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物

2024-07-05

金融衍生物(精选12篇)

金融衍生物 篇1

一、引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 出现了席卷全球的金融自由化浪潮, 随着各国政府对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业竞争的加剧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金融市场逐步国际化, 我国也开始有选择的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然而通过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我们可以看到, 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工具创新在规避风险进行套期保值或作为投机手段获得高收益的同时, 也给金融监管和传统的会计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和挑战。在股票、债券、商品期货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衍生金融工具, 如金融期货、期权、互换等, 它们具有高风险、高收益和未来交易的特点, 并且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杆效应, 如何在财务会计中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 从制度上规避其风险是当前国内外金融会计界共同面对的问题。在传统会计理论和实务中, 衍生金融工具不能在表内确认和计量只在表外披露, 这使得衍生工具带来收益和损失被排除在会计报表之外, 不能给信息使用者提供足够的信息, 甚至会导致严重的误导, 存在极大的金融风险。1996年英国巴林银行因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失控而被迫宣布倒闭, 中国期货市场上也有曾轰动一时的国债期货327事件, 进入新世纪后金融市场也从未平静过, 2000年安然事件让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倒闭, 直到此次金融危机在全球的全面爆发, 衍生金融工具在整个事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鉴于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受到衍生金融工具的极大挑战和冲击, 应尽快确立衍生金融工具披露和报告准则, 并对其加强金融监管。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财务会计理论冲击

(一) 对会计要素冲击

首先,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未来性”与传统会计的“过去时”相矛盾。衍生金融工具在合约发生时所决定的交割并未发生, 而是要到未来的某一个时刻才会发生。如果将衍生金融工具列为资产或负债等于把未来某一时刻交易形成的结果列为资产或负债, 这和基本准则强调的过去时相违悖。其次, 衍生金融工具的不确定性, 即有可能形成企业的资产, 也可能形成企业负债。在通常的情况下, 企业投资取得的会计要素必然是资产。然而企业获得衍生金融工具却不一定形成企业的资产。再者, 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波动性。衍生金融工具基本上是以合约形式存在的, 是人们对汇率、利率、指数等标的物未来价格发展变化所作的主观预测, 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流入在签约时难以确定, 不符合传统的确认标准不能确认为资产或负债。特别是期权赋予了合约的买方到期选择进行交易或放弃交易的权利, 这就使得交割金额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 不能被会计所计量。

(二) 对会计确认冲击

现行会计确认的原则主要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 收付实现制是以实收实付作为记账准则, 权责发生制是以应收应付作为记账基础, 这两种会计确认标准都是以过去发生的事项为基础, 对未来发生的事项则不予确认。而衍生金融工具的发生都预示着将来一系列的财务变动, 因此传统的会计准则无法对这种待执行的合约进行核算。

(三) 对会计计量冲击

现行的会计理论中历史成本是计量基础, 即以交易发生时的原始成本作为记录资产、负债以及相应的收入、费用的依据。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以其客观性、可验证性成为最可靠的计量模式。但反映的是过去的资产价值, 衍生金融工具由于具有“杠杆效应”, 如企业参与期货交易只需要交纳合约金额的保证金, 这不是取得合约的代价, 也不是历史成本。历史成本模式难以满足衍生金融工具计量的理论基础。而且衍生金融工具具有跨期性, 不是在一个时点即可完成。交易从合约签订到交割要经历一段时间, 期间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不断变化,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无法反映这些信息。很多因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的案例其财务报告却显示出较好的经营状况, 这就足以证明传统会计无法反映衍生金融工具潜在和显存的风险。

(四) 对会计报告与披露冲击

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财务报表是传统财务报告的主体, 财务报表反映的主要内容是过去、确定的交易事项, 这是由会计确认、会计计量的特征所决定的。而现实中大多数衍生金融工具形成的金融资产和负债普遍存在会计计量和确认依据不清、标准不明的情况, 最终只是在表外体现为“表外业务”给报告的使用者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而且表外的说明很容易因为主观评价疏露重大事件和信息, 从而加大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性。

三、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现状及会计制度构建的原则

(一)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现状

近年来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量越来越大, 以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为例, 四家上市银行2006年年底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合约面值已达350亿元, 品种包括利率掉期、利率互换、汇率互换、外汇远期交易、外汇掉期交易等。但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披露, 除了招商银行在法定会计报告和补充会计报告上同时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外, 其他三家只在补充会计报告中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信息披露, 而在法定会计报告中的披露不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在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方面, 招商银行是在表内披露, 而其他三家是在表外披露。在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方面, 招商银行对非套期保值目的的按公允价值计量, 对套期保值目的的按名义价值计量, 而其他三家均按名义价值计量。在衍生金融工具的损益确认方面, 招商银行把每期公允价值的变动额确认为损益, 而其他三家都是在合约正式交割时才确认损益。由于公允价值及其变动等未能在报表内反映出来, 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获知由于价值变动带来的利润和风险, 存在极大的风险性。而且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和对资源配置的要求的不断提高, 资金会向效益高的方向流动, 金融市场的开放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衍生金融工具必然入驻中国金融市场, 为了增强竞争能力我国的金融业也必然要引入衍生金融工具来丰富业务和管理风险。因此, 必须加紧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的研究, 规范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 以保证衍生金融工具的健康发展和国家金融市场的安全及经济秩序的稳定。

(二)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原则

在建设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时要明确以下几条原则: (1) 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的原则。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国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 为了更好地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 我国应顺应国际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趋势, 加紧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研究, 积极参与衍生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 同时也可以避免国际会计准则中出现不利于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发展的条款。 (2) 借鉴和吸收国外的经验。从国际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演变历程看, 会计报告方面从表外披露到表内披露, 会计计量方面从历史成本到公允价值, 会计确认上从合约到期确认到价格变化当期确认损益都被证明是正确的, 应当吸收并将其作为努力的方向。但我们不能盲目照搬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针对具体的衍生金融工具而制定的会计处理规则, 应根据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发展现状和我国一般会计准则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准则。 (3) 遵循渐进性的原则。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 鉴于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还处于比较低的层面, 市场价格机制并不完善, 所以在借鉴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的时候要采取渐进性模式, 对那些市场机制比较有效的衍生金融工具应采用市场价格计量;对那些不大适用市场机制的衍生金融工具仍然使用历史成本计量, 但要扩大表外附注的范围。另外, 由于套期保值会计相对非套期保值会计来说容易被掌握, 且对会计报表的影响也不及后者大, 因此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渐进式改革中, 可以先制定有关套期保值会计的规则, 待时机成熟后再逐步开展非套期保值会计规则的制定工作。

四、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发展的策略

(一) 重新定义会计要素

衍生金融工具具有高风险性, 要求与其相关的信息得到切实准确的披露。但传统财务会计中会计要素及概念不能涵盖衍生金融工具, 因此有必要对财务会计要素及有关基本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在资产负债表中最重要的是“资产”和“负债”, 传统概念限定为由过去的经济业务产生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或由过去经济业务产生的现在由企业承担的经济责任。鉴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未来性和不确定性, 应该扩展原有的资产和负债的外延, 分为“现实资产”与“或有资产”、“现实负债”与“或有负债”的概念。其中现实资产是对金融企业过去拥有并控制的能够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资产确认和计量的价值, 即现行会中的资产要素;或有资产即指对衍生金融工具之类的“契约”确认和计量的价值, 是新增的资产要素;“现实负债”即交易事项发生后实际义务产生并确定于未来期间流出企业的利益, “或有负债”则是合约形成后在承担的在将来将发生的潜在的风险。报表中的会计要素同时也应涵盖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未来将形成的资产与负债, 会计要素的概念将扩大。

(二) 修正会计确认标准

首先, 传统财务会计遵循历史成本原则, 只对已经发生的交易活动或准交易活动进行确认, 将未来发生的包括预期收益和潜在风险在内的业务活动排除在报表之外, 这本身已经不适宜当前的发展。因此, 对未来“不确定性”进行会计确认非常必要。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可以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的金融合成分析法, 并在此基础上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初始确认、再确认和终止确认。IASC39认为只要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条款的一方时, 就应在其资产负债表上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而不再从风险和报酬实质上是否全部转移的视角去进行判断。对于终止确认, 以是否失去控制为判断条件。如金融期权在订约时期权买方的权利与卖方的义务已很明确, 且不受合同是否履行的影响。买方在期权到期日前可以根据市场具体情况进行对自己有利的选择, 而卖方则承担了相应的风险, 由此可以在双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记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而且, 期权交易中的对于买方而言, 其初始投资是期权费, 双方以期权费来获得相应权利和承担相应义务, 所以, 双方可以以期权费的公允价值来计量, 期权费的公允价值可以利用期权定价模型“期权费价格=期权内在价值+期权时间价值”, 由此就可以以这个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其次, 金融期权衍生金融工具从订约到履约会跨越一个期限,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很高, 在这段时间内衍生金融工具可能发生一些变化:已确认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风险与报酬并未转移给别的企业, 但其价值发生了波动;已确认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部分风险与报酬已发生转移;已确认的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风险与报酬已注销或是全部已向其他企业转移。如果这些变化能可靠地加以计量, 则必须在财务报表编报日和终止日对其初始公允价值进行修订, 即再确认与终止确认。初始确认后进而参照IASC在金融合成分析法基础上对期权交易的价值按照市场行情进行再确认和终止确认。最后, 对不确定性交易进行披露, 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进行科学地决策, 把未来不确定的利益和潜在风险变成可控指标, 从而实现预期收益目标并最大限度地化解和消除风险。因此, 我国会计准则应增加利用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交易价值及未来变动予以确认的条款, 在资产负债表中增设“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两个新确认项目, 会计制度上也相应地增加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时再确认的会计调整办法。

(三)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是指现行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 国际会计准则中认为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是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最终目标, 并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唯一属性为目标。它能够更好地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和整个企业的价值。国际会计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以及日本的相关准则都已将公允价值计量的内容引入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 要求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及其价值的变动。近二三十年来的实际应用证明了其正确性, 所以我国要逐渐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对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之上的会计计量进行完善,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 完善和强化会计分析的功能与作用, 应用公允价值来计量金融衍生工具及其价值变动。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是财务会计的一个趋势, 但由于目前我国实行表内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不成熟, 不能照搬国际上的做法。我国的货币和利率市场均未完全放开, 企业也很难获得反映市场真实情况的汇率、利率、风险溢价等模型参数, 从这点上来讲, 我国金融市场上没有具备完备使用公允价值的经济和市场基础。应根据国情首先从会计政策上放开会计计量原则, 在保留历史成本基础的前提下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原则。与此同时, 加深市场主体对公允价值这一概念的接受程度, 号召而非强制性要求企业在制订财务报表时采用, 允许企业自主选择。过渡一段时间后, 当条件和时机成熟再对公允价值计量基础进行规范。目前, 鉴于在我国推行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还存在一些障碍和难度可以先在表外进行相关信息的披露, 表外披露公允价值信息的成本较低, 一般只需满足决策相关性要求。而且, 由于报表的外部使用者信息不对称等因素, 很难自行估算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和损益, 在表外披露相关信息也显得尤为必要。目前情况下, 在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实行表内历史成本计量和表外公允价值及其他相关信息披露的混合会计模式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四) 调整会计报表结构

调整会计报表结构体系以便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报告和披露, 传统的会计报表由于种种限制不能涵盖衍生金融工具, 如果要增加对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报告必然要求对报表体系进行调整。第一, 在原有的报表基础上将资产负债表分为金融性、非金融性, 对非金融资产和负债可沿袭现行做法, 对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则可按风险程度大小顺序排列。第二, 原有报表不变再增制一张专门报告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报表, 该报表所涉及的均是金融性资产和负债的会计要素, 详细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类别、特征、风险系数、账面价值、公允价值、持有日、到期日等。根据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量的大小和交易目的进行排列和区分,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量较大且以非套期保值为目的金融工具业务, 企业规定必须在增设的报表中明确记入, 而交易量较小且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衍生金融工具, 企业只需在报表附注中加以描述。另外, 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建议再增加一张第二损益表, 用于反映衍生金融业务的损益情况, 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利得或损失, 不管是已实现还是未实现的均包含在这张损益表中。

(五) 专设准则解释委员会

金融创新和衍生金融产品不断发展, 会计规则和会计制度都有滞后性和长期性, 单纯依靠准则和制度来规范已有以及将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并不现实。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 经济环境具有不确定性, 制度并不完善。应该借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的做法, 设立专门的准则解释委员会作为常设机构。准则解释委员会的委员由相关的政府部门及高校、会计师事务所、银行、企业等专家组成。当原有的准则和制度不能跟上现实发展的脚步, 准则解释委员会应针对新的情况制定新的试行规定, 负责制定准则的解释意见, 发布解释公告等,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和弥补一部准则和制度的滞后和无为。

(六)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

由于目前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还不太广泛, 初期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可能会给会计人员较少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 但是衍生金融工具与基础金融工具不同, 持有动机即交易是否用于对冲风险在会计处理方法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会计人员对于持有动机不能只依照交易员或管理层的判断, 而要亲自查明业务的实质, 分析套期保值项目是否能有效对冲风险。会计和审计人员还应加强金融知识的学习来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这样才能对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报表中进行准确的确认和计量, 为企业、外部投资者、银行以及相关监管部门提供有用、全面且高质量的财务信息。

参考文献

[1]顾一铭《:试论财务会计应对衍生金融工具挑战的途径》, 《价值工程》2007年第1期。

[2]唐鸿英:《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核算问题的探讨》, 《金融经济》2006年第6期。

[3]徐维兰:《从衍生金融工具角度谈会计变革》, 《经贸财会》2006年第1期。

[4]张劲松、姜慧:《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商业经济》2006年第10期。

[5]张庆增:《衍生金融工具冲击传统财务会计理论》, 《决策与信息》2006年第8期。

[6]刘晓华:《衍生金融工具及其挑战》, 《经济师》2005年第2期。

[7]姜玉英:《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冲击及对策》, 《会计研究》2005年第7期。

[8]郭锦、蒋婕:《衍生金融工具及会计计量》, 《西南金融》2004年第2期。

[9]陈美华:《价值理论与公允价值》, 《经济问题》2004年第12期。

[10]阎达五:《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新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金融衍生物 篇2

1.金融远期

所谓金融远期是指规定合约双方同意在指定的未来日期按约定的价格买卖约定数量的相关资产或金融工具的合约,目前主要有远期外汇合同、远期利率协议等。金融远期合约通常在两个金融机构之间或金融机构与其客户之间签署,其交易一般也不在规范的交易所内进行,所以,金融远期合约的交易一般规模较小、较为灵活、交易双方易于按各自的愿望对合约条件进行磋商。在远期合约的有效期内,合约的价值随相关资产市场价格或相关金融价值的波动而变化,合约的交割期越长,其投机性越强,风险也就越大。

2.金融期货

所谓金融期货是指规定交易双方在未来某一期间按约定价格交割特定商品或金融工具的标准化合约,目前主要有利率期货、外汇期货、债券期货、股票价格指数期货等。金融期货合约与金融远期合约十分相似,它也是交易双方按约定价格在未来某一期间完成特定资产交易行为的一种方式。但金融期货合约的交易是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完成的,合约的内容,如相关资产的种类、数量、价格、交割时间、交割地点等,都是标准化的。金融期货的收益决定与金融远期合约一致。

3.金融期权

所谓金融期权是指规定期权的买方有权在约定的时间或约定的时期内,按照约定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相关资产或金融工具的权利,也可以根据需要放弃行使这一权利的合约,目前主要有外汇期权、外汇期货期权、利率期权、利率期货期权、债券期权、股票期权、股票价格指数期权等。为了取得这样一种权利,期权合约的买方必须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费用,即期权费。期权分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两个基本类型。看涨期权的买方有权在某一确定的时间以确定的价格购买相关资产;看跌期权的买方则有权在某一确定时间以确定的价格出售相关资产。

4.金融互换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思考 篇3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大规模的金融创新浪潮,大量新型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衍生金融工具是原生性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的衍生物,又是一种交易手段或交易媒介,是在传统的金融产品如货币、股票、债券等基本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派生而来的金融工具,是金融创新的产物。笔者现将衍生金融工具下带来的会计问题分析如下。

一、 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从财务会计的观点来看,所谓衍生金融工具,就是指尚未履行或正在履行之中的合约,是由传统金融工具衍生而来的一种投资工具。它本身并不具有价值,其价格是从可以运用衍生工具进行买卖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价值中衍生出来的。这些衍生金融工具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衍生金融工具,是以契约或合约为基础,在契约签订之后,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便基本确定。经济法中对经济合同的定义是指:平等民事主体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相互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而订立的合同。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看成是一种签订“经济合同”的行为。然而,衍生金融工具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合同又存在明显不同,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经济合同,主要表现在:

1.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标准化的合约,对于合约的标的物、交易时间、交易条件等有比一般经济合同更加严格的要求,除非购买对冲仓位,否则必须履行合约;而经济合同达成后,因市场条件变动经双方协商仍有变更、终止的可能性。

2.衍生金融工具最初产生的原因,是为满足金融机构转移、分散和规避金融市场风险的需要,现在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套期保值或投机;而经济合同的签订是为了通过法律来保证当事人平等地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收益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收益来自于标的物价值的变动,即约定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差额,将随着未来利率、证券价格、商品价格或相应的指数变动而变动。

(三)强有力的财务杠杆作用和高度的金融风险形影相随。在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交易时,只需按规定交纳较低的佣金或保证金,就可从事大宗交易,以小搏大。投资者只需动用少量的资金便能控制大量的资源,一旦实际的变动趋势与交易者预测的相一致,即可获得丰厚的收益。但是,伴随巨大收益的是巨大的风险,一旦预测有误,出现金融风险,就可能使投资者遭受严重损失,甚至危及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

正因为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以上特征,传统的财务会计四个方面的内容: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除了记录以外,都受到了冲击,同时财务会计的某些基本概念也有修正的必要。因此进行会计研究,应该以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为逻辑起点。对现存理论中不合适的定义及难以满足目标的原则,应及时加以改革,而不是受到它的约束。

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标准的重新制定

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情况下,如何进行会计确认,是一项非常棘手的难题,其相关的风险与报酬是否转移以及转移的程度也存在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因此决定了衍生金融工具确认的复杂性:

(一)在缔结合同时,应当进行金融资产负债的初次确认。

(二)已经确认的金融资产负债,到未来交易发生之前这段时间内,尽管其风险、报酬既定,并且也无实质性变化,但由于汇率价格相关方面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其公允价值的相应变化,故须进行再次确认。

(三)当合同约定的未来交易发生时,企业也即丧失相应的权利及义务,这时应当确认金融资产与负债,即所谓的终止确认,并将账面与实际金额之差计入当期损益。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应该真实地反映被计量对象的价值,为投资者和决策者提供相关的可靠信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在交易时并不具备历史成本,因此对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更适宜。国际会计委员会根据企业管理当局的持有目的和意图,将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分为三类,并对这三类不同的金融资产和负债采用不同的计量基础。

(一)如果企业打算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长期持有或者持有至到期日,原则上按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计量,无需处理其后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形成的损益。

(二)如果企业是为了保值目的而持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则按报表日的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进行计量。因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变动所形成的损益,则在所保值的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所形成的损益得到确认时才计入损益表。如果所保值的对象是未来交易,则将因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变动所形成的损益予以递延。

(三)如果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不属于上述两种情况,则按报表日的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进行计价,因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损益计入当期损益。

四、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披露

会计披露的目的,在于报表使用者及时、正确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方面的信息,以便于作出正确的预测和决策。但是,衍生金融工具所特有的衍生性和杠杆性使得企业有可能面临巨大的风险,发生巨额的损失,必须改进现有的会计报表模式,对衍生金融工具相关信息进行充分披露。由于目前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还不太广泛,而且政府监管比较严格,因此,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情况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量的大小和目的来规定是必须编制附加的报表,还是仅在附注中披露即可。

另外,在充分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时,应当包括:一是持有或发行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衍生金融工具的面值或合约金融;二是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现金流量风险等;三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政策和管理政策,如何确认和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如何确认和计量相关的损益等。

五、我国开展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有关建议

目前,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都开展了代客外汇买卖的业务,其中包括利用外汇、利率衍生工具进行套期避险等,国内的大企业为规避外汇等方面的风险,也委托银行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一些衍生交易。在会计处理上,大多数银行采用的是历史成本与表外披露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各银行的会计处理并不统一,报表的可比性差,且风险信息披露严重不足。因此,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一) 健全完善会计立法与规范。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衍生金融工具将会被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广泛应用。会计的发展必须与此相适应,才能更好地规范与引导金融业的发展。目前,国内会计准则中关于金融工具的规范甚少。因此,进一步研究并制定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规范势在必行。我国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FASB的公报,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会计规范。

金融衍生物 篇4

2008年秋季以来, 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肆虐全球。金融危机的诱因是衍生金融产品及其过度杠杆化, 而制造和炒作这些金融衍生产品的证券公司则被认为是罪魁祸首。“贝尔斯登”和“莱曼兄弟”这些如雷贯耳、呼风唤雨华尔街多年的世界超级投资银行在自己一手制造的危机中“玩火自焚”, 率先倒下;参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机构无一幸免, 损失惨重, 大量倒闭。衍生金融工具何以导致了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留给世人不尽的反思。

衍生金融工具是从传统金融工具中派生出来的一种金融交易工具。国际互换衍生协会对其是这样描述的:“衍生性金融工具是有关交易者转移风险而互换现金流量的双边合约。合约到期时, 交易者应付对方的金额由商品、证券指数的价格来决定。互换交易、远期交易、利率上限、利率下限等都由双方协议确定。期货和认股权证则是在交易所交易的标准衍生工具。”它具有以下特征: (1) 波动性, 其价值随着标的价值的变动而变动; (2) 杠杆性, 衍生金融工具不需要交纳合同所载的全部金额, 只需交纳少量保证金等费用即可进行交易。由此可知, 衍生金融工具是具有高风险的, 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越来越复杂, 使用者的目的越来越偏离避险保值功能而追求投机获利, 这使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越来越高。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越来越大, 对金融市场正常运行的威胁也越来越大。正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复杂性和杠杆性, 再加上全球金融市场监管的松懈, 导致金融市场的过度泡沫化, 在美国次贷危机的诱发下, 脆弱的全球金融体系终于瘫痪, 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二、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现状

以前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仅在表外披露, 并未纳入表内核算。2006年2月财政部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第22号、23号、24号和37号明确规定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具体处理, 将其纳入了表内核算。

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 衍生金融工具可划分为三类进行核算, 即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的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负债和套期工具。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为除以下之外的衍生金融工具: (1) 被指定为有效套期工具的; (2) 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 (3) 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除外。前两类在取得时以公允价值作为取得成本, 第三类即属于套期保值的衍生金融工具满足条件的运用准则规定的套期会计方法进行处理。企业应该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 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的交易费用。但是, 下列情况除外: (1) 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 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 按其摊余成本计量; (2) 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其公允价值不可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 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的并需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 应当按成本计量。在后续计量中, 套期工具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直接确认所有者权益, 其中在处置境外经营时形成的, 计入当期损益;属于无效套期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当合同的权益或义务终止或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规定时进行终止确认。

三、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方法利弊分析

从现阶段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 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在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上实现了重大改革。首先, 突破了传统的会计要素定义, 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其次, 发展了会计的计量基础, 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基础;而且, 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再次确认的会计确认方法。这对更准确地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 随着经济的发展, 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也有极大的影响, 因此, 将其纳入表内核算是一种必然趋势;其次,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与市场密切相关极具波动性, 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不能真实计量其价值, 用公允价值计量更具相关性;再次, 衍生金融工具是在未来某一时期进行交易, 合约标的在合约签订后交易发生之前所发生的价格变化对于企业财务状况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再确认也是保证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和客观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些方面的突破, 使我国会计核算方法与国际惯例接轨,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然而, 衍生金融工具的处理方法也好似一把“双刃剑”, 虽然现有方法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 但它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不少困难。

1、公允价值的确认方面。

公允价值是在公开活跃市场上买卖双方在自愿平等原则上的交易价格, 但是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 金融市场还不够健全, 有很大一部分的金融工具的价值都不能从活跃市场上取得。会计准则又规定对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企业应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然而, 在我国独立的评价机构尚不健全, 该类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操纵利润的空间;而且即使是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不力, 再加上信息的非对称性和道德风险等因素, 其价值也不一定公允。

2、混合计量基础的矛盾。

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报表核算后, 表内核算项目既有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数据, 又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数据。这造成在计量口径上不一致, 其经济意义也不一样, 影响了财务报告的可比性, 纳入同一报表内势必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3、确认时点的选择。

具体包括初始确认时点的选择和再次确认时点的选择。衍生金融工具是在未来时点发生的交易事项, 在签订合约时不需要或仅需要少量净投资, 但又能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较大影响。如在签订合约时予以确认, 衍生金融工具在未来是否交易具有很大的不确定, 但它又对未来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合同到期再次确认不能反映企业存在的风险及收益, 不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决策。再者, 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波动频繁而且剧烈, 何时进行再确认才能反映其真实情况也较难确定。

金融危机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思考

□文/马广奇钟有儿

四、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改进建议

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上存在的问题, 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1、分别计量。

即对具有活跃市场的衍生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计量, 不具活跃市场的衍生金融工具按历史成本计量, 并于每年末进行减值测试, 复核其账面价值。这样更符合我国现阶段金融市场尚不健全的特点, 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企业操纵利益, 同时也增强了企业间的可比性。

2、明确标注。

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核算时应将按公允价值计量和历史成本计量的分别统计, 清楚标注出来, 这样会计信息使用者就可以对报表有更好的理解。

3、增加明细。

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应在考虑成本效益的原则下, 尽量缩短再确认的时间间隔, 使之更好地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真实情况。可适当增加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 详细列示企业所持有的金融工具在一段时间内不同时点的价值, 这样就能动态地反映衍生金融工具价值。

4、完善制度。

从长远看来, 应该汲取金融危机的教训, 加强我国金融市场体制建设, 完善市场监管制度, 提高会计人员的金融知识。只有将我国的市场机制完善了才能更好地使用与衍生金融工具更具相关性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 才能更好地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在进行会计核算过程中, 会计人员只有具备了丰富的金融知识才能洞悉每项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质, 才能更好地进行职业判断。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2

[2]徐筱婷, 马广奇.《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对基金投资的影响[J].投资研究, 2007.10.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控制研究 篇5

衍生金融工具涉及的风险有以下几类:

(一)市场风险。指市场价格变动造成亏损的风险。这里的市场格变动包括利率、汇率、股票、债券行情变动等。管理市场风险,要的是要及时、准确地评估市场价值,随后计算总敞口额度,严格交易程序,模拟在市场崩溃或流动性引发价格剧烈震荡情况下交易者的承受能力,即所谓“ 压力测试”。

(二)信用风险。即交易合约的对方无力履行义务的风险。与市场风险一样,控制信用风险也是要测定和估算衍生商品的敞口头寸,并使敞口头寸与所确定的交易对方的信用额度相匹配,然后可以像传统信贷业务一样,控制和减少风险。

(三)流动性风险。 是指由于缺乏合约对手而无法在市场上找到出货或平仓机会的风险。 一是市场业务量不足或无法获得市场价格而造成的市场价格风险;二是由于用户流动资金不足出现合约到期时无法履行支付义务或无法在市场上出现逆势时按要求追回保证金而造成的金流动风险。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是利用多元化投资组合来实现降低风险。

(四)运作风险。即人为因素或交易、清算系统故障而造成失误蒙受亏损的风险,它们本质上均属于管理问题。因此重点应放在提高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素质,提高计算机处理系统的效率,并在内部管理上实行职责分开,以确保风险处在可控制及可承受的范围。

(五)法律风险。指因合约在法律上的缺陷或无法履行导致损失的风险。在管理中,首先应保证一批熟悉衍生金融工具的专家参与交易法规的制定。另外,应尽量改善内部风险管理, 增强交易透明度和披露要求,强化安全的结算制度以控制法律风险。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 从衍生金融工具自身的特点来看, 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标的资产价格的波动性。因为标的资产的未来价格不仅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还受到政治环境、经济政策、投资者或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以及人为操纵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另外, 合约双力的信息披露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如有关会计处理方法、衍生产品真实质量等重要信息通常未能在合约中得到充分披露, 而合约双力在合约执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也极易引发信用风险。

(二) 从宏观层面上看,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在于制度根源, 即金融体系的.固有缺陷和金融衍生市场不完全有效在现实中则往往表现为国内金融机构的投机失败和国际游资的肆意炒作引发。这些都会加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 扭曲资本价格。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二是实体经济金融虚拟化。金融体系中的储蓄并非全部转化为投资,而是一部分进入实体部门, 转化为实物投资, 另一部分滞留在金融体系中, 成为虚拟资本, 并没有实物资本与之相对应。虚拟资本在追求价值增值运动过程中有脱离实体部门的趋势, 在特定的条件下会走向泡沫经济。而衍生金融工具正是金融虚拟性最强的虚拟资本。

(三) 从微观层面上看, 风险的产生主要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偏好以及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与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否健全和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有关。管理层的风险偏好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风险爱好型管理层对于投机业务则跃跃欲试, 很容易形成赌博心态, 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

三、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整体框架

为完善企业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整体框架, 形成会计视角风险监控体系的整合,笔者认为, 企业的金融衍生工具业务会计视角的风险监控框架应包含几个方面:

(一) 建立企业总体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风险管理战略。企业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风险管理总体战略必须首先同会计控制技术的风险量化、风险预测、风险的披露相结合, 才能真正实现风险管理体系的会计视角整合。会计视角的风险管理首先必须识别不同品种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类型、量化某一时点的在风险头寸以及风险调整后的损益。

(二) 建立企业会计视角的风险监控业务流程

会计视角风险监控业务流程是确保企业内部的所有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都在被有效管理的一系列活动。业务流程包含以下几个程序:1.识别风险。这是风险管理过程中在会计视角下的定性分析部分, 非常重要但常被企业忽视。2.风险评估。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判断企业的某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管理战略和避险业务从风险调整的角度看是否相宜。3. 规范企业金融衍生工具的业务操作规程。4.对风险头寸量化和控制。会计视角的风险测量和控制是会计核算技术风险监控系统的基础部分。因为会计视角的风险量化承担着定量风险和判断风险程度是否和设定的风险偏好相适应, 而会计视角的风险监控则是诸如设定权限和防止越权行为等措施的基础。

(三) 建立企业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企业会计视角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监控体系。良好的企业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监控微观体系, 应在现有的会计内控制度基础上, 建立企业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内控规则和业务指南, 增加相关的内控条目。包括

1.明确内控体系中的风险信息传输系统规定经办人员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前应提交的说明文件, 特别是避险目的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 因经济实质的避险交易不一定符合现行会计准则中规定的避险会计规范, 为避免企业因无法适用避险会计从而使企业会计报表造成大幅度波动, 应向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提交被避险项目的相关资料及避险策略资料。

2.建立内控体系中的风险评估制度,明确会计人员应承担衍生金融工具业务避险有效性的后续评估职责。会计人员应在会计期中或会计报表日向董事会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提交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头寸量化信息、公允价值计量的依据、特定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避险有效性的后续评估。 财务部门还要将风险头寸按公允价值计量, 并利用相关模型进行压力试验, 进行整体综合考虑。

3.完善内控体系中预警模型和预警指标体系

会计人员应熟悉企业每一衍生金融工具品种、每一衍生金融工具作业部门、衍生金融工具险别的风险预警系统和针对不同品种、部门、险别的避险措施, 提供早期警告讯号,指导作业部门。

4.建立衍生金融工具内控体系中的风险限额管理制度

企业无论出于避险目的还是投机目的,开展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时, 会计人员都应按每种主要风险设置总的限额。这些限额应与企业的总体风险计量依据相一致, 并尽可能与企业其他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同类风险综合起来考虑。而且, 限额体系还应与资金实力相一致, 使企业管理层能控制风险暴露情况。

主要参考文献

[1] 白钦先.对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 [J]. 经济评论,, ( 3) .

[2] 叶永刚,黄河.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演变及其动因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03).

[3] 张爱侠.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研究[J].特区经济, ,(1).

[4] 唐.M. 钱斯. 衍生金融工具与风险管理[M].中信出版社, 2004.

[5] 张爱侠.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研究[ J] . 特区经济, 2006,( 1) : 66- 67。

[6] 谌林. 关于金融衍生国内工具的会计计量[ J] . 经济师, 2006, ( 3) :201- 202.

[7] 王学慧. 试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 J] . 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 3) : 51- 52.

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策略分析 篇6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能源和大宗商品的价格的大幅波动,导致生产成本变动频繁,对于我国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产生了不利影响,使得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面对这一原材料价格风险,许多企业选择利用金融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来对冲成本上升的风险。但是,从我国众多企业套期保值实践的结果来看,企业以控制成本为目标的衍生品交易反而给企业造成了巨额的损失。本文以国航燃油套期保值巨亏案为例来分析其交易策略及启示。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看跌期权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含义

根据对货币利率或债务工具的价格、外汇汇率、股票价格或股票指数、商品期货价格等金融资产的价格走势的预期而定值,并从这些金融产品的价值中派生自身价值的金融产品。衍生金融工具是指从传统金融工具中派生出来的新型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根据交易方法和特点可以分为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期权合约与互换合约四大类。它们的主要特征是:远期合约一般在场外进行交易,交易价格和数量都是交易双方协商确定的,具有灵活性较大的优点,但其交易不透明、流动性差和没有履约保证的缺点也非常突出;期货合约与远期合约的主要区别是期货合约是在交易所交易的标准化合约,逐日盯市、保证金和期货清算所制度大大降低了期货合约的信用风险;期权合约是买卖某种工具或资产的权利而不是义务的合约,买入期权的最大损失是期权费用,而收益是无限大的,所以运用期权管理风险,套期保值企业只能买入期权,绝对不能卖出期权。

二、套期保值的定义

套期保值是指利用期货合约作为将来在现货市场上买卖商品的临时替代物,对其现在买进准备以后售出商品或对将来需要买进商品的价格进行保险的交易活动。其基本做法是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对同一种类的商品同时进行数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买卖活动。

企业为规避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股票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等,指定一项以上套期工具,使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动变动。预期抵消被套期项目全部或部分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

三、国航套期保值简介

(一)国航公司简介。2002年10月,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和中国西南航空公司,成立了中国航空集团公司,并以联合三方的航空运输为基础,组建新的中国国际航空公司。

2004年9月30日,作为中国航空集团控股的航空运输主业公司,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

2004年12月15日,国航在香港和伦敦成功上市。

(二)航油套期保值的原因。1.是属于高风险的行业,很容易受到政治稳定因素、经济起伏、金融汇率和油价波动等外界因素的影响。2.航空公司的利润预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的航油价格。因此,航油套期保值被认为是降低运营成本、规避风险、创造利润的必要措施之一。3.中国国航的燃料成本很大,占总成本的40%左右,而國际上平均航油成本只占航空公司运营成本的10%—15%,因此,为了减少营运压力,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国航从2001年就开始进行航油的套期保值业务。

四、国航套期保值巨亏交易策略分析

(一)案例简介。2008年7月中旬时,国航签订了一份燃油的套期保值合约,本来对于航空公司来说,对构成其运营成本40%以上的燃油成本进行套期保值本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这份合约却给国航带来了巨额的亏损,成为了国航挥之不去的噩梦。在签订后,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下跌,国航的燃油套期保值合约截止2008年末公允价值损失高达68亿元,国航也就成为了继中信泰富,深南电之后的由于套期保值而产生巨额亏损的公司。

(二)合约简介与合约风险。国航所签订的合约具体内容如下:它选择了双向的期权头寸,即同时卖出一个看跌期权并买入一个看涨期权。也就是选择了在获得按固定价格买入燃油权利的同时,授予对方以更更低的固定价格卖出燃油的权利。

在合约订立的当时,国际油价处在高位,且市场普遍预期油价将继续走高,造成仅对冲油价上涨风险的套保合约,成本高昂。对于国航来说,它并不想用大量的资金来支付这一高昂的期权费,于是,它就通过卖出看跌期权来获得一定的行权费,在用看涨期权锁定油价的同时也为自己留下了风险敞口。

国航从2001年就开始进行航油的套期保值业务,由于2004年之前,原油价格较低,对公司的成本支出影响较小,公司的航油套期保值业务规模较小,截至2005年公司也只是对12%的年度航油用量进行了套期保值。此后,随着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公司的航油套期保值的数量不断增长,2007年公司的航油套期保值数量已经接近公司年度航油用量的50%。2005—2007年,公司的航油衍生工具的净收益为0.95亿元、1.13亿元和2.36亿元。由于在此期间,原油价格保持上升的趋势,公司的航油套期保值业务很好的降低了公司的燃油成本和业绩波动,公司对通过套期保值业务进行稳定成本的信心增加。因此,2008年,随着油价的继续上涨,套期比继续增加大到1220/2336*100%=52.2%。

(三)国航套期保值巨亏分析。1.深陷结构性期权套期保值迷宫。结构性期权的一般模式是,既作为期权的买方,如买入看涨期权;同时也是期权的卖方,如卖出看跌期权。在这种模式下面,作为期权买方,只有在价格对自己有利的时候才会行使权力,而作为期权的卖方,当价格对自己不利的时候,是没有办法规避风险的。2.套期保值数量过大。在行权价格和市价均可确定的情况下,影响亏损的关键就在于行权的数量,国航将对手方出售的最高数量定为实际用量的50%左右,可谓是豪赌。当油价出现大幅下降,国航的现货采购会降低成本,可以覆盖燃油套期保值亏损所造成的部分损失,但由于国航进行套期保值的数量达到实际用量的50%左右,使得成本的降低额很难全部覆盖套期保值所带来的巨额亏损。3.扭曲了套期保值的目的。套期保值的目的是通过一些衍生工具来固定成本或者锁定利润,以消除或者减少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国航之所以在套期保值方面出现巨亏,问题不在于套保本身,而是在于套期保值的目的上出现了偏差,由单纯对冲风险、保值转向希望借此盈利。

国航的巨额亏损最主要是由其卖出看跌期权引起的,这类期权对国航来说收益有限、亏损却是无限的。同时,套期保值的头寸过量,更使其套期保值行为带有浓浓的投机色彩,偏离了套期保值的目的,演变成了对油价走势的一种赌博。如果油价上涨,国航可以继续享受低成本油价,获得收益;如果油价下跌,国航则会承担巨额亏损。

五、套期保值风险控制

(一)充分了解期货合约内容。要深入的分析潜在的风险因素,不论是国际风险还是国内风险,都应当引起相当的重视和注意,对国际商品走势做出正确判断,往往有了正确的预期,更能实现套期保值的目的,从而规避想规避的风险。

(二)只做套期保值,放弃投机行为。要明确套期保值的目的,套期保值是为了固定成本和锁定利润,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去做套期保值。应当适当选择有一定风险的现货交易进行套期保值。

(三)大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培养既懂得经营又拥有丰富期货操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操作是极具挑战的,这不仅需要操作人员专业的水准,也需要他们稳健的心态。企业内部财务人员也许与交易相互配合,为投资策略的分析和制定提供充足的信息。

(四)慎重进行卖权操作。对于看跌期权的出售者来说,其收益是有限的,而风险却是无限的,虽然得到了固定的期权费,但是风险可能会更大。(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王丽.我国航空公司燃油套期保值问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

[2]从林.由国航、东航燃油套期保值大幅亏损引发的思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8:88.

[3]李慧,刘训文.浅谈套期保值的风险控制——基于国航燃油套保巨亏的案例分析[J].财会通讯,2009,29:111-112.

[4]吕飞.燃油套期保值:关键在控制成本[J].国际航空,2009,01:32-34.

[5]邓秋玲.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燃油套保分析[J].企业导报,2013,08:30-31.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初探 篇7

一、衍生金融工具概述

衍生金融工具,同时又称为派生金融工具、金融衍生产品等等,是与传统金融工具(如现金、外汇、股票、债券等)相对应的概念,是在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新兴金融工具。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首先是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性,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只需要很少的初始净投资,一般多是采用净额结算,所以只需要少量的资金就可以进行十几倍甚至几十倍金额的衍生金融产品交易,从而具有传统金融工具所没有的杠杆效应。如果价格的实际变动趋势和投资者的预期一致,交易者就可以获得十几倍乃至几十倍的收益,但是,一旦价格的实际变动趋势和投资者预期相反,那么投资者的亏损也是很大的;其次是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性,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规避风险的需要,因此,风险和衍生金融工具如同一对孪生兄弟,与生俱来、不可分割,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只是在一方降低了风险,但却是将风险从风险规避者转移到了风险偏好者身上,整体金融系统的风险并没有减少;再次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合约性,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是作为一项合约的形式出现,是代表权利义务关系的面向未来的合约,因此,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所代表的交易事项并非是已经发生的,而是未来的一种权利义务关系。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分类

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分类有很多种,其中目前最基本、最普遍的分类是根据衍生金融工具产品形态和业务特点,将衍生金融工具分为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除此之外,按照基础金融工具的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包括股权衍生工具,利率衍生工具和信用衍生工具,而美国的次级债就属于信用衍生工具的一种;另外,还可以根据交易场所的不同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场内交易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所交易金融衍生工具)和场外交易金融衍生工具(柜台交易的金融衍生工具),就近年来的发展看,场外交易市场的交易量增幅较大,呈现爆炸式增长,创新衍生金融产品出现较多。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功能

尽管衍生金融工具的品种不断丰富,然而对于交易者(投资者)而言,衍生金融工具的功能仅有两个,一是为了规避风险,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二是为了获得风险收益,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投机交易。首先,从套期保值功能来看,套期保值是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衍生金融工具主要的功能和发展的原动力。其次,从投机套利功能来看,与套期保值功能的主要区别在于交易的目的不同,套期保值是为了规避风险或者减少风险,投机套利的目的则是为了追求高收益而承担高风险,这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性特征有关,因为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一般需要较少的初始投资额,所以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只需要少量的保证金就可以进行大额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从而吸引了大量投资者,也大大增加了衍生金融市场的投机性。

二、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会计问题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具有虚拟性的特点,不具有实物性的特征,所以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对于会计的确认、计量以及会计信息报告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衍生金融工具对于会计确认的影响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以收入是否已经赚取、费用是否应该发生作为确定会计期间损益的标准,即收入和费用在实际发生时确认,不需要等到实际收付现金,也就是说只要是当期取得的收入或者是当期承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确认为当期的收入或者是费用,如果不属于当期的收入或者费用,即使款项已经收付,都不应该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者费用,然而对于衍生金融工具而言,其取得是以合约的签订为标志,但是在签约时仅仅是一份有待于执行的合约,很难确定未来交易事项是否发生,再加上衍生金融工具标的物价格变化比较频繁,而标的物的价格变化直接影响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金额,未来期间资源和经济利益的流向在时间和数量上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无法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确认,更无法准确反映衍生金融工具未实现的损益及潜在的风险。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于会计计量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会计计量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中心环节。所谓会计计量,是指确定会计要素货币金额的过程,涉及到具体的计量基础的选择,目前可用的计量属性主要有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等。传统上,一直把历史成本作为最基本的计量属性,这种计量基础在某种程度上是客观和真实的,并且不会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可靠性较高,但是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比如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并且引起价格剧烈波动时,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很容易造成信息的滞后,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所以,对于价格瞬息万变的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就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未履行的合约,实际的交易尚未发生,只有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并没有实际成本;另一方面,衍生金融合约从开始签订到最后交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而标的物价格一直在变动,这种变动在会计报表中无法反映。所以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无法准确反映衍生金融工具价值的变化。

(三)衍生金融工具对于财务报告披露的影响

按照传统会计理论基本要求,一项未来的权利或者义务在最后履行前是不能作为资产或者负债项目列报的,衍生金融工具本身就是一种未来的权利或者义务的契约,所以就不用列报,这也是许多企业将衍生金融工具作为表外项目披露的原因。然而,衍生金融工具价格变动的风险非常大,一旦市场出现不利的价格变动,就会造成巨额的“浮动盈亏”,即使披露了会计期末的市场价格信息,然而等到报表最后被公布出来时,这个市场价格信息早已经过时,如果仅仅作为报表附注的形式进行披露,而不准确定量反映衍生金融工具对于企业资产、损益可能产生的影响,那么对于投资者和决策者而言,这种会计信息是不真实的,至少是不完整的。此外,对于衍生金融工具而言,财务报告还需要额外披露更多有关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和价格波动等方面的信息,以便于投资者和决策者能够自行评估披露日衍生金融工具的合约价值,但是传统的报表附注并不披露这个方面的信息。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

衍生金融工具给传统的会计处理带来很多新的问题,那么,如何能够有效进行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呢?具体则是要结合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在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以及财务报告上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方法。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

现行会计确认的原则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但是对于衍生金融工具而言,市场上合约价值的变动不能作为当期的损益进行入账,所以,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衍生金融工具不能准确显示在传统报表上,如果要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确认,就需要借助新的理论。在日常的会计确认实务中,也有不满足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就进行确认的,比如对于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就是依据风险和报酬是否实质转移作为确认标准的。因此,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我们就可以采用风险报酬分析法来替代权责发生制,具体就是在与项目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实际发生转移的期间确认该项目,实施时,企业首先确认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责任和义务,在此基础上评估该项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各种利得和损失,从而判定与特定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和报酬是否已经全部发生转移,如果发生转移则进行确认。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

除了会计确认之外,衍生金融工具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会计计量。目前而言,学术界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仍旧处于初步的探讨阶段,比较普遍接受的观点是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公允价值又被称为公允市价、公允价格,是熟悉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釆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是因为它能够提供更为相关的市场价格信息,尤其是在判断一个会计主体的偿债能力或者是流动性时,采用公允价值更为恰当。对于衍生金融工具而言,因为公允价值是人们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所达成的一种共识,所以它能够直接准确表述金融市场对于该项衍生金融工具直接或者是间接的现值,以及因为不确定造成的风险,所以它能够考虑各种市场因素的影响,从而更能反映企业持有衍生金融工具面临的风险和收益状况。如果相关报表的使用者能够及时得到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信息,则可以帮助他们定期对于企业的经营风险情况进行相对准确的评估,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披露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报表披露包括表内披露和表外披露,对于表内披露而言,需要对现行财务报表体系进行适当改进,为了适应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要求,可以对资产和负债不再仅仅只是按照流动性进行分类,除了流动性之外,还可以按照金融资产(负债)和非金融资产(负债)进行分类,对于非金融资产(负债),仍旧按照流动性大小进行分类,而对于金融资产(负债),从基本风险管理的角度,可以考虑按照风险程度的大小进行排序和分类。同时,可以考虑争取表外业务的表内化,对于报表附注进行改造,使一些表外项目的衍生金融工具表内化从而可以得到充分披露,对于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交易并且交易量达到一定额度的企业,则可以要求其增设一张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按照重要性原则和风险原则列出所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的类别、公允价值、持有日、到期日等明细信息,以便报表使用者能够依据报表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从而会计信息的披露更具有及时性和相关性。

金融衍生交易的披露 篇8

金融衍生工具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 全世界共有50多个交易所可进行衍生工具交易,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 它可以为风险规避者提供多种规避工具;另一方面, 一旦运用失败, 就成为金融失败的风险根源。衍生金融工具的多风险性和价值波动性从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金融灾难中充分体现出来, 发生在20世纪末的巴林银行事件、住友事件、大和事件、奥兰治事件等就是由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失败所致的。我国的“中航油事件”也成为我国企业从事衍生品交易失败的典型案例。这些灾难发生的原因除了金融市场自身监管力度不足, 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机构内部控制薄弱, 操作人员越权交易外, 现行会计制度无法充分及时地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状况, 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以美国安然公司为例, 安然公司是金融创新的巨擘, 其发明的一系列金融工具复杂到令专业人士都未必尽然了解, 加之有意识地隐藏了大量的重要信息及高度复杂的关联交易, 多年以来其财务报表在华尔街其实无人真正领悟。虽然安然公司在财务报表的编制过程中有违反公认会计准则的行为, 但是, 其大量利用衍生金融工具, 构造出形式重于实质的财务报表, 从而误导投资者的决策, 使大多数投资者在安然事件败露之前对投资安然公司的巨大风险一无所知。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关注。安然来源不明的财务数据的背后是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 不充分披露这些交易的实质, 使得一般投资者确实难以从财务报告中看清其真实面目。由于金融衍生交易具有表外反映性、风险与收益的不确定性、交易的复杂性及虚拟性等诸多特点, 人们无法从财务报表上直接地了解到企业所从事的金融交易以及所面临的风险, 从而使金融市场和企业自身的风险都变得更加不可捉摸。近年来, 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与报告问题一直困扰着会计界, 衍生工具的出现及迅速发展为会计核算带来了更多难题。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衍生金融工具将被运用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来, 如何在我国现有会计准则基础上规范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无疑值得学术界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进行深入的探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模式的选择, 取决于各国市场的发展程度、发展趋势以及会计信息的可操纵程度等因素。会计准则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类:

模式一:将衍生金融工具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 并在会计报表内予以确认;初始计量采用交易对价的公允价值 (即历史成本) , 后续计量则一致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非套期保值目的持有衍生金融工具, 其相关的公允价值变动一般在当期直接计入净收益 (有充分证据证明持有至到期的工具, 其公允价值变动可不确认, 但各期的处理必须一致) ;套期目的持有衍生金融工具, 在符合套期会计前提条件的情况下, 套期项目有效套期部分的公允价值变动待被套期项目相关损益实现时予以确认, 无效部分视同非套期保值目的持有衍生金融工具处理;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企业对衍生交易的相关政策, 以及各项衍生金融交易的交易目的、面值、期限、风险、套期保值等信息, 并披露衍生交易对企业整体影响的相关信息 (如风险值信息) 。

模式二:将衍生金融工具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 但并不在基本报表内予以确认, 通过附表或附注予以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一致地采用初始交易时交易对价的公允价值, 其公允价值及其变动通过前述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附表或附注予以披露;套期保值的相关信息在附注中予以充分披露但并不进入会计报表;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企业对衍生交易的相关政策, 以及各项衍生金融交易的交易目的、面值、期限、风险、套期保值等信息, 并披露衍生交易对企业整体影响的相关信息。

如果相关市场发展完善, 容易从市场上获得较为可靠的公允价值信息, 而且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不容易被操纵, 那么可以采用模式一;如果市场发展尚不够完善、会计信息又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被操纵, 那么必须选择模式二。

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 特别是在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以后, 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势必逐步发展并成熟起来, 这就迫切需要相关的会计准则。从我国目前情况看, 上述模式二是最佳选择, 待相关市场发育成熟以后, 再考虑进行表内确认和公允价值计量。特别要注意的是, 表外注释不再是原来意义上对报表项目的“附注说明”, 而是与报表本身共同构成财务报告的基本内容, 每一类衍生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负债和权益性工具, 无论确定与否, 企业都必须披露以下信息, 即: (1) 持有或发行金融衍生产品的目的、面值或合约内容; (2) 金融衍生产品的相关风险 (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等) ; (3) 金融衍生产品的会计政策和管理政策, 以及如何确认和计量金融衍生产品及相关的损益等。表外披露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 (1) 明细表中未能列出的特殊的合同条款或条件。 (2) 核算所采用的会计方法和会计政策, 包括对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初始确认、后续确认和停止确认的时间标准;作为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来源;确认和计量金融衍生产品所引起的盈利和亏损的基础和原因等。 (3) 与金融衍生产品活动的相关风险和风险管理的信息等内容。这样, 既可达到充分披露信息的目的, 又不一定全部在财务报表中列示, 增加市场交易的透明度。表外附注信息的披露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揭示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作用, 但其有一定的隐蔽性, 即使企业的高层决策人员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风险状况也了解甚少, 表外业务的隐蔽性潜伏着产生巨大的风险。因此, 必须对现行会计报表的结构和编报方式进行改进, 以满足充分揭示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的需要。

1.完善现有会计报表的格式, 在编制传统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 再编制一张按金融性、非金融性分类的资产负债表, 以便于报表使用者直接获得有关衍生金融工具信息。

2.对于已出现的衍生金融工具, 根据其风险的集中程度增设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具体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名称、发生日期、实际成本和现行公允价值, 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质及交易条件、损益金额, 衍生金融工具的合同条款, 与衍生金融工具有关的风险, 采用的会计政策和方法等。

3.对于能够合理确认和计量的衍生金融工具, 应做成详细的统一报表, 全面地反映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过程的全貌, 同时增加编制适应衍生金融工具特殊需要的报表, 如增设“金融头寸表”等。

总之, 对于金融衍生产品, 一方面要大胆地吸收、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和做法, 尽快在国内建立相应的规范, 构筑金融衍生产品会计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加快研究并制定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准则, 应进一步探讨国外准则制定的依据和条件, 借鉴国际上的相关准则和研究经验, 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并力求与国际惯例接轨, 建立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会计的理论体系和实务规范。

摘要:本文从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控制入手, 借鉴国际惯例和国外经验, 认为我国应从两方面对其进行控制:一方面要加强对机构的内部管理;另一方面, 借助外部审计机构的力量对其进行监管。

浅谈金融衍生工具 篇9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类型,风险,控制策略

金融衍生工具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产生, 经过80年代的发展, 金融衍生工具在90年代逐步兴盛起来。截至目前, 全球已经有50多个交易所能够提供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服务, 而其交易规模已经发展为十几万美元以上。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内涵

金融衍生产工具主要是指从汇率利率、股票、债券和商品等交易工具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新的金融合约。从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 我们可以看出, 它是由多种形式组成的金融合约, 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为金融市场增加了活力。

金融衍生工具具体包括以下特点:

(1) 虚拟性。金融衍生工具的收益来自商品价格的变化, 而不是原金融产品的增值。若如果原金融产品是债券等虚拟形式的产品的时候, 金融衍生工具就会具有双重的虚拟性。

(2) 跨期性。跨期性主要是指交易者通过对相关指标, 如利率等的预测, 事先确定在之后的某一时间按一定价格交易。

(3) 风险性。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很高的风险性, 如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等等。

(4) 杠杆性。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性是指在交易过程中, 交易方不需要支付衍生产品所代表的所有价值, 而只需要交付一定的金融, 以得到管理权限。当交易日确实时, 那么可对已交易的衍生产品进行再交易, 从而进行进一步的结算。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类型

根据金融衍生工具的形态, 其可分为远期、期权、期货及互换四种类型。

(1) 互换合约。这是指交易双方签订的在未来某一时期相互交换某种资产的协议。

(2) 远期合约。远期合约是指交易双方规定在未来某一确定时间以约定价格购买或出售某种资产的协议。

(3) 期货合约。期货合约是一种标准化的远期合约, 指交易双方在未来某特定日进行交割为条件, 以现在的约定价格与未来特定日实际价格之间产生的差额为盈利或损失的一种协议。

(4) 期权合约。期权合约是指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权利金后, 就获得在一定时期内以双方事先约定的价格出售或购买某种特定基础资产的权利的协议。

三、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

由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可以看出, 风险性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一大特点。对于金融衍生工具而言, 其风险主要有如下几点:

(1) 市场风险。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风险又被称为价格风险, 这主要是指的因金融衍生工具的资产 (股票等) 价格的变动等因素所导致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对应性的变动。而在这个过程中, 标的资产的价格的变动最能够影响金融衍生工具的未来的价值与价格, 也就是说, 对于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 其交易总是建立在对标的资产的相应的价格的变动的预期的基础上的。综上所述, 当现实的标的资产的价格与预期的价格变动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的时候, 价格风险便产生了。

(2)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的风险又可被称为筹资的风险, 这主要是指当企业没有办法筹集到相应的资金来履行合约时的风险, 也就是说, 企业没有办法在市场上以适当的价格卖出其相应的金融产品或资产所产生的一系列的风险。

而这种流动性的风险主要受到标准化的程度、市场环境的变化情况以及市场交易规模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相对于正常性的交易单位, 无论交易的头寸是大还是小, 交易都不能够按照现有的价格进行正常的交易这就产生了资产流动性的风险。而对于场内交易, 由于整个交易的合约是标准化的, 所以其流动性风险是相对较小;而对于场外交易, 由于合约大多都是订制的, 因此其流动性的风险相对较大。

(3) 信用风险。信息风险也可以被叫做履约的风险, 这主要是指金融衍生工具的一方没有办法对合约进行履行而对另一方所带来的各种损失的风险。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类型可以分为场内交易与场外交易两种交易方式, 而由于场内交易具有相对严密的合约、制度等一系列的作为保证, 因此, 信用风险主要出现在场外交易。

(4) 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也可以被称为营运的风险, 这主要是指由于各种不适当的制度、管理方案等所造成的风险。而操作风险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指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所形成的损失;第二种则是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管理制度等方面, 由于相关制度的缺失所造成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过程出现失误而带来的损失。

(5)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在法律上没有办法去履行或者由于相关的条文不足等问题所造成的损失。就目前而言, 金融衍生工具是一个相对来说很新的业务, 所以其创新的速度目前仍然在不断地加快, 这使得相关的法律体系相对落后, 最终导致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交易等过程与法律体系的建设不匹配;与此同时, 有些金融衍生工具是专门针对空缺的法律法规进行设计的, 这使得交易者的权益不能够得到法律的保证, 最终导致了法律上的风险。

四、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

金融衍生工具还存在着以上的从多的风险与问题, 因此, 国家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进行控制。

(1) 完善相应的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制度。完善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 形成有序的市场机制, 从而保护与维持整个市场制度、市场交易以及市场运作等过程有有效运行;2) 对会员进行有效的、严格的管理与控制, 并进一步加强对保证金的管理;3) 建议相应的、较为针对性的结算制度。

(2) 不断地加快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我国应该不断地调节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 进一步加强我国实体产业与实体经济的发展, 并应该加强监督与管理, 在根本上防止经济泡沫等现象的出现。事实上,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也就是说, 虚拟经济是由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存需求而产生的, 而实体经济则是虚拟经济生存与发展的根据。因此,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必须要二者能够均衡协调的发展, 并保持协调一致。

(3) 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目前,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投资是国际投资等方面的重要领域, 与此同时, 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与价格对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日益重要起来。然而, 影响金融衍生工具价格变量的因素却是多种多样的, 尤其当外部出现某些不确定性的因素, 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就会发生很大的波动。这不仅会影响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 还会对整个经济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与作用。因此, 必须从根本上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与控制, 才能很好地防止风险的产生。

(4) 加强企业管理层内部的风险控制与制度建设。对于内部的企业而言, 风险主要产生于内部管理层的管理以及企业内的一系列相关的制度, 尤其是与风险管理是否健全、是否得到执行等方面有很大的关系。与此同时, 企业的管理层对于风险的偏好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整个交易过程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 必须要建立一个内部风险控制系统, 从而制定与完善整个内部的风险管理机制, 尽可能地避免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风险。

参考文献

[1]任辉.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及监管体系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 2007, (04) .

[2]李丽滢.关于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及其风险管理的思考[J].会计之友 (下旬刊) , 2008, (07) .

[3]杨森, 宋小彩.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风险的内部控制研究[J].商业经济, 2009, (23) .

[4]刘颖.我国金融衍生品发展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J].大众商务, 2010, (04) .

[5]程赣秋.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控制的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 2008, (03) .

[6]熊鹏.关于发展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理性思考[J].江苏统计, 2002, (10)

金融衍生工具及其风险分析 篇10

(一) 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

金融衍生工具, 又称金融衍生品, 是与基础金融产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指建立在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之上, 其价格随基础金融产品的价格 (或数值) 变动的派生金融产品。这里所说的基础产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不仅包括现货金融产品 (如债券、股票、银行定期存款单等) , 也包括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工具的基础变量则包括利率、汇率及各类价格指数等。

(二) 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

第一, 杠杆性。金融衍生工具只需要很少的初始投资就可以进行较大金额的投资操作, 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 交易者可以利用国际市场上不同市场之间, 标的资产价格的差异, 或者同一市场上不同时点之间, 标的资产的价格差异来赚取利差。

第二, 衍生性。衍生性是金融衍生工具区别于其他基础金融工具最基本的特征之一。衍生金融工具是由基础金融工具派生出来的, 它以一个或几个基本金融工具或其他商品的资产组合作为标的, 其价值随着其标的物价值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这就是衍生性。

第三, 虚拟性。金融衍生工具本身没有什么实物价值, 只是代表了获得收益的一种权利, 其持有者只需适时买入或者卖出即可获利, 所以它被认为是一种虚拟的资产, 而且是金融虚拟程度最高的金融产品。

第四, 设计灵活性。金融衍生工具可根据各种参与者所要求的时间、杠杆比率、风险等级、价格等参数的不同进行设计、组合, 相对于其他金融工具而言, 金融衍生工具的设计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这就使得金融衍生工具的构造往往会较为复杂, 导致其难为一般投资者所理解, 难以明确风险所在, 更不容易正确地利用。

第五, 复杂性。金融衍生工具的设计人员在研发过程中, 往往运用各种数学模型将各种要素分解、组合, 开发出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这些产品对于一般的非专业人员来说是很难了解和掌握的, 同时在业务人员操作过程中也容易出现错误。

第六, 高风险性。由于金融衍生工具自身的杠杆性、多样性、操作技术要求较高等原因, 使得金融衍生工具具有较高的风险性。金融衍生工具使用得当则可达到规避风险、赚取利润的目的, 但如果操作失误则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 甚至使持有者破产。

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分析

金融衍生工具是一把双刃剑。人们最初是要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由于基础金融工具的价格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但随着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和演变, 它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 而且是难以控制的高风险。

(一)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特点

第一, 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双重风险性。金融衍生工具是从传统金融工具演变而来的金融产品, 其高风险除了包含自身运作过程中各因素所形成的风险外, 还要包含由传统金融工具转移过来的风险。即金融衍生工具所具有的总体风险应为金融市场各种风险与传统金融工具转移至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之和, 这就是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双重性。

第二,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具有隐蔽性和未知性。金融衍生工具的本质是一种尚未履行的契约, 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权利和义务的一种约定, 因此它的交易时间和金额具有不确定性, 另外,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所产生的损益属于“表外项目”, 很难甚至根本不能通过会计报表及时准确的反映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情况和损益程度。因此,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不透明性使得它很容易隐蔽亏损, 潜藏风险。

第三,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可以无限放大。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和不断创新, 其复杂程度越来越高, 很多金融衍生品都要经过多次分割与包装, 在市场上经过多次转手。这样, 就使得金融衍生工具的危机涉及面扩大, 风险也被一次次地放大。

(二)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成因

第一, 从金融衍生工具自身的特点分析。金融衍生工具价格变化的随机性和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都是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形成的原因。双方所签合约的实质就是针对汇率、利率等标的价格未来发展变化所作的主观预测。为了获利, 人们往往会铤而走险以几十倍的基差去买卖衍生产品, 一旦价格突变就会使这类产品风险猛增。对于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双方来说, 披露的相关信息量越多、透明度越高越好, 但由于双方各自追逐的风险利润和切身利益决定了一些重要信息很难得到, 或获得这些信息的成本太高, 这必然影响双方掌握的信息的全面情况, 在很大程度上将增加由双方信息披露的不对称性所带来的风险。

第二, 从宏观层面分析。金融自由化、银行业务表外化、金融技术现代化、金融市场全球化等因素都增加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难度, 而这一市场的外部监管不力使得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大大增加。英国巴林银行的案例, 就暴露出了英国监管部门和新加坡监管当局的问题。

第三, 从微观层面分析。内部控制不严密, 缺少对交易人员的有效监督, 是造成金融衍生工具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 管理层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认识不足, 把握不好交易的具体细节, 不能对交易的产品种类、期限、杠杆系统以及时机等事宜作出明确的规定, 都使得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重重。

三、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防范

(一)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反思

美国金融危机让我们看到金融衍生工具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转移风险, 掩盖风险, 推迟金融危机的最终爆发, 但它并不能减少风险, 更不能消除风险, 一旦金融危机爆发, 其严重程度往往大大增加。我们不能只看到金融衍生工具能够避险的一面, 不能因其能够带来巨额利润而冲昏头脑, 要时刻警惕这把双刃剑所包含的巨大风险, 而且要做好风险监管和防范。

美国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十分复杂, 政府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能力有限, 私人评级机构也不可能对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充分了解, 因此, 所谓加强监管往往流于形式, 最终使得危机愈演愈烈。可见, 外部监管得力对于降低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十分重要。

(二) 适度金融创新, 加强金融监管, 构建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

金融创新需要相应的发展环境作支撑。当金融创新走过了头, 就可能给金融业带来严重的破坏性灾难。此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就是典型的创新过度、滥用和透支金融资源带来的恶果。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健康发展, 离不开有效的风险管理。多数国家建立政府监管机制、行业自律监管和交易所自我监管三级监管机制, 这种三级监管结构可以实现对交易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监管, 如果运作得当就可以有效地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

(三) 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的信息披露

公平竞争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重要特征, 这种公平竞争性主要表现在:所有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参与者都必须遵守共同的交易规则, 确保市场不被少数交易人员操纵垄断, 这是防范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风险的重要保证。衍生金融工具大多是一种尚未履行的合约。在合约签订之时, 合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便已确定, 而交易却要在未来某个时间履行或完成, 这就使得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确认和计量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企业要根据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改革传统会计记账方法和原则, 制定统一的信息披露规则和程序, 以便管理层和用户可以清晰明了地掌握风险暴露情况, 制定相应对策。

(四)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失效是企业使用金融衍生工具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比如, 中航油在衍生产品交易过程中, 由于严重违反内部控制程序, 授权和止损制度形同虚设, 最后导致巨额亏损。与此相反, 所罗门公司由于具有良好的内部控制架构和实行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 在发现了来自计算错误的期权头寸的交易损失后, 及时采取了补救措施, 从而将损失降到了最低。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在现有的会计内控制度基础上, 建立企业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内控规制度, 以及内控体系中的风险信息传输系统、风险评估制度、预警模型和预警指标体系、风险限额管理制度, 完善内控体系中的各阶层人员的责任与权利的划分, 相关部门负责人必须及时审阅和了解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情况。此外, 还要加强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 增强其风险意识和职业道德, 并进行必要的培训。

参考文献

[1]、葛涛.衍生金融工具应用的风险与监管刍议[J].商业会计, 2009 (13) .

[2]、郭卫东.金融衍生工具及其风险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 2009 (6) .

[3]、叶强.论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与防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 (2) .

发展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会计思考

0引言

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管理,除了要实施严格有效的金融监管外,会计监管也是一个发挥重要作用的手段。

1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发展现状

在我国,对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的研究,基本上是以民间为主,不过财政部已经于1999年开始,组织进行了相关的会计准则基础研究,但还未正式立项制订有关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准则。因此,按照大多数国家的惯例,在未发布专门的金融衍生工具准则前,金融衍生工具按照投资准则核算。如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债务性投资,通常按投资处理,但绝大多数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仍不符合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一投资》的核算披露要求。

新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自2002年1月1日起在上市金融企业实施,但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核算并未提及,目前国内金融企业对其一般都按照历史成本法计量,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确认未实现损益。如民生银行2003年的年报中披露:“本行进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未交割金额在表外列示,相关损益在金融衍生工具到期交割时在利润表中确认”。如果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公允价值计量,按国内会计准则的净利润应调减18631千元。金融企业一般都从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从民生银行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核算违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谨慎性原则,若完全照搬国际财务报告的公允价值原则极易夸大收益,安然事件就是例证,建议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核算采取谨慎原则是比较合理的,即确认未实现损失,不确认未实现收益。

目前,国内四大银行都开展了代客外汇实卖的业务,其中包括利用外汇、利率衍生工具进行套期避险等。在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实务方面,据调查,由于目前尚不存在可以遵照的会计准则或其他规范文件,大多数金融机构都自主决定金融衍生工具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随意性较大。另外,我国对风险较高的金融机构衍生交易主要实行非现场的事后监管,且手段也比较单一,主要通过审核机构报送的财务报表和业务统计表来实现,且频率较低,基本上只有月报、季报和年报等。因此,往往对金融衍生工具所带来的风险措施不力。

2加快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目前,国内会计准则中关于金融衍生工具的规范很少,内容也过于简略。这说明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在理论上和实务中都与现实所要求的水平相距甚远,我们非常需要有一套完整、统一的金融衍生工具会计核算理论来指导、规范各项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实务。

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计量是整个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的核心问题,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由于其高度的相关性,越来越受到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青睐,因而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对使用者决策的相关性更大。在很多的情况下,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可以从市场上观察到或从市场上类似的衍生工具推测估计到。但这种从市场上类似的衍生工具推测估计到的公允价值,存在很多管理层估计和判断因素,这就为管理层提供了操纵利润之机。如何避免公允价值计量在运用过程中不被管理层利用来操纵利润,形成虚假会计信息欺骗公众,就成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但究其实质,是否对金融衍生工具作公允价值计量,甚至披露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主要取决于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在金融衍生市场高速发展的今天,关于金融衍生工具计量标准一直是会计界所关心的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以FASB与I-ACS为首的国际会计界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衍生工具计量标准的最佳选择。但是对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会计来说,会计计量的选择仍要作特殊的考虑。我们不能不顾我国的特殊环境,简单地模仿发达国家的模式,简单地照搬国际上的做法,我们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以市场为基础来确定我国的计量模式。

3我国开展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的有关建议

我国要在健全、完善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必须依靠会计这个信息服务系统,发挥其监督职能。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会计首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进一步建立健全会计法律与规范会计准则在制订时应当是以具体规则为导向,还是以基本原则为导向?一般来说,当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社会诚信度比较高,会计职业界的专业判断能力比较强的情况下,会计准则的制定应该偏向目标导向;相反,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正处在转型期,会计职业人员的专业判断较弱的情况下,会计准则的制定应偏向于规则导向,以期给广大会计人员进行实务指南。没有规则的目标是没有操作性的,没有目标的规则也是不合理的,因此,我们应依据我国的会计环境,在目标导向和规则导向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3.2改造和完善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系统,增加披露力度首先,改进现行会计报表的结构,使报表使用者能够直接读取有关金融工具的信息。其次,应增加一张“金融衍生工具明细表”,详细列明金融衍生工具的类别、特征、风险系数、账面价值、公允价值、到期日、持有日等内容,以便投资者利用自己的判断做出决策。再次,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表外披露内容。最后,还应进一步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的审计工作。

金融衍生物 篇12

G公司,是某大型集团公司下属的分公司,属于国家特大型制造企业。G公司是全国范围内较早进行大规模票据(银行承兑汇票)融资的企业,从1999年开始,一直将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作为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金融衍生工具在G公司的作用及影响

第一,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可以规避或减少企业融资中的财务风险。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效应可用于规避风险,规避风险也是人们设计衍生金融工具的初衷。

G公司在1999年因兼并某企业带来了巨额日元外债。长期以来,日元汇率大幅度的波动,给G公司的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如:2001年汇兑收益7691万元,2002年汇兑损失4050万元。在确认不能提前还款的情况下,又为了防止这种汇率变化带来利润的大起大落,G公司从2001年就开始探讨日元保值业务。有单纯的利率互换、货币置换、期权,也有混合的方案。

以其中一个带敲出条款的货币置换方案为例:就是在直接的货币置换方案基础上,附加一个敲出条款。交易双方事先确定一个汇率水平作为下限,如果市场汇率水平从未达到下限,交易双方将按照一定的汇率水平和利率水平,将不同币种、不同利率的债务进行互换。但是如果市场汇率水平一旦达到下限,则该货币置换行为终止,交易双方不再承担任何的责任与义务。该方案最终的效果就是用大约200万元的成本将汇率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通过对几十种日元债务保值方案的对比分析后认为,这些保值方案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日元汇率风险,但却在有限的汇率风险防范范围内增加了美元的汇率、利率风险,这种风险的转移起不到真正的保值作用,无法规避日元债务风险。而在当时人民币升值压力大,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有变动的可能性,如果实施以上保值方案,日元汇率风险转化为美元汇率、利率风险,达不到规避汇率风险之目的了。所以,G公司认为做保值不如不做任何动作,毅然放弃了执行保值的念头。几年后的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果然升值了,证实了当时的预测。虽然在放弃保值方案后的几年仍有波动,但由于后期人民币升值,总的汇兑收益大于汇兑损失,达到了风险控制的预期效果。

第二,金融工具为筹资提供了更为灵活有效的手段,同时也降低了筹资成本。如在2002年,G公司利用美元利率持续走低的形式,通过借内债还国外银行的美元贷款,将接近7.5%的固定利率换成LIBOR+0.6%(当时仅为3%)的浮动利率,大大降低了成本,节约财务费用支出约6000万元。另外,在人民币短期筹资方面,保理业务、商业发票贴现等业务都是应企业的融资需求产生的衍生金融工具,都能在降低筹资成本方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三,衍生金融工具为企业提供了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在2006年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前景下,G公司运用无本金远期外汇交割(NDF)原理,结合进口原油支付款项,与银行合作共同推出了“资金代付及组合式远期购汇业务”,在单纯支付原油款项的同时,赚取汇兑收益。具体原理及程序如下:

在企业需要对外支付进口货款时,银行根据当日NDF报价和美元Libor利率测算该笔交易的到期损益,如果市场条件适合,企业按当日银行售出价存入银行与进口货款等额的人民币,银行代企业以美元形式对外支付货款;同时银行将企业存入的人民币资金视同按同期限同档次的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实际上企业已用该笔资金支付了进口货款),并根据代付当日的美元贷款利率计算代付美元资金利息,企业同时向银行进行组合式购汇,即企业买入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 D F并授权银行在交易到期日办理相应的即期售汇。

在交易到期日(交易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银行根据上述交易中企业人民币资金定期存款本息与美元借款利息及N D F业务的价差,将盈余的人民币资金划回企业的人民币帐户,即企业节省的成本=人民币存款本息收入-购汇偿还美元借款本息+折算成人民币的N D F损益。

由于该种业务的风险基本锁定,且可以在支付原油款项的同时可预知远期交易收益程度,不需增加额外的资金占用,G公司决定操作该业务。仅2006年10月当月G公司通过该种业务就获得收益1 3 8万元,并成为集团公司内部实施N D F业务的首家试点单位。

2008-2010年,G公司还操作了敞口及非敞口的美元贷款、境内外贸易融资、国内保函、电子票据等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为企业节约财务费用上千万元,真正达到了通过资金管理要效益的目的。

二、通过G公司的实践,谈几点选择衍生金融工具的启示

(一)正确认识风险

首先,衍生交易是转嫁风险而不是消除风险,衍生金融工具派生于基础金融产品,它的风险控制机制是通过将基础金融产品可能产生的风险转移给愿意承担该风险的另一方,使基础金融产品持有人得以减小风险、控制自身风险,达到保值目的,而非彻底消除基础金融产品风险。

其次,风险不能完全转嫁,只是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风险是指某种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可以是损失,例如上面的日元保值方案;也可以是收益,例如上述N D F的运作。

再次,衍生金融工具在被用作避险工具时,存在可能放大风险的副作用。一旦市场发生意外走势,风险无法对冲时,可能形成风险放大效应。

这些正如上述日元带敲出条款的保值方案一样,由日元的风险转嫁为美元的风险;由于其有敲出点汇率的限制,注定风险不能百分之百消除;随着当时人民币升值和美元汇率已走进低谷的预测,美元的汇率和利率风险可能会更大。

(二)合理进行市场预测和分析

金融市场变化莫测,但在很大程度上受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在用衍生金融工具之前,要对金融工具的对象和利率、汇率等变化趋势进行充分分析和合理的推断,确定前提条件。仍然以上述日元保值一事为例,在当时的环境下,且日元债务天生条件苛刻,放弃、不作为也是在充分研究后的一种慎重的选择。而进行NDF业务的操作也是在合理判断人民币升值走势的情况下操作成功的。

(三)结合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充分进行方案测算,科学评估方案效果

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所以在选择衍生金融工具时,要首先搞清楚企业的状况、需求和目的,充分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和进行衍生金融工具操作的必要性。企业选择衍生金融工具的主要目的就是避险与获利。企业作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参与者,从某种程度上说,处于缺少专业技能和“信息不对称”不利地位,因此应充分考虑自身的避险需要和风险承受能力,始终坚持以控制风险为目的。然后充分进行引入衍生金融工具后的方案测算,科学、合理地评估方案效果,以供企业决策。上述日元保值和N D F业务操作的环境、目的完全不同,也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四)风险和收益相匹配,正确对待决策结果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属于金融资产的范畴,而金融资产的时间性特征和不确定性特征意味着任何金融工具的都是要付出成本和存在风险的。所以在运用中,要注意风险和收益的匹配,对执行与不执行、运用与不运用金融工具或衍生工具在不同的环境下答案不同。上述日元的不作为也是风险和收益不匹配,正确决策的结果。所以,企业在考虑选择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摘要:近些年,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得到广泛的运用,而每个企业各有不同。本文结合企业实际运作的经验,探讨金融工具如何在企业中运用,及所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金融工具,企业,运用及启示

参考文献

[1].李继红、谢沂,《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慧聪网,2004年2月。

[2].唐文光,《论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筹资管理中的运用》,2007年11月。

[3].熊剑,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与风险管理讲义。

上一篇:低氧预处理论文下一篇:肺动脉造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