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风俗习惯

2024-07-13

春节的风俗习惯(精选3篇)

春节的风俗习惯 篇1

本文基于对春节期间奎屯市民购花习惯的调查, 试图寻找有益于奎屯花卉销售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奎屯市成立于1975年, 是中国西北部一座新兴的工商业城市。“奎屯”地名源自奎屯河, 蒙古语为“寒冷”之意。2007年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40%, 绿地率35.26%。2012年全市总人口15.48万人, 其中男性人口7.71万人, 女性人口7.77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40元[1]。本次调查从2013年1月20日开始, 至2013年2月20日结束。为了使本次问卷调查能够反映当地市民购花习惯的特点, 样本对象主要针对本地市民。调查实施地点选择在奎屯国际贸易花卉市场, 时间为春节期间。奎屯市国贸花卉市场春节期间的花卉商品主要以室内盆栽花卉为主, 少量供应鲜切花。室内盆栽花卉主要包括草本观叶植物 (如:吊兰类、喜林芋类、竹芋类、肖竹芋类、龟背竹等) , 木本观叶植物 (如:橡皮树、鹅掌藤、榕树类、龙血树类、马拉巴栗等) , 草本观花植物 (如:报春花、蒲包花、四季秋海棠、非洲凤仙、大花君子兰、花烛、凤梨等) , 木本观花植物 (如:杜鹃花、扶桑、米兰、栀子等) , 观果类植物 (如佛手、四季桔、朱砂根等) , 多肉类植物 (如仙人掌、沙漠玫瑰、蟹爪兰等) , 蕨类植物 (如巢蕨、肾蕨、铁线蕨等) , 和兰科植物 (大花蕙兰、蝴蝶兰、春兰等) 。

1 为了提高问卷的有效回收率, 调查主要采用面对面询问的方式

本次问卷调查一共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72份, 综合统计回收的问卷, 显示调查情况如下:

1.1 春节期间奎屯市民的花卉消费情况

春季期间奎屯市民对不同种类盆栽花卉的消费情况为:选择购买草本观叶植物的市民为78人次, 占总人次数的20.53%;选择购买木本观叶植物的市民为68人次, 占总人次数的17.89%;选择购买草本观花植物的市民为96人次, 占总人次数的25.26%;选择购买木本观花植物的市民为55人次, 占总人次数的14.47%;选择购买观果类植物的市民为15人次, 占总人次数的3.95%;选择购买多肉类植物的市民为18人次, 占总人次数的4.74%;选择购买蕨类植物的市民为10人次, 占总人次数的2.63%;选择购买兰科植物的市民为40人次, 占总人次数的10.53%。 (注:此项为多选, 因此有效选项为380人次)

1.2 春季期间奎屯市民购买盆花的目的情况

春节期间奎屯市民购买盆花的目的主要有:装饰新住房净化空气的42人次占总人次数的15.44%;装饰住房烘托节日气氛的98人次占总人次数的36.03%;节日赠送亲友的64人次占总人次数的23.53%;节日赠送单位领导的19人次占总人次数的6.99%;赠送店面开张的11人次占总人次数的4.04%;营业场所烘托节日气氛的38人次占总人次数的13.97%。

1.3 春节期间奎屯市民购买盆花的单次消费金额情况

春节期间奎屯市民购买盆花的单次消费金额情况为:单次消费50元以下的33人次, 占总人次数的12.13%;单次消费50元至100元的46人次, 占总人次数的16.91%;单次消费100元至200元的35人次, 占总人次数的12.87%;单次消费200元至500元的69人次, 占总人次数的25.37%;单次消费500元至1000元的63人次, 占总人次数的23.16%;单次消费1000元以上的26人次, 占总人次数的9.56%。

2 根据回收的调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如下

2.1 春节期间奎屯市民对盆花种类的选择如图1所示

草本观花类植物是市民春节期间购花的首选, 占所调查人群的25.26%;依次是草本观叶植物20.53%、木本观叶类植物17.89%、木本观花类植物14.47%、兰科植物10.53%、多肉类植物4.74%、观果类植物3.95%和蕨类植物2.63%。在市民的购花选择中观花类植物占39.73%, 反映出春节期间市民更加喜欢购买带有鲜艳色彩和芳香气息的观花类植物来烘托节日气氛。观叶类植物占38.42%, 反应出市民非常注重室内环境的空气质量, 把突出净化空气效果观叶类植物也列入购买的主要选择。兰科植物占10.53%, 大花蕙兰和蝴蝶兰是年宵花的主打产品, 虽然价格偏贵, 但色彩艳丽、寓意美好, 因此也是春节期间赠送亲友、领导的首选盆花。

2.2 春节期间奎屯市民购买盆花的用途如图2所示

36.03%的市民购买盆花为了装饰住房烘托气氛, 可见春节期间装饰住房烘托气氛是市民购买盆花的主要用途;然后依次是赠送亲友23.53%、装饰新房15.44%、营业场所烘托气氛13.97%、赠送单位领导6.99%和庆祝店面开张4.04%。在市民的购花目的中, 自用的比例为65.44%, 赠送的比例为34.56%。反映出市民更倾向于购买盆花用于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和陶冶情操, 其次将盆花作为节日礼品赠送于亲友同事。

2.3 春节期间奎屯市民购买盆花的单次消费金额如图3所示

25.37%的市民购买盆花的单次消费金额为200~500元, 然后依次是500~1000元23.16%、50元至100元16.91%、100元至200元12.87%、50元以下12.13%和1000元以上9.56%。由此可见市民单次购花消费金额并没有与人次呈明显的正相关或负相关, 也不呈相应的指数关系。可能与市民的家庭收入呈相应的正相关, 但大多数市民不愿填写家庭收入, 所以本项推论仅属于作者根据经验的推测。

3 对于奎屯市发展花卉零售业的建议

3.1 积累花文化底蕴, 引导花卉消费

一个地域的居民, 常常存在文化趋同的现象。花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 往往成为一个地区居民购花习惯背后的潜在主导因素。一个共享的文化现象对经济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花文化也不例外, 它对以花卉为对象的经济活动尤其是营销活动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2]。只有通过提高花卉消费的文化底蕴, 才能更好地培育和扩大花卉的消费市场。这就需要针对市民的购花习惯, 进行引导。通过多种名优花卉展览和栽培知识讲座, 加大对花文化的宣传。让市民对于花的了解不仅停留在表面, 向更深层次了解花的文化内涵。即可以使市民对花的喜爱之情更加浓厚, 同时也增加他们对花卉产品的消费需求。[3]花卉消费由于受春节、中秋等节日的影响, 花卉产品在节假日往往呈现价格高、需求量大;平时价格低、需求量少的周期性现象。因此, 需要积极举办多种类型花文化活动 (如赏花、插花等) , 以此引导市民的规律性花卉消费, 使花卉产品在年周期内不会发生太大的波动。最终, 要使花卉成为居民生活中的常用消费品, 而不仅仅是节日的点缀, 让花卉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

3.2 提升服务质量, 创造品牌服务

几乎90%以上的市民在购花过程中都要问这么一句‘这花好不好养’, 而几乎所有的花卉销售商都回答说‘好养’。在回答‘好养’的同时, 花卉销售商大多没有对购花者进行详细的日常养花注意事项介绍, 往往盆花卖出后就再也不管了。这就导致很多购花者不能合理地养护所购买的盆花, 以致盆花购买后在短期内死亡, 从而严重挫伤了购花者的购买积极性。因此, 如果使花卉市场进入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提升花卉销售商的售后服务质量。让购花者在购买完盆花后也享受到对其日常管理的技术服务, 从而把购花者培养出养花的兴趣, 让兴趣渐渐成为一种习惯。当一名初次购花者逐渐成为一名具有养花习惯的购花者, 花卉零售行业才能得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5]。

摘要:通过问卷方式调查春节期间奎屯市民购买盆花的习惯, 统计并分析奎屯市民购花的种类、目的的单次消费金额。总结出春节期间奎屯市民花卉消费的选择性、目的性和消费能力, 并针对性提出奎屯花卉销售行业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春节,奎屯,购花习惯

参考文献

[1]奎屯市政府网.2011年我国花卉产销情况.[EB/OL].http://www.kuitun.gov.cn/.

[2]陈卫元.市民用花习惯对花卉经营的影响[J].科技咨询导报.2007. (25) :187~189.

[3]陈丽晖等.以花文化传播促进花卉产业向文化产业转型[J].中国花卉园艺.2007 (21) :28~30.

[4]周武忠.南京市民用花习惯研究[J].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06 (11) :141~146.钟志权.

[5]花文化与生产力.[J].花卉园艺.2005. (07) :30.

春节的风俗习惯 篇2

开门炮仗 :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新年的初一,男人们都早早起来,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占岁: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

饮屠苏酒: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聚财: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正月初二(北方地区为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祭财神(北方):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贴“赤口”:在中国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格式:“公元一九九四年岁次甲戌正月初三日当对神前香火前门钉断四方男女赤口贼盗火星一切祸灾归天大吉大利”),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送年”:一般晚上举行送年仪式,是送诸神和祖先回天。

大年初四(Forth of January),又称为“羊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老黄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大年初四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前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清扫室内,把垃圾收集堆到一处。在北方有些农村风俗是大年初四,绑火神,用玉米梗或麦梗绑在棍子上,点燃后从自己家送到河里去,代表一年家里无火灾。

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招财进宝。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两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古时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俗称”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 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在中国各地还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是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正月初八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顺星:顺星又名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进香祀星君(即顺星),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祭星时,要在案头、灶台、门槛、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并点燃,叫“散灯花儿”,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结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 放生祈福: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说:“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笼禽雀、盆鱼虾、筐螺蚌,罗堂前,僧做梵语,数千相向,纵羽空飞,孽着落屋上,移时乃去,水之类投皇城金水河中网罟笋饵所希至。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生日,俗称“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称之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他是统领三界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正月初十

十,谐音“石”,因此初十为石头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正月十一

“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正月十二

十二搭灯棚: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三

南通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

正月十四

正月十四即农历正月第十四天,作为汉族传统农历节日之一, 这一天的汉族民俗活动有喝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拜临水娘娘等。到了这一天,年基本已经过去了,之后便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过后,年就宣告结束了。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的节俗非常有特色。节期与节俗活动,也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新年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春节的简介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

传统的、民俗的、真正的“年”,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在“二月二龙抬头”为收尾,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过“年”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过年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的历史渊源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社会。在农耕社会,古人不断观察时间变化,季节更迭,逐步掌握了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春节”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日子,意味着春天的开始和希望的萌生,它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

春节俗称“过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年”的记载。信奉自然神灵的古人认为丰收是神的恩赐,要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祭祀一年举行一次,具有很强的周期性,过年就是增岁。商周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除夕之夜都要举行驱邪逐疫仪式,庆祝丰收、祭祀祖先和求神降福,期望保佑一年的祥和平安。

春节的风俗习惯 篇3

姓名: 班级: 学号: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传至今。我国地大物博,疆域辽阔,各地春节的习俗也不尽相同。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欢度春节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为了加深对家乡春节习俗和历史文化的理解,我们利用寒假时间,对山东菏泽地区的春节民俗文化进行调研。

调查情况介绍调查时间:2012年11月20日-2012年11月25日 调查地点:山东菏泽牡丹区 调查对象:牡丹区村民 调查人:

调查方式:走访、查阅文献

调查结果通过走访村民、查阅民俗文献资料,我以时间为顺序,调查了菏泽农村地区春节期间自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初七的民俗习惯。

1、腊月二十三:鲁西南称之为小年。在菏泽城乡,在祭灶节来临前,在大街小巷和乡镇集市上,随时都可见到“祭灶糖”,这种扁扁的“祭灶糖”是菏泽地区最具地方特色的一个亮点,其他地方很少见到。传说到了这一天,管厨房的灶王爷要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的情况。晚上,家家都要给灶王爷包上水饺,摆上供果,烧上香和纸元宝。如果这一年家中的人口齐全,就是所有在外边的人都回家过年了,还要再买上“祭灶糖”,意思是用糖粘住灶王爷的嘴,回天上以后只说这家一年的好事,不说坏事,所以灶边的对联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2、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

3、往后依次是:“腊月二十六,蒸馒头;腊月二十七,炖肉过油;腊月二十八,贴画画,腊月二十九,煮肉肉;年三十,贴画门”。腊月二十六日,整个一天就是蒸馒头,豆馅馒头、菜肉包子要蒸很多锅,要一直吃到来年的正月十六;腊月二十八日,炖肉过油(炸丸子、藕、鱼等)等。

4、年三十:三十上午贴对联。中午要吃纯肉馅的扁食(水饺),女主人在下饺子时还要喊一声下饺子了,以示快放鞭炮,鞭炮一响,饺子下锅,饺子出锅,敬了天地祖宗诸路神仙,全家人就开始吃饺子啦。吃过饭后,女人在家叠元宝,而家族的男爷们带着香纸鞭炮都去自家的祖坟磕头,上坟请“老的”。“老的”指过世的祖父母和父母等,表达生者对逝者的惦念与牵挂,希望已故家人在“地下”能够有钱花

5、三十晚上,农村有在房门外及大门内放拦门棍的习俗;会在院子里撒上

芝麻杆,民俗传统叫“撒岁”、“踩岁”。据传说,门前放拦门棍是像门神样挡住妖魔鬼怪入侵。脚踩上去产生爆竹声,避邪,把妖魔鬼怪驱走,祈求平安吉祥。春节撒芝麻杆、烧芝麻杆,祈求来年红红火火、节节高。

6、正月初一:农村早晨起“五更”给长辈磕头拜年(有个说法就是看谁家起得早,越早越好吧。)先拜祖先,再拜父母,后拜乡邻。见面后互相问候,给长辈一定要磕头。初一早晨的水饺必须是素馅的,预示一年平平安安,春节期间不能吃面条,要不事多,一年不得安宁。不能动针线,不能倒垃圾,正月里不许理发。

7、正月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嫁出去的女儿们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从这天开始亲戚间就挨家挨户走访拜年,每到一户,都会受到热情招待,拿出陈年老酒和香美的饭菜,杯来盏去,好不尽兴!

8、正月初五:当地老百姓称为“破五”。因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自当日起,不论做大生意小买卖都要首先放上一挂大红腰子的鞭炮,打跑晦气,开始陆续开张。鲁西南地区在年初一把剪刀用线缠住放在床铺的席下压住,到初五这天才能开始使用。正月初五中午要吃饺子,有一种说法是,从初一到初五几天之内禁忌较多,人们不可“轻举妄动”,一过初五,就基本上过了年禧,不再禁讳了,所以要吃饺子祝贺。

9、正月初七:俗称“人日子”。作物秸秆绑扎的火把,在自家门前点燃,一直送到村外,意为驱除火灾,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平安无事,不着火灾。这天,也是曹县桃源集看花供的日子,人山人海,好不热闹。花供,原是旧社会当地群众用来供奉火神的供品,多年来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艺术观赏品。其原料一般为白萝卜、鸡蛋、面粉、山药等。雕塑方法,以鸡蛋和面,像捏面人似的蒸成各种动物,然后再以颜料油彩上色而成。

上一篇:施肥机构下一篇:电子受体材料论文