猛,常在短时间内失血过多使产妇微循环发生障碍,组织灌流量不足而发生休克,若抢救不及时可发展为难以救治的休克,是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产后出血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近年来,由于麻醉及手术技巧的提高,剖宫产术已逐渐代替了困难的阴道助产术,成为解决难产降低母婴风险的主要方法,也渐作为许多妊娠合并症的主要分娩方式。但是,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升高,特别是无指征剖宫产术的增多,其手术并发症尤其是对产后出血的影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升高,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4],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比阴道分娩更常见。

3.2 治疗方法

3.2.1 以往临床上对这类患者多采用保守治疗:包括按摩子

宫、药物(缩宫素、麦角新碱、前列腺素、垂体后素、钙剂等)治疗,药物对止血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其效果受到给药途径及个体差异的限制。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行宫腔纱条填塞、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或髂内动脉结扎;但是宫腔纱条填塞操作时间较长,易失血多造成贫血,且容易引起宫腔感染,若操作不当有造成宫腔内再次出血的可能,或阴道不流血的止血假象。结扎或栓塞后的髂内动脉远端管腔未闭锁,血流可以通过其余交通支进入髂内动脉未闭锁的管腔,继而至子宫动脉,有发生再次出血的可能,且手术的难度较大,并有损伤输尿管之忧。以上方法都无效的时候就只能行子宫切除术,切除子宫后患者将完全丧失生育功能及所具有的内分泌功能,有研究表明,子宫切除术后卵巢仅有不到2年的正常功能,认为保留附件的子宫切除术可影响卵巢,使之提前衰退,导致围绝经期一系列症状的提前出现[5],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3.2.2 B-Lynch外科缝线术[6]是英国Miffon Keynes医院于1993年

首次报道的一种新的外科手术控制产后出血的缝线方法,适用于剖宫产或阴道分娩时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安全易掌握,尤其适用于剖宫产术中药物治疗无效的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是近年来使用的一种处理产后出血的新式缝线术。改良B-Lynch子宫缝线术是在原手术缝线由子宫下段前壁绕过子宫底直达子宫下段后壁基础上,于子宫前壁、后壁、宫底各缝合1针,避免了缝线游离于子宫表面,有从子宫上滑脱及子宫收缩后形成线圈套入其他器官引起梗阻的可能。而且缝线均不穿透蜕膜层,更有利缝线的吸收,避免发生感染。其原理为机械性纵向挤压子宫,使子宫壁的弓状血管有效地被挤压,血流明显减少、减缓,局部加压后易使血液凝固成血栓而止血;同时因血流减少,子宫肌层缺血刺激子宫收缩而进一步压迫血窦关闭而持续止血。适用于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所致的大出血,剖宫产术中若遇到宫缩乏力性出血,经常规处理无效时应当机立断实施该术。此术应用越早,止血效果越好。禁忌证:胎盘植入、凝血功能障碍、产道裂伤、前置胎盘。

3.2.3 剖宫产术中大出血采用改良B-Lynch子宫缝线术,其

手术难度无明显增加,术后亦无宫缩痛、发热等并发症,可避免切除子宫,保留生育功能,减少失血量,甚至挽救生命,与其他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较,更简单,手术时间短,止血迅速,安全易行,无需特殊器械和手术技巧,术后并发症少,尤其适用于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所致的大出血。该术式能保留子宫和生育功能,对月经恢复无影响,对再次妊娠分娩无影响,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妇女的生活质量。本文缝线组产后24 h出血量、手术时间、子宫切除例数及发生DIC例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该术式疗效满意。此术应用越早,止血效果越好,可避免失血性休克、输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不良结局发生。只要注意选择适应征和手术时机,均能取得满意效果,易于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4-227.

[2]梁娟,李维敏,王艳萍,等.1996~200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M].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5):257-260.

[3]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02-803.

[4]王昌银,戚怀钻,邓康燕.改良B-Lynch子宫压迫缝扎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4):41-42.

[5]邓成艳,汤德民,郁琦,等.子宫切除术与卵巢功能[M].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24(6):639.

[6]Wax JR,Chawnell JC,Vandemloot JA.Packing of the lower uterine seg-ment-new approach to an old technique[J].Int J Gynaecol Obstet,1993,43(2):197-198.

B-Lynch缝线术 篇2

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患者均符合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标准[1]。年龄21~35岁, 其中初产妇12例, 经产妇18例, 自然分娩产后出血4例, 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16例 (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8例, 瘢痕子宫4例, 择期剖宫产4例) 。

2 治疗方法

30例产妇确诊为宫缩乏力性出血后, 使用手法按摩、缩宫素、卡前列腺素和钙剂等药物治疗后无效, 即行B-lynch缝线术[2], 具体操作如下。

2.1 在全麻下打开下腹部, 行子宫下段横切口或在剖宫产术后打开原子宫下段切口。患者采用会阴截石位或蛙腿仰卧位, 髋关节和膝关节弯曲15°~30°, 臀部向外旋转, 取这种体位可便于助手在直视下随时了解阴道出血量。

2.2 探查宫腔并清宫, 将子宫托出腹部切口, 再次辨认出血点, 若为子宫乏力和凝血功能异常性渗血、胎盘床大量出血、胎盘部分和全部植入而无明显出血点, 则先试用两手加压估计B-lynch缝合潜在的成功机率:先将膀胱腹膜下推到宫颈下方, 然后一手置于子宫后方, 手指达宫颈水平, 另一手在膀胱后方, 双手向下按压子宫。若加压后阴道及切口出血量减少, 表明B-lynch缝合止血成功机率很大, 即可试行缝合术。

2.3 用70mm圆针, 2号铬制肠线, 穿刺子宫切口距右侧3cm的右下缘3cm, 用2号肠线穿过宫腔至切口上缘3cm距侧方4cm处出针;肠线拉至宫底可见于宫底距宫角3~4cm处加压, 肠线由宫底垂直绕向后壁, 于子宫切口水平骶韧带起始处由后壁进针至宫腔, 水平进针至左侧后壁对称点, 将肠线垂直通过宫底至子宫前壁, 如同子宫右侧的部位于左侧子宫切口的上下缘进、出针;从而在子宫表面从前壁至后壁可见两条铬制线, 位于子宫体的两侧。

2.4 两条铬制线在双手加压的协助下继续拉, 达到加压止血的目的, 检查阴道有无出血。如出血得到控制, 则由助手继续加压子宫体, 术者将切口上下缘的缝线收紧结扎, 按常规缝合关闭子宫切口。

3 结论

25例出血控制, 术后随访未再出现活动性阴道流血, 恢复良好, 无切口及宫腔感染, 术后42d超声检查示子宫恢复良好, 切口愈合正常, 恶露均在42d干净, 月经恢复同孕前。5例失败, 其中2例为自然分娩后阴道出血过多DIC开腹缝扎子宫无效, 行子宫全切术;2例为瘢痕子宫合并子宫肌瘤剖宫产中产后出血缝扎无效行子宫次全切术;1例为中央性前置胎盘, 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后出血得到控制。

4 讨论

B-lynch缝线术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原理[3], 是用肠线或可吸收线缝合捆绑子宫肌层, 使子宫处于持续纵向压缩状态, 交织于子宫壁肌纤维间的血管被有效挤压, 血窦被动关闭, 因此出血迅速停止。操作时间仅需3~5min, 比血管结扎和子宫切除术更简便、迅速、相对安全, 尤其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 在普通宫缩剂无法奏效而有可能切除子宫时, 可作为保留生育功能的一种尝试, 对于有产后出血风险高危患者可做预防性B-lynch缝线术, 避免产后出血的发生。

但在大量失血后出现低血压性休克和DIC时, B-lynch缝线术压迫子宫止血的效果并不是特别好。存在前置胎盘时, 需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再缝扎子宫效果好。B-lynch缝线术采用科学的缝合法, 有效的避免子宫表面浅切割的可能, 有效预防侧向滑脱致肠梗阻的发生, 由于不破坏子宫解剖结构, 前后壁间不直接缝合, 宫腔粘连可能性小。根据实践经验, B-lynch缝线术用于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有较好的疗效, 而且方法简单易学, 并发症少,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产后出血时B-lynch缝线术对出血的控制及子宫复旧的影响。方法:应用B-lynch缝线术治疗30例产后出血的产妇回顾分析。结果:治愈25例占83.3%, 无效5例占16.6%。结论:B-lynch缝线术在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方法简便, 成功率高, 并发症少。

关键词:B-lynch缝线术,宫缩乏力,产后出血

参考文献

[1]乐杰, 主编.妇产科学 (M)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24-227.

[2]曹泽毅, 主编.中华妇产科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802-803.

B-Lynch缝线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以来, 南阳市中心医院采用B-Lynch缝线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 经保守治疗无效病例22例, 产妇年龄22~38岁, 平均28.5岁, 孕周35~41.2周, 平均38.4周, 其中初产妇17例, 经产妇5例, 手术指征分别为子痫前期、双胎妊娠、瘢痕子宫、头盆不称、巨大儿、骨盆狭窄、前置胎盘、社会因素等, 出血400~1000mL, 10例输血, 22例均为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术中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

1.2 手术方法

1.2.1 B-Lynch外科缝线术

是英国Milton Keynes医院于1993年首次报道的一种新的外科手术控制产后出血的缝线方法, 其手术步骤:探查宫腔, 清除积血, 将子宫从剖宫产原切口拖出, 用两手加压子宫体, 缩小子宫体积, 若出血减少估计该术能成功, 用0号可吸收合成线自子宫切口距右侧3cm的下缘2~3cm处进针经宫腔自切口上缘2~3cm距左侧4cm处出针, 缝线拉至宫底距宫角3~4cm处, 并垂直绕向子宫后壁, 在与前壁相同的部位进针至宫腔自右侧水平向左侧相应部位穿出至子宫后壁, 将缝线紧贴宫体表面, 于右侧对称部位绕过宫底, 拉至子宫前壁, 如同子宫右侧的部位进出针于左侧子宫切口的上下缘, 子宫表面可见从前壁至后壁有两条缝线呈背带式位于子宫的两侧。助手用力加压子宫体, 尽量使其缩小, 抽紧缝线后打结[1,2]。观察子宫有无活动性出血, 再常规缝合子宫下段切口, 常规关腹。

1.2.2 手术时机

多数是在排除胎盘因素和凝血功能因素后, 经过宫缩剂促宫缩治疗, 子宫按摩以及胎盘剥离面出血部位“8”字缝合等处理效果不佳时, 果断采用B-Lynch外科缝线术。

1.2.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使用宫缩剂, 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抗生素使用的剂量与时间同一般剖宫产, 观察子宫收缩和恶露情况。

2 结果

22例病例经B-Lynch缝线术治疗后均有效, 21例术后出血明显减少, 常规使用宫缩剂外未予其他处理, 术后子宫复旧好, 未出现任何并发症, 均保留了子宫, 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5.3d。术后42d体检及B超检查未发现异常, 恶露持续时间29~40d, 平均35.3d。1例中央性前置胎盘术后仍有较多出血而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治疗。本组病例有效率为95.5%。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超过500mL, 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 发生率为2%~3%, 据报道其占产妇死亡原因的第一位。产后出血的原因有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撕裂和凝血功能障碍, 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3], 占70%~80%, 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比阴道分娩更为常见。对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的处理, 传统的方法是手法按摩子宫, 宫缩剂促进子宫收缩, 热盐水纱布覆盖子宫按摩等, 保守治疗无效者, 则行宫腔纱条填塞术或行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结扎术, 无效者则行子宫切除术。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结扎术有效率为42%, 其侧支循环1h即可建立[2], 建立后仍有再出血的可能, 且手术难度大, 手术风险高, 对手术医师要求高, 一旦损伤髂血管, 将引起不可控制的出血而危及患者生命。宫腔纱条填塞费时较长, 不能迅速止血, 出血量较多, 术后面临感染的问题, 抗生素的使用量大, 使用时间延长, 取纱条时有再出血的可能, 且增加患者痛苦。近年来开展的动脉栓塞介入治疗, 疗效确切, 不良反应小, 并发症少, 但需要特殊的设备, 需将患者转移至介入科, 中间有搬运过程, 延长抢救时间, 在多数基层医院因条件限制而无法进行, 而且其价格较贵, 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子宫切除术治疗产后出血疗效确切, 但患者将丧失生育功能及其所有的内分泌功能, 同时影响卵巢的部分血供而影响其内分泌功能, 继而可出现卵巢早衰, 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尤其对年轻的生育期女性更为明显。B-Lynch缝线术操作与其他保守治疗相比更为简单易行, 安全易掌握, 止血迅速可靠, 成功率高, 且可及时施行, 无须搬动患者, 且无需特殊器械和手术技巧, 在基层医院即可开展, 尤其适用于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所致的子宫弥漫性出血, 其利用机械力学使子宫处于纵向压缩状态, 交织于肌纤维间的子宫血管被有效挤压, 血窦关闭, 出血停止, 避免切除子宫, 保留了生育功能。本组病例仅用1根可吸收线, 2~3min即完成操作, 不延长手术时间, 不增加患者痛苦, 术后不增加抗生素的使用量和时间, 不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未出现术后并发症, 成功率高。可见B-Lynch缝线术是一种理想的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治疗方法。本组1例中央性前置胎盘术中大出血经B-Lynch缝线术处理后仍有较多出血而采用其他方法止血, 故B-Lynch缝线术应用于中央性前置胎盘引起的产后出血可能疗效不能令人满意, 但病例数较少, 尚需进一步探讨总结。

总之, B-Lynch缝线术是一种安全有效, 简单易行的止血方法。其不增加患者的痛苦, 不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不需要特殊器械, 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 是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首选且有效的外科止血方法,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B-Lynch缝线术在剖宫产产后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B-Lynch缝线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2例病例中21例有效止血, 术后子宫复旧好, 无并发症。结论B-Lynch缝线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简单, 安全, 有效。

关键词:B-Lynch缝线术,剖宫产,宫缩乏力,产后出血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802-803.

[2]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66-967.

【B-Lynch缝线术】推荐阅读:

缝线缝合09-29

上一篇:创新作品解读下一篇:配伍分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