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具计量(精选11篇)
金融工具计量 篇1
一、金融危机后需要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反思
2008年秋季以来, 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肆虐全球。金融危机的诱因是衍生金融产品及其过度杠杆化, 而制造和炒作这些金融衍生产品的证券公司则被认为是罪魁祸首。“贝尔斯登”和“莱曼兄弟”这些如雷贯耳、呼风唤雨华尔街多年的世界超级投资银行在自己一手制造的危机中“玩火自焚”, 率先倒下;参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机构无一幸免, 损失惨重, 大量倒闭。衍生金融工具何以导致了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留给世人不尽的反思。
衍生金融工具是从传统金融工具中派生出来的一种金融交易工具。国际互换衍生协会对其是这样描述的:“衍生性金融工具是有关交易者转移风险而互换现金流量的双边合约。合约到期时, 交易者应付对方的金额由商品、证券指数的价格来决定。互换交易、远期交易、利率上限、利率下限等都由双方协议确定。期货和认股权证则是在交易所交易的标准衍生工具。”它具有以下特征: (1) 波动性, 其价值随着标的价值的变动而变动; (2) 杠杆性, 衍生金融工具不需要交纳合同所载的全部金额, 只需交纳少量保证金等费用即可进行交易。由此可知, 衍生金融工具是具有高风险的, 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越来越复杂, 使用者的目的越来越偏离避险保值功能而追求投机获利, 这使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越来越高。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越来越大, 对金融市场正常运行的威胁也越来越大。正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复杂性和杠杆性, 再加上全球金融市场监管的松懈, 导致金融市场的过度泡沫化, 在美国次贷危机的诱发下, 脆弱的全球金融体系终于瘫痪, 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二、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现状
以前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仅在表外披露, 并未纳入表内核算。2006年2月财政部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第22号、23号、24号和37号明确规定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具体处理, 将其纳入了表内核算。
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 衍生金融工具可划分为三类进行核算, 即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的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负债和套期工具。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为除以下之外的衍生金融工具: (1) 被指定为有效套期工具的; (2) 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 (3) 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除外。前两类在取得时以公允价值作为取得成本, 第三类即属于套期保值的衍生金融工具满足条件的运用准则规定的套期会计方法进行处理。企业应该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 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的交易费用。但是, 下列情况除外: (1) 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 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 按其摊余成本计量; (2) 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其公允价值不可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 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的并需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 应当按成本计量。在后续计量中, 套期工具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直接确认所有者权益, 其中在处置境外经营时形成的, 计入当期损益;属于无效套期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当合同的权益或义务终止或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规定时进行终止确认。
三、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方法利弊分析
从现阶段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 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在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上实现了重大改革。首先, 突破了传统的会计要素定义, 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其次, 发展了会计的计量基础, 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基础;而且, 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再次确认的会计确认方法。这对更准确地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 随着经济的发展, 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也有极大的影响, 因此, 将其纳入表内核算是一种必然趋势;其次,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与市场密切相关极具波动性, 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不能真实计量其价值, 用公允价值计量更具相关性;再次, 衍生金融工具是在未来某一时期进行交易, 合约标的在合约签订后交易发生之前所发生的价格变化对于企业财务状况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再确认也是保证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和客观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些方面的突破, 使我国会计核算方法与国际惯例接轨,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然而, 衍生金融工具的处理方法也好似一把“双刃剑”, 虽然现有方法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 但它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不少困难。
1、公允价值的确认方面。
公允价值是在公开活跃市场上买卖双方在自愿平等原则上的交易价格, 但是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 金融市场还不够健全, 有很大一部分的金融工具的价值都不能从活跃市场上取得。会计准则又规定对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企业应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然而, 在我国独立的评价机构尚不健全, 该类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操纵利润的空间;而且即使是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不力, 再加上信息的非对称性和道德风险等因素, 其价值也不一定公允。
2、混合计量基础的矛盾。
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报表核算后, 表内核算项目既有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数据, 又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数据。这造成在计量口径上不一致, 其经济意义也不一样, 影响了财务报告的可比性, 纳入同一报表内势必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3、确认时点的选择。
具体包括初始确认时点的选择和再次确认时点的选择。衍生金融工具是在未来时点发生的交易事项, 在签订合约时不需要或仅需要少量净投资, 但又能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较大影响。如在签订合约时予以确认, 衍生金融工具在未来是否交易具有很大的不确定, 但它又对未来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合同到期再次确认不能反映企业存在的风险及收益, 不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决策。再者, 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波动频繁而且剧烈, 何时进行再确认才能反映其真实情况也较难确定。
金融危机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思考
□文/马广奇钟有儿
四、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改进建议
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上存在的问题, 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1、分别计量。
即对具有活跃市场的衍生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计量, 不具活跃市场的衍生金融工具按历史成本计量, 并于每年末进行减值测试, 复核其账面价值。这样更符合我国现阶段金融市场尚不健全的特点, 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企业操纵利益, 同时也增强了企业间的可比性。
2、明确标注。
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核算时应将按公允价值计量和历史成本计量的分别统计, 清楚标注出来, 这样会计信息使用者就可以对报表有更好的理解。
3、增加明细。
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应在考虑成本效益的原则下, 尽量缩短再确认的时间间隔, 使之更好地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真实情况。可适当增加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 详细列示企业所持有的金融工具在一段时间内不同时点的价值, 这样就能动态地反映衍生金融工具价值。
4、完善制度。
从长远看来, 应该汲取金融危机的教训, 加强我国金融市场体制建设, 完善市场监管制度, 提高会计人员的金融知识。只有将我国的市场机制完善了才能更好地使用与衍生金融工具更具相关性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 才能更好地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在进行会计核算过程中, 会计人员只有具备了丰富的金融知识才能洞悉每项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质, 才能更好地进行职业判断。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2
[2]徐筱婷, 马广奇.《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对基金投资的影响[J].投资研究, 2007.10.
[3]仲巍.《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问题和计量》的相关问题研究[J].吉林大学, 2006.4.
金融工具计量 篇2
一、产生
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化是金融工具发展的最终动力,但金融创新的推进是直接动力,主要原因是转嫁风向和规避监管。
(二)主要类型
1、认股权证
认购股票授权证。持有人在一定时间内按确定价格购买股票。
认股权证的发行可采用两种形式:发行债券或优先股时发行,投资者无需支付款项,可增强发行债券和优先股的吸引力;单独发行,对老股东的.持股数量以一定比例发放。认购价格一般在普通股票票面价格的基础上上浮10-30%。认购价格越低,价值越大。
3、期货
(1)含义:买卖双方支付一定数量的保证金,通过期货交易所进行的以将来的特定日作为交割日,按约定价格卖出或买进证券的交易方式。
(2)特点:
①成交与交割有一段时间。
②期货交易的标的具有双重性,即可以是证券,也可以是期货合同。
③期货合同具有可买卖性质。
④期货交易中,对冲交易多,实物交易少,一般进行交割的占2-3%。
(3)基本方法:
①买空、多头:先买后卖,预计未来某一时期证券价格上涨的。
②卖空、空头:先卖后买,预计未来某一时期证券价格下跌的。
现货市场 期货市场
9月份:
持有100万每元国库券,市场价96000美元 按总价值81000美元卖出10份国库券12月份合约
11月份:
市场价值跌至90000美元 按总价值75000美元买进10份国库券12月份合约
亏损6000美元 获利6000美元
4、期权
(1)含义:又称选择权交易,是指证券投资者事先支付一定费用取得一种可按既定价格买卖某种证券的权利。
(2)特点:交易对象是权利、期权实效的自动性、可在合同期内任何一天执行合同、属于单向合同。
(3)种类
①买进期权:又称敲进或看涨期权,属于买权,预测证券价格将上涨,签订买进的合约。
例:某人对某股票行情看涨,购入100股看涨期权,当时市场价48元,协议价50元,期权费2元/股,佣金100元,协定起3个月。假设三个月内市价为55元,履约,(55-50-2)×100-100=200元;如果市价为45元,放弃,损失2×100+100=300元;当市价为53元时,(53 -50-2)×100-100=0,收支相抵,盈亏平衡点。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公允价值
一、 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计量的冲击
会计计量历来是财务会计的一个核心问题,会计计量必须尽可能客观、公允地反映被计量对象的价值,以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是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一个难点,会计界为此争论已久。问题的关键在于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一种高风险的避险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多数衍生金融工具是人们对未来利率、汇率等因素的发展变化所做的主观预期,其发展结果可能是利得,也可能是损失。对于这种不确定性,应采用何种计量模式进行计量、如何计量,不仅影响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入账,而且也影响着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报表中的信息披露。由于传统财务会计依据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已明显不适用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因此,必须寻求历史成本以外的计量属性。一位会计学家在其论文中甚至指出:“在至少50年里,财务报告的批评者宣称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的披露,在最好的情况下误导,在最坏的情况下将提供错误的答案。”用户要求准则制定机构对此做出应有的反应,以便能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量,将其纳入报表。查特菲尔德在其名著《会计思想史》中指出:“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也就是说,会计主要是应一定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客观上要求对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进行变革,采用更相关的计量属性。
二、公允价值:衍生金融工具计量的解决之道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总是随着金融市场行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用公允价值代替历史成本更符合衍生金融工具的本质。所谓公允价值,IASC在IAS32中将其定义为“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FASB的定义类似,它在SFAS107中指出:“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在自愿的交易者间交易所采用的价格,而非强迫的或清算的出售价格。如果金融工具具有适用的市场价格,该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应是交易数量与市价的乘积。”公允价值实际上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通常用市场价格、现行价值或现值来表示。公允价值之所以能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问题,其原因在于:
1.公允价值会计能够提供比历史成本会计更为相关的资产、负债和收益信息。众所周知,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基本质量特征。“会计信息要相关,又要可靠,这是会计的中心要求。”但是,相关性与可靠性这两个特征又常常相互冲击,为了加强相关性而改变会计方法时,可靠性可能有所削弱,反之亦然。因此,必须在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进行权衡,在不过分损害一个信息特征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另一个特征,以保证信息的整体效用。不同环境、不同用户和不同项目对于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相对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对于衍生金融工具而言,由于其具有高风险性、杠杆性、时态未来性、价值变动性、交易复杂性和品种多样性等特征,用户需要更相关的信息以评价企业的机会和风险,判断收益的不确定程度,因此,相关性与可靠性相比,居于更重要的地位。历史成本之所以成为最基本的计量属性,在于其具有较强的可靠性。但是由于历史成本会计不确认资产负债在初次计量之后价值的变化,资产负债表上只是不同时点历史数据的堆砌,由于市场的变化,这些项目的现时价值也许与其历史成本大相径庭,资产负债表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用户无法依据财务报表对衍生金融工具及企业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做出评价,会计的相关性荡然无存。
采用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量,一方面可以使那些没有历史成本的衍生金融工具得以进入财务报表,避免产生过多的表外项目;另一方面,以公允价值计量资产负债,并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利得或损失,可使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负债与其目前的价值一致,便于用户评价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企业的状况和经营业绩以及企业管理当局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决策绩效,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信息相关性。
2.公允价值提高了信息的可比性。由于公允价值反映了市场决定的预期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使得不同时点发生的或不同企业所控制的相同的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一致的公允价值。相反地,在历史成本下,不同时间取得相同金融工具,可能会由于取得成本不同而无法比较。
3. 公允价值会计与积极性金融风险管理一致。积极性金融风险管理要求企业管理当局保持对所有金融工具的未来价格风险进行持续监控,随时根据未来经济条件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调整或平衡所暴露的风险部位,但这以能及时获得有关金融工具的市价信息为前提,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则能满足这一要求。
4.公允价值提高了可预测性,较好地代表了衍生金融工具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基础。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与金融市场关系密切,其价值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而变化。部分衍生工具市场活跃,市场有效,在持有合约的过程中,合约的市场价格就是公允价值的最好依据,就以此公允价值来确认和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对于有些交易规模较小或市场活跃性低的衍生工具,可以用定价模式来计算其公允价值,例如现金流折现定价和期权定价模型。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计量与再计量
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不同,采用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计量包括初始计量和再计量。所谓初始计量,是指初始确认时的计量,包括保证金、期权费等实际支出的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在初始计量时,必须依照公允价值。所谓再计量,是指初始确认和计量以后的计量。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在初始计量后可能发生变动,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再计量,以调整其账面价值,并确认由于公允价值变动而产生的利得和损失。
对于初始确认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确立的计量基础为契约开始生效时所交换的公允价值,但对契约生效以后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应按什么基础进行计量,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根据企业管理当局的持有目的与意图,将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分为三类,并对这三类不同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采用不同的计量基础:
1.如果企业打算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长期持有或者持有至到期日,原则上按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计量,无需处理其后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形成的损益。除非出现二种例外情况:一是当企业有证据证明所持有的资产可能损害,例如无法按照原定合约收回全部金额时,企业可以按照预计收回金额的贴现值重新计量,由此形成的差额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二是当企业所持有的资产属于非定期或者不是按定额收回的资产,且其公允价值跌至账面价值以下时,可以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如果此类资产在预期的持有期间可收回的金额无法确定,可以按照估计的可收回金额对账面金额进行调整,所形成的差额损失计入当期损益;而当估计的可收回金额最终增加时,则应按照所增加的金额予以调整,由此形成的差额利得在其确认期间计入损益。
2.如果企业是为了保值目的而持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则按报表日的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进行计量,因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变动所形成的损益,则在因所保值的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的变动而形成的损益得到确认时才计入损益表。如果所保值的对象是未来的交易,则因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变动所形成的损益应予以递延。
3.如果企业不打算长期持有或持有至到期日,也不是为了保值而持有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即所谓的“其他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则按其在报表日的公允价值或按现行市价进行计量,因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变动所形成的损益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显然,对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是恰当的,基本符合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性与效益性统一的特征。但对因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变化而形成的损益,却因企业持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这不但给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了较大的选择余地,也给实务操作带来了困难。因此,可行的方案是采用简单划一的处理方法,即要么一律计入当期损益,要么一律予以递延。
另外, 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相比还略显稚嫩, 并非所有的金融工具都有一个活跃的交易市场。对于部分处于市场缺乏活跃性、同时又不存在来自机构或者来自模型的估价或者交易规模较小的衍生金融工具, 其公允价值就不能得到可靠地计量,因此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是公允价值的最佳途径。而对有发达市场的衍生金融工具来说, 市场价格为公允价值提供了最好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荣林:金融工具会计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2]耿建新徐经长: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朱海林:金融工具会计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研究 篇4
衍生金融工具是在传统金融工具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新兴金融工具, 它是一种交易手段或交易媒介, 表现形式是双边合约或支付交换协议, 其价值是从某种基本工具的价格、利率或指数上衍生出来的。国际上主要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都从方便会计处理的角度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了明确的定义。
IASB在2003年新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IAS39) 中, 沿用了此前IASB在该准则中的定义, 将衍生工具定义为:
衍生工具是满足所有下述三个特征的该准则范围内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约:
(1) 由于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外汇汇率、价格或利率指数、信用等级或信用指数, 或其他变量 (有时被称作“标的”) 的变动而发生价值变动;
(2) 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注1或要求的初始净投资小于预计对市场因素变化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约所要求的初始净投资;
(3) 在未来某日进行结算。
2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
2.1 会计计量的基本问题
财务会计的运行包括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四个环节, 会计计量作为会计运行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 是一种货币量化的行为, 存在于会计核算过程的始终。会计计量在会计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会计学家井尻雄士就直截了当的提出, “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
2.2 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 国际会计准则并未将其单独列出, 而是将衍生金融工具归类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衍生工具被指定为套期工具的除外) , 在分类的基础上对每一类别的金融工具的计量问题作出了相关规定,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 (2006) 沿用了国际会计准则的这种做法。
2.2.1 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计量
2003年修订前的IAS39在第66段中提出, “当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初始确认时, 企业应当以其成本进行计量。就金融资产而言, 成本指放弃的对价的公允价值;就金融负债而言, 成本指收到的对价的公允价值”。2003年修订后的IAS39第43段指出, “当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初始确认时, 实体应按其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 如果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不通过损益按公允价值计量, 则按其公允价值加上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获得或发行时所直接产生的交易费用进行初始计量”。
2.2.2 衍生金融工具的后续计量
会计计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初始计量之后, 还有一个再计量的过程, 直至该衍生工具在资产负债表中被终止确认。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后续计量, 存在三种观点:引入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以修正的历史成本计量、以公允价值计量、以混合属性 (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存) 计量。无论是IASB还是FASB都把公允价值作为衍生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 这在他们制定的准则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IAS39在讨论金融工具的后续计量时, 将其分为四类:通过损益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持有至到期的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其中第一类包括为交易而持有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和指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准则规定该类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后续计量中应采用公允价值。该准则同时说明, “对于衍生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负债, 除非它们被指定且是有效的套期工具, 否则应认为是为交易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因此, 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后续计量无外乎两种情况:一是该衍生金融工具被指定为套期工具, 这时应采用套期保值会计处理, 但这时的套期保值必须是有效的, 否则, 应认为是为交易而持有的;二是被套期保值项目外的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为交易而持有的, 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3 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损益问题
在传统的会计模式下, 资产和负债本着“过去发生”的确认原则以及历史成本计量基础, 相应地要求对已实现的损益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予以确认, 即要在交易发生时, 将交易产生的收入或损失以及与交易相关的费用在当期予以确认。
如果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 就必然会引发如何确认利得和损失的问题。一方面, 使用公允价值会引起更多的利得和损失确认问题;另一方面, 使用公允价值会使报告结果的波动性增大。衍生金融工具对“过去发生”的会计确认原则和历史成本计量基础造成了强烈冲击, 其损益确认原则也无法再遵循传统的会计模式。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损益确认, 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 即按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进行相应会计处理。企业为了套期保值而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与为了投机而持有衍生金融工具, 其损益确认的原则和方式应有区别。企业如果是为了投机而持有衍生金融工具, 一般将衍生金融工具 (假定其已经在资产负债表按公允价值得以确认和计量) 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而如果企业为了套期保值的目的持有衍生金融工具, 其相关损益则应该根据具体的套期种类, 按照套期保值会计进行处理, 而不一定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在套期会计的核算方面, IASB发布的IAS39将套期分为: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对境外业务净投资的套期。FASB在其发布的SFAS133中也把套期分为三类, 分别是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外币套期。SFAS133与IAS39对套期的会计处理规定大体上是一致的, 2003年底发布的经过修订的IAS39进一步消除了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差别。
参考文献
[1]陆德民.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会计问题[J].会计研究, 1996, (7) .
[2]裘宗舜, 白连江.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国际研究成果的比较分析[J].财会月刊 (会计) , 2005, (11) .
[3]I ASB.I AS39:Financial Instruments:Recognition and Measuerm-rnt, Dec, 2003.
[4]尹瑜.从相关性和可靠性看公允价值[J].财会月刊, 2004, (12) .
[5]Barth, Landsman, Wahlen.Fair value accounting:Effects on banks'earnings volatility, regulatory capital, and value of contractualcash flow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5, (19) :3-4.
[6]Barth, Beaver, Landsman.Value-relevance of banks’fair value dis-closures under SFAS No.107[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6:71.
[7]常勋.财务会计四大难题[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2.
金融衍生工具 篇5
金融监管【1】
摘要: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金融监管的含义内容以及存在的必要性,并简要介绍了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概况。
关键词:金融风险 金融监管
一 金融监管的内容
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
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
综观世界各国,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无不客观地存在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
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实施的监督管理。
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涵义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如下内容:
(1)维持金融业健康运行的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业的风险,保障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促进银行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2)确保公平而有效地发放贷款的需要,由此避免资金的乱拨乱划,制止欺诈活动或者不恰当的风险转嫁。
(3)金融监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贷款发放过度集中于某一行业。
(4)银行倒闭不仅需要付出巨大代价,而且会波及国民经济的其它领域。
金融监管可以确保金融服务达到一定水平从而提高社会福利。
(5)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储备和资产分配来向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传递货币政策。
金融监管可以保证实现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的传导机制。
(6)金融监管可以提供交易帐户,向金融市场传递违约风险信息。
二 金融监管的原则
金融监管的原则为了实现上述金融监管目标,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中坚持分类管理、公平对待、公开监管三条基本原则。
所谓分类管理原则就是将银行等金融机构分门别类,突出重点,分别管理。
所谓公平对待原则是指在进行金融监管过程中,不分监管对象,一视同仁适用统一监管标准。
这一原则与分类管理原则并不矛盾,分类管理是为了突出重点,加强监测,但并不降低监管标准。
公开监管原则就是指加强金融监管的透明度。
中央银行在实施金融监管时须明确适用的银行法规、政策和监管要求,并公布于众,使银行和金融机构在明确监管内容、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接受监管,同时也便于社会公众的监督。
三 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1)金融业的重要性。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是全社会货币的供给者和货币运行及信用活动的中心,金融稳定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金融业的高风险性。
金融业存在着诸多风险,又关系到千家万户和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如果金融机构出现问题,将会对整个经济与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3)道德风险的存在。
道德风险是指由于制度性或其他的变化所引发的金融部门行为变化,及由此产生的有害作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存款人( 个人或集体) 必然会评价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安全性。
但在受监管的金融体系中,个人和企业通常认为政府会确保金融机构安全,或至少在发生违约时偿还存款,因而在存款时并不考虑银行的道德风险。
一般而言,金融监管是为了降低金融市场的成本,维持正常合理的金融秩序,提升公众对金融的信心。
因此,监管是一种公共物品,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的旨在提高公众金融信心的监管,是对金融市场缺陷的有效和必要补充。
(4)金融市场失灵。
金融市场失灵主要是指金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主要针对金融市场配置资源所导致的垄断或者寡头垄断,规模不经济及外部性等问题。
金融监管试图以一种有效方式来纠正金融市场失灵,但实际上关于金融监管的讨论,更多的集中在监管的效果而不是必要性方面。
四 我国金融监管概况
3月10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获准成立;时年12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决定》和《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决定》,并于2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三部银行法和《证券法》、《保险法》、《信托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票据法》及有关的金融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行业自律性规范和相关国际惯例中有关金融监管的内容共同组成了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制度体系。
三部银行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现代金融监管框架的基本确立。
根据修订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修订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强化了中国人民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调控上的职能,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转移给新成立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留了与执行中央银行职能有关的部分金融监督管理职能,继续实行对人民币流通、外汇的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金融市场活动的监管。
至此,我国金融监管将分别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四个机构分别执行。
为确保四部门间在监管方面的协调一致,《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九条授权国务院建立金融监督管理协调机制;《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六条、《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五条分别规定了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应当和国务院其他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建立监督管理信息共享机制。
金融工具计量 篇6
关键词:多元线性回归;异方差;多重共线性
一、模型的假定
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理论,消费函数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实际消费与实际收入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第二,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第三,平均消费伴随着收入的上升而下降。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绝对收入假说的中心是消费取决于绝对收入水平,以及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本文便以此理论为基础,在解释变量中加入各地的失业率,建立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
二、本文选取的是2012年全国26个省市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全年消费支出,以及各地区的失业率见表一
由检验的结果可知,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
实验结论:
由东部地区消费和可支配收入模型可知,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年人均消费支出增加0.4367个单位;由西部地区消费和可支配收入模型可知,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年人均消费支出增加0.5391个单位。由截距项可知,东部地区的截距项为5500.839,而西部地区的截距项为-132.890,表明东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西部地区的消费起点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但消费的潜力比东部地区大。
总之,东西部消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是西部地区的消费水平低于东部地区的消费水平,因此使得全国的消费水平有所下降。因此,为了缩小东西部的差异,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加大对西部的基本建设投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西部大中城市的工业力量;加强对西部教育的投资,提高人力资本等等。通过这些措施,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可支配收入,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潘俊峰,周志刚.我国东西部发展差异的主成分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3(1):65-68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初探 篇7
2006年2月15日, 中国财政部发布了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 为规范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报告和披露, 新发布四项具体准则, 这相对于原会计准则体系来说是里程碑式的变化。
(一) 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计量
《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三十条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相关交易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其他类别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相关交易费用应当计入初始确认金额。
(二) 衍生金融工具的后续计量
《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所规定的后续计量是以金融工具分类为基础的。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 衍生金融工具应当按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 除非有确凿依据被指定为套期工具, 否则应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已实现和未实现的收益或损失均确认为当期损益。公允价值是衍生金融工具惟一相关的计量属性。
二、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会计计量问题
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的一大特点就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这无疑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效性。但另一方面, 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及变动性又使其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在我国, 公允价值的确定及对其可靠性的评估就目前来说仍是一个难题。
首先, 从企业内部来说, 公允价值接受程度较差。公允价值引入我国其实也就是最近十年的时间, 只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国际会计研究的深入, 公允价值才逐步从提倡到写入企业会计准则应用公允价值不仅时间短, 而且应用范围也被设定了苛刻的条件,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接受程度仍然不高。再者由于我国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参差不齐, 要获得准确的公允价值信息很难。
其次, 企业对公允价值进行估值时存在困难。我国虽然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 市场经济体制己基本确立, 但经济体制转型还在进行, 活跃市场还受到种种非市场因素的影响, 尤其是金融市场发展还不够规范。在缺乏活跃性的市场中, 公允价值就要采用估值技术来获得了。在估值时需要企业对相关的市场参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这不仅使得企业对公允价值的估计存在困难, 并且由于估价者的主观因索对公允价值确定的影响, 使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及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降低。
三、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改进的建议
(一) 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方面
新准则中并未提及衍生金融工具的合约面值是否需要确认, 本文认为, 对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初始确认不应当按合约面值入账, 主要原因是:
1、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 尤其是以期货和期权为代表, 它们实际交易的并不是合约规定的本金, 期货实行保证金制度, 而期权在到期日实际行权的比例相当低, 合约的规定资产标的价格仅仅是种书面的表示形式, 是名义上的, 而不是实质的, 所以用合约面值入账没有实际意义。
2、既然实际交易的不是本金, 而是合约中规定的价值与实际价值之间的差额, 即是采用种近乎于净额结算的方式, 那么用价值变动来记录各种衍生金融工具, 显得更加介理, 也更加清晰。
(二) 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方面
在表内披露方面, 应基于前人关于财务报表本原逻辑关系瓦解的研究, 结合衍生金融工具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新会计项目对财务报表本原逻辑关系的影响, 重点对传统财务报表进行改进与规范。
1.关于资产负债表的规范。应比较分析流动性、货币性、核心性和金融性等四种资产负债项目分类标准, 指出传统流动性分类的不足和按照金融性分类的主要依据和优势, 并按金融性分类标准对传统的资产负债表进行重构。
2.关于利润表的规范。应考虑传统利润表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等未实现损益的不足。借助全面收益理论, 借鉴国外主要会计机构的全面收益报告模式,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提出我国全面收益表的选择方式, 并按照这种方式对传统的利润表进行重构。
(三) 创造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实施条件
在现阶段, 我国会计准则的后续建设应该在肯定公允价值的前提下, 有效剔除公允价值运用上有损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些不良因素, 并不断完善确定公允价值的相关计量技术, 为公允价值的运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1、要考虑会计准则的前瞻性和防范性。虽然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国际水平, 衍生金融工具的品种比较少, 但是不能就此忽略其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应该考虑前前瞻性, 这就要求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不能局限于现有的金融工具品种。同时, 还应当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品种以法规形式加以限制, 禁止使用不能以公允价值合理计量的衍生金融工具, 对于滥用衍生金融工具的行为予以严惩。
2、促进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完善。目前, 估值技术主要包括现金流量折现法、期权定价模刑等。而采用这些方法得到的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得到市场的认可或在实际交易时得到证明, 所以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完善, 必须遵循“理论—实践—理论”的理念, 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允价值计量行之有效。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金融市场的健全和完善不可能一蹦而就,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也不可能一步到位, 而其实际应用可能比相关会计理论的变革要更加困难。因此, 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还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M],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3)
[2]、温章林, 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J].财会探析, 2007 (1)
金融工具分类计量的改进思考 篇8
一、金融工具计量属性选择
金融工具计量最基本的问题是要回答:金融工具应该采用哪种计量属性, 是采用单一的计量属性还是分类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
这个问题其实已有定论, 从金融工具计量发展史来看,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其历史的选择, 也是目前最优的选择。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已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 论证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比历史成本更具有相关性。但笔者想强调的是:公允价值只有当其比较可靠或“公允”时, 相关性才会高于历史成本。这一点已被国外学者的研究所证实, 如Nelson (1996) 以美国200家商业银行1992~1993年数据为样本, 证实银行市值与按SFAS107要求披露的公允价值具有相关性, 而与贷款、存款和长期债权的公允价值不具有相关性。Khurana和Kim (2003) 以美国银行1995~1998年数据为样本检验公允价值是否比历史成本具有更大的信息含量, 结果发现对于规模较小和信息环境不够透明的小银行, 历史成本甚至比公允价值具有更大的信息含量。
因此, 尽管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第一计量属性, 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金融工具都应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当公允价值很难取得或者并不可靠时, 应该考虑采用修正后的历史成本 (主要是摊余成本) 计量。例如, 由于目前国内贷款转让市场不发达, 贷款的公允价值很难取得。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坚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不仅公允价值取得成本很高, 而且所得到的“公允价值”也很难做到“公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采用摊余成本计量也许是更好、更现实的选择。
综上所述, 现实条件下对金融工具的计量应采用混合计量模式, 优先选择公允价值, 当公允价值无法获得时, 以摊余成本计量。
二、我国现行准则下金融工具计量模式的缺陷
1. 现行准则存在的第一个缺陷是金融工具分类计量的划分标准不合理、不明确。
我国现行准则将金融资产分为四类, 将金融负债分为两类, 并规定按不同类别分别采用公允价值和摊余成本计量。而分类标准则综合考虑了金融工具的性质、使用方式和管理意图。由此导致了两个问题:
(1) 以管理意图作为分类计量标准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在某一时点, 金融工具的价值应该是客观独立的, 不会因为管理层主观意图的不同而不同。举例来说, 假设A企业和B企业在2009年1月1日都购买了1 000万元的2年期国债, 国债的票面利率为固定利率10%, 每年末付息一次, 假设此时基准利率也为10%。A企业准备随时卖出, 因此将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B企业准备持有至到期, 因此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以摊余成本计量。如果在2009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日, 基准利率降至5%, 假设国债交易价格只受基准利率影响, 则1 000万元国债市场价值变为1048万元[1 100/ (1+5%) ]。假设A企业和B企业其他情况都相同, 仅仅由于持有国债目的不同, 结果在2009年财务报告中, A企业的期末资产和当期损益都大于B企业, 这样的会计信息很可能会误导投资者。
准则这样规定的依据也许是, A企业持有的国债完全可以在2009年12月31日卖出, 可以提前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而B企业不能卖出, 其价值实现方式只能是获得下一年的利息收入, 因此分别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是合理的。但即便如此, 当A企业将卖出国债获得的现金用于再投资, 只能获得5%的无风险收益即52万元 (1 048×5%) , 在2010年末, A企业和B企业的最终现金流情况是完全相同的 (1 100万元) , 两个企业未来的价值是一致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管理意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可能会随着客观环境和主观意愿变化而变化。A企业可能一直持有国债至到期, B企业有可能提前卖出, 因此以管理意图作为分类计量的主要标准之一, 显然是不恰当的。
(2)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又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两类。这两类金融资产的划分标准非常不明确, 在实际操作中同样会出现同一金融工具在不同企业划分为不同类别的情况。尽管同样是以公允价值计量, 但将公允价值变动分别计入权益和当期损益, 也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笔者认为, 同样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再分类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不仅使得会计操作变得复杂, 也使得会计信息变得更加难以理解。
现行的IAS39中关于金融工具分类计量的规定与我国会计准则基本一致。但IASB在2009年11月发布IFRS9, 对金融资产分类计量模式做了重大调整。一是将金融资产简化为两类, 分别以公允价值计量和以摊余成本计量。虽然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不再明确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两类, 但实际上仍存在将公允价值变动分别计入当期损益和计入综合收益 (权益) 两种处理方法。二是将以公允价值计量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划分标准明确为商业模式和合同现金流特征。尽管商业模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较广, 但仍包含了管理意图因素。因此, 上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尽管在IFRS9中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但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 我国现行准则中存在的第二个缺陷是金融资产重分类的规定可能导致管理层利润操纵。
我国现行准则中明确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不能重分类为其他类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其他类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也不能重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即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划分存在“防火墙”, 但其他三类金融资产之间是允许重分类的。尽管将持有至到期投资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要受到“污染条款”的限制, 即两年内不得再重分类至持有至到期投资, 但总体来说, 管理层是可以通过重分类来调节和粉饰报表的。
三、改进金融工具分类计量模式的建议
笔者认为, 金融工具的分类计量应该坚持简单透明的原则。基本原则包括:第一, 主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辅之以摊余成本计量;第二, 分类标准应基于金融工具的客观特征和客观市场环境, 不以管理当局主观意志为分类依据;第三, 简化类别, 同一类别会计核算应一致;第四, 采用不同计量属性的金融工具重分类应严格加以限制。
笔者建议以金融工具预计现金流特征和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可获得性两个维度作为以公允价值计量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分类标准。根据金融工具预计现金流特征可以将金融工具划分为: (1) 确定现金流金融工具, 如贷款、票据、固定利息债券等; (2) 非确定现金流金融工具, 如浮动利息债券、权益工具、衍生工具等。根据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可获得性可以将金融工具分为: (1) 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类金融工具, 主要指存在公开活跃市场报价, 或虽不存在公开活跃市场报价但根据估值模型计算的价格能为市场接受的金融工具; (2) 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类金融工具 (主要指其公允价值无法取得, 或虽然可以通过估值模型计算或其他方式获得但无法取得市场认可的金融工具) 。
对于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类金融工具, 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对于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且属于确定现金流类的金融工具, 应采用摊余成本计量。对于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且属于不确定现金流类的金融工具,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其变动计入权益。具体见下表:
采用不同计量方式的不同类别的金融工具原则上不允许重分类, 除非出现下列两种情况: (1) 由于金融市场发展, 原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类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得能够可靠计量; (2) 由于金融工具发生信用风险或其他风险, 导致退市或其他流动性下降, 其公允价值由能够可靠计量变为不能可靠计量的。
在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方面, IASB于2009年发布的对IFRS7的修订意见, 采取了和FASB一致的做法, 即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按照计量公允价值输入变量重要性分为三个层级披露, 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可以使公允价值信息更加透明, 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应该予以采纳。此外, 笔者建议, 如果条件允许, 在报表附注中对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应披露其以摊余成本计量的价值及对当期损益及权益的影响;对于采用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应披露其公允价值信息及以公允价值计量对当期损益及权益的影响, 便于报表使用者分析比较。
参考文献
[1].Barth.Fair Value Accounting for Evidence from InvestmentSecurities and the Market Valuation of Banks.The AccountingReview, 1994;69
[2].Nelson K..Fair value accounting for commercial bank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FAS107.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6;71
[3].葛家澍.财务会计的本质:特点及其边界.会计研究, 2003;3
[4].汤云为.我国金融工具会计的现状和问题.上海会计, 2003;3
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的计量问题浅析 篇9
一、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公允价值在我国总体上经历了从无到有、先提倡后回避, 避后再重新启用的过程。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 在我国已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中, 至少有六个直接涉及到公允价值, 分别是: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债务重组、投资、收入、非货币性交易和无形资产。如《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规定, 非货币性交易有时也可能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 (既补价) , 如果支付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 (或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货币性资产之和的比例) 不高于25%, 应视为非货币性交易。总而言之, 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实务界和理论界中并不陌生, 它对金融衍生工具来说则是公认的最相关的一种的计量属性。
(一) 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点
具体来说公允价值的定义有两层含义。首先, 公允价值是建立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的。所谓的“公平交易”是指没有关联的交易各方对市场行情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自愿地进行交易, 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应尽可能的小, 清算及其他非持续经营下的交易价格、或强迫性交易的价格则不是公允价值;其次, 公允价值实际上代表着一种潜在的交换价值。在一般情况下, 公允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如果计量对象在活跃的市场中有报价, 公允价值通常表现为公开的交换价格, 但并不能认为二者完全一致, 因为有些项目即使在发达的市场中也不存在交换价格, 这就需要使用适当的估价模型进行估价, 而估价产生的价格显然是一种非交换价格, 因此, 公允价值要比我们所说的市场价值的范围更具有外延性。
(二) 公允价值的确定原则
金融衍生工具运用“公允价值”计量不仅关系到公允价值可靠性的问题, 而且还关系到公允价值相关性、可比性、可理解性的质量特征。公允价值可以是五种基本计量属性在特定时期的特定表现形式, 那么在运用公允价值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计量的过程中, 就不得不考虑在何时、对何种金融衍生工具采用何种计量属性来对其进行计量。公允价值具体的确定原则如下。
第一, 标的资产有活跃的公开市场且有公开标价, 也就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在正规的交易所内进行, 属于挂牌交易。这种公开标价应当是公允价值的最佳表现。因为, 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 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某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它既为该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的最好证据, 同时也要区分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若标的资产只有一个活跃市场时, 则按照该市场的公开标价来确定。二是若标的资产具有多个活跃市场时, 可能会有标的资产多个不同的公开标价, 则企业应按照对本企业最有利价格原则确定公允价值。
第二, 标的资产有活跃的公开市场但没有公开标价时应以成交价格确定为公允价值。除非企业能够证明最后成交的相应交易价格并不公允, 否则按成交价格确定。
第三, 标的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时公允价值的确定就应考虑该环境下可以得到的最佳信息进行估计确定。首先考虑的是市场上寻找是否存在相类似标的资产的交易, 如果存在, 则参照类似交易的标的资产价格作为计量基础。其次若不存在类似标的资产的交易即不能够获得交易价格, 就需要采用计价模型法来估计公允价值, 估价方法主要包括现金流量现值法、期权定价模型法等。
二、金融衍生工具会计要素的初始计量
因为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确认不是一步到位的, 因而, 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同样也不是一步到位, 在伴随着对其进行初始确认和再确认的同时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对金融衍生工具计量的核心是公允价值对各种金融衍生工具计量的表现形式。关于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 运用“公允价值”来作为计量属性, 其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不外乎有两种:公开市场上的市场价格和成交价格。
关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初始计量, 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均明确提出的观点是:“当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初始确认时, 企业应以其成本计量”。但也有着重要的区别, 就是关于交易成本是计入金融衍生工具中还是计入当期费用。我国在10月份拟定的讨论稿中明确提出:“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应当按其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相关交易成本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其他类别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相关交易成本应当计入初始计量金额”。这里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均包括金融衍生工具。无论是国际上还是我国拟定的准则在确定初始原则时是为所有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而定, 就金融衍生工具而言, 其初始确认实质上是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的。
金融衍生工具在满足初始确认条件的同时进行初始确认和计量。在初始确认时对金融衍生工具是以公允价值来计量的, 但公允价值究竟为何种表现形式则是计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对大多数金融衍生工具来说都有相应的公开市场或类似公开市场, 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可以直接体现为公开市场上的公开标价, 这种公开标价也体现在合约中, 即合约中标的资产的价格。此时, 企业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其目的只有两个:套期保值或投机。因为标的资产只有存在相应的活跃市场, 那么该类资产的价格波动才有被挖掘的潜力, 可被企业用于套期保值或投机交易。
若初始确认时, 合约中的标的资产本身不存在活跃的市场价格, 也不存在类似的活跃市场既无公开标价可寻, 这时企业操作金融衍生工具其目的就不在是套期保值或投机了, 而是到期履约获得该项标的资产。此种情况下合约双方是以协商价格成交, 基于公允价值的最原始的含义是指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基础上自愿的交换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 这种成交的协商价格可以认为是一种公允价值的表现。
三、金融衍生工具会计要素的后续计量
金融衍生工具的后续计量均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同时伴随着损益的确认与计量, 国内外关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后续计量均已明确采用公允价值来计量, 这是无可争议的。所谓后续计量结合本文是指定期的对企业所控制的衍生金融资产或所承担的衍生金融负债对其公允价值进行重新的确定, 并在原有价值的基础上确认相应的损益, 将原有价值调整为当日的市场的公允价值。
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金融衍生工具都一定进行后续计量, 有些衍生工具因本身的特殊性以及企业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的目的决定了可以不进行后续计量, 例如, 金融远期中的商品远期, 此类合约中的标的可以是特殊的固定资产类, 而这类资产又没有相应的活跃市场, 企业签约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未来某个时期获得该资产, 此时, 该类衍生金融资产就不必有再确认和后续计量, 只需在合约到期履约时在进行相应资产的确认。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J].上海会计, 2001 (1) .
[2]陈引, 许永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与会计对策[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3.
[3]冯敏红.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 2004.
[4]常勋.公允价值计量[J].研究财会月刊, 2004 (1) .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的研究 篇10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公允价值,现值
衍生金融工具又称派生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品等, 这主要是与原生金融工具相对应的。原生金融工具是指即期交易的债券、股票、外汇等, 而衍生金融工具是由原生金融工具派生出来的, 主要有期货、期权、远期、互换合约四种衍生工具以及由此变化、组合、合成再衍生出来的一些变形体。会计计量是“会计基本程序中的核心, 该核心主要解决计量尺度及计量属性两方面的问题”, 会计计量主要解决的是某一交易事项以什么金额进入会计系统的问题。我国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把原生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合并设置一个会计准则, 来进行会计计量, 使得其会计计量缺乏针对性, 不能真实地反映出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
一、衍生金融工具及会计计量的含义
1. 衍生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是在原生金融工具基础上演绎和派生出来的合同。我国会计准则CAS22中指出, 衍生金融工具是具有以下特征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 其价值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或价格指数、信用等级或信用指数或其他变量的变动而变动;不要求初始净投资;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衍生金融工具的功能有两个:一是为了套期保值, 规避风险;二是为了投机获取风险收益。
2. 会计计量
会计准则对会计计量的描述是: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 (又称财务报表) 时, 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 确定其金额。
二、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计量的现行规定
1. 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计量
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初始计量时, 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金额相同。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以活跃市场中的报价确定其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的, 企业应当按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
2. 衍生金融工具的后续计量
企业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 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需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 可按照成本计量。企业在期末或者至少在年度终了时进行减值测试, 若与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 应当将该权益工具投资或衍生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 与按照类似金融资产当时市场收益率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确定的现值之间的差额, 确认为减值损失, 且该减值损失, 不得转回。
三、衍生金融工具计量存在的问题
从财务会计计量属性的定义及分析可知, 历史成本以其可靠性、客观性和可验证性一直在传统财务会计计量中占有主导地位, 其他几种计量属性一般在历史成本无法获得或不能运用的情况下运用。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特点不同, 使得会计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因为公允价值能反映其价值和风险情况。但是, 现有准则对风险性差异较大的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合并一起来统一确定其计量标准, 还存在许多缺点:
1. 衍生金融工具与原生金融工具性质不同但会计计量标准相同
原生金融工具主要是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 是可以按照历史成本来计量的。衍生金融工具是面向未来的合约, 是在未来某一时点执行的, 在合约到期之前只表明了履行合约的一种意向, 只产生了特定的权利和义务, 实际经济业务尚未发生或完成, 没有业务实际历史成本, 即使在签订合约时支付了少量款项, 如保证金、期权费、手续费等, 也只是进入合约的初始成本, 并不能代表衍生金融工具合约本身的价值。
2. 衍生金融工具比原生金融工具多一种杠杆作用
即允许投资者以相对较少的成本完成大于成本数倍的交易额, 在它给投资者带来丰厚报酬的同时, 风险也呈几何级数的增长。非套期衍生金融工具在计量上是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合约所实际承担的风险的。
3. 原生金融工具与衍生交易合同成本费用配比不同
原生金融工具成本费用配比较为合理, 而衍生交易合同成本费用从签订到对冲再到交割, 体现的是一个过程, 而不像一般工商交易活动那样购入货物计入成本、销售获得收益一样清晰明了。在这一过程中, 衍生金融工具合约标的价格在不断变化, 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一般会追随合约标的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这种变化对于交易双方来说, 对今后交易所造成的损益波动往往是巨大的。
4. 原生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计量内容不同
衍生金融工具的标的是由汇率、利率、股指等构成的, 因此, 对计量单位的货币计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存在单一货币的计量和对币值稳定的假设, 在对这些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中, 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5. 衍生金融工具不同其会计计量方法不同
存在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可以取得公允价值的可以按公允价值计价;不存在公开市场的衍生金融工具, 可以采用估值技术进行计量, 而采用估值技术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我国上市公司涉及的衍生品大多是与境外投行私下签订的非标准化合约的OTC产品, 这些衍生品的计量存在较大的差异。
四、完善衍生金融工具计量的建议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由于与原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存在较大的区别, 因此, 如何克服其缺点, 完善对其计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建议如下:
1. 进一步完善金融与资本市场
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个面向市场、强调公平的会计计量属性。也正因为如此, 建立在公平交易基础上的公允价值才能为市场上大多数交易者所接受, 将其运用于会计核算中, 才能具有相关性, 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然而, 在我国现有的市场条件下, 公允价值很难保证其“公允性”。为了解决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确定的问题, 应当努力规范金融市场, 建立活跃的市场经济体制, 使其公允价值更加容易取得。这些都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植, 并在实践中保证这些政策得以顺利实施。
2. 对不同企业采用的估价模型要进行统一规定, 以减少主观操作的可能
对传统的衍生金融工具不存在公开市价甚至不在公开市场交易时, 现金流量折现法就可能是确定公允价值的最后的也是唯一的选择。与其他的估价方法相比, 它具有一些突出优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现值是对资产价值最恰当的计量。因为资产的本质特征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 资产之所以有价值, 就在于它有产生未来现金净流入的能力, 而未来经济利益通常用未来现金流量来计量。 (2) 现值法使用的估价技术较为简单, 容易为会计人员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所接受, 其适用性很强。 (3) 现值法使用范围非常广泛, 几乎适用于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 (4) 现值法的计算结果中包含了被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未来现金流量和风险的信息, 披露的内容较为全面。然而现值法在实际应用中, 离不开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 形式上的客观并不能消除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以及职业判断所带来的主观性。对现值法计量所得公允价值的可靠性的质疑是现值法发展的一大瓶颈, 克服这一瓶颈有赖于现值计量的进一步研究, 例如, 可以通过统一估价模型, 统一参数等方面来解决。
3. 建立新的会计准则, 完善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
就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市场而言, 应该建立衍生金融工具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存在原特殊计量问题进行规范。同时, 随着新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 可以对新的衍生金融工具实行特殊的计量方法, 如资产证券化等问题的计量等。监管部门也应尽快制定并公布一个具体指南, 对于公允价值的定性和定量给予一个明确标准, 使公允价值这个标准不会出现太大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宋晋芳.企业衍生金融工具及其风险的会计监控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 2007.
[2]王川.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及相关会计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2009.
[3]夏睿.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9.
[4]张明霞, 陈金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问题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
金融工具计量 篇11
一、公允价值与金融工具
由于大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不再适用对其计量, 故引入了公允价值。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1991年以来也先后发布了一系列针对金融工具运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借鉴国外和国际企业会计准则而制定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 也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五章第三十条中规定“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毫无疑问,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出现是会计历史上的一大飞跃。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和争议, 2008年10月3日, FASB就《在不活跃市场下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公开征集意见, 并在10月10日正式发布FSPFAS157-3。2008年10月13日, IASB发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 (IAS39) 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金融工具披露》 (IFRS7) 的修订版, 以便就金融资产的重分类建立一个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相同的应用平台。修订后的IAS39允许近期改变持有目的——不再为交易目的持有, 哪怕根本目的仍1然是交易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2009年3月5日, IASB发布了《增进金融工具的披露 (对IFRS7的修订) 》。2009年4月9日, FASB发布了FSPFAS157-4, 主要说明如何度量非活跃市场中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为了实现与国际协调, 结合我国的实际, 央行2010年1月28日宣布出台《金融工具统计分类及编码标准 (试行) 》, 统一了我国金融工具统计分类, 首次明确了我国金融工具涵盖范围, 界定了各类金融工具的含义, 规范了金融工具的统计编码。
二、金融工具运用公允价值计量中存在的问题
(一) 公允价值的估计不可靠
从公允价值的定义可以看出, 公允价值来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场, 是参与市场交易的理智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的信息后所达成的共识, 这种达成共识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因此, 公允价值实际上是与公平市场的交易价格相一致的, 我们可以将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然而信息的不对称, 使得用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明显的存在问题。同时, 若无相反的证据证明所进行的交易是不公正的或非自愿的, 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 计量客体的价值凡不是在市场上达成的, 而是其他不同主体的主观价值判断形成的都不能视作公允价值, 因为不同主体得出的价值信息缺乏可比性。然而, 在找不到所计量项目的市场价格的情况下, 只能通过参考类似项目的市场价格来确定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 或者采用一定的估价技术对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做出估计。次贷危机就是由于缺乏活跃的市场, 使得金融机构就不得不在非活跃市场上出售次贷产品, 使次贷产品的市场估值进一步下跌并影响其他投资产品, 导致公允价值成了人们征讨的对象。
(二) 将未实现利得与损失进行表内确认, 动摇了财务会计本质特征
我国现行的对损益项目的会计确认标准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 并要求所确认的收入必须是已实现的。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在财务报表内确认, 在后续计量时要调到市价, 对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即可确认为企业的利得与损失。采用这种处理方法导致企业的净收益包括已实现的收益与未实现的收益, 从而歪曲了企业的经营、投资、理财业绩的真相, 背离了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的本质特征, 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显然, 这是权责发生制原则在衍生、金融工具损益确认方面的一大缺陷。
(三) 对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相关信息的披露不充分
虽然相较于2007年来说, 我国上市公司持有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相关信息的披露同在2008年有所改进, 部分上市公司金融工具分类依据、明细项目的披露, 照搬准则原文的现象有所改善。采用估值确定公允价值的上市公司对其采用估值技术的描述比2007年详细程度更高, 但估值水平和准确程度仍有待查证。对于其实际利率、公允价值取得的描述仍存在照搬准则原文的情况, 部分上市公司并没有充分披露其公允价值的确定过程。2008年, 在存在包含负债和权益成分的非衍生金融工具分拆的公司中, 有14家上市公司详细披露了负债成分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负债成分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 另有12家上市公司未明确披露。但这些信息的披露, 明显的不够充分。如何对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确认和列报, 如何确定公允价值的级次, 金融工具的风险信息等等都未能在报告内披露出来。
三、改善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措施
由于运用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进行计量上存在很很多问题, 使得人们错认为公允价值成了金融危机的替罪羊。金融危机的爆发是许多因素叠加的结果, 因此不应将金融危机的发生归咎于公允价值会计, 更不应否认公允价值会计。即便停止采用公允价值会计, 也不能解决金融危机本身的问题, 放弃公允价值计量将会剥夺投资者在最需要关键财务信息时获取这些信息的权利。与使用历史成本计量方法相比, 使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更能反映金融工具的实际价值, 因此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改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
(一) 逐步建立公允价值概念框架和理论体系
我国目前对公允价值不太熟悉、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较低等实际情况, 急需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公允价值概念框架。首先, 我们应理清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 在现有及以后修订的准则和制度中对公允价值和现值会计问题, 给予有针对性的、明确的指导, 使会计人员逐步认识和理解公允价值。其次, 规范利用现值估计公允价值这种技术方法。根据当前形势的发展, 估价计量公允价值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所以, 我们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第一, 继续建设与完善我国的证券市场;第二健全与完善监管机构与机制;第三, 建立专门机构对证券市场与相关数据进行评估;第四, 建立完善计算机网络系统, 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数据库, 加强数据的管理;第五, 加快计价模型的研究, 根据现实情况对计价模型的前提条件进行调整, 使其假定性更加合理, 以及被计量的金融工具所隐含的变量更符合使用模型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
(二) 改进金融工具披露的要求
在坚持公允价值会计的基础上除了要对公允价值计量提供进一步的指导, 同时做好金融工具的披露也是十分重要的。第一, 增加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要求。主要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披露的“三级分层”, 并要求主体就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对可靠性增加披露内容。第二, 增加对金融工具风险的披露要求。增加的披露要求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评估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流动性风险的性质和程度, 以及主体对这些风险的管理方式。
(三) 加强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
金融工具结构上的细微变化都将导致公允价值上的变动。下列各类风险是影响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关键因素。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变化而产生损失的风险, 而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与相关资产的价格存在密切的正相关或者负相关关系, 因此应当高度关注市场的变化。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对方无法适当履行契约债务, 或者对方偿付能力恶化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取决于契约相对方的信用状况并且如果对方为完全违约, 那么这里的公允价值应当确定为零, 除非相关契约具有完全的抵押或担保为保障。市场流动性风险是一种由于难以通过合理的价格或者成本交易相关金融工具而产生的风险。在市场危机时期, 许多金融工具所遇到的问题, 不仅仅是市场流动性降低的问题, 而是在某些情况下实际上已完全丧失流动性。因此健全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制度是十分迫切的。在遵循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应结合经济实体实际情况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具体包括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识别机制、风险评估机制、风险分析机制和风险报告机制。首先要计算风险敞口头寸, 即市场价值。敞口头寸的大小决定需对该头寸可能遭受的潜在损失进行评估的次数。对于交易商来说, 每天至少应评估一次。其次, 建立分层次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 使其能够科学、合理、系统地反映整个企业的风险状况。最后, 建立资本充足率和偿付能力的预警监控制度。
(四) 加大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监督力度
金融工具在不断地创新, 大量衍生金融工具出现, 监督力度更需要加大。次贷危机之所以发生, 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监管脱节、滞后造成的。本文认为, 对金融工具的会计监督可以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来考虑。事前的会计监督指在衍生金融工具未实施交易之前进行监督。事中的会计监督指在金融工具实施交易之时, 对全过程进行监督与检查。事后的会计监督指在金融工具实施交易以后, 从会计角度对交易事项进行及时的记录与管理。
四、结论
尽管有声音极端的认为国际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规定是造成美国次贷危机的元凶之一, SEC仍顶住压力, 提出暂停公允价值很可能增强市场的不确定性并进一步打击投资者信心, 适时挽救了公允价值会计。另外, 我国对金融工具也及时做出了相关规定。但在我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时还存在着若干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加强自身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运用的管理和对相关人员素质的提升, 更需要准则制定机构和监管部门依据当前的情况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下发与公允价值相关项目信息披露的模板并加强对投资者的引导。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完善, 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必将会得到扩大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研究——面向财务会计的本质特征[J]会计研究2009 (5)
[2]谭继航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思考[J]财会研究2009 (6)
[3]李红霞, 冷冰, 陈瑜修改前后国际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重分类规定与美国准则相关规定的比较[J]会计研究2008 (11)
[4]刘广凯金融危机引发的对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思考[J]消费导刊2010 (2)
[5]严萍, 何淼国际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发展的启示[J]河北企业201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