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衍生金融工具持有损益的处理(通用7篇)
浅谈衍生金融工具持有损益的处理 篇1
浅谈衍生金融工具持有损益的处理
近几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发展,相继引入了一些西方公司理财中普遍应用的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其价值由资产、利率、汇率、指数等衍生的交易契约,包括期货、期权、互换及其他性质类似的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实质上是一种金融合约,它极具风险性.从合约签订到履约一般要经过一段时间,其间由于市价或费率变动导致公允价值的变动,必然会产生衍生金融工具的持有损益的处理问题.目前,我国对于衍生金融工具还没有专门的准则加以规范,因此,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持有损益的.处理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将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98年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为标准,就此进行以下探讨.
作 者:章清 樊纪明 作者单位:江西九江财经学院刊 名:财会月刊(B财苑) PKU英文刊名:FINANCE AND ACCOUNTING MONTHLY年,卷(期):2003“”(7)分类号:F8关键词:
浅谈衍生金融工具持有损益的处理 篇2
一、衍生金融工具简介
衍生金融工具是以货币、债券、股票等基本金融工具为基础而创新出来的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 它有别于一般的金融现货交易, 其主要功能是保值或投机。衍生金融工具有五大特征:杠杆性、依存性、灵活性、表外交易及其定价的复杂性。
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难点
衍生金融工具特有的风险和特征, 对传统的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与披露都造成了冲击。综合起来, 笔者认为现行会计理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 根据传统会计理论,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上述定义立足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 对未来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不予确认。但衍生金融工具大多是在未来某一日期履行的合同, 这些合同所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并不符合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
其次, 传统会计理论在会计计量方面一般都遵循历史成本原则, 而衍生金融工具是以人们对未来利率、汇率等相关经济因素的主观预期为基础的。历史成本不能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真正价值, 也不能正确地计量合约市价变动引致的损益变动, 此外还存在由于人为因素虚假反映衍生金融工具价值的情况。
再次, 衍生金融产品对传统会计信息披露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传统会计模式下, 衍生金融工具只能以表外业务的形式出现, 在如何进行披露上并无统一的标准。
三、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现状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B) 等权威机构纷纷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作为研究的焦点, 我国财政部也于2006年颁布了关于金融工具的新会计准则, 并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执行, 这为衍
第一, 在会计确认方面, 在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 引入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这一新概念, 把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一个新的、单独的会计要素纳入会计报表体系。
一是初始确认。新会计准则第四章中规定:“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 应当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金融工具合约签订的时候, 企业 (会计主体) 已经成为了合同的一方, 即应进行初始确认。二是终止确认。终止确认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从企业的账户和资产负债表内予以转销。传统会计处理中对衍生金融产品通常没有初始确认, 因而也就没有终止确认。
新会计准则规定:当收取某项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合同权利终止时, 或者某一金融资产已经转移, 企业应该终止该项金融资产的确认。金融负债的现时义务全部或者部分已解除时, 才能终止确认该金融负债或者其一部分。
第二, 会计计量是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一个难点, 新会计准则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进行了规范, 要求在分类基础上对部分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并对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提供了指南。这是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
第三, 新会计准则对于金融工具相关信息的披露也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规范, 《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要求“企业在附注中披露已确认和未确认金融工具的有关信息。企业所披露的金融工具信息, 应当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就金融工具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的重要程度做出合理评价。”
四、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建议和展望
衍生金融工具发展迅猛, 但其高风险性不容忽视,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 就可以看作人们为衍生金融工具畸形发展所付出的高昂代价。在此, 笔者对于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谈几点建议和展望:
首先, 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会计准则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应尽快完善会计监管体系, 细化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规范, 并适时出台新的准则以适应衍生金融产品的高速发展。
其次, 相关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应进一步提高。衍生金融工具是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新宠。会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与之相关的金融知识, 提高职业判断水平, 才能更好地执行会计准则与规范。
再次, 完善的市场经济和成熟的金融体系是解决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的最终答案。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来看, 规范和发展金融市场, 才能使更多的金融资产在金融市场中可以获得其公允价值。同时, 完善企业信用等级评估机制, 促使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企业信用等级挂钩, 避免由于企业信用问题阻碍公允价值的评估, 才能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准确的会计处理。
参考文献
[1]、郑慧, 刘益平, 赵香香.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 2005 (5) .
[2]、杨国胜.衍生金融工具对财务报表体系影响的思考[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8 (5) .
[3]、吴教华.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的影响[J].财会月刊, 2008 (7) .
浅谈衍生金融工具持有损益的处理 篇3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 会计确认 会计计量 信息披露
2010年3月26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公布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自4月16日起正式上市交易,这标志随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迈向一个新台阶。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作为一种尚未履行或正在履行的合同,具有合约性、杠杆性、风险性等特点,传统财务会计理论根本无法真实地核算其可能带来的收益与风险,一般只能在表外间接地反映交易机构的经营状况。如何及时准确的反映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信息,防范其风险成为近年来业内讨论的焦点。
1.次贷危机的会计反思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次贷危机爆发过程中,如果说资产证券化使楼市泡沫破裂的苦果蔓延到金融市场,那么关于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157号会计准则)则使金融机构蒙受的损失雪上加霜。2006年9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157号会计准则,要求对金融性资产按照公允價值计量,并将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表。这也就意味着当金融机构持有证券化按揭资产后,即使没有抛售,没有已实现亏损,也必须根据最新的派息及市场报价调整相关资产的公允价值,并且计入损益。公允价值原则在次贷危机中造成了顺周期效应,成倍放大了次贷危机的损失和金融市场的恐慌。
根据统计,全球金融企业为次级贷危机而反映在损益表上的损失高达5857亿美元。由于普通投资者大多仅关心损益表尤其是每股盈利的变化,所以157号会计准则大大加剧了普通投资者层面的恐慌。也正因此,在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通过的同时,美国国会要求美国证监会调查157号会计准则对次级贷危机的影响,并授权其在必要的情况下暂停157号会计准则的执行。
衍生工具的应运而生,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帮助企业和金融机构规避风险、获取收入的目的。如能审慎地加以运用,衍生工具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风险,并可以降低融资成本、提高特定资产的产出,但衍生工具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其本身亦具有相当大的风险,如果控制不当,极可能招致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导致企业破产。美国的“两房”、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已经给了我们警示, 衍生工具的杠杆效应,其引发的危机必定是灾难性的。
由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做了调整并提出新规范,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率先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中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第24号“套期保值”和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填补了我国在金融衍生工具许多会计规范的空白,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实务将产生深远影响。新准则虽然凸显复杂性,但更接近国际惯例,同时也是对金融会计思维的创新,但在实施中仍存在不少难题。
2.金融衍生品现行财务处理的难题
从经济事项或交易的发生到会计信息的披露整个会计核算过程,包括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四个阶段。
2.1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现行会计要素确认难题
2.1.1金融衍生品确认资产难题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作为一种合约,是签约人依据法律原则,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所取得的权利或做出的承诺,合约一经签订,签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便基本确定下来了,签约双方不得随意违约。合约赋予了一方到期按照合约规定进行交易或放弃交易的权利,或在合约规定范围内处理的权利,这种权利是签约者确实拥有的,可依法处置的;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是否由于过去交易或事项所引起角度来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这种权利和义务,并不来自过去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而是来自于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因此,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所产生的权利不能确认为传统的资产。
2.1.2金融衍生品确认负债的难题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要确认为负债也违背了传统负债的定义,因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所带来的义务不是来自过去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因此,所产生的义务不能确认为传统的负债。
2.1.3金融衍生品收人、费用确认的难题
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而言,由于它是待执行的合约,从签订“合约”到完成“合约”之间存在时间差,如果按照“权责发生制”和“实现原则”,只有等到“合约”彻底结束后才能对收入、费用予以确认。在此时间内,它属于一种潜在的收益或损失,在利润表内不予确认和列报。但事实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特点决定了在这个时间差内,“合约”虽未完全履行,但它的价格会随着标的物价格的变动而不断变化,对企业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有可能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风险。因此传统财务报表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残缺性甚至虚假性,致使风险无法预知,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管理无从下手,满足不了决策者的需要。
2.1.4金融衍生品损益确认的难题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不象传统资产负债那样遵循历史成本原则,由此产生的损益也不满足传统收入确认标准,无法遵循收益实现原则。同时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给企业带来的收益或损失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此它无法满足“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的标准。
2.2金融衍生品财务会计计量的难题
在具体运用新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量时又遇到了很大的难题——-公允价值难以确定。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比较落后,尚处在起步阶段,很多金融工具都没有市场报价,即便有,也并不活跃和完善,而且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易被人为操纵,很多时候用市场价格确定公允价值并不令人信服。目前,我国企业的一般做法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估计,但企业自己估计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另一方面,企业往往要求会计人员朝着有利于企业的方向估计其价值,这样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确定就极易失真;另一种是企业找咨询公司代为估计。目前我国这类公司发展尚不成熟,国家的监管有限,其估计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也有待商讨。
2.3金融衍生品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难题
其一,传统的会计报表只记录能够用货币量化的信息,却很难准确估计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未来变化的金额。
其二,传统的会计报表有固定的报表格式、填列方式和报表项目,因此,很难反映企业从事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这一特殊的经济业务。
其三,传统的会计报表反映的是一种以历史成本揭示的账面信息,而不能反映衍生金融工具价格变动下的会计信息。
其四,传统的会计报表一般是定期编制的,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频繁,金额巨大,而且价格波动剧烈,要想在财务报告中及时地、充分地反映重要的风险信息是很困难的。
3.化解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的会计处理
3.1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
3.1.1初始确认
衍生金融工具的权利与义务并非来自过去的交易事项,而是源于未来发生的交易事项,于是这种权利与义务在传统会计确认标准下得不到确认。而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初始确认需要满足的确认标准是: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为使衍生金融工具满足其标准,其合约自签订之日起,合约双方相关的权利和义务已经存在,而且合约签订必将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因此,当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签订之时,应在资产负债表上按相关要素的确定标准初始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因此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当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应当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3.1.2终止确认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提出的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标准是:当且仅当对构成金融资产或金融资产一部分的合同权利失去控制时,企业应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或其一部分)。如果企业行使了合同中规定的权利或这些权利逾期或企业放弃了该权利则表明企业对这些权利失去了控制。对金融负债终止确认标准是:当且仅当金融负债(或金融负债的一部分)消除时(也就是说,当合同中规定的义务解除、取消或逾期时),企业才能从资产负债表上将其剔除。我们可以从上述相关规定中看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进行终止确认的标准是合同的基本权利或义务已经得到履行、清偿、撤销或者期满无效,实质上也是以风险和报酬的实质转移为标准的。其实,其目的无非是为了把衍生金融工具代表的权利、义务纳入资产负债表,以避免把合约标的物在金融市场上的价格波动而导致的风险和报酬反映在表外,同时,又避免在资产负债表内确认全部履行中的合约。
3.2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计计量
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起步晚,衍生金融工具更是一个新型的市场,市场报价稀少,在这种情况下,难以确定其公允价值,故慎用公允价值。如前所述,次贷危机爆发后,便有人认为,公允价值是造成次贷危机的元凶之一。公允价值原则在次贷危机中造成了顺周期效应,即市场高涨时,由于交易价格高,容易造成相关金融产品价值的高估,市场低落时,由于交易价格低,往往造成相关产品价值的低估,即放大了收益和亏损。美国60名国会议员曾联名写信给美国证监会(SEC),要求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
而我国却在新准则中大力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模式,面对公允价值的放大效应,我们应当适度使用。在市场的失灵,市场价格的恶性扭曲的情况下,公允价值已不能反应资产的真正价值,所以在市场失灵或交易没有秩序时,经纪商的报价及定价服务已不能反映市场交易价格,因此交易价格在衡量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时可以作为一种考虑因素,但可能并不具有决定性,应降低对其依赖程度,慎用公允价值。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与完善的进程中,有必要加速发展金融市场并完善其经济体制,提供合理的市场条件,活跃金融工具的市场报价,使市场报价更加接近公允价值。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提供条件,减少会计人员对公允价值确定的主观性,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使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3.3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披露
为适应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要求,我们可以适度对传统会计报表进行改造,如资产或负债不再只按流动性分类,而且还可以按金融资产或负债和非金融资产和负债分类;对非金融资产和负债,可仍按流动性大小顺序排列;金融资产和负债,则可按风险程度大小顺序排列。要按风险程度大小顺序排列,是基于风险管理的角度。再者我们可以改造报表附注,使得属于表外项目的一些衍生金融工具表内化得到充分披露。对于报表改造后仍无法披露的重要信息,可考虑增设一张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根据重要性原则列出衍生金融工具的类别、风险系数、公允价值、到期日、持有日等信息,以便报表使用者据以判断并作出正确的决策。
参考文献:
[1]董春丽.公允价值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中的应用[J].南方金融,2008(4)
[2]辛丽轲,陈秀芝,王琦.浅析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与计量[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5)
[3]王冬梅王菲. 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思考,[J].经济师,2009(2)
[4]章颖薇,李巧丽.新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计量的风险防范及分析[J].商业经济,2008(2)
[5]朱德奇,胡胜.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确认问题新探[J].财务通信,2008(5)
浅谈衍生金融工具持有损益的处理 篇4
1套期关系的分类
(一) 公允价值套期
(1) 除类似于浮动利率债券以外, 那样的已经确认资产或负债承受的未来公允价值变动的风险所作的套期。 (如持有至到期投资、应付债券)
(2) 未确认的确定承诺的公允价值变动的风险所作的套期。
(二) 现金流量套期
(1) 浮动利率债券。
(2) 预期交易的现金流量的变动风险所做的套期。
(3) 确定的承诺外汇风险所做的套期 (注:确定的承诺为外汇风险所做的套期, 既可以叫做公允价值套期, 也叫做现金流量套期) 。
(三) 境外经营净投资
指对企业在境外经营净资产中享有的份额所面临的外汇风险进行的套期。如, 某公司在美国拥有一子公司 (500亿美元) , 享有其60%的份额, 则500*60%=300亿的净投资, 则这300亿美元的净投资会面临受美元变动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注意应收账款因为回收期限较短, 大部分是30天, 不构成境外经营净投资)
2套期会计处理之对未实现损益的确认:
(一) 套期有效性
套期有效性指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可抵消归属于被套期风险的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的程度。 (一方赚的钱可以被另一方抵消, 则抵消的部分是有效的, 这种方法, 在国际国内使用的非常多。) IAS39所指出的套期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是:对有效的套期关系, 被套期项目的可预期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的变动几乎全部被套期工具的相应变动抵消, 且实际结果应在80%~125%的范围。 (该范围越接近100%的越有效)
(二) 公允价值套期
(1) 套期工具为衍生工具或非衍生工具的, 公允价值变动应计入当期损益, 被套期项目无论其计量的基础是账面价值还是公允价值, 期末的账面价值先要调整为公允价值, 且因被套期风险形成的利得和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不作为被套期项目时, 在资产负债表日, 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时, 应该按照其差额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然而作为套期项目时, 公允价值变动要记入当期损益。)
(2) 如果被套期项目为尚未确定的确定承诺 (既没有资产也没有负债) , 该确定承诺因被套期风险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动应当确定为一项资产或负债, 相关的利得和损失应计入当期损益。而且, 在将来执行合同时, 会改变合同执行后的资产和负债。如果, 该确定承诺因被套期风险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 (在原来已经确认了资产和负债) , 应该先改变资产和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 再将相关的利得和损失应计入当期损益。
(三) 现金流量套期
(1) 套期有效部分所形成的利得和损失应该先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 确定为一项权益, 当套期工具为衍生工具时, 套期部分属于无效的应当计入当期净损益。 (即利得和损失中有效的部分计入资本公积--其它资本公积, 无效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
(2) 对于套期工具的未实现损益, 先判断是否能够有效对冲被套期项目的现金流量变动。套期有效部分的未实现损益在权益中递延、等待。如果套期工具是衍生工具或非衍生工具的交易性, 如交易性金融资产, 则套期无效部分的未实现的损益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如果套期工具是非衍生工具的可供出售的, 则套期无效部分的未实行的损益应当计入资本公积, 在权益中递延。
对于递延 (有效部分) 的套期工具的未实现的损益, 后续处理做法。
分为三种, 一种是该预期交易在日后会被确定为一项金融资产或者是一项金融负债, 另一种是该预期交易在日后确定为一项非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负债, 最后是既不形成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也不形成非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当被套期项目为预期交易, 且该预期交易会使企业在以后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一项金融负债的和当被套期项目为预期交易, 而且该预期交易会使企业随后确认为一项非金融资产或一项非金融负债的。原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 应当在该 (非) 金融资产或 (非) 金融负债影响企业损益的相同期间转让, 计入当期损益。 (如我们所了解的长期股权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原来直接确认为有关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只有在处置时这个相同期间才转让。会计处理方法:借:银行存款, 贷:XX科目, 贷:投资收益) 但是, 企业预期原来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净损失全部或部分在未来会计期间不能弥补时, 应当将不能弥补的那部分转出, 在影响损益的当月计入当期损益。注意:因为我们这里所讨论的被套期项目是预期的交易, 在当初有效部分是根据当时的情形所估计, 而现在情况不同了, 则不一定有效。将原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相关利得和损失转出, 计入该非金融资产或一项非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计量。 (如存货, 在存货卖出时计入当期损益。) 若在既不形成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也不形成非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原来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 应当在与被套期预期交易影响企业损益的相同期间转让, 计入当期损益。 (如卖资产, 形成企业的利润)
(四) 境外经营净投资的套期
关于境外经营净投资的套期类似于上述所讲解的现金流量的会计处理原则。
经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套期和现金流量套期的会计核算方法及确认损益的方法不同。采用不同的套期会计处理方式, 所分析的结果不同, 因此企业在选择套期活动时要以真实有效地反映套期保值的经济效果。
参考文献
浅谈衍生金融工具持有损益的处理 篇5
一、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一)对费用收入会计确认的影响
在以往传统的财务会计中对于费用收入确认的标准是建立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之上,这种实现制主要是根据收入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对于以后发生的交易不进行确认[1]。衍生金融工具不是过去事项和交易的结果,是预示以后一系列的财务变动,衍生金融工具将信息全面提供给使用者,让使用者能够快速的理解,提高了监管的质量,在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中成为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从会计理论的角度上来看,将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及报酬是否实质上已全部转移给了企业作为标准。衍生金融工具费用的确认和收入情况,成为费用中计及当期收入费用的价值量,在不同概率下,费用及收益的价值量都会有不同。因此,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对会计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的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素质。
(二)对会计计量原则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计量标准主要依据入账的资金。当衍生金融工具与传统的合约签订相撞时,就是一个交割到换回原有资产的过程[2]。在这一过程中,市场的价格每天都不一样,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会计经济活动的真实性而引发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让经济市场出现真实价值和公允价值,这两种价值是目前最为科学合理的计量标准。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业务产生的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对于会计业务的影响与风险,需要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在对会计处理中经常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存在以下两种风险。
(一)会计核算风险
会计核算风险分为三个阶段:(1)会计确认阶段。首先受目前经济市场的影响,一些资产证券化的交易量越来越多,导致衍生金融工具的费用确认更加复杂。其次,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计量方法不同,导致利润表和综合收益表的项目难以区分。最后,在交易的过程中,控制权确认较为模糊,是分别终止确认还是整体终止确认,现行会计准则并无规定。(2)会计计量阶段。在会计计量阶段中最大的风险就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确认的问题了。现行公允价值的确定,不能完全满足会计实务的需要。在不存在活跃公开市场,同时又不存在独立评估机构时,公允价值可能无法可靠的计量。(3)会计信息披露阶段。现代社会中,一部分人是通过会计报表这种形式来了解其中的信息[3]。现有或潜在的信息使用者通过财务报告获取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大多为表外业务,交易本身无法加以体现,人们无法从财务报告上直接了解到企业所从事的金融交易以及所面临的风险,从而使金融市场和企业自身的风险都变得更加不可捉摸。
(二)职业素养的风险
若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对衍生工具的会计处理不规范,不熟练,容易发生会计差错。也可能出于自身利益,在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中存在人为性的操作,这些均易导致报表的不真实,给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带来风险。
三、建议
(一)建立健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
在我国,财政部颁布的四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仅对金融工具会计处理作了规定,对衍生金融工具仍没有一套规范性的管理制度。因此应针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特征,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确认、计量、披露和控制的会计规范体系。特别是金融工具披露内容应包括金融工具的类别、性质、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的政策、套期保值及有效性评价、未来风险预测等。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信息则应通过表内列报和报表附注中披露两种方式发布。
(二)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衍生金融工具有跨期性、杠杆性、联动性和高风险性等特点,许多金融行业人员对其认识还不够,没有较高的会计业务水平很难掌握。因此要经常对这些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在专业知识培训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及专业水平。
四、结语
衍生金融工具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会引发出许多的会计问题,给会计业务的发展带来了风险,因此,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的研究必须与衍生金融工具快速发展同步进行,唯有这样,衍生金融工具才能在我国会计业务中发展的更加完善。
摘要:衍生金融是指基本金融工具(债券、股票)以外的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在规避外汇风险和提高资金使用率方面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衍生金融会计本身也会存在风险,如何规避衍生金融工具引发的风险,是目前会计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风险
参考文献
[1]陈明轩,周鹏.现代会计业务中存在的问题[J].西部财会,2012,10(16):11-14.
[2]魏雄玲.衍生金融工具的研究[J].商业会计,2014,10(8):24-25.
浅谈衍生金融工具持有损益的处理 篇6
G公司,是某大型集团公司下属的分公司,属于国家特大型制造企业。G公司是全国范围内较早进行大规模票据(银行承兑汇票)融资的企业,从1999年开始,一直将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作为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金融衍生工具在G公司的作用及影响
第一,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可以规避或减少企业融资中的财务风险。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效应可用于规避风险,规避风险也是人们设计衍生金融工具的初衷。
G公司在1999年因兼并某企业带来了巨额日元外债。长期以来,日元汇率大幅度的波动,给G公司的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如:2001年汇兑收益7691万元,2002年汇兑损失4050万元。在确认不能提前还款的情况下,又为了防止这种汇率变化带来利润的大起大落,G公司从2001年就开始探讨日元保值业务。有单纯的利率互换、货币置换、期权,也有混合的方案。
以其中一个带敲出条款的货币置换方案为例:就是在直接的货币置换方案基础上,附加一个敲出条款。交易双方事先确定一个汇率水平作为下限,如果市场汇率水平从未达到下限,交易双方将按照一定的汇率水平和利率水平,将不同币种、不同利率的债务进行互换。但是如果市场汇率水平一旦达到下限,则该货币置换行为终止,交易双方不再承担任何的责任与义务。该方案最终的效果就是用大约200万元的成本将汇率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通过对几十种日元债务保值方案的对比分析后认为,这些保值方案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日元汇率风险,但却在有限的汇率风险防范范围内增加了美元的汇率、利率风险,这种风险的转移起不到真正的保值作用,无法规避日元债务风险。而在当时人民币升值压力大,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有变动的可能性,如果实施以上保值方案,日元汇率风险转化为美元汇率、利率风险,达不到规避汇率风险之目的了。所以,G公司认为做保值不如不做任何动作,毅然放弃了执行保值的念头。几年后的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果然升值了,证实了当时的预测。虽然在放弃保值方案后的几年仍有波动,但由于后期人民币升值,总的汇兑收益大于汇兑损失,达到了风险控制的预期效果。
第二,金融工具为筹资提供了更为灵活有效的手段,同时也降低了筹资成本。如在2002年,G公司利用美元利率持续走低的形式,通过借内债还国外银行的美元贷款,将接近7.5%的固定利率换成LIBOR+0.6%(当时仅为3%)的浮动利率,大大降低了成本,节约财务费用支出约6000万元。另外,在人民币短期筹资方面,保理业务、商业发票贴现等业务都是应企业的融资需求产生的衍生金融工具,都能在降低筹资成本方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三,衍生金融工具为企业提供了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在2006年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前景下,G公司运用无本金远期外汇交割(NDF)原理,结合进口原油支付款项,与银行合作共同推出了“资金代付及组合式远期购汇业务”,在单纯支付原油款项的同时,赚取汇兑收益。具体原理及程序如下:
在企业需要对外支付进口货款时,银行根据当日NDF报价和美元Libor利率测算该笔交易的到期损益,如果市场条件适合,企业按当日银行售出价存入银行与进口货款等额的人民币,银行代企业以美元形式对外支付货款;同时银行将企业存入的人民币资金视同按同期限同档次的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实际上企业已用该笔资金支付了进口货款),并根据代付当日的美元贷款利率计算代付美元资金利息,企业同时向银行进行组合式购汇,即企业买入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 D F并授权银行在交易到期日办理相应的即期售汇。
在交易到期日(交易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银行根据上述交易中企业人民币资金定期存款本息与美元借款利息及N D F业务的价差,将盈余的人民币资金划回企业的人民币帐户,即企业节省的成本=人民币存款本息收入-购汇偿还美元借款本息+折算成人民币的N D F损益。
由于该种业务的风险基本锁定,且可以在支付原油款项的同时可预知远期交易收益程度,不需增加额外的资金占用,G公司决定操作该业务。仅2006年10月当月G公司通过该种业务就获得收益1 3 8万元,并成为集团公司内部实施N D F业务的首家试点单位。
2008-2010年,G公司还操作了敞口及非敞口的美元贷款、境内外贸易融资、国内保函、电子票据等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为企业节约财务费用上千万元,真正达到了通过资金管理要效益的目的。
二、通过G公司的实践,谈几点选择衍生金融工具的启示
(一)正确认识风险
首先,衍生交易是转嫁风险而不是消除风险,衍生金融工具派生于基础金融产品,它的风险控制机制是通过将基础金融产品可能产生的风险转移给愿意承担该风险的另一方,使基础金融产品持有人得以减小风险、控制自身风险,达到保值目的,而非彻底消除基础金融产品风险。
其次,风险不能完全转嫁,只是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风险是指某种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可以是损失,例如上面的日元保值方案;也可以是收益,例如上述N D F的运作。
再次,衍生金融工具在被用作避险工具时,存在可能放大风险的副作用。一旦市场发生意外走势,风险无法对冲时,可能形成风险放大效应。
这些正如上述日元带敲出条款的保值方案一样,由日元的风险转嫁为美元的风险;由于其有敲出点汇率的限制,注定风险不能百分之百消除;随着当时人民币升值和美元汇率已走进低谷的预测,美元的汇率和利率风险可能会更大。
(二)合理进行市场预测和分析
金融市场变化莫测,但在很大程度上受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在用衍生金融工具之前,要对金融工具的对象和利率、汇率等变化趋势进行充分分析和合理的推断,确定前提条件。仍然以上述日元保值一事为例,在当时的环境下,且日元债务天生条件苛刻,放弃、不作为也是在充分研究后的一种慎重的选择。而进行NDF业务的操作也是在合理判断人民币升值走势的情况下操作成功的。
(三)结合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充分进行方案测算,科学评估方案效果
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所以在选择衍生金融工具时,要首先搞清楚企业的状况、需求和目的,充分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和进行衍生金融工具操作的必要性。企业选择衍生金融工具的主要目的就是避险与获利。企业作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参与者,从某种程度上说,处于缺少专业技能和“信息不对称”不利地位,因此应充分考虑自身的避险需要和风险承受能力,始终坚持以控制风险为目的。然后充分进行引入衍生金融工具后的方案测算,科学、合理地评估方案效果,以供企业决策。上述日元保值和N D F业务操作的环境、目的完全不同,也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四)风险和收益相匹配,正确对待决策结果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属于金融资产的范畴,而金融资产的时间性特征和不确定性特征意味着任何金融工具的都是要付出成本和存在风险的。所以在运用中,要注意风险和收益的匹配,对执行与不执行、运用与不运用金融工具或衍生工具在不同的环境下答案不同。上述日元的不作为也是风险和收益不匹配,正确决策的结果。所以,企业在考虑选择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摘要:近些年,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得到广泛的运用,而每个企业各有不同。本文结合企业实际运作的经验,探讨金融工具如何在企业中运用,及所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金融工具,企业,运用及启示
参考文献
[1].李继红、谢沂,《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慧聪网,2004年2月。
[2].唐文光,《论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筹资管理中的运用》,2007年11月。
[3].熊剑,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与风险管理讲义。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初探 篇7
一、衍生金融工具概述
衍生金融工具,同时又称为派生金融工具、金融衍生产品等等,是与传统金融工具(如现金、外汇、股票、债券等)相对应的概念,是在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新兴金融工具。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首先是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性,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只需要很少的初始净投资,一般多是采用净额结算,所以只需要少量的资金就可以进行十几倍甚至几十倍金额的衍生金融产品交易,从而具有传统金融工具所没有的杠杆效应。如果价格的实际变动趋势和投资者的预期一致,交易者就可以获得十几倍乃至几十倍的收益,但是,一旦价格的实际变动趋势和投资者预期相反,那么投资者的亏损也是很大的;其次是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性,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规避风险的需要,因此,风险和衍生金融工具如同一对孪生兄弟,与生俱来、不可分割,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只是在一方降低了风险,但却是将风险从风险规避者转移到了风险偏好者身上,整体金融系统的风险并没有减少;再次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合约性,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是作为一项合约的形式出现,是代表权利义务关系的面向未来的合约,因此,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所代表的交易事项并非是已经发生的,而是未来的一种权利义务关系。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分类
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分类有很多种,其中目前最基本、最普遍的分类是根据衍生金融工具产品形态和业务特点,将衍生金融工具分为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除此之外,按照基础金融工具的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包括股权衍生工具,利率衍生工具和信用衍生工具,而美国的次级债就属于信用衍生工具的一种;另外,还可以根据交易场所的不同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场内交易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所交易金融衍生工具)和场外交易金融衍生工具(柜台交易的金融衍生工具),就近年来的发展看,场外交易市场的交易量增幅较大,呈现爆炸式增长,创新衍生金融产品出现较多。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功能
尽管衍生金融工具的品种不断丰富,然而对于交易者(投资者)而言,衍生金融工具的功能仅有两个,一是为了规避风险,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二是为了获得风险收益,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投机交易。首先,从套期保值功能来看,套期保值是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衍生金融工具主要的功能和发展的原动力。其次,从投机套利功能来看,与套期保值功能的主要区别在于交易的目的不同,套期保值是为了规避风险或者减少风险,投机套利的目的则是为了追求高收益而承担高风险,这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性特征有关,因为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一般需要较少的初始投资额,所以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只需要少量的保证金就可以进行大额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从而吸引了大量投资者,也大大增加了衍生金融市场的投机性。
二、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会计问题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具有虚拟性的特点,不具有实物性的特征,所以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对于会计的确认、计量以及会计信息报告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衍生金融工具对于会计确认的影响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以收入是否已经赚取、费用是否应该发生作为确定会计期间损益的标准,即收入和费用在实际发生时确认,不需要等到实际收付现金,也就是说只要是当期取得的收入或者是当期承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确认为当期的收入或者是费用,如果不属于当期的收入或者费用,即使款项已经收付,都不应该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者费用,然而对于衍生金融工具而言,其取得是以合约的签订为标志,但是在签约时仅仅是一份有待于执行的合约,很难确定未来交易事项是否发生,再加上衍生金融工具标的物价格变化比较频繁,而标的物的价格变化直接影响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金额,未来期间资源和经济利益的流向在时间和数量上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无法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确认,更无法准确反映衍生金融工具未实现的损益及潜在的风险。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于会计计量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会计计量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中心环节。所谓会计计量,是指确定会计要素货币金额的过程,涉及到具体的计量基础的选择,目前可用的计量属性主要有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等。传统上,一直把历史成本作为最基本的计量属性,这种计量基础在某种程度上是客观和真实的,并且不会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可靠性较高,但是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比如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并且引起价格剧烈波动时,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很容易造成信息的滞后,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所以,对于价格瞬息万变的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就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未履行的合约,实际的交易尚未发生,只有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并没有实际成本;另一方面,衍生金融合约从开始签订到最后交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而标的物价格一直在变动,这种变动在会计报表中无法反映。所以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无法准确反映衍生金融工具价值的变化。
(三)衍生金融工具对于财务报告披露的影响
按照传统会计理论基本要求,一项未来的权利或者义务在最后履行前是不能作为资产或者负债项目列报的,衍生金融工具本身就是一种未来的权利或者义务的契约,所以就不用列报,这也是许多企业将衍生金融工具作为表外项目披露的原因。然而,衍生金融工具价格变动的风险非常大,一旦市场出现不利的价格变动,就会造成巨额的“浮动盈亏”,即使披露了会计期末的市场价格信息,然而等到报表最后被公布出来时,这个市场价格信息早已经过时,如果仅仅作为报表附注的形式进行披露,而不准确定量反映衍生金融工具对于企业资产、损益可能产生的影响,那么对于投资者和决策者而言,这种会计信息是不真实的,至少是不完整的。此外,对于衍生金融工具而言,财务报告还需要额外披露更多有关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和价格波动等方面的信息,以便于投资者和决策者能够自行评估披露日衍生金融工具的合约价值,但是传统的报表附注并不披露这个方面的信息。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
衍生金融工具给传统的会计处理带来很多新的问题,那么,如何能够有效进行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呢?具体则是要结合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在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以及财务报告上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方法。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
现行会计确认的原则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但是对于衍生金融工具而言,市场上合约价值的变动不能作为当期的损益进行入账,所以,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衍生金融工具不能准确显示在传统报表上,如果要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确认,就需要借助新的理论。在日常的会计确认实务中,也有不满足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就进行确认的,比如对于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就是依据风险和报酬是否实质转移作为确认标准的。因此,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我们就可以采用风险报酬分析法来替代权责发生制,具体就是在与项目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实际发生转移的期间确认该项目,实施时,企业首先确认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责任和义务,在此基础上评估该项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各种利得和损失,从而判定与特定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和报酬是否已经全部发生转移,如果发生转移则进行确认。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
除了会计确认之外,衍生金融工具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会计计量。目前而言,学术界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仍旧处于初步的探讨阶段,比较普遍接受的观点是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公允价值又被称为公允市价、公允价格,是熟悉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釆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是因为它能够提供更为相关的市场价格信息,尤其是在判断一个会计主体的偿债能力或者是流动性时,采用公允价值更为恰当。对于衍生金融工具而言,因为公允价值是人们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所达成的一种共识,所以它能够直接准确表述金融市场对于该项衍生金融工具直接或者是间接的现值,以及因为不确定造成的风险,所以它能够考虑各种市场因素的影响,从而更能反映企业持有衍生金融工具面临的风险和收益状况。如果相关报表的使用者能够及时得到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信息,则可以帮助他们定期对于企业的经营风险情况进行相对准确的评估,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披露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报表披露包括表内披露和表外披露,对于表内披露而言,需要对现行财务报表体系进行适当改进,为了适应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要求,可以对资产和负债不再仅仅只是按照流动性进行分类,除了流动性之外,还可以按照金融资产(负债)和非金融资产(负债)进行分类,对于非金融资产(负债),仍旧按照流动性大小进行分类,而对于金融资产(负债),从基本风险管理的角度,可以考虑按照风险程度的大小进行排序和分类。同时,可以考虑争取表外业务的表内化,对于报表附注进行改造,使一些表外项目的衍生金融工具表内化从而可以得到充分披露,对于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交易并且交易量达到一定额度的企业,则可以要求其增设一张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按照重要性原则和风险原则列出所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的类别、公允价值、持有日、到期日等明细信息,以便报表使用者能够依据报表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从而会计信息的披露更具有及时性和相关性。
【浅谈衍生金融工具持有损益的处理】推荐阅读:
中国金融衍生工具11-23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06-21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探讨12-09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11-16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09-29
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及对策09-24
金融衍生产品06-06
衍生金融市场07-20
金融衍生物07-05
个人金融衍生业务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