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高效

2024-06-03

循环高效(共10篇)

循环高效 篇1

我国是猪肉消费大国,大型养猪场在稳定猪肉供应,保证质量安全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国家政策鼓励大中型养猪场发展,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型猪场的排泄物处理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为人们关注。安徽润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靠近蚌埠市八大集种猪场的便利条件,近年来开展“猪粪-藕-泥鳅”生态种养高效循环利用模式研究,取得显著效果。2011年,发展种养池塘5口,总面积500×667 m2,循环利用了该猪场约60%的猪排泄干粪,年产藕851 000 kg,收入306.36万元,平均667 m2收入6 127.2元;共产泥鳅71 000 kg,收入397.6万元,平均667 m2收入7 952元,合计总收入703.96万元,平均每667 m2收入14 079.2元,总成本283.5万元,667 m2成本5 670元,总利润420.46万,平均利润8 409.2元/667 m2。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比较显著,是循环利用的有效模式,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条件与清整

池塘面积每口95×667 m2~110×667 m2,水深0.3~0.6 m左右,共5口,总面积500×667 m2,入冬前进行清整,施基肥(经过发酵的猪粪),用量约600kg/667 m2。配套建设两个面积各为2 000 m2的发酵池,池深1.5 m。

1.2 种植莲藕

在清明节前后,水温5℃以上时栽种藕种,品种选用3种:三七藕、三五藕和飘花藕,其中种植三七藕230×667 m2,三五藕220×667 m2,飘花藕50×667 m2。每667 m2需要藕种400~450 kg。

1.3 泥鳅种放养

放养时间为2011年11—12月,来源为自繁培育的1龄泥鳅种,规格为400~600尾/kg,重量为25kg/667 m2。

1.4 日常管理

1.4.1 控制水位

注意控制水位,坚持巡逻观察,在干旱和暴雨季节注意管理水位,一般控制在0.4~0.5 m,有利于藕和泥鳅生长。

1.4.2 施追肥

大规模的集中施肥3次,其他时间依据情况少量追肥。

第一次追肥:当莲藕发芽,长出第二片叶,即前叶长出时及时追肥,使用经过发酵的猪粪,用量900kg/667 m2,利于莲藕生长。

第二次追肥:藕开花前进行第2次追肥,使用经过发酵的猪粪,每667 m2用量1 500 kg。

如果水质较淡,泥鳅饵料不充分时,可以视情况追施猪粪经过沼气池发酵后的沼液,每667 m2每次用量200~300 kg。

2 结果

2.1 藕、鳅收获

莲藕收获:依据市场变化,种植了3个品种的莲藕,其中飘花藕7月初开始上市,三七藕和三五藕自8月初开始上市,直至春季前后上市完毕,合计收获藕851 000 kg,平均产量1 702 kg/667 m2。

泥鳅收获:自8月后视市场价格进行捕捞,共收获泥鳅71 000 kg,平均产量142 kg/667 m2。

2.2 经济效益

收获藕851 000 kg,总共收入306.36万元,均价3.6元/kg,藕平均667 m2收入6 127.2元;泥鳅71 000 kg,单价56元/kg,收入397.6万元,平均667m2收入7 952元,合计收入703.96万元,平均每667 m2收入14 079.2元。总成本283.5万元,其中藕种每667 m2成本1 000元,泥鳅种2 000元/667m2,水电20元/667 m2,猪粪150元/667 m2,地租700元/667 m2,合计成本5 670元/667 m2,总利润420.46万,平均利润8 409.2元/667 m2。收入成本分析见表1。

3 分析讨论

3.1“猪粪-藕-泥鳅”生态种养高效循环利用模式效果显著

该模式在生产实际中显示出循环利用猪粪能力强的特点,池塘实施了三次施肥和追肥,每667m2循环利用了发酵猪粪3 000 kg, 合计共消耗猪粪150万kg,按此计算,1 000×667 m2面积的“猪粪-藕-泥鳅”生态种养高效循环利用模式可基本利用万头级猪场的排泄物。在大型猪场周边配套建设“猪粪-藕-泥鳅”生态种养高效循环利用基地可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减少运输成本,提高效益。

3.2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显著

该模式不仅处理猪粪能力强,而且循环利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十分显著,藕、泥鳅销售收入合计平均每667 m2收入14 079.2元,其中藕平均667m2收入6 127.2元,泥鳅收入397.6万元,平均667m2收入7 952元,分别占总收入的43.52%和56.48%,泥鳅的产值高于藕的产值。销售总额703.96万元,总成本283.5万元,投入产出比高达1∶2.48,显示出该模式的优越性和经济上的可操作性。

3.3 技术分析

结果表明,该模式技术是可行的,放养自己培育的苗种,可以保证有较高的成活率,在养殖实践中发现,因为放养密度低,“种养”结合生态环境好,泥鳅无病害发生,也未发现缺氧现象,说明较适宜进行混养。在藕的品种选择上应根据当地市场,在安徽蚌埠地区种植的飘花藕在7月初上市售价较高,为6元/kg,而产量仅仅1 000 kg/667 m2左右,而三七藕、三五藕8月上市价格3.6元/kg,产量1 500 kg/667 m2左右,春节前后上市价格2.0~2.4元/kg, 667 m2产2 500 kg左右,可依据市场调整,不同上市时间品种藕可以互补增效;施肥是促使藕生长的重要措施,三次大规模施肥是需要的,大约比例每次分别占总量的20%、30%和50%,特别是开花前的及时施肥是关键,影响到产量的高低。同时,也发现在藕池中水面表层生长有大量的绿萍,几乎盖满水面,说明泥鳅不能充分利用浮萍,可以增加能大量摄食绿萍而又不伤害藕芽的鱼类,以进一步提高效益。

循环高效 篇2

提要

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农业是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由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而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是全面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推行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体系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关键性基础环节。

关键词:低碳 循环 农业 发展

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和工业化农业阶段。工业化农业过程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农田开垦和连片种植引起自然植被减少,以及自然物种和天敌的减少;农药的使用破坏了物种多样性;化肥造成了环境污染,进而也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品种选育过程的遗传背景单一化及其大面积推广,造成了对其他品种的排斥„„我国农业在世界上创造了用9.1%的土地养活22%的人口的奇迹,但同时,农业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消耗源,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巨大资源的浪费源,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生态农业理论,并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又将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构建了循环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但是,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循环农业已经不能符合低碳经济的需求和内涵,因此,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发展是实现我国农业持续发展最有效的途径,而且也是建设节约能源、绿色消费、废物循环利用型良好农村的有效路径。

[1]1.推进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当前世界农业正处在一个由“高碳”向“低碳”的重大转型期。低碳循环农业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催生的生态革命产物。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评估报告指出,农业是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来源,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人为排放的13.5%;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在其发表的一份由全球400多位科学家撰写的报告《国际农业知识与科技促进发展评估(2008)》中进一步指出:"世界需要一个从严重依赖农药和化肥等化学品、对环境破坏很大的农业模式转化为对环境友好、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农民生计的生态农业模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国土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这一宏

[2]伟目标,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需要全国上下各级组织、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1.1低碳经济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低碳农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农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源。2009年11月9日, 世界粮农组织呼吁增加低碳农业投资, 认为低碳农业既能遏制气候变化, 又能增加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研究指出, 初步估算, 温度升高、农业用水减少和耕地面积下降会使中国2050年的粮食总生产水平较2000年的5亿 t下降14%~ 23%。农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源, 主要包括稻田CH4排放、农田N2O排放。全球平均而言, 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排放总量的20%, 中国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总排放量的1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 1994年中国温室气体中CH4排放主要来自农业活动和能源活动, 而农业活动排放约占50.15%, 农业活动是CH4 的最大排放源, 其中反刍动物排放占29.70%, 水稻种植排放占 19.73%;N2O排放主要来自农业活动, 农田直接排放约占60.3%, 间接排放约占19.5%。由此可见, 发展低碳农业潜力很大, 需要从政策和技术等多个层面展开研究。

[3]1.2 循环农业是实现农业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

循环农业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 通过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设计和管理, 实现农业系统的光热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购买性资源投入最低化、可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化、有害污染物最少化目标的农业产业模式通过科技创新, 发展循环农业是应对农业节能减排, 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2.推进低碳循环农业发展的问题

2.1低碳循环农业发展缺乏中长期规划与制度保障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坚持的方针,因此,低碳循环农业与可持续发展也应该是相一致的。但是,我国在低碳循环农业这方面还是缺少中长期的规划与制度保障。虽然我国于2003年1月和2008年8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循环经济促进法》,但是,中国还需更加努力。此外,中国的低碳循环农业缺乏中长期的规划,中国更注重的是短期时间内的规划和效果,在对低碳循环农业的长期规划中没有做出更加长远的打算,中国应将目光放的长远,将低碳循环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

低碳循环农业这项利国利民的发展项目与全体人民都有着紧密联系。政府在大力宣传发展低碳循环农业的同时,必须让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脚步跟上人民开展低碳循环农业的节奏。法律是制度,但是制度不一定非得是法律。法律是由国家的机器机关保证实施的代表国家权力和意志的制度。也就是说法律制度是制度当中的一种。而制度可以是任何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制度是外延,法律制度是制度的内涵,所以在建立低碳循环农业制度保障的过程中,大家都是主人公,我们共同遵守适合我国的一套发展准则。2.2 低碳循环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监督体系不完善

我国于2011年1月19日正式发布了《中国低碳城市评价体系》,其中写出了多项城市低碳评价的内容及标准,但是在低碳循环农业这一方面,我国还不完全成熟。在监督体系这一方面,我国更是不完善,因为我国耕地面积较大,农民的低碳意识薄弱致使在监督管理这一方面更加不易实施。但是一方面还是需要利用市场机制对农业进行监管,另一方面运用环境影响评价对农业审批项目进行监管。使我国的低碳循环农业趋近于规范化。此外,我国还未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来标准低碳循环农业,这也就成为了监管体系的一个漏洞,虽然我国有出台一些相关的法律,如《环境保护法》、《农业法》。但在《环境保护法》中仅仅对农业有简单的涉及,并没有推出详细的规定,至于《农业法》,虽然这是至今为止我国出台的较为详细的有关农业的法律制度,但是这部法律的原则性太强,所以可操作性不强。这也使得我国的监管体制得不到完善。除此以外,我国的农村缺乏具体的监管机构,环境监测和检查体系不完整,使得农村环境越发的恶劣。成为低碳循环农业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绊脚石。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生产单位基本是农户,而从事生态生产的农户与其他农户的生产仍较为分散、孤立,农村生产还缺乏普遍的组织与支持。分散的农业单位必然给发展的低碳循环农业的组织,教学,后期跟进服务等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农户收入低下,也制约了消费观念的转变。一项调查显示,家庭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的人对5%的低碳绿色产品溢价一般不接受,而家庭月收入在8 000元以上的人100%购买过绿色产品。其根深蒂固的粗放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对我国发展低碳循环农业极为不利。

2.3 低碳循环农业的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一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发展低碳循环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传统的农业形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较高,并且效率较低。但是如果引进是有机械,虽然效率达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却增大了化石资源的使用,使得更多的温室气体被排放到了大气之中。因此,发展低碳循环农业要求更高的技术水平,因而便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来实现设备的提高。然而,就目前我国政府对低碳循环农业的资金投入来说,还远达不到技术提高的水平。一方面投入少,政府对低碳循环农业发展进程支持力度缺乏有力的供给;另一方面,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使用分散,投入交叉重复。另外,农业项目资金由上级财政拨付专款、地方财政配套和农民自筹三方面共同负担,但是资金还是不到位。由此可见,政府还是没有将低碳循环农业放到首要位置。另外,我国农业项目较多,资金平均分配到各个项目中便少之又少。相比较西方国家,我国投入的资金较少。

二是科学研究投入不足。因为要发展低碳循环农业,就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基石,不断的发展创新才能使得我国的低碳循环农业水平跻身世界前列,这一方面要求我国政府对此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也要求我国打开国门,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水平,学习先进的技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我国应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坚持弥补这些不足,使我国的科技技术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梯。2.4 低碳循环农业技术研发与普及不够

一方面,由于政府对于低碳循环农业的投入资金不足,低碳循环农业的技术研发便不能有质的飞跃。虽然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已经跻身于世界前列,但是在农业技术方面,我国现阶段的技术水平不高,我们需要使用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资金来发展和创新科技,缺少技术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使得我国在低碳循环农业方面设备不够先进,不够完善。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市场和科技企业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最用更加突出。但是我国在这一方面起步较晚,并且基础较差,较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技术水平就更显落后了。

对于一些比较先进的设备,由于价钱的关系,使得农民大都不愿使用,也造成了即使有先进的设备也不能普及的现象,他们不愿使用农业贷款,因为在现在的农村,人们还未形成先消费的意识。在技术普及方面,我国缺少低碳循环农业的引导机构来引导农民发展低碳循环农业,每个产业的新兴都需要一个引导机构来进行引导,从而便使得更多的人能掌握发展低碳循环农业采取的措施以及技术。

2.5 农民低碳生产、生活意识淡薄

90%农民并没有过接受高等高等教育,他们完全不了解低碳循环农业是什么,也不了解发展低碳循环农业的重要性,即使被告知发展低碳循环农业的优点及好处,他们也不能完全接受这一种植模式。据调查,有将近%80的人对绿色产品一无所知,90%以上的农民第一次听说低碳经济,99%的农民对低碳经济闻所未闻。农民对低碳循环农业意识薄弱,也是导致我国低碳循环农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这些农民完全不懂得发展低碳循环农业的意义及其必要性。而与此同时有粗放式农业生产方式加剧了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农业模式的调整固然重要,但此外,农村的人们的环保意识薄弱,再加上没有具体的法律明文对农村的约束,更使得农村的环境越发的恶劣,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不会提高,由此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于那些乡村企业,各级政府对这种乡村企业十分重视,但也是由于这种重视使得这些小企业一味以利润为上,将利益放在了首要位置,忽视了环境。这就会导致农民产生有肉吃也闻不到肉味的社会普遍存在的无奈。除了这些,农民不懂得进行贷款来支持低碳循环农业。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农民根深蒂固的旧思想,农民不像城市居民一样,农民将耕地作为自己一生的工作,他们不敢轻易的去尝试新的耕种方法,所以,大多数农民选择使用旧的、传统的、高碳的耕作方式。

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是应试制度,城市的孩子包括农村的孩子都不愿意报考农业类学校,认为搞农业没有前途,即使国家采取了农业类学校降分录取的政策,但是对大多数考生而言,他们不愿意学习农业知识,成为一名农业技术型人才。这也是由于人们对农业的了解的不完整,他们的思想依然局限在“搞农业就是种地,没有多大出息”的狭隘思想。而农村城市化正是改变这一观念的良好途径,城乡的不一致性的打破能有效的打碎人们心里的枷锁,因为其实有许多人是对此有兴趣但无奈社会,家庭等原因只能放弃了自己喜爱的发展方向,而随大流,以至于才能的埋没。3.低碳循环农业模式

3.1资源节约型复合生态系统的生产模式

该模式立足于适量投入、立体种养、高效利用、固碳减排。以稻田复合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为例,通过稻田养鸭能显著减少甲烷排放,降低增温潜势,其减缓综合温室效应的潜力是常规淹水稻田的1.6倍左右。

3.2 环境友好型循环利用系统的生产模式

该模式立足于优化环节、合理循环、减少废弃、防控污染。以秸秆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为例。该模式以循环农业的理论为指导,以南方特色食用菌产业为核心,通过循环利用秸秆资源、充分利用废弃物,形成多途径开发模式。其有效链接可实现每亩栽培草生菌可增产增收100元,同时减少稻草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通过产业链延伸效益,生产菌渣有机肥每吨利润60元。农作物栽培中菌渣有机肥替代化肥量30%,减少了化肥投入。

3.3 固碳增汇型优化调控系统的生产模式

该模式立足于农林复合、农牧配套、合理调控、促碳中和。以林下经济模式为例,林下发展草菇,原料成本低,可以循环利用,种草菇后的培养基废料可做林地肥料,促进林木生长和增加森林碳汇。

3.4 生态文明型统筹协调系统的生产模式

该模式立足于发挥功能、优势互补、统筹集成、和谐发展。以绿色家园建设为例,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农业增效增收。已有研究表明,建造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可节柴2000千克以上,相当于3.5亩薪炭林或6亩林地的年产林木蓄积累。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已累计发展到3050万户,年产沼气113亿立方米。

3.5 农业观光休闲模式

近几年到农村观光休闲已成为城市居民度假休闲的一种新选择,观光休闲农业因此获得较快发展。观光休闲的主要场所,有农村天然景观、历史人文遗址、休闲农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特色农业产区、特色产品专业市场、知名度高的乡镇企业等。

4.发展低碳循环农业的新理念

4.1发展低碳循环农业,要树立新的系统观

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都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农业发展与生存环境及人的自身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要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降低农业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实现区域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的系统优化配置。

4.2发展低碳循环农业农业,要树立新的经济观

就是要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经济活动要在生态可承受 范围内进行,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用先进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和共生链接技术以及废旧资源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等支撑的经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低水平物质循环利用方式所定义的经济。这就要求现代农业应在建立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上下功夫,开创新路。

4.3发展低碳循环农业农业,要树立新的价值观

推动低碳循环农业发展则要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要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还需要着重构建能维护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选择科学技术时,不仅要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生态环境平衡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要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要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4 发展低碳循环农业,要树立新的生产观

低碳循环农业的涵义就是要从循环意义上发展农业经济,用清洁生产、环保要求从事农业生产。它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要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废弃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上游企业的废物可以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实现区域内或企业间的资源最有效利用。

与此同时,要用若干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逐步建成低碳型社会。

4.5 发展低碳循环农业,要树立新的消费观

从事低碳循环农业的区域主要在广大乡村,而从事低碳循环农业的人员主要是广大农民,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人口众多的消费者,为此要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这无疑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创立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适度消费的观念。

5.参考文献

[1]民革中央:《关于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提案》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0071号。

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 篇3

新野县肉牛产业化集群以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尔沁牛业)为核心企业,以河南可喜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和河南金正佳生物肥业有限公司为集群企业,形成肉牛屠宰、农产品种植、农产品深加工、农资生产全产业链集群。

科尔沁牛业由内蒙古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独资兴建。2013年全年,科尔沁牛业屠宰肉牛5.8万头,实现产值8.2亿元,利税3400多万元,安排就业人员326人。目前,在科尔沁牛业带动下,新野县新建百头以上标准化养牛场29个,千头场11个,母牛养殖小区12个,新发展母牛重点村22个,新增母牛4400头,带动周边3万人从事肉牛养殖等相关产业。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健康有序的发展。

河南可喜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绿色农产品种植、保鲜、深加工及食品研发、销售为一体的中外合资食品企业,以经营粮食、果蔬、食用菌、罐头;农副产品加工、果蔬罐头加工、速冻果蔬制品加工;种植、加工、仓储、贸易进出口为主要经营业务。

河南金正佳生物肥业有限公司是以生物复混肥、有机肥、无机肥、保水肥、全营养缓释费为主导产品的现代化农业微生物肥生产企业,是豫西南唯一一家从事微生物全营养复混肥的高成长型现代化企业。

循环高效 篇4

一、围绕导学案读书自学 (上一课时最后5分钟)

新课程倡导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满堂灌”“一言堂”的传统授课模式, 忽视了学生主体的作用, 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我们应转变观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采用“先学后教, 合作探究, 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学习。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有更多的收获, 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所以, 对学习主体首先应大力宣传、倡导自学, 让学生明确阅读自学的重要意义, 介绍自学经验, 强调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成绩的重大作用。其次, 课前选择适当的阅读自学方法, 使学生要自学、会自学。

1. 利用上节课最后5分钟进行, 预习读书。

2. 学生以高效导学案路线图, 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研教材, 完成导学案上的启发性问题, 掌握知识网络结构。

二、独立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课外分组进行20~30分钟)

地理教材中有不少名词概念、知识点学生容易理解。对于这些地理知识让学生自学课文即可。在组织学生自学时, 教师要提供一定的提纲, 适当的练习题, 让学生自学课文, 独立练习, 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1.学生按照课堂上教师提出的要求和导学案自学任务, 完成导学案训练题目, 检验自学的效果, 找出疑难, 找出不足。 (在下节课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讨论)

2.教师要在下节课上课前, 把学生的导学案收回批改, 发现问题, 为下节展示课做准备。 (有利于安排各组展示点评的学生)

三、课堂小组合作讨论解疑 (5分钟)

合作交流是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重要形式。合作交流需要教师把握恰当的内容、时间、方式:我认为, 要先提醒学生独立思考, 因为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 看到的就不仅仅是问题的表面现象, 而是问题的实质。然后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讨论, 自己解决问题、发现问题, 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得到了体现。

“探究”性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措施。这里说的“探究”是指学生主动“探索研究”, 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认识的全过程;探索注重的是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因此, 课堂教学中应该少一些对已知结论的验证性学习, 多一些结论形成的探索性学习。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采取延时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1. 学习小组长组织小组的每一个成员积极参与。 (1) 讨论将要展示的内容。 (2) 讨论自学中遇到的困惑。

2. 教师也要深入小组参与学生的讨论, 及时发现问题, 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3. 教师根据批改的导学案, 对发现的问题安排好下一个环节展示点评的内容和人员。

四、展示点评, 总结升华 (25分钟)

1. B层、C层的学生展示;A层学生点评, 拓展倡导一组多人参加。

2. 展示的内容可分为四点、四类:重点、难点、易错点、联想点;四类:规律、方法、小窍门、跟踪练习。

3. 点评、质疑是探究教材, 生成即时目标的关键, 质疑不同思路、不同方法, 点评思路、总结规律。

五、总结反馈, 当堂检测 (5分钟)

1. 当堂检测至关重要, 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 反思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深化。

2. 检测的方法:试卷、背诵、提问、说解题思路等等。

3. 通过当堂检测学习效果, 评出优胜个人、优胜小组, 每堂课都是对学习小组的打造。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围绕导学案读书自学 (5分钟)

1. 利用本节课最后5分钟, 预习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2. 学生以高效导学案为学习路线图, 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研教材, 完成导学案上的启发性问题。

循环高效 篇5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不断改变和优化教学方式,努力做到‘两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从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式。”为了践行这一理念,我们对“城镇初中英语‘双七循环’高效教学模式”的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原则”,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总结出了“城镇初中英语‘双七循环’高效教学模式”下常规课型课堂教学模式,供工作在初中英语教学第一线的同行们参考:

一、初中英语听说课课堂教学模式

“城镇初中英语‘双七循环’高效教学模式”下的听说课模式适用于每单元的Section A 1a—2e和Section B 1a—2d两部分教学。以Section A 1a-1cji即单元第一课时的具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下:

学生在通过上节课老师“预习指导”环节对本课时重难点的提示以及对“导学案”中“自主预习”环节的预习,在小组内做预习展示,背诵对单词和重点词组及句子掌握的情况。1a—1c部分是本单元听力训练中最简单的任务,所用的语言应是本单元目标语言的最基础的语言,基本采用第一和第二人称。我们可以这样展开教学:1a部分,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1a的图画,在小组内进行用目标词汇和句式进行自由表述。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问题提示。学生也可以小组合作根据1a图片所提供的情景创设新的语境来进行交际练习,体会、使用语言。1b 听力训练,师生互动,教师先帮助学生明确要求,并且给出一定的听力方法指导。放录音时,第一遍录音只听,不做练习,放第二遍录音时,完成1b的练习内容。对于较难的听力材料, 教师可以采取漏词填空或者将对话打乱顺序重排的方法,将听力材料不完整地呈现给学生,学生根据上下文和已有信息将材料补充完整对学生进行效果检测,有时间时可以放第三遍,让学生通过听录音跟读,以便训练正确的语音语调,进一步巩固拓展目标语言,为后面要完成的任务打下口语基础。1c 结对练习对话,根据对话内容,进行模仿练习,并在小组内表演。帮助学生总结本课时重点难点以后,就下一节课的课时内容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

二、初中英语读写课课堂教学模式

“城镇初中英语‘双七循环’高效教学模式”下的初中英语的读写课课堂教学模式适合于现行人教版版本的Section B 2a—2d,即每单元的第四课时。教材内容一般时间跨度大,文化背景知识复杂,新的语言知识点密度大,我们尝试了如下的课堂流程:

1.根据上节课教师的预习指导和对导学案中自主预习环节的学习,先在小组内进行对新课时的单词和短语掌握情况的展示,每个小组组长对提问情况作出记录。2.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自我纠正在发音过程中的单词读音、语调等,为学生朗读课文做好铺垫并从中找出不懂的单词和句子以及语法现象,小组内合作讨论。3.然后进入师生互动环节,学生质疑,教师或能力好的学生逐一解决质疑的问题,教师在此时精讲知识点,并进行举例示范,以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4.效果检测环节:老师可以先设置几个简单的 Yes—No question.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之后回答问题,检查学生阅读情况,也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5.在课文结束时,结合学生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点的应用,要求学生尽量把要点和课文的思想有机的贯穿起来对课文进行复述。这是对学习内容的总结和复习。6.巩固拓展环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情景,利用多媒体展示多张幻灯片,让学生先做对话、编故事等口头练习,再落实到学生的笔头上,做写作练习。用投影展示学生作业,师生共同纠错。7.利用剩余的时间对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预习指导。

三、初中英语语法课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英语语法课教学一般设置在单元的第三课时,多是以句型为单位进行语法教学。其基本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语言交流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我们实践中语法课的教学模式是:

1.预习展示:学生在上课前已经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对新词和重点句型已经有所准备,并通过导学案的要点提示环节对语法点有了初步了解,小组内预习展示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让学生自读Grammar Focus中的句子,让学生去感受语言的结构,自己去发现其中的规律,小组合作运用所学语法规则进行语句翻译、对话、朗读等口语练习,互动交流,自主探究,从多个角度进行知识点的练习,由知识上升到技能。3.教师可以创设新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进行对话交流。教师对重点、难点,考点精讲点拨,用顺口溜等易记忆的方式帮助学生归纳总结。4.运用所学语法知识做教材上的练习,教师核对答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语法课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精选试题或制成试卷,当堂检测,及时反馈。5.总结环节,让学生进行有意识记和模仿,如“替换”、“复述”、“转换”等。帮助学生挖掘语法规则与语言功能之间的联系,促进他们交际能力的形成和发展。6.在巩固拓展环节,我们会面向中考,多进行中考题型的链接,对所学知识的延伸或能力的提升,也可以拓展一 些英美风俗概况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7.对学生做相应的预习指导。四、初中英语综合活动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城镇初中英语‘双七循环’高效教学模式”下的初中英语综合活动课的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每单元的Self?鄄check及单元的复习教学,由于是复习课,所以多以学生展示为主,其教学程序设计为:

1.基础知识展示:以小组抢答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重点单词和一些固定短语,一边回忆,一边将其分类。这一环节旨在有重点、有计划、有选择地复习本单元所学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查漏补缺,在检测中增强记忆,在记忆中加深理解。2.小组探究:小组内核对Exercises in Self?鄄check里的答案然后可以选出最棒、最精彩的,让其在全班朗读,朗读后,师生共同评价。3.师生互动:对于出现的一些语言难点,可向老师或其他组同学请教,大家共同解决,充分体现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效果检测:老师将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各自的作业中出现的易错点,和本单元重点内容结合,再设计一些练习,检测学习效果。5.巩固拓展可以采用连词成句的方法,让学生在关键词的帮助下,写出一篇小作文。6.学生掌握重点内容以后,再通过pair?鄄work同桌间或group?鄄work小组间的合作学习方式总结本单元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反思和矫正,巩固知识。7.老师对下一单元的学习做出预习指导。

循环高效 篇6

一、以课文为载体,回顾词汇学习背景

高中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选材新颖,,具有时代感,接近现代生活。在高考英语复习中,应该通过再现课文情境,在课文语句中复习与记忆词汇。对此,我尝试了对课文进行浓缩改写,并挖去重点单词,,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填出单词的形式,,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

二、利用时事新闻或身边的人和事来创设语境

高三学生课时紧,生活较为单调,但生活是千变万化的。如果我们的英语课堂能够以生活为素材,就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提升学生对英语和英语教师的热爱。

比如,在讲到tolerate一词时,我突然想知道学生在校期间最不能忍受的是什么?我就引导说“As a teacher,I can’t tolerate various meetings lasting hours. What about you? What can’t you tolerate in your life?”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说无法忍受食堂的饭菜,有学生说无法忍受拥挤的交通等,而三(4)班刘同学的话使全班哄堂大笑,他说无法忍受被这么多女孩子所包围。因为在文科班,男生只有7位。我就请每位同学记住他的话:“I can’t tolerate being surrounded by so many girls.”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如果我们在词汇教学中,多考虑学生,拉近英语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也许我们的英语教学就不会如此费时低效了。

三、通过高考新题型———语法填空设计语境

2014年高考以语法填空替换了单项填空。新题型不只是简单地考查单词拼写,更主要是通过单词在语篇中准确、合理的使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基础知识的能力和阅读表达能力。高考词汇复习过程中,我从课本中选择相关阅读课文,同时结合高考新题型———语法填空的形式进行改写与设计,鼓励学生课堂讨论并完成,这样不但在应用中再次巩固了词汇,同时熟悉了高考的新题型,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葡萄园高效生态循环养蛙技术 篇7

关键词:葡萄园,土蛙,生态高效,养殖技术

桂林市因其葡萄产业发达而享有“南方吐鲁木”的美称, 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实施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 2012年在广西自治区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的支持下, 2013—2015年在资源县中峰乡大庄田葡萄园开展高效、生态养殖土蛙, 经多年的探索获得成功, 农户新增加收入逾20.4万元/hm2, 扣除生产成本53 250元/hm2, 农户新增加纯收入150 750元/hm2, 目前全市应用推广面积近200 hm2。

1 养殖前准备

在葡萄园四周沿田埂用90~100目尼龙纱网围成0.8~1.2 m高的围栏, 以防止土蛙逃跑或被蛇类进入捕食土蛙, 在葡萄园中每隔2行也用尼龙纱网隔离, 目的是分类管理, 防止大蛙吃小蛙, 同时也便于对蛙和葡萄的管理。

在葡萄园行距中铺垫农膜, 水放至1/2, 加入0.6 mg/L高锰酸钾, 经过8~12 h水体消毒, 即可放蛙苗。生长在葡萄园行的小草应尽量保留, 以给土蛙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

2 蛙苗选择

首先, 要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环境、抗病性强的本地蛙种, 有利于适应当地自然环境, 提高成活率;二是要选择已从蝌蚪转成幼蛙, 且养殖20~25 d重量在20 g以上的幼蛙, 若尚未转成幼蛙, 在经验不足时, 成功率偏低;三是要选择蛙的腹部、肛门、后肢无红肿的健康幼蛙, 以降低疾病传播[1]。

3 养殖密度

葡萄园养殖土蛙既要考虑养殖效益, 又要考虑葡萄生产效益, 同时还要考虑生产操作及土蛙养殖管理。因此, 养殖密度以7.5万~9.0万只/hm2为佳。注意要分级放苗, 尽量把同等大小的土蛙放在一起, 防止弱肉强食[2]。

4 食料投放

土蛙喜欢在水中捕食, 食料需投入水面上。其方法如下:在养殖沟内每隔5 m左右放一块厚度为1.5~2.0 cm, 宽15~20 cm的木板浮在水面, 既作登陆栖息平台又作喂食平台。土蛙一般食活体食料, 投料时将膨化食料抛入水体, 食料浮在水面并随水体漂动, 易引土蛙抢食, 同时投料尽量靠近栖息平台的水面, 并且每次投食料要投足, 以避免互相残食[3]。

食料要定时、定量、定位。 (1) 定时:葡萄园养殖土蛙在夏季, 投料时间分别在傍晚和早上, 每天投料2次; (2) 定量:蛙体重50 g以下的, 食料投放量按体重的6%~8%计;蛙体重50 g以上的, 食料投放量按体重的8%~10%计;土蛙食料为膨化食料 (钦州市家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生产) , 并依不同蛙重量用不同号料。体重在15~25 g用3号膨化食料, 体重在25~50 g的用4号膨化食料, 体重在50~80 g的5号膨化食料, 体重超过80 g的用6号膨化食料 (注意:在转入投不同号食料时, 提前3~5 d加入下批号的1/2混匀再投食) , 每次投放食料在1 h左右吃完; (3) 定位:每次投放食料时要基本固定在一个地方, 以便于土蛙到时间即来原地觅食。

5 水体更换

养殖土蛙的水体必须干净, 因水体污浊, 易引发疾病。养殖水体以流动水为宜, 但流速又不能太快, 要形成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其方法如下:用管内径12.5 mm或19.0 mm (4分管或6分管) 的PVC水管从引水渠引入土蛙养殖沟内, 而土蛙养殖沟内出水口用同样大小的PVC水管即可。

6 疾病防治

6.1 红腿病

发病时, 表现为后肢红肿, 皮下出血, 严重时全身肌肉充血, 发炎溃烂, 直至死亡。防治方法:一是加强观察, 发现红腿病出现, 分析产生原因;二是要切实加强养殖区域的卫生, 及时捡出脱落的葡萄, 以防止葡萄霉烂影响养殖区域场清洁;三是每隔10~15 d对生长在葡萄园行的小草进行适当梳理, 以防止刮伤, 同时用0.1 mg/L二氧化氯进行水体消毒。

6.2 出血病

出血病由于细菌感染引起, 表现腹部、肛门附近及尾部有出血斑块, 腹内出血。土蛙出血病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水体受到污染。防治方法:用0.1 mg/L二氧化氯进行水体消毒, 并每隔10~15 d进行水体消毒1次, 保持水体洁净[4]。

6.3 歪脖子病

发病时, 病蛙表皮发黑, 脖子歪斜朝向一边, 厌食、懒动, 身体失去平衡, 游动时身体打转, 常与白眼病同时发生。歪脖子病是由于受败血黄杆菌感染, 破坏蛙脑神经所致, 因此又称之为蛙脑膜炎病。防治方法:一是保持养殖水体洁净, 消除败血黄杆菌滋生环境:二是按每800~1 000 kg蛙用蛙必康粉剂200 g防治。用微型喷雾器先将膨化食料表面喷湿, 然后再将所用“蛙必康”粉剂与表面喷湿的膨化食料拌匀, 早晚各1次, 连用2~3 d。随后每隔15 d用1次, 连用2次。

参考文献

[1]于洪贤, 朱世兵.中国林蛙集约化人工养殖及越冬技术研究[J].水利渔业, 2003 (1) :23-25.

[2]钱伟平, 陈朝霞.中国林蛙南移人工养殖的生态适应性研究[J].经济动物学报, 2003 (1) :25-28.

[3]田秀华, 赵文阁, 柏永明, 等.东北林蛙人工养殖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野生动物, 2009 (4) :214-216.

循环高效 篇8

1 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建设

1.1 池塘改造

试验地点在指前镇东浦村田祥水产养殖场。将26×667 m2的成鱼养殖池进行土方改造, 确保池塘池底面基本在同一水平面上, 以免影响水体的有效循环。全年池塘水位不低于1.5 m, 最好保持在1.8~2.0 m以上, 池塘坡度不低于1∶1.5, 最好是在1∶1.8~1∶2, 以避免流水过快引起池埂滑坡或坍塌。

1.2 集约化养殖水槽体构建

在池塘东北角以管径为8 cm的镀锌钢管支水池框架, 高度3 m, 固定于塘底1 m, 周边用平滑彩钢片覆盖, 并进行焊接形成整体框架结构, 建成8个规格相同的水槽体用于养殖试验, 池塘铺设水泥板, 从东向西依次编号为1#—8#。水槽体规格均为22 m×6 m×2 m, 实际养殖水面面积约1 000 m2。

1.3 推流曝气系统构建

推流曝气增氧单元包括斜板支架、气提式推水增氧设备两部分。斜板支架规格为1.3 m×5.0 m×1.7 m, 与推水增氧设备中的微孔曝气单元呈45°角设置。微孔曝气单元中曝气方格规格均为1.25 m×1.25 m, 每隔20 cm平均分布, 材质为硬质塑料管。动力及水泵设施安装在水槽体的上游, 每2个水槽配套气提式推水增氧设备1套, 动力设备功率为4k W, 只要开启设备, 全池的水就能依次流动, 从而形成循环流水养殖池。池塘底部铺设微孔曝气增氧设备, 从底层增氧, 防止密度过高引起底层缺氧。另配2台功率5.5 k W的动力设备用于夜间和高温季节推水增氧。配发电设备1台防止高温季节或用电高峰期出现断电。推水设备24 h开启, 若遇故障应及时排除, 确保水流循环不止。

1.4 残饵粪便收集单元建设

残饵粪便收集区位于流水池的下游, 从而有利于残饵和粪便的收集和再利用。集污槽设置低于流水池底部约50~60 cm, 配套安装1台套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发明的型号为ZW-40的残饵粪便收集装置, 每天吸污5~8次, 确保水质清新。

1.5 其他配套设施

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共设三道隔离网, 分别为进口隔离网将推流段与养鱼段隔离、中间隔离网将养鱼段与回收段隔离、出口隔离网及循环流水养殖区区与其他水域隔离。水槽体两端设0.6 m宽走道, 用于投喂、收获等养殖管理。此外, 进行成鱼养殖时需在进口隔网处增设一道软网, 可防止成鱼入池后不适应撞网导致损伤从而导致成活率降低。进水水源经检测符合国家Ⅱ—Ⅲ类水标准, 水质无污染。试验期间, 试验池不换水, 只补注新水。

2 养殖前准备工作

2.1 清塘消毒

排干池水, 曝晒池底7~10 d。苗种放养前用60~70 kg/667 m2生石灰溶水后全池泼洒, 并辅以40~50 kg/667 m2茶粕碾碎后加水浸泡一夜后全池泼洒, 杀灭野杂鱼等, 毒性时间7~10 d。待毒性消失后, 循环流水池水加至0.5~0.6 m。注水时用规格60目的筛绢网过滤。

2.2 净化区环境营造

除循环流水养殖水槽外的其他水域栽种水草, 主要品种有沉水植物轮叶黑藻、浮水植物莲藕、挺水植物芦苇等, 控制全池水草覆盖率30%左右, 并用隔离网与养殖区隔开, 以免影响水槽体养殖。大塘可以放养少量花白鲢, 一般放养量为20~30尾/667 m2, 还可以套养少量青虾和河蟹。清明节前后投放螺蛳100~200 kg/667 m2用于水体的净化。

3 苗种培育

3.1 苗种放养

苗种入池前3~5 d, 全池施经发酵腐熟的有机肥50~70 kg/667 m2培肥水质, 调节水体透明度35~40 cm。放鱼苗前一天, 将50~100尾活鱼苗放入设置于池内的网箱中, 经24 h观察鱼的状态。试水后用夏花捕捞网在池中拉网1~2次, 若发现野鱼或敌害生物应重整清塘。1#和2#循环流水养殖池放养青鱼1龄鱼种4 000尾, 每池放养2 000尾/池, 平均规格为400~500 g/尾;3#至8#循环流水养殖池共放养青鱼水花40万尾, 平均密度500尾/m2, 苗种来自自行培育。因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工程实施工程期较长, 种苗放养时间为6月初。

3.2 饲料投喂

1#至2#池投喂淮安大江饲料厂生产的池塘精养鱼水产料, 蛋白含量32%的膨化饲料。一天投喂3次, 分别为8:30、12:30、16:30, 一般每隔4 h投喂1次, 最后一次投喂据鱼吃食情况可适当延迟, 日投饲量采用90%饱食投饲法。3#至8#池在水花入池的两星期内泼洒豆浆, 每天用量为2.5 kg黄豆, 6月中旬投喂32%蛋白的破碎料, 8月上旬投喂品种和方式与1#和2#池一致。

3.3 养殖管理

4月至6月控制水位在0.8~1.0 m, 后根据温度情况适当加高水位, 至7月高温期需提高水位至1.5~1.8 m。7月上旬使用300 g硫酸铜和500 g敌百虫对水进行杀虫, 全程仅杀虫1次, 不使用任何渔药和水质改良剂。推流曝气增氧设施全天24 h开启, 确保流水池溶氧充足。另外24 h塘口不离人, 随时查看鱼的摄食、发病情况, 观察是否存在因缺氧而发生浮头现象, 如若发现及时开启底层曝气增氧设施。务必注意暴雨、大风等极易造成停电事故发生的天气, 每天检查集污池底部的废弃物沉积情况, 及时用吸污泵把废弃物吸走, 以免集污区底部发生变质而形成“病灶”从而影响养殖集约化养殖区生产, 及时捞除死鱼、病鱼, 并做好相关记录。

4 小结

4.1 成本效益核算

干塘后据统计1#—2#池共收获3 860尾2龄青鱼鱼种6 730 kg, 平均规格达1.74 kg/尾, 成活率达96.5%;3#—8#池共收获青鱼1龄鱼种8 750 kg, 约5万尾, 平均规格175 g/尾。整个循环流水池总收入22.31万元。试验期间共投入23 t饲料, 平均价格6 400元/t, 饲料费14.72万元, 电费平均4 500元/月, 系统共运行约5个月, 电费2.25万元, 人工、螺蛳等费用1万元。除去饲料成本、电费等投入成本外, 整个循环流水青鱼鱼种培育净利润4.34万元。

4.2 讨论

循环高效 篇9

1 简述以往的种植模式

过去, 人们的种植方式单一。人们对无根栽培、大棚种植或者是现在当下较为高效的高效生态循环栽培法, 一无所知。那时候种植方式的单一与种植的成效也是成正比的。单一的种植方式带来的产量也是较少的, 而且当一个种植者以一种单一的作物作为唯一的经济来源的时候, 又恰巧遇到今年这种作物的价格不是很好, 那么投入进去的时间和养料和收入是呈现反比的。

单一模式下的收获时间是固定的。平菇最初用的方法是培养料在地里栽培的, 而种植高稼蔬菜也就是用竹竿搭个简单的支架然后就种这种高稼蔬菜了, 然而现在人们探索出多种新的种植方法。高效又可以增加产值的高效生态循环栽培法以后就可以减少很多麻烦, 所以平菇与蔬菜间作高效生态循环栽培法是一种简单又节省物力的新方法。

2 浅谈平菇与蔬菜间作高效生态循环栽培法

平菇与蔬菜间作高效生态循环栽培法在当下很实用, 所以在培养的时候有很多因素都需要栽培者注意。

2.1 如何选择平菇的品种

冬春时期比较适合温室作物播种, 故平菇的选择中就可以选择低温类型的。晚秋和初春应以中温型品种为主, 如川杂26、川杂20或者是西德89等。在严冬时节栽培者就需要选择低温型, 如紫袍、2026等。

2.2 播种时期的选择

蔬菜以玉米为例, 在6月末3遍地铲平完毕, 栽培者就可以在玉米的地垄沟里种植平菇, 因为玉米大多都在7~8月份枝繁叶茂, 这样就可以较好的遮蔽阳光, 而且地垄沟里因为湿度较大, 刚好适合平菇所需要的湿度, 有利于平菇子实体生长。

2.3 平菇与玉米的栽培方法

玉米的栽培方法就是在地垄沟的凸出部分种植上玉米, 然后只用在地垄沟的利用上利用2垄, 空出1垄为作业道。种植平菇的方法就是先将地垄沟处理一下, 然后铺上一层整轴玉米芯或者是往年所保存的豆苗杆, 之后就撒上一层平菇种子。还需要注意的是, 在铺上平菇种子的时候就需要铺一层料, 然后再撒上一层平菇种子, 需要用脚踩实, 上面覆盖上大概2cm厚的土或者是覆盖地膜。这样有利于提高平菇的产量。

2.4 平菇的有效管理

2.4.1 发菌期的管理

平菇在播种以后, 从萌发到定植, 培养料的温度在短期内都会升高。如果菌丝长时间在超过40℃的环境中, 就会生长不良甚至闷死。播种后3~4d内, 应特别注意温度变化和通风换气, 温度稍微高时就可以稍微揭膜换气, 使培养料的温度控制24~28℃。播种后约30d, 菌丝就会布满整个培养料, 这时候就应该注意保温、保湿、通风换气。若发现杂菌污染, 即用注射器注入75%的酒精, 封孔处用胶布粘贴。发菌期间, 室温应控制在22~28℃左右, 空气相对湿度为70%, 每天通风不低于6h。菌丝布满培养后, 10d即可形成子实体原基, 此后进入子实体形成期。

2.4.2 子实体形成期的管理

应创造有利于子实体形成的环境条件。增大昼夜温差, 白天温度最好为22℃, 夜间为10℃, 昼夜温差10℃以上, 有利于菇蕾的形成。还要增加散射光照, 这样也有利于子实体的形成, 还要增加一定的通风量。一般子实体形成期对CO2很敏感, 所以这样通风换气也是保护子实体。增大湿度, 室内的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5%~90%最为适宜。

2.4.3 平菇的及时采收

采收过晚, 平菇大量营养就会用于孢子形成, 组织纤维化, 品质下降, 释放的孢子有害人的健康, 且会影响下一代平菇的形成。采收后也要有效管理。在采集第1次产量的时候, 清除残菇碎片, 去除老根, 停水3d。然后轻轻喷水, 这样可以使培养料潮湿, 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95%, 大约10d以后, 第2次的菇蕾形成, 管理方法用同第1次。

2.5 高效间作需注意事项

为了得到良好的遮阴效果, 玉米就要选用抗倒伏、晚熟、抗逆性强的品种, 如农大198、掖单13。因为玉米也会引来害虫, 所以要注意玉米螟、金龟子等害虫的防治。收获的时候, 应掰下果穗, 保留完整的秸秆, 以继续保持其为平菇提供较好的遮阴效果。在平菇的种植中也应注意平菇虫害的防治。生长后期田间极易发生跳虫危害, 很多害虫密集在平菇菌盖表面或者菌褶内, 此时防治措施便是将蓖麻籽油的水溶液洒于菇体上, 或者在2茬菇采收间期喷洒敌百虫800~1000倍液, 这样2~3次即可有相对明显的效果。

3 结束语

平菇与蔬菜间作生态循环栽培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的产值, 也减轻了栽培者的负担, 但是在这高效种植中最开始需要的是大量的高科技术, 而且最开始也比较麻烦, 面临的问题也很多。当熟悉方法之后, 就会有不错的成效, 所以, 现当今多在生态循环栽培方面用心, 平菇与蔬菜间作的发展就会更广。

摘要:如今, 平菇与蔬菜间作高效生态循环栽培法在当下的农家人或者是专业的栽培人当中都是很受欢迎的一种高效、高产的栽培模式。这种方法是利用高秆蔬菜空距较大、行距较宽的特点, 实现上部收获蔬菜, 下部收获平菇的双重效益。

关键词:平菇,蔬菜间作,生态循环

参考文献

[1]李兴泰.平菇与蔬菜间作高效生态循环栽培法[J].农村新技术, 2011 (3) :12-13.

[2]李兴泰.平菇与蔬菜间作高效生态循环栽培法[J].农家科技, 2011 (12) :19.

[3]田家怡.黄河三角洲海岸带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建议[J].滨州学院学报, 2013 (3) :28-35.

河蟹池塘循环水低碳高效养殖技术 篇10

1 池塘循环系统构建

1.1 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一般为75×667 m2~150×667 m2, 长方形, 东西走向, 坡比1∶2.5~1∶3, 水深1.2~1.5 m, 池底平坦, 略向出水口倾斜, 底泥10 cm。水源充足, 排灌方便, 水质良好无污染。

1.2 池塘循环水系统

将池塘合理规划为生态养殖区和水湿地净化区, 净化区占总面积的8%以上。外源水通过进水渠 (管) 进入净化区经净化后进到养殖区。养殖区每个池塘的进、排水口分设在两端。在池塘另一头设排水管, 并建设一个溢流井, 各区域排水管通过溢流井相连通, 养殖尾水通过排水管进入溢流井, 在溢流井的排水口弯曲向上, 可通过插管来控制尾水排放。任何一个池塘的水都可以通过排水管单独排入尾水聚集区, 也可以与其他池塘一起排入尾水聚集区。尾水经汇集后通过排水管进入湿地净化区进行逐级净化, 净化后的尾水经检测达标后可循环利用, 从而实现各功能区池水形成单向循环流动。

1.3 生态养殖区微孔管道增氧设施

生态养殖区配置微孔管道增氧设施, 由气泵、总供气管、微孔增氧管组成。气泵动力配套0.18~0.2 k W/667 m2, 总供气管为内径75 mm的UPVC管, 微孔增氧管采用内径12 mm的高分子微孔曝气管。具体安装方法:总供气管驾设于水面以上30cm, 贯穿整个池塘, 在总管两侧每隔8~10 m设置1条微孔管, 一端接在总供气管上, 另一端延伸至距池边1 m左右, 用竹桩固定于池塘底部。

2 种苗放养

2.1 放养前准备

1—2月份排干池水, 冻晒一个月, 去除过多淤泥, 维修池埂, 堵塞洞穴, 修缮防逃设施。蟹种放养前10 d使用150 kg/667 m2生石灰化水, 全池播洒, 杀灭各种病原体和敌害生物。清整消毒10 d后灌注新水, 用双层80~100目绢网过滤。第一次注水50~60 cm, 在蟹苗下塘前7 d施经发酵的生物有机肥100~300 kg/667 m2培肥水质, 增加水体中浮游生物总量。

生态养殖区水草栽种品种为黄丝草、轮叶黑藻和伊乐藻。1—2月份种植黄丝草, 3月下旬种植轮叶黑藻, 4月上旬种植伊乐藻。条状设置, 宽1 m, 与池埂平行。水草覆盖面积占池塘面积的40%~50%。湿地净化区周边栽种芦苇, 浅水区种轮叶黑藻, 深水区种黄丝草, 适当投放少量花白鲢。清明节前投放鲜活螺蛳, 生态养殖区、湿地净化区投放量均为400 kg/667 m2。

2.2 种苗放养

选择规格整齐, 附肢齐全、无病无伤的本地自育蟹种, 平均规格120~140只/kg, 投放量为800~1 000只/667 m2。2月初先将蟹种暂养在用网片设置为养殖水面10%~20%的暂养区内, 待水草成势后再放到大水面中饲养。3月上旬在养殖区内套放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的虾苗, 规格为体长1 cm的过池虾种, 投放量为20 kg/667 m2。放养前在池塘中间架设网箱, 取少量虾苗放入其中, 2~3 h后虾苗安全才可大面积放养, 一次性放足。

3 饲养管理

3.1 饲料投喂

河蟹食性杂, 饲料品种有动物性饵料小杂鱼、螺蛳、河蚌等, 植物性饵料豆饼、小麦、地瓜、土地、各种水草及颗粒饲料, 要求饲料新鲜无霉变。按照“四定、四看”原则科学投喂, 整个投饲过程分3个阶段:7月份前以冰冻小鱼为主, 7月份后冻鱼适当搭配颗粒饲料, 10月份以后投喂玉米、地瓜等植物性饵料。日投饵量按3—4月为全池河蟹体重量的1%, 5—7月为5%~8%, 8—10月为10%以上。早上占30%, 傍晚占70%。阴雨天减少投喂量或不喂。

3.2 日常管理

河蟹生长对水体溶氧要求较高, 低于5 mg/L时极易导致缺氧死亡。因此微孔增氧管道需经常开启。特别是高温季节7—9月份上半夜至第2天凌晨7:00开启微孔增氧管道增氧, 闷热天气或者阴雨天也要适当开启。

河蟹抗病力强, 通常较少发生病害, 如放养密度过大, 管理不当也会发病。防治方法以定期使用生石灰或者硫酸铜, 两者不能一起使用, 辅以生物菌如光合细菌、EM原露和芽孢杆菌等调节水质, 定期进行水体消毒和杀纤毛虫等, 同时投喂中草药等抗病饵料提升蟹体自身免疫力。

坚持早晚各巡塘1次, 观察河蟹青虾摄食与活动, 生长与发育, 病害与敌害, 水源与水质变化情况, 及时采取相关管理措施。

4 捕捞上市

上一篇:中国西部地区下一篇:财务管理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