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ysqli_fetch_assoc()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mysqli_result, boolean given in /www/wwwroot/qikantianxia.com/e/action/CCYip.php on line 71
缝线缝合

缝线缝合

2024-09-29

缝线缝合(共4篇)

缝线缝合 篇1

据文献记载, 人类开始使用绳线进行外科缝合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 公元1000年, 丝线问世并广为使用, 丝线是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外科缝线。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外科对于缝线的操作性和吸收性等多方面的要求也不断增多, 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 许多适应不同需要的人工合成的新型缝线问世[1]。免打结倒刺缝线 (Quill线) 就是人工合成缝线中最新的成员之一, 免打结缝线因其缝合速度快, 无需助手, 缝合张力均匀, 切口疤痕细小美观, 无需拆线, 缩短使用敷料及住院时间而受到广大患者和医生的欢迎, 现正迅速在各个外科推广使用, 并收到良好疗效。腹部手术中, 手术即使非常成功, 术后患者仍然可能出现切口皮下积液、感染甚至裂开。这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精神负担, 影响患者康复, 导致患者及其家属难以接受, 甚至诱发医患纠纷。切口感染率的高低是衡量医院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2,3]。临床上目前有些同仁认为免结缝线在外科手术切口缝合中因其对切口表皮封闭性过强因而可能造成切口内部厌氧菌滋生, 对于可能污染切口的手术切口 (如腹腔镜下结直肠癌切除术、肝内外胆管结石化脓性胆管炎) 感染率大幅增加, 并且由于免结线较普通缝线价格高, 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因而对于免结缝线应用于可能污染切口的手术的缝合存在一定争议。现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5月间我中心60病室进行的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开腹手术病例137例右上腹L型切口应用两种缝合方式及缝线,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腹部切口术中缝合时间、术后去除辅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伤口感染率以及伤口引流量, 回顾性研究评价免打结倒刺缝线的缝合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分析2011年12月~2013年5月国家卫计委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60病室进行的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开腹手术病例137例, 切口为右上腹自剑突至剑突下垂直8~10 cm拐至右侧肋下的“L”型切口, 总长度20~25 cm。研究组78例采用2号免结缝线皮内缝合法缝合表皮, 对照组59例采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打结法进行缝合。

1.2 操作方式

均为全身麻醉, 患者平卧位, 待腹内各操作完成后, 用PDS线逐层关闭并彻底清洗腹内筋膜及肌肉层和腹外筋膜后, 不缝合皮下组织, 于皮下放置一根8号硅胶管, 并根据切口长度在硅胶管上准备“小而密”的侧孔作为皮下积液引流管, 在皮下用止血钳于切口低位一端于皮下用电刀或普通手术刀切开一3~5 mm小口, 把引流管从中拖出并固定于皮肤, 接防反流引流袋。

研究组中使用免打结倒刺缝线 (Quill TMSRS) 。缝线带双针, 缝线上每1 cm分布一组倒刺, 倒刺在缝线中央变换方向, 缝线可单向收紧, 由于多组倒刺在组织内固定, 线不会回缩。由单人在L型切口拐角处开始向切口两端进行皮内缝合, 全程无需打结。

对照组使用用强生4号丝线进行间断缝合 (针距1 cm, 针脚0.5 cm) , 一人缝合一人打结剪线。

1.3 观察指标

①术中最后一层关腹手术时间。①术后第一天至敷料彻底去除天数、术后伤口感染率、伤口引流管引流量、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患者对伤口美观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分析临床采集数据,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研究结果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13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 无术后因胆漏或腹腔内出血而需要拆开缝线而再次手术情况。术中研究组最后一层关腹时长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出院时间, 彻底去除敷料时间等指标皆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伤口感染率及术后伤口引流量无明显差异。见附表

术后住院观察调查及出院后随访.两对照组术后住院期间观察调查及出院后2周进行电话随访, 询问记录术祛除敷料时间及切口美观满意度调查等情况。同一时间住院的两组患者, 研究组患者对伤口美观程度满意度为100%;对照组为45.76%。两组患者均有1人出现术后伤口感染情况, 并重新入院进行清创缝合。研究组及对照组中其余患者无缝线过敏反应及伤口开裂等情况发生。

3 讨论

由于肝脏手术常常要求暴露充分而切开较长的切口, 间断缝合造成的“蜈蚣”样的大片疤痕美观程度较差对患者心理负担较重。Quill TMSRS线是一种表面带有微小倒刺的免打结创口缝线, 这些小倒刺呈相反方向位于缝线的两端, 中心段为过渡的平滑线。缝合线顺着倒刺的方向进入组织后, 随着另一端倒刺的打开, 嵌入四周组织, 形成自我锚定而无需打结。有省时、无需打结、不会回缩、不需要采用止血式缝合 (如锁边或8字缝合) 、无需助手等优势[4]。首先在国外的整形外科和妇产科进行应用[5,6], 国内也有在肾脏和子宫腹腔镜手术中的腹内应用[7,8]。本次临床研究所有患者均为进行皮下组织缝合, 很多研究表明腹部切口不进行皮下组织缝合有助于减少皮下脂肪液化及切口感染风险[9,10]。而且免打结缝线切口疤痕只为一条较为细小的疤痕, 较传统间断缝合的疤痕美观许多。由于免结缝线对切口封闭较严, 没有间断缝合“针脚”切割作用, 因而免结线缝合的切口较间断缝合缝合的切口愈合时间明显减少, 基本都可以出院前祛除敷料, 出院后除T管周围外无需换药, 无需拆线避免了患者二次痛苦和减少了二次感染机会。伤口美观及愈合快的特点, 在患者中明显提高了医院水平的美誉度。皮内缝合方法在之前许多临床研究中表明显优于普通间断缝合方式。而免结线在此基础上, 无需在伤口两端留线结进行固定, 减少了细菌顺缝线爬行生长进入伤口的风险, 并且由于倒刺使切口封闭更严密, 使得伤口愈合更快。

传统观念认为由于免结缝线封闭切口过于严密, 切口内引流不畅易于导致切口炎症感染。所以通常对于免结缝线仅仅局限于一类切口。对于二类及三类切口, 很多同仁不使用免结缝线。但通过本研究可发现, 只要常规的对每一层伤口进行彻底的清洗, 并术后保留切口皮下引流管4~6 d, 感染率与传统丝线间断缝合没有差异。并且值得注意的是, 我中心手术患者并未使用在免结缝线的公司教学视频中的皮下加皮内缝合法, 而是只做皮内缝合, 并且放置皮下引流管, 这种缝合方式本身也是近年发现的来腹部切口减少术后并发症行之有效的手段[11]。

在很多急于出院但当地医疗条件较差的患者中, 免结缝线由于无需拆线, 也避免了基层医院在对间断缝合拆线时不规范操作而对切口内部造成的二次污染风险。本研究亦表明, 免结缝线虽然在价格上高于普通丝线, 但由于可以明显减少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因而从总体来讲减少了患者经济负担。由于免结缝线上述多种优点, 相信其未来定将有良好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赵玉沛.普通外科缝合技术和缝线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展望[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8 (10) :789-792.[1]ZHAO YP.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surgical suture and suture skill present state and perspectives[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Surgery, 2008, 28 (10) :789-792.Chinese

[2]武正炎.普通外科手术并发症预防和处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58.[2]WU ZY.General Surgical Operation Complica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M].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11:58.Chinese

[3]杜永亮, 戎建, 代丽娟.皮下组织不缝合对预防腹部切口并发症比较分析[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3, 25 (2) :33-34.[3]DU YL, RONG J, DAI LJ.Subcutaneous tissue without suture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prevention ofcomplications of abdominal incision[J].Journal of Heze Medical College, 2013, 25 (2) :33-34.Chinese

[4]姚志韬, 蒋学禄, 梁著笳, 等.免打结双向锯齿缝线连续缝合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挖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35 (8) :897-898.[4]YAO ZT, JIANG XL, LIANG ZJ, et al.Analysis of continuous suture by QuillTMSRS for laparoscopic intramural myomectomy[J].Journal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2012, 35 (8) :897-898.Chinese

[5]MURTHA AP, KAPLAN AL, PAGLIA MJ, et a1.Evaluation of a novel technique for wound closure using a barbed suture[J].Plast Reeonstr Surg, 2006, 117:1769-1780.

[6]GREENBERG JA, EINARSSON JI.The use of bidirectional barbed suture in laparescopic myomectomy and total laparoscopie hysterectomy[J].J Minim Invasive Gynecol, 2008, 15:621-623.

[7]周金年, 蔡华蕾, 周琦, 等.腹部切口缝合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J].遵义医学院学报, 2005, 28 (5) :469-470.[7]ZHOU JN, CAI HL, ZHOU Q, et al.The clinical effect of abdominal incision suture method[J].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Zunyi, 2005, 28 (5) :469-470.Chinese

[8]XU WF, LI HZ, ZHANG YS, et al.Comparative study of self-retaining suture versus traditional absorbable suture in 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J].Chinese Journal of Urology, 2013, 34 (8) :591-594.Chinese

[9]ZHANG ZL, ZHANG Y.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of unsuture subcutaneous fat layer in laparotomy[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00, 10 (5) :52-53.Chinese

[10]ZHANG HW, LIN QH, ZHANG XM, et al.Intradermic suture without sturing subcutaneous layer in lower abdominal operatiom:a report of 126 cases[J].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Operative Surgery, 2001, 5 (3) :202-204.Chinese

[11]CUI J, PENG J, ZHANG YD, et al.Clinical study of subcutaneous drain tube to prevent incision infection of abdominal surgery[J].Chinese Journal of Nosocomiology, 2011, 21 (14) :2926-2927.Chinese

缝线缝合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2月-2011年7月,选择本院119例清洁伤口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62例,B组57例。伤口部位:上肢37例,下肢38例,腹部25例,面部19例。两组的年龄、性别、民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A组采用非吸收无损伤缝线连续皮内缝合,B组采用可吸收缝线连续皮内缝合。全部病例均由同一组医生进行手术,手术部位为首次手术。

1.2 材料

(1)5-0非吸收性无损伤缝线(带三角针):聚丙烯单丝缝线,惰性不吸收线,细菌不易停留局部,对皮肤刺激轻微。(2)5-0可吸收性手术合成缝线(带三角针):合成可吸收多股聚甘醇酸(佳合医材有限公司)。

1.3 缝合方法

伤口止血彻底,肌层、皮下层逐层缝合对合良好,尤其是皮下层的缝合很重要。缝合皮下层时,首先从伤口一侧深部进针,穿过两侧创缘真皮层的下方组织,从伤口另一侧深部对应处出针,把线结打在组织深部,使两侧创缘皮肤对位良好、消除创缘张力。A组采用非吸收无损伤缝线连续皮内缝合:距伤口一端约2 mm处进针并打蝴蝶结或用纱布小球垫为固定物固定线头,在创缘真皮穿出,然后在真皮深层横向地向其表浅层穿出(间距约3~8 mm),再由对侧真皮浅层向深层穿出(间距约3~8 mm),如此两侧对称交替缝合,顺序从两侧伤口边缘的真皮层内穿行,一直缝到伤口的另一端,边缝边拉紧缝线,可见皮缘自然对合,距伤口另一端点约2 mm处穿出皮肤,抽紧、打蝴蝶结或用纱布小球垫固定线尾。B组采用可吸收缝线连续皮内缝合:在伤口一端皮下缝合打结固定线头,此后同A组连续皮内缝合法,缝至伤口另一端时,与回头线于皮下平面打结,剪线后线结自然回缩至皮下。

1.4 术后处理

两组病例按时换药。A组拆线时间比常规拆线时间稍短,例如面部术后约4 d拆线,四肢术后约10 d拆线。术后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有无伤口感染、裂开、伤口周围皮肤红肿等情况。伤口瘢痕情况术后随访12~24个月。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病例伤口愈合良好,无伤口感染、裂开、伤口周围皮肤红肿等情况。按以下标准评判伤口外貌[2]:(1)优良:线状瘢痕,宽度≤1.5 mm,无硬结,无胀痛或牵拉痛;(2)中等:瘢痕宽度>1.5 mm,或有蜈蚣虫样改变,存在胀痛或牵拉痛。术后随访12~24个月皮肤伤口瘢痕情况(表1),两组比较伤口外貌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非吸收无损伤缝线连续皮内缝合的伤口外貌更优良。

注: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瘢痕是组织创伤愈合过程中的产物,当皮肤损伤平面深达真皮网状层时就可产生瘢痕,但过度增生的瘢痕将会影响患者皮肤美观、甚至造成功能障碍。影响瘢痕形成的因素较多,形成机理复杂,其中伤口皮肤真皮层的对合、局部的异物刺激及无菌性炎症反应是瘢痕形成的重要因素[3]。手术时如果能使皮肤真皮层良好对合,消除或减轻局部的异物刺激及无菌性炎症反应,将会明显减少伤口瘢痕的形成。

皮肤层采用可吸收线连续皮内缝合,虽有不拆线、操作简便、伤口愈合较好的优点,但可吸收缝线仍然是人体的异物,吸收时间较长、容易发生排斥反应[4],在局部会形成异物刺激及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从而促使瘢痕形成,影响美观及功能。

非吸收无损伤缝线连续皮内缝合成功的关键是良好的皮下缝合,使缝合的皮缘间基本达到无张力的状态,且术后伤口愈合后及时拆线,消除了缝线对组织的异物刺激、炎症反症,故可明显减少瘢痕的形成,有利于患者皮肤美观、避免功能障碍。

传统缝线缝合的针眼处常会形成线结瘢痕和针孔结节[5],主要是因为缝线产生异物刺激、炎症反症。另有研究表明,穿破皮肤的缝合会损伤切口周围皮肤,缝针将皮肤及其附件带入皮下并沿缝线向纵深长入,立体呈钉状,称之为“表皮钉”。笔者临床发现,位于伤口两端的无损伤缝线针眼处并未形成明显的瘢痕,其可能原因:(1)无损伤缝线对组织的异物刺激小,并且拆线时间提前,伤口局部的创伤及组织炎症反应均较轻微,有效地减少了瘢痕形成[6]。(2)无损伤缝线表面光滑,对组织损伤小,进针时未将皮肤及其附件带入皮下,避免“表皮钉”的形成。(3)只在创口两端留下两个细小针眼,且未紧扣线结,对皮肤不产生持续性的切割力,从而避免形成针孔瘢痕[7]。

有报道采用“无损伤缝线”皮内缝合,缝线完全在皮内,不拆线,伤口局部创伤及组织反应轻微,伤口愈合后可达到较满意的美容效果[6]。但笔者临床发现,虽然“无损伤缝线”对组织的刺激轻微,但对组织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异物刺激,会促使伤口瘢痕形成[8],故笔者推荐需拆线的连续皮内缝合法。皮内缝合虽然不能加快组织愈合的进程,但因为有良好的皮下对合缝合减张,创缘的张力已减到最小,且皮内缝合抗张力较常规缝合法高125%,故拆线时间比常规拆线时间可适当提前,以减少缝线对组织的异物刺激。

非吸收无损伤缝线连续皮内缝合的注意事项:(1)术前向患者讲解不同缝合法的示意图及缝合后的疗效图,多数患者会积极选择非吸收无损伤缝线连续皮内缝合。(2)拟行皮内缝合的伤口必须是清洁伤口,严格无菌操作,确保伤口不发生感染[9]。(3)伤口皮下各层组织每隔5~10 mm缝合一针并对合正确,彻底消灭死腔及积血,皮下层缝合的线结应打在组织深部。皮内缝合成功的基础在于良好的皮下层缝合,不仅可使两侧创缘皮肤对合良好,让皮内缝合后伤口平整如一,而且充分接受了伤口的张力,使真皮层缝合后的张力最小,促进修复、减少瘢痕。(4)连续皮内缝合是针距约3~8 mm,伤口两端打蝴蝶结或用纱布小球垫为固定物固定线头及线尾,可减轻缝线切割皮肤并方便拆线。过长的伤口(例如超过5 cm),为预防拆线时缝线抽断,当缝至伤口中部时,缝针透出皮肤缝合1针,让缝线暴露于皮肤外(拆线时剪断此段缝线后从两端抽线),暴露的缝线下垫小纱布块避免缝线切割皮肤。(5)需在同一平面进行伤口缘皮内缝合,打结时才能使皮缘对合良好,且打结的张力适度,以免皮缘皱起。(6)伤口愈合后及时拆线,减少缝线异物反应,拆线时间可比常规拆线时间适当提前,例如面部术后约4 d拆线,四肢术后约10 d拆线。(7)拆线后,伤口可外涂瘢痕平等药物[10],对减少瘢痕有一定作用。

综上所述,非吸收无损伤缝线连续皮内缝合兼顾了愈合与美观,简单实用,可在清洁伤口的缝合中常规采用。

摘要:目的:观察非吸收无损伤缝线连续皮内缝合与可吸收缝线连续皮内缝合的疗效。方法:2008年12月-2011年7月选择本院119例清洁伤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非吸收无损伤缝线连续皮内缝合,B组采用可吸收缝线连续皮内缝合,术后12~24个月随访伤口瘢痕情况。结果:与可吸收缝线连续皮内缝合相比,拆线的非吸收无损伤缝线连续皮内缝合的伤口外貌更优良。结论:清洁伤口可采用非吸收无损伤缝线连续皮内缝合。

关键词:无损伤缝线,可吸收缝线,连续皮内缝合,拆线,瘢痕

参考文献

[1]徐剑蓉.会阴侧切口间断缝合术121例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3):150-151.

[2]任建军,黄明辉,武建林,等.皮内连续缝合与常规缝合关闭切口的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01,8(5):412-413.

[3]蔡景龙.对瘢痕形成与防治的共识[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0,5(5):4-6.

[4]田昕.皮内缝合在急诊皮肤创伤中的应用[J].浙江创伤外科,2010,15(4):547-548.

[5]毛琼兰.对1200例腹部直切口应用无创伤缝线连续皮内缝合方法的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0):2716-2717.

[6]孙志红.皮内连续水平褥式缝合法在颌面裂伤清创术中的运用[J].医学创新研究,2007,4(30):73.

[7]曾勇,潘永海,吴成亮,等.可拆线皮内缝合法在乳腺良性疾病手术创口中的应用[J].浙江创伤外科,2010,15(3):385.

[8]邹文,许海燕,邹勇,等.褥式缝合在皮瓣供区创面的应用[J].安微医药,2012,16(9):1324-1325.

[9]杨锡瑶,惠锦林,李丹,等.普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安微医药,2011,15(12):1560-1562.

缝线缝合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胃肠外科2012年8月~2013年9月109例手术患者, 分别实施传统减张缝合 (传统组) 与内减张 (内减组) 缝合。传统组54例, 男34例, 女20例, 年龄20~69岁, 平均年龄54岁;内减组55例, 男24例, 女21例, 年龄23~68岁, 平均年龄58岁;两组患者中患有胃癌、小肠癌、结肠癌、直肠癌、Ⅰ类伤口、Ⅱ类伤口、Ⅲ类伤口以及其他疾病等病例数比例均等, 无统计学差异, 固可排除此类外因。比较两组伤口裂开患者数量、术后伤口感染数以及住院时间。

1.2 方法

1.2.1术前准备工作患者行各类常规性检查, 各类手术器械准备齐全, 确保患者在行手术前, 排除各种影响手术效果因素[2]。另外注意患者体位的合理摆放, 以患者适宜为准[3]。1.2.2手术方法在术前、术中准备工作完毕后, 一般在患者伤口9~10cm左右长度, 进行预防性减张缝合, 两者缝合方法颇有差距[4]。内减组:在处理完伤口, 关腹术后, 经皮下至腹膜用1~10抗菌薇乔逢线外做预置全层间断缝合术, 此时不收线打结, 在针距、边距分别约为5cm、2cm处, 经腹膜及筋膜缝合后, 此时再收线打结, 最后再缝合皮下组织及外露皮肤[5]。传统组:与内减组不同, 经皮肤至腹膜外行全层间断减张缝合, 针距、边距与之相同, 再按常规缝合伤口术, 待外露皮肤缝合后, 收线打结。术后早期还可辅助支持肠内营养, 促进肠功能恢复, 减小腹腔压力, 预防伤口裂开[6]。患者住院期间, 巡房记录患者伤口裂开数、伤口感染数、患者恢复情况及住院天数。

1.3 观察指标

传统组和内减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既往病史、并存疾病以及患者自身体质都可能影响术后恢复的效果, 我院在患者出院后1~3个月内, 进行随机电话随访,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长短、切口感染率、切口疼痛指数, 以及根据患者回院复查情况, 再根据我院《感染诊断标准》作出详细比较, 观察患者切口颜色、温度以及分泌物标准, 医者可在患者作详细检查后定感染标准, 若只有少许液化脂肪粒, 则不属切口感染。再观察患者的疼痛指数, 患者在平日正常活动中有少许疼痛则为轻度疼痛, 若不触碰切口, 并且正常卧床休息时疼痛则为中度或重度疼痛。

2 结果

胃肠外科109例手术患者, 传统组54例, 内减组55例, 内减组无伤口裂开, 传统组3例;内减组发生伤口感染9例, 传统组17例;内减组住院时间为13~18d, 传统组为18~21d。且二组术中无低血压、深静脉血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巡房, 内减组患者疼痛指数低、患者恢复情况明显高于传统组。

3 讨论

胃肠手术伤口裂开, 由多种可抗力和不可抗力因素构成, 患者本身腹腔压力过高、伤口愈合恢复情况不良等因素[7], 但为减少患者痛苦, 作为医者, 在伤口缝合过程中, 改善缝合技术, 提高医疗水平, 无论是对患者身体上还是经济上都至关重要[8]。而采用抗菌薇乔缝线内减张缝合, 能有效抑制术后病菌感染, 减小患者疼痛指数, 便于医者更换消毒药品, 术后对患者病情多加关注, 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提高住院资源利用率, 都产生积极重要作用[9]。

当今,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及各种不可抗力因素的产生, 胃肠手术在众多医院早已普遍开展。在多年外科临床经验看来, 用抗菌薇乔缝线行内减张缝合, 相对于传统缝合术, 可有效预防伤口裂开, 同时可降低伤口感染率及住院时间,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运用和推广[10]。

摘要:目的:探讨和总结抗菌薇乔缝线在胃肠手术伤口内减张缝合中的疗效。方法:抽取我院2012~2013年胃肠外科109例手术患者, 分别实施传统减张缝合与内减张缝合进行分组比较, 以下简称传统组和内减组, 比较两组伤口裂开患者数量、术后伤口感染数以及住院时间。结果:内减组无伤口裂开, 传统组3例;内减组发生伤口感染9例, 传统组17例;内减组住院时间为13~18d, 传统组为18~21d。结论:用抗菌薇乔缝线行内减张缝合可有效预防伤口裂开, 同时可降低伤口感染率及住院时间。

关键词:抗菌薇乔缝线,胃肠手术,内减张缝合

参考文献

[1] 潘屹, 常瑞, 魏正强.用抗菌薇乔缝线行内减张缝合在胃肠手术伤口的运用[J].重庆医学, 2013;42 (15) :1711~1716

[2] 冯斌, 林俞, 张瑛, 等.腹腔镜胃肠手术307例体位安置及护理配合[J].福建医药杂志, 2012;34 (6) :154

[3] 姚永良, 保红平, 王俊.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胃肠手术后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 2013;19 (11) :32~33

[4] 陈丽平, 王煜霞, 王雷.48例老年胃肠手术后切口感染分析及防护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23 (5) :99~101

[5] 李雪萍.腹部胃肠手术患者营养支持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 2013;29 (9) :23~26

[6] 李群, 李斌, 于安星.预防性内减张缝合在腹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2;6 (3) :48~50

[7] 徐世平, 张弛.全层连续加内减张缝合在预防腹壁切口裂开的应用[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9;15 (3) :20~21

[8] 文坤明, 曾庆良, 冯国丽, 等.抗菌薇乔缝线预防胃肠急诊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1;18 (9) :63~66

[9] 龚健, 孟红波, 宋振顺, 等.抗菌缝线在胃肠道肿瘤手术腹壁切口缝合中应用效果[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27 (4) :84~85

缝线缝合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这类患者该研究从2010年4月—2013年3月一共收集了56例, 56例均完成术后至少1年随访, 其中男40例, 女16例, 年龄在9~56岁, 平均27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4例, 体育运动伤16例, 日常损伤6例。均为单侧损伤, 其中左侧40例, 右侧16例。按照Meyers-Mc Keever分型:II型14例, III型42例, 合并半月板损伤24例。外伤致手术时间为4 d~2个月, 平均20 d。患者术前均有膝关节肿痛, 活动受限。

1.2 手术方法

患者仰卧位, 麻醉后止血带止血, 经前外侧入路关节镜检清理关节腔内积血及凝血块, 然后按顺序观察半月板及前交叉韧带损伤情况, 半月板横韧带是否嵌压在骨折端, 酌情处理关节内病变。观察撕脱骨块的大小以及移位程度, 仔细清理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床和撕脱骨块间纤维组织, 加深骨床约0.5 cm, 并初步复位骨折块, 了解复位位置及前交叉韧带张力情况。然后在前交叉韧带胫骨隧道导向器引导下用克氏针在骨折块前内、前外侧确定骨隧道的内口位置 (把骨床看成一个钟表盘, 隧道内口分别位于4:30和7:30位置的骨床缘) , 使两隧道外口间距约为1 cm, 用直径为4.5 mm的钻头沿导针方向打入建立骨隧道。将一个头部呈45°折弯的硬膜外穿刺针导管作为导线器, 从前外侧入路插入, 从前交叉韧带的外侧, 经前交叉韧带后侧绕到前交叉韧带后内关节间隙, 引出PDS线圈, 通过线圈导入2根MB66不吸收缝线, 引出膝前外侧口, 体外分别“8”字打节后, 用推线器推入关节内前交叉韧带前方, 然后将2根细钢丝对折分别经两胫骨隧道引入关节腔, 将2根MB66不吸收缝线的游离端分别套扎于钢丝缝合处, 拉钢丝, 使2根MB66不吸收缝线穿出胫骨隧道, 标记2根MB66线尾端, 伸直膝关节, 并在探钩或刮勺协助下复位骨折块, 待骨折块完全复位后, 关节镜下确定“8”字内节分别在骨块中心, 将2根MB66不吸收缝线游离端在胫骨隧道出口处分别扎紧, 打结固定, 见图3。手术完毕后, 冲洗关节腔, 松止血带, 缝合包扎伤口。

1.3 术后处理

患者伸直位支具固定1周, 第2周逐步支具保护下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允许部分负重, 屈伸活动范围0~45°。第3~4周活动范围0~90°, 术后第6周屈伸范围超过120°。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分析。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u检验。

2 结果

56例均随访10~个18月, 平均13个月。骨折均原位骨性愈合。见图2。膝关节稳定性良好, 无屈伸受限, 恢复良好。术前Lysholm评分 (71.4±9.6) 分。术后Lysholm评分为 (94.4±1.4) 分。术前与术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6.325, P<0.001) , 患者均恢复到受伤前的运动水平。

3 讨论

Aderinto[1]发现前交叉韧带 (ACL) 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一般在跌落伤与交通事故伤中较常见。儿童和40岁以上女性多发, 原因可能为儿童ACL在胫骨止点区骨化不全, 相对于其高强度韧带来讲, 骨质内应力薄弱。中年女性多与骨质疏松有关。

笔者关节镜下观察:对于移位的II型, III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保守治疗时复位不佳, 见图1。原因在于: (1) 撕脱骨折掀起后, 无复位应力; (2) 不平整的撕脱骨折稍有错位后, 与其骨床不匹配, 难以“落户”; (3) 骨块与骨床之间有膝横韧带、髌下脂肪垫、凝血块、粉碎骨块、半月板嵌夹。Kocher[2]刘云鹏等[3]报道在Ⅱ型骨折中半月板嵌入骨折块下的发生率为26.1% (6/23) , 38.2% (13/34) , Ⅲ型骨折中发生率为64.9% (37/57) , 61.5% (40/65) 。因此对于移位的II型, III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建议手术治疗复位内固定。

1982年, Mc Lennan[4]第一个将关节镜应用到了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微创手术中。关节镜下行该部位骨折复位内固定术一般需要钢丝、空心螺钉、缝线、可吸收螺钉等, 每一种材料都各有利弊[4,5]。普通钢丝[6]脆性大, 易断, 在关节镜下操作时, 不利于弯转牵拉, 且钢丝容易切割骨块及韧带。张力带钢丝固定[7]能减少钢丝的切割作用, 但操作难度加大。可吸收螺钉[8]的抗扭转力不强, 具有较高的断钉率, 很容易在早期吸收出现松动。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强度高能早期功能锻炼。但空心钉直径较粗, 钻孔时易钻碎骨折块, 造成固定不牢固。钉尾位置不佳可造成髁间窝撞击, 影响膝关节伸直。笔者在临床操作中发现, 采用缝线[9,10]固定具有缝线韧性好, 收紧后固定可靠且避免二次取内固定物, 减少患者再次手术损伤效果。董佩龙, 杨万波等[11,12]分别用钢丝或空心螺钉与缝线两种方式固定胫骨髁间棘骨折术后疗效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该科选用2根MB66不吸收缝线固定操作时更容易, 且MB66不吸收线强度大, 不易断裂;2根MB66线分别“8”字, 交叉点在骨块不同位点, 固定可靠;并且使用缝线经济, 随访未发现缝线松弛、断裂导致骨折块再移位的情况, 且不需再次手术取内固定物。因此MB66不吸收线对于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一经济, 有效的固定材料。

关节镜下8字缝线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创伤小、对关节侵扰少、有效减少关节内粘连, 且可督促患者早点锻炼, 保证关节软骨的完好, 保证膝关节功能。该研究64例病人手术后功能评分明显改善, Lysholm评分从71.4分增加到94.4分。进行手术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以下几点情况: (1) 骨块与骨床间组织需清理完全, 防止影响骨块复位。 (2) 半月板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时往往合并前交叉韧带纤维损伤, 多表现为韧带拉长或松弛。适当加深胫骨平台骨床, 可减轻韧带松弛程度。但如果在深度骨床上加度过度, 前交叉韧带承受过多应力, 导致膝关节活动受限。笔者发现加深骨床0.5 cm后, 韧带松弛程度适中。 (2) 在前交叉韧带股骨起点处钻微孔, 并在韧带体部用等离子刀行韧带皱缩处理, 通过疤痕反应可进一步加强韧带张力。 (4) 胫骨骨隧道内口定位非常重要, 胫骨隧道内口偏后, 容易出现骨块前缘翘起。笔者建议可以将骨床看作一个钟表盘, 隧道内口分别定位于4点半和7点半位置的床缘, 更能有效防止骨块前缘上翘。 (5) 复位固定前予以“8”结扎, 再复位, 固定时应用2根MB66线固定以提高复位的应力, 避免骨折块固定的松脱。

上一篇:生态土鸡养殖论文下一篇:绞股蓝总皂苷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