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产品

2024-06-06

金融衍生产品(精选12篇)

金融衍生产品 篇1

一、引言

衍生工具 (Derivatives) , 又称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产品, 最初被作为一种规避市场风险的工具,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近年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推进, 衍生工具交易己经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衍生工具具有两面性。由于其具备杠杆作用、期限长、互动性强和高风险等特质, 衍生工具的运用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旦稍有不慎, 其杠杆作用就可能使企业形成巨额的损失, 严重的还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倒闭。上世纪末巴林银行由于内控措施导致衍生产品巨额亏损进而导致企业破产、本世纪发生的“次贷危机”, 都体现了衍生工具的巨大风险。而在国内, 前些年的中航油等多家公司因衍生工具运用不当出现巨额损失的案例, 也给业界敲响了警钟, 对衍生工具的管理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2005年7月21日, 新一轮人民币汇率改革拉开序幕, 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 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之时的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8.2765人民币/美元, 近几年来, 人民币不断升值, 今年美元对人民币曾经破6.3人民币/美元, 近期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有所反弹, 目前在相对高位运行, 外贸企业面临巨大的汇兑风险。

中国为数众多的外贸企业为应对汇率变动风险, 进行外汇套保业务。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 衍生工具业务在中国出现, 起先国内各类企业只能通过专业经纪公司, 在境外参与业务。发展到90年代, 中国开始着手建设自己的衍生工具业务市场。1992年, 国内首个外汇期货市场在上海成立, 1997年, 远期结售汇业务在中国银行开始办理, 这是国内衍生工具规模化业务的开端, 经过十几年的实践, 场内、场外的衍生工具的利率互换、可转债、远期外汇、外汇互换等业务也日益活跃, 但外贸企业目前较常使用的主要是NDF (Non-Delivery Forwards) 无本金交割人民币远期外汇交易和DF (Foreign Exchange Forward Contract) 远期结售汇业务。

二、人民币远期结售汇 (DF) 与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 (NDF) 介绍

远期结售汇业务 (DF) 是指与银行签订远期结售汇合同, 约定将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和期限, 到期再按照远期结售汇合同约定的币种、金额、汇率办理的结汇或售汇业务。

无本金交割远期交易 (NDF) 是指户与银行约定远期汇率及交易金额, 并于未来指定日期, 就先前约定汇率与即期市场汇率之差价结算差额, 而无须交割本金。NDF交易从1996年左右开始出现, 人民币NDF市场之所以出现是因为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 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入国之一, 数量众多的跨国公司需要一种工具来规避人民币的汇率风险。中国政府严禁国内内资企业和外企进行该项交易。但由于该项交易不会出现资金越境流动, 即使公司交付的外汇保证金也不会流出国境, 而仅仅是作为进行该项交易的一种凭据;交易结束后产生的收益可以存放在国外账户, 不必流入境内。因此, 国家外管局很难对该项业务进行全程监管, 所以NDF看似收到严格控制, 实则鲜有办法对其进行束缚。

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业务是指在委托日同时与银行签订两笔金额一致、买卖方向相反、交割日期不同的人民币对同一外汇货币的买卖交易, 并在两笔交易的交割日按照该掉期合约约定的币种、金额、汇率办理的结汇或售汇业务。

利用DF和NDF组合通过掉期业务进行无风险套利:

2009年6月25日, 某客户X与国内银行签订一年后交割的远期结汇交易, 名义本金100万美元。此时银行双边报价为6.8350:6.8440, 故客户A在一年后正常交割的话将付出100万美元并收到683.50万元人民币;在2009年6月25日当天, 客户X同时在境外NDF市场执行一单一年期买入100万美元卖出人民币的交易, 此时市场的双边价格为6.76:6.77, 站在2009年6月25日的角度看, 若客户X通过相等金额方向相反的境内外两笔对冲交易已经锁定了6.5万元人民币 (683.5-677) 的无风险收益, 约合1%的收益率水平。如果考虑到NDF交易中保证金的杠杆作用和境内保证金存款的利息收入, 收益率水平可以到达20%。

当然类似交易也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其一, 境内企业和银行做远期结售汇交易要有真实贸易背景;其二, 在新加坡或者香港地区有能够从事NDF市场的利益相关主体;其三, 交易宗旨是追求无风险下的收益水平而非追求单边敞口的绝对风险性收益。

三、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风险提示

企业运用衍生工具所面临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 (Credit Risk) 、市场风险 (Market Risk) 、流动性风险 (Liquidity Risk) 、操作风险 (Operations Risk) 和法律风险 (Legal Risk) 。

企业至少应当关注涉及衍生工具业务的下列风险:

(一) 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存在投机心理, 使衍生工具业务在低风险的套期保值操与高收益高风险的投机之间摇摆, 给企业的盈亏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

(二) 由于规避审核或越权审批, 衍生工具很可能因此收到重大损失, 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三) 与衍生工具交易相关的资金流动未遵照既定制度执行, 可能导致损失的发生。

(四) 由于可以起到警示作用的预警和止损制度缺失, 可能导致衍生工具业务风险提高, 甚至出现损失。

(五) 交易信息交换过程中发生的滞后、误差、混乱等情况, 可能导致错失交易机会, 甚至出现损失。

(六) 由于人为或者系统的原因, 是业务数据无法进行正确的核算, 可能导致会计报表列示失真。

(七) 衍生工具套保交易可能出现由于违法而受到处罚, 从而遭受经济和名誉的双重损失的情况。在大多数情况下, 违法风险往往体现在场外交易中。由于相当一部分衍生产品出现时间短, 尚没有法律法规可以涵盖所有的违法责任和违法风险, 因此, 交易各方既有可能处于法律的防护圈外。同时, 一些衍生产品从产生就含有规避法律的审计成分, 因此这部分产品很容易处于法律监管的“盲区”中。此外, 由于现有衍生工具的法规比较复杂, 而且具有极强的专业性, 很多投资者并不具备外圈掌握这些知识的能力, 这也可能导致在交易过程中, 出现违法行为。

(八) 企业内部从事衍生工具业务的交易人员和监督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 不能适应衍生工具种类多、流程繁琐、性质独特和技术要求高等特点, 使其较之基础工具面临更大的操作风险;交易员职业道德缺失以及衍生工具巨大杠杆作用, 使所有决策差错都有产生巨额亏损的可能, 也易于激发参与者的赌徒心理, 促使他们违法法律。

具体到外贸企业常用的金融衍生产品远期结售汇业务 (DF) 除通过合理设计内部控制流程可以避免的可控风险外, 还应关注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发生重大变动带来的剧烈汇率波动对尚未平仓的远期结售汇结算风险。无本金交割远期交易 (NDF) 在签订之时收益情况基本可以锁定, 但国家对NDF有一个管制文件, 禁止境内银行在境内进行NDF报价, NDF业务操作需通过在新加坡或者香港地区有能够从事NDF市场的利益相关主体进行。关注相关利益主体资质、政策变化、离岸业务的可能风险等因素。

外贸企业在实务操作时, 应权衡本企业对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风险和收益的承受度, 合理的使用好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这个双刃剑。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 金融衍生产品发展迅速, 己经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衍生工具具有两面性, 高风险与杠杆收益作用, 企业如使用不慎会失去原有的套保目的, 给经营带来风险。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启动, 近年来汇率波动巨大, 以外币为主进行结算的外贸企业为应对汇率风险, 纷纷采用金融衍生品进行交易, 本文选择了外企企业最为常用的两种工具NDF (Non-Delivery Forwards) 无本金交割人民币远期外汇交易和DF (Foreign Exchange Forward Contract) 远期结售汇业务进行分析, 并对相关风险进行提示, 帮助外贸企业认识风险并进行规避。

关键词:金融衍生产品,外贸企业,无本金交割人民币远期外汇交易,远期结售汇业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衍生工具. (征求意见稿) , 2008

[2]谭丽华.率制度改革下外向型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措施.中国外资, 2008;4

[3]郑斯师.衍生工具内部控制研究.厦门大学硕士论文, 2009

金融衍生产品 篇2

生产品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通过沪深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发行和交易的债券是__。A.实物债券 B.凭证式债券 C.记帐式债券 D.票券式债券

2、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的独立性原则是指__。A.基金管理公司与其托管人保持独立 B.基金管理人独立于基金托管人 C.公司内部各机构、部门和岗位职责保持相对独立,公司基金资产与自有资产、其他资产相分离

D.基金管理公司独立董事必须独立提出有关意见

3、询价分为初步询价和累计投标询价。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通过______确定发行价格区间,在发行价格区间内通过______确定发行价格。__ A.累计投标询价;初步询价 B.初步询价;投票

C.初步询价;累计投标询价 D.累计投标询价;投票

4、在二级市场的净值报价上,ETF每()发布一次基金份额参考净值(IOPV)。A.15秒 B.30秒 C.1分钟 D.1小时

5、若期货交易保证金为合约金额的5%,则期货交易者可以控制的合约资产为所投资金额的__倍。A.5 B.10 C.20 D.50

6、__是指交易双方在集中的交易所市场以公开竞价方式所进行的期货合约的交易。

A.金融期权 B.期货交易 C.期货合约 D.金融期货

7、新《公司法》中关于公司对外投资比例的规定,公司向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除公司章程另有规定外,所累积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__,在投资后,接受被投资公司以利润转增的资本,其增加额不包括在内。A.50% B.60% C.70% D.80%

8、下列关于证券自营业务的说法_中,正确的是()。A.买卖对象为上市证券  B.主要收入为佣金收入  C.证券公司都有自营资格  D.证券专营机构进行自营业务应符合一定条件

9、公开披露的基金信息不包括()。A.基金招募说明书

B.基金财产的资产组合季度报告、财务会计报告及长期和基金报告 C.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的专门基金托管部门的重大人事变动 D.涉及基金管理人、基金财产、基金托管业务的诉讼

10、投资者为实现投资目标所遵循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是()。A.证券投资政策 B.个股研究报告 C.行业研究报告

D.投资组合业绩评估报告

11、社会保障基金的资金投资范围规定,用于银行存款和国债的投资比例__。A.不高于50% B.不低于50% C.不低于40% D.不低于10%

12、下列的__不属于证券交易的原则。A.公开原则 B.互助原则 C.公平原则 D.公正原则

13、证券经纪业务营销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根本、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__。A.客户至上 B.公平竞争 C.勤勉尽责 D.友好合作

14、关于基金投资比例的规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

A.1只债券基金投资于债券的比例,不得低于该基金资产总值的80% B.1只基金持有1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不得超过该基金资产净值的10% C.单只基金投资于同一原始权利人的各类资产支持证券的比例,不得超过该基金资产净值的10% D.单只基金持有的全部资产支持证券,其市值不得超过该基金资产净值的10%

15、关于证券公司融资融券证点的业务规则叙述错误的是__。

A.证券公司以客户的名义在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分别开立融券专用证券账户、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信用交易证券交收账户和信用交易资金交收账户 B.客户融资买入或者融券卖出的证券预定终止交易,且最后交易日在融资债务到期日之前的,融资融券的期限缩短至最后交易日的前1交易日

C.客户融资买入证券的,应当以卖券还款或者直接还款的方式偿还向证券公司融入的资金;客户融券卖出的,应当以买券还券或者直接还券的方式偿还向证券公司融入的证券

D.证券公司向客户融资,只能使用融资专用资金账户内的资金;向客户融券,只能使用融券专用证券账户内的证券

16、依据优先股票在公司盈利较多的年份里,除了获得固定的股息以外,能否参与或部分参与本期剩余盈利的分配,可将优先股分为()。A.可转换优先股票和不可转换优先股票 B.累积优先股票和非累积优先股票 C.参与优先股票和非参与优先股票

D.可赎回优先股票和不可赎回优先股票

17、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又称__。A.一板市场 B.二板市场 C.三板市场 D.主板市场

18、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的设立,其资本金不得少于__。A.人民币1亿元 B.人民币2亿元 C.人民币3亿元 D.人民币5亿元

19、在国债承销包销的过程中,国债承销的收入主要来源有四个方面,其中哪一项收入有可能无法确保实现?()A.差价收益

B.发行手续费收益 C.资金占用利息收入

D.留存自营国债的交易收益

20、下列证券中,受到利率风险影响较小的证券为__。A.普通股 B.优先股

C.固定收益政府债券 D.固定收益金融债券

21、回购期限一般最长不超过__。A.半年 B.1年 C.2年 D.3年

22、以个人为目标的__一般吸收个人小额储蓄资金,又被称为储蓄债券。A.流通国债 B.非流通国债 C.短期国债 D.中长期国债

23、《关于证券投资基金税收政策的通知》规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对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运用基金买卖股票、债券的差价收入,继续免征__。A.所得税 B.印花税 C.营业税 D.增值税

24、根据有关规定,上海证券交易所对参与回购交易进行委托买卖的数量规定为:交易数量必须是__手,即107Y元面值及其整数倍。A.1 B.10 C.100 D.1000

25、在股票定价分析报告中进行二级市场分析时,应分析__已发行股票的中签率。A.近10天 B.近15天 C.近1个月 D.近3个月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犯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判处__。

A.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B.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 C.并处或者单处非法募集资金金额1%以上5%以下罚金

D.并处或者单处非法募集资金金额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

2、()要求用样本期内所有变量的样本数据进行回归计算。A.标准普尔指数 B.特雷诺指数 C.夏普指数 D.詹森指数

3、投资于未上市的新兴中小型企业(尤其是新兴高科技企业)的承担高风险、谋求高回报的资本形态叫做__。A.风险资本 B.共同基金

C.单位信托等证券投资基金 D.虚拟资本

4、欧洲债券在发行法律方面__。

A.受发行所在国有关法规管制和约束 B.须经发行地官方主管机构批准 C.受货币发行国有关法规管制和约束

D.不受货币发行国有关法规管制和约束,也不需经发行地官方主管机构批准

5、证券服务机构的虚假陈述采取过错推定,由__举证其无过错。A.证券服务机构 B.上市公司 C.发行人 D.证券投资者

6、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的剩余资产在分配给股东之前,其支付顺序为__。A.清算费用、缴纳所欠税款、职工的工资、社会保险费用和法定补偿金、清偿公司债务

B.清算费用、缴纳所欠税款、社会保险费用和法定补偿金、职工的工资、清偿公司债务

C.清算费用、职工的工资、社会保险费用和法定补偿金、缴纳所欠税款、清偿公司债务

D.清算费用、职工的工资、缴纳所欠税款、社会保险费用和法定补偿金、清偿公司债务

7、连续竞价时,某只股票的卖出申报价格为15元,市场即时的最低买入申报价格为 14.98元,则成交价格为__。A.15元 B.14.98元 C.14.99元 D.不能成交

8、企业收到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后应当逐级上报初审,经初审同意后,自评估基准日起__个月内,向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提出核准申请。A.8 B.6 C.4 D.3

9、单一债券随着到期日的临近,所承担的利率风险会__。A.下降 B.升高 C.不变

D.无法确定

10、基金财务会计报表一般不包括__。A.资产负债表 B.利润表

C.现金流量表

D.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11、外资股招股说明书的编制一般需要经过以下__的过程。A.发行人及相关专业机构的宣讲推介 B.资料准备

C.验资指引或验证备忘录的编制 D.招股说明书草案的起草 E.《责任声明书》的签署

12、根据《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对于权益处理的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

A.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依据证券公司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内的记录,确认证券公司受托持有证券的事实,并以客户为名义持有人,登记于证券持有人名册 B.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受证券发行人委托以证券或现金形式分派投资收益的,应当将分派的证券记录在证券公司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内,将分派的资金划人证券公司信用交易资金交收账户,并通知商业银行对客户信用资金账户的明细数据进行变更

C.对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记录的证券,由证券公司以客户的名义,为客户的利益,行使对证券发行人的权利。证券公司行使对证券发行人的权利,按照自己的意见办理

D.证券公司通过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持有的股票计入其自有股票,证券公司必须在该账户内的股票数量变动时履行相应的信息报告、披露或者要约收购义务

13、《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规定,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证券公司可以从事的客户资产管理业务不包括__。A.为单一客户办理定向资产管理业务 B.为多个客户办理集合资产管理业务

C.为客户办理特定目的的专项资产管理业务 D.为单一客户办理集合资产管理业务

14、与发行公司业务联系紧密且欲长期持有发行公司股票的法人,称为()。A.机构投资者 B.一般法人投资者 C.战略投资者 D.战术投资者

15、一个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投资于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不得超过该计划资产净值的__。A.15% B.10% C.5% D.20%

16、关于外汇风险的论述,错误的是__。

A.金融性汇率风险主要包括债权债务风险和储备风险 B.金融性汇率风险是外汇风险中最常见且最重要的风险

C.商业性风险主要指人们在国际贸易中因汇率变动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D.从其产生的领域分析,外汇风险可分为商业性汇率风险和金融性汇率风险

17、当上市公司出现__情况时,证券交易所应当暂停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并要求上市公司立即公布有关信息。A.公司的股票交易发生异常波动

B.证监会依法作出暂停股票交易的决定 C.上市公司依据上市协议提出停牌申请 D.未按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18、债券基金的业绩表现与风险主要受到__的影响。A.久期 B.利率 C.汇率

D.债券信用等级

19、不列入基金费用的项目有()。

A.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因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义务导致的费用支出或基金财产的损失 B.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处理与基金运作无关的事项发生的费用 C.基金合同生效前的相关费用 D.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费用

20、证券市场监管的核心任务是__,也是规范证券市场的根本目的。A.加强法制建设 B.规范市场

C.保护投资者利益 D.打击违法犯罪

21、以下关于债券和股票区别的描述,错误的是__。A.两者风险不同,股票的风险要大于债券

B.两者权利不同,债券是债权凭证,股票是所有权凭证

C.两者期限不同,债券一般有规定的偿还期,而股票是一种无期投资

D.两者目的不同,发行债券的经济主体很多,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公司企业等,而发行股票的经济主体只有股份有限公司和金融机构

22、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所获取的收益属于__ A.股票股息 B.财产股息 C.资本损益

D.资本增值收益

23、在进行证券投资技术分析的假设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条件是__。A.市场行为涵盖一切信息 B.证券价格沿趋势移动 C.历史会重演

D.投资者都是理性的

24、公司改组为上市公司,其使用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必须评估。应当由土地资产的使用单位或持有单位向国家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然后聘请具有()级土地评估资格的土地评估机构评估。A.A B.AA C.AAA D.A+

衍生金融产品的内部控制研究 篇3

【关键词】法国兴业银行;衍生金融产品;内部控制

0.引言

2008年1月,法国兴业银行爆出该行业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违规操作丑闻,该案是继1995年巴林银行丑闻、1996年日本三井住友银行和2005年中海油等一系列交易员欺诈案件后的又一起全球银行业欺诈案[1]。此次欺诈案件的损失金额为49亿欧元,是有史以来单笔涉案金额最大的交易员欺诈案件;同时,此次的损失额也远超过法国兴业银行在美国次贷危机中20.5亿欧元的损失。

法国兴业银行被业界公认为是内部控制一流的银行,为何会出现如此重大的漏洞?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巨额的损失?要防范此类案件的再次发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1.案件回顾

法国兴业银行是世界主要的银行集团之一,其业务包括传统商业银行的资金存储、借贷、拆借、交易代理商业务外,同时还从事投资银行的各项业务,在衍生金融工具投资中拥有良好的声誉,被认为是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的风向标。然而,就是在这样被认为风险控制制度完善、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经营丰富的银行中,悲剧却发生了。

2000年热罗姆?凯维埃尔进入法兴银行工作,在最初的五年,他在该行投行部多个不同的中台部门工作,负责产品风险评估、空头头寸对冲、管理工具开发等工作,因此对法兴银行投行部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手段、风险控制程序和信息系统非常熟悉[2]。

2004年,热罗姆?凯维埃尔成为风险套利部门的一名交易员和做市商,主要负责处理欧洲股指期货交易活动。他正是利用了在投行部跨团队的工作经验,熟悉并掌握了投行部的业务流程和中后台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流程,从而能够发现并利用内部控制系统的漏洞。再加上他在计算机上的天分,以及中后台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的各种不规范操作和对风险的忽视,使他得以屡次绕过兴业银行的层层风险监控,进行违规交易,最终造成巨额亏损。

2004—2006年间,刚进入交易部门不久,热罗姆?凯维埃尔就利用其熟知银行衍生金融产品交易以及管理操作的优势,进行了小宗的违规操作,获得了更好的个人业绩。由于他的操作手段隐蔽,没有造成损失,因此并未引起银行衍生金融产品风险管理与控制部门的重视。

2007年凯维埃尔变得变本加厉,开始增大交易额度。他预期欧洲股市市场会下跌,将500亿欧元分别布置在不同的指数上,其中道琼斯欧洲50指数300亿欧元,德国法兰克福DAX指数180亿欧元,英国富时100(FTSE100)指数20亿欧元[3]。当年的市场走势与凯维埃尔所预期的一致,因此2007年底凯维埃尔所管理的账户盈利相当可观。这样一来就更助涨了他违规交易的胆量,让他对通过违规交易获得好的业绩充满信心。

2008年, 凯维埃尔预期股票市场会停止下跌反弹上扬,因此开始反手做多衍生金融工具市场,豪赌欧洲市场会出现上涨。然而这次幸运之神没有再次眷顾他,2008年初,欧洲股票市场并没有像他所预期的那样止跌反弹,他所交易的法国巴黎CAC-40指数开始出现大幅下跌[3]。2008年1月18日,德国法兰克福DAX指数下跌超过600个点,凯维埃尔操作的账户出现了近20亿欧元巨额亏损。发生亏损后,热罗姆·凯维埃尔并没有及时出售头寸进行平仓,反而想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影响市场走势,并通过编制虚假交易合约、进行虚假买卖隐藏其即将到期的头寸,以企图静待时机实现市场的好转。为掩盖自己的操作踪迹,凯维埃尔创设虚假的对冲头寸,不断以虚假买卖为即将到期的合约转仓。而这次由于次贷危机引发的资本市场颓势无法逆转,使得热罗姆?凯维埃尔的持仓额迅速上升,至案发前,其账户的交易头寸已高达730亿美元(2008年1月18日),远远超越他的交易权限,而此时市场的大跌之势已难以逆转,巨额的仓位也让凯维埃尔再也无力回天[4]。

2.衍生金融产品的风险及分析

法国兴业银行此次的欺诈丑闻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正是由于内部控制系统在人为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疏漏所致。一名交易员给这个拥有144年历史并管理严密的银行带来如此大的灾难,究竟银行的内部控制方面出现了什么漏洞?本文运用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基本原理和框架对法兴银行的欺诈案件进行分析。

2.1控制环境缺失

“业绩至上”的企业文化是导致衍生金融产品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交易员来说,其短期投资的获利情况往往決定了其未来的晋升及薪资水平,从而使得在银行内部交易员往往将获得高额利润做为其进行衍生金融品交易的主要目的,而在此过程中忽视了交易风险的存在。

2.2风险评估的疏漏

虽然凯维埃尔从事的套利交易本身因为可以对冲而风险较小,但是从历次衍生交易失败的案例看,操作风险是风险评估中被忽视的一大隐患,而操作风险一旦跟市场风险结合起来,带来的必定是巨额亏损。同时风险评估应对的人为失误,使缜密的IT风险控制系统做了无用功,无法对交易人员的头寸风险和不当行为发出警告。

2.3控制活动执行不当

内部控制活动的不严密使热罗姆·凯维埃尔能够进行违规操作,最终为银行巨额亏损埋下了隐患。在法国兴业银行内部,作为一名低层的交易员,热罗姆?凯维埃尔可以动用上亿欧元的资金,这固然一方面是其故意为之,但也从另一个层面上说明,也是高层管理者由于其以往良好交易业绩的原因,而大开“绿灯”,在公司内部,授权体系未得到有效的执行,其内部控制系统存在漏洞。

2.4信息与沟通不灵

法兴银行投行部的业务部门、监控部门和结算部门员工职责和内部控制程序没有充分的明晰,部门之间的内部控制缺乏有效交流和沟通,也缺乏完善的信息交流沟通制度,各个部门的信息根本没有整合到同一个平台,因此使异常的信号很难集中,不能引起管理层的重视并逐级报告到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2.5内部监控程序失效

法国兴业银行的内部监控程序未能及时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分析,从而助涨了交易员的违规操作行为,内控监控措施的失效也是导致法国兴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投资失败的一项重要原因。由此可见本身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完善,缺乏必要的监控措施,是导致兴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投资失败的一项重要原因,正是由于缺乏了必要的监控措施,才使得由市场风险导致的投资风险被无限扩大。

【参考文献】

[1]耿军会,李巧莎,刘莉.从“巴林银行倒闭案”看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6):82—83.

[2]梁丽霞.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案例研究 [D].2010.

[3]刘柳琴.金融衍生工具的内部控制 [D].2011.

浅谈金融衍生产品最新发展趋势 篇4

日益波动的全球经济环境。爆发于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全球经济由价格一直稳定的状态变为商品价格处于波动中, 再加上经济全球化和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的迅速兴起, 使经济发展变得更加不确定。发生于同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更加造成物价的不断波动。因此, 日益波动的全球经济环境成为推动衍生产品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市场主体对多样化的需求是衍生产品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风险和收益是市场空间的两大坐标。每个市场主体对风险和收益的偏好不同, 但是他们都追求在收益最大化的同时, 风险达到最小化。这就要求金融机构要设计出不同的金融产品, 来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需求。

金融理论和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和产品设计都依赖于金融理论和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风险中性原理和无套利组合定价原理都是衍生产品定价的基础。正是在日益发展的金融理论和金融工程技术的背景下, 衍生产品的定价和设计日趋精密, 准确和复杂。才有越来越多的衍生产品被创造出来并投入实际应用, 满足市场的需求, 提高市场的运作效率。

信息技术进步的影响。信息技术进步为金融工程和衍生产品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才使得衍生产品的发展成为可能, 它不仅解决了衍生品定价中涉及到的技术层面的问题, 而且也解决了衍生品设计中的技术层面的问题。信息技术进步使衍生品的发展更加方便, 快捷, 准确。信息技术在衍生品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国际衍生产品发展趋势

(一) 场外交易的衍生产品发展迅速

(单位:十亿美元)

资料来源:www.bis.org

我们可以从表1中发现世界场外金融衍生产品的成交量在不断提高, 除信用违约互换成交量稍有下降外, 外汇合约, 利率合约, 股指合约, 商品合约成交量均呈增长趋势, 其中利率合约成交量最大。这充分说明了全球场外衍生产品发展迅速。场外交易有许多优点:首先, 规定限制少。场外交易与场内交易不同, 场内交易是在场内即交易所等规定场所按照规定要求进行交易, 场内交易的规定限制较多,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违约风险等一系列风险, 但是其诸多规定限制使大量交易者逐渐趋于选择规定限制相对较少的场外交易。其次, 交易成本低。由于场外交易不在交易所进行交易, 这自然省去了许多中间费用, 手续费和合约费等。这使得投资成本大大下降。最后, 成交快。由于场外交易者不必到规定的地点, 在规定的时间交易规定数量的商品, 而是交易者双方私下里进行交易, 这使得成交速度大大加快。就是由于场外交易的这些优点使得其在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 交易电子化飞速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的条件。随着电子信息网络的发展, 衍生产品交易电子化成为全球交易的必然趋势。交易电子化, 简单来说, 就是网上交易, 即投资者或交易者通过互联网直接跟交易商进行交易, 而不需要通过中介人, 经纪人等通过电话或到交易所进行交易, 免除了中间许多麻烦的步骤。网上交易有许多好处, 首先, 无论在公平性上, 还是在交易速度上都远远超过传统交易。由于现在有许多提供网上交易平台的交易商, 网上还会提供各种商品的行情报价。其次, 网上交易也不受地域影响, 全球的交易者都可以通过网上交易平台与交易商进行交易, 这增进了全球化交易。最后, 网上交易以迅速、互动的信息反馈方式为高效交易提供了保证。这些优点使得全球衍生产品的交易电子化飞速发展。

(三) 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层出不穷

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快速发展, 传统的金融衍生产品如期货, 远期, 期权, 互换等由于其自身的风险大, 流动性高等特点使得其越来越不能满总人们的需要, 进而使得大型银行和金融机构通过衍生产品盈利的空间越来越小。为获得更大的利润, 大型银行和金融机构开始逐渐推出不易定价、复杂的结构化衍生产品。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和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 为结构化衍生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结构化衍生产品即为将各种普通衍生产品组合在一起, 有时也与存贷款业务有关, 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产品。结构化金融衍生产品包括复合型金融衍生产品和“奇异”金融衍生产品。如期货, 互换与期权可以组合成期货期权和互换期权;期权与固定收益证!的组合可以形成可转换债券, 可赎回债券等;认股权证与固定收益证!可以形成含认股权的债!。目前, 国际性大金融机构大多有结构性衍生产品的设计部门, 专门为客户或为自己达到的营销目的而设计各种各样的产品。在场外市场, 这类金融创新更是层出不穷。除了这些, 抵押贷款衍生证!, 信用衍生产品及巨灾保险衍生产品均为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金融衍生产品创新能够使衍生产品市场更加完善, 引导金融风险的分配以改善社会福利。总之, 只要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还是不完善的, 金融衍生品创新就不会停止。

三、中国衍生产品发展趋势

(一) 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需求日益迫切

中国期货业协会最新统计资料表明, 2013年3月全国期货市场交易规模较上月有所上升, 以单边计算, 当月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量为183, 420, 675手, 成交额为245, 356.77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26.52%和111.65%, 环比分别增长62.28%和增长61.84%。

上海期货交易所3月成交量为45, 897, 483手, 成交额为37, 926.64亿元, 分别占全国市场的25.02%和15.46%, 同比分别增长99.11%和7.72%, 环比分别增长77.08%和77.04%。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3月成交量为18, 230, 657手, 成交金额为141, 140.77亿元, 分别占全国市场的9.94%和57.52%, 同比分别增长160.48%和157.38%, 环比分别增长62.67%和55.54%。

由上述最新的期货交易在各个交易所的成交量的数据显示, 中国的期货交易量呈增长趋势, 我国对衍生品的需求不断上升。

(二) 金融衍生产品监管进一步加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各国之间的金融活动日益密切, 这使得风险在无形中不断增大, 给全球经济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正是这种全球化趋势, 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创新和电子化成为我国衍生产品的重要发展趋势。我国金融衍生产品本身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如市场风险, 信用风险, 流动性风险, 操作风险, 结算风险和法律风险。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无疑将会加大风险。再者衍生产品电子化, 即网上交易, 由于交易双方通过网络进行虚拟化交易, 再加上我国电子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网上交易平台发展并不完善, 这将无疑加大了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风险。总之, 金融衍生工具及衍生交易市场的产生和不断发展, 加大了金融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复杂程度, 使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更加困难。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和正负效应, 进而加强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监管与防范。衍生产品监管的进一步加强成为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 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国际化加快

目前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投资日趋国际化,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本质上是一个国际化市场, 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本质上是没有国界的。随着金融国际化、自由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增多,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会更加丰富多彩, 进而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将会更加国际化。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创新和电子化也是使其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条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何树红, 张彧泽, 刘秉乾.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 2010 (4) .

[2]于延超.海外场内金融衍生产品发展新趋势[J].看世界, 2008 (4) .

[3]甘志斌, 游小列.当代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J].商业研究, 2005 (16) .

[4]刘学贵.金融衍生产品创新与中国的策略选择[J].学术界, 2003 (3) .

[5]樊志刚, 马素红.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的新特点与国内商业银行的策略研究[J].金融论坛2006 (4) .

[6]卓武扬.论全球化下电子金融的有效监管[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2 (12) .

[7]刘利, 喻青.浅析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现状与发展[J].商业经济, 2013 (2) .

金融衍生产品 篇5

金融衍生产品考试题

本卷共分为1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ETF的汉译名称为__。A.存托凭证

B.交易所交易基金 C.上市开放式基金 D.指数参与份额

2.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信息披露中,发行人应根据交易的性质和频率,按照()分类披露关联交易及关联交易对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A.大额和小额 B.经常性和偶发性 C.重要和非重要 D.长期和短期

3.证券公司为客户办理特定目的的专项资产管理业务,应当通过__为客户提供资产管理业务。A.公司账户 B.该客户的账户

C.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账户 D.专门账户

4.目前,投资者办理开放式基金份额场外认购、申购和赎回所使用的账户为__。A.上海人民币普通股票账户 B.证券投资基金账户

C.中国结算公司上海开放式基金账户

D.投资者在证券经纪公司开设的基金账户

5.基金卖出股票按照__的税率征收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A.3‰ B.1.5‰ C.1%o D.0.5‰

6.在回购交易中,标准品种只分__。A.券种 B.回购期限 C.债券利率 D.债券价格

7.反映证券市场容量的重要指标是__。A.证券市场指数 B.证券市值/GNP C.证券市值/GDP D.GDP/证券市值

8.对个人投资者从基金分配中获得的股票股利收入以及企业债券利息收入,由上市公司和发行债券的企业在向基金派发股息、红利、利息时,代扣代缴__的个人所得税。A.10% B.20% C.30% D.40%

9.同业拆借市场在金融市场体系中属于__范畴。A.资本市场 B.货款市场 C.货币市场

D.长期资金融通市场

10.收益率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意味着在同一时点上,长期债券收益率__短期债券收益率。A.等于 B.低于 C.高于 D.不能确定

11.允许开立证券账户的对象不包括__。A.国家法律允许进行证券交易的自然人 B.证券业从业人员

C.国家法律允许进行证券交易的法人 D.经授权代理法人开户者

12.《巴塞尔协议》规定,开展国际业务的银行必须将其资本对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维持在8%以上,其中核心资本至少为总资本的__。A.40% B.50% C.60% D.70%

13.通过交易所交易系统采用上网资金申购方式公开发行股票,申购日后的第()日,对未中签部分的申购款予以解冻。A.T+1 B.T+2 C.T D.T+3

14.关于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数的规定,下列正确的是__。A.2人以上 B.50人以下

C.1人以上,50人以下 D.至少有5人,没有上限

15.若无特别指明,交收日规定为__。A.当日交收 B.次日交收 C.例行日交收 D.特约日交收

16.债券质押式回购是参与者进行的以债券为权利质押的短期__业务。A.资金融通 B.调节头寸 C.套期保值 D.信用规范

17.下列关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对证券市场影响的论述错误的是__。

A.一国的经济越开放,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越高,证券市场受汇率的影响越大

B.一般而言,汇率下降,本币升值,本国产品竞争力强,出口型企业将增加收益,因而企业的股票和债券价格将上涨 C.汇率上升,本币贬值,将导致资本流出本国,资本的流失将使得本国证券市场需求减少,从而市场价格下跌

D.从趋势上看,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民币渐进升值的过程仍将持续,升值预期将对股市的长期走势构成强力支撑

18.按照深圳市场B股清算交收模式,中国结算深圳分公司在__执行二类指令对盘。A.T+4日 B.T+3日 C.T+2日 D.T+1日

19.境内证券经营机构要取得B股席位,必须取得__颁发的外汇经营许可证。A.证监会

B.国家外汇管理局 C.交易所 D.国务院

20.董事会秘书空缺期间超过()个月之后,董事长应当代行董事会秘书职责,直至公司正式聘任董事会秘书。A.1 B.3 C.6 D.12

21.依照中国证监会《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方法》的规定,证券公司申请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必须满足最近6个月()均在12亿元以上。A.总资产  B.净资产  C.净资本  D.客户资金存款

22.威廉指标是__。A.表示超买或超卖的 B.表示是强市或弱市的 C.表示多空力量对比的

D.表示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的23.新《公司法》中关于公司对外投资比例的规定,公司向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除公司章程另有规定外,所累积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__,在投资后,接受被投资公司以利润转增的资本,其增加额不包括在内。A.50% B.60% C.70% D.80%

24.管理层股东是指控制__或以上的投票权,并能对管理层作出指令或发挥影响力的股东。A.3% B.5% C.30% D.50%

25.若无特别指明,交收日规定为__。A.当日交收 B.次日交收 C.例行日交收 D.特约日交收

26.反映资产总额周转速度的指标是__。A.总资产周转率 B.固定资产周转率 C.存货周转率

D.股东权益周转率

27.以个人为目标的__一般吸收个人小额储蓄资金,又被称为储蓄债券。A.流通国债 B.非流通国债 C.短期国债 D.中长期国债

28.虚拟资本是指以__形式存在,并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益的资本。A.无价证券 B.有价证券 C.货币证券 D.资本证券

29.针对基金绩效的长期衡量通常将考查期设定在__年(含)以上。A.2 B.3 C.4 D.5

30.依照基金税收和税法的有关规定,对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从事基金管理活动取得的收入,()。

A.征收营业税,免征企业所得税 B.免征营业税,征收企业所得税 C.征收营业税,征收企业所得税 D.免征营业税,免征企业所得税

31.证券专营机构在英国称__。A.投资银行 B.商人银行 C.证券公司 D.证券商

32.资产评估报告__。A.仅有正文部分

B.包括正文和附件两部分 C.包括正文、附件和法律意见 D.包括正文和确认文件

33.无记名股票与记名股票的差别在于__。A.股东权利 B.股票记载方式 C.转让方式 D.安全性

34.债券有不同的风险,但主要来自利率的波动,根据规避利率波动的情况,债券可以分为__。

A.固定利率债券与浮动利率债券 B.单利债券与复利债券

C.固定利率债券与累进利率债券 D.贴现利率债券与浮动利率债券

35.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应遵循__原则,以具有前瞻性,并且必须随着有关法律法规的调整和公司经营战略、经营方针、经营理念等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及时的修改或完善。A.全面性

B.合法、合规性 C.审慎性 D.适时性

36.根据现行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的规则,股份转让的转让日为每周__。A.星期

一、星期

三、星期 B.星期五

C.星期

二、星期四 D.星期一至星期五

37.可转换公司债券转换为股票累计达到公司已发行股份总额的__,发行人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予以公告。A.5% B.10% C.15% D.20%

38.《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__元。A.1000万 B.2000万 C.500万 D.1500万

39.下列属于消极型股票投资策略的是__。A.以技术分析为基础的投资策略 B.以基本分析为基础的投资策略 C.市场异常策略 D.指数型投资策略

40.连续竞价期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即时行情内容包括:实时最高__个买入申报价格和数量。A.5 B.6 C.7 D.8

41.转股价格修正方案须提交公司股东大会表决,且须经出席会议的()同意。A.股东人数的1/2以上

B.股东所持表决权的1/2以上 C.股东人数的2/3以上

D.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

42.__是世界上最早、最享盛誉和最有影响的股票价格平均数。A.道-琼斯工业股价平均数 B.金融时报证券交易所指数 C.日经225股价指数 D.NASDAQ市场指数

43.关于QDII基金份额净值的计算和披露,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基金份额净值应当至少每周计算并披露一次,如基金投资衍生品,应当在每个工作日计算并披露

B.基金份额净值应当在估值日次日披露

C.基金份额净值应当以人民币或美元等主要外汇货币单独或同时计算并披露 D.基金资产的每一买入、卖出交易应当在最近份额净值的计算中得到反映

44.在交易所回购交易开始时,申报买卖部分为卖出的交易方是__。A.以券融资 B.以资融券 C.以券融券 D.以资融资

45.下列关于凸性的说法错误的是__。

A.由于存在凸性,债券价格随着利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关系就接近于一条凸函数而不是直线函数

B.凸性的作用在于可以弥补债券价格计算的误差,更准确地衡量债券价格对收益率变化的敏感程度

C.凸性对于投资者是有利的,在其他情况相同时,投资者应当选择凸性更大的债券进行投资

D.当预期利率波动较大时,较高的凸性不利于投资者提高债券投资收益

46.关于规范类证券公司的评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

A.向中国证券业协会报送申请材料时,申请评审的公司应不存在挪用或占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的情况

B.申请评审的证券公司最近1年净资本不低于净资产的50% C.申请评审的证券公司根据不同的业务范围,近3年的净资本达到相应的规定要求 D.摸清风险底数

47.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__。A.总经理 B.监事长 C.董事长

D.公司内部自定

48.衍生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以衍生证券为投资对象的基金,包括__。A.指数基金 B.认股权证基金 C.交易所交易基金 D.上市开放式基金

49.关于基金托管人的托管费,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__。A.基金托管人为基金提供服务而向基金收取的费用 B.托管费从基金资产中提取

C.托管费率会因基金种类不同而异

D.通常按照基金资产净值的一定比例提取,逐月计算并累计,按年支付给托管人

金融衍生产品 篇6

关键词 金融衍生产品 监管 风险

金融衍生产品(derivatives)是指其价值依赖于基础资产价值变动的合约(contracts)。这种合约可以是标准化的,也可以是非标准化的。标准化合约是指其标的物(基础资产)的交易价格、交易时间、资产特征、交易方式等都是事先标准化的,因此次类合约大多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如期货。非标准化合约是指以上各项由交易的双方自行约定,因此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比如远期协议。

一、金融衍生产品风险产生的原因

金融衍生产品风险产生的微观主体原因内部控制薄弱,对交易员缺乏有效的监督,是造成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内部风险管理混乱到了极点是巴林银行覆灭的主要原因。首先,巴林银行内部缺乏基本的风险防范机制,里森一人身兼清算和交易两职,缺乏制衡,很容易通过改写交易记录来掩盖风险或亏损。同时,巴林银行也缺乏一个独立的风险控制检查部门对里森所为进行监控;其次,巴林银行管理层监管不严,风险意识薄弱。再者,巴林银行领导层分裂,内部各业务环节之间关系紧张,令许多知情管理人员忽视市场人士和内部审检小组多次发出的警告,以至最后导致整个巴林集团的覆没。

二、对金融衍生产品监管的必要性

(一)金融衍生产品的高风险性要求对其进行监管

伴随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也决定了其所具有的不同于一般金融产品的特点,具有派生性、杠杆性和风险性等诸多特征。尤其是其风险性更成为金融衍生产品的一大隐患。在常态的金融市场运作过程中,这些风险就一直存在着。

1.市场风险

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风险是指原生金融产品价格或价值的变化导致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商的风险或损失。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都是以基础金融产品价格变化的预测为基础的,当“通过将风险性资产的所有权分散到众多的所有者身上,资本市场便可以分散风险,并且能够鼓励人们进行规模大得多的投资,而这样的投资及其风险,对于单个所有者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情况出现时,整个金融衍生品市场可以实现完全有序的运行。但是金融市场中市场参与者对于同一交易对象可能产生不同的认识,并造成信息不对称。这就会使得当实际价格出现方向性变化或不可预测性的变化幅度时,极易给相应的投资者造成相当高的损失。美国的次级按揭贷款所引起的市场风险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当美国房价自2007年起出现持续下跌起,美国两大房地产公司房利美与房地美都相继出现巨额损失,导致贷款无法按时偿还。在市场上的表现便是以此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价格急剧下跌,不仅使得大量的放贷机构陷入危机,还使投资银行出现高额投资亏损。向投资银行提供资金的保险、对冲基金机构也相继陷入危机。

2.流动性风险

金融衍生产品的流动性风险包括两种:第一种是与市场运行状况相关的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因市场存在混乱或市场深度不够并且缺乏合约对方所引发的不能变现或平仓的风险。当贷款人因失业等情形致使偿债能力显著下降时,次贷的市场流动性就会显著降低。第二种是与总体资金状况有关的资金流动性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因为流动资金不充足,导致合约到期时无法履行相应支付义务而被迫申请破产的情况,或者因为无法依合约的要求追加保证金导致被迫平仓并导致巨额亏损风险的情况。针对引发金融危机的金融衍生产品次贷来看,最主要的风险来自于对次级贷款的偿还概率,当偿还概率高时,违约所存在的风险一般就比较低;但因各种原因导致偿还概率降低时,违约的风险就骤然上升,就易出现市场参与者因流动性资金不足而无法顺利履约。同时,针对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也存在不同。对于场内交易的合同,标准化程度高,市场参与者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因此流动性风险小;对场外交易,金融衍生产品的每份合同都是专门定制的金融合约,不具备充足的可流通的二级市场,因此流动性风险很大。

3.信用风险

金融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是指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过程中,合约的对方违约或者无力完全履行合约义务所导致的风险。金融衍生产品运行机制的复杂程度远高于普通金融工具,其资本的虚拟化技术特征决定了金融衍生产品信用风险形成的内在根源,即金融衍生产品脱离实体经济的程度越大,运动过程的独立性越强,虚拟程度越高,交易泡沫也越易形成,不确定性增加。金融衍生产品是一种有价证券,以交易双方所签订的合约方式存在。其本身没有任何价值,仅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商品或证券的所有权凭证进行使用。从其运行机制上来讲,金融衍生产品作为虚拟资本,其持有者可凭借其所有权凭证获取相应收入,即意味着金融衍生产品完全资本化,成为一种虚拟资本,并具有了价值增值的表现形态。对于投资收益,在表象上都是以原始投入的利息作为形式,而不问其是否是真实资本的产物。这种特性和变化规律也决定了其极易在经济泡沫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导致金融和经济的不稳定,表现为经济的虚假繁荣和金融危机的大规模爆发。

(二)金融衍生产品的负面影响要求对其进行监管

金融衍生产品的整个交易过程中,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基于高度的市场经济,并且表现为一种合同关系。但是它是一种具有特殊法律属性的合同关系。假设不对其进行监管,那么法律属性中的负面成分会严重影响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正常交易秩序:

1.市场参与者互相依赖加深导致市场的不稳定

金融衍生产品的快速创新和广泛销售使得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中的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依赖成都不断提高,这就使得金融危机的传播速度更快,同时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也进一步明显。金融衍生产品本身在消除市场阻隔方面尤其相当积极的作用。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因为市场参与者之间相互依存度的提高而变的更加脆弱。任何一种源于一个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风险不仅可能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市场之间进行传播,也会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市场之间进行传播。金融衍生产品能够有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统一化进程,但是同时可以在多个国家或地区进行交易的金融衍生产品因其本身的交易的虚拟性完全可能导致整个市场因对其认识不清而波及整个金融市场。从金融危机的整个过程而言也是这样的一种现实状况。美国金融危机最早肇始于次级按揭贷款,相关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大型对冲基金公司在经过中介倒手之后将其处理成为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产品例如MBS、COD等并在全世界进行销售,这在次级按揭贷款出现问题之前加强了全世界的经济和金融合作,但是当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出现问题后,不仅在房地产市场,在金融行业和整个全球的实体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影响。

2.金融衍生产品的投机性增强了整个市场的投机性

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导致了更多的投机操作机会,是的整个金融市场的投机性都出现了增加。金融衍生产品本身是具有风险管理功能的。但是许多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机构都利用金融衍生产品进行投机活动,不仅在投资风格上缺乏稳健,而且被金融衍生产品的对冲保值功能冲昏头脑,进行赌博性操作。相当一部分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参与者单纯进行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和买卖而不再顾及基础市场的需求。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前,金融衍生产品机构已经长期存在一种“过度激励机制”,这种机制本身是为了激励员工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使员工本人也可以获得丰厚的收益而创设的。但是在过度激励的背景下,使得员工往往忽视了相伴生的高风险。这种“过渡的激励机制”将会扭曲激励关系,鼓励员工从事风险更高的交易和项目。这样反而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这种情况在美国金融危机前夕更甚,面对疯狂增长的金融衍生产品,无论是金融机构本身还是金融监管机构都忽视了“过度激励机制”,将其视为企业本身的事情,而不需要其他机构或监管部门过问。在风云变换的国际金融市场上,一旦衍生金融工具为投机者所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将严重威胁各国金融体系的稳定,甚至危及全球金融市场的安全。

(三)金融衍生产品的国际化发展要求对其进行监管

金融衍生产品在全球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不仅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速度不断加快,而且要交易活动也发展到欧洲、亚洲等国家和地区。全世界的大型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以及著名对冲基金公司基本都参与到了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市场当中。鉴于金融衍生市场发展的国际性特征,围绕着监管,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1975年和1983年通过两个《巴塞尔协议》,于1958年正式颁布了《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成为国际银行业统一监管的有效依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又于1997年向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机构推行了《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这些对于健全各国家的金融衍生产品监管体系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但是这些协议、原则等仅仅只能作为指导性文件进行使用,并且在这些指导性文件中,并没有及时的根据国际金融市场的现实变化作出改变,严重的落后于金融衍生产品在全世界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的现实状况。在金融危机的整个发展过程中,2008年时美国已有25家银行宣告破产,其27家金融机构所持有的不良资产在08年第四季度的规模将达到1250亿美元,到2009年底超过2000亿美元。同时带来的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年跌幅达到41%,损失了高达7.3万亿美元,同时英、法、德日四国的股指也暴跌四成左右。作为“金砖四国”的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的全年股指跌幅也达到了四成到七成不等。这种金融衍生产品的国际化的影响也必然要求对其进行完善的监管,才能防止其对实体经济的进一步蚕食,重新恢复全球经济的上行态势。

参考文献:

[1]王建.新全球化时代与衍生金融产品风险.中国经贸导刊.2008.

[2]刘克崮.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原因及启示.管理世界.2007.

[3]国纪平.过度创新与金融风暴.人民日报.2008.

[4]人民日报通讯."金融海啸"冲击全球.人民日报.2008.09.22.

[5]王建.新全球化时代与衍生金融产品风险.中国经贸导刊.2008.

[6]刘可夫,常民.对金融衍生产品过度创新引致次贷危机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09(16).

金融衍生产品的法律规制分析 篇7

一、金融衍生产品概述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发展, 给各国的金融体制和金融监管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挑战。金融衍生产品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 是指其价值依赖于标的资产价值变动的合约。这种合约可以是标准化的, 也可以是非标准化的。标准化合约如期货;非标准化合约是指以上各项由交易的双方自行约定, 因此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比如远期合约。

金融衍生产品通过保证金交易, 实际上无需转移本金, 合约结算一般也采用现金差价结算的方式进行, 因此,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具有杠杆效应, 类似于四两拨千斤。保证金越低, 杠杆效应越大, 风险也就越大。

金融衍生产品不同于一般实体经济产品, 它是虚拟经济的产物。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行为作为基础而形成的一套特定的价值关系。虚拟产品的价格不是由成本支撑的, 是由人们的信心和观念支撑的。如何对虚拟财产准确地进行法律定性, 直接关系到对金融风险的法律规制, 也是完善一国金融法律体系的重要问题。

二、金融衍生产品的法律规制

从法律规制的角度看, 金融衍生产品危机至少提出了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金融衍生品的法律性质不明确;二是合同关系错综复杂, 单一的合同关系与系统风险紧密结合;三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基本上缺乏监管, 信息不透明甚至被有意隐藏在表外。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 集中凸显了当下金融法规的欠缺和调控的不足, 也正因为对金融衍生产品法律规制的缺失, 才使得这次危机从产生到扩大, 愈演愈烈, 令人震惊, 法律手足无措。根据世界银行 (2001) 的界定, 法律是“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决定金融运行质量和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故此, 我国要加强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 就必须加快健全金融法律制度, 完善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法律规制。

(一) 建立金融危机应急处理法律机制

针对法律滞后性的种种弊病, 我们应当考虑法律的事前防范作用。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是巨大的, 事后救济虽然重要, 但我们也应当重视对危机的防范, 把损失降至最低。金融危机的应急处理法律机制包括对危机的事前防范、事中处理和事后救济三种机制。金融危机治理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包括危机前预防准备阶段、危机爆发期反应阶段、危机爆发期相持阶段、危机结束期恢复阶段。针对每一个阶段, 应当采取不同的危机应对措施。比如在危机前预防准备阶段, 可以加强对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金融法律规范宣传, 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金融产品的审查和对金融操作的实时监控, 做好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控制;在危机爆发期反应阶段, 及时组织金融和法律等相关领域的人才组成危机应对小组, 对危机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风险的预估, 力求迅速找出控制风险的方法;在危机爆发期相持阶段, 要审时度势、准确判断风险, 同时加强对法律的制定和修改, 引进国外先进的法律规范, 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法规;在危机结束恢复阶段, 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查漏补缺, 对过时的法律予以及时修订, 对欠缺的法律要及时制定, 以使金融衍生产品的法律规制有法可依。只有建立起一套完备的金融危机应急处理法律机制, 才能更好地指导金融业务的展开, 才能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 才能使各种金融行为有序进行, 保证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二) 完善金融立法体系, 弥补立法空白

完备的金融法律法规是国家对金融市场进行调控和监管的法律依据, 也是市场法制化运行的根本保障。我国急需在金融法制方面加快假设步伐。顾功耘教授认为, 我国金融法律制度发展中存在“三重三轻”的问题, 即重创新轻规范、重特殊规范轻普遍规范、重行政轻市场。同时, 法律也存在局限性, 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 法是社会发展的主观因素, 受生产力水平和客观规律的限制;第二, 法受其本身属性的限制;第三, 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是固定不变的;第四, 法还受到被社会所制约的主体对法的利用程度的局限。因而我国在完善金融立法时应努力克服以上问题, 避免轻重失衡、体系不协调。

1. 强化信用评级制, 提高征信标准

信用是一种广义的财富, 是一种财产利益。金融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用评级机构存在较大风险, 有关部门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不到位, 导致信用评级丧失警示作用, 没能发挥其“防火墙”的功能。从私法角度考虑, 应当加强对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制度, 在市场准入这道门槛上把好关, 遏制危机产生的温床。通俗地讲, 征信就是收集、评估和出售市场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金融危机的出现也表明, 现有的征信标准已经不再适合当下的经济现状, 法律应该与时俱进, 提高征信标准, 引入国际上先进的信用评级制度, 提高征信标准, 并在社会中推广信用评级, 提高金融机构对信用评级的重视, 提高公众对信用评级的认可, 在一定程度上能遏制低品质的金融衍生产品的泛滥, 尽可能地维护消费者的权利, 也能提高金融机构自身对金融风险的掌控。这不但有利于新形势下的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 也体现了法律应时而变, 完善了法律本身。

2. 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美国五大投行的结果无非是被收购、转变为传统的商业银行或者倒闭, 尽管它们的下场各异,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即它们的投资者都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今, 还存在者的这些“投行”们的高管依旧拿着高额的薪金, 如此鲜明的对比令人瞠目结舌。缘何如此?显而易见, 金融机构的有限责任已经面临重大考验, 它是金融机构的护身符, 也同时伤害着无数投资者的心。金融机构恣意的退出市场无疑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完善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 既有利于清理金融市场中的不健康肌体, 又能稳定金融秩序, 也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有效法律措施。

首先, 在金融机构建设过程中, 应该明确规定一定比例的投资风险保障金, 作为其倒闭后对投资者所受损失的弥补;其次, 厘清金融机构的产权问题, 这要求法律预先对金融机构的财产所有权等产权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将权责规定到位, 以避免金融机构在退出市场时产生金融风险;第三, 严格限制和规范有限责任的运用, 仔细审查金融机构的资产情况和债务状况, 追究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这要求法律具有可操作性, 因此, 我国应尽快制定关于金融机构如何退出市场的法律法规, 同时加快制定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

3. 加强信息披露, 实施透明化交易制度

信息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不对称性和公共产品性使信息的公开成为客观必要。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 经济人很难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做出合理预期, 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的行为来提取信息, 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过程中, 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 因此易做出一致的预期, 从而采取相似的行动, 这就是从众行为。实际上, 大部分经济危机的爆发都与个人不约而同的从众行为相联系。金融透明是金融业有效监管的基础, 离开了信息披露的规范化, 市场的规范化就无从谈起。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 不但会误导个人投资者, 还将误导整个市场。对信息的掌握程度也直接决定了投资者对市场的判断, 再理性的人面对错误信息的时候也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针对金融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法律应该强制金融机构披露相关信息, 给投资者创造理性的投资环境, 同时加强对场外交易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信息披露, 使金融交易透明化, 用法律引导金融市场有序、健康和稳定地运行。

4. 出台适应当下经济现状的金融调控监管法

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字, 它应当具有生命力, 紧密地与现实结合, 发挥它规范社会的功能。立法应该注重效率性, 针对新的金融行为, 法律应该快速、果断和准确地做出判断, 发现问题, 及时出台相关的金融调控监管法, 完善对金融机构偿付能力、资产风险和杠杆率等多方位监管。这就要求立法者时刻关注社会动态, 不能囿于一隅, 要将法律与时事结合, 制定出具有前瞻性和规制性的金融法律。

(三) 正确处理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的辩证关系

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创新的事物才具有生命力, 才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任何停滞不前都只会导向灭亡。不得不承认, 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得益于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 但是, 我们也应当看到, 金融衍生品也会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 其暗藏引发金融危机的黑暗力量。面对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 人们容易把所有的罪责归结到金融衍生工具上, 实际上, 问题的关键在于它们没有完整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 监管也没有场内交易严格。故我们也不能忽视金融衍生产品巨大的财富创造能力。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 保证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的动态平衡。一方面, 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要适度, 不能脱离实体经济, 另一方面, 在其创新的过程中金融监管也要同步跟进, 从而有效监管金融风险, 完善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法律规制, 用法律做应对金融危机的坚强后盾。

三、结语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发展动力, 要稳定地发展我国经济, 必须加强对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法律规制。法律制度越健全、完善, 建筑在此层面上的金融活动就越稳定, 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小, 即使发生危机, 法律制度也能够将损害降到最低。从法律规制的角度出发, 研究应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法律规制, 应注重对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法律性质分析, 完善对金融市场的法律调控和监管;制定完备的金融法律, 同时配以相关的法律实施措施, 从而提高我国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法律规制能力。

摘要:金融衍生产品是金融创新的产物, 有自己独特的法律特征, 它具有较高的杠杆性。本文主要分析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法律规制, 主张建立金融危机应急处理法律机制, 完善金融立法体系, 正确处理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的辩证关系。重点分析了如何完善我国有关金融衍生产品的立法体系。

关键词:金融衍生产品,法律规制,金融立法体系,金融监管

参考文献

[1]孙兆东, 郑美玲.国家破产[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2]朱景文主编.法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3]王利明主编.民法[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金融衍生产品 篇8

一、金融衍生产品政府监管的必要性

对于金融的政府监管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转折发生于20世纪的70年代, 而发挥推动作用的是金融创新的力量。金融创新简单看来是追逐利益的驱动, 深层次看却是政府的金融监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阻碍了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发展。金融创新要逃避、突破政府监管, 给政府监管带来新的挑战, 迫使政府对金融的监管必须及时应对, 否则就要以延迟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得发展为代价换取严格管制下的表面稳定, 或以牺牲金融稳定为代价督促金融监管做出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调整。而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 将金融创新发挥到新的水平, 也将政府监管如何来建立和完善对全面市场风险的管理机制提到了新的高度。

近年来, 金融衍生产品不论在规模上还是品种上都得到了迅猛地发展, 被认为是一个完整的现代金融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有益成分。金融衍生产品产生的初衷虽然是为了满足交易者规避风险、投资融资的需要, 但是由于金融衍生产品不需要大量资金, 只需要支付一定的保证金, 具有极大的杠杆效应, 所以也不能排除一些风险偏好者利用它来投机获利。因此,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通常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轻则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重则会导致金融机构的破产甚至整个金融秩序的破坏。

目前, 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全球蔓延, 全球金融系统正面临自1929年以来的最大危机, 而对于导致、放大和扩散此次金融危机的主要途径, 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将矛头直指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现任中国光大 (集团) 总公司董事长、原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表示,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 应该说都是金融衍生产品惹的祸。”2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尹龙表示, 任何国家的金融行业都不应该忽视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 否则就会丧失本国货币的定价权, 中国目前应加快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3不能不说这场金融危机, 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金融衍生产品本质、金融衍生产品政府监管等问题的深思。我国正处于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的初始阶段.深刻认识金融衍生产品的本质, 积极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金融衍生产品的健康发展, 加强金融衍生产品的政府监管, 对于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最大保护公众利益,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品种复杂繁多, 由于其是基于多类金融资产和基础金融交易衍生而成, 必然涉及多个法律部门及国际法律冲突问题, 而各国及国际上对此类交易尚缺乏针对性的法律规定, 又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监管。通过政府的监管措施, 可以协调国家和社会各机构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框架, 澄清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在法律上的不确定性, 明确对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进行政府监管的制度结构。

由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迅速发展以及其特有的复杂性, 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各金融机构的经营机制亦日益复杂, 比起传统金融业务来, 根据衍生产品的利用目的及利用的规模建立起规范的风险管理体制就尤为重要。政府需要对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金融机构建立起规范的风险管理体制, 明文规定处理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原则和程序, 保证从事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能够有章可循;明确规定基本的检查项目, 保证监管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并辅之以积极的激励措施, 以确保有关金融机构审慎地评估和防范风险。金融机构和主体在金融交易、竞争和经营中存在的显著的规模经济、信息不对称、个体行为的外部性和内部性, 加上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和金融市场风险的传染性, 以及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结构日益复杂, 要掌握整个交易风险愈来愈困难。而且任何市场都不是完善的, 由于金融市场自身的特性, 单靠市场机制是不可能实现金融市场的经济效率的。而从政府的角度, 在发展完善金融市场的同时, 亦要考虑社会因素, 保护广大社会投机者的利益,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作为金融机构的一个重用项目, 其风险自然就直接地体现为金融机构整体的风险。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复杂性、金融机构在此项业务上经营管理的相对薄弱以及外部监管部门相关监管措施的缺乏等因素使得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风险无法得到较好控制。而对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 政府所要做的就是要规范和引导, 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环境, 消除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本身具有的导致其“失灵”的诸多因素。

金融衍生产品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信息在交易双方显示出了分布的不均衡性。金融交易的风险源于金融市场参与者的不完全信息, 信息是预测未来必不可少的最基本要素, 在理性决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 金融市场参与者要获得信息通常需付出很大的成本, 并且信息在借款者和贷款者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出现, 直接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这影响了市场的有效运作。信息不对称使得交易的一方对另一方了解不充分, 因而影响作出正确选择, 导致了金融交易的风险进而造成金融市场的系统不稳定;不完全信息导致了金融机构 (或投资者) 对借款者 (或金融机构、企业) 的审查不足, 提高了金融机构 (或投资者交易损失的可能性:不具有充足的信息, 市场参与者就不能较好地了解金融交易的风险和风险定价的合理性, 因此, 市场的可参与程度下降, 不完全信息降低了金融市场的交易量;道德风险是在交易发生以后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道德风险降低了金融机构 (或投资者) 经风险调整的收益水平。为了增强投资者的信息, 从而弱化阻碍证券市场有效运作的问题, 政府的管制是必要的。

二、金融衍生产品政府监管问题的原因

由于金融衍生产品自身的特点以及风险, 决定了其政府监管所必然面对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金融衍生产品自身迅速发展本身就造成了政府监管的被动性。由于金融衍生产品每有新的产品出现, 政府监管当局都是需要较长的反应时间。鉴于此, 各国的政府监管当局只能追认衍生产品的创新既成事实, 然后修改制定法规、条例或是直接给以前的法律更加广泛的解释, 这样的结果就是让政府的金融监管效果更加趋向弱化。

2、金融衍生产品的层层创新使得中央银行难以贯彻其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政策。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业务都归于银行的表外业务, 这就使中央银行为了宏观调控、监管所制定的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度所影响的范围缩小, 自然就削弱了政府监管的控制基础。另外, 金融衍生产品使融资证券化、融资的渠道多样化, 政府公布的贴现率作用下降, 从而又削弱了政府的监管力量。

3、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使得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上都出现了一定的困难。传统的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是建立在资金流量可测的基础上, 这样就要求货币的流动性和其投机性有很明显的界限, 但是近年来所出现的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对金融市场的严重冲击, 使得中央银行等政府监管部门在观测本国金融流量结构时失去了以前稳定的基准。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独特的可替代性, 使货币本事究竟是作为货币使用还是作为资本使用很难区别, 从而交易账户和投资账户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 政府难以对其跟踪和预测。

三、我国可以采取的金融衍生产品政府监管措施

(一) 完善法律监管体制

金融界的权威研究报告中将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划分为四类:市场风险、营运风险、信用风险及法律风险4。其中所说的法律风险就是指由于法规不明确或者交易不受法律保护, 从而使得合约无法履行而给交易商所带来损失的风险。金融衍生产品的法律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过快发展造成的, 其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市场建设的其他方面。而金融衍生产品本身属于金融创新的金融工具, 各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无法可依或无先例可循的情况经常出现。一方面是因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对手不具备法律授权或超越权限, 合约确认文件不充分, 或者合约不符合某项法律规定, 法院依据有关法律宣布该产品合约无效。另一方面, 交易对手方由于破产等原因不具清偿能力时, 对于破产方的未清偿合约不能依法进行净冲平仓, 从而加大了风险暴露, 而最终导致损失。所以健全和完善相关配套金融监管法律法规是建立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监管体系的重要保障, 必须动员社会所有力量, 制定出具有务实性、预见性和超前性的, 符合本国国情的法律法规。

(二) 加强对相关金融机构的监管

交易所是进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基本场所, 是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体系中的一线管理机构。交易所的自我管理对保护市场竞争性、高效性和流动性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增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所在资本市场中的自律监管职能, 完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所自律监管制度迫在眉睫, 从强化交易所的自律监管职能人手, 加快制度创新步伐, 完善自律监管职能, 强化自律地位。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减少行政依附, 统一监管权力;确认交易所的自律地位;完善交易所内部管理制度;加强社会监督等措施。

(三) 统一金融衍生产品监管模式

在国际金融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 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 金融业务相互掺杂、相互渗透的局面逐步形成, 金融机构相互持股现象逐渐增多, 金融业呈现出综合经营的发展趋势, 已经出现集团式的、银行控股模式及实业企业控股式的事实上的金融控股公司, 金融创新已经超越了相应的法规制度和监管范围, 对分业监管体制提出了挑战, 实践的发展也呼吁统一监管体制。

(四) 加强政府监管的国际合作

金融衍生产品的复杂性使其交易很容易受到外部市场因素的影响, 市场的参与者也很容易通过离岸市场规避本国法律的监管和约束。首先, 监管当局应当利用其作为政府部门的特殊地位, 寻求在重要的国际性监管组织和会议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使金融监管的国际性规则在制定和修改中能够体现我国市场稳定发展的需要。其次, 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所也应当加强向国外同类机构的学习和交流, 在主动的学习、交流中掌握风险管理的经验教训和最新的研究动态。最后, 作为金融衍生工具主要交易者的金融机构也要加强向国外同行的学习, 通过经验交流和案例分析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摘要:金融衍生产品作为金融创新的一种产品, 在目前金融监管严格的体制下, 由于各种原因而缺乏有效监管, 对金融衍生产品进行有效政府监管的研究有着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金融衍生产品政府监管的必要性开始探讨, 分析金融衍生产品政府监管问题的原因所在, 同时对我国可以采取的金融衍生产品政府监管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政府监管,金融衍生产品

参考文献

[1]陈欣, 衍生金融交易国际监管制度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田文, 张邦辉, 汤进喜, 《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防范与化解》, 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1年第22期

[3]赖劲宇, 信用衍生产品创新及监管路径选择?金融论坛, 2009年第2期

[4]时辰宙, 国际金融监管理念的最新演进?金融发展研究, 2008年第12期

[5]2009 (第七届) 中国并购年会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法律规制研究 篇9

关键词:衍生品交易,法律规制,法案

华尔街金融危机于2008年蔚然成势并漫及全美国, 此后风险随危机传导链迅速传遍全球主要金融市场, 国际金融危机因此而酿成。溯源是次危机产生的肇因, 表面上呈现为银行借贷资本利息上扬和房地产市场价格下跌两种作用力方向相反的简单的市场现象, 或者是以上两种现象博弈之下由资金链条断裂引致的次贷危机。其实, 根本原因可以解释为金融衍生产品在过度追求信用创新之际, 也在衍生并延伸信用风险的传导链条, 金融风险在叠加乘数效应之后因此按几何级数放大。当然, 以对冲基金为代表的私募基金一贯痴迷于金融衍生工具的高倍杠杆选择偏好, 投资过程中的投机风格明显, 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将金融市场推入危机境地的罪魁祸首[1]。

一、场外衍生品交易规制的缘起

随着远期合约与期货合约的精细化区分, 早期的场外衍生品交易得以在美国出现。和现在不同的是, 彼时的交易均以真实交易为基础, 人们参与交易完全以规避风险为目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 顺应金融衍生品市场金融创新的日益冲动与渐趋发达, 美国CFTC (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 不顾未来因此可能出现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体系的震荡, 在市场规制方面对场外衍生品交易市场采取了不干预式的自由放任策略, 极大推动了场外衍生品交易市场的迅速扩张, 掀起了全球金融创新的新高潮。事实上, 场外衍生品交易市场和场内固定规范的交易所市场的本质不同明显反映出参与场外衍生品交易市场的交易合约一般均具有充分的匹配性, 交易结构的设计上可以尽其所能地满足不同交易对手的个性化需求, 实现有关金融衍生产品的个性化设计与配置。这种个性化匹配同样决定了场外衍生产品交易合约在规模、有效期、担保基础以及特定条款的拟定方面可以满足各类交易对手的风险偏好和选择需求。当然, 场外衍生产品交易合约无可避免也具有其鲜明的机制性弊端, 这些主要表现为信息不对称状态、流动性不足、合约定价机制缺乏竞争性导致的可能显失公平。场外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合约当事人利益实现受基础性资产交易价格变动和交易双方履行合同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场外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合约交易结构设计过于复杂之际, 体现在合同条款方面不仅内容较多, 而且需要运用更丰富更专业的法律知识以及金融知识对其予以解读, 这样对于参与交易一方如果缺乏相应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匹配, 则难免在合约签署的实际地位上处于弱势。一旦以上情形真实出现, 则对于处于弱势法律地位的合约主体一方, 原本期冀借助场外交易市场规避风险的意图势必落空, 相反风险随着交易不断的深入反而不断被放大。

美国1936年《商品交易所法》明确了场外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合约的法律地位和法律属性, 将其定位为非格式合同, 赋予了豁免规制的法律地位。在此基础上, 后来的《商品期货现代化法》规定《商品交易所法》不得对场外交易外汇金融衍生产品实施规制。相应, 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以及《商品交易所法》也都不能拥有对符合法律规定的市场准入主体围绕金融指数、汇率、利率等基础财经指标所展开的场外衍生品交易采取规制的权属[2]。显而易见, 长期以来, 美国金融衍生品公共管理机关为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创造了非常宽松的市场环境。但是, 回顾2008年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爆发, 应该说场外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长期疏于规制, 比如其中的CDS产品 (信用违约互换) 等蕴含巨大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但却没有相关规制措施予以风险应对, 诸如此类的负外部溢出效应[3]。

总而言之, 基于迷信自由市场经济内生具有完备的自我救济和恢复市场失衡的功能, 结合绝对化金融自由能够推动金融效率与创新思想的误导, 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前, 美国金融公共管理机构一贯放任金融衍生产品场外交易的自由进行, 认为市场本身能够充当交易参与各方利益看护人的角色。诚然, 自由市场的内生救济机制, 无论是风险管理系统还是法人治理结构, 包括相关行业协会提供的格式化条款, 均在一定程度上为金融衍生产品场外交易提供了规范性指引。但另一方面, 看不见的市场调节之手并非万能, 市场存在失灵现象, 客观上提出了国家公共管理机构适时介入适度规制的制度需求。具体就金融衍生产品场外交易而言, 有必要转型其管理取向, 实现从过去的一味强调自治模式向在规制与自治之间寻求平衡的模式转换。诸多有效的规制安排可以包括激励与约束兼容的制度选择, 通过外部中介机构提供中介服务形成外部独立的合规监督以及信用评估机制, 借助行业协会组织实现他律性规制等。美国《2010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认识到金融市场存在失灵的天然缺陷型属性, 倡导金融衍生产品进入交易所按照格式化程序集中统一清算交易。此类做法间接在场外交易市场与场内交易市场之间建立起了一种良性的竞争互动关系, 最终有利于场外交易市场系统的长远发展。当然, 华尔街金融危机也警示人们不能忽视金融衍生产品场外交易所蕴含的道德风险问题。为防范道德风险的出现, 法律规制金融衍生产品场外交易行为, 其重点要关注事后惩罚方面加大违法成本问题, 也要关注充分发挥法律规制环境建设方面的事前防范功能。比如在场外交易市场参与主体的法律资格角度设定适度的限制, 强化合规过程的事中调整, 建立应对交易危机的事后救济机制, 以诸如此类的手段来建构信息不对称状态下法律规制金融衍生产品场外交易的安全网络。

二、场内交易市场的衡平规制

随着金融市场关系的日趋复杂, 人们已很难在概念上绝对区分期货合约与证券。尽管在立法上美国《商品交易法》规定了期货商品交易委员会就金融衍生产品拥有排他性的法定规制权, 但在实践过程中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期货商品交易委员会难免就以上规制权属产生纷争, 其结局是证券交易委员会获取了规制指数期权合约的法定权属。美国期货商品交易委员会针对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规制的功能定位则侧重于转移定价风险, 实现价格发现与套期保值之目的。基于此, 金融衍生品如采用场内交易方式, 其格式化合约应该在交易必要性、是否存在基础性经济利益、不违背市场基本导向和一般性社会公共利益、健全的风险管控机制等重要方面接受期货商品交易委员会的事前审查。比较而言,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根本宗旨部分在于推动资本流动、活跃市场交易, 因此金融衍生产品家族内的期权种类 (主要指证券期权、股票指数期权) 类似定位投资功能的产品以及相应市场往往构成证券交易委员会规制的对象。

结构化金融衍生产品因其复杂的交易结构安排决定了其交易目的既包含最大限度规避风险也包括穷尽技术手段追求超额投资收益, 因而对其金融产品具体属性自然无法进行绝对分类。所以关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法律规制权利的配置, 也不可能在证券交易委员会和期货商品交易委员会之间做一个清晰的划分, 某种程度上出现了法律规制的模糊地带, 相应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

美国《2010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并未忽视结构化金融衍生产品越来越高层级的衍生带来的有关系统交易风险的复杂化动态化难题, 也更加关注与交易有关的不同公共管理机关之间的规制衡平问题。所谓解决规制衡平问题, 即是要在正面实现规制协同效应。任何金融法律规制的诞生, 均依赖于深层次里金融社会的公共选择, 从而构成金融公共政策的一部分。分析金融公共政策的机理不难发现, 提升金融市场效率与公平、维护投资者根本权益无一例外均成为无论期货交易还是证券交易法律规制的基本导向。因而期货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与证券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二者之间的法律规制存在非常明显的交集与共性, 形成了美国《2010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要求证券交易委员会与期货商品交易委员会建立衡平规制的理性基础。梳理美国金融交易法律规制沿革史, 《2010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出台前, 证券交易委员会法律规制一贯秉承“具体规则规制”的政策导向, 而期货商品交易委员会则持守“基本原则规制”的政策导向[4]。尽管如此, 美国《2010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出台前, 美国金融公共管理机关一向疏于对冲交易的法律规制。事实上, 开展对冲交易的对冲基金与从事其他金融交易的共同基金交易本质上均表现为杠杆交易特性, 但美国的金融法律规制却厚此薄彼, 从未忽视对共同基金的法律规制, 比如构成金融法律规制体系的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1940年的《投资公司法》和《投资顾问法》等一概适用于共同基金, 但却对在准入门槛方面符合特定条件的对冲交易赋予了豁免规制的优势法律地位。

华尔街金融危机显示, 只有强化信息备案机制, 金融管理机构才能在维护交易市场的公平效率方面避免沦为信息掌握的弱势地位, 从而提升法律规制对冲交易的精准性与有效性。美国金融管理机构要求对冲基金的投资者在专业上做好充分审慎尽职调查以获取对称的信息, 从而在自我救济的范畴内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保护。客观而言, 投资者在获取信息角度要达致规避风险目的存在着较多障碍:首先缺乏操作上可以依赖且功能健全的信息收集机制, 而且对已经收集的信息很多投资人士尚无法合理甄别其有效性。其次关于尽职调查获取的信息不同专业程度的投资参与者会有不同的信息加工和选择能力。另外, 和金融市场通常出现的“搭便车”经济现象一样, 很多参与对冲基金投资的人员抱有“跟投”的心态, 认为其他共同参与投资的人士已经作了投资判断, 因而自己为了节省成本抱有侥幸心理就不再单独重做尽职调查了[5]。

《2010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意识到过去对冲交易法律规制依据标准混乱、政出多门, 以及由此产生的部门利益博弈引发的应然政策效应减损, 因此注重从源头上整合已有的法律规制公共管理资源。重要举措之一便是提出建立统一的金融服务管理机构, 以弥补现有法律规制资源运用的不力, 专事已有金融管理机构部门利益的协调, 加强各自之间的合作, 避免法律规制公共管理争端纠纷的出现。具体到关于私募类基金尤其是其中的对冲基金的法律规制, 如其已募集资金池资金量达至3 000万美元, 则受托管理该基金的投资顾问有必要依据新修订的《投资顾问法》向证券交易委员会办理备案登记手续。而该投资顾问则有法定义务就其管理基金的详尽信息定期向证券交易委员会予以报告。相应证券交易委员会除定期对备案基金实施现场检查外, 也可即时开展检查, 并就检查的重要内容形成专门的内部报告。

华尔街金融危机前后金融管理部门围绕对冲基金法律规制方向发生的转变不难显示, 尽管主流观念无法回避对冲基金通过加速资金流动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市场定价机制的积极作用方面所起到的无可替代的地位, 尤其是在整个金融市场面临流动性匮乏之际, 但另一方面对冲交易严重依赖过度杠杆投资所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在乘数效应作用下几何级数的放大, 最终酿成金融市场的动荡。显而易见, 改善对冲交易行为的法律规制现状已然构成问题的关键之一, 而这也是寻求适度法律规制维护金融系统动态稳定的较优制度选择, 与美国金融市场一贯追求的“衡平规制”理念 (即规制侧重于保障赖以做出投资决策的信息获得能够及时、充分、有效, 并不明显增加公共管理机构的规制成本及负担) 并不矛盾。同样, 《2010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仍然致力于以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为目的, 从而为增加交易信息流动效率创造可靠的法律规制环境。此举亦和现实的证券、金融衍生品市场固有理念一脉相承, 通过维持交易信息的公开公平, 于此基础上基于风险与收益的正相关匹配状态来理性界定自己的风险偏好程度。当然, 《2010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在法律规制对冲基金的制度建构方面仍未忽视对冲基金内生的“私募”属性, 毕竟, 此属性恰恰映证了对冲基金存在的合理性。保留“私募”属性的对冲基金, 一方面在交易信息有限传递前提下可以约束交易风险的扩散, 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发挥专业优势, 提高专家理财效率。另外, “私募”的对冲基金也可尽最大可能挖掘基金市场天然固有的自我调节能力。简言之, 《2010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在改革对冲基金法律规制现状方面力求体现“适度规制”的衡平规制理念。

四、 结论

金融系统具有内在天然的不稳定性, 相应金融危机表现形态亦呈现多元化并越来越复杂, 导致金融市场每次不得不做出更高级别的自我调整。抛开结构化因素, 市场运营模式与金融管理规制策略的相互匹配已然成为建构金融法治的制度性基础, 如此的金融法治在终极意义上仍然寻求市场自律性调整和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地位。美国的金融市场围绕资本市场而展开, 运营模式允许混业经营, 但在法律规制层面却区分业务属性类别采用不同的规制方式, 此举无疑导致自律经营与他律规制之间出现错配。与此同时, 创新日益成为金融市场发展的关注命题。为推动创新, 势必要求拓展市场自治空间, 此亦在20世纪80年代起掀起一股金融公共管理“去规制化”的市场思潮, 其影响至今未息。曾经的一段时间内, 金融“去规制化”对于美国整个金融体系包括证券交易委员会与期货商品交易委员会成为一个无可回避的艰难选择。事实上, 金融创新实质在于依靠金融工程科学的结构化技术, 将原生态风险进行了重新配置, 存量风险并未因此而减少, 只是位置发生了转移, 因此某种程度而言, 金融创新又变成了一种零和游戏。其结局是风险通过金融传导链在不同投资者之间传递。所以, 从局部来看, 特定的金融创新提升了金融市场效率, 但就全局而言, 特定的金融创新则可能酝酿出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这种系统性金融风险反过来又会减损参与金融创新的市场投资个体的利益。如此便形成了两难的金融困境。可见, 金融市场的自治与自律缺乏内在的化解金融风险机制, 必要而适度的法律规制介入理应成为消解金融风险的天然制度选择[6]。

《2010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已经关注到特定金融创新行为对金融全局可能产生的社会负外部溢出效应, 因而在法案具体内容拟定方面做出了针对性回应。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法律规制改革方面, 该法案未有忽视法律规制宗旨的诉求, 于此基础上重新有序配置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交易法律规制权属。相较而言, 当前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交易仍在稳步酝酿过程中, 由于不熟悉国际交易市场, 国内投资者参与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频发。尽管如此, 金融创新日现国际化趋势, 与之关联的金融改革也已不再构成某国单纯的国内话题, 建构专业规范的市场平台融入金融衍生品交易代表我国金融体系与国际金融体系实现有机对接的一个明显标志。解析我国规范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立法体例, 具体法律规制反映在现行《期货交易管理条例》、《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及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关于期货交易平台、期货交易主体和从业人员的专门规定等内容中。以美国《2010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为镜鉴, 本文认为我国关于金融衍生品交易法律规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重构金融衍生品交易参与者的信息披露制度。目前, 我国以期货为代表的金融衍生品交易通过严格的保证金、涨跌幅限制、平仓、持仓比例等一系列法律规制措施被限制在集中统一的场内交易平台实施交易。事实上, 以私募基金为代表针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场外交易因为不讲究信息公开因而出现了有违法律公平的信息不对称态势, 某种程度上沦为利益寻租的保护机制。所以, 以金融衍生产品为交易标的物的场外交易在不违背“信息自治”的基本前提下有必要启动参与交易的市场主体的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以此为基点, 动态维护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定价衡平机制, 同时增强金融公共管理机构以及潜在的不特定的市场准入者获取必要交易信息的外部能力, 实现结构化衍生产品与其基础性产品价值的趋同, 达致理性金融衍生品交易规避风险与适度投资的双重功效。当然, 将格式合同化的衍生品交易纳入集中统一交易平台, 能够有效改观交易效率, 在机制上约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酿成和弥散, 促进交易系统的流动性。

2.合理重整衍生产品交易的法律规制资源, 既减少关联规制机关的重复规制和交叉规制, 有效节约法律规制资源, 又刻意理顺以上关联规制机关的协调机制, 提高存量法律规制资源的利用效率。整体在不同种类交易平台上建构起有效率的竞争网络。具体到我国, 集中统一的金融期货交易中央平台建立不久, 相匹配的法律规制体系和实际操作机制尚待完善, 加之证券业和期货业内在的差异化, 于此基础上重整有关法律规制公共管理资源显然构成任重而道远的长期性命题。我国现行《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在法律规制功能上暂定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履行金融期货集中统一交易的公共管理职能, 也为未来进一步重整衍生品交易公共管理资源预留了想象空间。随着金融市场交易类型的日益多元化, 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必然转型, 我国现有由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构成的“一行三会”金融法律规制格局需要顺势而为, 建构信息共享、规制协作的联席会议机制。

参考文献

[1]See Michael Sisk, Too Big to Fail?, u.s.Bank-er, Nov.2008, at14;see also Yomarie Silva, The“Too Big to Fail”Doctrine and the Credit Cri-sis, 28Rev.Banking&Fin.L.115.

[2]Ann Graham:Bringing to Heel the Elephants in the Economy:the Case for Ending“too Big to Fail”, 8Pierce L.Rev.117.

[3]Noah L.Wynkoop.The Unregulables?The Peril-ous Confluence of Hege Funds and Credit Deriva-tives[J].Fordham Law Reviews, May, 2008:3116.

[4]Saule T.Omarnva.The New Crisis for the New Century:Some Observations on the“Big—Pic-ture”Lessons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f 2008[J].North Carolina Banking, Institute.March, 2009, 162.

[5]韩龙.规制与监管:美国金融改革方案对金融衍生品性的再证明——解读美国金融改革方案之法学理念与基础[J].河北法学, 2009 (11) :13-23.

金融衍生产品 篇10

众所周知, 金融衍生产品具有远期性、虚拟性、高杠杆、表外性等多种不同于传统金融产品的性质。金融衍生品是基于对未来某种基础性金融产品的价值变化的判断上而产生的交易合约, 具有价值发现的作用;其利用一小部分资金就能撬动巨额交易合约, 进行资产转移与风险对冲极为方便;同时衍生品合约属于表外交易, 不会直接反映在企业资产负债表内的项目中, 极具隐蔽性;基于以上种种, 金融衍生品市场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我国目前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的资本市场建立起步较晚, 与发达国家的成熟资本市场相比还有一段距离。上世纪90年代初, 我国曾进行过一些金融衍生品的试点工作, 虽以失败为告终, 但却为我国后来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近些年来, 我国资本市场日臻完善个, 金融体系改革富有成效, 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初步建立, 无论是监管层面还是交易层面都为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006年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进入全新的阶段。我国的资本市场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有助于更充分的发挥资本市场功能, 推动金融体制改革, 促进企业发展。2007年,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 使得行业内的发展步入标准化的快车道, 《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从法律层面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做出了权威性的指引。《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为规范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拉开了序幕, 不仅有助于金融体系的健康与稳定, 更是提高了交易频率、降低了风险。

自2006年之后,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逐渐加快, 衍生产品种类与交易数量均不断攀升。虽然与90年代初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仍然存在着体量大而交易种类少, 商品类期货期权多而金融类期权期货少的明显缺点。企业可投资的标的较少, 对冲风险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方便之处。因此,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仍然有改善、提升的空间。

二、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品市场面临的问题

1. 缺乏统一管理规范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建立较晚, 尚处于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阶段,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就更加缺乏经验可循。一方面, 在衍生品市场建立之初, 并没有确立成体系的法律法规, 存在多家监管机构监管重叠与监管分散并存的特殊现象。上至国务院、三行一会及其派出机构, 下至地方政府、沪深两所, 均可监管, 又均不能全面监管, 这就为一些企业或交易方非法交易或躲避监管提供了天然条件。另一方面, 各地衍生品交易所存在着竞争资源、争夺资金的非良性竞争问题, 缺乏统一有效管理。

2. 无法满足现货市场对冲风险的需求

任何一个金融衍生品市场都需要以现货市场为依托, 现货与衍生品相辅相成, 同时发展才能实现调节市场、对冲风险、保障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作用。缺乏现货市场的衍生品市场泡沫较高, 极易危害金融市场稳定;而衍生品市场规模较小则不能实现对企业对冲风险的全部需求, 容易造成人为控制价格。因此, 现货市场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要相匹配, 协调发展。

3. 衍生品种类较少与体量大相矛盾

虽然我国总体上衍生品交易量较大, 但是市场上可选的衍生品交易种类却十分有限。这和交易体量巨大十分矛盾, 不相匹配。金融衍生品的创新性不足使得新产品推出周期长, 进度缓慢。就连对冲风险的基本功能, 也鲜有新产品能够完全达标。已有的金融衍生产品已不能完全满足我国企业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需求了。

4. 信息不透明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并不规范, 这也间接使得衍生品市场的信息披露不够透明、不够规范, 相应的信用评级制度也较为落后,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落后、不透明的信息披露使得投资者的信心大为减弱, 难以支撑市场长期稳定发展。

5. 企业对金融衍生品的认识存在误区

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中航油、巴林银行事件等均与金融衍生品有关。这一系列事件使得许多企业对金融衍生品充满畏惧, 认为其风险极高, 存在一定认识误区。社会对金融衍生品的主观判断上, 至看到了风险的一面, 却没看到其对冲风险、套期保值的一面, 这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我们在反思金融衍生品交易失败案例的同时应客观、冷江的分析其利弊两面性, 而不能因噎废食, 放弃衍生品。

6. 金融衍生品专业人才短缺

由于金融衍生品交易涉及的定价、合同条款、交易内容等教一般金融产品比较复杂, 因此需要高精尖的专业金融人才。而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时间有限, 专业人才极度匮乏,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企业通过衍生品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与投机套利。

三、进一步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议

1.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建立规范、健全监管体制

任何一个市场都不会在极度“自由”、无序的状态下发展壮大。为使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需要全社会各相关主题共同努力,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建立规范化的监管标准。摒弃过去谁都管, 谁都管不好的监管怪像。构建多层次的监管规定与监管主体, 宪法与其他法律为第一层次, 国务院监管部门管理条例为第二层次, 行业内自律自查条例和标准为第三层次。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经验, 同时注意防范来自国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金融风险, 实现各方向、各通道无死角的排查与监管。

2. 现货市场与衍生品市场协调发展

金融衍生品的发展离不开现货市场的支撑, 而现货市场平稳健康有序的发展又需要衍生品市场的对冲风险。可以说两个市场是相辅相成, 互利共生的。在当前时代背景下, 需要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和现货市场发展之间的研究力度。虽然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但总体上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虚心向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衍生品市场学习, 学习不同市场之间的联动关系和协调发展的思路。将国外先进经验和我国特有的国情相结合, 进行消化吸收, 学以致用。

针对目前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情况, 适时的创造、创新衍生品种类, 提升市场对冲风险的能力, 提升整体金融市场质量。

3. 鼓励适度的金融产品创新

创新是企业、市场发展的源源动力。衍生产品的创新有助于提升金融市场的灵活性, 增加新的盈利点。对于金融产品的适度创新, 有助于增加市场中金融衍生品的品种, 缓解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品种类过少、不能满足需求的现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市场结构, 优化资源配置。

4. 推动金融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

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 活跃于国内金融市场的主要金融机构对于国内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最有发言权的。各类金融机构不仅对于金融产品、金融服务以及国内市场发展的现状更加熟悉, 对于国内企业用户的需求也是十分了解。调动起金融机构的主观能动性, 将对于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殷蕾.中国企业利用衍生产品规避风险的研究[D].学位论文, 2016年6月12日.

[2]崔玉书.对中国衍生品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看法[J].理论探讨, 2014.08.086.

衍生金融工具计量基础分析 篇11

衍生金融工具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金融市场上推出的全新的金融业务;另一类是在 传统的金融业务的基础上通过改造后的创新。尽管衍生金融工具种类繁多,彼此的性质差别 很大,但它们仍有某些基本的共性:它一开始就赋予一方在潜在有利条件下与另一方交换金 融资产的权利,或者在潜在不利条件下与另一方交换金融资产的义务;由于交换条款是在衍 生金融工具形成时确认的,随着金融市场价格的变化,那些条款对双方都有可能出现有利的 一面或不利的一面。

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衍生金融工具是确定交易双方在未来某个时间对某项金融商品所拥有的权利和所承担义 务的合同,在交易成立时,它即形成某个企业的一项金融资产,并同时形成另一个企业的一 项金融负债。衍生金融工具所代表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具有高度的风险性、价值等特征。

1、具有虚拟性

衍生金融工具独立于实物运动之外,却能给衍生金融工具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衍生金 融工具本身并没有价值,只是代表着权力和义务的一纸契约。具有虚拟性特征的衍生金融工 具脱离了实物交易过程,独立于实物交易之外。例如,期货市场上进行期货交易,有90%以 上并没有实物交割,而是通过对已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反方向交易,进行差价结算。

2、 价值受制于基本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是由基本金融工具派生出来,不能独立存在。因此衍生金融工具本身并不 具有价值,其价值是从基本工具的价值中衍生出来的,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相应的基本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是以基础工具的价格为基础,交易时不必缴清相当于相关资产的全部价值的 资金,只要缴纳一定比例的押金或保证金,便可进行交易,市场的参与者只需动用少量资金 即可控制资金量巨大的交易合约。因此,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具有“杠杆效应”,如果实际的 变动趋势与投资者预测的一致,就可获得丰厚的收益;但是一旦预测有误,便可能出现巨额 亏损,使投资者受到严重损失,甚至危及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

3、构造灵活复杂

衍生金融工具在设计和创新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既可以通过对基本金融工具和衍生金 融工具的组合,又可以将各种衍生工具再进行组合,还可以根据各种参与者所要求时间、杠 杆比率、风险等级,价格等参数重新予以设计。衍生金融工具如对期权、互换的理解和运作 本来已经不易,再加上采用各种组合技术,使得衍生金融工具更为纷繁复杂、导致大量金融 衍生的新产品难为一般投资者所理解,难以明确风险所在,更不容易正确运用。

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基础分析

1、历史成本及公允价值

计量是在资产负债表或损益表中决定已确认报表项目的货币金额的过程,它实际上涉及 两个问题:一是确定计量尺度,就是确定采用的计量基础。会计计量应真实地反映被计量对 象的价值,以便于相关信息使用者预测和决策的需要。在现行实务中,财务报表以名义的货 币单位为计量尺度,即货币购买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流动不予调整。在衍生金融工具 会计中仍以名义的货币单位为计量尺度。关于计量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历史成本、现行 成本、可变现净值、贴现值、现行市价和公允价值等。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一种高风险的避险 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多数衍生金融工具是人们对未来利率、汇率等因素的发展变化所做 的主观预期,其发展结果可能是利得,也可能是损失。对于这种不确定性,应采用何种计量 模式进行计量,如何计量,不仅影响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入账,而且也影响着衍生金融工具 在会计报表中的信息披露。

传统会计理论中,会计计量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之上的,历史成本是资产实际发生的 成本,反映了资产或负债交易时的历史记录,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按照这一原则,进行会 计计量时只能依据已经发生的成本,而不是可能发生的成本,同时各报表项目按历史成本入 账后,一般不得随意调整账面价值,以保持信息的可比性。但是,从决策有用性来看,历史 成本仅能提供过去的信息,并不能反映现时价值,因此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 业绩。历史成本的取得也存在问题。衍生金融工具初始投资很少或者为零,在未来结算,有 的衍生金融工具,如远期合约、互换等,在企业签订合约时,并不需要付出代价,历史成本 为零;参与期货交易需缴纳的保证金,不是进入合约的代价,也不是历史成本。其签约时的 初始净投资(历史成本)并不能反映它的价值和风险情况,由于其价格波动很大,历史成本 难以追踪市场价值变动情况,因而,历史成本的可靠性和相关性都受到了很大影响,用它来 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是不适宜的。

鉴于此,需运用另外一种原则来代替历史成本以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即公允价值(Fair Value)。它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 算的金额。公允价值的优点,在于可以提供比传统的历史成本更相关、更易理解的信息。这 体现在:(1)可以使目前和潛在的投资人、债权人等外部的信息使用者对于企业的财务状 况以及经营成果有一个更真实的了解,衍生金融工具价值的变化能及时确认和反映,以便于 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2)可以使企业管理层这一内部信息使用者更有效率地评价企业的 投资和筹资决策的效果,有利于正确考核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进行风险管理。(3)可以更真 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变动情况,能更好地揭示受托资源的使用和保持情况,维护不同产权主 体的利益。如可以在财务报表上报告那些没有初始成本的衍生金融工具(如利率互换)。美 国FASB在SFAS133中也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是衍生工具惟一相 关的计量属性"。此外,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资本、金融市场高度 发达,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也为公允价值的使用提供了社会条件。

能否找到一种既恰当又便于理解、计算的具体估价方法是决定公允价值计量优劣的关键 。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千种的衍生金融工具中,只有一小部分具有发达的市场,广泛的流通 ,其它大部分都是为少数客户专门设计,适合于特定的目的,不具广泛流通性。对这部分衍 生金融工具来说,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是公允价值的最佳途径。而对有发达市场的衍生金融 工具来说,市场为公允价值提供了最好的参考。

2、我国可采用的计量模式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沿袭了国际会计准则第25号《投资会计》的处理方法,即按持 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1)若企业持有某项金融工具是出于 长期考虑,准备持有至到期日,应按历史长期成本计量,以后一般不再调整账面记录;到期 时,账面价值与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损益。(2)若企业持有金融工具的目是为了出 售或准备出售,则应按公允价值予以陈报,其价值的变化或记入当期损益,或记入所有者权 益部分。因此,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出现了历史成本与现行公允价值并存的局面。对于初始 确认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以契约开始生效时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契约生效后的金融资 产和金融负债的计量基础要视企业管理当局的持有目的和意图来进行:(1)如果企业打算 将金融工具长期持有或持有至到期日,按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计量,无需处理其后因公允 价值变动而形成的损益。但下列情况除外:第一,当企业有证据证明所持有的资产可能遭到 损失时,可按预计收回金额的贴现值重新计量,由此形成的差额损失全部计入当期损益;第 二,企业所持有的资产属于非定期或者不是按定期收回的资产,且重估价值跌至初始价值以 下时,可以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差额计入当期损益。(2)当企业是为了保值目的而持有 金融工具时,按报表日的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进行计量。因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变动所形成 的损益,在损益得到确认时才计入损益表。如果所保值的对象是未来交易,则将因公允价值 或现行市价变动所形成的损益予以递延。(3)若企业不打算长期持有至到期日,或者不是 为了保值而持有衍生金融工具,则按其在报表日的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进行计量,因公允价 值或现行市价的变动所形成的损益计入当期损益。

金融衍生产品 篇12

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是指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所带来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经营金融衍生产品和经营传统的金融产品一样, 也存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但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高杠杆性、复杂性和表外性, 其风险特征和传统金融产品有所不同。金融衍生业务的发展实践表明, 只要遵循谨慎经营的原则, 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可以得到管理和控制。

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部门对风险进行不间断的动态积极管理, 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包括风险识别 (确定风险源) 、风险衡量 (衡量总风险) 和风险监控 (控制净风险) 。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与丰富的数据积累以及先进实用的风险计量模型是分不开的。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对上述各种风险进行综合计量, 基于V a R和其他风险统计计量的模型是金融机构进行风险衡量的重要手段。人们通常认为风险控制就是消除风险避免损失, 但是, 风险管理只是金融机构活动的一部分, 金融机构的活动还包括投资管理, 投资管理则要承担风险获得收益, 金融机构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使公司价值最大化, 因而风险管理应该尽量降低公司不具有比较优势的风险, 而增加公司具有比较优势的风险。金融机构应该将风险管理纳入其全面管理的范围内。

一、完善信用风险评估和管理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对手或基础金融工具的发行人违约, 没有如期履行全部义务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 典型的信用风险事件是交易对手破产。一般来说, 场外交易 (O T C市场) 的金融衍生产品信用风险比交易所交易的金融衍生产品大。因为在交易所内交易的是标准化交易合同, 交易对象由结算公司承担, 结算公司确立的一整套制度, 如保证金制度、盯市策略等, 大大降低了市场参与者的信用风险。场外交易的金融衍生产品由于没有相关的制度安排, 信用风险比较大。信用风险是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第一大风险, 但相对比较容易管理。

金融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额 (最大的可能损失额) 不同于传统的 (或基础) 金融产品。传统产品, 如贷款、债券和现金交易, 交易对手交换的是合同的全部金额或本金, 其信用风险额等于本金。所以传统产品的信用风险也就是本金风险。而大部分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并不交换本金 (一些外汇合同除外) , 其信用风险额远远低于交易的本金, 通常不到本金的2%。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对手违约后, 只能以新的合同来替代, 所以信用风险造成的损失等于合同的替代成本。

金融衍生产品合同的信用风险额并不固定, 它随着决定合同价值的基本变量而波动。如在以固定利率支付和浮动利率支付的利率互换合同中, 如果合同期内利率上升, 支付固定利率的一方其互换合同的价值上升, 支付浮动利率的一方其互换合同的价值就会下降。

在对信用风险评估时, 需要了解两个问题:如果交易对手即时违约, 如何确定替代该合同的成本;如果交易对手在将来的某个时点违约, 预期替代成本是多少。前者的计算比较简单,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建议采用衡量到市价法计算。后者的计算相对难一些。交易商通常用蒙特卡罗 (M o n t e Carlo) 或历史模拟法或期权定价模型进行估算。一般要对基础产品和变量的波动性及其波动对金融衍生产品合同价值的效应进行模型分析, 然后衡量潜在成本的预期风险即平均风险和最大或最坏情况下的风险。巴塞尔委员会提醒人们, 由于数据限制和模型的适用性, 信用风险模型不是市场风险模型的简单延伸。信用风险管理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积累和模型建设。巴塞尔委员会1999年《信用风险管理原则》针对信用风险管理在5个方面 (建立适宜的信用风险环境、在良好的信用环境下经营、保持适当的信用管理、信用衡量和监控、对信用风险的足够控制和监控人的职责等) 提出了1 7条原则。

衡量O T C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信用风险时还要注意两点:如果交易双方签订有双边冲抵协议 (close-out netting agreement) , 则信用风险额是冲抵后的净值;如果交易双方签订有降低信用风险的双边抵押协议, 则持有抵押物的一方信用风险将因此降低。

根据标准普尔公司的研究 (Tanya Azarchs, 1997) , 信用风险是金融衍生产品所有风险中最大的风险, 但银行经营金融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没有银行经营表内贷款业务的信用风险大。因为在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上, 银行交易对手的信用评级都是投资级, 高于一般信贷客户的平均等级。美国大型银行在其年度报告中显示, 95%以上交易对手评级都是投资级, 标准普尔发现交易对手的平均评级是“A”。此外, 不同类型金融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不同。根据标准普尔公司的实证研究, 股票和商品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较大, 利率类合同普遍比货币类合同信用风险小。利率合同中, 利率互换信用风险最大, 期权次之, 远期信用风险最小, 这可能是因为国际上远期利率合同的期限通常很短。交易所交易的产品, 如期货的信用风险最小。

二、加强市场风险的衡量与管理

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风险, 和其他金融产品一样, 是指随着市场变化而导致金融衍生产品价格波动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市场变化是指利率工具、股票和货币市价波动水平的不利变化。市场风险是仅次于信用风险的第二大风险。

金融机构经营的金融衍生产品不只一种, 通常是一个产品组合, 因而要在产品组合风险净值的基础上管理市场风险。一个交易商的产品组合通常包括许多相互抵消的头寸, 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产品组合的总体风险水平, 剩下要进行套保的风险就大大减少了。金融机构在经营金融衍生产品的实践中, 开发了一些衡量市场风险的模型和方法, 如J.P.Morgan开发的Riskmetrics。国际上比较通行的计算市场风险的方法是Va R (valueat-risk, 即在一定时间范围一定价格变化下头寸或组合的最大潜在损失) 。

对两类基本的金融衍生产品——远期类和期权类产品的市场风险要区别分析和管理。远期类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风险比较简单, 风险控制和管理也比较容易。远期类产品通常没有大的凸性风险, 其主导风险是全价风险, 因此对远期类产品只需进行相对静态的套保。而期权类金融衍生产品包含的风险却复杂得多, 而且, 期权价格和其基础产品价格之间的关系是非连续的, 即期权对基础产品价格变化的敏感性随着基本产品的价格变化而变化。期权和基础产品之间关系的动态性要求风险经理对期权类产品进行动态套保, 即随着时间的推移或价格的变化随时对基础产品头寸进行调整。动态套保风险较大, 成本较高。

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同等重要, 但相对难以衡量。比起信用风险, 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风险程度取决于企业管理部门的管理决策和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意向和决策决定着市场风险的保留程度, 是全部抵消风险还是保留一定的风险头寸。管理信息系统也很重要, 它显示着本企业经营的金融衍生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头寸的情况。如果金融市场足够发达, 市场上存在足够用于冲抵的金融工具, 从理论上说, 金融机构可以将所有的市场风险进行冲抵。利率上升时升值的合同可以用利率下降时升值的合同或证券进行套保或匹配。拥有大规模销售网络和熟悉市场供求状况的大交易商通常可以签订互相抵消头寸的金融衍生合同, 交易商还可以用表内交易, 如用政府债券来进行套保。但是, 现实中头寸的抵消并不完全, 或者存在时滞。通常存在基差风险或期限的不匹配, 这样在某些市场条件下两种工具不会出现方向相反金额相同的变化。未完全套保的头寸潜在风险很大, 而且市场风险外部人很难衡量。由于金融衍生产品以及衡量市场风险模型的复杂性, 对市场风险的公开信息披露还需要一段时间。但可喜的是, 国外经营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商一般遵循谨慎的经营原则, 对金融衍生产品进行良好的风险管理, 很少有明显的投机行为。

三、加强内控建设, 防范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在金融衍生产品的经营过程中由于管理系统和内部控制问题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操作风险产生于日常的操作和工作流程。传统的证券和信贷业务中也存在操作风险。但金融衍生产品的复杂性要求人们对操作风险格外重视。

造成操作风险的原因很多。操作风险可能由于交易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造成, 如执行出错、簿记错误、结算错误、合同错误等;也可能由于经营过程中内部控制出现问题而造成, 如超过限额交易、不当交易、欺诈、洗钱、关键人员出错等;还可能由于系统出现问题, 如计算机程序错误、模型或方法错误、衡量到市价出错、管理信息有误、I T系统出错、通讯出错等等。一些最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复杂的定价和套期保值的数学模型。如果这些模型本身的有关说明和建立模型的假设基础不正确或未能准确反映市场的真实情况, 使用这些模型的机构将可能遭受较大损失。随着科技的发展, 金融机构对电子技术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强, 潜在的问题也不断增加。大量的交易操作依靠计算机进行, 一旦计算机系统出现问题, 将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实践中, 一些操作风险就是由于从事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人员越权操作或错误判断市场行情而引起的。如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就是因为交易员利森越权违规交易日经2 2 5股指期货造成巨额亏损;2001年英国联合爱尔兰银行在美国的巨额损失也是因为其交易员违规操作造成的。

由于操作风险范围很广, 其风险具有发生频率低、损失额大的特点, 所以对操作风险的衡量比较困难。相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操作风险的计量模型尚未成熟。一些机构往往使用一些替代方法, 如现金流的规模、固定成本等。由于衡量操作风险很困难, 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就突显重要。操作风险主要依靠企业内部风险控制来防范。内部控制的类型因金融衍生产品的类型和机构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但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 建立内部监督和控制机制。对交易员的交易活动和头寸进行严格的人员和系统控制;对参与交易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督; (2) 制定严格规范的内部管理政策, 对信用控制和管理报告进行详细的规定; (3) 确保风险管理部门和职能的独立性; (4) 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制度; (5) 建立良好的后台支持系统, 包括对交易的确认、支付和会计处理等。

四、完善制度建设, 防范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因法律、法规或合同等方面原因而导致合同无效或不能履行从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尽管金融机构在传统的贷款和其他金融交易中也存在类似的风险, 金融衍生产品的法律风险更为突出。这与金融衍生产品发展快、交易过程较复杂有关。

造成合同无效或不能履行的原因很多, 如合同条款不适、交易对手法律行为能力不够、法规模糊等。OTC市场交易双方签订的主协议或补充主协议的抵押协议可能由于交易对手或签约人无权或未经授权签订, 即越权签订而造成协议无效;合同格式、条款不符合当地法律标准可能导致合同全部或部分无效;OTC交易可能违背有些行政区的相关法律或按照有关法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必须在交易所进行而造成合同无效。即使双方签订的合同构成了对双方有效、合法、有约束力的要件, 但合同的一些内容仍可能无效。如主合同下的冲抵协议可能由于交易对手破产, 而破产方的代理方可能被允许“拣樱桃” (c h e r r ypick) 而遭受损失;抵押协议的抵押物接受方可能因为拿不到抵押物而遭受损失, 或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不能立即清算抵押物而遭受损失。在金融衍生业务的发展初期, 比较普遍的问题是金融衍生产品合同与既定的法律和法规体系不相适应。场外市场使用抵押品带来的法律风险已经受到广泛的重视。

防范法律风险, 要求从事金融衍生业务的人员深刻认识和理解金融衍生产品和相关业务, 使用标准化的合同和条款 (如I S D A的标准合同) 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金融衍生产品。此外应该强化金融衍生产品的外部监管。立法者、监管者应该在如下方面努力: (1) 尽快制定和颁布有关金融衍生产品的法律和法规, 消除立法和管理方面的不确定性。 (2) 和金融衍生市场的参与者包括交易商和最终用户充分合作和沟通, 确立有效的的合同格式;明确参与者, 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基金公司和其他机构签订合同的能力;明晰双边抵消安排和抵押安排在破产时的有效性和多边抵消安排在破产时的有效性;明确金融衍生交易的合法性和可行性等。 (3) 统一和规范税收和会计标准, 制定详细的会计和报表原则, 并力求和国际惯例接轨。 (4) 加强国际合作。

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还具有流动性风险, 它是指由于到期的资金或抵押物需求 (按照抵押协议可能要求进一步提供抵押物) 太大而无法满足时导致的损失。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如果存在托管方 (如按照抵押协议, 抵押物由第三方托管) , 则还存在托管风险, 它是指由于托管人破产、疏忽或欺骗行为而造成托管物损失的可能性。针对这些风险, 交易双方也应该采取相关措施进行管理。

上一篇:公共气象服务发展下一篇:三维建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