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及对策

2024-09-24

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及对策(精选4篇)

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及对策 篇1

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及对策

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理论所产生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会计要素定义的冲击;二是对会计确认的冲击;三是对会计计量的冲击;四是对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冲击.为了应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冲击,要从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设计科学合理的制度框架和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三个方面制定相关的应对措施.

作 者:董琦 作者单位:天一会计师事务所刊 名:山东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HANDONG SOCIAL SCIENCE (BIMONTHLY)年,卷(期):“”(2)分类号:F230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 会计理论 冲击 对策

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及对策 篇2

一、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的冲击

(一) 对传统会计要素的冲击

现有会计理论中, 资产的定义为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负债的定义为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 履行该义务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这两个定义立足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 且该交易或事项的发生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变化。而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签订后, 确实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权利或义务, 并在未来产生经济利益或资源的流入或流出, 然而这种权利或义务是否得到履行, 在契约生效时并不能预料, 即并非在过去发生, 而是来自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 同时金额又难以确定, 所以衍生金融工具所带来的权利或义务不符合现行会计的确认标准, 因而不应在确认范围之内。

但是, 衍生金融工具在合约签订时, 作为一项经济业务, 其会计确认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 要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有关情况, 就必须对现行会计理论中的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进行重新的界定。传统的资产和负债定义的基础是稳定的、基于过去事项的会计环境, 这种会计环境在世界经济发生重大变化, 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和迅猛发展后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事后算账的会计已不能满足现有的大量衍生金融工具普遍存在的需要。

(二) 对传统会计确认的冲击

会计项目在表内确认有四条基本标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IASC (1989) 指出某一项目在财务报表中予以确认的前提和标准是: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可靠性和可计量性。衍生金融工具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合约, 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的签订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 它符合资产或负债定义的本质特征, 因而逻辑上要求在表内确认为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但是, 衍生金融工具合约上的这种权利和义务发生与否取决于未来交易和事项, 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的特殊性对传统会计确认理论提出了挑战:1.传统会计确认理论只确认过去发生的交易和事项, 因而财务会计又称为交易基础会计;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的权利和义务来自未来发生的交易和事项,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是对未来事项的确认。2.衍生金融工具合约上的权利和义务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 衍生金融工具项目在表内确认为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逻辑要求对传统会计要素概念提出了挑战。3.传统会计确认的环境假设是基于稳定的过去事项的会计环境;而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是为了应对金融创新飞速发展的需要。4.传统会计理论的确认标准之一是相关风险和报酬是否实质转移, 这一标准因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和报酬转移判断在实践上缺乏可操作性而受摒弃。5.实现原则是收益会计确认的传统原则;SFAS115突破了这一原则, 允许在收益表中确认交易中证券的未实现收益。

(三) 对传统会计计量的冲击

在传统财务会计理论体系中, 历史成本是计量基础, 各会计要素按历史成本记账, 记账后一般不再变动, 直到相应的资产已耗用或负债已清偿为止。而衍生金融工具在确认时只产生了权利和义务, 交易尚未发生, 也就无从得到历史成本。加之衍生交易从合约签订到对冲, 再到交割或换回原有资产, 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衍生工具的市场价格不可能保持一成不变, 并且合约的标的物, 如股票、债券、外汇等都是市场活跃的商品, 它们的活跃价格也决定了合约价值必然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这种变动在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传统会计报表中根本无法反映出来。如果坚持历史成本, 必然使得会计使用者无法获取真实合理的会计信息, 所以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对传统会计的历史成本计量提出了质疑。从反映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出发, 对于衍生工具运用公允价值来作为这类交易的计量属性并在会计报表中予以陈报, 明显优于历史成本, 因为公允价值能够反映人们对未来交易的预期, 提醒人们衍生金融工具可能带来的风险收益。可见在衍生金融工具广泛运用的今天, 历史成本不可能也不应该是财务会计唯一的计量属性, 而应该是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同时并存。

(四) 对传统财务会计报告的冲击

现行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记录的目标就是要向外界提供合理、真实的财务报告。财务报告的核心是财务报表, 而财务报表通常是由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组成。

金融创新导致了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增加, 与决策有用性目标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更进一步地看, 强调合理地确认、计量并揭示衍生金融工具很可能会对原有财务报表的结构体系带来一场革命性的突破, 包括重新重视资产负债表, 改变资产负债表原有的结构, 增加直接反映金融资产和负债等, 同时重视会计报表的表外揭示, 提高表外的质量。转变以往表外揭示是对会计报表项目的“附注说明”, 使之与报表本身共同构成财务报表的基本内容, 这是弥补通用会计报表揭示信息的局限性, 提高财务报表总水平整体层次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衍生金融工具未来发展思考

(一) 重构会计要素

对会计要素确认标准进行适当补充。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32号会计准则中提出的关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概念。认为资产是指包括现金、从另一个企业收取现金或另一个资产的契约性权利、在潜在有利的条件下与另一企业交换金融工具的契约性权利以及另一企业的权益性工具;负债是指向另一企业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和在潜在不利的情况下与另一企业交换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以与其相关的风险与报酬是否已全部转移给企业作为标准。通过单独设置衍生金融工具特例将其引入会计报表反映的范围。

(二) 重构会计确认标准

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情况下, 如何进行会计确认, 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其相关的风险与报酬及其转移程度也存在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因此决定了衍生金融工具确认的复杂性:在缔结合同时, 应当进行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根据国际上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目前的核算现状, 应采取国际会计准则的初始确认标准, 即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条款一方时, 在其资产负债表中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三) 重构会计计量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不存在历史成本, 因而也就不能用历史成本计价。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计价, 最可行的办法是按公允价值计价, 不论是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初始确认的计价, 还是在衍生金融工具契约生效后的财务报表日对金融资产和负债的计价, 均可采用公允价值计价, 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这样, 会计的计价基础就不再是单一的历史成本, 而至少是以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存的双重计价基础, 不同的会计计价基础适应了不同的经济业务的计价要求。

(四) 重构会计报告

为适应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要求, 最可行的方法是对传统会计报表进行改造, 如资产或负债不再只按流动性分类, 而且还按金融资产或负债和非金融资产和负债分类;对非金融资产和负债, 可沿袭现行做法, 即按流动性大小顺序排列;金融资产和负债, 则可按风险程度大小顺序排列。要按风险程度大小顺序排列, 是因为人们对风险往往特别关注。又如改造表外附注, 使得属于表外项目的一些衍生金融工具得以充分披露。对于报表改造后仍无法披露的重要信息, 可考虑增设一张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列出衍生金融工具的类别、风险系数、公允价值、到期日、持有日等, 以便报表使用者据以判断并作出正确的决策。

参考文献

[1]胡碧臣.衍生金融工具要求会计进行改革[J].商业会计, 2002 (5) .

[2]陈小悦.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3]张雪南, 郭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计量与披露探析[J].财会月刊, 2005 (8) .

[4]朱保军.论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师, 2004 (5) .

[5]张国柱.衍生金融工具对现行会计的挑战及对策[J].商业研究, 2004 (7) .

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及对策 篇3

1、虚拟公司的概述

1.1虚拟公司的含义

对虚拟企业这一概念的提法有多种,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当市场上出现新机遇时,具有不同资源与优势的企业为了共同开拓市场,共同对付其他的竞争者,通过利用网络卫星等高科技通信和流通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组成的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经营性组织或临时集团。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是虚拟公司最重要的资产,所以虚拟公司作为联合体是抽象的,看不到的公司,也称之为“影子公司”。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2、虚拟公司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

2.1对会计目标理论的冲击

目前,会计的目标理论有决策有用观和经营责任观两种,但是这两种会计目标理论都没有考虑虚拟资本的投入特点。在虚拟公司中,在组合企业中的各个独立企业的资源和信息共享,虚拟公司与传统企业差别很大的地方的是知识资本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进入经济发展过程。很显然,现有的两种会计目标理论都无法合适地反映出虚拟公司的会计目标。因此,会计目标理论受到了挑战,需要进行拓展。

2.2对会计假设的.冲击

2.2.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冲击

当虚拟企业成为会计主体,使得会计主体的假设发生了变化,似乎对于可能随时组合随时解散的现代虚拟企业不再适用了。当时我们仍然需要根据会计主体假设进行记录、计量和报告。会计主体假设必须存在,所以要对会计主体假设进行更新,以使其适应当今企业要求。wwW.11665.cOM

2.2.2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冲击

会计假设的四大假设之一持续经营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指的是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可以以目前的状况持续经营下去。虚拟公司利用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企业持续经营的概念,虚拟公司随着市场的机遇而存在并且随后解体。因此,传统的许多因持续经营假设而存在的会计处理方法不能适合于这类企业。

2.2.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冲击

四大假设的另一假设会计分期假设会计分期假设指的是在日常会计核算过程中为便于分期结算账目以及定期编制财务报告,将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过程化成为长度相等的较短的会计期间。它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虚拟公司经营的“临时性”或“短暂性”对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提出了挑战。就虚拟公司而言,由于其在未来的生产经营不能够正常的持续经营,违反了持续经营的假设。而会计分期假设又是建立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会计分期假设在虚拟公司的运用上也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对会计分期假设进行更新。

2.2.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冲击

货币计量假设有两层含义:一假设货币计量是诸多计量单位中最能够计量企业经济活动及经济活动产生的结果的单位;二是货币的单位价值是不变的。由于货币计量的先天不足,它的局限随着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显现。比如在一些企业当中存在着人类资源参与利润分配的现象,随之而来的企业的价值、盈利的计量等都是不能用统一的货币来计量的。虚拟公司的出现及发展,更能确切的反映这些局限性。同时,也给货币计量假设带来了更为突出的冲击。

3、会计理论创新对策

3.1会计目标的创新

虚拟公司的会计目标将更侧重于企业的“知识增进”。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虚拟公司中,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源等作为一种全新的资本和企业关键性的生产要素进入经济发展过程,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知识和创新。虚拟公司的会计目标将更侧重于企业的“知识增进”。因此,会计目标应由关心“一个企业未来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转向关心“一个企业的知识资本拥有量及其增进的能力”。

3.2会计假设的创新

3.2.1会计主体假设的创新

由于网络时代会计信息主体是一个相对主体,具有相对的不确定性。而过去更加强调绝对的信息使用主体,因此网络时代应当是开放式的主体假设。为适应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会计主体假设应当定义为“与信息使用相关的利益联合体”。在这当中有两层含义:第一,与外部不存在关联而独立存在的企业,也就是不存在与其他方控制和被控制关系的企业第二,对于存在着共同经济利益而相互协作的企业联盟体,其企业之间为共同的利益持续而又协调的运作,也应当视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

3.2.2持续经营假设创新

虚拟公司开发风险很大,再加上虚拟公司利用信息技术打破了联合公司的时间间隔,具有随时性和随机性。我持续经营假设变为项目经营期间假设,该假设也可以表述为“从经济利益联合体开始成立到联合体目标实现的期间”。在存续期内,企业是持续经营的。这样的假设有以下两个优点:1、该假设同样适用与传统企业,对于传统也来说,也符合其持续经营假设。2、该假设把持续经营定义为一个企业存续期间,表明了可能存在一些持续期间较短的经济组织。从而可以反映因为风险大、变动频繁和临时性而具有不确定型的企业,克服了原有假设的局限。此外,由于网络公司“适应性强”变化快的特征,我们也可以用其他的假设来适应如“暂时性假设”等。

3.2.3会计分期假设的创新

在虚拟公司会计核算中,我们以每次的交易时间(非等距)作为新的会计分期期间,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虚拟公司的“暂时性”与“短暂性”,当经济活动一旦结束就编制一次会计报告,将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而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等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普及,使得成本大大降低。这样就解决了缩短会计分期技术上的问题。另外,计算机技术还为会计分期提供了另一种创新的可能。

3.2.4货币计量假设的创新

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及对策 篇4

摘要:近两年,互联网金融模式快速崛起,吸引了大量潜在的消费者,也开拓了基于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下的新兴金融模式,对包括银行在内的众多行业产生了正面的冲击,引发了诸多关注和思考。本文以传统银行业面临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作为研究主题。首先,从四个方面将传统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进行了综合的比较分析,其次,从五个角度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及挑战,最后,提出了传统银行业的四个应对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传统银行业;互联网金融;科技;资源

一、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的综合比较分析

(一)对客户需求掌控能力不同

互联网金融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快速的网络覆盖能力超过了传统银行业的业务处理能力,因此,信息沟通非常充分,基本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在整合信息资源环节,也更有利于交易双方的合作机会的产生,相比较而言,传统银行业虽然在硬件上进行了很多改进,加快了网上业务的推广,加大了服务器具的升级换代,但是,面对庞大的信息库数据,还是无法做到像互联网金融那样的快速高效整合信息的能力,也必然造成信息沟通失误的概率较高。

(二)运营模式不同

互联网金融是伴随着互联网诞生的,它依托互联网进行业务的开展,即互联网金融所提供的服务都只存在于线上的虚拟空间。它属于直接融资模式,着重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并且促进民间金融的阳光化、规范化,更可被用来提高金融包容水平,推动经济发展。传统金融机构也有类似的线上活动,但是它在资金流通过程中充当的是一个中介的角色,其服务的对象也主要是规模较大、信誉度较高的企业,对于信誉度难以审查的小微型企业则较少,传统金融主要是通过运营网点向客户提供可触摸的服务,并利用关系来销售产品。

(三)运营的成本不同

互联网金融的交易双方在资金期限匹配、分担成本非常低,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中介都不起作用,这就能够大幅减少交易成本,而且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操作上更便捷、中间成本就更低。第三方支付公司快钱CEO 关国曾表示互联网金融将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未来,以第三方支付企业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将创造性的依靠海量数据,极大降低各类企业享受金融服务的成本。(四)具体操作不同

1、支付方式的不同: 传统金融采用的是物理网点分散支付,而互联网金融是超级集中支付系统和个体移动支付统一。

2、信息处理的不同: 传统金融的信息通过人工进行处理,信息不对称,且标准化、碎片化、静态化;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处理和风险评估通过网络化方式进行,在云计算的保障下,资金供需双方信息通过社交网络揭示和传播,被搜索引擎组织和标准化,最终形成时间连续动态变化的信息序列,由此可以给出任何资金需求者的动态风险定价或动态违约概率,而且成本极低。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分析

(一)传统银行业的银行卡支付的主导地位开始动摇

近年来,中国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也让网络支付、手机支付和微信支付等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2013年中国电商交易额超10万亿元,其中网络零售超过1.8万亿元,中国也由此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网络零售国。支付宝、财付通、微信支付、唯品会钱包、亚马逊礼品卡等在线支付,开始动摇银行卡支付的主导地位。

(二)传统银行业的金融理财产品受到侵蚀

高回报率的互联网金融理财,正逐步侵蚀传统银行业的理财业务。2013年继“余额宝”之后,百度、腾讯等大型互联网公司先后涉足基金销售,且年化收益率也从6%飙升到了8%。2014年1月,人民币贷款同比减少9 402亿元,而2月14日余额宝仅用200多天就已站在了4 000亿元的规模之上,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吸金能力不容小觑。

(三)传统银行业的贷款业务市场被P2P网贷迅速抢占

据第一网贷提供的资料,截至2013年底,纳入中国P2P网贷指数统计的P2P网贷平台为356家,未纳入指数仅作为观察统计的P2P网贷平台为70家。另外,该网站还观察了其余的97家P2P网贷平台,三者合计共523家P2P网贷平台。2013年全国P2P网贷平台成交额超800亿元,平均综合年利率25.06%。而2014年1月份P2P网贷成交逾111亿元,增长势头依然强劲。

(四)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地盘被互联网的消费信用金融业务金融蚕食

2014年2月13日,“京东白条”正式面向用户公测,消费者在京东购物可申请最高1.5万元的个人贷款支付,并在3-12个月内分期还款。京东商城的白条网购属于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类似于信用卡服务中的分期还款,一样是提前消费,可分期还款,但灵活性较大,申请周期、手续、门槛远低于银行发行的信用卡。“京东白条”产品兼具信用卡和消费信用信贷两大金融功能,这种优势是传统金融企业不可比拟的,并且“京东白条”产品完全颠覆了传统银行的被动信用评价和授信体系。目前,银行卡收入占到了银行全部中间业务收入的50%以上。如果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地盘被互联网金融蚕食,那么,它将大大影响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

(五)传统银行业的营运模式受到重大颠覆

传统银行业的营运模式虽然在各个业务条线上不尽相同,但是,大体都遵循了“驻点式经营+ 广告+ 关系”的营销方式,虽然随着电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已经出现了营运模式上的调整,但是,对比互联网金融的整体发展轨迹而言,两者区别极大。当前银行业营运模式的最大弊端反而是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所在: 一是信息传递平台,二是时间成本,三是经济成本。

三、应对策略

(一)紧随科技变革步伐,加强线上服务渠道建设与创新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4G时代的到来及年轻一代逐步成为社会主体,加强、创新和完善银行线上服务渠道是时代的必然需求。互联网金融正是利用了方便廉价的线上渠道,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了高速发展。传统银行业可以此为契机,深度挖掘用户需求,加强与银行卡清算组织、银行业同行及互联网平台的横向合作,建立方便、统一的包括手机银行在内的线上服务渠道。今后,新型的营销平台必然要依托互联网,和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二)推进战略改革,搭建一条龙式的服务体系

传统银行业必须要面对改革的阵痛,首先在服务体系上就要下足功夫。这里所说的一条龙服务体系,是指传统银行业积极转变自身角色定位,不要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金融中介的定位上,而要在数据的交换服务上、资金的融通方式上、营销的平台搭建上等方面深挖细作。在新群体客户的消费习惯和方式的综合考量基础上,全面推进行业内外的战略调整和布局。

(三)推进服务升级,提升服务品质和质量

推进服务升级,提升服务品质和质是新时期对所有窗口行业的总体要求,银行业作为其中的一员同样如此。所谓服务升级,不单单是服务的话术、技能、环境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服务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服务流程和服务规范的细化的提升、服务软件和硬件的配套提升。此外,随着商业银行间的业务日益同质化,以及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形态的不断涌现,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必将成为银行业务竞争的重要软实力。传统银行业更应改变自身的管理模式,关注长期利益,更加重视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通过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培育稳定的用户群。

(四)筑牢安全防线,巩固百姓信任

上一篇:上市公司年终总结下一篇:车辆转让协议书(标准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