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金融市场(精选9篇)
衍生金融市场 篇1
衍生金融工具出市场的运作机制具有高财务性杠杆性质的特点,即交易者必须交付一定比率的保证金或保险费进入市场,而交易的合约价值数十倍于保证金或保险费。
衍生金融工具有哪些?衍生金融工具市场
衍生金融工具市场
衍生金融工具又称派生金融工具,是指在基础金融资产或原生金融资产(如外汇、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交易基础上所派生出来的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利率期货、利率期权、股票指数期货(权)以及互换业务的合约,这些合约统称为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价值取决于赖以存在的基础金融资产价格及其变化。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就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场所,也即以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交易对象的市常
概念
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概念:
特征
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特征:
1、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将原形金融资产的买卖变为期货合约,将买卖某种金融资产履约或不履约的选择性,变为可进行交易的商品;因此,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交易的对象是合约,而非合约所载明的标的物。
2、衍生金融工具市场进行交易的各衍生金融工具的价格受其产生基础的原形金融资产现货市场价格所制约,如股票指数的变化影响着股票价格指数期货的价格。因为衍生金融工具市场是在原型金融资产现货市场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市常
3、衍生金融工具出市场的运作机制具有高财务性杠杆性质的特点,即交易者必须交付一定比率的保证金或保险费进入市场,而交易的合约价值数十倍于保证金或保险费。进入市场的交易者借此“以少搏多”,用较低的成本进行汇率与利润风险的管理。由于汇率与利率波动频繁,也为投机者获得投机利润提供了方便。
类型
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类型:
从总体上讲,以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作为交易对象的市场有两种类型:
1、有形市场即在有形的交易所内进行的场内交易;
2、无形交易在有关银行或金融机构进行的柜台业务。
衍生金融市场 篇2
关键词: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
近年来, 国际金融领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尤其是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出现和发展, 金融衍生产品的数量现在已经超过了现货产品。目前, 金融衍生产品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进而导致了金融衍生产品的快速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可以降低金融市场的风险, 但也给金融投机者进行金融风险资本获利创造了条件。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 金融衍生产品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中非常重要的产品。
一、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状况
金融衍生产品是当代金融领域创新产物之一, 并且经过多年的发展, 现在的金融衍生产品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目前, 全球范围内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正在逐渐增长, 同时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结构和方式也发展了很大的改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的规模不断增大。由于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和股价波动很大, 为了应对这种国际金融局面, 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出现的越来越频繁。第二, 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主要表现为交易所交易和场外市场的比重越来越大, 使得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更加方便。第三, 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交易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金融衍生产品的在线交易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速度极其工作效率。
二、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场规范化建设不足
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与具体的管理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使得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建立与市场规范的建立是一致的, 规范化的金融市场有助于金融衍生产品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发展不仅没有规范化的市场, 还没有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主要是由于我国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管理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 国家财政部、金融市场交易所和地方政府等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都具有管理权。导致我国的金融市场出现紊乱, 交易竞争也不公平, 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交易机制也不完善。
2、现货市场规模不匹配
由于金融衍生产品是新生的产物, 就一定要有成熟的现货市场为其作保证。没有合理的现货市场, 就不可能有合理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价格。使得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容量不大, 就容易造成金融市场价格被人为地控制。因此, 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越来越多, 并且要利用好其资金优势, 进而形成合理的金融市场价格。
3、产品设计不尽合理
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就是为了转移金融风险。但是, 我国的金融风险并没有因为金融衍生产品的使用而减小, 反而使得金融的风险扩大。这主要是由于金融衍生产品其本身就有一点的缺陷, 因而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应该合理。现在的金融衍生产品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 国债期货。这种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减少金融风险, 但是, 由于我国的利益受到国债期货的影响很大, 使得国债期货的存在很大的金融风险。第二, 股票权证。股票权证市场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这种产品的推出主要是为了满足股东的综合成本, 因而严重的政治色彩。
4、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金融衍生产品的价格与市场的利率和股票价格等都有很大的联系, 由于我国一直都是一个对金融价格控制比较严格的国家, 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主要是由政府决定, 而没有真正实现金融产品的市场化, 因此, 我国的国家政策对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价格的变化影响很大, 但是, 由于我国的与金融产品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而使得信息公布存在很大的问题。然而, 在市场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 金融信息的披露及其公布应该有非常严格的程序, 进而能够保证金融交易的公平和公开。由于我国金融的信息公布制度不健全, 造成信息披露的效率很低。
三、完善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市场具体措施
1、稳步推进我国金融衍生市场的国际化
金融衍生产品出现的本质就是为了应对国际化的竞争性市场, 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要实现对外开放应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实现, 首先, 我国应该加大对国外资本的引进力度。其次, 在加大引进国外资本的同时, 还应该允许我国的企业直接进入国际金融产品衍生市场。因此, 为了使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实现国际化, 一般需要经历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 开拓国内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阶段。这也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初始阶段, 进而才能完善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规则和管理制度。第二, 现实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国际化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 国家应该促进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国际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 同时也应该吸引外资参与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2、鼓励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和交易所制度创新
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阶段, 主要是要进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创新, 并且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基础。金融衍生产品作为一种新出现的产品, 为金融市场提供了新的交易手段, 进而产生了新的盈利模式, 因而能够促进金融衍生产品的进一步交易。然而, 要保证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顺利进行, 首先就应该加大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制度的创新。但是, 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还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还有很大的差距, 主要表现为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电子化和网络化程度比较低, 因而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应该加大技术开发, 以提高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水平。
3、建立健全金融衍生市场监管体制
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金融风险, 但是其结构的存在很大的问题, 这就要求我国及时建立完善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监管体制。由于我国的金融产业发展的还不够成熟, 我国以前的金融产品管理制度过度的集成化管理而使得管理效率较差。因此要建立健全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管理机制, 就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 对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等进行统一化管理, 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第二, 重视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官方监督和非官方监督并行。第三, 加强国际金融衍生市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4、培养和引进专业型人才, 发展中坚力量
当前, 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需要较高的技术性, 并且交易过程也比较复杂, 与传统的银行金融业务相比, 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更加需要专业型人才来完成。尤其是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管理, 这方面对管理人才的要求更高, 不仅要求风险管理人员能够识别风险, 还能够对及时出现的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 在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的过程中, 培养和引进专业型人才显得至关重要。
四、总结
总之, 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我国应该自主培养金融人才, 了解国际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变化趋势, 进而为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长远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 使得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燕鹏, 丁伟.我国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研究[J].价值工程, 2012 (8) :158-160
[2]陈大鹏, 刘烽.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探析[J].法制与社会, 2013 (10) :607
[3]黄中南, 韩超群.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现状与对策[J].财经论坛, 2012 (11) :384-385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监管探析 篇3
关键词: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监管;衍生产品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23-0144-02
1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相关概述
金融衍生工具是现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前对于衍生金融产品国际上还没有确切的法律定义。本文借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99年3月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进行了归纳,主要有三点:①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与其他金融工具的价值有连动效应,即其价值随利率、证券价格、汇率、利率的指数、信用等级和信用指数等类似金融工具的价格的变动而变动。②对初始净投资的要求低,特别是与对市场条件变动具有类似反映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其净投资非常少。③在未来进行结算。
按交易方式的不同将金融衍生工具分为金融远期、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金融互换。金融远期是指交易双方在将来特定日期到来时按照事先约定的价格,买卖某一资产的金融合约。金融期货是指买卖双方在交易所内,在遵守交易所制定的交易规则的前提下,以公开竞价方式约定在将来某一特定日期交易标准数量的某一金融衍生产品的金融合约。金融期权也称为金融选择权,是指合约的买方首先支付一定金额以取得在特定日期或者时期内以事先确定的价格买进或者卖出某一金融产品的权利的一种合约。金融互换是指交易双方按照共同商定的条件,在未来规定的时间内交换一系列支付款项的金融合约。
2 我国对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2004年中国银监会正是颁布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自3月1日起实施,该办法对我国金融机构开办衍生产品业务提供了一般的监管原则与基本规范,但总体来说监管层次比较低,因此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还存在监管不到位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缺乏有效的资本充足性监管
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分为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近年来场外交易的规模不断的加大,已经超过了场内交易,但是场外交易对金融衍生业务的信用要求很高,因此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是开展金融衍生业务的基本条件,但是我国目前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不够,主要表现在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健全,我国目前只有《暂行办法》中第13条的规定涉及到该方面的监管,即“金融机构应根据本机构的经营目标、资本实力、管理能力和衍生產品的风险特征,确定能否从事衍生产品交易及所从事的衍生产品交易品种和规模”。这个规定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问题没有一个定量的标准,很难形成对企业的约束,因而很难保证交易的安全。
2.2 缺少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过去我国银监会主要采用限制准入、规定业务交易规模等简单的管理办法来监管金融机构,在《暂行办法》中改变了原有的模式,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这是提高监管强度的体现,但是《暂行办法》没有对如何建立内部控制以及内部控制如何监管作进一步的要求,因此也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同时《暂时办法》也规定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对金融衍生业务承担监督和指导的责任,但是却没有规定对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督,说明我国的监管制度还不能很好的监管我国的金融机构。
2.3 我国的金融衍生市场缺少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
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还是存在很大的漏洞,这个可以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可以知晓。我国《暂行办法》对金融衍生产品的信息披露作了以下规定:“金融机构应按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监会)的规定向银监会报送与衍生产品交易有关的会计信息、报表项目以及业务规模等”。但是我国使用的是传统的财务会计框架,金融衍生产品是从国外引进的,属于表外项目,这样使披露的信息难以反映金融衍生交易的风险和收益,不利于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信息披露。
2.4 缺少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管理的高级人才
金融衍生产品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创新的行业,监管者必须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我国现行的监管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缺少对金融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的专门人才,同时也缺少评估衍生金融产品的模型、策略和相关内部控制系统方面的知识,因此要完成监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监管制度的构建
3.1 构建统一的监管模式
金融产品涉及多个金融领域,多种金融形式的金融机构,因此采用单一的监管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监管的要求,必须要采用统一的监管模式,才能完善我国的监管机制。所谓统一的监管模式是指以维护金融安全为统一目标,多部门、多层次、多环节、权利互动与制衡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统一监管法律制度体系。在政府监督方面,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建立金融产品从现货、期货到衍生品的统一市场监管机构,我国的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目前可以担当此重任。由证监会通过立法对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整体决策、市场准入、信息披露、检查监督等方面进行监管,从而保障整体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定。通过建立统一的监管模式来加强对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和其他金融产品市场的监督。
3.2 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建设
内部控制是金融衍生产品监管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外部监管发挥作用的基础,外部监管无论多么的强大,还是需要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才能真正做好监管工作。现在我国金融机构基本都建立了一定的内部控制机制,但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市场参与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不强,公司部门之间、岗位之间职责界限不清,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发挥作用。因此要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改进,提高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作用。
3.3 建立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
如前所述,金融衍生品交易是资产负债表之外的业务,因此只看资产负债表难以了解参与者所面临的风险,从而加大了因信息不对称产生重大亏损的概率,更加不利于政府的外部监管。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券委员会对衍生产品制定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参与金融衍生品活动的机构向金融衍生产品的购买者提供能清晰反映其全部活动的报告,从质和量两方面提供金融衍生产品活动的范围、性质、相关风险及其对收入的影响,而且还要提供机构内部风险衡、运用风险管理系统计算的风险敞口以及风险管理措施的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1] 苏畅.论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2] 姚静.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问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衍生金融资产含义 篇4
(1)期货合约抄。期货合约是指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和质量实物商品或金融商品的标百准化合约。
(2)期权合约。期权合约是指合同的买方支付一定金额的款项后即可获得的一种选择权合同。目前,我们证券市场上推出的认股权证,属于看涨期权,认沽权证则属于看跌期权。
(3)远期度合同。远期合同是指合同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以约定价值,由买方向卖方购买某一数量的标的项目的合同。
(4)互换合同。互换合同是指合同双方在未来某一期间内交换一系列现金流量问的合同。按合同标的项目不同,互答换可以分为利率互换、货币互换、商品互换、权益互换等。其中,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比较常见。
金融衍生工具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1、避险保值:这是金融衍生工具被金融企业界广泛应用的初衷所在,金融衍生工具有助于投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363373830资者或储蓄者认识、分离各种风险构成和正确定价,使他们能根据各种风险的大小和自己的偏好更有效的配置资金,有时甚至可以根据客户的特殊需要设计出特制的产品;
2、投机 :与避险保值正相反的是,投机的目的在于多承担一点风险去获得高额收益,投机者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中保值者的头寸并不恰好互相匹配对冲的机会,通过承担保值者转嫁出去的风险的方法,博取高额投机利润;
3、价格发现:如果以上两点是金融衍生市场的内部性功效,那价格发现则是金融衍生市场的外部性功效。在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发现中,其中心环节是价格决定,这一环节是通过供给和需求双方在公开喊价的交易所大厅(或电子交易屏幕)内达成,所形成的价格又可能因价格自相关产生新的价格信息来指导金融衍生工具的供给和需求,从而影响下一期的价格决定;
4、降低交易成本 :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具有以上功能,从而进一步形成了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的功效;市场参与者一方面可以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减少以至消除最终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风险,另一方面又可以根据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所揭示的价格趋势信息,制定经营策略,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增加经营的收益。
★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论文
★ 民用建筑电气节能评估报告分析论文
★ 网络安全风险的评估及其关键技术决议论文
★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三个会计处理
★ 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某些思考
★ 公司审计风险评估机制的完善的论文
★ 教学质量评估总结
★ 英语教材评估标准
★ 家庭护理评估范文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理论深思 篇5
本文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定义分类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目前状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进而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现有理由进行剖析,指出其在会计核算、披露等方面的缺陷,并基于目前状况提出了理论深思和倡议。
摘要:《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是上海金融学院会计学科发展进程中人才培养定位、特色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成长的价值体现,是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以下简称“三型一化”)会计人才培养的阶段性建设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校会计学科特色的未来,需要战略视野,创新布局,凝练特色,并且要毕其功于一役、保质保量地完成。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会计核算
一、 衍生金融工具概述
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是随着它的发展不断变化的。根据国际上的惯例以及专家研究来看,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金融工具或合约,它必须满足以下三个特征:第一,要依照特定的变量的变动而发生价值变动。例如外汇汇率、利率指数和信用指数等。第二,对 初始净投资基本没有要求,或者要求的初始净投资远小于其他类型的合约。第三,在未来某日进行结算。总而言之,衍生金融工具就是一种从传统金融工具中衍生而出的,新型的金融工具。
二、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目前状况
我国引入衍生金融工具的时间较晚。自改革开放后,衍生金融工具才在我国逐渐兴起。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衍生金融工具来达到其预防价格、汇率等风险的目的,这使得衍生金融工具迅速发展起来。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和商业银行都已得到很大进展,政府也在逐步调整市场体制要求,为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创造良好条件。
我国会计研究理论有关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研究是伴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开始的。最初,企业和银行界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范围较为狭小,使得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研究并没有成为主流和焦点。但随着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国际上一些与未能及时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破产事件的发生,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渐渐被重视起来。
三、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处理中存在的理由
(一)表内核算与表外核算不一致
目前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在成交后一般采用表外记录的方式,但还不能说所有的企业都已经将衍生金融工具确认为一项资产或负债。目前还只有少数银行能够真正的把衍生金融工具当作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然后进一步在表内核算时建立相应的核算体系,而我国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产生这种现象的理由较多,最主要是因为完全在表内进行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核算是对传统会计观念的一种冲击,从而很多企业未能接受。而且衍生金融工具具有波动性大的特点,在表内进行公允价值核算后得到的结果都会相应的反映到损益表中去。如果衍生金融工具波动幅度较大,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损益表,这对于企业和商业银行来说这都是不希望出现的情况。
(二)核算口径不一致
核算口径不一致的理由有很多表现形式,最主要表现为企业核算基础分类的不一致以及计量金额核算标准的差异。就比如说,在对于互换合约的处理理由上,有的银行把互换合约作为独立的基础产品进行核算,而有的银行则把互换合约理解成为远期合约的组合。再比如说,在对利率互换合约的处理上,有些企业是按照利率互换合约的名义本金金额进行核算,也有些企业按照利率互换合约交易双方交换利息的金额来进行核算。这都是由于核算口径不一致造成的,而这个理由将进一步影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三)交易性质的认定不同
在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过程中,对交易性质的认定不同也会导致会计核算之间的差异。比如说,在会计核算时,有的企业没有对处于中介作用和进行自营的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区分,而是简单的将衍生金融工具分类为远期、期权、期货等,并以此来进行相关账务处理。可又有的企业则对起中介作用和自营作用的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核算上进行了区分,二者会计核算上的处理不同就导致了会计核算的差距。所以,对于交易性质的认定差异会对衍生及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造成影响,从而使得各企业的报表和披露的内容缺乏可比性,进而影响投资者的判断。
四、对于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进一步发展的倡议以及深思
(一)健全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
目前,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的发展仍是一个初期阶段,所以必须尽快健全衍生金融工具准则。在建立衍生金融工具准则过程中,一方面要向国外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优秀方面进行学习,充分借鉴经验;另一方面还应与我国的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相适应。这就要求在健全衍生金融工具的过程中,结合国情吸收经验来做出决策。首先,应在会计上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核算科目进行统一。如果各个企业或银行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核算做法不一致,就会影响不同银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所以,必须加快统一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科目以及核算策略的进程,为准则推行奠定基础。其次,还积极监督和检查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核算,避开商业银行对其进行操纵,并针对发现的理由及时完善会计准则等。
(二)建立活跃的市场体制
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中所存在的种种缺陷,其实与市场是息息相关的。由于我国的市场体制尚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并不具备成熟的要素市场以及完善的市场价格机制,使得公允价值并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甚至沦为一些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起一个活跃的市场体制,不断地完善要素市场,健全市场价格机制,使市场机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这样,会计人员就能够通过市场条件获取各种具体的计量属性形式,进而对公允价值能进行良好的定义,使公允价值计量能更有效地推广。
(三)对衍生金融业务会计核算科目进行规范
目前,我国的各个企业和银行关于衍生金融业务的相关会计核算思路并不相同,会计处理的策略也是相差甚远,这就大大地影响了不同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衍生金融市场 篇6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性和功能
金融衍生交易是一种金融合约,而非资金借贷关系,其价值取决于现货市场上的一种或多种资产或资产指数的价值。在计算其价值时,一般可以将之分解为期货、期权、调换等基本形式。其主要目的是用于转移资产价值波动所引起的价格风险,即用于避险或投机。衍生金融工具极具风险性,按国际证券监管委员会1994年7月发布的《衍生金融工具管理指南》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即市场价格不利变化而影响机构财务状况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即缺乏对手会使公司不能实现平仓或不能以同等或接近市价而平仓的风险;结算风险即公司未能于预算期内收取对手方付款或付货的风险;运作风险即公司因人为的错误或运作系统控制失灵招致损失的风险;法律风险即公司因合约不能执行或条文不当而招致损失的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使得金融市场极为活跃,在运作时大多采用财务杠杆的方式,即以交纳保证金的方式进入市场交易。交易者只需少量的资金即可搏动巨大的交易合约,只要操作得当,价格预测无误,便可以较少的投资成本,带来十倍或数十倍的收益,因而引来了大量的投资者。衍生金融工具这种以小搏大的财务杠杆放大作用不仅分散了企业风险,增强了企业应付风险的能力,还拓宽了企业的筹资渠道。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市场自由化、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数据处理电子化降低了支付清算方面的成本和二级证券市场的发达,证券利率的下降,企业运用新的金融工具将降低企业的筹资成本。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现行会计的冲击
1.对会计处理基础的冲击。现金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均以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作为基础。而衍生金融工具大多是待执行的合约,与合约相关的经济利益和平仓交割义务只有到实际履行合约时才能确认为资产、负债、收益,在此之前无法证明其利益和风险,况且衍生工具具有风险性、流动性、市场性,要求不断的确认和再确认。从传统的实现原则出发,这些事项在财务报表上是无法反映的,会计也失去了对它的监督职能。
2.对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的冲击。传统的会计理论确认一个要素,应满足两项标准:(1)与拟被确认的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2)拟被确定的项目的成本或公允价值(Fair Value)能可靠地予以计量,其共同点是立足于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而且在未来期间又必定有经济利益或资源流入流出企业。衍生交易尽管为企业所控制,但其立足点在于未来期间合约的履行情况,其风险性导致未来期间经济利益和资源的流向、金额具有不确定性,难以准确计量。若要把衍生工具列为企业的.资产或负债,对它们则必须重新定义,其他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也将发生一系列变化。
3.对历史成本原则的会计计量基础的冲击。历史成本原则属性只确认交易和准交易的事项,并且在确认时,通常只以市场交易价格为依据,入帐后,一般不再变动。金融衍生交易不像传统交易那样可在一个时点完成,从合约的签订到最终交割或平仓,都需要一段时间,此间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合约价格反映的即是订约时的价值,如果不对随时变化的市价作及时反映,就无法反映交易的风险。
4.对会计报告的冲击。衍生金融工具由于自身的特点,加之现行财务报表的固定模式,使得衍生金融工具很难在表内充分反映,只能在表外作重大信息说明。如按现行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及分类,金融资产和负债无法得到充分的披露。然而衍生交易的规模及风险以及企业未来的巨额现金流量足以影响企业的存亡,如此重大的信息若不能揭示反映,显然与充分揭示原则相悖,不利于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进行决策,也不利于企业会计人员对风险进行监管预测,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也将大打折扣。
三、对现行会计制度的改革
1.对权责发生制的改革。衍生金融工具实际上就是体现债权债务关系的金融合约,合约交易结算是通过独立的结算系统来完成,结算系统根据市价的变化决定交易者保证金帐户金额的增减与否,可见进入了结算系统,合约的风险和报酬就已经转移,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应开始确认、记录、列报和揭露。把合约从订立到履行过程的全貌反映在报表上。也就是在确认金融资产和负债时采用“转移原则”代替“实现原则”。
2.对财务会计要素的重新定义。资产不仅要包括由于过去的业务引起的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可带来未来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还包括约定的未来可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负债不仅包括过去业务引起的由企业承担的可用货币单位准确计量的经济责任,还包括约定的未来由企业承担的经济责任。经过新的定义,会计要素的内涵和外延均包容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这样会计要素就可分为金融性要素和非金融性要素,以利于报表信息的揭露。
3.采用多种计价基础。衍生金融工具没有历史成本可循,不能采用历史成本计算。为了客观、公允地反映出被计量对象的价值,以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可采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应从有效的市场取得,它是通过市场价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体现出来的,也就是我们通常的终值、现值换算关系。
4.对财务报表的改造。由于会计要素的重新定义,我们有必要对报表项目按双重标准进行分类,先按金融资产或负债和非金融资产或负债分类,再按流动性大小分类。在报表的排列上,金融性项目按风险程度大小排列;对非金融项目按其流动性大小排列。为了适应金融工具的特殊需要,可增编一张“金融头寸表”。必须改变“附注”的观念,报表附注不仅仅是附加注释,而是与报表本身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报表体系,其作用明显的在提高。附注内至少应包括金融工具的类别、特征、风险系数、帐面价值、 本论文来源于( www.51lunwen.org/ )公允价值、到期日、持有日等重大信息。
衍生金融市场 篇7
回顾本轮次贷危机,不难发现衍生金融产品所扮演角色不容小觑。因为由次级抵押贷款所衍生出来的次级抵押贷款证券(MBS)、资产支持证券(如债务担保凭证CDO、信贷违约掉期CDS)在整个危机的爆发和蔓延过程中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传导机制首先是在超低利息贷款的宏观政策环境下(为提振“9?11”事件后美国持续低迷的经济,美联储自2001年起连续降息13次,联邦基准利率由6.5%降至04年1月的1%历史最低点),居民开始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并将大量资金投向房地产。其次,商业银行等房贷机构为盘活资产的流动性又创造性地将贷款打包卖给房利美和房地美及投资银行等机构。最后,后者为分散风险,又将贷款处理成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卖给保险公司、对冲基金、养老金等全球投资者。AIG(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为该抵押贷款提供担保又让整个金融创新链条变得完美无缺,全部参与者都能在泡沫被越吹越大的房地产市场借助金融创新分得属于自己的一杯羹。然而问题是房市会对宏观经济政策表现出明显的依赖性,房市泡沫在突如其来的政策变化下(为降低通胀预期,美联储自2004年6月30日实施连续加息17次、累计加息427点的货币政策)瞬间破灭。政策的变化造成市场流动性趋紧,资金成本迅速上升,中低收入者还贷困难,以致住房抵押贷款出现违约,次级债因为失去偿付来源而大幅贬值,投资者资产普遍缩水,整个金融创新链条也因此难以为继,次贷危机在金融衍生品的诱导下全面爆发。
二、由次贷危机所暴露出来的金融监管漏洞及给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次贷危机得以迅速爆发和蔓延,一方面是有其深刻的宏观经济背景,但另一方面金融监管当局对次级抵押贷款产品风险认识不够、监管不严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尽管美国在全球金融业中地位举足轻重,但透过本次次贷危机,我们至少可以在发现金融监管漏洞和如何对金融创新实施有效监管方面得到有意义的启示。
(一)次贷危机所暴露出的金融监管漏洞
在美国,由于市场经济具有自发调节功能无须过多干预理念已深入人心,所以在金融监管过程中,他们也一直崇尚效率至上、奉行自律监管第一位的原则,也正因为此,在衍生金融市场监管制度设计上美国出现了巨大漏洞。美国没有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联邦储备委员会负责银行业的监管,证券交易委员会负责证券业的监管,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负责期货业的建行,对衍生金融市场的监管任务主要由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与证券交易委员会共同承担,而CDO主要交易场所OTC市场则基本不受监管,场内的严格监管也促使投资银行将衍生品业务转移至缺乏监管的OTC市场,在这个市场上,监管者又过于相信被监管者的自我约束、自我判断能力,错误地将监管基础设定为被监管者的自律行为,如此制度安排注定会给金融稳定带来隐患。另外,危机过后人们都在普遍责备信用评级机构的失职行为。这也反映出美国监管当局对信用评级等中介机构行为尽职监管方面的不足———现行监管制度并没有规定由谁去对信用评级机构活动进行监管以及应该怎样进行监管。监管上的真空地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危机进程的加速。
(二)次贷危机给我国金融监管带来的启示
这场次贷危机影响之大令全球金融界始料未及,而起源于金融创新的危机爆发也给我国银行业监管者应该如何处理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关系及贯彻怎样的监管原则方面带来了深刻启示。由于危机爆发前,监管者没有充分意识到与次贷产品相关的MBS、CDO、CDS等金融衍生工具复杂性和高风险性,并采取有效手段实施监管,最终导致危机愈演愈烈。由于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扩大市场份额、逃避监管的重要手段。监管过严会对进入哦创新带来不理影响进而影响整个金融业发展,监管不足则又可能导致创新产品泛滥,为危机爆发设下伏笔。所以,处理好两者关系上监管当局需要特别注意采取灵活多样政策,在促进金融业推陈出新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尤其是要加强对金融创新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的防范。而伴随国内金融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在具体金融监管实践中也启示我们贯彻风险为本、审慎监管原则的重要性。尤其对于较为复杂和风险较隐蔽的表外业务和衍生工具,既要深入分析其潜在风险,做好风险预警和提示;亦要督促银行机构强化信息披露,使产品透明度和产品复杂性相匹配。
三、我国金融衍生市场发展与监管现状
前文以国外金融衍生市场监管与次贷危机逻辑关系展开分析,得出衍生金融市场监管缺位是决定危机进程关键因素结论。而伴随国内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我国金融业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这样一个阶段,如何避免重蹈国外覆辙实现金融业的稳步健康发展是我们不得不作出回答的问题?要寻找到问题的答案笔者认为需要以重新认识国内金融衍生市场发展及监管现状作为切入点。
就国内金融衍生市场发展现状而言,总体上我国金融衍生品起步较晚,相应衍生品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以上世纪90年代初少数机构开展地下期货交易为起点,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先后出现了外汇期货、国债期货、指数期货及配股权证等交易品种。1992年~2005年间陆续推出的国债和股指期货、买断式回购、银行间债券远期交易、人民币远期产品、人民币互换等品种,标志着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已小荷初露。此后,伴随股权分置改革而创立的各式权证使衍生品开始进入普通投资者的视野,权证市场成为仅次于香港的全球第二大市场。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挂牌成立,正式拉开了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大幕。2008年1月9日黄金期货正式登陆上海期货交易所,使得期货市场品种体系进一步健全,自此,国外成熟市场主要大宗商品期货品种基本上都在我国上市交易。
从同衍生金融市场发展相配套的监管制度设计来看,首先,目前该市场的监管主体主要由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和外汇管理局来实施。其次,与衍生金融市场监管有关的法规体系建设方面,目前有关该市场监管的法律散见于2004年颁布的《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的《证券法》、2007年颁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新条例将适用范围从原来商品期货交易扩大到商品、金融期货和期权合约交)及《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交易规则》。再次,该市场自律监管者角色主要由中国期货业协会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来扮演。如此监管制度安排在某种程度上确保了我国衍生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态势。尽管如此,但在具体制度执行中仍可以发现一些值得深思问题。比如监管主体方面的首要问题是各监管机构之间经常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从而在监管过程中可能达成缺乏战略规划的共识。另外,监管主体之间还存在着职责界定不清、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不畅的障碍。配套法规体系建设方面的问题则表现为现有法律体系,基本上都是监管机构针对具体衍生产品而制定,尚缺少统一的金融衍生品监管法律,缺乏衍生品交易和风险管理的相关指引,不能适应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需要,尤其不能有效应对金融衍生品风险具有跨系统、跨部门蔓延的特性。自律性组织建设方面的主要问题则以缺乏管理部门有效授权,行业自律作用得不到充分有效发挥为典型,在具体金融监管实践中则表现为“市场监管手段以管理部门的行政手段为主,协会自律管理手段明显不足”。
四、加强对金融衍生市场监管能力的路径探讨
以上分析表明国内衍生金融市场监管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正是这些不足的存在可能会影响到今后衍生金融市场监管效率的进一步提高。那么,如何在现存问题和汲取既有教训基础上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监管路径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做好以下方面工作实现对衍生市场监管能力提高的目标。
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由于目前国内尚缺少统一的金融衍生品监管法律,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制定包含《金融衍生品交易法》、《金融衍生品交易所法》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法》在内的统一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监管法规,作为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督管理的总体框架,统一规范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明确政府监督机构、行业自律组织和交易所的职责和权利;并保证金融监管框架的稳定性、持续性和一致性。然而在立法的过程中也要为衍生金融市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考虑法律自身与国际接轨的问题,使金融市场能够平稳运行并顺利实现开放和发展。有关这方面的工作监管者现在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笔者从多方媒体求证2009年8月由央行金融市场司牵头制订的《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管理办法》确有其事消息更让我们看到了监管当局在加强法律法规体系方面的决心,相信这一《办法》能实现对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更为全面的监管,并引导参与机构有序推进金融衍生品创新的效果。
其次,监管当局应该加强对信用评级等中介机构的监管。次贷危机更让我们看到了中介机构及时更新信用评级并披露可预见风险的重要性。从目前国内情况来看,一方面信用评级机构还还处于发展阶段,但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逐步发展,这类机构在资本市场中作用将日益显著,在平衡金融市场和控制金融风险方面其“风向标”作用也将更加突出,因此加强对其监管是防范风险的关键所在。
再次,在日常监管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尤其是对复杂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要有透明度。次贷危机中,由于被层层分割打包衍生金融产品的演算方法过于复杂,风险评级机构无法对由次贷衍生而来的金融衍生品进行准确评级定价,进而没能完全展现次贷的风险。汲取教训,鉴于信息披露在风险评定中的重要性,在以后的监管实践中更应该注意对信息披露设定更高的监管要求。
最后,为适应国际金融业的发展,一方面应扩大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范围,采取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的监管方式,同时伴随金融监管重点领域从市场层面想微观企业层面的转移,监管当局更应关注具体的金融业务。也就是说监管应以金融活动(比如金融产品的功能)为基础而非以金融机构为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危机让我们看到了欧洲银行购买了大量由次级房贷衍生而来的证券产品,之后的严重亏损使得银行自己也难以独善其身,借助银行业危机从美国蔓延到了欧洲,从虚拟经济领域带到了实体经济领域。所以,在对衍生金融市场实施监管时也需注意加强国际协调和对跨国银行业及资本流动的监管,严格限制高风险金融产品的国际流动,以此来保证国际金融环境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廖岷:从美国次贷危机反思现代金融监管[J]《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第4期
[2]陶长稿:从次贷危机看美国的金融监管[J]《金融与经济》2009年第6期
[3]王华庆:关于美国次贷危机中若干问题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金融》2008年第20期
[4]沈炳熙:从次贷危机看监管体制改革[J]《中国货币市场》2008年第8期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思考 篇8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大规模的金融创新浪潮,大量新型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衍生金融工具是原生性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的衍生物,又是一种交易手段或交易媒介,是在传统的金融产品如货币、股票、债券等基本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派生而来的金融工具,是金融创新的产物。笔者现将衍生金融工具下带来的会计问题分析如下。
一、 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从财务会计的观点来看,所谓衍生金融工具,就是指尚未履行或正在履行之中的合约,是由传统金融工具衍生而来的一种投资工具。它本身并不具有价值,其价格是从可以运用衍生工具进行买卖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价值中衍生出来的。这些衍生金融工具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衍生金融工具,是以契约或合约为基础,在契约签订之后,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便基本确定。经济法中对经济合同的定义是指:平等民事主体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相互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而订立的合同。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看成是一种签订“经济合同”的行为。然而,衍生金融工具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合同又存在明显不同,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经济合同,主要表现在:
1.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标准化的合约,对于合约的标的物、交易时间、交易条件等有比一般经济合同更加严格的要求,除非购买对冲仓位,否则必须履行合约;而经济合同达成后,因市场条件变动经双方协商仍有变更、终止的可能性。
2.衍生金融工具最初产生的原因,是为满足金融机构转移、分散和规避金融市场风险的需要,现在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套期保值或投机;而经济合同的签订是为了通过法律来保证当事人平等地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收益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收益来自于标的物价值的变动,即约定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差额,将随着未来利率、证券价格、商品价格或相应的指数变动而变动。
(三)强有力的财务杠杆作用和高度的金融风险形影相随。在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交易时,只需按规定交纳较低的佣金或保证金,就可从事大宗交易,以小搏大。投资者只需动用少量的资金便能控制大量的资源,一旦实际的变动趋势与交易者预测的相一致,即可获得丰厚的收益。但是,伴随巨大收益的是巨大的风险,一旦预测有误,出现金融风险,就可能使投资者遭受严重损失,甚至危及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
正因为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以上特征,传统的财务会计四个方面的内容: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除了记录以外,都受到了冲击,同时财务会计的某些基本概念也有修正的必要。因此进行会计研究,应该以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为逻辑起点。对现存理论中不合适的定义及难以满足目标的原则,应及时加以改革,而不是受到它的约束。
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标准的重新制定
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情况下,如何进行会计确认,是一项非常棘手的难题,其相关的风险与报酬是否转移以及转移的程度也存在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因此决定了衍生金融工具确认的复杂性:
(一)在缔结合同时,应当进行金融资产负债的初次确认。
(二)已经确认的金融资产负债,到未来交易发生之前这段时间内,尽管其风险、报酬既定,并且也无实质性变化,但由于汇率价格相关方面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其公允价值的相应变化,故须进行再次确认。
(三)当合同约定的未来交易发生时,企业也即丧失相应的权利及义务,这时应当确认金融资产与负债,即所谓的终止确认,并将账面与实际金额之差计入当期损益。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应该真实地反映被计量对象的价值,为投资者和决策者提供相关的可靠信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在交易时并不具备历史成本,因此对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更适宜。国际会计委员会根据企业管理当局的持有目的和意图,将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分为三类,并对这三类不同的金融资产和负债采用不同的计量基础。
(一)如果企业打算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长期持有或者持有至到期日,原则上按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计量,无需处理其后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形成的损益。
(二)如果企业是为了保值目的而持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则按报表日的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进行计量。因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变动所形成的损益,则在所保值的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所形成的损益得到确认时才计入损益表。如果所保值的对象是未来交易,则将因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变动所形成的损益予以递延。
(三)如果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不属于上述两种情况,则按报表日的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进行计价,因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损益计入当期损益。
四、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披露
会计披露的目的,在于报表使用者及时、正确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方面的信息,以便于作出正确的预测和决策。但是,衍生金融工具所特有的衍生性和杠杆性使得企业有可能面临巨大的风险,发生巨额的损失,必须改进现有的会计报表模式,对衍生金融工具相关信息进行充分披露。由于目前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还不太广泛,而且政府监管比较严格,因此,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情况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量的大小和目的来规定是必须编制附加的报表,还是仅在附注中披露即可。
另外,在充分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时,应当包括:一是持有或发行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衍生金融工具的面值或合约金融;二是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现金流量风险等;三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政策和管理政策,如何确认和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如何确认和计量相关的损益等。
五、我国开展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有关建议
目前,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都开展了代客外汇买卖的业务,其中包括利用外汇、利率衍生工具进行套期避险等,国内的大企业为规避外汇等方面的风险,也委托银行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一些衍生交易。在会计处理上,大多数银行采用的是历史成本与表外披露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各银行的会计处理并不统一,报表的可比性差,且风险信息披露严重不足。因此,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一) 健全完善会计立法与规范。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衍生金融工具将会被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广泛应用。会计的发展必须与此相适应,才能更好地规范与引导金融业的发展。目前,国内会计准则中关于金融工具的规范甚少。因此,进一步研究并制定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规范势在必行。我国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FASB的公报,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会计规范。
衍生金融市场 篇9
组号
201010440226
201010440307
201010440308
201010440330
指导
业:财务管理组员:(24)201010440225聂双飞周文圆黄小春廖先桂黄玥婷教师:黄琛
目录
摘要 „„„„„„„„„„„„„„„„„„„„„„„„„„„„„„„„„„„„„„„2
一、次贷危机概述 „„„„„„„„„„„„„„„„„„„„„„„„„„„„„„„ 2
(一)次贷危机的定义„„„„„„„„„„„„„„„„„„„„„„„„„„„„„2
(二)次贷危机的爆发„„„„„„„„„„„„„„„„„„„„„„„„„„„„„2
二、金融衍生工具概述„„„„„„„„„„„„„„„„„„„„„„„„„„„„„2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及分类 „„„„„„„„„„„„„„„„„„„„„2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 „„„„„„„„„„„„„„„„„„„„„„„„„3
三、次贷危机与金融衍生工具的联系„„„„„„„„„„„„„„„„„„„„„3
(一)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3
(二)美国次贷市场上的金融衍生产品„„„„„„„„„„„„„„„„„„„4
(三)金融衍生品对于次级抵押贷款的影响„„„„„„„„„„„„„„„„„4
(四)金融衍生品对于次级债的影响„„„„„„„„„„„„„„„„„„„„„5
五、小结„„„„„„„„„„„„„„„„„„„„„„„„„„„„„„„„„„„„„5 参考文献„„„„„„„„„„„„„„„„„„„„„„„„„„„„„„„„„„„„„
5次贷危机的爆发与金融衍生工具的联系
摘要: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问题暴露并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从常理看,市场份额并不大的次级债市场本无力撼动全球金融市场,之所以造成全球动荡、市场恐慌,金融衍生工具的传导机制不容忽视。本文从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源头入手,分析金融衍生产品在次贷危机中的影响,理清次级债危机被过度放大的环节所在。
关键字:住房抵押贷款、次级债、金融衍生品
一、次贷危机概述
(一)次贷危机的定义
美国次贷危机,全称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而顾名思义,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差的按揭贷款而言的。因为相对来说,按揭贷款人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收入/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他负债较重,所以他们的资信条件较“次”,这类房地产的按揭贷款,就被称为次级按揭贷款。
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可是在这里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买房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就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贷款者,简称次级贷款者。
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与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抵押贷款的区别在于,次级抵押贷款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不高,贷款利率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很多。那些因信用记录不好或偿还能力较弱而被银行拒绝提供优质抵押贷款的人,会申请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
(二)次贷危机的爆发
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贷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贷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银行收回房屋,却卖不到高价,大面积亏损,引发了次贷危机。
二、金融衍生工具概述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及分类
金融衍生工具(derivative security),也称衍生金融工具或金融衍生产品,是在货币、债券、股票等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衍化和派生的,以杠杆和信用交易为特征的金融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可以按照基础工具的种类、风险-收益特性以及自身交易方法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
1、根据产品形态分类,金融衍生工具可分为独立衍生工具和嵌入式衍生工具。
2、按照交易场所分类,金融衍生工具可分为交易所交易的衍生工具和OTC交易的衍生工具。
3、按照基础工具种类分类,金融衍生工具可以划分为股权类产品的衍生工具、货币衍生工具衍生工具、信用衍生工具以及其他衍生工具。
4、按照金融衍生工具自身交易的方法及特点分类可分为金融远期合约、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互换和结构化金融衍生工具:
在现实中通常使用两种方法对衍生工具进行分类。
1、按照产品类型,可以将金融衍生工具分为远期,期货,期权和掉期四大类型。
2、按照衍生工具的原生资产性质,可以将金融衍生工具分为,股票类,利率类,汇率类和商品类。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
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最普遍的风险,它存在于每一衍生工具交易之中,它是由于基础金融工具格发生变化给衍生工具交易者带来损失的一种风险。
2、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指衍生工具交易者对于不能履约或不能履约的合约而蒙受的损失,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相关联,衍生工具的交割期限越长,信用风险也就越大。
3、流动性风险:主要包括市场流动性风险和资金流动性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指衍生工具持有者无法在市场中找到出仓或平仓的机会所造成损失的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是指交易一方无法将资产变现或取得足够资金,导致合约到期时无法履行支付义务被迫申请破产或被迫平仓的风险。
4、操作风险:主要分为由于内部监管体系不完善所导致的操作风险和由于各种偶发事故或自然灾害等所带来的风险,如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就是因为交易员的越权违规操作而内部监管体系又不完善所造成的。
5、法律风险:指由于金融不断创新,法律滞后于金融创新,一些金融机构法律意识淡薄,故意游走在法律监管的设计薄弱环节,使交易者的权益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所带来的风险。
三、次贷危机与金融衍生工具的联系
(一)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以期货、期权、远期、互换等为代表的金融衍生品都是有效管理和降低市场参与者的风险的工具,金融衍生品设计的初衷绝不是为了扩大风险。事实上,金融衍生品作为风险转移工具,其良好运作离不开投机者的参与。因为,投资者正是风险的承担者。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从商业银行角度观察,住房抵押贷款具有借短还长的特点,进而影响着其资产负债结构和久期的匹配。为了获取更好的流动性安排,商业银行通常愿意部分或全部出售其住房抵押贷款,而发达的资本市场则为这一出售提供了有利条件。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便应运而生。
所谓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指商业银行将其住房抵押贷款的收益权打包出售给一个具有风险隔离功能的特定目的机构(SPV),并由这一机构公开发行以此为基础资产支持的偏债性的证券(MBS),其发行募集的资金用于支付购买抵押贷款的价款,而投资者相应获得主要有住房抵押贷款利息构成的收益权。
由于打包资产质量不一,收益水平不同,风险定价也不同。在通常情况下,那些标准住房抵押贷款因标准统一,信用风险较低而较易打包出售,构成了MBS的主体;而那些非标准的住房抵押贷款则因其信用等级低,风险较高,要打包出售,就需要提高其风险溢价水平。这种有别于MBS主体债的MBS成为今天人们熟知的次级债。
如同主体债,次级债也代表着住房抵押贷款的收益权,其收益直接体现于抵押贷款的还款现金
流。风险状态也依存于抵押贷款为其基础资产的风险状况。而居民的还款能力又受制于收入变动、利率的变动、房地产价格变动等市场变动情况,从而间接受制于失业水平、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等宏观经济的变化情况。
(二)美国次贷市场上的金融衍生产品
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上主要有四种金融衍生品:ABS、MBS、CDO和CDS。这些衍生工具在美国金融危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首先是ABS,它是资产证券化的产物,包括各种形式的资产抵押贷款其中包括住房抵押贷款。而将ABS当中的次级抵押贷款剥离出来就形成了MBS。MBS满足了次贷发放机构获取现金流动性及降低融资成本等方面的需要。因为MBS是具有固定期界因此可以真实性的出售,从而形成一个真实的现金流。为了进一步的扩大收益,MBS的中间级又被重新划分,中间级的MBS被称为担保债务权证(CDO)。在MBS的基础上衍生出CDO需要通过资产的真实销售来保证获得特定资产对应的现金流,由于设计资产的真实销售其操作周期较长。CDO的划分方法大致与MBS相同,也是根据现金回报分配方式来进行划分,分为优先级,中间级和股权级,自然风险较高的被划为最低级但回报率也最高。我们看到本身中间级的MBS已具有较高的风险,而将它再一次的进行分拆出售,无疑CDO的低级品具有的风险已不可与正常的次贷篮子同日而语了。而人们对于高回报的追求和对风险的忽视使得创新并未止步于CDO。而是又将CDO划分成不同的等级再次出售从而形成了CDO的平方、立方等等,不断的延续下去。而风险也在延续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和广化,使得更多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成为了次贷衍生品的持有者及风险承担者。信用违约互换(CDS)是买卖双方通过信用违约互换协议交换第三方信用风险的一种合约。信用违约互换合约的买方,是拥有资产的一方,希望通过支付一定费用,将信用风险转移给信用违约互换的卖方;而卖方提供可能出现的违约的保护,即承担不属于其自身资产的信用风险,并从信用违约互换的买方获得一定的保证金或相关利率支付。信用违约互换是一种双边风险交换金融合约。
(三)金融衍生品对于次级抵押贷款的影响
随着金融衍生品成为金融市场的主要产品,金融交易日益具有衍生化的特点。各种以此为业的金融机构,如对冲基金等,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次级债与金融衍生品挂上了钩,反过来又促使次级债发行规模加大,发行频率加快。
1、债权担保凭证(CDO)的爆炸性成长
从金融衍生品市场观察,住房抵押贷款次级债的交易分为三层,一是初级证券化产品(MBS),即次级债本身的交易;二是将次级债作为过手证券(pass-through securities),化整为零后进行在包装、再组合的CMOs交易。第三类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组合成新的包装,成了所谓的债权担保凭证(CDOs),再于市场上销售,成了抵押证券的衍生性商品,犹如股票之于期货与选择权一般,而且通常大型银行设有证券部门,专门创造这类投资工具。
近几年,债权担保凭证(CDO)呈现了爆炸性的成长,单单去年第四季,CDO的发行金额便超过了1000亿美元。主要客户为银行,投资机构与对冲基金。散户投资人也可通过购买欧洲大型银行所销售的资产抵押证券与基金,进行这类商品的投资。CDO除了一些传统的品种以外,投资银行家还创造出一系列复杂的衍生品,例如合成CDO以及“CDO平方”、“CDO立方”以及“CDO的N次方”等新产品。BIS统计显示,2006年第四季度新发行了920亿美元的合成CDO,2007年第一季度发行量为1210亿美元,其中对冲基金占了33%的市场份额。
2、财务杠杆的泛滥
毫无疑问,对冲基金成为了认购CDO的生力军,而对冲基金的基本特点就是高风险和高杠杆。为了可以利用较少的资本搏得丰厚的利润,他们利用财务杠杆来不断扩大对冲规模。据不完全统计,能力较强的对冲基金利用财务杠杆能力在30倍以上,而那些极端的对冲基金甚至可以利用到40倍。例如当年俄罗斯债券市场上垮台的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其对冲操作的财务杠杆一般在40倍左右。如此高的财务杠杆率,虽然在微观上加大了对冲基金的活力,在宏观上扩大了信用规模,然而一旦市场条件变化或对冲操作失误,风险即可显现。
(四)、金融衍生品对于次级债的影响
众所周知,典型的衍生产品的价值依赖于原生资产价值的变化。但是,由于金融创新步伐加快,相当多的衍生品价值与真实资产价值的联动关系被削弱,容易诱发市场参与者误判买卖过程中的收益水平,交易决策越来越依据假想的收益率,而非真实收益率。所以,市场上常常见到的现象是,衍生品的价格以间接、曲折和大幅度夸张的形式,表现着其对外部经济变量的反应是:当经济景气和信用扩张时,价格持续高涨,交易活跃,风险处于隐性状态;然而当经济萧条和信用收缩时,价格低迷,交易清淡,风险容易集中爆发。美国房地产金融机构以次级抵押贷款为支持衍生出一系列复杂的金融产品,极度繁琐和复杂的信用创造程序,导致潜在的金融危机。
由于次级抵押贷款对客户信用要求程度较低,其利率比一般的抵押贷款高出2%-3%,相应的次级抵押贷款债券的年收益率比相同期限较高等级债券的收益率要高出30%左右,这自然吸引了美国乃至世界上一些大的金融机构的关注。但是,这一带有假想性质的较高收益率的保持,依据的是美国贷款利率在低水平运行和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升。而实际情况是,美国自2004年6月变更了持续多年的利率政策,将方向转到缩小流动性上。此后17个月的连续加息致使房价出现下跌,高利率的次级抵押贷款用户因无法承受增长的利息而开始破产,成为此次次级债危机的根源。
由于违约率的上升和高杠杆的影响,对冲基金难以归还信用放款,进而引起了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一个最直观的表现就是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性出现短缺。在利率升高的同时,各金融机构为了归还贷款或保住已有的收益而竞相出售有价证券,促使包括股票、债权、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在内的各种有价证券大幅下跌,使得流动性进一步紧缺,引发资本市场灾难并波及货币市场,造成金融危机。正可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四、小结
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其相关产品虽然可以对冲风险,但不会消灭风险。衍生品时提供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重要工具。MBS出现之前银行放出按揭贷款的能力完全取决于接纳存款的多少,该产品的出现极大地增加了银行发放按揭贷款的能力;同时金融衍生品也给投资者提供了杠杆,放大了购买资产的能力。然而,衍生品也使得各类金融机构以流动性为链条,捆绑在一起。风险虽然可以对冲,但不会消失,特别是如果大量机构参与此类产品的投机,衍生品的风险将加剧放大。一旦链条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便会引起连锁反应。
参考文献:
【衍生金融市场】推荐阅读:
金融衍生市场监管研究08-11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探讨12-09
金融衍生产品06-06
金融衍生物07-05
个人金融衍生业务08-09
衍生金融产品11-25
中国金融衍生工具11-23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06-21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11-16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