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做好四好

2024-07-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做好四好(通用11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做好四好 篇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做好“四好”文章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如何建设好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笔者围绕“建设新农村,县乡党委政府与基层组织如何作为”这一问题做了一番思考,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做好“四好”文章。

一、设计好,即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并做出符合国情、县情、乡情、村情的标准设计

设计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求县乡党委政府积极作为,从自己的现状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好新农村建设框架。

具体怎样抓呢?一抓规划内容。村庄布局规范化、道路硬化、环境清洁亮化、文化娱乐多样化,这“四化”是当前我们新农村建设的规划重点。二抓规划方式。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民间的积极性。设计要集思广益,设计招标要市场运作,避免千篇一律。三抓规划管理。县乡党委政府在规划过程中一定要有制度可循,用规章制度来监督各项运作,实施“阳光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分钱的投入都能进入积累轨道。这就需要各级基层党委政府牢固树立节约理念,严把审批环节,力戒空喊口号。

二、借鉴好,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有必要借鉴其他国家新农村建设经验,有必要开展“互帮互学”建设活动

韩国是亚洲除日本、我国台湾省以外农村现代化事业卓有成效的一个国家。韩国经过20多年的努力,通过“新农村运动”这一载体,大大地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缩小了城乡差距,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率是1:0.94。在我国,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也出现了一些闻名遐迩的明星村,今后随着新农村建设工程的推进,还会不断涌现一些新典型。我们有必要开展“先进带后进”、“后进学先进”活动,从而加速新农村建设进程。

学习韩国什么呢?我个人认为,韩国新农村建设在于成功地打造了“三力”。一是打造了吸引力。在“新农村运动”初期,韩国政府设计了20多种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工程,如桥梁、饮水工程等,这些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工程较好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使“新农村运动”抓住了农民的心,充分发挥了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二是打造了示范力。韩国政府在建设新农村进程中,没有采取“一刀切”式的指导,而是对不同情况的乡村进行了分类,推行的是“量体裁衣”法。基础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自助村,是结构调整的示范;自立村,是现代农业的示范。三是打造自觉力。也就是激发全社会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韩国,为了激发全社会人参与“新农村运动”,政府按“带头人”、骨干者、公务员、知名人士、村民五类进行了责任明确与培训,从而使各种身份的人对“新农村运动”作出贡献。

那么,县乡党委政府是否就可以照抄照搬韩国的经验呢?我看不能,因为我们有自己的国情,有自己的县情、乡情、村情。县、乡党委政府对待经验要能举一反三。一是加强引导。引导是多方面的,包括物质、精神、民主、社会等方面。比如,在资金引导方面,县、乡政府要将扶贫、以工代赈、能源、水利等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适当捆绑起来,设立硬件建设专项资金,把扶助对象重点放在中心村建设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加强造势。主要指舆论造势。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万村报栏”等媒体,广泛动员、深入宣传、层层发动,营造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三是加强服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县、乡党委政府要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加强各种服务,及时推广成功做法。

此外,对于国内明星村的经验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涌现的新典型、新经验,我们应当采取现场学、观摩学、帮扶学、竞赛学等方式,把一切成功的建设经验引入到各地的新农村建设中。这种推广经验法,就党委政府而言,就是一个加强示范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为整体推进做好示范、积累经验。

三、推动好,即要求基层党委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使各种发展要素空前活跃起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牵引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中之重是大力引导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工业促进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全力促进城市支持农村发展,全面放活农村各种发展要素,使新农村建设在“和谐”状况下顺利完成。

怎样才能达到“和谐”呢?从工业与农业的关系看,要念好“促”字诀;从农业自身看,要念好“兴”字诀;从建设主体看,要念好“活”字诀;从体制看,要念好“改”字诀。一是念好“促”字诀。就是以工业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对于县委政府而言,要搭建起全县工业发展平台,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做优工业园区。优化工业园区资源配置,把工业化与信息化融为一体,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共同发展,工业和农村紧密结合,使工业园区成为全县“以工促农”的重要平台。就乡党委政府而言,要引进好工业项目,其基本的方式就是“筑好巢,引好凤”;其基本的载体就是壮大城镇规模,因为城镇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市民化的主要载体。二是要念好“兴”字诀。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建立现代农业体系,其中最基本的途径是科技兴农。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现代农业,这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阻碍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科技贡献率不高。要抢占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制高点,必须以科技壮基地、兴龙头、强品牌。作为县乡党委政府,要推进科技兴农,必须切实担负起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联系好农业专家和科研机构,扶持科技示范户,构建与现代农业和农村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科技组织体系等职责。三是要念好“活”字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党委政府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必须“放活”农民。我们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农民群众等、靠、要的状况,要以人为本,全方位放活农民朋友的主观能动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要探索一种机制或体制,真正使农民变为建设主体,让他们主动去干。四是要念好“改”字诀。全部取消农业税后,农村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如何遏制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卷土重来,避免农民负担反弹;二是怎样在财力上保证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是检验县乡两级政权执政能力的重要依据,改革方能提高执政能力。为了更好地适应取消农业税的新形势,围绕提高县乡政权执政水平这一重点,必须加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村债务化解工作。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户的多种服务功能,搞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健全村民自治机制。

四、带动好,即要求“村支两委”在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切实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村官”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村支两委是“火车头”,“村官”是主体当中的“主心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要发挥村支两委的带动作用,就必须实现“村官”的角色转型。“村官”必须从过去那种简单的“道德权威”向公正廉洁的“经济能人”转变,实现好角色转型。

笔者认为,“村官”们要完成好角色转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发挥“领头雁”作用,就必须从“三新”入手。第一个“新”,树立新形象。建设新农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村官”?它包含四个要素。一要加强学习,坚定信念,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做一名学习型、创业型“村官”。“村官”首先要自己富,然后带动群众富,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村官”应当抓紧学习,提高致富本领,把为人民服务谋福利的决心同过硬的本领统一起来,大胆创业,做一个全面的带头人。二要带好班,使村支部、村委班子高度凝聚,做一名团结型、正气型“村官”。建设新农村,需要一个好的团队。“村官”一定要团结一致,昂扬士气,充分当好全村发展的“火车头”。三要坚持廉洁勤政,为民排忧解难办实事,做一名实干型、廉洁型“村官”。也就是说,“村官”要养成脚踏实地的作风。四要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坚持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争做一名模范型、奉献型“村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村官”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坚持洁身自好,做到不与民争利。

第二个“新”,采取新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要求“村官”转变工作方式。在工作方向上,“村官”要从组织传统农业生产活动中退出来,在市场农业、商品农业、非农产业方面努力推进,从纯农化转向非农化,实现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村界抓发展的转变;在生产经营活动上,“村官”要从直接干预农业生产的活动中退出来,在引导、加强、示范、带动方面努力推进,由替群众决策转向为群众服务,由行政命令推动工作转向优质服务推动工作;在工作重心上,“村官”要从“上传下达”中的工作陷阱中退出来,积极发展集体经济,搞活地方经济,由被动工作转向主动工作。第三个“新”,用活新抓手。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村官”要想加速建设进程,必须创新工作抓手,用活新抓手。用活“人才开发”抓手。当前,村级党组织普遍缺乏执政资源观念,造成党员人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直接影响党员先进性的发挥。村级“人才开发”,首要的是开发党员,做到成就一个“能人书记”,培育一群“能人党员”,激活全部“无职党员”。还要抓好农民培训工作,按照“市场导向、校企联办”的思路,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用活“结构优化”抓手。“村官”要根据市场导向,结合本村实际特点,及时创新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用活“市场理念”抓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我国日趋成熟的市场体制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村官”必须在全村培育市场理念、运用好市场之手。首先要到市场去寻找适合村庄发展的好项目;其次要建立健全营销网络,让产品贴着标签上市场;再次要运用股份制,培育农民正确的投资理念,将农民的致富愿望、责任心、富余资金与现代投融资机制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村整体联动的经济发展态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县乡党委政府与基层组织如何作为”是这个系统工程中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环节。县乡党委政府与基层组织若能做好以上“四好”文章,也就解决了“设计内容是什么”、“可资经验有哪些”、“支持重点在哪里”、“骨干力量如何干”等四个问题,从而保证新农村建设在县乡两级有序、快速、健康推进。

农业的“三色革命”

绿色革命:农作物的最高产量在很大程序上取决于光能利用效率的高低。目前一般作物光能利用率仅0.4%左右。但从光合作用本身的效率来计算,理论上最高可达20%左右,根据这一计算,仅水稻亩产就能达7000~10000千克。因此,把扩大农作物叶绿素体面积以加强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产出率,称为“绿色革命”。

白色革命:地球上的植物资源极其丰富,用来发展畜牧业,将粗蛋白转化为以奶品、肉类为主的高级蛋白质,既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扩大了食物的来源。因为蛋白质呈白色,所以称之为“白色革命”。

蓝色革命:海洋占地球总面积71%,不仅生物品种多,而且数量巨大,但目前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十分有限。海洋可提供的食物,比陆地全部可耕地提供的食物多得多。因为海洋呈蓝色,所以把人类征服海洋、建立以海洋为主的水体农业称为“蓝色革命”。

白色农业是指微生物资源产业化的工业型新农业,包括高科技生物工程的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白色农业生产环境高度洁净,生产过程不存在污染,其产品安全、无毒副作用,加之人们在工厂车间穿戴白色工作服帽从事劳动生产,故形象化地称之为“白色农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做好四好 篇2

一、正确认识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贯彻因地制宜、集思广益的方针,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就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主人翁精神,激发农民中蕴藏的巨大积极性和和创造性,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到自己是新农村的直接建设者和最终受益者,变“要我建设”为“我要建设”,增强投资投劳建设自己家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发挥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使农民成为决策的主体。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建设标准、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等事项要由农民结合当地实际,自己作出决策。二是要使农民成为受益的主体。按照中央提出的二十字奋斗目标,使农村面貌有较大改善,让农民享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过上幸福宽裕的生活。三是要使农民成为生产的主体。要保障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各级政府作好示范引导和信息技术服务,种什么种多少,由农民自己说了算。四是要使农民成为建设的主体。农民是新农村的直接建设者,新农村建设的每一项工作举措,都要依靠农民的积极参与才能落实。新农村建设的每一项目标任务,都要依靠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才能实现。

二、农民对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的认识

在当前的条件下,充分发动农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许多十分有利的条件,但也存在一些障碍因素。在具体工作中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有利条件,规避障碍因素,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

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决定了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当前重庆市农民生产生活主要有几个特点:一是农民群体大。重庆市农村现有建制村99869个,全市农村户数718.84万户,农村人口2430.9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6.7%。农村劳动力1366.9万人,占全市劳动力总数的58.4%。二是青壮年人数多。目前全市30岁以下的农村人口363.1万人、31~45岁的685.1万人,45岁以下青壮年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6.%。三是农民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809元,比1997年增加1117元,增幅达66.0%。四是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005年全市农民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54元,人均住房面积32.5平方米,每百户农户拥有大型家具417件、洗衣机19台、电冰箱10台、摩托车10辆、电话机52部、移动电话28部、彩色电视机63台。五是农民享受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状况明显好转。全市农村有幼儿园(点)6148个,小学9776所,普通初中1018所,普通高中125所;有乡镇卫生院1318所、村卫生室(站)17702个,区县级以下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6万余人;230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0.6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5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

通过对10个村的455份有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显示:一是农民普遍对于新农村建设有所认识。知道“新农村建设”的共有313人,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68.8%,部分知道的116人,占25.5%,二者合计占94.3%。二是农民普遍认识到新农村建设与自己关系很密切。认为关系很重要的共有339人,占74.5%。三是相当部分农民对自己主体作用的认识不够,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期望却过高。在选择认为谁应该在新农村建设中起主要作用时,认为是各级政府起主要作用的共有252人,占55.4%。四是农民普遍不太愿意对新农村建设投入太多财力劳力。在选择自家愿意每年为新农村建设投入多少财力时,100元以下302人,占66.4%;在选择自家每个劳动力愿意每年为新农村建设投入多少劳动工时,10个工以下310人,占68.0%。五是农民对于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的要求相对集中。在回答政府应当如何引导农民发展生产时,选择发展非农产业的170人,占37.4%,发展种植业的86人,占18.9%,加大劳务开发的73人,占16%。回答发展农业生产应当优先解决的几大问题时,选择加强技术推广、改善灌溉条件、加强农民培训和生产指导、改良引进品种的最多。六是农民对新农村建设中社会事业的要求更加看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回答最急迫需要解决的几项社会事业时,选择村道硬化、养老保险、医疗卫生、村庄布局、安全饮水和居家环境治理的占到了前六位。从农民的生产生活现状和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有能力也有意愿发挥好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但有一些认识还很模糊,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

三、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的有利条件和障碍因素

(一)有利条件

一是近年来重庆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多策并举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通过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推动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为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是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财政支农投入不断增长。重庆市近五年来市级财政累计对“三农”投入663亿元,为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目前重庆市城镇化率由2002年的39.9%提高到48.3%,城乡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全市实现了“8小时重庆”和“半小时主城”的目标,为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提供了必要条件。

四是农村民主程度逐渐增强。近年来重庆市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民主化进程。在管理村社事务方面认真组织实施“一事一议”,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为农民发挥主体作用营造了良好氛围。

(二)障碍因素

首先是国家宏观体制上存在障碍。当前,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产品投入制度等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的发展;“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城乡发展的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其次是“三农”机构设置及管理服务上存在障碍。农口部门较多,仅市级农业农村工作部门就有12个职能职责上有重叠和交叉,这必然导致部门指导多,统一指挥少,难以形成合力,甚至出现政出多门、推诿扯皮等现象,影响了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统一有力指导。同时,支农资金投向比较分散,资金使用效率难以提高,难以集中有限的资金、力量办大事。这些管理上的障碍使农口部门在集中精力谋发展上存在不足,也限制了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

再次是思想素质上存在障碍。一是不正确的政绩观的影响。受传统观念和干部考核任用制度的影响,一些干部认为农业发展慢、农村变化难,精力投入进去也出不了多大成绩,不如抓城市经济、工业发展,多引几个企业、多修几条公路来得直观和实在。二是对农民群众缺乏应有的感情。有的干部对农村缺乏了解,重物轻人,更多地注重对农村“物”,的投入,而忽视了对“人”的培养。三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惯性,习惯于“为民作主”,用行政手段“大包大揽”。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影响了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

四、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扶持作用。

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是引导和扶持,要制定政策和加大投人,激励和引导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一是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机制;二是促进农村财政与金融制度改革;三是建立完善新农村建设政策体系。

(二)着力发展农村经济。

一是促进结构调整;二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推进农业现代化。

(三)大力提高农民素质。

一是加强城乡交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二是注重发展农村教育;三是积极培育提升农民的创业素质;四是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加强农村法制环境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做好四好 篇3

致力“民富”,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生产力是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农村繁荣的基础。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壮大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题中之首义,反过来说,改造“三农”,发展“三农”,把农村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将极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要同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走“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集约发展之路,以增强农业竞争力为重点,进一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标准化和农业组织化水平,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要推动农民分化、分工,让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镇安居乐业,把更多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把传统农民培育成为新型农民。

经济欠发达是常山最大的实情,也是最现实的基础。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36.1亿元,人均GDP1377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69元。总体上看,常山的城乡二元结构不是十分突出,但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农业弱质、农村落后、农民弱势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握新的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顺应“两个趋向”的客观规律,实施“工业立县、特色发展”战略,千方百计繁荣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一要坚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农业增效。二要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带动农民增收。改造提升商贸业,大力发展现代流通,加快专业市场开发建设,让更多的农民从事第三产业。三要深入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加快农民提质。四要全面激发创业热情,推进农民创业。

顺应“民意”,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际步骤,也是基层群众强烈的要求。近年来,常山县通过深入实施“八大工程”,有效整合新农村建设的各类资源,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村镇规划。二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加投入,推进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建设,夯实生产基础,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三是要大力开展村庄综合治理。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地方抓起,从群众最关切、与农民生活最密切的事情抓起,用实实在在的成果取信于民。

立足“民享”,不断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经济与社会是发展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经济增长不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只有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享有,才符合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就是通过改善农村面貌,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质是在经济完成一定量的积累之后,通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一要提升农村社会事业水平。二是要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三要加快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

着眼“民乐”,弘扬和繁荣特色文化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社会进步的动力,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加速融合,群众的文化利益日益受到承认和尊重,文化育民、文化富民、文化乐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时代潮流。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我县“十一五”时期“经济实现翻番、全面达到小康”发展目标的重要工程,也是一项功在千秋、惠及万民的民心工程。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不仅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而且要使农民群众精神愉悦、环境和谐、生活和美;我们要进行的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的一哄而上、千篇一律的村庄整治运动,而是在保护与开发并重前提下,营造融合传统文明,又兼具时代新风的新农村的重要工程;我们要培育的新农民,必须是生活上比较富足,精神上建康向上、素质上勤奋有为的新型农民。因此,新农村建设不能局限于物质的投入,还必须充分彰显文化力量,要立足于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倡导奋发向上的特色文化,实现三个文明协调进步。

常山四省通衢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三衢文化,孕育了“诚信、和谐、创新、奋进”常山精神,形成了亲近山水、师法自然的人文理念和具有“柚都石城”特征的个性化村庄,要以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特色文化县创建。一要大力弘扬“诚信、和谐、创新、奋进”的新时期常山精神,不断提升常山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二要充分彰显“柚都石城”神韵,加快营造特色乡村。三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实现群众文化利益。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积极推进村落文化建设,挖掘和培育民间文化艺术人才。

强化“民主”,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做好四好 篇4

民函〔2006〕288号 2006年9月22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研究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深化村民自治的有效途径,根据2006年全国民政工作年中分析会关于“认真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的工作部署,经研究,决定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探索和试点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村民自治制度初步建立并显示出巨大的政治优势,但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出来,城乡差别呈继续扩大的趋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薄弱,村民自治组织的行政化倾向严重,凝聚力不强,严重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影响着农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业设的积极性。近年来,一些地方围绕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依托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整合农村基层资源,完善农村基层服务设施,增强农村社区服务功能,为深化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拓展农村基层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活跃农村经济,方便农民生活,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引导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搭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平台;有利于协调农村利益关系,化解农村社会矛盾,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对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认真总结农村社区建设的工作经验

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深化和完善村民自治的一项重要课题。已经开展社区建设的地方,要加强指导和完善。组织得力人员,认真梳理现有的做法,仔细解剖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为全面开展社区建设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尚未开展社区建设的地方,要加强调查研究,学习借鉴其它地方的有益经

验,并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适时向党委和政府提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三、因地制宜地抓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

各地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选择一批村民自治工作基础扎实、群众积极性高、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的县、乡、村进行农村社区建设试点。要在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和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基础上,科学拟定试点方案,明确试点内容和方法,处理好与现行法规政策的衔接。要找准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切人点,制定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原则、目标任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不同模式、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试点工作要从实际出发,既要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又要考虑区域特点,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区分城郊结合部农村社区、集镇中心村社区和传统农村社区等不同类型,注重发挥不同社区的优势,培养独具特色、功能各异的新型农村社区。要充分调动试点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为全面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积累经验。

四、深入开展对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调研论证

各地要深人基层、深人群众,把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和深化村民自治、推动农村民政事业发展结合起来,抓住影响当地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突出问题,国绕农村社区建设的区域范围、目标任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认真做好调研论证工作,以把握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律和特点,明确工作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和政策措施,促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五、切实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

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的意见 篇5

一、总体思路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突出问题导向,进一步优化全省农村公路路网结构,提升管理养护水平,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努力打造山东“新农村幸福路”优质品牌,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提供坚实保障。

二、任务目标

深入推进全省“四好农村路”建设,进一步深化农村公路体制机制改革,落实市、县(市、区)政府责任,稳定资金来源渠道,健全建管养运长效机制,组织开展农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坚”专项行动,积极开展日常性养护和养护大、中修工程,消除路网主要路径中的大、中型危桥,提升农村公路技术状况水平,健全农村客运和物流体系,实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到2020年,新建改造农村公路3.4万公里,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全部通公路,农村公路列养率保持100%,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客车,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比例达到75%以上,物流服务网点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具备条件的300人以上岛屿建有陆岛交通码头;到2022年,进一步提升“四好农村路”建设水平,全面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深度,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比例达到90%以上,全省所有行政村物流服务网点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建成体制机制顺畅、结构科学合理、组织集约高效、能力总体适应、技术先进适用、安全保障有力、生态环境友好的农村公路交通服务体系。

三、工作重点

(一)全面建好农村公路。

1.完善路网规划。县(市、区)政府要将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考虑,科学编制农村公路规划,并与新旧动能转换、村镇整体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交通、产业布局、全域旅游、精准扶贫等专项规划有效衔接,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路网结构,确保路网规划中县乡公路比例、三级路以上比例逐年上升。市政府要统筹做好辖区内农村公路规划编制的指导和审批工作。到2020年年底,全省农村公路的路网规划中县乡公路比例、三级路以上比例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2.加快提档升级。全面提升农村公路发展速度、网络规模和管理服务水平,打造农村公路“升级版”,创树山东“新农村幸福路”优质品牌。优先满足区域中心村、中心社区对农村公路的新改建需求,新改建农村公路的路面宽度一般不低于6米,严格落实安保工程、客运亭(牌)、货运物流以及必要限高限宽、限载标志等配套设施建设“三同时”制度,鼓励在路侧预留服务旅游观光的平台,重点解决农村公路与国省道相交处的路基高度差较大问题,确保“建成一条,达标一条”。在全面完成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等专项行动的同时,从今年开始连续三年开展农村公路集中攻坚专项行动,实施路网提档升级、自然村庄通达、路面状况改善、运输服务提升“四大工程”,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和城乡公交一体化示范县创建活动,到2020年年底,提升改造“窄路基路面”“畅返不畅”“油返砂”路段,逐步消除路网中“断头路”“瓶颈路”以及等外路,实现“危窄桥”动态平衡处治,积极推进自然村通公路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群众交通出行条件。

3.实施交通扶贫。“四好农村路”建设要与精准扶贫、“第一书记”扶贫、黄河滩区迁建等工作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大贫困区域资金扶持力度,加快黄河滩区迁建临时撤离道路、陆岛交通码头建设,充分发挥交通扶贫脱贫攻坚基础支撑作用。到2020年年底,所有扶贫工作重点村实现有等级路与邻近路网衔接、有1—2条穿村公路、有客车通达的目标。

4.打造精品示范。县(市、区)政府要依据区域地理区位、社会经济、产业布局、资源优势等特点,将自然生态、风土人情、乡村特色、传统文化等融入农村公路规划、设计、建设之中,做到公路与沿线周边乡村风貌、田园风光、农业园区充分融合,全面打造“一县一特色、一路一风景、一村一幅画”的系列旅游路、景观路、生态路、产业路、文化路。到2020年年底,每个县(市、区)至少打造2条以上精品示范美丽公路。

(二)全面管好农村公路。

1.落实管理责任。县(市、区)政府要切实履行好农村公路管理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基层作用,制定相关部门、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在农村公路管理方面的权力和责任清单,保障建管养运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要在确保县道管养到位的同时,将工作重点向乡道、村道倾斜,并强化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建立奖惩机制,不断提升区域农村路网管理服务水平。市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公路投入,做好相关政策保障,创新监督指导方式,严格考核奖惩措施,大力提升农村公路治理能力,确保辖区内农村路网保持优良服务水平。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统筹引导和政策支持,督促落实管理责任,为农村公路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2.健全管理机制。县(市、区)政府要建立健全“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农村公路管理协调机制,指导并监督相关部门、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履职尽责。不断完善农村公路管理组织体系,健全县、乡、村级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专业部门优势和政府、村委会职能作用,按照“精干高效、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加强管理机构能力建设,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配置比例,探索建立全民参与、全员监管模式,有力保障农村公路监管体系高效运转。

3.强化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法治体系和路政管理机构建设,加快完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体系,大力提升执法机构能力水平,健全乡规民约条款,建立“县有路政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农村公路保护队伍。各级政府要组织交通运输、公安、住房城乡建设、农业、水利、旅游发展等部门,定期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损坏、非法占用、非法利用农村公路及其附属设施的违法行为,严格落实赔偿制度,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强化涉路行为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全面形成农村公路保护合力。

4.整治路域环境。县、乡级政府要结合建设城乡环卫一体化、美丽乡村、全域旅游等,统筹规划、同步安排,提前预留绿化空间,扎实开展农村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整治,组织实施农村公路净化、美化、绿化“三化”工程,深入推进绿色廊道建设,全面清理路域范围内的草堆、粪堆、垃圾堆、非公路标志,具备条件的路段全部实现路田分家、路宅分家、绿化全覆盖,打造标准、规范、舒适、优美的通行环境。同时,积极开展占道经营、马路市场的清理整顿工作,实现“退路进场、退路进厅”,有效保障农村公路安全、畅通。

(三)全面养护好农村公路。

1.做好养护规划。县(市、区)政府要按照“节约高效、实事求是、保障水平”原则,遵循“全寿命周期”养护理念,组织交通运输、财政等部门科学编制区域农村公路养护发展规划,做好农村路网年度养护计划,准确测算确保路网技术状况达到国家规定水平的必要投入。进一步加大农村公路预防性养护力度,强化养护质量控制,探索建立健全养护效果评价机制,保障路况整体服务水平。省、市级交通运输、财政部门要积极做好养护规划的指导、监督、协调和服务工作。

2.完善养护机制。县(市、区)政府要建立“县为主体、行业指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养护工作机制,确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养护生产组织模式,平稳有序地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市场化进程,不断健全竞争机制,择优选取专业化队伍开展定期养护;小修工程、维修保养、日常养护等项目要实行片区捆绑、条块打包,积极推广政府主导、公司经营、物业管理和市场运作等养护模式,确保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养护维修及时到位;鼓励探索水毁、地质等灾害保险模式,减少政府灾毁经费支出。

3.提升养护水平。县(市、区)政府要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常态化,强化养护责任单位及人员交流培训,积极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全面提高农村公路信息化、智能化养护水平,实现“有路必养、养必到位”的目标,年均养护大、中修工程比例达到7%以上,中等路以上比例不低于75%。

4.推广养护创新。县(市、区)政府要牢固树立农村公路绿色养护、生态发展理念,加强与科研院所技术合作,不断创新养护方法,积极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稳妥推进农村公路路面自动化检测、小型通用养护机械研发等工作,探索废旧材料循环利用,及时将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的养护技术总结上升为地方行业标准,不断完善农村公路建设、养护标准化技术体系,大力提升养护管理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

(四)全面运营好农村公路。

1.提升客运水平。县(市、区)政府要科学制定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规划,不断优化城乡客运(公交)线网布局,结合每条线路实际确定运营方式、车型、票价,逐步提升覆盖广度、通达深度,加快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覆盖行政村、延伸自然村、连接乡村旅游点的农村客运服务网络。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公交化比例、设施供给能力、运力结构水平,实现城乡客运服务均等化;对前期完成改造工作的,要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满足农村群众出行需求。积极采取多种方式推动运营服务,制定运营服务计划、成本规制办法、考核奖励办法等,确保农村客运线路开得通、跑得住、留得下。引导实行公司化经营,鼓励大中型专业企业整合农村客运市场,逐步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对冷僻线路可采取灵活发班、电话或网络预约等经营模式,大力提高运行效率和经营效益。利用“互联网+”大力推进智慧运营水平,建立城乡公交车辆智能调度监控系统、手机APP网上查询系统、预约叫车平台系统,车辆要安装4G视频监控终端,县级财政要按规定予以支持。

2.建设物流网络。县(市、区)政府要充分利用交通、商务、供销、邮政等物流资源,按照“县级中转、乡镇级分拨、村级配送”的原则,加快推进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建设,统筹做好节点布局规划,完善服务功能,形成以县级物流中心、乡镇服务站、村级服务点为框架的三级物流网络。鼓励经营主体创新农村物流运营模式,强化与商贸流通、供销合作、电商快递等市场主体深入合作,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效率,大力推动农村电商向纵深发展,促进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协同创新,努力构建“一点多能、一网多用、深度融合”的农村物流发展格局。

3.保障运营安全。县(市、区)政府要加强农村公路运输安全监督管理,严把农村客运、交通物流市场准入关,严格落实农村道路客运班线安全通行审核有关要求,组织交通运输、公安等相关部门,健全农村客运班线通行条件审核机制,联合制定相关实施细则,严格审核程序、审核条件,共同检查评价运输线路的路况、车况以及运营安全标准的适应性,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保障公路运输安全运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全省“四好农村路”建设由省交通重点建设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推进。各市政府要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抓实抓好,切实履行农村公路监督指导职责。各县(市、区)政府要真正落实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农村公路建管养运长效机制,推动管养责任、人员和资金投入“三落实”,严格奖惩机制,切实做到农村公路“有人建、有人管、有人养”,确保良好的路网技术状况水平。各级要细化分解任务目标,健全资金保障机制,保障专项行动顺利实施。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依据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形成“重大问题联合协商、重要政策联合制定、重点环节联合督查”的协同机制,共同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有序开展。

(二)加强政策资金保障。按照交通运输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原则,构建以省级奖补为引导、市县级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参与为补充的“四好农村路”多元化投资机制。充分发挥省级奖补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对“四好农村路”建设绩效考核好的市县(市、区)给予奖励;将“四好农村路”重点工程纳入中央车辆购置税补助项目库,集中推动农村公路重点项目建设。市、县(市、区)政府要将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运行经费、人员基本支出以及建设养护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合理确定市县两级承担比例,每年将政府土地出让金收益的2%—3%部分统筹用于“四好农村路”建设养护,同时整合使用涉农资金、“一事一议”资金,切实加大农村公路投入;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创新农村公路运营管理模式,鼓励社会各界捐赠,充分利用道路冠名权、路侧资源开发权、绿化权等市场化方式,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投资长效机制。

(三)加强监督检查管理。“四好农村路”建设要纳入政府年度监督检查范围,建立与评价结果挂钩的奖惩机制。同时,不断强化监督检查力度。各县(市、区)政府要加强对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的监督指导,充分发挥基层政府和组织在农村公路发展中的作用。各市政府、省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利用定期督导巡查、第三方机构评估、不定期明查暗访等方式实施监督,严格落实奖惩措施,确保农村公路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好农村工作 篇6

刘田喜

2006年第2期 ——特别策划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当前农村工作实际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从我省实际出发,2006年应着重抓好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

——以促进粮农增收为前提,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在当前,发展粮食生产的关键点是要促进粮农增收,切入点是正确处理好农民、政府、市场三者关系,使“农民愿种、政府愿给、市场愿要”。如果沿用过去由各级政府层层落实指标、依靠牺牲农民利益的方式来实现粮食增产目标,或者在粮食短缺时用价格刺激农民,而不是从根本上解决粮食收入安全和效益问题,发展粮食生产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因此,要将粮农的收入增长和国家的粮食安全统一起来,以促进粮农增收为前提,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我省今后粮食策略的正确选择。2006年,应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完善促进粮农增收的各项政策,特别是要继续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粮食直补政策,加大良种、农机具等生产资料的补贴支持力度。二是加大投入力度,支持主产区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三是扶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特别是在收购资金、税收政策、配套服务等方面加大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手,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对湖北来说,主要应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我省农业资源丰富,在许多产品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湖北具有规模优势的农产品,按总产量在全国的排序依次为:第1位是油菜和淡水产品、第3位是水稻、第4位是蔬菜、第5位是生猪、第6位是柑橘。因此,应该集中力量重点培育这些优势产品和优质产品,因地制宜地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带。二是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和安全性的需求。三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培植壮大一批龙头企业,要树立做强、做大的思想,建好一个大龙头,带动一个大产业,要整合资源,加大扶持,突出抓好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千方百计地培植一批支撑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公司、大集团。四是加快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尤其是要鼓励农业技术创新。

——以转移农村劳动力为重点,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

城镇化建设,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既是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的战略选择,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我省转移农村劳动力起步较早,目前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已达560万人。在一些地方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总体来看,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不快,组织化程度不高,劳务经济发展规模不大,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不高,这也是我省农民收入难以快速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了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最近,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意见》,力争全省“十一五”期间每年稳定地转移农村劳动力80万人以上,到“十一五”期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应加大工作力度,逐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由无序向有序、由自发向有组织的方式转变,真正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一是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要加大向省外劳务输出的工作力度,扩大劳动力输出规模;要积极探索境外输出领域,促进农村劳动力走出国门就业创业;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二是因地制宜,打造劳务经济品牌,依靠劳务品牌带动更多的富余劳动力转移。三是大力培育劳务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四是加快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争每年通过实施“阳光工程”培训50万人,组织社会培训50万人。五是营造发展劳务经济的良好环境,落实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有关政策,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依法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继续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2006年,我省应在全面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的同时,继续稳妥地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重点是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转变职能为重点,切实把乡镇机关改革全部推进到位。从目前情况看,全省绝大多数乡镇机关机构设置、人员定编、党政领导交叉任职等已基本到位。下一步要在继续把乡镇行政机关改革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的同时,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乡镇政府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政策引导、典型示范、提供服务、营造发展环境和维护社会稳定上,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努力建设服务型、法制型政府。二是以加快农村公益性事业发展为重点,全面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要全面推进乡镇事业单位转制,除农村中小学校、卫生院、财政所及规定的延伸、派驻机构外,乡镇其他事业单位要转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或服务组织,成为独立法人;全面建立乡镇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以钱养事的新机制。三是以编制实名制试点为重点,不断推进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改革。我省确定先在京山县等13个县(市、区)开展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试点工作,对机构设置、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实行公开化管理。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一是搞好乡村规划和整治,改变村容村貌,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农村教育建设,继续加大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力度,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三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抓好农村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四是加快扶贫开发进程,“十一五”时期,全省每年选择500个重点贫困村开

展整村推进工作,力争每年“搬迁扶贫”1万人。五是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六是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为重点,加强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加快农村政治文明进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扎实开展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安全祥和的农村社会新秩序。■

新农村建设要从基础做起 篇7

当前, 新农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识还不够强, 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经验还不太丰富。在这个特殊时期, 工作推进仅依靠政府的力量一时难以做到。以点带面固然稳妥可行, 但面上的工作也不能“等、靠、要”, 我们提倡先易后难, 不妨把容易做的事先做好。

农村环境的脏、乱、差仍然是我国大部分农村的普遍景象, 立足自身实际, 从最容易干的事上找到突破口, 不妨先解决环境脏 (或乱、或差) 的问题--不失为一种可行性举措。

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是一个长期奋斗目标,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下全面铺开, 一步实现。可以说, 每一项工作没有先后顺序的要求, 只有发展成效的差别。事实证明, 有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对环境进行整治取得了成效, 这就是一个突破口, 抓好了就是将新农村建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因此, 各级各部门推进新农村建设不要只把眼睛盯着大事、难事, 更要抓好小事、易事。当然, 对于农村发展规划以及生产发展体系建设等基础性、长久性工作须从一开始就扎扎实实抓好、典型示范、分步推进、抓出成效。而对于其他各项工作, 则要因各地实情不一而定, 各地要认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研究, 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 打优势牌, 打有把握的仗, 不管大事小事, 只要在你这个地方有基础、容易抓的事, 就一定要当作突破口抓起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做好四好 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会计;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39.4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4.02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发展建设、农村基础设施风貌建设、农民教育建设以及农村管理建设等方面,其中,农业生产等农村经济建设是关键。农村会计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核算保障,其职能主要为审核并整理本村财务票据、办理生产经费收支业务和结算业务、编报本村一定时期的财务报表并分析等方面[1-3]。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必须对农村会计工作进行分析与改革,以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1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会计存在的问题

会计工作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同时也是保证农村经济科学、有效发展的重点工作。由于农村经济较城镇落后,并没有太多复杂的经济网络和结构,因此,相对来说农村会计工作难度会有所降低[4-5]。然而,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会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农村经济建设中,存在许多农村会计方面的问题,给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造成了消极影响。

首先,由于受经济水平、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经济建设中缺乏现代化的会计人才,留守农村会计岗位的多数为资历较老的会计人员。这些老工作人员长期服务于农村财务建设,虽然达到了充分了解本村经济结构以及财务流程的水平,但由于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新经济形势下的会计专业培训,业务水平与时代要求不相吻合,对农村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不利。其次,农村单位的管理构架不完善,导致会计管理未得到落实,在财务流程上出现许多如虚假报账、票据不全、记账混乱等方面的纰漏,从而导致会计工作效率较低,无法达到真实反映农村经济实况的效果。另外,在农村会计发展中还存在财务民主化程度低、会计人员待遇低等问题。

2 解决农村会计问题的改进策略

从上述论述中可知,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会计仍存在许多包括人员素质不足、财务监管不力,民主化程度低等方面的问题。因此,笔者通过分析总结,并结合自身经验提出几点农村会计工作的改进策略,具体如下。

2.1 积极引进会计人才,提高农村会计水平

人才战略是知识经济主题下的关键。要提高农村会计水平,首先要保证农村会计工作人员的先进性。因此,农村相关部门可通过加大政策优惠、提高福利待遇等途径吸引城镇专业水平较高的财务会计人员到村入职或进行指导。其中,应将对新入职的会计人员进行本村经济发展状况的介绍或培训放在会计工作改革的第一步,科学理论只有充分与发展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达到促进经济水平提高的目标。另外,村委应加强村里资历较老的会计人员与新入职的会计人员的沟通,在促进原会计人员专业水平提高的同时,加强新会计人员对本村经济状况的深入了解。此外,村委还可通过引进先进的会计处理分析系统等计算机信息平台,从而提高农村财务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为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保证。

2.2 加大农村财务监管,促进农村会计科学化

除了充分提高农村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业务技术、水平以外,还应对农村财务会计系统采取严格监管策略。首先,可成立一支由财务审计人员以及村委管理人员组成的财务监管队伍,定期或不定期对农村经济业务以及财务相关流程进行审计监察,一旦发现有违反会计准则、损害农民利益、对新农村建设不利的现象,应予以严格处罚。另外,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组织管理体系,避免连带业务间存在“一人多权”的现象发生,从而保证农村财务会计成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3 提高农村会计待遇,发展农村理财民主化

为了真正实现“引进先进会计人才”的战略目标,应对农村会计人员的待遇政策进行相关改革,以提高其待遇水平,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农村会计发展的目的。另外,为实现全农村的新建设、新发展,可通过建立民主化的理财小组,并定期对村民进行财务理财知识普及,同时观察以及研究农村经济发展现况,为新农村建设开创新道路。

3 结语

综上所述,要对农村会计工作进行全面改革,必须实现农村会计人员的先进性、会计技术的先进性以及会计管理制度的先进性。只有保证农村财务会计水平,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发展成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相华.加强农村会计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农村会计人员素质[J].新农村(黑龙江),2012,(11):304,327.

[2]胡克训.农村财会人员现状与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12,(01):56-57.

[3]李东晓.建设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会计队伍建设和财务管理[J].经济视野,2013,(20):294.

[4]杨惠侠.农村财务人员现状及其解决办法[J].科学种养,2013,(21):221.

[5]王景.加强农村会计管理工作的思考[J].经济视野,2014,(20):201.

新农村建设,关键要“放活” 篇9

”是新的“三农”政策的基本点,集中体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导向。具体来看,“多予”和“少取”主要是对农民在经济层面的支持,直接目标是解决农民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粮食直接补贴、农机和种子补贴等措施,中央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和建立新型合作医疗的投入等等,都是“多予”的具体政策安排;取消两千多年来的农业税,则是“少取”的根本性措施。这些“多予”、“少取”的政策措施,对于解决长期积累下来的“三农”问题是基础性的,也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不是仅仅依靠经济方面的支持就可以期待的。中国的“三农”问题,有着深刻的制度体制根源。这些制度性问题表现在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的诸多方面,归结为一点,就是对于农民和农村的束缚。因此,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特别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要依靠“放活”。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社会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就是“统得太死”、“管得太严”。在严密的控制中,农民失去了在经济活动中发挥创造性的自由。那个时代中国农业的真正危机,实质上是这种体制造成的。中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精神,就是将农民从这种统制中解放出来,将农民的巨大创造精神释放出来。由此,才有了中国农村发展的良好局面,才有了农村改革在整个改革中一马当先的良好局面。

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昭示,“放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能以为农业家庭经营体制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也基本确立了,“放活”的历史任务就完成了。最近几年来,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并向纵深发展,在农村税费改革等方面,更是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突破。但是,相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需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深化改革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目前只能说刚刚开始破题。

在“放活”方面,目前对于农民的体制性束缚依然不少。这些问题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在社会和政治领域。因此,进一步“放活”,既要依靠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要依靠完善农村政治制度。这也正是下一步农村工作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基本内容。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放活”就是深化改革。而且,这种改革已经远远超出了农村和农业本身。“放活”所需要的改革,既在经济领域,也在政治领域;既在微观层面,也在宏观层面。

为了继续“放活”,需要不断地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特别是在基层政府的经济工作中,对于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和农民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仍然存在着干扰和侵害的种种现象。在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中,城乡分割问题严重,距离统一、开放的制度建设目标仍然有较大距离。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农民在经济上巨大的创造力才能进一步迸发出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才会具有坚固深厚的制度基础。

为了继续“放活”,同样需要完善农村民主政治制度。农民只有具备了自主管理村庄公共事务的充分权力,才能有效地维护自身权益。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农民能够有力地表达利益要求,基层政府的权力真正为农民所用,农民在市场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能找到立足之本。如果村民自治虚假运行,政治民主徒有其名,基层组织可以脱离农民的需要为所欲为,基层干部可以枉顾农民的要求自行其是,农民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的权利将是没有保障的。如何积极稳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如何切实尊重农民民主权利?如何推进我们各级政府的角色转变、革新基层政府运作?如何激活乡村的民间力量?这些,对于实现农村和谐发展不可或缺,也是完善农村政治制度亟须破解的难点和重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做好四好 篇10

助力脱贫攻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农村公路发展作出重要批示。2014年3月4日,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农村公路要因地制宜,以为为本。与优化村镇布局,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安全便捷出行相适应。要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清楚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十九大过后,总书记再次对“四好农村路”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近年来“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也为党在基层凝聚了民心。交通运输部等有关部门和各地区要认真落实“十九大”精神。从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打赢了脱贫攻坚战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建设农村公路重要意见的认识。聚焦突出问题。完善政策机制,即要把农村公路建好,更要管好、护好、运营好,为广大农民奔小康,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好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做好四好 篇11

一、着力打造农业生产新格局,努力夯实产业发展平台

松阳县是个经济欠发达县,位于浙江西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丽水市的北面,境内生态条件良好,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近年来,我县把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作为着力点,作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是推进“大调整”,提升农业集约化水平。按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的要求,围绕茶叶、食用菌、畜禽养殖等主导产业,早熟梨、脐橙、高山蔬菜、笋竹林等特色产业,吊瓜、花卉苗木等新兴产业,在建基地、提品质、创品牌、拓市场上下功夫,努力把松阳建成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和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

二是瞄准“大效益”,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至目前,全县已建立省市级绿色农产品基地11个,面积4万亩;有14个农产品通过国家级省级有机、绿色或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两家农业企业通过了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同时,积极引导种养大户、流通大户、农村能人和龙头企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三是做强“大龙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县财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每年安排100万资金用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至目前,全县已建立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

二、着力规划建设新农村,努力构筑城乡一体化平台

县委、县政府把城乡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逐步完善”的思路,认真抓好各类涉农项目的实施,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选准人口集聚的结合点,加快实施松古盆地万人下山移民工程。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下山脱贫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着手实施了“松古盆地万人下山脱贫工程”。目前,4个县级下山移民小区全面启动,乡镇移民安置点的规划、建设也下在按计划推进。全县共实现下山移民1365户5182人。

二是把握农村落后的关键点,加快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针对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现状,我县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促进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共享为纽带,促进城市的电力、供排水、交通、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认真抓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

三是打造农村建设的新亮点,认真实施生态乡村创建工程。我县以生态乡村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试点工作,通过实施“一池三改”,提高农村环境的洁净度。

三、着力培养造就新农民,努力搭建农民就业平台

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一方面要着眼加快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总量和效益,另一方面要着眼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减少农民。

为此,我县主要实施好“四大工程”:一是大力强化农民教育培训。把加强现代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积极推行培训券制度,全面实施“十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农民绿色证书培训、专业技术证书培训。2005年全县共培训农民22409人次,转移就业5000多人。

二是大力转移农村劳动力。通过大力度组织、多渠道培训、全方位服务,不断扩大劳动力输出范围和提高农民就业的能力。去年以来全县已实现转移就业5000多人。

三是大力培植农村经济大户。通过政策扶持、发展引导等多种措施,加大十佳农业龙头企业和十佳农产品流通大户扶持力度,大力培育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

四是大力鼓励松阳农民异地创业。我县外出人员在竹木加工(赣、湘)、松脂开采加工(云、贵)、建材装璜(冀)、服装经营(京)和小超市经营(江、浙)等行业已经具有一定基础,并在局部区域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初步形成了异地创业的行业特点。至目前,我县农民外出创业的足迹遍布江西、湖南等14个省市,其中松脂从业人员近2万人,创办松脂加工企业182多家,松香、松节油年产量1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近三分之一,年产值12.6亿元,为国家创利税5个多亿。在北京从事服装加工、销售、装潢行业人员创年产值约25亿元以上。我县依托这些基础,鼓励更多在乡农民走出松阳闯天下,同时争取更多的能人回乡、企业回迁、资金回流,形成创业叠加效应。

四、着力构建生态林业新局面,努力培育农民增收平台

一是实施乡村绿化工程。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建设生态公益林44.56万亩,累计发放生态林补偿金600余万元。新增森林蓄积净增量16.5万立方米,活立木蓄积总量达380万立方米。新增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绿色通道里程12.07公里。“青山白化”治理率达72.6%,生态墓葬覆盖71%的行政村,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平方公里。

上一篇:营销部实习的工作总结下一篇:考研政治时政怎么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