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2024-07-06

构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共12篇)

构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篇1

摘要:文章以黑龙江地区为例, 对林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了研究, 针对不同地区的林业发展情况对该省进行了区划, 并分别提出了对应的构建模式。

关键词:林业循环经济发展,黑龙江省,区划,模式

1 林业循环经济发展在黑龙江省的区划

通过对黑龙江省各个地区林业产业、森林资源、减量化投入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依据这些地区的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作出了如下三个区域的划分:

1.1区域一:大兴安岭、牡丹江、伊春、黑河。该区域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约占该省森林总面积的62%左右, 该地区支柱产业就是林业产业, 大约有77%左右的天然林资源, 所以也被国家定为天然林重点保护区域。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也处于首位, 因为拥有较高的林业总产值, 占GDP的比重甚至高达11%左右, 所以有着较高的社会经济指标。但是除了大兴安岭之外的区域中其他林区, 林业改为人员普遍没有较高的收入, GDP总体水平也不够高, 尤其是伊春地区, 其生产结构相对单一。为了使天然林得到保护, 黑龙江生对森林采伐提出了限制要求, 但是伊春地区由于以第一产业为主, 因此主要产生就是木材的采用, 不能将产业链延伸, 在其生产方面也不够标准化, 在进口木材市场的不断呢挤压下, 林业产业得不到高效益。该区域利用指标相比与其它方面的指标来说并不高。主要从事林业培育以及木材的采运与加工, 因此不会有高能耗, 具有高分值的减量化投入, 然而由于该地区没有较长的产业链条, 无法对废气资源进行回收再利用, 没有较高的森林资源利用率。

1.2区域二:哈尔滨、佳木斯、七台河、鸡西、鹤岗、绥化。该地区在没有较高的森林覆盖率与蓄积量, 生态指标分值也不高, 由于重工业在区域比较发达, 所以有很大的三废排放量, 应当主张森林保护与植树造林, 将森林覆盖率指数与环境质量提升。工业产值在该区域较高, 重工业所占比重高达51%以上, GDP中林业产值所占比重较小。林产品加工制造在林产业体系中所占的比较重较大, 主要将木材用于建材、家具等木产品制造。在森林加工业方面可以大力发展, 将森林产业链延伸。另外在其GDP中农业所占的比重相对较高, 可以考虑农业与符合林业相结合的形式发展。资源利用率不够高, 该区域有着较大的木材与能源耗用量, 没有较高的森林资源回收利用率, 然而该区域中林产业值木材有着较大的耗用量, 并且森林系统也有着较高的能耗, 在其资源利用率上就显得较低, 因而说明了该区域“两高一低”这种生产模式并没有在根本上得到转变。

1.3区域三:齐齐哈尔、双鸭山、大庆。该地区在森林覆盖率与蓄积量上呈现出较低水平, 森林资源比较匮乏。在林业系统中社会经济排名处于最后。重工业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通常超过42%, 而林业产值所占比重最小, 对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说, 林业产值没有较大的贡献。该区域中森林的主要作用是生态防护, 比如涵养水源、爆出水土以及保护畜牧等。相比于区域二, 有着行对较高的资源减量化投入以及较高的资源利用程度, 但与区域一相比, 仍然较为落后。

2 各区域林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策略

2.1区域一构建模式策略。 (1) 将林业产业链延伸。林业系统中包括了一、二、三产业, 所以应以生产化的需求为依据, 在先进技术的支撑下, 将产业链进行横向的延伸, 进而将林产业中的生产种类拓宽, 在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下, 实现产、供、销的一体化, 进而使产业链的稳定性增加, 促进产生产产业集群, 最终可以形成一个核心为林业产业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2) 将林业与服务业相结合。可以将二者结合, 发展生态旅游以及林业服务业, 进而使林区的经济增长得到带动。由于该区域中很多天然林都未经开发, 同时还拥有种类繁多的稀有动物与植物, 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可谓是拥有了十分适宜的自然条件。 (3) 将林业与农牧业相结合。可以使林区发展立体种养的模式, 使林农产品的效益增加;对于林蛙养殖、食用菌栽培、林下药材等一些林下经济加以积极的发展, 将资源利用率提高, 最终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可以建立起多种生态循环模式, 在林业、农业、畜牧业之间对资源与废弃物实现循环利用。

2.2区域二构建模式策略。 (1) 构建林业经济循环模式。应当将核心放在林业产品加工上, 以不同区域在产业上的竞争优势为依据, 形成核心的林业产品, 以该核心产品为围绕点, 可以是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在技术与资金都较为雄厚的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加以构建, 对林业产业进一步的深加工, 进而打造出更加优质的林产品品牌, 将林产品具有的价值提升。 (2) 构建废弃物回收模式。如图1所示, 构建出废气去回收再利用的系统, 在回收、分类以及对林产品的再加工上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将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的节约。

2.3区域三构建模式策略。构建以林业为辅助的主产业发展模式。以林业为辅助产业促进该区域支柱产业的发展, 形成适合当地的林业循环产业链。可以参考图2所示的发展模式, 促进农牧业的发展。在此环节的作用下, 将林业产业链延伸, 将清洁能源提供给支柱产业, 便于该区域能耗的降低, 进而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 环境的污染与资源的紧缺, 森林环境经常遭受到来自外界的污染与破坏, 森林生态系统因过度采伐而严重失调, 导致森林环境急剧恶化。而发展循环经济可是用最低的成本来实现经济的不断增长, 最终实现经济、环境与资源的协调发展。因此应当对黑龙江地区进行合理的区域规划并建设出合理的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使该省的经济得到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凤鸣.实施循环经济战略是解决我国木材资源不足的重要途径[J].中国人造板, 2012 (2) :1-3.

[2]谢煜, 张智光.试论林业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层次[J].林业经济问题, 2013 (2) :11-14.

[3]蒋敏元, 李继军, 李龙成.森林资源经济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13 (5) .

[4]张建国, 余建辉.生态林业论一现代林业的基本经营模式[M].北京:中国林业山版社, 2012 (3) .

构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篇2

——柞水县丰北河镇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 的绿色矿山之路

金世泰金矿采选冶炼项目位于柞水县丰北河镇土桥、北河两村,是一个集金矿采选、尾矿利用于一体的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项目,该项目由陕西西部矿产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10月开工承建,规划占地23.7亩,新建日处理1000吨金矿选厂1个,日产20万块免烧砖生产线1条,以及宿办楼等附属工程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计划总投资3亿元,分两期建设,预计2012年全面建成。

经过一年的建设,今日的矿山已初具规模,现已建成1条日处理500吨金矿选矿生产线一条、相应的矿山配套设备和免烧砖生产线,累计完成投资1.201亿元。

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坚持树立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要内涵、以“文化、环保、创新、平安”为主要内容的“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目标,发展循环经济开拓黄金大道,目前已初见成效。

走进金世泰金选厂,一股浓厚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整洁优美的环境:一排排整齐的厂房、一条条水泥硬化的道路、一阵阵隆隆的机器声。厂房依山势错落分布,各种乔灌植物点缀成图,蓝色的厂房和绿地相映成趣,矿区里郁郁葱葱,植被良好。信步走去,尽收眼底的是人们满足的笑脸,灿烂的笑容:职工宿舍、职工会议活动中心、职工餐厅、职工浴池……把整个矿区布置的错落有致,让人移步换景,心旷神怡。

据介绍,矿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95%以上,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非常注意在开采金矿过程中的植被破坏问题,努力建设成资源节约型、为生态友好型企业。近年来,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在打造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素质上狠下功夫。为了给职工营造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专门聘请了设计公司,对矿区进行了精心的规划设计,配置齐全的各项设施,丰富多彩的职工活动,为员工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为了提升环境保护水平,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建立了一套先进的矿山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绿色生产、尾矿制砖。

金矿的工艺流程决定了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大量尾矿。由于多数矿山资源的品位较低,在选矿流程中排出大量的尾矿,随着矿产资源利用程度的提高,矿石的可开采品位相应降低,尾矿排出量也在增加。大量的尾矿只能堆放在尾矿库或一些自然场地中,如此之多的尾矿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针对当前尾矿不能合理回收利用的矿山实际特点,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投资建成了一条免烧砖生产线。对于矿区每年产生的几十万吨尾砂,其中60%的粗粒部分用于井下采场的充填作业,实施尾砂胶结充填法采矿;井下采掘产出的废石,全部加工成建筑石子,用于矿区的基建项目;用尾矿砂做成免烧尾矿砖,普通墙体免烧尾矿砖是建筑业用量最大的建材之一,它具有技术简单、投资少、成本低、强度高、破损低、抗弯抗拉抗冲击、线条流畅、建筑工程省料省时省工的特点。灰砂砖是节约能源、不占耕地、不污染环境、利用废弃资源的绿色墙体材料。尾矿制免烧尾矿砖与烧结粘土砖比较,能源消耗仅为其三分之一。因此其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欢迎。并且国家已明令禁止生产粘土砖,所以生产尾矿砖是很有发展前景的。此举不仅解除了污染难题,还直接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合理的使用尾矿,变废为宝,既保护了资源,又充分利用了资源,同时又净化了环境,可谓一举多得。同时企业树立长远的观念,把尾矿综合利用及治理作为保护有限的矿产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矿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企业的发展生产与治理同步进行的整体规划,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出现。

“循环式”声乐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篇3

关键词:循环式 声乐教学 模式构建

时代的进步,促使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与渴望有了全新的认识。声乐教学本身属于一种美感的歌唱形式,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发声。对演唱者天赋与勤奋方面具备非常严格的要求。声乐与声乐教学在我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由于声乐的多元化、多样性促使声乐表演形式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分类。在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促使声乐艺术表达形式变得更为流行与普及。因此,声乐课程是人们深入学习了解声乐艺术的一种有效途径。而针对目前声乐教学中存在的多种不足,“循环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这种困境,在声乐教学满足人才培养的同时,让更多的人对声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声乐教学现状

从我国声乐教学的实际情况就可以了解到,声乐教学研究侧重点并不相同,有的声乐教学侧重声乐技能的研究,有的侧重师生的配合。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当然也有的教学较为重视教学改革的研究。在教育教学事业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各院校展开不同规模的扩招,在学校扩招的推动下,使得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在学生数量持续增加的情况下,教师数量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从这就可以很明显了解到,师生之比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差距。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声乐教学必然会产生各种问题。面对这样一种情形,各院校唯有想尽各种办法,缓解压力。如开设小组课、主辅修课、四人一组上课制度。但是院校所采用这些方法仍旧难以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院校的实际情况也并不具备解决根本问题的能力。要想改善所有的情况,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实行教学改革。

二、循环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循环式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采用“鱼咬尾”的方式实施教学,以此形成课前教师指导、课中训练以及课后拓展的教学。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可以将网络学习、拓展学习与主动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模式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从实际教学而言,循环式教学模式包含了两个方面。

(一)循环式教学中的教

在授课之前,教师充分应用网络资源,在网络上为学生创建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并将所要讲解的教学大纲上传,在课后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讲解。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利用教师的资料预先学习,学生经过预先学习可以节省教师课堂知识内容讲解的时间。而且教师利用网络,可以对作品展开指导,给学生一些资料和信息,这样学生就会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性内容,做好课堂学习准备工作。课中:学生经过课前准备工作后,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会更具有针对性,会加重学生声乐技能的训练,指导学生习惯对着录音或摄像,要详细记录教师指导性意见。当然,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应当要求学生对本节授课内容进行简短的概括与总结,这样有助于课后练习的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后:在课堂结束后,为了促使学生能够强化课堂知识内容,要求学生提前到别的教师那听课,树立自己的学习榜样,进而有效增强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作业布置后,检查作业与学习心得。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严格遵循循环圈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细化教学任务,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二)“循环式”声乐教学模式学法

在这部分就包括了这么几方面的内容。首先,网络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老师提前上传的教学大纲、声乐理論与教案在课前进行必要的预习,这就可以为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前学习教师上传的资料与信息,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教师在讲授《保卫黄河》的时候,可以在课前将课件上传到网络上,让学生掌握这首歌曲基础的理论知识与演唱技巧,促使学生为课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课堂学习。学生在经过课前学习后,在课堂学习中就会集中精力,在练习的时候就会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这对学生掌握声乐技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采用录像、记笔记、录音的方式将课堂活动的过程详细记录下来。再次,拓展学习。学生在课堂学习完成后,按照老师授课时布置的作业,查阅课堂记录信息,完成声乐学习知识性部分与作品理解,主动拓展学习授课内容。最后,听课观摩。学生在学习声乐的时候,为了强化课堂教学知识,学生可以到同年级学生课堂教学听课,强化所学习的知识,这对增强学生自己兴趣与动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听课中能够了解学习内容,争取指导性学习,进而形成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另外,教学实践。在声乐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师带徒”的方式。以团队的形式展开学习,通过这样一种学习方式可以形成自己的学习心得,并逐渐应用到新的学习内容中。通过以上五个方面,学生在学法上形成了严谨的循环圈,“循环式”声乐教学模式中的学法就此建立。

三、结语

“循环式”教学模式,在声乐教学中具有内在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有其一定的优势。声乐教学在开展的时候,应当抓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以此来推动教学活动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关群.关于音乐教学模式的探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2,(03).

[2]徐立翔.声乐教学模式的优化及其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J].云梦学刊,2009,(05).

作者简介:

构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篇4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环境保护为目的,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效率为核心,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内涵式经济增长方式。其思想萌芽于美国经济学家Boulding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其概念最早产生于英国环境经济学家Pearce等[1]以“循环经济”命名的物质流动模型。1998年,该理念首次被我国研究生态经济学和产业生态学的学者引入,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展模式。

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2],是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经验等有形和无形资源的跨界结合。该思想起源于Rosenberg[3]对美国机械设备业演化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得到广泛关注[4]。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产业融合已成为我国产业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

实践证明,我国制造业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是生态文明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走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之路,是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演进的历史机遇中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有效路径。因此,构建我国制造业循环经济的融合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现有研究大多对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孤立地进行研究,例如,唐德才等[5]、柳爱梅[6]等学者研究了制造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刘奕[7]、蔡旺春等[8]、徐明亮[9]等学者认为利用文化创意可以推动制造业提档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但均未能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对我国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基于我国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视角,从二者的融合障碍入手,构建由创意生产、创意营销、创意使用和创意回收四大环节组成,由政策、技术、服务三大体系支撑的制造业循环经济融合发展模式,以加深经济、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加快制造业的调整升级。

2 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障碍

积极推进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我国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需要,我国还处在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资源配置相结合的发展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这使产业融合发展受到理念、政策、体制等多方面问题的制约。

2.1 理念转变与政策缺失问题

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是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而提出来的新理念。一般来说,新理念从倡导到落地是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过程,需要从中央到地方、从行业到企业、从高层到基层、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等各个层面意识形态的转变。而意识形态的转变可能比物质形态的转变更加困难,因为它需要以心理成本为代价。换言之,新理念要超越传统的思维惯性并非易事,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指导产业的融合发展。再加上目前我国出台的这个新领域的相关激励、引导、保障政策较少,且有些政策还停留在倡导层面,使一些融合技术和项目因得不到支持和保障而无法深入开展。

2.2 政府管制与市场分割问题

政府的宏观调控涉及各行各业,不同产业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主管,条块分割式的管理模式制约了产业间的融合与渗透能力,也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不高[10]。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自然也受到政府管制的影响而举步维艰。随着国外制造业的生产组织方法转向更加注重服务的投入,专业化和“迂回生产”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这一进程被称为“专业性裂变”,即工业企业利用外包给专家的方式来提供原本由企业提供的自己不太擅长的一些服务[11]。由于中国市场经济尚未发展成熟,市场分割使一些没有完全脱离计划体制的大型国有企业竞争压力不够、创新动力不足,“专业性裂变”进程较慢,使本应分解外包的自己不太擅长的设计咨询和营销传播等环节仍由企业进行内部化处理,从而造成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脱节。

2.3 技术结构与产业结构问题

在中国制造业的技术结构中,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等物质形态技术占较大比重,设计、工艺、信息、能力、技巧等知识形态技术占较小比重;中等技术、初级技术和原始技术占很大比重,先进技术特别是尖端技术占很小比重。而后进型技术结构影响和决定着产业结构。在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中,企业发展良莠不齐,走在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前沿的示范企业屈指可数,还存在部分尚未完成转企改制、市场经济主体地位不明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与消费市场需求变化的主动性和能力有限的国有大型企业,以及一大批生产规模小、先进技术装备缺乏、资源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再加上生产集中度低且过度分散,使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制造业循环经济系统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影响了循环经济体系下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

3 制造业循环经济融合发展模式构建

3.1 融合发展模式的界定

为减轻目前我国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制约因素影响,应构建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视角下制造业循环经济融合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此模式就是在建立完善制造业循环经济系统的基础上,以文化为资源进行内容创意,依托创意设计与工艺、凭借创新技术,将文化创意元素注入企业的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中,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渗透到制造业循环经济系统的生产、营销、使用和回收的全过程,并以政策、技术、服务三大体系为支撑,实现自然资源生产率与多重附加值的同步提高,引导制造业由资源驱动型向创意与科技驱动型转变,推动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并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该融合发展模式包含内部融合和外部融合2个部分。内部融合就是在制造业循环经济系统内部,通过转变观念、引进或培养创意阶层、优化创意工艺、提高创新技术,实现应用技术嫁接,独出心裁地进行创意设计,将形象文化资源和无形文化资源注入制造业循环经济系统的各个环节。外部融合指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良性互动和跨界合作,加快“专业性裂变”进程,即制造业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通过共同创意开发或外包等形式与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互补合作。

3.2 融合发展模式的四大主要环节

制造业循环经济融合发展模式,就是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渗透到制造业循环经济系统的生产、营销、使用和回收4个主要环节,因此,此融合发展模式主要包含创意生产、创意营销、创意使用和创意回收四大环节。由于在发展循环经济的众多领域中,建材行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材料提供者,是关联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筑等诸多行业的重要节点,是资源、能源依赖度较高,利用各类废物数量最多,节能减排和实施资源化最具潜力的行业,是实现绿色经济的重要领域,因此本文以建材行业为例,分析我国制造业循环经济融合发展模式的四大环节,有助于加深对该融合发展模式的理解。

3.2.1 创意生产

创意生产指在制造业循环经济系统内部,通过内容创意、创意设计(包括外观创意设计和功能创意设计)、创意工艺,将文化资源引入生产制造过程,赋予产品以文化内涵,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不仅需要在制造业内部营造创意创新氛围,培养或引进一大批创意阶层,提高制造业的整体创意水平,还需要更新设备、创新技术、优化工艺,增强制造业的整体创新能力。此外,创意生产还包括将制造业循环经济系统内部不太擅长的领域,如内容创意和创意设计,以跨界合作方式外包给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在“定制革命”创新商业模式的当今,各类产品和服务几乎都可以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创意设计和生产。建材行业中的绿色建材产品以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为出发点,被注入创意设计和创意工艺等技术含量,采用创新的清洁生产技术,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物,拥有知识产权和品牌特征,体现了环保和创意的融合,这也是它和传统建材的本质区别。但目前我国造型和功能独特的新型绿色建材(主要指节能玻璃、轻薄陶瓷、节水洁具、高性能混凝土以及外墙外保温材料五大类)的数量和质量水平不高,市场规模不大。因此,应通过内容创意和创意设计将文化资源融入绿色建材的生产制造中,突出其文化内涵,提升其附加值,从而提高其市场占有率。

3.2.2 创意营销

创意营销指制造业通过其循环经济系统内部的设计服务类、市场推广类企业及部门,或通过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市场推广类企业跨界合作,在品牌创意设计环节将文化资源注入品牌形象,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在市场推广环节采取包括体验营销、跨界营销、创意园区等在内的多种创意商业模式。产品能和消费者产生共鸣,得到消费者的认同是需要让消费者体验的,体验营销模式通过产品的创意提升,发掘和引导消费者的内心需求。跨界营销模式即与相关领域保持密切沟通,让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相互渗透和融合,提升品牌的立体感和纵深感。创意园区突破单一的买卖功能限制,聚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创意设计及服务等企业,形成融创意设计、信息发布、市场交易为一体的布局合理、管理完善、服务规范的创意服务产业链。

作为传统制造与文化创意融合的产物,绿色建材还不是制造业中建材行业的主流产品,在实际使用中,由于其价格相对较高,绝大多数客户为高端消费者,普通消费者如果不了解绿色建材的好处,较难唤起他们购买和使用绿色建材的欲望,因此,全国各地都在探索创意营销模式,如建立绿色建材体验馆,打造具有综合优势和品牌优势的建材创意园区,如上海时尚建材创意园使绿色建材和生活创意完美融合,为消费者提供极具震撼力的体验环境,引导消费升级。

3.2.3 创意使用

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应以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为中心,以服务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意使用,即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体现创意和环保。以建材行业为例,创意使用指通过建材行业循环经济系统内部的工程设计、施工类企业及部门,或通过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企业跨界合作,在使用建材进行施工、装修及施工完成后的使用维护中,通过工程创意设计、工程创意施工、创意使用维护等环节,实现建材使用过程的环境友善化、资源高效利用化、文化内涵突出化。

绿色、生态设计正在成为国际工业设计的新理念和新领域,也是建材、建筑设计朝着节能、绿色、健康、复合多功能方向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工程创意设计,发挥地方的文化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使建材的使用满足绿色建筑的需要,使施工完成后的绿色建筑物与城市景观融为一体;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引入创意理念、创意管理和创新技术,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在建材的使用和维护过程中,通过引入创意管理手段和创新技术,强调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以体现建材的综合价值。

3.2.4 创意回收

创意回收,即通过制造业循环经济系统内部的资源回收再生类企业及部门,或通过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企业跨界合作,在对废弃物进行回收评价的基础上对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和分级利用。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废物处置重生系统,将废弃物转化为用于生产文化内涵突出的创意产品的原料和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内容创意、创意设计、创意工艺,利用文化资源对废弃物进行加工和改造。在利用废弃物作为原料和资源生产创意产品方面,如北京宝贵石艺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废物处置重生系统,将废弃石料转变为生产艺术形象丰富的再造石装饰制品的原料。在加工、改造废弃物方面,如成都“东郊记忆”在废弃工业建筑旧址上,通过内容创意和创意设计,利用文化资源对废弃建材进行集中装饰改造,或将废弃建材直接组装成为创意装饰品。

创意回收环节的结束是新一轮创意生产的开始,从而推动制造业循环经济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的螺旋上升。

3.3 融合发展模式的三大支撑体系

由于我国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存在理念转变与政策缺失、政府管制与市场分割,以及技术结构与产业结构障碍,我国制造业循环经济融合发展模式离不开技术、政策、服务三大体系的支撑。

3.3.1 建立政策支撑体系,营造创意创新环境

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有力度的贯彻执行,是产业融合视角下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并最终实现包括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在内的综合效益的保证。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的出台,表明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国家支持基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设计和文化内涵开发,重视产品实用功能与审美性的提升,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渗透到制造业的产品生产、销售流通、宣传推广等全过程。因此,我国应加快制定和出台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细则;建立鼓励产业融合发展的财政税收、产业投资、金融、价格和收费等激励引导政策;加强对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促进知识产权转化和合理有效流通;健全创意创新激励保障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创意氛围,培育大众的创新创造意识。

3.3.2 强化技术支撑体系,加深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程度

创意、创新是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也对产业融合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为彻底改变我国制造业“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经济模式,我国制造业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支持的技术支撑体系,调整产业技术结构。一方面,增加先进技术,特别是尖端技术的比重。我国制造业应强化由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构成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13],研发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低品位原料及燃料的利用技术和工业废物的资源化技术,研发绿色、环保和节能型产品;另一方面,增加设计、工艺等知识形态技术的比重。我国制造业应广泛传播创意理念,大力培养创意阶层,努力增强功能设计和外观设计等创意设计能力,提高创意工艺水平,用创意工艺取代落后的生产工艺,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

3.3.3完善服务支撑体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我国应建立由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专业化服务公司组成的服务支撑体系。首先,政府可以考虑建立为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引导和服务的行政管理部门,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也应加强,逐渐消除条块分割管理模式带来的融合障碍,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其次,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的服务功能,加强管理监督。行业协会应加强政策研究,为政府有关部门实施宏观调控和制定政策提供信息和建议,大力推广标准化,协助做好试点工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同时,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引导全行业进一步增强环保、创新意识,协调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的研发、引进、推广、咨询和服务工作,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发挥行业协会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双向服务的桥梁作用。科研院所应调整教育机制和培养方向,大力培育创意阶层,积极与协会、企业、市场和媒体合作,发挥其服务功能。第三,我国还应培育和扶持一批为推动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规划、设计、建设、运营、改造的专业化服务公司,鼓励发展促进产业融合的信息服务业。通过加深产业链的横向、纵向协作,加深产业间的融会贯通,促进我国制造业从产品制造向以提供服务为中心的高端产业链升级[14]。

4 结论

构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篇5

金沂蒙集团有限公司

金沂蒙集团现有总资产10亿元,公司占地153万平方米,员工2000余人,下设13个分、子公司和一个省级技术中心,是全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之一。2005年集团入选中国民营化工500强,2006年入选国家统计局中国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在全国专用化学品企业50强中位列第三。先后荣获“山东省AAA级信誉企业”、“山东省优秀化工企业”、“省高新技术企业”、“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省技术进步先进企业”、“省资源综合利用先进企业”和“省环境友好型企业”等称号。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以资源合理开发、节约综合利用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资源利用率高、生态环境好、经济效益显著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006年集团完成营业收入16.18亿元,实现利税1.56亿元,万元产值综合能耗

2.16吨标准煤,同比降低4.8%,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100%,超额完成国家、省、市、县的节能目标任务。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将循环经济纳入整体规划,建设生态工业体系

近年来,我们把发展循环经济理念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2001年以前,我集团的主导产品是化肥、醋酸,产品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关联严重不足。近年来,我们将循环经济纳入整体规划,聘请山东大学为我们公司制定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加大了系列产品的研发和投入力度,努力在产品精深加工上下功夫,积极拓展、延伸产业链。到目前,集团已形成了生物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医药化工)、煤化工、肥料五条产品链和循环经济(环保)、水、电、汽四项基础工程的资源综合利用和产品结构优化调整格局,这五大产业链条和四项基础工程,高度耦合,互惠互生,使资源、产品、废物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从而建立起上下游产品接续成链、关联产品复合成龙、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为特色的化工生态工业体系。同时,为最大限度地利用和节约资

1源,我们积极研究论证上下游产品之间的生产配比关系,不断优化调整产品结构,既使处于闭路循环内的产品产量更加科学合理,又壮大了部分产品的规模。主导产品醋酸乙酯通过扩产改造和填平补齐,目前生产能力达到16万吨/年,居亚洲首位。醋酸深加工产品乙醛、醋酸丁酯也由原来的年产1万吨改造为3万吨,甲醛由年产5万吨扩产到8万吨。经过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培育了产品的规模和成本优势,大大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

二、开发利用“三废”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用技术

“三废”是没有得到利用的资源。基于这一认识,在工作中,我们围绕资源循环利用,探索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路子,2001年以来,重点对“三废”资源进行研发创新,开发了专有实用技术,完成各类技术攻关、新技术推广100余项,创经济效益3.96亿元,有3项科技成果获国家专利、6项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2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分别达到45%和86%。实现了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线性生产模式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变。

一是循环降温节水技术改进。大力推广外排废(污)水处理后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技术,发展循环冷却用水系统、串联用水和回用水系统,进一步优化了企业蒸汽冷凝水回收网络,配合县政府牛腿沟综合整治工程的建设,2002~2003年投资建设了工艺冷却水闭路循环处理系统,达到企业外排废(污)水处理后回用,大幅度地削减了地下水的采出量,使新鲜水用量仅占到了总用水量的5%左右。同时,还达到了循环水依靠大气风冷自然降温而不再耗电的目的。大量节约了水资源,每年可为集团增加120万元综合效能。

二是采用稀氨水逐级提浓技术。我们把合成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稀氨水和工艺废气中的氨气,采用稀氨水逐级提浓技术全部回收到生产系统中继续使用,每年可回收氨水折氨3000吨,价值500万元;

三是工业废气燃烧余热综合利用节能技术改进。投资建设了7台废气回收专用燃烧炉,使废气得到有效治理和利用,不但使工业甲醛和合成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得到有效治理和利用,而且每天还可产生蒸汽110吨供生产车间使用,年产值350多万元,减轻了工业废

气对大气的污染。

四是工艺水梯级利用及化学水利用余热加热节能节电技术改进。投资建设了集团各重点岗位热水回收系统,实现了对工艺水的梯度利用。首先,实现了一次水的梯度利用。根据生产装置中设备的不同工艺要求,醋酸车间冷冻岗位、合成氨车间合成和压缩岗位的工艺水都得到了两次以上的利用,减少了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其次,对各单位用于冷却后的工艺水、蒸汽冷凝水全部进行回收后送热力公司重新利用制备化学水,回收热量和水,节约了水资源。化学水再利用工业反应产生的余热升温后进入锅炉除氧器,提高了入炉水温,降低了燃料消耗。

五是2万吨/年DDG饲料节水环保工程。2006年4月,我们投资新建了年产2万吨/年DDG饲料生产线,该生产线的建成投产,使酒精糟液回用拌浆变成了现实,减少了酒精生产中的废水排出量,降低了污水治理的成本。酒精糟液经压滤干燥后得到的DDG饲料是营养丰富的饲料,每年的产值超过2000万元。

六是搞好淡酒回收技术。酒精生产中,发酵罐顶二氧化碳所带走的气相酒精占酒精总产量的0.3%,这部分挥发酒精若直接被排放到到大气中,不仅降低了酒精产量,还造成了一定的大气污染。我们先后投资80万元对发酵罐顶挥发的酒气进行了回收处理,即将发酵罐顶密封,从发酵罐顶配管将酒气引至一泡罩式吸收塔,利用工艺水对其进行溶解吸收,不用配备动力进行回流,吸收液回蒸馏工段提浓,8个月就收回了投资。每年可为集团公司创效近100万元,该项技术在酒精生产中有被广泛推广之趋势。

三、以有机废水厌氧系统为核心,废水治理与废物利用同步开展 通过对有机废水进行厌氧处理及对厌氧产物进行再利用,实现了工业、农业的有机结合,成为发展企业内部以及行业与行业之间交叉循环经济的典型例子。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做好了有机污水—污泥—有机肥,有机污水—沼气—发电、有机污水—厌氧处理—中水回用等循环利用,使上一道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下一道产品的原料,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排出,资源在生产全过程得到高效循环、持续利用,不仅保护了环境,而且发展了再生资源产业,还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

点。我们把化工生产中产生的高浓度有机污水首先送入厌氧系统进行厌氧发酵和无害化处理,有机物在厌氧菌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产生厌氧活性污泥、沼气及厌氧消化液等。由于厌氧污泥富含有机质和生长因子,有机氮、磷、钾等成分含量丰富,施用于农田后有改善土壤通透性,解决因长期使用化学肥料而出现的土壤板结问题,可用于绿色食品的种植,因而目前已为广大农民所接受并喜爱,生产的有机肥产品供不应求。厌氧消化液经后续处理后可用作农业灌溉或深度处理后达标排放,尤其是在枯水季节,更是解决了周边农田灌溉缺水问题,同时还起到了液态施肥的效果,减少了化学肥料的施用量。我公司将与周围农民形成了稳定的污水灌溉合作关系。作为有机污水厌氧处理最重要的产物是沼气,沼气具有燃烧彻底,热值高的特点,与太阳能、风能等被公认为清洁能源。为充分利用沼气资源,经多方考察,我公司投资1200万元增上了24台沼气发电机组,利用沼气作能源直接进行发电供生产装置使用,目前每天可发电近5万度,利用多余的沼气作燃料供热电锅炉和职工生活所用,每年还可减少烟煤消耗3600吨,对于节约煤炭这一不可再生资源作用十分明显。

四、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

我公司能源在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搞好能源的优化利用和节能降耗工作,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对企业能源结构以及能量的生产、运输、流动和梯级利用等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证,把节能技术改造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广应用节能“四新技术”,推动了节能降耗工作的全面开展。几年来,我们先后完成较大技术该项目20余项,有9项(次)消耗指标打破记录,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醋酸酯生产系统流程再造与节能示范工程国债项目、水资源网络化集成节水示范工程分别被列为2006年和2007年国债项目;实施的生态肥业公司利用液氨余冷蒸发利用、高温蒸汽冷凝水回收、二次蒸汽预热原料液,化肥公司废热锅炉改造、热电厂DCS控制系统等技术改造项目,进一步提高了能源、原材料利用率,年实现综合效益1000多万元。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赋予了金沂蒙集团新的战略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虽然我们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企业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离国家关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提高资源利用率,节能降耗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们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加大循环经济项目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体系,积极拓展产业链条,不断提高循环经济对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贡献率,真正将金沂蒙建成为技术先进、知识密集、管理文明、环境友好、结构和谐、系统网络化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企业,为实现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构建人才测评发展的优质循环圈 篇6

[关键词]人才测评循环圈

现代的人才测评理论与工具被引入我国已有20年,在组织招聘、选拔、配置、规划等方面发挥出很大作用。人才测评的概念越来越被人知晓。人才测评工具已被应用于各类人群。 可是,审视一下人才测评在我国的发展,其现状并不让人乐观。无论是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还是测评工具开发、应用环境建设都不尽人意,发展举步艰难。

人才测评具有理论、技术、工具和应用四位一体的特征。由测评理论引入测评技术,由测评技术开发测评工具,由测评工具产生测评应用,由测评应用又推进新的测评理论研究。四个环节构成一个循环圈。

回顾一下我国人才测评发展过程,恰恰缺乏这样一个循环圈。应用上遍地开花而理论上不见播种。大大小小的测评公司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而测评技术研发和测评工具开发接近荒芜。加上测评行业不规范,导致测评公司在利益驱动下,或引入或拼制或盗版几套国外测评工具便进入测评市场,不做修订及验证而直接应用,使人才测评的信誉每况愈下。

与美国每年上百亿人才测评及关联服务产值相比,我国人才测评市场仅仅显露冰山一角。巨大的潜在需求由于人才测评本身信誉下降而没能释放出来。我们应该努力去构建一个优质的人才测评循环圈。

如果等待商业测评公司去开展理论研究、测评技术研发及测评工具开发是不现实的。商业测评公司可能具有资金和市场优势,但往往缺少理论研究人才。人才测评的理论是心理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统计学等诸多学科的产物。即使是在单一学科研究有着卓越成就的学者,如果不具备跨学科的知识也很难获得理论上的收获。当然,商业测评公司可以出资组织研发团队,但当理论研究看不到短期效益时,商业测评公司是否还会执着的投资呢?

因此,要打造人才测评的循环圈,首先必须建立专业的人才测评研究机构,特别是在高校相关专业(如人力资源、心理学等)中建立,最符合目前的实际情况。

高校在理论研究方面具有突出优势:首先,高校拥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只有高校最容易将不同学科的专家整合起来,对人才测评进行跨学科理论研究,团队攻关更有利于取得学术成果,解决人才测评在我国发展中的一些难题。其次,高校拥有丰富的样本资源。高校学生这一年龄段正是人才测评应用的主要对象,无论是国外引进的还是国内自主开发的测评工具都具有样本验证的价值。而且样本获取成本低,样本群具有一定周期的稳定性,有利于反复验证。最后,高校在此方面的投入可以获得科研、教学和应用三方面的回报,投资效益比起单纯以应用为赢利手段的商业测评公司要宽广。

测评理论环节应重点研究东西方人心理与行为的差异。现代的人才测评理论和工具是西方文化下的产物,为了保证人才测评的准确性,我们应该对存在的差异进行研究分析,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便修订并验证目前被大量引进滥用的西方测评工具。我们还要研究中国文化对人才测评的影响、应用的制度保障等等。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我们就能自主开发出适合中国人的测评工具。

测评技术环节是测评理论转化为测评工具的桥梁。新技术的采用能开发出新工具,能降低测评成本,能减少测评过程对测评专业人员的依赖。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心理测验已从纸面问卷形式转化为网络问卷形式,显示出成本及操作两方面的优势,成为目前我国人才测评领域主流工具。现代意义上的人才测评应该包括心理测验和情景模拟测验,而我国的人才测评应用局限于心理测验。情景模拟测验包括无领导小组讨论、文件筐测验、角色扮演等。由于情景模拟测验与岗位关联性强,准确性也就大大高于心理测验,并能避免心理问卷一个较难避免的现象——答题的掩饰性,但情景模拟测验存在着专业性强、成本高的情况,在应用上并未达到普及程度。 如果我们能运用新技术——例如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将会大大推动情景模拟测验普及应用,提高人才测评整体的准确性。

测评工具环节要着重开发新的测评工具。由于理论研究及应用环境的影响,我国自主开发的测评工具太少。测评局限在共性上,而行业的数量之多和职业间的差异存在常常需要个性化的测评。如果将一种测评工具作为通用工具使用,其准确性会受影响。另一方面,测评工具应该多种形式。现在网络化的纸面问卷测评形式几乎成为一统天下的霸主,也影响到测评的有效性。纸面问卷的缺点首先在于对声音感觉和画面感觉不能有效测评,使音乐与图形行业的人才甄选以及个人的职业规划受到的影响。其次,纸面问卷一经使用,就存在着试题泄露的可能,造成工具研发时间与工具使用时间形成一个悬殊比例。卡特尔研制的16PF性格问卷前后花费几十年,引入国内不久便在网上广泛传播,试题泄露导致信度与效度下降,影响最终的测试效果。

前面提到的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具有纸面问卷所不具备的实时性、交互性及趣味性等优点。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设计出一个与实际工作相仿的虚拟环境,将多个被测者置于其中并担任不同角色及领受不同工作。这些角色和任务都与实际的招聘岗位相关联。多个被测者可以为了某一任务进行实时互动,营造出更真实的现场感。测评者通过幕后观察来考察被测者职业素质,从中了解他与应聘岗位的匹配程度。这种测评可以让被测者更加投入,减少掩饰行为,充分展现个人的特质。遗憾的是,我国至今尚未看到一个运用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的测评工具。

循环圈第四个环节是测评应用。如果说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工具开发主要在测评研究机构方面的话,那么测评应用主要在商业测评公司方面。研究机构可以将最终的研究成果有偿转让给商业测评公司,所获得的资金再投入到研发中去。商业公司由于贴近市场,能够将用户的意见和用户的需求及时反馈给研究机构,研究机构根据反馈信息能够改进研发成果,同时还能够发现市场需要的研究项目,形成循环互动。更进一步的设想是,人才测评研究机构可以和人才测评商业公司结成双赢同盟,具有资金和市场优势的商业公司为研究机构提供课题项目和研发资金,具有人才和样本优势的研究机构为商业公司提供个性产品和应用保障。在这样的同盟下,能够开发出更多和更具特色的个性化测评工具,以扭转目前以少数测评工具来应对成千上百个岗位的局面。

除此以外,我们还应该重视应用环境的建设:一是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行业行为;二是建立行业管理机构,负责监督实施行业规章制度,打击不良行为,维护人才测评行业的信誉,推进人才测评事业健康发展。

最后还应注意到,不管是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工具开发还是测评应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测评人才的介入。目前测评人才的匮乏已经影响到人才测评的整体发展。测评人才可以分为研发人才和应用人才。这样的划分有利于我们区分对两类人才培养的不同路径。目前对测评人才的培养还缺乏专业渠道。现在从事人才测评的人员多来自于心理学专业。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应该最接近于测评人才的要求,但心理学理论并不能等同于人才测评理论。传统心理学是将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心理测验工具开发也是从人的角度出发;而人才测评关注的是岗位与人的匹配,从岗位要求来对人进行测评。所以,真正的测评人才应该既懂得心理学(包括人格理论、心理测量理论等)又懂得管理学(包括组织行为学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等)的复合人才。高校模式能够培养出研发兼应用的两用人才,但通常需要较长的周期。因此,我们还应该将培养的范围延伸到社会。通过建立职业资格鉴定制度,来定向培养符合专业标准的应用人才——人才测评师。人才测评师的主要职责就是确保在人才测评过程中依照专业标准进行操作和评分,以保证测评工具获得测评的准确结果。应用人才的培养周期短,可以快速壮大人才测评专业队伍。实际上,社会对应用人才的需求远远高于研发人才。我们不应该忽视对应用人才的培养。

总之,如果我們能够打造好四个环节,构建起一个优质的循环圈,我国的人才测评事业就一定会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1][美]Jerry M.人格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冯立平:人才测评方法与应用[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3]张厚粲刘远我:试论我国人才测评事业的发展[J].心理学探新,1999(1)

构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篇7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与特点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对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的简称。它倡导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运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要求按照自然生态规律组织生产、消费和废弃物的处理,将传统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单向线性生产过程,转变为低投入、高利用和低排放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再资源化”的封闭式生产过程。它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视为统一体,以实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二)循环经济的特点

循环经济追求的目标不单是以前的经济效应最大化,而是社会、经济和环境效应的统一,在资源使用上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原则,生产中全过程控制污染,达到低开采、低排放和高利用。

二、循环经济对企业成本核算的主要影响

(一)对成本会计对象的影响

成本会计对象是指成本会计反映与监督的内容。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其对象为产品生产成本与期间成本。产品生产成本是指产品在制造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成本;期间成本是指与产品制造过程没有直接联系的非生产性耗费,主要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与财务费用。在循环经济企业中,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为:初始投入的原材料成本;辅助材料的成本;人工成本;生产用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回收资源的利用成本等。可以看出,伴随循环经济模式的引入,成本会计反映与监督的内容将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由传统的产品成本与期间成本扩展为产品成本、期间成本与废弃物处置、利用成本等内容。

(二)对成本变动趋势的影响

与传统经济模式下的成本相比,循环经济中的成本既有质的变化,也有量的增减。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产品成本的时间范围始于产品的设计阶段,止于产品的废弃处理阶段。成本由生产领域被进一步扩展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上。这种拓展促使企业重新认识产品的成本,有助于企业对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重关注。当然,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专门的技术作为支撑,因而相关的设备投入与研发成本将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而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循环经济追求废弃物低排放甚至零排放。通过应用清洁技术、物质循环技术和生态技术对自然资源进行循环利用,使进行最终处置的废弃物中所含有的价值尽可能低。在循环经济中,废弃物处理的先后顺序通常为: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废弃。因此,循环经济中废弃物的处理成本在初期主要表现为收集与加工的循环利用成本;在循环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随着材料的更新和技术、工艺的改进,则废弃物的产生越来越少,甚至有可能不产生废弃物,也就不会再发生相应的处置成本,因而相关成本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三)对成本核算程序的影响

传统的成本核算,一般是通过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按成本对象归集和分配发生的生产费用完成产品成本的核算过程。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生产投入的原料及主要材料,一部分为原始资源,一部分为来自企业内部或其他企业的再生资源,材料的成本计量因其来源的多样而趋于复杂;同时,企业的生产过程既是产品的加工过程,也将伴随着废弃物的处理过程。无论废弃物的处理是形成再生资源在企业内部循环使用,还是形成副产品供其他企业使用,都必然会影响成本核算。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也需要经过更加复杂的过程才能完成,使成本的核算程序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所以,企业要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以满足成本核算的需要。

三、基于循环经济的成本核算模式构建

模式通常可以将其理解为事物整体的规范形式。基于此,本文将成本核算模式界定为:在成本核算过程中,一定的计价单位与计价属性,一定的成本核算方法与核算程序相结合的固定程式,它是企业成本核算过程的整体要求与体现。其要素主要包括:成本核算原则、成本核算程序、成本核算方法、成本项目设置、成本计量属性等。

(一)成本核算原则

由于企业的生产类型与管理要求不同,以及循环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其成本核算过程会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对于所有企业而言,成本核算的结果———成本信息都应具备相关、及时、准确等基本特征,这正是成本核算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所谓相关性原则是指成本核算所产生的数据必须要满足使用者特定的信息需求;及时性原则是指成本信息的反馈要注重时效;准确性原则是指成本信息是可靠的,没有人为降低或提高成本的情况。

(二)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计算就是对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出完工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过程。由于企业的生产类型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生产特点,在成本管理的要求上也存在差别,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随着客户需求的日益个性化,企业的产品也日益多样化,单独使用任何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可能都无法满足核算的需要。为此,企业通常要建立混合成本核算体系。在该体系中,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包括品种法、分步法与分批法)与辅助方法(如分类法、定额法等)实现了有机地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核算效果。由于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基本原则,扩大了成本的核算范围,企业就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与管理要求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混合成本核算体系,才能准确核算产品成本。

(三)成本计量属性

在现行的会计理论与实务中,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其中,应用最普遍的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或实际成本)。它以交易或事项发生时的“原始成本”作为计量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的依据,并且一般不允许随意变动。伴随循环经济的发展,历史成本仍将是基本的计量属性,但对某些会计事项,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更为合理,就应该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可以说,以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为主体,其他计量属性为补充将会成为循环经济条件下的合理计量属性结构。

(四)成本项目设置

成本项目,也称为产品成本项目、产品生产成本项目,就是生产费用按其经济用途分类核算的项目。目前,我国工业企业设置的成本项目主要有:原材料(直接材料)、工资及福利费(直接人工)、燃料及动力、制造费用等。这种成本项目的设置是传统经济模式的产物,主要列示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有关支出,而对于由企业生产活动而引发的其他成本,如环境成本则并不涵盖在内。企业在生产过程所消耗的自然资源、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等后果本应由企业来承担,但实际的状况却是由其他主体承担了,从而形成了一种内部成本“外部化”的不合理局面。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应设置体现其基本理念的成本项目———环境成本,才能更好地反映产品的成本结构。

(五)成本核算程序

所谓成本核算程序是指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各核算步骤之间的前后顺序及其相互关系。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程序通常主要包括:以成本计算对象为依据设置成本计算单及成本明细账;要素费用的核算;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制造费用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结转完工产品成本。与一般企业的核算程序相比,循环经济企业成本核算程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成本计算单的项目设置(如上所述);第二,要素费用的核算,其内容将更加丰富与多样;第三,辅助费用的核算,尤其是当废弃物的处置由辅助车间或部门来完成时,则核算的内容将发生较大变化。鉴于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优化与调整成本核算的程序,从而获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成本信息。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循环经济模式的引入对企业成本核算的影响是深远的。企业必须要正视经济模式的这种变化,积极调整管理理念与核算方法,努力构建与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相适应的成本核算模式,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更为科学合理

浅谈报表合并的完全权益法

■/王赟智

摘要:通过分别采用完全权益法与权益法对同一案例进行会计处理,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对企业的影响,指出完全权益法更能真实地体现合并企业的经营业绩,避免利润泡沫,因此在合并报表时对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应选用完全权益法。

关键词:合并报表长期股权投资完全权益法权益法

合并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集团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财务报表,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的一项重要程序就是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在2010年的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中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完全权益法,以下通过具体案例来解析一下完全权益法。

一、案例说明

甲、乙公司均为股份有限公司,甲公司能够控制乙公司。2009年12月31日,甲公司个别资产负债表中对乙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为5000万元,拥有乙公司60%的股份,采用成本法核算该长期股权投资。

该项长期股权投资是甲公司于2009年1月1日以银行

的成本信息、决策信息,为企业的科学决策与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存款5000万元取得,占乙公司表决股本份额的60%(合并前两家公司为非关联方)。甲公司备查簿中登记的乙公司在2009年1月1日可辩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的公允价值,除一幢办公楼外,其他与账面价值均一致。该办公楼在2009年1月1日账面价值为800万元,公允价值为1000万元,预计可使用10年,无残值,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

2009年1月1日,乙公司股东权益总额为8000万元,其中股本6000万元,资本公积2000万元,盈余公积0元,未分配利润0元。

2009年乙公司实现净利润2000万元,计提法定盈余公积200万元,向投资者分配股利1500万元,其中向甲公司分配股利900万元,向其他投资者分配股利600万元,未分配利润300万元。乙公司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于公允价值上升当期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为500万元。

2009年12月31日,乙公司股东权益总额为9000万元,其中股本6000万元,资本公积2500万元,盈余公积200万元,未分配利润300万元,

2009年,甲、乙公司之间的内部交易情况如下:

摘要:循环经济的兴起正在改变着企业的运营方式,也必将会对企业的成本核算产生影响。因此,如何构建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成本核算模式就显得十分重要。文章简要分析了循环经济的特点、循环经济对企业成本核算的主要影响,然后就构建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企业成本核算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循环经济,成本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1]解振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J).求是,2005(3).

[2]朱敏.发展循环经济与完善会计管理体系问题初讨(J).财经视点,2008(9).

[3]李健.邱立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则及运行模式研究(J).现代财经,2004(6).

[4]高利芳.面向循环经济的企业环境成本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

[5]万寿义.任月君主编成本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构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篇8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得到了河北省的高度重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2]指出, 将按照循环经济要求重点规划建设包括沧州临港化工园区、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临港工业区。如何依靠临港产业集群, 促进区域平衡和谐发展, 实现更高层次的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以提高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竞争力, 成为研究的热点。

一、区域循环经济的涵义

所谓区域循环经济是指一定的行政区域内, 以循环经济理念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通过原料、废弃物的互相交换建立生态产业链, 组成若干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 实现区域内企业群体之间的循环, 从而达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产品生产的再使用和废弃物的再使用的效果, 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是社会循环经济的基础。

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模式

1. 工业生态整合模式

在传统的工业产业发展战略中, 强调同类型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 而对于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集聚也主要强调企业之间产品与原材料间的转换关系, 从而通过实现簇群式发展来推进区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区域工业产业发展的规模越大, 相应地对于资源的消耗量和污染的排放量也越大。但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 要改变这种区域工业发展模式, 必须实行区域工业布局的生态整合模式, 即在工业区建设的过程中, 以某种产业为主导, 在配置一些以该产业排放物为原料或将排放物作为主导产业的原料的共生企业, 以构建区域循环经济的运行体系。在这一生态型的企业簇群中, 每个企业可能担心由于个别环节或者个别企业的销售出现问题, 而造成整个企业簇群经济运行受阻, 这就要求不仅建立一种生态共生型企业, 还要建立一种簇群式企业运行风险分担的机制。

2. 清洁生产模式

目前大多数企业主要采取末端治理的模式, 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由于领导任期责任制导致的诸侯经济发展模式, 以及国有经济企业负责人的任期责任制导致一些地区和企业缺乏进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的经济激励, 而更愿意追求任期内的经济效益增长, 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而从未来企业发展的成本看, 若采取了末端治理的方式,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其治理成本将上升;而采取清洁生产的技术, 虽然在开始阶段, 企业的投入会增加, 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其污染治理投入并没有相应增加, 却大大降低了企业发展的成本, 保持了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潜力。由此可见, 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 还有赖于进一步提高企业排污的外部性成本, 从而促进企业技术改造。

3. 可再生资源利用为核心的区域循环经济模式

在我国的沿海滩涂地区, 一方面电力设施建设投入大, 另一方面当地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又存在巨大的流失。因此, 对于这些地区可以建立以可再生资源利用为核心的区域循环经济模式, 从而既能节约投资, 又能建立一个符合循环经济原理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4. 商业化回收处理模式

要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必须建立具有利用价值或污染损害大的废弃物的回收制度。对于废纸、塑料、玻璃、钢铁等必须建立一个社会化的回收渠道;而对于一些其它产品则必须建立专业化的回收渠道。例如, 当前高科技产品污染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而如何实现高科技产品的回收利用, 如何实行“谁生产谁回收”, 必定会大大增加高科技产品企业的生产成本, 从而影响其创新与改造。因此, 这就要求建立专业化的回收渠道, 由专门的回收公司替高科技产品生产企业进行代理回收, 并通过返还出售产品时征收的环境污染税来鼓励人们将废弃物的高科技产品主动移交给回收公司, 由此将废弃产品集中到生产企业, 进行再利用或作相关处理。

三、河北省临港工业区域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途径

1. 河北省临港工业区区域循环经济模式构建途径

河北省临港工业区区域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应从企业和企业间两个层面展开, 在企业层面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 最大限度的节约原材料和能源, 淘汰有毒原材料, 消减所产生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在企业间层面, 各企业要以生态共生为原则, 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企业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 形成自然共生的生态工业系统, 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的目的。

2. 河北省临港工业区区域循环经济建设策略

(1) 坚持逐步递升的生态工业导向。在建设过程中, 应始终坚持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战略原则。生态工业导向主要通过废物资源综合利用、闭合物质循环、低物质化以及能源效率最大化等措施来实现。

(2) 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完备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体系, 构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法规框架, 主要包括抑制废物形成制度、循环名录制度、技术与工艺标准及技术性指导制度、入区企业的绿色资格核定制度、政府扶持制度、市场准入与许可制度、经济刺激制度。

(3) 强化循环经济的市场化运作。将政府的作用局限于指定规划、政策和产业导向, 注重新区开发主体的发展, 把企业化运作机制注入产业园的运作全过程。

(4) 新能源开发与循环利用并重。实现循环经济的原则的同时, 进一步加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在物质的循环利用上, 以化工、冶金、建材等行业为重点, 组织实施工业废水零排放技术、再生水回用技术、废渣和废气利用技术、能源和原材料节约利用技术等资源综合利用开发项目。同时, 积极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工程建设, 尽快形成再生资源回收网络。

四、结论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是一个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法律的保障, 政府的支持和全社会的参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和推进必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必将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做出巨大贡献。本文以河北省临港工业聚集区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区域循环经济的模式构建途径, 对促进区域平衡和谐发展, 提高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文荣:河北省临港产业发展策略探讨[J].港口经济, 2007.3:36~38

[2]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

[3]丘兆逸: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成本-收益矛盾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06 (6) :92~93

[4]陈丽娜:区域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6:44~45

[5]王海龙:区域循环经济模式研究[M].昆明理工大学, 2007:28~30

构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篇9

关键词:Partnering模式,信任,前因变量,契约,循环模型,控制

一、引言

Partnering模式, 即合伙模式, 是在充分考虑建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确定建设工程共同目标的一种管理模式, 它一般要求业主与参建各方在相互信任、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达成一种短期或长期的协议, 通过建立工作小组相互合作, 及时沟通以避免争议和诉讼的产生, 共同解决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共同分担工程风险和有关费用, 以保证参与各方目标和利益的实现。因此, 对于以合作关系为重心的Partnering模式来说, 研究其中的信任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信任 (Trust) 本身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 在英语中它包含信赖 (Reliability) 、信用 (Credibility) 、责任 (Responsibility) 等涵义。然而, 对信任 (Trust) 内涵的理解, 不同领域的学者有不同的视角, 因此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本文将要研究的是一种信任循环, 它是认知和行为不断反馈相互作用的结果。为此, 在本研究中将信任定义为:企业基于对合作伙伴道德行为以及外在环境的期望, 继而相应地采取有利于对方的决策和行为, 并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

二、基于Partnering模式的信任前因变量的设定

前因变量是感知客体即被感知对象 (主管、员工或组织) 的特征, 可以作为设计精确量表的参考, 用来度量组织内的信任。许多学者就信任的前因变量进行了研究, 有些学者列举的前因变量缺乏全面性, 例如, Ring&Van de Ven (1 9 9 2) 提出道德正直 (M o r a l integrity) 和信誉 (goodwill) 是信任的两个前因变量, 而Solomon (1960) 和Strickland (1958) 两位学者都只将善意 (Benevolence) 作为信任唯一的前因变量;有些学者列举的前因变量之间存在着重复和交叉, 例如Butler前因变量的有效性、能力和谨慎其实都属于“才能”, 一致性、诚实和忠诚等则可归于“正直”。Mayer对23位学者关于人际间信任的前因变量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良好的归纳和梳理, 将才能 (ability) 、善意 (benevolence) 和正直 (integrity) 等三个因素作为信任的前因变量。然而, Mayer所提出的前因变量都是人为方面的因素, 而Partnering模式中除了正式的合同之外, 参与各方彼此之间还要签订一份非合同式的契约 (关系契约) , 在该契约中充分考虑建设各方的利益, 确定共同分担风险, 共同分享利益, 实现双赢的目标。显然Partnering契约在该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伙伴之间的相互信任。因此, 为了设定基于Partnering模式下信任的前因变量, 必须对该模式的运行过程进行分析, 考察不同阶段信任的前因变量。本文将Partnering模式的运行过程分为签约前和签约后两个阶段, 以下分别讨论两个阶段的前因变量。

1、签约前阶段信任的前因变量。

在这个阶段, 企业所要考虑的是如何确定对方具有合作伙伴的潜质。从信任关系的发展阶段来看, 初始信任在这个阶段起着关键作用, 即具有何种潜质的partner会让企业产生信任的倾向, 进而考虑是否与之签订Partnering契约。田海涛等构建的工程承包商选择指标体系中, 考虑了施工技术、企业信誉、企业文化等因素;而刘书庆等在项目施工合作伙伴的选择方案中, 重点考虑的是施工方的综合能力, 如施工质量控制能力、施工进度控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上述这些影响项目合作伙伴选择的因素其实都可以归到M a y e r提出的才能、善意和正直这三个前因变量。也就是说, 才能、善意和正直这三个因素影响着企业的信任倾向, 以及是否与对方签订合作伙伴契约的决策。

2、签约后阶段信任的前因变量。

Zucker区分了由三种机制建立的信任, 其中一种是由法制产生的信任, 即通常所说的基于制度的信任, 如专业资格、各种法律、契约等的保证而给予的信任。Zucker所提出的基于制度的信任已被学术界广泛接受, 主要原因是信任的最初建立总是在不熟悉的两个主体之间进行的。在这个基础上, Mcknight提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制度信任:情境标准 (Situational Normality) 和结构担保 (Structural Assurances) 。其中结构担保指的是前后的结构支撑使得可能获得满意的收益, 这些结构支撑包括契约、规则、担保等。由此可知, 在Partnering模式中, 企业之间签订合作伙伴契约之后, 对对方的信任不仅会来源于对方的才能、善意和正直, 还会源于因契约的签订而产生的基于“制度”的或基于“结构担保”的信任。由于契约为后续合作中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因此“契约”同样也是信任的前因变量, 且比其他三个前因变量更为“刚性”, 更具“可信赖性”。

综上所述, 本文将Partnering模式下信任的前因变量设为四个, 分别为才能、善意、正直和契约。其中, 契约这一前因变量受到其余三个前因变量的影响。

三、基于Partnering模式的信任循环模型的构建

1、Partnering模式下契约履行中的风险感知。

由信任的定义可知, 信任是企业对合作伙伴道德行为和外在环境的预期, 并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也就是说, 信任与风险息息相关。许多社会心理学者在研究信任时, 都将“脆弱性” (vulnerability) 视为构成信任的一个关键部分。例如, Barney和Hasen将信任定义为一种相互间, 且对自己的脆弱性不会在交易中被利用的信心。这种脆弱性是伴随信任关系的建立而产生的, 信任对方也即意味着将自己的脆弱性暴露给对方, 将自己处于易受对方伤害的境地。当企业与合作伙伴建立起信任关系时, 脆弱性的暴露让企业感知到即将承担的一系列风险 (如机会主义风险) 。

2、Partnering模式下契约履行中的行为。

彼得[2]曾在描述“信任系统”中提到, 如果在关系网络中占支配地位的情形是实现——证实、归还或回报——信任, 合作将发展得更顺利, 并且将获得一种自我增强能力。也就是说, 信任能促进信任, 形成一种信任的良性循环。当信任和实现信任的惯例变成信任者和被信任者双方都遵守的标准规则时, 它产生了一种信任的文化。然而, 如果在某一种建立起的信任文化中产生背叛信任的行为 (如利用一方的脆弱性谋取私利) 时, 随着背叛的证据的积累, 这种信任文化将很快毁灭, 并且开启一个信任的恶性循环。Gambetta认为, 不信任一旦开始, 了解它是否事实上曾经被证明是合理的将很快变得不可能, 因为它总有一种自我实现的能力, 产生与它自己现实的一致性。也就是说, 不信任显示了比信任更强的顺应力。正如Luhmann所描述的, 信任转变成不信任比不信任转变成信任更容易。

3、基于Partnering模式的信任循环模型。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在Partnering模式中, 签订了合作伙伴协议的企业, 由作为前因变量的才能、善意、正直和契约等因素决定的信任水平, 会影响合作伙伴在契约履行过程中队风险的感知以及在履约中的行为, 同时, 履约中的行为也会作为“结果变量”反过来修正过去的信任, 由此形成一个循环过程 (见图1) 。这个循环过程中的关键点是“契约履行中的行为”, 它决定了启动的将是一种良性循环抑或是恶性循环。“结果变量”指的则是行为发生后产生的结果, 它可以是互惠的, 也可以是单方面的各类损失。鉴于合作过程中大量的信息不对称, 很多机会主义等非伦理行为无法在发生当时被观测到, 然而结果变量的存在解决了行为是否可观测的难点。Rajeev和Thmothy构建了一个基于结果的信任模型, 在该模型中, 信任水平 (即合作双方相互信任的程度) 是结果的因变量。也就是说, 在信任循环模型中, 契约只是建立信任的一个前提 (前因变量之一) 。当信任关系已经存在时, 或者说对于现有某一信任水平, 契约并不会对它产生影响。真正起作用的是契约履行过程中的行为, 由此形成的结果才会改变现有的信任水平。

参考文献

[1]、祁顺生, 贺宏卿;《组织内信任的影响因素》;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 (6) 。

[2]、彼得.什托姆普卡著;《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中华书局出版, 2005。

[3]、张延锋著;《战略联盟中信任、控制对合作风险的影响及其组合绩效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4]、严进著;《信任与合作——决策与行动的视角》;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7。

构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篇10

1、绿色制造的提出

制造业在将制造资源转变为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和产品的使用和处理过程中, 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有限资源, 并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有鉴于此, 如何使制造业尽可能少地产生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是当前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于是, 一个新的概念——绿色制造 (G r e e n Manufa cturing) 被提出, 并被认为是现代企业的必由之路。

绿色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的现代制造模式, 其目标是使得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 对环境负面影响极小, 资源利用率极高, 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各国专家普遍认为, 绿色制造是解决制造业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方法之一, 是实施环境污染源头控制的关键途径之一, 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现代制造业中的体现。

2、绿色制造的运行与实施

绿色制造在企业的运行与实施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也是一个管理问题、一个企业文化问题、一个企业长期战略问题;其涉及面非常广, 涉及到企业从管理到技术, 从设计、制造到销售、维护以及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 实施过程十分复杂, 且成本投入也比较大。因此, 绿色制造的实施需要从系统工程角度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探讨企业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模式来实施绿色制造。

二、循环供应链——绿色制造的运行模式

制造业循环供应链是在循环经济理论和再制造技术、再资源化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 要求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考虑环境和社会效益, 关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 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销售、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达到环境保护、资源优化利用的目标。

1、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 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 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 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闭环流动的循环式经济, 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有三大操作原则, 即“减量化 (Reduce) 、再利用 (Reuse) 、再循环 (Recycle) ”。减量化属于源端控制方法, 旨在减少生产时使用的物质和能源流量, 实现资源和污染物排放的源消减;再利用属于过程控制方法, 目的是提高产品和资源的利用效率, 要求产品或包装容器以初始形态多次使用;再循环属于终端控制方法, 要求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 通过“资源化”手段, 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2、循环供应链——绿色制造系统的运行模式

绿色制造系统的运行模式实质上就是以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 利用再制造技术、再资源化技术, 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用户、回收处理商等节点, 实现保护环境和资源循环再利用目标的、可持续的供应链。因此, 可以根据绿色制造系统的运行过程构建如图1所示的现代制造业循环供应链。

三、循环供应链构建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关键技术

1、面向绿色制造的循环供应链运作标准体系的建立与研究

从绿色制造系统的实际情况出发, 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 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系统的运作标准体系, 是高效组织的重要行为特征。标准、简洁、高效的流程, 会大大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要做到流程的标准化, 必须优化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

2、面向绿色制造的循环供应链网络结构的设计及优化

为了提高制造业循环供应链管理的绩效, 除了必须有一个高效的运行体系外, 建立一个高效精简的供应链网络结构, 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制造业循环供应链设计的战略目标是实现绿色制造及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的协调与优化, 是一个多目标决策问题。通过对实际情况的分析, 根据供应链的设计目标及约束条件建立数学模型, 然后采用合适的算法进行求解, 从而优选出循环供应链中各种设施的数量和位置, 以及各条路线上的最佳物流分配量, 从而实现循环供应链网络的优化。

四、结论

循环供应链作为绿色制造的运行模式, 要求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考虑环境和社会效益, 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出发, 不仅关注产品的环保和价格, 而且关注从原料获得到产品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的环境影响与成本;同时集成了供应链管理、环境管理、绿色制造、再制造技术、再资源化技术、循环经济等多个热点问题, 可以产生降低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保护环境、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等多重效益, 因此它对于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小兰.服务绿色制造打造绿色供应链[J].大众科技, 2008 (1) :201-202.

构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篇11

资源的短缺和环境压力的增大迫使中国不能继续遵循传统的发展A模式,同时中国的科技水平与国际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中国的循环经济道路也不能立即沿用西方发达国家的B模式。由于中国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资源消费的增加是难以避免的,因此,适合中国国情的应该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简称C(China)模式。在C模式中,中国的经济仍保持大幅度地增长,同时对环境的污染物排放量先减速增长,然后再使污染物排放量保持稳定,最后在中国科技水平提高较高水平的基础上大幅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使污染物排放量落低。

C模式也称1.5-2倍数发展战略,就是中国到2020年经济总量翻两番,同时允许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物排放增加一倍左右。因为只有保证中国GDP的持续快速增长,才能解决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所以该模式将给予中国的GDP增长一个20年左右缓冲的阶段,并希望经过20年的经济增长方式调整,最终达到一种相对的减物质化阶段。

以2000年的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数据研究为依据,到2020年,GDP总量将从2000年的1万亿美元增加到40万亿美元,人口保持小幅增长,人均GDP呈现大幅度增长。同时,能源消费总量、用水总量、污染排放物(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有一个惯性的增长,总量控制在2000年的1.5-2倍左右。这样我们可以认为,通过发展减物质化的经济,并把建设循环经济型社会的目标纳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框架之中,到21世纪的前期(例如2020年左右)实现以较小的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特别是各类固体废弃物)以达到较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有可能的。在2020年以后,中国在前面20年的发展基础上,可以实现倍数4发展战略,即经济总量继续翻一番,同时资源消耗减半。这样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可以实现绝对脱钩,如发达经济所追求的减物质化发展模式(B模式)情景。

构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篇12

一、当前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从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等四个方面, 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为贯彻十八大精神和“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家将出台循环经济专项规划, 通过实施“十百千”示范工程等具体措施, 重点支持十大示范循环经济工程、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和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园区,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二、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为发展循环经济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为贯彻“十二五”时期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部署, 探讨循环经济的有效政策与机制, 促进政府、产业、学术、科研、金融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促进循环经济与转型升级的发展。

为推广循环经济发展, 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模式, 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我省亚行贷款河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经以国家和亚行执董会批准省政府转贷市县支持产业发展的国家重大项目, 总投资15.6亿元, 实施范围涉及我省5市26县, 受益人口达184万。项目以推进产业升级、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为目标, 以落实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战略, 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 区域规模连片规划、标准化建设、产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为指导;以支持各地发展优势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为实施主体, 建设良种养殖、特色高效优势农业、现代高效节水设施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 规模连片开发建设优势优质农产品产业基地, 支持农户与市场联结 (农企加工、就地加工、产品质量改善) 为内容:一是实施健康养殖、饲草过腹、粪便循环利用、建设良种养殖产业基地, 投资39432.79万元, 出栏猪13.7万头、牛3.7万头、羊6.9万只、鸡595.8万只, 产蛋2293.2万公斤, 年实现产值38816万元。二是建设特色高效干鲜果经林产业基地, 投资27943.98万元, 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96043亩, 盛果期预期年产出干鲜果10572.6万公斤, 花椒芽菜490.1万公斤、中药材74.6万公斤, 实现产值120511万元。三是建设温室、拱棚、旱作农业等现代高效节水设施农业产业基地, 温室拱棚6000余栋、旱作农业2835亩, 产出蔬菜2594.8万公斤, 年实现产值19701万元。四是构建农户与市场联结体系、实施基地产品质量认证。通过建立企业十农户十基地的企农共建基地机制, 扩建农企加工能力和就地加工能力, 年实现加工能力3300吨;通过产地产品质量认证建设有机核桃基地、有机谷子基地, 无公害肉猪基地、花椒芽菜基地、蔬菜基地、莲藕菜基地, 改善基地产品质量。有效发展优势产业, 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2010-2012年三年累计总投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建设94190万元, 占项目总投资的60.19%, 实现总产值179028万元, 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同时, 发挥循环经济产业功能的社会效应:养殖产业、现代设施蔬菜产业、干鲜果产业等产业基地建设已列入我省转型发展重点支持的支柱产业和各地实施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组成部分;带动了项目区畜牧养殖业、现代设施农业、特色优势农业等产业的转型升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加劳动就业30326户、就业75815人, 技术培训指导基层和农户7万户、培训13万人, 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10万余亩。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和农户实施能力, 进一步提高循环农业、绿色发展观念, 进一步推广项目管理先进理念。项目建设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应, 被誉为“产业项目、富民项目、示范项目、窗口项目”, 《山西经济日报》誉为惠及三农的“农业产业化样板”、“为百万农民打开增收之门”的示范项目。

三、积极探索农业循环型生产方式, 为发展循环经济取得显著生态效应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 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我省以亚行贷款河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实施载体, 以支持各地发展优势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 坚持转型发展、按照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理念, 积极推广新型生态养殖模式, 推广酿酒—养殖—青贮、秸秆饲料综合利用—沼气或无害化处理、有机肥还田循环利用技术模式, 推广核桃经济林“礼品”新品种新技术, 推广红枣烤房气调和热风新技术, 推广温室、大田排灌、滴灌、暗灌节水灌溉技术, 实施基地产地产品认证等循环型生产方式。通过推广循环型生产方式, 养殖粪便实现了无害化、循环利用、零排放、年产有机肥还田26.56万吨, 改善了环境和土壤改良, 促进了酿酒企业、养殖业发展;核桃经济林新品种技术推广, 实现了当年种植当年挂果, 增加植被覆盖105035亩、提高植被复盖率0.27%, 提高了固土防沙、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能力;红枣烤房气调和热风新技术推广, 避灾减灾作用明显;节水技术推广, 改善水资源利用;基地产品认证推广, 改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发展环境友好发挥积极效应, 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四、整合优势资源, 推广产业循环发展模式, 为发展循环经济探索新路径

以项目建设为平台, 结合各地实际, 推广种植项目集中连片规划、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片区开发和示范园区建设相结合、农户入园标准化生产经营、企业或合作组织提供产后服务的模式”;推广企业或合作组织牵头、统一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户饲养管理的“示范小区健康养殖模式”和“联户小规模集中建设健康养殖模式”等。既发挥了政府部门资金整合、完善配套设施的优势, 又调动了农户为实施主体、企业或合作组织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了政府部门、企业或合作组织参与项目建设的带动作用, 促进了项目建设规模开发, 推动了优势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经营的发展, 减轻了农户前期投入压力, 推进项目实施进度。

五、建立和引进先进的项目管理机制、办法、制度, 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管理机制和政策支撑

发展循环经济, 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 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政策。一是强化管理机制。建立了重大事项由各级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制的项目领导组协调决定的决策机制和领导组成员部门负责项目资金配套和技术支持服务机制, 财政部门负责贷款和配套资金管理、全程参与管理, 项目办负责项目实施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机制和年度目标考核制度等。二是建立项目实施管理制度。按照外资项目管理要求, 制定了工程、财务、验收、报账、采购、培训、监测等方面的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完善和印发了《工程实施和财务管理》、《加快提款报账和资金支付进度》的意见, 严格项目报账支付制度、项目进度实施计划安排。三是强化项目管理。我们坚持从工程规划选址、项目户确认、施工监管、完工验收, 工程财务计划安排、提款报账、资金支付等环节, 多措并举, 强化农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项目技术支撑和管理措施。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 强化了各级项目办、项目市县的职责, 从各环节明确任务、规范管理。四是严格工程质量验收、评价制度。为确保项目工程质量, 大力推行“专业化设计、标准化施工、多元化管理、全程化监督”措施;建立行业专家工程验收评价制度;农户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县全面验收负全责和《完工总结报告》、省市抽查验收评价制度;各级实施项目工程检查、观摩、典型交流制度, 提高项目质量。五是开展审计监督。积极配合亚行委托的审计部门完成各年度审计检查、跟踪问效, 保障了项目建设管理符合有关要求、贷款转贷和资金使用安全。

六、强化能力建设, 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科技支撑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一是以科技支撑绿色发展。广泛推广应用作物多样化、多种作物轮作、养分管理、水土保持、环保境保护、生产实用技术、建设管理、产品市场营销等技术措施, 推进项目区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进一步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先进理念。二是以支持农户能力建设培训和技术支持服务为措施, 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保障。结合项目建设要求, 组织编著8部相关技术指导丛书和资料、印发给7万多农户 (企协) , 开展现代农业信息、农业实用技术、环保境保护、建设管理、产品市场营销等培训;开展农户实施能力培训, 指导服务基层、培训13.2万人/次;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10万余亩, 进一步提高了农户实施项目的能力和技术水平。

七、发展循环经济对策建议

1. 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日本发展

循环农业立法具有超前性和可操作性, 先后制定了《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可持续农业法》、《堆肥品质管理法》、《食品废弃物循环利用法》、《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日本生物资源综合战略》等法律法规, 将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确定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 将健全完善配套的法律政策体系和执行监督机制, 作为日本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对稻田转作、油菜栽培实行补贴。美国实行“绿色补贴”, 政府要求受补贴农民必须检查自身环保行为, 定期调查其农场所属区域的野生资源、森林、植被情况, 检验土壤、水、空气, 根据环保质量, 决定是否补贴及补贴额度、减免农业所得税。西欧等国对过剩施用农药、化肥征收环境消费税。

2.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必须从制度

创新入手, 实施系列配套的有效政策, 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

3.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 制定整体发展

规划, 重点推进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的实践, 创造多种模式的循环经济生产体系, 促进农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结合, 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 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4. 开发以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

为目标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因地制宜, 遵循“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 合理组织农业生产;综合治理中低产地区、强化高产地区生态功能, 实现农业优质、高效、持续发展, 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5. 建立引导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政

策和奖惩机制, 通过价格、税收、信贷等机制调节, 激励和惩罚或影响循环经济发展, 通过制订清洁生产计划、提供生产技术, 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经济补偿机制, 引导发展循环经济, 实施生态管理;建立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补偿的绿色经济核算和惩罚制度, 使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

上一篇:创业板上市公司下一篇:《导游湖南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