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具的

2024-10-21

金融工具的(共10篇)

金融工具的 篇1

金融工具是金融市场中为调节和管理金融活动而采用的工具或专业手段。包括常用性工具(如利率、汇率、股票、债券、借贷、信托等。)和衍生性工具(如期货、期权、远期、交割等。)金融工具是经济发展的产物,金融市场的动荡使其产生成为必然。近些年,金融工具及其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G公司,是某大型集团公司下属的分公司,属于国家特大型制造企业。G公司是全国范围内较早进行大规模票据(银行承兑汇票)融资的企业,从1999年开始,一直将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作为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金融衍生工具在G公司的作用及影响

第一,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可以规避或减少企业融资中的财务风险。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效应可用于规避风险,规避风险也是人们设计衍生金融工具的初衷。

G公司在1999年因兼并某企业带来了巨额日元外债。长期以来,日元汇率大幅度的波动,给G公司的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如:2001年汇兑收益7691万元,2002年汇兑损失4050万元。在确认不能提前还款的情况下,又为了防止这种汇率变化带来利润的大起大落,G公司从2001年就开始探讨日元保值业务。有单纯的利率互换、货币置换、期权,也有混合的方案。

以其中一个带敲出条款的货币置换方案为例:就是在直接的货币置换方案基础上,附加一个敲出条款。交易双方事先确定一个汇率水平作为下限,如果市场汇率水平从未达到下限,交易双方将按照一定的汇率水平和利率水平,将不同币种、不同利率的债务进行互换。但是如果市场汇率水平一旦达到下限,则该货币置换行为终止,交易双方不再承担任何的责任与义务。该方案最终的效果就是用大约200万元的成本将汇率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通过对几十种日元债务保值方案的对比分析后认为,这些保值方案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日元汇率风险,但却在有限的汇率风险防范范围内增加了美元的汇率、利率风险,这种风险的转移起不到真正的保值作用,无法规避日元债务风险。而在当时人民币升值压力大,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有变动的可能性,如果实施以上保值方案,日元汇率风险转化为美元汇率、利率风险,达不到规避汇率风险之目的了。所以,G公司认为做保值不如不做任何动作,毅然放弃了执行保值的念头。几年后的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果然升值了,证实了当时的预测。虽然在放弃保值方案后的几年仍有波动,但由于后期人民币升值,总的汇兑收益大于汇兑损失,达到了风险控制的预期效果。

第二,金融工具为筹资提供了更为灵活有效的手段,同时也降低了筹资成本。如在2002年,G公司利用美元利率持续走低的形式,通过借内债还国外银行的美元贷款,将接近7.5%的固定利率换成LIBOR+0.6%(当时仅为3%)的浮动利率,大大降低了成本,节约财务费用支出约6000万元。另外,在人民币短期筹资方面,保理业务、商业发票贴现等业务都是应企业的融资需求产生的衍生金融工具,都能在降低筹资成本方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三,衍生金融工具为企业提供了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在2006年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前景下,G公司运用无本金远期外汇交割(NDF)原理,结合进口原油支付款项,与银行合作共同推出了“资金代付及组合式远期购汇业务”,在单纯支付原油款项的同时,赚取汇兑收益。具体原理及程序如下:

在企业需要对外支付进口货款时,银行根据当日NDF报价和美元Libor利率测算该笔交易的到期损益,如果市场条件适合,企业按当日银行售出价存入银行与进口货款等额的人民币,银行代企业以美元形式对外支付货款;同时银行将企业存入的人民币资金视同按同期限同档次的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实际上企业已用该笔资金支付了进口货款),并根据代付当日的美元贷款利率计算代付美元资金利息,企业同时向银行进行组合式购汇,即企业买入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 D F并授权银行在交易到期日办理相应的即期售汇。

在交易到期日(交易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银行根据上述交易中企业人民币资金定期存款本息与美元借款利息及N D F业务的价差,将盈余的人民币资金划回企业的人民币帐户,即企业节省的成本=人民币存款本息收入-购汇偿还美元借款本息+折算成人民币的N D F损益。

由于该种业务的风险基本锁定,且可以在支付原油款项的同时可预知远期交易收益程度,不需增加额外的资金占用,G公司决定操作该业务。仅2006年10月当月G公司通过该种业务就获得收益1 3 8万元,并成为集团公司内部实施N D F业务的首家试点单位。

2008-2010年,G公司还操作了敞口及非敞口的美元贷款、境内外贸易融资、国内保函、电子票据等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为企业节约财务费用上千万元,真正达到了通过资金管理要效益的目的。

二、通过G公司的实践,谈几点选择衍生金融工具的启示

(一)正确认识风险

首先,衍生交易是转嫁风险而不是消除风险,衍生金融工具派生于基础金融产品,它的风险控制机制是通过将基础金融产品可能产生的风险转移给愿意承担该风险的另一方,使基础金融产品持有人得以减小风险、控制自身风险,达到保值目的,而非彻底消除基础金融产品风险。

其次,风险不能完全转嫁,只是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风险是指某种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可以是损失,例如上面的日元保值方案;也可以是收益,例如上述N D F的运作。

再次,衍生金融工具在被用作避险工具时,存在可能放大风险的副作用。一旦市场发生意外走势,风险无法对冲时,可能形成风险放大效应。

这些正如上述日元带敲出条款的保值方案一样,由日元的风险转嫁为美元的风险;由于其有敲出点汇率的限制,注定风险不能百分之百消除;随着当时人民币升值和美元汇率已走进低谷的预测,美元的汇率和利率风险可能会更大。

(二)合理进行市场预测和分析

金融市场变化莫测,但在很大程度上受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在用衍生金融工具之前,要对金融工具的对象和利率、汇率等变化趋势进行充分分析和合理的推断,确定前提条件。仍然以上述日元保值一事为例,在当时的环境下,且日元债务天生条件苛刻,放弃、不作为也是在充分研究后的一种慎重的选择。而进行NDF业务的操作也是在合理判断人民币升值走势的情况下操作成功的。

(三)结合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充分进行方案测算,科学评估方案效果

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所以在选择衍生金融工具时,要首先搞清楚企业的状况、需求和目的,充分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和进行衍生金融工具操作的必要性。企业选择衍生金融工具的主要目的就是避险与获利。企业作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参与者,从某种程度上说,处于缺少专业技能和“信息不对称”不利地位,因此应充分考虑自身的避险需要和风险承受能力,始终坚持以控制风险为目的。然后充分进行引入衍生金融工具后的方案测算,科学、合理地评估方案效果,以供企业决策。上述日元保值和N D F业务操作的环境、目的完全不同,也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四)风险和收益相匹配,正确对待决策结果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属于金融资产的范畴,而金融资产的时间性特征和不确定性特征意味着任何金融工具的都是要付出成本和存在风险的。所以在运用中,要注意风险和收益的匹配,对执行与不执行、运用与不运用金融工具或衍生工具在不同的环境下答案不同。上述日元的不作为也是风险和收益不匹配,正确决策的结果。所以,企业在考虑选择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摘要:近些年,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得到广泛的运用,而每个企业各有不同。本文结合企业实际运作的经验,探讨金融工具如何在企业中运用,及所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金融工具,企业,运用及启示

参考文献

[1].李继红、谢沂,《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慧聪网,2004年2月。

[2].唐文光,《论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筹资管理中的运用》,2007年11月。

[3].熊剑,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与风险管理讲义。

[4].G公司相关衍生金融工具管理资料。

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策略分析 篇2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能源和大宗商品的价格的大幅波动,导致生产成本变动频繁,对于我国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产生了不利影响,使得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面对这一原材料价格风险,许多企业选择利用金融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来对冲成本上升的风险。但是,从我国众多企业套期保值实践的结果来看,企业以控制成本为目标的衍生品交易反而给企业造成了巨额的损失。本文以国航燃油套期保值巨亏案为例来分析其交易策略及启示。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看跌期权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含义

根据对货币利率或债务工具的价格、外汇汇率、股票价格或股票指数、商品期货价格等金融资产的价格走势的预期而定值,并从这些金融产品的价值中派生自身价值的金融产品。衍生金融工具是指从传统金融工具中派生出来的新型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根据交易方法和特点可以分为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期权合约与互换合约四大类。它们的主要特征是:远期合约一般在场外进行交易,交易价格和数量都是交易双方协商确定的,具有灵活性较大的优点,但其交易不透明、流动性差和没有履约保证的缺点也非常突出;期货合约与远期合约的主要区别是期货合约是在交易所交易的标准化合约,逐日盯市、保证金和期货清算所制度大大降低了期货合约的信用风险;期权合约是买卖某种工具或资产的权利而不是义务的合约,买入期权的最大损失是期权费用,而收益是无限大的,所以运用期权管理风险,套期保值企业只能买入期权,绝对不能卖出期权。

二、套期保值的定义

套期保值是指利用期货合约作为将来在现货市场上买卖商品的临时替代物,对其现在买进准备以后售出商品或对将来需要买进商品的价格进行保险的交易活动。其基本做法是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对同一种类的商品同时进行数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买卖活动。

企业为规避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股票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等,指定一项以上套期工具,使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动变动。预期抵消被套期项目全部或部分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

三、国航套期保值简介

(一)国航公司简介。2002年10月,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和中国西南航空公司,成立了中国航空集团公司,并以联合三方的航空运输为基础,组建新的中国国际航空公司。

2004年9月30日,作为中国航空集团控股的航空运输主业公司,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

2004年12月15日,国航在香港和伦敦成功上市。

(二)航油套期保值的原因。1.是属于高风险的行业,很容易受到政治稳定因素、经济起伏、金融汇率和油价波动等外界因素的影响。2.航空公司的利润预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的航油价格。因此,航油套期保值被认为是降低运营成本、规避风险、创造利润的必要措施之一。3.中国国航的燃料成本很大,占总成本的40%左右,而國际上平均航油成本只占航空公司运营成本的10%—15%,因此,为了减少营运压力,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国航从2001年就开始进行航油的套期保值业务。

四、国航套期保值巨亏交易策略分析

(一)案例简介。2008年7月中旬时,国航签订了一份燃油的套期保值合约,本来对于航空公司来说,对构成其运营成本40%以上的燃油成本进行套期保值本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这份合约却给国航带来了巨额的亏损,成为了国航挥之不去的噩梦。在签订后,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下跌,国航的燃油套期保值合约截止2008年末公允价值损失高达68亿元,国航也就成为了继中信泰富,深南电之后的由于套期保值而产生巨额亏损的公司。

(二)合约简介与合约风险。国航所签订的合约具体内容如下:它选择了双向的期权头寸,即同时卖出一个看跌期权并买入一个看涨期权。也就是选择了在获得按固定价格买入燃油权利的同时,授予对方以更更低的固定价格卖出燃油的权利。

在合约订立的当时,国际油价处在高位,且市场普遍预期油价将继续走高,造成仅对冲油价上涨风险的套保合约,成本高昂。对于国航来说,它并不想用大量的资金来支付这一高昂的期权费,于是,它就通过卖出看跌期权来获得一定的行权费,在用看涨期权锁定油价的同时也为自己留下了风险敞口。

国航从2001年就开始进行航油的套期保值业务,由于2004年之前,原油价格较低,对公司的成本支出影响较小,公司的航油套期保值业务规模较小,截至2005年公司也只是对12%的年度航油用量进行了套期保值。此后,随着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公司的航油套期保值的数量不断增长,2007年公司的航油套期保值数量已经接近公司年度航油用量的50%。2005—2007年,公司的航油衍生工具的净收益为0.95亿元、1.13亿元和2.36亿元。由于在此期间,原油价格保持上升的趋势,公司的航油套期保值业务很好的降低了公司的燃油成本和业绩波动,公司对通过套期保值业务进行稳定成本的信心增加。因此,2008年,随着油价的继续上涨,套期比继续增加大到1220/2336*100%=52.2%。

(三)国航套期保值巨亏分析。1.深陷结构性期权套期保值迷宫。结构性期权的一般模式是,既作为期权的买方,如买入看涨期权;同时也是期权的卖方,如卖出看跌期权。在这种模式下面,作为期权买方,只有在价格对自己有利的时候才会行使权力,而作为期权的卖方,当价格对自己不利的时候,是没有办法规避风险的。2.套期保值数量过大。在行权价格和市价均可确定的情况下,影响亏损的关键就在于行权的数量,国航将对手方出售的最高数量定为实际用量的50%左右,可谓是豪赌。当油价出现大幅下降,国航的现货采购会降低成本,可以覆盖燃油套期保值亏损所造成的部分损失,但由于国航进行套期保值的数量达到实际用量的50%左右,使得成本的降低额很难全部覆盖套期保值所带来的巨额亏损。3.扭曲了套期保值的目的。套期保值的目的是通过一些衍生工具来固定成本或者锁定利润,以消除或者减少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国航之所以在套期保值方面出现巨亏,问题不在于套保本身,而是在于套期保值的目的上出现了偏差,由单纯对冲风险、保值转向希望借此盈利。

国航的巨额亏损最主要是由其卖出看跌期权引起的,这类期权对国航来说收益有限、亏损却是无限的。同时,套期保值的头寸过量,更使其套期保值行为带有浓浓的投机色彩,偏离了套期保值的目的,演变成了对油价走势的一种赌博。如果油价上涨,国航可以继续享受低成本油价,获得收益;如果油价下跌,国航则会承担巨额亏损。

五、套期保值风险控制

(一)充分了解期货合约内容。要深入的分析潜在的风险因素,不论是国际风险还是国内风险,都应当引起相当的重视和注意,对国际商品走势做出正确判断,往往有了正确的预期,更能实现套期保值的目的,从而规避想规避的风险。

(二)只做套期保值,放弃投机行为。要明确套期保值的目的,套期保值是为了固定成本和锁定利润,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去做套期保值。应当适当选择有一定风险的现货交易进行套期保值。

(三)大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培养既懂得经营又拥有丰富期货操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操作是极具挑战的,这不仅需要操作人员专业的水准,也需要他们稳健的心态。企业内部财务人员也许与交易相互配合,为投资策略的分析和制定提供充足的信息。

(四)慎重进行卖权操作。对于看跌期权的出售者来说,其收益是有限的,而风险却是无限的,虽然得到了固定的期权费,但是风险可能会更大。(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王丽.我国航空公司燃油套期保值问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

[2]从林.由国航、东航燃油套期保值大幅亏损引发的思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8:88.

[3]李慧,刘训文.浅谈套期保值的风险控制——基于国航燃油套保巨亏的案例分析[J].财会通讯,2009,29:111-112.

[4]吕飞.燃油套期保值:关键在控制成本[J].国际航空,2009,01:32-34.

[5]邓秋玲.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燃油套保分析[J].企业导报,2013,08:30-31.

金融工具的 篇3

如果在一个衍生金融工具合同中,企业要通过交付(或获取)可变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结算合同,那此合同不表明对企业拥有扣除所有负债后的资产的剩余权益。但如果企业通过交付(或获取)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以获取固定数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则该合同是一项权益工具。

例1:甲公司于2012年2月1日向乙公司发行以自身普通股为标的的看涨期权。根据该期权合同,如果乙公司行权,乙公司有权以每股60元的价格从甲公司购入普通股10 000股,每股面值为1元。合同签订日为2012年2月1日,行权日为2012年8月1日,2012年2月1日每股市价为58元,2012年6月30日每股市价为62元,2012年8月1日每股市价为65元。2012年2月1日期权的公允价值为6 000元,2012年6月30日期权的公允价值为4 000元,2012年7月31日期权的公允价值为2 000元。假定期权合同中约定:期权合同到期,如乙公司行权将以现金换普通股方式结算。

分析:因为期权合同中约定,如乙公司行权将采用现金换普通股方式结算,即以每股60元的价格从甲公司购入普通股10 000股。这属于衍生工具只能通过交付固定数量的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换取固定数额的现金进行结算,是能证明乙公司拥有甲公司在扣除所有负债后的资产中的剩余权益的合同。因此甲公司发行的看涨期权属于权益工具,与该期权相关的款项收付均计入所有者权益,并且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不需确认。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1.2012年2月1日:借:银行存款6 000;贷:资本公积———股本溢价6 000。

2.2012年6月30日、2012年7月31日因为没有发生现金收付,不需进行账务处理。

3.2012年8月1日:借:银行存款600 000;贷:股本10 000,资本公积——股本溢价590 000。

例2:假设其他条件都不变,但期权合同中约定:期权合同到期,如乙公司行权将以现金净额结算。

分析:根据期权合同的约定,这属于金融负债中的一种:向其他单位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同义务。这种情况下,甲公司发行的看涨期权属于金融负债,需要调整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会计分录如下:

1.2012年2月1日:借:银行存款6 000;贷:衍生工具———看涨期权6 000。

2.2012年6月30日:借:衍生工具———看涨期权2 000 (6 000-4 000);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 000。

3.2012年7月31日:借:衍生工具———看涨期权2 000 (4 000-2 000);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 000。

4.2012年8月1日:借:衍生工具———看涨期权2 000;贷:银行存款2 000。

例3:假设其他条件都不变,但期权合同中约定:期权合同到期,如乙公司行权将以普通股净额结算。

分析:因为期权合同中约定,期权合同到期,甲乙公司将以普通股净额结算,由于甲公司交付的普通股数量取决于期权到期时的股价,导致交付的股票数量不固定。因此甲公司发行的看涨期权属于金融负债,需要调整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此时看涨期权发行时和持有期间调整公允价值变动的分录与例2相同,只是期权到期时结算的分录不同而已。具体会计分录如下:

2012年8月1日:借:衍生工具———看涨期权2 000;贷:股本30.77 (2 000÷65×1),资本公积———股本溢价1 969.23。

二、以自身权益工具结算的非衍生工具,需视交付的自身权益工具数量固定与否确认为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

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非衍生工具的合同义务,企业根据该合同将交付非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则此非衍生工具属于金融负债;而如果企业根据该合同将交付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则此非衍生工具属于权益工具。

例4:甲上市公司经批准于2012年1月1日以50 400万元的价格发行面值总额为50 000万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该债券期限为5年,票面年利率为3%,实际年利率为4%。自2013年起,每年1月1日付息。自2014年1月1日起,该债券持有人可以申请按债券面值转为甲公司的普通股股票(每股面值为1元),转换条件为按债券面值每10元转换1股股票。假设债券持有人于2014年1月1日将所有可转换公司债券转为普通股股票,债券发行资金用于日常生产经营。(P/A, 4%, 5) =4.451 8, (P/F, 4%, 5) =0.821 9。

分析:债券属于基本金融工具,但由于其赋予了债券持有者在未来某一时点转换为普通股的权利,即该金融工具属于未来可用自身权益工具结算的非衍生金融工具。而在发行债券时,企业根据该合同义务将交付的自身权益工具数量是不确定的,因此该合同不表明债券持有者对企业的资产拥有扣除所有负债后的剩余权益,该非衍生工具是一项金融负债。但由于在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发行价格中又包含了转股权,其中含有权益工具的成分,我们在初始确认时应当将负债成分和权益成分进行分拆,分别进行处理。而在债券的发行期间要根据债券持有人选择转股与否进行相应处理,持有人如果选择不转股,企业按普通债券进行会计核算;如果转股,应终止确认相应负债部分,并将其确认为权益,而权益部分则从权益的一个项目结转至另一个项目,不会产生转换损益。具体会计分录如下:

1.2012年1月1日:可转换公司债券中负债成分的公允价值=50 000×0.821 9+50 000×3%×4.451 8=47 772.7(万元)。借:银行存款50 400,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2 227.3;贷: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50 000,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2 627.3。

2.2012年12月31日:借:财务费用1 910.91 (47 772.7×4%);贷:应付利息1 500 (50 000×3%),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410.91。

3.2013年1月1日:借:应付利息1 500;贷:银行存款1 500。

4.2013年12月31日:借:财务费用1 927.34 (48 183.61×4%);贷:应付利息1 500 (50 000×3%),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427.34。

5.2014年1月1日:借:应付利息1 500;贷:银行存款1 500。

转换的股数=50 000÷10=5 000(万股)。借: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50 000,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2 627.30;贷:股本5 000,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1 389.05,资本公积———股本溢价46 238.25。

参考文献

发展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的思考 篇4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会计思考

0引言

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管理,除了要实施严格有效的金融监管外,会计监管也是一个发挥重要作用的手段。

1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发展现状

在我国,对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的研究,基本上是以民间为主,不过财政部已经于1999年开始,组织进行了相关的会计准则基础研究,但还未正式立项制订有关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准则。因此,按照大多数国家的惯例,在未发布专门的金融衍生工具准则前,金融衍生工具按照投资准则核算。如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债务性投资,通常按投资处理,但绝大多数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仍不符合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一投资》的核算披露要求。

新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自2002年1月1日起在上市金融企业实施,但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核算并未提及,目前国内金融企业对其一般都按照历史成本法计量,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确认未实现损益。如民生银行2003年的年报中披露:“本行进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未交割金额在表外列示,相关损益在金融衍生工具到期交割时在利润表中确认”。如果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公允价值计量,按国内会计准则的净利润应调减18631千元。金融企业一般都从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从民生银行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核算违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谨慎性原则,若完全照搬国际财务报告的公允价值原则极易夸大收益,安然事件就是例证,建议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核算采取谨慎原则是比较合理的,即确认未实现损失,不确认未实现收益。

目前,国内四大银行都开展了代客外汇实卖的业务,其中包括利用外汇、利率衍生工具进行套期避险等。在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实务方面,据调查,由于目前尚不存在可以遵照的会计准则或其他规范文件,大多数金融机构都自主决定金融衍生工具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随意性较大。另外,我国对风险较高的金融机构衍生交易主要实行非现场的事后监管,且手段也比较单一,主要通过审核机构报送的财务报表和业务统计表来实现,且频率较低,基本上只有月报、季报和年报等。因此,往往对金融衍生工具所带来的风险措施不力。

2加快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目前,国内会计准则中关于金融衍生工具的规范很少,内容也过于简略。这说明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在理论上和实务中都与现实所要求的水平相距甚远,我们非常需要有一套完整、统一的金融衍生工具会计核算理论来指导、规范各项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实务。

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计量是整个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的核心问题,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由于其高度的相关性,越来越受到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青睐,因而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对使用者决策的相关性更大。在很多的情况下,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可以从市场上观察到或从市场上类似的衍生工具推测估计到。但这种从市场上类似的衍生工具推测估计到的公允价值,存在很多管理层估计和判断因素,这就为管理层提供了操纵利润之机。如何避免公允价值计量在运用过程中不被管理层利用来操纵利润,形成虚假会计信息欺骗公众,就成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但究其实质,是否对金融衍生工具作公允价值计量,甚至披露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主要取决于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在金融衍生市场高速发展的今天,关于金融衍生工具计量标准一直是会计界所关心的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以FASB与I-ACS为首的国际会计界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衍生工具计量标准的最佳选择。但是对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会计来说,会计计量的选择仍要作特殊的考虑。我们不能不顾我国的特殊环境,简单地模仿发达国家的模式,简单地照搬国际上的做法,我们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以市场为基础来确定我国的计量模式。

3我国开展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的有关建议

我国要在健全、完善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必须依靠会计这个信息服务系统,发挥其监督职能。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会计首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进一步建立健全会计法律与规范会计准则在制订时应当是以具体规则为导向,还是以基本原则为导向?一般来说,当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社会诚信度比较高,会计职业界的专业判断能力比较强的情况下,会计准则的制定应该偏向目标导向;相反,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正处在转型期,会计职业人员的专业判断较弱的情况下,会计准则的制定应偏向于规则导向,以期给广大会计人员进行实务指南。没有规则的目标是没有操作性的,没有目标的规则也是不合理的,因此,我们应依据我国的会计环境,在目标导向和规则导向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3.2改造和完善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系统,增加披露力度首先,改进现行会计报表的结构,使报表使用者能够直接读取有关金融工具的信息。其次,应增加一张“金融衍生工具明细表”,详细列明金融衍生工具的类别、特征、风险系数、账面价值、公允价值、到期日、持有日等内容,以便投资者利用自己的判断做出决策。再次,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表外披露内容。最后,还应进一步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的审计工作。

金融工具的 篇5

一、现行的金融工具计价方法

为了适应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 与金融工具相关的会计准则从20世纪90年代制定以来一直在逐步完善。尤其是在2000年之后, 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活跃, IASB和FASB先后颁发了与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和披露、混合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等有关的会计准则。

根据IASB和FASB的要求, 目前金融工具的计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以公允价值计量, 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2) 以公允价值计量, 且其变动引起的利得与损失在实现前计入其他全面收益; (3) 以公允价值计量, 且其变动引起的利得与损失在实现前计入其他全面收益 (强制减值损失例外, 其在发生时报告于当期损益中) ; (4) 以公允价值计量, 且其变动引起的利得与损失一部分计入当期损益, 另一部分计入其他全面收益; (5) 以成本减去在当期损益中报告的强制减值损失计量; (6) 以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 (7) 以账面价值减去对无法收回的金额提取的准备后计量; (8) 以调整折溢价摊销、应计利息后的发行净收入计量; (9) 当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时, 公允价值依据风险调整后的估值技术来确定。《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 (IAS 39) 要求企业将金融资产划分为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的投资、贷款和应收账款、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将金融负债划分为两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其他金融负债。对于不同类型的金融资产和负债, IAS 39要求企业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 特别是:持有至到期的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账款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 按摊余成本计量;某些无法获得可靠公允价值的权益工具投资, 按照成本计量;对于金融负债, 除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外, 其他一般采用实际利率法, 按摊余成本进行计量。

金融危机爆发后, 迫于外界的压力, IASB和FASB在2008年10月发布了《不存在活跃市场下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征求意见稿, 从而进一步完善了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

二、现行金融工具计价方法的局限性与金融危机的引发

1. 金融工具计价的复杂性问题。

金融工具计价的复杂性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金融工具计价的复杂性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工具自身的复杂性;二是金融工具的计量方法不统一, 使得准则本身不易理解。金融工具计量以及相关规则的复杂性增加了财务报表的编制者、审核者和使用者的工作难度:报表使用者无法了解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以及公司的整体财务状况;报表编制者无法正确选择一致接受的会计政策, 由此得出的会计信息无法反映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和公司的整体财务状况;报表审核者很难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和调整。同时, 随着新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 金融工具的计价标准也在不断变化, 财务报表的编制者和审核者很难适应这些变化, 从而无法选择合适的计量方法。另外,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未对一些特殊的金融工具做出明确的计量规定。某些情况下, 管理层必须选择如何揭示一种金融工具, 如果没有在适当的时候做出选择或不能给此种选择提供合适的证据, 则可能导致这种金融工具被不正公地对待。更糟糕的是, 不正确的选择可能迫使管理层对早期报表进行重述。

2.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对金融危机的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从20世纪80年代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被运用以来, 其一直被认为可以使会计报表更好地反映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因此,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修订后的会计准则之中。然而, 金融危机爆发后, 运用公允价值对银行资产进行计量会对银行造成重大影响。因为运用公允价值评估资产时, 不是按其历史成本而是使用当前的市场价值进行评估, 这种资产计量方法具有“亲经济周期效应”:当市场运作良好的时候, 这种计量方法能够真实地反映资产的价值;当市场陷入危机时, 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必然造成银行大规模的资产减记。资产减记迫使其他市场参与者降低衍生资产的评估价值, 并且会诱发资产价格加速下降之前的抛售行为, 最终形成一个可怕的资产价值下降的动态循环。公允价值计量已导致众多银行不合理地减记资产, 从而压缩了银行的放贷规模, 这在某种程度上诱发了金融危机。

3. 非活跃市场下金融工具计价存在的问题。

金融危机爆发时会涉及大量的金融衍生工具, 而相当一部分金融衍生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 其公允价值一般参照与其类似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价格或估值模型确定。估值模型的特性就是假设未来与过去的情况相似, 因此一旦多项假设条件发生变化, 就会造成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错误计量和披露。而此时的财务报告仅仅反映传统的财务信息, 没有增加披露公允价值计量和风险识别等内容。

三、解决金融工具计价问题的对策

2008年9月, IASB主席戴维·泰迪说:“会计并非诱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但会计在使市场参与者信任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方面很重要。”另外, 金融工具的风险性、流通性以及复杂性对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提出了新的要求。鉴于金融工具计量所固有的复杂性, 以及公允价值计量本身存在的缺陷, 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金融工具的计价问题。

1. 降低金融工具报告的复杂性。

(1) 减少金融工具的类别和计量方法。目前金融工具的类别和计量方法较多, 适当取消一些类别和计量方法有助于报表使用者深入了解金融工具的相关信息。例如取消IAS 39中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类别, 或将此类别的金融工具重新归类于可供出售的金融工具, 将有助于推进公允价值的运用。另外, 也可取消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类别, 同时简化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计量要求。这样一来, 如果出售一项金融工具或确认一项减值损失, 就会省去将利得与损失从其他损益重分类为当期损益的环节。

(2) 简化套期会计。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 一些财务报表使用者认为当前的套期会计已不能反映套期活动的经济后果。IASB也认为简化当前套期会计确实可以解决金融工具报告中的一些问题。目前以一种相对简化的方法来取代公允价值套期会计是变革现行套期会计的首选方法, 即对于被指定为套期工具的金融工具所产生的利得与损失, 允许在当期损益之外进行确认 (类似于现金流量套期会计) , 这样被套期项目的账面金额不会受到影响, 计量属性将保持一致, 对收益产生的持续影响也较小。

2. 改进非活跃市场条件下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计量。

(1) 考虑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信息。报告主体在计量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时要考虑所有与市场相关的信息。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时报告主体需要对交易实质进行判断, 从而确定特定的交易是否为有序交易, 因为强迫性交易或无序交易不适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此外, 当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时, 通常使用价格服务者的报价作为确定公允价值的依据。事实上, 当市场不活跃时, 价格服务者可能更多地依赖估值模型进行报价。因此, 报告主体除了要获得这些报价信息之外, 还要评估定价方法是否与公允价值的计量目标相一致。

(2) 完善管理层的内部假设。当不存在活跃市场, 同时缺乏可供观察的数据或需要对数据进行重大调整时, 公允价值主要采用以管理层的内部假设为基础的估值技术确定。因此, 需要考虑所有与内部假设有关的信息, 以估计未来现金流量和适当的风险折现率。

(3) 调整估值模型。在运用估值技术时, 报告主体要根据观察到的市场信息定期修正估值模型, 确保该模型能够反映当前的市场状况, 并能够识别该模型潜在的缺陷。当市场状况改变时, 要对估值模型进行调整, 调整后的估值模型应能更好地反映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在计量日的交易价格。估值模型调整包括对估值模型修正后缺陷的审查、对流动性的调整和对信用的调整。

3. 强化与金融工具计量相关的会计信息披露。

针对当前的金融危机, 2008年11月11日国际证监会组织在“致20国首脑的信”中指出: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准则制定者的独立性。当前金融工具创新的速度较快, 会计准则制定者必须尽快完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 充分披露与金融工具计量相关的会计信息。笔者认为, 应主要披露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1) 当公允价值变动较大时, 中期或年度报表需要重新披露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信息, 从而反映当前的市场变动状况;当公允价值变动不大时, 则不需要对披露内容做出重大调整。 (2) 增加披露与估值技术相关的信息。当不存在活跃市场时, 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计量依赖于估值技术, 此时需要披露报告主体对估值过程监管和控制的信息, 使得估值技术能恰当地反映当前的市场变化情况。另外, 当估值技术中使用了大量不可观察的数据时, 则需要汇总公允价值从开始计量到终止确认期间的累计变动额, 从而披露因公允价值变动导致的金融工具价值的增加或减少情况。当估值技术中使用了不可观察的数据时, 还需详细披露不可观察数据的输入情况。 (3) 加强对报表使用者关注的金融工具的披露。对于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金融工具, 应对这些金融工具的条款进行详细描述, 以便于报表使用者进行比较分析。实务中, 我们除了要对金融工具的账面价值及变动进行披露外, 还要对金融工具的重要条款进行披露。

摘要:本文以IASB、FASB有关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演变历程为出发点, 从反思金融危机的角度分析了现行的金融工具计价方法的局限性, 并从降低金融工具报告的复杂性、改进非活跃市场条件下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计量、强化与金融工具相关的会计信息的披露等角度对解决金融工具计价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工具,计价

参考文献

[1].陈秧秧.如何降低金融工具报告的复杂性.财会月刊 (理论) , 2008;8

[2].李艳.浅析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的影响.大庆社会科学, 2007;2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研究 篇6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衍生金融工具是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IAS39确定下来的, 衍生工具必定具有这些特征:其价值随特定利率、证券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或利率指数、信用等级或信用指数、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不要求初始净投资, 或与对市场条件变动具有类似反映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 要求较少净投资;在未来日期结算。《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于我国财政部2006年所颁布, 其中引用了国际会计准则中IAS32中的定义, 这样带来了许多益处, 不仅加强了与国际会计的联系, 而且充分考虑到了我国现行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 净额结算并没有强制推行。

二、衍生金融工具引发的会计相关问题

(一) 资产和负债的定义显得不足

衍生金融工具具有自己的特性, 与传统的资产与负债相比, 他是远期合约, 就是说这个合约正在履行或者是等待履行。衍生工具与传统意义上的负债, 资产相比, 他与过去发生的交易无关, 他是不可定义的。我国的企业会计规则有着这样的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所有者投入资木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我国准则中规定商品销凭收入确认条件:一是购买方已经获得了风险报酬;二是商品可以自由买卖;三是企业能够获得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成果;四是收入与成本明确, 必须要计算清楚。衍生金融工具的变化情况与上面四个标准没有联系, 因而报表就不能将其收入其中。众所周知, 传统的资产负债必须要在历史成本的原则中运行, 但是金融资产, 金融负债无需如此, 因为他们的变化情况与传统收入的确认标准相违背。

(二) 衍生金融工具的财务报告披露不够充分

金融工具往往通过附注来表现出来, 因为他们与传统会计存在着较大差异, 不符合相关规定, 金融工具信息不能通过其表现出来。财务报表应该是如今财务报告的重要手段, 财务报告所要做的就是要将过去的, 确认过的交易事项如实的呈现出来, 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的特性在这其中起了决定作用。这样看来, 衍生工具就会以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为载体, 从而将影响施之于财务报告。但在当今的相关理论中, 财务报告还是无法囊括衍生金融工具。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衍生金融工具, 但是其巨大的风险性也给企业带来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有时也有可能是致命大打击。如今, 一个迫在眉睫的技术难题出现了, 怎么样才可以处理好金融衍生工具与财务报告间的关系。

三、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 扩充现有会计要素定义的外延

要想金融工具获得合法的地位, 就要扩充现有会计要素定义的外延, 实质上的表现就是“两个固定的基本特征和一个可选择的基本特征”。“由于过去交易或事项”的定义发生了改变, 内容得到了扩充, 选择增加到了四个, 这样一来, 经济业务的发展得到了便利的条件, 在保持“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跟“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这两个条件的情况下, 上面的四个特征便无须全部满足, 一个条件即可, 具体的表达可以是这样的:以后公司的盈利可以提前作为资本, 只要满足一下几个条件中的一个加以监督即可:已经存在了的交易:使合约签订后, 已经将风险与报酬移走;公司信誉良好, 可以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自身市场价值的持续走高或者保持在一个稳定的高位置, 就可以事先应用未来的经济成果;在外部环境有力的情况下, 未来的经济盈利变得可计量, 实现的可能性大。在扩充会计要素的内涵后, 资产的内涵也发生了改变, 分为了过去交易事项引起的资产和合约产生的资产。衍生金融工具在这样的情况下, 就可以加入到正式的会计行列中。

(二) 合理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

衍生金融工具不在传统的财务会计的范围以内, 要想使衍生金融加入其中, 就要从传统的财务会计下手, 会计要素的内行要进行扩充。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与金融工具的资产与负债息息相关,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资产与负债, 他们着眼于不确定性。在对会计的内涵进行扩充后, 资产和负债就有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区别。会计人员十分重视金融资产, 负债和非金融资产, 负债间的紧密关系,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会计信息上获得不一样的发现与成功。

四、结语

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方面, 借鉴IAS39的初始确认标准来制定我国有关会计准则还是比较妥当的。由于新准则规定不够具体, 因此应在新准则的基础上, 针对衍生金融工具特点, 提出制定更加详尽的准则。为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发展作好理论准备, 要加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出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发展的需要也罢, 别的的会计行规也罢, 会计的基本理论都是最根本的, 只有立足于此, 才有取得实质性的发展。

摘要: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区别于传统会计对象的特征, 导致目前的会计行业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办公过程中, 核心理念还不是深入人心。在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和特点介绍的基础上, 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 即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确认、披露等问题。运用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针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的提出解决对策。目前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会计方面还存在着不小问题, 因此会计准则和金融工具会计的改善迫在眉睫。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确认,披露

参考文献

金融衍生工具审计的难点浅析 篇7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及种类

(一) 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

金融衍生工具, 较为常见的英文名称是Financial Derivatives, 在多数情况下简化为Derivatives。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球金融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衍生工具是以货币、债券、股票等传统金融商品为基础, 以杠杆或信用交易为特征的金融工具。它既指一类特定的交易方式, 也指由这种交易方式形成的一系列合约。金融期货、金融期权、远期、互换等都属于金融衍生工具。

(二) 金融衍生工具的种类。

金融衍生工具品种繁多, 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按照金融衍生工具自身交易方法和特点可分为期权和期货、远期协议、金融互换四种最基本的形式, 但按不同的标准, 又有不同的分类:

金融远期 (Forwards) , 指合约双方同意在未来日期按照固定价格交换金融资产的合约。金融远期合约主要有远期利率协议、远期外汇合约、远期股票合约。

金融期货 (Financial Futures) , 是买卖双方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以公开竞价的形式达成的, 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交割标准数量特定金融工具的协议。主要包括外汇期货、利率期货和股票指数期货三种。

金融期权 (Financial Options) , 是合约双方按约定价格, 在约定日期内就是否买卖某种金融工具所达成的契约。包括现货期权和期货期权两大类, 每类又可分为许多种类。

金融互换 (Financial Swaps) ,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按共同商定的条件, 在约定的时间内, 交换一定支付款项的金融交易, 主要有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两类。

二、金融衍生工具审计的难点分析

(一) 金融衍生工具审计的依据问题

审计依据问题在对传统的审计业务中是依据其传统的会计准则。但是由于金融衍生工具本身的多样性和其交易活动的复杂性, 要解决关于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便使得这些问题解决起来难度非常大。关于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确认, 具体来讲, 金融衍生工具是否应在财务报表内予以确认?如果加以确认, 应在何时、以何种标准确认、确认什么?对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初次确认, 还应该考虑金融衍生工具什么时候应该终止确认, 具体到金融衍生工具资产转让交易, 企业何时应将金融资产的转让确认为销售交易, 从而在资产负债表上中止确认以转让金融资产?何时又应将其确认为一项抵押借款交易, 或者其他类型的交易。关于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确认的难度尚且如此, 更何况审计人员对金融衍生工具审计的难度呢。在当前, 关于金融衍生工具方面的会计准则还不理想, 因此依据金融衍生工具会计资料为工作对象的金融衍生工具审计更流于形式。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历史较短, 金融衍生工具创新业还只是处在初级阶段。但是创新速度并不慢, 这就说明即使我们关于现有的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准则制定好了, 但是由于金融创新, 使我们已制定好的关于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准则又需修订。可见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审计难以进行。鉴于此, 为了减少审计人员在对金融衍生工具业务进行审计时的风险, 也应该重视对金融衍生工具审计准则的制定。这样至少可以明确审计人员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保证被审计单位按现有的会计处理规范进行客观、公允的披露, 审计人员应该保持何种程度的职业谨慎, 承担多大的风险。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在将来的审计准则中加以限定, 那么金融衍生工具的审计工作就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

(二) 审计程序的问题

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种类繁多, 其创造具有一定的任意性。且不说以场外交易方式进行的非标准化金融衍生工具合约, 金融专家可以就时间、金额、杠杆比率、价格、风险级别等参数进行设计, 以满足客户的一些独特的非标准化的要求, 达到让其充分保值避险等目的, 就是在交易所上市挂牌的标准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合约, 也能迅速地适应时势, 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更加细分化的金融衍生工具品种。因此金融创新的快速变化给金融衍生工具的审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因此源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风险迅速增加的现实, 必须建立严格完整的审计程序。

(三) 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问题

金融衍生工具随着全球金融创新的浪潮迅猛发展, 成为当今经济领域中一族异常活跃而且重要的生力军。但其日新月异的发展之势, 也给审计人员对其的认识、把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复杂性, 审计人员很难对其进行把握, 这样严重影响了审计人员对金融衍生业务进行审计。虽然审计人员可就其不清楚的地方请教金融专家, 但是审计人员并不能完全依赖于金融专家的意见, 还是应该尽可能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多学习金融衍生工具方面的专业知识, 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摘要: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产生与发展是现代金融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但也给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本文从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问题着手, 探讨与金融衍生工具审计有关的一些难点问题。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审计难点

参考文献

[1]、陈震宇, 李明辉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初探[J]中州审计, 1999, 9

金融工具分类计量的改进思考 篇8

一、金融工具计量属性选择

金融工具计量最基本的问题是要回答:金融工具应该采用哪种计量属性, 是采用单一的计量属性还是分类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

这个问题其实已有定论, 从金融工具计量发展史来看,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其历史的选择, 也是目前最优的选择。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已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 论证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比历史成本更具有相关性。但笔者想强调的是:公允价值只有当其比较可靠或“公允”时, 相关性才会高于历史成本。这一点已被国外学者的研究所证实, 如Nelson (1996) 以美国200家商业银行1992~1993年数据为样本, 证实银行市值与按SFAS107要求披露的公允价值具有相关性, 而与贷款、存款和长期债权的公允价值不具有相关性。Khurana和Kim (2003) 以美国银行1995~1998年数据为样本检验公允价值是否比历史成本具有更大的信息含量, 结果发现对于规模较小和信息环境不够透明的小银行, 历史成本甚至比公允价值具有更大的信息含量。

因此, 尽管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第一计量属性, 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金融工具都应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当公允价值很难取得或者并不可靠时, 应该考虑采用修正后的历史成本 (主要是摊余成本) 计量。例如, 由于目前国内贷款转让市场不发达, 贷款的公允价值很难取得。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坚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不仅公允价值取得成本很高, 而且所得到的“公允价值”也很难做到“公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采用摊余成本计量也许是更好、更现实的选择。

综上所述, 现实条件下对金融工具的计量应采用混合计量模式, 优先选择公允价值, 当公允价值无法获得时, 以摊余成本计量。

二、我国现行准则下金融工具计量模式的缺陷

1. 现行准则存在的第一个缺陷是金融工具分类计量的划分标准不合理、不明确。

我国现行准则将金融资产分为四类, 将金融负债分为两类, 并规定按不同类别分别采用公允价值和摊余成本计量。而分类标准则综合考虑了金融工具的性质、使用方式和管理意图。由此导致了两个问题:

(1) 以管理意图作为分类计量标准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在某一时点, 金融工具的价值应该是客观独立的, 不会因为管理层主观意图的不同而不同。举例来说, 假设A企业和B企业在2009年1月1日都购买了1 000万元的2年期国债, 国债的票面利率为固定利率10%, 每年末付息一次, 假设此时基准利率也为10%。A企业准备随时卖出, 因此将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B企业准备持有至到期, 因此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以摊余成本计量。如果在2009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日, 基准利率降至5%, 假设国债交易价格只受基准利率影响, 则1 000万元国债市场价值变为1048万元[1 100/ (1+5%) ]。假设A企业和B企业其他情况都相同, 仅仅由于持有国债目的不同, 结果在2009年财务报告中, A企业的期末资产和当期损益都大于B企业, 这样的会计信息很可能会误导投资者。

准则这样规定的依据也许是, A企业持有的国债完全可以在2009年12月31日卖出, 可以提前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而B企业不能卖出, 其价值实现方式只能是获得下一年的利息收入, 因此分别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是合理的。但即便如此, 当A企业将卖出国债获得的现金用于再投资, 只能获得5%的无风险收益即52万元 (1 048×5%) , 在2010年末, A企业和B企业的最终现金流情况是完全相同的 (1 100万元) , 两个企业未来的价值是一致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管理意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可能会随着客观环境和主观意愿变化而变化。A企业可能一直持有国债至到期, B企业有可能提前卖出, 因此以管理意图作为分类计量的主要标准之一, 显然是不恰当的。

(2)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又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两类。这两类金融资产的划分标准非常不明确, 在实际操作中同样会出现同一金融工具在不同企业划分为不同类别的情况。尽管同样是以公允价值计量, 但将公允价值变动分别计入权益和当期损益, 也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笔者认为, 同样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再分类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不仅使得会计操作变得复杂, 也使得会计信息变得更加难以理解。

现行的IAS39中关于金融工具分类计量的规定与我国会计准则基本一致。但IASB在2009年11月发布IFRS9, 对金融资产分类计量模式做了重大调整。一是将金融资产简化为两类, 分别以公允价值计量和以摊余成本计量。虽然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不再明确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两类, 但实际上仍存在将公允价值变动分别计入当期损益和计入综合收益 (权益) 两种处理方法。二是将以公允价值计量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划分标准明确为商业模式和合同现金流特征。尽管商业模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较广, 但仍包含了管理意图因素。因此, 上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尽管在IFRS9中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但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 我国现行准则中存在的第二个缺陷是金融资产重分类的规定可能导致管理层利润操纵。

我国现行准则中明确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不能重分类为其他类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其他类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也不能重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即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划分存在“防火墙”, 但其他三类金融资产之间是允许重分类的。尽管将持有至到期投资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要受到“污染条款”的限制, 即两年内不得再重分类至持有至到期投资, 但总体来说, 管理层是可以通过重分类来调节和粉饰报表的。

三、改进金融工具分类计量模式的建议

笔者认为, 金融工具的分类计量应该坚持简单透明的原则。基本原则包括:第一, 主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辅之以摊余成本计量;第二, 分类标准应基于金融工具的客观特征和客观市场环境, 不以管理当局主观意志为分类依据;第三, 简化类别, 同一类别会计核算应一致;第四, 采用不同计量属性的金融工具重分类应严格加以限制。

笔者建议以金融工具预计现金流特征和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可获得性两个维度作为以公允价值计量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分类标准。根据金融工具预计现金流特征可以将金融工具划分为: (1) 确定现金流金融工具, 如贷款、票据、固定利息债券等; (2) 非确定现金流金融工具, 如浮动利息债券、权益工具、衍生工具等。根据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可获得性可以将金融工具分为: (1) 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类金融工具, 主要指存在公开活跃市场报价, 或虽不存在公开活跃市场报价但根据估值模型计算的价格能为市场接受的金融工具; (2) 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类金融工具 (主要指其公允价值无法取得, 或虽然可以通过估值模型计算或其他方式获得但无法取得市场认可的金融工具) 。

对于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类金融工具, 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对于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且属于确定现金流类的金融工具, 应采用摊余成本计量。对于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且属于不确定现金流类的金融工具,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其变动计入权益。具体见下表:

采用不同计量方式的不同类别的金融工具原则上不允许重分类, 除非出现下列两种情况: (1) 由于金融市场发展, 原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类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得能够可靠计量; (2) 由于金融工具发生信用风险或其他风险, 导致退市或其他流动性下降, 其公允价值由能够可靠计量变为不能可靠计量的。

在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方面, IASB于2009年发布的对IFRS7的修订意见, 采取了和FASB一致的做法, 即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按照计量公允价值输入变量重要性分为三个层级披露, 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可以使公允价值信息更加透明, 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应该予以采纳。此外, 笔者建议, 如果条件允许, 在报表附注中对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应披露其以摊余成本计量的价值及对当期损益及权益的影响;对于采用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应披露其公允价值信息及以公允价值计量对当期损益及权益的影响, 便于报表使用者分析比较。

参考文献

[1].Barth.Fair Value Accounting for Evidence from InvestmentSecurities and the Market Valuation of Banks.The AccountingReview, 1994;69

[2].Nelson K..Fair value accounting for commercial bank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FAS107.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6;71

[3].葛家澍.财务会计的本质:特点及其边界.会计研究, 2003;3

[4].汤云为.我国金融工具会计的现状和问题.上海会计, 2003;3

金融工具的 篇9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 财务会计 影响

0 引言

衍生金融工具(deri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又称派生金融工具、金融衍生产品等,顾名思义,是与原生金融工具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在原生金融工具诸如即期交易的商品和约、债券、股票、外汇等基础上派生出来的。衍生金融工具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加速经济信息的传递,其价格形成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

置和资金的有效流动,还可以增强国家金融宏观调控的能力。有分割,转移风险,提高金融市场经济效率的作用。

1 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和实质

简单地讲,衍生金融工具是那些从现有证券,如债券、股票、商品或货币的价格中衍生出自身价值的金融产品。打个比方,当人们购买股票时,就购买了一家公司的一部分;而当购买衍生工具时,就购进了一张合同,其价值同现有资产有关。一个股票期权就是一种衍生工具,其价值取决于现有股票的价格变动,这种股票期权赋予人们在股价到达某一点时买进或卖出的权利。除了“股票期权”外,像“期货”、“外汇期权”、“股票指数期货”、“互换”、“互换调期”等都是衍生工具。

由于大部分衍生金融工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杆作用,当衍生金融工具用于投机时,它能带来巨额的利润,也会产生惊人的风险。如具有200多年历史的英国皇家银行巴林银行迅速破产的原因就是由于其新加坡分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短期内连续失手。正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特有的本质特征,使其无法按常规的会计方法进行核算,平时其盈利和风险无法在报表中反映出来。因此,如何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会计处理成为当务之急。

2 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2.1 衍生金融工具,是以契约或合约为基础,在契约签订之后,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便基本确定。经济法中对经济合同的定义是指:平等民事主体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相互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而订立的合同。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看成是一种签订“经济合同”的行为。然而,衍生金融工具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合同又存在明显不同,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经济合同,主要表现在:

2.1.1 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标准化的合约,对于合约的标的物、交易时间、交易条件等有比一般经济合同更加严格的要求,除非购买对冲仓位,否则必须履行合约;而经济合同达成后,因市场条件变动经双方协商仍有变更、终止的可能性。

2.1.2 衍生金融工具最初产生的原因,是为满足金融机构转移、分散和规避金融市场风险的需要,现在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套期保值或投机;而经济合同的签订是为了通过法律来保证当事人平等地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

2.2 衍生金融工具的收益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收益来自于标的物价值的变动,即约定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差额,将随着未来利率、证券价格、商品价格或相应的指数变动而变动。

2.3 强有力的财务杠杆作用和高度的金融风险形影相随。在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交易时,只需按规定交纳较低的佣金或保证金,就可从事大宗交易,以小搏大。投资者只需动用少量的资金便能控制大量的资源,一旦实际的变动趋势与交易者预测的相一致,即可获得丰厚的收益。但是,伴随巨大收益的是巨大的风险,一旦预测有误,出现金融风险,就可能使投资者遭受严重损失,甚至危及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

3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应该真实地反映被计量对象的价值,为投资者和决策者提供相关的可靠信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在交易时并不具备历史成本,因此对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更适宜。国际会计委员会根据企业管理当局的持有目的和意图,将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分为三类,并对这三类不同的金融资产和负债采用不同的计量基础。

3.1 如果企业打算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长期持有或者持有至到期日,原则上按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计量,无需处理其后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形成的损益。

3.2 如果企业是为了保值目的而持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则按报表日的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进行计量。因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变动所形成的损益,则在所保值的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所形成的损益得到确认时才计入损益表。如果所保值的对象是未来交易,则将因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变动所形成的损益予以递延。

3.3 如果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不属于上述两种情况,则按报表日的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进行计价,因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损益计入当期损益。

4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披露

会计披露的目的,在于报表使用者及时、正确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方面的信息,以便于作出正确的预测和决策。但是,衍生金融工具所特有的衍生性和杠杆性使得企业有可能面临巨大的风险,发生巨额的损失,必须改进现有的会计报表模式,对衍生金融工具相关信息进行充分披露。由于目前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还不太广泛,而且政府监管比较严格,因此,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情况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量的大小和目的来规定是必须编制附加的报表,还是仅在附注中披露即可。

另外,在充分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时,应当包括:一是持有或发行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衍生金融工具的面值或合约金融;二是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现金流量风险等;三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政策和管理政策,如何确认和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如何确认和计量相关的损益等。

5 我国开展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有关建议

目前,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都开展了代客外汇买卖的业务,其中包括利用外汇、利率衍生工具进行套期避险等,国内的大企业为规避外汇等方面的风险,也委托银行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一些衍生交易。在会计处理上,大多数银行采用的是历史成本与表外披露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各银行的会计处理并不统一,报表的可比性差,且风险

信息披露严重不足。因此,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5.1 健全完善会计立法与规范。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衍生金融工具将会被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广泛应用。会计的发展必须与此相适应,才能更好地规范与引导金融业的发展。目前,国内会计准则中关于金融工具的规范甚少。因此,进一步研究并制定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规范势在必行。我国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FASB的公报,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会计规范。

5.2 提高从业人员水平。衍生金融工具不仅产生的时间短,而且性质复杂,许多从业人员对此还很陌生,但它涉及的交易量大、风险大,必须予以充分披露。因此必须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不仅从专业知识方面提高人员素质,还要重视职业道德的培训,使其提供的相关会计信息真实可比、完整可靠,使企业风险尽可能降到最低且效益达到最大。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目标是向企业利害关系人提供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避险和投机的潜在风险、利得和损失等方面的信息。其会计假设是:会计主体、货币计量、实时报告、持续经营。实时报告是因为经济环境中的汇率、利率等处于动荡中,风险随时存在,因而实时报告成为必然,会计分期就没有必要了。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原则应该有公允价值、不同目的不同程序等。不同目的不同程序是企业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会计监管 篇10

一、完善会计准则降低会计理论与衍生金融工具的冲突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衍生金融工具一直作为表外项目处理, 其原因正是衍生金融工具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不符合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确认计量标准、不可按传统会计标准来处理, 从而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形成了冲击。

1. 改良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

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尚未履行或正在履行之中的合约, 在合约到期之前, 仅表明一种意向, 其实际经济业务尚未发生或完成, 其立足点不在于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 而在于未来期间合约的履行情况, 其内涵着重强调的是:一是未来期间契约的履行情况;二是未来的经济利益。这些显然不符合传统的“资产”和“负债”定义标准。因此, 有必要对财务会计要素及有关基本概念进行重构。资产应包括由现在契约约定的未来可以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负债也不应再限定为由过去经济业务产生的、现在承担的经济责任。这样, 会计要素的概念显然将要扩大。会计要素重构后, 资产和负债分为确认性资产、负债和不确定性资产、负债。

2. 丰富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合约是在未来某一时点执行的, 在合约到期之前只表明了履行合约的一种意向, 实际经济业务尚未发生或完成。另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具有杠杆性, 其初始投资包括保证金、手续费等, 与实际产生的合同权利或义务存在很大差距, 都不能代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合约本身的价值, 也就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合约所实际承担的风险。另外,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合约的标的价格在不断变化,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价值一般会追随标的物的变化而变化, 这种变化对今后交易所造成的损益波动往往是巨大的。以历史成本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对公允价值会计不应否定其科学内涵, 而是应建立有效机制, 以调整非正常、非有效市场下确定公允价值的操作方式。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了解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现状, 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上以及有关法律规章上给予明确有利于具体实务操作的规范要求, 如制定关于如何采用现值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的操作指南, 在指南中尽可能详尽地规定有关现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问题。

3. 完善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披露

现行会计披露理论强调统一, 面对不同信息使用者和各具个性的信息需求, 提供统一格式、统一内容的财务报告。通用财务报告虽然可以满足大多数信息使用者的共同需求, 但却忽视了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差异。如何协调通用财务报告和各信息使用者特殊需求的矛盾, 是未来会计披露形式创新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

二、推进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审计准则体系建设

我国第1632号审计准则在对审计风险评估时采用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 但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在我国刚刚起步, 其本身以及相关会计准则的要求均比较复杂, 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属于新的领域。因此, 新出台的相关审计准则能否对衍生金融工具审计予以有效指导还很难确定。

目前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准则是对财务报告中针对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财务报表认定计划和实施审计程序, 即衍生金融工具审计是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 考虑管理层做出的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认定是否使已编制的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其审计目标是对财务报表发表意见, 不对被审计单位与衍生活动相关的风险管理或对这些活动的控制的充分性提供保证。但随着衍生金融工具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普遍使用, 还会要求注册会计师为金融工具业务相关主体, 包括投资者、管理层和其他相关主体提供多方面的风险管理服务。因此, 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准则还不能达到要求, 还需要出台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审阅准则和其他业务鉴证准则, 形成一个完整的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准则体系。

三、建立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实时控制

现代社会,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价值链管理新理念的形成, 企业管理从传统管理转向了信息化和价值化管理, 网络联机实时财务报告将取代传统的手工财务报告系统, 这种变革给会计监管提供了机遇:一种新的会计控制观———会计实时控制观。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实时控制是指在发达的信息环境中财会人员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三量 (时间量、实物量、货币量) 信息, 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的过程进行实时对比和实时分析, 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分析和考核, 对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监控, 以实现防止与化解金融风险, 提高经营效益从而达到价值增值这一终极目标。

会计信息的时效性, 一直是遭受批评最多的方面。在实务中, 各国一般都要求年报在年度结束后4个月内报出, 半年报在2个月内报出。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瞬息万变, 4个月、2个月以前的信息, 己经很难反映投资者的适时风险, 会计披露的时效性对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预期相距甚远。随着衍生金融工具带来风险程度的逐步加深, 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时效性要求会越来越高。建立实时报告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中期财务报告制度是发展的趋势。由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商业中的应用, 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在于网络与计算机中, 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原来表现为一定周期的会计循环, 能够以实时方式完成, 时间和周期不再是财务报告的约束条件, 不同期间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报表可以随机产生, 实时提供财务报告, 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及时得到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动态信息, 增强了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力与避险力, 提高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四、强化政府在衍生工具监管体系中的作用

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很大程度是由于政府未能实施有效的监督。衍生品交易高杠杆的特征极易导致市场失灵, 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必须发挥作用。

市场准入的控制是有效控制金融市场风险的第一道屏障, 衍生金融工具具有的高风险性,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对衍生品市场实行更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 也许会遭到部分企业不能套期保值的抱怨, 但鉴于我国大多数企业风险管理能力不强, 内部控制混乱等现实, 这样做还是利大于弊的。政府应该一方面要对拟上市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严格审查, 根据市场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能否到交易所上市交易。另一方面要提高进入衍生品市场的门槛。对入市资格严格把关, 如对资本金或营运资金的审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查、重要事项的审批等。通过这些监管, 可以把不合要求、资质低下的企业排除在市场大门之外。同时还可通过对上市交易的衍生合约的审批和上市品种的控制, 从总体上把握交易风险和规模, 使衍生金融交易发展与经济、金融发展相协调。从短期来看, 要逐步加强目前“一行三会”监管模式之间的协调, 充分发挥人行宏观调控的作用。

五、构建会计专业技术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会计人员是会计风险的主体。会计从业人员的行为过程和结果取决于与一定经济环境相联系的价值观念、动机、个性、目标等的要求。因此, 要想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应始终贯穿于其会计专业素质的学习与工作过程中。建立完善的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加强舆论宣传, 积极开展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 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人为因素。通过丰富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形式和手段, 达到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鼓励会计人员在后续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 充分发挥其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创造性,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职业观。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 才能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教育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 最终提高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效文, 王瑞星.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信息披露与监管[J].财经界 (下半月刊) , 2008 (8)

[2]王建成, 胡振国.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J].会计研究, 2007 (5)

[3]王涛.公允价值的演进逻辑与经济后果研究[J].会计研究, 2007 (8)

上一篇:改良式缝合法下一篇:大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