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课程体系

2024-06-03

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精选12篇)

财务管理课程体系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 应该设置一门“高级财务管理学”课程, 这是财务管理学界的一个共同共识。但是, 对于何为高级财务管理以及高级财务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为了便于比较, 笔者选取了标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高级财务管理教材, 对其主要内容进行了探讨。有学者以环境为起点, 构建了整个财务管理的内容体系, 认为:“凡是符合财务管理假设的内容, 都放入初、中级财务管理中, 凡是对财务管理假设有突破的内容, 都放入高级财务管理中。因此, 高级财务管理讲授的, 都是突破财务管理假设的内容, 是一些专门性的问题”。有学者在深入阐述基本财务理论的基础上 (如企业理论与财务目标、资本市场理论等) , 以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流程与企业的生命周期为线索, 即按照“基本理论→投资管理→融资管理→价值管理与财务风险管理→扩张与重组”安排章节。也有学者将《高级财务管理》分上、下两篇。上篇着重介绍和讨论现代公司财务的核心理论和实务问题, 下篇着重介绍和讨论公司购并和重组中的财务向题。还有学者在设计《高级财务管理》内容时提出, 既考虑到要吸纳世界财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最新进展, 又考虑到要较好地适应我国财务管理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由此可见, 对《高级财务管理》内容体系的认识并不一致。

二、对高级财务管理内涵及外延的界定

(一) 对高级财务管理内涵的界定

国内有学者认为高级财务管理和高级管理会计所体现的“高级”的思想是一致的, 初级、中级和高级的区别应该不是同一个平面上的差别, 而是不同层面的差异。目前一般的财务管理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就财务论财务, 即忽略组织背景来研究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 其基本变量完全局限于成本、收益和风险。由于不考虑组织所面对的内外部环境, 面对市场的计划和决策后的控制和评价问题也就被淡化, 中级财务管理将管理过程几乎集中到了决策这一环节上。实际上, 管理是一个社会过程, 它包含着为完成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行为, 财务管理作为一项以价值为轴心, 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具有综合性的智能管理, 自然也应体现其社会过程的性质。因此, 高级财务管理理论就是要就管理来论财务, 体现财务管理的社会过程, 立足于企业财务管理环境, 从实现企业财务战略目标, 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角度诠释财务管理功能。

(二) 对高级财务管理外延的界定

财务管理假设主要由理财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有效市场假设、资金增值假设和理性理财假设构成。目前初、中级财务管理所讲述的基本理论和通用业务理论都是符合财务管理假设的内容, 但在理财实务中, 很多理财活动是突破了财务管理假设的。比如企业并购的财务管理, 涉及到理财主体的变更和理财主体的消亡;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涉及到理财主体的地位已经部分消失, 许多财权掌握在母公司手中;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涉及到有效市场假设和理性理财假设;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主要是突破资金增值假设;企业破产、重整与清算的财务管理主要是突破理财主体假设。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凡是对财务管理假设有突破的问题, 应该都放入高级财务管理中来讲授。

三、高级财务管理内容体系构建

笔者认为, 高级财务管理内容体系的构建可以从方法和实务两个层面入手。

(一) 以公司财务战略管理流程为线索, 构建方法层面的内容体系

笔者认为, 方法层面内容体系的构建, 可以公司财务管理环境为起点, 以公司财务战略管理目标为方向, 以公司财务战略管理流程为线索, 按“战略分析决策→战略执行→战略评价”安排章节。之所以以环境为起点, 主要是因为财务管理的环境变了, 财务管理的目标就会发生变化;依据财务目标, 确定能够有效实现目标的财务战略, 然后用财务预算将财务战略与日常经营管理连接起来。在预算实施的过程中, 运用财务控制手段对过程进行相应的风险预警和效率控制。最后以预算为主要标准, 对经营业绩和战略的完成情况进行财务评价。即在方法层面讲授的内容主要包括财务战略管理、预算管理、预警与财务控制管理以及业绩评价四方面内容。

1. 在财务战略管理方面, 高级财务管理关注的问题应该主要包括:财务战略的定义, 它与公司经营战略的关系, 筹资战略、投资战略和利润分配战略的制定等, 如何在财务决策、控制与分析中注入战略思考等。

2. 在预算管理方面, 高级财务关注的问题应该主要包括:预算管理及其特征;预算管理的模式、优缺点以及使用条件;预算管理所涉及的行为问题以及预算编制和管理的层级制组织基础与如今组织结构流程化趋势的矛盾;预算表达的财务特性与组织战略目标多元化的矛盾以及编制技术相对固定与环境变化加速的矛盾等等。

3. 在预警与财务控制管理方面, 高级财务管理应该主要立足于财务风险的防范, 着力进行财务风险管理, 设置财务预警分析系统或者手段等。

4. 在业绩评价方面, 高级财务管理关注的问题应该主要包括:业绩评价的基本理论;业绩评价的基本模式以及业绩评价未来的发展方向等。

(二) 以突破财务管理假设为标准, 构建实务层面的内容体系

即凡是对财务管理假设有突破的问题, 都放入高级财务管理的实务层面的内容体系中来讲授。主要包括企业并购财务管理、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破产重整与清算的财务管理。

1.在企业并购财务管理方面, 高级财务管理关注的问题应该主要包括并购的动因及效应;目标公司价值评估的方法;各种并购支付方式的特点及适用条件;并购所需资金量的预测方法及筹资方式;杠杆并购的概念、特点以及管理层收购的概念及在我国的实践;并购防御战略以及并购整合的类型与内容等。

2.在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方面, 高级财务管理关注的问题应该主要包括企业集团各层次关系和企业集团的特征;企业集团的组建模式;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特点;企业集团资金运筹以及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等。

3.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方面, 高级财务管理关注的问题应该主要包括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及风险投资过程;中小企业投资战略的制定及资本运营方法以及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及相关的政策等。

4.在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方面, 高级财务管理关注的问题应该主要包括非营利组织的筹资方式和筹资管理、非营利组织项目分析的目标与项目的风险分析等。

5.在企业破产、重整与清算财务管理方面, 高级财务管理关注的问题应该主要包括破产危机的辨识、应对与管理;重整与和解计划的制定与执行;破产财产、破产债权的范围与计价方法等。

(三) 高级财务管理内容体系的构建

结合 (一) 、 (二) 方面内容, 本文将理论层面和方法层面的内容结合起来, 高级财务管理内容体系的构建如下图所示。

财务管理课程体系 篇2

(2)涉及知识面广,概括性强。由于“工程管理”本身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等专业知识,而《工程管理概论》课程主要介绍工程、工程管理和工程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该课程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归纳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各相关知识,课程涵盖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包括工程材料、工程结构、工程施工、工程力学等工程技术知识,包括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等管理职能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包括工程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涉及的经济知识、法律知识、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此外还包括学习方法建议、执业资格认证制度与就业领域等相关知识,综合性很强,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

(3)团队教学模式。正是由于《工程管理概论》课程涉及知识面广、概括性强的特点,同时考虑到计算机技术、工程技术和管理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政策等知识的更新,在《工程管理概论》课程教学中,改变了如其他专业课程中只有一位教师单独授课的教学模式,而是采用由工程管理各主要研究领域的几位专任教师合上该门课程的团队教学模式,即《工程管理概论》课程不同章节按照授课教师的专业特长分别由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授课,让更多专业教师及早介人培养学生。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提前熟悉和了解本专业教师的专业领域和教学风格,而且更重要的是,团队中的各任课教师对自己专业领域有较高的造诣,能够将涉及的专业知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传授给学生,同时通过对讲授知识的合理安排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后续专业课程的重复。

(4)课时安排少。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工程管理概论》教学总学时只有16学时,时间很短,而内容较多,如何在教学计划中合理安排课程知识结构,并注重前后知识的衔接,是一个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构建《工程管理概论》课程体系

根据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工程管理概论》课程的总学时由以前的32学时减少到16学时,因此教学计划也应做相应的调整。根据《工程管理概论》课程的特点,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以满足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1)导论,包括工程和管理两大内容。其中工程的基本概念包括工程的起源与发展、定义、分类、工程系统结构、工程相关学科专业的结构和工程相关企业和建筑业。管理的基本概念包括管理的起源与发展、定义及基本职能。重点知识是工程的定义、分类和系统结构,管理的基本职能,同时了解工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宜安排2个学时。

(2)工程管理概述,内容包括工程管理的基本概念、工程管理的历史沿革和主要发展趋势、工程管理的行业特点和参与主体、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和建设程序。将“工程管理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古代、近代、现代的工程管理发展放在一起,使学生对工程管理的整个发展及特点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并形成对比,加深认识,同时对将来的专业研究有个初步的思考,激发专业学习兴趣。重点知识是工程管理的定义、内涵、特点,工程管理的职能和主要任务,工程管理的建设程序和生命周期,同时了解并熟悉其他内容。宜安排2个学时。

(3)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内容包括工程管理专业发展沿革、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教学体系与教学安排、主要课程课程设置以及学习方法建议。在讲解这一章的内容时,尤其要注意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比如教育部在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工程管理”的专业代码、专业方向和学士授予类型做了相应的调整:专业代码改为120103;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工程造价从工程管理专业中分离出来,这样工程管理专业涉及的专业方向就缩小了;工程管理专业依据各学校的情况可选择授予管理学或者工学学士学位,因此培养目标、教学体系与主要课程应结合新的专业目录以及学校制订的新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讲解。

同时在这一章中还应介绍工程管理“四个平台”体系结构及其构建的必要性,避免下一章各个专业教师分别讲授各平台知识的孤立、零散,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专业课程体系。此外,“学习方法建议”这一部分知识也是必需的,首先学好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注重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各方面知识的融合,同时增强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遵循学习规律,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宜安排2个学时。

(4)工程管理的四大支撑平台,分为技术平台、管理平台、经济平台和法律平台,具体包括技术平台涉及的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工程结构、工程施工等知识;计划、协调、组织、控制和监督等管理职能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工程项目的经济性和适用性;我国工程相关法律体系,如与工程相关的重要法律、重要法规和规章、规范,工程管理体制和制度等。重点知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技术平台、管理平台、经济平台和法律平台体系结构及各自发挥的作用,即必要性。对后续会涉及到的专业课程,如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工程材料等,只强调课程设置的目的和作用,尽量避免知识的重复。宜安排8个学时,每个平台2个学时。

(5)工程管理执业资格认证制度与择业导向,内容包括工程管理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工程管理行业人才的需求、工程管理行业择业导向。重点了解和把握工程管理相关执业资格的类别及资格认证的主要程序,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职位的基本情况和主要要求等。通过了解工程管理的人才需求和执业资质制度,有助于加强学校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和人才要求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把握就业的主动性,以提高将来毕业后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宜安排2个学时。

3、《工程管理概论》课程体系改革中的几点建议

(1)教学内容的讲解中,首先要注重基本概念的讲解。《工程管理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工程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初步树立专业思想,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建立热爱工程管理专业的感情和对工程管理行业的责任心,为今后积极主动地学好专业课程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打下思想基础。在课程的讲解中,对涉及的专业术语和概念尽量以科普教育的言简意赅的教育方式进行讲解,对概念进行形象化的讲解。其次注重专业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的讲解。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的主要课程以及四大平台涉及的后续专业课程,比如技术平台涉及的工程施工、工程力学、工程结构等专业知识进行介绍时,一般仅限于对其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有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加以介绍,不涉及这些课程的具体内容,注重与这些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和衔接,避免内容的不必要的重复。再次就是注重四大平台结构的介绍和融合。

工程管理专业理论及技术体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专业知识体系是由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四个平台的理论及实践知识构筑而成。在教学计划安排中分别由四位专业教师讲解,分别孤立地讲解,必然会造成学生知识的零散和孤立,因此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这一部分知识讲解中,应同时介绍这四大平台结构、四大平台体系在工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四大平台分别介绍完之后,根据课堂安排,进一步介绍四大平台体系的相互融合关系,使学生了解其相互联系和区别,以加强学生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全面了解和把握。最后是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注重对工程管理未来发展趋势的介绍。专业知识更新迅速,作为专业引导课程,需及时将专业的最新发展状况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同时提醒学生通过网络等其他方式进一步了解工程管理的现状发展,探索专业未知领域,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热情。

(2)加强团队教师的交流。由于团队的专业教师中,最少的教师只负责2学时的教学,而最多的也只讲解4学时。各专业教师分别讲授各自部分内容,有可能造成对学生的过程管理和平时成绩的考核不统一或不连贯,也不利于对学生的了解和熟悉,因此应加强团队教师的相互交流。可利用专业教研活动或其他方式,召开《工程管理概论》任课教师交流会,共同交流确定教学计划的安排,相互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管理情况和考核情况,相互了解具体的教学内容。在引用典型案例或身边案例教学时,应分别从不同知识角度加以分析,尽量避免知识的重复。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注意可操作性及先进性。《工程管理概论》教学中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活动,如案例教学、多媒体及网络辅助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既可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实际工程项目,也可以国内外工程管理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教学为切入点,进行案例教学;既可以采用工程录像、幻灯片、图片等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讲授,也可以课后对学生进行总结、辅导和答疑,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网络教学资源,供学生自学,以全面、深入地了解专业知识。

财务管理课程体系 篇3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课程体系改革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财务知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不论是要在酒店行业进一步发展,还是生活中的个人理财,掌握好财务知识都至关重要。但在教学实践中,尽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财务类课程的重要性已被公认,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亟待改革。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开设现状

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我校酒店管理专业(高职)的财务类课程是在酒店财务管理和基础会计中选择一门开设。前者介绍了企业财务管理基础,包括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目标和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观念,包括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分析等,并围绕酒店企业的资金运动对企业的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以及财务分析等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虽然从内容上来看涵盖了酒店财务管理的全部内容,但基本上照搬了经管类本科专业财务管理的体系与内容;虽然在案例方面都以酒店经营为例,但对高职学生而言,存在内容过多、过难,理论性强、实践性差,而且缺乏酒店行业的针对性。同时,由于缺乏会计的基础知识,学生对其中涉及到的会计语言较为陌生,理解困难。

基础会计是会计类专业的基础课,该课程以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流程为主要内容,其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账目处理,为掌握会计岗位技能打下基础。此门课程虽然正统,但是与酒店管理——这个非财务类专业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以财务报表为例,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是制作财务报表,而对非财务人员的要求则是会读,同时根据报表结果来对部门工作进行调整。因此,基础会计课程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亦不是十分适用。

综观以上,可以发现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的设置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问题:

1.目标性错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不从事具体的会计类工作,不是会计信息的收集者和整理者,而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培养其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远比出产会计信息的能力重要。因此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在内容设置方面应该以培养学生成本意识为主,树立学生的经济价值观。具体到教学内容上,就是要使学生能够进行部门收入和成本的核算,能够根据企业的财务报表查找分析本部门存在的问题。

2.层次性错误。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酒店行业一线员工及基层管理者为目标,因此在内容设置上应该注重知识的广度而不是深度。财务类课程的设置不应局限于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应该构建涵盖会计原理、税收基本知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出纳知识以及成本核算的宽口径、广覆盖体系。

3.方法性错误。高职教育以培养实践性人才为主。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该轻理论、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具体到财务课程,就是要熟练使用Excel软件进行基本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够利用该软件辅助办公,同时熟悉酒店业务的相关原始凭证,能够开具或获得相关原始凭证。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体系构建

酒店管理专业在构建其财务类课程体系时,应把握非财务专业对财务知识的需求特点,立足于高职教育的特点,注重课程的行业适用性。构建以满足酒店管理这个非财务类专业的学生需求为特点,以财务报表分析为核心,以生产经营调整为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在这一方面,国外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澳大利亚酒店业培训包在行业针对性和适用于非财务人员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是知识的系统性比较差。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图

参考澳大利亚酒店业培训包中财务类课程的设置,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酒店行业岗位设置现状,构建包含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的财务类课程体系。其中理论部分在介绍会计、税收、财务管理三方面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酒店主营业务的收入与成本进行核算,了解酒店运用状况的常见指标,能够通过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三个主要财务报表对酒店或部门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并最终能够实现利用报表结果对部门/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调整的目的。实践部分有两个任务,一是要求学生熟练使用Excel软件进行基本数据处理与分析,二是熟悉酒店业务相关原始凭证的开具与获得。具体可参考上图。

该体系立足酒店非财务部门员工的需求,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尽可能符合高职学生的理解习惯,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范英杰.旅游企业财务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

[2]宋洁.高职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3).

摘 要:因为课程设置目标不清晰、层次不明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亟待改革。本文参考澳大利亚酒店业培训包中财务类课程设置的体系,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特点和酒店行业岗位现状,提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设置的新框架,探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设置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课程体系改革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财务知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不论是要在酒店行业进一步发展,还是生活中的个人理财,掌握好财务知识都至关重要。但在教学实践中,尽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财务类课程的重要性已被公认,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亟待改革。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开设现状

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我校酒店管理专业(高职)的财务类课程是在酒店财务管理和基础会计中选择一门开设。前者介绍了企业财务管理基础,包括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目标和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观念,包括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分析等,并围绕酒店企业的资金运动对企业的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以及财务分析等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虽然从内容上来看涵盖了酒店财务管理的全部内容,但基本上照搬了经管类本科专业财务管理的体系与内容;虽然在案例方面都以酒店经营为例,但对高职学生而言,存在内容过多、过难,理论性强、实践性差,而且缺乏酒店行业的针对性。同时,由于缺乏会计的基础知识,学生对其中涉及到的会计语言较为陌生,理解困难。

基础会计是会计类专业的基础课,该课程以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流程为主要内容,其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账目处理,为掌握会计岗位技能打下基础。此门课程虽然正统,但是与酒店管理——这个非财务类专业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以财务报表为例,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是制作财务报表,而对非财务人员的要求则是会读,同时根据报表结果来对部门工作进行调整。因此,基础会计课程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亦不是十分适用。

综观以上,可以发现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的设置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问题:

1.目标性错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不从事具体的会计类工作,不是会计信息的收集者和整理者,而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培养其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远比出产会计信息的能力重要。因此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在内容设置方面应该以培养学生成本意识为主,树立学生的经济价值观。具体到教学内容上,就是要使学生能够进行部门收入和成本的核算,能够根据企业的财务报表查找分析本部门存在的问题。

2.层次性错误。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酒店行业一线员工及基层管理者为目标,因此在内容设置上应该注重知识的广度而不是深度。财务类课程的设置不应局限于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应该构建涵盖会计原理、税收基本知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出纳知识以及成本核算的宽口径、广覆盖体系。

3.方法性错误。高职教育以培养实践性人才为主。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该轻理论、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具体到财务课程,就是要熟练使用Excel软件进行基本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够利用该软件辅助办公,同时熟悉酒店业务的相关原始凭证,能够开具或获得相关原始凭证。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体系构建

酒店管理专业在构建其财务类课程体系时,应把握非财务专业对财务知识的需求特点,立足于高职教育的特点,注重课程的行业适用性。构建以满足酒店管理这个非财务类专业的学生需求为特点,以财务报表分析为核心,以生产经营调整为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在这一方面,国外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澳大利亚酒店业培训包在行业针对性和适用于非财务人员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是知识的系统性比较差。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图

参考澳大利亚酒店业培训包中财务类课程的设置,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酒店行业岗位设置现状,构建包含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的财务类课程体系。其中理论部分在介绍会计、税收、财务管理三方面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酒店主营业务的收入与成本进行核算,了解酒店运用状况的常见指标,能够通过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三个主要财务报表对酒店或部门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并最终能够实现利用报表结果对部门/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调整的目的。实践部分有两个任务,一是要求学生熟练使用Excel软件进行基本数据处理与分析,二是熟悉酒店业务相关原始凭证的开具与获得。具体可参考上图。

该体系立足酒店非财务部门员工的需求,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尽可能符合高职学生的理解习惯,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范英杰.旅游企业财务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

[2]宋洁.高职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3).

摘 要:因为课程设置目标不清晰、层次不明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亟待改革。本文参考澳大利亚酒店业培训包中财务类课程设置的体系,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特点和酒店行业岗位现状,提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设置的新框架,探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设置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课程体系改革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财务知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不论是要在酒店行业进一步发展,还是生活中的个人理财,掌握好财务知识都至关重要。但在教学实践中,尽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财务类课程的重要性已被公认,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亟待改革。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开设现状

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我校酒店管理专业(高职)的财务类课程是在酒店财务管理和基础会计中选择一门开设。前者介绍了企业财务管理基础,包括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目标和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观念,包括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分析等,并围绕酒店企业的资金运动对企业的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以及财务分析等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虽然从内容上来看涵盖了酒店财务管理的全部内容,但基本上照搬了经管类本科专业财务管理的体系与内容;虽然在案例方面都以酒店经营为例,但对高职学生而言,存在内容过多、过难,理论性强、实践性差,而且缺乏酒店行业的针对性。同时,由于缺乏会计的基础知识,学生对其中涉及到的会计语言较为陌生,理解困难。

基础会计是会计类专业的基础课,该课程以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流程为主要内容,其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账目处理,为掌握会计岗位技能打下基础。此门课程虽然正统,但是与酒店管理——这个非财务类专业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以财务报表为例,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是制作财务报表,而对非财务人员的要求则是会读,同时根据报表结果来对部门工作进行调整。因此,基础会计课程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亦不是十分适用。

综观以上,可以发现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的设置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问题:

1.目标性错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不从事具体的会计类工作,不是会计信息的收集者和整理者,而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培养其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远比出产会计信息的能力重要。因此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在内容设置方面应该以培养学生成本意识为主,树立学生的经济价值观。具体到教学内容上,就是要使学生能够进行部门收入和成本的核算,能够根据企业的财务报表查找分析本部门存在的问题。

2.层次性错误。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酒店行业一线员工及基层管理者为目标,因此在内容设置上应该注重知识的广度而不是深度。财务类课程的设置不应局限于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应该构建涵盖会计原理、税收基本知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出纳知识以及成本核算的宽口径、广覆盖体系。

3.方法性错误。高职教育以培养实践性人才为主。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该轻理论、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具体到财务课程,就是要熟练使用Excel软件进行基本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够利用该软件辅助办公,同时熟悉酒店业务的相关原始凭证,能够开具或获得相关原始凭证。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体系构建

酒店管理专业在构建其财务类课程体系时,应把握非财务专业对财务知识的需求特点,立足于高职教育的特点,注重课程的行业适用性。构建以满足酒店管理这个非财务类专业的学生需求为特点,以财务报表分析为核心,以生产经营调整为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在这一方面,国外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澳大利亚酒店业培训包在行业针对性和适用于非财务人员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是知识的系统性比较差。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图

参考澳大利亚酒店业培训包中财务类课程的设置,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酒店行业岗位设置现状,构建包含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的财务类课程体系。其中理论部分在介绍会计、税收、财务管理三方面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酒店主营业务的收入与成本进行核算,了解酒店运用状况的常见指标,能够通过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三个主要财务报表对酒店或部门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并最终能够实现利用报表结果对部门/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调整的目的。实践部分有两个任务,一是要求学生熟练使用Excel软件进行基本数据处理与分析,二是熟悉酒店业务相关原始凭证的开具与获得。具体可参考上图。

该体系立足酒店非财务部门员工的需求,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尽可能符合高职学生的理解习惯,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范英杰.旅游企业财务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

财务管理课程体系 篇4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构成企业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 财务管理专业在各高等财经院校普遍开设, 一些综合性大学的商学院或者管理学院等也以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为时尚。 会计学专业普遍开设基础会计、 中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会计。与之对照,财务管理专业在财务管理课程的开设方面差异较大, 大多数院校开设了财务管理学、 高级财务管理, 还有少数院校开设了三门财务管理课程即财务管理学、 中级财务管理与高级财务管理。 可以看出不同的高等院校在财务管理课程特别是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开设方面存在分歧, 在课程内容与体系方面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不仅如此,有些高等院校开设的管理会计、成本管理会计、财务理论与方法、 财务理论与案例等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在内容方面也存在较多的重叠。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对高级财务管理课题体系设计与构建在高级财务管理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 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现状与分析

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理念差异较大,从而造成了教材内容安排的差异也非常大。 例如,陆正飞教授等编著的《高级财务管理》以介绍财务理论、经验证据以及购并专题为主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重点介绍和讨论财务管理的核心理论和实务问题,主要内容包括:风险报酬原理与资本成本、资本结构、融资行为与融资战略、 股利理论与政策、资本预算与投资战略、内部财务理论与营运资金战略、内部资本市场与集团企业财务管控。下篇重点介绍和讨论公司购并和重组中的财务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购并的基本理论、购并的财务战略、购并的价值评估、 购并的交易结构设计、杠杆收购、公司重组与反购并。

王化成教授等编著的 《高级财务管理学》从财务管理假设入手,通过财务管理假设将高级财务管理同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的内容进行划分。 凡是符合财务管理假设内容的都放入初级与中级财务管理中, 凡是对财务管理假设有突破的内容, 都放入高级财务管理中。 因此,本书主要讲述一些专门性的问题,内容包括:企业并购财务管理、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以及企业破产、 重组与清算等内容。

汤谷良教授等编著的 《高级财务管理学》的内容设计吸收了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体现了财务理论发展和实际创新。 刘志远教授编著的《高级财务管理》以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流程与企业的生命周期为线索,即按照“基本理论→投资管理→融资管理→价值管理与财务风险管理→扩张与重组”安排章节。 同时,每一主要问题都讲述其理论基础、相关实证(经验)研究成果和政策涵义,并且,围绕我国财务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作深入的剖析与探讨。 张先治教授等编著的《高级财务管理》定位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即培养财务总监;突出了基于价值的资本经营与管理控制的主线,明确了治理与财务战略是高级财务管理的重点内容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要构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体系,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对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高级性如何界定。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看看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开设的主要内容,国内高等学校开设的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是对原有财务会计内容进行横向补充与纵向延伸的一种以新出现的特殊业务为主的财务会计,主要内容包括合并会计、租赁会计、外币业务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生物资产会计、油气开采会计、保险合同会计、重组清算会计、股利支付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等。那么高级财务管理是否也按照上述思路进行特殊业务与专门问题罗列的体系建设呢?我们的观点是,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课程内容有本质的区别, 财务会计本质是为投资者、债券人等利益相关者提供会计信息的对外报告会计,其工作核心是编制财务报告,而财务管理本质是组织财务活动、 处理财务关系的经济管理工作;财务会计应用性强,而财务管理不仅应用性强,而且理论性也强,因此,在课程内容体系建设上不能也不应该相同。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体系既要体现出理论性,又要体现出实务性;既要体现出系统性,又要体现出专题性。

三、 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体系构建

由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特殊性,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可以从理论、专题和综合案例三个层面入手。在理论与专题篇里面既有理论及分析、又有实证研究以及相对应的小型案例与中型案例,在综合案例篇中的案例要有跨章节内容的综合性案例。

(一)理论篇内容设计

众所周知, 财务管理理论博大精深。 1958 年, 美国的两位教授Modigliani和Miller合作发表了 《资本成本、公司价值和投资理论》的文章,开创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同时也奠定了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基础。 两位学者也分别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从此以后,学者们在以上两位教授的研究基础上, 展开了对公司融资、投资等理论的研究,使得财务管理理论日益成熟、系统与完善。

财务管理理论涵盖的内容很丰富, 笔者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构建了财务管理理论篇。 理论篇的内容包括融资与资本结构理论、 资本预算与投资理论、营运资本与内部财务理论、股利理论、并购与反并购理论、行为公司财务理论、资产定价与组合理论、期权定价理论、有效资本市场理论、公司治理理论。 对于理论篇中的每一种理论都进行阐述其基本思想和内容, 并对其进行评价。 每一章的内容包括理论的基本观点、理论发展、实证研究、贡献与不足之处、 中型案例与分析。 另外, 小型案例嵌入章节之中与其相关的知识点对应。 理论发展与实证研究内容包括中外专家与学者对理论深入与拓展的研究, 以及包括专家学者与笔者最新的研究成果。

(二)专题篇内容设计

财务管理不仅理论博大精深,而且实践性也非常强。 专题篇的内容借鉴王化成教授的观点, 从财务管理假设入手, 凡是对财务管理假设有突破的内容, 都放入高级财务管理专题篇中进行论述。 专题篇的内容包括企业并购运作与估值、 内部资本市场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公司清算与重组、国际财务管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财务预警与风险管理、财务造假与甄别。 对于每个专题的知识点和相应内容进行阐述,并配备小型案例;每章结尾配有中型案例及其分析。

( 三) 综合案例篇内容设计

案例分析法, 是由哈佛大学于1880 年首先提出并开发, 用于哈佛大学商学院培养企业高层管理者。案例分析法后来被许多公司借鉴用于培养企业的员工,明显地提高了员工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案例分析法结合文献资料对单一或者多个对象进行分析,得出一般性和普遍性规律的方法。案例分析法具有系统性,把研究对象视作一个系统,或者是系统的一部分,来发现其中的因果关系;案例分析法能够给研究者提供系统的观点,通过对研究对象尽可能地完全直接地考察与思考,从而能够建立起比较深入和全面的理解。现在被普遍应用到财务管理的教学与研究之中,在高级财务管理的教学中也得到了较多的应用。

在理论篇和专题篇中的每一章都配有与章节内容对应的小型案例和中型案例。但是,这里的综合案例是跨章节内容的大型案例, 例如案例内容涉及企业融资、 企业投资与公司治理等综合型的案例。 综合大型案例综合性强、知识点多,可以把理论篇与专题篇中的内容整合起来, 方便学生进行前后知识点的贯通学习, 提高其综合运用能力。

本文将理论、 专题和综合案例的内容结合起来, 构建的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体系如下图所示。

财务管理及其相关理论是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基础。我们构建的内容体系中,既包括经典的财务管理理论,也包括与财务管理相关的金融理论。 在此基础上,对财务管理的各个专题进行阐述。 最后,综合案例贯穿理论篇与专题篇的相关内容。

参考文献

[1]陆正飞,朱凯,童盼.高级财务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王化成,程小可,刘亭立,裘益政.高级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汤谷良,韩慧博.高级财务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刘志远.高级财务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张先治.高级财务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论文 篇5

关键词:岗位群视角;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优化

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总体就业需求与困境

1.1旅游人才有效供给不足

通过相关统计得出,在我国共有959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旅游专业,共有49.44万的在校生,与相比数量有着一定程度的下降,共计有138所的学校停止了旅游专业课程,8.18万人的减少。当前高校由于一定程度的限制,不能够充分、全面的对旅游企业人才的需求进行了解,而每年留在旅游行业的本科专业人才占到总数量的20%,造成了旅游专业人才的严重流失。同时旅游行业也有着自身的一些问题,例如人才吸引力弱、聚集能力不强、队伍稳定性差等问题,给旅游行业的人才供需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2旅游人才整体素质偏低

我国近些年来,旅游人才整体素质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本科院校在招生中,旅游专业很少有学生选择。例如在安徽省院校就业中,研究生学历以及本科学历的人数最少,分别占到总人数的0.83%与6.67%,而大专学历人数最多,占到了总人数的额92.50%。在今后的发展中,若是不能够有效的改变这一状况,将直接制约旅游行业的发展。

1.3旅游人才专业化程度不高

在当前旅游行业人才结构当中,缺乏专业性人才,例如缺乏对国际市场十分熟悉的专业人才和职业经理。而近些年来,旅游行业快速发展,不断推出了一些高端的产品,相应的人才显得更加的短缺。例如安微省旅游行业,其旅游科研人员、策划规划设计人员、电子商务人员及其的短缺,数量只分别占到总数量的0.09%、0.71%、0.44%,同时智慧的旅游人才、温泉和度假区管理人才、小语种导游员、市场营销人才、文化体育旅游人才等都十分的匮乏,严重影响了旅游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1.4本科层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亟待优化

在旅游专业师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近些年来,院校招生规模不断地缩小,致使相应的师资力量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教师在评职的时候大多都是初级和中级,影响了院校旅游专业的教育水平。而在旅游专业教学当中,通常都是通过理论教学的方式进行,没有充分与实践相结合,造成了学生毕业后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需求现状分析

2.1调研对象及实施过程

笔者以所在的石家庄铁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对学校、、、、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主要是通过QQ、邮件等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287份问卷,其中223份有效问卷,达到了77.7%的有效率。而在2013届毕业生43人进行调查中,实现就业的人数为33人,其他,包括继续学习等10人,而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没有了解到具体的分布行业,需要后续统计。

2.2毕业生就业岗位需求分布

2.2.1“非本行业就业”现象依然突出

近些年来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十分巨大,而石家庄铁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存在严重的“非本行业就业”的现象。从中可以看出,这几届毕业生最多只有15人在行业内就业。当前旅游企业向外界招聘的旅游专业岗位层次较低,也没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薪酬也较低,致使旅游专业人才转向其他行业,而对旅游行业产生抵触。这种“非本行业就业”的现象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学生也浪费了几年辛苦学习的知识。

2.2.2传统旅游业态是就业主力军,新型旅游业态吸引力增大

在旅游行业就业中,传统旅游行业是就业的主力,包括旅行社业、饭店业、景区、餐饮业等。而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毕业生越来越多的选择在线旅游咨询、旅游规划、旅游策划等岗位发展。

2.2.3行业内就业比率大幅提升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 篇6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6-0034-02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旅游业正面临着新一轮全面发展的历史机遇,企业一线需要大量的能直接参加生产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此,许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普通高等院校都相继举办了酒店管理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但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尚有一定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课程体系建设滞后无疑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针对这一问题,2006年9月成立课题组,对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旅游系酒店管理专业两个年级约560名在校学生和省内及京津地区多家酒店企业的主要领导和部分员工进行了专门调查。现以这次调查的基本结果为参考,就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略做探讨。

1 建立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潜在前提

高等职业教育是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要求在总体上与普通高等院校相同,专业水平一致,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不是某一个教学环节或某一门课程的任务,必须具有前瞻性,全局观念,全面优化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的设置,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到一些前提的制约。针对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主要前提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建立取决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建立取决于培养目标是什么。换言之,培养目标从根本上决定着课程体系的设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既有较宽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人们达成共识的高职培养目标。它要求高职培养的人才在智能结构上必须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必须具备适应现代经济结构变化及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高转移化的要求,使学生不但会说,而且会做,能够运用新知识,操纵新设备,将设计、决策转化为物质形态,能直接作用于社会活动,为社会创造价值。

1.2 与市场接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不能关起门来研究,还有一个与市场接轨的问题。酒店管理专业与酒店行业联系非常紧密。课程设计要按照行业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来进行,逐步提高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酒店经营管理水平,以适应我国酒店业高速发展的需要。这个问题应该辩证地加以认识。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其他大专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认真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但又不能照搬照抄;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广泛征求饭店管理层和富有实践经验的服务人员的意见,对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责要求进行收集整理、分解归类,从而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实际工作能力。再从中提取具有核心地位的技术应用能力的部分。以此为依据构建起学生的培养规格和智能结构,制定出自己课程设置的特点和优势,才容易打开局面。

2 对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思路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既不能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能以“小打小,走一步看一步”的方式进行。而应根据培养目标,设定一个适合高职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通盘计划。依据社会需求来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选定教学内容;以教学内容组建教学体系。既要保证课程体系的综合性、实用性、稳定性,又要反映课程的创新性、灵活性。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总体布局,分层定位,突破一点”。所谓“总体布局”,就是不以孤立的、割裂的方式,而是结合学生接受酒店管理教育的全过程来思考专业课程体系的特殊性和承上启下的性质。所谓“分层定位”,就是根据学生接受专业教育过程中不同的阶段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学生入学第1年采用“宽基础”模式,以宽厚的文化基础和管理理论课作为发展的基础,具体内容包括外语、计算机、管理概论、品德修养等课程。第2年则要分层次,强调专业技能和管理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3年进行模块选择,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合适方向,进行深入学习。这样培养的学生既是酒店通才,又是具有强项的专才。所谓“突破一点”,就是以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作为突破点,本着创新精神,针对日前课程的设置情况和市场、行业要求,结合高校的课程设置,制定出适合高职院校办学特点的课程体系。

3 酒店管理课程体系方案

3.1 以培养综合能力为本位,强调课程设置的职业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而不能单纯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的。所谓职业能力不是指为从事某项职业活动时的操作或动手能力,而应该是指综合的、称职的从业能力,包括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全部内容。这种认识也得到了被调查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肯定:有86.4%的学生和90%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该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酒店人才。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首先要求课程设置具有职业针对性。比如,在设置外语课程时,可以减少甚至不开一般的大学英语,而代之以酒店英语。再比如,可以开设酒店公关课程来代替通行的公共关系课程。总之,只有在课程设置上突出职业性,才能体现出高职酒店教育的特色和生命力来。本次调查的资料也说明,酒店礼仪与形体训练、演讲与口才、饮食文化等具有酒店职业特性的课程大多得到了学生的青睐和认同,选择学习这些课程的学生比例基本都在65%以上。

3.2 更新课程内容,淡化学科界限,实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有人曾形象而深刻地说,当前教育是在“用昨天的知识,培养今天的人才,应对明天的挑战”。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如此。课程内容陈旧,知识的使用性不强,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比比皆是。为此,改革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更新课程内容,使课程的内容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开设酒店信息系统、酒店市场营销等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课程,是实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化的基本保证。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专业,它所要求的基础知识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哲学、美学等众多学科领域。据调查,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专科3年的教学时间里,要上全部课程显然是不现实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课程的综合化。比如,可以将“管理学”“酒店概论”等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机综合,形成旅游管理专业适用的“酒店管理概论”。通过设置综合化课程,可以大大减少重复授课的机率,达到既节约课时又扩大学生知识面的目的。

3.3 重组课程结构,提高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在全部被调查的学生中,由于个人兴趣爱好而选择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占到了56%,考虑到将来的就业和收入状况而选择本专业的学生占37.8%,两项合计占到了全部被调查学生的93.8%。因此,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又要重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机会和方向。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兴趣和他们已有的文化知识和能力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学习、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适应性,使本专业的毕业生能够适应酒店从业部门的多样性(如饭店的前台、大堂、客房、餐厅、酒吧服务等)。要同时达到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就必须对目前课程体系中的课程结构进行重组,基本思路是压缩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有77%的被调查学生认同这一点,而且要求两者的比例应保持在1:1左右。必修课程应以本专业不同方向所共同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课程为主体,以通用和够用为限度,以便为增加选修课提供可能的空间。选修课程的设置体现为模块形式,一个酒店岗位群为一个模块方向,突出其针对性和较宽的覆盖面,应涉及有关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特别是要设置大量的专业方向课程供学生选择,比如餐饮管理模块方向课程,应包括餐饮服务技巧、食品营养与卫生、酒水知识与调酒技术等理论与实践课程。通过增设选修课,主动适应我国酒店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才能真正实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篇7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独立的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相关学科各方面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因此, 明确财务管理专业的定位与合理安排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的一项课题。财务管理学科与相关的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等学科长期交融, 造成财务管理学科界限模糊, 所以, 正确确定财务管理学科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是进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环节。然而正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与相关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使得我国目前多数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不太明确, 专业特色不明显。笔者认为, 财务管理专业无论是从专业发展、政府相关规定以及从其工作性质来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定位应偏向会计学。

二、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将“财务管理”设置为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 并明确提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即“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国内各高校应该在参照教育部规定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 以当前社会需求为导向, 来制定适合于本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不能完全照搬其他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近些年来, 高等教育已经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迈向了普及的大众教育, 大学教育作为中学教育的延续, 对本科大学生的培养教育, 目前已经由精英人才的培养转化为一般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并且由于在大学本科的学习任务内, 大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都是比较有限的, 并且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经验也相对匮乏。所以, 在这种情况下, 目前各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培养难以满足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笔者认为, 不应该将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定位为高级专门人才, 这种定位对于大众化的本科教育显然过高, 不切实际, 而应定位为培养一般专业人员, 相对比较合理;并且就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 多数同学的就业去向面对的是中小型的企业。因此, 根据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具备经济、管理、会计和金融理财等方面综合知识和技能, 能够在中小型企业的财务部门、金融机构、财务服务机构或者政府或非营利机构从事金融与财务工作的专业财务管理人才。

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高等教育法》对本科教育培养的相关规定, 以及上述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分析, 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致力于培养具备深厚专业理论基础, 广博相关知识面的通用复合型人才。鉴于此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当考虑并有利于该类人才较为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较为宽广的知识面使之能够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 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考虑上述因素进行设置。构建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注重基础理论教学, 在此基础上, 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培养,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好的相互融合, 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将公共基础课作为铺垫、专业基础课为基础、专业主干课为重点、专业选修课为补充, 于此同时强化专业实验实践技能课开设, 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性, 科学的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一) 公共基础课程设置

财务管理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要以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全面基础的社会人文素质培养为出发点的。公共基础课的设置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经济数学、计算机基础、体育等。通过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 可以提高该专业同学的社会人文的基本素质和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公共基础课程在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设置相对稳定, 但也要随当前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而有所更新变动。

(二)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高等教育各专业开设专业基础课的目的是为后续开设的专业课进行奠基的。要想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扎实全面的能力, 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必须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以及金融学等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主要包括:经济学 (宏观和微观部分) 、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会计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经济法、税法、财务软件、证券投资、等。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 使该专业学生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经济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三) 专业主干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为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技能, 并具备从事本专业所需的实践工作能力。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学、成本管理学、财务管理学原理、公司财务、高级财务管理学、财务分析、审计学等。专业主干课的开设学时在时间上要有充分的保证, 它构成课程体系的主干部分。通过专业主干课程的开设, 使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体系完善的财务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

(四) 专业选修课程设置

选修课程的设置主要是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与教学特色来确定的。开设选修课程时尽量做到门类广泛, 来以满足专业学生各方面的兴趣。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包括:财务制度设计、税收筹划、国际金融学、项目融资、现代财务理论前沿专题等。

(五) 专业实践课程设置

应用型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实践课程的开设, 如果不能够建立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 就谈不上应用型高校。专业实践课程成主要包括:会计手工核算实训、财务会计案例分析实训、成本核算实训、纳税申报实务实训、财务管理案例实训、年报审计业务操作实训、财务软件 (用友、金蝶) 实训、ERP沙盘模拟实训、投资模拟实训等。通过实践性课程的开始, 培养学生专业实务操作能力, 更好地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张颖慧.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再探[J].财会月刊, 2011, (9) .

[2]邱婷.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科定位与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1, (12) .

[3]邵军.论应用型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J].学科教育, 2010, (24) .

[4]董恒英.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6) .

[5]李红安.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11, (4) .

[6]陈育俭.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问题探讨[J].科技与产业, 2001, (8) .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再探讨 篇8

长期以来, 人们对财务管理学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 财务管理学是属于经济学还是管理学, 大部分高校都把财务管理学划分为管理学科, 认为财务管理就是资金运动的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监督的过程, 具体是指对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的管理以及利润分配等过程进行管理, 然而会计学则是研究如何让对资金运动进行核算预测和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 经济主体多元化, 筹资管理和投资管理以及营运资金的管理也呈现多元化状态, 这就迫切要求财务管理从会计学中分离开来。

从理论上看财务管理与金融学又有许多相似之处, 都是涉及股票和证券问题的研究, 金融学主要研究的是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等相关问题, 研究的起点是从宏观层面上开始的, 后来逐渐地向微观金融领域发展, 微观金融主要研究的是投资学和公司财务等相关问题, 那么财务管理也是围绕着投资决策、资本结构、股利分配以及营运资本管理等这些问题展开的。这两个学科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财务管理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管理, 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研究资源配置是需要借助于数学、运筹学、会计学、金融学以及计量经济学等相关学科, 在不确定性条件下财务管理对某项财务决策作出抉择, 从中选出最优方案。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财务管理学与金融学、会计学和管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核心内容是在突出本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 如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等基础之上, 还应涉及会计学、财政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财务管理专业在我国设立的时间较短, 1989年上海财经大学才开设财务管理专业, 目前各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还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 课程设置不合理。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对实现教学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院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成本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国际财务管理等相关课程。从这些课程来看基础课设置的很少, 专业课设置的过多过细, 除了东北财经大学开设的财务管理专业资产评估方向的专业课程, 以及上海财经大学开设了《财务工程学》比较具有特色外, 其他各校的专业课程基本上与会计学专业课程相近, 根本无法体现出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另外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与其他相关课程内容存在重复现象, 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中经常涉及成本管理学和管理会计学等交叉重复的问题, 导致学生重复学习有关知识。大部分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从事的是会计核算的工作, 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 专业培养的目标不明确。

大部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十分相近, 财务管理专业一般都设置于会计学院, 我院把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会计系, 将财务管理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 这是不规范的。财务管理专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过分偏重会计学基础知识的培养和会计技能的训练, 过分偏重于理论型人才培养, 从而忽视了理财投资、财务分析和决策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造成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过于相似, 对财务管理专业缺乏明确、清晰的定位。

3. 教学硬件投入不足。

财务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新兴学科, 其教学的内容必须不断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办公手段的信息化,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对现实情况的分析, 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从而对财务管理软件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对于学生更好地模拟操作和巩固所学知识十分重要, 但由于其购买这些财务软件成本很高, 学校往往不能及时购买。

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从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人员大部分是高校教师, 这些教师大部分是来自于会计学、金融学、管理学等相关领域。教师的知识结构往往影响对本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有些学校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盲目照搬名校的体系来开课, 根本不针对学生来进行分析。要对培养的学生具体定位, 即培养目标的定位, 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是科研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具体来说作为大学本科阶段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应具备基本知识与技能是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和英语阅读和沟通能力;以及要有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及使用网络和各类财务软件的能力和掌握梳理分析问题的方法。这些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特别重要。学生最起码应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 增加与就业有关的专业课的比重。

要把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好, 必须在明确界定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 增加一些与就业相关的课程的比重。如资产评估、企业战略风险管理,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绩效评估、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风险投资管理等课程。在教学中很多学生问我关于考取中级会计从业证书的情况, 在学好这些专业课基础上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最好考取CPA、CPV专业技能证书, 这对于他们将来的就业是非常有利的。

2. 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 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考虑对学生进行定位, 即应用型人才还是科研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根据不同的人才开设课程的侧重点不一样。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课程设置时应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所以我们的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安排了一系列既有理论又有操作的课程, 比如“会计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等, 另外安排ERP模拟实验课, 让学生在学习理论课基础之上进行模拟操作, 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融于一体。科研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应注重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 所以财务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多侧重于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 比如“会计理论”、“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即会写一篇好文章, 熟悉一种数量分析的方法, 掌握至少一种计算机操作软件。

3. 开设专业英语。

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英语, 使学生在学会理论课程基础之上, 能讲一口流利的外语, 又能浏览阅读英文文章, 同时开设一两门专业主干课程的双语教学, 使学生既掌握了专业英语, 又获得了比较准确的专业知识。

4. 建立模拟财务管理实验室。

现在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 学生运用所学的会计知识, 模拟处理各种会计信息, 编制会计报表。进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综合分析问题、适应社会需要等方面的能力, 是非常有益的。我们学校目前正在筹建财务管理实验室, 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企业财务环境与财务管理流程, 针对财务管理电算化软件的各种功能及基本操作,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财务管理应用的基本操作能力, 也可通过案例, 分别承担企业运营中的不同角色参与整个流程的运行, 使学生熟悉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个流程, 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 最终使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动手操作和综合分析问题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

5. 加大实习经费的投入力度。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建立实习基地, 无法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最主要原因就是实习经费的匮乏, 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加大本科学生实习经费的投入力度, 各院校自己也应从自筹资金中加大实习经费的投入, 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机会, 提高学生毕业后的竞争力。

财务管理课程体系 篇9

从目前高职院校竞争激烈程度来看,“课证”融通也是为社会提供可用人才、为学生提供更多工作机会的可行模式。

1“课证融通”体系下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我们将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与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进行一些对比,比较两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时间长短、知识理论深度、目标工作定位等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1)本科及更高层次财务管理的基础依托于管理学,其基础决定其培养侧重点为财务的管理;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培养侧重点则相对降低了层次,依托于会计学,在财务工作中的定位实际是财务制度及财务计划的具体实施者;因此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整体的定位应是作为更高财务管理专业在现实工作中的一个必要补充。

(2)高职的目标是通过短期的理论学习,结合模拟或类现实工作环境的实习,快速实现理论到应用的转换。该类知识在工作中的体现也是停留在对财务管理目标计划的执行、实施层次。

(3)从目前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深度来看,主要是会计类专业学科,是为培养会计基层人才。因此从课程的深度来看,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主要目标,是以培养基层会计人员为主。

(4)作为基层会计人员,是处于财务管理计划的实施末端环节,因此,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时应该是突出动手能力、执行能力。

2“课证”融通课程体系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能力需求

因为在第一点中我们将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定位是作为更高层次财务管理专业的一个有效补充,是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执行者,因此,在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能力需求上,应该以重点提升会计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为主。

(1)课程体系中,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模块是以会计基础为主。(2)重点强调会计人员基本职能和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在实训课程中的主导性,提高实践能力。(3)技能学习上以会计核算、财务分析、财务管理、纳税申报、银行结算这五项作为核心技能。(4)职业道德培养应该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

3 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证”融通的职业资格证书分析

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复合型专业,其理论课程的设置上也可对应多重工作方向。

首先,从专业培养目标可以看出,财务管理专业集合理财、企业会计、金融专业知识和能力,具备多层次化、多方向化。职业资格证书往往是针对某一工作岗位或职业,专业和职业还不完全等同。其次,在我国,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再教育、等级评定体系并不完善,很多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是不高的。最后,对于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报考证书必须结合高职的教育理论深度、学生素质等进行选择,匹配难度适当、确有其用的证书,方便学生报考和学习。

基于以上考虑,选择会计类的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资格、中级会计资格作为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证”融通的职业资格证书是较为合理的做法。

4 构建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想

4.1“课证”的融通

即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考取之间应该是一个“相融”的关系,学习的理论知识应该可以全部用于或部分用于证书的取得。但目前的多数高职院校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是课程的设置与证书的考取未达到“相融”的效果。

情形一:证书教学;部分高职院校直接以职业资格考试的课程作为教学课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脱离了基础知识掌握、课堂实训或相对削弱上述环节,直接以考证为教学目标,从而造成的结果是,证书考取通过率可能较高,但实际工作能力、学生本身素质低下。

情形二:课证分离;部分院校在“课证”融通改革时,都会要求学生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但是在其整个教学计划中却根本就没有或不能完全匹配会计证考试相关的课程,教学内容与证书取得脱节,从而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证书取得的难度。

因此,在进行“课证”融通的教改时,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好理论教学课程与职业资格知识需求的“融合”的问题。在此要求下,应该结合现有教材与考证要求,如已涵盖考证需求的教学部分将予以保留,而对未能涵盖的考证知识部分作为独立章节新增进教学教材中。

4.2 打造专业的核心课程

通过融合教学要求和考证要求制定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关键。核心课程即要求突显本专业的核心能力,一则可转变为实际工作技能,二则是可作为证书取得的基础,结合两者,可以考虑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上、下)”“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确定为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这里重点凸显的是会计作为本专业的核心基础。

“财务会计”是企业经济活动的语言,企业理财的各个职能岗位都需要依赖它的信息提供。课程内容可以围绕六大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主线进行融合。“财务管理”是整个核心课程体系的重中之重,按理财环节和理财内容分设上、下两部分,上部融合理财环节,主要介绍财务基础(含资金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内容;下部融合理财内容,主要介绍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含项目投资和证券投资)、营运管理、分配管理等内容。“成本会计”与“税收会计”的设置,这是因为目前企业实际工作中该两门课程理论知识运用频繁,同时这两块内容在资格证书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大。

4.3 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教学时间短,任务相对较重,因此在构建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时应坚持“适度”“实用”原则。可以考虑金融、经济、管理三个知识能力模块,结合前述职业资格证书,设置“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经济法”“财政与金融”“经济活动分析”作为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4.4 职业道德课程

许多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将职业道德培养忽略或是不予重视,但恰恰是该项学习内容将成为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一个风向标。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一名财务人员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建议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作为一个专项课程进行重点的教学。

综上所述,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可以设置如下课程:“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财政与金融”“经济活动分析”“经济法”“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上、下)”“成本会计”“税收会计”“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可以考虑在第一学年开设,方便学生尽快顺利地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财务管理课程体系 篇10

一、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一) 培养职业素质, 提高专业技能。

职业素质培养可以通过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模拟岗位训练等形式开展, 注重多元技能培养, 强化实践环节的教与学, 鼓励学生考取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证书, 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提高专业技能。

(二) 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缩短过渡期。

努力创造条件, 提供时间场所, 鼓励大学生深入到相关专业的社会生产实践中,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达到有所学有所用, 学用结合, 学用相长。对于实际问题能够善于观察, 敢于分析, 正确解决, 缩短学习期和工作期之间的差距, 达到“无缝对接”, 顺利过渡。

(三) 培养创新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概括为:自学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其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审美素质等。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对大学生实施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 培养财务管理意识, 提高财务分析技能, 综合培养大学生的管理能力, 以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使学生自身的价值、潜能、个性在学校以及工作岗位上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开发。

二、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一) 校内实践教学基础薄弱。

校内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实验室中模拟财务管理工作程序与方法, 使学生对工作环境产生直观的认识, 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部分理财实际操作技能, 从而满足日后工作单位的实践应用。而一般高校对实践教学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只是把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等方面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此外, 近几年高校扩招, 学生数量增加, 也给高校安排实习单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一些学校干脆不实行集中实习, 而是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

(二) 没有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尽管在人才培养方面, 许多高校开设了实验课、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习教学环节, 但这些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缺乏总体设计, 没有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层次清晰、共同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有机整体。

(三) 实践性教学环节组织不合理。

如在实习方式方法上存在缺陷, 没有具体的考评标准, 许多学校缺乏对毕业生实习工作的有效管理等。

(四) 缺乏组织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 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我国高校中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就走上教学讲台, 虽然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 但缺乏实践经验, 习惯于按照教材组织教学, 从而使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而且许多高校的实验室教师数量少, 不能满足实习的要求。

三、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 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和特点, 整体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四个组成部分, 即日常课程实践环节、综合实践环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实践教学体系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1、学生在日常授课学习过程中完成日常课程实践环节, 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熟练掌握专业技能, 主要涵盖会计学的基本核算技能、财务管理学的基本理财技能。

2、学生在完成全部专业课程之后, 集中进行校内实习, 即综合实践环节, 将以往所学的相对零散的专业技术能力综合运用, 可以通过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掌握会计核算流程, 完成财务数据的准备工作, 再进行相关企业的财务管理综合分析训练, 进而完成财务管理学综合实训。

3、学生进行完校内实习后, 统一安排校外毕业实习, 充分利用实习基地, 采用集中安排和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 进行顶岗实习, 真正做到生产实践。

4、学生在毕业实习中可以同时开始毕业论文的社会调研工作, 在毕业前完成毕业论文, 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习成果有机结合, 以论文的形式训练文字处理能力、综合的表达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层次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 (图1)

(二) 构建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上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涵盖了四个学年的实践教学思路, 形成从理论认识到素质培养、再到实践技能培养、最终发掘学生创新潜能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每一个实践环节模块化, 构建出如图2所示的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 (图2)

1、会计基础核算模块。支撑本模块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会计电算化、税务会计等课程实践, 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凭证模拟实验、会计账簿模拟实验、特殊会计业务处理实验、财务软件应用、纳税登记表填制模拟实验等, 属于操作性实验, 着重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应用软件的掌握能力, 培养学生会计学的基础核算能力,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实践基础。

2、理财能力培养模块。支撑本模块的专业课程主要有:财务管理学、个人理财学、资本运营、资产评估等课程实践, 实践内容主要包括:项目投资决策实验、财务预算编制实验、财务分析实验、沙盘对抗实验等, 属于设计性实验, 着重训练学生在掌握会计基础核算技能的前提下, 整理运用财务数据, 设计分析模型,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综合训练模块。支撑本模块的主要课程与环节有:会计模拟综合实训、财务管理案例分析、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属于综合性实训, 使学生能把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 接近实际工作, 并深化学生在前两个模块中掌握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提高综合素质。

(三) 建立校内实训场所, 实施“教学+经营”或“教学+理财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模式。

针对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校外实习难以顺利开展及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欠缺的主要问题, 可以考虑在校内注册成立“财务管理咨询公司”或者“理财工作室”等实训场所, 由学校创建, 受学校监管, 由教学单位运行, 并选派专业教师轮流到“工作室” (公司) 从事经营与管理工作, 让高年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工作, 既可以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 参照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行实践教学。

财务管理工作一方面需要很强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发展迅速, 要求学生能掌握最新的财务理论和技术, 培养出的人才只有达到了实践性和实效性的统一, 才能被社会认可和接纳。因此,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其培养模式需不断地研究、完善和创新。根据财务管理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 并加强技能训练, 理论教学课程应综合本专业的应知部分, 实践教学环节应融合本专业的技能部分。通过正常的理论和实践教学, 经过考核与鉴定, 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使其综合能力更接近用人单位的需求, 从而提高其就业能力。

摘要:本文针对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这一问题, 首先阐述应用型财务管理的培养目标, 进一步分析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实际现状, 继而从四个方面提出构建方案, 希望能够对实际教学管理工作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应用型,财务管理,实践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程腊梅, 王雪冬.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6.

[2]张无畏, 彭红丽.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五种有效途径[J].会计之友 (中旬刊) , 2009.1.

财务管理课程体系 篇11

关键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8-0119-02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于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至2010年底全国老年人口1.78亿,占人口总数的13.26%。“十二五”时期,隨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重将增长至16%。面对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新形势,为了构建全方位的老龄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迫切需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1999年,有高职院校在全国率先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目前,全国约有二十多所院校(主要集中在高职院校)开设此专业,培养专业化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对这些院校的调查发现,此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同学校间存在较大差别。为使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实现零对接,强化校企合作,方便校际交流,特开展此项研究,探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成。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调查对象包括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及本专业教育领域专家两部分。其中,行业企业专家25名,分别为养老产业投资运营高层管理者、知名养老机构、老年产品公司以及专业养老网站等涉老企业高层管理者;教育领域专家25名,分别为开设此专业院校的教学主管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及资深专业教师。

(二)方法

本研究共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行业企业调研及专家访谈

对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及专家访谈,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岗位分布,归纳典型岗位,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分解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将能力转换为学生学习任务,从而构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专家函询问卷雏形。

2.课程设置现状资料收集及教育领域专家访谈

查询国内开设此专业的二十多所院校关于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宣传网页,并访谈部分院校本专业教育领域专家,收集整理本专业核心课程开设现状的资料,对第一步骤中构建的核心课程函询问卷雏形进行补充,进而形成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专家函询问卷。

3.专家函询

专家函询问卷包括三部分:

(1)专家一般资料:

包括专家的学历、职称、从事本专业的年限等;

(2)专家判断依据调查表:

列出四个可能影响专家对本专业核心课程判断的因素,包括大、中、小三个等级,请专家选择;

(3)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调查表:

依据行业企业调研、资料收集、专家访谈所形成,共包括37门课程,每门课程分别采用五级评分法(5很重要、4重要、3一般、2不太重要、1不重要)计分。向专家发放函询问卷,函询问卷中附有致专家信,主要向专家介绍本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共发放问卷50份,有效回收42份,有效回收率为84%。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专家函询结果

专家给予的课程项目等级分数为4分或5分,即视为该专家认同此门核心课程。将课程整理归类,按照专家认同率从高到低依次排列.

三、讨论

(一)专家一般资料分析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专家分别来源于行业企业和院校,即由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双方组成。专家涉及领域较广,包括养老产业投资运营、养老机构、老年产品公司、养老网站等涉老企业;亦包括院校教学领导、专职教师。因此,研究结果能够较好的体现企业人才需求,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零对接。函询专家83%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00%为中级及以上职称,可见专家具有较高的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保证了函询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此外,老年服务与管理是一个开设较晚的专业,至今仅有十余年的历史,国内涉老企业也是在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后才开始萌芽。因此,专业人员相关工作年限普遍较短。本研究中,74%的函询专家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年限≥5年,已经属于有丰富经验者。

(二)专家判断核心课程的依据分析

1.我国养老产业需求分析

所有专家均认为,我国养老产业需求分析对其判断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影响较大。由此可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核心课程的确立要立足于本国市场,使人才培养规格与国内专业人才需求相吻合,与行业企业中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相匹配,避免出现能力不足或偏差。

2.本单位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有近一半专家认为,本单位人力资源配置现状也会对其判断专业核心课程产生较大影响。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半数以上专家来源于院校有关。为节省人力成本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院校在开设此专业时,通常会根据原有专业及师资配置情况定位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核心课程。因此,许多院校本专业采取小规模化办学,每届学生仅有三四十人。这进一步限制了师资队伍建设和核心课程的调整。

3.国外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前瞻性的特点。国内养老产业发展较晚,明显滞后于国际水平。因此,本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立足于本国,也要着眼于世界。95.2%的专家认为国外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对其判断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产生较大或中度影响。开设此专业的院校也要具有国际化视野,加强国际交流。例如,与我国毗邻的日本是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其养老服务保障体系较为发达,而且文化背景比较相似,可为国内专业建设提供较多参考。

4.直观感觉

本专业领域企业的发展处于萌芽状态,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可参考借鉴处有限。各院校也缺乏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因此,一半以上的专家在判断本专业核心课程时受到自身直观感觉的中度影响。随专业的发展以及行业标准的逐渐建立,专家依据直观感觉判断核心课程的现象会逐渐消失。

(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

人是一個整体,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老年人也不例外。因此,老年服务与管理工作应满足老年人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求。从老年人需求出发,依据本专业职业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将37门课程划分为老年人生理健康服务、心理健康服务、休闲娱乐服务、老年服务管理、社会工作和其他共六个类别。80%以上的专家认为“老年生活照护”等16门课程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中,9门课程属于生理健康服务类别,包括:老年生活照护、老年疾病护理、老年生理健康评估、老年营养及膳食指导、老年疾病预防指导、老年康复、老年病学、老年紧急救护、老年运动指导;2门课程属于心理健康服务类别:老年心理健康、老年心理咨询;2门课程为休闲娱乐服务类别:老年人际沟通、老年活动组织与策划;3门课程为老年服务管理类别:养老机构经营管理、居家养老服务、老年社区经营与管理;社会工作及其他类别中课程的专家认同率均低于80%。

四、结语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新形势,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根据目前市场需求的紧缺程度和发展趋势,本专业应定位在培养具有老年服务与管理综合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以老龄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满足老年人需要为宗旨,合理构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老年人打造健康、幸福、快乐的老年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9,23.

[2]孙颖心,张开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12(25):1576-1577.

[3]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01,2,6.

[4]张广利,瞿枭.城市高龄空巢老人特殊需求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12.

[5]王粤湘,邓小妮,何丽金.509名城市老人生活与健康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10(28):2037-2040.

[6]贾雪华.北京市空巢老人养老需求与养老方式实证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时尚零售管理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篇12

伴随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 中国消费者购买力进一步提高,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时尚消费市场之一。一些国际时尚品牌如路易威登、宝姿、芬迪都已进入中国, 同时一些国际“快时尚”品牌也正在争先恐后进入中国市场。在这种背景与影响下, 一些中国自主品牌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改善和提高, 出现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时尚品牌, 如地素、派克兰帝、欧时力等, 这些国内品牌通过创新时尚设计与扩充营销渠道来提升自身品牌的价值和知名度。

在这种消费环境下, 时尚对于我们来说俨然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消费文化, 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就目前现状来看, 中国的时尚产业发展还不成熟, 仍处于初级阶段。近年来, 一些国外时尚服装零售品牌在中国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 如西班牙的ZARA、瑞典的H&M、荷兰的C&A, 这给中国服装业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国外时尚服装零售品牌取得成功主要归因于成功的时尚零售策略, 即追求时尚效率的最大化。其实不仅仅是服装业, 中国时尚业的其他分支目前也面临巨大的压力。我国时尚市场正处于初期起步阶段, 与国外知名时尚品牌存在较大的差距, 同时我国在时尚管理上一直没有形成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之所以产生时尚管理的原因, 首要一点就是追求效率的最大化, 罗伯特波恩鲍姆教授在其著作《高等教育的时尚管理》中提出, 在一个特定时期内, 高等教育管理可以借鉴时下流行的新的管理模式、方法, 从而形成一种不可遏止的趋势和潮。这种追求效率的时尚作用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 又可具体细分为组织机构管理时尚以及学术管理时尚等几大类别。

在高等教育的时尚管理层面上, 中国与世界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时尚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 时尚零售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时尚零售管理包括两个核心点, 第一是企业的品牌管理水平, 第二是时尚营销水平。企业的品牌承载者消费者对其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 如何去管理一家企业的品牌对于目前日渐增多的品牌来说十分重要;时尚营销水平决定着企业产品和品牌的市场知晓度, 如何快又好地占领市场代表着一家企业的营销水平。

二、时尚零售管理课程体系定位

中国时尚业要跟上全球的步伐, 优胜劣汰的原则使得时尚界更新换代的频率很快。开办的时尚零售管理专业也应尽快融入全球时尚的行列中, 为我国的时尚业输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时尚是不分地域的, 未来的时尚趋势十分明显, 时尚零售模式是时尚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北京服装学院在中国是时尚教育的领先者, 其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正在建设零售管理专业方向, 在零售管理下重点开设时尚零售管理课程将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在此框架下, 培养适应时尚全球化和现代化的需要, 熟悉时尚业和时尚零售市场情况, 具备在时尚品牌、市场营销以及全球时尚零售方面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 掌握零售管理基础专业理论和知识, 具有零售管理相关业务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能够适应现代化时尚零售管理的要求, 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的专门人才。

伴随我国时尚业的发展, 时尚零售市场全面开放, 未来社会将需要大量时尚品牌管理者、时尚产业的产品管理者、时尚买手、时尚营销者、商店管理者, 时尚零售管理人才将是未来最抢手人才。目前国内高校开始重视时尚零售管理专业的教学培养, 但已经设立全日制本科课程的还没有, 一些院校只是和国外学校合作开办了时尚管理课程 (见表1) , 而国外已有很多高校设立了时尚管理专业 (见表2)

三、时尚零售管理课程设计

课程是专业建设的细胞, 新开的时尚零售管理专业目前尚未形成过严格的课程体系。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在时尚零售管理课程设计上, 更需要注重基础性、实践性和前瞻性, 重点建设核心课程。

1.时尚消费者课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时尚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动机。该课程详细分析影响时尚消费者购买时尚产品的不同因素, 同时会和影响消费者对一般商品的购买作比较, 找出购买时尚品独有的特色, 然后比较时尚消费者理性和非理性的购买动机, 从而使学生掌握如何把握消费者的动机, 接下来描述人口环境因素如何影响消费者时尚购买行为, 分析不同地区对时尚品需求的差别, 最后分析社会阶层中的每一层以及各自的消费特点, 并描述一个家庭中不同的成员对时尚品购买产生的影响, 通过该课程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时尚消费者的行为和动机。

为了使同学们真正地了解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动机, 对自己周围的人进行消费考察, 可以是自己的父母也可以是朋友和同学, 将他们一个月内购买物品种类和品牌做一个详细的记录;选取学校周围的爱琴海和百盛商场, 这两家店包含了很多时尚“快品牌”, 对购物结束的消费者进行采访, 包括选择品牌的原因和要求等, 做一个时尚消费的记录。根据同学们递交的消费分析记录进行考核。

2.时尚趋向课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时尚业的起源、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该课程详细介绍英国和法国时尚业的特点, 并对中国时尚业的未来趋势做分析和预测。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时尚的最新趋向并学会分析时尚趋向是如何对时尚零售产生影响。

北京服装学院内的中关村创新园是国内名利前茅的供创新创业的平台, 同时也是时尚的聚集地, 要求同学们在该课程结业之前在创新园每周参加一次时尚展览, 并写出自己对时尚的感受与想法, 最终对其进行考核;同时每周在上课时要求一位同学准备关于时尚的新闻进行展示。

3.市场营销课程

本课程为时尚零售课程的基础课程, 主要介绍市场营销的步骤和策略。该课程还会介绍广告、促销、电子媒体对于时尚零售商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要求学生在掌握市场营销专业基础上, 将其同时尚业结合起来, 学会为不同的时尚零售商做具体的时尚营销策略。

考核方式可以与北京服装学校的“创意集市”相联系, 由于“创意集市”是一年举办一次, 但是设计类专业的同学们手中有大量的作品闲置在宿舍, 这些作品是自己花钱购买材料做的, 为了帮助他们进行销售同时也提高同学们的营销能力, 与设计类同学取得联系, 要求市场营销的学生在第一节课上选择一位设计类同学的所有作品进行市场推广, 方式不局限, 包括学校摆摊展卖、淘宝店经营、写促销方案、微店经营等。然后通过同学的营销方式和营销结果考核。

4.时尚零售经营管理

本课程为时尚零售课程的重要课程, 也是一门特色课程。主要介绍时尚零售经营的基本概念、实体店铺的管理方法、零售管理知识如何应用到日常时尚业, 通过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实战的能力, 真正将书本知识运用到日常管理中去。该课程重点介绍时尚零售店经营管理方法、零售架构组织、零售店铺开发和选址、人力资源管理、顾客服务及管理、货品管理、财务管理系统, 在授课时, 采用案例分析法将通常的管理方法和时尚业结合起来。

北京服装学院一直和一些服装时尚品牌保持良好的联系, 比如爱慕在我校设立了奖学金, 邀请一些时尚服装品牌做一些关于零售和经营经验的讲座, 然后同学们根据上课内容和讲座内容, 设计一个关于某品牌如何真正进行实体零售经营的PPT, 最后进行打分考核。

四、结语

目前, 中国时尚零售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由于中国时尚零售产业教育体系发展的相对滞后, 导致专业化、国际化人才短缺, 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这也成为制约时尚零售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未来的10 面, 时尚业在店面管理、时尚营销、人力资源和财务等领域, 面临约100 万人的人才缺口。因此迫切需要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在完善时尚零售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上迈出重要的一步, 树立全球观念, 突破地域观念, 传播全球领先的时尚知识, 培养高素质的时尚零售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上一篇:循环高效下一篇: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