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缝合法

2024-10-21

改良式缝合法(通用8篇)

改良式缝合法 篇1

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是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宫颈病变。其病变的发生及发展关系到宫颈浸润癌的发生和发展,为诱发宫颈癌的因素之一[1]。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提高,宫颈癌筛查方法的广泛应用,检查方法的日益进展和精确,许多CIN得以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2],从而使得宫颈锥切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宫颈冷刀锥切术是治疗宫颈高级上皮内瘤变的经典方法,其优点是不破坏切缘,手术标本完整,利于病理明确病变范围,但是此手术方法存在术中、术后出血及宫颈管狭窄粘连等围手术期并发症,不同的缝合方法其并发症发生概率不同。本研究旨在观察比较环形缝合法与改良Sturmdorf缝合法在宫颈冷刀锥切术中及术后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入院治疗的宫颈高级别病变(CINⅡ~Ⅲ)患者420例,随机分为环形缝合组200例和改良Sturmdorf组220例。纳入条件:(1)经我院病理科宫颈活检病理确诊或病理科会诊后诊断为CINⅡ~Ⅲ;(2)年龄≤45岁,要求保留子宫;(3)月经干净3~7天内住院手术。排除条件:(1)全身重大疾病或严重慢性疾病及全身各脏器失代偿的表现;(2)急慢性阴道炎及盆腔炎。

1.2 手术方法

两组均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采用静脉全身麻醉,应用宫颈冷刀锥切术切除宫颈病变部分。手术范围为碘不染色区外至少0.5 cm处锥形切除部分宫颈。

环形缝合组:采用环形缝合宫颈成形法。具体方法:可吸收线在宫颈2~3点处从锥切创面顶端(避开宫颈管内膜)进针,向外缝合宫颈间质及黏膜,打结,再在1点位置自内向外缝合宫颈黏膜1针。随后逆时针方向连续缝合宫颈创面1周(注意两针之间交叉不留空隙,不穿透宫颈管壁)。出血密集处可连续缝合宫颈间质以加强止血效果。探查宫口通畅,阴道填塞碘伏纱条压迫止血,术后24小时无阴道大量流血等不适症状时取出。标本12点系线标记后送病理。

改良Sturmdorf组:采用改良Sturmdorf缝合术成形宫颈[3],具体方法为:在宫颈冷刀锥切创面上,用可吸收缝线在宫颈12点旁切缘外进针,锥切创面顶端出针,于锥切底缘带边缝2针,再从锥切创面顶端进针,切缘外出针,收紧缝线打结。在宫颈3、6、9点处同法缝合,该术式在创面外缘呈“W”型缝合,碘伏纱条填塞阴道压迫止血,术后两组均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不予阴道冲洗及擦洗。

1.3 观察指标及判断根据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锥切宫颈的锥底直径、锥高、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感染率、术后出血量大于2倍月经量需要医疗措施干预率、术后宫颈管狭窄发生率及术后6月内门诊随访情况,如:创面愈合、阴道镜下宫颈成型满意度、宫颈黏膜增生率、人乳头瘤病素(HPV)转阴率、残留率。

根据术中吸引器收集的血液量以及纱条增重的量估计术中出血量,术后以出血是否超过月经量2倍为限,出血超过2倍月经量则行相应医疗措施干预。术后感染为患者术后体温≥38.5℃,无其他感染诱因。宫颈管狭窄定义为术后出现痛经或经期下腹胀需行宫颈扩张,而且扩宫时3号扩宫棒不能顺利通过宫颈。出院标准为阴道无流血或少量流血、体温正常、无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于术后首次月经干净后复诊,了解宫颈创面愈合情况。术后每3月复查1次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CT),连续2次转为阴性后,改为每半年复查1次。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即为四格表或R×C表的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手术及术后一般情况比较见表1。

(1)指术后出血量大于2倍月经量

由表1可见,环形缝合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小于改良Sturmdor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环形缝合组术后出血量大于2倍月经量的患者有3例:2例采用二次手术缝合止血,1例返院给予药物及压迫止血;改良Sturmdorf组患者出现11例:4例二次手术缝合止血,2例介入手术止血,5例返院给予药物及压迫止血,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环形缝合组锥切宫颈的锥高、锥底直径、术后住院时间、宫颈黏膜增生发生率与改良Sturmdorf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环形缝合组术后出现1例宫颈管狭窄,表现为痛经,改良Sturmdorf组出现1例宫颈管狭窄,表现为经期腹胀、经血不畅、月经量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感染、残留及复发等并发症。

3 讨论

CIN是宫颈癌的癌前病变,是高危因素之一,其发展为宫颈原位癌风险高,是正常人群的20倍,而且进展为宫颈浸润癌风险也较高,是正常人群的7倍,所以CIN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4]。近年来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开放和生活方式的逐渐改变,宫颈TCT及阴道镜下宫颈多点活检的普及,CIN的发生率较之前有明显的上升,并且呈年轻化趋势,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患者和不愿切除子宫的妇女,宫颈锥切术是治疗CIN的重要方法[5],既能诊断又能治疗。虽然近年来新技术如宫颈环形电刀切除(LEEP)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普及,但LEEP术的热效应可能会影响病理诊断的结果。目前已经有研究表明,LEEP术后26%的患者锥切宫颈标本因切缘电灼而影响诊断[6]。不少学者认为在CIN、宫颈微小浸润癌和HPV感染转阴治疗等方面冷刀锥切术优于LEEP[7]。因此,LEEP在临床上治疗CIN时不能完全替代冷刀锥切术。宫颈冷刀锥切术仍是治疗CIN的经典方法。

由于子宫动脉和阴道动脉是宫颈组织供血的重要来源,动脉血管的分支经过宫颈的浆膜层垂直进入宫颈的肌层,在宫颈的两侧左右血运较为丰富,所以宫颈锥切术围手术期出血的现象比较常见[8,9],在宫颈冷刀锥切术中不同的缝合方法止血效果有明显的不同,故锥切术中选择较好的缝合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中环形缝合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大于2倍月经量发生率明显小于改良Sturmdorf组(P<0.05),说明了环形缝合法表现为较好的围手术期宫颈创面止血的效果。环形缝合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改良Sturmdorf组(P<0.05),源于环形缝合法能较好地暴露手术视野,进而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麻醉风险的几率。两组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环形缝合法不延长患者术后住院天数,不增加患者住院费用。两组术后出现宫颈管狭窄发生率、宫颈黏膜增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随访均未出现残留及复发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本研究环形缝合法和改良Sturmdorf缝合法的疗效比较显示环形缝合法疗效显著,环形缝合法在术中能较好地暴露手术视野,使创面对合完整,有助于恢复宫颈解剖学形态,缩短手术时间,止血快,效果好,患者恢复好,不延长术后住院时间,不增加术后感染率、残留率及复发率,值得广大临床医生进一步应用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孟庆伟,秦振和,毛莹,等.冷刀锥切切缘阴性的重度宫颈糜烂状上皮内瘤变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42(7):457-459.

[2]Cantor SB,Atkinson EN,Cardenas-Turanzas M,et al.Natural history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J].Acta Cytol,2011,49(4):405-415.

[3]韩秀霞,刘葵,孙霞,等.宫颈冷刀锥切术中止血方法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刊,2013,53(26):57-59.

[4]Nancy S,Holger S,Paul B,et a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uidelines:Use of cryotherapy for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J].Int J Gynecol Obs,2012,118(2):97-102.

[5]Wright TC,Cox JT,Massad LS,et al.2001 Consensusgui 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women with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J].Am J Obstet Gynecol,2003,189(1):295-304.

[6]王登兰,姚丽艳,韩聪慧.宫腔镜宫颈锥切术诊治宫颈上皮内瘤变63例临床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8):1020-1022.

[7]屠菊红,熊苗,赵爱民.宫颈疾病的诊疗进展[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0,18(1):54-56.

[8]邴慧香.宫颈缝合术在冷刀锥切术中的临床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9):49-50.

[9]龚花兰,周海珍,阳清秀,等.冷刀锥切缝合术的临床应用[J].华夏医学,2014,27(1):120-122.

改良式缝合法 篇2

[关键词] 改良Kessler缝合法;伤科洗方;拇长屈肌腱断裂

[中图分类号] R68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70-02

拇指功能约占手功能的50%~60%,拇指屈曲活动占拇指功能的20%,其构成了完成精细动作的基础。而拇长屈肌腱断裂又是临床的常见损伤,必须争取早期修复[1]。因此,为探讨改良Kessler缝合法结合伤科洗方治疗拇长屈肌腱断裂的疗效,给临床治疗提供参考,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近期收治的45例拇长屈肌腱断裂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7月~2011年7月收治入院的45例拇长屈肌腱断裂患者,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22~61岁,平均(40.2±11.7)岁,损伤原因均为外伤所致。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实验组24例,行改良Kessler缝合法结合伤科洗方治疗;对照组21例,行改良Kessler缝合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改良Kessler缝合法,即在臂丛麻醉下,外展患肢,均在止血带下操作。闭合损伤均采用正规切口显露肌腱断端,开放伤口适当延长或采用原伤口。首先用2枚针头横穿肌腱暂时固定肌腱断端,采用0#或3-0肌腱套线做Kessler缝合。采用3-0或5-0肌腱套线在肌腱断端周边做间断缝合,切口逐层闭合,修补肌腱外膜,放置引流。实验组行改良Kessler缝合法结合伤科洗方治疗,即在对照组基础上从创口愈合后开始使用伤科洗方熏洗患指,伤科洗方为笔者所在医院自拟,主要含有以下药物:羌活20 g,伸筋草20 g,透骨草20 g,豨签草20 g,积雪草20 g,乳香15 g,没药15 g,木瓜15 g,红花15 g,当归10 g,桂枝10 g,桑枝10 g等。2次/d,30 min/次,疗程为 3 周。

1.3 疗效判定

随访3~4个月,采用患者定位复查的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手功能恢复情况[2]。采用患侧手总主动活动度测定(TAM) 进行功能判定,优:术后活动范围正常;良:TAM患侧>健侧的75%;可:TAM患侧>健侧的50%;差:TAM患侧<健侧的50%。优良率=(优+良)/总数。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检验水准定为P<0.05。

2 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手功能优良率为95.8%,高于对照组的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手是人体重要的运动、形态及感觉器官,因此保持手功能和外观的完整性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而传统的拇长屈肌腱断裂伤经肌腱修复后易形成粘连,影响手术疗效,有效地防止或减轻肌腱粘连已成为手外科的未解难题[3]。Potokar等[4]认为,促进内源性愈合,控制外源性愈合是减少肌腱粘连的关键。唐剑邦等[5]研究认为,改良的肌腱探寻法和Kessler缝合法在拇长屈肌腱断裂损伤中疗效显著。本研究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手功能优良率为95.8%,高于对照组的85.7%(P<0.05)。笔者认为,一方面说明常规的改良Kessler缝合法亦能在某种程度上起到积极地作用,但另一方面改良Kessler缝合法结合伤科洗方能更符合保护腱鞘、减少炎症反应、减轻手术对肌腱断端及周围组织创伤的原则[6-7]。肌腱断裂后发生粘连属中医学筋挛的范畴,而中药熏洗法是一种利用药物煎汤,在患部趁热进行淋洗、熏蒸的常用外治方法。两种方法联合,简单实用,价格低廉,能显著提高拇长屈肌腱断裂伤的疗效,防止肌腱粘连的发生。

总之,改良Kessler缝合法结合伤科洗方治疗拇长屈肌腱断裂,有利于患者的手功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应当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Wolcott R,Dowd S.The role of biofilms are we hitting the right target? [J].Plast Reconstr Surg,2011,127(Suppl 1):28S-35S.

[2] 潘达德,顾玉东,侍德,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0,16(3):130-135.

[3] 李云霞,姜孟臣,于燕,等.手深度烧伤早期功能治疗的临床研究[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8,17(6):514-515.

[4] Potokar TS,Prowse S,Whitaker IS,et al.A global overview of burns research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forming networks with the developing world[J].Burns,2008,34(1):3-5.

[5] 唐剑邦,苏培基,伍中庆,等.改良肌腱探寻法在拇长屈肌腱Ⅱ区开放性断裂伤的应用[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0,26(4):248.

[6] 廖小波,贺凤楼.改良Kessler法修复新鲜肌腱损伤84例[J].广西医学,2007,33(4):504-505.

[7] 董艳君,李少波.指屈肌腱指段生物力学特点[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0):44.

改良式缝合法 篇3

1 病例简介

例1, 女34岁, 已婚已育, 因停经23周, 无痛性阴道流血2d入院。入院诊断:G6P1孕23周前置胎盘, 瘢痕子宫。B超提示:中孕头位, 胎儿存活, 入院后予绝对卧床休息, 积极止血, 对症保胎处理, 于入院18d突然出现阴道流血增多, 伴大量血块, 500ml左右, 急查血常规, 血凝, 交叉配血, 备同型血400ml, 给予止血敏, 止血芳酸+5%葡萄糖溶液静滴等对症治疗, 无明显好转, 仍出血不止。血常规回示结果:HB 70g/L, 为保母婴平安, 在腰硬麻下立即行剖宫产手术, 术中见部分胎盘覆盖宫口, 手取胎盘胎膜, 娩出不完整, 予行清宫, 见子宫下段多处有活动性出血, 先后予缩宫素20U, 垂体后叶素6U注射子宫下段, 丝线缝扎出血点, 缩宫素40U加入液体中静滴促子宫收缩治疗, 但胎盘附着面仍有活动性出血, 多中方法止血无效后, 予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 术后子宫收缩好, 无明显活动性出血, 术中出血1000ml左右, 连续缝合子宫切口, 清点纱布器械对数后, 常规关腹, 手术顺利, 术后予预防感染, 纠正贫血, 支持处理, 7d拆线, 切口愈合出院。

例2, 女, 28岁, 已婚未育, 因停经39+1周, 腹痛伴阴道流血1h多入院。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 心肺无异常。产科检查:宫高35cm, 腹围100cm, 胎位LOA, 胎心140次/min, 不规律宫缩, 宫口未扩张, 胎膜未破, 头先露, S=-2, 骨盆测量正常范围。B超提示:胎儿双顶径91mm, 股骨长75mm, 羊水指数161mm, 胎盘位于子宫左侧前壁, 胎盘与子宫肌层之间探及深约12mm液性暗区。入院诊断:G3P0孕39+1周, 部分型胎盘早剥。处理:完善相关检查, 积极术前准备, 立即行剖宫产终止妊娠, 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 术中见胎盘位于子宫下段, 胎盘边缘接近子宫颈内口, 胎盘胎膜娩出欠完整, 行清宫术, 见胎盘粘连处仍出血, 用4号丝线“8字”缝合4针未见止血, 仍不断渗血, 再次予缩宫素20U, 子宫体注射, 热盐水纱布压迫止血仍未止血, 予输同型红细胞及血浆的同时予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 术后子宫收缩好, 无明显活动性出血, 连续缝合子宫切口, 清点纱布器械对数后, 常规关腹, 手术顺利, 术后予预防感染, 纠正贫血, 支持处理, 7d拆线, 切口愈合出院。

例3, 女, 33岁, 因停经35周, 无痛性阴道流血半小时入院。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 心肺无异常。产科检查:宫高28cm, 腹围90cm, 胎位LOA, 胎心156次/min, 无宫缩, 宫口未扩张, 胎膜未破, 头先露, S=-2, 骨盆测量正常范围, B超无。入院诊断:G5P0孕35周, 前置胎盘。处理:完善相关检查, 积极术前准备, 定血型, 交叉配血, 立即行剖宫产终止妊娠, 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术中见部分胎盘胎盘覆盖子宫内口, 手取胎盘胎膜, 娩出欠完整, 予清宫术, 见子宫下段多处出血, 予4号丝线缝扎出血点, 先后予缩宫素20U, 子宫下段肌注, 垂体后叶素12U注射子宫下段, 缩宫素20U加入液体中静滴促进子宫收缩, 立止血1KU静推止血, 子宫收缩仍差, 立即输同型红细胞400ml的同时, 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 术后子宫收缩好, 无明显活动性出血, 连续缝合子宫切口, 清点纱布器械对数后, 常规关腹, 手术顺利, 术后予预防感染, 纠正贫血, 支持处理, 7d拆线, 切口愈合出院。

3例均为剖宫产手术中出现子宫收缩乏力, 子宫下段收缩欠佳, 引起大出血用多种保守治疗方法止血无效后, 不能控制出血而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 手术保留了其生育能力, 随访3~6个月, 未发现远期并发症。

2 讨论

剖宫产手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比阴道分娩更常见, 严重的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止血无效时, 切除子宫是挽救产妇生命的惟一方法, 而切除子宫使女性永久地丧失了生育能力, 近年来采用这种新型的外科手术产后出血的缝线方法, 安全易掌握, 尤其适用于剖宫产术中药物治疗无效的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 可避免切除子宫, 保留生育能力, 是近年来, 使用的一种处理产后出血的新式缝合法, 在我院开展的3例手术中, 均成功, 仅用一根可吸收线, 2~3min就完成操作, 并未增加手术难度, 也未延长手术时间, 在子宫前后壁褥式缝合加压子宫, 使出血停止, 保留子宫, 预后良好, 改良背带式子宫缝合术操作与其他保守性手术相比更简单, 而且安全易行, 无需特殊器械和手术技巧, 成功率高, 是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首选而且有效止血方法。

改良式缝合法 篇4

关键词:会阴侧切,传统缝合,连续缝合,产科质量

会阴侧切缝合术是产科最常用的术式。阴道分娩时, 为了避免会阴严重裂伤, 减少会阴阻力, 以利于胎儿娩出, 缩短第二产程, 预防晚期盆底松弛综合征, 一般多行会阴切开术, 以初产妇多见。而会阴侧切缝合所导致的产时及产后疼痛是自然分娩产妇所恐惧的, 为减轻会阴缝合引起的疼痛, 2009年6月—2010年6月我科采用可吸收合成缝线连续皮内缝合法, 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9年6月—2010年6月我院经阴道分娩行会阴侧切术的400例产妇随机分为2组:传统组200例, 年龄21岁~30岁, 其中经产妇6例, 占3.00%, 初产妇194例, 占97.00%;观察组200例, 年龄22岁~32岁, 其中经产妇8例, 占4.00%, 初产妇192例, 占96.00%.2组产妇的年龄和产次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

1.2.1 会阴切开方法

会阴切开的时间必须掌握适当, 如过早切开, 会致胎儿娩出时间较长、组织暴露时间较长而引起感染, 阴部组织较厚时切开后往往失血较多;但如等到会阴皮肤高度膨隆或者外阴部有新鲜血液溢出时再切开则为时已晚, 往往切开后可见阴道黏膜及组织呈舌状撕裂, 缝合困难, 导致感染。具体方法:取膀胱截石位, 常规采用局部浸润麻醉, 当宫缩时, 左手中、食指伸入阴道稍分开, 内撑起左侧阴道壁, 用会阴侧切剪自会阴后联合中线向左侧45°方向剪开会阴, 如会阴高度膨隆时, 剪开角度为60°~70°, 以免损伤直肠。切口一般为4 cm~5 cm, 切开后应用纱布压迫止血, 必要时钳夹结扎止血。

1.2.2 会阴缝合方法

胎盘娩出后常规再次消毒会阴后, 用2-0可吸收合成缝线从阴道黏膜切口顶端0.5 cm~1 cm处开始间断缝合, 一直缝至阴道口并对齐处女膜, 然后间断缝合肌层及皮下脂肪。缝合肌层时, 全层缝合, 不能留有死腔, 针距1 cm, 这样有利于止血。

传统组采用4号丝线 (三角针) 间断缝合皮肤层, 间隔0.5 cm~1 cm, 一般缝合3~4针, 术后4 d~5 d拆线, 或者用2-0的普通羊肠线皮内缝合皮肤层。观察组采用2-0可吸收合成缝线皮内连续缝合皮肤, 进针点于会阴侧切口最外端处皮内开始, 打第1个结。连续皮内缝合至阴道口, 两侧缝合距离要求相同, 并将缝线轻拉, 松紧适宜, 使皮肤对合平整, 于阴道黏膜下打结, 将线结于黏膜下, 有利于肠线吸收。

1.3 注意事项

2组缝合要求: (1) 缝线不宜过密、过紧。过紧局部血液循环不佳, 也不利于组织愈合; (2) 要恢复解剖位置关系; (3) 严密止血; (4) 不留死腔; (5) 缝合完毕后常规做肛查, 经肛查缝线是否穿过直肠黏膜, 如确有缝线穿过黏膜, 则应拆除重缝[1]。

1.4 术后护理

2组产后护理: (1) 心理护理:解除产妇心理压力, 说明会阴侧切的重要性, 启发产妇对侧切采取正确的态度; (2) 嘱产妇多吃水果、蔬菜, 鼓励产妇早日下床活动, 以保持大便通畅, 从而防止因便秘引起伤口疼痛加重, 促进伤口愈合; (3) 嘱产妇右侧卧位, 以防恶露流出污染伤口, 注意保持伤口清洁, 每日会阴擦洗2次 (用碘伏棉球) , 常规抗感染治疗4 d; (4) 及时督促产妇于产后4 h~6 h内排尿, 防止尿潴留的发生; (5) 分娩后要经常观察伤口的变化情况, 防止伤口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切口疼痛比较

按WHO分级规定分为0级 (无痛) 、Ⅰ级 (微痛) 、Ⅱ级 (中痛, 能忍受) , Ⅲ级 (重痛, 难以忍受) 。观察组疼痛与传统组疼痛均为Ⅱ级以上。2组切口疼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观察组明显低于传统组。

2.2 术后炎性反应及甲级愈合率比较

产后4 d观察会阴切口早期炎性反应的程度以及愈合情况, 经对比分析, 观察组切口炎性反应无, 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传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产妇对缝合的满意度

观察组对切口的满意度为85.0%, 传统组为25.0%, 观察组明显高于传统组。

3 讨论

产科传统缝合会阴切口是以丝线缝合为主, 常常由于皮肤牵拉过紧引起产妇疼痛难忍, 增加拆线时的心理负担, 拆线后在皮肤上留下瘢痕, 难以去除。在皮内缝合方法上, 因羊肠线是由绵羊肠壁黏膜下层组织制成, 吸收快, 价格低廉;而合成线是由多股合成纤维构成, 张力强劲, 缝合植入组织后, 2周仍保留原先强度的50%以上, 吸收慢。因此会阴侧切伤口皮肤层采用连续皮内缝合, 操作简单而且易掌握, 伤口愈合良好, 美观无需拆线[2]。可吸收合成线缝合会阴切口, 对合严密, 间隙小, 皮肤愈合瘢痕小, 切口美观, 产妇满意, 可消除传统缝合弊端, 大大减少产妇的疼痛, 术后切口感染概率小, 有利于母乳喂养, 有利于产后康复, 只要母婴情况允许随时可以出院, 缩短产后住院时间, 减轻产妇的经济负担, 提高产科质量。

参考文献

[1]郑丽娟, 潘继红.会阴侧切术采用连续缝合法的效果观察[J].南方护理学报, 2001, 8 (6) :5-6.

改良式缝合法 篇5

会阴侧切术和缝合术是临床产科常用的一种手术方法, 主要针对不能顺产的产妇施行该手术。会阴通常只有2~3cm长, 但生产时可拉伸至约10cm长。初次分娩时, 拉伸会阴是相对较困难的。所以, 可以采取会阴侧切术, 以防止产妇会阴撕裂、保护盆底肌肉, 且切开后容易修补和愈合的更好。为此, 笔者将会阴侧切术的适应证、麻醉方法和手术方法以及缝合术进行总结, 以指导临床产科实践, 更好地维护产妇和婴儿的健康。

1 适应证

1.1 初产妇头位分娩时会阴较紧, 会阴体长, 组织硬韧或发育不良、

炎症以及水肿或急产时会阴未能充分扩张, 估计胎头娩出时将发生Ⅱ度以上裂伤者。

1.2 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头盆不称者。

1.3 经产妇曾作会阴切开缝合或修补后瘢痕大, 影响会阴扩展者。

1.4 产钳助产, 胎头吸引器助产或初产臀位经阴道分娩者。

1.5 早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或胎儿宫内窘迫需减轻胎头受压并及早娩出者。

1.6 患有心脏病或高血压等妊娠合并症, 需缩短第二产程, 防止产妇过度用力而增加心脏负担者。

产科医师在看到胎头快露出阴道口时, 就会在第一时间判断胎儿的大小, 会不会造成会阴严重撕裂, 然后再决定是否施行会阴切开术;如医师判断产程很顺利, 即使不剪会阴, 撕裂的伤口也不大时, 可避免手术。

2 麻醉方法

分为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2种, 最好选用阴部神经阻滞麻醉, 因从临床观察局部浸润麻醉后行会阴侧切术, 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阴道裂伤, 甚至裂伤达后穹窿, 造成缝合困难, 增加患者痛苦, 严重时形成阴道直肠瘘。

阴部神经阻滞麻醉用8~9号腰穿针穿刺。左手食、中指放人阴道触及坐骨棘做引导, 右手持带腰穿针的注射器, 针管内装入1%普鲁卡因或1%利多卡因5~10mL, 取肛门与坐骨结节连线中点 (即侧切伤口顶端) 打一皮丘, 将腰穿针针头向坐骨棘刺人达骶棘韧带处, 再进针1.5cm, 有落空感后回抽无血, 即注入1%普鲁卡因或1%利多卡因5mL, 然后抽回长针头至皮下, 在切开侧大小阴唇皮下作扇形注射。

3 会阴侧切术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采用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当宫缩时, 将左手食指和中指放入阴道内, 撑起左侧阴道壁, 食中指所指的角度为45°, 用会阴侧切剪自会阴后联合中线向左侧45°方向剪开会阴。但当胎头近着冠或已着冠 (即会阴部高度隆起) 时, 手指所指的角度为60°~70°, 否则待胎头娩出后会阴部放松侧切角度不足45°, 即伤口靠近肛门, 一是易损伤肛门括约肌或直肠, 二是易增加被感染机会。切口一般为4~5cm, 应注意阴道黏膜与皮肤切口等长, 否则外大里小达不到侧切的目的, 切开的组织有皮肤、皮下组织、阴道黏膜, 球海绵体肌及会阴浅深横肌。因阴道黏膜下静脉丛较丰富, 切开后应用纱布压迫止血, 大的血管应结扎或钳夹结扎止血或缝扎止血。

4 改良缝合术

缝合应在胎盘娩出后按解剖层次逐层缝合, 缝合前先用0.2%甲硝唑溶液冲洗会阴切口, 阴道内填塞纱布卷以免宫腔血液下流影响视野。

4.1 第一步:缝合阴道黏膜

以左手指中指放入阴道撑开阴道壁, 暴露整个阴道黏膜切口, 检查切口有无延裂或舌型裂伤, 缝合线为1号或1-0Dexon (微娇) 可吸收线, 从切口顶端上0.5cm处做连续或者锁边缝合, 直达处女膜环外即后联合的黑白交界处, 这时将缝线向后退0.2~0.3cm再缝1针, 以防缝线松动, 将缝线留2.0~3.0cm长剪断, 以备后面打结。

4.2 第二步:缝合肌层

先用甲硝唑液冲洗伤口, 一是达到消毒目的, 二是冲洗伤口表面的血液及凝血块, 使视野清楚。若肌层裂伤较深需缝两层时, 第一针应从会阴后联合端开始, 无裂伤时均从侧切顶端开始, 用剩余的可吸收线作连续缝合, 不留死腔, 拉紧缝线, 以免造成血肿, 解剖层次清楚, 对合整齐, 肌层缝完后不打结。

4.3 第三步: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

肌层缝完后缝线达后联合端, 不打结, 继续连续缝合皮下组织, 靠近切口顶端约0.5~0.8cm处缝针, 应沿切口方向直接穿出最顶端的真皮层, 最后用美容法即真皮内连续缝合法缝合皮肤, 针距不易过长, 以免影响皮肤对合整齐, 一般0.5~0.6cm为宜, 至后联合处打结 (即与该处原保留的线结打结) 。缝合完毕后取出阴道内填塞的纱布, 做肛查, 最后用双氧水冲洗伤口, 放置酒精或0.2%甲硝唑溶液浸湿纱布敷于创面。

4.4 优点

(1) Dexon可吸收线易吸收, 一般于10~14d天水化。 (2) 伤口内打结少, 只有三结即阴道顶端、肌层顶端、舟状窝处。 (3) 局部血运好, 不易因打结过多造成血运受阻, 引起局部缺血坏死, 另一方面不易形成浸润块而致伤口感染。 (4) 免拆线, 抗炎治疗3d即可出院, 减少患者住院天数, 减轻患者痛苦, 相应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5) 不易因伤口感染而致外阴变形, 达到美容效果。

5 侧切后伤口的恢复

5.1 如厕后冲洗

妇女分娩后完, 大小便之后都应该用水由前往后冲洗会阴, 避免细菌感染。

5.2 保持伤口干燥

如厕、洗完澡后, 用面纸轻拍会阴部, 保持伤口的干燥与清洁。

5.3 切忌用力

不要用力解便, 以避免缝补的伤口再裂开。

5.4 勿提重物

产后1个月内, 不要提举重物, 也不要做任何耗费体力的家事和运动。

5.5 避免性行为

改良式缝合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12月~2009年3月共5例患者,年龄25~37岁,均孕足周,初产妇3例,经产妇2例;妊娠期高血压病1例,巨大儿2例;术中出血>800 ml。

1.2 临床表现

均表现为胎盘娩出后子宫收缩无力,宫腔大,胎盘剥离面渗血。5例均行缩宫素肌注和卡孕栓舌下含服,其中,2例已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仍有阵发性宫缩乏力伴出血,术中出血量800~1 400 ml,考虑子宫收缩差,双手挤压宫体见出血减少,表明适宜捆绑术,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成功的可能性大。

1.3 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均为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胎盘娩出后子宫收缩乏力,将子宫娩出腹腔,用1号可吸收缝合线从子宫切口距右侧端2~3 cm右下缘的下方3 cm进针,缝针穿过宫腔至切口相应上缘的3 cm处出针,可吸收缝线拉至宫底距右宫角3~4 cm处,在宫底浆膜层下穿过(浆膜层下行程2~4 cm),出针后在右后壁与前壁相同水平的部位进针至宫腔,水平出针至左后壁,同法在子宫底左宫角浆膜层下及子宫左侧切口的上下缘进出针,这样子宫表面可见2根缝线,似有肩章的背带,助手向下、向内挤压宫体的同时,将缝线拉紧打结,使子宫变成扁圆形后,常规缝合子宫切口。

1.4 出血量的计算

产科出血量的计算以临床常用的目测法+容量法。

2 结果

5例患者均手术抢救成功,1~5 min内有效止血,术后无再发出血,无失血性休克,且保留了子宫。术后42 d随访所有病例子宫复旧好,恶露表现正常。产后月经恢复无影响。

3 讨论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也叫B-Lynch缝线术,是针对产后宫缩乏力需急行开腹处理或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迅速控制子宫出血的方法[1]。我科将其应用于剖宫产术中因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大出血及有出血倾向的高危病例的治疗,取得了显著临床效果,临床体会如下:

3.1 出血原因

子宫收缩乏力出血占产后出血的70%~80%[2]。引起宫缩乏力的因素如下:全身因素(精神紧张、疲劳,过多使用镇静剂和麻醉剂等);局部因素(巨大儿、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等);子宫发育不良(多角子宫、子宫肌瘤等);胎盘因素(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残留等);多产、多次引流产,子宫肌纤维退行性变;未临产而行剖宫产手术及其相关因素。特别是对催产素不敏感者更应加强警惕性。

3.2 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的机制及选择时机

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时,两手紧握宫体,从宫底向下适当用力,使子宫受压呈纵向收缩状态,将子宫肌壁间的血管和血窦被有效挤压、被动关闭,使缝线将子宫被动纵向收缩、不能反弹到原来状态而达到止血目的。对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出血,采用缩宫剂和止血剂的同时,局部压迫出血部位,按摩子宫,局部缝扎止血仍不能见效者,应立即将子宫取出腹腔,用两手加压若能减少出血,则行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

3.3 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的优点及注意事项

子宫背带式缝合时,缝线由子宫下段前壁绕过宫底直达子宫下段后壁,缝线游离于子宫表面;本法于子宫底近宫角3~4 cm处在宫底浆膜层下穿过,避免了缝线从子宫上滑脱及子宫收缩后形成线圈,使其他器官套入引起梗阻的可能,应而更安全。此方法不用特殊器械,缝线为可吸收线,不会造成肠管嵌顿和缝线残留,因未穿透宫腔,不会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基层没有血源的单位,减少了救治过程中大量失血及子宫切除的机率。

临床应用中的几条建议: (1) 术中、术后一定要配合缩宫素的应用,以巩固疗效。 (2) 术中缝合进针不要太靠宫颈边缘,以防损伤子宫动脉,引起血肿。注意进出针避开膀胱。前后壁进针基本水平,后壁多以两侧骶韧带“八”字附着点两端为进出针点。缝合后前后两条线将子宫体和子宫下段切口分成3等份。 (3) 打结力度适中,缝线拉紧后提起以缝线与肌壁间能容一小指为宜,缝合后观察5~10 min。 (4) 子宫颈部位出血,特别是前置胎盘,应做前后壁“8”字缝合止血,而不适宜用此法。 (5) 术中如有出血倾向,检查宫腔内无残留,均可行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

3.4 与其他手术方法的比较

基层医院乃至大医院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行宫腔填纱条止血,效果肯定,但操作过程中费时较长,需准备宫腔填纱条,可能面临感染及再次出血;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髂内动脉缝扎术及子宫动脉栓塞术对宫缩乏力性出血有效,但要求较高的技术水平、手术时间长、损伤大;上述处理无效或合并DIC短时间内不能纠正,为抢救产妇生命,子宫切除术是最快、最有效的措施,但会使患者失去一个脏器[3];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简单易行,术前无需过多准备,耗时短,费用低[4],既起到明显止血作用,又能保留子宫和生育力,缝合后能立即估计止血效果是否满意,若失败仍可改用其他更彻底的手术方法,是治疗继发性宫缩乏力性出血最安全、最有效、最佳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时, 采用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的效果、应用价值及注意事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剖宫产术中大出血行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5例均为在剖宫产术中出现子宫收缩乏力而引起大出血的患者, 经其他保守治疗方法不能控制出血而行背带式缝合, 手术保留了其生育能力, 术后无大出血。结论: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是治疗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提高了产科质量, 且简单、易掌握,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剖宫产术,宫缩乏力,产后出血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845.

[2]高云荷.产后出血原因及高危因素分析[J].实用产科与妇科杂志, 2003, 19 (5) :258-259.

[3]丁惠群.子宫缝合术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处理中的作用[J].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 2005, 2 (6) :309-311.

改良式缝合法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1月 -2013年11月在本院妇产科行剖宫产后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11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采取的止血方法不同分为接受改良B-Lynch缝合法的观察组60例,接受传统宫腔填塞止血法的对照组58例。 观察组产妇年龄22~34岁,平均(28.13±1.72)岁; 孕周38~41周,平均(39.28±0.76)周;孕次1~3次,平均(1.32±0.29)次;对照组产妇年龄23~32岁,平均(27.82±1.65)岁;孕周37~41周,平均 (39.17±0.73)周;孕次1~4次,平均(1.37±0.26) 次。两组产妇均采用连续硬脊膜外阻滞麻醉,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 >500 ml,其他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止血方法

观察组产妇接受改良B-Lynch缝合法,具体如下:下推膀胱腹膜返折暴露子宫下段,于切口左侧切缘下2~3 cm,子宫内侧3 cm处进针(1号可吸收缝合线,外留线10 cm),经宫腔从切口上缘2~3 cm, 子宫内侧4 cm出针,在左侧子宫体中部由下向上垂直褥式缝合1针,深达肌层但是不穿透蜕膜层。出针后宫底缝线垂直绕向子宫后壁,于左侧子宫体中部与前壁缝合相应部位褥式缝合1针(不穿透蜕膜层)[3]。出针后于前壁相应位置进针,宫腔横向至右侧后壁与左侧相应位置出针,继续子宫右半部的缝合,缝合方向与子宫左半部相反。缝线在子宫切口右侧切缘下方3 cm处出针,左右缝针分别从对侧子宫阔韧带无血管区向后穿透过,打结收紧缝线并检查无出血后拉紧打结。用可吸收缝线将子宫切口自右向左连续贯穿缝合1层,子宫放回腹腔观察30 min,注意子宫颜色及有无渗血,阴道有无出血,如子宫色泽转红润、阴道出血基本停止、生命体征平稳, 可常规关腹。

对照组产妇接受宫腔填塞法止血,具体如下:用盐水纱条自子宫切口置入宫腔,左至右折叠填塞不留空隙,观察无活动性出血即缝合子宫切口。于术后24 h内经阴道取出纱条,同时用20 u催产素加入5%葡萄糖500 ml中,静滴促进子宫收缩。

1.3观察指标

1.3.1止血效果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止血方法后, 比较止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阴道流血量和术后贫血发生率等情况差异。

1.3.2性激素水平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止血方法后进行长期随访,测定术后第12次月经周期D3的雌二醇(estradiol,E2)、促卵泡生成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及LH/FSH水平。

1.3.3并发症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止血方法后,比较并发症包括宫腔感染、宫腔形态异常、治疗后大出血和子宫切除等发生率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止血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产妇接受改良B-Lynch缝合法止血的止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阴道流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贫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P <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性激素水平的比较

观察组产妇接受改良B-Lynch缝合法止血后的血清FSH、LH、E2和LH/FSH等性激素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产妇接受改良B-Lynch缝合法止血后的宫腔感染、宫腔形态异常、治疗后大出血和子宫切除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3。

3讨论

产后出血是分娩时最为凶险的并发症之一,如不能迅速有效止血将导致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甚至需要切除子宫。产后出血的原因较多,主要包括宫缩乏力、胎盘滞留、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4种,其中,宫缩乏力最常见。针对宫缩乏力导致的产后出血,临床传统做法为宫腔填塞纱条,无效者切除子宫[4]。宫腔填塞通过物理压迫刺激宫体感受器,反馈性引发子宫收缩,同时压迫子宫血管减少出血。宫腔填塞具有操作简单的优势,但是亦存在一系列缺陷:1止血操作费时较长;2宫腔填塞时若存在空隙会造成宫腔内出血但是阴道未流血的假象,造成止血不力;3异物填塞术后继发感染几率大[5,6]。

改良B-Lynch缝合法在B-Lynch缝合法基础上演变而来,是一种外科手术控制产后出血的缝线法,是子宫动脉结扎术的替代方法,其止血原理为压迫肌层血管、缩小剥离面积[7]。改良B-Lynch缝合法后子宫呈纵向压缩态势,可以迅速缩小子宫容积,缝线的加压作用相当于持续按摩子宫,挤压交织于肌纤维间的子宫壁血管,使得血窦迅速关闭、出血在短时间内停止。改良B-Lynch缝合法应用可吸收缝线,韧性好、易吸收且不穿透蜕膜层,减少了对宫腔的刺激,避免后期宫腔感染或者缝线吸收脱落引起的出血可能[8]。改良B-Lynch缝合法因其迅速的止血效果在临床剖宫产后出血中的应用日渐广泛,目前关于其具体止血效果及对患者远期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面研究仍不多。

为了防止产妇出现失血性休克,对于止血方法的要求不仅是最终完成彻底止血,还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以控制最终出血量[9]。本研究观察组产妇接受改良B-Lynch缝合法止血的止血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24 h阴道流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贫血发 生率明显 低于对照 组产妇 。 提示改良B-Lynch缝合法止血迅速有效,在达到最终完全止血目的的同时减少总出血量,降低产妇术后贫血发生率。女性月经周期受下丘脑 - 垂体 - 卵巢轴调节,卵巢的血液供应来自卵巢动脉和子宫动脉上行支,由此可见子宫动脉或者鞘内动脉结扎势必影响卵巢血供,进而影响卵巢功能。改良B-Lynch缝合法术中缝线两头分别绕向对侧并在子宫下段的后方打结,阻断子宫动脉的上行支血流、减少子宫血液供应。改良B-Lynch缝合法在获得良好止血效果的同时,也有学者担心血管结扎过度可能会造成远期子宫、卵巢等性器官供血不足、功能受损。本研究观察组患者接受改良B-Lynch缝合法止血后的血清FSH、LH、E2和LH/FSH等性激素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改良B-Lynch缝合法及宫腔填塞法操作过程中均未涉及到血管结扎,止血原理均为压迫止血,故对患者远期性激素水平无明显影响。在快速有效止血的同时,尽可能减少产妇术后的并发症以促进其康复是衡量止血方法优劣性的另一大标准。本次发现观察组产妇接受改良B-Lynch缝合法止血后的宫腔感染、宫腔形态异常、 治疗后大出血、子宫切除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宫内纱布填塞为异物堵堵塞宫腔,可增加术中感染几率;填塞止血时有可能遗留空隙,此时宫腔内持续出血而阴道未流血,造成止血成功假象,故有止血不彻底、止血后再次大出血的可能性。改良B-Lynch缝合法通过缝线加压子宫肌及其中的壁间血管、关闭血窦,止血快速且彻底,可吸收线的应用减少了患者的感染风险,彻底的止血效果亦减少子宫切除的可能。

改良式缝合法 篇8

1.1 一般资料

1 3 8例产妇, 均为阴道自然分娩, 年龄2 1~3 8岁, 体质量48~74kg;其中第二产程延长的46例, 早产的28例, 胎儿窘迫64例;新生儿体质量在3.5kg以内。

1.2 适应证

会阴体稍高;为缩短第二产程, 如患有心肺疾病或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儿宫内窘迫;可能会引起会阴严重裂伤者, 如会阴坚韧、胎儿过大、胎位异常等;早产儿为预防颅内出血。

1.3 禁忌证

存在骨盆异常, 阴道急性炎症, 死胎、无存活的畸胎, 会阴体过短, 皮肤弹性差, 巨大儿, 欲行产钳, 臀位牵引术。

1.4

常用缝线用可吸收性的2-0华利康线。

1.4 方法

评估做会阴直切口术, 一般不需要行备皮及局部麻醉, 由经验丰富的助产人员在胎头拨露, 会阴后联合充分扩张, 宫缩时由后联合中点向肛门方向垂直剪开长约2~3cm, 然后立即保护会阴, 左手则控制胎儿娩出速度及分娩机转, 至胎儿全部娩出后右手方可移开;胎儿处理好后检查软产道及切口情况, 用可吸收性的2-0华利康线, 由切口顶端以上0.5cm处连续缝合阴道黏膜及黏膜下组织, 不留死腔、不宜过密过紧、对称缝合, 从对侧肌肉黏膜出针, 打第一个结, 以针距为0.8cm行连续缝合, 下达处女膜环内侧, 留固定线头, 打第二个结。会阴部皮下组织连续缝合:拉紧线后, 缝合自处女膜环下进针穿出至阴道口内上缘黏膜, 使线埋于黏膜内, 再由此进针, 于皮肤切口外侧上方脂肪层穿出, 针距为0.8cm, 连续缝合会阴部皮下组织, 使皮下组织对齐, 尽量减少进出针的次数, 减少线头及结头, 恢复原解剖关系直达切口远端线结, 不使线头外露, 然后用同一根线自切口外端皮内进针行皮内缘连续缝合, 最后把皮肤对齐;检查缝合处有无血肿或出血, 常规查肛、检查有无线穿透直肠黏膜。再用0.5%甲硝唑注射液100mL冲洗阴道, 产后每天用0.5%碘伏清洗外阴, 勤换护垫、每日检查切口、了解有无感染征。于产后24h给予红外线灯 (功率360W, 频率50Hz) 局部治疗, 每天2次, 每次20~30min, 一般3~4d, 产妇平卧, 取膀胱截石位, 把红外线灯竖放于两腿之间的床基上, 距离30~50cm, 并用前臂内侧测试温度, 感温热即为合适距离, 照射过程中, 护士每15min巡视观察产妇1次, 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尤其防止烫伤产妇。

2 结果

138例初产妇行会阴直切口术后均顺利分娩, 配合红外线局部治疗的产妇切口均为Ⅱ/甲愈合;无1例产妇切口延长损伤肛门括约肌和直肠造成会阴三度裂伤的情况, 产后切口恢复快、愈合好, 无感染、1~3d就可以出院, 减少了经济费用, 产后近、远期随访, 无瘢痕, 无1例切口裂开。

3 讨论

会阴直切口处为会阴中心腱, 是一层坚韧的结缔组织膜, 从解剖角度看, 此处血管和神经分布不丰富。因此术中出血少, 疼痛轻, 缝合时切口易对齐, 愈合快, 术后无瘢痕, 可消除产妇紧张情绪, 减少了产妇的痛苦, 对夫妻性生活质量无影响, 产妇行走方便, 产后2小时就可下床自解小便;促进生理功能的恢复, 也提高了母乳喂养的成功率;由于采用皮内连续缝合, 既美观、又不用拆线, 产后3d就可出院, 缩短了住院时间, 减轻了经济费用, 深受广大产妇欢迎;配合红外线局部治疗, 因: (1) 会阴在分娩过程中受到反复扩张和挤压, 发生充血、水肿和炎症; (2) 产后大部分产妇仰卧位, 切口处恶露的浸润状态, 极易感染; (3) 会阴切口与肛门距离很近, 如大小便清理不当易感染切口, 此外, 尚有少数产妇因体力消耗或护理不当引起感染, 我院配合红外线治疗, 主要是红光波段, 其生物作用是光化学作用;在局部代谢旺盛, 细胞氧化过程加快和肌张力降低, 能消除局部静脉淤血, 加强组织营养, 使细胞再生加快, 局部组织充血, 血流加速, 使组织干燥, 改善了局部抗感染条件, 有益于伤口的愈合;同时加速神经的再生, 也增加白血球的作用, 并且操作方便、价格便宜, 还有镇痛作用, 适于推广使用[1,2,3]。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在治疗疾病的同时, 要求尽可能地保持肌肤的完美, 分娩也不例外。当前剖宫产率的增高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社会性问题, 从更深的层面已成为民众医疗保健不可回避的触痛, 所以, 一个助产人员能胜任助产工作的基本技能, 是一个优秀助产人员标志性的‘看家本领’。

本院妇产科医师及助产人员通过3年的时间, 对在院分娩的初产妇进行了138例会阴直切口连续缝合配合红外线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分娩时为了避免会阴及盆底组织严重裂伤, 减轻盆底组织对胎儿先露的压迫, 减少新生儿窒息, 缩短第二产程, 加速分娩, 提高母婴生存质量。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来我院经阴道分娩的138例初产妇, 采取会阴直切口, 连续缝合及皮内缝合术, 产后24h配合红外线局部治疗, 观察会阴切口的愈合情况及住院天数。结果 138例初产妇行会阴直切口, 连续缝合及皮内缝合术后, 配合红外线局部治疗, 具有住院时间短、切口恢复快、疼痛轻、愈合好, 无感染、无瘢痕等优点。结论 会阴直切口连续缝合及皮内缝合, 术后24h配合红外线局部治疗, 有助于提高产科接生质量, 避免造成切口延长的严重后果, 可以减轻产妇的痛苦, 会阴无瘢痕, 产后切口愈合快, 缩短了产妇住院时间及经济费用, 同时提高了病房周转率, 也提高了母乳喂养成功率。

关键词:会阴直切口,连续缝合术,红外线局部治疗,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乐杰, 谢幸, 丰有吉.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0.

[2]陈宏.会阴直切皮内缝合452例体会[J].中国期刊网.2009.07.30.

上一篇:结构性不平衡下一篇:金融工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