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学科(精选8篇)
工具学科 篇1
关于史蒂芬·沃尔夫勒姆
史蒂芬 · 沃尔夫勒姆 ( Stephen Wolfram) , 是至今为止最年轻的麦克阿瑟“天才人物奖”得主。因为在科研中利用电脑计算来解释各种复杂现象时被各种科学计算软件出现的诸多问题困扰, 于是他创立了Wolfram Research公司, 并下决心自己动手创造一种最好、最有效的工具, 而不必用各种各样的软件去完成不同的研究。
1988年6月23日, 他领导的团队发布Mathematica第一版, 引起轰动。《纽约时代报》写道:“这个软件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商业周刊》将Mathematica评比为当年十大最重要产品之一。在科技界, Mathematica被形容为智能和实践的革命。
史蒂芬·沃尔夫勒姆认为, 复杂的世界可能有着简单的模型, 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需要建模与计算解决问题的办法。人需要从机械的具体计算中解放出来, 把人脑用在对问题的建模与对世界的作用上。为此, 史蒂芬·沃尔夫勒姆和他的开发团队对Mathematica每一个版本不仅仅是一般的软件更新, 而是在新方向上对计算模式的一次次重大发展, 并且引入了重要的新思路。他们还将Wolfram|Alpha知识搜索引擎和Wolfram Language与Mathematica深度完美地融合为一体。
Mathematica——表现卓著的科学计算软件
最初, Mathematica的影响主要限于数学、物理、工程领域。但通过软件本身的不断拓展, 在许多其他重要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许多世界顶尖的科学家都是它的忠实粉丝。在工程中, Mathematica已经成为开发和制造的标准。世界上许多重要的新产品在它们的设计某一阶段或其他阶段都依靠了Mathematica的帮助。
在商业上, Mathematica在复杂的金融模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广泛地应用于规划和分析;通过与微软合作, Wolfram|Alpha中各类数据将出现在Bing搜索结果中;与苹果公司联手, 作为其语音助手Siri背后数据搜索支持。说起来, “Mathematica” 软件名字就是由苹果创办人乔布斯向史蒂芬·沃尔夫勒姆提议的, 并且沿用至今。
Mathematica凭借它的算法功能以及简练的语法设计, 往往利用很少的代码就能构建出一个动态交互的模型, 如图1所示, 用户通过拖动滑块改变参数, 探索海螺软体外壳随之而来的三维改变。这样的易用性是目前其他软件无法实现的。
同时为了让全世界的用户更好地交流和分享各自领域的成果, W o l f r a m公司还推出Wolfram演示项目 (Wolfram Demonstrations Project, 链接:http://demonstrations.wolfram.com) 的网站, 它包含许多小型开源Mathematica程序代码, 这些代码从视觉上以互动方式为用户介绍来自各个领域的创意和思想。在创立初期, 它包含1300多个演示项目, 至今已经拥有超过10000个演示项目。该网站在2008年获得美国专门为各年龄层的孩童选出的最优质产品的“父母最佳选择奖”。
演示项目网站按照各个不同的主题排列, 涵盖主题包括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艺术、生物和金融。涉及的内容有浅显简单的, 也有高阶深奥的, 从小学数学到更高深的主题, 如量子力学和生物遗传模型等等。任何用户都可以下载一个Mathematica免费版本, 查看并运行所有的模型。如图2所示的模型演示了在曲面任何一点的切平面三维展示, 帮助学生理解曲面、切平面、法向量等数学概念。
Wolfram|Alpha——极客必备的工具
Wolfram|Alpha实际上是一个智能的知识搜索引擎, 其中集成了Mathematica的功能, 可以看成是一个免费在线的Mathematica。用户可以在一个文本框中提交查询命令和计算要求。Wolfram|Alpha根据内置的由精选结构数据组成的知识库计算并提供答案, 并返回相关的可视化图形。史蒂芬·沃尔夫勒姆在2009 年宣布了Wolfram|Alpha的计划, 它的第一版是用约五百万行的Mathematica代码编写的, 并且在10000个中央处理器上并行计算。在接受Venture Beat的采访时, 史蒂芬·沃尔夫勒姆说:“目前Google的知识图谱与Wolfram|Alpha相比, 它所覆盖的还是小的, 知识图谱只是维基百科以及其他的数据。”
Google的搜索引擎希望能够了解不同对象以及事物的关系, 然后给出答案。而史蒂芬·沃尔夫勒姆的企图是, 让电脑能够直接回答我们的问题, 比如“现在国际太空站的位置在哪”这样的问题。因此计算机必须理解国际太空站是什么, 还要理解太空是什么、速度如何等等。这些已经上升到人工智能的层面了。
Wolfram|Alpha还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数学题目直接给出答案, 甚至给出中间求解的步骤, 如图4所示。它从初中数学的因式分解到高中的解多元高次方程组, 再到大学高数的各种微积分方程、变换, 可以说是无所不能。
任何能够在Mathematica下绘制的图形, 用户利用简单的英文在Wolfram|Alpha下都可以轻松完成。如图5所绘制的多元表达式结果中, 还可以对图形进行旋转、缩放、平移等操作。
Wolfram Language —— 一种颠覆性的编程语言
史蒂芬·沃尔夫勒姆没有因为自己的产品Mathematica、Wolfram|Alpha而感到自满, 而是继续奋勇向前, 于2013年推出了一种全新颠覆型的编程语言“Wolfram语言”。它与Wolfram|Alpha深度融合为一个整体, 以知识为中心, 借助统一的方式来描述图像、数学公式、时间序列、地理位置、程序开发等等。
Wolfram语言高度灵活, 计算与知识直接没有任何鸿沟, 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这个工具高效创造好玩的新事物。它可以免费运行在树莓派 (Raspberry Pi) 上, Intel Edison也集成了该语言, 并且也将集成在Unity (游戏引擎) 中。当然, 作为Wolfram的旗舰产品, Mathematica是该语言最佳的选择运行平台。
Wolfram语言已经被广泛地用于教学当中, 为各个阶段的课堂引入了计算性思维学习方式, 通过Wolfram语言强大的交互性功能, 以及有趣的课堂项目, 提高了学生们对编程以及科学研究的兴趣 (如图6) 。
下面我们来看一节应用Wolfram语言的课堂示例。
老师首先抛出一个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游遍亚洲每个国家的首都, 但要使我们整个旅行的距离最短!”
解决该问题需要分几个步骤来完成。第一步需要获得亚洲国家或地区的首都城市信息 (如图7) 。当然, 利用Wolfram语言也可以很轻松得到其他地理区域的信息, 如北欧 (Northern Europe) 或加勒比海地区 (the Caribbean) 等。
下一步就要将那些暂时没有相应信息的城市清理干净, 方便下一步的计算 (如图8) 。
接下来, 根据城市, 查询到地理上相应的经纬度坐标 (如图9) 。
然后根据地理坐标, 计算出穿过这些点 (城市) 的最短距离, 拿到旅行相应的顺序 (如图10) 。
最后在地图上将旅行顺序用红色线条绘制出来 (如图11) 。
不但如此, 更有趣的是, 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编写好的程序部署到云端, 软件会返回一个网页链接, 将链接通过邮箱、QQ、微信等方式发给朋友, 其他人通过这个链接就能调用相应的功能。比如, 在手机上打开相应的网页, 输入一系列任意的城市, 点击提交按钮, 就能计算当前自己计划中经过的一系列城市, 找出旅行的最短距离。
相应的类似探索小项目还有很多, 比如“按照恐龙的体重进行排序” “演奏π之歌” “你的火星年龄”等等。这些项目都会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让他们在兴奋的尖叫和笑声中, 感受到编程的魅力。从Mathematica到Wolfram|Alpha, 再到Wolfram语言, 史蒂芬·沃尔夫勒姆创造了世界一流的数学工具软件, 再用这些逐步建构出一个具备人工智能的系统。如何利用这些优秀的产品为我们的教育服务, 是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史蒂芬·沃尔夫勒姆本人以及由他领导的Wolfram公司开发的Mathematica、Wolfam|A|Alpha知识搜索引擎和Wolfram Language编程语言。旨在通过介绍优秀的软件产品, 能帮助老师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提高学习能力并促进新课程的研发。
关键词:Mathematica,知识搜索引擎,Wolfram Language,Wolfram|A|Alpha
工具学科 篇2
摘 要:语文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二者内涵不同、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密不可分。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表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从国家的培养目标看,也体现出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征。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必须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为此,教学设计应着眼于“文道统一”,教学过程要注意营造益于德育的人文环境。
关键词:语文学科;教学;工具性;人文性;统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5-0084-01
语文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必须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作用,才能真正达到语文学科教学的目的。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必须遵循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那么,什么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的辩证关系如何?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为什么要使二者统一?怎样做到两者的统一呢? 下面对这些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什么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学生学习语文学科就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及各种表现形式(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达到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目的,这就是学习语文最根本的目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这说明了语文学科所独有的学习与工作的基础工具的特征,这就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中的工具性。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人文性的基本内涵一般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息、品德、情操等方面。具体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指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的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关系
工具性与人文性既内涵不同、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密不可分。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体现着人文性;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灵魂,主导着工具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寻求二者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为用、相互促进,这是语文学科的教学的独特个性。
三、语文学科的教学中为什么要使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原因有下述两点:
(一)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表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个体的言语行为过程,言语行为及其结果是个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是个人的愿望、要求、观念等。即使仅仅是表述客观的事实、规律和真理,也无法避开表述者的认识和态度。就整体而言,言语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言语、语言同思维、认识不但不可分割,而且还决定了人的思维、情感、知觉意识和无意识的格局。正如卡西尔所说:“在某种意义上,言语活动决定我们所有其他的活动。我们的知觉、直观和概念是我们母语的词语和言语形式结合在一起的。”就个体而论,一个人言语活动的过程就是他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是他实现个人意志和生命价值的过程,体现出不同的个性色彩和人格力量。言语活动在较高层次上集中体现着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因此,人在学习、掌握和运用语文时,总是既掌握语文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同时又受到了人为因素的充实和熏陶。而人为因素在充实人的精神、陶冶人的灵性时,又潜在地提高了人的认识水平,转化为人的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
2、从国家的培养目标看,也体现出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征。
无论大学还是中小学,作为重要的教学科目,语文学科的教学从来都不只是简单的语言文字的用法或段落句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内容问题、育人问题。语文不是训诂之学,而是活的思想,是川流不息的生命。学语文也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语文学科的教学就是教书育人,即在听说读书的训练中必须伴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教育法》也明确指出:“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由此,语文学科是担负传播、弘扬、发展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任务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四、怎样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要体现在听说读写的各项活动中,更要落实在语文教育的整体过程中。
(一)教学设计应着眼于“文道统一”
德育在语文训练中的落实并非是自发地、自然而然地完成的,而是在语文学科教师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活动,是教师在悉心备课、刻苦钻研、深刻理解基础上的精心安排。语文学科的教师应该在分析处理教材、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及安排教学步骤等各项教学准备工作中,处处力求体现“文”与“道”的统一。
(二)教学过程要注意营造益于德育的人文环境
在语文学科的训练过程中,实施德育、美育的人为因素不仅仅包括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材料中,而且,语文学科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气质形象,语文课堂的气氛,语文学科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表现、教学风格,都对学生的思维形式和人格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或示范作用。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在于人与人的心零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凡是缺乏爱的地方,无论人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气氛,德育和美育就有了最切实的保障。
以上是我对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一点认识。只有在理论上认清了这些问题,并加以足够的重视,才能在实践中有的放矢,更好地搞好语文学科的教学。
工具学科 篇3
摘 要:由于有了学科工具,信息技术能深度改变知识的表征方式,使高深的教学题材能为各种层次的学习者所接受。学科工具推动了学科教育的发展。开发学科工具对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全方面融合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关键词:学科工具;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全面融合
中国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5-0011-03
一、引言
知识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认识结果,其表述结果,可以构成从隐喻到严格一个谱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一句颇引起争议的话:任何学科的任何原理都可以以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句话的关键点在于“某种形式”。布鲁纳时代信息技术还没有走进教育领域,如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学科工具的开发与应用,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例子支持布鲁纳的观点。典型的例子表明信息技术能使高深的数学题材走向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使他们“各取所需”。基于这样的实例和认识,我们有理据认为,学科工具不仅推动了学科教育的发展,还对教育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前期的系列研究和教学实践[1-4],我们以数学学科工具为切入点谈谈学科工具开发的现实意义及前景。
二、学科工具使课程题材满足多层次的需求
学科工具使高深的数学知识走向不同的群体。如,拓扑学(Topology)是在19世纪末兴起并在20世纪中迅速蓬勃发展的一门数学分支。直至今日,从拓扑学所衍生出来的知识已和近世代数、分析共同成为数学理论的三大支柱。即使拓扑学这样高深的学科,其思想和知识也能为各种层次的学生所接受和理解。我们以莫比乌斯带为例进行说明。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Mobius,1790~1868)1858年发现:把一张纸条扭转180度后,两头再粘接起来做成的纸带圈,具有魔术般的性质。这种由莫比乌斯发现的神奇单面纸带,被称为“莫比乌斯带”,它是一种拓扑图形。
1.对小学生而言,从故事传说到动手操作再到虚拟环境中的动态演示
小学生爱听故事,莫比乌斯带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展示出来。
从前,一个小偷偷了一位农民的东西,并被当场抓获。小偷是县官的儿子,县官心里又气又急,怎么才能让自己的儿子免受刑罚呢?于是,县官在一张纸条的正面写上:小偷应当放掉,而在纸的反面写了:农民应当关押。县官将纸条交给判官去办理。判官左右为难,他不想误判此案,但是又不敢得罪县官,怎么办呢?聪明的判官灵机一动,嗯,有办法了!他手拿县官的纸条,两端捏在一起。然后向大家宣布:根据县太爷的命令放掉农民,关押小偷。县官听了勃然大怒,责问判官。判官不慌不忙地将纸条捏在手上给县官看,县官照着读,确实没错啊,再仔细观看字迹,也没有涂改呀,县官是不知纸条上其中的奥秘,无话可说,只好自认倒霉了。
小故事中蕴含着大道理,数学家莫比乌斯帮了判官。小学生也能学习高深的数学,如今,莫比乌斯带已经走近了小学数学教科书中。
故事当然能激起小学生的兴趣了,但小学生的智慧更在手尖上,故而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就要求小学生们通过涂色、折纸、剪纸等动手操作,感知莫比乌斯“魔术般的性质”。
在没有信息技术支持时,这样的教学当然很合乎时下教育专家所倡导的理念了;但考虑到当下的小学生生活在数字化时代,课堂教学的方式和形式应与时俱进,莫比乌斯带可以用信息技术动态地演示出来。如图1所示。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小学生对思想和知识的认知和领悟,从静态走向了动态,是为学习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的结果之一是在小学生心灵中播下探究的种子,小学生好奇,爱发问,定会有同学在心底追问,为什么线段能动起来?为什么在平面上能表现立体效果?虽然他们一时解决不了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会像航标一样,指引他们的前进方向。数学家陈景润曾有一段轶事,其师沈元先生在课堂上播下了陈景润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的种子,他年后果然开花结果。我们认为,对小学生而言,教养性的教育应优于知识教育,小学阶段不在于传递多少知识,更重要的能让小学生有更多的感知和感悟。这时,用学科工具平台营造的虚拟环境革新学习方式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2.对中学生而言,透过现象看本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课件制作营造的虚拟环境使中学生通过知识运用来理解数学。中学生的心智水平发展到了形式运算阶段,不应再追求表面上的热闹,应能处理假设,能进行逻辑演绎思维。中学生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能用技术表现这种动态效果,动态表现这种效果需要哪些知识。如,要表现动态的莫比乌斯带就需要有关参数方程的知识,斜二侧投影的知识。这些知识原本处于不同的知识结构体系之中,其间并没有多少联系,但通过课件制作这个环节,不同结构体系间的知识发生了有机的联系,个体的认知结构因为知识间产生纵横联系而更加完善。情境认知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例中学、做中学”,根据这种观点,制作课件能够把不同结构体系中的知识综合起来,把知识当作工具来运用,知识本身并没有意义,只有通过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才不断改变、加深和丰富个体对知识的理解。
课件制作营造的虚拟环境使为学生的数学建模开辟了新的途径。数学知识本来不应当具有“去情境化、去时间化、去个人化”的特点,但是,由于各种复杂原因之故,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几乎蜕变成一种在符号化的形式系统中的操练行为。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这样的学习因其与个人的活动经验、生活经验没有关系,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中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接触过莫比乌斯带,现在从建模角度重新认识之,其意义自不言而喻,使学生对外在世界的认知从物理感知上升到一种定量的刻画,使之明白了心智抽象的力量。在虚拟环境中摸拟外部世界,进行建模,使知识的学习跳出了纯形式系统的学习,在面对真实的任务中,解决复杂的、非结构良好的问题,从而活化了知识,学到了真正的知识。
3.对大学生而言,追根溯根,进行底层设计endprint
对大学生而言,还有更深刻的问题需要回答。如,在平面上表现三维立体图形的机理是如何的?原来这里涉及到仿射变换,涉及到齐次坐标。如上述课件的底层机理是:
把空间曲线投影到坐标平面上,都相当于一组变换公式,把空间点的三维坐标变成投影点的二维坐标。用(x,y,z)表示空间点的三维坐标,(f,g)表示投影点的二维坐标,u,v是两个参数,有一个简单的常用变换是
f=x+u*z
g=y+v*z
这个变换所表现的一类投影叫“斜二侧类投影”。
这些在大学数学课程中处于非核心地位的课程,在信息技术的驱动下,焕发了生机,逐渐发展成一门计算机图形学。从这里可以让大学生明白,计算机技术说到底是一种数学技术,传统的数学观颠覆了。
三、学科工具为学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杨宗凯[5]指出,21世纪的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则包括引发学生学习与创意、设计开发信息时代的学习经验和评估准则、塑造信息时代的工作与学习模式、提升和塑造信息化公民责任感、从事专业发展与领导力培养几个方面。然而,师范大学中的学科教育或者说教师教育,是培养师资主要力量之一,其生存境况却令人担忧。其一,学科教育的前身是学科教材教法,这在以学科科学研究为主的学科院系里,其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一直不为人认可。后来,学科教材教法发展成了学科教学论,理论性是上去了,但却越来越虚,依然得不到以学科科学研究为主的院系的认可;其二,学科教育教师虽然为学科院系师范生的培养、学科教育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其职称、学术上的发展依然空间有限;其三,虽然师范院校为了破解上述窘境,成立了教师教育学院,然而上述现状,依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观。信息技术走向学科教育,为学科教育破解上述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学科教育平台的研发为学科教育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如,可以研究在学科工具营造的信息化环境中,学生心理的发展路径,知识的表征形式,等等,经过这样的努力,就使学科教育从课程与教学论下的三级学科走进了心理学的领域。心理科学虽属于自然科学,然而对具有学科背景的学科教师来说,其跨度并不算大。还可以研究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课程与教学,如,可以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知识可视化课堂教学范式的构建,这也得到了众多电化教育研究刊物的支持,为学科教育研究者的成长提供了合乎时代要求的新方向。
学科教育平台的研发推动了学科课程的变化。由于学科工具的发展,使得国内外基础教育的课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仅以数学学科为例,数学课程的很多领域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例如信息技术增加了“数学实验”的可能性,可以借学科工具等对数量关系、平面与空间中的位置关系和大小度量、数据处理等进行动态实验,能使学生更直观地发现某种规律性,进而提出问题并导向概念或性质的发现。
学科教育平台的研发为师范生提供了求职求业的工具,也促进学科教育的发展。如果一个学科或一个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好的出口,这样的学科或专业注定是没有前途的。根据目前的就业形势,凡是懂信息技术的师范生都是职场上的“香饽饽”,因为中学需要既懂技术,又懂学科的教师。
学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学科工具的支持。
四、大力发展学科工具,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全方面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通过视音频数字信号同步网络传输技术,将异地视音频实时传递,将本地、异地课堂融为一体,借此实现教育公平;还有一种是建立各种平台或云端教室,在平台上加载视频、音频、动画等各种资源,并能进行实时交互,为构建混合式学习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还有一种模式是开发各种与学科内容深度融合的信息技术平台,使学习者在使用平台的过程能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第一种模式基于社会学的视角,以期借助信息技术之力实现教育公平,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了破解社会难题的一个路径,因而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看好,但其传递的“优质资源”有可能是“粉笔”+“黑板”式,只不过由于执教者的教学经验丰富,而被冠之以“优秀”。第二种模式基于自主学习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期望学生能发挥积极性、主动性自己建构,主动学习,为高校所看好,因为大学生的学习,不同于中学生的学习,有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同时,大学生也应学会自主学习;其承载的资源虽然全是电子的,还可能是视频的,但这些资源也有可能是传统课堂的一个“翻录”,信息技术还没有触及学科内容的变化。第三种模式,由于深入了具体的学科,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最大,就目前的态势来看,对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影响最大,但在高校由于课程众多,难以针对每一门具体的学科开发具体的学科工具。
从上述可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就基础教育而言,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可以把三种模式都有机地融合起来,全方面地实现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基础教育位于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底层,对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如果立足于第三种模式,辅之以第二种模式,广之以第三种模式,那么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就是深度的、全方位的了。第三种模式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最终落脚点,我们需要大力发展学科工具,使这个落脚点能站稳站好,全面推动我们的教育信息化。
根据何克抗[6]的观点,教育信息化至少包括“路”、“车”、“货”和“驾驶员培训”四个子系统:“路”和“车”涉及教育信息化的硬、软件和基础设施建设,“货”涉及教育资源和教学资源的开发,这三个子系统都用于创建信息化教学环境;第四个子系统是指经过培训的教师利用这种信息化环境去达到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我们有一个基本的想法,就是用学科工具来带动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发展,让师范生学会用学科工具来设计、开发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从而把“用信息技术引领教师教育”从理念变成切实跟进的行动,引领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发展,提升学科教育的学术地位,推动学科教育的整体发展,为培养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尽绵薄之力。我们现在正在开发面向基础教育的学科工具,涉及到的学科有数学、物理、化学、音乐等学科,正在把上述理念变成行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刘郑,陈矛.中学立体几何智能教育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11(5):109-116.
[2]徐章韬,刘郑,刘观海,陈矛.基于立体几何智能教育平台的教学资源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12(7):49-53.
[3]徐章韬,刘郑,刘观海,陈矛.基于立体几何智能教育平台下的内容知识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104-108.
[4]徐章韬,刘郑,刘观海,陈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科教学知识之课例研究——以立体几何智能教育平台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3(1):94-99.
[5]杨宗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展望——未来教室、未来学校、未来教师、未来教育[R].第十一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2011.
[6]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19.
工具学科 篇4
一、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实用性
《数学教学大纲》中强调:“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并且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学以致用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强调数学教学的实用性,并且努力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上,以体现数学知识的工具性。例如,在学习“米、分米、厘米的认识”时,就应从实际问题入手,如请全班同学相互之间为对方测量身高,或测量课桌的长度、宽度、高度。通过大家动手测量,初步体验了米、分米的概念。然后,尝试着用直尺、三角尺来测量课本的长、宽、厚度等。通过测量,认真观察直尺上的刻度,然后数一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小格。这样,认识了“毫米”这个单位,知道了1厘米是由10毫米组成的。最后,把测量出来的数据记录下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了解并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测量方法,但对于实际运用却很少动手实践。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让数学知识较为直观地呈现出来。又如,在学习“元、角、分的认识”时,可先引导学生学会换算,然后通过实际情境认识换算的实用性。这样,既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工具性意识。
二、从实际出发变抽象知识为形象知识,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但数学知识与现实实际紧密相连,所以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最大限度地把数学知识化抽象为形象,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这样,就会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数学工具性的意识。例如,在学习“千克与克的认识”时,教师要求学生提前在生活中开展对千克与克的调查,然后做好数据记录工作。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师生一起共同对调查结果进行讨论。教师通过课前准备好的生活用品让学生观察,通过估一估、称一称,从而感知这两个计量单位。实践证明,操作活动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的空间观念,从而感受数学知识的工具性。又如,在学习“面积单位”时,如何让学生感受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学生头脑没有这样的概念,即使在黑板上如何验算,学生都不可能对1平方米有真实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形象地理解1平方米的概念,教师课前就准备了四块地板砖,其面积大小正好是1平方米,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1平方米。接着,测量其长与宽。这样,学生在操作中对1平方米的概念的认识就加深了。
三、在教学中注重创设实用情境,感受数学知识工具性
数学教学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数学知识的工具性。在教学设计中,试图把问题情境展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思维产生共鸣。此时,学生就能感受到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例如,在学习“认识元、角、分”时,教师就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全班同学作为乘客乘坐一辆公交车,假设老师是售票员。要求学生按照不同的方式买票:一组学生各自买票;二组学生在教师提示下自己买票;三组学生在教师帮助下拿钱买票。这样,把生活中真实场景再现了。通过每个学生在买票过程中的找零,他们既认识了“元、角、分”,又掌握了其相互之间的转化。又如,在学习“直线与平面”这一内容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用两条绳子作为教具,思考这样的问题“怎样用两条绳子来判断桌子的四条腿是否在同一个平面内?”容许学生动手进行检验,容许学生在操作中误试。这样,学生在检验过程中总结出直线与平面的规律。数学实用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知识的工具性潜移默化地就在学生的思维意识中扎根了。
四、课堂教学中变演练为实际应用,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是其他自然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基础,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数学知识与客观世界的联系是紧密的,学生只有体验数学学科的学习意义,才能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工具性。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进而认识现实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新学知识进行巩固。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后,在运用的过程中可让其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使其体验数学的价值。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就可给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计算:现在要给教室铺80×80的地砖,需要这样的地砖多少块?要计算需要多少这样的地砖数量,就必须知道教室面积与一块地砖的面积,然后计算出地砖的数量。通过这样学以致用的演练,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与数学的工具性。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工具学科 篇5
鸿合交互式电子白板软件根据这种教学需求提供了数学的各项功能,灵活多变,适应各种教学。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和学生进行很好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并有助于记忆。下面就详细介绍如何在日常教学当中使用数学的各项功能。
1、数学公式的应用
以人教版初一年级当中的《平方差公式》这一课为例,介绍数学教学学科的公式功能在课程当中的应用。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对公式的探索过程,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鼓励学生根据特例进行归纳、建立猜想、用符号表示,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真正理解公式的来源、本质和应用,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理解和掌握平方差公式,会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教学重点是认识平方差公式,在探究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归纳的能力。在此教学过程当中准确理解和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
手绘数学公式功能
在讲授到如图2-1所示的平方差公式教学环节时,教师可以利用手绘数学公式和数学公式这两项功能进行辅助教学。下面我们先用“手绘数学公式功能”为例进行辅助教学。
具体的操作步骤为:
1、用户在菜单栏中单击按钮在下拉菜单中单击“数学”选项,弹出如图2-2所示的数学工具栏。该工具栏提供了印刷体格式编排代数公式和编排几何功能,例如数学公式功能、手绘数学公式功能、平面图形功能、三维图形功能、函数功能、三角板功能、圆规功能、量角器功能和直尺功能等。
2、该功能可将手写数学公式识别成印刷体。单击手绘数学公式按钮示框,如图 2-3所示。,在软件页面区域拖拽出显
3、在软件页面任意位置书写,手写识别的效果如图 2-4所示。
数学公式功能
我们继续以如图2-5所示的平方差公式教学环节时,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公式这项功能进行辅助教学。
具体步骤操作步骤为:
1、单击数学公式按钮,在软件页面区域拖拽出显示框,如图2-6所示。
2、在编辑按钮下拉菜单中选择显示属性浏览器选项,弹出属性浏览器面板,如图2-7 所示。
3、其中单击公式编辑对话框。按钮,变成状态,即锁定面板。单击公式选项
按钮,弹出如图 2-8所示的
4、用户根据需要单击想要的公式格式,我们按照公式(a+b)×(a-b)=a2-b2 的格式,需要在如图2-9所示“公式编辑”对话框里单击按钮,就会出现如图2-10所示对话框。
5、用户单击完所需的公式模式后,左键单击按钮进行公式内容编辑,例如单击按钮,就会出现如图2-11所示对话框;单击想要的格式,最终完成为如图2-12所示。表示平方按按钮就会出现所示,单击选择需要的格式。
6、编辑完对话框后,左键单击,进行完整公式编辑,如图2-13所示。
7、编辑完成后,单击确定按钮,白板页面上出现如图2-14所示公式。
8、单击公式编辑对话框中的“设置”按钮,可以对公式的字体、字体的大小、颜色等进行编辑,如图2-1所示;单击“确定”按钮,如图2-16所示。
9、如需进行其它公式编辑,选择相应的格式符号。
2、平面图形的应用
以人教版初二《平行线的特征》一课为例,讲述数学学科的平面图形功能。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与探究、推理、交流等活动,归纳并掌握平行线的三个特征;弄清平行线特征与平行线识别的区别,能运用平行线的识别与特征解决问题,同时注意渗透平移的思想。
教学难点运用平行线的特征进行有条理的分析、表达,教学重点是平行线的特征的探索。
平面图形功能
在讲授到如图2-17所示需要在白板上画直线时,就需要运用到数学学科的平面图形功能。用户可利用该功能进行平面图形的绘制,并可对图形进行编辑。
具体操作步骤为:
1、单击平面图形功能按钮,拖出平面图形子工具栏,如图2-18所示。
2、需要直线时,可以单击按钮方向可单击按钮进行调整。
几何线段,在白板上进行拖拽出如图2-19所示的直线,直线
3、用户选中当前对象后,显示其属性浏览器,可以改变直线的颜色、粗细等,如图 2-20所示。
4、如需进行详细设置,单击按钮,可出现对话框如图2-21所示。改变完之后如图2-22所示。
5、可用钢笔工具在直线上进行书写编辑,书写颜色、粗细可在主工具栏里的笔色里修改,如图2-23所示。、宽度
3、立体图形的应用
我们以人教版初一数学课《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这一课为例,介绍鸿合交互式电子白板数学学科的立体图形功能(又叫三维图形功能)。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了解为什么要从不同方向看,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
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教学重点是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识别简单的三维视图。教学难点是识别简单的三视图。我们根据这些重点难点结合数学学科的立体图形功能(又叫三维图形功能),来进行有趣生动的教学。
立体图形功能(又叫三维图形功能)
教师在教授到下面如图2-24所示时,根据需要在白板上画立体图形时,就需要运用到数学学科的立体图形功能(又叫三维图形功能)。用户可利用该功能进行立体图形的绘制,并可对图形进行编辑。
具体步骤操作步骤为:
1、单击数学学科的三维图形功能按钮需要选择三维图形的种类。,拖出如图2-25所示的三维图形子工具栏,用户可根据
2、我们按照课程要求,需要立体图形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长方体、圆。所以,我们单击以上需要的图形,单击完后在白板上出现如图2-26所示。
3、用户可以通过属性工具栏如图2-27所示,对图形进行画线模式、填充颜色修改。
4、如果填充颜色,先进行颜色选择,然后单击填充按钮图形长短可通过绿色按钮所示。
进行调节;图形各种角度通过按钮
进行调节,如图2-28和如图2-29。
5、图形颜色填充时,比如圆形,可通过属性工具栏如图2-30所示,可分别对内圆和外圆进行颜色填充,完成后如图2-31所示。
6、在授课过程中出现如图2-32所示,可以在白板上对图形进行组合拖拽。
7、需要多个一样的图形时,可单击按钮,出现菜单栏如图2-33所示,左键单击拖动克隆
在使用拖动克隆时,可在原图形上进行拖拽,需要几个就进行几次拖拽,拖拽完一个后,需等待工具框如图2-34回到原图时,才可进行下一次拖动克隆,用完后需单击取消拖动克隆。
平面图形可在数学学科的平面图形功能进行查找,可在属性工具栏进行颜色修改,详见“平面图形的应用”,如果平面图形需要多个一样的,也可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拖拽组合。完成立体图形如图2-35和平面图形如图2-36所示。
4、函数的应用
我们以人教版初三数学课《二次函数》这一课为例,介绍鸿合交互式电子白板数学学科的函数功能。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图象上一个点的坐标求二次函数y=ax2的关系式;使学生掌握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图象上三个点的坐标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让学生体验二次函数的函数关系式的应用,提高学生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是掌握二次函数的应用。我们根据这些重点难点结合数学学科的函数功能,来进行教学。
函数功能
在教授到下面如图2-37所示时,根据需要在白板上画立体图形时,就需要运用到数学学科的函数。
1、单击函数功能按钮极坐标方程或者参数方程。,弹出如图2-38所示的函数子工具栏,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显函数方程、2、我们需要的是二次函数,单击按钮,在白板上进行拖拽,就会出现默认图形如图2-39所示。
3、选中此对象,打开对应的属性浏览器,如图 2-40所示。默认状态下的函数式为y=3*sin(x/3)。
4、在默认函数框里单击分别输入需要的是当输入y=2“ 时,“
2”的输入方法为“2”直接输入数字“2”;“。
”直接输入键盘上的字母“x”; ”中的“平方2”,要先输入符号“^”,表示“平方”,然后输入“(2)”,乘法的表示符号为“*”,最终输入为2*x^(2),如图2-41所示。
当输入y=所示。时,“ ”的输入方法为“1/2”,其余输入方法和上述一样,最终完为“1/2*^(2)”如图2-42
“y= ”的输入见图2-43所示。
图
5、用户在属性工具栏输入完的公式后,白板就会出现相应的函数图形,如图2-
工具学科 篇6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样看来,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就是工具,而且是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
虽然文本的语文文字都承载一定的内容,文道是统一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凭借语言文字,训练语言,发展思维,并且上述过程中必然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道德的、美的熏陶。换言之,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中,受到人文关照;在学习、运用语言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人文教育不是外加的。但是上述所有人类的思维成果,特别是形成这些思维成果的过程必须依赖于语言这个外壳。学生首先必须能理解、会品味语言,而这个过程就是在学习语言,之后才有情感、道德、美的熏陶。
对课程中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意境,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充满激情的导语和深情并茂的范读,都能把学生带入意境,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只有充分地理解和感悟,才能够学会通过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和理解别人的丰富情感。否则,人文教育就成为无本之木。
工具学科 篇7
“‘课程教学’理念的内涵之一是教学作为课程开发的过程。此时, 教学不只是一种人际交流过程, 而是课程开发过程。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共同‘创作’课程事件 (课程事件由一系列书面的、口头的、行为的‘文本’构成) 。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 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 教师较难及时针对每个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创作”课程事件。但信息技术为教师解决此问题提供了可能。面对课堂复杂的教学情境,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 及时转化课程内容, 建构课程意义, 与每个学生共同“创作”课程事件。如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 教师可将信息技术作为人际互动的工具, 与学生进行单独或集体的同步交互 (网上聊天室、视频会议等) 、异步交互活动 (E-mail、BBS等) , 查看当时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 给出实时的指导与恰当的建议。
摘自《教育科学研究》
工具学科 篇8
该论文中,我们从学术界关于“工具论”和“人文说”两种观点的争论为出发点,分别从“工具论”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以及“人文说”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笔者的观点,即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
1“工具论”和“人文说”两大派观点
回顾语文学科的发展历史,其性质一直是语文教育领域争论不休的焦点,直至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并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在此之前,学界中最受关注的主要有“工具论”和“人文说”两大派观点,尽管这两种观点皆有其合理性,但一些研究者由于对二者内涵的误解而产生了相对片面的认识,出现了极端工具论者与极端反工具论者。
1.1“工具论”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工具论”观点的提出时间较早,在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穆济波就在《中学校国文教学问题》中提出:“语文是个人生命存在的工具;是人类情感流通的工具;是民族文化革新的工具;是国家生命寄托的工具”;到了20世纪30年代,教育学家程其保也在《初级中学课程标准之讨论》中表示:“语文为传达思想的工具”。
“工具论”者主要依据语文教育专家及部分领袖人物对于语言的解读,从语言的工具性得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的观点。如列宁曾提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叶圣陶先生则在其1962年所创作的《认真学习语文》一书中讲到:“语言是一种工具。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来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2]。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和前提,“工具论”认为语文是个人与社会都离不开的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语文教育的过程就是指导学生运用语言工具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里经过训练与积累,能够逐渐把握字、词、句分析等基本语文知识,掌握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这种观点里,语文学科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当语文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具备了各方面能满足社会需要的知识技能的时候,语文教育的价值也就实现了”[3]。
“工具论”的观点阐释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极端工具论者则因对“工具论”的误解而将这种工具性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片面强调语文教育的工具价值,将语文学科视作纯粹的技能训练课程。这使得语文教学过多地停留在繁琐的语法规则和文字使用规范上,语言文字因人文精神的抽离而失去生命灵魂。
1.2“人文说”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与“工具论”相似,“人文说”同样伴随着有关语言人文性的争论而被提出:20世纪80年中期,部分语言学家开始用人文主义观点研究语言现象,强调语言的人文性;与此同时,文学界的一些中青年学者以及《读书》《东方》等杂志也先后参加了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在此大背景下,语文教育学者逐渐将目光集中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上。
“人文”语出《易·贲》:“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代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人文说”者看来,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与“工具论”者相比,他们更加注重感悟、情思、文化体验与思想创新。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因此,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而应成为一个感受和体悟自由精神的过程,一段享受和提升生命价值的文化之旅。此外,“人文说”者还认为语文教育必须从其教育对象——学生出发,将学生而非老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叶圣陶先生亦曾经在谈及小学国文教育改革时提出:在工具性之外,也要看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所在:“文字所以表声音,声音所以达情思,那时人人知道的,没有情思,就没有发出声音的必要,更何需文字?……学童所以需要国文,和我们所以教学童以国文,一方面在磨练情思,进于丰妙;他方面又在联系表出情思的方法,不至有把捉不住之苦”[4]。
然而,在阐明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人文说”者中,也存在谈“工具”色变的极端反工具论者,他们认为“工具论”导致了语文教育的失误,而只要振兴人文精神,就可以避免“工具论”带来的诸多弊端,实现语文教育的繁荣发展。这种观点同样是对“工具论”的一种误解,他们局限于对情思体悟的启发探讨,忽视了基本的语文知识传授,极易导致语文教学的混乱和失调。
2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
由上述观点可以看出,部分学者由于对“工具论”和“人文说”的误解而走向了两个极端,或片面强调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将语文课视作纯粹的语文技能训练课;或一味认定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把语文课当成文学鉴赏体悟课。然而,只注重训练而忽略思想,所掌握的技能必然了无生气;“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5]”。因此,笔者认为:仅从单个侧面出发来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并不准确,应当辩证的看待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不仅看到二者的相异之处,还要发现其相依之处。
根据前文的论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各有其特殊属性,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工具性强调科学层面的语文知识技能训练,人文性则强调人文层面的情思启发与体悟,承认这一点是保持这两大属性独立的前提。与此同时,彼此独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又存在普遍联系,二者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统一于语文学科这个整体。人文性价值的发挥以其工具性价值为基础,工具性价值则依靠人文性价值得以升华,正如陈日亮老师所说:“没有语言训练的语文教育,和没有生命情感体验的语文训练,同样都是一种伪教育或伪圣教育”。因此,在语文教育中,语文学科应当成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
张志公先生的“文道统一”思想便印证了这一观点:“语文学科既要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的教育[6]。”而语文教育界泰斗吕叔湘先生也曾提出:“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一名优秀的教师应不断追逐教学科学化、艺术化,提高教学效率。如果一名教师,……,通过借助诗文、创设情境、连锁提问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情趣,波动学生的情弦,即通过锤炼关键词句、深刻剖析重要场景、深度挖掘主题思想等,将文中所描绘的景物和情感,绘声绘色、感情充沛的动情讲述,那么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作者的情感,都将深深流进学生的心田[7]。”此外,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进一步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为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语文学科这一整体中是相互依存、地位平等的两大部分,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准备中应当做到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过程的设计都能将“知、情、能、理”有机融合,实现课程讲授的立体化,发挥语文的多功能价值。不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仍然可以结合学生具体情况来灵活调整二者的权重,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人文认知水平仍在较低层次,可以相对重点地进行知识技能训练,使其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能力;而在针对已牢固把握基础知识且人文认知水平有了较大发展的高年级学生的教学中,则可相对着重的强调对学生人文情思的启发与引导。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学者要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作为基本准则,严格把控倾斜度,避免过分偏重一端的情况发生。
3 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融科学与人文为一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在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必须时刻以此为根本方向,着眼于结构、语言等语文形式的同时,不忽视其所载负的人文思想内涵,在剖解分析字词语法的同时启发文化感情,真正做到寓教于文,彰显语文教学特色。如此,方能使语文教育理论和实践在时代发展浪潮中获得新的发展与突破,切实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2001.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38.
[3]李高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5:10.
[4]田本娜.略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2,3(2):21.
[5]夏丏尊,叶圣陶.文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3.
[6]张红顺.中国现当代语文教育的拓荒与探索[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3:5.
【工具学科】推荐阅读:
语文学科工具性批判08-06
鸿合电子白板学科通用工具使用技巧06-14
用工具设计工具11-26
工具书不是工具书10-25
ps切片工具怎么用_工具08-28
模拟工具01-16
评价工具05-19
工具方法05-21
法律工具05-23
思维工具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