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教育问题

2024-09-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教育问题(精选8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教育问题 篇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教育问题

职称论文发表网

职称论文发表网:职称论文免

费推荐发表,职称论文免费指

导写作;...《华商》杂志征稿

biaoti

1还是打开发生地方都是发生

大幅度是否撒 是非得失发生

地方司法...摘 要:“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的根本问题。农民的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素质和社会主义农村的面貌。本文阐述了当今我国农民的现状,探讨了解决农民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民 农村 教育 途径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说透了是农民素质问题。现阶段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特别是西部边贫地区的农民受教育少、文化层次低,只知道享优惠政策,却不遵纪守法,认真履行各项义务,整体素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很不匹配。为此,教育农民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应该引起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应该把教育农民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这项长期性、系统性、艰巨性的伟大政治工程,作为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和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一、我国农民的现状

1、居住环境条件差,接触外界新生事物少

我国是一个具有高山、平原、海滨、河谷、丘陵等复杂地形貌类型及气候特征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居住环境条件千差万别。既有高楼大厦、又有平房、毡棚、窑洞等。特别是西部地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地域偏僻、地广人稀,现有相当一部分乡镇交通道路不便,部分农民既听不到广播,又看不到电视、电影,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较少。由于受自然环境条件及诸多因素制约,致使农民信息闭塞,接触外界新生事物少,思想僵化不解放,默守陈规老一套。

2、文化层次低,接受再教育能力差

占我国总人口70%的9亿农民中,农村劳动力占4.8亿,这些人口中文盲10%,小学文化程度占30%,初中占48%,高中仅占12%,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不足1%,整个文化层次中东南沿海及中部较高,而西部偏低。尤其是西部边远山区的广大农牧民文化层次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尽管国家近年来想尽一切办法,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杜绝适龄儿童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还有部分儿童失学,出现新的文盲。

3、法律意识薄,造成不稳定因素较多

我国农民文化水准低,学习法律少,法制观念淡薄。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民文化

教育,科技适用技术培训教育较多,而忽视了法律法规学习教育,使农民对一些涉及自己切身利益和常用的法律法规都不了解,成为法盲,在一些日常事务中无故触犯法律,因而受到严厉制裁。相当一部分农民,特别是西部边远贫困山区的农民由于长期赌博,吸毒等造成经济危机,致使入室盗窃,坑蒙拐骗,屡见不鲜。个别农民与邻里因为一些鸡毛蒜皮小事,故意寻衅滋事,打架斗殴、报复杀人、制造混乱、人心惶惶,给局部地区社会治安造成不稳定因素,危害整个社会。

4、道德意识弱,乡邻和睦欠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注重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忽视了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西部地区及一些边远贫困山区农民的道德素质与东南沿海和中部发达地区农民素质相比,差距较大。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思想道德素质出现了两极分化,发达地区人们的道德水准越来越高,传统美德不断发扬光大,而贫困地区人们的道德素质越来越低,甚至一些常规性的传统美德也被践踏,经常因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引起家庭矛盾,引起邻里纠纷,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不良的道德习惯得不到彻底纠正和转变,世代相传,遗害无穷,导致邻里和睦欠佳。

5、科技意识弱,科技致富难度大

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是4%,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低了20个百分点。现阶段,我国一少部分农民文化素质低,受传统农业粗耕滥种的影响,科技意识差,不接受新型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绝大部分农民自愿接受科技推广应用,但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条件差等原因,家庭收入低,国家扶持少,经济困难,无力承担昂贵的科技推广费用,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少部分农民手中有钱,因农业投资风险较大,回报率低,就把投资转向二、三产业。发达国家科技投资经费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30-50%,而我国仅占7%。特别是在全球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直接面对农民,服务农民最基层一级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七站八所),从1993年三权下放以后,基本上不搞农业服务工作,而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行政上,导致了基层农业综合推广服务体系瘫痪,农民科技意识弱化,科技致富难度大。

6、小农意识重,不求进取过懒汉日子

我国现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由于受传统自给自足小农意识影响,不思进取,不愿奋斗,过懒汉日子。个别农民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怕务农吃苦,而另谋不正之道,想以清闲换来不义之财养家糊口,不务正业,这样不但没有致富,而且导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个别农民借助党和政府对“三农”的优惠政策,彻底躺倒不干,直接等待国家扶持救助,常吃救济常不干,常吃救济常捣乱,成为扶不起的刘阿斗。部分农民思想解放,接受新科技新事物比较快,积极上进,勤劳致富,步入了小康走向富裕,和谐发展。

7、整体素质较差,致使新农村建设步伐缓慢

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和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农民素质相比普遍偏低。这主要表现在生存的环境条件差,文化水准低,法律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道德意识弱化,违法乱纪的行为较多,邻里关系疏远,接受农业科技知识较差,一些新型农村用技术派不上用场,相当一部分脱贫农户一遇灾年继续反贫,我国现有4800万贫困人口,其中绝对贫困人口2148万,相对贫困人口2652万。还没有从根本上彻底稳定解决温饱问题,严重影响城镇化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致使步伐缓慢。

二、教育农民的有效途径

1、加强国家立法,出台《农民教育法》

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法是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的,是在1986年义务教育法基础上修订的,它是目前我国唯一的教育大法,共八章六十二条。从总则、学生、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经费保障、法律责任、附则等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建议国家在全力抓好义务教育法的同时,专门制订出台农民教育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都要有针对性地结合各自具体实际,制订出台农民教育条例,各县级人民政府都要从实际出发,出台教育农民的具体规划和办法。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开阔农民视野

我国是一个地形地貌复杂多变的多民族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普遍落后。就国内而言,也存在较大差异,东南沿海较好,中部与东北部次之,西北部最差。可以说西部有相当一部分国家级贫困县和省级扶贫县农民的吃水用电没保证,行路靠三轮,种地在山坡。首先,国家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扶持力度,特别要向西部12省市倾斜,利用3年时间到“十一五”末的2010年彻底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和农村人饮水安全问题,使每个人都能用上干净安全的卫生水。2009年前实现全国农电户户通工程,彻底解决农民照明、加工、看电视等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利用5年时间到2012年前实现西部12省市柏油路通乡、砂砾路通村工程,彻底解决农民行路难问题。在结合西部各省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的实施,采用国家投资与农户自筹,机械平田与人工整地相结合的办法,加大整地力度,再利用5-8年的时间,使全国所有农户都能种上规范平整的“三保田”(保土、保水、保肥),彻底改善人居环境。其次,国家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抓好全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力度。特别要抓好黄河、长江中上游地区1569.12km2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防止西部地区74.36万km2土壤继续沙化,212.8万km2土壤荒漠化。加大退耕还林种树种草力度,对生态脆弱区和暂不适宜人类居住区,全面实行整体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行封山禁牧,恢复生态。把所有荒山、荒滩、荒沟、荒坡、滩涂、及部分戈壁、沙漠的边缘地带全部实行有偿承包到农户、到个人,采用国家扶持,个人出资,投工投劳,乔灌草工程一并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全部收益归个人所有,国家和其它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干涉。加大环境保护监测力度,特别要防止环保设施较差的中小企业的废气,废水,尤其是一些重金属造成土壤、大江、大河、湖泊、水域、大气等污染,给人类生存带来危机。减少干旱、大风、沙尘、暴雨、霜冻、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惩罚,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三,国家要加大资金投入,以县为单位全面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工程,使9亿农民,特别是边远贫穷地区的农民都能看上电视,听上广播,随时看到和听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音,增进农民与党和政府的密切联系。

3、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整体文化水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首先,国家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要把各项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现有7 %的基础上提高到10%,逐步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投入水平,彻底改善办学条件。要通过两级攻坚、危改工程、中英项目、欧盟项目、民间捐赠、社会捐资等多种方式加大中西部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加快西部边远山区教育教学条件的改善,彻底改变孩子上学难、上学贵的现状。其次,要全力抓好适龄儿童入学,彻底杜绝新的文盲出现。要高度关注各级上报的适龄儿童入学率的真实性,做到挤干水分,打假求实。特别要对一些贫困儿童和残疾儿童,国家在免除所有学杂费及书本费的基础上,适当补贴一些生活费,帮助他

们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部学业,既为家庭脱贫打好基础,又为国家减轻负担。第三,要加大九年义务教育力度,彻底杜绝小学毕业就回家务农的农村陋习,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要无条件支持子女读完高中或职业中专,经济条件差的西部贫困学生,国家要彻底免除两费,给予困难补助和设立奖学金,支持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部学业。第四,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要向发达国家看齐,在全力抓好现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全面普及高中教育,把普及高中教育纳入“十一五规划”,结合实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并加以实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和县级人民政府都要制订规划,纳入工作重点,进一步抓好落实,先进行试点示范,随后尽快全面推广。中东部有条件的地区也要逐步推广,西部边贫地区要分步实施,逐年分期分批抓好落实。第五,国家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积极扩大中等专业技校招生比例和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比例。将九年义务教育完成后的初中毕业生,按1:1的比例升入普通高中和各类中等专业技校培训学习。下大决心将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技校)招生比例按1:1调整分配,尤其要把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录入高等职业院校深造学习,毕业后优先安排就业,一切待遇从优。鼓励普通高校学生,特别是贫困生积极报考各类职业院校。这既可缓解目前我国技工严重短缺的现状,尤其是各类高级技工奇缺的现状,又可缓解各类完全中学和普通高等院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师资力量薄弱,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这一现状。同时又全面普及了高中以上教育,做到一举多得。第六,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和农民夜校的扫盲作用,结合实际,因地因人制宜,按照整体计划安排,选用工作认真负责的夜校教员,帮助全国现有1亿文盲,近3亿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利用农闲季节开展扫盲活动,不断提高他们基础文化水准。

4、加强法律法规培训,增强农民遵纪守法意识

国家要把法律法规的学习纳入学校教学范畴,设置法律课目,编制教学书籍,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根据小学、中学、大学不同阶段设置不同教学内容,与其它科目同等教授,进行严格考核,使学生从小学习国家的宪法,法律、法规、条例及各地方性法规,从小养成良好的法律道德素养,做到学法用法,遵法守法,在彻底杜绝文盲的同时杜绝法盲出现。其次,要利用农闲季节在安排文化扫盲、科技培训的同时安排农民法律培训学习,选用公检法司及有关法律工作者,特别是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基层司法工作人员任教,培训内容要涵概宪法,法律、法规及一些地方性法规。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常用法律,如教育法、计划生育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农业法、水土保持法、婚姻法、环境保护法等要逐一认真辅导讲解,要选用一些违法犯罪典型事例,以案说法,用事实教育农民学法,懂法、守法。要突出各项法律赋予农民的权利与义务,使他们在行使权利的同时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做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培训结束时要逐人考试考核造册登记,发给培训证书,作为农民法律培训依据。第三,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成立农民法律培训学习领导小组,专人负责,制订计划,认真实施,狠抓落实。

5、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农民弘扬传统美德

加强全社会道德教育,尤其是9亿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道德教育要从小做起,从家长做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也是终身老师,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孩子从小做人,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美德,社会道德,伦理道德的熏陶,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纯洁美好的道德印象,从小树立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帮贫济困、助人为乐、尊敬师长、和睦相处、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意识。其次,要把思想道德、传

统美德教育纳入大、中、小学政治课目的教学内容范畴,适时编写良好道德素养和传统美德教材,通过引用典型事例认真解讲,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牢记道德新理念,树立道德新观念,实践道德新宗旨,弘扬道德新风尚。做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第三,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以农民道德素质、传统美德教育为重点的全民教育活动,从中央到地方,特别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制订出详实具体的中、长期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和计划,成立组织机构、组建办公地点,配备办公设施,确定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此项工作,抓好落实。经费开支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可适当按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提取,用于教育培训开支,做到专款专用,实行报帐制。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下基层深入农户,选用典型事例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道德和传统美德宣传教育,教育成果要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考核范畴。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奖优罚劣。同时对农户中涌现出的遵纪守法,遵守社会道德,传统美德,邻里家庭和睦的模范户,五星级文明户要挂牌并给予现金奖励,并在种粮补贴、农机具补贴、合作医疗、大病救助、农村低保、孩子上学贷款等各项优惠政策中优先给予安排,以此教育和鼓励广大农民弘扬美德、和睦相处,构建和谐社会。第四,把农民文化素质教育、法律法规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科技培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农闲时一并进行,这样不仅给各级政府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给农民也带来许多方便和实惠,使他们能够系统学习、合理掌握、灵活应用,达到一举多得。第五,组织文艺活动下乡演出,大力弘扬传统美德,要充分发挥县域内剧团、大中小学、乡镇文化站、民间演出团体等单位的主力军作用。

6、加强农村科技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

农民的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键是加强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其整体劳动力技能素质和科技致富能力。首先,国家要在保证给农民各项惠农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彻底转变思路,给一口不如教一手,要变给农民输血为农民自身造血,让农民经过科技教育培训学习,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并能熟练操作应用,根据自己爱好,自选职业、自己创业、自我发展、不断进取,同时国家给予适当扶持,使农民通过科技致富快步小康奔向富裕,达到富民强国目的。其次,要在抓好普九教育的基础上,普及高中及中等专业教育,将现阶段考不上高中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全部录入县级职业技术中学进行中长期培训学习,毕业后发给中专毕业书,直接回原地服务农业生产。对在农村劳动锻炼两年以上,具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往届初、高中毕业生,采取考试、考察、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择优录取纳入国家整体招生计划,进入农、林、水、牧、农机、水产等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或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培训学习,毕业后哪里来哪里去,直接面向农村服务农民。所学专业要根据各省、市、自治区不同地域类型设置,种植、养殖、加工、维修、汽驾等。费用开支,采取国家承担全部学费,个人承担生活费及其它费用的方式。让他们毕业后返回农村,组建各类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施展自己的聪明才华,成为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科技致富带头人和领头雁,带领周围农户科技致富走向富裕。第三,要加大对农村现有劳动力科技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全体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素质。各级科技、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机、水产等部门都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重任,特别是县乡两级农业服务中心“七站八所”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思想,制订和编写具有本县实际的各类农业实用新技术读本,要扑下身子,充分利用农闲季节,结合法律、法规培训,思想道德教育,全力抓好种养栽驾等农村适

用技术培训。采取发放技术资料与培训讲解相结合,专门培训与以会代训相结合,田间培训与现场练兵相结合,农民探讨研究与外出参观学习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确保每户至少有1个科技明白人,能够掌握1-2项农业适用新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第四,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不能强求农民一定要记住多少理论,而关键是要农民学会掌握熟练的劳动技术操作技能,用的得心应手,提高劳动效率。在实用性的基础上注重实效性,确保每一项新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效果,增产增收明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赢。

7、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首先,各级党委、政府要多方配合,多管齐下,全力抓好农民综合素质教育。各有关部门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不推诿、不扯皮、多方积极配合、多管齐下,狠抓落实。既要抓好基础文化教育,又要抓好法律、法规、科技推广和传统美德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遵纪守法、竞争有序、合法经营、科技致富、共同富裕、和睦相处、和谐发展,文明进步的良好社会环境。其次,党和国家在现行政策的基础上,要进一步高度关注“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民这个核心问题。在积极教育引导农民的同时,给农民更多的优惠扶持政策,要多方建立一些合理的激励机制,采取以奖代补政策措施和办法,充分调动9亿农民的生产劳动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和劳动成果,鼓励他们为全社会多做贡献。第三,全社会都要关爱民生、关爱农民、尊重农民,不断提高他们的主人翁地位。各级广大干部职工都要伸出援助之手,时刻惦记农民,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帮农民之所需、解农民之所难。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稳定协调和谐快速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教育问题 篇2

1 农民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1 农民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培养新型农民的基本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落点是“村”, 核心在“人”。亿万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 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如何, 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和成败。因此,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培养造就亿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只有不断提升农民素质, 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 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新农村建设才能达到其预期目标。否则, 不仅难以完成新农村建设的艰巨任务, 进而会影响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因此, 大力发展农民教育,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的基本途径和必然选择。

1.2 农民教育是发展现代农业, 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重要推动力

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目标是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而实现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宽裕的关键是发展现代农业, 走农业工业化和农村企业化的道路。发展现代农业, 实现农业工业化和农村企业化的目标, 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的推动作用。早在20世纪30年代, 乡村建设派的代表人物梁漱溟先生就曾指出农村教育与建设的关系:“推进整个社会向前进步的工作, 表面上是经济建设为主, 骨子里无处不是社会教育功夫。建设、教育二者, 不能分开。”

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 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 以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与传统农业相比, 现代农业走的是内涵式的经济发展道路, 必须以科技为支撑。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 加强农民教育, 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化生产技术, 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对科技成果的接受、消化、吸收和应用的能力, 进而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3 农民教育是实现农民参与民主管理的重要条件

农民受教育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的政治素质, 制约着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是否受过教育以及受教育的内容和水平的高低, 是影响农民政治参与能力的重要因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 需要多渠道、多方面推进农民民主管理意识和水平的提升, 但根本还在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对农民的教育, 通过进行对农民民主启蒙的宣传教育, 引导农民摒除落后的思想政治观念, 破除农民政治参与存在的文化心理障碍, 逐步形成适应现代民主政治的文化观念, 不断培养、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民主管理能力。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培育农民的民主意识是实现农村民主管理的关键, 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意。有文化知识的农民, 才能视野开阔, 更好地理解国家的各项政策, 才能积极地参加民主管理, 追求自身的民主权益, 从而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村民自治。

1.4 农民教育是实现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手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村的经济建设, 促进农民增收, 还在于要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发展, 通过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实现“乡风文明”。为此, 必须通过农民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政治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从而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 由于历史和现代社会的诸多原因, 一些农民中存在着一些落后意识和错误思想, 影响到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农民教育在促进农村生产的同时, 必须以理性和道德引导农村现代精神的培育。只有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 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沿着科学的、健康的方向发展。

2 当前我国农民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 科技素质不高

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 相对偏低的农民素质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据有关资料统计, 目前全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4%,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2%, 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7.3%, 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民不足5%, 受过技能培训的仅1%。由于农民文化科技水平不高, 导致农民对信息和新技术的认识能力、消化能力差,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不强。因此, 许多农民陷入了“盼致富, 无思路;想致富, 无技术;求致富, 无门路”的困境。这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 而且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影响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 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偏低, 民主法制意识、公民意识和现代文明意识不强

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的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市场竞争意识和现代文明意识明显增强。但是, 农民素质的现状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仍有一定的差距。当前农民总体上处于精神贫困状态。所谓精神贫困就是人们的思想不健康、精神颓废、观念陈旧、道德贫乏等人文教养不高的状况。这表现在: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淡薄, 缺乏主人翁意识、公民意识和现代文明精神, 生态环境意识也比较薄弱。在乡风文明方面, 由于受市场化取向和现实功利主义思想的冲击, 农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传统的社会关系正在被功利化关系所取代, 一些人为追逐金钱搞迷信活动甚至违法犯罪, 不仅与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的目标要求相去甚远, 而且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2.3 对农民教育的认识不足, 教育投入不够

当前许多地方对农民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 对农村教育认识偏颇。人们习惯认为农村教育就是农村的基础教育或农业教育, 农民教育可有可无。一些农村干部认为只要农民不上访闹事就行了, 等农村经济发展了, 农民素质自然就提高了。甚至还有干部认为, 如果农民知识多了, 会给自己工作增加难度。由于对农民教育思想上不重视或认识上的偏差, 再加上农民教育投入缺乏制度保障, 一些地方政府常以“财政困难”等原因而忽视农民教育, 直接影响了农民教育的发展。

2.4 农民自身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需要农民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只有不断学习和接受新知识, 更新陈旧观念, 才能成为新型农民。然而, 由于许多农民自身文化水平偏低, 加上陈旧观念的影响, 他们跳不出小农意识的圈子。虽然他们也深知教育对于个人生活的重要意义, 但又习惯于用封闭的思维方式来认识教育、思考教育, 这种狭隘、简单的思维方式使他们缺乏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意识, 他们虽有教育需求但缺乏接受教育的主动性。

3 加强农民教育,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3.1 充分认识农民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新农村建设必须先从思想上重视农民的教育工作, 既要坚决克服农民教育可有可无的错误思想, 又要超越传统的思考范围与思维模式, 树立起以人为本、促进农民素质全面发展的思想观念。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 使农民体验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幸福, 促进农民个体的全面发展。因此,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民教育必须把教育和农民的生活联系起来, 和农民的发展联系起来, 和农民的享受联系起来, 使教育不仅是农民获得生产技能的一种途径, 而且是提升农民的需要层次、丰富其精神世界的一种方法。

3.2 加强农村职业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农村职业技术培训是提升农民科技素质的重要方式, 是实现农村发展、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构建一个覆盖所有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网络, 并充分发挥这个网络的技术引导作用。农村职业技术培训不仅重视对农民个体科技素质的提升, 还应适应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的需要, 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对象进行不同的技术培训。在培训内容上, 应充分考虑到县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等现实情况, 既要进行农业类专业培训, 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又要大量增设适应第二、三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培训, 突出地域特点, 做好农村科技示范工作,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3.3 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 注重农民的精神培育

当前, 随着农村市场化的发展, 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被打破, 面对日益工具化和技术化的物质社会, 许多农民陷入了唯功利主义的误区, 成为了物的奴隶。因此, 新农村建设在促进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 必须关注农民的精神世界, 以理性和道德引导国民精神的培育。一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引导农民, 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二是要充分挖掘整理和利用民间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加强对农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互助和尊老爱幼等方面的教育, 使农村逐步形成积极进取、团结和睦的文明乡风。三是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评选活动, 如通过评选“五好家庭”、“致富能手”等方式, 引导农民树立文明意识和开拓创新的思想, 逐步形成有利于农村发展需要的伦理精神和价值理性, 推动新农村的发展进步。

3.4 加大对农民教育的投入,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提升农民素质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教育的资金投入。首先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资金投入, 使农村中小学生同城里中小学生一样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的提高, 辐射和带动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次, 要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学校, 各级政府要采取直接补贴的方式, 切实帮助农民克服“想致富、无门路”的困境, 使农民通过掌握一门或多门技术、技能, 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再次, 要加大农村文化资源建设的投资,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农民教育既是显性教育, 也是隐形教育。加强农村文化生活设施建设, 修建农村文化场所, 形成具有组织性的农民活动机构, 利用农闲时节组织农民进行学习、娱乐和举办各种有意义比赛活动, 形成健康和谐的文化环境, 既可以增强农民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也有助于农民在相互沟通中了解外部信 (下转P23 (上接P37) 息, 提高自己的致富能力, 更有助于乡风文明、民主管理的实现。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诸多层面的系统性工程。培育新型农民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内容, 而且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和必要途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必须注重农民的教育问题, 解决当前农民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全面提升农民素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教育,新型农民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编.梁漱溟全集第5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2.

[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 (2006) [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6.

[3]施必鸿.新农村建设要重视培育新型农民[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06, (4)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教育问题 篇3

关键词:农民 教育 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191-02

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教育,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近年来,全国各地在农民技能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和有益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形势的发展不平衡,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上紧下松、上热下冷。理论界从宏观上探讨的不少,真正可以在实践中操作的有效措施不多。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加强农民技能教育的必要性,分析该项工作的薄弱环节,以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农民技能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农民技能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之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上,最主要的也是最基础的工作是农民。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各地社会生产实践也告诉人们,没有农民以文化素质为代表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

2.加强农民技能教育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属于粗放型,其中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最为典型。这是因为,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经营模式使大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机械无用武之地;而小型农机具的购置占用了农民有限的资金,一年发挥作用的时间非常有限,使用效果也不理想。加之土地数量有限,形不成规模经营,就必然导致生产成本的居高不下,单一的农作物种植结构模式,也很难带来丰厚的利润。所以,不提高农民的生存本领,不加强其技能教育,就很难使其走出农村,土地也不可能向种植大户和种田能手集中,规模经营以及集约化生产也就难以实现。

3.加强农民技能教育,是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农民靠减免农业税,增加种粮补贴等手段,使农民增收的数额有限,增速也非常缓慢。而通过对农民进行技能教育,使他们拥有一技之长,就可以提高其生存的本领,就可以让他们从简单劳动、收入低下的怪圈中解脱出来,使农民自我造血的功能进一步增强。

二、农民技能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

1.思想上重视不够。随着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界限的模糊,严格意义上的工人与农民将不复存在。加强对农民技能的教育,实际是对我国产业大军整体素质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虽然国务院六部门制定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教育规划,出台了具体的政策规定,但各地真正能够付诸实施的不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思想上不够重视。

2.组织领导不健全。由于农民技能教育的复杂性,涉及到的部门又比较多,很容易形成各部门都可以管,又可以都不管的状况。应该说,农业、教育、劳动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考虑到农民技能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各地可专门成立常设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可建立专门的教育学校,有固定的师资队伍和实习场所。

3.经费投入不足。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精神,对农民技能教育的经费要逐步形成政府扶持,用人单位出资,教育机构减免经费,农民适当负担的投入机制。而实际情况是,不少地方政府扶持不到位。用人单位有时连工人工资都要追讨,更不要说出资搞教育了。教育机构本来就经费紧张,再让减免也是强人所难。农民由于比较贫困,参加学习的欲望不高,因此也就没有积极性。资金不到位,也制约着学校的发展。

4.办学机制不活。对农民技能的教育,主要有农村成人教育、农广校、农村职业教育、社会中介教育机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等。但事实上,在不少地方农村成人教育、农广校是徒有虚名。农村职业教育受高校扩招,地方整合教育资源等影响,原有的农业职业中专并入其他高校,已是人去楼空。其他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也是注重对学历学生的培养,无暇顾及短期的效益低微的农民技能教育。所以,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引入激励机制,给政策引入民间资本注入专项的农民技能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三、提高农民技能教育效果的对策

1.思想要重视,组织要健全。随着我国在“十一五”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措施的落实,城乡之间的差别有望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人员流动、换岗将更为自由顺畅,加强农民技能教育,提高其整体素质,是21世纪产业大军整体素质提升的需要。各地方各部门的各级领导要站在战略高度认识这一问题。要建立常设的组织协调机构,要编制规划,制定政策,保证经费,落实人员,还要建立监督机制,保证落实,为农民技能教育提供强有力的领导支持和组织保证。

2.农村教育要整体推进。农村教育包括义务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两部分。农村义务教育是基础,是后续职业技能教育的前提。当前,在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还十分繁重。要把农村义务教育做好还必须下大力气。关于农村职业技能教育,应该以农为本。农业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农民收入的增加,要求调整以种植业为主业的单一种植结构。林果业、花卉业、园林园艺业、畜牧兽医、良种改良与推广,均需由高素质的农民来完成。农村职业学校具有办好这些专业的先天优势,又贴近农村,收费较低,实验实习条件方便。所以要大力宣传,想办法扩大招生规模,这样就可以减轻大量农村富余人员进城带来的负面影响,又可以使农民就近生财,增加收益。

3.教育内容要分类指导。农民技能教育实际是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所进行的进城与岗位、岗前教育。应以专业教育为重点,着力抓好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技能教育。区分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外出就业的农民进行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教育。有条件的话,还可为技术能手和业务骨干提供教育机会。要针对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乡镇企业二次创业,进行有目的的教育。二是政策、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帮助进城务工人员了解有关务工、投资创业以及回乡创业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三是安全常识和公民道德规范教育。主要是安全生产,自身防卫,公共交通规则等常识,增强他们预防和处理不同事件的能力。这三条中,重要的是职业技能教育,有了一技之长,也就有了生存的本领。

4.体制要放开搞活。要做好农村职业教育和搞好农民技能教育工作,就必须借助于现有的办学力量。农村成人教育、农广校、城市的各类职业学校要充当主要角色。地方领导协调机构要下达具体的教育指标,各学校可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此项工作。要制定优惠的政策,吸纳社会资金从事农村职业教育的开发,以弥补政府财力之不足。还要实行资格准入制度,不取得相应的学历和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用人单位不得录用,以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门坎,从外部加压,促使他们接受正规的业务和技能教育,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后续产业大军的整体素质。

5.多方筹措办学经费。农民技能教育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经费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考虑可以实行“政府补一点,个人拿一点,办学单位保本经营”,并尽可能引入社会资金等办法,做好职业教育和农民技能教育工作。政府补一点,就是要对培养的人员按人实行定额补助。个人拿一点就是让进城务工农民自已拿一点教育费用,或按合同从其就业后的报酬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自己提高的需要。要鼓励有远见的企业家对员工进行就业后的教育,办学单位保本经营是专指农民技能教育,真正实行微利或保本运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教育问题 篇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素质

摘要:“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问题,农民问题是重中之重,提高农民的素质迫在眉睫。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任务,而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素质。文章说明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内涵,并且分析提高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紧密关系,最后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素质。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没有农民思想素质的提高,就没有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就会缺乏根本的动力支撑。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培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培养知识化的新型农民,为增产增收和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三农”问题 新农村建设 历史任务 经营管理素质

一、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内涵培养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素质,必须要有有符合形势要求的具体内容。在新形势下,对农民在素质方面的基本要求,我们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从农

民增收的愿望出发,从建设新农村的目的出发。提高农民的做事和做人两种能力。

(一)农民的技术素质

即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再加工的能力。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而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只有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武装农民的头脑,让农民学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才能有效推进现代农业进程。如在农作物种植方面采用新的种植方法,培育新品种,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农产品方面,农民应该不要只凭经验,更需要掌握科学技术,掌握农产品深加工的工艺流程、工艺参数、相关标准、安全生产的相关内容以及农产品冷冻、冷藏、保鲜等方面的先进技术。

(二)经营管理素质

农民从事农产品营销、管理农村社会的能力。建设新农村需要的新型农民不但是农业生产者,也必须是农业的经营者和农村的管理者。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的教育与培训,不懂农业经营管理,并且因为文化水平低,他们大多靠自己的经验进行农业生产,就难以适应现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比如在农产品营销方面,农民需要准确及时掌握市场的动态,分析市场需求,找准营销渠道。同时,农民特别农村基层干部要实现农村经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

三)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农民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有利于提高农民获取信息,掌握新的农业技术,使用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了解市场行情进行农业生产。目前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据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并且农村现在对教育的投资不是很重视,大部分农村孩子初中就出去打工了,这对农村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因此要大力加强农村教育投资,重视农村中小学建设,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农民自身应该重视对孩子的培养,支持孩子接受高等教育。

(四)思想道德修养素质

思想道德修养素质指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能力。农村中一些传统美德正在消失,农民的思想素质在下降,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民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邻居之间的互帮互助越来越少,铺张浪费严重,农村婆媳关系的问题比较多,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问题,封建迷信的事情有抬头的趋势,要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农民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发扬民主,反对专制;弘扬团结互助、助人为乐、勤俭节约、勤劳朴实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提高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才能真正找到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第一,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来看,广大农民自身素质偏低是制约新农村发展的巨大障碍。我国农村目前的现状是,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和农村教育投

入不足、农民身体素质较差、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农民的市场参与能力较差等。据统计,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7%,接受过正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农民素质低,不利于农民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利于农业市场化,同时农民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参与程度不高,不了解农业市场行情,农村的选举差不多成摆设。

第二,从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上来看,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生产发展靠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搞活农村流通市场;增加农民收入靠农民的统一协调、勤劳智慧和艰苦创业;乡风文明、村容整洁靠广大农民树立新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民主管理村级事务需要农民提高参与基层民主事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新农村建设最终还要体现亿万农民群众所具有的新素质、新观念、新精神、新生活的层面上。忽略新农民这个主体素质的提高,再好的硬件条件,再美的优良环境,也会失去它们建设和存在的最终意义。

第三,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环境上来看,全面提高农民素质需要创造文明、祥和、安定的农村社会环境。但少数农民由于素质低,生活空虚,没有理想,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民主法制观念缺乏,利己主义观念膨胀,直接影响着农村的社会环境改善、社会风气净化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提高农民素质,可以使广大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自觉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从新农村建设的人口资源优势上来看,提高农民素质是缓解新农村建设人口压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

源、环境和人口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如何将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合理转移与农村劳动力的自身素质紧密相关,无论是农村城镇化,还是发展乡镇企业,就业者的受教育水平是实现就业的前提。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素质不高的农村劳动力难以适应非农产业的要求,只能滞留在农业部门。如果农民具备了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就具备了向第二、三产 业转移的基本条件,同时可缓解新农村建设人口压力。

第五,从新农村建设的产业结构优化需求上看,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按照优质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农民要改变过去的单纯种植、养殖,而要向农、牧、副、渔、工、商、服务等产业多方面发展,进行多种经营,也利于降低经营风险,增加农民的收入。在转变中对农民的素质要求很高,素质越高,对农业生产进行调整能力越强,否则就是盲目调整。农业产业化下,都需要高素质来武装农业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及服务者。

三、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更新观念,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

正确的意思对实践有知道意义,只有全新的观念,才会有全新的实践和全新的发展。提高农民素质,是落实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正确掌握农民的实际动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用竞争的观念,以农村经济发展的眼光决策和定位有关农民素质提高工作,承担起组织实施的责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组织农民进行农业生产。

(二)制定合适的农业政策引导农业发展

国家为了发展农业,制定政策鼓励发展农业。如田亩补贴,种子补贴,农药化肥补贴,还有低保,农村养老补贴。政府鼓励农民返乡创业,给以资金和技术支持,提供市场分析和指导,农民鼓励并保护农民的农业专利。给农民发展副业的机会,分山到户,发展山林经济,发展农村旅游业。农民得到鼓励,建设新农的积极性会得到提高,同时有利于农村家庭和谐,也利于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总之,好的政策给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外部环境。

(三)加强农村基础教育,重点落实农村义务教育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投资是各项投资中收益率最高的,尤其是在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对于公民来讲,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现在农村义务教育是免费的减轻农民的负担。从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着眼,必须把农村义务教育当作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来抓,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中央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能力,父母也要重视子女的教育,督促子女学习,有利于农村新增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四)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带头作用

提高农民素质,需要农村基层干部以身作则。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干部要加强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贯彻执行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增强为农户的服务意识,带头学习为农户服务的基本知识,坚持为农民服务,从行政命令的工作方式转为指导服务的工作方式,用教育引导示范服务、民主协商的方法,正确处理

和解决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将“三个代表”思想落实到农村,落实到实处,发扬为农民服务的意识。

(五)大力推广职业技术教育

健全农民培训制度和体系,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直接培养懂技术、会种田的新型农民,大力发展推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农业人才,切实推动新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纵向上要健全并完善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横向上要适应第一、二、三产业的职业技术需求以及劳动力的转移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以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骨干,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因素影响农业技术培训。因此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统筹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应该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好农民培训工作,开设农业技术培训班,鼓励农业创新,培训新型农民观念要更新,内容和方法要创新,对新型农民的培训应该不断探索培训内容、培训方法等方面的新路子、新方法和新思维,培养高素质的农民。

(六)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

以创建文明村镇为主导,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五星文明户,大力整治陈规陋习,破除迷信,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用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武装现代农民,宣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工作,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

村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伟大的工程,需要各方各面的努力,需要政府的指导和支持,需要农民自身的努力。政府的指导只是外部环境,只有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农村的现状,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农业,新农民新农。这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的目标,也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参考文献: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和中央部委领导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与报告汇编[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李水山.什么是新农村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6-04-19.3、两会聚焦之农民问题,中国时政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教育问题 篇5

杨林峰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集体经济,是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参与激烈市场竞争,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手段。近年来,樟树市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有效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类型

近年来,樟树市始终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破解“三农”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抓手,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彰显出巨大活力。目前,全市具有法人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家,入会(社)员2372个,带动农户35600户,涉及农民98600人。此外,还建立了樟树市农村民间流通组织协会1个,下设19个分会,流通专业办(组)81个,通过各级流通协会,培育出各种形式的参与农产品流通的经济实体4193户,18460人。主要有三种经营模式:

一是“农户+合作组织+龙头公司”模式。其特点是:按加入自愿,退出自由的方式组成。如永泰镇蔬菜专业协会成立于2004年7月,协会会长李喜如以自己的公司——江西省其门堂蔬菜食品有限公司(亦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组织当地及周边农户种植榨菜、黄瓜、萝卜等各种蔬菜近5万亩,合作社统一提供良种、肥料、栽培技术,并与农户订合同保价收购产成品。由于产销落实,调动了广大农户种蔬菜的积极性,2005年由国家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45万元,有偿资金105万元,支持农户连片种植藠头基地5000亩,2007年6月合作社集中收购藠头5290吨,农户达4380户,不仅为本公司加工蔬菜备足了原材料,保障了生产,而且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是“农户+基地+龙头公司”模式。如“江西樟树天齐堂中药饮片有限公

司”,2004年经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批准,给予无偿财政资金161万元,其中:财政贴息33.6万元。财政贴息吸引了银行贷款500万元,自筹630万元。公司利用这些资金,采取“农户+基地+龙头公司”的经营模式,与吴城乡药材种植大户联合进行产业化经营开发黄栀子等中药材种植基地4000亩,把基地变成生产“车间”,基地与农户签订劳务用工合同,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而且带动了800多名农民季节性从事中药材劳务及加工,人均年收入3000多元。目前,该公司发展成为集科研、生产、种植于一体的现代化中药炮制加工企业,产、加、销一条龙的省级龙头企业。

三是专业股份合作模式。其特点是:按照入股自愿,退股自由,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按股分红的原则组建。如樟树市蛟湖蔬菜专业合作社,由市供销社和城北办事处横路村50户村民合办,农户以土地及地上设备等折价入股,供销社以资金入股,负责向农户提供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确保优质优价,为农户销售牵线搭桥,提供信息,在种植技术上给予指导服务,盈利时按入股比例分成。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实行土地承包经营制以来,在实践中萌发出来的一种新生事物,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章程制度不全。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章程,有的章程简单,对各方面的责、权、利关系不明确,缺乏符合合作经济规则的决策。二是整体规模不大。合作组织不仅数量太少,而且规模普遍较小,没有统一的产品销售网络和畅通的销售渠道,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对一些特色种、养业户引导组合成为专业合作组织还不够。三是科技水平不高。大部分农民专业组织在人才引进和培训农民上做得不够,专业合作社缺乏科技人才。四是资金投入不足。支持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个数以及资金数额不足,致使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

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思考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增强农

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载体。当前,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做到“四轮驱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

一是政策鼓动。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帮助完善政策和利益调节机制,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良好环境,要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企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制订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在每个乡镇着力培养1—2个特色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典型,由点的成功带动面的发展,引导种养大户和经济能人强强联合,特别是对一些特色产业的种养大户,鼓励他们以乡或村为单位,实行自愿组合成为专业合作社。

二是龙头带动。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综合效应,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推进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经营,采取“龙头+合作组织+农民”的发展模式,扩大规模,大力推进逐步形成特色产业的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加强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建设,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实现产业链条各个环节的相互贯通和紧密联结,形成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运行机制和组织方式。

三是扶持促动。要加大资金和项目扶持力度,今后农业开发项目如特色农业基地、基础设施、加工企业等应重点安排在合作社覆盖区域内实施。要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稳定的培训基地,有组织、大规模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农民质素,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办成生产园地、学习园地、娱乐园地。四是市场拉动。要根据市场需求,建设一批区域化、集约化、商品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并不断提高基地建设的整体水平,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形成“集群”经济,“块状经济”,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经济实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

新农村建设与近代农民问题 篇6

系别

: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年级 姓名 学号 :

2011级

: 赵然

:2114031814

新农村建设是对近代农民问题的重要解决办法

摘要—--近代以来中国的农民问题就是在土地问题上集中表现。无论是农民阶级政权亦或是资产阶级政权都没能给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切实可行的办法。这也使得农民问题存在到现今。而如今新农村建设在中国共产党这一工人阶级政权的号召下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农民的土地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农民,土地,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土地市场

农民问题就是土地问题

近代以来西方的经济侵略促使中国传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农业经济也日益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并成为其市场体系中的一部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因此近代中国各阶级各政党各政治团体能否高度重视农民问题、能否解决农民问题决定了其政治纲领能否得到占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的支持,决定了其政治纲领能否化为一场农民广泛参加的社会运动。

1851年到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但这个纲领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资政新篇》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表明农民由于作为小生产者的保守、狭隘、散漫等阶级局限性不可能单凭自身力量求的解放,更不可能把反帝反封建斗争引向胜利。

1898年的戊戌维新运动基本上局限于一些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没有涉及到农民问题,缺乏群众基础,其失败是必然的。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了民生主义“平均地权”,但它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难以成为发动群众的理论武器。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对三民主义做了新的阐释,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的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原则,并提出了改善工农生活的状况。

从整个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进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如果不能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主要是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任何改良和革命都要失败,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也要落空

而当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基本特点是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推进,以提高农业生产力为重点全面推进,从整体上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认真对待和慎重处理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涉及国家长远利益和农民切身利益的土地问题。这是对近代教训下的深刻反省。

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问题,必须坚持两条原则:第一,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第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而这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一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二是土地市场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对于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将会起到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一、关于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

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改革开放以来法律赋予农民的基本权利,也是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法律保障。在这个问题上,有必要重申一些基本的法规要点。首先是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其中最重要的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这不仅符合我们国家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符合现代农业长远的发展要求。我们今后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探讨都要立足于这一点,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长期稳定不变这个基础上深入研究。

其次是推进规模经营不能动摇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可否认,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确实有其局限性,目前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与“统一经营”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农户往往以户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导致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农民组织化程度过低、农产品竞争力过弱。应当大力加强“统一经营”这个层次,确实做到统分结合。但是,“统一经营”必须有新的理解,主要是通过社会化的服务形式和产业化的经营体系来实现,绝不是恢复过去那样的集体统一经营模式。第三是承包地流转必须用于农业。在土地流转中,不能违法改变承包地的用途,将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现在有些地方未经允许,擅自改变承包地的用途,在耕地上挖鱼塘、栽树木等,甚至通过“以租代征”方式,避开土地审批,将农业用地变成非农用地。这是违反国家土地管理有关法规的错误行为,必须及时予以纠正。

从目前各地的情况来看,土地流转是引发农村土地纠纷的一个重要方面,规范土地流转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按照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承包地的流转应当经过发包人同意,发包人通常是指集体经济组织。但是,现在主要威胁是土地流转未经承包人的同意,由村委会或乡镇政府强行流转,严重侵犯了农民利益。

由于目前许多地方集体经济组织缺位,在村一级是由村民委员会代替,在乡镇一级则由乡镇政府代替。但是千万不要忘记,承包地流转必须要经过承包人的同意。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特别是流转到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要经过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的同意。这是法律规定的程序,是必须遵守的。解决这种矛盾和纠纷的唯一正确办法,是保持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真正按照法定程序办事。

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还要注意牢牢把握两个界限。根据《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草案)》的相关规定,对农民举家迁入小城镇的,应当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允许对承包地进行流转。实际上,这里流转的只是土地使用权,而不是收回农民的承包地。只有在农户举家迁入设区的城市、并且享受与城市人口同等待遇的时候,才可以收回这些农户的承包地。二.关于土地市场问题

近些年来征地问题上的一种突出现象是,对工业用地给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普遍很低。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调查,发现很多地方是以低地价或者零地价来吸引工业企业进行投资的,相当一部分地方的政府没有得到多少土地转让收益,有的甚至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补贴,以解决失地农民安置和长远生计问题。而用于发展商业服务和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的土地,土地转让的价格相对较高。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工业用地为什么要实行低地价甚至零地价呢?原因是很多地方过于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争先恐后地进行招商引资,纷纷把土地优惠当作最重要的优惠条件,以为土地价格越低越有吸引力。应当说,这是现阶段我国土地市场上出现的一种奇特现象,是一种不规范的运作行为,非

但严重损害了失地农民的利益,并且导致了土地的过多占用和粗放经营,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损失和浪费,亟待加以纠正和规范。

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必须正确看待招商引资。从目前各地招商引资的情况来看,引来的工业项目大部分是比较好的,但有不少工业项目综合效益并不高。有些工业项目看起来经济效益较高,但是资源占用多、能源耗能大、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较差。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明显过大,应当重点加大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项目引进力度,对引进工业项目应当注重高科技、低消耗、零污染、高收益。

如何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形成由市场决定土地价格的机制,合理制订工业用地价格,有必要确定工业用地的最低价格作为底线。确定最低用地价格,实际上对引进的项目设置了一个门槛。跨不过这个门槛的项目就不能进来,真正属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项目就能够进来,从而有利于提高引进项目整体的质量和效益。

在土地出让方面,必须改变长期以来暗箱操作的批租方式,实行公开运作的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运用市场机制形成和确定土地价格,使竞争力强的好项目优先获得土地。

我国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仍将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土地的增值效应是非常明显的。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在处于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的过程中,一个公认的理论观点是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农村土地是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也就是说农民拥有最重要、最短缺、最宝贵的土地资源,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应当成为农民受惠最多的过程,土地由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是失地农民较快进入中等收入阶层的一个重要历史机遇。

参考文献

《土地制度与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 刘煜 《太平天国与农民问题》方之光

朱庆葆 《浅论民国土地法的得失》陈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与创新研究 》

《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 李凯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教育问题 篇7

一、当前我国农民教育现状

(一)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我国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已有将近三十年时间,迄今为止,我国的义务教育取得很大的成就。学龄儿童的净入学率从1985年年底统计的96%上升到2012年统计的99.9%,小学的升学率则由1985年的68.4%上升到2012年的98.3%。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义务教育普及率已达99.9%。

(二)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根据2010年的统计结果,我国农村地区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7.8年,与城镇人均11年的教育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农村基础文化教育的水平还很低,只有面的普及,而无质的飞跃。这种情况还远远不能达到提高我国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加快开发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要求,还远远不能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三)女性受教育程度总体低于男性。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在十五岁以上的文盲人口数上,女性人数远远大于男性,男性文盲仅占男性总人口的2.67%,而女性则高达7.32%。此外,在受教育程度上,低层次的教育程度(小学及未上过学)女性数量大于男性,而在较高层次的受教育程度上,男性数量则远远高于女性。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农民内部不同性别受教育程度不同,男性受教育程度总体上高于女性。

(四)东部农民受教育程度总体高于中西部。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的显示,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劳动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的人口超过10%,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例为45%,初中文化程度人口为33%。 中部地区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所占的比例是9%,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所占比例是43%,初中文化程度所占比例是38%、。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大约为7%,小学毕业占30%,高中毕业人口比例为13%,初中毕业的人口则超过半数[1]。

二、我国教育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分析

(一)对农民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以来,我国的地方政府都没有认识到农民教育的重要性,优先发展经济,一切为GDP让路, 而没有将教育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地方政府对农民教育认识的偏颇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没有认识到农民教育对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作用,长期偏重于对经济建设的投入,而少有对教育的资金支持。二是对农村教育的性质认识错误,认为教育就是单一的为升学而服务,教条地教授课本知识,而没有因材施教。

(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造成农村教育发展滞后。由于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以来的城乡壁垒,在城乡之间实行两种不同的资源分配方式, 各种优质教育资源优先供给城市,城市的教育优先发展,而农村教育则相对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农村的学校无法拥有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有的学校甚至连完好的校舍都无法拥有,教学条件十分简陋。

(三)教育模式封闭单一,教育内容陈旧。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教育都直接照搬城市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并和城市采取相同的教学方法,教授相同的教育内容,将农民教育当做大中专学校的预科班, 而忽视了农业发展自身对农民教育的需求。在本质上,现在的农民教育根本无法适应农业经济自身发展的独有规律,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对农民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

三、改进当前农民教育的一些思路

(一)改进对农民教育的认识,确立农民教育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不成熟的领导者, 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2]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必须要摆正农民教育的位置,将农民教育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位置, 大力发展各种农村教育,使农民切实享受到教育发展的益处,提高农民素质。

(二)改进城乡二元发展的教育体制,完善教育体系。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必须要重点关注农村地区,鼓励大学生以及专业技术人才支援农村地区,到贫困的、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自我,鼓励优秀教师志愿支农,为农民教育的发展储备优质人才。同时,还应加强对农民教育的政策与资金扶持,通过修缮校舍,提供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方式,提高农民教育的硬件水平。

(三)与时俱进,因地制宜,革新农民教育的内容、方法。农民作为我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庞大,且由于地域、性别、从事专业等因素的不同,内部构成极其复杂,因此,我们在进行农民教育时不能千篇一律,照本宣科。对于务农农民,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例如新品种培育、绿色食品。对于非农人口,可以进行饮食、运输、服务等各种专业培训。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全面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发展农民教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农民教育也被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我国当前的农民素质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种种问题。本文以农民教育为研究对象,根据国家的有关数据,论述了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而且根据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思路。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教育,农民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晓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教育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2008: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教育问题 篇8

关键词:新农村;土地利用;保护耕地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77-1

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土资源部门组织编制和实施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审核地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党和国家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新农村建设实施和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需要认真、冷静地加以分析和对待。下面就谈谈自己的肤浅的看法。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涵与特性

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我们生存的空间和活动的载体。开发建设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土地的经济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农村的土地利用。协调各业用地、统筹城乡发展是调控用地总量结构和布局的主要方法。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就要合理的集约用地。

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布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各级人民政府为了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土地利用安排为核心,同时也包括对土地开发、整治、保护的综合安排。为保护耕地尤其是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特别是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高效节约集约用地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定额标准,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奖惩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引导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探索土地出让、入股、租赁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盘活了存量土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的科学性、集约性。按照“保护与开发并重、开源与节流并举”的原则,遵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务大局,抓实做好耕地保护工作,大力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使节约集约用地成效显著。

1.3增减挂钩,盘活土地存量

开展农村宅基地整治是土地集约利用的现实需要。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总量应严格按照“一户一宅”的原则确定,积极整理农村土地资源,实现农村用地规范化。首先必须对农村宅基地进行整治。通过旧村改造,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腾出“空心村”旧宅基地,盘活了农村土地存量,增加了土地供给,探索出一条既保护耕地又保障发展的新路子。还根据土地性质,对新型农村社区住房及时合理进行权属确认,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2重视耕地保护,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

保护基本农田是为贯彻土地基本国策、切实保护耕地而采取的特殊措施。我国耕地现状是“三少一大”,即“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资源少,用地量大”。基本农田是国家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等各项综合指标的预测,确定的必须保证的耕地最低需求量。把基本农田保护作为耕地保护的红线,在建设项目立项、土地预审过程中,除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外,其他项目一律不允许占用基本农田。我国人口持续增加、经济建设必须要占用部分耕地、粮食生产不断下降,保护基本农田势在必行。

2.1提升基本农田保护水平

基本农田保护是我国在特殊资源国情下保护耕地的伟大创举,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在这个意义上说,耕地也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实质上就是保护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人多地少,保护基本农田,数量是基础,质量是根本,依靠群众智慧,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丰富和完善,保持这项制度的生机和活力。提高耕地利用效益,着力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质量建设,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2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

我国是农业大国,耕地是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做好耕地保护关系到社会民生,同时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大对违法违规占用基本农田的查处力度,严格控制占用和改变基本农田,特别是城镇郊区附近的耕地数量。要加强农田生态环境的治理,特别是加强水源林、防护林等建设,涵养水源,护土防风,净化空气,制止水土流失,确保耕地永续利用。

3实施开发整理,保证占补平衡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对于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展建设用地空间具有重大意义。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既确保了耕地占补平衡,又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3.1增加耕地开发面积

以补充耕地数量和提高基本农田质量等级标准、提高耕地利用率为目标,坚持土地整理与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大力开展“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整理和塌陷、挖损、压占废弃土地的复垦、归并零星地块,进行复垦。恰当地利用复垦整理出的土地,宜耕则耕、宜建则建,以适用新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的需要。

3.2提高开发效率

科学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一项重要举措。拓展土地开发利用空间,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提高开发效率。集中零散居民点,统一配套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提高了耕地质量和生产能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由点向面发展。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使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接受群众监督。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产农田,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上一篇:日语动词分类及用法小结下一篇:全日制研究生入学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