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风俗习惯

2024-05-20

瑶族风俗习惯(共15篇)

瑶族风俗习惯 篇1

瑶族服饰丰富多采,不同地区和支系也有所不同。男女服装主要用深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一般束腰带,南丹县“白裤瑶”男子则喜欢着长及膝盖的绣边白裤;妇女一般着无领大襟上衣,以带束腰,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也有的着后长前短的过膝长农,在显眼处绣以彩色花边,现年轻人平时多着汉装,只在庆典时换上民族装。妇女头饰式样繁多,风格别致,常戴耳环、手镯、银牌等银饰,乘上彩色丝带,大瑶山部分妇女头上戴的弧形大银钗,重量达1斤左右,从瑶族妇女的头饰就可区分少女、未婚妇女、已婚妇女及属于哪个瑶族支系。

饮食:瑶族饮食以大米、玉米、红薯、芋头为主,部分地区盛行“打油茶”,大瑶山瑶族喜欢腌制“鸟酢”、“兽肉酢”,并作为待客上品,有的则腌制熏猪肉、熏牛肉等风味独特的食品。

关于瑶族习惯法的研究综述 篇2

关键词:瑶族 习惯法 研究综述

一、瑶族习惯法研究运用的方法

(一)历史分析的方法,《瑶族习惯法》(高其才),《瑶族习惯法及其文化价值初探》(王施力)等等研究文章中,无不大量引用瑶人的诗歌典籍,文艺作品,《试论瑶族的石碑制度与习惯法》(张冠梓)中还给我们绘声绘色的讲起了小故事,“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它在历史上如何产生,在发展中经历了那些阶段”立足于历史不仅使内容翔实可靠,而且对于读者对习惯法背景和瑶族风俗习惯的把握也有很大助力。

(二)社会调查的方法,通过走村入社,实地考察,尽量获取第一首资料,发现更多事实,便于联系实际,方便更直观的认识本质。

(三)实证分析的方法进行微观的个案剖析,如《传承和弘扬: 瑶族习惯法在人民调解中的运用—以广西金秀一起相邻排水纠纷的调解为例》(高其才),《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习惯法—以广西金秀郎庞瑶族“做社”为例》(高其才),对于了解瑶族习惯法的现状,完整的把握瑶族习惯法非常重要。

二、瑶族习惯法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对瑶族习惯法内容的展现

《瑶族习惯法》一书中,对瑶族组织与头领,婚姻,家庭及继承,丧葬宗教,生产和分配,所有权,债权,契约等习惯法逐一列出,详细表述,在某具体问题上进行的研究如《石碑律—瑶族习惯法探析》(刘坚)《瑶族刑事处罚习惯法初探》(高其才),《试论金秀瑶族“神判”的方式和特点》(李瑶)《现代化进程中的瑶族“做社”活动》(高其才),对瑶族习惯法的某一制度进行解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对瑶族习惯法的思考

1.《瑶族民间组织及民间法的现实影响—黔桂瑶族侗族习惯法系列调研之七》(周世中),认为我们要发挥其积极影响消除消极的影响。

2.《存与废的博弈—瑶族习惯法的未来发展》(刘坚),认为某些瑶族习惯法的规定与国家规定存在冲突,但从现在来看国家对于瑶族习惯法还有让其发展的必要。

3.《瑶族法律文化研究》(林孝文)认为我们应该考虑瑶族具体情况,积极推进改革,大力发展民族法律教育,谋求国家制定法和瑶族习惯法的协调,实现瑶族法律文化的現代化。

4.《瑶族习惯法研究》(玉时阶)认为不于国家法律矛盾的,能调解纠纷,打击违法的习惯法都应该支持。

5.《瑶族村规民约与国家制定法的关系》(罗昶)认为瑶族村规民约与国家制定法之间存在冲突和矛盾,要加强两者的协调。

········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者肯定了瑶族习惯法的积极作用,对未来发展也提出了一些希望和看法,同时也同意瑶族习惯法中存在一些不科学,迷信封建的因素,甚至在部分地区存在的一些如“抢婚”等的规定是与国家习惯法所不一致的,但是如何化解这些矛盾,要不要以国家法来强行廓清“不合时宜”的习惯法并没有给出定论。

三、瑶族习惯法研究存在的不足

(一)研究范围多集中在广西境内,尤以金秀瑶族的研究为多,对于贵州,湖南等地的瑶族研究不够,而瑶族是分布最广泛的少数民族之一,事实上不同地方的瑶族生活习惯是有不小差异的,甚至在一个县内,如江华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分为高山瑶,平地瑶等好几种,在口音生活方式上均有差异,统一而述势必造成以偏概全,对不同地方瑶族习惯法的描述不够细致。

(二)对比研究不够,大量的文章里面介绍瑶族习惯法,立足于当地瑶族,与不同地方不同风俗瑶族习惯法的对比不够,对于其他民族,如侗族,苗族等相似的习惯法比较不够多,甚至还可以与西方与美国在当代对待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政策等方面进行比较。

(三)在研究方法上缺少参与式的身在其中的研究,研究似乎只是从时间轴上剖下一个面,而不是立体式的连贯的研究,如缺少对一个地方瑶族连续几年进行研究,仔细观察习惯法在其中的变迁发展,观察国家制定法与民族习惯法在具体案例中如何包容协调。

(四)对发展和变化趋势及其影响的研究不够

在改革开放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加速的冲击下,事实上瑶族习惯法也有了很多的发展变化,近几年外出到广东等地打工的青年日趋增多,接受开放的汉文化的青年也越来越多,他们越来越接受国家制定法,这对他们的生活发展到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经济基础的改变正越来越多的改变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一些好的民族习惯法和传统习惯正在消失,这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四、 结语

瑶族以其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分布和绚烂的文化而鹤立于中国的少数民族之林,瑶族习惯法所取得的成就与中国五千年璀璨文化所取得的成就,一脉相承,息息相关,而他所面临的困境与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所面临的困境乃至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在“西化”风潮下面临的困境是一样的,窥一斑而见全豹,对于瑶族习惯法的研究,前景广泛,思考众多,行动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高其才.瑶族习惯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7.

[2]湖南瑶族编写组.湖南瑶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11.

[3]王施力.瑶族习惯法及其文化价值初探[J].民族论坛,2005(4):10-11.

[4]张冠梓.试论瑶族的石碑制度与习惯法[J].思想战线(云南大学民族社会科学学报),1999(1):25.

[5]刘坚.石碑律—瑶族习惯法探析[J].传承,2008(4):106-107.

[6]李瑶.试论金秀瑶族“神判”的方式和特点[J].大观周刊,2011(13).

[7]周世中.瑶族民间组织及民间法的现实影响—黔桂瑶族侗族习惯法系列调研之七[N].湖南大学学报,2006(6):20.

《瑶族舞曲》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管弦乐曲与管弦乐队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感受音乐旋律与意境,认识什么是复三部曲式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能够听辨乐曲中的音乐主题,并能辨认其主奏乐器,感受体验不同部分的不同音乐情绪,调动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修养。

二、教学重点:

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

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管弦乐队编制的基本音乐常识,能听辨其音乐主题及主奏乐器。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葫芦丝、相关音乐和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导入课题管弦乐曲《瑶族舞曲》。

(三)简介创作背景:

1951年,作曲家刘铁山到中南少数民族瑶族地区访问采风。便写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合唱曲——《瑶族长鼓舞曲》。同时成为管弦乐《瑶族舞曲》的基础。

1955年前后,作曲家茅沅根据合唱曲《瑶族长鼓舞曲》改编为管弦乐曲《瑶族舞曲》,1956年,正式演出。管弦乐《瑶族舞曲》也成为我国早期器乐作品中的佼佼者。

(四)提问:管弦乐队由哪几个乐器组组成,每个乐器组包括哪些主要乐器?

(五)欣赏并分析乐曲:

1、欣赏全曲,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意境,回答乐曲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的音乐主题各用哪些乐器演奏及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播放音乐,学生欣赏,教师引导。

2、乐曲分析:

分段欣赏、分析乐曲。(师生互动)

引子:

由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用拨奏的方法,模仿瑶族长鼓敲击的舞蹈节奏。把人们引入瑶族山寨那和平幽静的意境之中,使人联想到节日晚会即将开始。

第一部分(A):

第一主题共演奏三遍,用两个不同速度、不同情绪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a+b)组成。第一遍由小提琴主奏,第二遍由木管乐器主奏,第三遍由弦乐器主奏,表现少女翩翩起舞的形象,姑娘们都纷纷加入舞列。

第二主题演奏两遍,由第一主题变化而来。用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构成(a+b+a),第一遍由大管主奏,第二遍由木管组、圆号、小号主奏,旋律粗犷而热烈,好像一群小伙子闯进姑娘们的歌舞人群。人们在舞蹈时热闹、活泼、欢快的形象。

第二部分(B):

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节奏发生变化,成为3/4拍子的舞曲。乐曲用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a+b+a)共三段。第一段由小提琴主奏,第二段由两支加弱音器的小号主奏,第三段的前两句由圆号主奏。整个旋律富有歌唱性,有时平稳有时出现欢跳节奏。好像一对青年男女边唱边舞用各种优美舞姿抒发情感的意境。

第三部分(A):

是第一部分的再现,由乐队全奏第一部分主题,好似人们又纷纷加入舞蹈行列,欢跳、旋转、歌唱,气氛非常热烈奔放,乐曲在强烈的全奏中推向高潮后结束。

3、总结乐曲的曲式结构:

复三部曲式结构——复三部曲式是三段体曲式的复杂化,其中有一段本身就是由两段体或三段体构成。

(六)小结:

瑶族文化作业 篇4

班级:12生物技术姓名: 罗蒙裕

学号:112593010108

瑶族人口与分布对瑶族文化有何影响?

答:

一、人口居住地区的分布使瑶族形成了具有了村寨居住式的特点:瑶族自古就有依陡岭而居的习惯,大部分散居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和密林之中,少部分居住石山或半石山地区,或丘陵、河谷地带。近代除部分瑶族(平地瑶)村落选在丘陵、河谷地带外,绝大部分瑶族仍居住在高山密林中。河池地区的瑶族则大多居住在石山或半石山地区。瑶族分布的区域较为广阔,东起广东南雄,西至云南勐腊,南达广西防城,北至湖南辰溪的山区,都是瑶族人民长期活动的地带。

二、人口居住在高海拔地理位置对其居住房屋建筑具有很的影响:

瑶族居住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背靠大山建村立寨,一般是几户至几十户聚居成村,与大分散的居住特点相应的就是瑶族与其他民族的大杂居。周围与汉、壮、傣、侗、哈尼、苗族的村落毗邻,也有不少的瑶族与其他民族同村寨居住。瑶族村落的选向依山势而定,只要是靠近水源和耕作区域、易找建筑材料、野兽出没较少的向阳处,便可建寨。瑶族村寨规模小,多则几十户,少则三、五户。只有富川、恭城等地的瑶族(平地瑶)和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瑶族(茶山瑶、花篮瑶、坳瑶)村落比较大,住户较为集中,数十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一个村寨。村与村的距离也较远,近者二三里,远者三五十里。

三、瑶族人口的与数量分布使其更加受到世界的关注: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瑶族人口141.9万。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瑶族人口213,4013人。

二者相差72万,从1982---1990,8年增长72万,增长最快。

瑶族人口不多不少,正好适中,是研究的好对象。

我国共有12个瑶族自治县,此外,还在各瑶族小块聚居区建立200多个瑶族(或各族)自治乡。广西:148万,占中国瑶族总人口的62%。湖南:70万,占总人口的26%。云南,18万,占6.8%。广东,15万,占5.7%。贵州3万,占5.3%。即可知:广西是中国瑶族人口最多的省区,是瑶族文化的研究中心。瑶族不仅是中国国内的少数民族,更是国际民族。

总的来说:

《瑶族舞曲》教学反思 篇5

反思本课教学有以下几点收获:

首先,在设计这节课时,教师对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了综合分析,设计了切实可行,符合实际且细化的教学目标,因而获得了良好、有效的教学效果。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能合理安排教学环节,让学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获得音乐感受和知识。另外,教师也注重细节的设计,包括每个教学环节的衔接,教师的引导语言,音频的效果等,这些细节都是为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而服务的。再次,这节课遵循了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始终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如,聆听方式有分段聆听,也有完整聆听。在聆听过程中设计了随音乐律动、哼唱主题旋律、打节奏为音乐伴奏、对比音乐要素等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能透彻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反思本课中运用较好的教学方法有:

第一,体验式音乐学习法。音乐学习需要学习者自身去经历、去感悟、去操作,才能获得属于学习者个人的音乐感受。体验式音乐学习强调身体的参与。因此,在欣赏《瑶族舞曲》的过程中,执教教师比较注重学生亲身的音乐体验。在聆听每一段主题时都通过唱旋律、打节奏等活动,使学生获得音乐感受。在完整欣赏时也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边想象,让他们始终沉浸在音乐中,获得最直观的音乐感受。

第二,比较式音乐学习法。运用比较的方法欣赏音乐,有利于学生形成对音乐的深刻印象。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审美注意力,还有利于学生音乐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与评价音乐能力的提高。在本课的欣赏环节中,我多次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对比四个主题在节拍、节奏、速度以及音乐情绪方面的异同。在欣赏完四个主题后,还通表格列举各主题的异同音乐特点,帮助学生梳理音乐思路。

反思本课教有特色的两个教学环节:

一是,导入部分。导入环节采用了音乐热身的方式,选择了《欢迎进行曲》,请学生跟随音乐律动起来。这首管弦乐曲学生比较熟悉,也能感受其情绪与气氛。同时,新编版本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这是学生所喜欢的,于是谭老师设计了跟随音乐节奏律动的活动,通过不断变化敲击方式和节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个导入方式的教学效果不错,可以运用在日常教学中,成为每节音乐课的固定环节,从一点一滴让学生养成听音乐律动的习惯,培养他们的乐感。

二是,拓展部分。本课的拓展环节设计为学生对所学作品的创编活动。学生在熟悉作品音乐主题,获得音乐感受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对音乐进行个性化的创作,并且用演唱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个环节既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掌握的音乐技能,又展示了学生个性,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表现力。学生能积极参与创编,并有较好的成功展示,这有懒于平时音乐语汇的积累和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

反思本课的不足之处:

第一,在完整欣赏作品时,设计的学生活动太多,以至于学生不能集中精力聆听音乐,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和美感。这个环节可以修改为,学生聆听音乐,教师用板书写出出现的主题,而后由学生总结作品的曲式结构。

第二,聆听音乐想象音乐场景这个环节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主要原因是,在完整聆听时既要求学生听辩主题,又要求学生想象场景,多数学生无法做到一心多用。因此,可以考虑把这个环节改为在欣赏每个主题后,学生用语言描述想象的音乐场景。

瑶族“滚蛋疗法” 篇6

“滚蛋疗法”是用禽蛋在患者身体各部位来回滚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不同的疾病,滚动的部位和采取的滚蛋方式不同。民间认为,禽蛋具有祛风作用,而“滚蛋疗法”正是充分利用蛋的这一作用。“滚蛋疗法”主要优先选择鸡蛋,而鸭蛋和其他禽蛋亦可。对于治风寒感冒,鸭蛋效果比较好。

“滚蛋疗法”分为“热滚法”和“冷滚法”。不同病症可采用相应的“滚蛋疗法。“热滚法”的操作方式为:把两个蛋放入水中,用大火煮15分钟。取出一个蛋,去壳,趁热在头部、胸部、背部和手足心等处来回滚动,直到出微汗为止。备两个蛋,一个蛋滚动变冷后,可放入热水中继续温热待用,取备用的蛋滚动。

“冷滚法”即取生蛋在身体上滚动,操作方式和“热滚法”一样。值得一提的是,两种滚蛋方式都应使用新鲜的蛋,不可使用已变质的蛋。“热滚法”的蛋一般使用后即丢弃,而“冷滚法”的蛋则可多次使用,但最多只能用3天,以免把带出的毒素再次摄入体内。

大班音乐瑶族舞曲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感受第一段音乐的优美、舒缓、柔和和第二段音乐的欢快、热烈的特点。2.能用乐器伴奏来表现音乐。3.体验参与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课件《瑶族舞曲》。

2.小铃、三角铁、铃鼓若干,节奏型卡片,演奏图谱,分组标志

活动过程:

一、兴趣导入:

1.师:在我们国家的南方有个少数民族,看看是哪个民族的?

2.小结:小朋友说对了,他们是瑶族人,他们呀各个都能歌善舞的。

下面就请小朋友听一首乐曲。这首音乐讲得是瑶族的人民在欢庆他们的节日。

二、感受乐曲的结构、意境。1.完整欣赏一遍乐曲

说说听了乐曲有什么感觉

如:开始很缓慢、优美,中间就欢快了,到结束的时候又回到了安静、缓慢了。尝试区分乐曲的段落结构A-B-A 2.进行分段欣赏

说说听每一段乐曲是的感受,进一步了解乐曲含义。⑴播放第一段

花儿慢慢开了,白云在天上飘、瑶族的人在跳织布舞、绣花舞。⑵播放第二段

瑶族人在跳长鼓舞、敲铜鼓或者是在放冲天炮等。(3)播放第三段

在篝火边听音乐、休息等

三、尝试节奏演奏

1.瑶族的节日真热闹呀!想不想和他们一起玩呀? 2.那么我们为他们的舞蹈伴奏吧 让幼儿想一些节奏型并出示练习师:这是几拍子的乐曲

请你动脑筋想一想有什么节奏适合

四、用乐器演奏 1.讨论选择乐器

第一段第三段舒缓悠长用小铃、三角铁,第二段热情欢快用铃鼓 2.出示图谱,解读演奏方法

瑶族导游词介绍 篇8

你们好!我是导游员_×,你们可以叫我_,今天我带领大家畅游巴马,在此,我们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也希望我的服务能给大家带来一段美好的享受。

巴马瑶族自治县,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所辖的一个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全县总面积1971平方公里,聚居着瑶、壮、汉等12个民族,2012年巴马县总人口27万人。与百色、田阳、田东、平果、大化、东兰、凤山、凌云等市县毗邻。 巴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土地对于当地农民显得万分珍贵和珍惜。因其当地著名的巴马可滋泉而被国家地理推荐指数评选为世界十大美容泉之首,而享誉世界。巴马最高处海拔1216米,最低处221米,大多在600至800米之间,境内盘阳河自北向南悠然而下,将石山带和土山带一分为二,恰似银河系牛郎,两岸相望,很为奇特。巴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蕴藏着丰富的溶岩溶洞,年平均气温20.4℃,极端最低温-2.4°C,极端最高气温38.4°C,大于等于10°C的年平均活动积温6000°c;1月最冷,月均温11.4°C;7月最热,月均温26.4°C。年均降雨量1700毫米,集中在5—10月份,年均蒸发量1406.9毫米,降雨量大于蒸发量,年平均相对湿度78%。夏热多雨,间有涝灾,冬温凉而干燥,偶有低温霜冻,高山地区常有冷冻积雪,秋高气爽,常有春旱、冬旱发生,四季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均小有温差, 人居环境和气候条件十分宜人。

巴马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主要旅游景点有赐福湖风光、龙洪田园风光、弄友原始森林、盘阳河风光、百鸟岩、百魔洞、好龙天坑群、大洛水晶宫等自然旅游资源以及长寿探秘、民族风情、革命史教育基地等人文旅游资源。巴马寿乡探秘游已列入广西十大旅游精品之一。在巴马这块神秘的土地上,独特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巴马寿乡探秘游和红色旅游已列为广西十大旅游精品线路之一,境内有桃花源般令人难以忘怀的盘阳河秀丽风光,有被英国皇家探险队八七年宣布称之为天下第一洞,可滋泉泉水的源头的“百魔洞”、有令人如梦如幻般经历三昼夜的“祈寿宫(百鸟岩)" 水上溶洞,地下水晶般的艺术宫殿“水晶宫”让人一步一叹;还有美如西湖的赐福湖风光、弄友原始森林、龙洪田园风光、西山弄友原始森林、弄友天然八卦、大洛江洲地下长廊、水晶宫脚下让人为之震撼的“长命河”、好龙天坑、交乐天坑、好和响水天坑自然景观及东山瑶族风情等旅游资源。

赶鸟节的传说(瑶族) 篇9

圣旨传下来之后,山主、耕山人都绞尽脑汁想办法。盘云寨有个盘英姑,很爱唱歌。耕山人听了她的歌,口里像吃了一块蜜;她向着山泉唱,山泉都停止了流淌;她向着山林唱,鸟雀们都羞得不敢开口,盘英姑的歌停了,鸟雀们还久久不肯离开。耕山人想:要赶鸟,盘英姑一定有办法。于是,盘云寨的男男女女都来到英姑的木楼前,跟她学起了唱歌,并商量着把歌传到九十九寨的耕山人中间去。他们约定来年正月的最后一天,下种以前,把鸟雀从九山引开,赶到没有春作物的白头山去。

在盘云寨,有个叫盘阿肚的山主,养了一对画眉,每天清晨,他把鸟笼挂在木楼的房梁上,逗着画眉唱。说也奇怪,也引来一些山雀,日停寨头,夜宿楼檐,山主十分高兴地说:“哈哈,九架岭又是我的了。”于是,他急忙上书,报告皇帝。皇帝朱笔一点,命令各山寨:山主们多养画眉,正月末一天,以鸟引鸟,把九山九岭的鸟雀引到白头山石岩岭去。

正月的最后一天到了,清早,九十九寨的耕山人,聚集到寨头唱着歌。九十九寨的山主,看着鸟雀一群群飞出山林,飞来山寨,急了,他们举起鸟笼,想抢在耕山人的前头,向白头山汇集。鸟雀也真的追着歌声,跟着人们,飞往白头山。

于是每年二月初一,白头山上人多,鸟也多。晴天,鸟雀飞成排,为歌唱者遮日阴;雨天,鸟雀飞成队,为唱歌人挡风雨。耕山人从清晨唱到黄昏,鸟雀真的忘了飞回山林,累了,就落在岩石上,人们悄悄离去。到第二天,鸟儿们飞到云头寻找歌声,它们围着白头山飞,好像山头有听不完的歌声。这样,鸟雀们在白头山呆了半年,等到它们醒来,坡地上只剩包谷秆子了,耕山人早把粮食收进了寨门。

瑶族婚恋习俗――爬楼 篇10

在广西大瑶山生活的瑶族同胞,保留了很多古老的民族传统,茶山瑶的“爬楼”恋爱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传统之一。茶山瑶村落一般依山靠水,较大而集中,其住宅均为两层木楼。村寨中还建有供姑娘们居住和恋爱的吊楼,吊楼装饰华丽,美观大方,就像一顶花轿悬挂在山中。当姑娘到了恋爱的年龄,父母就安排她们到吊楼里居住。小伙子来谈情说爱时,不能从大门直接进屋再沿楼梯进入吊楼内,而要在吊楼的巷道里攀爬而上,进入到吊楼内,人们称这样的恋爱方式为“爬楼”。

“爬楼”多在晚上进行,姑娘们喜欢三三两两聚在吊楼里,关着门和窗,边唱“香哩歌”,边绣花边等待。当男青年弄清自己爱慕的姑娘在哪座吊楼时,就与同伴来到吊楼下,轻声唱“香哩歌”传话,或者先用竹竿轻轻敲一下楼板以示通报,并如实回答姑娘的提问。如果姑娘愿意,吊楼的门便会立即打开,男青年便可攀爬而上进入吊楼里。如果姑娘不愿意,男青年只好打道回府。

每当吊楼披上了朦胧的月光,姑娘们便在一起绣花织带。有心的小伙子在巷道里以歌代话,表达自己的爱意。如果来者是姑娘的意中人,吊楼的门就会在歌声中悄悄打开,这时勇敢机智的小伙子就会灵活地攀木而上。当然,热心的姑娘少不了在楼上助小伙子一臂之力。但也有吃闭门羹的,不过他们不恼不怒,而是自我解嘲地唱道:“我想你多么辛苦,阿香哩!我想你吃不下饭哟,一餐三大碗;我爱你睡不着觉哟!一觉睡到大天亮……”。吊楼里的姑娘被这善意的歌声逗的大笑。然而,吊楼里的小伙子也不一定稳操胜券,还得靠其她姑娘的撮合和自己的智慧和努力。男女双方一旦情投意合,吊楼里便只剩下一对情侣,相依一起,互吐情愫。以后小伙子再来“爬楼”,便带着姑娘喜爱的彩线,而姑娘则把精心编织的草鞋送给小伙子,作为爱情的信物。

瑶族“爬楼”的规矩很严肃,已结婚成家的人不得参加“爬楼”活动;已确定了婚姻大事的姑娘则不允许其他人再来“爬楼”;在“爬楼”过程中也不允许有越轨行为,否则要受到严厉的惩罚。“爬楼”以后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小伙子便可大大方方地从大门进入姑娘家,拜见姑娘父母。

瑶族风俗习惯 篇11

1.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风格,学习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理解歌词内容,体验长大的自豪,增强自信心。

3.知道要爱护树木,提高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小松树音乐

活动过程:

1.律动导入

幼儿跟随音乐《春天在哪里》进行律动。

2.熟悉旋律。

(1)师:春天在哪里?春天的大自然有什么变化?

(2)师:春天春暖花开,小树在慢慢长大,大树长出了嫩绿的树芽,有首春天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听。

(3)师:这首春天的歌曲说的是什么?

3.学习歌曲

(1)教师再次播放歌曲,鼓励幼儿随节奏拍打身体,拍出声音,在多次拍打中熟悉旋律,并且感受乐曲的欢快。

(2)教师带领幼儿有节奏地朗诵歌曲。

(3)幼儿跟唱歌曲

(4)幼儿表演唱

活动延伸

湘南瑶族织锦工艺三题 篇12

[关键词]瑶族织锦;地域分布;日用分类;特色工艺

[Abstract] Yao brocade craft,distributed in southern Hunan like JiangHua, JiangYong, retains warp jacquard craft from Warp-patterned Brocade till now, and in those areas it is widely used in quilt cover, braided belt, swaddle, baby bib, handkerchief, and ganlraaiz in daily life. It is due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Warp-patterned Brocade that Yao brocade in southern Hunan is different from others, such as Tujia brocade,Dong brocade in warp craft and jacquard craft which makes Yao brocade a shining pearl in Chinese minority tapestries.

[Key words] Yao brocade;Geographic distribution;Daily use classification;Unique craft

瑶族是湖南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秦汉时期瑶族先民便集中居住在湖南黔中郡,被称作“武陵蛮”、“长沙蛮”、“零陵蛮”等。湖南作为瑶族先民最早有据可查的聚居地之一,瑶族文化也成为湖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瑶族有平地瑶、过山瑶、花瑶等分支,主要分布在永州江华、江永、蓝山、道县,邵阳隆回、怀化溆浦等地,是湘南地区最主要的少数民族。与其他兄弟少数民族一致,湖南瑶族传统织绣工艺发达,广泛应用于头饰、服饰、铺盖、祭祀等日常生活和族群信仰领域,其工艺种类根据不同的地域分布还各有所侧重。湖南瑶族织绣工艺保留有极具特色的个性特征,均不同于侗族、苗族、土家族织绣工艺,有着强烈的民族识别性。以经线起花的平地瑶织锦工艺便是其中一朵美丽的奇葩。

一、湘南瑶族织锦的主要地域分布

在湖南瑶族发展历史上,瑶族传统聚居地有一个从湘西北地区到湘中、湘南地区的逐渐迁徙过程,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成为目前湘南地区最主要的少数民族。笔者一行近几年对湘南瑶族民间工艺进行了数次系统调研,瑶族织锦工艺较为集中的分布在江华、江永两县,是当地平地瑶族群最富有特色、盛名远播的手工技艺。

(一)江华瑶族自治县

江华瑶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最南端,西部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与广东省接壤,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瑶族自治县之一,也是湖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还是瑶族人口分布最多的自治县,被誉为“神州瑶都”。江华瑶族自治县区域位置重要,是由湘入粤、桂的重要通道,南岭山系的萌渚岭山脉将县境划为“岭东”、“岭西”两部。岭东地区高山众多,又称为“大瑶山”,包括较大的大圩镇、小圩镇等地,均没有织锦技艺及其习俗的遗存。岭西的丘陵地带是瑶族织锦的最主要流传地区,从县城沱江镇出发,自北向南经大路铺镇、白芒营镇、涛圩镇、河路口镇等五个集镇,居住了绝大部分的平地瑶群众,瑶族古老的织造之风在这里流传至今。

在江华岭西地区平地瑶的众多族群分支中,又数梧州瑶的织造技艺最为熟练,也是目前瑶族织锦技艺主要的传承群体。根据相关学者的考证,“宋皇祐五年(1053年)居住在广西梧州地区的寨山人(梧州人)因被驱赶,部分从梧州迁入江华,明代又有大批进入”[1],说明“梧州瑶”最早在宋代便从广西迁入江华。其后随着明正统至嘉靖年间,广西瑶族地区局势动荡,更多批次的“梧州流民”迁入今天的江华一带,形成“半瑶僮、半梧州流民”的平地瑶村这部分居住在今大路铺镇、白芒营镇、涛圩镇等地的梧州瑶人,至今仍然使用一种独特的“梧州话”方言,也比较完整的保留了瑶族织锦、刺绣等传统工艺,几乎每个村寨都均有掌握织锦技艺的妇女,尽管普遍年龄偏大,但这门技艺尚在艰难的维系。

(二)江永县

与江华县的西北部接壤的江永县千家峒故地,是瑶族史学界公认的瑶族祖居故地之一,也是瑶族的发源地之一。江永县瑶汉混居,瑶族人口相对江华县较少,大部分为平地瑶支系,千家峒瑶族乡、兰溪瑶族乡、源口瑶族乡与松柏瑶族乡等四个聚居地在县境大致呈北、东、西三角形散落分布。

江永瑶族织锦工艺的遗存总体上不及江华瑶族自治县,但当地妇女仍有使用织锦镶嵌的被面、背带、花带等习惯,且八宝被在图案上与江华八宝被大致相同,但织造工艺上却不用大型的织机,仅用织花带的腰织机进行编织,故不受地点的限制。也因工具的简单致使单幅宽度相对江华八宝被较窄,需拼接才能制成一床被面,因而较为费时。江华、江永两地瑶族织锦不同的表现载体与分布流传,不仅体现了手工技艺的明显的地域特性,也进一步说明,八宝被的经花工艺与织花带有着相似的渊源。

二、湘南瑤族织锦的日用分类

按照织锦的织造工艺区分,瑶族织锦属于典型的经线起花的“经锦”,按照织锦经纬线的色彩,瑶族织锦则有素锦、彩锦之别。在瑶族织锦工艺尚存的湘南村寨,日用是织锦工艺产品的主要用途,从被面铺盖,到装饰的花带、头帕,到儿童口水兜等,无不凝结着瑶族妇女手艺的结晶。

(一)被面

用于铺盖的被面,是湘南瑶族织锦最普遍的用途,当地称之为“八宝被”,因每床铺盖有八种不同的图案而得名。由于瑶族织锦多用自产的棉纱,较之其他原料或工业机器织成的铺盖更加结实耐用、软和保暖,八宝被受到瑶族群众的普遍欢迎。瑶族织锦使用经线起色起花,呈现出长条形的色彩和图案变化。彩锦的配色对比强烈、大胆艳丽,在化纤材料还未普及到偏远瑶乡的年代,纯度较高的大红、靛蓝、翠绿、黑色是最常见的搭配(图1)。今天各色纱线都能很方便地从市场上买到,桃红、柠檬黄、紫色等颜色被使用到被面中。多彩的八宝被彰显了瑶女对色彩的独特理解,寄托了她们内心无比的热情。

与多种颜色的彩色织锦相比,两种色彩的素锦(图2)则凸显出古朴神秘、稳健大方的美感。八宝被经花工艺的纹样抽象简洁,织女将倾斜的几何纹样织入一个个不大的单元格中,隐约可辨的有鸟纹、莲花纹等;或织入带有教化意味的文字与诗句,在文字上下配以装饰图案,巧妙地将阅读性与观赏性结合起来,二者相得益彰,深得当地瑶族人民的喜爱,是目前八宝被最常见、普遍的图案组成形式;有的如“万”、“田”、“而”、“土”等,并没能组合成一句有意义的文字话语,是一种间于文字与图案之间的花边装饰。江永地区的八宝被不同于江华,是由花带拼接而成的。手工织造的花带宽度不等,按经线的数目来看,一般在21双至62双之间。由于手工织造花带的经密可以自由控制,通常比上机织造被面的经密要高,所以相同经数的经条花带的宽度较窄。江永瑶族花带的几何纹样呈连续排列的方式,极少数会采用单元格内织入文字的方式。

江华瑶族自治县还遗存一种回形纹样的被面,其图案组织是呈横向排列的异色长条形,单条纹样宽幅较窄,配色通常为蓝、红、黑、绿四种颜色,循环重复地铺满整个被面。这种回纹被面所用的是区别于八宝被织造的纬线起花工艺,一般在另一种较高的土布织机上完成,织造时根据配色来决定梭子的数量,一条颜色使用一个梭子,整个被面平整细致,较八宝被更加淡薄而细腻,属于平纹纬花织物。

(二)花带

花带是瑶族人民必需的生活用品,也是重要的装饰物品。花带一般用来做腰带,其制作精美,织造风尚与被面织造不相上下,尤以江华瑶族自治县久负盛名,被称为“花腰带”。江华地区的瑶族花带,有一种在纹样上与八宝被大致无异,其中文字与几何图案平整细致,单元纹样分段连接,间隔有序,这种花带也被称为“八宝带”(图3)。笔者在涛圩镇上云村见到两条由蚕丝挑织的花带,虽已年代久远但触感却光滑异常,配色典雅古朴,所织图案是在八宝被上常见的蝴蝶纹、人纹、莲花纹等,其纹样组织严密整齐,保存完好,是瑶族花带中的精品。另一种花带更窄一些,且不分间隔,中间连续不断的纹样多呈抽象的斜菱形,似图似字,这些纹样的确切涵义已极难厘清,而织花带的妇女技艺高超却大字不识,只是对照前人遗留的纹样织造而已。也有当地学者将其与女书或瑶文联系,因而被称为“字带”。在大路铺镇宝昌洞一带流行的“字带”正反两面纹样均平整有序,双面图案也都不相同,几乎没有正面与反面的区别,这种“字带”的制作比较精美,其编织方法较“八宝带”来说也更为复杂。

(三)襁褓

襁褓是中国民间极为常见的日用织物,每个少数民族的襁褓在色彩、纹样乃至搭配形制上都各具风格。襁褓不仅保护着婴孩的柔软身体,也极大地方便了母亲或外婆背着孩子外出赶集或劳作,它同时承载着大人对孩子无限的希望与期许,是她们表达对新生儿喜爱之情的重要载体。新婚后的平地瑶女性会为自己未出生的孩子专门织造一床小被盖,不仅如此,待孩子出生后,家中的女性亲戚如外婆、奶奶、姑母等也会将自己织造的小被盖作为贺礼送给孩子的父母,以表达对晚辈的关爱。

江华地区最传统的襁褓以八宝被面和背带配合使用。包裹婴孩的八宝被面比普通被盖稍小,因而瑶族人将其称为“小被盖”,在秋冬季节使用可防寒护体。背带整体呈T形,两翼狭长,一般用普通的纯色平纹形,两翼狭长,一般用普通的纯色平纹布做成,也有用织锦制成的。中间的长方形尾部带有流苏,同时横向织入红、黄、紫等亮色的细条纹,条纹不封边,露出一截。在长方形的中上部分通常会绣进一片精致而鲜艳的三角形绣片,同时背带上端缝有两条数米长的布带做捆绑之用。用背带和小被盖包裹婴孩的具体做法是,先将长方形小被盖包裹住婴孩,再将背带的长方形部分包住小被盖,把背带两旁的长布带捆在母亲的肩膀和腰部,这样孩子便牢牢绑在母亲身上了。江永地区的襁褓将背带和被面的形制结合在一起。妇女们将花带拼成方形的被面,在顶端缝上长条蓝布包边并向左右延出一定长度,再各头接缝上细细的花带。

(四)口水兜

口水兜是系于小孩子的脖颈间,用于承接口水与食物残渣的布兜(图4)。口水兜一般以八宝被剪裁而成,因此纹样如八宝被一样,呈单元格式排列。口水兜在制作时取八宝被的一部分,从中间开个小圆口,右侧开口并订有线扣或盘扣,四围由土布包边。口水兜一般为长方形,在使用时,开口处搭于肩膀,前后片垂于胸前背后。

(五)盖篮帕

平地瑶族的姑娘,在生产劳动和赶圩集会时通常会带着竹篮,在竹篮之上一定会盖上色彩艳丽,两头装有黄色或蓝色的流苏的织锦花帕,即为盖篮帕(图5),在江华岭西地区使用极为广泛。

盖篮帕的形制大致有三种。一种是与八宝被面纹样一致,纹样程单元格分段式;一种则是由花带拼接而成;一种则是单一的素色回纹图案铺满整巾,仅在两端织入红蓝绿三种颜色的条纹,其工艺与上述回纹被面一致,属于纬线起花的平纹织物。三种盖篮帕中,第一种是最为漂亮与常见,因其织造方式与八宝被面无异,所在色彩和纹样上更为丰富。

(六)頭帕

江华瑶族女性所用的头帕也是织造而成(图6)。白芒营镇等地的头帕多为两种素色方形田格头帕,当地人称之为“四个字”或“六个字”。其实并无文字织入,只是仔细观察可以看出,在大方格中有四排或六排更小的方格纹路,便以此称呼来区分。除了田格样式的头帕,也有素色条纹样式的头帕等。

三、湘南瑶族织锦的特色工艺

湖南民间织锦的工艺流程大同小异,大致以上机为界,分为上机前工艺和上机织造两大部分,而瑶族织锦工艺中的最大特点,还在于其织造前的牵经工艺以及织造过程中的起花工艺。

(一)牵经工艺

按照织锦经、纬线起花工艺的区别,瑶族织錦工艺是以经线起花起色的“经锦”,要求在牵经时必须将彩色经线的颜色排好,也就意味着瑶锦成品的条状色块在上织机之前就已经确定,在织造时无法改变(图7)。当地织锦艺人告诉我们,经纱的数目要根据织锦的幅宽确定,一般一条幅宽需要21双色纱,而中间11条无花纹的间隔部分通常需要33双色纱。为了能使显花部分的色经与白经分开,在牵经时还需将色经与白经剪断,然后二者位置互换,重新联接,之后反复此过程,研究湖南织锦的著名学者汪为义称之为“接经套经工艺”[2]。

(二)起花工艺

在湖南土家族、侗族、苗族和瑶族织锦中,瑶锦区别前三种织锦从反面织造的特征,是唯一从正面织造的少数民族织锦,织女在织造被时也因此能够直观的看到纹样的形式,这自然与其古老的经线起花起色的原理有关。瑶族织锦织造的时候,主要凭借一种细长的竹扦挑出色经并以显出花纹(图8)。织造时,当彩色经线在上,织女用竹扦挑好花纹后,双手推动竹筘压紧竹扦,同时脚踩踏板提起综丝使白色经线上浮,彩色经线随之下沉,竹扦前推;用木梭从左至右地穿好纬线后,双手再次推动竹筘将竹扦向后压紧,同时脚踩踏板放松综丝让白色经线下沉,彩色经线上浮,最后用布刀打紧刚穿好的纬线,即可完成一个打花步骤。在这个步骤中,织女手脚并用,可以清楚地看见异色的底经和面经上下交换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织机的开口运动”。仔细观察,我们还发现综丝吊着的是白色经线,而竹扦也会与此同时随着织造的推进而留在织物中(图9),挑出的经线浮在其上,纹样清晰可辨,待织到一定长度时,再将竹扦抽出。

瑶族织锦在织造过程中,不仅可以清楚

地看见异色的底经和面经上下交换的过程,也能看见竹扦挑出双经形成的一个个色点,从而组合成纹样。彩色双经浮在织锦之上,花纹清晰可辨,未挑花的部分则形成了彩经与白经相交的“灰面”;瑶族织锦正面的纬线完全被经线包裹,反面的纬线则与正面的双经起花相互对应。瑶族织锦纹样则如颗粒般凸起,汪为义称这种竹扦挑花工艺为“双经起拱”。实际上,根据瑶族织锦的织花原理,其卧织机没有提花装置,这样的竹扦既充当纬线,又起到提花作用,是为瑶族织锦织造技艺中独具一格的工具。 结语

作为至今依旧坚持经线起花的“经锦”,湘南瑶族织锦工艺从某种程度上说具有一种中国古代织锦技艺的“标本”价值,而其中体现的织造智慧,也是古代劳动人民高水平生产力的代表,体现了湖南民间手工技艺所蕴含的珍贵智慧,亦是南方农耕经济文化的产物。目前,湘南瑶族织锦工艺的生存几乎停留在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如若继续任其发展,只有逐渐走向失传甚至灭绝的境地。在传统工艺与现代文明略显出失调的当下,如何以切实可行的方案,使这些日渐从生活中淡化的民间工艺重新焕发新的生命,是我们每一个从事创意设计的工作者所需要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祥红,任涛.江华瑶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1.

富川瑶族自治县地方税务局文件 篇13

富地税发„2007‟68号

关于加强采石场石灰石资源税征收管理的通知

各分局、稽查局、局内各股室:

根据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为使我县资源税管理得到不断强化,达到加强征管、堵塞漏洞、减少税收流失的目的,现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现将加强我县采石场石灰石资源税征收管理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收方式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第七、八、九条的规定,对我县采石场的石灰石资源税采用“炸药定税法”的征收方式核定征收。税款的征收可委托爆炸物品管理部门代征。

二、征收时间 在纳税人到爆炸物品管理部门领用炸药时,缴纳上一次领用炸药应纳的资源税税款。

三、计税标准

根据对我县大、中、小型采石场的抽样调查及运用加权平均法测算,每公斤炸药可开采石灰石3.5吨。按照“炸药定税法”,每公斤炸药开采的石灰石应征收7元资源税。

四、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炸药领用数量×单位税额(7元/公斤)。

五、本通知自下发之日起执行。纳税人在发文之日前领用炸药未申报缴纳资源税的(2007年领用),应当补充申报纳税。

瑶族赶鸟节的传说故事 篇14

圣旨传下来之后,山主、耕山人都想开了办法。盘云寨有个盘英姑,很爱唱歌。耕山人听了她的歌,口里象溶了一块蜜;她向着山泉唱,山泉都停止了流淌;她向着山林唱,鸟雀们都羞得不敢开口,盘英姑的歌停了,鸟雀们还久久不肯离开。耕山人想到:要赶鸟,盘英姑一定有办法。于是,盘云寨的男男女女都来到英姑的木楼,跟她学起了唱歌,并商量把歌传到九十九寨的耕山人中间去,约定下年正月的最后一天,下种以前,把鸟雀从九山引开,赶到没有阳春作物的白头山去。在盘云寨,有个叫盘阿肚的山主,养了一对画眉,每天清晨,他把鸟笼挂在木楼的房梁上,逗着画眉唱。说也奇怪,也引来一些山雀,日停寨头,夜宿楼檐,山主十分高兴:“哈哈,九架岭又到我名下了。”于是,他急忙修书,报告皇帝。皇帝朱笔一点,命令各山寨:山主们多养画眉,正月末一天,以鸟引鸟,把九山九岭的鸟雀引上白头山石岩岭。

正月最末一天到了,就要种早包谷了,天清早,九十九寨的耕山人,歌唱着聚会寨头。九十九寨的山主,看着鸟雀一群群飞出山林,飞来山寨,好不高兴,举起鸟笼,抢在耕山人的前头,向白头山汇集。鸟雀也真的追着歌声,跟着人们,飞往白头山。

《中华五十六民族》——瑶族 篇15

瑶族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

瑶族服饰

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瑶族建筑

瑶族民居善于因地制宜,有“半边楼”、“全楼”和“四合院”之分。

“半边楼”一般为五柱三间,两头附建偏厦,或一头偏厦,或一头偏厦前伸建厢房。大门多在屋头上层屋场偏厦间。此种建筑多为红瑶所建。

“全楼”相对“半边楼”而称;一般建于沿河一带或半山较平坦的一层地基上。规模及附属建筑与“半边楼”同。花瑶、盘瑶多居“全楼”。

“四合院”在较平坦的地面上连接修建四幢“全楼”合成的房屋,中间有一小块方形空地庭院,故称“四合院”。这种建筑仅为沿河一带红瑶富裕人家所居。

瑶族禁忌

到瑶家做客,还要懂得当地的禁忌,否则会引起主人的反感。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脚踏火炉撑架;忌在火炉里烧有字的纸张;进入瑶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为象征丧事;忌坐门槛;穿草鞋不能上楼;不能坐主妇烧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伞”,言及“雨伞”时,要说“雨遮”,因“伞”与“散”谐音;遇人伐木时,忌说“吃肉”、“死”之类不祥之语等等。

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湘西南辰溪县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瑶族祭神,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

上一篇:1草原教学设计及反思下一篇:小露珠优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