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循环经济模式研究论文

2024-08-08

新农村建设中循环经济模式研究论文(精选9篇)

新农村建设中循环经济模式研究论文 篇1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新农村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新农村

--市农村能源工作推进会议上的发言

我们乡位于市区近郊,总覆盖面积80多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34,336亩,果树面积5,250亩。现有农户4,045户、农业人口15,569口人,共有8个行政村。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乡,我们按照改善村屯卫生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新农村的发展思路,把农村能源沼气建设项目列为全年工作的重点之一。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国债项目资金,申请到了2006年沼气国债建设项目,今年完成8立方米沼气池“一池三改”任务980个。目前,沼气池建设项目已全面展开,各项配套工作也进展顺利,取得了一定成绩。现把我们的工作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做以汇报:

一、广泛宣传、加强引导,增强农民对沼气项目建设的了解和认识

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村能源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使沼气池建设真正能为老百姓解决最实际的问题,我们加大了抓好这项工作的力度,做了精心细致的安排和部署。一是成立了沼气项目建设组织机构、制定了沼气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组织机构。由乡长亲自抓,副乡长具体负责,农业各部门人员和各村两委班子成员密切配合。制定并下发了《红星乡沼气项目建设实施方案》,下设沼气建设办公室,实行了专人专管。同时沼气项目建设的完成情况,与各村两委班子成员年末工资紧密结合,极大激发了村两委班子沼气建设的热情。西太村主任张殿礼率先建造标准化沼气池,为村民示范、参观、学习,在全乡堪称典范。二是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宣传发动。各村利用村屯有线广播,开设了新农村建设沼气项目建设专题节目,每天定时播放。制作了10多幅宣传条幅悬挂在村屯显要位置,印制了500多份宣传单发放到各村民手中。通过深入实地细致的宣传动员,使广大农民群众认清了沼气项目建设在改善居住环境,建设美好家园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了农民对沼气项目建设认识。三是参观考察学习,积累了宝贵经验。乡政府新年伊始组织带领农技服务中心全体人员和各村主任、书记,专程到市健鑫科技有限公司、西郊乡,参观考察沼气建设和使用情况。通过到现场参观学习,让他们亲眼目睹到了实效,感受到沼气池真正能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农民对沼气池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二、结合实际、循环利用,把沼气建设项目与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紧密结合发展农村能源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还可以使农民能够用上高效、清洁的能源――沼气,实现“家庭环境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农业的良性循环。据测算,一个8立方米左右的沼气池,可满足一家3至4口人生活燃料的需要,相当于使用10~12瓶液化气,仅此一项,每户每年便可节约生活能源开支近千元。我们积极发展农村能源沼气建设,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一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年初乡政府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布署了沼气建设任务,要求各村在沼气池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的资金投入能力,不搞硬性摊派,不搞强制命令和一刀切,耐心细致地做了大量的工作,积极努力引导好村民,使得他们主动投入沼气池建设当中。二是坚持沼气池建设与“一池三改”有机结合的原则。户用沼气池建设与改厨、改圈、改厕同步设计,分步施工。我乡建设的沼气池按照国债项目要求为户用8立方米标准。农民每年养3-5头猪即可解决沼气池的原料问题,而且发酵后的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是种植绿色无公害食品的优质肥料。我乡无公害青玉米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大量的沼渣作为有机肥为生产无公害甜粘玉米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坚持沼气池建设与净化农民的生活环境相结合的原则。沼气池的建设,对人畜粪便实行了无害化处理和有效利用,杜绝了养殖户粪便随意堆放,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身体健康的危害,是一项有利于老百姓的好事,我们一定把它办好。

三、典型示范、整体推进,掀起农民沼气池建设新高潮

近年来,我乡养殖业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农业和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之一,但随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我们从实际出发,3月初,分别在养殖业发展基础较好的红太、西太、红星三个村新建三处“寒地太阳能辅助增温”沼气池进行示范。建成使用后,农民一传十,十传百,纷纷前来参观、咨询建设沼气的有关事宜,踊跃报名要求建设沼气池。为了大规模推广沼气项目建设。5月中旬,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先后在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朝阳村、红星村分别建成了“沼气综合利用示范一条街”,使红星乡广大农民足不出乡就能看到清洁沼气能源的综合利用,感受到沼气能源在促进农业增产,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中的巨大作用。截止到8月29日,全乡已建成寒地增温沼气池400个,其余的正在陆续施工中,到10月末即可全面完成。

四、科学设

计、跟踪问效,严把沼气池建设质量关

沼气从建设管理到维护使用,涉及到种植、养殖、厌氧发酵产物的综合利用等多项技术,综合性、技术性比较强。为了做到建一个、成一个、使用一个,达效一个,在建设之初,我们首先聘请了沼气池建设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我们制定的《红星乡“三位一体”或“四位一体”沼气建设标准》、《红星乡沼气建设检查验收标准

》等具体办法实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乡农技综合服务中心专人负责监督工程建设质量,监督施工单位合同完成情况。工程建设质量的跟踪检查、验收,保证了沼气建设的质量。其次为了便于管理,我们以户为单位,建立了沼气用户档案。对每个沼气池进行了编号,建立永久性的标志,并将给每个沼气用户配备了《沼气安全使用手册及挂图》、《沼气池常见故障及处理办法手册》等。第三是搞好跟踪服务。项目完工后,我们将开通沼气池服务、技术咨询热线电话,沼气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随时可以咨询,技术人员随叫随到,及时帮助解决疑难问题。由于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周到的服务,使广大沼气用户实际操作能力得到增强,为更好地完成沼气国债项目建设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各位领导,我乡在户用沼气池建设中做了一些工作、也开了个好头,取得了一点成绩,这与市农委和区里的领导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但与兄弟单位和上级的要求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契机,以兄弟单位为楷模,全面落实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我乡沼气池建设,努力提高我乡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为早日把我乡建成经济兴、事业旺、政治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

新农村建设中循环经济模式研究论文 篇2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强, 农村物流成为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农村物流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市场流通的现代化水平, 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带动农村信息化建设, 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技术的改造和革新, 有助于实现农村市场流通领域的现代化, 有效调整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 建设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提升为农民服务的质量水平, 有利于分散和降低农民的经营风险。但是农村物流在给我们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 我们也必须要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 就是农村物流不能够再是过去那种粗放型的物流体系, 我们需要改革农村物流体系, 积极推进循环物流体系, 这样才既不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同时也不会使资源枯竭。

二、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新农村现代物流模式的意义

(一) 按照循环经济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我们在构建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 应该站在战略高度来切实认识发展新农村循环物流体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转变过去那种忽视环境和资源的影响、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轻内涵发展、重外延扩张、轻效益、重速度、轻节约、重开发的发展理念, 应该力争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和最少的资源消耗来有效实现新农村物流的可持续发展。

(二) 循环经济实际上也就是生态经济, 能够有效地指导

人类社会逐步走向节约型社会, 它的出发点在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和谐统一, 实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消耗, 是一种以生态型资源的循环利用, 用以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

(三) 循环经济体现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

发展, 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到了企业、产业、地区各个方面以及消费、流动、生产各个环节, 还有社会、经济、自然各个领域。所以, 我们在快速发展新农村现代物流的过程中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将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相互的协调。

三、如何有效建立基于循环经济的新农村现代物流模式

(一) 大力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 促进农村物流业不断壮大。

农民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体, 建议县政府、有关部门及各乡镇, 要加强对我国广大农民的思想引导, 树立农业产业化发展意识和现代物流发展意识, 用产业化和物流业发展中致富的成功典型, 进行启发带动;要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宣传力度, 通过引导带动, 促使他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集中精力、物力、财力, 培育和发展我国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 繁荣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消费需求增长, 推动农村现代物流业稳步向前发展。

(二) 培养引进农业现代物流专业人才, 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扩大物流规模。

一是要组建一批农业现代物流专业队伍。政府在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同时, 要放宽视野, 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 吸纳、挖掘、培养一批适应农业现代物流发展的专业人才, 服务农村物流;二是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物流业的扶持力度, 交通、金融、工商、国土、税务等部门要制定配套的优惠政策, 支持农村物流业发展;三是推进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 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信息网络, 促进农村物流业向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

(三) 搭建农产品信息平台。

一是政府要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 建立高效的农产品生产流通市场运行监控体系, 监测市场, 把握市场动态, 及时掌握和发布市场供求信息, 同时采取行政和经济手段, 优化农村物流环境, 规范农村物流市场;二是发挥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体和经济杠杆的作用, 增强农民市场信息意识, 引导和调节农产品的生产方向, 优化农产品生产结构, 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 推动农村现代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培养和建立一支农村经济人队伍, 在农民与市场之间拓宽渠道。

四、实例分析

农村物流业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牡丹江市是中国大陆最大的边贸城市之一, 亦是北方的一个著名旅游城市, 享有“中国雪城”“鱼米之乡”“塞北江南”等美誉。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与吉林省交界地区, 与俄罗斯接壤, 境内的绥芬河和东宁等四个口岸是中国与俄罗斯进行贸易的重要口岸, 成为农村物流业发展的强大保障, 该市努力以循环经济为指导, 积极发展新农村现代物流模式。以往由于受到运输、搬运、装卸、包装、仓储等方面的制约, 这些蔬菜、水果、食用菌都不能及时从农户手中配送到所需的集市之间, 造成农民丰产不增收, 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建设地发展。针对此现象, 牡丹江市建立了“循环型物流”的工作思路, 进一步理清思路, 充分发挥并积极拓展职能, 大力整合农村物流资源, 全力参与农村物流事业。在货源集中、企业众多、交通便利、条件成熟的乡镇先行建立中心物流站, 辐射其它乡镇, 逐步扩大业务量, 实现全面覆盖, 村村通物流, 形成物流网络。条件具备的筹备建设中心分拨站, 条件不成熟的建设转运站, 条件不具备的可以开展送件等小业务。此外, 牡丹江市对于有条件的地方还将铁路物流发展纳入整体规划, 全面发展现代物流, 建立完善的农村交通物流网络。这些物流企业集运输、搬运、装卸、包装、仓储一体化服务, 改变了以往农民“有货无车运”、“谷贱伤农”的现象, 为帮助地方经济建设和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今, 牡丹江的绿色食品已成为哈尔滨、沈阳、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商场、超市的抢手货。同时, 牡丹江市还特别重视农产品对俄贸易。2011年, 全市物流业同比增长18%, 增加值达到51亿元, 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加17%, 达到1758亿元;与物流相关的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邮政业、仓储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7.3亿元, 增长迅猛。

摘要:农村物流不能够再是过去那种粗放型的物流体系, 我们需要改革农村物流体系, 积极推进循环物流体系。本文首先分析了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新农村现代物流模式的意义, 其次, 就如何有效建立基于循环经济的新农村现代物流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同时, 以牡丹江市为例, 进行实例分析,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循环经济,新农村,现代物流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新利.我国现行农村物流模式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4;03

[2]王新利.我国农村传统物流运作模式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 2003;07

[3]王新利.农村物流组织再造的探讨[J].中国农垦经济, 2004;12

[4]林善波.试论发展我国的农村物流[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5;01

新农村建设中循环经济模式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 四川 新农村建设 循环经济 应用模式

一、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它摆脱了传统经济以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而是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通过对传统行业进行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以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将人类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农村循环经济的重要特点是发展生态农业,就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生态服务业,办好生态旅游、绿色饭店和各种绿色服务业,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服务经济搞上去。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四川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一是发展循环经济是有效贯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持续获取经济效益的指导思想。二是循环经济是解决农村“脏、乱、差”,实现村容整洁的有效途径。以循环经济为载体,可以变废为宝,解决人畜粪便、腐化植物随处可见的面貌,打造生态文明家园。三是培育农村循环经济产业链是解决四川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的最好方法。通过壮大循环经济产业链,达到农村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四是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

二、四川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根据目前国内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以循环经济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是解决四川农村落后局面的最好办法。依据各个地区发展水平和地域条件不同,结合四川农村的现状,以下几种循环经济模式对四川新农村建设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1.加工型农业循环产业链开发模式。在四川省,有超过50%的县乡拥有大面积的茶叶、中药材、山野菜、果林等特色产业,在这些地区可以发展一批拥有较长产业链的加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发挥循环利用资源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农民收入,还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针对这些地区相对集中的特点和信息不畅的问题,可以在这些地区选择一个交通相对便利的地点,构建一个或者多个物流集散中心,并以集体经济的形式成立信息商务服务中心,依托电话网络构建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信息的发布和产品的营销,可以试行网上订货,从而加速市场的转化,即推行公司(电子商务公司,信息的中心)+基地(物流基地,配送的中心)+农户(生产实体,配送实体)的产业链模式。这将是现代农业产业的一种有效运行模式。

2.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能源开发模式。可以以沼气为载体,发展“猪(羊)——沼气——菜”、“猪——沼气——果”等循环模式。目前,四川有部分县已经有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用上了沼气,但是数量还太少,模式比较单一。通过发展猪——沼——果、猪——沼——菜产业模式,水果、精菜卖钱,下脚菜喂猪,猪粪尿作沼气原料,沼气作生活用气,沼液作蔬菜、水果的肥料,既循环利用,节约生产成本,又清洁卫生,生产的蔬菜、水果全部是绿色食品,同时带动了农村改水、改厕、改厨和庭院绿化美化,促进农村环境大改善,实现村容整洁。

3.以循环经济理念综合利用秸秆发展模式。当前,四川的水稻、小麦、玉米的产量在全国占有较大的比重,以秦巴地区的苍溪县为例,该县的水稻、小麦、玉米的产量分别是3.946万吨、2.424万吨、5.077万吨,根据专家测算,每生产1吨玉米可产2 吨秸秆,每生产1吨稻谷和小麦可产1 吨秸秆,该县秸秆的保有量是17万吨(不包括其它的黄豆、花生、红薯等作物)。同时,秸秆作为重要的生物质资源,总能量基本和玉米、淀粉的总能量相当,秸秆蛋白质含量约5%,纤维素含量在30%左右,还含有一定量的钙、磷等矿物质,1吨普通秸秆的营养价值平均与0.25吨粮食的营养价值相当。秸秆是饲料加工的廉价原料。秸秆作饲料主要是秸秆青贮、秸秆氨化盐化、秸秆机械加工和发展全混合日粮,可以缩短猪、牛、羊的生长周期,降低饲料和劳力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当前,该县没有一个饲料加工厂,而且2004年,该县牛、羊、猪的存栏量是1.8万、3万、18.6万,而已该县秸秆的保有量,牛、羊的规模可以增加3到4倍,猪饲养量也有提高的空间。同时,农作物秸秆是良好的食用菌基料,搭配必要的培养基就可以生产食用菌。例如用把玉米芯捣碎,培育木耳、香菇等,产菌种后的剩余物还可以直接用作肥料。

4.开发循环种植业经济模式。可以采取菜——菜——稻轮作,果树、药材、经济作物间作循环经济模式。根据现有部分四川农村菜——菜——稻轮作经验,农民在稻田内一般只种一季水稻,一季小麦或一季油菜,纯收入不过二三百元,有的甚至还倒贴,如果推广菜——菜——稻轮作模式,水稻收割后,起垄种植晚秋蔬菜,春天种植早春蔬菜,可以大大提高亩产经济效益。果树、药材、茶叶等经济作物在四川部分乡镇已经有相当规模,但是对农村经济贡献还不大,主要是目前的传统种植模式成本高,如果我们采用果树、药材、茶叶等经济作物间作循环经济模式,在基地园内间作花生、大豆、辣椒等经济作物,既保水养土,又冬保温、夏降温。实现了以短养长、长短结合、效益倍增的目标。

三、四川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体应用对策和措施

四川省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农业大省,有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大有作为。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抓住新农村建设起步规划阶段这一有利时机,把循环经济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形式。农村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它的成长是不断完善和充实的过程,需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育。可以结合新农村建设,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开拓循环经济产品,把它作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来培植,要结合四川省不同地区新农村建设规划制定适应本地区的循环经济远期发展规划。

2.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建立长效机制。合理有效的政策法规是农村循环经济快速、稳步发展的必要保障。在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过程中,需要良好的政策加以扶持,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土地使用优惠、信贷优惠等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发展壮大农村循环经济产业。

3.加快技术引进,建立有效的技术服务平台。必须加大力气追踪兄弟省份农村循环经济开发技术和模式,建立相应的技术服务平台如种植技术支持、绿色能源技术指导、循环经济产品推广服务等等,配合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4.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证。一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利用职业教育培养循环经济技术推广和管理人才,培养一批技能型致富带头人拉动四川各地区农民走依靠发展循环经济脱贫的新路子。二是充分利用四川农业大学和西南大学等高校提供的农村远程教育这一载体,解决农民群众文化偏低、技术困乏、管理落后等问题。采取集中培训和提供个性化需求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切实掌握一些基本文化常识、先进实用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挖掘农村劳动力群体的生产潜力,把粗放、原始的农村劳动力转化知识型、技术型的生产者,把四川农村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资源。

5.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形成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氛围。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服务组织)与个人三方面的共同参与。要认真组织好节能宣传周、节水日、土地日、环境日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宣传培训活动,增强农村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农业循环经济引向深入,努力建设生产快速发展、生活宽裕舒适、环境整洁美观、生态和谐友好、乡风健康文明、管理科学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此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应根据四川省各地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模式,从整体上确保农业循环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翁伯琦:山区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战略与关键技术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4

[2]孙永明李国学张夫道等: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现状与发展战略[J].农业工程学报, 2005, 21 (8):169 - 173

[3]吕旭东:浙江省农业废弃物的能源利用初探[J].能源研究与利用, 2005 (4):11 13

新农村建设中循环经济模式研究论文 篇4

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相关部门就必须提高自身的认识,要全面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去,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指导,要争取多方面的支持,要坚决落实和贯彻党的政策,尤其是党对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要将农村政策全面落实下去,并加强政策落实的监管,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实处,从而为农民谋福利,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4.2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也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相关部门就必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加大宣传,将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宣传出去,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投资,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乡镇企业的机构调整,促进乡镇企业的`升级,从而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另外,政府应当采取有效的优惠政策,一方面要鼓励外资进入到农村进行投资,从而活跃农村经济 ;另一方面要鼓励那些有能力、有才干的人才进入到农村经济建设中去,推动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

4.3 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在新农村建设中,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也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如果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势必就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故此,在农村经济管理中,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向乡镇企业、外来企业、农民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提高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更好地规范他们的行为。同时,政府必须乡镇企业的监管,要成立专业的小组,对农村经济发展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从而更好地规范他们的行为,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生态环境效益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4.4 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为农村经济管理提供依据

相关部门要针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来制定健全的法律规章制度,要严格按照依法治国的方针来督促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全面贯彻落实《农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土地承包法》等行政规章与法律法规,并不断加以完善。同时,要建立执法责任制度,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从而使各部门人员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另外,相关部门要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全面的了解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给予解决,避免问题的遗留。

4.5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基础设施管理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只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基础设施日常管理与维护,农村经济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首先,政府部门必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如道路、网络等,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 ;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道路的日常管理与维护,要定期对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进行维护,加强日常管理,避免人为的破坏,从而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功能的发挥。另外,要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做好农村防涝防旱工作,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4.6 加大农村资源的开发

在我国农村,有着许多特色资源,许多资源还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而这些资源都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故此,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善于结合农村的特点,合理开发农村的特色产业、特色资源。同时要加大宣传,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途径,将农村特色产业、资源进行对外宣传,进而吸引更多的投资商进行投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7 加强农民的教育

在新农村建设中,“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而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要想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就必须 重视农民的教育,培养一直有管理能力、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一方面政府必须强化农民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加强各方面技能的培训,可在农村中举办成年班,对农村进行专业文化知识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

5 、结语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对农村经济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村经济工作关系着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对于农村的稳定与改革有着重大作用。为了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相关部门就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立足农村建设,全面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完善相关制度,强化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能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日常管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不断挖掘农村优势资源,做好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从而实现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詹保林 .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的新举措 [J]. 吉林农业 ,(04)。

[2] 冯立艳 .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的新举措 [J]. 科技创新与应用 ,(11)。

[3] 寸永洪 . 探究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的新举措 [J]. 现代经济信息 ,2015(13)。

[4] 安斌卫 .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D]. 齐齐哈尔大学 ,2015.

发展循环畜牧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 篇5

夏清阳

〔内容摘要〕 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发展“草-畜-沼-肥”畜牧业,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有积极作用。〔关 键 词〕 新农村建设 畜牧业 研究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畜牧局 高级畜牧师

畜牧业是边远农村的支柱产业,饲养农户建小型户用沼气池、规模养殖场建大中型沼气池,处理粪便,生产能源,既发展畜牧经济,又不污染环境。“草-畜-沼-肥”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就是种植优质牧草饲养牲畜生产畜产品,养畜过程中排泄的废弃物(粪便)作为再生资源进入沼气池,经厌氧发酵生成再生能源沼气,生产沼气过程中产生的沼液和沼渣又是种植农作物和追施牧草的优质肥料。以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进畜牧业发展,对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生态链中的牧草

牧草在“草-畜-沼-肥”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中处于起始位置,选择种植好牧草对整个生态链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目前世界上种植的牧草有许多,而以豆科作物苜蓿为优。

1、牧草的选择。苜蓿是世界上栽培利用最广泛的牧草之一,适应性广,耐干旱,抗寒力强,易栽培管理,被誉为“牧草之王”。苜蓿产品是养畜的好饲料,富含各种养分,适口性好,所含粗蛋白多为过瘤胃蛋白,可不经瘤胃分解而直接进入皱胃吸收,发挥较高的蛋白效果,可以代替部分精料使用,易消化,各种家畜均喜食。开花初期收割制成的干草粗蛋白含量达17-18%(其中叶片含有23-28%、茎杆10-12%),氨基酸占6%,赖氨酸、色氨酸、胱氨酸等含量比玉米相应高3-5倍,并且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在饲养方面由于生物学价值高,素有“牧草皇后”之称。适时收割加工的优质苜蓿草粉、草颗粒等产品,国际市场需求量大,价格较高,经济效益是种植粮食作物收入的2-3倍,故又被人们誉为“金钱作物”。

2、苜蓿品种的选择。苜蓿秋眠性因品种的不同而不一样,秋眠性与产量关系极为密切,选择适宜的秋眠级品种种植,是进一步提高苜蓿碳积累和生物产量的有效方法。在温暖地区引进秋眠品种,会因光能利用不足而减少产量,在寒冷地区引进非秋眠品种,会导致越冬死亡或降低草丛持久力。我们通过基地试验测产表明,六盘水市区域内适宜种植半秋眠和非秋眠苜蓿品种,由于我市地理和气候的复杂性,在引种前还需因地制宜的进行必要的试种筛选。

3、种植苜蓿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一是“林-草”套种。苜蓿是豆科作物,实施林-草套种地中的苜蓿能把游离氮活化成氮肥供给幼树,能显著提高树苗的存活率,同时在幼林地内种植苜蓿,每年每亩可收鲜草6000公斤,从而实现生态协调发展。二是“粮-草”套种。实施玉米、苜蓿套种,能充分利用苜蓿、玉米生长的空间差和时间差,调节空气,增加二氧化碳流通,增强边际效应,充分合理利用土壤水分和光合作用,用地和养地相结合,达到稳粮增收的目的。

通过“林-草”、“粮-草”结合,种植示范,引导推广,逐渐达到用种粮土地改种苜蓿,生产优质苜蓿饲草饲喂商品牲畜,可实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收,一般情况下,种植苜蓿配达适量其它饲草饲料饲养普通商品牲畜,效益是种粮收入的2-3倍。

4、苜蓿的加工。苜蓿叶片含蛋白质丰富,占全株总重含量的75-80%,通过加工处理,可提高利用率,实现旺季补淡季,丰年补欠年。一般采用塑料袋青贮和加工草粉储存使用。

二、生态链中的牲畜

畜是“草-畜-沼-肥”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中的转化加工厂,以养猪为例。用优质牧草适当配搭其它饲料养猪,在喂养转化过程中,产出的废弃物(粪便)作为再生资源,是生产沼气的原料。

优质牧草养畜,可降低成本,提高畜产品质量和效益,据养殖推算,种植苜蓿喂猪,可减少精料60%,饲养一头肥猪出售,节约精料成本150元、煮熟成本60元,饲养周期缩短30天,效益约是种粮收入的3倍,高的可达5倍,同时减少劳动力的投入。

三、生态链中的沼气池

沼气池,是“草-畜-沼-肥”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生产再生产品中的发酵生产厂。把养畜排泄物(粪便)作为再生资源,进入沼气池生产清洁能源(沼气),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沼液、沼渣)变成再生产品。

现在利用沼气的方式有农村小型户和养殖场建大型沼气池。小型沼气池是解决农村处理粪便,生产能源,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农村户用小型沼气技术已经成熟,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满足广大农民需求,解决治理畜禽粪便污染和燃料问题。通过沼气池的建设,把厕所、畜圈连接起来,人畜粪便进入沼气池,既治理了环境污染,又生产了能源和肥料,同时也能达到“村容整洁”的目的。大中型沼气池是大型养殖场处理禽畜粪便的有效途径。建议国家把发展大中型沼气列入发展计划,制定扶持规模养殖场建沼气池的优惠政策,调动他们处理粪便、生产能源的积极性,促进污染环境的治理。养殖场生产的沼气可输送供应附近村民,沼液可滴灌追施牧草,沼渣可卖给农民改良土壤。

四、生态链中的肥

肥是“草-畜-沼-肥”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中的再生产品,它既是整个生态链的终端,同时也是另一次生态链的开始。

在一次“草-畜-沼-肥”循环中会产生沼液和沼渣。沼液是发酵生产沼气过程中的消化液,富含可溶性N、P、K,是优质肥料。沼渣是发酵生产沼气过程中的消化污泥,主要成份是菌体、难分解的有机残渣和无机物,是一种优良有机肥,有改良土壤功效。

五、“草——畜——沼——肥”生态循环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一是养猪收入,按一户农户种植0.5亩苜蓿,建一口10立方米沼气池,养4头猪计算:农村传统方法养猪,一头可获利100元,种草养猪与传统饲养方法相比,出栏一头可节约精料、煤钱等210元,降支增收计310元。年出栏3批12头,可获纯利3720元。二是能源节支,一口10立方米的新型高效沼气池,年可产沼气400立方米,可解决农村4-5口一家人的生活燃料和照明能源,节煤2000公斤,节电240度,合计节省开支920元。三是节省农药和化肥开支,施用沼液、沼渣可节省购农药、化肥等费用500元。三项共计可降支增收5140元。

2、生态效益。在“草-畜-沼-肥”生态循环经济运行过程中,一口10立方米的沼气池生产的沼气作燃料,年可节柴2000公斤,相当于3.5亩薪炭林或6亩林地的年林木蓄积量,保护了森林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产生的沼液、沼渣是优质肥料,长期使用沼肥的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含量明显增加,土壤酶活性增强,土壤物理性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加强作物对营养的利用和吸收,显著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持续增产。另外,人畜粪便是许多疾病的传染源,在“草-畜-沼-肥”生态循环经济运行过程中,用沼气池处理人畜粪便,可杀虫灭菌,减少疾病发生。据贵州省卫生部门调查,由于沼气能集中灭杀蚊蝇和寄生虫卵,凡是集中连片建沼气池的村庄,蚊虫减少了70%,农民消化系统疾病减少了8-10%。

新农村建设中循环经济模式研究论文 篇6

【摘要】:在我国,村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基本单元,村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经济发展大局。在我国,大力发展村域经济,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一方面村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条件。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不仅可以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而且可以拉动农村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是村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把焦点放在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的优化互动发展,通过对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建议对策。本文共分为五部分,导论部分说明了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互动发展的选题背景和依据、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主要观点。第二部分介绍了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分析了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关系。第四部分分析了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的动力机制和互动模式选择。第五部分对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状和互动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河南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村域经济总量较小、工业化程度不足等,并提出了以工业化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为突破、以农民知识化为核心、以社会建设为基础的对策建议。本文采用了综合分析和系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一般分析和个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发展的理论进行了整理和总结,然

后重点对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和对策建议。【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域经济发展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互动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327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51导论15-261.1研究背景和意义15-171.2文献综述17-241.2.1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研究17-201.2.2村域经济的相关研究20-221.2.3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的互动发展研究22-241.3研究方法241.4主要观点24-262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理论基础26-362.1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理论26-312.1.1新农村建设的背景26-272.1.2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特征27-282.1.3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评价体系28-312.2村域经济的基本理论31-362.2.1村域经济的内涵31-322.2.2村域经济的主体及其相互关系32-332.2.3村域经济的基本模式33-363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36-433.1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的互动发展模型36-383.2村域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条件38-403.2.1村域经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383.2.2村域经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平台38-393.2.3村域经济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393.2.4村域经济是发展农村工业化的突破点39-403.3新农村建设是村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40-433.3.1农业发展是发展村域经济的一条捷径

403.3.2新农村文化建设对村域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用40-413.3.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促进村域经济发展413.3.4村组织的建设和完善对村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41-434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和互动模式选择43-534.1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43-464.1.1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的含义434.1.2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发展的外动力原理43-444.1.3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发展的内动力原理44-454.1.4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发展的内外动力相互作用原理45-464.2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的互动模式选择46-534.2.1基于工业化的互动模式46-484.2.2基于农业产业化的互动模式48-514.2.3基于城镇化的互动模式51-524.2.4基于农民知识化的互动模式52-535河南省新农建设和村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实证研究53-835.1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53-625.1.1生产发展情况53-575.1.2生活水平57-595.1.3教育医疗情况59-615.1.4村容村貌61-625.2河南省村域经济的发展现状62-655.2.1村域经济总体情况62-645.2.2村域经济的产业结构64-655.2.3村域经济的空间发展水平655.3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互动模式的发展情况65-695.4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互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69-735.4.1村域经济的经济总量小,农民收入水平低69-705.4.2产业结构不合理70-715.4.3工业发展滞后715.4.4农业产业化程度低715.4.5社会事业发展滞后71-725.4.6基础设施落后725.4.7教育发展落后,农民素质较低72-735.5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73-835.5.1以发展乡镇企业为重点,增加农民收入73-745.5.2以工业

新农村建设中循环经济模式研究论文 篇7

一、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及经验分析

1. 国外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经营模式

(1) 农工商联合公司模式。工商资本直接渗透到农业, 将农业生产与产前、产后各关联环节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经营体内, 形成完全垂直一体化的综合经营。这种经营方式, 一般规模较大, 实力较强, 经营范围涉及供、产、加、销各个领域。如美国和欧盟就是如此。

(2) 合作社模式。主要有农牧业生产合作、生产资料供应合作、产品加工销售合作、经营管理和技术信息咨询合作, 以及信贷保险合作等。合作社在生产、交易中统一行动, 实行资金融通方面的合作, 减少中间商和高利贷剥削, 共享加工增值的效益。合作社自愿参加, 社务工作由全体社员协商, 实行民主、规范、科学、法制、高效的管理, 其收入一般是在扣留必要的公共积累后按社员投入多少进行分配。

(3) 合同制模式。即私人公司通过与农场主签订合同, 在严格明确双方责、权、利基础上, 进行业务往来的一种经营方式。50年代, 特别是60年代以来, 由于商品农业高度发展, 农场主与农外工商企业之间经济往来日多, 经济关系日深, 经济摩擦也日渐增加, 迫切需要通约束力的联系形式, 来规范双方的经济行为。在这种情况下, 合同制得以迅速发展。

(4) 专业协会模式。由社会团体牵头把分散的农场或农户通过市场和服务等环节加以连接, 形成利益联结、互相依赖的社会化生产和销售服务体系。如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 (简称农协) 、澳大利亚的全国羊毛协会等。此外, 还有韩国的产、学、管、研一体化模式、泰国的“政府+公司+银行+农户”模式等。

2. 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特点

国外农业产业化建立在迅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 以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例, 家庭农场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 农场经营规模大, 生产过程的工业化程度高, 农业生产的巨大发展主要依靠国家支持、增加资本和技术投入来实现。国外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点:一是不断推进农业专业化和集中化。二是通过某种经济约束或合同, 把农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纳入同一个经营体内, 实现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 公司统一生产计划、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别核算统负盈亏, 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三是强化农业内部分工, 实现生产经营全方位社会化服务。

3. 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主要经验

(1) 农业由于弱势的产业地位和市场机制的特征, 在产业化经营各种模式的发展过程中, 政府的支持和参与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产业化发展的起步阶段, 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2) 与垂直一体化经营的模式相比, 由农民自己联合起来的合作组织, 更能代表农民的利益, 更有利于农民作为一种整体力量, 在进入市场的过程中, 抵制中间盘剥, 提高对话地位。日本农协成功的经验, 值得我们借鉴。

(3) 农业产业化要求不断扩大经营规模, 讲求规模效益, 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

(4) 由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形成垂直一体化经营, 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形式。其中尤以合同制的模式, 更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 调动农民积极性, 应作为实际推行中的首选模式。

二、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 现存的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的利益联接机制还不够强, 主要原因是企业与农户都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倾向。龙头企业与农户都是经济体, 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 都想追求利益最大化。一旦农产品市场价格有较大变动, 企业与农户之间签订的订单就往往难以落实。同时, 企业强势、农户弱势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变。由于龙头企业可以为地方财政增加税收, 因此, 当龙头企业与农户发生矛盾时, 不少地方政府大都保护龙头企业。于是, 大多数农户难于真正获得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利益, 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数的龙头企业不是农民自己组织的合作制企业。

2. 现存的合作组织带动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 由于合作组织都存在着规模较小、实力不强、运作不规范、运行质量较差、不够稳定等问题, 很多合作组织既缺少自有资金, 又很少有固定资产, 特别是缺乏加工转化能力, 因此在拓展市场、占领市场上, 难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3. 现存的专业市场带动模式存在的问题

发挥专业市场的带动力, 辐射带动分散经营的农户走进大市场, 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但这种模式因其利益联接机制主要是依靠契约来维系, 属松散型联接, 而且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加工层次少、只进行初级分类整理即可出售的新鲜蔬菜瓜果等农产品产业化经营。

4. 现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运行中的主体缺位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由政府包办代替一切, 农民不是参与的主体。地方政府和部门对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决策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工作力度也很大, 但是由于受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 一些干部没能正确地摆正政府引导与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关系, 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进行产业化经营的有效措施, 进而把农民群众排斥在外, 完全忽视了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产业化经营模式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很多县乡的新农村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规划, 是规划部门做出来的, 农民没有说话的机会, 这一切都严重挫伤了一部分农民的积极性, 在由政府主导的强势作用下, 一些农民也忽略了自身的存在, 没有把自己摆进去, 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

三、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呼唤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创新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通过一定的手段, 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环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通过加工、销售环节把获得的利润返回一部分给农产品生产者。它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公司 (龙头企业) +农户。

1.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的原则

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服从国家的战略布局。我国部分地区无论是在地理环境, 还是在资源禀赋及在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 都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独特优势, 由此负有不可推卸的农业责任。我国的农业产业现状及其经济特征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 以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 在确保粮、棉生产稳定增长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养殖业, 实现粮棉生产、畜禽养殖、食品加工之间的有机结合和良性循环, 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 并由此拓展农业的产业链, 建构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体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2.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的视角

延伸农业产业链、运销链、延伸农业社会化服务链

(1)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应该注重延伸农业产业链。延伸生产链, 运用新技术开拓新的农产品系列加工、精深加工, 要把国内外新技术、新品种应用于现有的生产领域, 在生产过程中利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增加农产品价值。

(2) 延伸运销链通过培育和拓展市场网络, 发展市场中介组织, 加强农产品流通, 促进农产品融入国内外大市场, 提高市场占有率。

(3) 延伸农业社会化服务链要围绕主导产业或拳头产品, 大力发展农用工业、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情报信息、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相关产业, 使农业在一种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中高效地运行。

3.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的经验借鉴

因经济发展的背景、条件不同, 各国在走产业化道路时所选择的具体形式也各异,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比较其主要模式的特点, 借鉴国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经验, 进行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 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1)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要求国家通过法律、政策、信贷等手段或措施对其进行扶持。在稳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 推进生产经营的集中化、专业化、一体化, 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进程。

(2)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应该包括许多不同层次的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 他们的行为方式必须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市场制度来规范。同时, 经营创新模式必须与完善、发达市场体系相适应。

(3)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应该不断扩大经营规模, 提高规模效益, 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改变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的状况。

(4)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应该确保了企业与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在利益上的一致性, 利益风险共担。也就较好地避免了以往产业经营模式在利益联接上存在的弊端。这样才能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模式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4. 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主要思路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在于产业化各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接是否紧密。创新经营模式, 促进产业化经营就显得尤为迫切。

(1) 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创新产业化经营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既可以把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所获取的利润留在农业内部, 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又可以形成“农户+专业合作组织+企业”的模式, 实现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创新。

(2) 改造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创新产业化经营模式。

以往“公司+农户”的模式, 之所以利益联接不紧, 主要还是公司与农户之间的联接多为契约联接, 通过发展农民合作组织, 从而形成“公司+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变农民的弱势地位, 但事实证明其利益联接机制仍然存在问题。比较彻底的办法是通过产权制度改革, 使松散型、半紧密型利益联接向紧密型联接转变。松散型依靠契约联接。半紧密型依靠“契约+部分利润返还”联接, 尽管半紧密型比松散型的利益联接要紧密一些, 但公司与农户之间依然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通过实行产权制度改革, 变契约联接为“契约+返利”联接为产权联接, 使原来在产权上与农民没有关系的龙头加工企业逐步演变成由农民合作组织创办的加工实体, 从而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3) 改造专业市场带动模式, 创新产业化经营模式。

单纯的契约联接机制有不完善的地方, 可以实行加工及销售环节的部分利润返还农户、为农户提供各种服务等措施, 实现由单纯契约式的松散型联接向“契约+部分利润返还+服务”的半紧密型联接。另外, 专业市场带动模式目前还存在缺乏深加工能力的问题, 也应围绕专业市场, 适时发展深加工, 形成“培育一个支柱产业、带动千家万户、促进专业化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

参考文献

[1]袁见歧:国内外农业经营模式的模式与经验, [J].新农村, 2006 (6) , P22

[2]蔡荣祁春节虢佳花: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类型分析, [J].经济研究导刊, 2007 (3) , P47

[3]张百放王凯伦: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国际比较, [J].经济纵横, 1998 (3) , P44

浅论经济管理新模式——循环经济 篇8

摘要:无序开发严重透支国人的生存环境,发展面临资源瓶颈的严重制约。针对危机,我国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 管理模式 绿色GDP

1 循环经济及其基本特征

1.1 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的概念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工业化国家出现,它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经济形态,代表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其基本含义是指: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其目标是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即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的提出,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是对人与自然界关系在认识上不断演进的结果。

1.2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独立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新的系统观 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将“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系统建设作为维持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1.2.2 新的经济观 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仅仅沿用19世纪以来机械工程学的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1.2.3 新的价值观 循环经济观是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2.4 新的生产观 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

1.2.5 新的消费观 循环经济观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同时,循环经济观要求通过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

2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

2.1 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我国资源禀赋较差,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2.2 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2.3 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4 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 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是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2.5 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3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3.1 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法规制度 近年来,国家经贸委组织研究资源综合利用的法规体系,向全国人大提出将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废旧物资综合利用等内容,列入立法规划,这是非常必要的。应加快立法步伐,形成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体系。

3.2 通过政策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 投资和消费是拉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产业政策应强调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保护,提高经济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有利于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在投资政策和项目选择上,对投资方向的鼓励和限制上,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倾斜。

3.3 利用经济手段,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用经济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是OECD国家采用激励机制保护环境的有机延伸。由于OECD国家实施了严格的“污染者付费”政策,废旧物资回收和综合利用企业可以得到废物产生者的资金补助。

3.4 开发形成技术支撑体系 应运用循环经济的思路,通过对经济系统的物流和能流分析,设计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路径,建设高新技术园区,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要靠技术进步。研究开发那些循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技术,诸如信息技术、水重复利用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和再循环技术、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网络运输技术等。

3.5 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GDP的增长只是反映了人类为社会创造的财富,通常被人们视为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然而,在GDP增长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自然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使环境污染,或滥用资源使生态破坏。绿色GDP是为了克服GDP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它是指从现行的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后的剩余国内生产总值,它为构架循环经济新体制指明了方向。

4 结论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化和具体化,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立足于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资源、环境和经济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宪恩,赵晓霞,陈英姿等.循环经济催生绿色GDP[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5).

[2]雷明.绿色国内生产总(GDP)核算[J].自然资源学报.1998(4)

新农村建设中循环经济模式研究论文 篇9

经 济 学 专 题

(课程论文)

学号:

专业:学科教学(思政)姓名: 教师: 年 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X县新农村建设发展

作者:

摘要: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和长期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结合实际、广泛宣传,采取有效的措施,开拓创新,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当前我县新农村建设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有待进一步总结分析,找出当前问题所在,提出积极对策,才能较好、较快地为我县新农村建设服务,使我县新农村建设达到更高的水平。关键词:新农村 问题 对策 因地制宜 正文: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产生的背景及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从政治上来看,一方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小康就难以实现,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另一方面,只有农村发展起来,农业得到提升,农民过上富裕生活,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真正提高,国际竞争力也才有可能增强。

从经济上来看,农业发展不起来,农民不能摆脱贫困,国民经济的全面提升就很难赢得主动、农业国际竞争力也难以有所提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不管是农业还是农民,抑或是农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而且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还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从社会原因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直以来,农民都受着三座大山:住房、看病、就业的压迫。要改变这种现状,只能摆脱传统做法,实行新农村的改革。

二、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自从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我县结合自身实际,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支撑,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关键,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遏制了土地抛荒,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截止到目前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提速。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我县水利部门每年出资兴修农田水利、对各乡镇中小型水库实施加固、防险、扩容,对用水较为困难的农村启动扩堰增容、新建泵站,解决农田用水问题;村村通公路已基本实现,至2015年底除有个别的村尚未实现通村水泥路,全县农村已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有线电视和电话已进入农户家中,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现代化农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收割机、插秧机、旋耕机、脱粒机、播种机等在部分地方得到了应用。

2、我县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村容村貌文明风尚呈新变化,开展“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圈”等“五改”活动,让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在新农村建设试点中,有相当一部分行政村已修建了村民住宅楼(小区),行政村主要街道实现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3 在村级活动场所建立了农民文化中心、图书阅览室、体育运动场所等娱乐文体设施,同时在农村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液化气等新能源,提倡村民的节约环保意识。

3、农民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15年全县人均纯收入达8850元/人/年,生活相对富裕,农户家中已基本拥有摩托车、三轮车等交通工具和移动电话等通讯工具,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得到顺利实施,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加大了对农村卫生的扶持力度,积极改造乡镇卫生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不断巩固,覆盖全市各个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农民种养积极性增高,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积极发展牲猪、肉牛、蛋鸡、山羊等养殖产业、种植大棚蔬菜、茶叶,发展农家乐,办农产品加工、创办专业合作社等方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三、当前我县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与其他先进县相比,我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人增长缓慢,新农村建设步伐相对较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认识上存在偏差。有些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级的事,于是产生一种把工作不力、行动迟缓归咎于上级领导不力、支持不够、投入不到位。个别农民则存在“等、靠、要”思想,有些农民说:“我们欢迎、拥护、支持新农村建设,能不能搞好、建好,那是上级和干部们的事。”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2、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难。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水平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在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上差距很大,生产力水平处于低层次,效益比较差,农民增收的渠道仍然不宽,农民收入增收缓慢,长期增收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制约了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

3、农民专业技能不高,短期难以提高。由于历史原因,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多数农民的文化程度比较低,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动力都在外地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弱妇幼,加之新生代农村人口文化教育、技能培训的条件相对滞后,这些都将影响新农村的建设。

4、规划建设不标准,随意性大。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社会发展规划、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没有形成一个统一体,我县各村的地理环境又各不相同,很难制定一个统一标准的规划方案,规划工作相对落后,导致农民盖房无规可循,4 随意性大,往往是农民住房反复拆建,到处建,有只见新房不见新村之感。另外,农村巷道有些还没有得到硬化,农民乱搭乱建,禽畜散养,污水横流等现象普遍存在,新农村建设的难度很大。

5、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发挥作用小。新农村建设,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作后盾的,再好的设想没钱也难办,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不完善(如吴陈河镇山区乡大部分通村路还没硬化到位,或者不合格),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只依靠传统的农业难以实现集体增收,而市一级财政也比较困难,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没有能力投入和运着。

四、加快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考虑多种因素,比如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等,应以政府统一规划,财政投入和多渠道融资建设为主,农民改善居住等生活环境条件,政府应以引导为主,不必强行推动,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规划是合理推进新农村重要保证,要结合我县各地的实际情况,把乡村规划与农村生态环境优势结合起来,结合农村的产业基础、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搞一刀切,实施以点带面方式,建设一批像吴陈河镇陈河村那样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

2、发展红色旅游业、旅游农业。我县是大别山老革命根据地,产生过许多位将军,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要大力开发红色旅游,通过广播、标语、文化墙形式加强宣传,引导农民保护爱护文物的意识。利用山区优势打造中原山水红城。同时还可发展旅游农业,如建设草莓采摘观光园,生态园,板栗采摘园等,打造特色南方梯田景观。将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县第二大支柱产业。

3、发展优势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在稳定粮食作物生产的同时,进一步壮大牲猪养殖、茶叶、板栗、茶油、油菜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林业、畜牧、蔬菜等支柱产业,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力度,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和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以特色主导产业的壮大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4、强化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因此要加强农 5 民的种植、养殖及务工技能培训(如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普及政策法制教育,提升公民道德建设,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懂政策守法规、爱国家讲诚信、讲文明会生活的新型农民,全面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一批懂生产、懂市场的社会主义新农民。

5、扩展筹资渠道,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广开资金渠道,采取向上级争取、筹集、捐助等多种形式,有条件的还可以招商引资,兴办集体企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解决集体经济薄弱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水利改造工程、农村电网后续改造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清洁能源工程、村容村貌整治、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工程。

总之,要集中财力办大事,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的问题。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要克服“急于求成”思想。总之,新农村建设,首先解决观念问题,认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明确目标,要搞新农村,必须先搞清什么是新农村;二是解决态度问题,建设新农村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但投在哪儿,需要决策者端正态度,切实以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为已任,而不是猛干一阵,寻求政绩。只有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把钱花在“刀刃”上,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才能有所发展。参考文献

[1]庞守兴著 困惑与超越---新中国农村教育忧思录[N]。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2]徐辉、黄学溥著 中外农村教育改革的发展与改革[N]。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上一篇:危险化学品管理方案下一篇:知识竞赛表彰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