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论(通用12篇)
工具论 篇1
工具理性关心手段的适用性与有效性, 是人为实现某种目标而运用手段的价值取向观念。工具理性也叫技术理性, 是西方理性主义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形成的技术理性主义文化理念, 是工业文明社会中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 以功利目标和技术手段为本质特征。近代工业文明是以工具理性为取向的。不可否认, “工具理性”文化理念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它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工具理性的科学性
1. 工具理性的理论发展科学性
首先, 工具理性内在要求的科学性。工具理性是理性的功能性范畴。工具理性以支配自然为前提, 集中于工具选择领域, 关心工具、手段、技能的科学性, 关注物质目标、效率、效能的实现。工具理性之所以能够实现其功能, 实现其目标, 是因为在现实中, 工具理性包含着主体目标性、手段可行性、操作有效性、最优化选择性、效能最大化等特征。
其次, 工具理性运行过程中的科学性。从工具和理性的结合中, 也能够发现工具理性所具有的“科学性”。从本源上看, 工具是理性的产物, 是科学性的存在。工具所具有的科学性, 一方面在于它是达成人类意愿的途径, 这是直接性意义;另一方面, 它又具有间接性意义, 存在的本身超出了它的表面效用。工具是人类实践过程的产物, 它产生于人类的生存、生活的需要。在人类社会早期, 人们所使用的原始的、自然的器物还不具备工具意义。随着实践活动的日益深入, 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就成了人与动物相揖别的最主要标志, 正是因为人类具有理性才能做到这一点。有时工具的间接性比它本身所直接达成的目的更有意义, 比如, 锄头的发明意义本身就超出了它能开垦土地这一直接功用。在这里, 工具是一种理性化的工具, 是理性的表征, 而理性内在地包含着对工具、手段的尊重。从工具视角运用理性的力量于事物时, 这种理性就是工具理性。工具与理性结合的过程, 即工具理性由可能到现实的运行过程, 也表现了它的科学性。
2. 工具理性的社会实践科学性
工具理性的作用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得到体现。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实践, 它确保知识的严密、精确, 具有可检测性。在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中, 理性是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外在表现的, 工具理性对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产生了重要作用。
首先, 经济方面的科学性表现。近代工业革命以来, 整个西方社会呈理性化态势发展。理性化过程首先反映在工具理性的普及方面。以满足人类物质需求为优先原则的工具理性, 是以推动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即社会经济生活的富裕为落脚点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 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来实现“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其次, 其他领域的科学性表现。观念的东西一经形成, 它的力量将是无穷的。工具理性也不例外。经济领域的巨大胜利, 使它的标准和要求也开始拓展到其他领域, 工具理性在政治、思想观念及文化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工具理性推动了现代政治生活的有序化发展;工具理性代表了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工具理性的发展为人们树立了一种全新的自然观, 它以数字化的方式解读自然, 而自然的数字化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对人类社会现代化又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意义;工具理性塑造了全社会推崇科学技术、积极进取的文明氛围和理性精神;工具理性的发展使得人类更加关注现实的世俗生活, 具有反迷信、反宗教的意义。
二、克服工具理性异化的对策
1. 工具理性异化根源
首先, 工具理性发展进程中异化的可能。理性是人从理智上认识和控制行为以实现自身目标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其含义有二:一是具有选择、规范、指导人的行为的作用, 它内蕴的是价值取向和对真、善、美追求的统一, 对现实保持着反思和批判态度, 具有价值性效应;二是作为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 具有功能性效应, 是对事物由表象到本质认识的必由之径, 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能够依赖的必备能力之一。功用性和价值性联结起来, 理性就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如果二者结合不融洽, 理性被分化成不完整的部分, 异化现象就会出现。
其次, 工具理性在实践运用中异化的可能。在应用过程中, 工具理性追求“实然”及“真”, 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产物, 它的目标就在于解决未解决的问题, 追求新方法、新手段, 并且不断地开拓进取, 具有“探究未来的原欲”。然而, 却缺少相应的对新“工具”的应用论证。这样, 缺乏监督机制的工具理性在实践中的效果就不可能做到反馈, 工具理性的异化存在可能。工具理性具有开放性和扩张性, 技术手段一旦有效, 它就会广泛传播, 不仅表现在地域上, 而且在各个不同行业渗透和扩张。因此, 它会侵入到其他非工具理性作用领域, 导致异化现象出现。
此外, 人们在心理根源上存在对工具理性的依赖。人类社会初期, 人只能作为自然界的奴隶。直到近代人文运动的兴起, 渴望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类才借助于理性达成了自己的愿望。人类用理性来认识和征服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 工具理性观念的确立, 保证了人的主体地位, 人们开始对工具理性无限信任和依赖, 最终使它变成了新的“神话”。
2. 工具理性异化的克服
首先, 西方学者关于克服工具理性异化的设想。西方学者通过追溯整个西方文明的历史以及传统精神来反思科技时代理性所面临的问题, 认为工具理性本身具有内在缺陷, 科学技术是工具理性异化的“原罪”。正因为科技是由带有“原罪”的工具理性思维而发扬光大的, 显而易见, 科技天然地同人文精神对抗, 科技发展是造成精神缺失的主要原由, 人类命运因科技的发展而遭遇困惑就不可避免了。科技成了祸首, 着手批判的就是科技了。
哈贝马斯提出的前期工具理性批判的基础是客体对峙模式, 因而未能摆脱意识哲学的局限, 更难以实现人同自然的和谐。应建立一种新的理性来克服这种交往行为中的不合理行为, 这也就是他的交往理论。他认为, 在交往行为中应该把“通过语言理解的, 两个有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体之间的个人内部的关系”作为基础, 而生活世界是交往行为的场所, 对交往行为具有建构性作用。工具理性在其所在的系统中增长, 以避免理性对人的外在统治。因此,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既关注言谈的内容也关心言谈本身, 以保证理性最终回归理性之源。
其次, 马克思关于克服工具理性异化的思想。西方学者对于工具理性的批判着眼于对工具理性自身的探究, 并在此基础上获得解决之道, 其最终的结论有的主动, 有的相对虚无, 或者说没有具体的解决之道。他们的工具理性批判理论虽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在具体的实践中面临难以承诺的尴尬。对此, 马克思指出, 应该在现实层面上改变资产阶级所造就的物化世界的颠倒状况:一方面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 工人阶级通过“改造世界”, 打破自身不公平的命运;另一方面, 人们通过社会实践, 创造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 从而消除工具理性异化现象。
工具理性作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基本力量,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 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水平, 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要。而弘扬工具理性,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可以在民众中培养追求效率、按规律办事的理性精神, 可以以便利、快捷、经济的方式, 以最低的成本来获取最大效益,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更有效的产品。
我们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来运用工具理性, 即通过人的活动、人的选择、人的发展来获得人的全面发展。在发展和弘扬工具理性时, 要依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来研究并解决问题, 同时应当对国家的历史、文化渊源有较为清楚的认识, 既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运用工具理性解决我国现在存在的问题, 又要时刻要保持正确价值观, 以公平、正义的理性精神为引导, 利用科学技术的强大作用和工具理性的力量推动社会的发展。
摘要:随着近代理性思潮的兴起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人类社会及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科技负效应的出现, 使社会陷入了深重的危机, 严峻的现实迫使学者对理性及其异化现象进行反思。他们从文化的角度对西方社会展开了批判, 其结论是西方社会的危机就是理性的危机, 是工具理性僭越了价值理性的危机。
关键词:理性,工具理性,异化,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张志伟, 欧阳谦.写给大众的西方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陆江兵.技术.理性.制度与社会发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3]王风才.批判与重建——法兰克福学派文明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工具论 篇2
金融衍生工具作为金融工具创新,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实践,在世界范围都是一个前沿领域。金融衍生工具在我国的存在还是近十年的事。我国曾经存在或现在仍存在的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有货币期货、股票指数期货、可转换债券、国债期货等,外汇远期和货币互换也曾经在小范围内存在过。但除国债期货外,其它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都未能形成较大规模。故基本上可作出以下结论: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品种少,规模小,加之所依赖的证券市场属于新兴市场,故其发展还处于幼稚阶段。但是,随着衍生工具的功能和作用慢慢在为我国企业界人士所认识,我国开展衍生工具的条件也在逐渐成熟,再加之我国即将加入WTO,金融的开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展。从各方面的因素看,我国的衍生工具应当发展,但发展要讲究策略。
关键词:我国 金融衍生工具 风险 对策
提纲
一、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现状………………………………………………2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与控制…………………………………………………2
(1)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类别…………………………………………………2 ①市场风险……………………………………………………………………2 ②信用风险……………………………………………………………………2 ③流动性风险…………………………………………………………………2 ④操作风险……………………………………………………………………2 ⑤法律风险……………………………………………………………………3
(2)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控制…………………………………………………3①构建、完善监管体系加以约束……………………………………………2②建立、健全信息披露体系…………………………………………………3
③完善内部风险控制系统……………………………………………………3④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3
三、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重要意义…………………………………………3
(1)我国金融业进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充满国际竞争的时代…………4
(2)发展金融衍生品有利于提高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4
(3)发展金融衍生品有利于掌握金融资源配置的主动权……………………4
四、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条件基本具备……………………………………4
(1)我国经济的金融深化水平…………………………………………………4
(2)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5
(3)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健全程度…………………………5
五、我国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对策………………………………………………5 参考文献……………………………………………………………………………6
论衍生金融工具在中国的发展
(一)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金融市场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很多与管理特定金融风险对应的衍生金融工具品种尚未开发,目前仅包括最简单的债券远期、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银行间外汇远期、人民币外汇掉期等业务,缺乏利率期权、外汇期权、信用违约互换等场外衍生产品以及期货、期权等场内衍生产品。同时,对于已有衍生金融工具在避险方面的巨大作用,一般经营管理者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就目前已有衍生金融工具而言,主要是商品期货,期货交易的品种、数量都还不多,金融衍生产品投资者范围尚不广泛。目前推出的债券远期交易和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均是面向银行债券市场投资者的,其他投资者还无法参与交易,这类投资者的避险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金融国际化、市场化趋势的不可逆转,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金融市场的大发展将为期不远。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与控制
(1)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类别
金融衍生产品是指从货币、利率、股票等传统的基础金融产品衍生发展而来的,包括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等在内的金融合约。作为—种金融产品,金融衍生产品同样具有一般金融产品所具有的风险,但是由于风险结构的复杂性以及交易的高杠杆性,使得其蕴含着更大的风险。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分类,与金融衍生交易相关的基本风险通常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
①市场风险。由于金融衍生产品是由基础产品派生而来,其价值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相应的基础金融产品,因此所谓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基础产品价格波动所可能导致金融衍生产品投资人亏损的风险。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衍生产品价格的变动更为敏感,多采用杠杆交易方式,跨期交易又使未来的产品价格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市场风险是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经常面对的一种风险,相对其标的资产,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风险更为突出。
②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方违约或无力履行合约的风险,是场外衍生产品交易的一种主要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手风险,指衍生合约交易的一方可能出现违约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另一类是发行者风险,指标的资产的发行方出现违约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③流动性风险。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涉及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有两种类型:市场流动性风险与资金流动性风险。其中,市场流动性风险与特定的产品或市场有关,是由于缺乏合约交易对手而无法变现或平仓的风险,主要发生在场外衍生产品市场中;而资金流动性风险与交易的资金有关,是交易一方因为流动资金的不足,造成合约到期时无法履行支付义务,或者无法按合约要求追加保证金,从而被迫平仓,造成巨额亏损的风险。
④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由于不当或失败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因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由于操作风险是由主观因素所引发,所以本质上属于管理问题。此类风险在衍生产品交易中危险性极大。在世界金融发展史上,由于操作风险导致一些具有悠久 历史 和相当资金实力的金融机构损失惨重的例子屡屡发生,巴林银行破产事件就堪称金融衍生产品操作失败的经典案例。
⑤法律风险。在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活动中,由于交易合约在法律范围内无效而无法履行或者合约订立不当等原因引起的风险是法律风险。在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导致在衍生产品交易中发生的亏损,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有相当部分是源于法律风险。
(2)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控制
金融衍生工具虽存在着风险,但不能否定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经济的发展使企业间的国际化程度日渐提高,企业间国际结算活动日趋频繁,企业为规避国际市场中的价格、利率或是汇率的风险,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使企业在国际结算中保值或是减少交易损失。因此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控制,不仅有利于企业增强国际竞争核心力,而且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关注的问题。
①构建、完善监管体系加以约束
规避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宏观上应构建政府监管机构,应制定、及时修订完善法律法规进行监管;行业监管机构应通过制定行业规则自律监管;证券所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监管。政府监管机构利用其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整合银行、证券、保险等监管机构职能,将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并由此决定其市场的开放程度;行业及证券监管机构则加强对异常波动的金融衍生工具采用“逐日盯市”方法,并在其对金融市场产生较大风险时,经政府管理层批准实施具体处理措施。
②建立、健全信息披露体系
会计报表披露的目的,在于报表使用者及时、正确地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变化,以便作出正确的预测和决策,用披露来弥补核算的不足。具体方法:在现有报表体系基础上完善金融衍生工具对企业损益、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的影响;增加报表附注,即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分类、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相关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大多为一种尚未履行的合约,在合约签订时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便已经确定,而交易却要在未来某个时期履行或完成,这就使其会计确认和计量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应根据此特点在报表附注中对其会计确认、计量等相关内容充分披露。
③完善内部风险控制系统
由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复杂性,在企业内部应建立风险防控环境,即企业管理层树立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建立、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和内部沟通机制,使管理层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其变化,并采取应对措施降低风险。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客观存在,因此在企业内部应培育风险评估机制。其包括投资主体运用金融衍生工具避险产生的风险和收益、损失的比较;投资项目的投资限额;利用评估系统掌握投资的最大限额,企业应对自身评价和计量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能力有正确的评估,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等。
④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由于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要求操作人员不仅具备相关知识,而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且在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中学习和分析,掌控其特点和设计风险管理模式。同时建立严格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授权和核准制度;对于相关的专业人员执行、记录、保管等岗位制定相应岗位职责;完善内部牵制制度,授权、交易、结算、记录和保管职能应当严格分离并相互牵制,避免少数人操纵交易活动;此外采用定期或不定期方法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核对,减少投机机会,发挥其规避风险的作用。
(三)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重要意义
加快建设金融期货市场,丰富金融创新产品,对于促进我国金融稳定、维护金融安全,有着三个方面的意义:
(1)2001年11月,中国成为WTO的正式成员,这是中国经济国际化的里程碑。随着2006年11月11日我国加入WTO过江期的结束,我国金融业进入了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充满国际竞争的时代。面对金融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金融安全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
显得更加重要。在此背景下,一方面进一步加强监管,从市场的各个层面防范风险;另一方面,还应积极通过金融产品创新,为市场提供避险工具,更好地化解金融市场风险。国际经验证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面临经济周期的重大调整时,能够较好地应对,主要原因在于:它们的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直接融资比重较高、金融工具比较丰富、市场机制比较健全,从而更容易分散市场风险,对冲市场风险。而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市场结构不够完善、金融工具比较匮乏的新兴国家市场,在面对金融市场风险时,往往会遭受到较大冲击和更大损失。已经融入经济国际化潮流的中国政府、企业、机构只能去熟悉它、适应它。同时,也须在国内创立和发展自己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2)发展金融衍生品有利于提高宏观调控信号的传递效率,改善宏观调控效果,增加金融体系的弹性,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信号,可以通过有关金融期货产品的价格变化,迅速反映到现货市场和相关行业,影响各方面经济活动,指导市场参与者的经济行为,从而提高宏观经济的调控效率与效果,丰富政府市场调控手段。此外,金融期货还可以将现实经济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市场风险剥离出来,变为可交易产品,通过市场交易,把风险转移出去,以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
(3)发展金融衍生品有利于掌握金融资源配置的主动权。当前,周边多个市场正瞄准我国金融期货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纷纷推出针对我国的金融期货品种。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自己的金融期货市场,将有可能失去主场优势,影响国家金融安全。此外,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境外金融期货市场,在我国推出金融创新产品,占领市场高端;而我国金融机构则缺少了金融期货这一重要工具,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四)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条件基本具备
发展金融衍生市场实际上是推进金融创新的过程。在我国其基础条件已具备,因为金融创新的经济制度基础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1)我国经济的金融深化水平
我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发展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在前进在金融深化进和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体表现为:银行建立了多元化的银行体系;证券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特别是股票市场最为显著;外汇市场的改革。外汇市场1994年以后,中国实行了结售汇制,建立了一个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1996年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自由兑换。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统计,截止2008年6月末,我国的外汇储备已余额突破1.8万亿美元,达到18088亿美元,同比增长35。73%。可以说我国的外汇市场取得了重大成果,具备强大的抵御外汇风险和外债风险的能力;保险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中国保险以1949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成立为标志,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保险业打破了中保的完全垄断,形成了国有、民营、外资共同竞争的局面;利率市场化。1996年开始逐步放开了部分利率,取消了同业拆借利率的最高限制,部分国债发行利率实行市场招标,公开市场操作的回购利率实行了市场招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从2007年1月公布至今,每日各期限档次形成了一条从隔夜至1年期的完整利率曲线,具有较好的平滑特征,且各期限档次利率能够综合反映货币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和利率的期限结构,为货币市场的产品定价提供了初步参考。各种以其作为基准的金融产品不断涌现,丰富了货币市场产品各类,有利于货币市场的深化;金融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至今中国已台了各项金融业的相关金融法,如:《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法》、《证券法》、《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保险公司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等。
以上只是重点说明,我国金融业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许多的成绩,如:我国金融的电子化、基金市场的迅速扩大等等。这些说明了我国的金融体系的雏形已形成,有些方面已向国际接轨,特别是金融机构的会计制度,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等。
(2)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贸易环境更加公平,金融业更加开放。2007年,我国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占出让总面积的比重由2001年的7.3%增加到47%,进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种类从26种减少到8种。2001年至2007年间,资本项目中完全可兑换和基本可兑换的项目增长67%,严格管制项目减少62%。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已超过市场经济国家。中国经济自由度指数已超过许多被欧美承认为市场经济国家的转型国家或发展中国家。
(3)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健全程度
我国已经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间接的宏观调控体系,使用计划、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调控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国民经济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中国人民银行法》的制定,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我国中央银行的地位和职能。随后人民银行体系改革,提高了银行业的监管水平。证券监管委员会、保险监管委员会和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建立,标志着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框架的最终形成。我国金融业无论是从监管机构的设立和运作看,还是从金融业的相关法律看,都具备了规范发展的条件。经过近20年的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框架,金融市场也初具规模,建立衍生金融市场的条件已初步具备。
(五)我国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对策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尚处在初步建立时期,金融现货市场也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这就决定了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需遵循以下原则:谨慎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衍生金融工具创新的原创性、坚持与实体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根据金融衍生工具对我国资本市场所起的作用,应明确以下发展衍生工具的策略:(1)必须针对我国国情发展符合中国实际的衍生工具,不能因为国外先发展货币期货,再发展股票期权和利率期货等,中国也一定要沿着这条路走;(2)必须首先发展以规避风险为主的衍生工具,对于太过复杂、风险太大的衍生工具可暂不考虑发展。根据以上原则,可按如下思路进行分析。
在债权式、股权式和货币式这三种衍生工具中,应优先发展股权式衍生工具。原因是发展股权式衍生工具条件更为成熟。由于我国利率的非市场化、外汇管制和人民币的非自由兑换,使我国近期难以推出规范运作的债权式和货币式衍生工具。相比较而言,由于我国股市发展时间较长、规模较大、投资者较多、相应的法规制度比较健全,在发展的条件上要优于另外两种衍生工具。另外,由于我国股市投资者中散户占的比重较大,他们自己出资炒股、盈亏全是自己的,遭受风险较大,避险意识较强。关键一点他们是目前我国最具自主决策特征的投资主体。因此,股权式衍生工具应优先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看,在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这四种衍生工具中,应以发展期货、期权为主,远期和互换交易可适当在小范围内发展。由于期货和期权在国际衍生市场交易中是发展最为成熟的衍生工具,而且都在场内交易,便于集中交易和监管,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的功能也最直接、突出,故应以这两种衍生工具为主。远期和互换是场外交易工具,交易的不是标准化合约,运作起来也千差万别,难以监管,故只能在条件成熟的个别区域内开展。综合以上两个角度分析,我国应优先在股权式衍生工具中发展期货和期权两种。期货的股权式衍生工具有股票期货和股票指数期货两种。关于股票指数期货交易,我国学术界进行了许多探讨,业界也在呼吁早日推出,但由于股指期货的基础市场与股市略有差异,使其无法规避非系统风险。而我国散户投资者因无力作证券组合投资管理,都面临巨大的非系统风
险,在开展股指期货交易时极易导致保值者少、投机者众的局面。1993年海南股指期货实践的教训也证明这一点,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对股指期货的推出一直持谨慎态度是有理由的。股票期货以各股作为投资对象,基础市场与股市一致,所有适用于期货的交易策略都适用于股票期货,故有利于持有个股的散户避险。但鉴于股票期货在世界上开办成功的例子不多,发展还不成熟,例如,香港于1995年3月31日推出的汇丰控股、香港电讯和长江实业3只股票期货合约,自推出以来,成交清淡,1995年全年仅成考虑开办。期权的股权式衍生工具有股指期权、股指期货期权和股票期权3种,另外还有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两个变种。关于股指期权和股指期货期权,出于与以上相同的原因,暂时无法推出。只有股票期权,因基础变量与基础市场一致,且我国的投资者已在股票期权的两个变种--认股权证和可转换债券的交易上认识到期权的一些作用和交易方法,发展条件较为成熟。从国际经验看,股票期权在美国、英国等地俱已发展成熟,香港联交所于1995年9月8日和10月23日也成功推出了长实、中信泰富等5只股票上市,为我国开办股票期权交易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今后我国可选取几只业绩良好的大盘股作为试点对象,建立相应的交易和监管制度,为引入正规的股票期权交易开辟一块试验田。在股票期权的两个变种--可转换债券和认股权上,我国都已有过实践,今后应进一步搞好试点,尤其是可转换债券这个资本市场的发展已基本成熟,兼具筹资和避险功能的衍生工具,更应努力发展。
参考文献:
论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工具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工具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081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引导教学,主要是帮助小学生熟识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数学原理,让小学生掌握到基本的辨识能力。所以,数学老师往往会依据课本教材内容,对小学生采取课堂书本教学。而为了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动力,数学老师可以在新课标的基础上,借助工具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课本教学的实用效应。一般情况下,数学老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教学工具,让学生依靠教学工具理解课本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既极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学会通过应用工具降低解题的难度,从而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便捷与趣味。笔者认为,讨论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工具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工具
数学老师要根据课本教材内容的不同,学会选择合适的教学工具来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而考虑到工具应用的便捷性和普遍性特点,数学教师一方面要学会运用便捷的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原理,另一方面还可以教学工具为载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注意力。
首先,根据教材章节内容的不同,数学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工具,并根据每个教学工具的不同特点,选择出最适宜的教学工具,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数学老师在教授钟表的相关知识时,一方面要向学生们介绍多种的钟表,以图画或实物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每个钟表的相似点与差异,进而让学生对钟表有个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数学教师要深入到课本教学内容,应用钟表工具,指导学生认识钟表,学会辨识详细的时间。通常情况下,数学老师可以选择最常见的钟表,向小学生介绍时针、分针、秒针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现场时间的调指,让学生清晰辨认钟表所指的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可以极大排除书本教学的单一性,而扩大了工具教学的现场即时性。
其次,数学教师在选择合适的教学工具进行课堂教学时,还要考虑到学生与书本知识的联系应用。教师的工具教学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于课本教材的教学,老师在介绍工具的特征和应用之后,往往需要引导学生们结合书本中的数学习题等资料,让学生学会在详细了解数学工具的基础上完成书本练习,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将工具教学的应用与书本教学结合起来。
二、提高学生的工具应用能力
数学老师在进行工具教学时,除了向学生介绍基本的工具特点、应用原理、使用方法以外,往往还需要进一步通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工具应用能力。学生们只有及时地通过活动应用,才能够牢固掌握数学工具的使用方法,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
首先,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时,往往可以根据工具的普遍性和携带的方便性特征,来决定是否要求每位学生将工具带到课堂上。一般情况下,如果该类数学工具方便可带,数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集体进行应用活动。例如,数学教师在教授几何知识时,可以要求学生准备相关的几何工具,如直尺、三角尺、圆规、半圆尺等,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自己的教学演示下,逐步了解每个工具的使用特征和应用的原理,为今后的数学几何分析做好基本的工具应用学习。
其次,小学数学老师往往在课本教学内容完成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通过课堂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数学氛围中,进而提高对数学工具的应用能力。通常情况下,数学老师往往会在教材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拔高练习,考查学生对数学工具的应用掌握程度,以此为教学根据,进而便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的加强对学生此项能力的提高。当然,数学老师还要考虑到数学工具应用的局限性,在学生的应用过程中,帮助小学生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和普遍化。
三、规避工具教学中的问题
前文提到了工具教学的优点和使用过程,但是,小学数学老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十分注意规避工具教学中的问题,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减少这些问题的干扰,从而提高工具教学的效率。
首先,在工具教学过程中,数学老师要注意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氛围,以及学生的课堂反应。由于工具教学对部分小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单一性和全体性,尽量照顾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工具的特点,掌握基础工具的应用知识。这既是工具教学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书本教学的基本教学目标。
其次,数学老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还要十分注意观察工具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考虑到某些工具的应用特点和小学生注意力的短暂性,老师在教学时,一方面要注意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跟随自己的教学步骤,学习基础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数学老师还应该严格对小学生的要求,对他们的某些不当课堂行为,提出适当的批评,让他们的注意转移到课程学习中来,继而提高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规避工具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小学生监管的不力,从而实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工具教学的最佳效果。
论企业现金管理工具选择策略 篇4
目前, 我国企业的现金管理意识还比较薄弱, 用于现金管理的人力和技术手段有限, 很多中小企业甚至忽略现金管理。一些企业日常现金流量大, 因而错误地认为加强现金管理的意义不大 (收益小见效慢) 。其实, 对大笔闲置资金来说1%的年收益差异并不是一笔小的数目。而一些企业由于所生产、经营的产品利润率较高, 忽视通过加强现金管理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现金运作是有一定风险的, 而有些企业的管理者特别是国有企业的领导, 不愿承担风险, 不肯在现金的积极管理上下功夫。
企业现金管理大多局限于存款、票据、短期国债和拆借等有限的传统方式。银行活期存款年利率仅为0.72%, 通知存款多数银行执行1天通知1.08%的年利率、7天通知1.62%的年利率, 收益都很低, 扣除利息税外, 所得无几;央票没有信用风险、流动性好, 收益较高, 但一般机构不能购买;国债利息不征税, 吸引力较高 (收益略低于央票) , 不过短期国债投资可能面临市场利率波动的风险, 需要操作人员具有一定的债券市场投资经验;资金拆借只有符合规定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才能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大多数企业不能享有拆借的方便, 交易所回购交易虽然对一般机构开放, 但有一定的最低报价设定。
二、企业现金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在筹资和经营活动中, 会产生大量的现金, 这些现金在转入资本投资和其他业务活动之前, 通常会闲置一段时间, 对于这些暂时闲置的资金采取积极的现金管理, 可以为企业创造可观的收益。以1000万元闲置资金为例, 投资于货币基金每天收益至少在700元左右, 而存入银行每天的税后收益则只有160元。如果企业平均的年闲置资金为1亿元, 积极的现金管理所产生的收益至少为190万元。而如果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年闲置现金达20亿元之巨, 简单地放入银行, 则无异于一年损失3800万元, 相当于投资一个中等项目的金额。
西方国家的许多公司对现金管理都极为重视, 在保证不与公司的主要业务经营发生冲突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货币市场中不同的现金管理工具来提高流动资金的收益,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资金收益率, 其经验值得中国企业学习。
三、现金管理新产品
现金管理作为商业银行开展的一项中间业务, 目的是为了帮助客户尽量减少闲置现金头寸的占用, 进行理财和投资服务。现金管理业务已经是国际银行业成熟的产品, 国内商业银行也纷纷在交易管理、流动性管理、投融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领域不断创新, 推出多种形式的现金管理产品。这些现金管理产品可以协助企业统筹管理好现金存量、对现金流量进行合理有效控制。
企业应提高现金管理意识, 学会巧用银行的各种产品与服务实现资金效率的提高。例如许多企业遇到的“差旅费占用大量资金”问题, 就可以通过为出差人员办理银行贷记卡来解决, 由于银行贷记卡免息期最长可达50天, 这就使企业实际上获得了一笔期限为15~50天的免息贷款。又如银行为企业建立的集团财资管理平台系统以核心电子银行平台为基础, 通过建立与企业ERP系统接口, 帮助大型企业集团实现资金归集、账户信息查询、快速融资、快速收付款业务, 大大提高了集团资金的使用效率, 降低了集团内整体融资成本。在投融资管理服务方面, 各商业银行还推出了一系列人民币理财产品以满足企业提高资金收益的需求。
四、现金管理两类产品比较
货币基金是现金管理的新产品之一, 其投资种类有:现金;通知存款;1年以内 (含1年) 的银行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剩余期限在397天以内 (含397天) 的债券;期限在1年以内 (含1年) 的债券回购;期限在1年以内 (含1年) 的中央银行票据。可见货币基金的收益率主要取决于短期市场利率水平。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组合在每个交易日的剩余期限有严格规定, 不能高于180天。货币基金兼具储蓄替代、现金管理、资产配置三种功能, 不仅具有类似活期储蓄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而且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明显高于活期储蓄利率。货币基金可投资的市场基础投资品种的收益率较高, 如目前一年期央票利率在4.0%的水平, 同期限金融债收益率更高, 可达到4.1%。根据wind资讯数据显示, 2007年上半年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普遍高于同期一年定期税后利率、通知存款税后利率、单位协定存款收益率。2007年下半年货币基金利用大盘新股IPO期间交易所回购利率飙升的时机进行逆回购操作, 货币基金业绩喜人, 销售势头呈攀升之势。
货币市场基金和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都是流动性较好并且相对安全的理财品种。目前由于银行理财产品的整体管理水平没有基金公司规范和专业, 在信息披露、投资流程、专业人员等方面与基金公司还有一定距离, 而且由于银行理财产品不像基金收益那样可以免税, 在资金的收益性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货币市场基金作为一种开放式基金, 可自由认购和赎回, 方便快捷, 有“活期存款”之称。基金公司只需保持少量现金头寸用于应付日常支付, 一般资金的赎回只需T+2天就可以完成资金的变现和到帐, 但不同的销售渠道和品种会略有不同。在指定银行购买某些品种的货币基金甚至可以做到今天赎回, 明天到帐。相比而言, 人民币理财产品更像是“定期存款”的替代品, 人民币理财产品属于封闭式管理, 大部分产品都不能提前终止, 一般期限在1年至2年。即使一些理财产品允许提前赎回, 投资者也会有一定的损失, 流动性受到一定限制。
银行现金管理产品的优势主要是在功能性方面, 企业的开户和往来银行可根据企业自身需要提供量身定做的现金服务, 例如类似“现金池”概念的现金管理产品可使企业实现在任何时点资金的自由流动。货币基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流动性和收益性上, 而且操作简单方便, 当企业遇到临时性资金需求时很容易变现, 变现成本低, 认购和赎回均不需要手续费, 仅支付按年分摊的0.33%管理费、0.10%托管费和0.25%的销售服务费。在目前新股一级市场发行制度下, 货币基金经理还可通过灵活的国债回购操作使购买者获取股票一级市场无风险超额收益, 大大提高了无风险收益的水平。据统计, 2007年在大盘新股发行期间大多数货币市场基金的七日年化收益率在10%以上, 甚至有的达到20%。当然货币基金也有其局限性:不能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资金管理服务, 不能为企业提供现金资源共享、委托贷款、账户透支等功能。
所以企业在选择现金管理工具时, 功能性的现金管理需要可以使用银行的现金管理产品, 而对流动性与收益性都有要求的现金管理则可通过购买货币基金来实现。由于企业对银行理财产品较熟悉而对货币基金相对较陌生, 下面将就货币基金的选择和货币基金收益的问题作重点的阐述。
五、选择货币基金及应注意的问题
货币基金在业绩基准上选择标准不同, 其收益与流动性的侧重也不同。企业在利用货币基金进行现金管理的时候, 要根据企业自身的资金性质和需要加以选择, 仔细阅读基金有关文件, 从年报、季报中了解基金的投资组合剩余期限, 参考权威评估机构的评价 (目前国内主要的基金评估机构有晨星、VALUE等) , 从中挑选出适合自己的货币基金品种。另外从资金的安全性方面, 比较不同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和基金组合的灵活性。在购买货币基金时还须了解影响货币基金收益率波动因素及收益结转、认购赎回方式等问题, 以正确认识货币基金的收益率, 把握买入和卖出时机。
货币基金收益率主要受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央行的货币政策及公开市场业务, 银行调整利息和存款准备金、新股IPO、央票发行规模及利率高低等影响。例如, 由于大盘新股发行期货币基金收益高, 所以应尽量不要选择在这期间及之前赎回。在货币基金规模和新老的选择上要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作出相应的决策。例如, 在利率较为平稳的市场环境中, 选择规模大的货币基金具有节约固定交易费用、要价能力强等优势;在利率下降的环境中, 选择老的货币基金可享受其原持有的高利率品种;在货币市场利率上升的环境中, 选择规模适中的新基金收益率上升速度会更快。
货币基金有两种收益结转方式:一是“日日分红, 按月结转”, 相当于日日单利, 月月复利。另一种是“日日分红, 按日结转”, 相当于日日复利。反映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高低的主要两个指标是:7日年化收益率、每万份基金单位收益。7日年化收益率是一个平均指标, 是以最近七日收益所折算的平均年资产收益率。短期内7日年化收益率可能会出现较高水平, 原因除了受新股发行, 回购利率上升等影响外, 根据相关条例规定, 货币基金在二级市场上的超票面收益在卖出时方能确认, 可能造成短期的收益率高企。目前货币市场基金经理使用摊余成本法和影子定价法对货币基金进行估值, 该两种估值方法均还无法做到真实、均匀地反映基金收益, 使得基金短期收益出现不均衡和波动。所以不能单纯从7日收益率的高低来判断基金的盈利能力, 而是要结合基金在过去一个较长期限中的表现做出评价。第二个指标即每万份基金单位收益指投资者当日的实际净收益, 据此可计算基金日年化收益率=万份收益×365/10000×100%, 但由于近期收益较高的货币市场基金, 可能是因为收益中包含了一次性的买卖价差, 相应未来的收益反而会减少。因此, 选择购买近期收益略低但历史表现一直较好的货币市场基金也许才是一种好的选择。
对于企业短期内可能要用的资金, 最好避免购买期限较长的产品。当企业有一笔较长期限 (三个月以上) 不用的闲钱, 而且这笔资金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 才可以考虑购买银行其他类型理财产品或其它类型基金, 否则, 货币基金应是首选。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应努力了解并运用各种现金管理产品, 结合本企业业务的特点和需要, 积极向开户银行或相关基金公司进行咨询, 以设计出一套适合自身的科学可行的现金管理方案。
参考文献
[1]米谢勒·奥曼·沃德、詹姆斯·萨格纳:《现金管理最佳实务》,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陈志斌:《基于价值创造的企业现金流管理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学科性质-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篇5
——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再认识
肖北方
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之所以有别于其它学科,取决于它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即该学科的本质属性,它不仅在理论上制约着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而且在实践中也制约着该学科的教学原则、方法,以及最终的评估标准和评估结果。因此,任何一门学科的性质问题都是对该学科进行系统研究的首要问题。中小学语文学科也不例外,自1949年由“国文”、“国语”改称“语文”而独立设科以来,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研究就随之展开,但一直存有争议。由此语文教学也走了一条并非坦直的路。在此,本人拟就语文学科性质作进一步探究。首先,看一看语文的内涵:最早在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拟订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中明确地解释为:“所谓语文,应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后来,有人从“语文”字面来解释:“语”即语言;“文”则为“文字”、或“文章”、或“文学”几说,对此,叶圣陶先生曾做过浅显易懂的解释:“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由此可见,这一解释与最早界定的语文内涵是吻合的,也与我们现今的语文教学内容相一致,语文学科的主要内容是字、词、句、篇,篇包括文章、文学,如语文课内选编的记叙文、诗歌、说明文、议论文、文学作品节选等。语文教学过程即以这些内容为媒介,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这里,听说训练落实了口头语言的运用,读写训练落实了书面语言的运用,听说读写并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培养,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因此,语文教学中,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不可割裂或偏废,而且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后者带动前者,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学科的内涵决定了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而如何完成任务,完成质量如何,则首先取决于对学科性质的认识。
谈到语文学科的性质,真可谓众说纷纾有人曾统计,仅1980年-1989年间公开出版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法》专著中,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表述竟有十二种之多。此后,仍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如:工具性、知识性、科学性、基础性、技能性、实践性、社会性、社会实践性、社会应用性、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移情性、统一性、螺旋性、直线性等等。另外有人又进一步从本质属性和一般属性上加以区分和概括。到底哪种表达比较正确呢?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语文学科的质的规定性,其中“螺旋性”、“直线性”、“统一性”、“综合性”、“知识性”、“科学性”等,显然可以用以表述许多学科的特性,没有将语文学科在“质”上与其它学科区分开来;其次从逻辑角度看,有人将“基础性”和“工具性”、“综合性”和“统一性”、“知识性”和“科学性”等并列用于一种表述中,而这些概念本身界限模糊,有的甚至是交叉和包含关系的概念,这里一并使用,在逻辑上是欠斟酌的;另外,“实践性”、“技能性”都应归之于语文教学操作原则与方法范畴,不是对语文学科的内质的界说。尽管如此,这些见解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语文学科从内到外的纵横关系,包括语文内部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编排的前后关系,以及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与学习主体的关系等。各种关系无疑都是我们进一步探究语文学科性质所必须触及的立体界面。
我们以上探讨的语文的内涵,主要是指中小学的语文,它是区别于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的,同时也区别于高等学校教育中各类有关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一系列专业课程;另外,它还是区别于社会大范围内应用的“大语文”的“小语文”。而且,后三者都以前者为基础,而中小学教育本身总体上为基础教育,那么,中小学语文就是基础的基础,这一地位决定了中小学语文必定是为人的各方面的发展打基础。按照教育总目标的要求,结合语文学科的内涵,概括前人的语文研究成果,我们认为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教育性、审美性。
(一)工具性
关于工具性,绝大多数人一直持肯定意见。建国以来多次制定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从未否定过工具性。直到1992年审定的《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中,仍然坚持语文的工具性,肯定“语文是一种工具,但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工具,而是思想和感情的载体。”
其实,语文的工具性首先取决于语言的工具性,正如导师列宁所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斯大林也说:“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这表明语言是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的工具性还表现在,它是思维的主要工具。因为人的思维活动,即形成概念、进行判断与推理,都主要借助于词来完成,而且人的语言清晰度与其思维清晰度是密切相关的。概括来说,就外部语言而言,主要是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就内部语言而言,主要是思维的工具。
当然,语文教学并不等于语言活动,作为一门学科,它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和从事社会工作的工具。因为语文学科内容,包含了自然、社会、人文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是我们从事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始终不可缺少的手段,因此,我们对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理解,可以归结为现行《新大纲》中的概括:工具性,指语文是日常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学习各门功课、获取新知识和将来从事各种工作的最基本工具。
试论工具书在文献整理中的作用 篇6
关键词:工具书 文献整理 作用
“所谓工具书,就是把同类的知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编排起来供人查考的书籍。它们包括:字典、词典、类书、证书、百科全书,年鉴,手册,书目,索引,文摘,表谱,图录、名录,资料汇编,等等”。工具书分类方法很多,按功能特点,有字典、词典、百科全书、书目、索引、年鉴、手册、类书、政书、文摘、图录等;按语种又可分为中文工具书和外文工具书。工具书能够为人们读书治学提供极大的便利,通常按一定的方式进行编排,每种工具书有其有特定的检索方法,能够迅速地为人们提供知识和信息,也为图书工作者及文献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本文主要就工具书在文献整理中的作用加以分析探讨。
一、工具书在图书分类与文献编目中的作用
(一)工具书在图书分类中的作用
图书分类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的必备程序,也是图书整理工作的重要一环。通过进行图书分类工作,进行分类排列图书、编制分类目录和分类统计等工作。进行图书分类就要有相应的分类标准和依据。图书分类法是图书馆进行图书分类的依据。“图书分类法是由许多类目根据一定的原则组织起来的,通过标记符号来代表各级类目和固定其先后次序的分类体系。它是图书馆用以类分图书、组织藏书的工具。”相应的工具书有2010年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1979年由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编,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2005年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第二版和电子版等等。这些是揭示图书馆藏书,分门别类系统组织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必备工具书。另外一些诗文别集往往以斋堂等别名著录,这是往往需要借助相关的工具书加以考证,以方便分类著录,各学科门类的图书资料,丛书、字典、词典、索引、文摘,期刊等的分类标引同样要依据《中图法》等等。
(二)工具书在图书馆文献编目中的作用
在图书馆工作中,图书分类与文献编目工作即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概念不能等同,也不能完全分割。确切的讲,“图书分类已成为图书编目的主要手段,而图书编目则是图书分类的直接应用。”图书分类侧重从内容上揭示藏书特征,而图书编目侧重从形象上揭示藏书特征。古代文献整理有许多方法,如辨伪,版本,校勘,注释,标点,翻译,目录,辑佚等等,这些文献整理方法在当下仍有沿用。目前图书馆文献整理工作还要涉及更多内容,如文献编目整理等工作。图书馆往往利用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等工具书进行编目工作。此外还有针对编目的专门性工具书,图书馆图书资料编目时,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作为分类标引的依据,以《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中国机读目录格式》等为标准,以《汉语主题词表》为主题标引的依据。以上都是图书馆文献编目回朔建库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例如进行民国图书编目可通过查找《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等工具书可大致确定某种图书的正确分类。又如在民国图书编目整理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丛书系列的编目。如王云五主编的《万有文库》,该丛书为1929年至1937年商务印书馆排印、影印本,共有两集1700余种,4000册。另有《万有文库》第一二集简编五百种(包含了第一集、第二集的重要部分和内容)。该丛书书背上印有书目种类号码,如第一集编号为0001至1000,第二集编号为001至700,。在整理编目该系列丛书时,由于种种客观因素,该丛书次序被打乱,书背、封面出现磨损、撕裂等情况,此时可利用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可查阅该丛书每种书目的种类编号,从而快速有效地整理、编目此套丛书。此外《中国丛书综录》也是查找丛书目录和子目较为重要的工具书。在古籍和近代文献编目时往往遇到一些生僻字,查阅由清代张玉书、陈廷敬等编的《康熙字典》可轻松解决类似问题。
民国期刊编目整理过程中,工具书的运用同样必不可少。如伍杰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期刊大词典》,该书收入自1815年至1994年期間出版的中文期刊共33036种。利用该书可查阅某一种民国期刊的编辑者、创刊号、卷期编号、出版周期、出版社、出版地、曾用名、刊物类型、内容、主要栏目等信息。为系统、完善地著录民国期刊提供了可靠的工具书。此外《中文期刊大词典》可补《中文期刊联合目录》之不足,是全面了解中文期刊的重要资料。此类工具书还有1961年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的《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该目录收藏1833至1949年期刊共19115种。著录内容包括刊名刊期、编辑出版信息、创刊停刊信息、馆藏信息等,该目录书前有检字索引,方便查找期刊目录。
又如在西文图书编目中,常常要借助工具书查询一些比较陌生的概念和专业术语,确定其类目位置,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美国《国会图书馆主题词表》等。又如利用1983年西德索尔出版社出版的《国籍出版商指南》查考世界各国出版商等等。
(三)工具书在古籍整理中的作用
在古籍整理过程中,有些书目没有出版年代,但有著者姓名,此时通过查找《人名大词典》等工具书,可大致确定其出版年代。又如利用《四库简明目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工具书了解古籍书目内容的科学类属。利用《四库全书总目》、《书目答问补正》、《贩书偶记》、《中国丛书综录》等可查阅古籍版本、古籍内容提要和流传情况等内容,这些都是撰写古籍书目提要及古籍书志的重要参考依据。利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山本书目》、《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中国丛书综录》、《八千卷楼书目》、《明毛氏汲古阁刻书目录》、《宋元旧本经眼录》等工具书可鉴别古籍版本。此外,类书也是一种重要的工具书,利用类书可以辅助辑佚校勘。“类书,是各种书上相关的片段材料的分类汇编。”汇集方方面面的各种资料,是查找原始资料的重要工具书。如唐代的《艺文类聚》共收集有1431种古籍,明代的《永乐大典》共收集有宋元以前的古籍七八千种。类书在文献整理辑佚校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类书编纂严格遵循“述而不作”的原则,所以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文献的原貌,所以众多亡佚的古籍可以从类书中查找。此外,史书或政书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也是整理查阅古籍源流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此外,出土文献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非常重要的工具书。如甲骨卜辞、青铜器铭文等,可用于与传世文献互证,在陕西出土的金石文字,如毛公鼎,大盂鼎,秦钟等众多铭文可与《尚书》的内容相互补充印证;又如上博楚简《周易》与今本《周易》的互证互比,郭店楚简《老子》与《老子》的比较等等。在古文献校勘整理中,出土文献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颜氏家训·书证篇》中即有颜之推运用出土文献校正《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文字之误的例子。整理研究出土文献也离不开相应的工具书,如由郭沫若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辑的《甲骨文合集》是集甲骨文字资料之大成的古文字学工具书,对于研究整理古文字和商周史文献有着重要的意义。
又如文献标点也是文献整理的重要内容。进行断句之后,往往应用最新国家標准的《标点符号用法》为规范。进行地方旧志整理时,往往涉及众多古今字、异体字等,需以《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汉字为基本规范,以国务院公布的关于异体字整理表及四批《汉字简化方案》为标准进行规范整理。
二、对工具书库建设的设想
有些工具书具体清晰的反映文献所藏,如《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为读者系统研究、整合相关文献资源提供较为完善的资料指引。利用地方文献书目可方便查阅整理利用地方文献资源,如《山西文献书目》、《安徽文献书目》等,这些工具书往往涵括了相关地方的著作、论文等地方文献资源。基于工具书对文献整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在图书馆实际工作中,应根据馆藏文献资源特色,编制相应的目录、索引等工具类图书,方便读者充分认识了解馆藏文献资源。如《某某馆藏民国图书目录》、《某某馆藏民国期刊目录》、《某某馆藏民国期刊篇名目录》、《某某馆藏古籍善本书目》、《某某馆藏地方志人物资料索引》、《某某馆藏地方志地名索引》等等,书刊目录的编制过程本身也是文献整理的一个过程,完成书目登记、书目推荐通报等目的,整理形成综合性书目、专题性书目、地方文献书目以及各类索引等工具书,以此充分反映文献收藏情况,提高馆藏文献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工具书的职能。
三、总结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编写组编《中文工具书使用法》,把工具书的作用总结为:“读书治学的工具;传播思想和文化的工具;图书馆工作的工具”工具书在图书馆中的作用反映在诸多方面,其在文献整理中的作用也尤为明显。作为图书馆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工具书在此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工具书进行文献整理的一系列工作,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为读者服务。
浅论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信息披露 篇7
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一方面, 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为金融衍生商品交易提供了一种理想的交易工具和手段,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金融衍生商品交易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 金融衍生商品交易的增长又需要借助并推进金融工具的持续翻新。它可以带来利润, 也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 如东方航空、中国国航等用油大户在航油套期保值上亏损巨大, 数十亿的亏损额让投资者心惊肉跳。新的经济事物发展必然带来会计的发展, 也给会计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在确认、计量、披露方面与传统会计有很大区别, 如何解决这三大难题, 也成了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研究热点。
1. 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研究现状
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研究的第一个难题是, 尽管金融衍生工具信息十分重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它一直是以表外业务 (off-balance sheet transactions) 存在的, 现有的财务报告体系并不能完全满足充分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需要, 相关项目或游离于表外无法得以反映, 或必要的公允价值、风险等信息无法进行披露。
当前企业的做法是将衍生金融工具以衍生交易合同签订当日的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 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为正数的衍生金融工具确认为一项资产即衍生金融资产, 公允价值为负数的确认为一项负债即衍生金融负债, 并在附注中简要说明。
但是, 衍生金融工具所特有的衍生性和杠杆性使得企业有可能面临巨大的风险, 发生巨额的损失, 有学者提出改进财务报表结构,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起步较晚, 体制尚不健全, 除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外, 大多数企业都不曾涉及, 同时由于目前报表模式的固有渗透性, 会计人员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变观念和做法。所以说, 这种方法在理论上虽然非常充分, 但却很难实行, 起码在目前的会计环境中是这样的。
另外一种办法则是增加一张附表, 然而“金融衍生工具明细表”、“金融头寸表”等, 详细列示公司所持有的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类别、特征、风险系数、账面价值、现行公允价值、到期日、持有日等内容。同样, 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在中小企业应用不太普遍, 此方法不仅给报表编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不便于报表使用者理解, 实践起来也不容易。
2. 关于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对于非金融企业等部门所持有的数量较少, 但可能对公司未来经营产生巨大影响的衍生金融工具可采用图示法, 即图形加公式的方式在附注中进行披露。以详尽、公允地披露衍生工具信息, 让投资者充分地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
以欧式期权为例:
假设甲公司从供应商买入一份执行价格为500元/吨的货物, 10月份到期, 看涨期权给予其所有者在期满以500元/吨的价格购买该货物的权利。每一份期权合约可用来购买10000吨货物。期权费为1% (即付费5万元) 。假设交割时该货物的市场价为X元/吨, 由于当市场价格低于500元/吨时甲公司可选择不执行, 所以甲公司的盈利= (X-500) *10000-50000如下图所示:
由图1可知甲公司作为看涨期权的多头时, 在资产负债报表日该衍生金融工具应确认为金融资产, 最大的亏损为5万元, 而随着价格的上涨最大收益为无限大。
反之, 当甲公司作为期权的卖方时, 即约定到期时必须按500元/吨的价格卖出货物, 由于甲公司到期必须执行合约, 其损益情况为: (X-500) *10000+50000如图所示:
由图2可知当甲公司作为看涨期权的空头时, 在资产负债报表日该衍生金融工具应确认为金融负债, 最大收益为5万元 (市场价格低于500元/吨, 买方不执行期权) , 而最大损失随着价格的上升趋向于无限大。
该种方式同样适用于远期合约的披露。
3. 图示披露法的应用原则及其优缺点
使用该方式进行披露时应按照重要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只披露对决策者的决策有影响的衍生金融资产及衍生金融负债, 全部披露则既增加工作量也不便于报表使用者获取信息;此外, 应说明公司持有该金融工具是出于避险的需要, 还是为投机获利。
利用在附注中增加图示的方法, 有诸多优点:首先, 通过图示, 报表的使用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公司所持有的资产与负债情况, 并且通过自己对市场行情的估计分析该公司的投资价值及潜在风险。其次, 此种披露方式不会改变报表模式, 只是在附注中增添一些内容, 而且不要求报表使用者有很高的专业知识, 通过简单清晰的图示就能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第三, 对报表的编制人员要求也不高, 按照重要性原则, 只对公司持有的对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有影响的衍生金融工具的损益情况用图表的方式表示出来即可。
当然这种披露方式也有局限性, 它只适用于一些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较少的企业, 对于应用衍生金融工具较多的金融机构等部门, 则难以使用。
摘要:金融衍生工具在确认、计量、披露方面与传统会计有很大区别, 如何解决这三大难题, 也成了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比较各种针对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观点, 提出了利用图示法进行披露的建议, 并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信息披露,图示法
参考文献
[1]杨德怀.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披露探析[J].金融会计, 2003, (7) .
[2]陈小悦.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工具论 篇8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内部控制,审计风险
一、加强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迫切性以及存在的困难
加强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迫切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金融危机扩散后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巨额亏损可能引发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追究;加强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可以缓解市场非理性恐慌;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不稳定性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存在的困难主要有:企业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的缺乏增加了审计风险;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存在问题;衍生金融工具的高风险性增加了审计风险;衍生金融工具投资信息披露不足增加了审计风险。以上这些都给独立审计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二、加强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对策
1. 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机制的审计。
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控制, 单纯依靠外部监管机制是远远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在组织内部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这是由于: (1) 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操作复杂、资金流动隐蔽, 外部监管部门很难及时、全面地识别并控制企业的风险, 甚至不能有效识别市场的总体风险。 (2) 要有效管理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 不仅要在风险因素出现以后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更重要的是在事前、事中建立内部控制机制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风险。 (3) “中航油”、“国储铜”等事件均表明, 人为错误、交易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等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 是衍生金融工具业务主要的风险来源。因此, 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实质性审计前, 必须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进行审计。
(1) 了解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内部控制。按照《审计准则第1632号———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的要求, 注册会计师应了解如下方面的内容: (1) 控制环境, 包括企业管理层是否具有审慎的风险管理理念、董事会是否根据企业整体目标确定了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目标和相关策略、董事会与管理层是否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内部控制实行了持续监督、相关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如何等。 (2) 控制活动, 包括充分的职责分离、风险管理监控、管理层的监督以及其他为实现控制目标而设计的政策和程序等。 (3) 内部审计:了解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情况;复核政策和程序的适当性、管理层的遵守情况以及控制程序的有效性, 对处理衍生交易的会计信息系统以及与衍生交易相关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检验;考察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新风险是否能够被及时识别、评估和管理;评价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定期复核, 以向管理层提供衍生交易得到恰当控制的保证, 并确保新风险以及为管理这些风险使用的衍生金融工具被及时识别、评估和管理。 (4) 服务机构:了解被审计单位如何监督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对保护信息完备性及保密性的程序进行检验。
(2) 测试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内部控制。在测试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内部控制时, 注册会计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衍生金融工具是否根据既定的政策、操作规范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2) 适当的决策程序是否已得到运用, 交易的原因是否易于理解; (3) 执行的交易是否符合衍生交易政策; (4) 交易对方是否具有适当的信用风险等级; (5) 衍生金融工具是否由独立于交易人员的其他人员适当、及时地计量, 并报告风险敞口; (6) 是否已将确认函发给交易对方; (7) 是否已对交易对方的确认回函进行比较、核对和适当调整; (8) 衍生金融工具的提前终止或延期是否受到与新的衍生交易一样的控制; (9) 投机或套期的指定及其变更是否经过适当授权; (10) 是否适当地记录交易, 并将其完整、准确地反映在会计信息系统中; (11) 是否有足够的措施保证电子资金转账密码的安全。
2. 识别与评估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所面临的风险, 与被审计单位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类型密切相关。注册会计师应关注被审计单位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与类型, 识别与评估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
(1) 了解被审计单位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企业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有两种:避险型 (套期保值) 持有和投机型持有。持有避险型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是锁定成本, 进而获取已知或稳定的利益。因此, 避险型衍生金融工具必须与其所套保的标的挂钩。持有投机型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是获取投机收益,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所具有的高风险性及头寸价值的潜在波动性, 该类投资者必须注重控制衍生金融工具的操作风险。为此, 应针对衍生金融工具制定严格的交易与风险限额, 并密切关注超出限额的交易, 以便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另外, 必须合理运用止损策略, 即一旦发现经济形势与预测不一致时, 立即处理手中的衍生金融工具, 防止出现损失不可控的局面。
(2) 关注被审计单位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的类型。 (1) 区分企业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是在场内还是在场外交易。场内的市场制度严格, 风险控制措施到位, 既规范也安全;而场外的市场风险是隐性的、不可控的。 (2) 关注企业持有的是简单金融衍生品还是复杂金融衍生品。简单金融衍生品的定价及其风险计算模型比较简单, 交易的风险也比较小。而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 简单金融衍生品完全能满足企业规避风险、套期保值的需要。复杂金融衍生品往往隐藏着极大的风险, 企业一般会谨慎持有。
(3) 评估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首先, 衍生金融工具具有高风险性, 若被审计单位持有超过其避险需要的衍生金融工具或者为投机而持有过于复杂的衍生金融工具, 且企业管理层并不清楚该衍生金融工具所面临的风险, 此时注册会计师需要提高警惕。其次, 目前衍生金融工具市场急剧变化, 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也随之发生急剧变化。注册会计师应注意识别与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相关的财务报告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关注特别风险, 以评估被审计单位衍生交易的风险水平, 确定有针对性的实质性审计程序。最后, 在目前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的情况下, 管理层可能为了掩盖衍生金融工具的巨额亏损而进行舞弊。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 (IAASB) 发布了《应对当前市场环境中公允价值会计估计审计的挑战》, 用以提醒注册会计师注意舞弊引起的错报风险。
3. 评价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适当性。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CAS22) 将活跃市场中的现行报价作为确定公允价值的首选, 将活跃市场最近交易的市场报价作为第二选择, 不存在活跃市场时要求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不可避免地引入了主观因素, 企业由此存在一定的操纵空间。
按照《审计准则第1632号———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的要求, 如果被审计单位使用估值模型确定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 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下列程序对估值模型确定的公允价值进行相关检验: (1) 评价估值模型的合理性和适当性; (2) 使用自身或专家开发的估值模型进行重新计算, 以验证公允价值的合理性; (3) 将被审计单位估计的公允价值与最近交易价格相比较; (4) 考虑估值对变量和假设变动的敏感性; (5) 检查报告期后发生的衍生交易结算的支持文件, 以获取有关资产负债表日估值的进一步证据。
IAASB也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估值模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价, 如估值方法、模型的假设、所使用的市场变量在当前的市场情形下是否正确与合理;要求注册会计师与政府主管部门沟通, 向外部专业机构、相关专业人士取得口头或书面的、与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 (相关假设、模型、参数等) 相关的意见。
若以客户公司自身资料作为参数, 则这些数据可能更容易受公司管理层认识偏见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 注册会计师一旦意识到由管理层偏见引发的风险会增加, 就应立即对与重大错报相关的风险做出处理。当管理层确定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假定不成立时, 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支持管理层做出这项决定的审计证据, 并确定衍生金融工具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恰当的会计处理。如果管理层不能给出该假定不成立的证据, 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无法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确定该假定是否成立, 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其视为审计工作范围受到限制, 出具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4. 评价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披露的充分性。
公允价值实际上不是“价值”, 而是价格, 是对价值的点估计。由于交易价格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仅仅在会计报表内提供公允价值这一单一货币金额仍然是不够的, 因此, 要求上市公司报告有关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公允价值点估计的特点, 需强制性单独披露项目估价的关键影响因素、置信区间以及引起公允价值变动的敏感因素, 并且从质量和数量上详细披露衍生金融工具潜在的风险。质量披露包括风险敞口产生原因、管理和衡量风险的目标、政策、方法以及程序;而数量披露需要考虑信用风险、流动风险和市场风险。这些披露要求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中已有较为详细的规定。为控制审计风险, 注册会计师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的要求, 评价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披露的充分性, 确保利益相关者知晓公司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
5.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素质。
注册会计师应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业务技能, 包括:学习新的会计准则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有关处理规定;了解企业的环境变化、发展趋势;不断学习金融市场知识, 了解经济形势, 做到对衍生金融工具心中有数;请教专家, 把握市场趋势等。
参考文献
[1].林琳.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审计准则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审计月刊, 2008;1
[2].胡志浩.透过危机看衍生品的发展.中国金融, 2008;24
[3].李明辉.论我国衍生工具内部控制机制的构建.会计研究, 2008;1
[4].陆宇建, 张继袖, 刘国艳.基于不确定性的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问题研究.会计研究, 2007;2
[5].宋迎春.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审计问题初探.财会月刊 (会计) , 2008;10
[6].王海.公允价值的演进逻辑与经济后果研究.会计研究, 2007;8
论电动工具行业专利数据库的建设 篇9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 知识产权得到国家和企业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专利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专利是世界上最大的技术信息源, 集科技价值、法律价值、经济价值为一体。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现有竞争环境, 竞争对手信息, 技术动向, 研发方向等等, 从而制定更加科学的竞争策略;了解商业机会和专利壁垒, 借鉴已有的技术或观点, 寻找替代品等等, 从而避免专利纠纷和商业侵权。
但如何在大量的专利信息当中找到我们想要的专利, 剔除杂质专利从而提高效率成为企业在查询专利时的难点。通过借助专利专题数据库进行检索和分析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专利专题数据库是指内容侧重于某一技术或产品的数据库。相比于综合专利数据库, 专题数据属于深加工的数据;信息量高度集中;挖掘程度高;检索方便快捷, 界面友好;突破专利网站的功能限制;可以脱离互联网运行, 满足企业内部保密的需求。因此, 专利专题数据库已成为企业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性情报资源。
扬州市电动工具专利专题数据库就是基础以上目的建立。旨在为扬州市电动工具行业的企业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的过程当中提供帮助。帮助企业免费获取专利信息, 了解竞争对手信息, 避免重复研究, 缩短研发周期, 减少初期资金投入、弥补技术研发不足的缺陷, 规避侵权风险等等。
二、电动工具行业专利数据库建设的思路及流程
(一) 建设思路
该专利数据库的建设初衷是为了让企业了解电动工具行业的技术发展现状, 竞争对手的专利情况。具体数据可根据企业的需求定制, 并可安装在企业内部局域网使用, 完全脱离互联网运行。用户在这个数据库中检索, 可排除不想关专利的干扰, 提高检索效率, 使用户关注的技术主题和重点企业的专利。
(二) 建设流程
1. 数据来源
扬州市科技情报研究所于2006年7月建成了扬州市科技文献公共服务平台, 该平台向全市企事业单位免费开放, 经过7年的运行, 目前总下载量达到600多万, 用户2000余家。该文献检索平台的专利库中包含七国两组织 (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瑞士、WIPO、欧洲专利局) 的中外专利, 在促进扬州市企业利用专利信息进行自主创新和产品研发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2. 数据检索
该专利数据库需要让企业了解竞争对手的专利情况、技术发展情况。所以数据的检索式分为两块:竞争对手专利和技术热点专利。并在数据最终录入数据库时要做到数据排重工作。
3. 数据采集
数据的采集处理是专利数据库建设的难点。为了满足企业专业化和内部局域网使用的需要。电动工具行业专利数据库开发了一套可以自动下载上述数据平台的采集工具。只要确定了数据检索式, 就可以自行采集所需的数据录入数据库。并在二次更新时, 只采集平台更新的数据。该工具大大节约了数据库的加工时间, 提供了高效, 无错的数据信息。
4. 数据发布
在数据采集的基础上建设数据发布平台, 并提供相应的模块方便用户查找信息。该平台可以在互联网上运行, 也可以在企业内部局域网上运行, 使用户完全脱离互联网也可以查看到专利的全部信息, 满足企业内部安全保密的需求 (图1) 。
三、电动工具行业专利数据库的功能
根据企业的需求, 电动工具行业专利数据库主要由三大功能模块构成 (如图三) :专利检索、竞争对手专利、技术热点分类。这三大功能模块侧重点不同, 可以更加方便快捷的让用户检索到想要的专利。
1.专利检索模块
专利检索是电动工具行业专利数据库的首要功能, 提供了普通检索和高级检索功能, 方便不同用户的检索要求和检索习惯, 界面相对较为直观简便, 可以根据专利名称、专利号、申请人等方式进行检索。高级检索功能强大, 可以多个检索要素联合检索, 综合得到检索结果, 适合专业的专利检索人使用。
2.竞争对手专利
可以通过选择竞争对手的名称来直接查询竞争对手的专利情况。从而避免专利侵权, 了解竞争对手的技术研发方向, 借鉴设计思路, 实现差异化竞争。
3.技术热点
可以根据用户想了解的技术关键词进行检索, 优化显示出所以与之相关的所有专利, 帮助用户了解目前技术的发展情况, 了解该技术的侧重点与薄弱点, 从而扬长避短, 扩充思路寻求突破口。
四、结语
该电动工具行业专利数据库已于2012年12月建设完成, 并在高邮市成果转化网和江苏金飞达电动工具有限公司内部局域网上运行正常, 界面友好, 功能强大, 经高邮市政府和企业的测试和应用, 能够满足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对数据的要求, 取得了较好的口碑。而竞争对手导航和专利热点更是得到了用户的好评, 节约了用户的检索时间, 有效的帮助用户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建英.专利文献在技术创新中的应用.图书馆学研究.2003
[2]廖莲莲, 杨元森.论汽车零部件行业专利数据库的建设.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0
论金融工具在企业融资中的运用 篇10
一、金融工具概述
金融工具又称金融票据, 是在信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 能够证明债权债务关系并据以进行货币资金交易的合法凭证。规范的金融工具应具备“条文规范化、文件市场化”的特征。金融工具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分类, 从发行者的性质来看, 金融工具可以划分为直接融资工具和间接融资工具, 前者指非银行或金融机构, 如工商企业、政府等发行或签署的商业票据、股票、公司债券、抵押契约等, 后者指银行或金融机构发行的银行券、存款单和各种银行票据等;从偿还期来看, 金融工具可划分为货币市场工具和资本市场工具;从价格确定方式来看, 金融工具可划分为基础性金融工具和衍生性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的特征一般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流动性, 即金融工具迅速变为货币而不遭受损失的能力;风险性, 购买金融工具的本金有遭受损失的风险, 这种风险可以分为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两种, 其中市场风险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采取相应的保值措施进行风险规避是至关重要的;期限性, 对于债务性金融工具, 债务人需要在特定时间内偿清特定债务余额的约定, 不同金融工具具有不同的偿还期限, 如活期存款是零到期日, 股票或永久性债券是无限到期日;收益性, 即金融工具能给持有人带来收益的特性。另外, 衍生金融工具除了上述特征外, 还具有跨期性、标杆性、联动性和高风险性等特征。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存的主要问题
1、中小企业自身融资风险
相对于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 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规模、组织结构、经营稳定性等方面都相对较弱, 中小企业受自身经营管理因素的影响, 导致各种不利的融资因素, 如经营风险高、信用风险高、贷款成本高等“三高”问题。从经营风险来看, 除少部分企业外, 大多数中小企业都缺少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受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大, 产业窄, 不具备分散经营风险的手段, 因此经营风险也相对较高;从信用风险来看, 大部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都缺乏规范性, 财务不透明, 报表不可靠, 信息不对称会产生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一些中小企业在面对经营困境时大多采用逃免债务的做法, 而不是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入手解决问题, 信用风险问题往往导致中小企业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从贷款成本来看, 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量少、频率高, 偿债能力低, 融资缺少有效的担保和抵押, 融资复杂性高, 进而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风险, 同时受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的影响, 部分中小企业缺乏明晰的产权归属, 不仅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物, 且相关的评估环节程序复杂, 大大增加了其融资的复杂性。
2、融资渠道过窄
从企业内部自身来看, 由于中小企业受规模、信誉等因素的影响, 相关标准难以达到要求, 难以通过债券市场进行筹资, 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 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相对较高, 加之资信等级不高, 中小企业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 而更多的是求助于内源资金;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 证券市场门槛过高, 投资体制不健全, 公司债发行壁垒等问题, 使得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募集资金, 且票据融资、金融租赁等由于相应的金融机构较少, 其作用也难以得到全面发挥。总体上来看, 内源融资是中小企业的首选融资方式, 但单靠这部分资金通常很难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而在外源融资方面, 中小企业大多缺乏直接的融资渠道, 其更多的是倾向于债务融资, 金融机构融资仍属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外源融资主要渠道, 而间接融资, 如商业信贷的发展规模仍十分有限。
3、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体系不完善
我国政府财政税收行为、金融制度以及信用担保体系等都是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主要因素。从政府的角度来看, 我国缺乏完善的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保障体系和法律法规, 金融服务机构相对较少, 信用担保制度不健全, 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实际需求, 同时我国目前央行的利率和收费规定阻碍了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 相对于国有企业, 中小企业对银行的贷款规模增长速度慢、数量少, 且在相同的情况下, 中小企业的贷款信息成本和管理成本都远远高于国有企业, 特别是商业银行, 其信贷政策更多的是集中于优质的中小企业, 商业银行在推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方面仍未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4、中小企业运用融资工具现状
目前, 我国企业的融资工具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股权融资、风险投资以及天使投资等。银行贷款方面, 银行往往重视贷款的安全性, 因此对于一些不具备良好信誉、经营风险又高的中小企业来说, 很难通过银行的贷款审查。我国《公司法》对发行债券的条件做了明确的规定, 这些条件大多适合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一般难以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股权融资方面, 主板上市门槛高, 大多数中小企业不会选择通过主板上市融资, 私募股权的投资者更偏向于具有稳定现金流、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 因此创业板上市则成为目前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的主要渠道;风险投资方面, 相对于传统融资工具, 风险投资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 使其能广泛的被中小企业应用, 特别是科技型企业, 但在国内风险投资的运作尚不十分成熟。
三、金融工具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运用
受传统融资观念和信息不对称的制约, 同时受我国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的影响, 银行贷款不可能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但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 金融工具的使用已成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利剑。
1、积极发挥债券融资的作用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 常用的融资金融工具包括可转换债券、可交换债券及附认股权证债券。
(1) 可转换债券。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主要有三方面优点:一是溢价发行, 相对于配售新股, 可转换债券的转换溢价比率可能高于30%, 能筹集更多的资金;二是利息率低, 可转换的特点对投资者的价值越高, 企业为发行可转换债券所付出利息率就越低, 且对中小企业信用等级问题来说, 直接债券发行较难, 利率更高, 因此可转换债券将更受中小企业的欢迎;三是可转换债券可以降低相关的代理成本。
(2) 可交换债券。利用可交换债券融资, 可交换债券与可转换债券具有较大的相似性, 但可交换债券的债券和股票不再属于同一家企业, 可交换债券的吸引力是:低利息支出和可能在高出市场价的情况处置普通股投资。
(3) 附认股权证债券。利用附认股权证的债券融资, 对于处于风险边缘或资信稍差的企业来说, 认股权证通常被认为是公开发行债券的甜点心, 采用认股权证方式可使投资者放弃苛刻的契约条款, 并能降低债券利率, 致使企业支付较少的利息。
2、利用融资租赁进行融资
融资租赁是仅次于银行信贷的金融工具, 融资租赁是集融资与融物、贸易与技术更新于一体的金融工具。在租赁期间, 租赁物所有权归出租人, 而使用权归承租人, 租赁结束后, 承租人必须交付一定的价款以获得租赁物的所有权, 通俗的说融资租赁就是“借鸡下蛋, 卖蛋买鸡”, 它既促进了设备制造企业的销售, 又解决了设备使用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融资租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操作方便灵活, 它通过短时间、低成本以及特定程序将资金与设备结合起来, 能够快速满足资金短缺企业需求, 且成功率一般比其他融资方式更高;二是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因资信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从银行贷款融资受限的情况下, 融资租赁对企业资信要求不高, 既可以使中小企业在保持资金流动状态下, 仅需分期支付租金, 又可以将成本分摊在资产的全部使用寿命期间, 避免因大量耗费资金而造成的资金周转困难。
3、利用集合债和集合票据进行融资
近年来, 多家中小企业联合起来统一发行集合债或集合票据已成为当前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又一重要手段。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具有如下共同特征:发行主体宽泛, 风险分散;参与企业规模相对小, 但成长性好;融资成本较低等。中小企业集合发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便于中小企业直接融资, 在上市门槛高、难以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的前提下, 中小企业集合发债可以帮助更多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募集其发展所需的中长期资金, 能更好的满足企业的直接融资需求, 且有利于克服发行者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额问题;二是降低融资成本, 与银行贷款相比, 集合发债属于直接融资, 成本会普遍低于银行贷款, 且相对于单个企业发债, 集合发债大大降低了参与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4、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融资中的作用
大力发展和利用衍生金融工具, 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融资中的运用主要针对融资成本而言, 常用的有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货币互换、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运用可以避免或减少企业融资财务风险, 拓宽融资渠道。一方面, 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效应可以减少企业融资过程的汇率风险, 如签订远期外汇合约或是进行套期保值等;另一方面, 企业可以通过远期合约、期货、期权等来锁定未来的融资成本, 并运用互换交易来降低融资成本, 中小企业可以选择利率低的币种作为融资对象, 然后在外汇市场兑换所需的币种, 再在合适的时间换回还款币种, 如此可以降低固定利率负债的高利息成本。同时, 企业通过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 可以突破资信等级限制问题进行筹资, 有效拓宽融资渠道。
总之, 资金缺口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问题, 中小企业如何利用相关的金融工具建立科学合理的融资体系, 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小企业应深刻认识到造成自身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 扩大融资渠道, 突破融资困境。
参考文献
[1]蒋巍:浙江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融资前景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20) .
[2]吕佳、王永超:论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投融资中的运用[J].金融经济, 2007 (4) .
工具书不是工具书 篇11
字典、词典、百科全书,这一类的东西,我们通常叫作工具书,也就是说,它们是帮助我们克服阅读障碍的工具,如果没有遇到障碍,我们就想不起它们,就可以完全不理睬它们。它们只是辅助性的工具,用不着的时候就不用,难道这有什么不对吗?难道工具也会有感情,觉得使用者都很实用主义,觉得自己常常遭受冷落?
其实工具书并不仅仅是工具,它们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书,一点也不张扬地包含着丰富的能量。你如果把它们看得很低、很简单,它们所散发出来的能量也就很少,你能够从中得到的也就很少。如果你把一部词典仅仅当作一本发音指南和释义手册,你当然也就不能认识到词典里含有在语言的生长、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富有启发性的历史知识;如果你使用百科全书就是为了查证一些简单的事实,无疑大大降低了它的效用。
这种特殊类型的书,可查,也可读。一般人会觉得读词典、读百科全书是不可思议的事,那多半是因为没有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和益处。曾经见过一篇题为《百科全书之恋》的文章,那个作者就乐此不疲地翻阅工具书。文章说,百科全书或百科全书式的辞书最大的特色是包罗万象,具体而微地将诸多知识系统浓缩在一起,让你“一翻解万难,俯仰终宇宙”。它们是附有千万把钥匙的宝库,让你从一个个钥匙孔窥见天下,随时可以得其门而入,寻宝而回。“我觉得人太容易被日常的琐事所厌烦,被已知的经验所囿限,正需要百科全书这类的钥匙,时时为我们开启求知之欲、快乐之门。”
如果没有特殊的需要或个人的特别爱好,这种类型的书不必从头读到尾,单是你感兴趣的部分,就够丰富的了。假设你对音乐感兴趣,翻看的是大英百科全书,那么贝多芬就有六十多页,莫扎特七十多页,巴赫父子一百多页,读一个条目跟读一本小册子差不多。
不过毕竟喜欢“读”词典和百科全书的人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用”它们。但怎么用,由于认识不同,也就存在很大差别。你在用的时候是不是就只把它们当作工具呢?如果只当作工具,会因此而忽略、错失什么吗?忽略、错失的,是不是基本的、重要的东西?
词典和百科全书追求反映基本的事实和知识,追求真实、准确、客观、公正,所以显得面目漠然,看不出喜怒哀乐,看不到鲜明的个性和特征。很多人据此认为这样的书是单调乏味的“死”书,是没有和人的“活”气相连的书。实际情形却是,这些特殊类型的书的编纂者,以牺牲和藏匿自己个性和特征的方式隐身于书中,为的是使书更好地为你所用。
有一位翻译家慢慢领悟到了这一点。他说:“在我看来,词典是名副其实的活词典。当我翻查词典,我并不是在翻查一本工具书,而是就一个疑难或初步想法向一位专家请教。译者的疑难或初步想法经过与各位专家的讨论,得到专家明确或较可靠的回答之后,便获得一种客观性,译者再在这个客观性的基础上,权衡、掂量,最后作出决定。”
这位翻译家看到了词典当中有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因为这个发现使得词典的使用者和词典之间建立起了亲切的关系,像人和人之间一样的亲切关系。
“当专家回答不明确和不可靠甚至有错误的时候,译者便加入讨论,并邀请另一个或多个专家小组(借助另外的词典),伸张意见,反复磋商,作出修改:这也是译者不照搬词典的时候。即使译者不照搬,事实上也已吸取了专家们很多有益的初步意见和想法。”
和词典、百科全书建立起亲切的关系,在一个很重要的意义上是理解那些隐身其中的编纂者,他们保持沉默,他们的原则和美德是奉献而不声张,他们是被选中的文明的维护者、文化的承传人。
“如果我有什么值得张扬的自以为是,那就是,我对各种词典尤其是英汉词典的编纂者,常怀感恩之情。偶然翻至版权页、前言,尤其是编纂者名单,我总会不自觉地看下去,读下去。有时我想,当我的目光徘徊在这些名字中间的时候,尤其是当我的目光被一个个在编纂过程中病逝的、用长方形框框框住的、像墓碑一样的名字所吸引的时候,我心中响起什么样的声音?它包含着什么样的讯息?我想,是感恩。”
(节选自张新颖《读书这么好的事》,有删改)
【练一练】
(1) 关于工具书的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工具书可以帮助我们扫除阅读过程中的所有障碍,查证读者所需要的事实。
B. 工具书内容丰富,既可以满足查阅的需要,也可以使人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C. 工具书可以提升人的人生境界,拓宽视野,开启求知之欲、快乐之门。
D. 工具书中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情怀,读者可以体会到编纂者奉献而不声张的美德。
(2)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工具书不是工具书”,并不是说工具书不再是工具,而是说除了工具属性,它还包含其他更为丰富的内容。
B. 一般来说,工具书没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以真实、准确、客观、公正作为自己的追求,但有时不同的编纂者对同一问题也会有不同的观点。
C. 翻译家在查阅工具书时,心中有“我”,不盲目相信工具书,同时向专家、权威请教。
D. 工具书的编纂者隐身其中,奉献而不声张,他们是文明的维护者、文化的传承人。对他们,我们应心存感恩。
(3) 作者认为,工具书是一本“活”书。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述作者的理由。
【参考答案】
(1) A (“扫除阅读过程中的所有障碍”这一说法是无中生有)
(2) C (原文将参照其他工具书——“借助另外的词典”比喻成“向专家、权威请教”,而不是真的去向专家、权威请教)
论经济学中的工具主义方法论 篇12
布劳格 (1990) 将19世纪和20世纪经济学方法的演变历史归纳为两句话:“实证主义者, 大部分19世纪的故事;证伪主义者, 大部分20世纪的故事。”[4]据统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20年间, 西方经济学界出版了50多本经济学方法论的著作, 几乎都和证伪主义者有一定的联系, 在1991年总结的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达成的十三点共识中, 有七个和证伪主义有直接联系。当今西方经济理论已明确把证伪主义基本思想作为其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基础。经济学中的工具主义方法论是证伪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 最早是体现在马克卢的观点中, 弗里德曼 (1953) 的思想被认为是工具主义方法论的典型体现[4]。
二、工具主义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工具主义学说
工具主义是实用主义哲学中的一个分支, 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杜威在他的《哲学的改造》中提出关于科学知识的工具主义观点, 他把知识、理论等看做是人们用以达到活动的目的的工具。工具主义认识论认为, 理论本身并不一定是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的反映, 而很有可能是人们构造出来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即“真理即效用的观点”, 这里的“效用”不是纯粹个人效用, 而是满足公众和客观条件的工具[2]。用工具主义的哲学观点对待科学知识的性质、作用问题, 就构成了科学哲学领域的工具主义方法论。
三、经济学中的工具主义方法论
1. 产生背景。
将工具主义的哲学思想运用到经济理论的研究中, 就产生了经济学中的工具主义方法论。经济学中的工具主义方法论产生于对正统经济理论评价的讨论中。20世纪中叶, 西方经济学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按照一定的基本假设, 把各种经济事物用抽象的理论化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描述。不仅从总的理论体系来看, 西方经济学离不开一定的假设, 而且在具体的理论中, 特别是那些模型化的理论中, 也都是以一定的假设为前提。在20世纪30年代, 哈奇森对经济学的抽象演绎性质提出了批评。20世纪40年代又有人对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厂商理论提出怀疑, 他们指出, 新古典理论认为, 厂商在确定其产量与价格时, 遵循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 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厂商在确定产量与价格时, 是根据成本和利润水平来确定价格, 根据自己的生产能力和销售经验确定产量。因此, 在各种假定下构造的新古典理论的科学性受到挑战。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 西方国家出现了大量失业与剧烈的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失灵。而无论是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还是他之前的马歇尔等人的微观经济理论都以逻辑实证思想为指导。当一个经济理论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时, 其指导思想至少是有很多不足的。经济学中的工具主义方法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面对对于厂商理论的质疑, 马克卢普曾回应说:“重要的并不在于厂商是否在经营中真的计算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而是厂商行为的结果是否符合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3]这就使得理论假设真实与否对于理论的科学性来说就不那么重要了。这种观点开始显示出经济学中的工具主义方法论倾向。
2. 主要内容。
经济学的工具主义方法论认为, 经济理论本身并不是对实际经济活动的真正描述, 而是一种预测经济事实的工具。1953年, 弗里德曼发表了《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一文, 这篇文章被认为是工具主义方法论的典型表现[8], 弗里德曼的工具主义方法论思想可以称得上是“经济学工具主义方法论思想的概括”。
弗里德曼 (1953) 提出著名的“假设条件不相关”命题。含义是理论的作用在于解释现象和预测现象。他认为, 假设从来都不是真实的, 对于假设的考察不是看它是否具有真实性, 而是看建立在假设之上的理论是否能够很好地做出精确而有意义的预测。所以, 经济理论不过是一种预测工具, 而相应地评价某一理论的优劣, 也就不再是依据它对实际经济生活反映的真实程度, 而是它的预测能力[9]。
3. 萨缪尔森的“操作主义”与弗里德曼的“工具主义”之争。
1932年, 哈奇森真正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导入经济学[1]。他在方法论上的基本思想是认为, 科学经济学所研究的应当是经验上可验证的命题, 但是对于应当加以验证的是经济学命题的假定 (前提) 还是其预言, 他没有明确的态度。20世纪萨缪尔森和弗里德曼在方法论上的争论正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
萨缪尔森认为, 经济学方法论中的中心问题就是在经济学中导出在操作上有意义的原理, 即只给理论或假设赋予一定数量值, 使其转化为一种具有可运算意义的操作, 这些理论或假设才是科学的, 有意义的。这表明他所关注的是经济学理论的解释、描述功能。萨缪尔森认为, 精确的预言并不是理论有效与否的唯一贴切检验, 检验假定并不比检验预言来得困难, 检验假定所需的证据并不一定难得, 其检验结果也并不一定更为模糊。检验假定的意图有可能产生重要的顿悟, 有助于说明检验预言所产生的结果;弗里德曼认为, 经济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发展出一种理论和假说, 使之能够对尚未观察到的现象做出合理的、有意义的预测, 而对理论的假设前提的检验是不必要的。假设前提的虚假甚至不是它的缺点, 而且是实证经济学的优点。因此, 这类假设在某一特定领域是虚假的, 在另一更广泛的场合则是可以加以验证的。把对基本假定的直接证实作为对一个理论正确性的批评性检验是不适当的, 这种检验是先于或独立于理论预言的。
其实, 不管是萨缪尔森还是弗里德曼, 二人实际上分享着共同的问题背景, 都是以不同的方式来达成共同的目的。即对正统经济学加以改造, 使之免受假定不真实的指责。
四、弗里德曼经济理论中的工具主义方法论
1. 单一的货币政策规则中工具主义思想。
货币政策的“规则”与“权变”之争, 曾经轰动一时。以国家干预经济为基调的凯恩斯主义, 倡导“相机抉择”的“权变”政策[7], 弗里德曼认为, “权变”政策不仅事实上很难收到预期效果, 甚至会适得其反, 造成经济活动的大起大落。据此, 他力主政府放弃“权变”货币政策, 而建议用“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把货币供应的年增长率, 长期地固定在与经济增长速度以及劳动力增长率大体一致的水平上。“单一货币规则”政策主张是工具主义方法论在其经济思想中的表现, 因为工具主义方法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强调经济理论的预测性作用。从经济实践来看, 如果理论具有预测性作用, 那么首先就要具有可控性。宏观经济中的货币需求是内生变量, 而货币供给外生变量, 是由中央银行来控制的。
2. 自然失业率假说———工具主义思想的典型表现。
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假说的理论基础是“适应性预期理论”。1956年, 卡根提出了“适应性预期”[5], 认为, “适应性的预期”是指:根据记录的经济变量的过去值预测其未来值, 且通过反复检验、修正, 使预期逐渐符合客观过程。自然失业率假说的内容是:长期中经济处于自然失业率状态, 长期中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是无效的。弗里德曼认为, 人们在做出决策之前, 总需要对经济活动的未来做出预测, 但由于人们不可能完全掌握一切信息, 只能根据其以往的知识或经验来形成预期, 所以人们通常也只能依据经济活动的变化逐步地修正自己的预期, 调整自己的行为, 以适应物价等的变动。这样凯恩斯学派用通货膨胀来减少失业的政策的有效性就成了问题。具体地说, 在短期内, 如果政府实行通货膨胀, 使货币工资的增长率慢于物价上涨率, 那么雇主感到实际工资下降时, 就会增加雇佣工人的数量, 而工人还来不及调整自己的价格, 就相信提高了的货币工资代表较高的实际工资, 就愿意就业。这样, 通货膨胀刺激了就业的增加。但是这种情况不会持久, 这是因为:从长期来看, 如果工人了解到货币工资买不到预期那么多的物品, 而感到实际工资已经下降时, 工人就会产生适应性预期, 即要求提高工资或减少就业以适应物价的上涨。
五、对弗里德曼的“工具主义”方法论的评述
弗里德曼的工具论无疑影响广泛, 以至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部分的经济学方法论研究都以对其加以辩论为核心。数量经济学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学者对萨缪尔森方法论的认同, 弗里德曼的工具论开始遭到哲学家的质疑。不同质疑者对工具论批判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但总结起来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弗里德曼的工具论犯了逻辑不一致的错误[6]。 (2) 弗里德曼的工具论中关于假定的概念过于笼统, 他没有区分假定的不同类型, 甚至没有区分初始条件、辅助假说和边界条件。 (3) 工具论没有实质性的方法论内容, 它既不能解决也不能解释经济理论的科学性问题。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 弗里德曼的工具论失去了哲学家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程恩富, 胡乐明.经济学方法论——马克思、西方主流与多科学视角[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2]杜威.哲学的改造[M].许崇清,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3.
[3]劳伦斯A.博兰.批判的经济学方法论[M].王铁生, 等, 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4]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M].黎明星, 等,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5]马克·布劳格, 等.经济学方法论的新趋势[M].张大宝, 等, 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6]谢拉C.道.经济学方法论[M].杨培雷, 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7]张俊山.经济学方法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8]朱成全.经济学方法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