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精选11篇)
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篇1
一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对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思想认识不到位, 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
长期以来, 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甚至是高等院校均认为高等教育应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体现了学术性,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补充。受此种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导致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往往偏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 而忽视实践教学。具体表现为: (1) 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偏重于课堂讲授而忽视课外实践活动。 (2) 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方面, 注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等方面, 而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不够, 未能对其给予足够的经费投入。所有这些, 结果均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欠缺, 进而导致学生实践操作及专业动手能力不强, 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社会, 从而严重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严重欠缺
实践教学虽然以学生为主体, 但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财务管理作为一个综合性和应用性专业, 要求承担实践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 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但现实是, 我国高校的师资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 他们大多数未经过相关培训而直接从事教学工作, 更谈不上参与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 其业务知识与实践能力难以对学生的实习实践真正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 最终会影响实践的效果。同时, 由于我国各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起步较晚, 且招生规模快速递增, 而从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未曾接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 而是从会计、管理专业转过来的, 并且长期在校内从事教学工作, 从未接触过公司、企业经营与管理实务, 对企业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财务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 从而不能很好地将有关的财务管理理论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因而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
3. 实践教学的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滞后
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需要, 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备管理、理财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能较快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财务管理环境, 能胜任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的财务、金融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建设财务管理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 就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环境, 学会将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现状不容乐观。首先, 由于企业与高校之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导致实习基地不稳定,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已成常态, 难以维系高校与校外实习单位之间的长久的合作关系和日常化的联系。并且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需要进行实习的学生数量逐年递增, 使现有的实习基地资源和硬件设施日益不能满足实习学生增长的需要。其次, 由于财务管理工作涉及企业的核心利益和商业秘密, 因而企业常以各种借口拒绝接纳实习学生, 即使有些企业勉强接收, 但也不会让学生进入财务部门实习, 或者不会让学生接触具体业务,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效果。再次, 从高校自身建设来看, 则更多地倾向于科研投入, 对于实习经费的投入则相对不足。而实习经费投入不足则会导致实践教学经费不足, 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也会相应减少, 进而挫伤相关部门和人员对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因而未能建立起足够的校外实习基地, 而且由于缺乏重视和管理, 使现有的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不能充分发挥锻炼学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作用。
二完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
1. 提高认识, 增强实践教学意识
实践教学在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不容置疑, 它是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 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挥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它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共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 为培养基础知识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 高校在构建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时, 必须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树立“培养具备扎实的财务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 掌握金融和管理学知识, 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的理念, 坚持以综合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 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牢固树立并强化实践的观念与意识, 使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实践能力, 从而真正将实践教学变为锻造合格人才的熔炉, 为社会不断输出高素质的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
2. 强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实践教学虽然以学生为主体, 但教师在整个实践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实践教师是保障实践教学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因此, 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能够开展实践教学的、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师队伍。为此, 首先在教师的选配上要注重实践经验,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及特点, 选配既具有本专业的丰富理论知识, 又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即“双师型”教师充实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其次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理论及技术水平, 鼓励青年教师进修专业课程, 参加国家或国际统一的财会执业资格考试, 通过考试取得相关职业的任职资格, 同时鼓励教师主动接触实际财务工作, 分期分批安排教师到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 了解实际工作的具体操作方法和常见问题, 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再次, 财务管理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因而很有必要建立一支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以促进教师密切联系社会, 促进教师与实务界专业人士的经验交流, 满足实务教学需要。同时, 高校要为实践教学教师参加培训、进修、研讨、考察交流等活动提供各种机会, 调动实训教师的积极性, 并促进其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3. 加强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由于财务涉及企业的核心利益及商业秘密, 大多数企业往往以各种借口拒绝接受学生实习和提供财务资料, 这就决定了学生到具体企业实习往往很难系统、综合、全面地了解企业的具体财务情况, 因此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对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投入, 尽可能模仿企业生产、管理、经营环境, 建立一个专供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验的实验室, 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为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应变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 建立并完善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可借助高校的师资力量, 开展企业咨询活动或进行企业专项课题的研究, 帮助企业解决财务管理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以锻炼教师的实际能力, 同时弥补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可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办公环境、人才资源, 弥补校内实践教学场地的不足, 同时可聘请实际工作经验丰富又有一定专业理论修养的企业人员作为专业实习基地的兼职或指导教师, 以保证实习的效果。
摘要:财务管理专业是集综合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应用型专业, 因而构建健全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促进实践教学顺利地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探讨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构建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李.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 2011 (25) :24~25
[2]胡爱荣.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财会月刊, 2002 (8) :78~79
[3]胡爱荣、黄东晶、李禹桥.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会计之友, 2008 (12) :98~99
[4]管静、万义平.关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讨[J].会计之友, 2006 (12) :44~45
[5]吴贤华、谢小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不足及措施[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15) :120~121
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篇2
[摘要]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影响旅游专业整体教学水平与质量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对于旅游专业教学来说至关重要。文章介绍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及特征,阐述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并提出了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措施: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旅游管理 实践教学 校内实践 校外实践 管理制度
实践教学是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将学生置于实际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之中,训练学生利用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真实环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践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中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成长为专业旅游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及特征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涵盖两方面内容。首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整体,它包含与其相关的各种因素,如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各种教学方案和计划等。其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也可以仅指实践教学的内容,即通过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状况之后,学校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的具体事项,设置实践科目、课时、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实践教学体系也将这些内容和要求涵盖其中。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特征
1.职业教育特征。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征。因为其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旅游这门理论学科的理论修养,更为重要的是确保学生在毕业之后获得一定的就业优势,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这些为了学生在今后职业生涯中获得优势的教育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具备明显的职业教育特征。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应当注重在实践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现代化特征。现代社会各种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升级,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经济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各个岗位都随着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的升级换代而呈现出现代化的特征,这些岗位对员工的知识素质、操作技能、综合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员工在上岗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修养和丰富的操作实践经验,否则难以适应岗位的要求。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及时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变化,以及旅游管理相关工作岗位对应聘人员能力要求的变化等,以此调整自己的实践教学计划和方案,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就业基础。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明确的目标体系是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基础。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必须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实践教学工作更加有秩序地发展起来。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人文学科,学生在毕业后基本都会进入旅游业相关岗位,都要接触旅游资源管理,且旅游业作为一种以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比较严格,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如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语言能力、知识背景、心理承受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仅靠课堂上系统的理论讲授,是难以形成的,必须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进行训练和提升,因此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应该包含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训。此外,目标体系中还应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能力、交际能力等从事旅游管理必不可少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目标体系具体化。如果说目标体系给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方向,那么内容体系则是对这种方向的具体贯彻和丰富。例如,针对目标体系中设置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中就应当体现出来。为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到社会、企业中去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学体系强调传授知识的过程是学习,实践的过程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通过应用提升能力,把学习与应用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因此,一方面,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该从整体上科学地处理知识基础、技术基础、专业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好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相互关系,处理好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的相互关系,形成理想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将教学目标中的内容体现为教学中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即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应该在教学体系中有所凸显。
(三)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必须以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为基础。实践教学在学校教育中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涉及各种不同的实施部门,如实验室、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实习生管理等,因此,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该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日常运营,负责校企合作框架下与企业方的正常沟通交流,负责跟踪监测学生在外实习状况,处理各种学生反映的普遍性问题等,此外还负责进一步开发新的校企合作形式和内容。另外,还应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有两种管理方式:一是全校实践教学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将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纳入全校实践教学进行管理;二是旅游院系组织专门人员进行专门管理。这两种管理办法都应当有旅游管理的专业教师参与。 三、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措施
(一)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
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内实践主要是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或者客房模拟实验室、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等学校自建的实践环境中进行的实践锻炼。这些校内实训室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应当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校内实验基地的设施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和教学条件,保证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此外,学校应加大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其最主要的形式就是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社会活动质量和力度,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二)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方面起着主导性作用。因为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方面工作的实际工作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对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这对于即将毕业、面临找工作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必须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因而,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双师型”教师队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质量水平的关键因素。旅游管理作为一门具有明显职业性特征的专业,要求任课教师不仅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一是可以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二是引进企业中的专门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扩充学校师资队伍。
(三)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完善的教学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正常开展的必要基础,而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制度。因此,在加强实践教学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可以组织专门的教学管理研究人员组成专门的实践教学统一指挥部门,制定专门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政策环境和组织保障都十分充分的条件下提升实践教学的水平及质量。
(四)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和贯彻实践教学内容实施与发展的体系,产学研结合是其主要途径。产学研结合对企业和学校来说意义重大,一方面企业可以借助学校的科研资源优势,直接帮助企业找到生产方面问题的症结,从而提出解决的策略;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直接根据企业的情况,提出在科研技术方面的创新课题,丰富学校的科研成果,提升学校的科研能力。但是,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学校应该组织专门的人才到企业中实地调查,反复研究,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及什么样的人才,据此提出适合企业的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林源源.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
[2]林淑飘.基于服务地方旅游经济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咸宁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为例[J].咸宁学院学报,2011(1).
[3]张金霞.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08(4).
[4]王有存,陈万强,苏晓明.构建新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27).
相关阅读:
高职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思考
旅游管理专业历史文化教育的剖析与对策
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篇3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自1998 年教育部批准设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以来,该专业的开办院校招生规模逐年递增。2000年教育部高等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其财务管理专业指导性教学方案(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 经济、 法律、 会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虽然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二十几年建设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长期以来,高校培养的财务管理只会按会计制度或准则要求记账、算账、编制报表,不能满足企业管理层因实施精细化管理等对会计信息的特殊要求,更不能立足于管理者的角度从报表分析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甚至因缺乏对企业管理概念的正确认识而对管理层要求提供的信息产生抵触情绪。在传统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专业课教学模式下,学生由于缺少实际工作的体验和对企业管理全流程的把握,对相关的理论知识难以理解掌握、融会贯通。以至于前学后忘,形成后续课程的老师忙于补习预修课程的知识,甚至没有时间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完成的恶性循环局面,导致学生知识体系不完整、不扎实,解决问题能力差,缺少对宏观经济理解的能力和战略的眼光,更不用说具有国际视野了,而这些恰恰是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所渴求的。
特别是近年来新办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问题尤其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实践教学仅停留在计划中,并未能得以有效实施。有不少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教学大纲里都设有实践教学环节,对实践教学的目的、原则、模式和框架都做出了详细的安排。但是,由于我国高校长期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学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专业实践教学主体地并未确立。实践教学仅仅停留在教学大纲中,缺乏合理的科学规划,实践教学的项目内容也只是简单的重复,大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因人而设、因物而设,随意性很大,实践教学随意被终止、合并、占用、压缩乃至以讲代练等现象比较普遍。
二、教师缺乏实践教学设计指导能力,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目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把从事实践教学的专职教师归为“非教学人员”,有些专职实验教师担任的教学任务只是所谓的“实验准备”,其课时不到理论课教师的三分之一,甚至实训课不给实验专职教师计算工作量,这使许多有能力的教师,不愿意到实践教学岗位任教。一些理论课教师则是硕士博士毕业进后直接承担教学任务,虽然学历较高,专业知识基础扎实,但由于缺乏在企业、公司参与实际工商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和感性认识,对实验室、实训室软硬件不甚了解,甚至有些教师对一些具体的实践操作规程不清楚,导致学生对实践活动中产生的问题也是漠然置之。由于专业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整体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严重不足,使实践教学课程虽然已开设,但并未取得预想的效果。
三、学校投入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目标的要求,缺少理想的实训实习平台。由于学校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践教学得到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明显不足,致使实践教学对教学资源(资金、场所)的刚性投资成为实践教学难以有效实施的直接原因。实际运行中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独立的校级实验(实训)中心与理论教学之间的配合不够。二是,面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飞速发展,现有的专业实训教学大多是模拟仿真型的,虽然可以使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理论完成活动的仿真模拟,但并没有严格地遵循模拟仿真(真实的环境、真实的岗位、真实的人员)的原则,同时,实际应用的软硬件更新换代较快,高校财力显然不能完全满足持续不断的资源投人。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学校虽然有意积极投人,并希望能和长期稳定的优秀企业单位牵手合作,但是很多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上的动力不足。
四、实践教学运行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學质量评价及考核方法不科学实践教学缺乏严密的系统管理制度,尚不能完全适应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目前,实验室的管理存在依附性、分散性和功能发挥不足等弊端。有的高校的实验教学环节分属于教务处和设备处两头管理,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未建成或流于形式。有的实验实训课没有指导书,有些指导书操作性不强,数据不全或陈旧。实践教学考评和评价制度不科学、不严谨,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实践成绩缺乏有效的监督。在实践教学中几乎没有听课、考勤和查课制度,许多实验实训课没有考试考查环节。
改革传统的专业课实践教学模式,加大实验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力度,加强学生了解、接触和从事实际工作的意识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等院校财会专业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未来 20 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资本市场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迫切需要培养更多具备国际资格的综合能力强的财务管理人才,以实现经济真正和国际接轨,改革财务管理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包括:
一、采取校内实验室模拟教学方案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进行全仿真模拟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综合分析问题、适应社会需要等方面的能力。
1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建立大型经管综合实践教学中心,进行实验室资源整合,可与财务软件供应商合作,建立 VBSE 虚拟商业社会财务综合实训平台,让学生置身企业运营的场景中,以各自代表的部门和岗位,通过业务模拟的方式进行财务业务的实践教学,实现全仿真教学。
2优化实践教学内容设计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可以分为基础实验及综合仿真实验。(1)基础实验,基础实验可以按照专业理论课程内容的设置来完成。(2)综合实验,目前有关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实训课程的设计思路上是以单项实验为主,这些实验项目完全可以在财务管理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以案例形式给学生讲解。在综合实验内容当中已涵盖单项技能的训练。
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1提高实习基地的实用性,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签约的实习基地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去实习基地实习的同学也不多。为加强其实用性,可以采取其他的合作形式,例如:和实习单位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包含保密条款的实习合同。如果因实习学生泄密给实习单位造成损失的,实习单位可依法追究泄密者的法律责任,这样既解除了实习单位的后顾之忧,又给学生实习的权益提供了保障;可以与实习单位签订课程置换协议,专门设置置换班级,进行校企合作、对接式培养,从而实现与企业对接推动学生就业。
2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学校可以通过完善的考核约束机制确保学生完成实习大纲中规定的实习内容。对于联系不到实习单位的学生,学校可以在校内完成毕业实习综合实训。通过多途径解决实践难问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及时进行角色转化,树立服务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同时可以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和受益面, 对优秀学生授予优秀员工证书和经济奖励等, 以更好地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文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改革[J]经济师,2010(10):121
[2]管静, 万义平 关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讨[J] 会计之友, 2006(12) : 44- 45
[3]程晓俊财务管理专业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市场,2010
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篇4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自上世纪90 年代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的认可, 并被运用于组织机构自身的质量管理工作中。上世纪90 年代末, 国内近百所教育机构相继通过了ISO9001 认证。特别是在中国高校实行扩招政策后, 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本科教育质量, 并针对此问题正式启动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由此, 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工作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不断受到高校各级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并涌现了许多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取得了一定成就。
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 ( 以下简称“联大机电学院”) 近几年一直将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应用在教学管理上, 对学院教学管理的业务进行了研究、设计和实施,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形成了管理特色。
1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实施意义
1. 1 关注顾客利益, 强化服务观念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原则之一是“以顾客为关注的焦点”, 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 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这样一种管理思想将学校的角色定位于教育教学服务的提供者, 教师即为服务提供者, 学生为接受这种服务的顾客。
1. 2 强调持续改进, 强化自我监督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十分注重可持续发展, 重视组织自我监督机制和完善机制的建立, 通过定期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监督审核等来不断发现现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通过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的有效运行来不断发展、持续改进, 逐渐使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都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状态。
1. 3 推动学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任何一所正规学校都应当具备严格、规范的管理体系。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学校有明确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明确划分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确保岗位责任制得到真正落实, 理顺各部分间的接口关系, 形成符合学校实际和操作性强的程序文件及作业指导书。
1. 4 借鉴企业管理精神, 构建现代大学管理制度
无论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的机构, 其管理的基本内涵是相通的。学校管理理论大多来源于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因此, 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 可以为构建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帮助。
2 基于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下的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体系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 1 研究背景
联大机电学院在2013 年学校教学工作会上提出“要把实践教学放在与理论教学同样重要的位置”这一原则, 在《北京联合大学关于加强实践教学的若干意见》文件中, 提出“完善实践教学监控体系, 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水平, 科学制定实验、实训、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体系和质量标准”。还提出鼓励学院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创新和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理念。通过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使实践教学管理科学化, 规范化和标准化。
2.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 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调研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 梳理学院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 实验、实训、校外实习、课程设计等) 。
( 2) 把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强调“顾客满意”的质量观运用到实践教学管理上, 研究实验、实训、校外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管理流程, 制定质量文件和质量标准。使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具有完整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 3) 以单片机实验 金工实习和校外实习为课程样本, 进行实践课程教学过程的研究, 初步形成一套适合工科学院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体系和过程管理制度文件, 管理体系来源于实践又实施于实践, 项目开展紧密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 弥补了实践教学管理文件不完善等问题。
通过项目的实施完善了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制度, 加强了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研究内容具有实际意义且有可操作性, 解决了实践教学管理文件高大上和不容易执行的问题。
3 基于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下的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3. 1 基于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下的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体系的构建
从2013 年7 月立项以来, 联大机电学院“基于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下的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组开展了以下工作, 具体包括:
3. 1. 1 整理学院实践教学相关文档, 对实际运行的实践教学过程进行调研, 深入了解实践教学过程, 在此基础上重新梳理了学院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包括实验课程、金工实习、校外实习、课程设计、工程技术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环节。
3. 1. 2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 为了把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强调“顾客满意”的质量观运用到教育教学管理上, 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重要驱动因素, 更好地梳理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关键环节, 设计了调研问卷, 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调研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 调查问卷根据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 设计33 个问题, 共发放问卷100 份, 收回86 份, 调查对象分布在工业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题组对86 份问卷的数据进行了整理、汇总和分析。
3. 1. 3 按照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编制实验管理流程、质量文件和质量标准, 编制实训管理流程、质量文件和质量标准, 编制校外实习管理流程、质量文件和质量标准, 编制课程设计等环节的管理流程、质量文件和质量标准, 编制金工实习管理流程、质量文件和质量标准。
3. 1. 4 建立规范具体的实践课程教学管理制度, 实现对实践课程教学各个不同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 形成了学院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体系和过程管理制度文件。
3. 1. 5项目研究过程是以学院机械工程专业单片机实验、金工实习和校外实习为试点开展项目研究和实践的, 指导教师直接参与项目研究工作, 起到了促进实践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使机电学院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直接受益。
3. 2 基于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下的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体系的应用
通过前期的构建和后期的研究与具体操作, 项目组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具体包括撰写《机电学院实践教学满意度问卷》调研报告一份, 编制了符合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下的6 个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流程。编制了学院五个实践教学质量标准, 编制实践教学控制程序。
4 实施效果及推广价值
4. 1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 将编制的流程和质量标准在学院机械工程和材料工程专业进行应用, 并收集专业教师对实践流程和标准制定的反馈信息, 得到了专业教师的肯定, 整理了老师的意见, 重新调整了流程和标准。通过项目开展, 使机电学院有了一套符合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过程管理的业务流程、质量文件和质量标准。
4. 2 项目研究是以学院机械工程专业单片机实验、金工实习和校外实习为试点开展项目研究和实践的, 指导教师直接参与项目研究工作, 起到了促进实践教学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使机电学院指导教师和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直接受益, 提升了机电学院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实践教学管理水平。
4. 3由于ISO9001 标准具有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 预防不合格和持续改进的特点, 使学院实践教学质量有了进一步的保证。还有通过建立正规的文件化质量管理体系, 完善和规范了教学管理, 保障了责任的可追溯性。学院通过建立、实施并持续改进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使学院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有效化。
5 结语
ISO9001 是基于“过程管理”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把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强调“顾客满意”的质量观运用到学院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中, 通过编制的质量体系文件和质量标准在实践教学过程的实施, 不仅有助于转变我们的教学理念, 而且使得一直以来实践教学不规范的状况得到解决, 这完全符合学校推进的工程教育认证的思想要求。
摘要:分析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教学管理的应用情况, 提出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教学管理中的意义, 阐述了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背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进行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下的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体系的应用, 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和标准文件。
关键词:ISO9001,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1]程凤春、周丽娟.ISO9001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J].教学与管理, 2004:18-20.
[2]韩福荣、王仕卿.基于ISO9001标准的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0) :73-76.
[3]潘玮丽.高等学校引入ISO9001建立教学质量管里体系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大学, 2005.
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篇5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创新体系;实践教学
1013939/jcnkizgsc201520167
1 物流管理人才的技能要求
曾有美国学者将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技能分为三大类,即:商业类、物流类以及管理类,将其分为三大类的目的在于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社会对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技能方面的要求。由于近年来微观环境的变化与发展,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趋势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各大物流企业也对企业内部做了充分的调整,其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为此,物流管理专业中又增加了3种技能,即:商业、物流以及管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能够为物流企业培养出更多的高级的物流管理人才。
事实上,不管是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还是刚刚入门的管理人才,它们自身所应有的管理技能对企业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然后才是他们所应有的物流技能,排在最后的是他们的商业技能。这些从理论上看与以往的要求都很一致,可见,在物流管理专业当中,管理技能对物流经理的重要性所在,因为物流经理同样作为物流的管理者,他们在不断的发展与磨炼中逐渐的成为物流人才,这是每一位物流人才都需要经理的一个过程。
通常,对于物流管理人才而言,商业技能的具备与他们的知识储备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例如,企业中的各项功能领域所涉及的知识与经济学知识等,这都与商业技能有着很大的关系。其次,物流管理人才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管理技能,这同时也是他们应该必备的一种职能,这也是物流管理人员在物流企业当中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2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物流管理教学基础性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高校而言,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需要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相结合,然后依托学校内的实验室以及校内实训基地去完成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工作。这样一来,就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共素质教育与职业认知的平台,实训基地主要有计算机实验室、语言实验室以及物流实训基地等。
22 为物流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都知道,通过项目教学能够将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学习很好地构建出来,在实践教学中,要严格地按照物流模块的要求进行教学,并要分模块地进行打包,如仓储、运输以及配送等这些模块。在实践教学期间,学生可以在专业实训室内进行实践学习,对每一模块进行一定的了解,并做好技能培訓的准备,确保能够有效地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3 在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中构建模拟实践教学体系
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模拟实践教学体系,如物流中心运作管理模式、仓库管理系统模拟等,让学生真正的进行采购、仓储以及运输等业务流程模拟,以保证学生能够充分的了解物流行业的工作环境,并且明确物流管理行业中的各项环节之间存在的关系。
24 为学生构建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其主要内容包括物流综合模拟、供应链实训以及WMS实训等。这就要求学生要将所学到的物流知识综合地运用起来,全面解决物流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实训的过程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在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变能力。综合实践教学中,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了实训的机会,让他们真正的体会到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各项工作,并通过实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3 推动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优化措施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物流专业的设置时间比较短,在应用当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物流专业方面的人才培养,为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发展。
31 适当地开设物流技能大赛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应该适度的设计一些物流技能方面的比赛,用比赛去带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实践表明,这种做法是可行的。通过在校开设各种物流方面的技能大赛,并且在取得省市教育部门的支持之下,有效开设物流管理比赛。例如,在我国江苏省的物流实训基地中,就通过了比赛项目的设置,更好的带动学生学习与研究物流管理工作,这为学生以及教师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与学习的平台。
32 用物流岗位技能培训带动高校物流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在高职院校当中,可以通过对物流岗位的培训,去带动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这种做法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力,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此,学校应该充分地利用实践教学资源,与相关的部门合作,引导学生通过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应对能力,并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如,某高校在对学生实施岗位培训过程中,与当地的劳动局与现代物流等公司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推动课堂、实训场所等,做到企业、学校以及学生三者相结合,通过物流岗位培训,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具备高水平与技能的物流人才。
33 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物流专业要真正的提高其教学水平,就需要强化教学效果,为此,在学校内要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以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利用完善的监控体系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例如,对实验与实训计划内容进行监控,查看其内容是否能够与物流专业的特色相符合;另外,还要对课堂上能否真正的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进行监控,以确保实验与实训课能够与学生未来发展要求相符合。并且,还要监督学生技能水平程度是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等。
4 结 论
现阶段,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生活的质量要求已经越来越高,为此,我国各大服务于人民的企业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并且也有了新的发展机遇。物流管理专业当前已经被高校设置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希望通过高校的教育工作,能够为物流管理专业提供出更多的管理人才。本文主要针对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技能方面的要求以及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构建分析,表明了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重要性所在,并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物流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小更基于就业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35(12).
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篇6
一、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直以来,各高校的教育模式都是重理论轻实践,虽然近些年来大多数高校将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上日程,增加了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增加了学生实训和实习的机会,但是因为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有限,经费投入也有限,所以这些措施的力度不够,只能使学生有一个初步印象,更具体、更实际的业务根本没有涉及,实践教学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依然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2. 校内外实践环节薄弱。
学生对实践环节表现出的热情要高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理论和实践很好地融合也是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在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中,实验室模拟实训是学生在校内实践的一个基础环节,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际操作技能环境。但目前大多数高校会计实验室的建设比较成熟,对财务管理实验室的投入却很少,很多高校财务管理实验室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必备的软件和硬件,很多学生对财务软件一无所知,导致以后的工作无法进行。而且在校内实训的内容安排上不够系统合理,很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训内容重点是会计基础实训,没有涉及财务管理的专业实训,例如项目投资决策实验和证券模拟投资实验等。
3. 教师实践能力有限。
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教师是学生重要的知识来源,尤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的指导更加直接。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没有在企业中工作的经验,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很多高校对教师的岗位培训和专业进修投入很少,使得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没有机会接触实际工作环境,对企业财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认识不足,在理论教学中只能凭借想象讲解,在实践教学中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想
1. 明确培养目标,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该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成为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区域经济建设的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实务能力,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因此,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从理论、实践、创新三个方面进行,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经费投入和人才投入力度,构建完善的、系统的、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满足市场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
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独立性。
在财务管理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财务管理实践环节与会计专业实践、审计专业实践互相依存,但是应该从实践教学计划和内容、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实践教学考核方面强化财务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独立性。通过财务管理实践环节的逐渐建设和不断完善,实践环节依赖于理论环节能使理论环节附属的现状得以改善。首先根据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结合本专业特点,制定出既科学合理又符合社会职业需要的实践教学大纲,要通过社会调研掌握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各方面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实践要求,据此确定操作性强的实习指导书,不断丰富各项实践教学内容,以便于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其次,在财务管理的实践环节应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判断分析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强化案例教学和两者结合的教学方法都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企业运营流程,提升企业管理技能,训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既然要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那就必须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地位,将实践环节学时和学分比例提高,为学生构建一个考核内容层次化、考核方式多样化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包括进行设计性实验、提出方案设计、撰写企业调查报告、专项实训总结等,制定好的考核标准,可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客观上也可以提高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
3. 加强校内实践环节。
建立校内模拟训练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衔接理论和实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在校内的模拟实训,可以提高认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适应社会的能力。校内模拟实训主要包括实验室建设和实训内容设置两方面。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础,也是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高校要加强认识充分创造条件,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进行经费投入,保证场地、设备、教学软件需要,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的企业财务管理实验环境。学生在校内的实践内容应比较全面系统,首先是基础实训,旨在训练学生财务管理软件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其次是单项实训,旨在训练学生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最后是综合实训,旨在训练提高学生财务管理知识和会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理论及实践水平。高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理论交流和探讨,为教师进修专业课程、参加专业培训、下企业考察交流创造条件,积极调动实训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其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另外,高校还应和本地区的企业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定期聘请企业中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到学校给学生做实训指导,这样可以充实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真正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爱荣.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会计之友, 2008.12.
[2]谷新民.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山东省贸易职工大学.会计之友, 2009.7.
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篇7
关键词: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实践教学
一、明确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必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实现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振兴实体经济, 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发展现代服务业, 都必然要求加快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层次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地方本科高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 但相当一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存在着定位模糊、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同质化、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等问题, 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在进行地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以往人才培养定位是按照理论和学历教育层次进行的分类, 通过分类将大学分为研究型为主的学术教育, 技术型的高职高专教育, 所谓应用型则介于研究型和技术型大学之间, 简单理解为理论和技能各占一半的教育。从全球竞争力排名位居前列的国家特别是实体经济发达的欧洲国家来看, 高等教育结构基本上是“二八结构”, 即20%学术型创新型人才在实验室、科学院从事基础性研究, 80%的技术技能人才在企业的创新岗位。如瑞士18%是学术型人才, 82%是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德国20%是学术型, 80%是技术技能型和应用型, 这样的人力资源结构才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合理结构。我国正相反, 不少地方高校定位于学科型、研究型, 人才培养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 造成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低, 就业质量不高, 既低于985高校, 也低于高职院校, 就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简单将学历教育层次进行划分, 没有把应用型本科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考虑, 相反应用型技术大学应真正成为区域发展、产业振兴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 作为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各种资源, 力争在地方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财务管理专业作为经管类专业, 在地方经济建设、现代企业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 而实践能力又是衡量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部分。但在制订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存在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的现象, 通过把人才培养定位为能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财务管理、会计及相关研究工作的人才。而应用型本科要求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 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 与之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不突出, 实践教学不能与企业用人需求相对接, 没有更好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二、分阶段开设实践课程, 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
基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突出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就是要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有机融合起来, 协调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关系、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关系、课堂实验和校外实训的关系。以构建主义教育理念, 注意分阶段开设相关实践课程:
1、第一阶段为专业基础实验阶段。
学生初入职场, 所从事的工作一般为专业基础性工作, 从事工作内容为简单、单一工作, 如出纳岗位、会计岗位。随着工作年限、经验的累积逐步走上财务管理岗位。针对这一现实, 在基础实验阶段以会计、出纳岗位工作内容为依据, 开设相关岗位实验模块, 如凭证处理、电算化操作等课程。
2、第二阶段为校内综合实验阶段。
财务管理主要工作内容是考虑市场经济的客观环境和公司制度的主要特征, 以公司财务管理目标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 以财务决策为核心方法, 围绕公司财务活动的基本内容, 运用货币时间价值、现金流量和风险报酬等基本理财观念, 全面阐述财务计划、财务决策与财务控制、财务分析以及财务评价等方法的应用, 并着重对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营运管理等三大内容进行分析与研究。结合财务管理工作岗位重点内容, 校内综合实验, 开设如证券投资实验、项目投资实验等实验, 以满足学生综合专业知识的需要。
3、第三阶段为校外顶岗实训阶段。
校外顶岗实训能让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 强化专业技能的实践应用能力, 提高了岗位操作水平, 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方式给学生创造实训岗位, 学生可以通过校外顶岗实训实现岗位认知、岗位流程、岗位内容、岗位标准等学习, 为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打下基础。
4、第四阶段为毕业实习阶段。
毕业实习阶段以完成毕业论文 (毕业实习报告) 的工作, 要求学生能运用四年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 结合对岗位的要求, 相对独立完成工作并进行一定科学研究, 能体现出学生专业水平、技能水平、科研水平。
5、第五阶段为课外素质培养阶段。
课外素质培养是体现学生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重要环节, 通过军事训练、技能比赛、暑期实践、社会调查、第二课堂、专家讲座等来实现, 塑造学生良好品质和健康人格。
三、教学方法创新, 全仿真全岗位实训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单项实验部分占财务管理本科实验主要部分, 课程实验与综合实验存在内容交叉, 同时在综合实验中以案例教学和模拟练习为主, 学生更多的是通过一些资料完成对某项实训内容的掌握, 模拟的效果不理想, 只能说是模仿, 与真实岗位的实训相距较远。为解决这一问题, 可以在实验建设中构建全真岗位虚拟企业财务综合实验平台 (VBSE) , VBSE以课程的理念, 颠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依托用友集团真实的ERP管理数据流, 用企业培训的形式, 展开全新的教学平台建设。让学生摆脱传统的理论教学及单一的教学实训模式, 打造出一门让学生“动”中“学”, “学”中“做”, 在环境中体验, 在对抗中思考, 在行动中认知, 在组织中协同的新型实训教学课程。课程中对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进行全方位的模拟经营及管理。通过对真实商业社会环境中典型单位、部门与岗位的系统模拟, 让学生体验身临其境的岗前实训, 认知并熟悉现代商业社会内部不同组织、不同职位岗位的工作内容和特性, 培养学生从事经营管理所需的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其具备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 解决大学生校内实习问题。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 信息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管理信息化也正逐步替代传统的管理, 向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转化。作为未来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 除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外, 还应熟悉运用财务管理电算化的技术, 同时还要熟练运用Excel软件在财务管理中财务分析、投资决策、流动资金管理、筹资决策、利润管理和财务预测和财务计划中的应用, 以符合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四、产学研相结合, 实现以科研促进教学的目标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是学生具备基本科研能力, 而社会对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成果的评价系统的不完善, 使得大学里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矛盾日渐突出。从事科研的教师不直接从事本科教学工作, 教学内容体现不了学科发展和科研成果, 高等教育的实践过程中, 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却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教学与科学研究虽同属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 但其对社会的发展却有不同的作用方式, 不同的时间效应, 其成果的表现形式不同, 社会对其认同的程度和方式也不同。一般来说, 科学研究的成果比教学的成果来得直接, 教师个人对成果所做的贡献也相对比较明显, 容易得到社会的承认。教学的成果则需要通过所培养的人才间接体现出来。由于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教师个人在成果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难以体现。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撰写科研论文。因此, 鼓励科研上富有学术成果的教师参加教学工作, 既能使他们以最新的学术成果丰富教学内容, 反过来他们又能在教学中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 在科研工作中有更宽广的思路。在学生实践教学中要有目的的强化学生在完成相关专业实践、顶岗实习、模拟实验、毕业设计后的总结、归纳、分析、撰写能力训练, 同时要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相关实验的实用性, 注重科研与实验相结合。尽量从实验中获取第一手资料和现实案例, 体现科研素材和内容上的真实性、应用性,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创新校企合作, 共建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实验室模拟实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实际的操作动手能力, 可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 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 实验室模拟实验又有其不足的地方, 与现实的工作条件存在差异, 许多实验中的模拟项目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 现实中的环境又不会像教科书那样去设置, 从而影响学生综合解决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虽然到企业进行实习面临困难较多, 如资金不足、指导老师缺乏等, 作为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实践教学又是不可缺少的。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改进实习效果, 如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与企业定期召开见面会, 及时分析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 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时调整, 以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的要求。
在实习基地的管理上, 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又有许多资源上的优势, 学校可以创新合作形式, 以解决企业的困难。例如, 为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 避免学生实习因泄密给企业带来损失, 学校可与企业签订有保密条件的实习协议, 一旦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泄密情况, 损失可由学校负责, 以解决企业接收学生实习时的困扰, 也为学生实习提供必要的保障。可进行订单培养, 根据企业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实现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 课程内容与实际岗位零距离对接, 减少实习环节。只有通过创新与企业合作模式, 发挥地方在应用型本科建设中的作用, 建立新型的校外实习基础创建及合作形式, 才能将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有效结合, 形成真实或仿真的企业财务管理环境。
六、双师队伍建设, 组建一支层次高、业务精、专业全面的教学团队
要实现地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需要教师既要有较强的理论知识, 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长期以来, 高校在教师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 没有参加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 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企业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财务问题认识不足。从授课老师的来源上, 许多教师过去是从事财务和会计方面教学和研究的, 开设财务管理专业, 对这部分教师存在专业转向的问题。提高和完善适应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师资队伍, 把教学能力和财务管理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建设的目标。引进企事业单位中学历职称高、经验丰富的高级会计师和财务主管来校任教或兼课, 同时鼓励教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将职业资格认证作为强化教师财务管理实践能力的一项有效措施。
与此同时, 实验教师队伍存在不足现象, 由于条件所限, 一个实验老师管理多个实验, 没有专职实验室老师, 而实验教师是实现实验教学的基础配置。教师对一些具体的实践操作规程不清楚, 导致学生对实践活动中产生的问题也是漠然置之。由于专业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整体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严重不足, 使实践教学课程虽然已开设, 但并未取得预想的效果。我国许多高等院校把从事实践教学的专职教师归为“非教学人员”, 有些专职实验教师担任的教学任务只是所谓的“实验准备”, 其课时不到理论课教师的三分之一, 甚至实训课不给实验专职教师计算工作量, 这使许多有能力的教师, 不愿意到实践教学岗位任教。学校在实验教师的培养上, 要通过政策如相应制定业务考核、工作量和技术等级晋升等办法, 为实验教师提供各种机会参加培训、考察、进修、交流等活动, 充分调动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水平高, 引导一部分专业业务理论教师转岗到实验教师岗位, 来确保实验课的有效开设。
参考文献
[1]许艳惠, 魏巍.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1.
[2]翟慧卿, 吕萍.对完善大学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经济师, 2010.1.
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篇8
自1998年国家教育部把“财务管理”列入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专业目录以来, 全国高校围绕“财务管理”这一崭新专业的建设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讨, 财务管理专业在我国高校学科体系中, 属于一个年轻而又有前途的专业。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应用型学科, 在财务管理专业整个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是专业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高校在近10年的专业建设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并都把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作为突破口, 以期培养出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过硬实际操作能力的具有竞争力和独特个性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但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成熟体系, 很多院校几乎照搬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计方面不尽合理, 基本上均是以会计学教育的专业实践课程为基础, 经过微小调整后而制定的, 造成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缺乏应有的专业基本技能, 未来的就业岗位不明确, 毕业生就业难。实际上, 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学专业在很多方面是不同的, 财务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和交叉性较强的学科, 融合了会计、金融和工商管理专业知识, 在实践教学的内容和环节方面具有其自身特点, 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其独特性, 因此, 非常有必要对该体系进行研究和探讨, 以利于完善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在以往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中, 实践教学是与课堂教学相对而言的, 它主要是指通过实践的途径使学生对课堂中所学的一些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应用。因此, 在以往的教学体系中, 实践教学依附于课堂教学, 被看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这种价值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实施。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是整个财务管理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理论教学体系是相互依存的, 应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阶段, 并有完整的实践教学课程和环节。构建思路如下:
1.建立财务管理学专业基于三大能力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其中, 三位一体指“专项能力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实践”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三大能力为“应用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2.建立独立的实践课程组。本体系将财务与会计、金融、工商管理知识进行有机集成和整合, 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好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要较好掌握会计、金融和工商管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实践教学体系将其融会贯通, 有利于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
3.突出应用性, 构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体系。根据应用型本科教学特点, 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数量上增加实践环节教学学时数, 如会计学基础、财务分析、财务管理等主干学科课内时间学时数达到总学时的35%~40%;质量上, 减少验证性实验比例, 增加创新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比例, 增加综合性实践环节学时数。
三、财务管理专业“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 理论基础
能力教育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CBE) 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 确定能力目标。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 按照岗位群的需要, 层层分解, 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 明确培养目标。然后, 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 以这些能力为目标, 设置课程, 组织教学内容, 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这种思想体系和教育模式, 在西方的高等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传入我国。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CBE模式在强调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 注重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能力教育主要是培养质疑能力、创造性、启动能力、持久性 (毅力) 、公众表现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在当前经济发展迅猛时期, 经济环境在不断变化, 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会出现各种新的财务问题, 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创造新思想、新概念或新方法来解决, 创造性成为人的重要能力。能力教育已成为大学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 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框架
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3大模块:“专项能力实践模块”、“专业综合实践模块”和“创新能力实践模块”。将专项实践模块又分为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两个子模块;专业综合实践模块又分为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现场实习和毕业实习4个子模块;创新实践模块分为毕业设计和创新设计两个子模块 (参见图1) 。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变了过去实践教学中实践内容、实践形式、实践教学方式单一的状况, 学生通过接受实践教育, 可以较好地理解和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 增强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
(三) 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在专项实践模块中, 基础实践就是对设置的专业课程分别开出相对应的独立实验课程, 如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分析、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计算机会计、财务支持决策系统、税务筹划等实验课程, 其目的是在验证理论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各种实验操作能力, 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财务管理专业融合了会计学、金融学和工商管理学等专业的特点, 集合了这几个专业所必备的专业知识, 因此应对这几个专业的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在综合实践中, 设置了会计核算综合实践、财务电算综合实践和ERP综合实践。
实验课是培养实验技能的重要途径。因此, 实验课在验证理论的同时, 更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实验操作能力。我们在教学计划中, 为了强化实验技能的培养, 将专业课的实验单独开设, 使其具有相对独立性, 和课堂理论教学既有联系, 又有分工。实验课中既有验证型实验, 又有案例分析、财务软件设计等设计型、综合型实验, 力求从实验各个环节给学生以充分的锻炼。通过强化实验教学,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深刻理解财务管理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 使学生能够利用具体的财务会计数据, 按照财务管理目标, 对其数据进行处理, 得出合理、科学的结果和结论,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在专业综合实践模块中, 开设了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现场实习和毕业实习, 其目的是对财务管理专业综合知识在实际中运用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下厂参观、岗位实习, 增强学生对专业综合知识的感性认识,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这种实践贯穿在整个教学计划的始终, 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感性认识, 他们通过身临其境主动式的实践性学习, 从中亲自感受或体验这些专业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主动自觉吸收和掌握, 这一模块为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构建了一个实训平台。
在创新能力实践模块中, 设计了毕业设计和创新设计, 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后, 通过下厂实习、社会调研, 对实际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自己解决的思路, 其目的是强化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技能, 全面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及应用的重要手段。因此, 在教学计划里, 大大增加了实践教学的课时, 专业技能的培养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层次分明的过程, 并在4年的实践教学中统筹安排, 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财务管理综合实践能力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三、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实施计划 (见表1)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加强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有助于学生认识财务管理实务操作的步骤和方法,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本文基于能力教育 (CBE) 理论的相关思想, 构建出基于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不再照搬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 而是体现了对财务管理专业核心实践能力的培养, 并为应用型大学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 借助基于能力教育 (CBE) 思想, 提出了基于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实现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能力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淑莲.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 2005 (12) .
[2]乔金杰.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 2006 (15) .
[3]李玉珍.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财会月刊, 2007 (15) .
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篇9
一、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特征
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而不是普通本科培养的学术型、研究型、工程型人才。因此,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以应用能力为主线, 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在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基础上侧重应用性、针对性和模块化,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学生在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中的亲自操作, 培养学生针对企业实际财务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做好理论与实际的衔接。
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依据黄河科技学院“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的人才培养总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更突出应用性、明显的职业性、鲜明的岗位性。其中, 应用性要求培养的人才是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 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财务专门人才。明显的职业性是指培养的人才绝大多数去向是财务、会计实务领域, 因此, 要求人才培养应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最高追求。任何一个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都有明确的财务与会计岗位, 财务管理专业与专业岗位的对应性极强, 学生就业前应该具备某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 实际上是由一组特定的、明确的职业能力组成的。会计职业能力是能够有效履行会计师职业角色而必须具有的知识、技巧、才能和行为的总和。因此, 在注重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必须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素质的要求。
围绕财务管理专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上述特点, 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着眼点, 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我们的努力方向。目的是围绕着实践性环节有机地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整体, 形成适合理论教学体系并具会计实践教育特色的, 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支撑的“一主体两支撑”式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首先,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按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支持的“一主体两支撑”模式构建。以专业应用能力为主体设计实践教学计划, 确定专业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 并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大力度的改革,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能力训练机会;在实践教学内容上, 形成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专业应用或综合能力训练课程 (或实训项目) 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训练方法上, 学生能通过多种教学形式, 如参观、实物演示、实验、实训、实习等等, 技术应用与职业素质训导有机结合, 接受仿真或真实的实践训练。
其次, 教学体系设计体现职业素质教育, 以能力为本位, 按照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来设置课程, 建设“课堂学习”加“实践深化”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并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载体, 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两大中心任务, 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中, 大到严格执行各种会计工作操作规程, 小到点钱与书写数字, 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监督, 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行为养成, 使之符合现代工业要求的职业习惯, 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等等;在实践教学活动中, 考核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再次, 对学生将实行“双证制”, 要求毕业生在获得大学学历证书的同时, 还必须取得相应的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目前的设计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大学二年级要求98%—100%的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 并按3个学分计量;第二个层次是:在毕业前80%的学生取得助理会计师证, 并按4个学分计量;第三个层次为积极引导学生考取注册会计师证书, 每一科目按2个学分计量。该目标是依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设计的。《会计法》明确规定, 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 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的, 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 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3年以上经历。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以校内实验环节为基础, 以校外实习环节为补充, 以校内外科研环节为高度, 形成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体系。
(一) 校内实验环节
实验环节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验组成。实验环节一般结合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进行, 可安排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或于课程结束后进行。
1.课程实验
财务管理专业主要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成本管理》和《财务分析》等。每门课程都可以在教学中或教学后进行相关课程的实验, 通过实验能够将每门课程理论知识应用于实务中, 从而达到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基本动手能力的目的。
课程实验的实施可采取单项实验或整体实验两种形式。单项实验一般在教学过程中, 以课程的章节为实验单位, 按理论教学进度分别组织实验。整体实验一般在课程结束后, 以课程系统理论知识为实验单位进行较综合的实验, 以强化对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在一门课程中可分别采取两种单独的实验方式, 也可采取两种实验方式结合的形式。
比如, 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 可分别进行原始凭证及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账簿的开设和登记等单项实验, 又可以在课程结束后设计一整套关于企业账务处理流程的整体实验, 让学生完成从建新账开始, 到处理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基本会计业务。
又如, 在《成本管理》的教学过程中, 可分别进行各种费用分配表的编制、辅助生产成本分配、产品成本计算表的编制等单项实验, 又可于课程结束后设计一套运用所学的成本计算方法, 完成从费用的发生、归集和分配到产品成本计算的整体实验。
2.课程设计
在《财务管理学》、《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等课程结束后可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强调“知识点”的巩固和训练, 强调“知识线”的贯通, 通过课程设计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全面培养学生独立、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 通过《财务管理学》课程设计, 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财务管理的知识要点, 把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务结合起来, 强化理解理论知识, 熟悉各种理财技巧和方法, 对财务管理问题形成系统的认识。
3.综合实验
综合实验一般在学完主要专业课程之后进行, 通过综合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加强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综合实验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 针对企业全面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实务模拟实验;第二部分, 在第一部分实验资料基础上进行财务分析和企业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股利分配政策等的实验。因此, 综合试验的内容可涵盖《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学》、《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学》、《财务分析》等多门会计专业课程。
综合实验安排如下:财务基本技能实训, 安排在第一学期, 20个学时;会计手工实训, 安排在第五学期, 32个学时;ERP沙盘模拟, 安排在第五学期, 24个学时;财务综合实训, 安排在第六学期, 24个学时。
综合实验可采取个人实验和分组实验两种方式。个人实验要求每个学生各自单独完成全部模拟实验内容;分组实验是在实验时将学生分组, 在每组中按照会计各岗位的分工情况, 进行分岗位操作。两种方式各有利弊, 可根据实际灵活选择。
(二) 校外实习环节
实习环节要求必须在校外进行, 通过校外实习弥补校内实验环节的不足, 让学生真正走进企业, 进行真实的会计业务处理、财务管理。实习环节主要分为认知实习、业务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 并结合实验环节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验安排具体的实习时间。如在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同时, 安排对应的认知或业务实习, 在课程综合实验后即安排毕业实习等, 形成校内与校外、实验与实习相互交错的实践模式。
认知实习安排在第一学期, 是在学习《基础会计》时进行的, 主要是了解企业的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主要方式是:首先, 参观企业生产工艺过程, 请财务主管介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财务核算特点;其次, 要求学生必须到企业动手实践。认知实习要求学生了解企业的性质、规模;企业主要生产何种产品, 主要生产过程怎样;企业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如何;企业采用何种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等。通过实习, 使学生熟悉会计科目、记账凭证、账簿的使用方法, 了解企业的账务处理程序和基本会计报表, 为今后学习《财务会计学》、《成本管理》课程打下基础。
业务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期初, 在学生学完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程之后进行。主要学生在学完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程之后, 基本已掌握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在此基础上进行业务实习, 目的是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在认知实习的基础上, 进一步熟悉会计程序、会计方法、会计准则, 掌握各类型会计业务处理的基本方法。通常以集中方式将学生安排到财务代理公司进行会计实习, 通过业务实习, 学生应会设账、建账;会对各类型企业的会计业务进行会计处理;会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基本报表;能够根据报表和相关数据进行基本的财务分析等。
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结束后进行, 往往是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和将来的就业方向进行的有目的的实习。可以分散方式将学生安排到企业、事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进行会计实习, 主要实习各类型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程序和核算方法及财务管理、审计等内容。毕业实习的目的, 其一是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在实习中收集相关资料, 为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打下基础;其二是学生可以根据将来的就业方向有选择地进行实习, 既深入实习了某一领域, 也为将来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比如, 如果将来要到会计师事务所工作, 那么毕业实习就可以选择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如果就业单位已经确定, 就可以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 为毕业后即能上岗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通过校外实习, 学生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会计、财务工作的意义, 进一步深化专业理论知识, 熟悉现行会计、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实务操作技能, 对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工作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今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科研环节
科研环节是对会计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深化, 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提升。通常可以通过诸如毕业论文写作、开展社会调研或实践、参加科研活动等方式进行。
毕业论文写作是考察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财务管理专业各课程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 因此, 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就是理解课程之间的关系, 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还应进行必要的社会调研和实践。社会调研和实践活动能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了解专业动态, 了解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增强对社会的认识能力。通过开展深入的社会调研活动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使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 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素质和能力。
另外,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参加诸如“创业计划大赛”等形式的全国性比赛活动, 提升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 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 引导学生崇尚科学, 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才的热情。
管理类专业实践创新体系探究 篇10
摘要: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对其实践创新体系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管理类;实践创新体系;创新创业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全球化演进,管理类专业学生面临着新的挑战。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创业魄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实践教学作为增强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管理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管理类专业实践创新体系进行了研究探讨。
一、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起步较晚,由于管理学科不是纯技术学科,管理活动的柔性、权变性、多因性、多维性及综合性,决定了其实践教学活动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实践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受到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无论在教学形式上,还是教学效果等方面都还存在诸多问题。
1.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管理类专业是应用性和创新性非常强的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高校越来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得到了一定的加强。但在教学过程中,总的来说,还是偏重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仍处在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地位,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制约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2.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单一性、封闭性和局限性,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由于受到师资、实验经费、实验设施等软硬件条件的限制,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践内容开设比例较低,尤其是学科内跨专业或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较少,无法适应管理类专业系统性的特点,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3.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彰显。实践教学内容大多只是对所讲授的课程知识进行简单的实验验证,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应用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亟待提高。
二、管理类专业实践创新体系的构建
管理类专业实践创新体系的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创新创业型高素质管理人才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掌握多学科知识融合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以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为主要形式,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为依托,以开放性实验为平台,结合管理类专业的特点与实际情况,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多模块、开放式”的实践创新体系。同时,根据学生反馈信息不断优化调整实践创新体系的相关内容,形成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相对独立、动态弹性的系统体系结构,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具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开放式实践环境。
管理类专业实践创新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多种因素相关联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1.目标体系
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考虑、统一规划实践创新体系,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力求把“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融为一体,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内容体系
以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自主设计与实施为突破口,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实践创新内容的模块化设计,以开放性实验为平台,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大学生创业计划科技创新基地,结合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和各类竞赛如“管理决策模拟大赛”、“沙盘模拟大赛”、“科技作品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以及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等方式,通过一系列的讲座、培训、竞赛等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3.保障体系
健全的保障体系是实践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示范中心的硬件设施,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高素质的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队伍等都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4.监控体系
管理类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加大了监控工作的难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周到细致的管理实施细则并在运行的过程中不断修订和完善,规范教学管理,强化过程监控,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5.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一方面,学生成绩的评价按照知识和能力并重的原则进行,对学生的科研素质、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精神进行多层面、多维度、全面客观地考核,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另一方面,综合评价创新性实践活动的管理效能,提高运作效率。
综上所述,构建以高层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为特征的实践创新体系,营造具有综合性、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环境,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研究水平、经营管理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既具有开拓、创新、创业精神和竞争、合作意识,又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江彦,王金圣:基于能力培养的经管类实验教学体系创新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3)
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篇11
1 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
不同的学校教学的常规管理是不同的, 接下来就介绍一些教学管理的。
1.1 施行“教研组长学科规范和学科建设责任制”。
教研组长要根据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来制定各个学科的教学规范, 并且把规范汇集成书, 下发给每一个教师。在规范中要写明各个学科的教学方式, 还有落实方式等问题。此外, 在教研组的集中活动中, 还要组织教师学习和宣传这些规范, 使得这些规范能够在教学工作中得到贯彻落实。进而建立起一个负担轻, 效益高的教学模式。
1.2 实行“备课组长教学常规管理责任制”。
备课组组长的责任很重, 不仅仅要负责本组的集体备课活动, 组织安排教研活动, 另外, 还应该对全备课组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 比如说对教师的考勤情况、备课情况、上课情况和作业批改等工作都要全面负责。有的学校虽然规模很大, 但是教务处的人数却不多, 如果仅仅依靠教导处来负责日常的检查工作, 一定会出现错漏, 所以作为备课组的组长, 应该也负起自己的责任, 对老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进行管理。使得学校的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备课组长要负责监督本组的考勤情况, 作业批改情况还有相关的教学情况。对这些都要进行详细的记载。
1.3 构建三级教学常规管理网络。
为了适应学校的发展, 就要建立三级教学常规管理, 即备课组、年级组和教导处三级。教务处对备课、上课、监考、阅卷等工作制定相关的制度。而备课组长和年级组则负责常规的教学管理, 教务处负责抽查工作。这样才能使问题及时被发现和解决。
2 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进行教学活动主要是为了使教学质量得到保障。要怎样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呢?主要有两个核心:一个是要重视教师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和积极性。另一个是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科学性和积极性。为了做到这两点, 就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
2.1 看常规是否落实到位。
看常规是考核教师敬业尽职的基本标准。是一个教师应当完成的教学任务的检测, 教学常规包括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考试与评价、课后反思等基本内容。
2.2 看变化是否稳中有升。
主要看三个数值的变化。一看由班级学科平均分所显示的班级学业水平的变化, 大致分为进步、持平和退步三种情况;二看优秀率的变化, 也就是看年级优秀学生在班级内所占百分比的变化, 大致也可以分为三类, 可以反映出教师通过教学来培养优秀生的效果;三看后进率的变化, 也就是看年级后进生在班级内所占百分比的变化, 大致也可以分为三类, 可以反映出教师通过教学来转变后进生的效果。
2.3 看负担是否科学合理。
看负担是指学生的学业负担重不重, 课堂效率高不高, 教学过程是否有效。如果从学业成绩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成果很大, 还应当进一步了解一下学生在学习这门学科时的负担量如何。如果教师是通过超负而换来的成绩, 是不应表扬的, 否则会产生误导。我们认为, 对教师工作的评价, 不仅要看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成果, 而且要看取得每项的过程是否科学合理, 是否符合教学规律, 是否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身心健康。如果教学工作成绩显著, 但是以牺牲学生的睡眠、娱乐、锻炼、身心健康为代价换来的, 那么这种成绩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这种经验也是不能推广的。
2.4 看反映是否褒多贬少。
近几年, 我校提出了“满意服务”的观念, 教师的工作应以学生、家长的满意为目标, 领导干部管理要以教师的满意为目标。因此, 我们的评价制度必须考虑学生、家长的满意度, 必须通过评价进一步强化全体教师的满意服务意识。学生的反映主要是通过每学期定期开展的“评教评学”问卷调查、座谈会、班级报表来收集情况。家长的反映主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专题座谈会等来获取情况, 家长反映的情况基本来自学生, 但是反映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刻性, 对于改进学校的工作是十分有利的。
3 创新教学管理手段
人们常说, 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 终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 一所学校在现代管理体制中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落后, 这所学校的教育也不可能得到快速发展。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 是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实现教务管理手段现代化已势在必行。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的主要表现就是信息存储和处理手段的“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在现阶段, 这种现代化主要体现在采用网络化计算机教务管理系统进行管理。这既是管理模式信息化的体现, 反过来又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起到规范工作、提高效率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计算机教务管理系统, 可以提高管理的正确性、及时性、可靠性, 使广大教务管理者从繁重的手工劳动和杂乱事务中解放出来, 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最大程度地实现数据共享, 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在总结和继承传统教务管理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 积极运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 促进管理信息的反馈与交流, 提高教务管理质量与效率, 实现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例如, 在“评教评学”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发现传统形式的问卷调查不仅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 而且不便于修改和完善。而利用网络进行问卷调查, 不需要手工输入和处理数据, 能直接显示调查和统计结果, 即可增强数据的准确性, 又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还能很方便地修改调查项目。我校就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 让学生更方便的参与教学过程评价, 参与教师满意服务评价, 变过去的抽查为学生全员参与。对学生反映出的普通问题, 利用“教学例会”对组长反馈, 对个别问题找老师个人交流。通过“评教评学”活动, 加大了反馈力度, 对规范教学行为起到了督促作用。
总之, 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作为教学管理工作者, 应该不断研究教育教学管理的新规律, 通过教学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构建和谐的校风、敬业的教风、高效的课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参考文献
[1]张智利.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与对策探讨[J].学习月刊, 2006 (14) .
[2]邵通, 陈长香.创新教学管理新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效果[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11, 13 (3) .
【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推荐阅读:
财务管理课程体系06-03
财务管理体系改革09-17
高校财务管理体系10-30
财务管理控制体系研究08-09
财务管理体系建立论文09-02
管理用财务分析体系10-29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10-19
高校财务管理体系探讨论文06-18
略谈现代财务管理体系论文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