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瑶族自治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共9篇)
恭城瑶族自治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 篇1
恭城瑶族自治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
恭城是一个不沿海、不沿边、不沿铁路和公路国道线的少数民族边远山区县。全县辖3镇6乡117个村委会、7个居委会(社区),总人口28.2万人,其中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5%,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县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养殖一沼气一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农业之路,被誉为“恭城模式”在全区推广,成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
跨入新世纪,全国各地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围绕恭城生态农业再上新台阶、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大发展这个课题,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聘请专家论证,作出了“实施‘富裕生态新农村’工程建设,丰富生态农业内涵,提高生态农业质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决策,把“富裕生态新农村”建设定位为“特色产业发展的基地,农村新村建设的样板,生态环境保护的典范,科技普及推广的先导,农民增产增收的园地,精神文明建设的先锋,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的舞台,民主政治建设的窗口”。2001年以来,对全县881个村屯中的368个进行了统一规划,已实施规划建设80多个,完成了“富裕生态新农村”示范村规划建设16个,其中莲花镇红岩新村被评为“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富裕生态新农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城乡统筹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农业再上新台阶。2005年,全县农业生产总值达15.2亿元,总量是2000年的1.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70元,比2000年增加1267元,增长90.3%;全县11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通公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2002年以来,我县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等。实践证明,实施“富裕生态新农村”建设工程,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按照“特色产业发展的基地”“农民增产增收的园地”要求,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夯实“富裕生态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一是因地制宜做强优势产业。首先是突出特色,促进特色产业布局区域化。我县南片的“富裕生态家园”以种植月柿为主,中片和西片的以种植柑橙、桃李为主,北片的则以种植沙田柚和养殖为主,构建起了“一村一品”或“数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全县水果面积已达38万多亩,年产量46万多吨;其次是瞄准市场,调整优化种养结构。按照“淘汰老的、引进优的、发展市场竞争力强的”原则,我县重点组织“富裕生态新农村”示范村的群众对品种老化、品质下降、市场竞争力差的水果品种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良,同时大力推行瘦肉型猪、品改牛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县各个“富裕生态新农村”示范村均形成了优突出的特色主导产业,如莲花镇红岩村的月柿,平安乡横山、社山和恭城镇牛厄的柑橙,西岭乡大岭山的红花桃,栗木镇白芒垒的品改黄牛等,为当地群众稳定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2005年全县“富裕生态新农村”示范村的人均纯收入已超过5000元。二是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001年以来,北京汇源、大连汇坤、永丰脆柿、河北裕丰等农业龙头企业纷纷落户恭城。当前,我县农产品龙头企业已达20多家,辐射带动了全县10000多户农民增产增收。尤其是“富裕生态新农村”示范村的农户,大多与大连汇坤、永丰脆柿、河北裕丰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起了较为紧密的利益联系,初步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新格局。
三是培育和壮大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前些年,由于果农在家坐等收购,销路不畅,导致水果价跌,农民增收艰难。我们在“富裕生态新农村”示范村率先组建了各类农产品生产经营合作组织。在“富裕生态新农村”示范村的影响带动下,到2005年,我县从事农产品产销的各类合作组织达100多个,中心会员2000多人,带动了10000多人从事农产品流
通。近年来,虽然水果市场仍然是结构性供过于求的情况,但由于我县各类经济合作组织 积极组织农民加强管理、提高水果品质,主动出击、努力开拓市场,恭城水果的销售价格呈现了持续上涨的势头,果农的收入也大幅度增加。
四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我县抓住建设桂林国际旅游城市的机遇,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从2003年开始,依托“富裕生态新农村”示范村,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我县连续举办了四届桃花节、三届月柿节,有力地拉动了我县旅游业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民尤其是“富裕生态新农村”示范村的农民增收致富。2003年以来,全县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年均4000万元以上。办节期间,大岭山新村通过旅游餐饮业,全 屯收入近30万元。红岩新村更是创造了旅游等非农收入超过农业收入的奇迹,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500元,其中3800元来自旅游等非农收入。
二、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样板”“生态环境保护的典范”要求,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富裕生态新农村”建设
一是科学规划。我县坚持把“富裕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县域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乡镇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努力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各具特色、点线面结合的立体生态文化城镇体系。在新农村个体规划上,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对示范点新房建设和山上水、田、林、路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厨房标准化、厕所卫生化、饮用水无害化、生活用能沼气化、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列入村居建设规划统一考虑。为确保各示范点达到高标准、高质量的建设要求,我县专门聘请了市级以上规划设计机构的专家和有关技术人员进行规划设计和具体指导。
二是分步实施。2001年在全县9个乡镇进行了试点,到2002年完成了社山、大岭山、白芒垒、杨梅垒口等11个示范点;2003年建设牛厄、红岩、岩口、黄家厂4个高标准示范点;2004—2005年,我县重点建设完善莲花镇红岩示范区,新建平安乡横山瑶寨,完善提高平安乡社山屯和西岭乡潮水岩屯。每个点都力争建设成为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农村。依山而建的杨梅垒口、横山瑶寨,傍水而立的红岩、社山、岩口、牛厄,依托十里桃花长廊的大岭山等,一座座整洁漂亮的新村、一栋栋新颖别致的小洋楼,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绿色的果海中,充满了无限生机。
三、按照“科技推广普及的先导”要求,通过提升农民素质,努力把“富裕生态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成为科技推广普及的排头兵
一是大力推广水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每个“富裕生态新农村”示范村都建立了50亩以上的水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园1个以上,落实果树疏伐、开心矮化、土壤改良、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整套技术,带动全县无公害标准化水果生产实施面积达32万亩,使我县成为全区规模最大的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被列为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二是加快农村沼气能源技术创新。在“富裕生态新农村”示范村全面推行顶返水贮气水压式自动排渣沼气池取代传统的人工排渣沼气池,并在红岩、横山、黄家厂等村屯成功地进行了“规模养殖、集中建池、统一供气、市场运作”试点探索。经过5年的努力,全县沼气池总数达5.66万座,入户率达88%,入户率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其中自动排渣沼气池占总数的46%。“规模养殖、集中建池、统一供气、市场运作”建设模式也在有条件的农户聚居村逐渐铺开。
三是强化实用技术培训。按照“贯输新理念,传授新技术,培育新农民”的要求,我县充分利用“富裕生态新农村”示范村的科技培训楼、种养示范基地等科技培训平台,邀请各类专家以及各路致富能手对农民群众进行拉网式的技术培训。目前,“富裕生态新农村”示范村的每一个劳动力都掌握了2门以上的致富适用技术。
四、按照“精神文明建设的先锋”要求,深入开展“富裕生态新农村”群众精神文明创建
活动
一是加强文化硬件和软件建设。“富裕生态新农村”示范村大多建起了篮球场、科技活动室、配置图书1000—2000册,订有报刊杂志,建有阅报栏、宣传栏,配置有接入宽带网的电脑2台以上,配齐了电视、影碟机和音响等,科技活动室全天候无偿向村民开放。
二是建好一支农民业余文化队伍。红岩、大岭山、黄岭等“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均组建有农民篮球队、文艺表演队。每逢农闲时节和节庆日,村内群众性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村际群众性的文体交流往来频繁。
三是开展移风易俗树新风活动。“富裕生态新农村”示范村积极组织开展“美德在农家”、“新风进农家”等评比活动,形成了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社会风气良好的新风尚。几年来,包括“富裕生态新农村”示范村在内,全县创建了市级文明卫生村100多个。
四是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富裕生态新农村”示范村建立了农民培训机制,有学习能力的劳动力每年参加实用技术培训6次以上;建有教育奖励机制,对村里品学兼优的子女每学期进行评比奖励。此外,还在医疗保障机制、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得到普及,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深入实施。
五、按照“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的舞台”“民主政治建设的窗口”要求,积极探索加强“富裕生态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子
一是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建立健全各类村民自治组织。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富裕生态新农村”示范村组建了水果生产销售协会、生态文化旅游协会、妇女协会、老年人协会,成立了村民理事会(管委会)。新村建设所涉及的土地置换协调、建房资金管理、公益物资管理、公共环境卫生治理、公益事业建设、游客接待安排和水果生产、采收、销售的各项规定等等,都通过村各类组织出面协调、具体组织实施,使村民的组织化程度得到空前提高,群众的切身利益得到普遍维护。
二是加强村党组织以及村其他组织负责人的培训、管理和监督。乡镇党委、政府把“富裕生态新农村”示范村各类组织的负责人纳入了干部管理范畴,同时在村党员中开展了“设岗定责”活动,年终组织召开村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对村党员干部进行评议,对工作表现好的予以表彰奖励,对群众普遍不满意的予以及时调整。
三是建立和完善民主管理机制。“富裕生态新农村”示范村全面推行了村级重大事项议事制度、村级财务帐簿及管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村集体财务审计制度,制定了严格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实现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机制的新突破。
六、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参与、群众自愿”的原则,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富裕生态新农村”建设工程扎实推进
一是县委政府科学决策,总揽全局。“富裕生态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上下联动、左右配合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为把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县委、政府的正确决策上来,我们做到了“四个一”、“三个定”,制定了一整套“富裕生态新农帅的颈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建立了一套富裕生态新农村建设考核奖惩办法;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人人有任务、个个有压力”的工作氛围。
二是县直单位各负其责,鼎力支持。我县为扎实有效地推进“富裕生态新农村”工程建设,采取了县领导挂点、部门包村、f王口落实、捆绑负责的办法,县委、县政府将建设项目、工程进度、扶资额度进行细化,通过与包点的县直部门签订责任状、缴纳风险抵寸甲金的形式,将工程建设任务细化分解到具体单位。建设部门负责规划设计;交通部门负责道路设计施工;农口部门负责示范园(场)的设计和技术服务;金融部门负责协调贷款;能源建设部门负责能源的改旧换新;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共青团、妇联等部门也都各司其责、各显其能、献计出力。在这个基础上,各责任单位还要及时地将自身承担的项目资金筹集到
位。从实施“富裕生态新农村”建设工程以来,县直包点单位已争取和扶持建设资金2000多万元。
三是乡镇党委政府深入发动,具体实施。“富裕生态新农村”工程一旦启动,势必牵涉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工作不当会引发各种矛盾和问题。为实施好“富裕生态新农村”建设这一民心工程,各乡镇党委政府均做到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实施。首先是科学选址。按照“群众有一定经济基础、村屯有一定自然特色、发展旅游经济有一定基础和潜力”的原则,由乡镇写出可行性报告报县委、县政府,由县委、县政府组织综合论证确定。第二是广泛动员。在实施示范村规划、调田调地、房体设计和施工招标、水果品种品质改良等每一项工作之前和实施过程当中,都反复召开群众会议,进行深入的组织发动,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第三是做好协调。综合做好签定征地拆房和调田调地协议、把好施工进度和质量关、组织实施公益建设、跟踪落实建设资金到位等各项具体工作。
四是示范村群众自主自愿,自力更生。农民群众是“富裕生态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最终的受益者。通过政府引导,我县建设村群众的思想得到了统一,建设示范村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村党组织和其他组织一班人首先带头干起来,村里的一般群众跟着动起来,讨论通过规划方案、积极筹措建房资金、具体协商土地置换、参与公益事业建设、进行种养结构调整等等,不等不靠,在“富裕生态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中很好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总之,我县经过五年来的“富裕生态新农村”建设实践,为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了一些有益经验。但是,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差距仍然很大。今后,我们将认真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要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产业化发展农业,以城镇化繁荣农村,以工业化富裕农民,进一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小康、生态、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典范。
恭城瑶族自治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 篇2
一、多渠道引入社会资本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全面体现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必须要有技术、资金和人力的投入, 必须要对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村居民点、农村教育、饮水、电网、通讯、能源等多方面进行投资和建设。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农产品总成本,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农产品市场交换能力, 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然而, 现实的情况却是国家财力有限, 乡镇严重负债, 农村其他集资渠道不畅。涂雪峰等学者估计, 当前开展新农村建设, 按一定标准兴建农村的道路、沼气、电网、通讯、广播电视等, 对全国农民平均需要投资 1700元至4900元。[1]如此庞大的资金从哪来?在这种状况下, 通过多种渠道引入社会资本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就是必然选择。
笔者认为, 要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一是靠农村自身的积累, 通过自己进行投资来完善公共产品;二是需要外部资金的注入, 包括国家的投入和社会资本的注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我国广大农村, 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的农村普遍存在着先天不足现象。据《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的调查, 有66.5%的农民在农业生产投入上缺少资金。[2]这说明, 农业生产的资金尚且缺乏, 更不用说公共产品的投资建设。一方面, 外部资金的投入中, 政府的财政支持是一条重要的渠道。但是, 政府的财力总是有限的, 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完全承担起新农村建设的全部费用。据有关专家测算, 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全国就大约需要4万亿元的资金。尽管国家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但政府仍然存在着较大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 大量社会资本处于闲散状态, 仅2005年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就达14.7万亿元。在此条件下, 一个重要的发展途径就是通过外部资金的投入, 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动力。
应该说, 引入大量的社会资本, 鼓励这些社会资本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不仅能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 在社会资本的带动下, 有助于引入现代农业科技和经营理念, 引入现代农业规模的生产管理和营销人才, 引入农业先进生产方式并拉长产业链, 引入市场机制并建立长效机制。
从广西恭城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来看, 社会资本已经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岭乡的新农村建设中, 当地后期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硬化和“桃花节”的相关配套设施主要是通过企业运作方式筹集而来。由于地方财政有限, 没有能力在新农村建设中承担这么大规模的投资, 因此, 外来社会资本的投入非常重要。截止2006年4月, 在大岭山和“桃花节”相关建设项目上, 外来投资多达500多万元, 仅2005年就投入了100多万元用于大岭山基础设施建设。[2]
如何有效地吸引社会资本注入广大农村?
首先, 应进行深层次土地制度改革, 并以此作为社会资本的吸引点。我国现有的农村土地制度曾在搞活农村经济、调动农民积极性和保障农民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存在农业经营分散、规模小、生产效益低、竞争力弱、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化的弊端。因此, 如何利用农村土地资源, 形成社会资本引入的有利条件, 是急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从全国各地改革试点的情况来看,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渠道。通过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土地综合利用开发, 允许民营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化需要, 自主选择经营内容和经营方式,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吸引广大农户通过土地入股等形式, 搞规模化生产经营, 从而形成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 带动农民发展产业化经营。同时, 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培育土地使用权市场。可采用转包、出租、转让、入股等形式, 使土地在农户之间、农户与企业之间形成流动, 最终逐步建立起规范的城乡统一的土地要素市场。
其次, 政府应从政策上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包括在继续实行和增加对农业补贴的基础上, 对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民营企业实施项目贴息和奖励政策, 支持民营龙头企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安全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在非农建设的用地指标及审批上适度放宽政策, 特别是应采取优惠的税收政策及信贷政策等。
第三, 通过全方位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本。有道是:“栽得梧桐树, 引来金凤凰”。良好的投资环境有利于吸引外来资本。在新农村建设中, 政府应科学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农业产业和城镇建设规划, 加快农村道路、饮水、用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同时, 还应引导农民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为民营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 以良好的投资基础环境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
二、部门联动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方方面面。因此, 推进新农村建设, 不仅需要农业和农村工作主管部门履行职责, 还需要交通、扶贫、民政、农牧、水利、国土、林业、教育、文化、卫生等相关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大力支持、积极参与, 从而形成强大合力。
在探索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恭城瑶族自治县不仅实施了“帮扶工程”, 建立和完善了部门联动、政策集成的推进机制, 整合了政策、资金、技术等各类资源, 统筹村镇规划, 联合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举措, 确保工程项目建设一个, 成功一个, 群众受益。政府各部门还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 落实好各自的工作措施, 积极主动地做好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各乡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前沿阵地, 更是责无旁贷地挑起重担, 扎扎实实地做好辖区内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农业部门则充分发挥牵头作用, 切实做好有关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水利、建设、交通、卫生、民政等职能部门也大力承担了有关的帮扶工作。相关单位则主动开设新农村建设的“绿色通道”, 做到优先考虑、优先办理、特事特办, 急事急办。自实施“帮扶工程”以来, 恭城瑶族自治县所属的94个县直部门、2536名干部职工参与了该活动, 结成帮扶对子1659户。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70多万元, 投入产业开发资金400多万元;新建橙类、月柿等特色产业种植示范基地16个, 黄牛、瘦肉型猪等养殖示范场8个。不仅如此, 还建立了县级主要领导联系镇、县直委、办、局包村的结对共建机制, 把新农村建设纳入了领导干部考核体系, 为西部民族地区探索新农村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此外, 部门联动参与和支持新农村建设还表现出形式多样。①按照自主自愿和量力而行的原则, 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投资项目, 捐资家乡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农村扶贫工程和慈善事业。②开展“一对一”式的帮扶工作。采用一企一村、一校一村、一机关一村、一医院一村等帮扶方式, 开展“支农、支医、支教”等形式的对口支援活动。③开展多种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捐赠活动, 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捐款、捐物, 为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④开展灵活多样的志愿者行动, 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形式多样的服务农村志愿者行动, 开展送戏、送书、送教、送电影、送文化下村活动, 以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由于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广、难度大, 政府各部门只有树立“一盘棋”的思想, 始终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 齐心协力, 做到目标一致、方向一致、行动一致, 建立和完善部门联动、政策集成的推进机制, 把各方面的政策、各方面的项目集中到一块, 才能达到有效整合, 充分发挥聚集效应, 形成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建新农村的局面。
三、村企结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需要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来共同参与, 而村企结对则是其中一个重要而有效的做法。所谓“村企结对”, 就是充分发挥企业的综合带动效应, 在企业与其所在村或基地所在村之间, 建立有组织、经常性、紧密型的联系, 形成利益共同体, 优化信息、技术、管理、资金、劳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配置, 并以经济的联系和互动为发端, 继而促进科学文化知识、市场竞争意识、民主管理理念等的交融, 达到“以企带村、以企兴村、以村促企、村企互动、村企共赢”的效应。
目前, 在积极组织和引导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中, 恭城瑶族自治县采取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包括:①村企结对共建。由一个或多个企业与一个村结对共建, 由企业捐助资金, 与受捐村共同完成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②村企项目结对共建。村将整治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进行细化, 以项目来向企业筹资, 然后由镇或村负责项目的具体建设。③村企合作开发建设。以项目建设为纽带, 企业提供资金、人才和管理, 村提供资源, 共同开发物业、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等经营性项目, 实现企业发展、村庄得以建设和农民增收。④担任村级经济顾问。由政府牵头协调, 聘请一批素质好、能力强的企业家担任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顾问, 帮助理清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思路, 提供决策建议。[4]
就我国的具体国情而言, 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 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 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 人均GDP接近10000元, 居住在农村的人口比重已降到58.2%。200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1000元左右, 城镇化水平达到40%。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表明:我国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 总体上已经发展到了以工业促农业、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阶段, 初步具备了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基本条件。
同时, 也印证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作出的“两个趋向”的科学判断, 即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 在工业化初始阶段, 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由此, 党中央才会提倡工业反哺农业, 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理应积极投入到这一重大的战略行动中。
参考文献
[1]涂雪峰, 胡小燕.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特区经济, 2006, (07) .
[2][3]钟瑞添, 贾仲益.印象恭城——恭城瑶族自治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初步解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恭城瑶族自治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 篇3
本刊讯 7月18日,北京市档案局和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民政局在丰台区花乡黄土岗村联合召开会议,交流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经验,部署今后的工作任务。国家档案局经科司司长李晓明、市档案局局长陈乐人、市农委副主任高华、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建设处负责人以及来自涉农区县档案局局长、新农办等部门的领导80余人出席会议。市档案局副局长姜之茂主持会议。
陈乐人在工作报告中总结了近年来开展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取得的成绩:(1)市档案局与市新农办、市民政局等涉农部门紧密配合、统筹规划,建立起档案工作协作机制,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2)全市3945个村全部完成了建档工作;(3)区县档案工作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制发了一系列农村档案工作规范性文件;(4)建立特色档案,丰富服务手段,加强培训工作,不断探索符合农民需求的档案服务方式;(5)注重农民需求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档案科研成果的应用,农村人文历史资料的抢救保护,不断拓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领域。她就进一步做好农村档案工作提出五点要求:(1)加强档案工作重要性的宣传,真正把档案工作融入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2)加强与新农办、民政、林业、小城镇建设等部门的紧密联系,协调配合,巩固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3)落实《北京市村级档案管理办法》,逐步实现“档案完整、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手段先进、服务高效”的规范化建设目标;(4)抓好涉及农产品、农村社区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农民生活需求等方面工作,丰富“三农”档案资源;(5)乡镇档案机构要对村级档案工作实行监督指导,真正履行好乡镇档案部门的职责。
李晓明在讲话中指出,近年来北京市档案局围绕市委、市政府新农村建设工作部署,加强与涉农主管部门的联系、配合和协作,积极探索档案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有效途径,明确目标建立体系,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使档案工作在稳定党的农村基本政策、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化解农村矛盾、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北京市的这些做法和工作思路,为国家档案局提供了决策支持,也给全国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她就今后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档案工作提出四点意见:一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二是积极主动,协调配合;三是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四是关注民生,拓展服务。希望北京市各级档案部门认真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开拓创新,再攀高峰。
高华副主任在讲话中高度评价市档案部门对新农村建设的关注。强调指出,“三农”档案是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真实写照和原始记录,是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具有方向性,它符合各级党和政府的要求,代表了科学发展观的方向;具有基础性,开展新农村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必须夯实基础;具有公益性,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引起重视,加大投入力度。他对下一步开展农村档案工作提出三点意见:一是注重农村档案工作的规范化;二是体现管理模式的科学性;三是加强服务机制的探索。他对到场的各区县新农办部门提出两点要求,一要把农村的档案工作列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整体部署;二要加强与档案部门的沟通,加强联系,为推动我市新农村建设发展作出贡献。
恭城瑶族自治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 篇4
——XX乡XX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迹材料
XX村位于鸡西市域近郊,是XX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总占地面积19.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3200亩,果树面积1000亩。全村总人口3500口人,其中农业人口1998人,共有四个自然组。作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努力发展新产业、改造新村庄,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使我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全乡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初步探索了一条村两委班子引导,农民积极主动,社会大力支持,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宣传,广发动,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为了加强村民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了解,使得村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入,我们狠抓了宣传教育,在全村营造全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氛围。一方面通过开展村干部培训班,召开村民代表会、群众骨干动员会,深入村屯50余户农民家中、地头,向他们讲解新时期党的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讲解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目标和重大意义,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一项“德政工程”,最终受益的是广大农民,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村民为新农村建设献言献策的热情;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阵地宣传。村屯有线广播开设了新农村建设理论专题节目,定时播放。同时印制了500多份宣传单发放到各村民手中,制作了10幅宣传条幅悬挂在村屯显要位置。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动员,广大农民群众认清了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高度重视,激发了抢抓机遇、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勇气。
二、抓班子,强核心,打造过硬的干部队伍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推进,与农村基层班子的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XX村两委班子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从自身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入手,以构建“三位一体”党建工作新格局为突破口,打造一个团结务实的村班子。一方面为了改变党员活动没有固定场所现状,新班子成立后,经多方筹措资金,建立、完善了党员活动室、图书室,购买了电视机、vcd、音响等电教设备和5000余册图书。通过开展“党员先进行教育活动”,党员干部加强了学习,提高了自身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和依法治村能力,树立了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另一方面从关系农民切身利益做起,做到取信于民。在工作上实行“阳光下”作业方式,变“一言堂”为“多言堂”工作方法,做到小事有沟通,大事会上定,村内宅基地审批发放、计划生育指标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焦点问题均由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并在公开栏中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村干部围着群众“转”,事事有人管、有人问,村中的大事小情公开透明了,群众心气顺了,上访的没有了。村“两委”班子有了凝聚力,群众有了向心力,干部、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发展经济。
三、抓调研,定规划,明确努力发展方向
为了使我村新农村建设早规划、早部署,出成效,走在全市排头,我们在全乡新农村建设动员会后,迅速成立了XX村新农村建设组织机构,由村支部书记、主任为组长,下设办公室,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硬件设备。在新农村建设拟定规划中,村两委班子没有闭门造车,而是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在规划中充分吸纳村民的合理建议,进行精心规划,让村屯规划走群众参与之路,体现了村民的主人翁地位,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热情。规划特别注重在规划中彰显村庄特色,初稿形成后,经过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党员会,入户走访46个农户征求意见,进行整合考虑。经过五易其稿,最终形成了《XX村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在规划中,我们将全村共分为五个区,以三组沙发生产和木材加工为主的工业区,以四组花卉苗木生产繁育为主的观光区,以二组与三相邻处拟新建农民住宅楼、文化广场的生活休闲区,以二组养猪为主的绿色养殖农业区,以大园子为主的工业生产区。这五大区的划分符合实际,切实可行,为XX村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抓特色,引项目,经济发展创新高
作为市域近郊乡,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文化优势、市场优势。如何变优势为动力,最终转化为生产力,是我村新农村建设经常思考的主题。按照围绕市场抓特色,围绕特色上项目,围绕项目求发展的思路,结合村情实际,大力发展“四大产业”,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形成了“企、果、牧”三足鼎立,“种、养、加”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有力的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进程。一是发展特色农业,向品牌要效益。大力调整了农业种植结构,发展了花卉、苗木、123果、马铃薯等特色产品生产。其中,123果、马铃薯正在申请“无公害”产品标识。二是发展养猪生产,向规模要效益。充分抓住四川高金集团在我市投资机遇,依托刘玉敏、冯德森养猪大户,大力推广科学饲养技术,新建标准化圈舍200平方米,发展年饲养量达百头以上的养猪大户8个,年饲养量达千头以上的养猪基地2个。三是发展龙头企业,向质量要效益。XX沙发生产已有2余年的历史,如何使其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主要从质量和创新上下功夫。村里先后组织沙发生产业户到七台河、伊春、大连广州等地参观考察学习,使我村沙发生产者在设计样式上有了创新,在质量服务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已涌现出投资超百万的沙发大户 22 个,与之相关的木材加工、胶合板厂等 6个,推进了产业化进程。下步,将在鸡恒公路沿线重新申请规划新建“XX沙发批发一条街”,申请注册“XX”沙发品牌,争取抢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四是发展信息产业,向科技要效益。现在是信息时代,网上信息沟通交流是最快捷传输方式。今年我村在全市率先建起了农业信息网站,选派专人进行网络安全维护。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实现了与外界的接轨,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接收到生产订单,大大加快了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现在我村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住房大起来了,衣着服饰靓起来了,只有恩格尔系数降下来了。
五、抓投入,增设施,精神文明上档次
加强农村公用设施建设和农村保障体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又一大重点。在发展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上,我村实施了“六大”工程。一是道路硬化、美化工程。一方面充分抓住国家通村公路建设有利契机,争取到6.3公里村级水泥路修建。总投资252 万元,其中国家投入107万元,村级自筹145 万元,同时,我们自筹资金修建了XX沙发环路 1 公里,现主体工程都在施工中,预计10初即可全部竣工。另一方面,绿化了道路 4000 延米,栽树3000 棵,实现了道路的美化工作。二是自来水入户工程。通过与市水务局沟通联系,申请到国家人畜饮水资金,为XX三、四 组270 户农民安装上了自来水,解决了村民多年吃水难的问题。三是农民休闲健身工程。我们在村中心地带新修了一处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的农民休闲广场,总投资15 万元,栽绿化树木300 棵,花8000棵,各种健身器材齐全,使得村民拥有了与城市居民相同的休闲健身场所。四是生态沼气建设工程。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我乡争取到了国家沼气项目修建资金。作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我们在全乡率先垂范建起了标准化沼气池,现已推广新建了30 个,其余正在建设中。五是标准化厕所修建工程。为了完善村屯规划,在市里新农村建设包村领导的帮助下,我村共争取到350个标准化厕所。部分资金现已到位,工程正在施工之中。六是垃圾清理工程。垃圾看似小事,但如果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为此,我们加大气力加大了垃圾的清理力度,并建立了垃圾清运长效机制。在主要街道设立了 6 个固定垃圾点,同时设立流动垃圾车1 辆,做到了垃圾日产日清,还村民一个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在加强农民生活保障体系建设上,我们先后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农村养老保险、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农村低保、大病救助等项工作的入户调查摸底工作,将那些生活困难、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登记造册,为下步全面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截止到目前,我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5%,有线电视、电话覆盖率分别达到80%和90%,移动电话拥有率达到85%,网络宽度安装率达到20%,农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了95%。
恭城瑶族自治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 篇5
大力创建生态文明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县地处西江中游北岸,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山区县,共有12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175个行政村,1751个自然村。全县总人口35.5万人,农村人口28.32万人,占全县人口的80。我县从2003年起启动创建生态
文明村活动。在上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鼎力支持下,全县人民不懈努力,创建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全县共投入资金3070万元,完成改厕8942户,改水4325户,改造破旧危房2.5万平方米,铺设硬底化村巷道26.28万平方米,迁建猪牛舍3173间,建垃圾屋297间,修筑排污渠12.56万米,整治公共场所19.95万平方米,群众义务投工25.8万工,同时建设了文化广场77个、篮球场91个、农民小公园176个、宣传栏307个,成功创建了312个生态文明村,其中有33个为“广东省卫生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有效途径,积累宝贵经验。2005年,到我县参观学习的省内外参观团60多批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充分肯定我县的创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现就我县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做法、成效、体会和今后工作思路做一个汇报。[文章-http:///找范文,到]
一、创建生态文明村的主要做法
我县认真落实省、市的工作部署,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创建活动作为顺应群众需求、为农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的“民心工程”,作为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奔康工程”,作为营造农村良好投资创业环境的“形象工程”,作为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变革生活方式的“素质工程”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民造福的“德政工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创建工作。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建。
我县从三个方面保证领导力量到位、挂钩帮扶到位、督促检查到位,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一是建立健全层级领导体制。县成立了创建指挥部,由县委书记担任总指挥,分管精神文明建设的县委副书记、县委常委和副县长担任执行指挥,宣传、卫生、妇联、团委、农业、规划、建设、交通、财政等部门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部成员。并从成员单位抽调10多名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干部组成专责工作小组,设立日常工作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全县创建工作的开展。同时,还抽调17名县直副科以上干部驻镇负责督导工作。各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是建立健全挂钩帮扶制度。县五套班子领导成员全部挂点各乡镇,县直150多个单位挂钩到各创建村,并明确将创建任务分解到镇及县直挂钩单位,把创建成效作为各镇和县直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是建立健全检查督促考核机制。县委建立健全了督促检查、汇报通报、考核评比工作机制。县专责工作小组和驻镇工作组长期深入各村督促检查,以简报、通报形式,推广先进,督促后进。为防止搞形式走过场,杜绝出现“豆腐渣”工程,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机关的领导和干部组成的调研组对全县创建村进行全面的考核验收,以考核最终结果为依据,对创建成效明显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创建工作落伍的单位进行通报,限期改进。
(二)抓好示范,以点带面。
由于我县农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文地理条件、工作基础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阶段实施、分层次推进和务求实效的原则,运用典型引路的办法,在全县筛选了56个自然村作为示范点,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以实干聚民心、以实效促发展,影响、带动、辐射、延伸其它村。56个示范点出现的新气象,产生了巨大感召力,点燃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群众中蕴藏着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三)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宣传建设生态文明村的重要意义,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举办各镇分管领导和各创建村的村长培训班,使他们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明确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工作原则、方法。组织创建村的干部群众实地参观示范点,让他们亲身感受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整治“脏乱差”带来的好处,由“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把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变成自觉行动。一些原来暂未列入当年创建任务的村也纷纷要求提前创建,如高良镇的双乌村、播植镇的长英村等的干部和村民主动写信“上访”要求政府帮助和指导创建生态文明村。
恭城瑶族自治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 篇6
经验材料
年 月 日,我受 组织部委派来到 指导员,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驻村以来,在 的正确领导下,在 村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我严格按照《2008年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要点》深入村组调研,在了解村情的基础上,结合村“两委”工作思路,制订工作计划,积极开展驻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回顾半年来的工作经历,自己对新农村建设工作有以下几点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明确角色定位,转变工作方式,大胆开展工作。来到驻点村后,我们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明确自己所处的位臵,处理好自己在村级组织中的定位以及与村干部的关系,坚持“指导不指挥”的原则,对内做好参谋,对外当好桥梁纽带,努力引导和参与村“两委”的各项工作。解决农村问题,归根结底,只有脚踏实地,戒骄戒躁,转变工作方式,进行换位思考,将自己也当成农村的一分子,积极融入农村、融入村民的生活中去,以谦虚大方、吃苦耐劳的坦诚投入到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中去,放得开、下得去,才能更好地将驻村工作全面铺开,更好地为驻村服务。
二、理清思路,抓住关键,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在驻村实践过程中,我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在理论和实践的不断融合中,我一直在思考新农村建设应该“新”在那里?有人认为“生产发展”使经济得到提升是关键。结合我们“城中村”的实际情况我不这样认为,因为在改革开放30年中,“生产发展”一直在抓,抓经济建设是农村全局工作的重点,但是它是在现有基
础上的延伸和在发展,不能体现在“新”上来。我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新”在二十字方针的整体发展和推进上,使农村在各个上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我们城中村的村民生活日益富裕,村民中小富则安,不思进取,居安不思变、不思危的思想普遍存在,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他们缺失了什么?缺失了曾经的大寨、大庆精神。一个人,一个集体,没有了精神就丢失了斗志和意志。所以说我们新农村建设不仅是要生产发展,关键的是“生产发展”为了什么?为了文明,为了和谐,为了精神与物质两个领域的共同富有。
三、着眼长远,合理规划,重视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财力有限而民力无限,如果仅仅靠资金来建设新农村那是个重大的误区。我们应该注重向广大村民宣传党和国家的新农村政策,引导教育他们把思想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上来,密切联系群众,动员群众和组织群众,群策群力,依靠广大农民,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现在农村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实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下,“城中村”
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民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和致富门路,但也使土地、环境等一些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资源被占用和破坏。作为驻村指导员,我们一定要立足长远,认真规划,指导驻村保护好各种资源和环境,实现土地等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村级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四、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注重具体问题的解决。
首先作为驻村指导员我们自身要解放思想,克服畏难心理和消极情绪,以积极的态度,有计划、有目标的把驻村工作做好。其次,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情况复杂,困难、问题和矛盾较多,需要处理许许多多的具体问题,这需要我们必须吃透政策,懂得法律,在全
面了解驻村村情和掌握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克服循规蹈矩思想,努力引导村民改变农村中一些守旧的影响发展的观念,冲破一些不合时宜的思想束缚,以推动驻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因地制宜的解决问题。真正发挥好指导员的参谋和助手作用,行之有效地指导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我们大部分指导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调研以及和村“两委”的磨合适应后,基本都转入了根据村情民意,结合自身实际,开始为村里办实事的过程。这时,我们一定要量力而行,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突出重点,而不是追求面面俱到。农村工作繁多复杂,如果什么都想做,只会顾此失彼,甚至导致舍本逐末,最后可能什么事都没有做好,得不偿失。因此,我们要善于梳理、分析各种事情和问题,进行有选择、有重点的狠抓落实,确保我们在任期内能够为驻村做好力所能及的实事。
恭城瑶族自治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 篇7
关键词:规划,建设管理,新农村建设
2006年初, 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发出, 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了具体、全面、系统的阐述, 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中央十五规划已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 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修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加强规划和建设管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新的形势下新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笔者结合工作实践经验, 以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为例, 从规划和建设管理的角度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隆林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隆林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端, 属滇、黔、桂三省 (区) 结合部, 聚居着苗、彝、仡佬、壮、汉等五个民族, 系百色革命老区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 全县总面积3551平方公里, 辖16个乡镇179个行政村 (居委会) , 农业人口36.28万人。从现状看, 隆林农村分布在高山、河谷地带, 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 条件比较艰苦, 用地规划和功能划分、村屯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房屋建筑形式与住宅质量、村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制约了村民的居住质量和水平。
(一) 缺乏村屯规划
按照我国原来的城市规划法, 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城市或市域城镇体系的规划, 而城镇体系规划属于战略性规划范畴, 不直接指导实践, 这就制约了村屯布局规划和村屯建设规划对农村空间发展实行有效的管制工作, 隆林绝大部分村屯没有做规划, 致使村屯用地规划和功能划分不明朗, 造成村屯布局散、建设乱, 加上这几年来农村建房速度快, 农民生活条件改善很多, 农民在建房上盲目效仿攀比, 导致了“有房无路、见房不见貌”等局面。
(二) 建设质量差、管理不到位
建设包含房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及服务设施等建设。由于受地形地貌影响, 隆林农村建设用地比较少, 建筑形式没有好的标准引导, 农民本身受到建自家房屋不用图纸设计的传统观念影响, 致使许多房屋建筑立面单一, 房屋质量差,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住生活水平和视觉景观;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及服务设施等方面落后, 村屯对外交通不通畅, 村内道路、给排水、通讯、卫生、环境等设施跟不上。
二、制约隆林农村规划、建设管理的原因
(一) 村屯规划观念相对落后
观念落后是制约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 一些机关职能部门人员观念尚未改变, 认为农村建设不需要像城市那样进行规划, 或是认为拆房子、建新房、改门面等简单建筑行为即是新农村建设。其次,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影响下, 村民对村屯规划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村屯规划的意识淡薄, 积极性普遍不高。
(二) 人员机构不健全
“城乡建设、规划先行”, “规划进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之一。当前, 村镇规划建设的管理和技术力量也比较薄弱, 隆林大部分乡镇没有设立村镇建设管理机构, 有的乡镇即使有村镇助理员也是非专业人员充数, 而县城只有一个规划机构, 人员少, 面对县城、乡镇规划已力不从心, 无法顾及村屯规划和建设管理工作任务。
(三) 建设、管理投入的力度不大
隆林各族自治县是我国仅有的两个自治县之一, 属国家贫困县, 政府财政收入不高, 在农村建设、管理投入的力度还不大。由于村屯规划经费不足, 也是制约隆林县村屯规划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加强村屯规划、建设管理的措施
(一) 政府加强引导和投入, 提高服务意识
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涉及面广, 任务重, 必须构建上下一心, 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一是建立机构, 加强管理。隆林已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为指挥长的新农村办公室, 把新农村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和民心工程来抓, 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而乡镇一级村镇管理机构一直是空白, 这不仅制约了乡镇建设, 同时也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所以乡镇一级还得设立专业的村镇管理机构, 增加专业技术人员, 加强村屯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只有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乡镇等形成上下联动, 才能有效的引导农民进行全面的村屯新农村建设。二是政府投入, 投入一定的规划编制经费, 对村屯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并以上级政府、地方政府补贴, 部门帮助, 社会赞助的形式加大、加快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三是加强宣传, 强化服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 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 改进传统的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 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同时, 要加强宣传发动, 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将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的意义和政策措施宣传透彻, 广泛征求农民群众的意见建议,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 使群众了解、支持、参与、监督规划和建设管理工作。
(二) 加强村屯规划, 引导村屯合理布局
村屯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曾培炎同志在讲城乡规划时指出, “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 规划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所以村屯规划一定要认真科学、适度超前地编制好, 要按照统筹村屯、土地利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保护耕地的原则, 重点明确村屯空间布局, 合理确定发展重点和建设时序, 妥善安排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例如隆林德峨乡龙洞大寨、常么新农村及者浪乡央腊村等新农村规划布局后, 确定了村屯空间布局, 对外交通和村屯内部道路设施也在规划中得到了完善, 留足了排水、给水系统、沼气池、公共厕所等位置, 对今后村屯发展方向也作了明确定位, 并就地方民族文化特点对旧房和新建房屋建设模式进行了深度超前规划。使这些村屯规划得到了加强, 引导了村寨今后的合理建设。
(三) 进一步加强建设与管理, 推进新农村建设
恭城瑶族自治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 篇8
关键词:农村法制建设新农村基础
1制定和完善法律制度,强化法律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
有法可依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法进行,把保障农民利益的相关制度用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是依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尽管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作了许多规定,但是在具体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法律制度方面还需大力加强。我国农业法最近的一次修改是在2002年,但是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保护农业的政策的基本方针已经发生了变化,最近,温家宝总理又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要求,根据近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我认为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立法。首先,要完善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明确确立各级人民政府在农业投资方面的责任权限,以及农业投资每一年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投资的预算、投资的程序和投资的监督问题。要按照世贸组织农业规则的有关规定,建立我国农业补贴方面的制度,依法支持农业生产。在世界上基本上每一个发达国家都有一些详尽的关于农业补贴方面的规定,WTO的规则在这方面也有相应的规定,就我国来看,我们在近几年已经搞了三种农业补贴了,一种是关于种粮补贴,第二种是粮种补贴,第三种是购置农机具的补贴。但这些补贴仅仅体现在国家政策的层面上,为了防止政策在贯彻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应该将其上升为法律层面,加紧制定我国对农业补贴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国家农业补贴的范围、程序和标准,以及对农业补贴的监督等内容。比如说在2002年美国在农业安全和农村投资法中规定了三种补贴方式,一种是直接投入、直接支持:第二种是反周期农业补贴,主要是从价值方面的补贴;第三种是信贷方面的补贴制度。其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民的生产经营、文化卫生、教育科技的建设都需要一个好的法制环境。比如在村庄规划、村庄建设方面,也应当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如陕西省人大在2005年11月通过了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这在全国是第一家,今年3月该条例正式实施,这对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依据。相信在条例实施后。对陕西的农村规划工作会有一个很好的推进。第三,要坚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农村财务、土地承包、村办企业、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宅基地划分等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务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2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是依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广大农民甚至一些基层干部的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法律觉悟偏低,农村存在着许多问题,一些地方的盗窃、抢劫、杀人、放火、伤害等刑事案件比较突出,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由土地承包、园林承包、农民负担、村委会直选,以及婚恋、家庭、债务、宅基地纠纷等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邪教、非法宗教活动也不容忽视,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瓶颈。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农民法制意识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将农村普法教育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加以提出,为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首先要抓好村级干部的法制教育。通过举办村两委干部四化建设培训班等各种形式,有组织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以有效增强村级干部队伍的法制意识,提高民主管理和依法办事的水平。其次,要着力营造广大群众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按照与阶段性中心工作相结合,与专项工作相结合、与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村民夜校、集体咨询、征订普法教材,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联户组织送法上门、电视、广播专栏以案说法等灵活形式,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开展群众性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在学法中守法用法护法。第三,有针对性的加大农村普法工作力度,充分运用现代传媒、农村法制夜校,“148"法律服务专线、法制文艺等形式进行普法宣传使广大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3加强法制建设,是化解各种矛盾。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如前述,农村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进而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政策和法律,依赖于行政的手段和法律的手段,其中最根本的是法律手段。
首先,法律具有指导作用,明确人们的权利和义务,让人们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矛盾。其次,与政策相比,法律更公平、更稳定。与行政手段相比,法律是个更客观、更公正的裁判手段。古罗马有一句名言,法律是关于善良和公正的艺术。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基于宪法的有关原则,依法裁判,不仅能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违法者的权利也能得到尊重。更能体现人权原则,更易被人们所接受。第三,强有力的农村基层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有效领导的坚强保证。在我国9亿人口的农村,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以村民自治为基本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全面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是党的执政方式的重要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期农村的最好形式,它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有利于实施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处理和协调农村各种利益关系,解决农村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村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 篇9
大全村位于牌坊乡南端,幅员面积9.6㎞2,耕地面积3116亩,辖11个村民小组、1065户3870人,是省、市、县(市)三级农业部门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该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县(市)农业部门的大力扶持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结合实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村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气象。预计今年该村人均纯收入5450元,比上年增长13.2%。
一、新农村建设主要措施
(一)抓规划,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在农村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乡重点工作之一。为此,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并深入研究,协同村、组干部科学制定了《大全村2011年新农村建设规划》,确立了2011年以加强示范村村容村貌整治、实施户办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112户重点),理清了工作思路,增强了指导性,克服了盲目性。
(二)抓宣传,在谋求群众支持上下功夫
新农村建设牵涉到千家万户,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至关重要。该村采取墙报、印发宣传单、标语等有效形式,大力宣传政府“以奖代补”的优惠政策,群众自筹800余万元,掀起了群众自愿出资参与建设的热潮,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三)抓督查,在强化干部责任上下功夫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进度,乡党委、政府确定了示范村支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驻村干部为直接责任人的目标责任制,主要领导三天听取一次汇报,每周对村建设情况现场督查一次,形成了乡党政班子——驻村干部——村干部上下联动、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工作机制。由于措施得力,该村11条组组通水泥路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全部竣工。
(四)抓质量,在提高群众满意度上下功夫
新农村建设是民心工程,为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让群众满意,乡党委政府还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程质量监理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聘请大竹县兴宇建筑有限责任公司专业人员、抽调财政所负责人等相关单位人员任成员,同时组织村委会群众代表组成监理小组,从而自上而下形成齐抓共管的建设、监理网络,杜绝了干部在建设过程中徇私舞弊,杜绝了“包工头”、“游击队”,让具备建筑资质的企业承担建设任务,有效保证了工程质量。
(五)抓长远,在建设标准上下功夫
为进一步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该村加强了新修的组组通、户户通水泥路路肩的培护,由村委会提供土源,住户负责门前的硬化、绿化。同时,着眼于长远,坚持示范村高标准起步,该村建成了“新农村农民休闲广场”,起到较大示范引领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现状及效果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该村按照“五用”方法,结合实际,调整结构,发挥优势,积极发展“优质、高效、高产、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预计2011年农业增加值增长7%,基本形成以蚕桑和莲藕两大特色产业的“一村一品“,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
1、蚕桑产业快速发展。该村现在有蚕农825户,2011年通过农民自筹、资金整合投入83万元,通过“扩、改、建、培、扶、发”六大措施,推进蚕桑产业向广度、深度发展。“扩”大桑园面积:2011年春新增集中连片优质桑园810亩,目前全村桑树面积达到XX亩,户平达1.61亩;“改”良低产桑园:购进优质桑苗穗条改良低产桑园300亩,目前全村桑树优质率达98%;“建”设专用蚕房:为减少蚕病发生,号召实行人蚕分离,积极推广使用专用蚕房。2011年已建成专用蚕房 2500m2 ;“培”训专业人才:加强了技术培训力度。2011年已开办蚕桑技术培训6期,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丝业公司技术人员,采用在桑园、蚕房现场指导、讲解及发放养蚕技术书籍等方式培训蚕农,受训群众达1500余人次。基本实现了户均1名以上蚕桑技术人才,建成了蚕桑“一村一品”。“扶”持蚕桑协会:蚕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带动了蚕桑协会队伍的壮大,更多蚕农加入了协会。协会加大了与企业、市场的联系,为助农增收做好了基础工作;“发”发展专业合作社,在乡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新发展了“富民蚕桑专业合作社”,覆盖带动农户面达80%,大力推动了该村的蚕桑产业发展。预计,2011年蚕桑产业共增收172.6万元,人均增收446元。
2、莲藕产业喜获丰收。今年在大全村新发展莲藕产业,连片种植开封白莲、南京大白莲100亩,成为大全村的田园风景,打造成生态农家休闲旅游兼种植业品牌的新产业。2011年,每亩单产 2500公斤,总产量达到25万公斤,总产值达51万元,种植莲藕给该村莲藕种植户带来了可观经济效益,尝到了改变种植模式的甜头。今年新成立的“大全莲藕”协会队伍也逐渐发展。全村正由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订单农业、观光农业转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二)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近年来,该村通过自筹和部门扶持等各种形式,筹集1000余万元建设资金,巩固和加强村级的基础设施建设。
1、公路建设。一是水泥硬化通村、通组公路3条12㎞,硬化泥结碎石组道4条 7公里,新建入户碎石路5㎞、入户便民路5㎞,达到了组组通公路、户户通便民生产路,形成了四通八达、快捷的村域公路网,全村公路总里程达 29.6公里,且全部硬化;二是建成1处农村客运招呼站。被大竹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农村公路示范村。
2、农田水利建设。维修整治病险山坪塘10口,新建、维修灌渠 6公里,新建机电提灌站1个、微水池45口;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整理土地650亩,坡改梯60亩。目前全村农业基础设施运转良好,已初具现代农业雏形,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提高了旱涝保收的能力。
3、庭院建设。新建沼气池120口,沼气用户率达到72%,建垃圾池11个,以此带动改厨260户、改厕280户、改圈120户、改房100户、改水300户,实现了人畜分离,新村居民点建设规范、美观;硬化院坝150块 2500m2,建花台230个,美化、亮化房屋530户1400间 4XXm2;自来水覆盖面增加,新增用户70户;打机井300眼,农村安全饮水率达100%。同时,充分利用家庭院落空间,房前屋后各种资源,坚持种养结合、果蔬结合,大力发展莲藕、果树、渔业养殖、生猪养殖。80%的农户实现“六改”,人畜分离、无“六乱”现象,牲畜圈养率100%,85%的农户达到“六个一”标准(即每户一个经济园、一口卫生井、一口微水池、一口沼气池、一块水泥院坝、一条进出农户的硬化路),实现了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优化目标。
4、道路绿化。在通村、通组公路两旁种植树木、花卉2500余株,建成了公路绿化带,美化了居住环境,新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确保村民安居乐业
1、农村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两基”和“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
2、农村卫生事业及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巩固和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成果和基本保证制度,“新农合”参合率、“农村低保”率、“五保户”供养率均到100%,保障了群众“看病难”和基本生活;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扎实做好计生服务工作,符合政策生育率100%。
3、农村公共服务。广播电视:增加光纤覆盖面,新增光纤用户95户,目前全村光纤电视用户220户,广播电视“村村通”用户845户,实现了广电通畅率100%;通讯:全村90%的家庭拥有固定电话或移动手机,实现了信息畅通;因特网:因特网入户率达到5%;农民休闲活动广场:为解决群众休闲、娱乐需要,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质”,2011年在大全村新建了一个XX㎡的农民休闲文化广场。
4、农民技术培训中心:在大全村阵地活动场所建成1处农民技术培训室,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建成农民书屋1个,添置了农村适用技术书籍1000册,配备了、电视、电脑及卫生接收设备,组织村民接受远程知识教育,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5、环境卫生整治:为切实实现新农村新风貌,大全村开展了扎实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制定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重点清除了房前屋后杂草,保持室内环境卫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并在各农户院中推选了一位讲卫生、爱整洁的农民为院长,负责指导、督促本院的环境卫生工作。环境卫生工作实行每周评比制度,卫生评比结果均公布上墙。
6、新型农民培育。依托县农民工培训、扶贫培训、阳光培训等项目,由县农广校、县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局等部门代培300人次,参加了电脑、电子、家政、烹饪、机械等技术培训。乡、村自主办班培训9期,推广蚕桑、莲藕、李子、柑桔、鱼、生猪等农村实用新技术6种,在全村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达到户有1-2名技术型人才。全年新型农民培训达到XX人次,占全村总人数的55%,其中农民工培训达72%。
7、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农资服务连锁店1个,农村百货超市2个,新发展个体经营户50户、运输专业户30户,全村服务体系健全,经济繁荣。
(四)、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农村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1、党的建设得到纵深推进。“三村建设”载体落到了实处,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不断强化班子战斗力,提高办公事效率,提升班子综合形象。完善民主选举制度,定期召开党建工作会、民主生活会。村务工作班子成员互相通气,集体决策。本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分别向乡党委政府述职。
【恭城瑶族自治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推荐阅读:
恭城中学禁烟工作管理制度09-30
瑶族学生09-14
瑶族服饰图案08-03
瑶族服饰艺术11-16
瑶族风俗习惯05-20
富川瑶族自治县地方税务局文件07-13
瑶族舞蹈教学体系06-14
广西瑶族长鼓舞08-15
大班音乐瑶族舞曲教案08-13
连南瑶族自治职业技术学校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