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模式

2024-07-26

循环模式(通用12篇)

循环模式 篇1

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转型成为了当前经济发展热门的话题之一。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 也是一个长远而又复杂的课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具有超循环系统的性质和特征, 从超循环系统科学的角度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分析, 可以消解我国在循环经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和不足, 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提高循环经济的运行效率,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1 循环经济模式的科学内涵

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力量, 这使得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和怎么样才能持续发展的问题成为一个不但关系中国自身的兴衰, 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今后世界经济和政治走向的世界性问题。从我国目前经济社会生活的现象层面上看, 最突出的是两个问题, 即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问题。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 (Boulding) 指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率始终高于再生率, 传统经济模式最终会导致自然资源枯竭, 并于1966年提出了“循环经济说”以缓解这个矛盾。

从资源流程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 增长方式存在着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增长模式, 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 这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 消耗的资源就越多, 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 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另一种是循环经济模式, 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 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 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 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循环经济通过其运行模式 (“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式、相对封闭式和非线性模式) 来实现“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 它克服了传统经济运行模式 (“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或“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末端污染治理”的单向式、开放式和线性式流程模式) 所带来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等诸多弊端, 从根源上消解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尖锐冲突和矛盾。

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它是以生态学理论、系统理论和协调理论为指导的闭合式经济活动圈, 它又是通过经济、技术、资源、市场等优势的最佳组合, 而形成的资源共享、互惠共生、良性循环的经济体系, 它也是社会生产力的三要素: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劳动者的组合最优化、效益最大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把地球视为一个大的系统, 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三R”为原则 (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 ,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 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 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 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重构经济系统运行模式, 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使经济发展从数量型的物资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 实现了经济循环圈与生态循环圈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 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

2 超循环系统理论简介

20世纪70年代, 德国生物物理化学家艾根 (M.Eigen) 提出了超循环理论 (Hypercycle Theory) , 它是自组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关于自组织结合途径的理论, 即关于自组织系统内部结构及其联系和运行方式的理论。艾根认为:“循环”是事物普遍的联系概念, 按进化的层次性, 循环又可分为3种差异性描述机理, 它们是:反应循环、催化循环、超循环, 这3种机理构成了对超循环理论描述。超循环理论的3种差异性机理描述概念为: (1) 反应循环是指多步骤化学反应序列, 是持续不断的反应过程, 是较低级的组织形式。反应循环可以包含催化剂, 但催化剂是外来的, 不是由反应自身产生的; (2) 催化循环是比反应循环高一级的组织形式, 反应至少存在一种能够对反应本身进行催化的中间物或者是相当于中间物的反应网络结构型, 这种反应物是循环中自己产生的, 又对循环本身起作用。显然, 催化循环具有自复制单元或自催化单元; (3) 超循环是比催化循环更高级的组织形式, 是维持两个或多个催化循环的动态系统的循环圈。超循环通过催化功能把自复制单元或自催化单元连接起来的高级循环形式, 是催化循环之上的循环。

超循环是由无数循环通过耦合形成的循环网络系统, 其基本特征就是:不仅能自我再生、自我复制, 而且还能自我选择、自我优化, 从而向更高的有序状态进化。超循环中反应循环是靠系统外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来驱动的循环;催化循环则是靠系统内部自催化和彼此相互催化 (交叉催化) 来驱动的循环。“外部催化剂”是指循环系统外部输入或强加的催化剂, 因为它能够使循环被动的运行和耦合, 所以循环运行效率较低, 并且循环耦合力较弱;“内部催化剂”是循环系统内部自己产生的, 因为它能够使循环自主的运行和耦合, 所以循环运行效率高, 并且循环耦合力强。超循环形成有两个条件: (1) 催化循环不仅是内部自催化的, 它还能产生副产物, 产生对其他催化循环有作用的催化剂。 (2) 通过这些催化剂, 形成了相互催化和循环催化的超循环催化网络系统。超循环通过自催化可以加速同一个循环圈的运行效率, 而交叉催化可以增强不同循环之间的耦合力, 并且能够使系统获得整合功能。“超循环系统理论提供了一套如何充分利用系统演化过程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以及如何有效展开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并结合成为更紧密的事物的方法”[1], “以循环的形式利用物质、能量和信息流, 可以获得最大产出比, 是演化组织结合方式最经济的自然选择”[2]。由此, 我们认为超循环理论不仅可以描述自然界系统的进化, 而且还可以指导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与运行。

3 循环经济的超循环网络结构及其运作

循环经济基本模式 (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主要从3个循环圈层进行展开, 并且彼此之间通过“交叉催化”的催化耦合作用, 形成超循环网络结构:

3.1 小循环圈——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圈

就是“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圈通过整个企业工艺流程展开。在“自催化” (赢利) 的推动下, 企业或企业集团内部自主形成高效运行的基本循环圈, 从而实现企业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

企业是社会经济宏观层面上的较小单元, 企业层面的小循环即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是构建循环经济的基础, 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 也有利于改善环境。在企业经济利益的推动下, 一些企业内部循环 (可视为反应循环阶段) 自发形成, 一些企业则在相关法规的约束下形成。物质循环范围越小, 从生态经济效益上看就越合算, 因此, 优先考虑小循环, 再大循环。企业内部物料再生循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将流失物料回收后作为原料返用于原工序中;将生产过程中生成的废料经适当处理返回到原生产流程或厂内其它生产过程中。在具体实施上,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 尽量缩减物料、能源等消耗量, 减少废弃物、有害物质等的排放, 尽可能利用再生资源和加强物质循环使用能力, 并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耐用性。譬如, 杜邦化学公司创造的“3R制造法[3]”——通过放弃有害型的化学物质, 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产品的新工艺等, 每年可使生产造成的塑料废弃物减少25%, 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70%。

3.2 中循环圈——产业内和产业之间的物质循环, 可视为超循环中的催化循环阶段

由于单一企业内物料难以实现彻底的回收利用和循环, 企业为处理废弃物或节约原材料成本, 自发与其它企业形成产业链, 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达到共赢效果。

随着企业间废料交换的频繁化、密切化, 参与的企业不断增加, 规模逐渐增大, 资源利用率也逐渐升高, 由此形成了区域层面的中循环。该循环不仅包括下游工业的废物重返上游工业进行的原料利用等处理,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 将一企业的副产品、废物及余能等送往另一企业作为原料加以利用, 使企业间在资源和能源方面形成互补的格局。产业 (包括农牧业、工业和服务业) 内的物质循环是在产业内不同企业之间展开, 通过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 形成一个产业内的共生体;循环圈内产业之间的物质循环则是在不同产业之间展开, 形成一个更大的产业间的共生体——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的企业间既自我增进又互相增进的耦合方式, 使之形成了催化循环组织结构 (园区企业间资源、能源等互补是生态工业园区形成催化循环的关键) 。这种催化循环结构表现出群体优势, 与单个的企业相比有着更强的经济和环境价值, 企业双方在合作中互利互惠、共同发展。譬如, 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该园区是由发电、炼油、制药、石膏板四大支柱产业构成, 将彼此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生产原料, 不仅大大降低了环境污染, 而且变废为宝, 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

3.3 大循环圈——循环型社会系统

社会层面的大循环就是指循环圈在整个社会中展开。

由于工业生态园区并未完美地解决物质循环问题, 某些副产品和余料未必都能够在园区内消耗, 因此, 要彻底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 需要全社会成员从不同环节、不同层面融入循环经济圈, 形成整个社会的循环经济大系统。正如食物网, 物种越丰富, 相互间的联系越多, 如构成错综复杂的相互依赖的网状结构, 则系统越稳定、抵抗外界的干扰能力越强。循环经济系统要构成一个稳健的系统, 同样需要相互间联系的多样化。通过社会层面的大循环, 生产者、消费者以及还原者的极大丰富化, 形成像生态系统多样化稳定的大系统, 以维持循环经济系统的相对平衡, 并进一步推动着整个经济系统的进化,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演化的动力。譬如, 日本的循环型社会系统以及德国对包装物的双轨制回收系统 (DSD) 。

循环经济通过诸多层面上的多层次循环, 在循环中实现了由低级向高级有等级性地向前不断发展;在这些循环中,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嵌套构成了复杂的超循环结构, 且不同层面上循环形式的复杂性依次上升, 在功能上也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和进化功能。这种超循环并非总是周而复始的在原地刻板运动, 也不是同一个过程的简单重复, 而是由简单向复杂, 在循环中发展, 在发展中循环。

4 发展循环经济的方针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设计经济”[4], 即由反应循环、催化循环组成循环系统的实施过程是一个设计的过程, 而不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 所以, 循环经济的超循环发展模式是在严格控制基础循环的前提下, 特别是控制同资源、能量密切相关的基础循环 (反应循环、催化循环) 的前提下, 促进循环经济生态产业系统的结构升级, 使经济活动向更高的循环层次发展。

根据超循环模式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实施原则上应遵循“高低分级;主次分明”[5]的推进方针。“高低分级”是指这种发展模式是根据循环级别同自然资源的关联程度的不同, 区别对待各循环的关联广度, 对低级循环封闭, 对高级循环开放。此模式也继承了“净室设计”的设计思想, 即通过验证基础循环的正确性, 避免系统基础错误发展到很高的复杂程度, 以消除基础错误引发巨大系统整体错误而引发的巨大损失。基础循环存在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传递流动关系, 形成的生态循环是整个生态工业高级循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生态工业高级循环由此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其生态循环链中的核心资源充裕、产业创新增长及发展良好, 这样才能够使整个工业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主次分明”是指根据经济区域内的资源优势与产业结构, 规范区域基础循环生态循环流,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核心的资源优化与核心的产业创新, 形成生态工业产业链中的主导链, 进而将其他类别的产业与之链接, 构建生态工业网络系统。

参考文献

[1].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86~108

[2].EIGEN M, SCHUSTER P.超循环论[M].曾国屏, 沈小峰,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0:161

[3].胡继灵.高新技术企业管理的超循环理论观[J].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2, 10 (3) :53~54

[4].叶立青.循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J].生态经济, 2003, (10) :62

[5].黄建军, 刘建新, 陈雪阳.循环经济产业化的实现形式及其发展途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5) :20~22

循环模式 篇2

环境价值的循环模式初探

环境污染对环境产生的负价值与环境保护对环境产生的正价值相互作用、相互抵消的`运动过程,体现了环境整体价值在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影响下的具体演化模式.文章探讨了环境价值的循环途径、环境资源价值的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帮助人们提高对环境价值的认识.

作 者:方巍 Fang Wei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33刊 名:上海环境科学 ISTIC英文刊名:SHANGHAI ENVIRONMENTAL SCIENCES年,卷(期):25(5)分类号:X1关键词:环境价值 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 可持续增长

循环经济的浙东“永康模式” 篇3

永康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属浙东低山丘陵盆地,总面积1049平方公里,地理特征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北距杭州,东至宁波,南连温州,距离均在200公里左右,西接金华、衢州,金温铁路、G25国家高速、330国道等大动脉贯穿境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四通八达,为浙中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永武缙五金产业带核心区域。全市现有户籍人口58万,在册登记流动人口58.76万。

永康山川秀丽,风光优美。改革开放以来,永康经济迅猛发展,是久负盛名的“五金之都”,为“中国金融生态示范城市”、全国百强县和浙江省工业强县,2011年地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92.1亿元,增长10.4%;财政总收入54.9亿元,增长16.6%,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39.2亿美元;人均GDP为67780元人民币,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资源匮乏地区经济发展的“永康路径”

像国内其他一些地区一样,永康面临着人多地少,水、地、能源等资源匮乏的现实窘境,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成为永康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经过多年探索,该市循环经济逐渐走出了一条发展新路。

一是建立完善的废旧资源回收体系。

二是循环经济助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是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全面开展。

循环经济的“永康模式”

永康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是在资源紧缺、环境约束的条件下,根据永康市原有的废旧金属材料市场、五金产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体系的建设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再生金属资源需求,弥补了永康矿产资源不足,促成永康有色金属加工、电动工具、汽摩配件等几大特色产业的发展。

永康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回收模式、产业依托、管理制度和协会作用都各具特色,构建起“企业主体+政府主导+行业自律+公众参与”的长效发展新机制;形成了“回收站点+龙头企业+回收基地+信息管理”的“永康模式”;再生资源的加工利用,大大完善了永康市再生资源市场网络体系,形成“再生金属—五金制造—废旧金属回收—再生金属”循环型产业链,提高永康市再生资源产业的经济效益。

在永康,全社会构建了一条以该市废旧金属材料市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中心为原材料供应基地、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为生产基地、中国科技五金城为产品集散销售中心的“回收体系—原料基地—生产利用—专业市场”的大循环模式。通过“城市矿产”推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带动服务业发展,实现了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通过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一二产融合发展。“永康模式”对资源匮乏型地区循环经济发展助推经济发展具有示范作用。

按照永康市规划,“十二五”期间,该市循环经济将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展,结合本地产业特点,加快与周边县市形成区域大循环,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使循环经济呈现出无比美好的前景。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报

循环经济的模式分析 篇4

观察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史我们不难发现, 过度生产、过度消费和过度废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隐患。从发达国家和我国在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成果来看, 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不但要加快进程, 还要兼顾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耗费的降低以及环境污染的减少等等, 避免“先污染, 后治理”、“先破坏, 后恢复”, 要发挥后发优势, 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发达国家及地区循环经济建设的经验

(一) 德国循环经济建设的经验

德国《废弃物限制处理法》、《包装条例》和《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等一系列发文的颁布, 很好地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建设。比如将各类包装物的回收规定列为国民义, 大力降低废弃物的产生量及其危害等等。德国以循环经济立法为主导依据, 通过了法制化轨道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设, 最终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德国以垃圾处理为开端, 随后渐渐向生产和消费领域前进, 完成了经济的迅速增长成为了就业的新鲜力量。

(二) 日本循环经济建设的经验

“末端治理”战略对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是日本循环经济发展的思想源泉“源头预防”、“循环经济”等一系列概念呼之欲出, 而《容器包装循环利用法》、《家用电器回收利用法》和《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的颁布则更是很好地促进了其循环经济的建设, 明确了政府、地方主管、企业和公众的责任, 鼓励每个人为建立循环社会做出贡献。世界上循环经济立法最为完善的国家当属日本, 已经建立了“资源节约——循环型社会”, 提出了以环境经济立国的战略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三) 美国循环经济的建设经验

美国居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首位, 同时也是发展循环经济较早的国家之一, 美国推动再生资源发展的主要原动力是行政手段。美国在探索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实行了大量的实践, 不但建立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 鼓励循环性消费, 还建立了约20个生态工业园区, 其采取的措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于1976年, 美国就制定了《固体废弃物处置法》, 从2000年起, 美国能源部新技术主要内容为“零能耗住宅”, 除此之外, 美国总统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专门为生态工业园区组建了特别工作组, 使美国的生态工业园区驻足到美国各地。美国杜邦化学公司为了达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 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 采取并实施了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

(四) 其他国家相关循环经济建设经验

1987年, 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的循环经济试验区正式建立, 针对在不同独立商业伙伴之间进行合作协议的基础上, 致力于“一个公司的副产品将成为其他公司的重要资源”。当地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循环链, 实现了区内水、能源、废物等物质的循环利用, 并且在遵守生态道德和追求共同利益的共识下进行合作。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法国循环经济试验区大力推进的发展思路, 很好地推进了可再生能源战略, 推行了水资源流域循环经济实践, 制定了有效的垃圾处理的立法和措施。

澳大利亚的循环经济试验区不但注重环境保护,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发展模的发展模式, 还实施清洁生产, 注重资源保护和开发新能源, 体现了其对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韩国为了促进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发展采取了显著措施, 包括注重资源再利用, 完成减少废弃物排放, 不但促进以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方式来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消耗, 同时还建立相关循环经济立法和环保措施。

三、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近年来, 在对可持续发展的研讨中, 逐渐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从源头上治理污染, 即从产品的研发和设计开始就力图消除造成污染的根源。

(一) 过程末端治理型

该模式强调了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治理污染的方法, 并且开始注意环境问题, 结果造成治理技术的难度加剧, 治理的成本耗费较高,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虽然被世界上发展循环经济的大部分国家采用, 但其存在很多弊端。

(二) 废物回收利用型

这种模式不但重视垃圾的“资源化”和“再利用”, 更强调生产过程和消费领域的废物回收和再利用, 以“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为内容的循环经济模式。在这方面, 德国建立了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模式, 其循环经济以废弃物循环利用为着手点, 通过生产责任者延伸将循环经济向生产领域扩展, 然后通过DSD系统向区域推进。

(三) 清洁生产主导型

这一模式以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依据, 推进清洁生产, 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目前, 越来越多的国家包括我国, 已开始关注和推行清洁生产模式, 完善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大力采取有效措施, 包括资源的整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节能、降耗、节水, 减慢资源的耗竭, 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促进工业生产和环境的共赢, 减少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威胁。

(四) 生态研发设计型

此模式以实现循环型社会为目的, 采取资源能源消耗少、经济效益高, 社会效益好, “零排放”、“零污染”, 绿色消费等方案。在重视末端污染治理、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和清洁生产的基础上, 更着重通过生态化的研发和设计将循环经济的思想、原则、制度及技术贯穿于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以及社会各个领域。

参考文献

崔军.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理论探讨与案例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 2011 (11) .

[2]刘静华, 贾仁安, 袁新发, 等.反馈系统发展对策生成的顶点赋权反馈图法——以鄱阳湖区德邦生态能源经济反馈系统发展为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1 (03) .

谷丰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篇5

一、企业简介

山东谷丰源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辖七个子公司,是集科研、生产、农化服务于一体的全国重点复合肥生产企业、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用微生物菌剂、微生态制剂、医药中间体、酶制剂等生物产业园区。公司厂区占地1000余亩,拥有固定资产3.6亿元,现有员工1000余人,产品畅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集团公司拥有生物肥、缓控释肥、螯合肥、高塔肥、脲甲醛复合肥等12条生产线,具有年产百万吨各种复合肥料的生产能力。集团公司分为肥料生产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生物医药区等功能区,着力打造从集团公司生物有机肥料—农业种植养殖—有机农副产品—沼气工程—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生产有机肥料的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发展模式。

公司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产品荣获“国家重点新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山东名牌”等称号,“谷丰源”商标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公司的微生物肥料、螯合追施肥料获得国家四部委认定的“国家重点新产品”。企业荣获“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科技发明一等奖”、“农业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山东省消费者满意单位”“聊城市富民兴聊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公司拥有专利21项,鉴定高科技成果3项,先后和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生科院、华东理科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研发新

技术、新产品,多次承担国家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组建了“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螯合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聊城市螯合肥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公司以科技创新发展为第一要素,全面提升质量管理体系,企业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在2012年被评为“聊城市市长质量奖”。

2013年,公司农业板块先后承担了2013年省级现代农业果菜项目,山东省“菜篮子”工程,山东省畜牧旅游示范园区等项目,获阳谷县2013年农业突出贡献奖。

二、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规划和目标

1、企业清洁生产开展情况

公司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是按照清洁生产工作程序逐步开展的。领导高度重视及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宣传教育深入人心,为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公司在审核准备初期就成立了审核领导小组,企管部相关领导全程陪同咨询方老师到分公司进行宣传培训,制定了清洁生产激励机制,体现了公司对清洁生产工作的高度重视;公司同时也成立了审核小组,公司总经理在全体员工大会上做了动员报告,号召全体员工积极提出清洁生产方案和合理化建议,并承诺提出的方案都会被公司做为宝贵的财富收集,在条件成熟的的时候组织实施,并且都给予一定的奖励。全体员工在各级领导的感召下,清洁生产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审核小组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计划,让审核工作按程序、有计划的进行;公司利用黑板报、例会的形式宣贯清洁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学习清洁生产的相关知识和

进行清洁生产审核的方法,使全体员工正确认识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重要意义,掌握清洁生产审核的基本方法。为使清洁生产深入广大员工心中,审核小组还进行了一次征文活动,通过向员工征集清洁生产文稿,把广大员工引入清洁生产宣传活动之中,以写作激发员工对公司实施清洁生产工作的理性思考,搜寻、指正浪费现象,培育、增强节能意识,总结、传播节能工艺、技术和操作方法,把“清洁生产,从我做起”落到实处。

公司审核小组在咨询老师的指导下,了解了国内同行业先进的工艺技术指标,收集分析了公司的基本情况,生产工作情况及环保工作状况,基本探明公司存在的不足。针对企业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找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清洁生产机会,并根据清洁生产审核的特点确定出了本轮清洁生产审核重点,设置清洁生产审核目标。

2、企业资源综合利用情况

公司园区内实行农业大循环模式,利用集团公司生产的生物菌进行畜禽养殖,利用畜禽粪便建设沼气工程。目前园区肉羊存栏量为600余头、商品猪存栏量6000头,每天处理粪量为25吨,冲洗废水25余吨,畜禽产生的粪便进行干湿分离,干粪便部分使用生物菌进行腐化、发酵,做为生物有机肥原料,用于园区内的土壤改良。

园区种植有机黑小麦、绿小麦200余亩,对园区的秸秆进行了综合利用,和粪便干湿分离后的废水都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公司厂区锅炉和居民生活用气。产生的沼液作为优质水溶肥料施用于本公司园区内蔬菜与果园种植,沼渣和食用菌废菌棒混合生产有机

肥进行土壤改良,节约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又能增产增收,提高种植作物的品质,形成了“养殖-沼气-沼肥(种植)”的良性循环系统。

3、循环经济投入产出情况

集团公司循环经济涉及工业、农业两大板块,集团公司原来是生产肥料,成立于2002年。2013年又投资建设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现在着力打造从工业——农业——工业的大循环模式,工业板块效益良好,农业板块因为是去年刚刚建设,现在围绕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投入也在农业板块上,今年准备投入400余万元建设的大型沼气项目,建成后在经济、节能等方面效益显著。

经济效益。(1)沼气:年产沼气36.5万立方米,按照1.5元/m3计算,年可获收益36.5×1.5=54.75万元。(2)沼渣沼液肥:年产沼

渣肥18000吨,主要用于本场区有机蔬果种植,每吨按30元计,年产值54万。

节能效益。沼气工程年产沼气36.5万m3,按照热值及热值利用率推算,1m3沼气相当于0.7公斤标准煤,每年可替代煤255.50吨。

这种循环模式可能需要3-5年的不断发展,才能形成良好的运营,投入产出比会有更好得回报。

三、循环经济项目实施的保障情况

对于公司的循环经济项目,公司的领导十分重视。为确保循环经济项目工作的顺利进行,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循环经济项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循环经济项目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督导工作,整合有关项目和技术力量,保证各项措施及资金按时到位。

四、发展循环经济中使用的新流程

集团公司的循环经济,首先是在生物肥料示范为前提进而发展现

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园区是按照种养结合、综合共生、循环内外的流程,即用生物肥料改良土壤、发展有机种植、用生物技术进行畜禽养殖、园区废弃物综合利用、固体农业废弃物回到集团制作肥料的循环流程,逐步形成了从土壤改良、优良蔬菜粮食品种培育、生物肥料示范、病虫害生物预防、植物秸秆生物发酵综合利用、生态养殖、畜禽粪便生物熟化处理、食用菌栽培、沼气工程建设、沼渣菌渣生物转化生产有机肥料进行还田、生产有机粮食、有机蔬菜及有机食品的循环经济链。

山东谷丰源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我国县域循环经济模式的探讨 篇6

一、发展县域循环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世界经济一体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追求发展成为各国的主导思想。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主要从经济和政治的角度来看待发展,盲目追求GDP增长和政绩工程,忽略了发展的核心——美好生活、和谐社会以及人类群体与大自然关系的问题。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片面的传统工业化生产和消费方式,导致了我国县域经济呈普遍性落后的特征。与大中城市相比,我国县域经济从整体上看,农民收入低、农业落后及产业结构陈旧,中小企业产出效益低、基础设施落后、公共产品缺乏等。2002年底,我国县域人均社会总产值仅相当于大中城市的1/4,人均收入仅相当于大中城市的1/3。城乡二元结构在改革开放后呈加强趋势,还造成了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这势必影响我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以及国民经济整体现代化有效推进。循环经济模式内含有系统性的先进科学理念,强调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基于环境保护之上的绿色生产和消费来实现人、社会和向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以及体现个体价值和群体价值的统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引人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二者的有效对接,循环经济理念就会逐渐渗入到县域经济的各个方面,“高教”“平等”+“和谐”等思想就会成为各行为个体在处理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关系时的基本原则,以前那种“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片面的、短视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会逐渐转变为以“有利于人、社会和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最终从整体上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因此,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必然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可行途径

“三农”问题是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国家为了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主要是农业和农民问题,只要农业发展、农民收入提高了,贫穷就不再是问题。循环经济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出现及完善,对我们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和农民问题增添了信心和决心。1,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传统农业采取的是一种废弃物少、生产率较低的初级循环生产方式,如种植业,劳动、简单技术和土地相结合,消耗种子、肥料、光和水,生产出人类可食用的农产品,人类食用后产生的排泄物和秸秆燃烧后的产物又做肥料肥田。随着工业经济向农村广泛渗入,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各种农用机械、化肥、农药,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过多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农机具和石油燃料的广泛使用增加了对大气的污染。农业产业化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养殖业迅猛发展造成了畜禽粪便无法全部用作农家肥,排放河中造成了水污染。传统初级循环生产方式已演变为较高生产率、高污染的“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的直线式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现代循环经济模式可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强各产业主体之问的互补互动和共生共利性,增加农业发展的整体活力;进行绿色生产,控制化肥和农药的滥用,保证食品安全;进行干净消费,对各种排泄物和产品生产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后回归大自然;进行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农业生产中的资源利率,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逐渐改变农业产业的弱势地位等等。最终实现农业产业的“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具有高生产率、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生产方式。2,循环经济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农民问题关键是剩余劳动力多,收入少。循环经济通过绿色生产,保证了食品的安全,符合时代的客观需要,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极大地拓展了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需求,这将从产品价格和市场需求两个方面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可以通过延长产业链,促使工业和农业的有效对接,形成一种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农村的生产方式,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循环经济可有致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化”

改革以来,我国县域工业化进程得到了快速推进,但其工业化模式是采用四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传统工业化模式,以片面追求CDP增长为主要目标,没有考虑到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对社会和环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县域地区已成为我国污染、人口、贫困问题的集中区域。县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十六大报告指出,为了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摒弃传统工业化模式,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循环经济模式的引人和实施可有效地促进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从而最终实现我国县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之一是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现代技术来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行内涵式生产和经营,因此,通过推行和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改变县域内中小企业的外延式生产和经营方式,提高效率和节省资源。其次,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是进行绿色生产和消费,保护好环境,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可以促使县域内中小企业规范自身的行为,充分考虑到自身的行为对社会和环境可能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从而有利于在客观上形成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的局面;另一方而根据县域经济的实际情况发展生态产业和环保产业,调整县域经济产业结构,通过获取一种由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而产生的“结构效益”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再次,循环经济通过废弃物的资源化,延长产业链,这样就可以通过某种组织形式把更多分散的中小企业纳入到同一产业链上来,以一个分工和协作比较紧密的组织形式活跃在市场经济之中,从而使各中小企业一方面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得规模经济,加速资本积累;另一方而可以依靠各企业的整体力量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速技术的创新、扩散和应用过程,提升整个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促进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保证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

循环经济发展讲究的是各个体的行为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因此,要确立符合客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来激励和规范各行为个体的行为。基本指导思想主要

是以下一些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倡以人为本,也就是指经济社会的各种制度、游戏规则的设计都应该以人性化为主,体现人性的合理扩张和人的正当权利的充分扩张以及推动社会自由度的增加,为每一个体价值的公平实现提供足够的空间。2,公平性原则。循环经济以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而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资源在当代人群之间以及代与代人群之间公平合理的分配”,这就是公平性原则的基本体现。当代人群之间的公平主要包括国家之间、国内地区之间、不同利益集团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公平。代际之间的公平主要是指我们当代人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为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好的条件。3,整体性原则。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视为一个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在环境保护中发展经济。4,系统性原则。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广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要用系统的观点,来把握县域循环经济这个大系统中的各组成元素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充分调动县和乡(镇)政府、企业、公众和市场中组织等行为个体的力量,共同形成最大的合力。来推动该系统的有效发展,完成经济一社会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合和优化,最终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社会。

(二)建立有致的技术创新、扩散和应用机制。强化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在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和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我国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支持系统的建立与完善需要一种有效的技术创新、扩散和应用机制。1,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首先是产权安排制度,即从法律上界定知识产权并保证其运作;其次是资金补助安排,即政府对那些从事经济发展所急需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给以补贴或资助:再次是合约安排,即政府直接与私人部门签定有关技术创新合约,在信贷、税收等各方面给予优惠。2扩散和应用机制。技术的扩散和应用机制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

(三)坚持有序推进的原则,加强立法,以法律促进和规范县城循环经济的发展

探索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 篇7

黄骅市常郭镇西排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 有种植食用菌、蔬菜的传统。过去, 菌菜种植以农户为主, 分散经营, 由于经常喷农药、施化肥, 产品品质不好, 市场价格不高, 销路也受到影响;购买食用菌肥料投入很大, 种植成本居高不下。

近年来, 黄骅市农业局积极扶持该村以食用菌、蔬菜为基础, 以沼气建设为突破口, 探索发展“沼—菜—畜”生态农业循环模式, 利用沼气生产的沼液、沼渣为食用菌、蔬菜提供肥料, 提升菌菜品质, 壮大当地蔬菜产业。

从2009年开始, 利用新能源沼气项目, 补助西排村进行大型沼气站建设。沼气站经过两期建设, 现在已有5个产气罐和1个储气罐, 满负荷运行每天能产沼气1 000m3, 全村260户村民都用上了沼气。这些大沼气罐, 一年要消耗秸秆1 500多t, 村民用秸秆换沼气, 每500g秸秆卖0.4元, 平均每天做饭只需0.9元, 村民卖两车秸秆就够一年的沼气费了, 如今昔日房前屋后的柴草跺不见了, 家家户户用上了清洁的沼气, 村容村貌大变样。更重要的是, 沼气站的建设不但让村民结束了用柴火做饭烟熏火燎的历史, 而且沼气站产气过程中产出的“废物”都是菌菜种植的“宝贝”。沼渣是上好的肥料, 沼液有很好的杀菌、抗病虫害的作用, 既降低了生产成本, 又提高了蔬菜品质。以前是买牛粪掺玉米秸秆来发酵种蘑菇, 一个棚光买牛粪就要花去近千元, 现在利用沼渣当底肥, 而且用沼渣种蘑菇不用发酵, 出菇后用沼液作为叶面肥喷洒在蘑菇上, 节省了肥料, 提高了蘑菇的质量和产量, 用沼液、沼渣种出的蘑菇和蔬菜, 村民们形象地形容像吃了奶的“小牛犊”, 一个劲地长, 更重要的是, 真正实现了“无公害”。旺季时, 一个棚一天产出的蘑菇就能卖1 000多元。

为了更好地引导农户科学种植、促进菌菜产业规模化发展、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2010年西排村成立了绿润种植专业合作社, 实行股份制, 全体村民每人都持有2 000元的股份, 并还可以投入1万~10万元, 成为大股东。合作社统一建设了200亩蔬菜大棚和5万m2食用菌大棚, 并注册了“福润发”品牌, 申请了绿色食品认证, 所种植的菌菜统一管理、统一销售, 这样一来, 在保证食用菌、蔬菜品质和产量的同时, 也使销售渠道更为畅通。

在扩大菌菜种植规模的同时, 黄骅市农业局积极帮助该村引进农业项目, 延长循环产业链:先后引进种植了双孢菇、白灵菇、金针菇、灰平菇等高效益的食用菌品种, 实现了食用菌周年生产。2012年, 种植户张福堂试种了一棚白灵菇, 他算了一笔账:每个菌袋约含0.5kg干料, 出菇0.3~0.35kg, 按出菇时平均价24元/kg来算, 每个菌袋除去3.5元成本 (不除人工) , 可获纯利3.7元, 一个棚4万个菌袋, 就可获利10万多元, 效益非常可观。

2012年西排村投资100多万元, 建成了占地40多亩的食用菌果蔬批零市场, 引进先进检测设备、培训专业人员, 建起了食用菌果蔬检测站, 对生产出的食用菌果蔬进行检测, 确保产品绿色、无公害。同时, 为延长菌菜贮藏时间, 修建了保鲜库, 可以有效调节菌蔬生产的淡、旺季, 畅通销售渠道。

2013年西排村建成了小杂粮生产加工基地, 种植高品质小米、红小豆和小实玉米, 严格按照无公害要求种植, 确保杂粮品质的绿色、环保和安全。投资60万元建设杂粮加工厂, 延伸产业链, 提高产品附加值, 设计自己的品牌和包装, 走高端礼品路线, 开辟杂粮销售专柜和京津高端消费市场。目前, 1 000亩的杂粮基地即将迎来丰收。

冬枣林里放养“生态鸡”, 现有4 000多只散养土鸡, 产出的鸡蛋“论枚卖”, 每个2元, 供不应求。鱼塘和养猪场正在建设中, 并且修建了沼气罐, 猪的粪便可以“废物利用”, 建成后预计生猪存栏1 500头。

经过几年的努力, 西排村形成了生态养殖、高效种植、绿色产品生产三大产业, 形成“秸秆、粪便———沼气、沼渣、沼液———发电、燃料、菌菜、肥料———生态养殖”的立体循环经济模式, 生态循环农业已使西排村摆脱了农业种植靠天吃饭的局面, 步入了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必须将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有机结合, 科学使用农业生产资料, 形成上下游产品和废物再利用循环链, 既减少农业向系统外输出污染物, 又能使生产成本降低、产品增值、产业增效, 从而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农村经济。西排村充分利用沼气建设, 发展菌菜种植、林下无公害养殖、小杂粮种植, 形成了农业循环生态产业链, 正契合了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的要求。

循环经济管理模式浅析 篇8

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 (Spaceship Economy) 理论, 但最先明确提出循环经济 (Circular Economy) 一词的却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戴维·皮尔斯。20世纪90年代末, 循环经济概念和理论开始进入中国并开始广为使用, 国内学者在对循环经济概念进行界定时, 由于其各自立场和认知的差别, 所给出的定义的侧重点也不相同。清华大学法学院环境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明远将循环经济的概念界定如下: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而言的, 是建立在生态学规律之上的一种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以资源 (特别是物质资源) 的节约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以避免、减少、再利用、资源化、热回收、无害化处置作为处理废弃物的先后次序, 构造上高度接近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闭路循环,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是解决中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1]。

二、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2002年之前为理念倡导阶段, 2003—2005年为国家决策阶段, 2006年至今为全面试点示范阶段。循环经济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变革, 其观念已经在企业、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深入人心, 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同时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走的是试点示范模式, 企业推行清洁生产, 区域发展生态工业园, 社会走循环型社会的模式, 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虽然中国循环经济在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 对所处工业发展特定阶段认知不清

循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盲目进行跨越式发展, 盲目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 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没有认清工业所处的发展阶段, 就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而言, 不可能用高新技术产业来代替传统产业, 因为经济主体需求增长最快的是重化工产业, 是传统产业, 因此只能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那么跨越式发展要用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来实现经济增长, 而不是跨越产业结构发展的特殊阶段。

2. 认识不深入, 一刀切, 把循环经济泛化

对循环经济内涵外延的理解片面不准, 或将循环经济简单化为废弃物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与污染防治, 或把循环经济外延无限扩大, 等同可持续发展概念。没有从区域产业系统大的层面, 从国家安全和长远竞争力高度去理解把握。

3.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缺乏相应监督体系

中国现有的循环经济立法不具体, 可操作性不强, 缺乏必要的监督体系, 国家扶持和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 相关配套标准政策也不健全, 一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未能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和供求关系, 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部分产业政策也在不少方面制约其发展。

4. 技术支撑乏力

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研究为基础,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大技术的研发比较滞后, 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少有突破, 先进适用的循环技术推广明显乏力。

5. 消费领域发展滞后

现阶段, 社会对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但在消费领域却存在很多问题。许多消费文化、价值观念都带有很强的物质享乐主义和不可持续消费的特征, 各种资源能源浪费现象司空见惯。

三、循环经济管理模式研究

1. 明确发展阶段, 发展有中国特色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的概念是从国外舶来的, 但其提出的背景不同。中国的循环经济是在资源短缺瓶颈和环境日益恶化的条件下提出的, 然而在是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经历了长时间的环境治理阶段, 为适应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的高层次要求。片面理解循环经济, 将循环经济理解简单化或者泛化都与中国资源高度短缺、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的现状相悖, 不仅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而且在实践中不具备可操作性。

笔者认为, 一定要明确各自发展阶段的不同,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 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首先, 不能照搬工业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循环社会的观念和做法, 避免走极端主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应当按照现今工业发展的特殊阶段实行有针对性的发展, 应该是一种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和减量化技术节约资源、减轻污染负荷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解决中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2]。

2. 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及其监督体系

首先, 要构建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的立法体系是推进循环经济的法制保障, 没有法律强力支撑, 很难提高资源利用价值。立法体系可以参照日本, 从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项法三个层面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3]。

其次, 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监督管理体系。对循环经济工作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监督, 通过提出各种形式的意见和建议使循环经济工作不断持续改进、完善提高。尤其是依法加强对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 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将发展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工作紧密结合,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逐步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加强对企业废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 降低排放强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 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3.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提供有力政策保障

发展循环经济, 首先要利用市场机制, 以市场为驱动力, 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企业自觉节能的机制, 使企业自觉“循环”起来。但是, 对于企业来说, 如果成本和价格是摆在面前的两大鸿沟, 因此, 在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当前还没有市场竞争上的优势, 这就需要国家政策扶持。这就决定了在中国发展循环经济, 在相当一个时期内都将是政策性产业, 需要适宜的政策培育环境, 才能吸引社会资金进入, 形成循环经济自身的良性循环。

因此应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政策, 强化政策激励措施:包括建立循环经济专项资金, 制定实施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扶持政策以及相应的价格、收费和押金制度, 并对科技创新给予财政支持。

4.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关注静脉行业

技术创新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技术基础, 为循环经济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中国应该通过积极推动技术创新, 使中国循环经济有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通过对经济系统的物流和能流分析, 设计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路径, 建设高新技术生态园, 降低生产和消费两大领域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4]。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 尤其要关注静脉产业, 一定要鼓励技术创新, 否则会带来更多的污染, 与循环经济的初衷背离, 因此我们应该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来规范静脉产业发展。

5. 倡导全民参与, 生产和消费双管齐下

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两个领域, 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完整意义的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 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 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在消费领域主要是发展绿色消费和改变生活方式及行为, 构建可持续消费模式[4]。因此应倡导全面参与, 使循环经济在生产和消费领域齐头并进。

四、结论

循环经济是解决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资源短缺、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 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化。通过研究循环经济管理模式, 推进循环经济稳步发展, 是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资源、环境和经济问题的重要途径。

摘要: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 并成为一种经济管理新范式。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理念倡导、局部试验示范后正逐步走向全面探索实践的重要转折阶段。在这一发展的关键节点, 迫切需要把握好循环经济概念界定、发展现状和该特殊阶段的循环经济管理模式。只有全面分析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外延, 透析其发展的现状, 才能为现今循环经济管理模式研究提供清晰的思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管理模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明远.“循环经济”概念辨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 (6) :13-18.

[2]冯志浚.循环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3]杨卫东.论化工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与对策[J].物流经济, 2009, (3) :36-37.

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篇9

“循环经济” (Cyclic Economy) 的概念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1962年受宇宙飞船的启发提出, 但其诞生后并未引起广泛重视, 近年来才逐步成为一些国家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的首选模式。循环经济既是关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观念, 又是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它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提高资源生产率。

1 发展循环经济是历史必然

1.1 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 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

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 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 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 以降低成本压力。

1.2 追求经济效益, 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

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 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3

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的前提, 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1.4

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 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 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 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 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

1.5

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 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2.1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 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 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 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生态工业等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时, 优先选择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 重点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 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2.2 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

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 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瞽, 科学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 开展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2.3 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

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因此, 应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 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攻关, 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2.4 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 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

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 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 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 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 利用信息产业参与制造业信息化, 数字化设计、自动控制、电子数据管理、电子商务, 发展集成制造、网络制造, 进而带动与信息产业关联的中小企业的发展。

3 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分析

3.1 管理支撑

3.1.1 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企业需要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成本, 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 指导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建设, 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3.1.2 建立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和信息平台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 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 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 在企业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 企业之间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关联和交换, 逐步形成生态型企业网络。

3.2 制度支撑

3.2.1 计划和布局制度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 包括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

3.2.2 市场准入制度企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 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 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 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 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格等。

3.2.3 循环程序和示范制度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 为了保证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 应重视循环程序的制定, 通过建立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来带动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

3.3 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 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 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 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 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 从而降低资源消耗的强度。因此企业要强化循环经济领域有关技术研发工作, 把重点放在降低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 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 生产过程无废少废, 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科技项目方面, 尽可能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并减少污染, 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4 小结

循环经济既是关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观念, 又是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它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提高资源生产率。当前, 循环经济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极大地影响着循环经济的进程, 它强调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实行循环经济是保障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摘要:循环经济既是关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观念, 又是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它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提高资源生产率。当前, 循环经济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极大地影响着循环经济的进程, 它强调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实行循环经济是保障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文章分析了我国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畜禽粪便循环利用模式分析 篇10

1 畜禽粪便污染原因

随着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 粪便也更集中, 处理粪污的成本也相应增加, 企业和养殖户多利用检查空隙和地方重发展, 轻治理的政策, 采取隐秘方法降低治污成本。在全市推广的家庭沼气模式只能解决散养和养殖数量少的家庭, 受季节因素、原料装填材料等影响气量不稳, 排渣困难, 粪便继续无序使用。

农户承包的现有土地不能消化和利用完所产的粪肥, 没有好的方式转变成获得收益的商品, 熟腐场地受限, 造成乱堆乱排。在养殖场区建设之初, 周边居民没能认识到污染的严重性, 以及对自身利益的损害, 缺失了监督和受害后的追偿权利, 致使违规企业无视法律法规的存在, 肆意排放。

治污管理缺失, 粪污处理成本高, 阶段性粪污不能满足设备运行, 治污设施形同虚设。政府没能注重整个产业链利益, 种植业和养殖业脱节, 养殖场区分布不合理, 行政资源分散支配, 没能将各方利益资源有效整合, 导致巨大的畜禽粪便资源被浪费, 反倒成为养殖业发展的拖累。

2 畜禽粪便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 庭院式小沼气池已不能满足农村生产生活需要。随着养殖业结构、农村人员结构的变化、家用电器普及、粉料装填不便、季节影响、生活习惯改变等, 家庭式沼气多闲置和废弃。沼液、沼渣不能分离, 单棚消化不了产生的肥料, 种植园棚于居住地和养殖场有一定距离, 也并非种养都能兼具, 这种在户均一座暖棚 (果、蔬菜棚) 、一座暖养殖政策引导下产生的模式, 因运输不便和技术服务不到位等, 并没能发挥更好的效益。

专业化污染突出。随着养殖大户、养殖小区的发展, 粪污更加集中, 粪污处理方式粗陋, 粪便长期露天堆放, 污水横流、蚊蝇肆虐、臭气逸散, 严重影响养殖环境和畜禽健康, 以及周边居民的生活, 土地和饮用水安全。这种养殖模式是将分散的养殖户集中到一起, 各自独立经营, 棚舍租借灵活, 养殖区内畜禽种类、数量、饲养时间不确定, 畜禽周转随价格、季节发生变化, 粪便混杂污染, 难以形成共同治理。

规模化养殖企业粪污设备非正常运行。规模场大多配套了大中型沼气设施设备, 受季节影响产气量不均衡, 不能满足商业需求, 商业化运行成本高, 政策与各方协调动力不足, 也影响了企业的粪污治理和循环利用的信心。粪便有多采简单取固液分离, 发酵后用于垫料或肥料出售, 循环利用率不足。

3 畜禽粪便资源利用模式

大力实施生态战略。从国家到地方全面落实“五位一体”国家战略, 节能环保、粪污治理、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清洁能源成为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牧业, 必须探索新的模式服务于全产业链。

庭院沼气模式。上世纪为解决和改变农村公共卫生环境, 保护群众健康, 改卫改厕, 施行人畜分离, 充分利用人畜粪便发酵, 生产自给自足生活沼气, 提高农家肥料肥效的一系列惠农政策, 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因技术和“三农”结构的改变逐渐被淘汰, 但为更好利用畜禽粪便打下了基础。

综合利用模式。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饲养稳定家畜养殖数量, 种植粮食作物秸秆等农副产品做饲料, 粪便养殖蚯蚓或蝇蛆, 蚯蚓粪用于花卉肥料或种植反季节温室水果, 其余粪便熟腐后用于有机粮果蔬菜的种植, 果林下杂草和田间杂草、蚯蚓、蝇蛆养殖畜禽, 粪便深翻肥果菜的多元生产模式。农产品订单销售+客户自采模式, 收益相对较高, 但也只能满足综合化, 自产自足生产模式的农场, 不适宜产业链短无农业基地的企业。

生物肥料模式。以专注于环保、农业资源再利用并研发生产、生物有机肥料—无公害蔬菜种植—生态养殖—以烂尾菜和农牧生产废弃物及禽畜粪便无公害化处理—生产有机肥、有机无机肥料的农业生产循环经济产业。对原料进行连续好氧发酵处理, 杀死堆肥原料中的病菌、虫卵, 短时间内使堆肥达到无害化, 无任何有害物质残留, 改变传统的腐熟方式。

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为解决养殖户因畜禽粪便处理难, 新农村居民缺乏清洁能源, 种植户缺乏优质农家有机肥的各方困难和矛盾, 通过能源这一杠杆, 将种、养两大户族重新联系起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住上楼房, 利用空出来的土地发展养殖业, 随着环境保护法规政策的实施, 继续肆意排放粪污将受到法律的有效监管处罚。

循环经济模式的产业成长特征研究 篇11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成长;经济外部性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141-03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矛盾的加剧,我国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已有文献多从企业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单纯从产业角度专门研究的资料非常罕见。笔者认为,推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关键还在于对产业发展特征及机理的认识与把握,因而探寻其规律性,为制定相关产业发展对策提供可行性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重构经济系统,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以达到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循环经济遵循的原则是:减量化原则(Reduce),即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使用原则(Reuse),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形式被多次使用,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再循环原则(Recycle),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末端处理负荷。

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由三个层次形成:一是企业内部微循环系统,即在企业内部实现物料循环;二是企业之间中循环系统,即企业之间进行循环,其典型模式是生态工业园,以消除单个企业内无法消解的一部分废料和副产品;三是社会静脉产业的大循环系统,在整个社会范围,建立旧物调剂和资源回收产业。

二、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产业成长特征

产业成长是一个产业从萌芽、产生到衰退的整个过程,或者说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存在的延续过程。产业成长一般要经历萌芽期(形成期)、扩张期、成熟期及衰退期四个阶段。形成期是指某个产业产生以后的要素投入、产出规模和市场需求缓慢增长时期;成长期是指某个产业的要素投入、产出规模和市场需求迅速增长的时期;成熟期是指某个产业的市场饱和,要素投入、产出规模进入缓慢增长的时期;衰退期是指某个产业的要素开始趋于退出,产出规模和市场需求下降日益增强的时期。

产业成长具有如下重要特点:一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呈现出有规律的阶段性,然而任一产业都不能保持永久的昌盛繁荣。二是在产业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发展阶段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前一阶段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必然延伸。然而具体产业的成长如同生命个体一样,在形成演变的过程中,会表现出阶段性的差异或生命周期的不规律性。因此,并不是每一个产业都必定经历形成、扩张、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三是在产业成长的不同阶段,要素投入、产出规模、市场需求、利润率会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差异或变化。

产业成长表现出的周期性特征从外在表象形式看,呈现为倒U型或S型。产业在衰退期由于变革或新的技术转变也可能会重新开始“形成—扩张—成熟—衰退”的循环演变过程。产业发展从内在表现形式看,其成长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见图)。在某一产业的形成初期,由于企业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拓展市场成本的障碍等因素,产业发展的各项成本费用均较高,表现为产业内进入企业数量的不稳定性和产业成长的缓慢以及各种制度、约束的不健全;之后,随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产业内一些制度规则开始规范化,同一产业内的企业行为逐渐趋于合理;经过一二阶段的发展过程后,产业内行业规则、技术条件、专业人员等趋于成熟和稳定,产业从规模、市场、投入等方面进入持续平稳发展阶段;在下一个时期,产业内部会在竞争机制的诱导下,进一步调整内部结构,使之更加合理化,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进入扩张或成熟期。

1)形成阶段;2)内部合理化阶段;3)持续发展阶段;4)再合理化与扩张阶段

此外,与传统模式下的产业相比,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产业成长还具有如下重要特征:

(一)经济行为主体的负外部性降低

经济学中的外部性(economic externality)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正面影响是指为另一方带来好处,负面影响是指为另一方带来坏处。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使企业对环境的负外部性尽可能地降到最低,在企业内部或产业链内部最大限度地消融废弃物,从而达到资源投入的有效利用,消除了传统生产模式造成的生产不经济和环境负外部性。

(二)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趋势加强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单个企业难以消融自己产生的全部废弃物,因此,在具体规划中,更多的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念,建立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企业共生网络”,以达到物质、能量的最大利用。这样一来,使原本可能不存在联系的企业与产业之间产生了密切相关的联系;一些企业或产业为了实现循环经济物质减量化的要求,甚至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条,从而加深、加剧了一体化趋势。

(三)企业行为绩效增加

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企业通过副产品的利用而在一定区域内聚集,通过生产上的合作和产业链的延伸,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物料循环和再利用,从而提高了整体系统和范围内的资源使用效率,增加了企业收益。具体表现为:减少了企业用于污染治理的费用;由于废弃物的再度利用,降低了相关企业的生产要素投入支出;由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特定要求形成的产业集聚和企业集聚现象,导致外部规模经济,从而大大增强了企业效益。

(四)特定资产的专用性导致行业进入退出成本上升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通过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因此,要求在公共设施、产业项目、企业生产中广泛应用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生态无害化技术、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和设备等。由于循环经济模式中对特定资源回收利用的设施与技术设备的专用性较强,所以会给相应企业带来进入退出成本的障碍性。

(五)产业关联的内容、形式发生变化,产业关联度加强

产业关联方面表现的特征为:一是产业关联的内容发生变化。传统模式下产业之间的关联主要表现为企业之间的实物交易,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间实物关联的内容由原来的产品交易变为产品、废物废料的双重交易。形成循环经济链条的企业基于彼此间废物、废料多重利用建立起来的合作共生关系要求对内对外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这种关系中,企业间原有的主要通过市场进行的产品交易被以废物、废料为主的交易所替代,单纯的产品交易在这类以循环经济为纽带联系起来的企业间变得次要。二是产业关联的形式发生变化。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产业的基本单元——企业之间的联系遵循生态学规律,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原则,实现物质、能量的梯次循环和利用。企业间的关系由原来的主要竞争关系变为合作共生关系。企业间形成循环经济的主要形式是生态产业链。生态产业链以上一环节的二次能源成为下一环节的一次能源,并尽可能使所有的能量都得到循环往复利用为特征,从而实现物质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减轻环境负担。因此,依托生态产业链链接起来的企业之间不再是产品、技术、人才等要素的竞争关系,而是基于能量流动和物料循环利用建立起来的合作共生关系。三是产业间关联度加强。由于循环经济的发展,使原本不存在联系的产业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形成了彼此以废物利用为纽带的合作共生群落。如唐山市以钢铁项目为龙头,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建立了矿石—铁精矿—烧结矿—铁—钢—机械加工业产业链,矿石—铁精矿—烧结矿—铁渣—建筑材料产业链,煤炭—焦炭—煤气—电力产业链,从而将钢铁、煤炭、电力、建材等不同行业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合作共生的循环体系。

(六)存在业务联系的企业表现为地理位置上的集中

从产业布局看,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的不同企业,如果彼此间存在业务上的联系,从空间布局方面将表现为地理位置上的接近与集聚。由于形成循环经济链条的企业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物料循环,这就决定了这些彼此在业务中存在着不同程度联系的企业之间在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和集中。因为废气物的回收、运输、保存、管理等皆存在着比较高的费用,并且管理、回收利用不妥的话有可能造成新的污染,因而根据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追求资源投入的减量化,在废气物的管理、回收、利用方面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即追求投入支出的最小化。所以,在地理位置上必然表现为不同产业或企业的积聚与集中。

三、循环经济模式下产业特征形成的动力分析

循环经济模式下,产业特征的形成会受到企业利益、技术条件、资源要素、政治制度等条件的限制,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因素是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对产业特征形成的影响可以从如下角度得到论证。

为了分析的深入,我们采用以下方法对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企业行为进行研究。设:(1)在现实社会中存在n个企业N1,N2…Nn,每个企业只经营一种产品,企业Ni经营产品Ai。(2)每种产品的价格为Pi,均在销售市场上实现交易,且库存为空。(3)不同企业间的运输距离为Lij,运输费用为F(Q,L),其中Q为货物数量,L为运输距离。(4)单位税率为T,污染费率为K,经济激励为M,技术研发和设备投入为R,单位投入的自然资源要素价格为CRi,单位投入的废料价格为CDi。以V1(Ni)表示企业从事循环经济生产时获得的收益,V2(Ni)表示企业不从事循环经济生产时获得的收益,则存在:

V1(Ni)=(Pi-T)Qi+M-R-CDiQi……(1)

V2(Ni)=(Pi-T-K)Qi-CRiQi……(2)

当KQi+CRiQi

当企业从事循环经济生产时,如果已有设备和技术水平能够达到要求,企业会考虑内部循环模式;当自行购买设备或引进技术处理废弃物的支出大于企业转让废弃物和交纳污染惩罚的收益时,企业会选择利用下游企业消融废弃物的模式;当企业投入自然资源要素的成本过高,高于利用废弃物成本时,企业愿意做下游企业,与上游企业形成共生产业链关系。

下游企业在利用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时,在技术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首要考虑的关键因素是原料成本问题,主要为价格和运输费用。当Lij过大时,运输费用F(Q,L)较高,下游企业的投入成本将增加,如果增加的费用超过使用自然资源或其他中间产品的投入时,下游企业会选择放弃使用废料,此时,对上游企业不利。如果上游企业为了维持这种产业链的稳定性,在距离既定的情况下,只好降低废弃物的价格或对下游企业进行某种程度的补贴。这就意味着上游企业收益的降低。因此,无论上游还是下游企业,如果存在物料的循环利用,近距离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四、结论与启示

企业是否从事循环经济生产,与其获得的收益有关。循环经济模式下产业成长表现出的特征与循环经济的要求相适应,受企业追逐利益的影响,会形成不同模式的循环经济链条,表现出积聚、关联性加强、外部性降低等特征。

参考文献:

[1] 戴伯勋,沈宏达.现代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 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 李健,等.论循环经济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

打造多元循环发展的“山阴模式” 篇12

山阴县是产煤大县,故有“煤都”之称;山阴县是畜牧大县,故有“奶都”之誉。近年来,山阴县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跨越发展为目标,立足优势,不断探索,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和绿色朝阳产业的绿色生态产业链,坚持“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创新了黑色煤炭、白色乳品、绿色生态的“三色经济”多元循环发展模式,在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和时代性的低碳循环发展的“山阴模式”。2011年9月底,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20.5亿元,同比增长33.4%;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64亿元。

依靠黑白两翼,推进绿色生态循环发展模式

山阴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被有关专家称为“山阴模式”。黑色的“煤”,白色的“奶”,绿色的“树”,构成了山阴县经济发展的主色调。县委书记侯元对山阴县的发展一语中的:“山阴因煤而兴,却又为煤所困。转变发展方式,是必然选择。要坚持龙头引领、园区承载、特色取胜,依靠黑白两翼,驶入循环发展的快车道。”

“黑”:山阴是全国重点产煤县。近几年,围绕煤炭这一优势,以煤为基,大力推进煤炭经济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以及标准化矿井建设,全县煤矿由39座整合为21座,平均单井生产规模由年产32万吨提高到126万吨。同时,强力推进煤炭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机械化综采和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进程;在煤炭产运洗销环节注重清洁化,建成技术和规模亚洲第一的15.5公里全封闭皮带式输煤专线。

在做好煤炭产—运—洗—销产业链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产业链升级改造,形成煤—电—冶—建以及粉煤灰、废弃水、电厂余热综合利用的集群延伸工业循环链,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发展,初步实现了“吃干榨尽、闭路循环”。以中煤金海洋循环经济工业园为核心,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冶金、建材、服务业等下游产业,形成了黑色煤炭、绿色开采,高碳产业、低碳发展的喜人局面。

“白”:山阴素有“北方奶都”的美誉,是全国乳品加工示范县、全国奶牛生产强县。近年来,全县大力推进“白色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县奶牛存栏7.5万头,鲜奶产量达到28万吨,占全市的一半,全省的1/4,全国的1%。每天约有200万元的奶款进入奶农腰包,乳品业已经成为山阴的“富民工程”,也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同时,乳品产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新建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81个,建成“健康奶业”远程监控系统,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奶源监管自动化、信息化,位居全国牛奶生产强县第14位。

以白色乳业为代表的农业, 也进入循环发展轨道。全县积极发展奶牛养殖、牧草种植、沼气建设, 形成农业产业循环链。向上发展饲草、饲料、玉米等种植业, 向下推进奶牛、畜禽粪便的清洁化、沼气化利用, 全县已形成14个大型沼气站, 占全省的八分之一。同时, 利用沼渣、沼液改良盐碱地和发展设施蔬菜, 仅一年时间就集中连片建设3330座、6525亩设施蔬菜大棚, 全年力增达到20000亩, 形成了牛—沼—粮、畜—沼—菜的农业循环链条, 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连续多年获得“山西省增加农民收入先进县”荣誉。

“绿”:山阴县是全国京津风沙源治理重点项目区, 经过合理整合国家和省生态绿化项目, 大搞荒山绿化、村庄绿化、环城绿化和厂矿、单位、社区绿化活动。仅2007年到2010年, 全县累计投资就达5亿元, 林地面积由2002年的9万亩跃升到目前的53万亩, 8年时间造林面积增加了近5倍, 人均林地占有面积达2.4亩, 荣获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县。今年大打生态造林攻坚战, 投资5亿多元完成植树10万亩500万株, 三年任务一年完。

为改善生态环境,山阴深入开展城乡环境污染集中整治行动,全县工业企业用于污染治理、减排降耗投资达6705万元。目前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40天,同比增39天,在全省环保工作“四合一”考核中跃居全省32个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县(市、区)考核第六名。

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成果,全县致力于发展以绿色生态旅游为主、联动三产的绿色发展新格局,以广武旅游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旅游,以“一心、两带、四片区”的旅游大格局推进,初步形成了一个以边塞文化、古军事遗址、现代生态文明为特色的旅游区。同时,大力发展连带产业,在广武旅游区周边,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果品采摘、特色餐饮等, 连带商贸、物流等产业, 继而辐射带动全县三产进入发展快车道。

作为煤炭大县, 山阴还努力改变过去煤矿采走大量煤炭, 留下一片荒山的情形, 让煤矿在采煤的同时搞好所在地区的绿化。他们倡导“一矿一山”绿化工程, 采取煤矿自投自治的方式绿化。

坚持以人为本, 全力推进保障改善民生事业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县长南志中曾有此感言:“不管到什么时候,民生都是永恒的,经济越发展,就越要重视民生问题,越要满足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山阴县县委、县政府正是以让人民群众过得更好的信念,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共建,全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教育兴县。强县必先强教,教育事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针对目前教育的现状,山阴县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建立健全教育督导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考核和问责制。二是着力打造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实行教师竞聘上岗、双向选择。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建立长效的教师培训、教研活动机制。三是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确保基础建设、标准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同时,加快中小学校工程建设,加强幼儿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建设,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

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完成主干道同太路的改造工程。打通府东街延伸至东大滩。完成热电联供集中供热城网工程。完成天然气工程入户5000户。完成自来水水表出户改造工程, 1.6万用户全部安装智能水表。完成大忻线西移改线工程, 全长10公里。启动铁东新区建设,开工建设荣乌高速公路山阴出口引线工程、北同蒲客运专线站前广场及引线建设工程等。

提高医疗水平。投资4200多万元完成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15.3万人。全县医疗卫生系统广泛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全力促进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投资1亿元新建县人民医院,完成80个村卫生室的升级改造,实现县乡村医疗机构全面达标。

上一篇:民营企业的实践与思考下一篇:螺杆空气压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