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城镇化

2024-06-2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城镇化(共8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城镇化 篇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城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新水平。它不仅关系到农村城镇化的科学布局问题,而且还关系到农村迈向小康的进程问题。农村城镇化建设,作为农村发展的一项国策,既具有链接、延伸、辐射的功能,也具有带动产业化、发展规模化、导向工业化的功能。

由郭振、陈柳钦等合著的《中国农村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调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一书,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前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与农村城镇化同时进行的见解,详细阐述了农村城镇化的内容。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是一部研究我国农村城镇化问题颇有新意的著作,同时对农村城镇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索,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角度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

该书以推进农村城镇化为主线,在进行农村城镇化理论研究基础上,剖析了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原因和特殊性,将农村城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阐述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定位原则与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特点及因素分析,在城乡统筹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对策思路。该书研究视角开阔,研究对象与目标明确,有利于全面建设和谐稳定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大课题的研究。该书的新意主要体现在:一是产业强村兴镇,突出发展农业综合生产的能力,关键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二是科教兴农,强化科技和教育的地位。三是强化生态建设,突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城镇化 篇2

关键词:贫富差距,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伴随着也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这样一个问题。根据1978年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 我国城市居民的基尼系数是0.16, 城乡合计, 没有超过0.31的水平, 但是目前我国分配的基尼系数是0.4577, 已经超出了世界的4.0的纪录。

1 贫富差距的原因分析

根据库斯列斯的倒U型的理论统计结果, 他发现有这样一个规律:一个国家, 处在市场转型、工业发展初期的时候, 它的贫富差距都很快。进一步解释, 工业化以前, 贫富差距都不大, 但是市场和工业化最大的时期, 贫富差距达到最大化。但是当贫富差距达到一定的程度, 也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现在认为是3000美元的时期, 它的贫富差距就会缩小, 其真正的原因是当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初期, 因为福利、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随着国家的富有, 就会把财产中的很大一部分用于转移做社会福利制度, 在这种情况下, 它相对来说就会缓和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水平和收入分配水平。

贫富差距和收入分配水平的比例, 其背后的原因是和国家制度体系的完善有关系。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中后期, 是中国农村改革最迅速的时期, 中国农村改革实际上是市场演进的一种改革。随之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市场经济, 20世纪90年代市场演进, 从资本的流动、劳动力的流动、价格体制来看, 市场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解决了初次分配的问题。但是财产的分配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的分配, 我国在市场竞争环节不完善的情况下, 第一次竞争分配的结果现象比较突出, 由其他的配套现象而完成的多次分配环节就没有完成, 所以我国的贫富差距是由于初次分配环节的问题, 有福利环节、高额累进的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

2 解决贫富差距的方法

2.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城乡差异的一条重要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三农政策。近年来, 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越来越关心和重视, 从2004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到2005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6年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2008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再到国家4万亿经济刺激投资计划中, 也明确列出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民生工程的部分。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 我们知道要建设和谐社会, 就是要解决贫富差距扩大的迹象。我国是区域差距很大的国家, 贫困集中在西北、西南和少数民族的地区。在这个收入范围之内, 由于产业结构、历史、环境的原因, 多数是收入低一些的群体。但是现在, 城市多数人的收入还是比农村人的收入要高, 城乡差异很大。而要解决收入差异过大的问题, 就是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要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 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成为一条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的渠道。

2.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

目前, 由于农民经济收入水平不高, 特别是农村居民的中层和中下层的人, 对政府补贴、增收和减负形成越来越强烈的要求, 而在后农业税费时代, 农村基本建设还面临着资金支持问题。所以新农村建设不止是一个远景, 它还是一个动态的建设过程。它要以自己村庄作为建设对象, 建立一个钱生钱的村庄机制和让人的思想一天比一天进步的机制, 农民普遍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那么政府就应该真正通过公共财政支出途径来满足农民的要求。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发展的最重要的社会资本或基础条件, 搞好交通、通讯、水利、环境和其他生活设施建设, 对农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2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道路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 使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 培育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农民。如今, 中国已经拥有了八亿农民, 如何让这一股巨大的潜在力量成为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 需要极高的智慧与极强的实践能力。我认为从两个方面:一方面以多种形式的教育下乡, 提高农村居民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 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农业不是传统的、落后的农业, 而是现代农业, 使农业由传统农业转变为适应市场需要的现代农业, 我们需要加大投资于乡村职业教育中, 培养一代掌握现代农业知识与技术的新型农民, 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才成为可能。

(2) 提高农民的收入。要提高农民的收入, 一方面, 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自由流转, 实现农地集约化、农业适度规模的产业化经营, 实行科技兴农, 提高农副产品的市场价格, 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从而有效提高种田农民的收入, 实行城乡一体的社会福利, 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另一方面, 实行以工促农, 通过农村工业化, 吸收农村劳动力在家就业, 开发农村市场。另外, 展开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蓝图, 为城市富余资本提供新的投资走向, 吸收一大批知识和技术人才进入到农业领域实现就业, 带动农民经济收入的增长。

2.2 实现农村城镇化是解决贫富差距的另一渠道

农村城镇化就是农业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比重大, 人均耕地面积少, 农业生产力低, 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 属于典型的乡村农业与现代城市工业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人口就业的重要渠道。

2.2.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1) 这是增加农民收入最关键的措施。把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业劳动力, 他就由农产品的供给者变为农产品的需求者, 一方面供给减少, 另一方面需求增加, 市场上农产品的价格就会上升, 那么留在农村的农产品的生产者收入就会增长。

(2) 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三农问题是限制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农业发展停滞, 农民收入增长不快, 再加上各种负担, 农民的收入相对于城市居民收入很低。“不患寡而患不均”, 这就导致了我国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 则取决于农村人口绝对数量的减少和充分就业,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国早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已经明确指出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村产业转移和地区间的有序流动;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 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3)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增加社会净产出的必然选择。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社会, 农村劳动力转移会对农村、城市的总产出产生不同影响, 是双赢之策, 最终为社会带来净产出的增加, 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4)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 促进经济发展, 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生产率较低的传统农业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现代产业部门转移, 这是一个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 会增加城市的聚集效应, 促进新城市形成。同时, 可以抑制城市劳动力价格上涨, 保持我国低劳动成本的比较优势。

2.2.2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法

(1) 农民进城打工, 见了世面, 开阔了视野, 学习了技术, 学到了市场经营的本领, 积累了一些资金, 建立了相应的社会关系, 回到家乡创办乡镇企业, 带动家乡二三产业的发展, 从另一个方面为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另外, 有利于沟通城乡关系社会结构, 缓解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的矛盾, 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差距, 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 对于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茅于轼提出, 主张建设中小城镇, 主要是指县城, 因为农民来大城市代价很高, 而乡镇规模太小, 但进入县城, 代价就小多了, 首先离家近, 语言、气候、饮食习惯等问题都不要考虑, 还方便照顾家, 所以尽管赚钱少, 农民也觉得合适。这样, 让有条件的农民工在城市住下来, 成为城市人, 享受城市生活;另一方面, 要发展经济, 提高工资标准, 让农民工增收, 城市必须为他们准备好两样必需品——就业与保障, 这样使得他们有选择城市居住的可能。同时, 不忘加大对农村的投入, 改善农村的经济环境, 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所以说,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 在高科技时代、高技术时代和高知识经济时代以后, 中国贫富差距分化的现象和国际的影响结合一起, 我国的贫富差距的扩大就更剧烈了, 而且贫富差距在世界总的格局的影响下, 由于企业在高科技技术下能够垄断高技术的人变少, 致使能够进入和不进入这个群体的界限就会变得很清楚, 虽然一些国家, 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做得很好, 如果不采用教育的手段, 将会形成很大的贫富差距。

从另一方面来说, 中国加入世贸以来, 就要实行贸易规则的全球化, 国企与外资、外企、独资企业的差距因为竞争的劣势, 差距也会明显拉大, 而且对弱势群体的打击会更大, 因为中国的农业操作技术水平相对来说对国际上还有很大的差距, 农产品的价格甚至高于市场价格, 至使中国的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会减弱, 这样农民的群体和其他的群体差距就会更大。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按照统一的国际标准, 中国的劳动、医疗保险制度有待提高, 中国在追求公平和效率的平衡方面还需要很长时间, 所以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城镇化相结合, 是缩小贫富差距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张佳, 张宏.经济危机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J].理论导刊, 2009, (4)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城镇化 篇3

一、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应是一体的

城镇化是农民进城转为城镇居民的过程。今日中国的城镇化,正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想进来,因为就业、保险、医疗、教育等资源,城市远比农村丰沛;想出去,则是因为污染、噪音、拥堵、压力,城里来得比农村更大。我们究竟该到哪里寻找宜居之所?是更加现代化的城市,还是相对宁静平和的乡村?这也正是中国城镇化围城困境”产生的缘由。中国的城镇化,既不应是乡村的边缘化,也不应是在缺少科学战略规划的情况下,众人蜂拥进城,去争取人满为患的平等。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让城乡居民各得其所、共享幸福。

城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两个重要方面,其本质都是农村经济社会调整转型,实现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城镇化的支持,城镇化也离不开新农村建设的推动。总之,城镇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是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载体;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提供动力之源,是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城镇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良性互动的关系,即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应是一体的。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村人口多、农业效益低、农村底子薄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长期面对的基本问题。稳妥推进城镇化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因农村人口基数大,即使未来城镇化率达到60%,也仍有五六亿农村人口。因此,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是两位一体的战略,实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双轮驱动和良性互动,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二、城镇化比城市化更符合农村实际

城镇是连接农村和城市的桥梁,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枢纽。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就是要把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和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支点。强调城镇化,是因为农民融入城镇就业与定居门槛要比大城市低得多,更符合我国农村实际。

农村孕育了城镇,二者有着天然的联系。加快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提供强大动力,城镇化加速发展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强化中心城镇对农村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有利于促进村镇联动发展,也符合农民需求愿望。在山东、湖北、河南等地问卷调查中,80%以上的农民工愿意进大城市打工,但选择回家盖房或城镇买房。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迟滞了30多年,“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这种城乡隔离的观念已经不能够再继续下去了。这不仅仅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而且是缓解日益尖锐的城乡矛盾的要求。中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只能在中国这个经济系统内部去找办法,只能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是人们按照简单、常识性逻辑的想象没地种的农民才叫过剩劳动力,而是如果这个劳动力追加到土地上导致平均生产率降低,这个劳动力就是过剩。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保证留在土地上的农民收入增长能够跟上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才能保证城乡之间利益矛盾不致激化。

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搭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平台。土地问题是众多深层矛盾和问题之源。破解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和缓解耕地红线保障压力,重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与宅基地退出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土地资本化和增加土地财产性收入,妥善解决进城农民资源双重占用及其土地权益保障问题。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平台,把着力点放到优化城乡建设用地配置和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上来,实行城乡同地同价同权,全面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面向国家新农村建设、保障耕地红线和统筹城乡发展三位一体”的中长期战略,因地制宜、分区推进以空心村”为重点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逐步实现新农村建设社区化、土地经营适度规模化和农业现代化,让留村农民也能够以地为生、安居乐业。

三、城镇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客观上带动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城镇化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物质基础。推进城镇化,可以将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从土地束缚中解脱出来,为留下的农民创造扩大生产规模的条件,由此可有效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随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产品科技推广、农业机械销售和维修、农产品流通信息等涉农服务业的发展。另外,城镇化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村农产品加工业、运输业、购销业、仓储业的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城镇化带动农民收入增加,缩小城乡差距。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和核心目标,生活宽裕前提条件是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和居民收入增加,生活宽裕的表现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农村问题不能局限在农村内部解决,农业问题不能局限在农业内部解决,农民问题不能靠农民自己解决,要通过工业、商业来统筹[8],充分发挥城镇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水、仓储等优势,为农村二、三产业及整个经济发展提供空间载体,从而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使其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 篇4

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

高俊才

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司长

课程前言

今天我报告的题目是《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顺便和大家交流四个方面,一是必要性,二是当前进展情况,三是一些问题,四是今后的一些打算。

一、必要性

我们国家今后要实现小康,进而实现现代化,这两者目标必须要双轮驱动,一是推进城镇化,二是建设新农村。因为从国际来看,凡是发达国家,都是经过了城镇化这么一个过程。从我们国家来看,长远是实现两大目标,近期要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城镇化是我们的增长点,也是我们的动力。现在经济学界、国内外的经济学界都在讲,美国的今后的发展靠什么?靠IT产业,中国发展靠什么?靠城镇化。所以这个城镇化非常的重要。你们看到会问?你是农村司长,讲城镇化是不是有点不切题?正好恰恰相反,我们的农村必须要靠城镇化来带动,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必须要靠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来带动,所以加快建设新农村和稳步推进城镇化这两个方面应该是良性互动,才能实现我们两大目标。

二、当前进展情况

我们现在的进展情况,到今年底的话我们的城镇化率接近48%,可能是百分之四十七点几,就是有6亿多的人口,大概6亿2到6亿3吧,这么多人口住在城里面,其中大概有

1.8亿左右是农民工,农民工它就在城里面务工经商,但是他的户籍在农村,这个农民的身份在城里做工,所以就叫农民工,农民工是当前的经济方面一股生力军。他是这个产业大军的一大部分,现在农民工的身份问题大家可能很关注,在沿海地区富士康有连续十几个年轻人跳楼,我最近到重庆市郫县富士康他们有向外转移,转移到重庆市大概20万,转移到郑州也大概在20万,它向天津转移10万,我刚从天津回来。天津正在为富士康往那转移做准备。重庆市已经开始一些人往那报到了,我去到富士康那些职工宿舍调查了三个年轻人,两个19岁,一个20岁。我说是你们家什么地方?一个说成都、一个说重庆,在重庆这做工的

1话,比在深圳那,第一是离家近,回家方便。第二个生活比较习惯,而且工资比过去也涨了,就是除了吃饭和住宿之外,一个月可以净剩2000元。我说你们这个打工好吗?他们说我们不叫打工,这叫体验生活,现在也对他们进行一些心理教育,所以这个富士康它就要向东部、西部转移,这样的话对农民工好,离家近了。对地方也好,给这个西部带来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加快了西部的城镇化,也为西部农民收入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城镇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为一些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你比方说现在大城市堵车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都说北京是首堵,成都是成堵,成天堵,北京是全国第一堵。今后怎么缓解堵车问题,就得靠在大城市周边发展一些新的城镇,天津他们准备在周围建四个新城,建三十个重点镇,还有更多的一般镇,要实现城镇布局多元化,多中心,这样的话就是把周边的一些城镇来带动当地农民。天津准备在最近5年之内,100万的农民转移为城市户口,这里面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愿意转,还有一部分是不愿意转。他们原则是农民自愿,你愿意转就转,你不愿意转就暂时不转。大家可能比较关注重庆市户口转移过程,我两个星期之前也去了重庆做了调研,重庆市准备在最近三年之内,把300万农民转移成城市户口。它这两个月以来已经转移了50万了,他们用什么办法呢?他们就是农村里面你的宅基地和承包地你退也行,不退也行,你这个户口从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之后,就享受城里面的几种保险,包括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等各种补贴,这样的话我去调研了两个村,找了十几的人座谈,他们现在还愿意转的比较多。但是有一部分人不愿意转,是什么人呢?就是那些离大城市,离主城区发展快的经济区,比较近的地方,他们的地可能升值的空间比较大,他准备今后这个地升值以后可能对他更有利,他不愿意转。包括江苏苏州有一些近郊的农民也不愿意转,所以现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定的原则就是因地制宜,随农民意,谁愿意转谁先转。重庆9月份一天4000多人转户口,到了最近几天,我了解他们一天1万多人转户口,所以最近有50多万人转了户口。这个事情可能比较有争议,但是他们先做试点,经过了试点之后总结经验,下一步再进行完善政策和法律再进一步推广。所以农民转成城市户口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一个发达国家,现在日本城市人口已经占到95%以上,农村人口不到5%。欧美国家早就城镇化已经实现了,我们国家要在今后二三十年之内城镇化的人口要达到70%左右。

三、一些问题

尽管城镇人口达到70%左右,甚至更高,但是农村这一块,绝对不能忽视,为什么呢?因为农村里面要提供农产品,生产出粮食,然后是蔬菜、猪、牛、羊肉、鸡蛋、牛奶等等。

天津的滨海新区,中央领导去视察,给他们提出来,你不管滨海新区建了多好,天津发展多快,决不能忽视农业。苏州市也是,苏州市现在工业增加值仅次于上海。在全国数第二,但是他们的农业的保护的力度也非常大,一亩耕地给400块钱,然后你规模化经营超过一万亩的水稻,一亩再给400,不到一万亩的给200。

所以越是大城市愿意来保护耕地,现在大城市用的地,我了解啊,可以做到占补平衡,他们占补平衡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旧的宅基地付款之后到新的地方可以大幅度地节省耕地,比方说天津有一个华明镇,你们可以在报纸上、媒体上都看到过,华明镇原来十几个村的宅基地一万多亩地,它现在建了一个新区用了不到4000亩地,就把这一万多户的农民全都安置好了。省出来的地大概8000亩,这8000亩其中是接近5000亩拿出来发展工业、商业,还有3000亩拿来发展房地产。这样的话通过发展工业和房地产这个增加值来为这个农村,为那十几个村建房子、建公共设施,来给他们解决保障问题。他们说农民是“安乐保”,就是安居乐业有保障,农民又得到“四金”,哪四金,现金、股金、养老金还有保险金,所以现在农民城镇化之后,农民幸福指数就提高了。

但是这种地方目前毕竟还是少数,大多数的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农民和农业还是需要政府投入,现在我们国家的投入,像我们司现在每年投资1000多亿,重点是用在西部地区的水电路气房,就是自来水、农民用电、还有农村道路、还有农村沼气、农村危房改造等等。同样还为西部地区的粮食生产和农产品这些很多这个产业来提供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这样的话就首先保障粮食安全。大家可以挺关心最近世界粮食形势。最近世界粮食形势可以这么说,是世界粮荒,中国不慌,因为近年世界上很多的国家减产,美国的芝加哥小麦期货市场6、7月份一个月之内就涨价40%多,俄罗斯总统也签署了不出口粮食的命令。所以现在粮价我们国家粮价涨的幅度还不算大,但是粮食问题决不能忽视,因为全世界还有9亿多人口没有粮食挨饿,现在粮食组织发布一份报告,说是平均每6秒就有一名儿童因饥饿而死,每年的几百万儿童饿死,说饥饿问题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灾难,所以我们国家不能因为吃饱饭了,就不重视粮食。在这30年之前,不光在农村,城市里面也有可能饿肚子的也不少,我小时候饿肚子也是多年。每每想到当年饿肚子的时候,就感觉到粮食的问题决不能忽视。

现在我们新农村建设首先要把粮米油糖、猪、牛、鸡、羊这些农产品来作为首要目标保证供给。现在我们的问题就是一些蔬菜供应大城市里面,近年来涨价比较大,大家可能感觉到了。北京什么大城市涨价比较大,因为大城市搞建设,把周围的一些菜地给占了,没有

开辟新的菜地,还有一个就是交通的问题,外面的菜运不进来。所以现在菜的涨价问题,引起了老百姓和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今后新农村建设必须高度重视菜地建设问题。就是粮食安全问题,我们这个小麦、玉米和水稻基本上可以自给,可以平衡的。我们的缺口在于大豆和食用植物油。我们现在吃的大豆和吃的食用植物油进口的占2/3以上,进口的一般是转基因的,转基因的你们在商店里买的时候,转基因的字很小,转基因食品。不转基因的,非转基因字写的很大。这样的话,老百姓一般不大注意,转基因,不转基因,现在不光是老百姓,现在学术界也在争论,到底对身体有没有什么大影响,现在也说不清楚。现在反正要首先要解决吃饱问题,影响问题还有待长期观察。15:48所以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最近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来要发展现代农业,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以城镇化和新农村这两个方面必须要同时并举。

四、今后的打算

这里面今后的打算也是我的建议,首先要解决好土地问题,我们国家18亿亩多的耕地一定要保护好,要加强土地管制,不管是古代和现代,不管用什么制度,加强土地管制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的一个措施。现在可以说土地管制超越制度,不管是西方也好,东方也好,资本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没有一个不实行土地管制的,所以我们今后必须要加强土地管制,要严格的适应占补平衡这一条。第二个就是户口问题,就是要因地制宜地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加快推进户口的城镇化。刚才讲了大概1.8亿左右的农民工是属于半城镇化,这部分人要逐步地城镇化。第三要加大向中西部地区、向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的“水电路气房、教卫文就保”这些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第四我们要推进改革,把现在这种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进一步提高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一家一户十亩八亩地这么种,不利于机械化,也不利用提高效率。今后要通过农民的减少和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来提高效率,来提高效益。第五就是要进一步重视科技,特别是粮农方面,我们国家粮农方面目前有的是很先进,比如说袁隆平的水稻,在世界上贡献很大,但是我们还有一些薄弱的环节。比如说我们的奶牛,黑白花奶牛大部分都是从欧美国家进口的,我们国家的养殖业,就是三元猪、二元猪大部分都是国外品种,我们国家这方面的技术相对落后。还有玉米的种子,美国的先锋公司叫“先玉335”种子,在我们国家势头很猛,我们去山西一个县,就是刘胡兰的老家文水县,他们的美国的种子占了80%多了。像是吉林这个省,“先玉335”这个种子,2006年是26万亩,到了去年就接近2000万亩,所以我们这个种业压力非常大,今后要进一步鼓励国内企业增

加创新,研发适合我们自己的种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城镇化 篇5

(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的目的、意义、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附主要参考文献,可加页)

(一)研究背景

1.本课题源于大化镇在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1)大化镇具有中国丘陵山区农业乡镇的典型代表性。

四川省仁寿县大化镇位于县城偏北方向6公里区域,幅员面积68.8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个社区共94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3.68万人,耕地面积2.5万亩。1996年1月实现了撤乡建镇,同年10月被列为四川省第四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99年7月被眉山地区命名为“小康镇”。2005年5月,原松林乡、府君乡整体并入。

大化镇的区位特点。大化镇处于仁寿北部经济板块、眉山东南商圈和成都南延经济圈辐射区的重要位臵。[1]具有城郊经济区特点。大化为仁寿北上成都第一镇,南距县城文林镇6公里,西与黑龙滩景区、北与中国枇杷之乡核心产区文宫镇等为邻。西距眉山40公里,北距成都30分钟车程(特别是成黑快速通道通车后)。[2]具有国道经济区特点。国道213线大动脉由北往南纵贯全境,途经7个村(社区),长达5公里。近守中等城市仁寿县城、特大城市成都。放眼2800公里国道线,北向远交川北、甘陕,南下直抵云南、东南亚。

大化镇的基础条件。经过长期不懈努力,特别是近几年紧紧围绕“工农并举、培育商旅、融入城市、一体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快发展,全镇基础设施面貌得到较大改善。[1]交通方面。镇域内形成了以213线为主轴、纵横沟通的公路交通网络体系。各村组公路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村通水泥路达到100%。[2]水利方面。大部处于黑龙滩灌区,东风总干渠等灌溉渠系贯通,杨家河等小河流蜿蜒流经中南部,除个别海拔600米以上丘陵山村外,灌溉条件和村民饮用水问题基本解决。[3]通讯方面。除个别山区村外,有线电视网络实现村村通,入户率已达98.1%。通信网络实现全域覆盖,手机座机7000余部,常住人口基本实现一户一机。互联网宽带实现村村通,居民户登记上网率已达12%。[4]能源方面。电力实现户户通,场镇和各村农电线路二期改造均已完成,居民、农业、工业、商业用电充足。沼气正在成为农村第二能源,已建成并正常使用的沼气池1990口,占适宜农户比重21%。[5]场镇和民居建设方面。利用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项目加快大化场镇建设,特别是近几年加速推进城镇化,城镇建成区已由2005年的0.6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1.5平方公里,城镇功能较大提升,商贸较为活跃。硬化场镇街道3条约1.8公里。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推进中心村镇建设,劳动、正义、红塔等3个省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庄建设顺利推进,明朗(松林场)、曹河(府君场)等村场镇改造即将启动。结合灾后重建推进新民居建设,已累计改造农房1210户。[6]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教育、卫生、文化设施基本满足需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普遍参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即将实施,社会救济扶助体系建立。村村建有村务办公和村民活动阵地,村庄环境卫生管理良好,农村消费购物网点普遍便民。[7]生态环境方面。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山上栽竹、山下养鱼”举措的实施,不断改善镇域生态环境,全镇绿化覆盖率达到56.3%,工业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控制较好。工业原料林(麻竹、柏杨)、经济果林、公益绿化林以及正在悄然兴起的花卉园林业,使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举的趋势在大化镇表现得越来越明显。[8]人文资源方面。大化场原名“大花市”。历史上作为乡镇的建制时间无从考证,但已知的文化积淀还是比较厚重。红色据点——她是中共彭(山)仁(寿)华(阳)特区地下党组织的一个活动据点,是当年成都以南地区地下党组织最早、最重要、持续时间较长的据点之一;领袖题词——1958年3月,毛泽东在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确立“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成都会议”)期间,特意为大化公社前进大队(今大化镇前进村)题词——“前进,前进,再前进!”;名人故里——这里是中国著名山水画家冯建吴和长安画派创始人石鲁兄弟的故乡;文物众多——根据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境内共有文物古迹20余处,其中已有12处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化镇的产业发展。大化镇以浅丘地貌为主,在产业发展上最显著的还是丘陵农业经济区特点。[1]工业方面。2005年以来,大化强力实施“工业强镇、招商强镇”战略,以饲料、食品、塑料为主导产业的工业集中区粗具规模,成为仁寿县和眉山市的工业重点乡镇,跻身工业经济全市三十强、全县十强。[2]农业方面。以枇杷、麻竹、生猪、肉兔、山羊等为优势农产品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突破,成为成都和仁寿等大中城市农产品市场重要供给基地。到2009年春已建立起6个集中成片的农产品基地:以正义、黎明、明朗、下坝、华兴等12村为中心的枇杷产业基地,全镇枇杷种植面积已达1万亩,年产枇杷1000万公斤;以曹河、青杠等村为中心的花椒发展示范基地,全镇花椒种植面积已达5000亩;以红塔、正义等村为中心的麻竹发展示范基地,全镇麻竹种植面积已达8000亩;以龙门、华兴等村(社区)为中心的生猪养殖示范基地,全镇规模化养殖专业户已达1200余户,年出栏生猪7万头;以红塔、劳动等村为中心的稻田养鱼示范基地,全镇养鱼水面已达4000亩,年产值3000万元;以英雄等村为中心的山羊养殖示范基地,全镇规模化养殖户150户,年出栏山羊7万只。[3]商业方面。大化场镇拥有商铺1000余家,主要以经营日用百货、家电、农资。遍布农村的农家超市、农资店、收购点、小卖部也接近1000家。以粮食销售、水果贩运为主营业务的农产品经纪大户有200余户。建成占地面积42亩,全钢架、高标准、多功能的交易区面积10000平方米,总营业面积达20000平方米的综合农贸市场,并辐射带动周边3万平方米商住楼开发。

(2)大化镇提出并实践以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为载体,以新型城镇化为路径,试图让丘陵山区人民群众尽可能早、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享有与城市一样的公共资源、公共服务、生活便利和发展机会。大化镇机遇与挑战并存。

大化正处于又好又快发展的机遇期和关键期。[1]在国家政策走向中捕捉发展机遇。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战略深入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政策取向对于类似大化这样的乡镇来说,具有太多的机会。最重要的就是:一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掀起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高潮,发展现代农业。二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与营销业,实现一、二、三产联动。三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探索以小城镇辐射中心村镇和社区型农庄的新型农村城镇化道路。把大化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结在一起,把大化的发展思路统一到国家大政策上来,发展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发展生机就会越来越旺盛。[2]在区域大格局变化中捕捉发展机遇。四川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眉山市实施“44521”综合交通枢纽计划,仁寿县着力打造成都以南重要交通节点,即将动工兴建的成(都)赤(水)高速在大化镇首尾附近规划设有两个进出口……这一切新变局,把包括大化在内的整个仁寿地区的区位条件带上一个新的台阶,区域格局发生重大改变,给这一区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新优势。而且,对于大化来说,跳出镇域圈子来谋发展,比如放眼2800公里213国道线,北向远交川北、甘肃,南下直抵云南、东南亚,发展空间豁然开朗。[3]在南接仁寿县城中捕捉发展机遇。仁寿县作为四川省首批扩权强县试点县,发展态势日益强劲,即将融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县委、县政府将城市定位为“生态商贸城”,2015年发展目标锁定为35万人口、35平方公里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同时,实施“以心带星”战略,以县城为中心,带动周边卫星场镇建设。35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北到大化镇、南到满井镇、西到黑龙滩镇、东到宝马乡,与“成都向南”发展相对接,仁寿城区向北靠拢,积极融入成都;同时,向西挺进,向黑龙滩发展,争取让黑龙滩成为仁寿城区的一部分。打造交通节点,提升区位优势,发展通道经济,在产业发展上仁寿县正在加快工业发展、打造农业大样板、发展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建设生态商贸现代休闲新城,打造建材、食品、家私、纺织、医药化工、机械制造、能源、电子信息等八大工业支柱。作为县城近郊的大化,在承担这个现代化中等城市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部分分工上,显然比其他乡镇更具独特的优势。[4]在北进成都中捕捉发展机遇。成都经济区、成渝经济区规划的实施,成都市急速扩张,将产生巨大牵引力、辐射力和吸纳力,在交通、通讯、产业、土地、人力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化,融入成都将有很大市场空间和发展机会。[5] 在实现富民强镇突破跨越、不断引导满足和实现群众发展需要中捕捉发展机遇。

大化所面临的明显劣势主要有:[1]过渡带效应相当明显。上有基础条件较好、对接成都更便捷、政策支持强劲的文宫镇和视高镇,下有繁荣强盛的县城文林镇,长期以来把大化臵于了一个“过路镇”的尴尬境地。长此以往,本身具有的国道效应、城郊效应等比较优势,正在被过渡带效应逐渐抵消。[2]产业发展缺乏比较优势。尽管经过多年发展,建立起了若干工、农、商产业项目,但是规模太小,成片集中度不高,散、乱、杂倾向严重。缺乏拳头产品,同质化竞争威胁大,产品意识、市场意识不强,发展方式总体尚属粗放型。产、加、销一体化链条脆弱,一、二、三产业联动差,经济效益和市场影响力总体较弱。对与成都市场、仁寿县城关联度高、自身适合的产业,存在认识不足,对新业态培育不够,新经济组织太少,市场反应能力总体不活跃。缺乏产业支撑的城镇,显然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这正是造成过渡带效应的根源。[3]城镇化基础相当薄弱。由于历史因素,大化镇在213线开通的那些年错失了发展良机。作为形成节点效应平台的大化场镇,规模太小,功能缺乏,基础落后,没有特色,难以留住人气商机。城镇化乃大势所趋。面对经济基础薄弱、普遍散居、“空巢户”多的严峻现实,如何找到一条适合大化的城镇化道路,尚需艰苦探索。[4]发展资金瓶颈制约明显。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农民难以实现原始资本积累,自身投入发展的承受能力减弱,导致群众主体性较差、主体作用发挥较弱。在调研过程中,干部群众对此深有认同。结果将会陷入“越穷越难发展,越不发展越穷”的恶性循环。与此同时,尽管通过近几年努力发展,但大化的显赫度、影响力尚未上升为比较优势,一方面在整个大的区域当中获得上级的政策关注与财力扶持的力度还不够,另一方面招商引资难以获得突破,因此借助外部力量发展的能力相应减弱。因此,在发展资金上的内外制约使大化快速发展的难度增大。[5]人才技术瓶颈制约明显。调查显示,全镇农户总数8737户,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为12.26%,85%的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户比重只有18.3%。这样的人力资源结构,使得镇域产业大发展和农村建设显得力不从心。政府在稳定劳务经济适度规模、稳定农民现实收入渠道与引导农民返乡创业发展之间,面临两难选择。在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上,现实体制造成产业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特别是无阵地、无稳定有效渠道,农户在自由式、自发式、散打式的培训中很难真正掌握和运用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和新机具,发展现代农业在科技支撑上显得乏力。

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规避几个主要风险:[1]来自北面的威胁。视高镇、文宫镇对大化产业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屏蔽效应”。承接产业转移、融入成都市场“力臂过长”。[2]来自西面的威胁。黑龙滩景区对大化乡村旅游“屏蔽效应”。[3]来自南面的威胁。县城商贸服务业不饱和、不溢出状态,构成对大化商务副中心的“滞变效应”。[4]来自产业市场的威胁。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缓慢,农产品加工业滞后,商贸服务业缺乏竞争力,产业支撑继续处于乏力状态。[5]来自资源要素的威胁。土地、投资、人才等瓶颈无法突破。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镇党委政府对大化镇的发展方位和思路提出了如下判断:[1]对未来充满信心,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具有良好基础条件。改革开放30年来,大化镇经历了伟大而深刻的历史变革,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2007年实施“工农并举、培育商旅、融入城市、一体发展”工作思路以来,全镇上下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坚持解放思想、创新举措,坚持产业富民、改善民生,农业投入大幅增加,一村一品取得突破进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基础设施较大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和谐发展,为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总体来讲,大化镇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刻,进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时期。[2]北接成都南融仁寿,大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化镇丘陵农业经济、城郊经济、国道经济三大特征显著,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体系具有独立性并且日趋完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具有比较优势。整个区域大格局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大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要依托213国道南接仁寿县城,成为承接城市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部分分工的县城副中心,从地缘经济上主动融入仁寿县城。要依托213国道北进成都,重点是从市场和观念上融入,成为成都优质农产品和商旅服务重要配送基地。[3]崛起龙头在城镇,必须强力开辟农村新型城镇化道路。摒弃对城市化、城镇化的教条式理解,提高城市化率、城镇化率“并非要让广大农民离乡离土进城”。树立新的农村城镇化观念,在大化尝试构建以小城镇为中心、若干中心村镇为依托、一批社区型居民点为基础的农村新型城镇化体系,并以此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社会管理等一系列建设。要积极按照辅城的功能定位,重点从早抓好大化小城镇与县城的空间规划对接、产业体系对接、基础设施对接、社会管理对接,提升城镇功能和品位,早日成为成熟的城市功能区,为全面融入县城创造条件。[4]巩固提升基础产业,全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针对丘陵农业乡镇特点和市场环境,着力发展服务仁寿、成都等大中城市市场,以生态、优质、高效、特色农产品为中心,以特色效益农业基地为载体,以产业化经营为手段的现代农业。同时,确立“经营丘陵”理念,构建生态和发展产业相结合,发展速生丰产商品林、水果和花卉园艺产业,将低效丘山转化为助农增收的新的增长点。[5]培育新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城郊国道商贸服务产业。要发挥区位、交通优势,遵循城郊经济、通道经济发展规律,以承接仁寿县城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部分分工为核心,以建成县城商务副中心为目标,以小城镇规划建设为抓手,全力培育农产品加工贸易与仓储物流业、以房地产为支撑的企业后场商务服务业、乡村休闲旅游业。

大化在2007年锁定了自己的历史方位——“工农并举,培育商旅,融入城市,一体发展”,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集聚战略、特色效益农业战略、商贸服务产业提升战略、民生事业统筹发展战略,潜心打造“仁寿生态辅城〃国道农商重镇”。

(3)大化镇新型城镇化探索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实践的基本做法

2007年,大化启动实施“1161”新型城镇化战略,尝试构建以小城镇为中心、若干中心村镇为依托、一批社区型居民点为基础的农村新型城镇化体系,并以此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社会管理等一系列建设。规划打造以1条线(国道213“十里新村走廊”)为主轴、1座小城(大化场镇)为中心、6个中心村镇为依托、100个社区型农庄为基础,三圈层扇形辐射的大化镇新型城镇化体系和新农村综合体。期望通过几年努力,全镇“综合城镇化率”(进入小城镇、中心村镇和社区型农庄居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大化镇的“1161”新型城镇化模式首先以新型城镇化理念为支撑,创造性地提出了“综合城镇化率”的概念,着眼全镇范围布局,构建以1条线(国道213线十里新村走廊)为主轴、1座商务风情小镇(大化小城镇)为中心、6个中心村镇为依托、100个社区型农庄为基础,三个圈层扇形开放辐射的镇域新型城镇化体系,整个大化镇成为一个由三大圈层构成的新农村综合体。到2012年全镇综合城镇化率(进入小城镇、中心村镇、社区型农庄居住人口比重)达到50%以上。

小城镇是整个城镇化的核心圈层。大化小城镇定位为以县城商务副中心为特征的辅城、镇域经济社会发展龙头,是全镇城镇化集居中心、商贸服务基地、农产品加工集散基地、都市短假休憩乡村旅游基地的核心承载区,是南进(县城)北融(成都)、打造国道节点重镇核心平台,扇形辐射大化全域。按照辅城功能标准打造大化小城镇,是整个城镇化战略的龙头工程,是镇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基础性的“一号工程”,也是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施成败的关键。

中心村镇是整个城镇化的第二圈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层级。功能定位为片区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集居中心,辅城大化的卫星小集镇,“两城”生态菜篮子配送基地(特色效益农业基地)、都市短假休憩乡村旅游基地核心承载区。综合考虑行政村规模、地理位臵、人口数量、经济实力和地方特色等因素,在全镇选择布局六个基础条件较好的场镇或村民集居规模较大的自然村落,按照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标准、参照省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建设成为片区中心村镇。每个中心村镇近期规划面积因地制宜,人口规模1500人(50户)以上。街道、供排水、电力、通讯、沼气、绿化、路灯、商铺、医卫、幼教、环卫、公交、文体、村容村貌等一般小集镇应具备的功能,都应当统一规划,缺啥补啥,逐步到位。也就是说,要让分流到这个村镇上的人们,享受到一般小城镇的人居环境和基本公共服务。目前正在推进的“1+6” 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建设将是促进中心村镇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的重大举措。依托村级组织(村两委)活动场所,配套建立便民服务、农民培训、文化体育、卫生计生、综治调解、农家购物等六大中心。这个中心不仅是村两委开展工作的阵地,也是广大农民群众活动的场所、公共服务延伸到村的平台。

社区型农庄为镇域农村新型城镇化第三圈层。其定位为新农村小型村民集居社区示范点。对大多数无法进入大化小城镇和中心村镇的散居农户来说,综合考虑农户经济基础、耕作半径、居住习惯、原住情结、人口分布密度等综合因素,为他们“就地设城”,现实地有效地快速地让广大农户享受到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成果。原则上在镇域范围内布局100个。一个小型村民小组一般规划1个社区型农庄,大型村民小组可规划2个社区型农庄。依托当地集居规模较大的基础条件较好的自然村,规划为规模不大的社区型农庄。特别要注意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靠近现有村道和水利设施定址。一要突出基础引导。体现社区型特征,除了集居之外,要有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当然建设档次、配给速度比中心村镇要低些,但水、电、路等基本设施和服务要跟上,特别是参照社区模式提供公共服务和管理。二要突出规划引导。在农村住宅建设审批环节设立调控措施和奖补措施,引导新建房户特别是“两高户”(居住地点较高、解决基础设施成本较高)到规划村庄建房集居,原来的宅基地实行“退房还耕”、“退房还林”、“退房还果”。要打破村组界限,引导村民就近入庄。三要突出示范引导。采取规划引导、基本基础设施铺底、奖补扶助启动等措施的同时,关键好要激发受益群众自筹自建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开明农户移房集居的示范带头作用,逐步实现“集户成庄”的目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优先帮助“两高户”和居住分散的危房户、特困户搬迁到农庄建房居住。

沉寂多年的大化镇,由此进入突破性发展快车道。

——强力推进大化小城镇向县城辅城转型,搭建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平台,带动中心村镇和社区型农庄建设,引领广大农民现实地快速地进入“准城镇化”时代。不断完善场镇基础设施和城镇管理。投资200余万元,硬化场镇街道3条、总长1.8公里。投资200余万元,实施213沿线2.4公里路段绿化、亮化、美化。投资1700余万元,改造场镇旧房127户。今年5月17日,总投资3500万元、占地面积42亩、交易区营业面积10000平方米的全钢架、高标准、多功能综合市场建成投入运营,彻底改变了多年来大化镇以街为市、以路为市的困局。目前,一项总投资6000余万元的新村镇建设工程2010年10月在该镇水利村拉开帷幕。预计2011年7月该村256户村民将整体搬迁到这个中心村镇上生活。这项工程运用“土地增减双挂钩”项目政策撬动,“新节省出来的土地再用于拍卖或者城镇建设,所得收益又用于水利村的建设。”当地负责人称,“整个村庄规划还从农村实际出发,合理安排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老百姓一个平方米仅花三四百元就可以住上一幢川西民居风格的两层小楼,用的是天然气,出门幼儿园、医疗站、活动室、农家超市、文化广场一应俱全。”

——全面掀起都市型特色效益农业提质扩面高潮。该镇从经营丘陵、市场需求和产业基础出发,实施特色效益农业扩面提质的战略,推进佐料蔬菜、草饲畜禽、竹木原料林、新奇小水果等“一镇四品”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经营,努力建设仁寿县城和成都市生态菜篮子配送基地、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实施加速培育现代商贸服务产业的战略。以大化小城镇为平台,依托特色民营经济创业园区,加紧打造商贸服务基地、农产品加工集散基地、都市短假休憩乡村旅游基地,努力建设仁寿县城商务副中心,夯实城镇化产业支撑,增加农民收入。

短短几年间,全镇主导产业、基础设施、村落民居、社会公共事业、乡村管理等全面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树起了大化崛起的新信心,凝聚起了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整体合力。大化镇多次成为全市性会议现场参观交流的热点乡镇之一,先后获得市委市政府颁发的“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二等奖”、“农村工作综合先进集体”等称号。

2.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一系列举措出台,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政策支撑并使研究更具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近几年以来,大化镇先后被列为四川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多个村被列为市、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2009年12月该镇10个村被纳入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仁寿枇杷园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范围。

这期间,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重大举措。

2009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按照推进产业化、建设新农村、全面达小康的工作思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现代农业发展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小康为核心,《意见》要求,按照成片整体推进、激发乡镇活力、多元化投入、分类指导原则,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连村成片推进示范片建设,整体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农房建设和环境整治,着力建设民富村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示范片。在示范片内集中成片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美化人居环境、建设新型民居村落,实现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民居、塑造新风貌、创建新机制、培育新农民、建好村班子的“五新一好”目标,使示范片成为现代农业的集聚区、农业产业化的增长点、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

2010年省委1号文件再次提出“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上新台阶”。要求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把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作为核心目标,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根本要求,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重大任务,着力抓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上新台阶。强调扎实抓好新农村连片建设,要坚持“三打破三提高”的原则,科学布局村庄,突出村落特色,优化民居设计,显现新农村风貌。新建和重建农房要严格按规划设计建设,现有农房的风貌整治按设计要求实施。结合土地整理加快农房建设和改造,确保民居建设覆盖到示范片内所有农户。配套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公共服务。强调协同推进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把新农村建设同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突出发展中小企业,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乡镇集聚,吸纳农村人口在小城镇就业和居住。继续以丘陵大县为重点,支持引导县(市、区)发展壮大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县域工业,开发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拓宽农民就业增收途径。继续搞好扩权强县试点工作,培育经济强县。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深入搞好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

2010年上半年,省委书记省委书记刘奇葆同志要求进行深入探讨和实践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新农村综合体是在总结我省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灾后重建新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其基本内涵是:在主导产业连片发展作为支撑的基础上,建立能够体现综合功能和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农村新型社区。

大化镇正在探索的“1161”新型城镇化模式与此呈现惊人地“暗合”。广大丘陵地区,由于受地形地貌的制约,建成的新村规模都较小,新村辐射的人口不多,配套设施不好安排。样样配套,配套多了,形成浪费和闲臵;少配套,配套不全,又不方便农民生产和生活。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提出,对我们正在推进的新农村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什么是新农村综合体?就是一个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提供一个融居住和生产服务为一体的环境优美、服务周到的场所。一是从作用上看,居住的人员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服务的对象是农民、农业生产。二是从地理上看,包围着小城镇,是小城镇的延伸;又被新村包围,称得上是村中村。三是从功能上看,一方面为农民生活提供优美的居住环境,包括水电气路、通讯网络、污水垃圾处理、绿化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和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社会事业,另一方面为周边新村为农业生产提供周到的服务,包括农民日常的生活物资、农资、农技和信息服务等。四是从地位上看,介于小城镇和传统意义的新村集居点之间,形成小城镇——中心村镇——社区型农庄的全域“准城镇化”格局。

(二)研究意义

1.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新的认识、新的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支撑和指导,特别是回归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矫正实践中的偏差,系统研究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规律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历史过程。“城镇化”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概念,1991年著名学者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最早提出。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在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正式采用“城镇化”概念。其核心点表现在四个方面: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是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

当代丘区农村城镇化模式普遍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城镇化原始积累主要来自于农业。空间表现上城村结合,逐渐以镇为主。在推进时序上要分清主次,以渐进为主。[2]城镇化偏重于发展第三产业、巩固提升第一产业,而非发展第二产业(工业化)。农民就业亦工亦农,逐渐以非农为主。[3]城镇化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要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发展要求,通过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别。[4]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主要是推力而非拉力。需要长期依靠“两城”主力带动,依靠政府优惠政策刺激和保障,借助外力加快发展。[5]城镇化过程中中低收入人群比重很大,需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藏富于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风情风貌亦城亦乡、亦新亦旧,逐渐以城为主、以新为主。

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过程,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推进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以大化镇为例来说,城镇化已经上升为创造区位新优势的龙头战略。[1]城镇化是区域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对集居社会文明的心理归属与认同感,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和社会交流的较高满意度,生活成本降低与生活便利程度,较易实现就业和增加收入,所有这些,使得过上城市人一样的生活成为中国农民世世代代的梦想。通俗地说,农村城镇化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更多地把散居山野的农民集聚到城镇来生活和工作,尽可能早的、尽可能快的、尽可能多的改革发展的成果。那么,实际一点讲,初级阶段的城镇化没有必要贪大求全、拔高标准,应通过多种形式的集居化方式,先让农民集居起来并提供必要的城镇化条件。特别在目前快速推进新农村村庄建设过程中,及早规划建设“准城镇”村庄,有利于水、电、路、房和乡村公共服务建设的集约化投入,有利于避免低效投入、重复建设和土地浪费,有利于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办大事,有利于促进二、三产业发展和产业成片集中发展。[2]城镇化是区域消除过渡带和两极屏蔽效应影响的根本出路。城镇同时是一个关键的“生产工具”,因为它是集聚人气商机、市场交易、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核心平台。小城镇硬起来,大化便可以把通往成都的那些重镇撇开不看,直接融入成都寻找需要和市场。要发展首先要招商引资,但大化无论如何也比不过华阳、视高甚至文宫。那么只有立足自身实际来培养新优势,切入这种优势的主导产业只能是三产,而三产的主导产品——从大化的实际来看一个是商务服务业,另一个就是乡村旅游服务业,搞这样的“轻型经济”。围绕“商务副中心”概念,可以培育的产业优势行业就多了,特别是房地产新生带、特色效益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专业批发与配送市场、农产品加工业园区、乡村旅游业将可以应运而生。[3]城镇化是大化镇抢抓机遇、营造竞争新优势、实现突破性发展全局性、基础性战略任务。可以说,城镇活,大化则活。大化的突破性发展离不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成为中等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化的跨越式发展赢得了更为有利的外部条件和发展空间。同时,促使大化加快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重点从早抓好大化小城镇与县城的空间规划对接、产业体系对接、基础设施对接、社会管理对接,特别是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加快城镇建设,迅速提升分担与承接主城区以至成都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分工、分流、转移重任的能力,为全面融入县城创造条件。通过城镇化,提升大化作为213线上一个不容忽略的城镇的“节点效应”。同时,大化目前从整体上来看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要带动大面积的农村发展,离不开城镇的拉动和辐射。要给那些不需要在城市里做的、或在城里做成本太高的、或在大化做更好的人和事(即市场需要),创设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大化。仁寿县城的发展势头迅猛,它迟早要朝北延展,人口居住、商业市场、商务服务迟早要向外“溢出”,地价、环境、服务都比较适中的大化就会成为居民和企业的首选,这就是大化的机会。因此,城镇化战略实施过程中特别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大化小城镇,布局、培育物流配送、仓储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居住、教育服务、农产品加工、休闲娱乐、企业后场服务等项目。放大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把自己定位在仁寿县城商务副中心的位臵上,融入县城,错位发展,充当补充,发展天地豁然开朗。

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找到自己的城镇化路径呢?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向城市化社区生活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在城镇化策略的选择上,一要因应时势,有为有位;二要因地制宜,务实有为;三要积极稳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大化镇在城镇化策略选择上提出了自己的农村发展型城镇化模式。大化镇与全国多数农村乡镇一样,人口多,底子薄,主导产业相对较弱,劳动力素质偏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村民居住相当分散,推进城镇化面临诸多困难和制约。因此,大化镇城镇化属于发展型,而非发达型。对于这种处于发展中的原始基础以农为主的乡镇来说,既要积极趋近国家城镇化的标准、水平,又立足现实走一条符合自我实情的城镇化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农村发展型城镇化模式。这当中,“综合城镇化率”理念成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综合城镇化率不仅仅计算进入城市、小城镇的人口,而且把进入中心村镇、社区型农庄居住的人口一并纳入城镇化率核算。与理论层面上的城镇化率不同的是,大化追求综合城镇化率,就是要通过加强小城镇(核心圈层)、中心村镇(二圈层)、社区型农庄(三圈层)建设,尽可能早的、尽可能快的、尽可能多地集聚广大农民享受到城镇化成果。其根本创意点在于准确把握了城镇化旨在改善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核心实质,既尊重初级阶段农村城镇化的客观实际,而又锐意推动农村城镇化。从而确立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重点:[1]推进大化小城镇向县城辅城转型,搭建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平台。[2]推进中心村镇和社区型农庄建设,带动广大农民现实地快速地进入“准城镇化”时代。[3]推进适合城郊型乡镇、通道经济区乡镇、丘陵农业乡镇综合特点的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集约化发展,夯实城镇化产业支撑,增加农民收入。[4]构建城镇化发展长效机制。创造性地把城镇化龙头战略,与镇域主导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会管理改革等紧密结合起来协调推进。

这一切都还只是一种个案、一种行为,如何上升到理论层面,找出一套具有规律性的东西,构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正是本课题的核心任务。

2.结合大化镇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探索实践的标本意义,研究提出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丘区农村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操作体系,对我国新时期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大化镇的探索,见证了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思维创新。综合城镇化率和新农村综合体的新理念,小城镇的县城辅城功能定位,中心村镇和社区型农庄概念的引入,无疑是大化镇破解欠发达农村乡镇城镇化困局的三大独特创举,也是对当前中国特色农村城镇化战略的智慧贡献,同时顺应了当前新农村建设由少数示范村(点)建设向示范片(带)甚至全域加快推进演变的新趋势。

他们正在搞的“1161”新型城镇化,就是期望建立一个集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基地、特色民营经济创业基地、商贸服务基地、农产品加工集散基地、都市短假休憩乡村旅游基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乡村管理统筹配送基地于一体的新农村综合体。

特别是“综合城镇化率”概念的提出,对今天破解欠发达农村乡镇推进城镇化面临的诸多困惑、困难、困局,具有太多的启迪作用。他们的综合城镇化率,不仅仅计算进入城市、小城镇的人口,而且把进入中心村镇、社区型农庄居住的人口一并纳入城镇化率核算。这与理论层面上的城镇化率不同的是,大化追求综合城镇化率,就是要通过加强小城镇、中心村镇、社区型农庄三个圈层建设,尽可能早的、尽可能快的、尽可能多地集聚广大农民享受到城镇化成果。其核心价值在于——准确把握了城镇化旨在改善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核心实质,既尊重初级阶段农村城镇化的客观实际,而又锐意推动农村城镇化。

(三)概念界定 1.四川丘陵农村乡镇。人口多,底子薄,原始基础以农为主,主导产业相对较弱,劳动力素质偏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公共服务相对缺乏,村民居住相当分散,推进城镇化面临诸多困难和制约。城镇化水平属于发展型,而非发达型。

2.新型城镇化。

对于发展型城镇化,既要积极趋近国家城镇化的标准、水平,又立足现实走一条符合自我实情的城镇化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农村发展型城镇化模式。这当中,“综合城镇化率”理念成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综合城镇化率不仅仅计算进入城市、小城镇的人口,而且把进入中心村镇、社区型农庄居住的人口一并纳入城镇化率核算。与理论层面上的城镇化率不同的是,综合城镇化率就是要通过加强小城镇(核心圈层)、中心村镇(二圈层)、社区型农庄(三圈层)建设,尽可能早的、尽可能快的、尽可能多地集聚广大农民享受到城镇化成果。其根本创意点在于准确把握了城镇化旨在改善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核心实质,既尊重初级阶段农村城镇化的客观实际,而又锐意推动农村城镇化。

3.新农村综合体。

新农村综合体是在总结我省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灾后重建新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其基本内涵是:在主导产业连片发展作为支撑的基础上,建立能够体现综合功能和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农村新型社区。大化小城镇、中心村镇、社区型农庄就是新农村综合体的不同表现形式。

(四)参考文献

[1]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工作的意见,川委发„2009‟17号,2009-09 [2]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上新台阶的意见,川委发„2010‟1号),2010-02 [3]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推进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川新农办„2010‟62号),2010-05 [4]沈骏,新农村策划学,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11第一版

[5]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12第一版

二、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预期进展,可加页)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丘区乡镇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为研究对象,综合引入应用最新政策理论和实践成果,系统研究农业丘区新型城镇化战略理论体系及其指导下的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操作体系。

(二)研究内容

1.大化镇新型城镇化探索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模式考察(1)课题的提出与大化调研缘由

(2)大化镇背景(具有四川农业丘陵乡镇典型代表性)(3)大化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考察

(4)大化镇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操作模式(5)大化镇新型城镇化探索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模式剖析 2.四川农业丘陵乡镇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建模

(1)城镇化核心价值观的再认识(基本理论及其现状述要)(2)四川农业丘陵乡镇特征分析

(3)农业丘区推进城镇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4)农业丘区推进城镇化路径选择比较分析(5)综合城镇化率的提出及其理论依据研究(6)新农村综合体的提出及其理论依据研究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操作模式研究(1)当前农业丘区乡镇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剖析(2)新型城镇化战略对镇域新农村建设的理论贡献(3)不同层级新农村综合体的布局规划与功能配臵研究(4)三化联动的产业支撑体系建设研究(5)当家作主的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研究(6)自动规范的运行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4.本课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预测与推广思考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四川农业丘区为研究范围,主要以四川省仁寿县大化镇为研究样本。将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查阅,全面收集和处理相关的政策文件、理论著作、实作报告等文献资料,做到视野开阔,引用有据,创新有理,观点鲜明,实事求是。

2.行动研究法。充分利用本课题研究人员身处乡镇新农村建设第一线的有利条件,加上有在读学院专家教授做坚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本课题将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确保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课题研究与客观实际“零距离”贴近,课题观点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得到升华和矫正。

3.访谈研究法。研究过程中,将就一些政策操作层面和理论层面的问题,与有关专家、党委农办等部门官员进行不同范围、不同层面的座谈访问;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建议,与四川丘区乡镇基层干部和群众进行座谈,确保了解和掌握全面、真实的情况。

4.问卷调查法。研究期间,分别就四川农业丘陵乡镇特征、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农村乡镇干部群众对城镇化的认识和意见、新农村建设典型案例等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一定范围的问卷调查,使本课题采集的信息面广、客观、真实。

(四)预期进展

1.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2010年6月—2010年9月;

2.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相关文献的查阅分析和归纳:2010年9月—12月; 3.论文提纲写作:2010年12月—2011年2月;

4.补充文献资料,完成论文初稿:2011年2月—3月;

5.论文补充和再次修改,完成第二次稿:2011年3月—4月; 6.论文的论证,再次修改,完成答辩稿:2011年5月—6月; 7.论文的答辩:2011年6月; 8.结合答辩意见再修改,成稿。

三、研究基础(包括与本论文有关的工作积累、已取得的工作成绩、研究条件、存在问题与解决的途径与措施)

(一)与本论文有关的工作积累、已取得的工作成绩和研究条件

1.本课题作者现任四川省仁寿县大化镇党委书记,一直担负镇域经济社会发展领导工作,上述基本思想和基本成果系本人长期思考和实践的积累,具有承担本课题所需要的理论、物资、人力和实作条件。目前已系统检索和阅读了大量相关理论书刊和政策文献,主持制定出了反映初步课题思想的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正在按规划顺利推进实施。

(二)存在问题与解决的措施

政法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内容全面、内涵丰富,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为扎实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作为以维护社会

政治稳定为己任的政法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联系是什么;面对这二十字要求我们要做些什么?怎么做?是各级政法部门和全体政法干警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新时期政法工作的内在关系

从根本上说,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发展阶段,都必须始终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而从社会全面发展的层面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必须要有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所以,做好新时期政法工作,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努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密不可分。

(一)新农村建设与政法工作的最终目标都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稳定,既是重大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而且关系到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尽管难以给社会稳定下一个精确的定义,但简单地说,社会稳定是指整个社会处于稳固、安定、和谐的状态,具有历史性、综合性和动态性三个特点。人类社会始终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没有矛盾和冲突的社会是不存在的。恩格斯指出:“平衡与运动是分不开的”。即使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社会稳定的内涵和外延都会发生新变换,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正常以及人心安定等(***《关于社会稳定问题》)。这几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新时期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就是要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党的执政基础日益巩固,群众基础不断扩大;党和政府有效管理国家的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社会秩序正常;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各阶层和谐相处;社会风气健康、向上。

“三农”问题涉及全国的稳定,新中国建立后几代领导人都作过深刻的论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为基础,以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标志,以管理民主为依托的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发展过程(雷厚礼《论建设社会新农村的政治意义》)。它的总体要求五句话二十个字,已全面、系统、完整的概括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就是坚持宪法规定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不动摇,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使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生产力得到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农村的文化生活生活水平;“管理民主”,就是继续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整体看就是促进基层文明和谐,最终实现社会的长期、持续稳定。

(二)新农村建设与政法工作是相互作用,互为补充的。

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措施层面看,至少有两种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是强制措施,也就是巩固一个政党政权的刀把子;一个是疏导、安抚措施,也就是不断满足农民基本生产生活的物质、文化需求。前者倾向于政治的、法律的,打击极少数,保障大多数人民安居乐业;后者则倾向于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引导和促进人们建立自己美好的家园。

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来看,政法机关的执法有两个目的:一是利用现有法律法规修复已经失衡的农村关系,使其恢复和谐;二是利用现有法律法规维护平衡的农村关系,使其保持稳定。也就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实施各种强制手段打击犯罪,保障群众人身权利不受侵犯,体现维护稳定中法律法规刚性的一面,有效保障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譬如当前,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的“西化”、“分化”和“弱化”,“×××”等邪教组织利用各种手段对我进行的渗透、颠覆、捣乱、破坏活动,以及各种严重暴力犯罪、黑恶势力犯罪、毒品犯罪等,都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其生产生活秩序,扰乱人心,危害社会,必须坚决予以打击。然而,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的人民内部矛盾,比如农民的物质文化需求矛盾、经济社会发展引发的利益争端、区域发展不平衡引起的农村不安定因素等,用政法工作的强制手段进行解决,往往更容易使矛盾加深和激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就弥补了解决上述矛盾在维护稳定中的局限性

。2006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解决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在满足广大农村在物质、文化生活上的新需求,体现维护稳定柔性的一面,以达到真正抚平农村矛盾,修复农村关系,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仅农民对土

地的需求而言,解放初期我党通过土地革命,第一次解放了农民,促进了广大农村的稳定;人民公社运动,变相地制约了农民在土地上的创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第二次解放了农民,满足了传统式农民的要求。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差距日益凸显,生存条件、生活质量都导致农民有新的物质、文化需求,形成了影响稳定的新的因素。可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二十字要求就是满足这种需求,实现农村稳定的有效手段。

因此,新时期抓农村政法工作,必须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立足点和着力点;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必须同时把政法工作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考虑进去。用政法工作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以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政治的长期、持续稳定。否则,就形不成合力,政法工作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新农村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二、政法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任务

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实质和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的特点,政法机关必须要找准着眼点和立足点,服从、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也就是要充分发挥法律保障与法律服务的职能作用,努力为新农村建设创造公平、公正和高效的法治环境。

(一)统筹城乡政法工作协调发展。

当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因素之一就是城乡政法工作发展不平衡,村民有问题得不到法律的援助。因此,必须统筹城乡政法工作协调发展,结合深入持久地开展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把法律服务向基层、向村寨延伸;结合省、地开展的“三大工程”建设,下功夫解决农村警力不足的问题,有效推进警务改革;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法庭、司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保证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政法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的目标,为政法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和城乡政法工作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力推进基层平安建设。

农村平安、稳定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当前,一些地方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山林水土边界纠纷以及各种权属纠纷不断出现,一些地方盗窃案件高发,一些地方赌博、迷信甚至是邪教问题比较严重,都是制约新农村建设要素之一。有效解决影响农村社会平安、稳定的突出问题,就是需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大力开展平安建设活动,以平安乡村创建活动为重点,积极预防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坚持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继续巩固和完善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努力实现农村社会政治稳定、治安秩序良好、公共安全保障有力、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民群众安全感有较大增强的目标。

一是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与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在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中,一方面综合利用各种组织网络,对面上的、集中的和重大的纠纷定期开展排查疏导;另一方面根据农村纠纷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综合管理,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倡导文明之风,做到标本兼治。二是把严打斗争、治安防范与整脏治乱相结合。当前以“扫黑除恶”为龙头,缜密排查、梳理影响农村治安的各种刑事犯罪活动线索。坚决打掉黑恶势力犯罪的嚣张气焰,彻底铲除其“保护伞”。切实把打击“两抢一盗”犯罪作为一项日常性的工作反复抓、经常抓。加大力度整治农村治安乱点。公检法等部门对涉农信访案件做到在第一时间受理,以最大的力度、最快的速度尽力予以解决,确保不使矛盾激化,引发重大案件和群体性上访事件。三是把普法宣传与民主法治相结合。建设新农村,法制要先行。深入开展平安村寨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法律体系,真正把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争端的主动权交给农民。同时,坚持村规民约建设和完善村民自治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农村法制化水平,实现管理民主。

(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研究 篇7

一、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时期城镇化的方针:“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按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1、健康的城镇化的发展将带来资源的配置优化

农村的发展不仅需要依靠农业, 更需要依靠工业, 发展工业就必然会涉及到城镇化问题。因为工业的发展, 需要密集的资本和劳动力, 需要相关的服务业的发展, 所以只要工业发展了, 城镇化就成为必然。

2、健康的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现代文明向农村的推进

推进城镇化是建设“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途径。用城市文明影响农村文明、带动农村文明与之共同发展, 进而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 农民的全面自由发展。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传播的过程, 是教育、医疗、卫生等城乡公共产品分配差距日趋缩小的过程, 也是城乡居民素质共同提高的过程, 因而, 健康的城镇化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将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3、健康的城镇化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城镇化是推进农村现代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贫, 贫就贫在难以接收城市文明的辐射;农民穷, 穷就穷在人多地少;农业弱, 弱就弱在基于城镇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弱上。所以, 解决三农问题, 要把落脚点放在减少农民的数量上, 让一部分农民平稳地向城镇转移。城镇可以提供较好的基础设施, 提供较大较集中的市场, 有利于工业的聚集, 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 有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规模转移。

二、以吕梁市的实例进行研究

(一) 城镇化方面

山西省吕梁市国土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 其中山区半山区占92%。现辖1区2市10县, 总人口360万, 其中农业人口293.2万, 占总人口的80%。近些年, 吕梁市启动城市发展规划并加快公共设施建设, 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1、启动“一市四区”、“两个城镇带”规划, 坚持实施“大县城、大集镇”战略, 加快推进吕梁市整体的城镇化速度

“一市四区”即为包含离石、中阳、柳林和方山四个区在内的吕梁市城市建设规划。“两个城镇带”即以离 (石) 柳 (林) 中 (阳) 方 (山) 为城镇组群, 形成太原都市圈西部中心和连接西北地区的门户;以交 (城) 文 (水) 汾 (阳) 孝 (义) 为城镇组群, 打造成太原盆地西部城镇密集区和工业城镇带。这种规划突出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 强化其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旅游、消费中心的地位和功能, 逐步增强集聚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大县城”发展战略是以吕梁市区建设为龙头, 充分发挥县城的集聚功能。交城、文水、交口、石楼、兴县、岚县、临县七个县结合各自区位特点和比较优势, 调整功能定位、利用资源特色、完善城市设施、优化产业布局, 以产业培育推动人口集聚, 以人口集聚带动产业繁荣, 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打造县域内城镇化发展的龙头。同时, 在水源充沛、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区域选择30个重点建制镇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点, 按照重点城镇优先发展的思路, 大力培育园区型复合镇、城郊型卫星镇、旅游景区特色镇、商贸物流示范镇, 增强其传承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文明、吸纳农民进城、提升居民素质的综合承载能力, 形成具有吕梁特色的现代化城镇发展格局。

2、加快公共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和城镇整体功能

加快构建城市、县城、重点镇的立体交通骨干网络。建设了吕梁离石市区百里长街, 加快了吕梁到太原城际快速网络建设, 沟通了市中心到中阳、柳林、方山的半小时直达的城际快速通道;汾阳、孝义及各县县城在加快建设干线铁路、高速公路通达工程的同时, 进一步增量扩容, 提高城市道路密集度, 改善了城区道路交通微循环;各重点建制镇重点建设了以县城为枢纽、其他乡镇和周边行政村为节点的区域交通网络, 并加快镇区内道路网改造。

统筹建设市政基础工程。统筹规划和建设城乡给排水、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 城市、县城和重点建制镇要加快建设完善水、电、气、热等供应系统, 力争在“十二五”末使得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0%, 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80%。同时要求其他乡 (镇) 所在地结合新农村建设,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逐步推进水、电、气、热等供应系统的建设。

加强城镇化管理。着眼于城乡统筹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 提高城镇化管理水平。深化就业、社保、医疗等改革, 实现农民工在社会生活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改进大城市落户政策, 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 取消小城镇落户限制, 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创新城镇管理体制, 加快推进城市数字化管理, 强化公共服务能力, 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形象。

(二) 新农村建设方面

近年来, 市委、市政府转变观念, 着力破解产业、投入、增效、增收、民生、组织“六大难题”,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1、切实加大以财扶农力度, 积极整合支农资金

近年来, 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 市县两级财政支持“三农”的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大。2009年, 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三农”资金33.49亿元, 其中市级财政投入3.4亿元, 比上年同口径增长85%。同时, 坚持政策不变、渠道不变、上下集合、部门配合原则, 把发展农业产业、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事业作为捆绑项目的重点, 将水、电、路、通讯和文化、教育、卫生、社保等涉农项目, 集中捆绑投向“百村试点、双百推进、千村治理”工程。

2、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劳务产业化

吕梁市积极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全市目前共有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000多个, 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36个, 亿元以上企业7个, 3亿元以上的企业1个, 有7户企业成为全省“513”工程省级梯次企业。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强力推进区域农业特色化, 已形成小杂粮、草食畜、林果、蔬菜、中药材五大特色产业和“一区三片”优势产业区 (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沿黄四县红枣产业片、吕梁山东西麓核桃及小杂粮片、平川四县蔬菜瓜果畜禽养殖及农产品加工片) 。

3、狠抓农民素质提升和村容村貌改善

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 把培养技能型农村实用人才作为重点, 组织开展“双千”干部下乡保春耕和农业科技标准化示范展示工程, 极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农业的科技含量。坚持把“四化四改”作为治理村容村貌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积极开展治五乱、达五化 (治理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 庭院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 活动, 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 建立环境管理机构, 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

4、突出组织领导, 狠抓示范带动

各级层层签订责任状, 强化目标任务, 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 市县乡合力推进, 各部门大力支持, 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合力。全市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带动”的原则, 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办法, 培育典型, 辐射发展。即针对工矿企业发达, 经济基础较好的工矿、城郊型村, 采用资源型企业帮扶、提高建设标准, 加速城镇化发展;对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的山区农业型村, 坚持量力而行, 先易后难, 突出整治村容村貌, 着力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

(一)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第一是市域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明显滞后于发达地区;第二是贫困山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全市经济发展水平;第三是农村经济普遍与集镇、城镇经济之间发展差距大。农业产业发展在规模、数量、速度、经济效益上明显落后于工业产业, 传统农业仍占较大比重, 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根本转变。

(二)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城镇

从教育看, 相当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农民子女在初中毕业后就走上了打工、经商之路;从医疗卫生看, 农村医疗卫生所医务人员水平低、设施差的问题普遍存在;从文化事业发展水平看, 山区县群众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标准和设施仍有欠缺, 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

(三) 农业农村投入与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 仍存在很大差距

几年来, 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每村不足20万元, 这一有限的引导性资金, 对经济基础好的村确实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但对经济状况差、没有集体经济支撑的村就很难起到引导作用。大多纯农业村, 因集体经济薄弱, 农业产业发展滞后, 综合配套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工作的需要。

四、政策建议

建设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集中要求和体现, 统筹城乡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宏观环境和条件。如何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手段全力推进, 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统筹城乡规划布局, 推进农村城镇化

当前, 要按照构建中心城、中心镇、中心村的城市化建设思路, 统筹考虑城乡一体化功能布局, 在高起点、高标准修订城市发展规划的同时, 科学、合理制订中心城镇、小城镇和村庄规划。在考虑和尊重农村具体实际的同时, 重点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切入点, 抓好道路交通系统、供水供能系统、现代信息网络系统、环保系统、防灾系统和生态系统的规划, 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化

产业是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动力和支撑。要把工业化理念根植于农业, 通过农业产业化, 实现农村工业化。一是继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农业, 进一步推动农业结构从“平面式”的适应性调整向“立体式”的战略性调整转变。二是要应势而为, 突破性发展食品和林木加工业, 逐步把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三是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 推进以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重点, 专业性特色市场和区域性产地批发市场为骨干, 分布合理的市场体系建设, 进一步搞活农村流通, 为保障农资的供应和农产品的销售创造条件。

(三) 统筹城乡投入,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要按照“以工业化致富农民, 以城镇化带动农村, 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发展思路, 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 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和“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力度, 不断缩小城乡居民在公共品供给方面的差距。要不断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 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既普照到城市, 也能普照到农村,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个重要方面,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者积极互动的程度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的实现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全面理解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及两者协议发展含义的基础上, 研究了吕梁市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积极互动方面所作的有益探索, 指出其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城镇化 篇8

关键词:农民 教育 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191-02

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教育,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近年来,全国各地在农民技能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和有益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形势的发展不平衡,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上紧下松、上热下冷。理论界从宏观上探讨的不少,真正可以在实践中操作的有效措施不多。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加强农民技能教育的必要性,分析该项工作的薄弱环节,以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农民技能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农民技能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之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上,最主要的也是最基础的工作是农民。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各地社会生产实践也告诉人们,没有农民以文化素质为代表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

2.加强农民技能教育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属于粗放型,其中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最为典型。这是因为,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经营模式使大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机械无用武之地;而小型农机具的购置占用了农民有限的资金,一年发挥作用的时间非常有限,使用效果也不理想。加之土地数量有限,形不成规模经营,就必然导致生产成本的居高不下,单一的农作物种植结构模式,也很难带来丰厚的利润。所以,不提高农民的生存本领,不加强其技能教育,就很难使其走出农村,土地也不可能向种植大户和种田能手集中,规模经营以及集约化生产也就难以实现。

3.加强农民技能教育,是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农民靠减免农业税,增加种粮补贴等手段,使农民增收的数额有限,增速也非常缓慢。而通过对农民进行技能教育,使他们拥有一技之长,就可以提高其生存的本领,就可以让他们从简单劳动、收入低下的怪圈中解脱出来,使农民自我造血的功能进一步增强。

二、农民技能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

1.思想上重视不够。随着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界限的模糊,严格意义上的工人与农民将不复存在。加强对农民技能的教育,实际是对我国产业大军整体素质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虽然国务院六部门制定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教育规划,出台了具体的政策规定,但各地真正能够付诸实施的不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思想上不够重视。

2.组织领导不健全。由于农民技能教育的复杂性,涉及到的部门又比较多,很容易形成各部门都可以管,又可以都不管的状况。应该说,农业、教育、劳动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考虑到农民技能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各地可专门成立常设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可建立专门的教育学校,有固定的师资队伍和实习场所。

3.经费投入不足。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精神,对农民技能教育的经费要逐步形成政府扶持,用人单位出资,教育机构减免经费,农民适当负担的投入机制。而实际情况是,不少地方政府扶持不到位。用人单位有时连工人工资都要追讨,更不要说出资搞教育了。教育机构本来就经费紧张,再让减免也是强人所难。农民由于比较贫困,参加学习的欲望不高,因此也就没有积极性。资金不到位,也制约着学校的发展。

4.办学机制不活。对农民技能的教育,主要有农村成人教育、农广校、农村职业教育、社会中介教育机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等。但事实上,在不少地方农村成人教育、农广校是徒有虚名。农村职业教育受高校扩招,地方整合教育资源等影响,原有的农业职业中专并入其他高校,已是人去楼空。其他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也是注重对学历学生的培养,无暇顾及短期的效益低微的农民技能教育。所以,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引入激励机制,给政策引入民间资本注入专项的农民技能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三、提高农民技能教育效果的对策

1.思想要重视,组织要健全。随着我国在“十一五”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措施的落实,城乡之间的差别有望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人员流动、换岗将更为自由顺畅,加强农民技能教育,提高其整体素质,是21世纪产业大军整体素质提升的需要。各地方各部门的各级领导要站在战略高度认识这一问题。要建立常设的组织协调机构,要编制规划,制定政策,保证经费,落实人员,还要建立监督机制,保证落实,为农民技能教育提供强有力的领导支持和组织保证。

2.农村教育要整体推进。农村教育包括义务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两部分。农村义务教育是基础,是后续职业技能教育的前提。当前,在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还十分繁重。要把农村义务教育做好还必须下大力气。关于农村职业技能教育,应该以农为本。农业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农民收入的增加,要求调整以种植业为主业的单一种植结构。林果业、花卉业、园林园艺业、畜牧兽医、良种改良与推广,均需由高素质的农民来完成。农村职业学校具有办好这些专业的先天优势,又贴近农村,收费较低,实验实习条件方便。所以要大力宣传,想办法扩大招生规模,这样就可以减轻大量农村富余人员进城带来的负面影响,又可以使农民就近生财,增加收益。

3.教育内容要分类指导。农民技能教育实际是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所进行的进城与岗位、岗前教育。应以专业教育为重点,着力抓好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技能教育。区分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外出就业的农民进行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教育。有条件的话,还可为技术能手和业务骨干提供教育机会。要针对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乡镇企业二次创业,进行有目的的教育。二是政策、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帮助进城务工人员了解有关务工、投资创业以及回乡创业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三是安全常识和公民道德规范教育。主要是安全生产,自身防卫,公共交通规则等常识,增强他们预防和处理不同事件的能力。这三条中,重要的是职业技能教育,有了一技之长,也就有了生存的本领。

4.体制要放开搞活。要做好农村职业教育和搞好农民技能教育工作,就必须借助于现有的办学力量。农村成人教育、农广校、城市的各类职业学校要充当主要角色。地方领导协调机构要下达具体的教育指标,各学校可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此项工作。要制定优惠的政策,吸纳社会资金从事农村职业教育的开发,以弥补政府财力之不足。还要实行资格准入制度,不取得相应的学历和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用人单位不得录用,以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门坎,从外部加压,促使他们接受正规的业务和技能教育,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后续产业大军的整体素质。

5.多方筹措办学经费。农民技能教育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经费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考虑可以实行“政府补一点,个人拿一点,办学单位保本经营”,并尽可能引入社会资金等办法,做好职业教育和农民技能教育工作。政府补一点,就是要对培养的人员按人实行定额补助。个人拿一点就是让进城务工农民自已拿一点教育费用,或按合同从其就业后的报酬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自己提高的需要。要鼓励有远见的企业家对员工进行就业后的教育,办学单位保本经营是专指农民技能教育,真正实行微利或保本运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上一篇:函数单调性反思下一篇:0Uzhzom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畜牧业经济管理论文畜牧业发展论文:基于生猪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